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学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脑出血;心理特征;护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约占全部脑率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年龄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脖颈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患者于发病数月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具有高发病龄、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而急性期患者在经历对疾病不可预知的茫然到接受疾病的状态,要经历一个较长而痛苦的心理历程。过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和愈后的疗效,因此调整患者心理情绪对于愈后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心理护理就是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患者的相互交流,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有调查发现有70%以上患者在患病后对突发疾病的严重后果尚未适应,很难面对现实,对自己目前的心理与身体健康状况难以接受而感到不满,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早期康复训练,不仅可以缩短治疗时间,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1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常见的心理
1.1怀疑、否认心理 患者病情发展急促,多在几小时内呈进行性加重,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如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从而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怀疑诊断有误,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住院治疗,心存幻想,不愿面对自己的疾病。
1.2焦虑恐惧心理 脑出血大多突然发病,并且常会造成肢体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失语,突然地变故让患者不能立即接受,就会变得焦虑恐惧不安。
1.3悲观失望的心理 因疾病所致丧失肢体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精神上很难接受而悲观,缺乏勇气面对现实,认为自己成为残匪,人生的意义也就到此结束,对生活失去信心。
1.4忧郁疑虑心理 生病对任何人都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有的患者担心家庭经济困难,治疗费用不足,或担心疾病愈后不佳,有的年轻人担心婚姻破裂,有的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等都会导致抑郁心理。
1.5急躁易怒心理 患者常有较强的自尊心,生活挑剔,喜欢周围人顺从自己,稍有不随意就极不高兴或发脾气。
1.6依赖心理 有些患者比较娇嫩,情绪脆弱,认为他需要别人的照顾,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也让别人干,变的被动,顺从,依赖。
2 护理
心理护理作为优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护士与患者交往的举手投足之间,即可与其他护理操作同步进行,也可作为一种护理方法单独开展,应贯穿整个护理过程中。优质护理服务兼顾患者身、心健康,就必须紧紧围绕脑出血急性期病程短、变化快、预后差等特点,积极调解患者情绪、变化患者心境、安慰、鼓励,使患者尽快接受现实,顽强与疾病作斗争。
2.1加强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及时进行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及文化程度,就主要心理矛盾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调整患者的情绪,尽快接受事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2.2加强疾病知识的宣教 应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本病的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掌握康复治疗知识与自我护理的方法,帮助分析和消除不利于疾病康复的因素。
2.3增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疗效取决于患者的重视程度,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对于焦虑、忧郁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但要避免养成患者的依赖心理,影响治疗效果。
关键词:行为不良学生 心理特点 矫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56-01
行为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表现较差的学生。其不良行为主要有:考试作弊、破坏课堂纪律、破坏公物、抽烟喝酒、偷窃、打架斗殴、赌博旷课、谈恋爱等。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搞好课堂教学,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做好这一工作,首要的是要了解其特殊的心理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
1 行为不良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由于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他们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和父母的训斥,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自己没用、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心态消极。
(2)孤独心理。他们有的少言寡语、闷闷不乐;有的则焦躁不安,常做出一些异样的举动,如大声喧哗、故意搞恶作剧等,以期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这其实都是一种内心孤独的表现。
(3)戒备心理。得不到老师的理解和赏识,再加上同学的孤立和排斥,使其对老师同学产生了猜疑、戒备、躲避的心理和行为。
(4)厌恶心理。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和喜欢,使其常怀厌恶之情,爱说风凉话,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巴不得班级出乱子,恨不得有同学被学校处分。
(5)恐惧心理。明知不对,却又恶习难改。老师批评时,他一方面表现出“心虚”的样子,另一方面却又强词夺理。这又往往招致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嘲笑。于是便产生了苦恼、害怕的情绪,产生了恐惧感
(6)逆反心理。如果对其以权威来压服,或对其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就会诱发他们反权威、反训教的心理。老师要求做的他偏不做,老师不要求做的他反而积极去做,和你对着干。
2 矫正措施
2.1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有的是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家长的原因,有的是学校的原因,有的是社会的原因。教师要对每一个行为不良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他的现在,也要了解他的过去;要了解他的缺点和不足,也要了解他的优点和长处。根据不同的原因和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对策。
2.2 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激发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克服缺点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行为不良学生往往自卑有余,自信不足。要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就要从激发“自尊、自爱、自信”入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儿童时,无论如何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他强调“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行为不良学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但再差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可能一无是处。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多关心他、赞美他、表扬他,使其在潜能发挥中得到乐趣,在成功中体验自信,逐步培养自尊心。
2.3 用爱去点燃其心灵的“火花”
学生的品行出现问题,往往与他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有关。教师必须给予他们真诚的爱,以点燃其内心的火花,要主动亲近他信任他,和他交朋友,做到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转化效果。如前年我接了个文秘班,班里有个学生叫廖华,抽烟、喝酒、旷课、打架样样在行,是公认的“瘌痢头”。但我没有把眼睛盯在他的缺点上,而是积极寻找他的优点及“可爱的缺点”。我常利用课间和晚自习时间找他谈心,经过深入了解,我发现他脑袋瓜聪明,还曾当过语文科代表,更重要的是他并非真的想“破罐破摔”,他希望毕业后能去部队参军。了解到他的这一理想后,我鼓励他要想当一名合格的军人就必须从现在起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制,并经常提醒他:只有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才能早日撤销处分顺利毕业,当兵政审才能顺利通过。为发挥其特长,让他的“闪光点”闪闪发光,我让他负责班上的板报,结果板报办得很好,评比中每次都能获得较好的名次,于是我又经常的在班上表扬他鼓励他,他体会到了自身的能力,自信心更足了,进步得越来越快了。正是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爱的力量。
2.4 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自己所在群体的认同,渴望从中获得友谊和情感支持、获得归属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班级中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包容、互助的集体氛围,充分发挥班集级的教育感化作用。如我任某班班主任时,有个学生由于家里困难,曾在宿舍偷过别人的钱,受到同学的冷落和厌恶,产生了自卑和对抗心理,甚至产生“破灌破摔”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这个学生很需要集体给予温暖,于是便做好全班同学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都来关心他,帮助他改正缺点。我给他调了座位,让他与一个学习好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同桌,在学习上辅导他,还让他担任宿舍长,负责宿舍的卫生和财产,使他逐步改掉了小偷小摸的毛病。同学们也主动接近他,邀他一起打球,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也乐意把钱借给他用,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上进心更加强烈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活泼和开朗。
2.5 正视反复,坚持教育
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次两次一早一夕就能完成的。行为不良学生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决不可丧失信心,更不能因此而放弃不管。如学生王某在班级管理中花了我大量心血,却仍因参与打架而受到处分。我困惑了,为什么在他身上花了那么多的心血,回报的却还是一纸处分呢?后来我渐渐明白,这主要还是由于他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于是又频繁地接触他,和他推心置腹地交谈。一次,一个同学的腿摔伤了,他背上这位同学就往医院跑,后背都湿透了,还替同学缴了部分医疗费用。第二天,我在班会课上表扬了他,宣布给他个人量化分上奖励三分。他脸红了,一个劲儿地摆手摇头。事后,他对我说:“我受了处分,连累了班级,您却不放弃我,我要再不学好,就太对不起您了。”从那以后,他真的变了,学习也用功了。因此,教师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而应正视反复,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
总之,根据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 心理 教学价值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培养了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学到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鉴赏音乐的品味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能由音乐欣赏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因此,音乐欣赏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的途径,在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使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表现的很积极、很热情,为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而参与到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去。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对这门课程、这个知识点的兴趣,兴趣使然,让学生主动对学习投入精神力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来自于欣赏音乐之后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音乐欣赏教学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欣赏的音乐比较易懂,而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心智上已经成熟很多,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他们的音乐欣赏往往带有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活泼、上进、张扬个性。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有句话说“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中也有这个特点,并且表现的特别突出。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心情的好坏、性格上的差异、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单调而会对同一首音乐的曲子产生不同的心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他对音乐的欣赏表现的比较含蓄,但并不是说他不懂得欣赏,有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音乐欣赏上敢于抒发自己的感情,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因此,音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的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布设一个轻松地环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下来,充分的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来,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多发言,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比如,学生们体验《快乐的农夫》这首乐曲时,笔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体会农夫的快乐,然后用自己的动作有节奏表现出来。乐曲播放后,有的学生做出了大大的笑脸表示高兴,有的学生装扮成一个小农民到处炫耀他的“丰收果实”。但有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动,有的因为胆小想表现又不敢表现,这是,笔者就鼓励他们并且让其他的学生带动他们,让他们互成一个表演小组,看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孩子们一听,很快的就组成了自己的表演小组,还自编自排,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也表演出自己的动作。由此,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悄悄形成了。
三、把握音乐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和文字语言一样,音乐语言同样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把握音乐语言中的情感,就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音乐的创作来自情感,情感的抒发也需要音乐作为媒介进行表达。音乐离开情感就不复存在,而音乐性上教育要是脱离了情感也不会是真正的音乐教育。音乐巨匠贝多芬说过:“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教唱《七子之歌》能激起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尚未回归的游子的牵挂,深刻体会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挨打,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唱起这些爱国歌曲,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把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学就是以真挚的感情感动人,以美好的感情感染人,让学生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学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及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教学环节中把握好学生心理这个主线,才能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不断地激发、不断地增长,真正体验音乐的魅力,使其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吴少华.动画片与音乐教学――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途径新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5(1).
[2]高海波.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3]乔斌.浅谈激发小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9).
初中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身心正处于发育期,这一时期初中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索欲望;观察、感知和记忆能力不断提高;注意力比较稳定,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并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方式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情感丰富,个别学生情绪具有极端化倾向,虽然物理这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但由于初中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和生活经验中就已经积累了学习物理的大量素材,加之观察和实验的学科特点也恰好符合学生活泼、好动、新奇的性格特征,所以只要引导得当,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利,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尚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精力分散影响学习;注意力不持久,容易分心,影响学习效果;初中生习惯于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辩证思维方式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事实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到的,这些恰恰是他们在心理素质上的薄弱环节;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的坚韧性,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稍受挫折便止步不前,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注意联系物理课的学科特点,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注重教学艺术,激活学生个性心理要素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初中生眼里,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老师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必将转化成学生求知的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还将有效促进学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克服学习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饱满的教学激情,性格开朗,幽默风趣,拥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渊博的学识,主动与学生交流并取得学生信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方式,让学生在听故事,做实验,玩游戏,抢答赛等这些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物理课的趣味性,消除学习物理的紧张和畏难情绪,例如,用“充气球”这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大气压》这节课的教学就能使习惯于感性思维的学生产生切身的体会,满足其好奇、求知的心理特点;联系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将《减少输电线上电能损失》的方案设计成抢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自行探究分析确定最佳方案,说服力更强,同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突出直观教学,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情况下,尽量将严密、深奥的物理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例如,用“镰刀割小麦”来比喻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用形象思维的优势来弥补抽象思维在理解上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善于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当成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受认知水平和能力制约,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往往错误百出(例如,将物理概念和规律与生活经验相混淆,解题不代公式和单位,用数学方式对待物理公式等),经常是“上课一讲就会,下课一做就错”,面对失败,不少学生又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沮丧、畏惧、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在剖析错误成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认知水平,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炼其意志的坚韧性和情绪的稳定性,久而久之,中学生活跃的心理因素一旦被激活并释放出来,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益处。
2 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物理实验以其鲜明生动有趣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无可替代的兴趣诱发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反复操作,确保万无一失,成功、精彩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注意力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声音、发光、颜色以及气味等现象牢记不忘,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惯性现象》时观察被打击象棋子演示惯性现象;学习《光的折射》时用水和平面镜演示彩虹现象;学习《电荷》时用手捋塑料绳丝使其分开成“花束”等,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在“收集资料一处理信息一分析探究一仪器选择一制定方案一实验操作一交流反思一归纳总结”的全过程当中,从实验的准备到结束,让学生一直处于动手参与和积极思考状态:“用什么原料?选什么仪器?怎样组装?……”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避免将分组实验做成教师在台上讲操作步骤学生在台下按步骤操做的模仿式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规范操作,避免机械操作,注意把实验课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学生手脑并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鼓励学生在不违反操作规程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他们从害怕实验到学会实验再到喜欢实验,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能力、意志和情感都得到锻炼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也能得到培养。
教师还应注意经常利用身边现成的材料自制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教师的这种做法还可以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形式的课外实验,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这些实实在在,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学习形式可以有效开发学生心理特征的积极因素,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发智力,培养动手创新能力。
3 培养思维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只有按照物理课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内容就是很好的素材,例如,学习《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之后,让学生搜集关于《噪声的利用》的资料,使他们认识到:噪声在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造福人类,据此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能力;借助于复习小结课,引导学生从一个中心概念或规律出发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结构化的辐射式复习法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将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在加深理解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其次,可以结合物理教学实际有目的地将物理学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结合典型知识的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典型方法分析典型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法、利用形象的事例来学习抽象概念的类比法、对相关知识点的分析比较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概括、推理进而上升为理论的总结归纳法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讲明自己分析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知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种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务必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全融合起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对象特征 大学生 心理干预 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日趋紧凑,竞争日趋激烈,心理疾病发病率也进入高发期。这种形势下,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肩上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社会竞争、人际关系中的适应困难、家庭经济的压力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多。同时,大学生普遍心理健康知识匮乏、抗挫折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低下,大学生渐渐沦为“心理弱势群体”,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的大学生杀人和自杀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校的重视。据统计,大学生群体与国内其他同龄青年群体相比,在强迫、焦虑、偏执、抑郁、人际敏感、精神病等方面成高发趋势。相关的调查研究还显示,自杀已经占据15-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201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达25.6%(1581/6176),自杀未遂报告率达到了惊人的1.9%(120/6176)。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极其严峻。同时,焦虑、抑郁、躁狂、人际敏感等类型的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也呈现出“集中爆发”、“频繁爆发”的趋势。
2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阶段在生理发育的过程中属于危险期、敏感期、断乳期,心理结构各部分的发展情况不平衡,自我意识常常模糊、矛盾。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包含了极其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因素,通过前期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际调研,大概可以归为三个方面。
2.1个体的心理成熟与生理成熟的时间错位
大学生普遍都处于青春期,心理成熟度还远远未达到稳定状态,青春期的个体普遍呈现出情绪波动大、敏感、情感丰富、观念极端、自控力差、渴望与异往又容易陷于鲁莽或羞涩等特征。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儿童营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我国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相较以往却大大提前了。心理成熟期与生理成熟期的错位导致大学生在处理异性关系、角色定位、价值取向、情绪调整等方面问题都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2.2社会转型与市场竞争导致的心理焦虑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计划和市场并存,相互博弈,形成了所谓的“体制内外”的区别。体制内相对安稳的工作环境相比体制外残酷的市场竞争,更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近年来,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压力,国进民退的趋势得到了强化。这就使得大学生在面临未来就业抉择时,普遍渴望进入体制内的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等。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这些单位的进入门槛很高,大部分大学生都只能望而声叹。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体制内外有别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产生了障碍,普遍不愿意从社会的呵护对象积极转变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者。这种深层次的焦虑使得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始终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背景之中,为其它心理问题的出现制造了温床。
2.3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造成的心理调节障碍
由于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前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都投入到了学生的考试能力提高当中。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投入不足。一些学校和家长甚至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英语、语文方面的所谓“培优”,而不愿意花费精力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升学的恶性竞争,一些初中和高中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缩减为半学期一次,甚至直接取消心理健康教育课,用来进行语数外理化生的授课。在社会大环境普遍浮躁焦虑的形势下,大学前的心理教育无法承担起化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学认知和调适能力的重担。在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社会的压力开始通过就业、交友、情感等方面直接影响到广大学子。于是,长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产生的恶果开始显现,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普遍偏低,为了恋爱、交际、学业而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情况便开始见诸校园。
3大学生心理干预模型的构建
当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心理危机的干预成为重要的改变因素。各个高校都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措施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事件的出现。心理危机干预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情绪压力,提高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并能使自己的心理状况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模型的构建,大多还处于研讨试验阶段,制度化、模块化的实践操作亟待建立。
针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学生心理工作的多年经验和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创新思维,学院心理工作团队通过精心总结归纳,以模型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方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特征模型。该模型由四大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又细分为三个维度,这些模块构成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主线。
这四大模块分别是:特征监测与评估模块、干预主客体关系构建模块、跟踪干预与关系长期维护模块和支持与系统更新模块。
3.1特征监测与评估模块
3.1.1课堂与寝室
建立心理普查排查制度,入课堂、入寝室、入食堂常态化,监测学生潜在的心理危机。针对长期逃课、校外住宿、寝室关系紧张(孤僻)或其它特殊情况,高度敏感并详细记录,及时介入,精确评估,尽早诊断。
3.1.2即时聊天工具与社交网站
深入学生的虚拟空间,广泛关注他们的个人主页、微博、QQ空间、好友圈、个人博客等网络平台,对于其在虚拟空间表达出的负面情绪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发现心理危机源。
3.1.3家长
积极回应家长的来电、来信,密切关注学生与家人交谈或相处中流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的征兆。辅导员发挥工作主动性,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找出心理危机的根源。
3.2干预主客体关系构建模块
3.2.1了解干预对象与其制造接触
很多心理干预对象都存在较强的自我防御意识,特别是在干预初期。此时,如干预方法不当,就很容易丧失建立信任的良机。所以此时干预的途径选择尤为重要。
3.2.2心理危机转介
诊断出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后,按照预定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将当事人稳妥地转介给心理健康工作专业机构,由专业人士对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做进一步的评估、诊断、治疗。这一点在新《精神卫生法》出台后尤为重要。
3.2.3与干预对象有效沟通
在心理危机关系构建阶段,积极与其家长、朋友沟通,从不同侧面了解干预对象在家庭、朋友圈的情况,可以大大缩短干预者与干预对象之间信赖建立的过程,并做到有效沟通。
3.3跟踪干预与关系长期维护模块
3.3.1观察对象特征变量变化
在前两个模块中,干预者已经对干预对象的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评估。在此后的治疗矫正阶段,干预者应根据对象的特征,制定长期的观察计划。干预者对情绪、习惯、兴趣、身体状况、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家庭关系这七个重大特征变量的变化,高度重视,记录在案。因为这些特征变量反映了个体应对的内容。
3.3.2响应对象特征变量变化
干预者在监测到对象特征的变化之后,要及时向干预对象做出适当的反馈。如变化剧烈,则应在第一时间汇报,并通报心理工作机构。干预者应通过定期谈话、询问亲友等方式,深入了解变化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改善其心理状况,强化其自我调节能力。
3.3.3巩固平等关系
通过长期的监测与互动,干预者应谋求建立长期的平等性互助友谊。根据系统论的观点,长期的单方面帮助难以建立稳定的关系。在长期的沟通过程中,干预者应尽可能创造机会,使单向干预转化为双向互动。这样会可以大大减轻干预者的精神压力,也可以有效帮助干预对象宣泄心理压力。
3.4支持与系统更新模块
3.4.1法律及制度
由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复杂性,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不但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更需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切实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特征模型构建、应用过程中,干预者要遵循法律准则。如新的《精神卫生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
3.4.2应急预案
一套科学、高效、不断完善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是模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急预案应该对模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制定出详尽的规定,并由专业人员定期对预案内容进行研讨、更新。预案要反应迅速、预防为主、教育优先,切实尊重心理科学和法治精神。同时,还要做好与上级领导部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医院的衔接。
3.4.3培训与提高
模型的专业化、系统化、模块化要求心理干预实施人员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出色的工作能力、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工作启动以来,心理健康工作将越来越专业,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将职业素质技能培训制度化,为心理干预人员安排充分的培训学习的机会是心理危机干预模型能够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心理培训与心理讲座等也是系统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李静.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研究[J].吉林画报・新视界,2012(1).
[2] 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3] 张本钰.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4] 宋迎秋,姜峰,林媛.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3).
[5] 蒋德勤,姚荣英.大学生自杀行为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6] Egan.G.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 李金攀,史晓红.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研究综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5).
[8] 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
[9] 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6(12).
[10] 张大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关键词:赫斯特豪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
一、当代道德哲学对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偏离
在欧洲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作为一种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之前,其传统地位的丧失也昭示着现代性问题的出现。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宣称,现代性及其实践哲学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它们遗失了亚里士多德传统中那些最为重要的东西。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是一个既立足于又超越与其传统的完整系统,那么,现代性实践哲学则是这个系统破碎之后的产物。在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更迭之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道德语言和实践到今天已经破碎,我们所继承下来的不过是一些从那个时代残留下来的,失去整体性意义的道德碎片。麦金太尔谈到过这样一个关于禁忌的例子:波利尼西亚土著人曾有过男人不能和女人同桌吃饭的禁忌,但是他们也不理解产生这个禁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且后来夏威夷岛上的各种禁忌被轻易废除后,也并没有引起任何社会性的后果。他认为这似乎可以说明"剥除禁忌规则的原初语境,它们立即就有可能变成一套独断专横的禁令;诚然,当原初的语境消失,那些禁忌规则最初得以理解的背景信念不仅被放弃而且被遗忘之时,从特征上讲它们也就变成了独断的禁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现代义务论所信奉的那些道德规则是不是也与这种禁令有相似之处?
一方面,近代科学的范式抛弃了目的论的世界观,否认存在本身包括人具有自在的目的。因此,人的实践目的必须由人主观设定,而不能归结于某种本性或自然的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否定了客观目的的价值,出现了多样化且不可通约的主观目的,因此,实践哲学就或者只讨论如何实现主观目的,或只讨论如何约束它们使之具有相互承认的合理性。面对亚里士多德之后道德哲学的失范,启蒙以来的道德哲学家试图重建规范性,最典型的建构就是功利主义和以康德主义为代表的义务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将规范性建立在主观价值之上。事实证明,在主观性上重建规范性是及其困难的。因为无法平息价值的多元论,所以只能寻求在主体层面的可普遍性、交往、对话、重叠共识等来缓解矛盾。而在实践层面,由于主观价值的不可通约性,价值的实现活动也同样失去公共性,而变成个人目的、偏好的实现,所以只能用抽象的规则对其进行约束。这样就变成了规则主义。
因此,赫斯特豪斯的所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两个层面上反对现代道德哲学:一是在实践的规范性问题上反对目的(价值)的主观主义;二是如何行动的问题上反对规则主义。首先,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不约而同地批判韦伯式的标榜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范式,认为要把对目的和善的探寻置于道德哲学研究的核心。因为关于人及其实践行为的研究,需要关注整全的人及其行为。而价值或目的正是人及其实践的内在要素。其次,他们批评规则主义或工具主义对于实践的复杂性及其对情境的依赖视而不见,将人自身的完善和人与人的交往化约为人对物的操作。安斯康姆在《现代道德哲学》一文中,揭示了现代伦理学的规则主义的错误及其根源。她认为把"应当"这个概念强制性的同"必须"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西方的犹太-基督教传统。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数个世纪里,"被约束"、"被允许"或者被"原谅"这些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包含在西方人的思想和语言中。通过基督教传统,在古希腊语中本来意味着"错误"或者"出错"的那个词就具有了"罪过"的含义,因此就产生了一个规则主义的道德概念。麦金太尔甚至全面地批判整个启蒙运动以来的道德哲学,认为现代道德理论的各种问题是作为启蒙筹划失败的产物凸显出来的,它发展到尼采主义的阶段就走到了穷途末路,因此必须回到亚里士多德,并且不仅仅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看作是在其本人著作中的主要文本中所表述的那些东西,而且也是对过去的优良传统的的继承和总结的一种尝试。
二、赫斯特豪斯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方法
赫斯特豪斯所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利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资源可以有效解决现代道德哲学中的这些问题。首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强调实践的优先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是实现活动的具体化,而实现活动就是完善自身,达到终极完满状态,即实现目的的过程。其次,关于如何实现内在目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强调人的整全性和道德境域的特殊性。人的整全性包括人的人格品质的同一性、生活过程的统一性和对道德境域的依赖性。现代功利主义和义务论试图将道德实践的过程建立在一系列普遍规则的确立和执行之上,这使得行动者变得异化和片面化。但事实上生活中的事务形形,千差万别,并不服从统一的规则。赫斯特豪斯通过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道德智慧运用到行动之中,以行动者的道德和理智品格为核心,建立了一种整全的行动模式,使这一问题在得到了得以化解,而且,将道德智慧运用到行动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规则伦理学中的各种道德规则之间的冲突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必须说明的是,传统的目的论被抛弃是首先发生在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中的。笛卡尔之后的自然科学都倾向于将事物甚至整个宇宙的结构归结于物质之间的前后相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可观察、可推导的动力性因果链条中,可以通过把握其中的因果规律来解释事物,而无须预设一种作为运动终点的目标因素。这样,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重要的目的因就被抛弃了。受此影响,伦理学中的客观目的因素也就丧失了理论依据。而对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来说,他们既要恢复人的行动的目的因,又要使之能相容于现代科学。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哲学家们虽然都力图恢复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但是他们在援引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概念和论证时,根据关注点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探索路径。赫斯特豪斯采取的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所走的一条主要路线,通过论证生物物种生存的合目的性,将人的特殊活动归之为某种物种特性的实现,从而认为人的行动本质上是目的论的,符合该特性的行动目的就是善。另一条路线则抛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生物学作为目的论的基础,采取了社会目的论或内在目的论的论证方式。尽管自然目的论和社会目的论这两条路线论证的基础和策略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均为说明善或目的是客观和普遍的,它独立于个体行动者的主观偏好,并决定和规范着主观目的的设定。
三、赫斯特豪斯的对美德概念的说明
除了赫斯特豪斯为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外,致力于证明美德伦理学独立性和回答美德何以能够成为行动的指导原则的美德伦理学家,还有斯洛特的以行动为基础的理论和斯旺顿的美德目标中心论。但他们的美德伦理学理论或者无法避免循环论证,或者无法说明美德概念作为中心概念独立性而受到许多当代道德哲学家的质疑。作为系统建构最为完整,论证最为充分的当代美德伦理学理论,赫斯特豪斯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和他们的理论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呢?她的伦理学理论能否说明美德概念而又不陷入循环论证呢?
究竟什么是美德?如果直接将美德定义为正确行动的心理倾向,那么就等于用正确定义美德,然后再用美德定义正确行动,这样就会陷入循环论证。另一方面,如果将美德定义为遵守道德规则的心理倾向,则美德就会失去其独立地位,成为义务论的附庸。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赫斯特豪斯提出了两种方法来解释美德。一种方法是举例说明美德是什么,如"一个美德是……",并通过像义务论列举规则方式给出详细的美德条目,并且这些条目可以和义务论一样靠直觉来获得。另一种方法是给美德的本质下定义。如前所述,她采用了一个标准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即认为美德是一个人的获取幸福生活所必须的品质。这样,一个有德性的人就可以定义为一个具有获得幸福所必需的品质的人。那么幸福是什么呢?赫斯特豪斯仍旧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即繁荣兴旺、生活美满。她认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幸福的获得包括教育"正派的人做这样的事,但不是那样",以及"做如此这般的事情是道德品质败坏的表现"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那么该怎么解释正派的人和正派的事呢?赫斯特豪斯试图用包含美德形容词的行动概念来说明"正派行动"。她认为我们在理解什么是勇敢的,诚实的,忠诚的人等等之前就可以理解这样的v-规则,如"做勇敢的事,做诚实的事,做忠诚的事等等"。甚至连一些非常小的孩子都可以在一些范围内理解那些规则。她说"假如你在一本好的字典里查这些形容词,你会发现字典上不是简单的说'一种具有……美德的人的典型行为'并且让你参考相应的名词",而是会给出一个人们可以很好理解的解释。这样,赫斯特豪斯就成功的说明了美德概念的独立性,并且避免了循环论证。
四、赫斯特豪斯理论的当代争论
在现代规范伦理学中,有一种把人和生活抽象化、简单化,试图用简单公式说明我们的道德生活的企图,这是不正确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赫斯特豪斯的规范美德伦理学是在默认了现代伦理学的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否会也将因袭现代义务论和功利主义这一缺陷呢?她把伦理学转为规范美德伦理学的时候,美德伦理学本身的厚重、丰富感,也就是对复杂生活的解释力是否还存在?事实上,尽管赫斯特豪斯将采用了当代的理论模型,并力图证明美德伦理学与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的逻辑同构性,但这不影响其美德理论对复杂生活的解释。
首先,赫斯特豪斯的美德规则与义务论的道德规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建立在"人类幸福"和"好的生活"的基础之上的规则。不论是要求人们去遵从的美德规则,诸如节制、勇敢、慷慨、善良,还是要求人们引以为戒的恶德规则,诸如不负责任,无能,懒惰,苛刻,偏狭,鲁莽的,没进取心,优柔寡断,自我放纵,物质的,贪婪的,目光短浅等等,都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一种对生活的美好和繁荣的追求。这些规则的从数量到涵盖生活的面积都是义务论的规则所无法比拟的,同时人们即使按照这些规则来行事时,也不会失掉像爱和友谊这样的生活中基本的善,保持了我们生活的完整性。
其次,她引入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智慧来解决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对各规则的优先排序来决定在一种情境下我们该采取那条规则。因为道德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在一个特定场景下,不论是功利主义的计算方式还是义务论对道德规则的优先排序,都不得不对复杂的境况做出抽象和删减,因而无法使困境得到正确而周全的解决。而道德智慧是以一个有德性的人的生活阅历和道德知识为基础的,不是一个不具有美德的人就可以轻易应用。它本身就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化思想,即一个未受过教化的偶然所是的人要通过伦理学的训诫,成为实现其本质性而可能所是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具有道德智慧,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复杂状况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道德智慧本身也被看作是一种美德。
约翰・斯托克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激发一个人行动的东西应该是他确实看重的或这珍惜的东西,应该是他相信是好的、正确的、美丽的和优雅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一个人的精神就出于一种病态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并不看重或珍惜把他激发起来行动的东西,那么他的精神也处于一种病态的状态。赫斯特豪斯秉承了一种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精神,当然不会忽视这种追求人的卓越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osalind Hursthouse,(1999)On Virtue Eth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龚群.现代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拉蒙・达斯.美德伦理学和正确的行动[J].陈真,译.求是学刊,2004,(2).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药理;冠心病;高脂血症
本文主要对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诊治42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予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和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5±8.23)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病程(6.4±2.1)年;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6±7.6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6.0±2.3)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均与相关标准中冠心病伴发高血脂症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均经过相关辅助检查确诊[1]。
1.3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冠心病伴高血脂症;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1个月之内没有服用降血尿酸及降血脂药。排除标准:药物造成高血脂;Ⅰ型的糖尿病;急性感染者;严重恶性的肿瘤者;近期重创手术者;服用过免疫抑制相关药物者;相关汀类的药物过敏者;严重的肝肾脏等内科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者。
1.4方法 患者均予常规阿司匹林、康克等、硝酸甘油等药物。对照组予20mg辛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00009,生产企业: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mg)睡前口服,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20mg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J20120050,生产厂家: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规格:10mg)睡前的口服。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h均予以静脉采血,完成患者相关指标的检测。
1.5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1个疗程4w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化相关TC(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的脂蛋白)、LDL-c(低密度的脂蛋白)血脂指标变化,以及BNP、血尿酸变化情况。
1.6疗效标准 依据相关临床标准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2]。显效:符合一项者,TG降低大于40%,TC降低大于20%; LDL-c降低大于20%,HDL-c升高大于20%;有效:符合一项者,TG降低20%~40%,TC降低10%~20%,LDL-c降低10%~20%,HDL-c升高10%~20%;无效:相关生化指标没达有效标准。
1.7统计学分析 数据予SPSS 19.0软件包统计,一般资料予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治疗效果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比较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2.2两组生化血脂指标变化 治疗后生化相关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
2.3两组BNP和血尿酸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的BNP和血尿酸明显比治疗前低(P
3 讨论
冠心病伴发高血脂症主要表现为血清中总胆固醇、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的脂蛋白水平太高,或机体血清相关高密度的脂蛋白太低。患者血脂的异常和动脉粥样化具有密切相关性,对患者予以高密度的脂蛋白上升,以及总胆固醇相关指标的降低的调脂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高血脂症。临床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高血脂症,效果较强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在本研究中得出研究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比较具统计学上的意义;且两组均出现轻微肌痛、胃肠反应,且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与胡景玉的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合,进一步证实了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疗效明显,且具有安全可行性[3]。
近些年,临床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文献比较多。在王艳丽等研究中,通过对两组老年患者分别予以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得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血脂水平[4]。在本次研究中,得出治疗后生化相关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高血脂症的改善效果显著。其中研究组TC、TG和LDL-c比对照组低;且HDL-c明显比对照组高。本研究表明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于患者高血脂症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且在本研究中,对患者治疗后的BNP和血尿酸进行分析,得出治疗后明显比治疗前低,同时治疗后研究组的BNP和血尿酸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效果明显。本研究结果与朱贤章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合,进一步证实了阿托伐他汀对于冠心病伴高血症改善效果显著[5]。关于进一步阿托伐他汀对高血脂症的疗效和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需要以后临床深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予阿托伐他汀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饶春浓.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理效果比较[J].医药前沿,2013,23(21):564-567.
[2]欧阳思艳.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药理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2,16(21):237-239.
[3]胡景玉.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31(27):643-645.
【关键词】“90后”; 时代特征;心理特点;对策
目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生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着不同与以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但又有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和淡薄的道德意识。这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来讲,面临的是更多的新情况和新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特有的思想行为,探讨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1. “90后”大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分析
1.1集体主义欠缺,自我意识强
由于“90 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成长的环境相对较好,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学生不适应集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不考虑他人感受。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了“以自我成才”为中心的习惯,在生活上自私自利不懂得贡献和分享。他们喜欢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只为自己考虑,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正如有的学者这样定义他们:“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们是自己,我们只做自己,我们只能被自己左右。”[1]
1.2擅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辨别能力
“90 后”大学生可以说是电脑、网络和各种电子产品陪伴下成长的一代。他们从小就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和咨询,这种获得信息的习惯,使得“90 后”大学生拥有较同年龄段更丰富更多样的知识体系,具有创新精神,他们接受新事物应用新事物的能力远远强于前期的大学生。但是由于在接受信息来源时缺乏过虑和指导,使得“90 后”大学生在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资讯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西方思维和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的冲击。 “90后”大学生缺乏取精去糟的能力,在处理信息时常常全盘接收,导致“90 后”常常做出出人意料的行为举止,甚至有些“90 后”会做出违道德和有损社会风气的行为。
1.3个人能力强,但道德意识淡薄
“90 后”大学生物质生活环境优越,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有时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从小时便开始扔入,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孩子长大后都能歌擅舞,多才多艺,个人能力非常出色。但是,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吃东西、玩游戏,不尊重老师,与老师擦肩而过都不打招呼,形同陌路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一些“90 后”大学生对父母态度也十分恶劣。显现出他们极其淡薄道德意识。
1.4受挫折能力差,叛逆心强
“90 后”大学生没有受到过太大的挫折,他们的受挫折能力差,加之有些学生有些大学生孤僻自闭、不愿意和人说话,所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看管下成长起来,他们不喜欢和父母交流,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不喜欢别人的约束。
2.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
2.1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使学生融入到组织中来
“90 后”大学生因其个性张扬,好奇心强,对于加入学生组织有极大的兴趣,并且对学生组织的各项工作有着很大的热情。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组织的力量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90 后”后大学生在各级学生组织得到锻炼,通过学生组织的工作使得“90 后”大学生能够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懂得贡献和分享的意义,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2.2加强网络健康教育,抢占信息教育制高点
“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和使用网络,通过网络手段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丰富性、交互性、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设立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扩大网络信息中优秀内容的影响,过虑掉不良信息,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的制高点,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
2.3强化感恩意识,注重德育培养
育人先育德。对“90后”大学生德育观的强化与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过程存在一个盲区,即缺少对教育对象起码的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达不到教育目的。就这要求辅导员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结合,要采用理解、宽容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养,言传身教,去感染、教育、影响学生。
2.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由于“90 后”大学生自尊心强,叛逆情绪易发,因此应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应及时有效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并将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品德训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90 后”大学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针对他们的特征,有的放矢。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还应不断努力,继续深入了解“90 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