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中和的主要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碳中和;碳减排;碳补偿;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F46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4-0023-006
罗斯科·庞德曾经说过,“我们大家都需要地球,我们大家都有我们谋求满足的许多愿望和要求。我们有那么许多人,可是地球却只有一个。每个人的愿望不断地和他邻人们的愿望互相冲突或重叠。所以,人们不妨说,这就有了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任务。”[1] 39 如今, 70亿人口对环境容量使用的愿望与要求,使全球面临着一个艰巨的社会工程任务——应对气候变暖。中国学者在国际“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城市”[2]的概念。但是目前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发展模式与路径探索,以及微观层面生产领域的减排尝试上,鲜少对个人行为进行低碳约束的探究与讨论。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和生活两个领域中都遵循低能耗原则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对生产领域进行规范的同时,亦应关注生活领域中对个人碳排放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个人碳排放行为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文明进程中,社会控制的手段包括道德、宗教和法律。在近代世界,法律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由于个人愿望或要求的冲突与重叠,所以庞德认为,“社会控制的任务以及我们称之为法的那种高度专门化形式的社会控制的任务,就在于控制这种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的个人扩张性的或自我主张的趋向。”[3] 81其中“个人欲望”即指利益,是“人类个别的或在集团社会中谋求得到满足的一种欲望或要求,因此人们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安排人类行为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欲望和要求” [3] 82。这种个人扩张性或自我主张的本能使个人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工业文明进程中,高科技和经济规模化彰显了个人对利益需求的自我主张本能,成为人类罔顾地球环境容量,大肆破坏环境与资源的动因之一。在城市化背景下,这种个人扩张性导致的负面效应会由于城市耗散结构[4]的作用而被不可估量的扩大化,甚至把人类引向灾难。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变,耦合使微小涨落的作用膨胀,一个微小的事件可能决定大事业的成败。[5]3具体到温室气体的排放,虽然居民个人的碳排放量在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但作为城市之主体,其行为引起的延伸效应对城市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决定着低碳城市建设这个大事业的成败。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立法完善城市调节系统,加强城市的自动调节机制,引导城市向结构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控制个人扩张性或自我主张本能,使城市碳排放达到有序状态,实现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目标。
在庞德的理论中,对个人扩张性或自我主张本能的控制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安排达成的,即承认某些利益,确定在什么限度内承认与实现那些利益,以及努力保障这些利益。庞德对利益进行类型化研究,划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他认为个人利益,就是那些直接涉及个人生活和从个人生活的立场看待的请求、需求和欲望。公共利益是那些由有关的个人以组织名义提出或从政治生活的立场提出的请求、需求和要求。社会利益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虑,以社会生活名义提出的社会集团的需求和要求,他们事关社会维持、社会活动和社会功能,需求范围更为宽泛。资源,尤其是气候资源使用与保护,是事关全球发展的需求,属于典型的社会利益。无论其在现实中为私人所有还是公共所有,资源整体上仍然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对资源的利用应使社会整体福利增加。[6]因此,气候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的社会利益,应当通过法律制度安排,保障主体在使用过程中履行以下义务:第一,合理利用资源;第二,主体使用资源获得利益,造成其他成员机会损失的,即丧失因占用资源所带来的福利增加的机会,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补偿;第三,主体因使用资源给他人带来损害的,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弥补他人的损失。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对个人的碳排放行为也应当予以法律规制。
二、个人碳排放行为法律规制的现实基础
尽管旅游业被誉为低碳产业,但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耗费仍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占旅游业碳排量绝大部分的交通和住宿业,在节能减排上具有较大的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世界第四大客源国,若仍按照传统的生态旅游方式运作,必将产生较多弊端。而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具有更为丰富而明确的内涵,是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国外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旅游等时代主题,国外低碳旅游理论研究逐渐兴起。
1.碳排量计算。国外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碳排量的计算,涉及包括国际/国内旅行航空、游艇、旅游食品生产与销售、住宿业、休闲活动以及旅游者个人碳足迹等旅游相关领域。AndreasSchafera&DavidG.Victor(1999)设计了用于计算国内和国际旅行交通碳排量模型,并计算出各类旅行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认为在工业化地区,飞机和高铁已成为出行的主要方式,自驾车旅行将在2050年呈下降趋势,若没有任何政策干扰,到2020年,旅行交通的碳排放量将止涨回稳;但在发展中国家,自驾车旅行仍不断上升,届时将成为所有旅行交通工具中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2]当然,就目前而言,占碳排量最大的仍属航空业。IngaJ.Smith&CraigJ.Rod-ger(2009)精确地计算出2005年以新西兰为旅行目的地及以新西兰为旅游客源地的国际航空碳排量,并指出,目前新西兰国内任何一个碳中和策略都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国际组织依旧面临着碳汇的巨大挑战。[3]除飞机外,游艇也成为新西兰的重要旅行交通工具,OliverJ.A.Howit,tVin-centG.N.Revo,lIngaJ.Smith&CraigJ.Rodger(2010)运用基于行为的自下而上测量模型来计算游艇往返新西兰的碳排放总量,研究还发现当对碳定价影响进行分析时,国际游艇旅行需求量相对于国际航空旅行需求量会有更为明显的下降趋势。[4]某些食品比其他产品会制造出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在旅游相关领域控制其使用量将对气候变迁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StefanGssling,BrianGarrod,CarloAal,lJohnHille&PaulPeeters认为对旅游业中的食品进行管理可以减少旅游业的碳足迹。[5]
如果说以上学者是对旅游业单个领域碳排放量的研究,那么以下学者则综合考虑了旅游者完成一次旅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SusanneBecken&MurrayPatterson(2006)综合考虑了交通、住宿以及旅游者的休闲活动这三大领域,分别应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型来测算新西兰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的碳排放总量,并比较了两个模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6]而Nae-WenKuo&Pei-HunChen(2009)则运用生命循环理论,计算出每位旅游者每次赴台湾澎湖列岛旅游所排放的各类杂物,研究发现,飞机是所有旅游交通中能源耗费和碳排量最大的,因此政府应想办法提高游客在澎湖列岛的逗留时间、减少其往来澎湖列岛的次数以降低每人次旅游碳排量。[7]
2.其他相关研究。国外其他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还包括碳补偿策略的探讨、国际性政策对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影响等内容。
SusanneBecken(2004)通过问卷调查分别采访了旅游者和旅游业专家对旅游业碳排量的看法以及相应的碳补偿措施,调查显示,大约近一半的旅游者认为气候变化与旅游有关,而愿意植树的居然有48%,当然他们认为植树的利处有很多,并不仅仅是碳吸收这一项功能。而旅游业专家们认为气候的改变会对旅游业造成潜在的威胁,但不同意旅游业的石化能源消费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8]征收碳税常常被认为是降低碳排量的有效方法,但RichardS.J.Tol(2007)的研究却得出碳税对于旅行行为的影响很小,他认为一旦征收碳税,远程旅游目的地和跨大洲旅游目的的游客量会大幅度减少,但其他中程旅游目的地人数则会增加。“欧美航空开放协议”(EU-USOpenSkiesAgreement)已于2008年3月正式实施。KarenMayor,RichardS.J.Tol(2008)调查从美国到欧洲的旅游人数变化以及相应的二氧化碳排量变化,发现从美国到欧洲的航空乘客人数会随着机票价格的大幅下降而出现大于1%~14%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会引起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因为到除欧洲外的其他目的地的人数会相应大幅下降。[9]StefanGssling,JohnBroderick,PaulUp-ham,Jean-PaulCeron,GhislainDubois(2007)探讨了相关组织提出的用于补偿温室气体排放的碳补偿/碳抵消策略,认为这些策略在计算碳排放量、补偿措施、价格水平、公司结构以及评估过程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并进而研究了这些碳补偿策略的有效性和可信性。
二、国内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大部分聚焦于概念解析、实现路径、低碳城市/低碳景区建设等定性研究层面。受国外研究影响,近年来,有关碳排量的定量研究也与日俱增。
1.低碳旅游概念解析。低碳旅游缘起于后工业时代,尚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11]该概念认为旅游六要素应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节能减排,以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可见,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规模、旅游内涵上是完全不一样的,[12]发展低碳旅游可以明确努力方向、弥补生态旅游在旅游对象、旅游者、旅游过程上模糊不清的不足。[13]在谈到具体的节能减排上,蔡萌、汪宇明(2010)给出了更为清晰的定义: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14]因此,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质量不降低甚至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业碳排放脱钩这一目标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15]为什么低碳旅游能使旅游质量不降反增?周永博、沙润(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寻求旅游活动方式和旅游产业形式创新的结果,将催生出以低碳体验为基本吸引物的全新旅游方式。[16]
综上所述,笔者将低碳旅游定义为涉及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主管部门等多个主体,通过宣传教育、技术改进、机制设立等方式,实现旅游行为改变、旅游吸引物创新、管理方式转变,最终达到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业碳排放脱钩以及低能耗、低污染条件下的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2.低碳旅游的实现路径。在考虑低碳旅游概念的基础上,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即如何发展低碳旅游,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石培华、吴普(2010)[1]给出了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第一,狠抓重点环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第二,规划先行,从源头趋利避害。而在具体的措施方面,王辉、宋丽、郭玲玲(2010)提出旅游活动的细节约束、开展碳补偿活动以及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实现低碳化的有效措施。[17]蔡萌、汪宇明(2010)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营造低碳吸引物(设计低碳旅游产品)、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两项措施,认为这几项是旅游业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14]当然,为了合理控制、分担或转移低碳旅游体验的内部成本,低碳旅游产品设计、低碳旅游制度安排、低碳旅游观念培养三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16]此外,廖忠明、王国权、卢志红、刘良源(2010)提出了“最佳低碳旅游运营模式”,即:因地制宜发展低碳旅游业;做好内合外联,产业共兴,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政府制定实施低碳化激励政策。[12]
3.低碳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的建设。除了以上从宏观方面提出的低碳旅游实现路径外,相关学者还就某个具体城市及景区给出了完整的低碳旅游建设方案。
在低碳景区建设方面,刘啸(2010)在其《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一文中勾勒出低碳旅游区建设的理想方案,该方案在选址、用地规模、规划布局、建筑规模、材料选择方面均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并提出在交通和行走、建筑、饮水、食用物品、取暖和煮食、娱乐旅游、垃圾处理等七个方面的低碳化方案。[13]王辉、宋丽、郭玲玲(2010)则以大连为例,在对岛屿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连海岛低碳旅游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采取碳补偿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17]
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黄文胜(2009)依据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创建低碳旅游景区,推广低碳旅游理念,实践低碳旅游行为,为创建低碳城市打好基础。[18]俞棋文(2010)则研究了具有上海特色的低碳旅游开发模式。[19]而蔡萌、汪宇明(2010)指出低碳旅游城市应基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原理,在充分揭示和认知城市“碳源、碳汇、碳流”机理和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三低三高”要求,全面改造和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业能级和质量水平,促进城市成为生态宜居、产品供给低碳化与体验环境畅爽。[14]
4.碳排放量研究。受国外研究影响,近几年,国内也逐渐兴起碳排量的研究。
侯文亮(2010)列举了包括UNWTO测算法、CDM基准线法、Kaya公式等国外有关碳排放量的计算模型,并比较了各测量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15]罗芬、钟永德、王怀採(2010)认为旅游是旅游经营部门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再回到旅游客源地的过程中为旅游者提供的一种服务性产品,所以同样也适用于用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对国内旅游碳足迹进行研究。[20]
三、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比较
2009年12月国家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在此契机下,国内低碳旅游理论研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国内相关研究兴起时间比国外晚了约十年,这与本国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观念体制等方面的特殊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断然比较国内与国外理论研究孰好孰坏也许有失公允。笔者在此仅总结国内外低碳旅游理论研究异同点,以,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1.国外偏重定量研究,国内聚焦定性分析。这种状况是旅游类研究的普遍特点。国外大部分有关低碳旅游的理论研究基本都采用建立模型—提出假设—数据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范式,即使单纯研究某一节能减排策略,也大都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相比之下,国内研究仍集中在概念解析、对策措施、开发模式等定性研究层面,这正反映了我国低碳旅游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特点。
2.国外偏好碳排量计算,国内注重模型比对。通过碳排量的准确计算,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相关行业和个人实行节能减排活动。[2-7]研究发现,国外学者注重碳排量模型构建及计算,而国内学者还停留在对国外模型的比较分析,缺少对国内旅游相关行业及旅游者个人碳足迹测量。原因之一是发达国家或旅游业发达国家已建立旅游卫星账户,能为研究者提供大量丰富而详实的研究数据,而国内尚未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因此要在现有统计数据中剥离出旅游业的能源消耗量十分困难。当然,国内学者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直接向各旅游相关单位索要统计数据,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旅游研究难度。
3.国外以新西兰、澳大利亚为研究实例,国内以台湾地区为研究实例。在案例研究上,多数国外学者以新西兰、澳大利亚为例,国内则以台湾地区为例。尽管研究案例有偏差,却反应了一个共性,即研究对象大都为海岛型地区。笔者认为原因有二:第一,海岛型地区因其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往往成为旅游较发达地区,因此,研究该类地区的低碳旅游更具典型性;第二,往来此类地区的交通相对简单(一般为飞机或游艇),休闲类旅游活动较多,更易于测算碳排量。
四、国内低碳旅游研究展望
通过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对比,笔者认为国内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旅游业碳排量研究。这是低碳旅游的基础性工作。缺乏对旅游部门碳排量的清晰计量,如同无的放矢,后续工作就会有偏差,甚至是徒劳。旅游碳排量的计算内容可以包括旅游业总碳排量、旅游业各部门碳排量、旅游者个人碳足迹、旅游业各部门碳成本比较等。基于我国旅游统计的现实国情,旅游碳排量计算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但这具有现实意义,是值得的。
2.旅游业低碳技术研究。这是低碳旅游的关键性工作。理论的研究最终要指导实践,旅游业是否能兑现低碳承诺,关键还是看技术,技术应具有操作性、可行性、能落地。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大力引入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为旅游业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有益思路。
【关I词】:风景园林;低碳风景园林营造;低碳经济;低碳生态环境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环境保护者提出了“低碳”生活,强调它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就在这时,风景园林建设者也提出了把低碳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低碳风景园林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大力推广的城市建设项目。
1、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产生背景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导致的各方面问题,以及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日趋短缺的问题提出的。1750 年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兴建生产工业、加工制造业和交通建设等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次性传统化石能源,然后会产生并排出许多类似于二氧化碳等造成温室效应的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会导致显著的全球气候变化,如近几年一直出现的全球变暖、全球变冷等极端变化。全球的环境事件和许多极端气候,威胁了全球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仍在不断攫取这些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世界对于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加快了进行现代化的步伐,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步向前推进,一些相关的高耗能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能源的高速攫取和高增长态势。同时,由于小康社会的全面普及,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要进一步提升,人们越发重视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文明有着强烈的渴求,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前提下,提高城市中风景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逐渐被提上日程,受到重视。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主要功能特点
2.1低能耗
为保证风景园林的高效性建造,应该提倡使用低能耗产品,解决能源的高度消耗这个问题。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过于复杂,在生产、建造中和建造后的运行和拆除过程中会过多地消耗能量。为保证低能耗的目标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建造,例如短距离选择建筑材料,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选择低碳建筑材料,减少对钢筋水泥的使用量,这样可以降低总体的能源消耗。还可以使用一些再生性能源或是采用太阳能发电,选择一些容易种植、寿命长的植物。不要过于的强调景观效果,过度使用装饰性材料,尽量不使用玻璃幕墙。
2.2提升能源效率
传统的园林营造和使用通常使用大量的木材,尤其以一些古树和大树为最,使用一些诸如水泥、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这些对于后期的维护会产生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更新时一般会对旧材料进行丢弃。低碳风景园林更加倡导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通过对原有材料的重构、创新设计进行再次利用,这些都会无形中减少碳的排放,提高了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2.3增强风景园林的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碳汇功能是大自然自身所独有的,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与工作,将二氧化碳等大气中所含的温室气体进行加工、吸收、分解,最后将产物汇聚到它们的根部或土壤中,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碳汇是减炭的方法之一,而且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据测算,1 hm 2 草坪每年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它们每年大约都能吸收870 kg 碳当量,林木对于碳汇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林木每生长 1 m 3 ,就能够吸收约 1.83 t 的二氧化碳碳当量;1 hm 2 阔叶林每年大约能吸收 360 t 碳当量;1 hm 2 针叶林每年大约吸收 930 kg 碳当量。由此可见,形成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建设目标,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要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湿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固碳减碳。因此,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提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
3.1减少风景园林中的碳足迹
人类活动中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温室气体,人们吃早餐、开车、采暖等等活动都会留下碳足迹。在进行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中,总设计师要对于“碳足迹”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要充分理解风景园林营建过程中的碳足迹,这有助于园林设计师认真思考低碳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每一个建造项目都应该进行碳排放的估计,严格进行限制。在建筑的施工前、中、后都应测量碳足迹,保证建筑符合要求也满足低碳生产的要求,确保该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初始建造时会大量地使用一些机械化设备进行操作,这些大型机械会造成碳排放量过度,因此,设计师要对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景园林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工程作业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
3.2选择碳友好的园林材料
园林设计师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选择碳友好的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园林材料的地方性也应作为碳友好材料的选择条件之一。
3.3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
风景园林的使用期限一般是 20~30 年,但是在高速化的城市建造下,风景园林的使用寿命更是大幅度缩减。为了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在进行建造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建造,保证园林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保证后期不被过多地修改和移除。风景园林的设计风格最好是采取经典式,不会过时的美,减少后期的碳排放量。
结语
随着资源的不断使用消耗,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以低碳为主旨的建筑设计理念将成为社会生态建造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特点的分析和对其建造要则的探讨,指出在现代风景园林建造过程中低碳理念的重要性。希望在建筑行业尽快形成低耗、节能、低污染的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新风尚,建造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的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概念;规划策略;层面
1.引言
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大、中城市能源的消耗占全球75%,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全球80%,可见城市在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积极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顺应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低碳型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国内,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亦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热门话题,而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
旧模式下的中国的城市发展走在外延扩张的发展之路上,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旧的城市规划模式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无序规划、低效开发,降低了城市土地利用率,引起了城市的不平衡发展。故新时期低碳理念下经济的发展模式约束着旧模式的发展,是一次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在城市发展上的新调整,也是新时期城市规划模式脱胎换骨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2.低碳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内涵
2.1低碳城市及其规划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低碳理念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向,以低碳社会为城市社会发展样本和蓝图,以低碳生活为城市生活方式和导向的城市。实际上是,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社会理念、低碳生活理念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综合应用[1]。
低碳城市规划(Low-carbon City Planning):是指从原有的城市形态及城市发展模式、建筑群体布局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最终建成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排放量型城市形态[2]。
低碳城市是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所引出的城市发展模式需要。而低碳城市规划则为达到低碳城市模式的目标,在以“低碳”为宏观导向下的城市规划手段。两者共同为低碳时代的产物,而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模式的接生医生。
2.2建设低碳城市的内涵
仇保兴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提出,将低碳经济理念和城市规划理念两者有机组合,形成了“低碳城市规划”[3]。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具体化,亦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新结合。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推广低碳理念,减少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做好城市规划的前期介入工作,实现一种理念的转变。其主要内涵包括:(1)以低碳理念支撑城市规划主导模式,实现城市规划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2)以政府低碳政策为杠杆,引导低碳城市规划;(3)以城市规划布局为手段,实现低碳城市的几何空间结构,以低碳技术为支撑,倡导新能源适度替代,推广低碳能源应用。(4)体现城市居民生活观念、意识的提高,以低碳理念、特征转变现代城市生活方式;(5)以人为本,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整体合一、互惠共生的经济高效、低碳环保、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区形式。
3.低碳城市规划策略
3.1 城市规划布局层面
3.1.1城市低碳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是城市的经济活动命脉。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术角度出发,同济大学潘海啸等教授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层面的公共交通导向走廊式发展模式、总规划层面的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和详规层面的小街区模式,通过合理的交通布局来减少交通排放[2]。因此,倡导“绿色消费”的交通系统规划模式,以低碳环保的原则,利用有限资源,实现交通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和效益性,引导城市交通规划系统逐步组建合理的结构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为在未来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低碳交通”,其策略如下:
(1)城市交通规划的内部优化
一方面,优先规划公共交通系统,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如,结合城市规模灵活规划城市快速轨道交通(RRT),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发展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快速公交(BRT)系统,牵引低碳交通格局;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模式),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另一方面,发展环保型交通工具,研发智能交通,规范小型交通工具,重视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发展。如,开发研制新能源、小排量、轻型环保类交通工具,推广以人力为主的小型交通工具飞应用;适度合理的限制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解决其所引发的过多占用城市规划用路、能源浪费、尾气污染等问题;引进智能交通系统(ITS),加强人与交通设施、工具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充分利用交通系统的“时空”资源。
(2)城市交通规划的外部协调
将低碳交通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协调城市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的关系,使交通系统的规划支撑城区土地规划;研究交通规划外部的需求分析、规划模式,从整体把握交通系统以及城市布局;强调节能环保的交通理念,在道路规划建设中,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与之相关的要素,实现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建立全民参与机制,提高全民交通素质水平,培养绿色交通消费的意识,树立有节制的交通观念。
3.1.2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在城市结构空间规划方面,解决紧凑形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与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合理规划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形态是其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目标的关键。
首先,打造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应解决人口密度与紧凑型城市发展的矛盾。一方面要遏制城区摊饼式膨胀,引导疏散高密度人口区域,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少城市夏季电力降温能源消耗。又应实行有控制的紧凑型疏解,推进以绿稧间隔为辅的公共交通走廊型城区空间方式扩张,将新的规划布局于公共交通纽带。结合城市发展的步伐,在走廊方向进行分段分时序的规划发展,最大程度的地吻合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需要。
其次,在城市整体结构形态方面,通过对各种空间布局形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效应进行分析、对比、评估,得出不同的低碳建设结论,进而对比选择出最优城市空间结构方案。如,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居民区、产业园区、CBD新区的规划与设计等,其建设空布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实际用途,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4]。在居民区引导低碳生活和消费理念、全面建设绿色、高效可再生利用能源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区内环保能源利用率;产业园区规划方面,重点分析不同类型产业布局的能源损耗率,提高废物能源的再生利用率;在CBD规划方面,合理组织不同功能的用地和建筑布局,优化规划布局中的能源集中供给、绿色碳汇、绿色建筑技术等方案。
3.1.3 城市土地规划
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方面,探索不同用途组合,科学制定城市土地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结合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以“大分区,小混合”的原则构建以多功能混合使用为主的土地使用模式,减少资源的利用实现低碳目标[5]。规避城市总体规划中惯用的功能分区方法所导致的功能区用途单一、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对已按原则规划的土地,通过对其混合功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甄别,纠正功能分区僵化的布局。
拓展以公共交通为支撑,适合人与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的用地地块面积,规避大中城市越来越多的拓宽城市基础建设、加大城市街道等大尺度的建设倾向。学习中新天津生态科技城项目,加强城市非传统建设用地的开发,倡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规划模式;曹妃甸生态城项目,探索低碳生态城市之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规划模式;中新苏州生态科技城项目,按照低碳生态理念的“改进”,而非在场地原生状态下的规划模式。
3.2 低碳技术层面
3.2.1 倡导节能型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和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科学合理的节能型建筑设计技术应用亦是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节能型建筑则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而且能为长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节能型建筑的设计[6]包括:建立建筑节能型政策与法规;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设计评价体系,明确建筑的量化数据和量化指标;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可再生资源、新能源和低能耗技术产品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的推广应用;推广节能型建筑设计,促进建设主管部门、建筑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业生产企业等就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应用节能型建筑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推广普及绿色节能建筑。针对不同地区方位,提出不同的节能建筑设计认证系统和相关制度,作为对城市和建筑设计的节能标准做出审核、评价。把具体的节能建筑设计过程及其内容按照不同的方面加以评审,确保实际设计中建筑节能化、绿色化的应用可行性。
3.2.2 推广低碳能源应用
Abstract: Building is a major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live and work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 Low carbon buildings represent a more healthy, more natural, more secure, but also a low cost, low cost of living. Aspects from concepts and ideas for low carbon buildings are described. Through an empirical stud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issues,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low-carbon buildings.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
可翻译 50 多种语言
さようなら
nazdar!
Vær så snill
Je ne sais pas !
La voiture
hello
आज मेरा जन्मदिन हैं.
Pardon ??
ओह यार!
국수
שמח
Je parle un petit peu français.
escargots
बन्दर
Buongiorno Principessa!
Wie gehts?
rouge
děti
Es ist sehr interessant!
hoje está ensolarado
มีสีสัน
haydi gidelim
¿Cómo estás?
χρησμός
Hjelp!
sư tử
miracoloso
Ich bin vierzig Jahre alt
سلحفاة
παραλία
Простите
أحب كرة القدم
กาแฟ
Wie heißen Sie?
Wie bitte?
mijn vriend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建筑 可持续性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 carbon buildingsSustainability
引言
“低碳”概念来自于生活。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变暖,因而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之前老百姓只是看见汽车、工厂的排放量,而建筑的碳排放却被忽略了。由此,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面对渐行渐近的威胁,实现低碳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积极努力的齐心应对成为了地球人的共同选择。
如果每个人一天的碳排放量以数字纪录,可以得出一个人一天的碳足迹。记录碳足迹可以提醒自己亏欠了大自然,算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作为建筑物,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它的碳排放是影响环境的主要来源,所以说“低碳建筑”是当前“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
一、低碳建筑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1.1 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将低碳建筑概括为,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1.2 低碳建筑的技术要求
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
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
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1.3 低碳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欧洲近年流行的“被动节能建筑”可以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这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
在中国,低碳建筑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写进国家的发展规划中。事实上,早在2007年我国提出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将使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20%的目标。 当然,中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操作的标准,同时也应辅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案例研究
2.1普拉兹摩老人疗养院(位于巴瑞港,完成:2003年)
巴瑞港的普拉兹摩老人疗养院有一居室和两居室公寓38套(图1)。此建筑中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如下:一、全部使用节能灯具;二、利用生物燃料进行区域供暖;三、2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电板发电;四、30平米的太阳能热水器来供给家用热水;五、太阳能集热器供给的热水的热能和光电板发电的电能与生物燃料供暖相结合的供暖系统;六、能源管理系统。
2.2 EMPA Eawag低碳办公楼(位于瑞士苏黎世,完成:2006年9月)
EMPA是一栋五层的办公楼,中间有一个通高的中厅,开放的楼梯设置其中(图2)。开放式楼梯的设置是鼓励人们尽量地使用楼梯而少用电梯。EMPA这栋办公楼的特点是既不采用传统供暖也不采用传统制冷系统。中厅的作用是个缓冲区,提供自然通风又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夏天的晚上,当室外凉爽下来的时候,建筑的窗户自动开启将冷空气抽入室内,进行空气交换后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因浮力上升,通过中厅天窗排出室外。暴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用来储热和储冷,陶土和石膏墙体用来调节温度。夏天时,埋于地下的管道系统利用地下恒定的温度来预冷室内新风。冬天时,这个系统用于预热供给室内的新风。竖向的漫射玻璃遮阳板可以调节角度,夏天时遮挡阳光,冬天时将太阳能引入室内。建筑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好。在大部分时间里办公室内人体产生的热量,办公设备、照明和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对于营造一个舒适的热环境已经很充足了。三分之一的屋面铺设太阳能光电板来发热为建筑提供热源。屋顶种植绿化,雨水被收集到花园的景观水池中,调节小气候并灌溉植物,利用中水冲马桶。
2.3 上海市博会伦敦零碳馆案例(位于世博园E区,开馆:2010年5月)
零碳馆运用了英国BedZED零能耗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特征实现节能环保,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建筑技术进行全面开发,提高了建筑对于能源的使用率。在零碳馆中,暖通需求由太阳能风力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风帽系统和江水源公共系统供给,电力则通过建筑附加的太阳能发电板和生物能热电联产生并满足建筑全年的能量需求,为参观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适体验(图3)。
在世博园区的零碳馆里,可以领略到零碳生活的各种独特方式,可以品尝到零碳美食,例如饭后的餐具可以吃掉的。从外面看上去,满眼翠绿的景天植被覆盖了整个零碳馆北向的屋顶。今天正好下雨天,也就是在下雨的时候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开始工作,对屋顶植被自动灌溉,当然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绿色屋顶的植被还是中和碳排放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坡型的屋顶上,五颜六色的风帽,跟随风向灵活转动,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滴输入每个房间,并将室内空气排除,随时保持室内空气的纯净。所以这个零碳馆的整个建筑就像自然界的一个细胞。零碳馆可以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可以说不用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零碳馆从自然界收集阳光、空气、电力和水,并将废弃物处理成电力和热。今后我们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需要空调,不需要热水器,可以说是真正的低碳了。另外,在零碳馆里还会举办零碳家具设计节,零碳书报文化节,以比赛的方式,通过环保材料,设计出对人类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实现低碳建筑的四个要点
3.1 普及低碳建筑理念
普及低碳建筑理念要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并在建设和使用中加以贯彻,应从大众领域的普及教育和建筑领域的专业教育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低碳建筑的建设,由于前期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其建设成本高于传统建筑,要低碳建筑在高成本下得到使用者的认可,必须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大众媒体宣传、义务教育等方式,普及低碳理念,使低碳生活方式得到推广,使低碳建筑具有存在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内需要加强专业教育,应在高校建筑、土木、能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低碳建筑技术课程,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具有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术的专业人才。
3.2 低碳建筑设计充分体现建筑热工性能
建筑中的低碳设计并不是建筑整体设计的附加物。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建筑物的屋顶、门窗和墙体是建筑室内外的热交换通道,减少围护结构的室内外传热,稳定室内温度,可以减少能量损失,进而减少采暖、空调等设备的能量消耗。
3.3 减少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和可代替能源
降低能耗需求最有效的办法是“被动式设计”。根据太阳、风向和基地环境来调整建筑朝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以减少人工照明;利用自然通风来净化室内空气并降低建筑温度;利用具有热回收性能的机械通风装置。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根据环境条件和建筑的使用特点,选择合理的可再生资源类型。回收利用水资源,设计中水回收系统,将灌溉、冲厕等用水与饮用水系统分离。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减少污水过度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达到间接减排的目的。采用高效的建筑设备,通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能耗,采用智能中央控制系统,根据环境条件启动设备,避免过度负荷形成浪费。
3.4 充分评估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
低碳建筑并不意味是“奢华”的代名词。将低碳建筑的技术和理念整合进建筑的各阶段――设计、建造、使用、维修直至拆除。从建筑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生态建筑比起同等规模标准一般建筑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会降低。然而,人们往往把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看作是个插件一个建筑中去。一旦一个建筑设计完成,在网上面增加技术,这势必带来费用的大幅度提高。在使用阶段,生态建筑往往更加简单易行,他不需要很高技,但很高效,因此使用和维护这个建筑并不复反而更加简单低廉。
四、结语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着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转贴于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关键词:化学教学 抽象化具体 化难为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化学中还有很多知识是无法通过利用化学实验向学生解释的,并且这些知识中有很多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觉得很难理解和接受。鉴于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对它们有感觉、易理解、能接受。
一、巧用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喻,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高中化学中,有很多概念是比较抽象、有很强概括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直接感知和理解的,所以学习起来就觉得很费力、枯燥,甚至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形象的比喻,这样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可以让学生的课堂处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中,并且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物质的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起着连接化学中的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桥梁作用,贯穿于整个化学习的始终。所以,学生理解好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至关重要的。物质的量这一概念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看似很简单。但是,在实际的课堂过程中,不管我怎么解释,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一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巧妙地运用了一下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喻。把“班”比喻为“物质的量”,把班里的“人数”比喻为“阿伏伽德罗常数”。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们都忽然恍然大悟,原来“物质的量”是代表一个集合体,是由于认识客观物质的需要而提出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这个集体中成员的个数。通过这样简单的比喻,不仅解决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困难,还提高了课堂气氛和效率。
又如,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实验之一,然而学生在学习这个实验的其中一个重点是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但在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将两个问题搞混淆。一是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于锥形瓶中时读数不正确所造成滴定结果的变化,二是滴定终点时读取滴定管的读数不正确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同学都是认为,两种情况的不正确操作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一样的,其实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是,在课堂中,不管我在黑板上怎样画图分析,学生仍然觉得云里雾里,他们眼睛里充满了疑惑。这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很好地比喻,将这里中的“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比喻成“选一定高度的人”,例如,如果要求大家找一位1米7的同学,如果是俯视着找,这样找出来的同学的实际身高就大于1米7了,像这样,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偏大了,滴定时所消耗的标准液也变多了,所以滴定结果就偏大了;将“滴定终点时读取滴定管的读数”比喻成“看一个实际身高1米7的同学的身高”,如果是俯视地测这位同学,测出来的值就变小了,类似这样,滴定终点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线,读出的数值变小了,滴定结果就变小了,所以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通过利用这个生活例子作比喻,让学生清楚了,前者是读数不变的,而液面是变的;后者是液面不变的,而读数是变的。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了这两种情况确实是不一样的,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自然是是深刻而难忘了。
其实,化学知识里很多比较抽象的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来作比喻,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从切身去感知化学,轻松地学习化学。所以,作为化学教师,不要担心课堂气氛,重要是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寻找生活中能用于比喻化学知识的例子。
二、妙用肢体语言,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不管是哪个科目的课堂教学中,语言都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载体。但是,只是以有声语言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则会显得课堂内容很单调,同时还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同时,有些知识单靠有声语言表达,学生很难理解的。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适当地利用肢体语言,也能让学生事半功倍了。
例如: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是有机基础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化学高考中也是频繁出现的。其中要学会书写符合某一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必须要学会找等效氢原子,然而找等效氢
的最常用方法是对称法。在这一方面,学生经常会将像“ ”这一类物质的对称轴弄错了,很多同学都是找出两条对称轴,横向一条,纵向一条。这时,我就立刻张开我的双臂,让他们说出我本人存在多少条对称轴,这时他们都说只是一条而已了。之后再让他们重新看看上述物质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这时,大家都微笑地点点头回答只是一条而已了。通过这样的形象演示,相信学生们都不会忘记该知识点。
又如,在学习乙烯的加聚反应时,大家对加聚反应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感到很难接受。于是,在讲授过程中,我随意找出五位学生,要求这五位学生都各自把自己的两只手拉在一起,然后放在自己的头顶上,这样他们的两只手和肩膀就形成了一个碳碳双键,也就是每个同学代表一个乙烯分子。然后告诉学生们将发生加聚反应看作这五个同学互相手拉手,那他们只有把自己拉在一起的两只手打开才能做到。通过这样的肢体语言,不仅可以形象的将碳碳双键的特点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对于高分子化合物的表示形式、单体和链节的寻找也很直观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
三、善用图形结合,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化学课堂上,有时仅仅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某些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但若能借助图形进行结合教学,学生掌握的效果就明显提高。
例如:在用过渡态理论解释催化剂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教学活动中,该内容对学生而言是很抽象、很陌生的,所以要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但是,教师只需要画一幅高山和两座小山丘的示意图(如下图),就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和具体化。
当不适用催化剂的时候,反应的活化能很高,这就相当于我们要爬过一座很高的山,这样就很费劲,只有极少数的人能爬过这座高山;而用催化剂时,反应的活化能大大降低了,这就相当于我们要爬过两座小山丘,这样就很容易爬过去了,于是爬过去的人就很多了。同样,当升高温度时,分子的能量比较高,这就相当是换了一批体力比普通人更好的运动员去爬一座很高的山,这样,能爬过这座山的运动员自然也有很多了。通过这样的图形结合讲解,学生对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也可以感受到很轻松的讲授过程。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得益。
又如,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多同学对这两个装置的电极所发生的反应和离子的移动方向等问题感到很混乱,因此,学习起来就比较费劲,大多数学生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记忆方法是很短暂的,过一段时间又会忘得一干二净的。鉴于此,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这样记忆才深刻、牢固。但是,他们又该怎样才能容易理解呢?于是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如下图)
从图中可看出,涉及到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很多内容只要根据电子的回路就可以得到结论的。比如,从图中很直观地看出不管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电子都是从负极流出、流入正极的,通过把两个装置的线路中电子的回路画出来后,就可以真正感受到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都是流出电子的一极,则为失电子的电极,这样,通过观察电子的得失情况,学生就很容易地说出这两个装置中的电极所发生的反应类型了;由于电解质溶液中是不存在电子的,所以,溶液中的电子的回路必须由溶液中的离子来完成,那么,哪种离子才能代替电子,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是阴离子了,因为阴离子和电子所带的电荷是同种的。
不仅仅是数学的教学要注重图形结合,同样,我们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图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将教学内容很直观、很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和疲劳感。
总之,化学知识是比较零碎的,并且有很多概念性的内容是很抽象的。如果学生只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化学这门课程是很不科学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痛苦的。所以,作为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想方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真正地感知到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这样,我们老师也不用担心课堂教学效果了。
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谨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想不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菊如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一、碳会计相关概念
碳会计是低碳经济催生的一个全新领域,与环境科学紧密联系,作为碳会计核算基础的物质流核算更是涉及物理和化学等诸多领域,因此,部分概念晦涩难懂,厘清与碳会计相关的重要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碳会计,为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奠定基础。
(一)碳 碳会计核算领域研究中的“碳”有别于自然科学领域所涉及的“碳”,Jan Bebbington和Carlos Larrinaga-gonzalez (2008)认为,“碳”这个专用术语经常作为以二氧化碳为主要元素的温室气体的简称,因为温室气体经常用“碳当量”作为计量单位,所以“碳”经常作为温室气体的简单表达方式。
(二)碳排放与碳固 碳排放与碳固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碳排放指温室气体和/或其前体在一个特定地区和时期内向大气的释放。根据美国环保署的解释,碳固是一个通过农业的或者森林的措施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移除的过程。碳排放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而碳固可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
(三)碳源与碳汇 碳源是一个不断变小的碳池,一个碳池就是大气中碳的一个“源”,吸收进去的碳的数量小于排放出来的数量。国际碳排放交易协会认为,碳汇是一个能吸收或者“隔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贮存库,这些贮存库包括森林、土壤、泥炭、冻土、海水以及沉积在深海的碳酸盐等。碳汇是自然界中温室气体的寄存体,碳汇与碳源表示两个相反的状态,当某个区域释放的温室气体大于该区域吸收的温室气体时,则该区域就是一个碳源,相反,当该区域的温室气体释放量小于吸收量时,该区域就是一个碳汇。
(四)排污权与碳排放配额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号《排污权》(IFRIC 3)对排污权定义是:政府(或政府机构)确定一定时期内其控制区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向控制区内的排放者按比例分配排污权,并允许排污权在市场上交易。一个碳排放配额代表着一个固定数量的排污权,它常被用于描述排放交易或“总量交易”机制下一个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五)碳会计 碳会计是以一定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采用货币、实物单位计量的形式,对企业的碳排放和碳固等低碳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个新兴会计研究领域,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桑军朝,2010)。2008年,Stewart Jones教授等将与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即碳会计。从国外文献的最新研究进程看,碳会计主要涉及: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的相关风险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Jan Bebbington et al.,2008;Ans Kolk et al.,2008;CDP,2009)。
二、碳会计核算现状分析
国内外关于碳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核算和碳信息的披露方面,在碳排放的核算和碳信息的披露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各种问题。
(一)碳排放核算现状 直至目前,以碳排放及交易为核心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会计问题主要是在排污权会计框架内研究。美国FASB下的紧急任务小组(EITF) 2003 年的对参与总量- 交易机制下的排污权会计基准草案(EITF03 - 14)试图为各参与方提供一个全面的会计规范模型,但由于其草案可能影响到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和排污权收益及遵循成本确认等原因,最终未将其列入议事日程。IASB 2004 年的IFRIC 3 排污权解释公告试图规范总量――交易模式的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但由于存在资产(排污权) 和负债(排污权支付义务) 的成本计量基础与IAS 38 不一致等缺陷而不得不于2005年6月被废止(郑玲、周志方,2010)。日本企业会计基准委员会(ASBJ) 发表的ASBJ15《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ASBJ 7《企业分离的会计基准》和ASBJ 9《存货评估的会计基准》(2006)由于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而无法得到一致认可。
2008年,FASB和IASB同意共同研究“排放交易机制”项目,这个项目致力于建立碳报告和碳排放核算模型,至2010年9月,FASB文件表示,IASB和FASB已经达成以下共识:(1)购买和无偿取得的碳排放配额都应当被确认为资产;(2)无偿取得的碳排放配额要求企业履行的义务符合负债的定义,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被确认。虽然IASB和FASB的合作为碳排放的会计核算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是对碳排放权的详细计量和列报问题,企业未来可以无偿取得排放配额的权利是否应当被确认为资产等问题尚未有明确定论。
IASB(2010)指出,IFRIC 3《排污权》的废止,很可能导致会计实务中对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会计处理形式各异,进而弱化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有用性。ACCA(2009)也认为,专业或广受认可的碳排放核算准则的缺失,导致不同的公司对碳排放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最终影响到碳披露信息的可比性。因此,碳排放的会计核算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企业还在等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出台明确的碳排放规范。
(二)碳信息披露现状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世界上许多大公司碳信息披露的主要平台,披露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战略、碳减排核算、碳减排管理和全球气候治理。CDP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碳信息披露体系,但CDP还存在以下问题:(1)碳信息披露项目没有激励企业积极减排;(2)企业之间的碳信息缺乏可比性,对企业的约束不足;(3)碳信息需求和供给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4)碳信息披露标准的缺乏制约了碳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张彩平、肖序,2010)。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2010 年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披露指南”在碳信息披露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碳信息的披露不仅仅受法律法规的影响,信息披露的全面性还有欠缺。
(三)碳固核算现状 当前的文献资料中,关于碳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固技术(如森林碳固、土壤碳固和海洋碳固等)、碳固成本和碳固风险以及碳固投资交易等方面,有关碳固的会计核算研究还很少,碳固会计并未正式成为会计研究项目,也没有独立核算体系,但其作为核算净碳排放量的重要依据应当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
三、碳会计研究内容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碳会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碳排放会计核算 企业从政府或其它组织获得碳排放权以及因为排放权交易等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或事项是企业进行碳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排放会计是对碳排放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用以传递企业碳排放过程和减排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碳排放会计核算是碳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碳固会计核算 碳固会计与碳排放会计相对应,是对碳固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用以传递企业碳固过程的各种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企业为了避免因为实际碳排放量超过拥有的排放权而遭受惩罚,或者为了将所拥有的排放权用于出售,企业可能选择通过各种人工固碳方法来补偿企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企业在碳固过程中会发生固碳费用等事项,因此应当将碳固产生的会计信息纳入企业的会计系统。
(三)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核算 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企业碳排放对企业业绩和前景可能产生的影响,必须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企业因为碳排放可能面临三种风险:竞争风险、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来自国家和跨国界机构所制定的各种政策,如能源效率标准的提高。竞争风险主要来自这样的可能性,即由于低碳技术的运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高碳商品和服务与低碳商品和服务相比会变得过时(Kolk 和 Levy,2001)。
(四)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 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不同于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前者是以各种不同结果的存在可能性为特征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其自身的自然属性而使得公司难以应对。而后者是指潜在的收益和损失存在的可能性,如对减少碳排放采取不同的措施会使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可能收益或损失。碳排放中的诸如科学和技术的不确定性等都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的决策,因此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也应当作为碳会计的核算对象。
(五)碳会计信息披露及管理并不是所有与碳会计相关的交易或事项都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并列报,可能会存在部分难以量化或者无法在报表中反映的碳会计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可能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前景的判断,因此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碳会计信息都应当得到充分的披露。同样地,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披露碳信息已不再是为外界压力所迫,相反,充分地披露企业的碳信息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需要对碳会计信息进行管理。
四、碳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建议
碳会计是一个由碳排放会计、碳固会计和碳信息披露等紧密联系构成的一个会计领域,以往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孤立地研究碳会计的某个组成部分,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而且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建立碳会计核算体系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说明适用对象 确定碳会计核算体系的适用对象是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的首要任务。任何产生碳排放的组织都应履行节能减排的义务,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等组织都可能参与到碳排放和碳固等活动中,由于不同组织参与碳活动的程度和方式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组织的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碳会计核算方法,如政府碳会计核算方法、事业单位碳会计核算方法和企业碳会计核算方法等。
(二)界定重要概念 界定和统一碳会计领域的重要概念是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在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前,必须明确解释部分术语,以提高核算方法的可理解性。碳会计领域中的碳排放、碳固、碳汇、碳源、碳权、碳信用、碳足迹、碳中和、碳管理等常用术语都应有统一而明确的解释。
(三)统一碳的物质流测算标准 碳的物质流测算是进行碳会计价值流核算的基础,统一物质流测算标准才能使碳会计的核算结果具备可比性。目前国际上碳排放的物质流测算是以碳足迹测算为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2006年)、英国标准协会(2008年)以及日本产业经济省(2009年)等都为企业计算碳足迹提供了标准。采用不同标准测算的企业碳足迹的结果不同,进而影响到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采用统一碳的物质流测算标准,在微观上,有助于提高同一组织不同时期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宏观上,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等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落实。
(四)确定碳会计的核算方法 2008年,Stewart Jones教授等提出了构建碳会计规范的两种主要思路:其一是在京都协定框架下,所有机构或组织对产生于碳汇的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IPCC的原则相协调;其二是在温室气体协定书内(GHG Protocol)分别计量和报告CO2排放的相关会计问题。Stewart Jones教授等提出的两种思路都说明构建碳会计体系必须与“碳”的物质流测算紧密结合,碳会计的价值流核算不能脱离企业碳活动的物质流测算。因此,碳会计的核算可以采取物质流核算法和货币核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碳会计交易或事项进行核算前必须采用物质流核算法测算出可靠的“碳”实物量,进而保证采用货币核算法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五)建立碳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 包括碳排放及碳固的会计核算及其信息披露。
(1)为减少碳排放而购买技术或设备的会计核算。减少碳排放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低碳技术或设备提高石油、煤炭等高排放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二是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企业为减少碳排放而购入的技术或设备应当分别作为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而给以的补助按照政府补助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2)碳排放权及交易的会计核算 。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采用存货、历史成本的方法,IASB的IFRIC3《排污权》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日本则将碳排放权作为无形固定资产入账,而以交易为目的的碳排放权则按金融商品会计基准处理。虽然目前对碳排放权及交易的会计处理尚未达成共识,但其作为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交易或事项应当在报告中得到客观反映。
(3)碳固的会计核算。树木等因碳固(Carbon sequestration)职能被认为是碳会计中碳汇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需单设账户予以反映。但其作为一种特殊生物资产,又与IAS 41、AASB 141等会计准则相挂钩(周志方、肖序,2010)。碳固与碳排放一样应当作为一项会计事项在报告中得以反映。碳固与碳排放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碳固可以补偿所发生的碳排放,企业增加碳固相当于减少碳排放,进而增加企业的碳排放权,因此,企业因为树木等对温室气体的贮存增加了企业的碳排放权,可以确认为自己研发的无形资产等,同时,企业因碳固活动而种下的树木或购置的设备、材料等应当确认为资产。
(4)与碳会计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是其风险和不确定性(Stern,2006),因此,碳会计有必要针对其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引致的收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即核算和报告,这种或有或不确定事项,需要会计人员在概率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以负债或其他方式在报告内客观及时反映(周志方,2010)。
(5)碳信息的披露。企业无法量化或无法用货币表示的碳信息,只要可能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都应当得到充分的披露。企业披露的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必须披露当前会计年度、下一个会计年度的碳排放控制措施预计将发生的重大资本支出,甚至是更远时期的重大资本支出。其次,公司应该考虑并且披露碳排放方面的条约或者国际协定对企业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需要考虑企业的碳排放对企业名誉产生的影响,是否会由于名誉的破坏而给公司的业务经营或者财务状况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进展及评述》,《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2]张彩平、肖序:《国际碳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财务与金融》2010年第3期。
[3]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3期。
[4]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0年第7期。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R/OL].[1998].
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 kpchinese.pdf.
[6]IASB. IFRIC Interpretation No.3,Emission Rights[R].2004.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气候变化
Abstract: the low 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to review and summarize, put forward the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major 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urban form,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use, traffic mode, city building and party, and in the light of low carbon cities and ecological c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of orien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low carbon cities such a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arty and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put forward a low carbon cities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low carbon cities: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climate chang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的提出。世界各国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概念的提出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UK, 2003)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低碳城市理论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探索性地开展了低碳城市的有益实践,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探索也越来越关注。通过对低碳城市理论研究的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国外对低碳城市理论的研究依然处在探索阶段,还不是特别系统。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拉什(Edward L.Glaeser)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量计算方法及应用分析。他对美国10个典型大城市中心与郊区单位家庭采暖、空交通及生活能耗进行了实证分析,按照CO2/t排放折合43美元的经济成本核算,从碳排放的经济学角度,科学的提出了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英国学者Chris Goodall通过对英国国民家庭生活中电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统计,把国民的生活支出及各种物质消耗定量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以数据形式展示了英国家庭排放的未来情景及低碳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英国国民生活的低碳标准。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
各国行动计划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计划,主要针对工业、汽车、能源等领域,通过颁布法案、政府政策以及国际公约等方式,来研发推广高性能技术,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最终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指标。2007年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人会,初步提出了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 25%-40%的目标。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国外的发展案例
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例如伦敦制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人力发展风力发电等;巴塞罗那则规定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都需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用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尚无得到公认的低碳城市。
低碳能源
丹麦目前是欧洲乃至世界上风力发电和热电联产发展最好的国家。据丹麦电网(Energinet.dk)公司统计,2007年丹麦风力发电达到了其总发电量的19.4%,风能发电机在全国均有广泛分布(图1),同时建立了高效的热电联产循环系统。
德国在太阳能供热和光伏发电方面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根据德国太阳能协会(BSW)的统计,2007年德国利用太阳能共供热658MWth,占整个欧洲市场的68%;近年来,德国光伏发电发展迅速,2008年德国新安装光伏发电装置为1500MWp,目前装置总额为5334MWp,光伏发电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丹麦的风能发电分布(图1)
国内研究与实践
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
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某城镇的能源分布(图2)
低碳城市建设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保定市,于2006年提出“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群,现有新能源企业已超过160余家,同时于2007年又提出“太阳能之城”的概念,截至到2007年底,保定50%的公共场所、40%的生活小区、40%的旅游景区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主要包括道路广场太阳能照明和建筑太阳能供热等。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由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料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
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进行有效落实,避免停留在炒作理念和新概念阶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定位,构建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量、可推广的规划实施指标体系,并融入法定城市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3种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笔者认为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但大多停留宏观的目标层上,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我们只有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其理论基础,明确低碳城市内涵、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中,并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才能不让低碳城市成为一个乌托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 0 0 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Fong Wee-Kean,Hiroshi Matsumoto,Ho Chin-Siong,etal.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DioxideEmissionConsiderationsintheUrbanPlanningProcessinMalaysia[J].JournaloftheMalaysianInstituteofPlanners2008(6):101-130.
3 Glaeser Edward L,Kahn Matthew E.The Greenness ofCities:CarbonDioxideEmissionsandUrbanDevelopment.[EB/OL].2008[2008-08-06].省略/papers/w14238.
4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0.
5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6解振华.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千家企业节能行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7(6):7-12.
7台湾节能减碳趋势下的产业结构调整[R].经济部工业局,2008.
8潘海啸,汤,吴锦瑜,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
9 MinistryofEconomicDevelopment.NewZealandEnergyStrategy to 2050[R].N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