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一)管理决策不权威
目前,我国仅存一部1994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难以解决旅游管理中现存问题,可谓管理决策毫无权威性。与此同时,自然保护区业务主管部门和实施行政部门管理模式不统一,这种分部门管理的模式不利于管理决策的一致性,导致各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或政绩,而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
(二)未科学规划
当前,各旅游区更重视开发销售旅游产品的工作,而不重视环保问题,这种重效益轻环保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再加上对旅游资源开发时规划不科学,结果造成开发不当或过度开发的问题,不利于规范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
(三)生态保护措施差
由于旅游产品期间较为严重的破坏环境,加之相关部门对环境破坏监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譬如,旅游活动易干扰珍惜野生动植物,或污染大气、土壤和水源等。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均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我国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虽达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术因素,还无法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各项指标。与此同时,我国未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约30%,只能对旅游活动造成的影响进行感性分析,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二、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种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开发期间受人为不合理因素影响,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长期发展受到制约。首先,部分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过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层次和缜密的调查论证,对开发规划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全面考虑旅游环境与资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仅受到利益驱使而盲目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严重削弱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准确,部分开发单位错误的认为景区精品化建设,即扩大其规模,建设旅店餐馆等服务场所,结果不断改造宁静小路、古朴茅屋,造成景观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和人文化现象,从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人们毫无吸引力。再次,鉴于我国对旅游业管理和规划的力度不足,加上民众缺乏强烈的环保意识,在旅游景区随处可见乱扔垃圾残渣的现象,甚至时常存在破坏历史文物等重要资源的问题,使得景区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最后,还有生态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均会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首先,规划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方向时,可聘请相关专家全方位调查研究当地环境质量、地质特征及生物资源,合理评估环境资源的承载开发力,避免盲目规划,并评估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与污染,制定相应解决方案。注意开发过程中,要同步进行资源和人文的开发论证及设计,有机融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旅游事业开发,比如将安排当地居民就业规模,及其就业待遇估计清楚罗列在开发方案中,这部分内容在招商引资开发旅游项目上也应强调。其次,建设开发旅游区时,严格遵循按步骤分层次的原则,坚持绿色开发,并做到因势就地的取材造景,开发过程中应采用体现景观自然风格美感和原生态的色泽、材料等,尽可能开发对生态影响最小值的项目,坚决避免开发需要破坏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的旅游项目。此外,建设时要有机融合人为因素与自然景观,以避免其单一性、同质性,增添更多吸引力与文化气质。当然,对环境容量问题还应进行客观研究,避免旅游景区接客规模高于环境承载力。
(二)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生态旅游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强化建设立法与执法,不断健全各类实施细则,比如,明文规定可开发与禁止开发的部分,或详细规定景区开发规模、开发时间和待客量;增收环境保护税,用于受损环境的修复。此外,依法处罚破坏性、盲目性建设行为,严重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严格处理惩戒旅游过程中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以生态旅游促进我国国民生态教育。另外,还应加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景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比如,通过生物间同化、富集等相互作用,设置水上浮旋物或芦苇等生物屏障,以此拓展生物空间,最大化降低环境污染;通过物理、地理的技术知识,消除各类自然地质灾害,制定有效应急方案等。
(三)提升服务,加强宣传
生态旅游更适宜高品质追求人士,是当前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急需专业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来运转,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尽可能提供给客户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为此,应加强生态旅游相关的普及教育,鼓励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习,使之深入了解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差异,才能正确地向客户讲解。与此同时,国家方面要完善生态旅游资格认证体系,严格审批考查的程序标准,予以公示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避免造成生态旅游市场滥竽充数、参差不齐的现象。
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现与国民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的形成巩固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相关教育宣传。这就需要,既加强旅游工作者生态道德的教育,提升其环保意识,以此起到规范游客行为的导向作用;也要强化培养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借助各类媒介及学校教育,普及宣传环保知识,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进而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原本的教育示警作用,使旅游者在游玩中亲近、感受并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从而爱护、保护大自然,进一步提升环保的生态意识。
1.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宏观发展的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生态旅游的概念在新世纪油然而生,生态旅游在全球的旅游业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相对而言,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要比其他世界旅游发达国家晚,因此存在许多的问题。
1.1 对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不合理规划建设
规划建设不合理,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对于一些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中,缺乏科学的论证以及合理的建设手段,一些景区的开发商以及管理者,无视规划的重要性,乱拆乱建,使得许多原生态的植被、动物环境被破坏。
1.2 生态旅游管理粗放
旅游开发是新世纪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他们希望通过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同时又缺乏相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片面的追求旅游开发,旅游行业管理粗放,仅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无视生态旅游的重要性。管理制度松散使得许多旅游管理者思想松懈,对旅游地区的承载力不在乎,对游客来者不拒,使得游客大大超过了旅游地区的最大承载力,给景区造成了极其负面的环境生态影响,生态旅游成为一纸空谈。
1.3 对生态旅游的错误利用
许多旅行开发商在根本没有透彻理解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匆忙推出生态旅游线路,以迎合市场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而这些所谓的生态旅游线路大多是以自然区域为旅游目的地,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许多导游也根本不具备生态环境教育知识,这类活动也根本无法与一般性旅游区分开来。不仅达不到生态旅游的根本目的,还对生态景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4 生态旅游景区的社区参与程度较低
一般来说,在生态旅游景区生活的居民往往生活水平较低,不具备其他高效过得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开展生态旅游业正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许多旅游景区开发商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事实上,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了解要远远高于某些从业人员,具备许多实用的知识,只要对他们稍加培训,就能够成为正式的从业人员。
2.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追求的是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涉及到当地居民、政府、旅游者以及旅游行业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在旅游产业的运营过程中,只有在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行业内各参与者的协调配合,才有可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基于国内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相关发展对策如下:
(1)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监管
在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制,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方案,必须对旅游区的相关建设进行监督和约束,不允许有任何形式损害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进行,从而确保开展旅游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达到最低值。
(2)坚持生态旅游的原则
生态旅游实际上应该在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社区参与等方面得到实践,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旅游发展则是核心,旨在让游客享受到自然的馈赠,环境教育则是保证生态旅游的必要条件,社区参与是为了进一步保障旅游地区社区与景区的共同富裕,这四个方面各有深意,是生态旅游必须遵循的原则。
(3)坚持严格生态旅游的标准
我国是生态旅游迫切需要完善运营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将生态旅游与一般性旅游区分开来。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应该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约束旅游经营者的不规范行为,建设一个健康的生态旅游市场。
(4)坚持生态旅游科技力量研究与管理方法研究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景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密不可分,因此必须要用科技手段来维护生态景区的生态系统稳定,这样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生态旅游景区还需要不断研究出符合旅游发展的管理方法,合理的控管生态旅游行为。
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又被称为“绿色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已经被认为是将来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但是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本文将以泰宁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生态文明导向下建设好生态旅游标准化体系。
一、生态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价值
对于生态旅游地来说,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生态旅游标准体系,使其指导和规范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惠及子孙后代;保护资源的丰富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高生态旅游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保护历史遗存和民情风俗,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二、泰宁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泰宁县2013年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县”,2014年确定为福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同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并于2016年10月通过评估验收。其主要做法与成效如下。
(一)主要做法
1.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首先,成立组织机构。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企业主体、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旅委会等2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组织实施。其次,制定实施方案。《泰宁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保障措施、阶段目标。第三,提供政策保障。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系列扶持与奖励政策,对创建A、评星、评级的先进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或奖励;从项目资金、收费优惠、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涉旅企业扶持与奖励,保障旅游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
2.一般标准与地方实际相结合。首先,编制特色标准。按照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要求,结合泰宁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泰宁县旅游标准化规划》,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以县地方技术规范为补充。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在“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县”基础上开展,对于原有的好经验、好机制、好标准进行借鉴吸收、转化提升。比如泰宁导游管理,以“状元、进士、举人、秀才”等级,在全省全国独具特色、且运用成熟。
3.试点突破与全面推广相结合。首先,全力抓好试点创建。选择涉旅“吃、住、行、游、购、娱”行业的30家企业作为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对试点企业从方案制定、企业标准、人员培训、内业资料、硬件完善等全过程辅导。其次,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先后安排创标办和试点企业参加在武汉、苏州、海口、永泰等地举办的全国和全省旅游标准化工作业务培训会、经验交流会;邀请石培华、戴学锋、张凌云、郑向敏等国家知名旅游专家到本地介绍景区管理、互联网+和智慧景区建设、景区厕所标准和建设等;第三,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制定了《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氛围营造方案》,向国家旅游局标准化信息交流平台上传刊发县域及试点企业简报,并在《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专刊和报道。印发《旅游标准化基础知识手册》,制作微信宣传稿,大力宣传标准化意义和创建工作,在全县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形成了“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氛围。
(二)主要成效
1.旅游标准有效贯彻实施。一是建立完善了旅游标准体系。在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基础上,制定了多项县技术规范以弥补县旅游管理和服务空白,规范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二是旅游企业标准化水平提升。至2016年,泰宁金湖景区等3家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区,明清园景区等3家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全县旅游星级饭店7家,全县16家本地旅行社中14家为3A级及以上旅行社,参评率为87.75%。全县所有星级宾馆、旅行社均通过了旅游安全标准化,参评率100%。
2.全域游客满意度明显提高。一是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实施旅游标准化,完善提升了一批城区和景区游客集散和服务中心、咨询中心,形成了完善的游客服务网络。引资了一批中高档旅游宾馆和游船,新建改造了一批生态停车场,明显提高了泰宁全域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提升了旅游服务品质。全面强化了旅游安全、旅游文明、旅游秩序等市场监管,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简化规范了一系列面向游客的服务流程和手续,游客满意度较创标前明显提高。
3.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明显增强。极大地提升了泰宁旅游形象,提高了泰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全域旅游康健发展,特别是在近两年全国旅游处于转型新常态下,泰宁县旅游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泰宁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发展的必然性
生态旅游可规划为4个层次:基础层次、核心层次、辅助层次、目标层次。首先,对于资源环境和客源市场的研究,对于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评论。其次,是客源市场的需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对于各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和规划意义。
2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现存问题
首先,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间接造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对经济也起到了阻碍作用。生态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损害,又影响了可更新旅游资源的增值,最终进入影响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中。目前,城市旅游业规划没有相关管理体系,相关规划有待修订完善,部分项目设施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制约了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宣传不够,人力、物力投资不够,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各个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分布和具体服务项目并不了解。旅游区内管理服务也有待加强,监管不到位,旅游区内部自然景观受到生活垃圾、牲畜放养等破坏,卫生较差,生态环境杂草丛生。目前旅游业还需要各行政管理部门合理扶持,但旅游项目审批关下部门较多,手续繁杂,公共服务始终得不到良好地改善。
3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3.1加强行政经济保证
加强对于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加强政府对于生态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指导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协调好决策、管理、规划、促销工作的展开。各行业、各部门协力合作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加强生态旅游区的行政机构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旅游协会机制,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规定,生态旅游区域内的项目需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才能开展。项目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多进行经济、技术、环境的考察论证,做好一切与项目和设计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工作。
3.2打造田园综合体特征
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和生产生活为基础,田园综合体指的是,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文化习俗、农家生活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和观光旅游活动,是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更倾向于亲近大自然。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运用农林牧渔资源,结合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和山水景观,将生态环境和有限旅游合理结合,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们对于旅游区的体验要求。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还能将结构单一的生产活动转型为休闲农业化,其中包含旅游、休闲、独家、地产、会展等在内的全能型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构架。
4结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们对于生态的需求和对于生活最初梦想的美好描绘,设计田园综合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域,能够让城市和乡村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地产综合开发的模式,带动城市周边和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作者:于小琴 单位:北京生态园林集团
参考文献:
摘要由于环境保护机制缺失,导致我国“生态旅游离生态更远”的尴尬现实。文章假定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制旅游企业,制定并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构建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从政府规制角度对企业制定和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博弈双方的均衡战略:政府执行有效监管,对不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企业制定适当的惩罚力度,就可以促使企业自觉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而证明政府规制企业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政府规制博弈论
1引言
生态旅游作为一个“舶来”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并在随后的20多年得到蓬勃发展,一时间生态旅游成为最时尚的旅游消费,消费者趋之若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庞大。面对巨大利益诱惑,许多旅游开发商的触角开始转向生态旅游,政府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热情也不断高涨。这些旅游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业已形成的旅游产业链条及客源市场优势,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政府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政府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机制缺失,政府与开发商的协议在关乎环境成本补偿及惩罚机制的内容方面几乎是空白,于是,旅游企业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和管理,落入了法律和规定的“制度真空”地带。结果导致旅游企业只关注开发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缺少系统环境保护规划,肆意开发,造成了污染、环境退化、经营性设施侵占生态旅游资源等诸多问题。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制、监督企业制定和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迫在眉睫。本文假定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制旅游企业制定并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构建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从政府规制角度对企业制定和实施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博弈双方的均衡战略,以期分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政府规制的效用。
2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针对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环境保护规划缺失与资源开发建设不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出现的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现象,诸如美国、西班牙等旅游发达国家就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以期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规制旅游企业从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相互作用机制入手,以环境评价与环境容量为科学依据,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规划区域的功能区划、生态旅游规模与形式、生态旅游区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和环境美学保护等方面做出系统规划与实施方案。规制,又称政府规制,是指政府利用国家强制权依法对市场中的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其规范目标是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以确保公众利益。规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立法程序来干预,具体手段包括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我国生态旅游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发展都落后于旅游发达国家,但是各级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给予了极大支持。由于财力有限,对旅游业的投资相对不足,导致地方政府在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选择中往往更倾向于后者,而对旅游企业只顾经济利益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行为持默认态度,生态旅游环境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对违规旅游企业采取行政处罚手段。
诚然,在当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求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制旅游企业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制定并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要考虑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的成本、监督企业实施的成本,要考虑旅游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发生的成本以及企业违规时的处罚成本等资本投入问题。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缺乏系统环境保护规划,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开发和保护同步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实质是政府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一场博弈,是博弈双方围绕经济利益所制定的各种策略,而博弈的结果将检验政府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制的效用。
3政府与企业实施生态旅游环境规划的博弈
3.1基本假设
生态旅游环境规划在制定和实施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决策环境是复杂的,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在不影响研究结论的前提下,做出以下基本假设:①博弈中仅有两个参与者,即政府与企业,二者可以选择的策略分别为“监督”和“不监督”、“实施”和“不实施”;②两个参与者做出决策前不知道对方的行动,可以认为他们的行动是同时的,即模型为静态博弈,参与人对相互的策略和收益函数有准确的知识,即模型为完全信息博弈;③环境的改变及其环境保护规划的成本是政府关心的主要目标;④企业在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时受到一定约束,企业未制定(实施)环境保护规划,会对消费者的利益和环境造成破坏,如果被检查到,会受到法律诉讼和处罚等经济、名誉损失。
3.2构建博弈模型
依据上述模型的假设,可以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即完全信息条件下,不考虑时间因素的一次性博弈):r1—企业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时所获得的收入;r2—企业未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时所获得的收入;c1—企业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所发生的全部成本;c—政府在对旅游企业进行监督时所花费的各种成本;cp—企业不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被政府查处时所受到的惩罚;p—企业不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被政府查处的概率。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政府和企业都在权衡利益得失后,选择决策行为。博弈的策略矩阵见表1。
通常情况下,政府所得到的惩罚收入大于监督成本,本文假定pcp>c;当企业未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被查处时受到的处罚大于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成本,否则就企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就不愿意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只需要向政府交纳相应的惩罚金即可,本文假定pcp>c1,企业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利润应小于未实施情况下的利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才有逃避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动机,即r1-c1<r2,现实中,企业受到处罚后的收益应处于一个低的水平,才证明政策的相关政策是有效的,即r1-c1>r2-pcp,其中,y和1-y分别是政府选择监督和不监督策略的概率,x和1-x分别是企业选择实施与未实施的概率。
自生态旅游的概念[1]提出以来,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但并未成为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2]。Christopoulou等[3]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应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因为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以及拥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国外研究者认为,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还可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西凉湖是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的第五大湖,为典型的浅水草型通江湖泊,水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多种水产品已列入国家农业部优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名录。但近20年来的过度渔业开发,多种野生鱼类面临枯竭,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生态环境面临压力,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严重影响了西凉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凉湖为例,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开发潜力及规划方案进行了分析,以寻找最适合湖泊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式和途径,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2旅游资源环境概况
西凉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境内,长江中游南岸,跨嘉鱼、赤壁、咸安市区交界处,界于114°00′—114°10′E、29°51′—30°01′N。西凉湖是湖北省的第五大湖泊,属长江中游浅水草型湖泊,现有水域面积80km2。西凉湖东侧距咸宁市中心城区8km,京珠高速、107国道均从湖区边缘通过,与湖北省境内公路相连接。西凉湖区现有鱼类57种、浮游动物68种、底栖动物19种。据资料记载证实,西凉湖有鸟类110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15种;植物资源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90种,其中以绿藻门最多,共43种;水生高等植物49种,隶属于29科[4]。在众多的动植物中,历史上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1种(胭脂鱼)、湖北省重点保护类鱼3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6种(黑鹳、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白鹤、丹顶鹤),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白额雁、大天鹅、灰鹤、鸳鸯)。西凉湖高等植物有70种[5],按植物生活类型分,湿生和水生植物39种、漂浮植物8种、浮叶植物9种、沉水植物14种。丰富的物种资源加上西凉湖是长江中游一个理化环境良好的中型浅水湖泊,其养殖条件优越。在西凉湖实施水生生物的保护,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3.1评价指标
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需要选取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已有较多的研究[6-9]。本文以有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并结合本地实际共选取了20个指标(表1)。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构成。在所选指标中,将水环境质量列为重要指标,水域面积作为评价指标。湿地是敏感的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生态安全性如何,监控措施的有效性与否被选作评价指标。在旅游价值中,物种珍稀度也是个重要的评判标准。Blangy和Wood的研究将资源的观赏价值作为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指标。社区特点将影响人们对生态旅游、社会变化和对旅游业保护工作的态度。在当地社区中,区位和经济条件、人口素质和服务设施在EcotourismWorkingGroup、Pearce等的研究中也将其作为旅游业的发展背景。文化独特性将决定今后开发是否可作为依托的资源,社会开放程度将影响社区社会是否接受外来文化和游客。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当地执法力度是保障游客安全的因素,因此将其和社会开发程度一起列入评价指标。在旅游条件中,科普教育是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旅游发展潜力中,旅游经济占当地比重和旅游发展潜力也是重要的指标。
3.2指标权重
表2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改进了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10],并结合专家经验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首先,根据各层次指标相互隶属关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然后,请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在汇总各专家评判意见后,得到各层级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再通过矩阵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表2)。
3.3评价指标的聚合
本文所运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一个主要的技术问题是将单项指标合成为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及其权重只反映了湿地旅游资源质量的某一个方面,要了解湿地旅游资源的整体综合情况就必须将单项指标值进行综合。确定综合指数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指数加和法、指数乘积法、指数加乘混合法等。本文拟选用加法模型对各评价系统的指标进行聚合:yj=Σnji=1wjixji。式中,yj为第j个子系统评价指标的综合值,wji为第j个子系统的第i个指标的权重,xji为第j个子系统的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
3.4评价结果与分析
指标原始值的获得是根据20位专家、旅游管理者、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采用1—10分制打分,1表示级别最低,10分表示级别最高。依次将得出的评价结果导入模型中计算,得到最后结果(表3)。从评价结果来看,西凉湖生态环境得分较高(8.03),说明西凉湖自然旅游资源质量好,可为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这主要得益于西凉湖宽广的水域和良好的水质,以及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相较而言,社区环境一般,得分为6.67。主要是由于经济水平较低,社会服务设施落后,但交通条件较好,可进入性好,加之地域文化特色,使社区环境总体上可满足旅游开发的要求。旅游开发得分最低(3.12),说明旅游发展尚处在刚起步的阶段。主要原因是旅游基础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几乎为空白,只有零散分布的码头和餐饮服务。但如果有外部资金投入建设,旅游发展潜力将很高。总体来看,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不高,为5.39分,旅游发展处在萌芽阶段,没有正式成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支持和外部资金的大力投入。
4旅游客源市场潜力
4.1市场预测模型
作为咸宁市最大的湖泊,西凉湖成为咸宁市独自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其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必然成为全市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西凉湖湿地旅游市场依赖于咸宁市整体旅游客源市场,全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必然带动其发展,因此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市场可根据所在区域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动态变化来进行预测。目前,旅游客源市场预测可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预测,主要有引力模型、指数曲线模型、环境容量模型和经验期望值阶段增长模型等[11]。咸宁市旅游业目前仍属于新兴产业,具有初期阶段增长较缓、近期快速发展的特点,符合典型旅游地不同市场发展阶段增长率显著变化的规律。2009年前咸宁市客源数量呈直线变化,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计算得到平均年增长率为24.4%。2010年客源数达到1155.95万人,年际增长率高达61.5%。可以预见,随着旅游规划的完善、新项目的投入运营以及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2010年后咸宁市旅游市场已进入了一个腾飞期。但由于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此后将进入一个平稳期。因此,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规律适应逻辑斯蒂方程:Nt=K1+ea-rt。式中,Nt为t时间客源人数,K为环境容量,r为增长率,t为时间,a为参数,其值取决于N0。环境容量K的计算采用以下公式[11]:K日=A/B×D;K年=K日×T×C。式中,K日、K年分别为日环境容量和年环境容量,A为区域面积,B为人均指标(取0.1km2),D为日周转率(取2d),T为全年可旅游天数(取180d),C为游人系数(取0.6)。根据上述公式经过计算,得到咸宁市旅游环境容量为2131.704万人,最终得到咸宁市旅游客源市场预测模型为:Nt=2131.7041+e0.44554-0.615t。
4.2预测结果与分析
根据该公式计算2011年以后咸宁市各年旅游人数,见图1。由图1可见,2010年是咸宁市旅游市场腾飞的拐点,5年将达到一个新的拐点,2015年咸宁市客源市场人数为2051.71万人,此后将缓慢平稳增长。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根据咸宁市政府提出的“一江两湖”发展战略,目前西凉湖已纳入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为将来逐步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下基础。由此看来,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西凉湖作为咸宁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共享咸宁市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客源市场,全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增长将会成为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未来的潜在客源。图1旅游客源市场预测
5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根据咸宁市政府提出的“保护‘南山北水’的自然生态格局,建成拥江抱湖、城林相间、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城市”的区域定位,西凉湖作为湿地生态旅游在整个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凸显出来。根据西凉湖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周边自然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状况,本研究制定了以下发展规划方案。
5.1旅游项目设计
生态渔业观光旅游:生态渔业主要有水生生态模式(鱼—莲藕—水禽)、畜—沼—渔模式(猪—沼—鱼)、特种养殖(包括精养鱼池,品种有甲鱼、乌龟、虾、蟹、野鸭)等。西凉湖湖区周边是低丘岗地,把果林蔬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与渔业相综合发展生态渔业具有天然优势。渔业观光旅游是观光农业的一种,把渔业生产和捕捞过程作为一种观赏物进行利用和开发。我国渔业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江中游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发达,通过建设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并提供对外旅游观光服务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观光渔业辅以游览路线与憩息亭,可形成别具风格的观光旅游产品系列,通过规划和合理安排形成规模,必然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前来参观游览。休闲渔业—休闲乡居:休闲渔业是渔业的一种新形式,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同时,休闲渔业也是一项新兴的旅游资源。通过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有助于渔业产业的扩展、渔民收入的提高、渔区经济的繁荣,对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垂钓爱好者大部分是经济较宽裕的人士,他们对垂钓的钟爱而不计成本,在享受垂钓过程中愿意花钱买快乐。休闲垂钓主要花费包括渔获物支付费、水路运输费、住宿费、生活消费、渔获物加工费等。即休闲垂钓需要多种服务,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休闲垂钓一旦形成规模,每一项服务都会带来大量工作岗位,渔民收入将大大提高。除了垂钓还有休闲居住、渔家生活体验。这部分群体不仅是观赏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关注整个湖区包括水域和周边的林地、农田、果园和村舍。因此,他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驻留时间长、消费较高,但人数相对要少。如按5000人/a、人均消费5000元计算,可带来2500万元的效益。把渔业生产从过去单纯的产品生产(养殖与捕捞)与旅游、度假、游钓、观光、美食结合起来,对振兴渔区经济,引导渔民致富,美化渔村自然环境,减少天然水域中资源捕捞的压力,促进城乡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水产展销—水产品鲜: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原生态和绿色食品需求的增长,野生鱼类和虾蟹贝类已成为城市居民喜爱的食物。西凉湖水产品品质优良、种类丰富,其中鳜鱼和黄颡鱼已列入国家农业部优质水产品保护名录。选择交通便利的湖区乡镇作为水产品展销区和餐饮服务区,每年定期(10月份)举办水产品品鲜节推动水产品销售,坚持多年就可形成品牌效应。同时,通过对特色水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即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将带来永久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研教学—科普教育:在湖区选择适当的自然景观地点,设计湖泊湿地科学考察路线,为候鸟常规统计、水生生态学和水禽环志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同时,建设两座观测保护站,为水生生物专业科技人员的学术会议和实地考察,有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习与科研提供必备的场所。此外,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在湖区可观赏到几十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候鸟的周期性迁徙为观鸟活动提供了固定的时空。可通过建设沿湖嘹望台(塔)、草洲观赏平台,辅以高倍望远镜吸引大批鸟类摄影爱好者来拍摄和欣赏鸟类飞行、取食、起舞、嬉戏等有趣的生活习性场景。
5.2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
根据西凉湖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特征,在原有自然保护区功能规划的基础上,本研究制定了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规划,规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湖岸生态旅游区4类功能区。其中,湖岸生态旅游区又制定了4类小区,主要包括生态渔业观光区、水产品品鲜商业区、湖岸休闲居住区、休闲垂钓区和科普教育区(图2)。图2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所有功能区的面积分别为:湖岸区2330hm2、核心区2000hm2、缓冲区1800hm2、实验区4059hm2。其中,核心区作为保护区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进行任何人类活动;缓冲区作为过渡区,生态环境较敏感,开发利用价值较小;生态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实验区和湖岸区。在实验区可利用来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活动,以生态渔业养殖和观光旅游为主,通过修建码头和渔港,让游客坐船观赏西凉湖的美景和鸟类。此外,当地还可以开发众多水上游乐项目。在湖岸区主要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建立水产品鲜区、休闲垂钓区、休闲居住区、科普教育区等生态旅游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在旅游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实施合理建设。
关键词:生态旅游 评估
自从Ceballos-Lascurain.H于1988年在《生态旅游的未来》一文中正式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在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由其延伸的具体实施方案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在我国,尽管对生态旅游的乐观估计时有报道,生态旅游也被广泛地认为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被期望能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缺少一个评估生态旅游贡献大小的明确的指标体系。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力图初步建立一个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价的框架。该框架是基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当地居民、自然资源和旅游三者间关系上进行设计。
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
由于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因此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方式的区别显得模糊不清。王家骏选择了44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定义来进行分析,将关键词一一选出,按聚类方法将其归纳为6大类11组分,构成了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然后根据构成生态旅游定义分类系统的6大类组分的内在联系,参考Edward・S・等人的模型,构建起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一模型中,可看出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定义仍将生态旅游对象局限在自然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忽视与自然相伴而生的历史遗产、传统社区等文化生态。也就是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一种旅游形式,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等;广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则把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也包括了进去。也就是说,广义的生态旅游还包含了民俗旅游等文化生态的内容。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
笔者认为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具有高质量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一种全新体验过程;从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从当地居民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较小、并可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是以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正确规划设计和有效管理作前提的。
生态旅游评估框架的设计
通过上面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应当以实现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评估指标框架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联系的评估;对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关系的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评估;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选择评估因子时应注意其是否具有相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等特征。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生态旅游点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并进行优劣判断,而且还可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在现实中居民和环境间的冲突时常发生,这一情况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当地政府一相情愿的保护和开发政策,没有征求和顾及当地居民的意见、想法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居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缺乏对生活、生产方式加以选择的余地。持续的环境压力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会危及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的发展,以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当地居民和生态旅游地资源之间应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一方面,居民主动地参于生态旅游点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从良好自然环境带来的旅游产业中获得回报;另一方面,居民完全可以通过适度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从自然资源中获得回报,但同时应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掠夺,造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的环境压力之下。
对两者关系的评估可从居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对待资源保护的态度、地方参与资源保护的程度(数量和类型)、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内员工的关系、对资源的使用频率等方面来进行。
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自然景观(包括风景、地形、水文特征、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和人文景观(包括过去和现在)决定了生态旅游点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自然景观连同人文景观同时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然体验和文化交流,这是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会加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境和文化保护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就是一个生动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课堂。反过来,对环境和文化保护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在当地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资金返还到环境和文化保护中去,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使资源退化,而应当实现一种敏感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即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超出旅游景点的环境本底,破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此评估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评估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贡献率,这可从生态旅游资源是否提供了有质量的旅游经历,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对现有容易利用的物质改进的潜力如何,对文化生态的体验质量怎么样等来进行;其次要评估旅游业对生态旅游资源所应做出的贡献,这可从旅游业是否对生态旅游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保护如何,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的环境教育怎么样等方面来进行。如果这两个方面的贡献都比较高,说明这两者的关系处于良性的互动之中。
旅游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及其评估该关系的指标
生态旅游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让当地居民加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来,即从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正当经济利益。只有居民对生态旅游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及和生态旅游之间建立起这种正向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不能完全依赖生态旅游业,应该补充其它的经济形式,使经济多元化。旅游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社会和经济效应。反过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良好的自然及文化景观会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并为生态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与此同时还会增进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要评估旅游业和生态旅游地当地居民的关系,主要要看当地居民是否从旅游业中获利。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开展旅游业而提高了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主要看地方居民从事旅游业及其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数量,看地方的旅游业企业或与旅游业相关的企业数量以及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比例。二是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这方面主要是评估当地离供应商品与服务的最近城镇的距离,医疗状况,教育状况、邮政、电话和电力供应,道路质量、公共交通状况等。三是社会福利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是评估居民健康和教育水平的上升,收入增加的影响,地方居民对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态度,真正的认识或经历地方文化等。
对规划和管理有效性的评估
没有好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开展生态旅游不能成功。因此对生态旅游地的管理机构以及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是对生态旅游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是能够调控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能动因素,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生态旅游地域结构是否有序及系统是否能够良性循环有决定性作用。而要对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管理,首先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目标。其次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要确定区域的游客临界容量。第三还要加强旅游环保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加快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国民的环境教育,重视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效应评估工作,同时还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第四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旅游团人数,培养好的生态旅游专业领队。
评估能影响生态旅游是否最终取得成功的管理因素的指标,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看管理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性,这包括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旅游规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生态保护区的规定和使用限制如何,对社区的介入的支持如何等。二是要看管理策略如何,是否对生态旅游地的年度资料进行更新(包括物种、旅游者数量、周围社区统计等),是否有社区共享计划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如何(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控制、群体的数量、运载量等)。三要评估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这可从对物种的监控,担当旅游向导、景区巡逻和执法的状况,跟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以及跟社区的公共关系等。
通过认识资源、当地居民和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了解到对生态旅游的评估,其实就是看这三者的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如果三者的关系良好,可见生态旅游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是成功的,而发现三者关系中任何两方的关系处于不好的互动时,就可以提醒当地的旅游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三者的关系重回正轨。这个评估框架也显示了只要通过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在资源、当地居民、旅游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促进发展。因而这个框架既可以评估生态旅游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相互联系,同时又可以评估一地生态旅游的地位。
参考资料:
1.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03-106
社顶部落旧名”龟仔角”,其位置座落于垦丁公园范围的核心区域,与垦丁森林游乐区、社顶自然公园、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区、林业试验所相比邻,地位重要。社顶部落多为公有土地,被公有森林、试验林、事业用地或保留区所包围,经济发展受到高度限制,因此居民常不顾法令盗采、盗猎自然资源以贩卖谋利,同时也因滥垦、违建,常与垦丁公园管理处(简称垦管处)发生抗争和冲突。
生态旅游是推动小区保育重要的策略与方法,透过生态旅游引领小区民众学习永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兼顾自然资源保育和当地居民利益,进而促成保护区经营与小区发展走向共生共荣。垦管处于2004年选定社顶地区作为小区保育与生态旅游地示范区,并展开了相关辅导工作。
垦管处委托专业团队协助社顶部落建构小区生态旅游经营体制。第一年的研究,初步收集社顶地区动植物资源、传统文化产业等资料,并依据田野调查所获之人文及动植物解说据点规划步道。为了培养小区居民自主管理,垦管处另于2006年-2007年委托屏科大团队进行社顶部落小区营造,经屏科大团队不断与居民沟通,社顶部落居民逐渐达成发展生态旅游的共识,并以社顶部落发展文化促进会为窗口,组成生态旅游工作团队组织,同时依生态旅游发展需求进行人员分工,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形成推动各项工作沟通与决策的平台。社顶于2006年4月开始参访其他小区社顶居民组成的巡守队也自6月开始进行小区资源的巡守监测;8月对外推出夜间生态旅游游程:9月推出日间生态旅游游程,经游客满意度问卷评估的结果,获得游客不错的评价。而2007年垦管处继续委托屏科大团队,除了持续加强2006年各个工作项目外,还要注重于生态旅游的经营体制及组织分工,其中对于解说服务质量和新的游程规划有更进一步的进展。
短短两年间的准备,社顶生态旅游的表现广受好评,在2008年就得到许多奖项的肯定,如社顶部落生态旅游辅导计划荣获永续计划行动奖第一名,社顶部落巡守队获得屏东县政府学习典范奖等等,其发展模式已成为台湾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成功典范。2010年社顶部落更代表屏东县成为台湾低碳小区的示范地。
一切从沟通开始
生态旅游的内涵为尊重自然人文导向、教育与解说、当地专业小型企业组织主导、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最小、永续经营、回馈小区与小区参与。生态旅游是基于对大众旅游造成对环境冲击的反省,因此在许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偏乡地区或保护区周边小区,生态旅游莫不被视为是兼顾保育与生计的资源经营策略。小区是人们生活的家园,不是观光游乐区,一般的大众旅游并不利于小区永续发展。社顶部落在1968年“垦丁森林游乐区”成立后,游客如织,居民多以贩卖纪念品、经营餐饮为生。由于社顶部落紧邻垦丁森林游乐区、社顶自然公园等台湾重要的旅游景点,更让社顶的观光收入在七、八十年代达到最高峰。
然而随着垦丁大街的兴起,台湾各地许多的旅游新景点的竞争,以及旅游类型的转变,来到社顶的游客越来越少了,过去卖游客纪念品、饮料、小吃的生意一落千丈,社顶的产业面临需要转型发展的时刻。但历经长期依赖大众旅游为生,社顶居民所认知的旅游形式,却常停留在依赖硬件建设引进大量人潮的大众观光思维,与垦管处强调生态保育的经营目标格格不入。
因此屏科大团队一开始进入社顶部落时,就决定从与居民沟通开始,先让居民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与小区永续发展的关系等,激起小区居民共识之后,再展开一系列生态旅游相关推动工作。
相互了解是前提
唯有真正的涉入,才能了解小区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并找出解决之道,因此屏科大团队把自己当成小区的一份子,采取直接涉入的方式,实际进入部落,与小区居民共同推动各项小区营造工作。屏科大团队首先寻找热心居民,形成团队组织,建立社顶生态旅游的工作团队,接着激发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及作为取代纸上谈兵,让团队成员有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中培养生态旅游经营的能力。
针对生态旅游发展之需,进行人员的组织与分工,生态旅游组织共规划有六个工作小组,包括解说、巡守、民宿、手工艺、风味餐及多元就业方案管理,每组设一名小组组长,以推动生态旅游各项工作。
屏科大团队除了参与社顶部落发展文化促进会之理监事定期会之外,并与促进会的干部及部落居民组成生态旅游工作团队,每周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并视实际需要随时加开工作会议。参与工作会议的成员主要是社顶部落解说员、巡守队员及屏科大团队人员,但也陆续有餐饮、民宿业者及有兴趣的民众加入,并不定期邀请垦管处人员参与。工作会议的形成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需要一群核心的工作成员,以有效率并长期的参与推动社顶的生态旅游,这个生态旅游工作团队,未来要能够承担生态旅游经营任务。
准备期的工作会议内容,主要在于生态旅游发展所涉及各项议题的沟通、讨论与协调,尚无具体行动产生。行动期的工作会议内容则以各项业务的推动及改善为主,如巡守工作调配及监测纪录分析:游客服务项目讨论及分工协调;解说服务质量检讨与经验分享等。
知识技能是基础
没有优秀的解说员再好的资源也无法展现给来访的游客。社顶生态旅游地初级解说员训练目标为是要完成社顶生态旅游初级解说员训练课程。
训练内容以养成各游程解说服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主。由熟稔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或长者担任教员,兼备室内与室外课程,室内课程着重于知识的传达,室外课程着重于技能的训练与实作,室内课每堂课约为2小时,户外课每次上课需要半天或一天的时间,以现场实作方式验收学员的学习成果。
为方便居民参与,训练课程上课地点在社顶部落,上课时间配合参与学员以晚上时间为主。以讲座、工作坊、共同讨论及实务操作等方式进行,招募对解说有兴趣的居民加入训练。
我巡逻,我快乐
有感于周边良好的自然资源常遭盗猎贩卖,部落成员都有意成立巡守队进行监察。在垦管处的支持下,社顶部落巡守队于2006年6月23日成立,每天晚上以排班方式两个人一组巡守。
巡护过程中除了调查、监测资源状况外,也会与公园警察队保持密切联系,建立通报机制,积极防范非法盗猎、滥捕、盗伐林木及盗采贵重木等等不法事件。巡守队设备由垦管处提供,队旗设计、监测表格及监测技术则由屏科大团队协助,巡守队巡护至今全是以志工精神付出,未领取任何津贴。
巡守对象由一开始受保育的虎皮蛙延伸至梅花 鹿、萤火虫、食蛇龟及部落周边所有生物资源,期间有效赫阻危害野生物的不法行为,对生物多样性保育有显而易见的贡献。林试所恒春研究中心自2006年12月起与社顶巡守队合作,部落巡守队巡守范围已延伸至林试所辖管区域,不仅保护区内林木免受盗采之殃,进而与林试所等单位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共同保护山林资源。同时巡守队也吓阻了不良份子侵入小区,对小区治安的维护也发挥功效。
资源是潜力
由生态旅游发展原则与精神显示,生态旅游的规划有别于一般游乐园区或观光风景区的规划方式,规划的场域大多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具特殊的城镇景观、多样化的栖地环境,与在一处基地上展开道路开辟、填土整地、边坡水土保持、空间及设施规划等硬件为主的旅游区规划方式不同。
社顶生态旅游游程规划流程如下:先以深度访谈法及穿越线调查法来获得社顶地区的生物资源、人文历史、当地智能等各项资料;再由研究者初步研拟具有发展潜力的资源路线;然后利用焦点团体及访谈。与小区解说员、巡守队员及当地长者针对资源的选择及串连进行讨论,并且取得共识;并依焦点团体法所得之共识规划生态旅游游程,与垦管处合作,导入若干批游客试办,藉由参与式的观察检视游客反应;最后利用焦点团体法与小区解说员、巡守队员及当地长者,针对是否修改游程路线或是决定正式游程路线之议题进行讨论,并且取得共识。
屏科大团队应用居民参与式规划与当地知识搜集方式,已完成社顶部落五条生态旅游的游程路线规划,分别为夜间体验、日间探索,赏鹰、毛柿林寻幽探秘及梅花鹿寻踪等路线,并配合于垦丁拍摄的电视剧与电影推出其他游程,如“我在垦丁*天气晴”及“海角七号”戏剧景点路线。每一条游程路线皆制订游客承载量,并由单一窗口进行承载量管控。
重质不重量
如何防止游客数量过多而影响生态旅游的质量,这需要专业团队对部落接待能力,游客承载量等进行调查研究。屏科大团队就解说员数量、场地设施、路线腹地状况、游客满意度、生物监测结果等资料综合评估,提出社顶部落生态旅游路线的游客承载量建议。以夜间生态体验游程(适合6-9月)之承载量规划为例:
为了让游客在出发前先了解此行的参观重点及行前注意事项,事前简报相当重要。社顶简报地点可以容纳的人数为30-40人。因此每团人数应控制在40人左右,如此才能为游客做简报。
此游程路线需时90-120分钟,因此每天能够提供的服务时段有限,目前规划的解说时段为7:00-9:00、8:00-10:00等两时段,也就是说每天只能接受两团。夜间生态旅游每队10人需一位解说员及一位带队助理,加上准备食品及场地布置人力,以现有的18名常态人力,一个晚上服务的游客数应不超过80人。经游客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并向解说员及随队助理进行访谈,得知同一时段若有超过四个以上的队伍,会因为彼此间的交会而感觉拥挤混乱,因此夜间生态旅游路线同一时段容纳四个团队是游客感到承载量的极限。根据巡守数据显示,目前游客限制在80人左右,实施五年以来,生物资源并无明显减少或消失的迹象,推测80名游客进出夜间路线,夜间生物似可承受游客带来的干扰。
既来之,何安之
游客导入是让协会组织、解说员、旅游路线、交通、住宿、部落文化产品及风味餐饮等涉及生态旅游相关之产业,有实际操兵演练及相互磨合的机会,同时居民也会实际感受生态旅游的现实样貌。游客导入的规划在承继第一阶段的共识结果,并落实成各项细部计划,以人、事、时、地、物将之说明:
人:游客是谁?来自哪里及数量的限制等议题。
地:旅游的路线,食宿的据点之规划。
事:游程的目标?想要让游客看什么7体验什么?或者有其他相关产品或服务项目可以提供的。
时:旅游时程的规划,包括导入的季节不同是否有不同的旅游内容。导入的时间是早上或下午,行程时间的衔接、解说班次的衔接等规划。
物:相关配合的人力资源,包括解说人力的调配、小区居民参与的人力等;物力资源、交通、食宿及相关旅游解说时的物品规划;旅游资金的来源与用途之规划等。另外,在此步入规划的同时,便必须准备在游客导入后的执行成果评估问卷及质量监测的纪录表。
在生态旅游的营销经营上,为了扩大客源,社顶部落于1996年-1997年与垦丁夏都沙滩酒店、垦丁福华渡假饭店、统一健康育乐世界、垦丁青年活动中心以及交通运输业者签定合作契约,以异业结盟的方式来扩展生态旅游的业务。
社区与环境的双丰收
为了解游客参加社顶部落生态游程后的满意度,以作为日后改善解说服务质量的参考,屏科大团队协助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及分析,再于工作会议中定期报告分析结果,同时讨论如何改善缺点,提升解说服务质量。
屏科大团队协助社顶部落申请政府单位的小区营造计划,主要目的在活化及健全现有组织之功能,以逐步培养承接小区发展工作及与公部门对话的能力,同时因小区发展涉及多个方面并需要适时的经费投入,因此屏科大团队自2006年度即规划社顶部落申请政府单位的小区营造计划,来搭配小区生态旅游发展,也藉此训练小区居民组织撰写计划、文书行政、计划执行、成果结报、会议召集、动员参与、与其他社团、学校及公部门对话的能力,相信这样的培训过程会使小区协会愈来愈有能力承担小区发展工作。
社顶部落参与了一系列政府部门的相关培训(包括游客咨询、服务及生态旅游推广;担任生态旅游带队助理;生态旅游路线维护整理,游客连络、游程安排及配餐服务;手工艺研发创作:参与工作会议及解说员训练等),提高了居民生态保育观念及生物调查、监测能力。
小区生态旅游必须建构在居民保育意识及行动上才能永续,巡守队为社顶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社顶部落巡守队自成立至今一直坚持执行巡守任务,每个月平均巡守20天。巡守队执行巡护勤务时,也一并进行夜间及日间生态旅游路线动植物监测。此外,社顶居民经由林务部门“小区林业计划”的支持,进行毛柿林内小苗变动及更新状态的观察,利用小苗的动态变化来评估游客对毛柿小苗的冲击,让社顶的居民除了会做一般性的动物生态调查之外,还学会了做有关植物生态的调查方式。社顶部落参与垦丁公园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旅游路线的巡护与监测,已塑造相当良好的栖地保护机制。
推动节能减碳,是台湾推动永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台湾预计2010年-2011年每个县、市完成2个低碳示范小区,2015年推动6个低碳城市,于2020年完成台湾中、南、东4个低碳生活圈。社顶生态旅游的核心思想就是永续发展,推动期间皆以绿色旅游为原则,减少在旅游过程中的过度消耗。社顶部落以生态旅游为出发,历经五年的努力,今日成为屏东县第一个低碳小区示范点,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已获得各界的肯定。
满意的答卷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市总目标,在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行业从业人员,积极投身于创建国家生态市活动中来,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全力打造“绿色旅游”,建设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大环境。
二、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生态市创建的总体要求和任务分解,重点工作指标是“旅游区环境达标率100%”,重点工程是茅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工程和绿色宾馆创建工程,努力把茅山风景名胜区建成大众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生态旅游区。
指标解释:由资源环境安全指数、心理环境健康指数和环境质量达标指数三项组成。资源环境安全指数指不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不存在资源环境安全隐患的生态旅游活动。心理健康指数指游人心理可以承受的游客容量。一般以每10米游道容纳2名游客为限值,满足者为合格。环境质量达标指数指水、气、噪声、固废排放的达标情况,全部达标者为合格。
三、工作步骤
(一)20*年年底前,出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与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协调,搭建工作网络,完善工作机制。
(二)20*年——20*年6月,按照创建方案全面实施
1、全力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风景名胜区、旅游风景区和各旅游景点的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强对茅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资源的监测监管,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严格执行《江苏省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依法打击各种人为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妥善处置废固物排放,把建设项目对环境和审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宾馆工作,20*年确保有3家旅游饭店创建成为常州市绿色旅游饭店,1家星级饭店创建成为“江苏省绿色宾馆”。
3、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大力扶植和开发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下,加大对环境保护设施的投入,提高环保意识,做到发展和保护同步,开发和养护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