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科技进步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进步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进步的原因

第1篇: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推动科技进步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世界各国农村发展的道路与模式各具特色。总体来看,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节约劳动型发展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节约土地型发展模式,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复合型(既节约土地又节约劳动)发展模式。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是以科技进步为第一推动力的。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要实现较快发展,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

西部地区农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发展,还与其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很多人认为,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而实际情况却是:西部地区可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与全国人均数量基本持平;可利用的水资源极为匮乏,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人均数量的10%左右,在一些山区连人畜饮用水也难以得到保证。此外,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现象严重。鉴于此,西部地区要突破资源制约,解决人口增长与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走节约资源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道路。

西部农村科技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亟须改变

西部地区农村的科技资源供给不足,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去,我国科技资金大多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在较长时期内政府在科技支出方面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的倾向,这是导致农村科技资源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除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把大多数农业科技资源的供给责任交给了地方政府。但由于西部地区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没有好转,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导致了农村科技资源供给不足。与此同时,农村科技市场发育不够,导致很多农业科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和保护体系不够健全,反映科技成果价值的价格体系尚未确立,造成许多农业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农业技术市场交易不顺畅,农民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造成农业技术市场交易量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村科技资源的供给决定着农村科技资产存量,也决定着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消费水平。进一步说,科技资源可以看作是一种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对科技资源的消费可以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户的收益水平。比如,农村生产性科技资源供给可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非生产性科技资源供给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消费水平,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对农民收入长期增长具有积极影响。当前,在基本建设投资、劳动力和科技进步这三个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中,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这说明,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已成为西部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任务。

第2篇: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科技;税收优惠

一、中原经济区科技发展的现状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1月底,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9月,中央政府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未来发展开辟了光辉前景。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河南省成为首个“走进”博鳌亚洲论坛举办主题活动的省份。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借力全球著名政经对话平台,走向世界。

河南作为人数过亿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典型的产粮大省,目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发挥河南科技自身优势,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为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三化’协调推进、科技发展的新路提供支撑引领作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扣、科技成果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由2005年的55.6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4.76亿元,R&D占GDP的比重由0.53%提高到0.90%;财政科技投入由2005年的13.8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5.52亿元,增幅达到156%;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由2005年的35.9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2.18亿元。

(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活动,促使骨干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目前河南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0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5.6倍,使河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33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674个,是“十五”末的4.32倍。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51个,目前总数达到75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3.13倍。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成立了风力发电装备、盾构、生物疫苗、花卉、小麦、耐火材料、中药等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新机制,提升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按照《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超高压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数字化装备关键技术、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等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4个,河南省财政科技投入4.19亿元,引导承担企业研发投入24.84亿元,新增产值406.61亿元,利润64.34亿元,税收23.29亿元。

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实施的“盾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大科技专项,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中标北京、郑州、重庆等地铁工程,合同金额15亿元;为打造河南省数字化装备产业提供了重大技术装备和科技支撑;中硅高科实施的“千吨级多晶硅”、洛阳普莱柯承担的“家禽主要疫病新型诊断技术及新型疫苗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中平能化的“瓦斯轴承一发电一矿井热害治理”等重大科技项目,为禽用疫苗生物制品领域、节能环保技术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中原经济区科技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还不适应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实现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从整体上缺乏一套以促进科技进步为目标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方面,我国科技进步的整体战略不具体,各领域指导方针不明确,科技进步与生产建设相对分离,大量存在重研究轻推广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现象,从而使税收促进科技进步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对象不明晰,制定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缺乏必备的前提。另一方面,就已出台的各种优惠性规定而言,其出台的时期不一、宽严不一、方式不一,各种措施之间缺乏一个总的政策来指导,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致使税收优惠的重点不突出、措施间协调性差、透明度不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优惠对象选择上不尽科学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以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向沿海经济开发区、西部地区到内地一般区域递减的税收优惠格局,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税收优惠,使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享受到了较多的税收优惠,而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还未享受到较多的税收优惠。

(三)税制中存在阻碍科技进步的因素

1 税制结构不合理导致科技进步优惠政策的作用力度受到限制。目前,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的税收收入主要依赖于流转税,所得税的收入比重较低。而在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中所得税是主体,就严重制约了以税收优惠手段来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力度。

2 我国流转税体制方面存在不利于鼓励企业科技进步的因素。目前我国已全部实现了增值税类型的转型,现代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前期投入资金数量大,但特许权使用费、无形资产等不得在进项税额中抵扣,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3 税收优惠对象缺乏针对性。税收优惠只针对科研单位与科研成果,而非针对具体的科技研究开发活动及其项目,这一做法使得政策的受惠对象仅限于那些已经和能够获得技术开发收益的企业和单位,而对那些急需进行科技改造的企业和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活动缺乏应有的鼓励措施。事实上,一项成功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科技成果一般要经历课题立项和实验室非军事化、开发研究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风险大、收益小甚至没有收益,应是政府扶持的重点。

4 税收优惠形式单一,往往局限于税率式优惠方式和税额的定期减免,侧重对事后的利益让渡,而在R&D费用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亏损结转和提取风险准备金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优惠措施。

5 目前科技税收优惠内容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由于培养一个高科技人才的时间长、花费多,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支付高薪给高科技人才,这样才能吸引高科技人才到企业来工作。而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真正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致使高科技人才流向海外。

三、中原经济区在促进科技进步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事关民生,事关未来,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科技创新决定科学发展,决定持续提升,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效,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支撑、内涵和精髓。要将中原经济区最终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动力支撑,这个动力支撑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只有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科技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活力,才能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税收优惠政策应作总体性的战略部署

根据我国技术进步的总体战略部署,制定税收科技进步纲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税收支持科技进步的方针、目标、重点、鼓励形式、优惠程度以及优惠资金的管理、使用范围和财务处理,以此作为税收科技进步的总政策,形成税收激励科技进步的新机制。同时,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科技税收的理论和实践,并注重与国际惯例相一致。

税收优惠必须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保持一致,确定重点扶持的对象,优先鼓励科技水平高、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能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项目的发展。

(二)重视高级人才的同时,也要给予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适当的关注

在人才支撑方面,要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尤其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发挥3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优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培养装备制造等战略支撑产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和能源、交通等战略基础产业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二是发挥27个国家级、22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深化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在地方科研机构中,不少机构更想直接引进正高级专业人才,希望请来就用,而忽视青年人才的特殊作用,违背了科研规律,当然不利于科学研究的正常发展。更有甚者,有些科研机构缺乏青年人才,使创新活力很难提升。重视高级人才的同时,也要给予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适当的关注。

比尔·盖茨创办微软时,年方20岁;史蒂夫·乔布斯成立苹果电脑公司那会儿,也不过21岁。全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70%以上是由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完成的。培养和选拔年轻人才,对科技发展是何等重要。年轻人创新活力充沛,最容易出新招,最具创新性。发达国家一再强调创新团队中年轻人的极端重要性,就是这个道理。

(三)加大对中原经济区重点企业扶持政策的力度

河南有很多优势产业,比如化工、钢铁、煤炭、小麦等。但这些优势产业和新兴的一些产业相比,又具有一定的劣势。要保持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就要通过科技创新,走循环经济的路子。

没有知识积淀,没有长期的工作经历,一定搞不了科技创新。在美国,专利大部分是生产第一线的人或普通老百姓获得的,实验室里获得的只占20%左右的比例。

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可争取国家税收政策的一些倾斜,如可确定重点扶持的对象,加大对中原经济区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力度,对科技投入达到一定数额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与高科技产业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以尽快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革命的主要载体是企业,能够向产业转化是企业最大的优势,如河南可与中石化成立一个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作为试点。

(四)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多样化的科技税收优惠形式

目前,我国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以直接优惠为主,通过定期减免所得税、运用低税率、进行税额抵免等,其优点是直接减免了纳税人当期的应纳税额,方便征纳税双方掌握,但是也造成了国家税收收入的直接减少,而且容易引发逃避税的行为。间接税收优惠包括投资抵免、亏损结转抵扣、费用的扣除、提取各项风险准备金等,它虽然在一定期间减少了国家的应征税款,但政府依然保留了对企业今后的征税权,对企业来说相当于从政府那里获得一笔无偿贷款,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同时制定完善的间接税收优惠政策,能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市场的导向作用,由此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用税收优惠的办法鼓励企业建立科学技术开发基金,初步设计为开发基金按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并允许在税前扣除,使企业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根据“弥补风险”的原则,及时加以调整,以避免出现僵化。这方面应对高新技术企业适用优惠税率和其优惠措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随着其收益的逐渐增加或其产品、成果已不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应及时恢复按照正常税率实行征收。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以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又可以有效地避免税收优惠的滥用,达到公平与效率并举的双重目标。

(五)选择合理有效的税种实施税收优惠

首先,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作为三大流转税,同时又是间接税,其税负可以转嫁。政府对这些税款不予征收,就相当于政府分担了企业的风险,因此这些税种是可以作为对科技发展实施有效税收优惠的税种的。所得税作为直接税,由于其税负难以转嫁,但实施税收优惠可以对纳税人从事科研活动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事后的奖励;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税额的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又可以对科研活动进行有效的事前扶持与风险共担。其次,随着两个所得税的合并及增值税的顺利转型,可逐步使优惠税种以目前的所得税为主转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并重。

(六)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技术的研发及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上,努力使企业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比例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少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二是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成果原来就没有市场需求的“技术种子”。如果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和R&D活动的主体,就必须消除上述两个原因,从而提高技术进步成果的利用率。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就要对企业的R&D投入实行税收倾斜,促进企业增加这种投资。

1 对中试产品给予税收特殊优惠。对随同科技成果转让的样品样机和设备以及列入国家级的中试产品应当实行先征后返还增值税的扶持优惠政策,以减轻企业实验、中间试验风险,促进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3篇: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 贡献率

一、引言

美国是一个科技、文化和经济都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路上有必要借鉴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采取的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本文主要研究科技进步要素对促进中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对不同要素贡献率的比较,找出影响中美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再结合两国的发展现状,发掘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最终提出中国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上的政策建议。

经济发展模式可大体分为资源型和技术型发展模式,这两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所占的份额。中国要想维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必须尽快实现从资源型经济向技术型经济的转变。

西方学者们较早地关注科技要素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其贡献度展开相关研究,由此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而发展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928年Cobb和Douglas[1]提出了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奠定了测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1956年Abramovitz[2]提出了除了生产要素投入会引起美国经济增长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影响因素。R .M .Solow[3]作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把科技进步因素加入C-D生产函数中,开创了包含科技要素生产函数分析理论。上世纪60年代,Denison[4]将经济增长要素划为两个类别:其一是“生产要素”,包括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其二是能提升社会生产总效率的要素,包括资源配置、规模节约、知识的进展等项目。基于Solow的投入产出模型,Denison用“全要素生产率”扩充了其模型中的“技术进步”的概念。“内生技术进步”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展并提出,认为“科技进步”是经济体系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所决定的。Lucas[5]于1988年创建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就是用劳动力要素的溢出效应来说明科技进步源自社会劳动力要素积聚的结果。1990年Romer[6]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要素的“知识溢出模型”,将劳动力要素与研究与开发要素内生化,并参与总量生产函数,发现生产函数显现出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进而得出维持经济增长的原因。

国内学者在探索推动经济发展要素方面分析的相关理论晚于西方的学者,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国内学者对技术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全面了解。史清琪[7]在1985年首先开展技术进步的研究。在国内的相关文献研究中,由于学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采用的数据各不相同,致使分析得出的结论有所差异。其主要表现为:(1)在学术上,各学者对科技进步的表现形式定义不一,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固定资本投入因素、劳动力投入因素和科技因素这三者,进而在模型的结果中减去资本和劳动力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占总贡献度的比重,其剩余部分的被认为是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所占总贡献度的比重;(2)不同的学者在数据的选取和处理方法上主张不同。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在研究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的分析结果有所差异。

二、数据来源、变量及模型的设定

下文我们将通过对美国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以此解释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的因素。

美国1990-2010年相关数据来源于文献[8],中国1995-2012的相关数据来源文献[9]。

1.模型及变量选取

通过国家经济增长投入要素与科技进步的分析,建立以下模型加以体现:

y=AK■L■(1)

写成对数形式

lhy=C+αlnK+βlnL.

下面使用如下公式计算各因素的贡献度

■=■+α■+β■(2)

其中y表示国民生产总值,A表示常数,K表示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L表示全社会劳动力投入,C为常数,α表示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回归系数,β表示全社会劳动力投入回归系数,K为相邻年份之间全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值,c为相邻年份之间全社会劳动力投入的差值,y为相邻年份之间生产总值的差值。

2.实证分析

美国1991-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全社会劳动力投入的年增长率,如表1所示。

中国1995-201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全社会劳动力投入的年增长率,如表2所示。

3.相关参数及数据的处理

在Eviews中录入表1和表2中的数据回归出相关的系数,并以此求出美国和中国各要素对各时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全社会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我们将美国1991-2010年这段时间序列分为10个时期。从表3可以看到美国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全社会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

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我们将1995-2012年这段时间序列分为6个时期,从表4中可以看到中国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全社会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

4.各要素贡献度的计算

根据周绍森、胡德龙[4]的一些理论,我们有如下计算公式:

K=■(3)

L=■(4)

T=■(5)

S=y-■(6)

K■=■,(7)

L■=■,(8)

S■=■,(9)

其中,K为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的增加量,L为全社会劳动力投入的增加量,T为生产要素的增加量,S为技术进步要素的增加量,α为K的回归系数,β为L的回归系数,K为相邻年份之间全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值,L为相邻年份之间全社会劳动力投入的差值,y为相邻年份之间生产总值的差值。

表3和4反映的是中国和美国各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全社会劳动力投入增长率,从中可以计算出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由公式(3)、(4)、(5)、(6)、(7)、(8)、(9)和表3数据可得美国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如表5所示。

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中国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如表6所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与分析

由表5反映的美国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全社会劳动力投入三种要素在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贡献度可以看出,科技要素在1991-2010年这段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总平均贡献度为54.6%,可见美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其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拉动。

如表6所示中国的情况,可以分析出以下两点结论:其一,在1995年至2012年这段时期内,投入要素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贡献度占总贡献度的平均比重为70%,其中资本的贡献度占总贡献度的平均比重为50%,劳动力的贡献度占总贡献度的平均比重为25%。尽管资本的积累在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经济增长弹性系数都比科技进步的弹性系数要小,说明仅以固定资本的大量投入得以推进的经济发展,其经济效应并不理想。而且只注重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破坏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目前,中国的资源已经出现衰竭的趋势,依靠资源来拉动经济的内在潜能已经捉襟见肘。所以决策者在进行资本投资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投资方向与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强化节能减排政策的实际效用。

其二,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技术进步特别重视,正是由于对技术的大力发展,美国经济在1992年至1998年间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中国应加大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科学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提高科技成果在促进生产力领域的应用率,使得中国企业能摆脱原有水平的束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产量和质量的突破,实现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发展。而在上述表6所示的各时期中,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份额平均为30%左右,与美国的平均值54.6%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2.政策建议

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并持续的增长,必须将资本带动型经济转变成科技带动型经济,将科技进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的核心支柱,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层次结构的改造,重点发展节能低碳的可循环经济。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在本文中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注重提升国内人力资源的质量,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的完善,把中国由劳动力资源大国转变成高端科技人才强国。在高端科技人才方面的建设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坚持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加大发展教育的投入力度,深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探索出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保障中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实现创建学习型社会以增加中国国民知识储备,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科技进步的源头问题。

第二,要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力度,改善国内科研环境,提高中国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的突破,强调建立以企业和市场发展为主的科技研发体系,提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率,新技术的开发必须以能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

第三,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抓住时展的契机,推动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措施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政府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来进行产业转型,对积极转型的企业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支持;政府鼓励科研机构研发或引进新技术,将新技术结合到生产中以提高生产水平;积极同发达国家的产业进行交流合作,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政策和资金互惠合作。

参考文献:

[1]Cobb, C.W&P.H. Douglas. A Theory of Produc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8,(1):139-165.

[2]Abramovitz .M. Resources and Output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70,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Sixty-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US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1956.

[3]黄乐军.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4.

[4]周绍森,胡德龙.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2):2.

[5]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1988,(22):2-42.

[6]Romer,Paul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1-102.

[7]史清琪.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M].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85-108.

[8]https:///searchresults/?r=%2Bf%2Fdata_portal_v2_type%2Findicators&r=%2Bf%2Fdata_portal_v2_topics_en%2Feconomy.

[9]http:///search/keywordlist2?keyword=gdp.

第4篇: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比如今年5月,新时代女神安吉丽娜・朱莉毅然对自己的动了刀,她通过基因检测确定带遗传缺陷基因BRCAI,选择双侧乳腺切除术,降低患癌风险。这种预知未来的健康检测,其实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虽然它对你的钱袋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健康当然比钱重要。目前美国医学界很火的“个性化医学定制”,就可以让你知道:将来的你何时会生病,会病得怎样?哪些药对你来说没用,哪些又能治愈你?怎样的饮食、睡眠、运动会为你换来健康的晚年?医学界的这项新兴服务不久将在在美国各大医院和诊所中出现。(详细报道见本期P60)

值得玩味的是,以朱莉的事件为例,科技进步尤其是健康领域内的科技进步,从来不单纯是一件科技事件,社会、心理与伦理方面的讨论从未停止。在不断高歌猛进的路上,社会进化是比科技进步更要命的议题。

抛开围绕基因伦理的1万种讨论,即使在更加不具备侵略性的普通阅读领域,也是烽火不断。美国著名的新技术批判者尼古拉斯・卡尔近年提出的著名观点就是“Google让我们变愚蠢”:有证据表明,数字科技已经开始毁坏长期记忆的稳固性,而它正是真正的智慧的基础。

第5篇: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1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工作现状

1)思想认识与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然而,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创新速度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也较少。主要原因是对当前行业科技进步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企业很少甚至没有在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上积极思考和主动作为;有的企业即使有新发明和新创造也不愿意公开。这些都与当前国家实施的科技兴国战略方针相悖,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

2)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企业施工产值的比例不足1%,90%以上的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几乎没有科技资金投入,就算有也只是零星购置些常用设备,而世界500强企业科技经费投入达5%~10%。

3)工程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性人才缺乏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既懂技术又精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更是缺乏。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为20%左右,距离国家要求相差较远,与发达国家40%以上技术人员的比例差距更大。

4)科技资料收集不及时,科技档案管理不规范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推行了项目法施工。由于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偏低,以及许多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只重视工程进度、质量与效益,忽视对科技资料的管理,这就使得施工企业的科技档案不能系统完整地收集归档,影响企业效益和科技创新水平。

5)对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重视不够,企业员工技术创新意识淡薄企业员工和部分管理人员往往有一种观念:技术改革和创新是总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事,一线员工和技术工人只需服从班组长的安排,按绘制的图纸进行施工即可,无需也不愿主动进行技术革新。企业也未制定有效的鼓励技术工人进行技术创造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这些都制约了企业员工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

2加强科技工作的必要性

2.1科技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和重要标志,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和业绩,影响着企业的未来,是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对企业申请特级资质条件也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国家级工法、专利及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科技成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否则不仅不能持续为市场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而且企业资质等级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2.2科技工作是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自1993年,国家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职称一般采取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定,评审的主要依据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若能注重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积累,将会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等机遇中得到更多的垂青;企业员工若都愿意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这样在机遇降临时,才有能力把握机会。因此,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其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科技能力会影响企业员工职业生涯。

2.3科技工作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创新要依托工程项目才能完成,同样,工程项目建设也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原先的简单实用提升到了环保、节能和智能等方面,这就更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制造新型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加强科技管理的措施

3.1解放思想,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建筑施工企业对科技工作要多宣传和引导;用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实际效益进行宣传教育、表彰奖励,使企业各级管理者从思想深处重视科技工作,真正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有计划、系统地对各类科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行业技术进步趋势,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建筑产品质量,切实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科技进步同企业发展真正结合起来。

3.2完善科技管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1)抓好科技投入机制的建立健全建议企业按年产值比例提留科技资金,单独开立科目专款专用,用于企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费用支出和科技成果奖励。企业科技领导机构或其负责人根据科技项目进展情况分阶段拨付科研经费,对取得的科技成果根据科技成果奖励制度进行奖励。同时,合理调配科技资源,进行科技投入与产出分析,将宝贵的科技投入用到最能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提高效益的科技活动中。2)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企业要制定科技成果评审和奖励制度,及时对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活动产生的成果进行评定,在年度科技工作会议上对技术上领先,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奖;对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总结、科技论文进行评优和表彰奖励。在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同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要进行鼓励与奖励,因为要使企业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离不开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推动与主动作为。这些措施都能大大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成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技术进步以及效益的不断增长,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3)将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项目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中,一般未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的业绩考核体系中,这样就容易出现施工项目部舍不得在科技上进行投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不多,科技成果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所以在业绩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工作加以明确和量化,也有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持续发展。4)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设计、小革新,提高施工技术含量,在全企业制造技术氛围,搞活科技进步。

3.3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1)强化以企业总工程师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系企业要建立由集团总工程师领导的由各分公司总工程师为主要负责人的技术开发与管理体系,集团总工程师负责制定企业科技进步规划,审批科技经费;各分公司总工程师和各重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科技项目研究,技术科长、建造师、工程师及各类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试验、技术开发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定期向企业总工程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企业总工程师作为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带头人,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学习、研究“四新”技术,抓好企业科技进步。2)建立科技带头人制度企业选拔一批有能力善于创新的技术人员为科技带头人,每年或每几年评聘一次。被聘为技术带头人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在某个方面要具有公认的技术权威性,而且在技术上要能起到带头作用。3)落实师徒结对制度企业为使新加入的员工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掌握工作技能,一般都会制定师徒结对制度,安排老职工带新职工。企业在落实师徒结对制度时要注重结对效果的考核与考察,对考核合格的师傅予以津贴补助。4)加强企业一线施工人员(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把一线员工的培训制度化,每年有计划地对新老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使其能很快地掌握基本施工技术,达到国家规范标准,同时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逐渐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将企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建筑产品中。

3.4科学规划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建筑施工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几乎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新产品,科技研发对实际工程的依赖性强;创新模式一般以模仿创新为主,即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为主导的技术升级换代,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因此,企业在规划科技发展战略和科研项目选择与立项时,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情况和企业的科技实力、创新水平,精心策划、合理布局,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率,避免趋同现象发生。

3.5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录和反映企业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资料,它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完善的科技档案在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提升经济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科技档案工作。1)建立制度保障要把科技档案的管理列入企业各级管理的目标中,与企业产值、效益、质量、安全等一同进行考核、实施奖惩,使企业各级管理者从内心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自觉采取措施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每个工程项目启动之前,要对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提出明确的规划和要求,使科技档案的形成与工程项目的建设确实做到同起步、同进行、同完成,各类归档的资料做到真实可靠、系统完整。2)要加大硬件投入按规范要求建立设施和功能齐全的科技档案室,存储纸质档案资料。同时配备足够的存藏设备,采用微缩、音像等手段,购买或开发实用的检索工具,把企业科技档案全部数字化,建成档案资料数据库,提高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3)做好日常管理每年根据企业承揽工程项目的工期情况,制定在建工程项目资料归档计划并督促落实;组织专门人员,对企业历年形成的科技档案,按照档案保管要求进行分类鉴定,将无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销毁,对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时,可以根据完成时间、工程类别、投资金额、专业类型、获奖情况等对科技档案进行统一编码,依托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将资料上传,方便企业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进行检索和查阅。为企业领导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参与市场竞争,为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提供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企业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6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活动的结果,是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科技成果管理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要加强科技工作,就必须切实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1)对科技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管理企业在规划好科技项目之后,及时对每个项目指定专人进行科技成果管理,从立项之初至项目完成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科技项目获批准后,要及时落实实施方案,协调技术力量,使科技项目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情况外,每年年底由企业总工程师牵头,组织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对未按进度完成的项目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保证科技项目按计划完成任务。2)要做好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工作科技成果奖励申报是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且申报奖励在时间上一般要求比较紧,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报奖材料组织好,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既要熟悉业务又要熟悉项目,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比如,提前通知和布置奖励的申报工作;科技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企业内部专家进行成果鉴定;根据科技项目考核和成果鉴定的情况,把握最佳申报奖励时机;加强与行业专家及鉴定机构沟通协调,掌握行业科技动态。3)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企业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科技成果后,要以科技示范工程作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有效载体,迅速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训和推广,将其真正转换成企业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增强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

第6篇: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一)政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政府对国家产业技术进步活动实行了强而有效的管理体制

日本、韩国、美国科技进步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第一层为最高决策层,如韩国总统直接管辖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工作,政府总理负责组织协调和领导日常工作;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担任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议长,议员由官房长官、科技政策大臣、学术会议议长、专家议员、文部大臣、经济产业大臣、财务大臣和总务大臣等担任;美国总统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负责全国科技进步的领导和协调工作。第二层为全国科技进步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咨询机构,如韩国和美国的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日本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第三层为政策执行层,主要是与产业界关系最密切的政府综合职能部门,负责执行科技进步领导机构的决策,具体领导全国技术进步工作,如韩国的产业资源部、日本的经济产业省、美国的能源部和国家科学基金(NSF)。第四层为由产业界、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组成的产学研一体化综合体,具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

2.政府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1999年韩、日、美3国政府R&D财政投入占当年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19%、22%和27%,占政府当年财政预算总支出比重分别为3.7%、4.2%和4.1%(2000)。1999年以来,韩国政府R&D投入的增幅惊人,政府R&D财政支出占其总预算支出的比重由1999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4.0%和2001年的4.4%,这一数字在2002年将猛增到5.0%.

3.在经济起飞过程中采用强有力的产业技术政策

日本在经济成长初期依靠外汇管制、技术许可证等手段进行有重点的技术引进,政府从政策上鼓励民间企业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和改造,形成了“一号机引进,二号机改造,三号机研制”的技术进步模式;政府在高速增长时期从政策层面上向汽车、化工、钢铁、电子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进行倾斜,其中公共财政主要体现在对研发活动的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当中。70年代政府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以改变在技术和知识创新来源上对西方的过度依赖。

韩国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国民经济在政府指挥下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完成了经济起飞和产业技术跨越式成长。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一整套积极、有效和强有力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不仅为民间企业从事自主技术开发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和激励(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还积极地参与到一些重要前沿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开发当中。

(二)扶持范围和手段呈阶段性特征

政府公共财政对产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扶持范围和手段,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不同阶段,呈现出逆研究与开发活动而上(即由技术开发到应用技术研究,再到产业基础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在经济快速成长初期,由于民间企业资金和技术实力不足,政府产业技术开发政策的重点放在了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上,其中公共财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民间企业自主技术进步能力明显增强,政府政策重点逐步向前沿性共用技术研究(如新材料、新能源)、战略性产业中重大技术的开发(如先端半导体制造技术开发、新一代液晶制造装置)和产业基础研究(如生物工程、纳米工程)等风险大、周期长、共用性强、投入高、外部性强的领域转移。财政扶持范围基本上限定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所允许的范围内,即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的75%或竞争前开发活动成本的50%.在具体手段上,政府更多地依靠中介机构来完成对产业技术开发的资助,如政府通过资助各种基金、研究院所和产学研组合等进行技术开发,然后再无偿或廉价向企业转让知识产权。

(三) 采用政策性融资和特别税收政策

政府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一般采用政策性融资和特别税收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

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DBJ)就是典型的政策性银行。DBJ根据政府中期政策方针(包括技术进步政策)制定并公布投融资指南,向民间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担保或购买企业债券,同时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达到创造经济活力、创造富裕生活和创造自立型地域的宗旨。DBJ的政策性贷款与一般商业银行贷款的区别主要是:(1)期限长,DBJ平均贷款期限为15年,最长可达25年;(2)利率低,DBJ贷款利率分为3个等级,分别比商业银行利率低0.2-0.7个百分点;(3)来源稳定,DBJ是以邮政储蓄、年金养老金和财政特别会计为主要来源,而商业银行贷款则受企业信用等级、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和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而来源不稳定;(4)担保形式多元化,对于创新企业,DBJ允许其用专利权和版权等知识产权进行担保,而商业银行则无此担保形式。目前DBJ的资助领域是以环境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新能源、城镇交通、物流技术、地域产业振兴、人口老龄化和整备社会资本等为重点,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邮政储蓄和政府归集的各种年金、累积金的债券融资,另一部分是产业投资特别会计的投资。2001财年DBJ计划向社会提供总额达1.6万亿日元(约1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融资。

韩国政府则借助于商业银行向技术进步产业提供低息贷款。韩国政府每年将其归集的60多个基金(保险金、养老金等)列入“公共财政融资特别会计预算”科目,通过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例如,当资本市场上的贷款利率为7%时,政府以5%的利率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后者再以6%的利率向企业提供融资,因此从本质上讲,政府实际上提供了1%的财政贴息。

美国政府则更多地通过特别租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即允许企业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将其新购置设备支出从年度应税收入中扣除,以此鼓励企业设备更新。

(四) 以项目为核心

公共财政的资助对象以项目为核心,以客观标准为尺度,并不针对特定企业、产品和产业制定专向性政策。作为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成员国,3国基本上遵循了协议“非专向性原则”的有关规定,即不直接向特定企业、产品、地区和产业提供财政补贴,对于补贴对象的资格和补贴数量均规定了公开与透明的客观标准或条件,既体现了公平原则,也便于社会监督,减少外部摩擦。

(五)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资助对象

3国均有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专项法律、政策和政府职能机构,对中小企业实施倾斜式政策。其中美国最突出:8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法》、《加强小企业研究发展法》、《联邦技术转移法》、《贝赫-多尔法》、《小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美国中小企业局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供贷款、担保、技术与信息服务;美国政府1992年设立了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计划),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人员向中小企业流动;1993年美国联邦政府采购额的约30%给了中小企业,总额近600亿美元。在硅谷创立初期,科技企业的订单中有1/4来自政府。

(六)健全与透明的制度保障

韩国和日本在工业化的每个阶段都颁布实施了一些促进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如韩国的“技术开发促进法”(1972)、“工业发展法”(1987),日本的“机振法”、“电振法”、“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1999)、“新事业创业促进法”(1999)、“产业技术强化法”(2000)等。美国则更注重鼓励与维护竞争和反垄断的法律,以此为民间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制度保障。美国思科公司(CISCO)特别强调美国政府1984年对AT&T的反垄断和国会1996年通过的“电信法”,是美国IT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有关政策建议

(一)加大技术进步过程中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

与国外政府研发投入相比,我们存在“两个比重”(即政府R&D财政投入占全国R&D投入比重和政府R&D财政支出占总预算支出的比重)均明显偏低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大对技术进步的财政投入力度,为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充分利用WTO有关过渡性安排的规定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28条“过渡性安排”规定,允许新成员自协定对其生效之日起3年内保留已经存在的与协定规定不一致的补贴计划,但要在生效之日起的90天内通知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委员会。因此,自我国加入WTO后的3年时间里,应继续保留实行多年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政策。在3年过渡期里,还应逐步建立起一个以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向研究机构(组合)的研发活动提供财政资助和特别租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模式,以保证3年过渡期结束后的现行政策符合协定的有关规定。

(三)大力培育与发展中介机构

在产业技术进步中,中介机构(基金会、政策性银行、研究院所等)在财政资金的运营和管理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从提供资金的性质上看,中介机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向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的金融机构如政策性银行,一类是接受财政资助从事产业开发并向产业界转移研发成果的研究机构(组合)。从政策性贷款上看,在3年过渡期内,原有的公共财政技改贴息可交由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行使,3年过渡期满后,财政技改贷款贴息取消,改为政策性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为主,但贷款利率或贴息水平应保持在协定允许的范围之内,即贴息后的利率不低于国际市场通行利率,或实际提供的补贴水平属于微量补贴的性质。从公共财政对研究机构(组合)的资助上看,公共财政的资助范围应逐步与协定接轨,即非专向性的,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75%或竞争前技术开发活动成本50%,向落后地区和环境保护提供财政援助。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以重大技术开发项目为依托,组织和协调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形成一体化研究组合,合作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由民间企业和机构分享。

(四)突出重点,有步骤有选择地实施技改

技改应突出以下6大领域,即关系国家安全(如航空航天、军事工业、核电工业等)、公益性产业(如农业科技、能源、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民、老工业基地改造、西部开发和三峡库区建设等)、高新技术产业(如微电子和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战略竞争性产业(如汽车、钢铁、石化、船舶、电子等)、自然垄断性产业(如电信、铁路、电力、供水、供气、邮政等)和一般竞争性产业(如纺织、煤炭、木材加工、轻工、家电等)。具体项目的确定可由政府职能部门在征求企业、专家、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本着客观、公开与透明的原则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7篇: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阻尼系数;非参数估计;城市化进程;城乡数字鸿沟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28

中图分类号:F061.5;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1-0129-06

Measuring the Drag Coefficient of Urbanization from

Urban-rural Digital Divide in China

LIU Jun1, XUE Wei-xian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Abstract:On the ground of thoughts concerning resistance from adhesive tribology, a model for measuring the drag coefficient of urbanization from urban-rural divide (URDD) in China is built.And drag coefficient is computed by using non-parametric methodology.The result shows that coefficients vary ranging from 0.06898 to 0.08799, around 0.07695 for the whole estimation, with a slight latitude of fluctuation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ability of URDD cannibalizing urbanizing powers is inherent.This paper also finds that URDD damages scientific forces even more than economic ones.Therefore, it is more worthwhile that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ed by power from economy growth.

Key words:drag coefficient;nonparametric estimation;urbanization process;urban-rural digital divide

城市化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是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过程。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借助信息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城市化,然而伴随着信息化出现的城乡数字鸿沟却日益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阻碍因素。城乡数字鸿沟是美国通信与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5年提出的<sup>[1]</sup>,指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过程中在当前全球数字化背景下,城乡间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接入、利用差距以及影响接入、利用程度的主体意识与接入环境差距,反映了城乡信息化差距,产生的影响正日益凸显<sup>[2]</sup>。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虽然城市化发展迅速,但是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动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sup>[3]</sup>。

阻尼系数是物理学分支学科摩擦学中的概念,其表征了产生阻尼的客体耗损动力的固有能力,而阻尼大小可以用阻尼系数与运动主体所受动力乘积来表示<sup>[4]</sup>。经济学家Romer提出了经济增长阻尼理论,目的是考察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阻尼<sup>[5]</sup>。此后有学者将Romer阻尼理论引入城市化研究领域,关注了资源约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系数。既然城乡数字鸿沟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阻尼,那么城乡数字鸿沟耗损城市化进程动力的能力如何、阻尼系数到底有多大,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采取何种措施减小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作用,以推进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文献主要关注资源约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系数测度,大都借鉴Romer阻尼理论,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构建阻尼系数测度模型。如Liu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建立了一个能源约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测度模型,结果显示,阻尼系数随着能源短缺值的变化小幅波动<sup>[6]</sup>。万永坤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构建了水土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阻尼系数测度模型,发现水土资源越紧缺阻尼系数就越大<sup>[7]</sup>。近年来,随着城乡数字鸿沟在城市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学者开始研究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阻碍作用的外在表现,但几乎没有研究过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系数。如Chatterjee认为,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妨碍农村企业信息化,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sup>[8]</sup>。Kim和Lee认为城乡数字鸿沟影响了城乡居民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社会交际,阻碍了农村文化生活现代化<sup>[9]</sup>。Bruckner认为其阻碍作用表现在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减少非农就业人口<sup>[10]</sup>。

参数估计这种方法要求事先设定各变量间的关系函数,这对于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碍作用这样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来说十分困难,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设定误差,导致阻尼系数测度结果难以贴近现实。本文首次借鉴粘滞摩擦学中阻尼系数概念,建立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测度模型,运用非参数估计方法估计出阻尼系数。

2 测度模型构建

2.1 建模思路

粘滞摩擦阻尼系统中阻尼系数通过运动主体所受动

力和阻尼大小来间接测度。根据粘滞摩擦阻尼系统的定义,可由三大特征判别一个系统是否属于粘滞摩擦阻尼系

统<sup>[4]</sup>:一是系统中存在运动主体,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动态变化;二是系统中存在粘滞客体,其与运动主体发生摩擦从而阻碍运动;三是运动主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波动状态。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统符合上述三大特征:

(1)如果用城市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则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1%逐年动态变化至2011年的51.3%(见图1),因此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进程可作为运动主体。

(2)中国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村文化生活现代化以及非农就业人口增加等,从而影响了城市化向前推进,所以城乡数字鸿沟可作为粘滞客体。

(3)如果用当年与上一年的城市化水平之差表示当年城市化速度,则运动主体(即城市化)的速度是随时间变化呈现波动状态,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统可以作为一个粘滞摩擦阻尼系统。本文的建模思路是:首先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法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受动力,然后由测度公式“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大小/城市化进程动力”求出阻尼系数。此阻尼系数表征的就是城乡数字鸿沟这一产生阻尼的“客体”,耗损城市化进程这一“主体”动力的固有能力。

2.2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分析

2.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城市化进程动力是指驱动城市化不断发展演变的各种持续性社会经济力量。国内外学术界在对城市化进程动力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观点<sup>[11]</sup>:一是“多元动力论”,该观点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很多,主要有产业结构升级、农业发展、科技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等;二是“一元动力论”,即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唯一根本动力,其他动力(诸如产业结构升级、农业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等)都是由经济发展衍生出来的,都可以归结到经济发展动力之中;三是“二元动力论”,该观点从“一元动力论”演变而来,承认经济发展是动力,但认为其并不是唯一的动力,并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纳入广义科技进步因子的思想,提出科技进步应独立于经济发展作为动力之一,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城市化进程的两大源动力,其他动力都是由它们派生出来的。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三种观点就一直争论不休<sup>[12,13]</sup>,但近二十多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科技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似乎“二元动力论”更为流行,而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二元动力论”更符合实际<sup>[14]</sup>。

“二元动力论”的具体内容是<sup>[15]</sup>:(1)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大源动力,城市化是在社会经济体系下的一种空间转换过程,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促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以及城市空间的扩张;(2)科技进步是城市化进程的另一大源动力,科技进步会极大地促进技术、知识、信息等资源在城市空间中集聚,这不但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对产业结构转化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能够通过技术的扩散和溢出效应促进城乡居民思维的改变与创新。

当今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是推动中国城市化的两大源动力。在我国,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引发了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它与网络经济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和生产方式的升级、城市经济集聚效应的提升以及城市现代化的提高,并促使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快速转变。具体来说:(1)中国的经济与城市化同步增长,以网络经济为龙头、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作为生产要素聚集的中心,在资金、劳动力、通信设施以及市场容量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2)中国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已然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持续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二三产业就业需求急剧增长,不断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城市的信息化、网络化也使社会经济活动大大摆脱了空间限制,城市发展的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思维也更加开放。许学强和周一星<sup>[16]</sup>等一批知名城市经济学家与本文有着相同的观点。通过动力的理论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科技不断进步,中国城市化水平也在持续提高

假设2: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可归因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其中,假设1表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而假设2进一步论证了二者是动力源泉。这两个研究假设可以由浅入深地证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源动力。

2.2.2 研究假设证明

(1)数据收集与处理。本文用经济增长率表征经济发展,用科技进步率表征科技进步,用当年城乡数字鸿沟使城市化速度下降的百分点表示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大小。其中,城市化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经济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2),科技进步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2012),而阻尼大小数据则来自于文献[17]。阻尼系数应当是没有量纲的<sup>[18]</sup>,而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估计出无量纲的阻尼系数。由于城市化水平与阻尼大小两组数据相差近千倍,为了避免计算结果误差过大,应当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选用均值法得到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率、科技进步率和阻尼大小对应的标准化数据序列U、EG、TA、DragduS。

(2)U、EG、TA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为了避免在相关性和格兰杰因果分析过程中出现伪回归现象,需要对U、EG、TA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运用Eviews7.1软件通过ADF检验法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U、EG、TA都是一阶单整的,他们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再对U、EG、TA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故可进行相关性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3)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相关性分析。由于U、EG、TA都是定距型变量,因此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将1990年作为第一年(即1990年i=1,以后各年依此类推),则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

rU1=∑22i=1EGi-EGUi-U∑22i=1EGi-EG2∑22i=1Ui-U2(1)

U与TA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

rU2=∑22i=1TAi-TAUi-U∑22i=1TAi-TA2∑22i=1Ui-U2(2)

运用SPSS19.0软件计算出rU1、rU2均大于0.8,可初步判定EG、TA与U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值的大小可以判定两变量之间相关强弱程度,然而就系数本身来看,未必真实反映了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有夸大的趋势。因此,单纯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衡量变量间的相关性是不准确的,而需要在除去其他相关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计算变量间的相关性。净相关系数的作用就在于此,它能够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条件下分析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将TA作为控制变量,计算U与EG的净相关系数为:

rU1,2=rU1-rU2r121-r2U21-r212(3)

式(3)中r12表示EG与TA的Pearson相关系数。再将EG作为控制变量,计算U与TA的净相关系数为:

rU2,1=rU2-rU1r121-r2U11-r212(4)

通过计算发现,rU1,2、rU2,1与rU1、rU2相比都有所减小,说明剔除其他相关因素影响后相关程度变弱,但更接近真实情况。计算结果还表明,rU1,2、rU2,1分别在1%、5%水平上显著,且仍然大于0.8,故可最终判定EG、TA都与U高度正相关。

综上所述,假设1能够在95%的置信水平上得以证明。并且一些文献也表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这正好佐证了假设1的证明结果<sup>[19]</sup>。

(4)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格兰杰因果分析。将U作为被解释变量,EG和TA作为解释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见表1)可发现:①滞后阶数为1至4时,EG不是U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在5%显著性水平上均被拒绝,这一方面说明有95%的把握可以说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另一方面表明当年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可以延续四年之久,对城市化有较长期的、持续的推动作用;②滞后阶数为1至3时,TA不是U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在5%显著性水平上均被拒绝,说明有95%的把握说科技进步是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年科技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可以延续三年之久,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具有持续性。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可归因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从而支持了假设2。而一些研究也证实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格兰杰原因,可以很好地佐证上述结论<sup>[20]</sup>。

2.3 阻尼系数测度公式

设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为Kdu,阻尼大小为DragduS,城市化进程总动力为UD(EG,TA),UD(・,・)是刻画EG、TA共同作用以产生总动力的函数。由此得到式(5)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测度公式:

Kdu=DragduSUDED,TA(5)

3 非参数估计

与传统的参数估计方法不同,非参数估计方法无需事先假定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要对整个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大大减小了模型的设定误差,使得估计结果更贴近现实。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动力的产生过程异常复杂,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仍无法打开这个黑箱,故本文不去假定UD(・,・)的函数形式,而是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来进行研究,以估计出阻尼系数。

3.1 非参数估计模型

将式(5)等价变换为:

DragduS=KduUDED,TA(6)

式(6)中DragduS为被解释变量,EG、TA为解释变量,Kdu为乘数,UD(・,・)设为未知函数,则式(6)就是一个非参数估计模型,即阻尼系数非参数估计模型。

3.2 局部线性估计

由于阻尼系数非参数估计模型中待估参数为一乘数Kdu,故此处可采用非参数估计中专门估计乘数的局部线性估计方法。

3.2.1 主成分回归

在进行局部线性估计时,考虑到经济增长率与科技进步率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会导致出现多重共线性,故可用主成分回归进行补救。主成分回归通过构造原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产生出不相关的新解释变量,且新解释变量带有绝大部分的原解释变量的信息<sup>[21]</sup>。

(1)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主成分回归要求回归所用数据是平稳的或有协整关系。前述已知EG、TA的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的,现只需检验被解释变量DragduS的时间序列。由检验结果可知其是二阶单整的,DragduS、EG、TA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再对DragduS、EG、TA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协整关系,故可进行主成分回归。

(2)新解释变量提取。用SPSS19.0软件对EG、TA进行主成分提取,第一主成分COMP1的贡献率已高达98.88393%,因此可将COMP1作为提取出的新解释变量,且在EG、TA上的载荷分别为0.71459、0.32597,则得到COMP1=0.71459EG+0.32597TA。

3.2.2 核密度函数设定

根据局部线性估计方法中核密度函数的形式,本文设核密度函数为:

FcCOMP1=122・Bw∑22i=1KeCOMP1(7)

式(7)中KeCOMP1被称为核函数(Kernel Function),满足KeCOMP1≥0,∫+∞-∞KeCOMP1 dCOMP1=1,且:

KeCOMP1 = 12πexp-COMP21 2(8)

而式(7)中Bw为窗宽(Bandwidth),核密度函数设定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窗宽的确定,因为Bw值对估计结果影响最大。若窗宽太小会导致随机误差项产生的噪音不能被排除;若窗宽太大则会使得估计结果的偏差过大。非参数估计给出的最佳窗宽函数如下:

Bw^=∫KeCOMP12 dCOMP1σ4∫Fc″COMP12dCOMP1 15/2215(9)

式(9)中σ是观测点的标准差。将式(7)、式(8)、式(9)联立方程组即可求出核密度函数FcCOMP1。

3.2.3 局部线性估计公式

令Yi=DragduSi(i=1,2,…,22),并将式(6)在Xi = COMP1 i 处局部线性化,则可把式(6)改写为:

Yi=KduFcx+Xi-xdFcxdx+εi(10)

式(10)中εi为局部线性化之后的误差项。

4 估算结果分析

将各年的DragduS和COMP1数据代入式(10),得到Kdu的两类局部线性估计值。即Kdu的总体估计值与逐点估计值。其中:Kdu的总体估计值为0.07695,t检验统计量为8.2046,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Kdu的逐点估计结果见表2,至少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

4.1 总体估计值分析

将Kdu的总体估计值0.07695代入式(6)得:

DragduS=0.07695UDED,TA(11)

从式(11)可看出,阻尼大小与城市化进程总动力呈正相关关系,总动力增加一个百分点,阻尼大小将增大0.07695个百分点,或者说,总动力增加1/0.07695=12.9955个百分点,阻尼大小就会增大一个百分点,这表明了城乡数字鸿沟耗损城市化进程总动力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阻尼大小是被解释变量,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故阻尼大小的增大并不能导致动力的增大。

4.2 逐点估计值分析

本文计算阻尼系数逐点估计值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逐点估计值波动幅度考察总体估计值是否稳定,二是利用逐点估计值估计出偏导数DragduS/EG、DragduS/TA的乘数ρ1、ρ2。

(1)逐点估计值最大波动幅度(=(最大值-最小值)×100%)为1.901%。按照局部线性估计稳定性判定标准<sup>[22]</sup>,最大波动幅度在5%以内即为稳定,因此总体估计值是稳定的,这表明阻尼系数所表征的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动力的耗损是一种“固有”能力。但是逐点估计值也只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稳定在总体估计值0.07695附近,正如本文中所考察的时间范围1990~2011年,如果将来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发生较大变化,那么逐点估计值有可能会稳定在另一总体估计值的附近,则城乡数字鸿沟耗损城市化进程动力的能力就有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动。

(2)ρ1、ρ2这两个乘数分别表示城乡数字鸿沟对经济发展动力和科技进步动力的耗损。通过逐点估计值,采用局部线性估计中的直接插入法<sup>[22]</sup>将式(10)变换为:

Yi=KduFcx+Xi-xδx+εi(12)

式(12)中δx=DragduS/ED,DragduS/TAT为列向量,将式(12)的最小二乘解定义为δx的估计值则:

δ(x)=∑22i=1∑22j=1Xij-XijTXij-XijKeXij-xBwT

∑22i=1∑22j=1Xij-XijTXij-XijKeXij-xBw(13)

将Xi = COMP1 i 代入式(13)计算得ρ1=0.01476、ρ2=0.06113,阻尼大小与经济发展动力、科技进步动力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动力和科技进步动力各增加一个百分点,阻尼大小将分别增大0.01476和0.06113个百分点。城乡数字鸿沟对科技进步动力的耗损大于对经济发展动力的耗损,前者约为后者的4倍,这说明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动力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在科技进步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动力,而与此同时城市与农村的信息技术普及差距却越拉越大,使得高新科技在城乡的利用极不平衡,农村的生产生活难以吸纳高新科技,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等好处难以体现,最终导致城市化进程的科技进步动力减弱。

5 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旨在估算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分析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动力的耗损能力。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1年阻尼系数逐点估计值围绕总体估计值0.07695在[0.06898,0.08799]小幅波动,估计值较稳定,正好符合粘滞摩擦学中阻尼系数定义所隐含的“固有”这一层意思。这意味着阻尼大小与城市化进程总动力呈正相关关系,总动力增加1%则阻尼大小将增大0.07695%,这样一来,动力作用将会被城乡数字鸿沟削弱,导致城市化进程难以迅速推进。(2)阻尼大小与经济发展动力、科技进步动力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动力、科技进步动力各增加1%则阻尼大小将分别增大0.01476%、0.06113%。城乡数字鸿沟对科技进步动力的耗损远大于对经济发展动力的耗损,这说明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动力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在科技进步方面。

既然中国城乡数字鸿沟耗损城市化进程动力的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固有能力,那么政府、企业或其他组织采取政策措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难道是“徒劳无功”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政策措施无法改变城乡数字鸿沟耗损城市化进程动力的客观规律,但是合理有效的措施可以通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来减小阻尼大小,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

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两大动力来看,通过经济发展途径来加快城市化进程更为“划算”。因为城乡数字鸿沟对科技进步动力的耗损较大,即便是科技进步动力迅猛增长,城市化进程也难以加快,甚至可以说,科技进步动力越大,损失的动力越多,城市化就越“不划算”。因此,今后可以考虑多引入一些能从经济增长角度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如增加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城乡市场交易效率等。

参考文献:

[1]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Falling through the Net:A Survey of the“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R].Washington D C:NTIA Press,1995 :1-2.

[2]薛伟贤,张飞燕.数字鸿沟的成因、测度、影响及弥合方法[J].软科学,2009,23(1):17-24.

[3]Taubenbock H,etc.Urbanization in India-Spationtemporal Analysis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9,33(3):179-188.

[4]B 布尚.摩擦学导论[M].葛世荣(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32-134.

[5]Romer D.Advanced Macro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M].McGraw-Hill Companies,2001.30-38.

[6]Liu Y B.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Using ARDL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and FDM (Factor Decompositon Model)[J].Energy,2009,34(12):1846-1854.

[7]万永坤,等.北京市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研究[J].资源科学,2012,34(3):475-480.

[8]Chatterjee K.Bridging the Rural Digital Divide in India:An Emergence of E-agriculture [J].IASLIC Bulletin,2010,55(1):51-57.

[9]Kim H,Lee E.Narrowing 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Divide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2010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South Korea: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Press,2010.71-74.

[10]Bruckner M.Economic Growth,Size of the Agriculture Sector and Urbanization in Africa[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2,71(1):26-36.

[11]Henderson J V.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3,4(2):275-341.

[12]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R].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77.2-3.

[13]Bertinelli L,Black D.Urbaniz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56(1):80-96.

[14]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Urbanization Challenges [R].New York :United Nations,2005.5-11.

[15]Henderson J 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21(8):47-71.

[16]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8-52.

[17]薛伟贤,刘骏.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测度研究[J].软科学,2014,28(1):44-48.

[18]温诗铸,黄平.摩擦学原理(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49-251.

[19]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6-50.

[2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2-3.

第8篇: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机理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湖南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的建立,也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好的政策扶持,同时也发挥了其低能耗,环保的特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企业数量多,但科技创新成果少。据统计,截至2010年,湖南省中小企业户数为16.2万户,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占了半数以上,已成为湖南省经济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企业有限的投入使得创新缺乏动力。我们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创新的实体性投入展开分析。

一、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财力投入

对创新的财力投入主要用于:技术创新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R&D经费支出;对现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从企业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并研制出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支出。这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一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给予的资助;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其他资金。这些指标为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11年我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60.05%,相对于2010年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根据科技进步水平的地区划分标准,中部六省中,除湖北属第二类地区(50%-60.05%) 外,其他各省均属于第三类地区(40%-50%)。中部六省中只有湖南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上年水平,由2010 年的48.66%下降至2011 年的46.94%,下降了1.72 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16 位,较上年下降了1位。由于R&D 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省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从2006 年的0.72%增加到2010 年的1.17%,提高了0.45 个百分点,但总体上各年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的前两年,我省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2008 年上升了2 个位次,排名第3。2009年和2010 年位次保持在第3,在指标数值上,与排名前两位的湖北和安徽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湖南对R&D 经费投入力度仍需加强。从长远来看,R&D 经费投入情况将直接影响未来科技的创新和发展。2011 年湖南地区一级监测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中,排名上升的指标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部排名第2,较上年上升了一位,说明我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改善环境,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排名下降的指标有:科技进步环境排名第5,较上年下降2 位;科技活动投入排名第4,较上年下降1 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第3,较上年下降1 位。可以看到,五个一级指标中,我省有三个指标排名下降,说明中部六省的竞争日益加剧,湖南省应加快科技发展,增强竞争优势。排名持平的指标为科技活动产出,中部排名第2。虽然湖南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在中部仍能保持原有优势,然而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较上年大幅下降,下降了八位,反映我省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效率下降较明显,不容乐观。该指标是制约我省科技进步的软肋。

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人力投入

人才是进行创新最重要的主体,据统计从湖南省科技人员分布结构来看,2010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研发人数分别占全部人数的比重为56.2%、30.3%、9.97%(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可见,分布在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还是比较充足。并且2010年比2009年的企业科技活动从业人数有所提高。这说明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但是真正分布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是非常有限。通过调查发现,创新人员缺乏的原因在于:高科技人才本身是企业所有者,缺乏精力用于研发,在实验室的时间很少;另一部分技术人员担忧企业的发展,宁肯在大企业、高校、研究生从事技术性不强的稳定工作;企业难以支付高薪聘请高科技人才。所以很多科研技术力量大多集中在学校、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据调查统计,湖南省平均每2.5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仅仅拥有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个中小企业只有1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在我们的实地走访调研中,50%的企业认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高是技术创新难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提出湖南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制约了对人才的引进,企业的规模偏小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论

自从2006 年湖南省明确“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对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在总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 年增加到2.41 亿元,平均增长率为8%。与中部六省相比,除2006 年排名第2 外,之后逐年被邻省赶超,2010 年落后到第5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技术改造经费等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帮助其引进创新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引进民间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注资,为科技人员提供相应的股权激励。第二,政府加大税收减免和其他管理制度的支持,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三,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本,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共享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昌,秦作栋.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动因和有效组织[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78-81

[2]黄志民, 蔡淑琴.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N] .经济日报,2005- 11- 24

第9篇:科技进步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测绘档案;技术研究;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引言

数字测绘技术的探究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体现,将科技事业作为社会建设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是社会发展在生活中的总要体现。结合数字测绘背景,将对数字测绘档案的管理技术进行探寻和研发,是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数字测绘档案管理技术主要应用在数字测绘的研究方面,通过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探究,将数字测绘运用到整个社会建设中。数字测绘是现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科技进步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将是深入探究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新途径。

一、测绘档案管理的原则

测绘档案管理有着本质上的要求,对于这一要求我们需要通过严苛的技术得以保证。将测绘档案的管理作为发展测绘事业的重要途径,要以测绘档案管理技术为首要任务,加大对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要知道,在测绘成果档案管理与测绘技术档案管理之间存在的差别,这是实现测绘技术提升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通过对测绘档案管理与研究,深入的发现测绘档案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提高技术管理来加速测绘档案在社会建设中的运用。这正挖掘测绘档案管理技术与档案管理之间的不同,加大人们在运用测绘技术中的认知。从而加速测绘档案管理技术在社会建设中的广泛运用[1]。

在测绘档案管理技术中,我们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合理性,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运用其合理性在整个测绘过程中是最橹匾的一项体现。合理性通常表现为人们对现阶段技术发展的合理认知,通过对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升测绘档案管理在整个测绘事业中的合理存在。2.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合法性,合法性要求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需要合法的进行,对于法律的遵循不仅体现在测绘档案管理中,更体现在整个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一直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人民民主。所以,合法建设是我国终将坚持的社会发展目标。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才能保障社会建设的稳步进行,才能推进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3.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将测绘档案管理技术充分符合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将测绘档案管理技术运用到社会建设中来。合目的性是坚持测绘档案管理技术发展的一项新的目标,我们要一直坚持以技术发展来引领社会经济建设,将科学技术的创新作为社会建设的第一重要方向。始终坚持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合目的性也是坚持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2]。

二、测绘档案技术的多样性

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有着多样的方向,要通过对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升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多样发展。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唯一性、保密性、复杂性。具体分为以下几点[3]:

1.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唯一性。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是运用在测绘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是唯一的,对这一重要性质主要体现在测绘档案管理的技术研究方面。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我们时刻关注的都是管理技术的本身,而忽视了管理技术给测绘档案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就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唯一性,主要体现在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探究中。时刻关注测绘方面的发展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是体现测绘档案管理技术唯一性的重要标志。2.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保密性。技术研发的秘密性一直都是科技发展中重要的部分。保证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保密性,是发展测绘事业进步的重要条件。现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随着通讯技术事业的不断推进,很多技术创新都不再拥有秘密性。所以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保密性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3.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复杂性。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是整个测绘事业发展中最为繁杂的部分,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来促进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进步。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本身是很复杂且繁多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深入的探寻和研究[4]。只有将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多样性充分的运用到测绘事业中,才能体现出测绘技术对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国家社会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动力。

三、结语

数字测绘技术对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关注科技创新一直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探究与分析,将数字测绘的发展推进到生活中,提升社会建设和生活质量。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将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放眼当下,将技术管理的研究作为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数字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进步,将这项技术的创新运用在整个社会建设中。通过对科技的广泛运用来实现社会建设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徐韬.对测绘成果资料提供量下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测绘科技通讯,2015(2):73.

[2]赵常红.数字测绘背景下的测绘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