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伏行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光福核雕;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J309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苏州的橄榄核雕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度假区舟山村以及光福镇和东渚,藏书,胥口周边乡镇。从80年代中后期,在光福红木雕刻厂和舟山雕刻厂解体后,许多核雕艺人改从他业,只有少数人坚持核雕。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许多的雕刻艺人纷纷招收学徒,扩大生产规模。近几年来,核雕产品价格飙升,吸引了玉雕、木雕、石雕等其他行业的人员加入了核雕业。从地域分布看,除苏州外,河北廊坊、浙江东阳,以及福建、江西等地都出现了大批橄榄核雕从业者。
按保守计算,目前全国现在核雕刻艺人及核雕刻相关从业人员总计数量超过一万多人。这只是粗略的统计,还不包括一些兼职的和全国各地的零星从事此业的人员。
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富强,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加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对保护、传承与发展核雕这一民间工艺的扶持力度的持续加大,橄榄核雕刻也广受大众认可。出自名家的核雕刻作品其身价也一直水涨船高直至价值不菲。高级工艺师级别的手串,每串成交价在六七万元,长串成交价在十七八万元。至于大师作品,“一串核雕手链换一辆豪华轿车”早已不是天方夜谭。据粗略的保守估计,就舟山村的核雕年产值就要达到1.5亿元左右。加上光福镇及周边乡镇和北京市场等地,全国的核雕业总量产值超过5亿元。
2010年香山街道舟山成立了核雕行业协会,同时申请了地理标志,注册了“舟山核雕”商标。从此舟山核雕,以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在神州大地焕发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在并不大的舟山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居,都变成了风格各异的核雕工作室;它们有的是核雕艺人在自家房子里营建,有的则是租赁给周边乡村的核雕刻艺人从事核雕;舟山村核雕工作室的核雕艺人,除了舟山村民,及周边乡村的核雕刻艺人外,更多的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核雕刻艺人。
2014年12月由政府投资新建的大师坊,以及B工坊,C工坊等陆续投入使用,吸引了更多的艺人,核商落户舟山村。同时也因为核雕的兴盛,外来艺人的参与。致使舟山村的核雕业更加兴旺。由核雕的兴旺催生了舟山核雕村的房产业,让舟山村村民尝到了核雕业带来的第二产业房屋租赁业的甜酒;舟山核雕村的地方行政单位,香山街道舟山村在房价出租的定位上好象偏离了发展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核雕第一村,核雕特色旅游村的方向,做起了眼前利益大于长远利益的类似于杀鸡取卵的方法。也学起村民搞起了房地产业。其实这是一种“慢性自杀”的行为。作为一名核雕从艺人员,在目睹了舟山核雕红红火火的发展过程后,欣喜之余,再观近期由于房租的成倍上升,从中感到了一丝隐隐的不安:那就是在巨大的“名利诱惑”下,舟山核雕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变异,这些变异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舟山核雕的长远、健康发展,更甚者,还将损坏舟山核雕村的已有的美好形象,砸了后辈子孙的饭碗!让游客再也无法看到真正的舟山核雕。另外核雕的发展还受着其他因素的制约。也是值得艺人们深思的,下面就这几个问题做个分析。
首先一个市场是由多个群体组成的,有商家、玩家,制作者,原料商,还有兼商兼玩的及对此关注的政府部门;他们多有着自已不同的立场,玩家想的是价廉物美,商家要的是利益最大化,制作者也要让自已的劳动得到最大的收获,收藏类的玩家需要的是好作品,而原料商也不可能为你们义务服务,政府又要为了核雕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形象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之间就有了种种割舍难分的矛盾。对核雕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创业主导者在尚未进行合作者的寻找确定工作之前,把相关的问题都该提前想清楚,这个相关问题是要包括创业者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越多越好,越细越好,统统罗列出来,宁滥勿缺,并且把每个所列出来的问题都做最坏的设想,因为在后期的人员合作和事业发展中,难免会产生很多问题,而绝大多数所发生的问题都很难有效解决,只能未雨绸缪,从预防工作上下工夫。
在一个团队中无论有几个合作者,所持有的股份上可以做到大家平均,但在统一规划方面必须得确立一个主导者,不然就很容易出乱子,各人的资源不通过一个整体的框架进行调配整合,就是浪费,每个人的执行力若是没有集中在一个方向上,也是浪费,尤其是大家形成决议后,就必须确保集中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向一个确定的方向前进。充分认识传承与发展核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有效推动核雕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核雕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充分发挥作用,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核雕从业者的贴心人;着力营造核雕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勇于创新、精于管理、用足政策,乘势而上。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推介、统一组织管理的路线,不断提升核雕文化产业品牌,做大做强核雕文化产业。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行业;建议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欧盟光伏政策补贴标准下调、美国“双反”调查影响,我国光伏行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为积极应对光伏产业面临的严峻复杂局面,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3月份,我们以问卷方式对全省太阳能光伏企业进行调查,了解重点光伏企业现状,征求意见建议,共发放14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占总发放问卷的78%,主要涉及晶硅材料制造、光伏电池片、电池组件、终端光伏产品和光伏配套产品等领域。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发展隐忧,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1、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概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光照射晶体材料后产生电子跃迁这一现象进行发电,是一种方便、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普遍使用的光伏元件由硅材料制成,利用太阳光照射时硅元件内的点和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能和电流的效应发电。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基于硅材料应用开发所形成的太阳电池相关产业链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晶体硅原料生产-硅片切割-电池片制造-系统封装与应用四个主要环节。
1.2 太阳能资源概况。我省总体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地区,太阳能资源理论总储量居全国第17位,具有较大可开发利用价值和节约常规能源潜力。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太阳能可开发利用总量年折合标准煤超过1000万吨,其中,技术上可开发的光伏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广阔前景。
1.3 产业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将其摆上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措施,狠抓政策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地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扶持光伏发电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光伏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光伏及相关企业达到2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672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0%;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3.7万千瓦,同比增长94.7%。二是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坚持将政策引导与市场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和自主投资,光伏电池组件制造能力快速提升,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在硅材料、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逆变器、太阳能灯具、城市照明及景观应用等领域新上了一批项目,形成了以东营光伏、孚日光伏、力诺光伏、威海中玻光电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三是薄膜光伏电池实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组件,大中型薄膜电池玻璃广泛应用于现代大型建筑装饰领域,进一步拓宽了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领域。目前,薄膜电池产能已超过150兆瓦,产量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薄膜光伏发电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0%左右。预计到2015年,全省薄膜电池年产能将达到2000兆瓦。四是建成了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在建太阳能光伏电站54个,建设规模147.4兆瓦,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站43个,发电能力100.6 兆瓦,同比增长110%。先后有2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装机容量30兆瓦。青岛、烟台、威海、德州等四市和沂水、即墨、兖州、垦利、巨野等五县先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一批太阳能光电建筑投入使用。五是骨干企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1年,东营光伏公司电池组件产量220兆瓦,增长39.5%,主营业务收
入30.22亿元,增长58.49%;埃孚光伏电池组件产量50.88兆瓦,增长128%,主营业务收入5.17亿元,增长50.02%;商河晟朗、禹城汉能建设的光伏电池生产线, 新增产能 500 兆瓦。今年1季度,全省光伏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达到197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9.8%,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超过10万千瓦。其中力诺光伏公司产、销量分别增长10.07%、35.32%。
2、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重点光伏企业生产经营逐渐出现下滑拐点。去年10月份,美国对我国输美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受此影响,部分重点企业从12月份开始出口订单减少,后续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今年1季度,被调查光伏企业产品产量和销售量增幅明显回落,销售收入和利税严重下滑。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7.25%,增幅比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光伏电池销售量增长24.9%,增幅比去年回落5.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了48.5%,利润和税收分别下降了61.3%和31.7%,个别企业出现亏损。同时,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控贷款规模,光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2.2 光伏产品产能扩大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一批中小型光伏企业发展壮大,光伏产品产能迅速增长。我省光伏电池片及组件产能由2010年的不足600兆瓦,增长到目前的1000兆瓦。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社会认同度低、发电成本高、技术标准建设滞后等原因,国内市场发育不成熟,部分企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导致市场需求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此外,针对光伏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增多,受欧盟经济萧条、部分国家降低光伏电价补贴标准影响,欧州光伏市场需求逐步降低。继美国“双反”调查后,印度也提出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部分欧洲国家目前正在酝酿通过“双反”调查保护国内企业,给我省光伏产品出口欧美等传统市场带来严重影响,也不利于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新能力不强。光伏电池的制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高新技术,对原材料、技术要求很高,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技术。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对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我省虽然已经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对光伏电池的制造和使用上,布局松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统一规划与引导。光伏企业相对集中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下游,与一些先进省份相比尚有差距。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企业、研究院所各自为战,联合发展意识不强,技术发展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没有获得应有发展。同时,光伏发电系统的配套技术还不成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4 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8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尽管国家和我省出台了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财税、价格等优惠政策,但光伏上网电价标准仍然较低,比欧盟国家低一倍多,光伏电站利润率较低,影响了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业规模的积极性。71%的企业认为,我省应加大对整个光伏产业链条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前的财政奖励政策,投入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示范项目建设等终端应用环节,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验室保障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链条式综合扶持力度不够,在企业利润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我造血投入进行基础研发能力建设,很难与欧美等光伏产业强国相抗衡,导致光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67%的企业认为,太阳能光伏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健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是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光伏市场无序竞争的重要因素,亟需加强光伏产业标准化和认证工作。由于我国的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检测实验能力落后于国际水平,国内光伏市场的标准要求不如国外严格和规范,使国外低水平光伏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而目前我省光伏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须经过严格检测并取得认证资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政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严格要求,可再生能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欧美等国的实践来看,光伏发电产业都是在政府实施了“强制回购”和“电价补贴”等政策措施后才得以迅速发展,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电价补贴均持续20年以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行之有效的鼓励措
施,是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1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坚持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抓住国家援疆、援藏机遇,组织光伏企业抱团开拓西部市场。稳定欧洲传统市场,大力开拓南非等新兴市场。建议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光伏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太阳能展会,展示技术产品,提高市场影响力。开展“山东太阳能品牌创建活动”,提高企业营销创新和品牌培育能力。指导企业做好“双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积极在国外寻找代工,实现产地销,避开关税等贸易壁垒。
3.2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我省光伏电池生产中核心技术、设备和主要原材料依赖进口,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应充分发挥各类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在太阳能光伏生产技术、管理模式、运营方式、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争取在高效晶硅以及非晶硅薄膜电池研发应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依托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打造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行业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评估、辅导、营销策划等一体化服务。
3.3 扩大光伏产品应用。我省日照条件好,但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实施建筑光电一体化和建设屋顶电站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新建企业达到一定条件的,在厂房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应利用车间屋顶同步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同时,鼓励既有企业车间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电网企业按照固定电价全额收购光伏电站的上网电量。据测算,1.5万平方米的车间屋顶可建设10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我省每年新建厂房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如同步建设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50万千瓦时。鼓励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厂房租赁、合同能源管理运营和政府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建设屋顶电站。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财税、价格等政策,推动实施光伏研发应用项目。对利用重大创新技术建设的示范电站,提高电价补贴标准。拓宽太阳能光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电网企业应积极为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创造条件,搞好电网规划和输电系统建设,增强电网输配能力,保障光伏电站稳定充足供电。
3.5 大力发展薄膜光伏电池产品。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依靠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类产品,晶硅电池所使用的半成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要求复杂,江苏、河北等省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大优势,我省优势不大。而我省在薄膜电池研发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产能保持全国前列,应用前景广阔,并且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这是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十二五”期间,建议整合节能和新能源方面的各类政策,重点发展薄膜电池技术产品,巩固优势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将我省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研发生产基地。
3.6 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落实好山东省太阳能行业自律公约,探索建立光伏行业联盟,开展行业自律活动,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范行业发展,严控行业盲目扩大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行光伏产品认证工作,鼓励光伏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产品认证,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强化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抵制无序恶性竞争。
3.7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太阳能光伏产业不是局域性的单一产业,各级主管部门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解决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加强太阳能光伏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介机构作用,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的中介服务。充分发挥省太阳能协会作用,加强行业指导和服务,推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加强技术交流,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中东.《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产业探析》[j].《河北学刊》,2010.5:144-146.
[2] 孙婧.《山东阳光产业调查》[j].《商周刊》,2009.2:26-29.
[3] 韩慧健、辛祝、陶续云.《山东省节能减排政府规制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学与管理》,2
对2015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产业发展环境向好
2014年,根据“国24号文”文件精神,我国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密集出台落实。为规范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并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目前已经3批近200家符合光伏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为行业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光伏电站投资开发秩序的通知》,禁止电站“路条”倒卖,规范电站发展秩序。为进一步扩大光伏应用领域,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发电的有关政策》,允许在荒山荒坡、农业大棚等建设并在中压侧并网的地面光伏电站可自主选择分布式电价或标杆电价,鼓励在城镇化建设中为分布式发电发展预留空间等。同时,能源局与国家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在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方面,国家认监委、能源局《关于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光伏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成立也将为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推动行业自律合作、完善行业信息统计与渠道等发挥积极作用。此外,银监会、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出台光伏产业金融扶持政策。
展望2015年,相关部委将继续贯彻落实光伏产业的配套政策,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技术进步等组合拳助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也需注意,密集的政策也容易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难以充分理解和贯彻政策精神,同时也恐导致政府对行业的过度干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绝对作用。
■光伏产业规模稳中有升,分布式发电成为发展重点
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市场将达到43GW,同比增长近19%,其中主要装机国家如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装机量分别达到8.5、7和2.3GW,欧洲地区市场需求连续三年下滑。我国新增装机量将达13GW,同比相持平,居全球首位,其中大型地面电站将达到9GW,分布式电站将达到4GW。光伏电站由于收益较高,在相关保障政策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备受资本市场青睐。民生银行联合国内多家命民营企业成立中民投,注册资本金达到500亿元,重点投资光伏电站开发。恒大、巨人集团等大型企业也纷纷涉足光伏电站投资。光伏企业也在加快业务转型,加大对产业下游项目的开发力度,掀起了新一轮的电站建设,部分企业如晶科能源等甚至拆分电站业务单独上市。光伏行业的投资热潮已从早年对光伏制造业的投资转向光伏应用。
展望2015年,在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政策的持续利好和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市场仍将持续扩大。预计201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50GW,我国将达到15GW,分布式发电量高速提升。但是,受限于光伏发电成本、补贴总额和消纳能力,随着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定区域的装机量也将步入瓶颈,这就需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发展战略,从生产商转向服务商。光伏应用方式也应从“粗放式”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继续拓宽光伏应用深度与广度。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成本逐步降低
2014年,我国光伏企业经营状况得到不断改善,在供需失衡和产品同质化等压力的驱动下,骨干企业加大了工艺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生产工艺水平不断进步。我国产业化生产的普通结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7.8%,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9.3%,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生产的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主流组件产品功率达到255-260W,同比提高近6%。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能耗下降至110KWh/kg,部分企业甚至已低于70KWh/kg。在生产工艺水平的驱动下,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先进光伏企业的晶硅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0.46美元/瓦,多晶硅全成本降至15美元/kg,系统装机成本降至8-9元/瓦,部分分布式装机甚至降至6元/瓦。物美价廉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望2015年,技术进步仍将是产业发展的主题。预计产业化生产的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将超过18%,单晶硅电池有望达到20%,主流组件产品功率将达到260-265W。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有望实现产业化生产,单晶连续投料生产工艺和G7、G8大容量铸锭技术持续进步,金刚线切割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PERC电池、N型电池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但是也应看到,技术进步给晶硅组件成本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正快速崛起。新型太阳能电池如钙钛矿电池,理论转换效率达到50%,短短五年电池转换效率已从3.8%提升至20%以上,电站资产证券化也在力促制造企业与投资商合作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触底反弹
2014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稳中有升,将达到28万吨。我国多晶硅开工企业约18家,产能为15.6万吨,产量约为12万吨,同比增幅近50%,进口量约为9万吨。受多晶硅价格回暖影响,多家多晶硅企业止损转盈,领先企业毛利率甚至搞到20%以上。全球光伏组件产量将继续增长至48GW,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将超过30GW,同比增长15.4%,出口占比预计在60%以上。根据对通过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统计显示,产能在200-500MW的企业产能利用率72%,平均利润率为0.2%;产能在500MW以上的企业产能利用率80.8%,平均利润率2%,我国光伏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得到有效提高,但受组件价格小幅回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仍然不强。同时,受美国二次“双反”和欧洲启动调查影响,组件出口对全年波动较大,出口份额一路走低。尽管有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的高速发展助力,组件方面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展望2015年,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多晶硅市场需求也在提高,另外,全球新增产能投产和复工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将达到30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3万吨,产品价格仍将在20美元/kg以下,企业仍将承受低价压力。在电池组件方面,随着光伏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将达到50GW。我国光伏组件有望超过35GW,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国内大型地面电站的电力消纳和分布式应用推动进展缓慢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增大,此外日本市场也缺乏发展后劲,美国对我双反正如火如荼,欧盟也启动对我出口组件产品的违规调查,这些不利因素都将给企业带来供需及经营压力。
综上所述,2015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向好,骨干企业盈利继续上升,新兴海外市场蓬勃发展,有望扭转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压力。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存在,产业仍将承受阶段性过剩局面,产业整合推进缓步推进,市场仍将承受供需压力,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大,加上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产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未来光伏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美国光伏“双反”措施实施前抢出效应的拉动以及中日光伏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推动光伏市场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6月美国光伏“双反”初裁税率出台后,不但税率明显提高,而且堵住了我国通过购买台湾地区电池片生产电池组件进行避税的漏洞,必将对我国向美出口光伏产品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日本市场虽然大规模爆发,但由于补贴额度偏高和光伏电力消纳问题,随时会因为政府财力支出有限而削减补贴。欧洲市场对我国有限价限量的措施,不仅使我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竞争力下降,而且“双反”发起方仍在鼓动欧盟外贸部门实施更加严厉的贸易制裁。此外,我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一部分为转口日本、马来西亚等地,据消息称欧洲意欲加紧对此类贸易规避措施的调查,如若成行,我国对欧出口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国内市场发展环境仍待完善
虽然自201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光伏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光伏政策协同性有待提高。受限于机制和体制问题,部门间的政策尚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导致部分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如光伏补贴问题等。二是地方出台政策不完善。部分省市出台了上网电价政策,但由于未指明补贴年限,投资回收期难以预测,给企业融资带来挑战。此外,部分省市备案容量与国家下发配额容量不匹配,造成超出配额的光伏电站尽管拿到路条,但仍享受不到国家电价补贴。三是尚未建立有效的电价调整机制。电价政策的刚性调整与产品价格的惯性下滑给投资者带来抢装机会,导致市场需求大幅度的季节性波动,造成装机量大起大落,影响市场良性发展。同时电价调整不及时也会造成装机量增速过快而带来局部地区电力消纳和补贴负担重的问题。四是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的过快增长为未来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忧。光伏应用所需的土地、屋顶等均属于稀缺资源,增量有限,而光伏电站寿命在20年以上,流动性差,如若因市场快速扩大提前透支,将影响未来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能供需失衡问题仍不可忽视
我国光伏组件年产能高于40GW,2014年上半年实际产量为15.5GW,折合年产量31GW,二者存在一定差距。若当前处于停产状态的产能重新启动,还将使差距进一步扩大。产能供需失衡主要源于产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缓慢,这又可细分为三方面原因。一是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行政利益,经常采用多种手段阻挠其他地区企业利用本地资源,造成重组进展受挫。二是受制造业利润薄利化、融资成本高和产品同质化等因素影响,企业横向兼并意愿不强。三是由于经营情况持续好转,部分企业通过技改或投资建厂开始了新一轮产能扩张。四是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都会大幅提升组件产能。
■光伏产品质量问题暗藏隐忧
光伏电站需要运营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产品质量问题是光伏电站能够保持长期盈利的关键。而由于前期国内市场管理混乱以及光伏电站建设刚刚兴起,经验不足,导致大量二流乃至三流组件充斥国内市场,功率虚标现象普遍存在。光伏组件衰减现象也较为严重,部分运行1年的电站,光伏组件衰减率已经超过2-3%,某些甚至超过5%。光伏电站施工过程中若存在电气设备接触不良、密封不良、施工不规范等问题,亦将严重影响光伏电站的长期收益性。同时由于冬季的抢装赶工,也容易带来重量而忽视质量的情况,给未来光伏电站发电量带来隐患。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需通过引进第三方保险、敦促供应商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产品检测认证等手段解决。
■对光伏行业的金融支持仍待加强
由于光伏行业近几年的大起大落,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光伏制造企业的投资意愿仍较为谨慎,对部分企业不仅不续贷,反而抽贷,造成光伏企业融资难度依然较高。同时金融机构难以甄别技改带来的产能提升与单纯扩大产能,从而采取一刀切,使得现金流紧张的企业难以投入资金开展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升级。对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尽管已经有一些金融资本进入,但贷款审批周期长,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快的特点不匹配,并且贷款回收期短,与光伏电站20年的运营特点不匹配,同时,金融机构仍不支持电站项目质押贷款,仍需要其他资产做担保,很大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融资。总体来看,符合光伏产业特点,满足光伏企业需求的金融支持手段仍有待加强。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科学制定光伏发电目标,引导部门协同合作
一方面展开全国太阳能资源勘察与调研,分析各地区光伏发展潜力,结合光伏补贴总量与电网实际,统筹考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光伏开发规模与节奏。研究制定上网电价随装机规模与系统成本相适应的调整机制,保证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能源、财政、商务、科技、金融、电网等部门的协同配合,进一步明确、细化各部门在推动光伏产业与市场发展中的职责,细化完善“国24号文”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避免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错位、缺位和扭曲。
■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开辟国外新兴市场
一方面,在进一步推进地面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建设的同时,扩大光伏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合肥“光伏扶贫”模式,通过扶贫资金资助困难家庭安装光伏系统,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经初步测算,该模式年均市场规模在600MW以上。另一方面,为摆脱欧美“双反”贸易措施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大力支持企业开拓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鼓励本土企业主动加强境外投资和项目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商务、外交等部门通过对外援助项目、政府间合作项目等多渠道支持重点企业拓展新兴市场,金融机构优先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出口信贷。
■引导产业兼并重组,制止行业恶性竞争
一是通过国家相关财政专项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和新设立的投资性基金,加强对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扶持力度。二是清理取消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的限制措施,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光伏市场体系,消除企业兼并重组制度。三是继续贯彻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划条件》,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间接促进落后产能的退出,防止产能无序扩张。四是联合金融机构、保险、下游电站投资商等多方建立光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于扰乱光伏市场秩序的企业采取降低信用评级、减少相应支持等措施。五是加强光伏市场监管,完善光伏标准与检测认证体系,对于产品不达标、不合标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杜绝行业恶性竞争。
【关键词】新型能源;光伏行业;前景
一、光伏行业简介
光伏产业链由下到上,主要包括硅材料、硅棒、硅片、电池片以及电池组件等。现有的光伏行业公司以硅锭、硅片、电池和太阳能组件的研究、开发和制造。光能行业发展迅猛,由于光能产品能耗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因此得到了欧美诸多国家政府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太阳能产品的发展。为了可以更好地与世界新能源产业接轨,我国已迈进了光伏产业市场(主要涉及美、法、韩、印,澳等国家)。在其他国家太阳能光伏行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美国克林顿政府“百万太阳能屋顶”(MillionSolarRoofs)计划的启迪,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迅速成长了一批以无锡尚德,常州天能为核心的光伏企业,
二、国内光伏行业分析
笔者以常州天合为例剖析一下他的发展。2004年秋是光伏行业形势比较好的年头,天合光能意识到了扩大运营规模的必要性并接着开始了垂直一体化模式的扩展规划。垂直一体化的第一步是启动组件生产,2005年初,天合光能筹建了一家组件生产厂。此后不久,2005年8月,天合光能开始向上游扩展,生产出首批单晶硅棒。同年10月,该硅棒厂全面投产。运营团队继续落实极具雄心的扩展计划,于2006年2月开始制造硅片,到该年末,产量已达28MW。天合光能在促进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公司积极主办了“国际太阳能发电技术暨推广论坛”。除了主办这些活动之外,中国政府还将天合光能选为参与‘西部光明工程’的首家私营企业,这是一个向中国偏远地区输送电力的倡议。天合光能在安装了39座太阳能发电站,成功完成首个系统安装项目。这一成功是天合光能团队五年多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昭示着天合向太阳能光伏带到中国的愿景又迈进了一步。目前:天合光能不仅能生产多类型的单晶和多晶光伏组件,而且产品性能稳定,输出功率高(165W~230W)。与此同时,为了给为客户提供更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我公司积极听取新老客户的意见,并且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数据,来调整产品和服务。2008年2月,天合光能新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这幢建筑外墙上安装着精心集成的玻璃光伏组件,它不但标志着天合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光伏能源应用的典范。由于光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它也在逐渐地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我公司秉承“扬弃”的精神,开拓进取,保证质量,追求平价,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太阳能发电系统价格仍比较昂贵,为常规发电的11~18倍,初始投资高,与传统产业竞争相比较弱。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台家庭电器需200W的光伏系统,而价格却高达15000元,大大超出了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范围。要想发展与推广此行业,必须先降低成本,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加大管理力度,培养新兴产业人才。
三、光伏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问题1想用太阳能?先大量烧煤
虽然光伏行业产品在市场销售颇受欢迎,但是背后纯在严重的能源消耗的问题,比方说目前大中城市太阳能路灯,看上去很实用,但是生产成本很高,一块太阳能电板需要很多煤炭进行烧治。同样的煤炭在发电的用途上可以产生多倍的电力。在其使用寿命的问题,目前太阳能电板的使用寿命大约为20年左右,这些成本很大对光伏产业公司也是一种冲击。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已对此现象加大了关注的力度,努力修改相应政策,并提出了警告:1,在太阳能利用上,虽然多晶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属于高耗能,高污染材料。2,在生产硅到太阳能电池的过程中,综合耗电量约为220万度电/兆瓦,应提高生产效率,改良生产设备。
(二)我国多晶硅产能超出了市场需求。
问题2“双反”调查在即
2012年7月国内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主要光伏企业联手公开发表声明,强烈呼吁欧盟立足长远,要以全球化经济,能源危机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有关企业也在美国的“双反”调查之时,向欧盟提交了大量的事实依据,证明中国光伏并不存在任何所谓的非法补贴和倾销。同时也希望中国政府能积极采取外交政策,维护中国企业在外的合法权益。在持续的贸易战中,对国内相关企业的股价已造成不良影响,持续下降。
中国光伏产业自2012年以来,在欧债和行业周期的影响下,欧洲的经济一直不景气,又加之,欧洲的一些光伏企业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在行业竞争中不断受挫,艰难生存。在这双重危机下,欧盟为了保障本地的产业的发展,便采取了这不公平的对外限制的政策。在这无硝烟的战争中,中国有关企业的股价持续低迷。从客观上看,自去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双反”调查后,我国光伏行业遇到了诸多阻碍,陷入了行业困境。因而对投资者的抉择造成了反面影响,光伏产业陷入了难以前所未有的困境。
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连续5年年增长超过或接近100%;2007年至201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在经过连续5年的100%增长以后,国内光伏行业整体脚步开始放缓,行业利润下降,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大多光伏企业处在亏损、负债过高等尴尬境地,素有“光伏教父”之称的施正荣甚至已辞任尚德CEO,遭受严峻考验的新能源产业似已处于行业低谷。2011年,遭遇欧债危机、美企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诉讼的中国光伏企业处境更为艰难。
不过近期国家利好政策频出、企业抱团应对“双反”、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也重新燃起新能源未来的希望。
据了解,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家近日连续《“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两大产业规划,其中重点提及大力发展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尤其是太阳能光伏产业更被列为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最重点领域。
其中, 8月6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题规划正式,《规划》提出,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体系中将上升为重要电源。
据《规划》数据, “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将新增发电装机1.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6100万千瓦,风电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50万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争取达到总发电量的20%以上,而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不过200万千瓦左右,为今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利好政策频出的同时,新能源企业也积极抱团对抗危机。以光伏企业为例,7月初,德国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向欧盟递交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申请。而据中广网报道,去年中国近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近6成以上是到欧盟。如果此次欧盟对中国采取双方调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四大中国光伏企业,代表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正式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强烈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呼吁中国政府积极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力求阻止欧盟立案。
面对欧洲同行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申请咄咄逼人的气势,中国企业的实质性“反击”也已经展开。
据了解,代表国内多晶硅产能80%的4家多晶硅企业近日向中国商务部提出对来自欧盟多晶硅实行“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目前,商务部已经受理此案。知情人士透露,商务部将在30天内决定是否立案,如果欧盟方面决定立案,中国应该也会立案。此次提出申请的四家企业分别是江苏中能硅业、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洛阳中硅高科技、重庆大全新能源。8月14日,邀请德国工会来中国调研;8月22日工商联代表中国企业意见,环环相扣。
理论上,如果欧盟实施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将遭受四重打击。首先,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被迫退出主要市场,导致无法生存;第二,光伏骨干企业经营困难,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信贷受损、工人失业;第三,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将失去重要支撑;第四,国内光伏企业被迫海外设厂,造成中国实体经济外移。
现实上,光伏行业面临困境,并不只是中国一家所独有。全球范围内,光伏领域有60家顶级厂商,迄今已经有12家光伏生产商关闭和破产,如果项目开发商也算在内,则这个数字将升至20家。
每天清晨,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只要没有出差就会和公司十几位中层以上的经理站在各厂区门口列队迎接员工上班,与员工互问一声“早上好”,风雨无阻。
苗连生出身行伍,接近他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军人作风,永不服输;讲政治,爱学习,执行力强;机动性强,不按常规出牌,让竞争对手摸不透。
英利半军事化的管理和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其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被视为行业标杆,是全世界光伏行业非硅成本和单瓦耗硅最低的企业,被业界称为“成本杀手”。
“在光伏大船上,嘈杂无序的状态将随着一批人的落水而改变,同时,由于船票昂贵,旅途艰辛,船下的人也不会贸然购票上船。”这是苗连生对当前光伏产业形势的判断。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轻资产扩张和提高规模化经济效益,这是英利应对光伏寒冬的“绝招”,也是新产业形势下的利润增长点。
想挣光伏“快钱”者将出局
《经理人》:在整个光伏行业进入冬天时,您却说“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为什么这么讲?英利会借此进行并购扩张吗?
苗连生:光伏行业在众多机会推动下发展很快,产能出现了阶段性过剩,问题症结在企业而不是行业,企业应从自身队伍建设和抗风险能力方面进行反思,行业的低谷更能考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光伏行业是一个持续性很强,普及性越来越大的很有前景的“长线”行业,不能将其视为挣“快钱”的行业,过度追求过高的利润。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产品,成本低和质量高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英利将保持稳健的发展战略,不会采取对外并购,英利更相信自己的队伍,不会盲目扩张。今后不排除会采取标准输出、管理输出的方式进行合作。
《经理人》:中国光伏行业面临哪些制约的因素?美国的“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有何影响?
苗连生:中国光伏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国外的贸易壁垒。最近美国提出了“双反”,这对整个行业的影响非常大。中国的光伏产业成本低、发展快,关键技术指标甚至领先欧美,每个国家都想大力发展自己的产业,美国也不想放弃,又竞争不过中国的产品,只能设置政治贸易壁垒。一旦美国“双反”得逞,欧洲和其他国家都会效仿,这对中国光伏行业影响巨大,所以我们要联手积极应对,英利也是中国应诉美国“双反”联盟的发起者。
当前重点是成本和工艺再造
《经理人》:光伏行业进入低谷期,这对中国光伏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预计什么时候能迎来光伏行业的春天?
苗连生:行业的低谷是对光伏企业的历练,激活了企业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营销手段创新的活力,也迫使很多企业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盲目扩张。2012年还不算是深度整合期,可能会有个别企业扛不住而退出,真正的行业整合可能要到2013年以后,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几年时间。
《经理人》:2011年是太阳能光伏进入低谷的一年,英利在第二季度出现亏损的原因是什么?
苗连生:2011年主要受价格下降的影响,英利前两个季度盈利情况在业内是最好的,第三季度出现了2000多万美元的亏损,实际是“计提亏损”。打个比方,1号进来的硅料价格是100美元,30号用的时候落到了50美元,就会出现账面“浮亏”,不是经营问题。2011年英利的组件销量和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虽然毛利润率下降了将近一半,从二十几个点降到了十几个点,但在业内也保持了领先水平。
《经理人》:当整个行业都在忙于应付行业危机时,英利现在正在做什么?战略重点是什么?
苗连生:英利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产业规模、员工人数呈几何式递增,需要进行技能和管理的提升,正好可以利用目前这段时期,通过成本再造和工艺再造等手段来夯实基础,提高员工素质,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迎接严冬之后的春天。
在企业的发展层次上,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抓住这个“冬歇期”,完成从规模扩张到提升品牌的企业转型。
《经理人》:为何英利能把握行业脉搏,提前布局和采取应对策略?
苗连生:从过往的经验看,我们对市场的把握比较准。英利主动出击,发动价格攻势,也综合各种因素做出的决策,不是孤立的事件。
加工制造企业的毛利率大概8%~15%之间,光伏行业的暴利是不正常的。企业有部分盈利空间,也让老百姓能用得起,才能让这个产业持久发展。我们也绝对不会因降低成本而降低产品标准和质量。
《经理人》:本次光伏行业危机中很多企业面临困境都是因为过分看重眼前利益,您是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苗连生:业内不少人曾对英利低价中标“金太阳工程”有很多非议。其实,太阳能光伏行业可持续性强,替代产品不可能太多,重要的是把这块蛋糕做大。就像开饭店一样,只有几十个人吃,也许日子也不错,但经过改造,形成标准和流程,可以有成千上万个人来吃,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要把眼前利益看得过大,做企业不能急功近利,当下挣得钱多,不代表长远发展。做企业要静下心来慢慢干,不能太浮躁,尤其是干实业,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带好团队才能“打胜仗”
《经理人》:很多企业的管理团队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出现管理层的流失,为何英利却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苗连生:队伍建设是我们能成功应对行业低谷的最重要因素。近些年光伏企业发展都很快,都是10年前开始从两三百人发展到两三万人,产能无限扩张,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适合自己的企业?怎么带越来越庞大的队伍?企业适合哪种管理结构?战略、质量、车间管理、资本、流程等都要靠人去干。再好的项目,如果步调不一致,各个环节相互制约,对形势判断不准确,都会出现问题。
《经理人》:您现在就已开始实施“接班计划”,接班人有什么标准?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其他企业家分享?
2014年9月当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所写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面世后,他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
作为中国智能电网的先行者,国家电网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进行了持续探索。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仅仅依靠国家电网,中国能源互联网还不能完全覆盖,需要很多在国网体系以外的能源电力企业参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而光伏产业正是最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
2015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互联网+”概念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能源领域已经开始探索开拓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互联网道路。
据了解,目前从光伏全产业链上来看,行业中正掀起了一场从制造端、应用端,到融资租赁等环节的光伏互联网浪潮。这番热情的背后,则是巨大的清洁能源市场。
在刘振亚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中指出: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目标。届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全球能源碳排放115亿吨,仅为2009年的50%左右,可以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同时,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将超过100万亿美元。
不难看出,光伏在清洁能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的光伏市场可想而知。而一直致力于分布式电站开发的航禹太阳能董事欧文凯向媒体表示,众多光伏企业在剖析自身优势之后,都在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光伏互联网之路,圈里的人都在试图将互联网的思维和光伏产业进行结合,目前已经有公司初具成效。
据了解目前中国光伏行业和行业外的资本,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上来,因为电站建成并且并网发电之后能够带来几十年持续的收益,而电站的转换率成为一个电站效益高低的关键。
能源行业大佬开始布局
当前,与“互联网+”结合已成为光伏市场的最大卖点,携手“互联网+”也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无限想象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强大的颠覆能力对光伏产业既是发展机遇,也是巨大挑战。部分看似无坚不摧的光伏龙头企业,极有可能在短期内被率先找到“互联网+光伏”新路子的小企业颠覆。
在这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中,光伏企业要想抓住机遇,首先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化商业模式。据了解,目前光伏互联网结合的模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类:光伏制造领域的B2B平台、光伏系统服务领域的B2C和B2B平台、第三方大数据运维公司、互联网众筹和互联网金融、光伏电站交易平台、光伏发电量交易平台。
日前,华为集团在黄河上游水电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中,将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光伏发电技术相融合,通过“智能化”提升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和运营管理效率。同时,华为还通过无线宽带集群和多媒体运维系统,实现专家和现场运维人员协同工作,用实时的视频和语音通讯,让远程专家提供“一站式”专业、安全、准确的技术支持。数据实时采集、云存储、大数据挖掘及在线专家分析系统,可使电站自动体检,给出最优清洗、部件更换和维护等建议。
而光伏行业龙头协鑫集团目前已经建成并布局“六位一体”能源微网、清洁能源电商交易平台、能源智能建筑、区域能源互联中心、“能源+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在从多晶硅到光伏电站全产业链生态圈的构建中,互联网将成为协鑫集团整合金融、产业、市场及服务等各种资源的重要工具。
此外,数月前,作为能源互联网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远景能源,也推出了以太阳神名字“阿波罗”命名的第三方光伏电站管理云平台。行业大佬的诸多新动向表明,光伏产业正在开始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
大数据支持新能源行业
光伏互联网市场的炙手可热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两者结合的诸多不确定性。在国家力推的背景下,光伏产业仍未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究其原因,有效数据的缺失导致投资光伏电站风险过大,进而“逼退”金融投资机构是重要原因。
而在光伏数据的收集上,国内光伏电站已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国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数据采集模式并高效运作。“有了大数据基础,国内光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才能走得扎实。”欧文凯说,“逆变器作为光伏电站运行数据的集散地,完全可将其看作是能源互联网在可再生能源电源侧的‘入口’,这也是光伏电站相关大数据采集的唯一端口。”
逆变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已意识到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市场潜力。4月1日,阳光电源宣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全新的“智慧光伏云iSolar Cloud”平台,共同推动新能源向“互联网+”的产业革新。阳光电源此次强势涉足互联网,引起行业极大关注,近20年逆变器生产、太阳能电站运维管理采集的大数据会令人刮目相看,被行业认为是光伏互联网合作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数十万太阳能电站接入“阿里云”,变身“互联网+”发电站,对电力行业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启示性影响。
据了解,阳光电源仅一项新型的智能精准解决方案,预计每年就可为光伏电站提升3%-7%的收益。未来,阳光电源将融合企业太阳能电站的运维管理经验以及全球领先的系统设计能力和产品技术,通过阿里云提供海量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连接能力,向太阳能电站提供智能运维服务。
“光伏发电将从单一的电站管理进入集团化电站管理阶段。”阳光电源副总裁赵为告诉记者,“我们的光伏运维经验和大数据基础与阿里云计算的结合,为光伏产业里程碑升级提供了最好、最具想象力的平台。”
航禹太阳能董事欧文凯向媒体表示,众多光伏企业在剖析自身优势之后,都在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光伏互联网之路,圈里的人都在试图将互联网的思维和光伏产业进行结合,目前已经有公司初具成效。
“流血也好,红海也罢,企业必须足够大才行。”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光伏危机中,沈忠民坚信“规模为王”。
沈忠民是哈德森清洁能源资全球合伙人兼中国区执行主席。在独立能源、清洁能源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拥有近20年的经验。加盟哈德森之前,曾任职于华能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电控股及华润电力等。
从去年开始,光伏产业进入寒冬。在他看来,2015年才是光伏真正的春天。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真正的“饥饿游戏”,一场生存游戏。“光伏产业的冬天真的很冷,企业的财务状况很差,而且很孤独。” 但他认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还是乐观的。
哈德森是一家全球性的清洁能源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最早的创始人曾在高盛做直投,也参与过国内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对这个行业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我们希望对沈忠民的采访,能够为行业提供一个从资本看市场的角度。
《能源》:哈德森作为私募资本长期关注光伏产业,也曾砸下了4亿美元。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局势?
沈忠民:光伏产业发展到现在,很明显能感觉到私募基金对其不是非常感兴趣了。比如我们开会时候,很多领域的企业家坐在一起,光伏企业家周边的投资人就非常少。数月前,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饥饿游戏》非常流行。这部电影的内容很适合当下的光伏产业,现在根本不是简单的过冬,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饥饿游戏,你不把他杀死你就得死,最后的生存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不过,电影里讲了很多游戏的规则。比如不能一个人玩,你得找合作伙伴,找完合作伙伴,取悦某些人之后,他会给你钱,会给你赞助,关键时候才会救你,所以这部电影非常适合理解当下的光伏行业。我认为,真正的幸存者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能源》:如今,整个光伏产业悲观情绪肆意蔓延,这个产业现在是否没有投资亮点了?
沈忠民:世态炎凉,好的时候所有人都追着你,岁数大点就没人理了,资本就这么残酷。不过,机会肯定是有的,就是产业整合的机会,资本力量在产业整合过程中会起很大作用。关键是对这个行业未来几年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未来将如何整合,很多人讲横向整合还是纵向整合,我认为是纵向整合,纵向整合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既对全球市场要有很好的判断,还得有可执行的所谓战略和可执行的计划,还得有执行的团队。从晶硅一直到下游电站,这里面牵扯到很多行业,通过资本力量进行整合,绝对不能是硬性捏在一起,一定是有机整合,这样才真正有价值。同时,光伏前期技术性突破还有一些投资机会。
《能源》:如今,市场竞争已经比较充分了,如果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是不是更好呢?
沈忠民:光伏行业不管是专业化的理念或垂直一体化的理念,我们认为命运都应该控制在自己手里。你需要能够控制终端客户。这就要求了解客户,并仔细设计从下游到中游到上游每个环节。如果做垂直整合,要考虑产能配比,既要能发展,又能保持相对独立性,还能在行业中有竞争性。
另外,当前资本市场对于单纯的太阳能独立发电商、太阳能开发商、及太阳能制造的模式都不看好,估值很低,因此光伏行业需要产生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并且能降低风险,这样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提整合?这是因为当前产业非常差,才有机会通过一个合理的价格进入这个行业,通过相对少的投资在市场最难的时候获取较大的资源,这不是投机,而是投资。
《能源》:有企业家就认为当下的光伏产业与传统的制造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如果企业要进行产业链整合,哪类企业可以做到这一点?
沈忠民:我们把光伏行业看成能源行业的一部分,而不是制造业,制造业和能源行业差远了。比如石油行业从前期的勘探开发到开采再到运输,下游做化工、做加油站,这个产业链一定是连起来的。
为了能实现垂直整合,我们提出五大要求:第一,靠传统做制造业的方式,在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将非常受限,必须要有能源发电行业的血液;第二,必须能够控制一定量的终端客户市场,可能是真正并网发电的大企业,欧洲很多是给人们建屋顶的分包商或者承包商,在小城市他们有着垄断地位,你的产品如果跟他没有联系,就根本进不了这些地区;第三,必须能够提高价格,投资者如果投的公司没有任何议价能力,这家公司就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第四,必须有在各个环节有可靠的低成本优势;第五,必须有可靠的低成本资金,为下游电站购买或上游制造及开发解决不可或缺的资本需求。这些都是一家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能源》:如今,电站被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家所看好,在这场光伏寒冬中,自己做电站成了消耗组建产品的不错选择。您如何看待企业家们纷纷瞄准电站这个目标。到底谁是光伏产品真正的客户?
沈忠民:这点很多企业家一直不太清楚。有人说我是做晶硅的,做完后会卖硅料,然后硅锭、硅片一层一层往下卖,直至把组件卖给系统集成商。在这个产业链中,很多人认为下一环节的买家就是他的客户,实际上这个行业要真正健康的发展,不是卖瓦也不是卖了多少“千瓦”、“兆瓦”,而是卖电。这个行业要做大,产业链到最后得发电,不管是屋顶发电,还是大型地面电站。
现在国外非常普遍、非常时髦的做法是:把做好的发电站当金融产品卖了。从而使得资金能够很快周转,然后建新电厂,相当于国内做房地产基金,做完以后下游当基金卖了。任何企业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把产业链打通。
《能源》:从目前光伏产业的现状来看,您觉得未来光伏市场的格局应该是什么样的,谁会是最终的赢家?
徐天就此分析,对光伏生产企业而言,这预示着今年第四季度将出现一轮新的订单潮;其次,这意味着项目的立项、建设以及收益期的提前,原本今年没有机会立项的项目很可能将获得审批并投入开发建设;最后,上调装机规模或许将引发新一轮的光伏项目投资热潮。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这一热潮的袭来表示了担忧,认为在全新的机遇面前,光伏行业反倒更应对电站项目投资持审慎的态度。
徐天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表示,“受到政策的推动,行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此形势下,前沿科技管理手段的引入和充分的前瞻性是决定行业发展增速的重要前提。同时,对项目质量的管控、资产价值和项目盈利水平的正确评估将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风向。
为迎合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相中了“互联网+”。而能源互联网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渗入光伏发电产业。当前,多家光伏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与能源互联网快速融合,大数据则成为了现阶段企业布局能源互联网的先决条件之一。
事实上,不用等到未来,大数据正在为光伏行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但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银行体系与融资模式等方面却与国外金融市场都存在一定差距,我国金融机构对于光伏电站项目认知度也有待提高。与欧美等国的光伏项目相比,中国的光伏项目融资利率一般要高出2倍-4倍。
徐天介绍,光伏项目建设投入期较短,但收益期较长,这意味着投资者与金融机构需对这一长达20余年全寿命周期的资产收益具有一定的把握力,或者说对数十年资产风险的控制力。因此,电站资产风险评估可有效解决光伏项目融资难题,并成为光伏行业对接金融资本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