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农作物管理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管理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作物管理技术

第1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大田管理;红薯;大豆;芝麻;花生

1玉米大田管理技术要点

(1)中耕培土。中耕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消灭杂草,还能起到保墒的作用,自出苗至封行前中耕2~3遍,中耕深度以2~3 cm为宜,以免伤根。结合中耕适时培土,可以促进气生根生长,方便灌溉和排水,同时可防止倒伏,培土高度一般不超过10 cm。培土时间最好在大喇叭口期,可结合追肥进行。

(2)追肥。在底肥充足的情况下,要在穗期及时追肥,一般追尿素450 kg/hm2。追施氮肥应深施盖严,减少养分损失。

(3)及时防旱排涝。玉米植株高大,生育期蓄水量多,尤其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对水分非常敏感,若干旱要及时浇水;若田间积水,特别是低洼地,遇涝应及时排水[1]。

(4)防治病虫害。玉米穗期主要病害有大、小叶斑病和青枯病等。一旦发生要及时喷洒多菌灵等防治。虫害主要是玉米螟,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颗粒剂丢心或药剂灌心防治。

(5)适时收获。当玉米籽粒黑色层出现,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变硬,角质明显而有光泽,硬粒种子手掐时无凹痕;或苞叶发黄10 d后收获。

2红薯大田管理技术要点

(1)及时中耕锄草。若红薯已过返苗期,进入分枝期,中耕增强土墒的通透性,有利于地上、地下部的协调生长。中耕原则:先浅后深,垄沟深锄,垄面浅除,除去围根草和卡脖泥。

(2)水肥管理及早追肥防弱苗。一般于栽后20~30 d,追施碳铵225~300 kg/hm2。若栽后40~70 d,红薯叶片中午出现叶片凋萎,且16:00~17:00后不能恢复者,此现象持续7 d以上,可小浇水;若雨水较多,需排涝除渍。

(3)控制旺长。当叶柄长达20 cm以上时,用5%多效唑1 125 g/hm2对水1 500 kg/hm2喷打。

(4)生育期不翻薯蔓,长期阴雨可提蔓。

(5)防虫。中、后期发现红薯天蛾、斜纹夜蛾、红薯麦娥等幼虫,3龄前用90%晶百虫威,或50%磷酸乳油1 000倍液喷雾灭杀[2]。

(6)适时收获。掌握在“霜降节”前后收获,以防冻害。

3大豆大田管理技术

(1)间苗、合理密植。大豆2片真叶展开、1片复叶刚出现的时期是最好的间苗时期。根据品种不同,早熟品种留30万株/hm2左右,中晚熟品种15万株/hm2。仍没有间苗的地块,如果密度较大,要加紧疏苗,以免中后期引起倒伏。

(2)灭茬除草。大豆田的田间除草主要是使用化学除草剂,其次是人工除草,从高产角度来看,应提倡人工铲除。人工除草的优点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地温,有利于小苗的根系发育;而化学除草虽省工省力,但对大豆苗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追肥。夏播大豆生育期短,苗期对磷元素的缺乏最为敏感,管理上以促为主,施肥应提前。因此,对未施足底肥的地块,在大豆3叶时追施二铵150~225 kg/hm2或三元素复合肥300~375 kg/hm2或大豆专用肥300~375 kg/hm2。苗期没有施肥的,要在开花期追施75~112.5 kg/hm2尿素。钼、锌、硼等要根据苗情追施或叶面喷施。

(4)虫害的防治。大豆虫害主要是蚜虫、造桥虫、豆杆蝇、棉铃虫等,一般可采用乐果乳油或者菊酯类农药防治。

4芝麻大田管理技术

(1)及时排水。芝麻根系浅,不耐湿,雨水较多时,应及时排水,做到“雨来随流,雨停水泄”。

(2)适时施肥。芝麻播种时一般未施底肥,应提早追肥。可于现蕾期施尿素225 kg/hm2。在芝麻生长后期,用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施2次,用量750 kg/hm2。

(3)中耕除草。芝麻开花前,一般应中耕3~4次。幼苗长出第2对真叶时进行第1次中耕,中耕宜浅不宜深,以除草保墒为主。第2次中耕,是在芝麻长出3~4对真叶时进行,深度5~6 cm为宜。第3次中耕在5对真叶时进行。芝麻开始开花时,结合培土进行第4次中耕,有利于保墒、防倒。

(4)预防病害。于芝麻开花初期,每隔7~10 d喷施1次多菌灵乳剂,可预防芝麻茎点枯病、枯萎病[3]。

(5)及时打顶,严禁掐叶。摘顶心的时间,单杆型品种应在茎杆顶端刚冒尖时进行。严禁后期打叶,减产。

(6)适期收获。芝麻蒴果成熟期不一致,一般以基部叶片脱落、蒴果由青变黄,下部2~3个蒴果开裂时为适收期,收后小捆晾晒,以防霉变。

5花生大田管理技术

(1)中耕除草。夏播花生要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育。

(2)培土施肥。花生是豆科作物,具有固氮能力,但夏花生根瘤菌数量少,固氮能力差,一般夏播花生施复合肥225~300 kg/hm2,春播花生结合培土施复合肥150 kg/hm2。

(3)及时治虫。若发生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用毒土、毒谷等防治,也可用50%辛硫磷1 500倍溶液进行灌根。

6参考文献

[1] 康忠华,辛佰超,张青梅.玉米栽培技术规程[J].种子世界,2010(4):47.

[2] 苟开礼.脱毒红薯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11):7.

第2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农作物的需求,也开始追求无公害产品。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已趋于完善,但是对于一些细节之处的处理还不够完善,对其的处理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基于此,笔者就以农作物无无公害栽培技术为中心,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S3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37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农作物的发展也朝着绿色、科学、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和普通的农作物的栽培而言,无公害栽培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对环境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既为无公害栽培,农作物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控制是首要条件,工作人员对于肥料的用量上也要进行严格把控,也是现阶段我国在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进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轻则使农作物“徒有其表”,而其营养价值大大减低,重则农药残留过多,严重的威胁人们的健康。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所查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现阶段管理技术进行分析。

1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从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几年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于现阶段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在栽培管理中,无公害农业产品的设施有待更近一步的提升;有的地区,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都是零基础,进而建造规模较低;有的地区,在进行设施建造时,没有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对于设施的建造盲目的大型化。无公害农作物,顾名思义,强调在栽培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的无公害化,但是在实际栽培中,由于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进而不能实现真正的无公害栽培;由于无公害栽培技术刚刚成熟,在推广的过程中,仅仅侧重技术或者人力等单个方面,因而在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初期在管理、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下面笔者就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探究。

2.1 土地污染较为严重

无公害农作物要求其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更接近于原生态,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更高,但是现阶段,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像排放的工业废水不达标,废水渗透到土壤,进而严重的影响土壤的质量。土壤遭到严重的破坏,轻则影响农作物的栽培,重则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2.2 育种,栽培和管理养护等不科学

除了土壤自带的营养成分之外,肥料是促进农作物生长最为有效的手段了。适当的施肥,对农作物的生长利大于弊,但是纵观我国各个地区,肥料的使用都已大大超过合适的范围,产品的产量有所提升,但是质量有所下降,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结构。此外,大量的使用肥料,使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减低。

2.3 农药残留相对过多

为了预防病虫害,不可避免的使用农药,适当的使用农药,可以使农作物有效地防御各种疾病,而且对于身体的危害也不大,但是广大的农民对其认识的力度还不够,大量的使用农药,进而导致农作物表面残留过多的农药,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体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威胁。

3 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对土地污染治理,营造无公害安全环境

无公害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解决土地污染问题,有关工作人员应从2个方面治理:从污染源进行处理:环境管理部门应加对大对环境监督的力度,淘汰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而减少或避免了废气废水对土壤污染;科学的对未污染的土地进行管理,例如在对土壤成分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肥料。

3.2 注重对农作物肥料管理,转变栽培种养方式

肥料的使用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质量,之外,还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伤害,为此,对无公害农作物而言,也要严格把控肥料的用量,在使用之前应对肥料的成分充分掌握。除此之外,还要一改传统的植物栽培模式,因地制宜的选择农作物,对土壤的成分进行研究,选择更楹鲜实姆柿希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也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提倡使用有机肥待代替化肥。如此一来,不仅使农作物的质量得到保障,而且还减少了空气和土壤的承载力。

3.3 加强农药管理,优化农作物育种管理

在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在不同的时期,就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育种方面,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投入科研力度,培育出更为优良的品种。在农作物栽培栽培初期,应充分掌握农作物的习性和特点,使后续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农作物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工作,在栽植初期应对杂草进行处理,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做好病虫管理工作。无公害农作物在对病虫害的处理上一般都采用人工的方式消除病虫害,也有采用药物手段进行消灭病虫害。在利用药物灭虫时,应对药物的品种、使用情况以及使用量等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了由于农药使用过度影响农作物的质量。

3.4 完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产业化建设体系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从刚刚成熟到园业化规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对于无公害栽培产业而言,应先从产业化基地建设做起,进而朝着园区规模转型,最终达到增强效益的目的。在对农作物的选取上,不仅要突出当地的特色,而且也要结合经济市场的走向,在对环境进行改造时(像温室大棚的建设、温室工程的建设等),当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一体化的打造生产规模,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份额以及市场竞争力。

3.5 注重无公害农作物新型经营主体开发

要想使无公害栽培管理和社会的发展接轨,不用沿用传统的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还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技术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进行项目规划,要将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将传统的个体化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发展。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对于相关部门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和帮扶政策,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出更为优秀的无公害农作物产品。

4 结语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本文,笔者对我国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3个方面阐述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给出一些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梅雪峰.如何在栽培过程中提高农作物的无公害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刘丽,方振兴,李龙生.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田间控制[J].湖南农业科学,2010(5).

[3]刘福龙,王振民.浅谈施化肥与农作物产品品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0).

第3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无公害技术;意义;农业生产;推广措施

中图分类号:s14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食品问题的不断曝光,食品安全这一话题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其中的谈资不仅包含众多的食品加工企业,还涉及原料供应模块。于是无公害生产技术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以其明显符合大众口味的特点博得一致好评,研究其技术特点、意义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业经济同样具有指导性意义。

1 农作物无公害生产重要意义

无公害生产以其安全、绿色、环保、高产等特点在农业发展的稳健步伐中广受农业技术人员推崇。在农作物生产中,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农作物无公害生产对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农作物对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依赖性,有效地减少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上市一系列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保证食用者身体健康贡献力量。无公害生产技术中的深耕技术,能有效促进土壤中空气的流通,有利于农作物根系伸展,坚实扎根,增强抗倒伏能力。此外,深耕还可以将土壤中的有害细菌、病毒、虫卵等易导致作物生病的东西以及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杂草的种子埋于土壤深层,使之逐渐消亡,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侵袭。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调节了土壤结构,使土地向着高产、优沃的方向靠近,从而实现农作物增收。无公害生产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耐旱防涝等抗灾能力,于灾害之中挽救农作物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2 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传统的无规律化逐渐过渡到目前拥有严谨管理手段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管理水平,有效保证农产品的销售质量,促进农业增收。无公害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土地采取种前深耕管理,以给种植农作物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保证其营养的供应;实行农作物的合理轮作机制,有效防止重茬带来的病原体累积、土地营养分布不均衡等危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状况,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并阻止土壤条件恶化;保持合理种植密度,在保证作物生长的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行田间管理维护,包括苗期管理、施肥、灌溉、松土等,但是其要求比较严格,各个环节均有相应配套的原则以供施用;注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以保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

3 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为提升农产品销售质量,发展绿色安全农业,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在全国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其推广措施可分为4个方向。

3.1 培养农民绿色生产意识

培养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是推广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政策性任务。一些政策能否发挥应有的政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意识的宣传培养是否到位。在宣传方面,将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安排相关技术人员下乡,深入农民身边,讲解绿色生产的优点,培养其绿色生产意识,使农民摒弃传统落后减产的农作物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绿色环保高产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从而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增收,即培育农民绿色生产意识是从意识层面使其生产意识改头换面,进而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

3.2 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肥料的研制与推广

有毒有害性农药化肥的使用是传统生产技术区别于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显著表现,其使用虽然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收,但是也对农作物生长存在着副作用,例如,农药的残留问题直接威胁着食用者的健康,与无公害生产的主题背道而驰。因此,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的研制与推广是推广无公害技术的关键步骤。农药与肥料的使用只有在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其毒害性,才能实现农作物的无公害生产。

3.3 加强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建设

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给广大农民起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以成果推行发展。此外,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还可以获知该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为进一步在方法上改进无公害生产技术、推进农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可能。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的

重要手段,拥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才能够保证大量无公害蔬菜水果的上市,从源头上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

3.4 加强对农作物化学农药残留监测工作

化学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农产品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有效加强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监控工作,在残留农药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地降低残留率,保证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

4 结语

无公害生产技术不论是在农作物增收方面,还是对发展绿色农业、保证农副产品无公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数量双赢,再加上无公害,待销的农产品一定会被抢购一空。由此可以预测,在未来无公害农产品将占据市场主流。因此,从现在起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已是形势所趋。

参考文献

第4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土壤肥料;推广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9

1 不良施肥对土壤所产生的影响

1.1 打破土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性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如果没有采用良好的方式和方法对土壤进行施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土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性,因此对于施肥的方法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例如不能够采用具有重金属原色的磷肥,过多的使用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破坏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

1.2 使原本优良的土壤成分逐渐丧失

依据对我国的大部分耕地土壤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这当中全磷元素0.2~1.1g/kg,而这也是最楸曜嫉耐寥篮磷量;当然还有一种土壤含磷量较大的,其表现为有效磷(P)>10mg/kg;还有一种为P

2 有效的使用肥料的方法分析

2.1 科学的使用有机肥料

以牲畜的粪便施肥为例,例如:猪粪当中含有较高的Na/L/K等成分,在腐烂之后适用于各种不同性质的土壤,尤其是对排灌性较强的土壤更为有效,但是,牛粪当中所含有的养分较低,在用牛粪施肥的时候应该将这些牛粪晒干,并在当中加入一定量的草木灰,可以更好的提高牛粪所包含的养分;绿肥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增强土壤当中的养分,促进农作物生长过程当中对土壤养分吸收,有效的提高土壤当中不同微生物的活力。

2.2 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

对于化肥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避免大量的、盲目的使用化肥,化肥的用量控制不好,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负影响,还会破坏土壤的结构特点,降低土壤当中一些生物的活力。在化肥当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无机盐成分,如果在少雨而又干燥的环境之下大量的使用化肥,则会降低土壤所表现的肥沃程度,进而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使用化肥的时候,必须要对土壤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解,明确土壤当中所缺少的元素,然后在进行适量的施肥调节。要充分了解土壤以及作物的需求后进行施肥,充分掌握化肥以及相关肥料的释放特点,对不同化肥的种类进行区别和有效的选用,合理的配比之后再进行施肥。

3 土壤肥料进行推广做面临的挑战

3.1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作物逐渐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站住脚跟,许多农民开始有了自主经营的观念,将农业作为自己不断发展和经营的重要主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化肥推广应当适应农业的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所具有的自,并对农民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强化,正确引导其在生产当中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化肥。

3.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带来的影响

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国内农作物的发展逐渐延伸到国外的市场当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对于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来说,土壤的情况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土壤肥料的使用、管理和推广等方面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3.3 新时代背景下对农作物管理和经营的方式转变所具有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作物不在品种、品质特点还是产业结构上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施肥的质量、手段以及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依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提高和转变,土壤肥料逐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农作物的稳定、高质量的生长。

参考文献

[1]谢云梦.浅析土肥技术推广中应解决的常见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

[2]罗艳芹.土肥技术推广中应解决的几个常见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7).

第5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人工智能;作用与前景

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进程中,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应用,促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了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劳动强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因此,为充分发挥农业生产中智能农业的应用优势,对智能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适当分析就变得非常必要。

1智能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方面,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自然条件复杂程度较高。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有一部分农业生产技术仍然处于人工劳作阶段,整体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低效率、资源浪费严重问题。而利用智能化农业技术可以进一步细化灌溉、施肥技术、农药施用标准,降低生产成本及资源浪费率,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及生产效益稳步提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智能农业是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其可以在作物田块内,根据特定区域作业生长潜力,设置不同水平的播种量、喷药量、施肥量。在降低作物中有毒物质残留量的同时,也可以有效保护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1]。

2智能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2.1农业设备智能化

不断进行的城市化,不仅进一步压缩了农村劳动力,而且为人工智能农业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未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系统的农业设备将大范围应用,进一步缓解农业生产者负荷,降低土地对农村劳动力需求量。通过远程播种、远程采摘、远程分拣、远程田间管理等机器人远程自动化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设备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升提供依据。如利用智能播种机器人Prospero,可以通过探测装置的合理设置,自动获取土壤信息。随后经过神经网络算法,获得最优化的播种密度指标。以此为依据,开展自动播种作业;而利用SeeSpray机器人,可以通过电脑图像识别,获取农作物生长状况。随后通过机器学习,判定农田中需要清除的杂草范围及施肥、浇灌、除草剂喷洒等作业范围。实现精准作业,降低农田中除草剂过度喷洒导致的农田污染情况。

2.2蔬菜果实生产预测及质量分级鉴定

1)在现有农业生产模式中,农业生产决策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农产品外观判定实现的,如农作物病虫害检测、杂草辨别、水果品质分级、果实成熟度判断等。而在深度学习对机器应用发展进程中,可以通过机器智能代替人工感官,实现对不同蔬菜果实生产品质检测识别。如利用Plantix深度学习应用,可以预测不同温度、环境湿度下农作物表皮应力。达到控制环境变量、降低农作物表皮造成损失的目的;而VineView云端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收集无人机捕获数据,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利用水果汁或蔬菜汁的近红谱折射系数,与人们对水果或蔬菜味觉质量的相关系数对比,确定水果或蔬菜味觉质量。随后利用神经网络的BP算法,结合经济学中线性计量经济学信息,确定水果或蔬菜果实生产参数。2)通过将计算机图像所采集的果实顶部外形特征输入神经特征,可以鉴别破损、变形、弯曲或其他发育不良的果实。同时利用果实色彩强度、酸碱度、亮度等输入参数,可以将果实成熟度划分为全熟、过熟、未熟、半熟等几个程度,确定最佳收获时期。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获取图像特征,将果实表面所获取表面曲率特征及亮度、表面积等外部形态特征,可以区分果实表面伤痕、正常凹凸情况。进而为果实质量鉴定分级提供依据。

2.3农作物种植全过程优化改进

智能农业所具备的大数据集优化功能,可以优化单个或者一系列关键目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疾病预防、成本效益等问题。因此,从农业生产过程各环节(育种、生产、消费、经营)进行分析,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等智能农业,精准生产决策及市场营销。并挖掘数据之间关联特征,判定事物发展趋势,实现农业智慧化生产。如利用世界新型农业操作系统AOS,可以根据市场,确定农产品数量[2]。同时以数据为基础,引入土质分析、天气模拟、农作物根部特征等数据,构建农作物自然灾害保险应急生产决策模型,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同时利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获得应用于农事的不同类型操作过程反馈信息。进而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流程,为农业生产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提供依据。此外,利用PepsiCo公司及PrecisionPlanting企业最新研制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土壤相关数据分析软件,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位置、不同土壤情况变化,调整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分区均匀播种及差异化施肥、灌溉,最大程度优化各区域农作物种植参数,达到农作物增收的目的。

第6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作物栽培;发展方向;精简定量

中图分类号:S3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物栽培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非常强的技术型和实践性,同时也综合了许多方面的知识。要充分的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只有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使相应的作物品种发挥其最大的优良特性。尤其是在21世纪这个经济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国家逐渐的强调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作物栽培技术就应当朝着这个理念出发,以不断的保证作物的高产高质。因此,只有有效的明确了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够实现作物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1 精确定量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发展

精确定量轻简化技术是目前新出现的一种技术,主要使用精确定量和轻简化两方面的技术来获得栽培技术方面的不断优化,最终提高作物的质量和产量[1]。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所确定的主要是将栽培过程作为一项工程技术来对待,其所涉及的方位包含作物生育的各个过程,尤为重要的是每一项所涉及到的技术都有相应的原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轻简化栽培技术主要是将相关的技术操作过程简化,主要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不断的改进作物的生产,实现高产又高质的目标。轻简化栽培技术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作物少免耕技术和水稻抛秧技术,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这两方面的技术,是非常的有利于作物生产过程的简化和质量的提高的。

因此,作物栽培技术应当不断的朝着精确定量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方向发展,并在今后的作物生产过程中,不断的加大这种技术的使用范围,以最终实现作物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2 农业机械化在作物栽培技术上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将逐渐的发生改变,许多农业机械设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我国目前农村的现状是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而老年人却逐渐的增多,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要求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产量,而只有不断的提高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才能够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农业机械化的相关设备,主要涉及的就是深松耕翻联合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和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等。因此,我国的作物栽培技术将会逐渐的朝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现代机械化的水平。

3 作物信息数字化栽培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是21世纪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都是非常的先进和前卫的。而作物生产采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栽培管理上的模式化和规范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够较好的推进作物栽培技术走上智能化、定量化的道路。信息技术所涉及到的技术包含比较多的内容,比如自动监测、知识工程和网络通讯等方面。今后作物栽培技术在这方面的发展将会逐渐的走上生产过程不断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道路,作物管理也将获得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同时,随着高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栽培技术在综合性管理系统的建设上也将走上一个独立、快速的发展方向,农作物包括预测、设计和控制等内容在内的技术都将逐渐的建立起来,并相应的走上一个完善的过程。

4 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作物栽培技术

受到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形式变得越来越紧张。我国的消费水平也将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逐渐的走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要求需要更多的物质来满足[3]。而农作物作为人们生存最基本的要素,对于人们生活的提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由于城市化等因素的存在,逐渐的减少,越来越无法满足农作物生产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作物栽培技术只有采用现代化的栽培方式,以高产为主要的发展目标,才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求。

5 结语

总之,作物栽培技术只有不断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但是,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除了依靠技术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国家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投入,以充分的确保新技术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先进作物栽培技术的使用,新理念、新思想的形成,必将对农作物的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将在我国相关人员的带动下,走上一个高效、快速的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10(01).

第7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做好农技信息服务 实现发展新跨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技术信息服务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少地方存在着“信息孤岛”和“技术棚架”现象。开封县农业局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实现了新跨越。近日,记者对开封县农业局领导进行了采访,该局局长李清来对搞好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实现新跨越充满了信心。

在开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封县农业局狠抓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确保了该县农业连续五年持续增长,粮食平均商品率达65%以上,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3.9亿公斤。开封县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区,2004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具体来讲,该县农业局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方面主要实现了五次跨越。

1.发放信息宣传单的服务时期。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县农业局在农作物管理关键时期,将《麦田春季管理》、《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麦收后的棉花苗期管理意见》、《秋作物播种管理技术要点》等资料印成技术明白纸张,张贴到村,或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问题。

2.以技术培训为主的服务时期。90年代中后期,县农业局积极组织专业技术骨干,或奔赴乡村,或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截至2008年底,累计培训农民70多期,培训农民群众3.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

3.以电视讲座为主的服务时期。进入21世纪,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处在农村生产一线的农民所掌握的农业技术下降。乡镇改革取消农业8大站,使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基本断层。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农业技术服务有了很迫切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李清来局长深切地感受到要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情况下满足农民的技术服务需求,才能切实解决乡镇和农民之间的技术棚架问题。为此,他们与县电视台合作,创办电视技术讲座。每到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刻,就播放田间管理技术讲座,每周4次,直观地将田间管理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使农民一目了然。

4.以手机短信为主的服务时期。2006年元月份,该县农业局为了积极应对灾害性天气对温室蔬菜产生的影响,将温室大棚集中区域的科技示范户手机号码统计起来,纳入移动信息平台,通过短信群发的方式,及时地把关键技术传授给示范户,由示范户辐射带动周围农户,初步实现了技术直接入户。扩大了农业技术服务范围,缩短了技术人员与种植户之间的距离。尤其是2008年在冻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温室大棚户及时掌握了应对灾害天气的关键性管理技术,全县没有出现塌棚及毁苗现象。自2008年元月份以来,共发送短信40余期,惠及农户6000户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5.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服务时期。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县农业局先人一步,应用计算机把图、文、声、像综合集成,利用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和LED显示屏的生动性、可视性、直观性等特点,进行技术管理和推广,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传播,指导群众进行科学生产和管理。

展望未来,李李清来局长谈了县农业局的长远打算。

一是,多项技术并用,加快开封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在开封县农村应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和INTERNET技术方面,建立利用全国农业技术成果的可视化远程技术推广体系,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完善和建立开封县多媒体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农业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使全县逐步实现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达到信息共享,使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成为现实。

二是,加强农业网络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县农业局将建设各类农业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数据库,建立数字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

第8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精准农业;三江平原;农业生产

<!--[if!supportLists]-->1<!--[endif]-->精准农业概述

<!--[if!supportLists]-->1.<!--[endif]-->1精准农业技术的组成

精准农业又被称为精细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精确农作(PrecisionFarming)。“精准农业”技术思想是在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管理作物每一项生产农用物资的投放,最大限度地发挥产量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又减少浪费,增加利润,同时避免污染生态环境。精准农业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其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等多种学科知识的集成。关键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变量投入技术(VRT)、耕地产量图(VM)等。

<!--[if!supportLists]-->1.<!--[endif]-->2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的步骤

精准农业的实施可分三步:首先是对收获机械产量计算、监测及绘制产量图,通过产量图分析小区产量的差异原因,优化作物管理措施;其次是小区定点取土化验、分析、处理采集的定点数据,挖掘提高产量的潜力,用高级软件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决策出要实施的农业技术措施,作为农机具操作和调节的基础;最后用带有定位系统和自控系统的农机具实现定位、变量投放物资的自动控制操作。

<!--[if!supportLists]-->2<!--[endif]-->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现状

三江平原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土地总面积10.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9%,耕地366.77万hm2,区域内有4个农垦分局,54个大中型国营农场,人均耕地1.34hm2。三江平原地势低平,人均耕地面积大,大型机械化农场相对集中,农业增产潜力大。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土壤因素,三江平原耕地多为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59.22%。土壤物理性状不良,多为白浆土,黑土层薄,养分低,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低洼地,不宜耕种。多年种植,土壤自身肥力下降,长期施用化肥,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既浪费了肥料又不利于作物生长;二是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且缺少有竞争力的优质、高产产品;三是农产品结构单一,长期以来形成大田作物为支柱产业,其结构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三江平原实施精准农业的可行性

3.1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

目前三江垦区农业旱田作物生产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规模也较大,适于大型机械作业。农机动力配置除了传统的中等功率的东方红—802型及铁牛—65型拖拉机外,还先后引进、消化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机具如NewhollandM—160型拖拉机、JohnDeere1075型收获机等,这些农机具上都可配置GPS系统及产量检测系统,为精细农业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3.2农作物高产栽培规模经营

机械化水平高的农场,地块大,采用粗放种植、管理,经验播种、施肥,因而增产潜力大,实施精准农业产生的效益也较大。三江平原土地平坦,地广人稀,长期采用粗放种植规模经营,精细耕作程度低,实施精准农业会取得很大的效益。大豆“暗垄密”机械化高产模式、岗平地白浆土井灌区、自流灌区水稻机械化高产综合栽培模式的形成,培育出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矮秆、抗倒伏的大豆优良品种和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形成了适合当地发展的、有高产潜力的规模经营模式。

3.3科研力量雄厚

三江垦区以农垦总局为后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为精准农业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4精准农业技术在三江平原可应用领域

4.1精确灌溉

水田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地下水超采严重,已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宝泉岭局水位变幅0.8~3.5m,建三江局水位变幅0.3~5.0m,与此对应,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水域丰富的过境水量却未被很好地利用。目前蓄、引、提江河湖水能力仅17.2亿m3,占当地产水量的30.4%,占过境水量的0.6%。可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推广精准灌溉势在必行,采用计算机控制的节水灌溉技术,可实现因时、因地、因作物用水,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获得尽可能高的产量。

4.2精确施肥

三江平原土地长期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中N、P、K比例失调,且投肥量偏大,利用率偏低,肥料投入量的增长高于产量的增长率,回报明显减小。准确的优化施肥必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精准农业技术可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不但可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还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3农作物产量预测

农作物产量是农民经济收益的重要标志,利用精确农业技术可确定当地农业技术措施和水平,然后建立方程,优化计算出作物产量,在收获前准确地估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粮食收购及进出口价格政策,利用制定的收获、储运计划等,提高经济效益。

4.4天气、灾情监测与防治

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绘制气象卫星云图,预测风暴、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提早制定预防措施,把灾情降到最低程度。三江垦区地块较大,局部病虫害可很快传播到很大面积。利用精准农业技术做好病虫害的监测,进行病虫害的精确防治,得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5精准农业在三江平原的应用实践及展望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技术、设施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于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完善。三江平原垦区有规模化经营的大型现代化、机械化农场,有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异数据的积累,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已经具备了向现代化集约农业转化的条件。实施精准农业势在必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主持的农业部精准农业课题已经全面展开,并在友谊农场五分场建立了示范试验基地,先后引进了美国全套凯斯精准农业设备,包括CASE2366IH谷物收获机精准农业系统、保护性耕作设备(四独立式375马力拖拉机、730B复式耕作设备和TMII型耕耘机)、变量播种施肥机、自动导航系统等,并建立了GPS差分基准站,初步完成了产量图的绘制、土壤取样化验分析、变量播种、变量施肥等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为精准农业的推广实施打下了基础。

精准农业技术在三江平原率先实施,将为其在黑龙江垦区乃至全国推广起到典范作用,提供详实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施精准农业技术对垦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1):1~8.

[2]胡爱民,陈俊武,王淼.黑龙江垦区农田灌溉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化农业,2003,(1):9~11.

PrecisionAgriculture’sApplicationResearchandDiscussioninSanjiangPlain

LiangChun-ying1,YangTian-wei2

(1.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HeiLongJiangAugustFirstLandReclamationUniversity,Mishan158308;2.HeiLongJiangReclamationAcademyofScience,InstitutionofLowlandRice)

第9篇:农作物管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暖;影响;玉米;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对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情况分析,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原因造成的。20世纪时全球平均温度都已升高,其主要都是人为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造成的。而且近50年的气温比过去100年的气温增温速率都快了很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气候变化会对农作物生产有很大的影响。而黑龙江是受到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地区。以庆安县的玉米种植情况为例,对玉米种植受气候影响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以后农业种植和作物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与方法

以气象站点所采集的月和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为依据,收集庆安县的年粮食产量数据、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数据。玉米的生长情况与5~9月份的农作物生长期的气象条件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依据站点的气象资料来统计站点的每年玉米生长期的平均气温和累计降水量等情况。并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系数要根据实际的产量变化数据所决定。将产量分为趋势产量和波动产量,时间趋势产量可以反映长周期的农业产量发展水平的产量分量、波动产量主要反映的是由气象所影响的农业气候产量。依据上述的数据计算气温影响系数。

3结果与分析

3.1庆安的气候变化情况

各地的年平均气温总体上都呈现上升变暖趋势,庆安县也一样。对近几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发现,庆安县春秋两季的气温变异系数较大,这也表明在庆安县的春秋两季的温度变化幅度会很大。这样稳定性也会比较差,但夏季的气温差异就比较小,也正好适合作物的生长。每一年的气候变化都是不相同的,四季的变化各有特点。但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包括庆安县的各地的平均气温在年和季节上都在变暖。

3.2降水量的情况

大气环流和地形等都会影响降水量的变化。庆安县的降水量近年来一直是增加的趋势。这样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也会对作物的生产起到很好的作用。

3.3温度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是庆安县的主要农作物。是一种喜温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会比较高,而且具有耐旱的特性。2 300~2 400℃有效积温线之间是玉米生长最适合的。气温的变化趋势对玉米的产量会有很大的影响。虽然玉米的生育期在缩短,但庆安县的气温变化趋势对玉米的产量还是很有利的。特别是在生育期的气温变化会对玉米产量及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还有就是干旱和低温这样的自然灾害也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4玉米产量与气温变化

玉米比其他农作物管理起来要简单。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机业的应用,庆安县的玉米播种面积也在扩大。当然也会因为某年的干旱或低温的关系,玉米的播种面积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其他时候都是一直增加的趋势。

据研究,在不考虑生产技术的情况下玉米的生产水平会因为气候变暖发生一定的变化。依据是庆安县的前十年的玉米产量比后十年的玉米产量增加4%~5%左右。这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对玉米的生产很有利,如果考虑科技技术对玉米的产量影响,那么会增加更多的产量。比如90年代时气候变暖反而使玉米的产量增加了5%~15%左右、而近几年的增产也提高了10%~20%。这不仅是玉米的生育期的缩短造成的,也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庆安县也在不断培育适应本地的延迟生育期的晚熟玉米,有硬粒玉米和淀粉赖氨酸含量高的玉米等优质品种。

4讨论

庆安县的气温一直以来都在增加,对农业来说这是自然气候的改变。这会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变长。如在春季的气温会很快回升,这时就可以提前播种。充分利用气温的提升,早点播种会躲过早霜的危险,也会提高玉米的产量。虽然气候一直在持续变暖,但在变暖的同时也会出现低温的年份。不同气候会对玉米的产量和产值有较大的影响。所以要根据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对玉米的种植结构和玉米种植比例进行合理科学的生产。在低温时要适当的减少玉米种植的比例,当到了气温回升的年份就可以在原来的玉米种植基础上增加种植的面积。这样就能保证农民所种植的玉米有好的收获。

农业发展时首先要改善田地的生态环境,用节水政策,进一步研究旱作物的科技和节水农业。这样就能适应气候突然变干而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科教兴农战略是对农业的长期战略。庆安县也在不断的植树,为改善生态环境做着贡献。这样大力植树造林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还能抑制水土的流失。改变和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同时,还应该对温室气体的监测加大投资力度,并要对气候变暖的机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因为气候变化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5结论

因为人类活动造成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和温室效应的产生都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所以要对农业生产重视起来,不仅能适应气候变化,也要增加农业的产量产值。玉米的生育期在不断缩短,而且因为庆安的气候变化趋势,也会有利于玉米产量趋势。黑龙江庆安县也是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而且气候还会不断变暖。所以对近年来的庆安县的玉米产量产值与气候变化进行分析,为以后的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许吟隆.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03):36.

[2]赵俊芳,杨晓光,刘志娟.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