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减排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碳排放;碳生产率;脱钩弹性系数;LMDI方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13-04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选择走低碳发展之路。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显示出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态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于2013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报告中公布,“十一五”期间中国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十二五”前两年我们已经减排三四亿吨二氧化碳。这表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行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在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发展之路。此外,2014年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以奖代补”,其中50亿元投向京津冀等五省区。实际上,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会带来巨大的节能减排效应。京津冀作为我国核心都市圈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该地区各省市已经进行了节能减排的合作,在新形势下,必须抓住各省市碳减排的异质性,才能更有效率地实现该地区的低碳发展。
一、京津冀碳排放的异质性
(一)碳排放量
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碳排放核算方法对京津冀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1],见表1。表1显示,2000―2011年京津冀三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大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1.23%、7.94%、10.66%,河北省最高,到2011年其总量将近是京津碳排放量之和的三倍。
(二)碳生产率
碳生产率是指单位碳排放量所产生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单位碳排放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本文对2000―2011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北京市的碳生产率明显较高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天津次之,2000―2009年不断增加,2010年有所回落,2011年又回升。河北省在12年间碳生产率变化不大,但却最低。从年均增速的角度来看,北京速度最快,为10.09%;天津稍低,为6.66%;河北最慢,为0.76%。
(三)脱钩弹性系数
脱钩弹性系数是指碳排放量变化率比同期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率,它可以反映碳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对2001―2011年京津冀的脱钩弹性系数进行了测算(见表2)。根据Petri Tapio构建的脱钩状态评价标准[2],2001―2011年,京津冀三省市多数年份呈现弱脱钩的状态,北京脱钩弹性系数较稳定,天津次之,河北则波动较大。其中,北京呈现为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表明其经济走低碳发展之路。天津在2004年和2010年分别呈现扩张挂钩和扩张负脱钩状态,主要是因为工业的加速发展。而河北省在2002年、2011年呈现扩张挂钩状态,2003―2005年呈现扩张负脱钩状态,是由这些年份高碳工业快速发展导致的。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省市在低碳发展中具有以下特点:(1)北京市的碳排放量低、碳生产率高、脱钩弹性系数水平高,这表明该市走在低碳发展道路的前列,同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压力大、成长空间小的挑战。(2)天津市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及脱钩弹性系数均处于中间水平,表明该市低碳经济水平一般,发展空间较大,需在低碳发展中加快步伐。(3)河北省碳排放量高、碳生产率低及脱钩弹性系数水平低,表明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潜力最大,是节能减排的重点。
二、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区异质性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京津冀碳排放的地区异质性,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础上建立LMDI分解模型,步骤如下:
(一)模型建立与数据收集
KAYA等式将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碳强度、能源强度、人均产出和人口规模四个因素,其表达式为:
C=■*■*■*P
其中,C为碳排放量,E为能源消费量,Q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规模。本文对KAYA恒等式进行了扩展,建立以下恒等式:
C=■Cij=∑ij■■■■■P=■UijMijIiSiGP
式中:Cij指第i个省(市)消耗第j种能源所排放的碳;∑i指第i个省(市)的各种能源消耗总量;∑ij指第i个省(市)的第j种能源的消耗量;Q指国内生产总值;Qi指第i省(市)当年地区生产总值;P指我国人口总量;Uij=■,指第i个省(市)第j种能源折算碳排放量的系数;Mij=■,指第i个省(市)中第j种能源的占该省(市)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即能源结构;Ii=■,指第i个省(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即能源强度;Si=■,指第i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经济结构;g=■,指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产出。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模型把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成碳排放系数、能源结构与强度、经济结构、人均产出及人口规模六项。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2)。
(二)LMDI模型与结论
本文在KAYA等式拓展式的基础上建立了LMDI模型,模型如下:
?驻C表示碳排放的变化量,其公式为:?驻C=CT-C0,其中,CT、C0分别表示第T期和基期的碳排放量。下面建立LMDI分解模型为:
总效应为:?驻C=CT-C0=?驻CUij+?驻Cmij+?驻Cii+?驻Csi+?驻Cg+?驻Cp
?驻CUij=■■■*ln■
?驻Cm ij=■■■*ln■
?驻Ci i=■■■*ln■
?驻CS i=■■■*ln■
?驻Cg=■■■*ln■
?驻CP=■■■*ln■
其中,?驻CUij、?驻Cm ij、?驻Ci i、?驻CS i、?驻Cg、?驻CP分别表示碳排放系数、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结构、人均产出和人口规模。此外,碳排放系数是固定值,来源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于是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的贡献度为零。本文以2010年为基期,对京津冀各因素的贡献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见表3。
以上结果表明,2000―2011年对京津冀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均产出规模;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也较大,但呈反向关系;其他三个因素(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对不同省市的贡献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三省市看,具体如下:
1. 北京市呈现碳排放量规模驱动型特征。北京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403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变化导致其增加了3 111万吨,贡献率为772%。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使碳排放量增加了296万吨,其贡献率为73%。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量减少了3 004万吨,贡献率为-745%。以上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是引起北京市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使其增长速度较慢;进一步分析可知,根源在于北京市的煤炭消费量较少且其以第三产业为主。
2. 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碳排放均呈现出规模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天津市2000―2011年的碳排放量共增加了3 158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这三项因素的变化导致碳排放分别增加了2 930万吨、1 757万吨和1 131万吨,贡献率分别为93%和56%和36%;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减少了2 661万吨,贡献率为-85%。以上分析表明,天津市的碳排放量增长也主要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但其增长速度较北京高,主要因为其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尤其是能源强度;进一步分析可知,天津市比北京市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大且以第二产业为主。
3. 河北省的人均产出规模驱动明显强于其他因素,人口规模驱动较弱,且能源结构呈正向作用。该省碳排放增加了17 399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贡献率分别为89%、14%、9%和7%,能源强度的变化使其减少3 436万吨,贡献率为-20%。以上分析表明,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增长较天津市多了能源结构这一影响因素,主要是该省煤炭的能源消费占到90%,而减少因素的贡献度较小,源于该省以高碳工业为主。
三、京津冀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的京津冀碳排放呈现的异质性,三地应扬长避短,找到效率最大化的发展策略,从而实现整个地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北京市要想尽快从规模驱动的模式中挣脱出来,就应该在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尽早跨越碳排放量峰值,从“弱脱钩”走向“强脱钩”。(1)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依托。北京市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不仅要继续跟踪和研究节能减排先进的基础、应用技术,还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充分发掘低碳节能技术;要在碳排放管理模式、效率上不断创新,包括碳交易市场、碳税等方面经验的推广,并发挥好进行低碳试点的带头作用。(2)优化能源结构。切实抓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切实抓好天然气供应保障,做好油品品质提升工作。(3)控制人口规模,创建低碳城市,倡导绿色消费。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对人们进行有关低碳消费的教育,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低碳消费的习惯。
2. 天津市在低碳发展中扮演一个“追随者”的角色,要想早日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就必须不断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牵手北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电子商务、大数据、绿色金融、信贷业、能源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及家政服务业等。(2)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天津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今后应加强与北京的协作并发挥本身科技、政策等发面的优势,催生出更多高价值、高效率的产业集群;对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向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发展。(3)把握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商机,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天津市在承接北京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严格坚持节能环保的准则,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重点,防止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扩散。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应做好备案,加强对承接产业的低碳监测。积极引进具备先进工艺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不断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园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低碳发展。
3. 河北省作为低碳发展的追赶者,低碳发展空间巨大,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政策优势,并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优势,加强与京津的协同创新,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发挥后发优势,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河北省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如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这些行业对河北经济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受环境容量限制,须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并化解一大批过剩产能,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要运用低碳环保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2)提高自身承接产业转移的标准,坚决避免落后产能、高能耗产业的重建,并不断加强所承接产业环保技术的改造。(3)在加强传统能源清洁利用的同时开发新能源。河北省是煤炭消费大省,对煤炭等高排放能源的清洁利用是首要任务。另外,河北省要有效结合其资源优势,不断加强风能、太阳能发电的能源系统的推广,并促进新的能源发电系统的研发,如生物质能源等。(4)因地制宜,培养低碳环保而又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河北省依托其资源条件,可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河北省碳汇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碳汇林业的支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R].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
[2]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Heterogene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Wu Yiqing1, Zhao Yanan2
(1.Hebei Economic and Trade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一般来说,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指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及其他低碳价值的互联网无形资产。该定义以互联网无形资产为属概念,通过研究互联网无形资产与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之间的差异来诠释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揭示了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可归属互联网无形资产范畴。它与其他互联网无形资产的差别是二氧化碳减排效果的低碳价值,而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支撑着其对企业的直接贡献:在无减排义务且自由碳交易市场尚未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企业申请CDM项目(《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该机制允许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转让给发达国家,以冲抵发达国家减排量)获利;在无减排义务且自由碳交易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企业通过VER(发展中国家企业自愿碳减排量经过认证可出售给本国有碳“中和”需求的其他企业,也可通过国际碳交易市场向发达国家企业转让,以冲抵发达国家强制减排量)交易获利;在碳排放自由交易和给定碳排放额度的环境下实现碳减排,如果企业碳排放总量低于给定额度,多余碳排放量可出售获利,如果企业预计减排后的碳排放总量仍高于给定额度,则企业将减少从碳排放交易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投入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比如它对引导全社会低碳消费行为和意识有积极作用,却可能无法获得直接经济补偿,但正是这些外部性才真正体现着该类型资产的价值。在政府关系方面,可获得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倾斜和优惠;在关联企业方面,可绕开上下游合作伙伴,特别是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相关公司的“碳壁垒”;在低碳客户消费影响方面,将引导或激励外部客户低碳消费行为,带来消费者对企业低碳行为的认可,进而增加其产品的消费欲望。事实上,企业在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投入通过影响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改变而获取竞争优势。这些网络化关系包括:社会机构、合作伙伴、供应商及客户等。
二、相关互联网无形资产及评估研究
(一)互联网无形资产内涵研究互联网无形资产定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相继出现网络虚拟资产、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网络资产等概念。鲁明勇(2006)认为网络虚拟资产是由企业或个人所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具有收益预期的网络经济资源;蒋秀莲(2011)认为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具有较高的获利能力,而且随着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其价值也随之扩大,不具有传统会计意义上实物形态的资产;童华晨(2012)认为网络资产指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投资所形成的积累,包括域名、网站、网络软件、企业网络客户、企业网络知名度、网站及其他业务访问量、网络品牌形象等,还包括企业用于上网的机器设备等,并明确上述网络资产中的绝大部分虽不符合传统意义上无形资产的概念,但应纳入无形资产的范畴。上述文献中的网络虚拟资产、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网络资产可被统一到互联网无形资产的概念中去。汤洵(2011)明确提出互联网无形资产的概念,并指出互联网资产一般就是指互联网无形资产,并系统论证了互联网无形资产本质上是无形资产,进一步指出它的特殊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投资所形成的积累;互联网无形资产可以是多种资产的组合;由于互联网无形资产是信息化的产物,故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对其影响程度高。2009年“互联网资产保护与优化”会上,与会专家倡议将互联网资产正式纳入无形资产体系。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内容,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绝大多数互联网资产,如企业网站、企业博客、微博、微信、企业虚拟社区、即时通讯软件账号、注册用户或活动好友、流量、粘度、自建企业网站域名、网络知名度及企业网络品牌等均符合上述定义中企业拥有、非实物形态、可辨认及非货币四个特点,可被认定为无形资产,即互联网资产一般就是互联网无形资产。以上分析显示互联网无形资产能涵盖网络虚拟资产、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等概念,且其内涵和范畴均较为清晰,争议颇少。
(二)互联网无形资产评估研究该类型资产评估研究起步较晚,董延安(2004)为计量互联网无形资产域名的价值,把域名的价值分解为补偿价格、平均价格、超额价格三部分,从而建立了域名价值评价的一般模型,并运用实际成本法、现金净流量现值法、预期净收益现值法等财务方法计量域名的价值;鲁明勇(2006)比较了历史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在评价互联网无形资产方面的优缺点,但没有给出哪些方法较为科学的结论;王帧等(2010)在鲁明勇研究的基础上建议针对不同的互联网无形资产分别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市价法,并讨论了每种方法对各种互联网无形资产的适用性;汤洵(2011)采用收益现值法首次对互联网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互联网企业整体无形资产进行分割,用成本收益等财务方法评估出各类互联网无形资产价值。分析显示互联网无形资产的评价研究,国外研究极少,国内的研究进度较为超前,同时学界倾向分割互联网无形资产后,单独使用财务方法评估。事实上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彼此关联,且可相互组合,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系统性评价方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相关碳无形资产及评价研究
(一)碳资产研究林辉(2009)认为碳资产指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张鹏(2009)认为碳资产是地球环境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容纳量通过相关制度的分配而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环境资源,随着二氧化碳排放,资产会被消耗,这使得国内企业可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来申请CDM项目实现盈利;仲永安等(2011)认为碳资产是人类通过法律建构,把碳排放这样一个实质的人类活动变成一种抽象的、可分割、可交易的法律权利,由此出现市场主体之间的商业交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被视为一种有价产权;谭中明(2011)认为碳资产指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现实后,拥有碳减排能力的企业也就因此而获得碳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价值属性,具备了资产的性质,故而形成碳资产;洪芳柏(2012)认为碳资产是以企业(或行业)为对象,用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这种具有价值属性,体现或潜藏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并进一步解释,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人为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上述碳资产定义侧重于宏观碳排放权分配视角,忽略了对微观企业内部碳减排真正原因的考察。对企业来说,碳排放权固然是碳资产,但那些导致二氧化碳减排的企业低碳战略发展策略、碳循环机制、节能减排和生物吸碳发展策略、电子商务发展应用水平等才是企业能够申报CDM项目、出售VER和“多余排放权”交易获利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是企业应重视的资源,应成为碳资产的主要内容。万林葳等(2010)的观点较为全面:碳资产指企业由于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而获得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企业的角度看,碳资产有两类:一类是政府分配或配额交易获得的排放额度。企业在规定的排放周期内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能超过该额度,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如果没有达到该额度,企业可将多余排放量出售获得经济利益。还有一类是投资型的碳资产,比如减排设备、生物吸碳机制、低碳策略、互联网应用水平、碳标签等,相对于第一类碳资产来说,这类型的碳资产贡献企业的减排量,且持续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应注重培育和挖掘投资性碳资产。
(二)碳资产其他领域这些领域包括碳交易、碳金融、碳排放权、CDM项目等。CameronHepburn(2007)通过分析京都协定书下三种灵活的碳交易机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谢怀筑等(2012)总结了碳金融的典型特征;王留之等(2009)提出了八种碳金融的创新模式:银行类碳基金理财产品、以CERs收益权作为质押的贷款、融资租赁、保理、信托类碳金融产品、私募基金、碳资产证券化和碳交易保险;周飞(2010)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基本理论探索,通过对碳排放权的含义和性质分析,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内涵和特征,同时讨论了我国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三)最新碳无形资产研究进展前述文献中提到的碳排放权交易、碳金融等大多具备无形资产的特征,属于碳无形资产的范畴。TakashiKanamura(2007)探索性地对作为商品的碳资产进行分类,提出可把碳无形资产从碳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高喜超(2014)认为碳无形资产指具有低碳价值的无形资产,并把碳无形资产分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八类并运用AHP—ANN模型系统评价这些碳无形资产,最后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献分析显示,碳无形资产概念的研究刚刚起步,其分类和评估工作还不够成熟,各类碳无形资产的深入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四、结论与展望
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有不少低碳建筑的相关实践和研究,但对于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及其整体效能的研究不足,更缺少针对建筑低碳技术效能的量化评价,面对未来国际上建筑碳排放计量及评价的发展形势,有必要在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上做出相应的探索。基于低碳建筑与低能耗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在技术措施上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并且后者己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规范依据。因此,本研究计划通过系统的调查梳理中国建筑实践中的低碳技术问题以及最新的发展状况,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建筑碳计量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际认可的CDM方法、IPCC的方法及ISO国际标准,针对中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及现行的建筑规范标准,提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建筑评价方法,作为现有绿色建筑标准与碳排放计量对接的深化和补充。
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首先是对建筑低碳技术进行分类,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的内容,列出各项低碳技术的要点和应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内各项技术的节能减排效果调研测试、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归纳整理形成各项技术节能减排指标基础数据信息库,为实际建设推广应用提供条件。最后针对民用建筑,结合现行的建筑相关规范及评价标准,提出一套建筑低碳技术效果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今后建筑减排认定及量化评价奠定基础。
2研究内容
(1)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和减排效果评价理论研究。针对我国低碳建筑现阶段发展需求,从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建筑设备低碳技术、建筑排放系统低碳技术、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等5个方面,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传统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其节能减排效果。(2)建筑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与跟踪数据统计研究。选择示范性集成应用低碳建筑技术的典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模拟跟踪”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测定、收集和计算全生命周期内所有物质或活动数据,进行碳排放核算和“碳足迹”核查,评判该建筑的减排水平和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低碳技术减排效果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通过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集成应用的跟踪评价,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统整体优化评价为原则,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减排效果评价方法,提出适合我国推广的建筑低碳技术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
研究思路及方法
1技术集成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课题对于低碳技术进行分类研究,将建筑低碳技术的集成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的技术体系:(1)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是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能等,以及各种与能源供给及使用的节能技术措施。(2)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外墙低碳节能技术、门窗低碳节能技术、遮阳技术、屋面低碳节能技术等。(3)建筑设备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楼宇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空调冷热源节能技术、输配系统节能技术、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技术、高效照明技术等。(4)建筑给排水系统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中水回收技术和卫生器具节水节能,以及雨水利用技术等。(5)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楼宇控制系统技术、建筑运营能耗管理技术等。通过课题支撑单位提供以上五个方面的各类低碳技术,研究针对典型案例进行跟踪测试分析。梳理总结较为成熟和适于推广应用的各项建筑低碳化技术,对使用该项技术的典型工程案例进行技术集成分析研究,建构相应的建筑低碳技术体系,同时与传统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评价其综合的减排效果。
2技术应用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低碳建筑技术应用典型案例跟踪分析选择典型民用建筑成功应用低碳建筑技术集成的案例,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分别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资源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建筑低碳技术5个不同的体系,分析其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维护及拆除的全过程,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模拟计量监测,动态模拟跟踪“碳足迹”。(2)低碳技术减排应用效果的测算通过对典型民用建筑所有静态及动态数据的测定、收集与计算,针对各单项建筑低碳技术与措施,进行体系化和综合性分析,核算碳排放及核查减碳效果,评判该建筑低碳技术的最终集成应用效果。(3)建筑减排效果核算方法及与评估对接通过对低碳技术集成减排效果的测算,分别对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进行减排效果数据整理,研究其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对接的核算表达方法,解决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低碳技术系统性、全周期和实效性的定量评价问题。
3评价指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低碳建筑技术评价体系指标构架研究参考国际碳排放计量的CDM方法及IPCC的方法,参考DNGB评估方法,结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办法及现行的建筑规范标准,提出评价低碳建筑的指标预选集,并进行信息处理、等级划分及权重确定,最终确定指标构架及评价信息模型,为构建低碳建筑技术评估体系及开发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提供重要依据。(2)低碳建筑技术评价体系通过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集成应用的跟踪评价,以全生命周期考察和系统整体优化评价为原则,分析并建立建筑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减排效果评价方法,提出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对接的可量化的建筑低碳技术评价体系。(3)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发节能减排效果评价软件,可以通过软件测算单项技术对于整个建筑过程的减排作用,在整个建筑低碳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可以对单项技术减排效果的经济性进行评判。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东北老工业基地 能源利用 林木资源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经济及环境分析
(一)产业落后
我国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环境,由于资源相对丰富,在中国崛起初期大量的重工业产业在东北兴起工业发展速度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东北工业产业发展大幅落后于其他地区落后的速度与其发展一样波动大。其产业大多受资源限制,是依赖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工业区。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东北产业区资源优势逐步被取代并且技术更新慢,这就使得发展落后且资源大量采伐,依靠能源消费来带动经济发展。
东三省主要以汽车,钢铁为主要工业发展方式。现阶段世界经济以低碳为载体,东北工业区均为大型重工业区,鉴于能源利用技术不完善,效率低下,碳排放量大是阻碍我国低碳事业发展的重大瓶颈。这样方方面面的必然要求就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环境饱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着,东三省的发展也很快。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这种发展模式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持续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沙漠化,淡水、森林、矿物资源枯竭等问题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东三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已经接近饱和。
(三)经济发展趋势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排名来看,东北三省总体排名下滑。由表2可知,辽宁省直到1975年的排名都在前两名,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退居到第4名,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降到了第7、名;吉林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实力相对最弱的省,改革开放前排名在16左右,逐渐退到18、1名, 2005和2006两年降到第22名;黑龙江省也不例外,原来在第7名左右,最好时曾经是全国第4,到1985年降到第11名, 2005和2006两年退到了第14名。可见,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呈现整体下滑的态势。
二、东北区域经济对低碳经济制约
(一)污染严重,碳减排技术落后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发展初期建立的工业发展区,设备技术更新换代慢。大多数国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很少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虽然老工业基地抑制在进行着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但结果却是不断地重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以及“落后―改造―再落后―再改造”的技术发展怪圈。这样的技术发展水平与方向导致全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同时东北区域经济的落后。
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不足,利用能源优势拉大需求寻求经济增长的模式与低碳经济互相抵触,是要在东北展开低碳经济所必需推开的一项发展措施。
(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经济结构
低碳经济师以低能源消耗,低能源浪费为基础发展经济的一种新模式,知识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譬如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传递是现时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大型生产工厂,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若为契合低碳经济做出转型其经济成本可见一斑,而动荡过大可能会带来反方向的效果。
(三)地域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向
我国整体资源为多煤,少气,少油。东北地区的资源分配更是此种趋势,大量能源来自于煤炭,“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三、老工业基地应对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发展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产生、利用和传播。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因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系统有效的整合了东北区域的资源,在保留原有重型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可以保证低碳事业有序发展,提高东北工业基地资源利用率,培训优秀学术科技人才提高整体工业水平。在逐步实施的过程中淘汰落后,碳排放量大,重依赖资源产业。既保证产业结构的转换也较少了转换中产生的经济成本。
(二) 加大林区效益的利用率
我国东北地区拥有者我国最大的自然林区。据近年统计资料,全区共有森林面积6.8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7%。木材蓄积量达32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蓄积量的三分之一。林木的光合作用对低碳经济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成本效益最低的一项减持二氧化碳的措施,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成本是现行成本并没有包括林木长成过程中的培育成本以及维护成本等。我们面临的低碳经济发展是现行发展需要,而林木的培育成本属于沉没成本,根据经济学的定义折中沉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计入宗成本中,而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涉及林木的成本应为其作为其他用途时所收获的机会成本及现行的维护培育成本。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林木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第一,全球环境的恶化引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高效利用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林木资源的低碳意义不仅在现在更在未来,其从根本上体现的低碳经济的本质。
第二,自然林区为已成型自然资源,其前期投入已经发生不会占用现有资源,相比于寻求有效减少碳排量的高新技术来说具有成本优势。并且我国碳减排技术日前发展并不完善,大多减排技术来自国外。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持有减排指标以及帮助发达国家减排义务拥有先进的减排技术,但是发达国家的减排技术也成为其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向发达国家购入减排技术则导致碳排量超发达国家要求,目前正被提及的碳关税则为发展中国家不购买减排技术的未来出口成本。统计显示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并且主要核心技术掌握在卖方方向对于技术的更新及减排的个性化都存在限制。“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的需要。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完全符合我们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局长张宏坚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第三,通过自然林区作用减少的碳排量在资源交易市场上交易,既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促使其稳步改善避免过快改善带来的经济低迷。
(三)改善能源结构及开发利用新能源
东北地区严重的能源消费结构严重的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大量能源的消耗降低了低碳经济的效益。研究表明,1tce(吨标准煤)的可再生能源相当于1.4t普通煤(发电量5000大卡/kg),co2减排2.56,烟尘减排245kg,so2减排33.6kg,nox减排5.6kg。由此可见,能源的再利用和可再生对实施低碳有重要作用,这其中也包括余热余收、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但为了表述的方便以及考虑到提升传统能源的效率和碳减排的重要性,故单列一个产业路线,其涉及到清洁燃煤、IGCC、CCS、农业减排增汇等。
就我国总体来说, 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的发电总量只占30%左右,电力方面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碳排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冬季天气寒冷电力热力的需求更甚于我国其他地区,进行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东北实施低碳经济刻不容缓的发展日程。进而培养研究型,技术性人才为技术创新埋下结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宋振铃 左佳 辽宁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法律规制研究(A),沈阳干部学刊,2009/6,第11卷第3期,30-32
[2]杜莉 顾洪梅 构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支持体系的实证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第4卷第2期,52-59
[3]杨青雨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6(上旬刊)总第577期,123-124
[4]中国投资咨询网省略
[5]陈英姿 李雨潼 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第49卷第2期,66-73
[6] Cooke PH,Braczyk JH J, HeidenreichM.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Role ofGovernance in the GlobalizedWorld[M].London:UCL Press, 1996
一、帮助认识
在低碳环保问题上,让学生提高认识: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环保经济,低碳环保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环保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环保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也就是平时所提倡的:“节能减排,人人有责”。同时教育学生只有现在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创新技能,将来才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二、渗透教育
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教学中,我在启发学生懂得抓住“食物包装上”的重要信息、学会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进行分类的同时,又着重向学生指出:为了保证食物的卫生和质量,对食物进行必要的包装是应该的。但目前市场上确实有许多商品出现“过分包装”的现象,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白色污染。例如有些“中秋月饼”的包装、“铁观音茶叶”的包装,以及一些饮料和“高档酒类”的包装……这些都是不符合“低碳减排”要求的。在教学《电》这一单元时,我也经常启发学生:平时应注意节约用电,使用过的电池不应随意丢弃,应及时回收。对废电池和包装物进行分类收集、加工,不仅能节能减排,还能减少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一些“节能减排”的常识;在教学《材料》这一单元时,我注重启发学生:平时要节约用纸,可将用完本子的反面当草稿纸,有些学习用品还能用的要继续使用,包括书包、文具盒等;对于一些能反复使用的用品不要随意丢弃,如:商品包装物、装潢边角料、旧塑料制品、旧金属用品、旧服装、砖头、陶器、瓷器等物品,都可以合理选取可使用的部分再利用,既能节省开支又避免浪费或造成环境污染。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都尽量有意向学生渗透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低碳及节能减排方法。
三、调查体验
开展“低碳生活”活动,培养学生“低碳减排”习惯,在科学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常常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自然界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我坚持就近就地取材,开展活动,或尽量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步行到近郊,进行调查体验活动。我经常教育学生不随意丢弃废纸、塑料包装物,不随意损伤花草树木,注意保护环境整洁优美;我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乡村田野、青山绿水和动植物养殖场,去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亲近大自然,体验“低碳生活”;组织他们到山村农家、到红领巾实践基地参加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感受山村农家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和节能减排的良好品德。
四、联系实际
增强学生“低碳减排”意识。现在的绝大部分家庭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几乎普及了电气化,各种各样电器应有尽有。煮饭菜有煤气灶、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服有洗衣机,食物保鲜有电冰箱,气温升降有电风扇、空调机、电热毯,扫地有吸尘器,洗澡有热水器,出门有摩托和汽车,还有天天离不开的电脑、电视机……我经常提醒学生:大量使用家电用品,不仅浪费资源、消耗能源,还会排出大量的废气和二氧化碳,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又会影响身体健康。我经常启发学生少用空调多用扇,指导他们学会制作纸扇、鹅毛伞、芭蕉扇,在阴凉的地方为别人、为自己摇扇消暑散热,既环保节能,又有益健康;平时上学、放学或短距离出门,尽量不坐汽车多走路,晚饭后走出家门,到公园、湖边散散步,呼吸自然界新鲜空气,也是健身节能的具体办法;日常生活中养成多动手洗洗衣服、打扫庭院、拖地板、擦门窗的良好习惯,虽辛苦但能活动筋骨、虽冒汗但能排除身体废物,比起使用洗衣机、吸尘器来既健身又避免懒散肥胖,还节省用电费用,让他们进一步领会“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现实意义。
我还把从报刊上摘录有关节能减排的内容提供给学生: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率领所有内阁成员,身穿潜水服,潜入水底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水下内阁会议,并在水下签署宣言并向世界宣称一一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这个热带岛国的生存。
无独有偶,12月4日,尼泊尔内阁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5262米处召开会议,以此呼吁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对喜马拉雅山区的影响。作为南亚地区13亿人口的主要水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喜马拉雅山区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
无论是上山还是下海,凸显出的都是气候变化的危急程度。根据科学家的评估,如果不加以控制,随着气温的上升,100年后马尔代夫就将变为海底世界;而按照目前的速度,作为超过10亿人所依赖的淡水――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走向消亡。
全球变暖正在用事实来警告着这个世界,冰川在消融,海平面在升高。而我们日常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正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因。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全球政府间开始了减少碳排放等一系列问题的协商,并致力于制定气候协议,应对全球气候变迁,防止生存环境继续恶化。而由于此前全球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减排协议――《京都议定书》即将在2012年到期,全球急需签订一个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12月7日,全球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了。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重要性首屈一指的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哥本哈根会议也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全球最重要,并将影响世界碳排放游戏规则的大会。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原本作为各国间部长级会议的哥本哈根,与会期间有多达80多位国家元首纷至沓来,或许我们可以将这其中透露出的信息解读为全球减排已经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撇开各国对减排数额和方式的协商细节来说,世界对减排本身已有共识,并已成为主流的民意。
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上数百年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后,气候加剧变暖的结果,正在将人类逼向绝境。在生存的压力下,世界的未来只能通过向绿色生产和低碳排放的生产模式转变自救;或者说,只有低碳经济的发展,才有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而这透露出的另一层意味则是,或许时间长短不同,但国际社会对低碳化生产以及由此衍生的低碳经济的意义和发展途径迟早会达成共识,并催生出新的产业革命和经济增长点。低碳化的生存方式已经不可逆转,这种生存方式将改变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化的生存方式必须成为每个企业、每个公民需要思考的问题。
减排――字面来看或许仅仅是环境问题,但究其根源却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撇开低碳问题的政治属性,整个减排过程实际上是全球经济重新分配资源的过程。而中国作为减排压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低碳经济的大势下'在能源需求持续扩大与减排压力下实现低碳化,将是对现有经济模式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低碳经济,CO2,排放,物流,对策
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要从根本上降低C02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必须实现节能减排,其途径在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本文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物流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和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1 低碳经济概念
1.1 低碳经济的由来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人们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全人类共同携手,改变高碳经济模式。。。由此,低碳经济模式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2 低碳经济的发展展望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企业到国家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洗牌;低碳经济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这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向低碳高增长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2 物流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2.1 物流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
在高油价背景下,物流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因而铁路这种低能耗、低排放的运输方式无疑将大比例的替代航空和公路客货运。建国以来我国铁路里程数发生了巨大进步,从建国初的2.2万公里到2009年的8万公里,铁路里程世界第二。到202O年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成为世界上一铁路运输是最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最符合当下节能减排的全球趋势。据统计交通运输部门排放的C02约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21.8%。在欧盟27国,公路运输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部交通方式的72%; 而铁路以1.7%的排放量,完成了10%的运输量。同时,航运也被认为是最具碳效率的一种运输方式。据了解,国际海运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7%,集装箱船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海运业排放量的25%,但却承担了全球52%货值的货物运输。
2.2 通过优化运输体系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据预测,在全球越来越强调低碳环保的形势下,铁路以及航运的低碳优势将得到凸显,各国将不断加大铁路建设,以及推行加船减速政策,以替代公路、航空运输。甚至,现有交通运输体系也有望在低碳经济的刺激下得到改善。。我国将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准确把握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现状,研究提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总体框架。我国物流目前在运输、管理、配送等方面的成本约占15%一20%, 远远高于国外的7%一8%,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物流迫在眉睫,铁路在运输行业碳减排潜力巨大。
3 以物流设备链的调整和运输方式的变革为契机发展低碳经济
物流运输工具都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燃料,污染也相当高。因此要实现低碳经济,首先就要以改善运输设备作为突破口。据了解,实现我国汽车减排目标的可行途径就有这样5条:利用传统汽车和内燃机减排技术;推广柴油轿车、柴电混合动力;替代能源的使用;汽车的小型化、轻量化、电子化;电动汽车技术。目前,以发展柴油机等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动力系统(包括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正在大力试行。同时,电动汽车产业链也正在悄然兴起,诸多举措无不在显示着运输工具将有重大改革的信号。这样可以减少排放,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并提高作业效率。低碳经济下物流托盘原材料也在得到进一步更新,铁路专用托盘制品已成为铁路装卸运送和存储物资的周转设备。
4 结语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CO2排放的完全脱钩。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 ~45%的目标。从短期看,应该在“十二五”规划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1]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二章 物流网络配置 大卫·辛奇—利维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冯之浚.、周荣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0年第20卷第4期
欧盟碳金融实践
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法规制度。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2000年,欧盟《温室气体绿皮书》,正式提出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欧盟气候政策的主要部分。2001年10月,欧盟了关于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草案,经过两年多的修改和完善,于2003年10月正式颁布《排放权交易指令》,奠定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法律基础。
在成员国层面上,2008年,英国了世界上第一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气候变化法案》,致力于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的长期框架。按照该法案的要求,英国政府必须削减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2050年削减80%的温室气体排放额。依照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英国愿意帮助其他欧盟成员国多承担部分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其中,根据欧盟内部的“减排量分担协议”承诺减排12.5%,比减排8%的年平均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不仅如此,英国政府还进一步行动,致力于到2050年减排60%的二氧化碳。此外,英国政府又推出了诸多政策措施,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建立市场化的碳排放交易体系。2005年1月,欧盟正式启动实施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落实温室气体排放交易。EU ETS建立了总量管制和配额交易的制度,对各成员国的排放设置限额,成员国则将减排目标分解到国内的排放企业,明确减排上限,实行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EU ETS现已覆盖欧盟27个成员国的约12000多个排放主体,占到了欧盟一半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成为全球最大的基于配额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
EU ETS确定了每个阶段的排放总量,并将排放权分配给各个成员国,实行强制性的二氧化碳减排。各国政府再将分配到的总排放量,分配到国内的排放大户,纳入强制管制范围的主体为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企业,如炼油厂、炼焦厂、2000万瓦以上的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玻璃厂、陶瓷厂及纸浆造纸厂等。所有受排放管制的企业,在得到分配的排放配额——欧盟排放配额(EUAs)——后,可以通过使用先进节能技术、节约能源和限制产量等措施,以确保将当年的实际碳排放量控制在配额额度范围内。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超出了所分配的排放权,则要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尚余配额企业的剩余配额,或接受欧盟的巨额罚款。除接受处罚外,超额排放的部分还将从下一年的排放配额中予以扣除。当然,如果企业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剩余的排放指标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并获得一定收益,成为企业的“碳资产”。
欧盟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确定总体排放量,即“欧盟排碳配额(EUR)”,一个配额代表l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8年启动运行以来,纳入强制减排的企业每超额排放1吨二氧化碳,将被罚款100欧元。除罚款外,欧盟还通过其链接指令函,允许受管制的企业通过使用清洁发展机制(CDM)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和联合履行机制减排配额单位(AAUs),达到减排目标。为扩大EU ETS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EU ETS还积极与其他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通过双边认证进行连接,允许其相应的减排量进入EU ETS市场买卖流通。
EU ETS共分为三个交易阶段。第一阶段交易(2005~2007年)作为实验性的阶段,对各成员国及被法令包括在内的设施运营者来说,是“边干边学”的时期。第一阶段的排放配额为22.98亿吨,95%以上的配额为免费分配。为保证减排义务的履行,欧盟规定:实际排放量低于分配配额的企业可进入市场出售多余指标;而实际排放量高于配额的企业,则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其他企业出售的排放权,如不购买排放权将被处以每吨40美元的罚款。第一阶段没有用完的配额企业不得存储——即把本年度的配额存放到下一年度延期使用,也不允许提前借支——即把下一年度的配额提前到本年使用。在第一阶段,企业的履约率很高,欧盟整体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所下降。除丹麦、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奥地利外,其他国家都基本完成目标。第二阶段交易(2008~2012年)在配额分配方式基础上,以拍卖方式成交的配额比例提高到10%,行业则扩大到航空部门,对未完成减排目标的处罚,提高到每吨二氧化碳100美元。第二阶段的减排配额则可以顺利带到第三阶段,从而增强了投资者的市场信心。第三阶段交易(2013~2020年)扩大了减排的覆盖范围,除发电、玻璃、炼油、炼焦、钢铁、水泥、石灰、制砖、陶瓷、纸浆和造纸10个行业外,还将包括石油化工、航空与航运、制氨氮氧化物排放和制铝中的全氟化碳排放。农业与垃圾处理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实现到2020年比2005年减少10%的目标。第三阶段的交易将在欧盟层面而非成员国层面上分配。企业原先可以免费获得的配额,从2013年起逐步由拍卖来获得,并于2020年实现完全通过拍卖分配减排配额的方式。此外,总配额的5%将被储备起来,分配给新加入者(电力部门除外,该部门配额全部实行拍卖),但在2020年仍没有分配给新加入者的配额储备将被拍卖。新规定建立了严格的监测、报告和核证程序,以确保EU ETS的完整性。但对于某些缺乏竞争力的高耗能部门,则给予一定的豁免。
经过多年的运行和改进,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逐步完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场内、场外、现货和衍生品等在内的多层次市场及产品体系。目前,欧盟已经形成了伦敦能源经纪协会、欧盟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法国Bluenext交易所、荷兰Climex交易所、法国Powernext电力交易所、北欧电力交易所和奥地利能源交易所等8个交易中心。其中,法国Powernext电力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以现货交易为主,欧盟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法国Bluenext交易所、荷兰Climex交易所则以EUA(配额交易的交易单位)和CER(清洁发展机制交易单位)的远期合约、期货期权合约交易为主。
创新碳融资服务。为此,欧盟设立了碳基金,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碳基金在鼓励低碳技术研发、支持能源高效利用和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特殊功效,有利于优化各方资源配置,促进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培育低碳经济。
欧盟成员国由政府推动设立了多只国别碳基金,如英国碳基金、荷兰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荷兰欧洲碳基金、意大利碳基金、丹麦碳基金和西班牙碳基金等。基金采取政府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形式上与独立企业的营运方式类似。政府不干预碳基金公司的经费开支、投资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具体经营业务。通过设立碳基金,投资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领域,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
此外,欧盟商业银行不断进行碳金融创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在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国际金融业自愿遵守的重要运行机制,在国际金融市场项目融资时,赤道原则依然被广泛应用,并得到多数跨国金融机构的承认,成为国际金融机构共同遵守的行业惯例和行为准则。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巴莱克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承认赤道原则,实行信贷业务环境风险评估,加大对低碳经济和低碳项目融资的支持力度,而对于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则减少或拒绝提供贷款。
此外,欧洲的商业银行还不断进行低碳理财产品和发行低碳信用卡等业务创新。德意志银行推出挂钩“德银气候保护基金”和挂钩“德银DWS环境气候变化基金”的理财产品。荷兰合作银行发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用卡,银行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减排量,抵偿以该信用卡进行的各项消费为基础计算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我国的启示
以欧盟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制定温室气体排放规则、建立碳交易市场和实行碳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主导了当前世界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游戏规则”的制定,在控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和转变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发展碳金融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建立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从国外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来看,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支持,要坚持立法先行的原则,建立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全面政策法规体系。要制订《可再生能源法》配套法规,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完善并落实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等相关政策,制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可靠保障。
建立市场化的排放交易机制。欧盟实施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建立了碳排放权的配额制度和交易体系。我国要实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需要学习和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成功经验,建立市场化的减排机制,制订交易规则,搭建交易平台,力争通过最少的减排成本实现碳排放减排目标,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卖点提炼要实且直,不能大而空
为解决“低碳”概念与消费者的利益之间隔着一层纸的问题,海信科龙在推广低碳主打产品海信双模变频空调前,市场部人员曾进行了反复讨论。有人强调要突出海信在国内最先做变频空调的历史,强调海信连续13年获得变频空调销量第一名;有人强调要突出海信是全国变频控制器分委会秘书处单位,负责牵头制定全国变频控制器标准的资格;有人强调要突出海信双模变频空调通过了权威部门的鉴定,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人强调海信双模变频空调的能效比全部高于国家节能级别,并且全部采用无氟制冷剂……
诚然,上述观点从传播信息、积累形象的角度来说,似乎都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缺憾,就是没有体现海信双模变频空调有哪些具体优势,无法使消费者在听完介绍之后,联想到如果购买它能给自己、给社会带来哪些好处,更遑论产生其他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的联想。很显然,它们都不适合用作产品的卖点。
卖点诉求要兼顾大我与小我
经过反复碰撞、讨论,最终大家决定将双模变频空调的卖点聚焦到两点:一是要告诉消费者,购买双模无氟变频空调在经济上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也就是使用过程中给自己省钱的利益点;二是告诉消费者,选择海信双模变频空调对于保护地球环境能产生哪些积极意义,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肩负社会责任的神圣使命。
为将两个根本利益点具体地、形象地概括出来,经过大家商议决定,对第一个利益点——省钱,利用双模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对比,每天、每年能节省多少度电来表现;对第二个利益点——保护地球环境,利用树木吸取二氧化碳的常识,计算如果全国都普及双模变频空调每年能省多少度电,因此会减排多少二氧化碳,相当于为地球种植多少棵树。
卖点阐述要以数据为利器
为使消费者信服,在计算相关数据时,坚持引用国家统计局统计、国家科技部等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并且强调数学逻辑。
众所周知,在新能效国标未实施前,绝大多数定速空调的能效比处于5级2.6的水平,而变频空调的能效比大多在国标(SEER)4.2以上。因此,如果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最新数据——2009年1~12月,我国共生产空调器8087.2万台为依据的话,那么,如果我们将每年产销的超过8000万台能效比为2.6的定速空调全部换成能效比为4.2的变频空调,按照每台空调制冷量平均为1.5P(3500W)的能力,每天运行10小时,每年开机120天来计算,每天每台节电为5128(瓦),每年每台节电为:5128×120=615.4(度=千瓦时),由此可见,全面普及变频空调全国一年可省电高达497.7亿度。
在此基础之上,由于双模变频空调比同规格同能效比的变频空调还要省电20%,因此如果生产的全部是双模变频空调的话,则中国每年生产的空调总体一年实际节电为597亿度。而节省1度电可相应减排0.99千克二氧化碳,照此计算,全面普及双模变频空调产品,全国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91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