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交通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绿色交通”可理解为尽量采用绿色交通工具.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采用“绿色”交通工具的交通方式.可称为“绿色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自行车,使用“清洁”能源的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轨道交通等。
1 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个涵盖了城市交通的政策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以及科学先进的交通管理方式的综合系统。绿色交通从微观层面上讲是要满通个体的出行需求,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宏观层面上是要在一定限制因素制约下,满足城市范围内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绿色交通是实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交通科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具体体现。[1]
2 我国的城市交通现状
虽然,这些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一直采取的是以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为导向的规划建设策略,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但无论投入再多的资金,修建再多的道路,反映在现状道路网上的仍然是交通拥堵。道路建设的速度永远无法跟上车辆增长的速度。新增道路又会诱发小汽车的大量发展,进一步刺激交通需求的增长,使城市交通环境进一步恶化,且城市用来修建道路的空间总是有限的,从而陷入汽车增长――环境恶化――修建道路――小汽车继续增长――再修建道路――再恶化的恶性循环。
伴随我国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交通状况的日益恶化,行车缓慢、交通拥挤、交通堵塞、交通污染、停车等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些问题的压力下,非机动车道不断被挤占,人行道不断被压缩。我国城市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机动化最严峻的挑战.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土地、空气质量、出行条件、能源消耗,甚至植被,都在接受机动化的挑战。[2]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模式。而实现城市的绿色交通主要是采用绿色的交通方式。
3 绿色交通方式
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和发展的全新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其目的在于:缓解交通堵塞,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节约建设费用,发展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交通工具,从而实现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交通运输系统。即:追求城市交通的通达和有序、安全和舒适、低能耗和低污染。
绿色交通体系着重对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了优先级排序,结合我国国情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被排在绿色交通工具的前三位。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工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和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自行车因具有节能环保灵活便利的突出优点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重现魅力。[3]
4 城市绿色交通方式的发展
4.1 积极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应着力发展和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交通需求,改善城市交通日趋拥堵状况,对于特大型以上城市应突出轨道交通在解决大流量乘客出行的重要作用,支持轨道交通发展。按照“绿色交通”要求,制定或修改与此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形成较系统的、经过立法机关或政府部门批准并具有约束效力的法规。[4]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应积极推行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体系,包括为公交优先策略提供可行、可操作的措施和政策,重视城市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方便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等。
4.2 合理的出行结构比例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各种交通方式有各自的优势和相应的出行范围,以及合理的出行结构比例。城市规模不同,结构比例也会有所差异。引导长距离的自行车向公交车转化,调整两者的结构比例,有利于缓解城市道路自行车交通量与自行车道路建设不足的矛盾。同时,应该对小汽车的出行进行限制,可采取城市中心区收取交通拥挤费、提高中心区停车收费标准等交通需求管理方法,减少小汽车的出行,降低小汽车出行的结构比例。最终,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中形成“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4.3 适应绿色交通方式需要的路网规划
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不仅仅是满足机动化的需要,而应是完善的、相互协调的、满足绿色交通各种交通工具需要的路网规划。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忽视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等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只重视满足“以车为本”的机动化道路系统建设。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还尚未形成完善的自行车、步行道路系统,造成自行车、步行无路可走,只能与机动车争路,相互干扰。
对特大城市来说,应因地制宜形成快速道路系统、常速道路系统、自行车道路系统、步行系统等配套合理的综合道路系统。让居民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合理地选择交通工具,发挥各自交通方式的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建设指导思想,使自行车、步行交通有路可走,互不干扰,创造出绿色的、和谐的交通社会。
5 结语
城市交通发展推行绿色交通的理念既关乎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又与公众的行为息息相关。利用“绿色交通”理念,在城市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下,适当发展环保的、低排放的交通方式,对整个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都是有益的。非机动车和步行正是符合“绿色交通”的出行方式,纠正以往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错误方式,将大多数人的合理交通需求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主体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白雁,魏庆朝,邱青云,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2):10-14
[2]王锋,绿色交通理念下的非机动化发展对策,科技信息,2009,(31):108-111
一、绿色交通理念
1994年加拿大学者Chris Bradshaw根据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率先提出绿色交通体系的概念,从此绿色交通作为21世纪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理论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建设部和公安部于2003年联合举办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的评选,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交通”的概念和指标体系。近年关于“绿色交通”规划的试点研究也已在武汉等城市开始实施。绿色交通的理论在我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和研究中开始被关注和认同。
绿色交通理念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的全新理念。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约费用,发展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的城市交通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绿色交通需要以下三个指导原则:一是合适的绿色交通技术,通过增加更多的绿色交通工具,在刺激交通需求增长的同时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二是以人为本的规划,考虑人的可及性更甚于车辆的可及性,让人们花少的旅行时间,满足需求,同时将人的舒适性作为规划的约束条件;三是公共参与“绿色交通”的实现,需要公众选择绿色交通工具为其生活方式。Chris Bradshaw提出的绿色交通体系提出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依据实现绿色交通的三大指导原则,本文以广东省江门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并提出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江门市城市交通规划几点策略。
二、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
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是全国摩托车行业瞩目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据本院调查数据显示,江门市的居民出行机动化程度为47.8%,其中包括摩的在内的摩托车出行占36.4%,小汽车出行占4.6%,公交车所占比重较低为4.1%;非机动化出行比重为52.2%,步行和自行车分别占33.3%和18.9%。机动化出行率高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城市。在机动化出行中,包括摩的在内的摩托车出行比重高达76.3%,遥遥领先于其他交通方式。公交车的机动化分担率为8.5%,处于较低水平;私家车机动化分担率为9%,略高于公交。数据表明江门市目前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依次为摩托车、步行、自行车、小汽车、公交车。摩托车占有最高比例的机动车出行方式。
由于摩托车拥有和使用成本低,机动灵活,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江门市是全国摩托车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政府对摩托车行业进行大力扶持,是江门市的支柱行业。但摩托车在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城市环境方面也具有较大的隐患,摩托车不是现代化城市交通方式的发展方向,从长远看,摩托车发展必将逐步限制甚至淘汰。大量摩托车的出行严重降低江门市有限道路时空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会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对整个城市交通和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此外,江门市的私家小汽车增长速度过快,自2001年至2008年,江门市机动车辆总量由53.2万辆增长至159万辆,年均增长16.9%;其中小汽车总量由3.2万辆增至13.2万辆,年均增长22.6%,增速远远超出其他类型车辆。小汽车交通方式所占比例的攀升不利用城市环境的改善。汽车在城市道路上产生的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都对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同时,车辆的增长带来城市交通量的迅速增长,造成交通拥挤和堵塞,交通事故增多等一系列的问题。交通工具中的绿色环保交通工具――步行和自行车所占比例不高,且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较低。
三、江门市城市交通规划几点策略
通过以上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的分析,交通工具的优先级选择不符合绿色交通的中心理念。应遵循绿色交通的三大原则,提出适合江门市城市发展的绿色交通规划思想。
第一,应尽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快速轨道网络,减轻中心区道路的交通压力。城市快速路具有高速公路和城市干道的双重特点,一般应避免穿过城市中心市区。城市快速轨道系统由于具有快捷、准时、少污染、大运量、低能耗、安全、可靠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方式。此策略可减轻由于汽车数量快速增加所带来的城市交通负荷量,也为其它绿色交通方式提供更多的时空资源。
第二,注重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提倡环境零污染的具有绿色交通理念的交通方式,重视上下班、换乘等出行目的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广大市民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第三,应根据江门市的地理特色优势,发展多样化的绿色交通方式。江门市的慢行交通设施不完善,环境较差,通道占用现象普遍,使得人车混行现象较为普遍,慢行交通安全水平低。江门地处岭南水乡,有优质河道水道资源,但仅部分河段运营有摆渡船舶,缺乏成系统的公共交通类型的水上巴士。同时,由于水系分隔,跨江通道有限,存在多处公共交通服务盲点,应充分利用水上交通的优势,大力发展辅助公交客运系统。
第四,在城市交通方式构成中,其中公共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对道路资源利用率最高,运输能力也最大。江门市目前流量最大的交通走廊为江海-蓬江中心,为全市唯一一条10-15万人次/日级别的通道。目前走廊上公交分担率约为20%,大量走廊晚高峰公交客流量超过0.5万人次/小时,而常规公交交通走廊客运能力不超过0.5万人次/小时,因此,现状主要走廊上的公交运力较为紧张,更无法满足个体交通转移来的新增公交客流,亟需引入大中运量交通系统。
结束语
绿色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方向,针对目前江门市城市交通现状,应提倡绿色交通规划理念,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采取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发展特色绿色交通工具,提高全民绿色交通安全及环保意识,引导城市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胜品,孔建益,丁卫东.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研究及发展对策.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5: 172.
[2]李红艳. 现代城市的交通规划发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6: 64.
[3]蒋育红,过秀成.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2: 1086.
关键词:绿色交通,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系统,公交优先
Abstract: the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is inevitable result of sustained high speed growth of economy, city traffic is a common problem faced by every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ffic is the city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formation of solving city traffic problem of consensus. Therefore, I think, our city will vigorously develop public transport,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development, should be mor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Keywords: green transport, public transport, public transport, bus priority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 绿色交通
1.1 绿色交通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个理念,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其主要特征是安全、畅通、舒适、环保、节能、高效率。绿色交通的概念包含了推动公交优先发展、促进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的出行模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建立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等[1]。
由此可见,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2]。
1.2 绿色交通的特征
1.2.1 绿色交通的基本特征
主要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交通方式:在交通方式上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导。
②交通系统:拥有方便、快捷、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
③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系: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共生[3]。
④交通工具:公交车、自行车、步行。
1.2.2 与土地使用协调
绿色交通理念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中,研究城市的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系统两者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的目标[4]。
1.3 绿色交通规划原则及要点
绿色交通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人的舒适性,不仅要考虑交通出行者的舒适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考虑道路周围居民是否受到尾气污染、噪声、振动等危害。
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从整体上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道路系统的合理性及其使用效率、资源投入和环境保护等进行考虑,才能实现绿色交通。
1.4 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框架
①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②建立适合人和公共交通的城市布局和开发模式。
③鼓励和推广轨道交通、地面交通。
④促进非机动交通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⑥合理分配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
⑦确立交通管理政策。
1.5 绿色交通发展的目标
①环境友好;②资源节约;③服务高效;④出行距离合理;⑤交通结构绿色。
二公共交通系统
2.1 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行政辖区内,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多种形式的客运服务,实现人员高效、安全、舒适和方便的、移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5]。公共交通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市民遵守客运规则并支付相应的交通费用,就可以自由选择交通方式出行。
2.2 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
在中小城市中一般以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为主要客运工具;在现代大城市中,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公共交通工具载量大,高运送效率,低能源消耗,对环境污染较小和运输成本低等优点。
2.3 我国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能源指标小,城市的环境容量有限,道路公共交通由于投资少,建设难度小、便于乘客等优点,目前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导。
2.3.1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不配套。目前我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面的政策主要在于财政补贴政策和在少数城市实行的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交通政策[6]。
2.3.2 公交优先通行政策并没有实际落实,公交专用道设置也不合理。公交车辆专用道名存实亡,大多被占用或混用。
2.3.3 交通路网规划设计欠缺且缺乏可操作性。如公共交通线路网稀疏;对居民出行的需求量研究不足等。
2.3.4 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差,服务水平不高。车辆发车频率太小且不准点。
2.3.5 停靠站设施简陋。公交线路沿线站台的设施简陋,不能挡风避雨,站台地面坑凹不平,雨天车辆靠站时,污水四溅,若车辆靠不了边,乘客还要淌水上下车。
三 优先发展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的对策
3.1 高度重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规划,做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7]。
3.2 把交通纳入城市规划考虑的基本因素之列。
3.3 以人为本,城市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城市街道要适应步行需要,贴近生活,给市民提供更多样的出行选择,更加注重出行的安全和环境。
3.4 建立方便、快捷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提供空间;引导私人小汽车适度、合理使用。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城市公交、自行车加步行的城市交通模式。
3.5 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轻交通路网的负担,减少机动车总量,以实现减少交通有害气体排放总量的目的。
3.6 规划建立合理的交通道路网络结构,并通过严格科学的交通管理,使交通保持畅通有序的良好运行状态。
3.7 通过科技力量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环保性能、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实现降低机动车单车排放量的目的。
3.8 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城市居民利用公交、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出行。
无论是可持续交通,还是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其核心本质都将是建设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注重交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交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公交系统,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环节。
四 结束语
绿色交通是机动化社会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务[7]。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研究我国目前人均用地和能源资源少、城市用地紧张的现实条件。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同时,科学严谨的进行公交道路规划,提高公交线路网覆盖率和线路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布置公交站点,为乘客提供便捷出行。只有这样,我国的公共交通才能得以优先发展,中国城市交通、环境状况才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建设快速便捷的绿色交通体系[D].绿色交通体系,2007:446-448
城市无车日倡议书一:
市民朋友们:
9月22日是中国城市无车日,2017年宣城市将继续组织开展以绿色交通选择改变融合为主题的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绿色出行环保理念,推动道路空间分配优先次序转变,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加快秀美宣城建设步伐,特向全体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一、积极参与无车日活动。9月22日,市、区两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团体的公务用车除执行必要的公务外,不得上路行驶;市民朋友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二、共同遵守活动要求。在9月22日7:3016:30期间,在市区叠嶂西路(状元路至陵西路段)开展只对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校车、通勤车、特种车辆开放的无车活动。在城区在文鼎路(昭亭路至敬亭路段)采取禁东向通行的措施(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校车、通勤车、特种车辆除外)。
三、逐步养成绿色出行习惯。希望您在今后的日子里尽可能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次数,尽可能选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方式,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交通、低碳出行。
绿色交通,文明出行,让城市少一点污染,多一片清新;让道路少一点拥堵,多一点畅通。城市无车日,我们一起行动!
城市无车日倡议书二:
9月22日是我国第**个中国城市无车日,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交通,智慧出行。通过开展无车日活动,提升人们对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等健康出行方式的认识和关注;鼓励和倡导绿色出行,改变出行观念;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出行环境,完善公交服务;节约公共预算,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构建绿色交通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此,我们倡议:
一、在9月22日无车日少开一天车,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辆出行,以此给我们的地球放一天假,给我们的城市放一天假,给我们超负荷的身心放一天假,让我们有一天的时间来享受安宁和清新的空气。
二、在生活和工作中减少驾驶机动车出行,减少尾气排放污染,减少城市拥堵,减少交通安全事故,让城区道路更通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好,市民身心更健康,出行更安全,社会更和谐!
关键词: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43-02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交通流的快速增加,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路网不畅、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堵、交通设施不足、步行与骑行空间越来越小、行车难、停车难、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噪声干扰严重等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应创建城市绿色交通,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人们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
一、绿色交通的特征
绿色交通强调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是为了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
绿色交通体系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绿色交通工具包括低污染车辆,如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双能源汽车、氢气动力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包括各种电气化交通工具,如有轨电车、无轨电车、轻轨和地铁等。绿色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和单人驾驶的自用车。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研究城市开发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实现交通顺畅、有序,交通参与者安全、舒适,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二、哈尔滨市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并于2012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创建试点城市和全国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围绕绿色交通、公交都市和低碳城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城市路网建设
城区现有道路1900余条,总长度达2 200km,其中次干道及以上道路长度达1 000km,形成“两轴、三环、十射”的新格局,公交线网初具规模,能满足市区居民出行需求。
(二)城市公交系统建设
大力发展常规公交、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推进“大公交”发展战略。截至2015年年底,公交运营路网长度达到776km,公交码线路205条,公交运营车辆5 433台,出租汽车15 519台,公交车辆保有量达到14.7标台/万人,高峰小时平均满载率低于90%,公交线网密度达到2.89 km/km2,主干道公共交通港湾式停靠站年均增长5%,城市周边20km范围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85%,公共汽电车准点率达到85%,进场率达到70%。城市中心区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达到90%,实现主城区500m、5min换乘,公共客运系统分担率达到45。“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造了115座公交首末站、123km公交专用道、1 200座停靠站,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5%。
(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
哈尔滨市地铁规划有“九线一环”,总里程340km,地铁总工程预计在20年内完成,总投资2 000亿元。2008年3月启动,2013年9月地铁1号线一 、二期工程通车试运行。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采取地上地下相结合、城区城郊相结合、平时战时相结合方式,工程完成后将新增线路,总规模可达12条线和1条环线和两条支线。
(四)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体现以人为本,优先保障慢行交通,积极推进适合步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为绿色出行创造条件,营造安全、舒适、宜人、低碳的慢行环境。增加友谊路等道路两侧人行道宽度,哈尔滨市现有2条步行街。2013年,平房区率先在全市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建设租车点近百个,建立了近20km自行车专用道,投入自行车2 200辆,办卡者达到5 000人,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实现无缝对接,破解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该经验正在被群力区和松北区等借鉴应用。
(五)采用新能源运输车辆
新增大容量新能源公交车2 200辆;加大节能和新能源公共汽车投入,机动车尾气排放达到欧IV标准。目前,新能源公交车辆占全部公交车辆56%。天然气(CNG)公交车辆采用天然气,每年可替代燃油3.5万吨。2013年推出80辆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2015年有7条公交线路采用160台油气混合、气电混合动力车和200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部分车辆采用GPS技术,对运营车辆实施动态管理,依据路面及交通状态信息合理控制车速,提升车辆节能效果。
三、城市绿色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看,城市绿色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7个方面:(1)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整合不够。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对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资源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重视不够。(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城市道路网密度低、快速路及主干道数量少且贯通性差;公交线网覆盖不均衡,路权意识欠缺;城市停车难,慢行交通环境有待改善。(3)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不畅。城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仍需改进,以实现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和自行车之间的零距离换乘。(4)交通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管理方面各自为政,未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交通投融资体制与机制,资金来源单一、严重不足;缺乏公交优先发展的定位与指导。(5)交通规划和建设人性化不够。步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6)交通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交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备,行业智能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公交调度和站牌智能化、应急监管信息系统、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和公众出行服务系统等需加强建设。(7)交通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交通能源消耗与统计监测机制、出租车准入退出机制、公交票制票价政策、公交企业财政补贴机制、公交市场和驾驶人从业规范等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策略
笔者认为,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策略有8个方面:(1)将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与城市和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整合。(2)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特别是慢行交通网络。改变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空间轻视现象,建设完善的步行与自行车路网系统。(3)科学合理设置标志标线、渠化交通安全岛、隔离护栏、人行横道位置、人行道宽度、过街天桥和停车设施等交通设施,保障交通系统运行高效、有序和安全。(4)基于公交优先策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公交优先理念为基础,全面规划、精细设计公交系统,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5)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推广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公共交通上不断投入新能源车辆,采用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个人购买使用新能源乘用车。(6)逐年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车点和投入数量,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7)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提升行车诱导、停车诱导和信号控制等的智能化程度。(8)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居民正确选择出行方式。对于居民出行选择,若均追求自由、舒适的个体交通出行,将严重违背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会导致私家车过多、道路交通能力下降、城市环境恶化等。因此,应正确引导居民理性选择出行方式,合理使用道路资源。
参考文献:
[1] 胡兴华.绿色交通概念解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5,(2):56-60.
[2] 白雁,魏庆朝,邱青云.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14
[3] 王文渊,刘英舜,叶茂,等.低碳生态新城绿色交通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5,(4):97-104.
[4] 苏志芳.常熟市绿色交通发展规划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3,(10):4-5.
[5] 付丽,杨顺顺,赵越,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策略[J].中国人口,2011,(3):367-370.
[6] 洪亮平,郭紫薇.a城融合视角下城市新区绿色交通规划策略――以呼和浩特市东部新城为例[J].规划师,2014,(10):35-40.
1.1道路综合指标高,交通通行能力较高
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得街区外部交通便捷,内部道路道路网密度大,街巷尺度小,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步行、自行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并存,但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相对较低。以天津五大道街区是典型的小街廓、密路网的街道格局,由39条道路划分成以300米*100米的长方形街廓为基本单元的街道格局,道路网密度13.22km/km2,高于城市中心地区、繁华的商业步行区路网密度10~12km/km2规范数值的上限,因此街区内每条道路分担的交通量并不大,交叉口也容易组织交通聚散,道路通行能力较高。
1.2路权分配不合理,人车空间使用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快速便捷的交通组织理念决定了城市道路路面分配方式是优先机动车交通,道路断面以车行为主的设计,人行道狭窄,基本不设置自行车专用通道,人车混行,绿色交通空间设置不足现象突出。五大道街区绝大多数一类历史街道的道路红线12-15米,机动车路面宽8-9米,机动车道占路面用地比例为70%-75%,两侧人行道和绿化各1.5-2.5米,其宽度不能够提供行人正常通行,导致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混杂,行人人身安全和交通通畅无法保障。此外,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旅游热线,节假日交通量剧增客观上也加剧了人车空间使用上的矛盾。
1.3停车需求和高品质环境需求冲突日益明显
街区中小学校、政府机构、商业设施、医院等大量公共建筑和丰富公共活动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汇聚了大量的机动车辆和自行车,街区有限的交通空间不足以提供充足的停车空间,造成了停车矛盾十分突出,机动车路边停车和见缝插针式随意停放,自行车大量占用人行道、机动车道和街旁空地,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和行人交通安全,降低了街区的整体品质。
2绿色交通空间建立的目的与意义
绿色交通空间是基于绿色交通出行提出旨在建立环境友好的空间环境,减少交通拥挤、推动公交优先发展、促进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的出行模式。笔者通过调查天津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出行意愿和空间环境满意度调查,44%人们选择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却认为街区环境交通安全性差,居民渴望回归传统街区清静优雅、安全宜人的生活氛围和空间环境。绿色交通从空间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上尤其适用于解决历史文化街区有限的空间资源和保护宝贵的文化资源的二者之间需求。历史文化街区也具备绿色交通的构建的物质载体,街区内外部交通便捷,道路建设状况良好,街巷尺度宜人,具有交通环境和道路优化设计的条件,推行绿色交通方式是实现人们美好愿望的健康发展途经。
3构建绿色交通的应用途径研究
3.1转变城市规划理念,寻求土地———交通互动机制下城市功能转变
寻求土地———交通的良好互动关系是城市交通大环境改善的一种途径。从城市规划研究角度,与时俱进地调整历史文化街区土地开发和保护关系,转变街区保护发展规划理念,适当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降低街区出行对机动车需求依赖,是大量较少街区交通总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随着城市发展适时调整、减少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学校数量和规模,转变街区城市功能转换,改善街区交通大环境。
3.2转变交通规划理念,推广绿色交通
从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高密度小街区的模式有利于非机动化出行,建立绿色交通有物质基础。首先需要转变现有街区以机动车出行诸位的交通组织方式和理念,采用街区区域内外联动方式调整历史文化街区现有的交通结构和方式,降低街区机动车交通总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服务效率、服务水平,从源头降低机动车交通总量,进而降低机动车车速,鼓励自行车和步行出行,使步行与自行车成为方便安全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建立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可以优先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交,降低交通总量,缓解地面交通的拥挤。而历史文化街区特有的街区尺度也为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提供了保障。结合节假日旅游推广公共自行车出行也是绿色交通有益尝试。
3.3运用交通稳静化技术手段,建立安全性强的街区空间环境
交通稳静化倡导将街道空间回归行人使用,实施道路分流规划对街道实施物理限速、物理交通导向来改善社区居住及出行的稳静化环境。传统的交通稳静化是从城市交通工程技术层面,主要运用城市居住区的减速措施,让机动车慢下。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运用交通稳静化技术,精细化设计街区内部道路(街道)、公共活动场所和开敞空间,是在保障历史街区的交通顺畅的基础上对空间和环境的优化提升。
(1)限制机动车速度,通行重新分配路权,优化道路本身断面,为公共交通、行人和自行车提供足够的使用空间。
(2)车道窄化———降低机动车道在路幅比例,缩减每条机动车道在3米以下,将可通行两辆小汽车的机动车道设计为5米,在减少机动车道占地同时可起到降低机动车车速双重效果;
(3)加宽人行道,保证行人不随意占用机动车道的同时可以获得驻留和交往的空间;增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专用空间,保证绿色交通工具有相对独立使用空间设置多功能的分隔带,作为绿化、建筑户外局部扩大场地(和临时停车等活动使用;学校、体育馆等人流、车流集中的区域安全性,可在道路和建筑外部的共享空间精心设计:增加警示标识,在建筑主要出入口设置减速弯形车道降低车速,采用人行道和街道材料质感色彩变化、绿化和环境美化等软措施增加局部空间的安全、适宜性。
(4)人性化设计道路交叉口设计。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交叉口密集从客观上限制了机动车车行速度,通过增加交叉口窄点设计、设置路拱和路口表面材料变换降低车速警示灯等精细化交通工程技术措施,提高了交通环境安全性。
3.4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停车交通
近年来借鉴欧美国家城市中心区组织静态交通,通过鼓励公交出行和停车收费等政策多管齐下,细化停车对策,精细分配停车位置,减少沿路停车位。政府引导的街区城市开发和保护规划中,通过平衡各个部门利益关系,应借鉴美国纽约街坊内立体停车楼的建设和地下车库使用措施,杜绝路边停车占用街区地面空间资源,保障绿色交通空间环境资源不被过多占用,为公众创造良好的交通空间环境。
4结束语
关键词:绿色低碳;城市;规划;体现;交通;建筑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高消耗和高碳排放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应对生态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必须要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紧密相连。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探索绿色低碳城市化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需顺应新生活方式、新能源、新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也要满足中国城市化当代特征。故此,绿色低碳城市设计和规划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绿色低碳城市是城市空间为载体,根据绿色低碳理念构建城市经济发展新方向和新模式。绿色低碳社会属于城市社会发展蓝图,是绿色低碳生活导向的城市。事实上,在现代城市规划综合应用中,常见的有绿色低碳社会理念、经济理念和生活理念。目前,中国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能源短缺和气候变暖。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是从原本城市形态、建筑群体、发展模式出发,合理布置好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综合解决世界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是为了达到绿色低碳城市模式。
1.1绿色城市设计理念
受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城市设计规划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镇环境问题,更多的考虑到了人和自然环境的问题。由此探索整体发展和环境优先的新型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绿色城市设计,是在城市经济允许的条件下,重视人类居所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性。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完善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交通要提倡公共交通,尽量避免大量私家车的出行,加强城市功能的混合性。城市设计宏观层面上,一些占地不均匀或规划不合理的路段适当拆迁,尽量减少大型拆建的资源浪费。城市设计微观层面上,积极倡导绿色建筑,采用一些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使用节能材料,实现绿色城市规划。
1.2低碳城市规划理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城市最初形态、建筑布局、发展模式出发,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低碳城市。通过规划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基础设施,从而构建成低碳排放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低碳城市规划理念的意义是,用低碳理念引导城市的合理规划,达到城市和自然和谐发展。城市规划布局可完善低碳城市几何空间结构,并替代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能源。以低碳理念和特征可以转变城市生活方式,而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自然整体便会互惠互生,形成低碳环保、经济高效的城市形态。
2.绿色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师要改变现有城市规划理论、理念和方法,把绿色低碳理念落实到实际生活内。从重视城市用地平衡转变为重视城市发展碳氧平衡。在城市发展策略和功能定位上,重视低碳规划策略和模式引入,更新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城市规划编制的重点是空间规划,规划师要了解城市空间使用模式的优化方式,减少城市建筑和交通的碳排放量。并构建城市的新型节能环保建筑群。
2.1城市规划布局
2.1.1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要重点解决城市人口密度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矛盾。一方面要制止城区的摊饼式膨胀,对高密度人口进行疏散,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要实施控制型的紧凑疏解,推动公共交通走廊型城区的空间方式扩展,新的规划布置于公共交通纽带。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走廊方向开展分时序和分段的规划发展,满足人口增长中的不确定需要。城市整体结构形态方面,要对比、评估和分析各种空间布局的碳排放量,获得不一样的绿色低碳建设理论,并对比选择最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方案。比如,城市中的居民区、功能区、CBD新区、产业园区规划和设计,建设布局有较大差异。具体实施应当注意具体可行性。积极向居民区人们宣传低碳生活与消费理念,并构建高效节能的居民区基础设施;CBD新区规划中,组织不同功能的建筑和用地布局,对规划布局的绿色碳汇、能源集中供给进行优化;产业园区规划要分析不同的产业布局能源损耗,提升废物能源再生利用率。
2.1.2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
城市交通是城市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活动离不开城市交通。城市交通的良性循环能够实现城市功能,促进社会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系统规划,以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原则,实现交通系统内部效益性和协调性。
2.1.2.1内部优化
在城市交通系统的内部优化中,要减少交通能源的消耗,规划好公共交通系统。比如,根据城市规模规划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发展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的快速公交系统,从而牵引绿色低碳的交通格局。此外,要积极发展环保型的交通工具,开发研制小排量、新能源的公交。解决能源浪费、占据过多城市用路、尾气污染问题。
2.1.2.2外部协调
城市规划要协调好交通容量和城市开发强度的关系,以交通系统规划来支撑城区的土地规划。重点研究交通规划外部的规划模式和需求,道路规划建设注重环境的影响。考虑和城市规划相关的要素,以此实现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倡导全民参与,以绿色低碳宣传提高全民的交通素质水平。重点培养全民的绿色交通消费意识,构建有节制的交通理念。
2.1.3城市土地规划
城市土地规划方面,需探索不同的组合形式,制定出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和用地性质。根据紧凑型城市的空间规划理念,应当以小混合、大分区的原则构建多功能混合土地使用模式,尽量减少资源利用率,实现绿色低碳的目标。为了减少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致使的功能区资源浪费和用途单一现象,应当按照原则规划土地,改变传统的功能分区僵化布局。
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但城市中心用地价格较高,且建造完毕,故此需要征用适量的耕地。规划师要处理好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城市化用地关系,并提出节地的目标。城市高层住宅要保证前后建筑间距大于30m、侧向间距大于13m,满足日照时数。规划师在城市土地规划时,要对高层建筑进行日照验算。城市高层住宅小区应构建较多的地下车库、商场、餐饮,实现节地。城市中有些复杂的山地、坡地要合理处置填方,保证土石方的平衡,确保场地规划用地的经济合理。
2.1.4绿地系统的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绿地系统,不但能够塑造一人的城市形象,而且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可吸收二氧化碳。减缓热岛效应来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碳排放量是随意性的,没有进行总体把握。构建低碳城市,不仅要保证绿地的数量,而且要保证绿地的质量。在城市绿地布局中实现面、线、点的绿地结合,构成均匀分布的绿色网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城市绿地环境,降低碳排放量。
2.2绿色低碳技术
2.2.1节能型建筑的设计
随着城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建筑风环境问题逐渐受社会大众重视。建筑高度增加,高层建筑室内外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由于建筑风环境关系到了行人的舒适度和安全,许多城市制定了专门法规去监督和管理住宅小区建筑风环境的问题。大型工程项目要开展风环境强制性评估,以司法和行政手段控制城市中的不良建筑风环境。住宅小区的室外风环境较差,夏季可能会影响到室内外通风顺畅,加大了室内空调负荷。在冬季会因为建筑结构的渗透要进行能耗采暖。设计出良好建筑风环境,能够降低建筑能耗。城市广场、街道,规划师可改变建筑物外形和布局情况,杜绝不良风环境根源。或者可以增加格栅、挡墙,种植一些乔木,改变建筑风环境的风向,保证高楼后花园和广场洁净度。
除了建筑风环境问题,还有建筑朝向问题。建筑物朝向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空气渗透热量、冬季太阳辐射和夏季通风降温。其他朝向相同时,东西向板多层住宅建筑传热耗热比南北要高出5%,这就会增加室内空调损耗与遮阳成本。以节能角度出发,建筑物总平面的设计和布置便于夏季通风和冬季日照。建筑朝向应当采取南北或者偏近南北,房间东西向易被夏季日晒。
2.2.2推广应用绿色低碳能源
要对原有能源结构进行更新,开发和利用城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我国城市中使用的石化能源主要是煤,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但是,煤炭的含碳量最高。我国城市应当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等无碳能源,并规划好山谷地块的能源系统试点。以冷、电、热三联供技术完成能源梯级利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以绿色低碳城市规划分析,支持无碳能源和绿色低碳,能够促进城市能源供应多样化,积极处理好无碳能源和高热值碳密集能源协调的关系。这也是绿色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技术是绿色低碳经济的主要形式。清洁生产是在开采资源、产品生产、废料使用过程中,尽量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一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的排放。以保护湿地、植树造林、集约利用土地和提升城市绿化的方式,构建绿化低碳型城市。
3.绿色低碳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
3.1加强绿色低碳城市建筑建造的全程监管
需在绿色低碳城市的规划、审图、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加强监管,使用城市当地材料,并划定建筑材料运输范围,减少材料运输能源消耗。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合理使用风能、太阳能、沼气或地热能,最大效率的利用当地能源和资源,实现绿色低碳城市是发展要求。
3.2规划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城市
我国绿色低碳城市基础差、起步晚、工程实践较少,还属于生态经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程度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和标准处在研究阶段,在制定标准时要重视中国实际情况。绿色低碳建筑,需开发和研究控制碳含量的措施和计量碳含量的技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选择绿色生态的建筑材料、设施,构建新型的绿色低碳建筑。例如,我国杭州市在规划绿色低碳城市时,推行“六位一体”理念,即建筑、交通、低碳经济、环境、社会和生活。而厦门市低碳城市规划重视空间布局,推行交通和建筑节能降碳,并发展交通、建筑低碳模式。
3.3加强材料开发和技术研究
城市的碳排放主要在交通、建筑和日用方面。而我国绿色建筑的建造设备和技术较为缺乏,需组织科技力量研究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同时,要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满足绿色低碳的交通工具。将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创新和发展,以最低成本加快绿色低碳城市的发展进程。
3.4探索有效化的绿色低碳城市管理模式
我国绿色低碳城市规划的内容较多,以能耗部门进行划分,有建筑、工业、农林、能源和交通部门。我国绿色低碳城市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质量,要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量。绿色低碳城市管理需要政府和市场两种因素的共同管理。开发商申报绿色建设的设想和方案,再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查和备案。由具备资质的监督机构监督项目建设过程,以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中的情况综合评价项目绿色低碳性能。同时,评价结果是市场选择的依据,开发商需通过对应信息下市场和政府优惠政策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结束语:
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是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优化空间结构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土地规划时,要求各部门和各行业的积极配合和通力协调。以城市绿色低碳理论、经验支持,可实现合理的城市规划。绿色低碳城市规划要改变传统规划方式,解决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低碳城市是充满生机的个体,它和城市建设、低碳技术相互作用,产生联系,既是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鼓励,也是城市规划在新环境条件中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富华.论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J].建材与装饰,2012,(35).
[2]王建国,王兴平.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2).
[3]刘秀华,陶丽霞.浅谈“时尚”的绿色•低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
[4]曾伟东.现代城市化下的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4).
[5]谢世雄,李艳兵,徐娟.基于绿色低碳理念的长株潭绿道规划体系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一、绿色无车日主题教育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城市无车日”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我校师生及家长的环保意识和健康出行意识,引导师生及家长自觉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我区绿色交通发展。
二、绿色无车日主题教育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2013年3月8日起
“城市无车日”时间:每周周五全天
三、活动主题
“绿色无车”
四、活动要求
1、围绕“绿色交通·城市未来”活动主题,在我校广泛开展宣教活动,利用家长会、墙报、校园广播及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师生及家长宣传“绿色无车日”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培养和强化师生及家长的环保意识,促使其养成绿色出行的良好习惯。
2、向师生及家长发出“低炭生活·少开一天车”的倡议,引导他们选择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在“城市无车日”当天,车辆停开一天。
五、绿色无车日主题教育活动步骤
(一)3月5日成立领导小组,研究活动方案。
(二)3月6日、7日宣传活动意义,利用家长会倡导师生积极参与。
(三)组织实施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将活动落到实
1、各班在3月份出一期宣传报,主题为“绿色交通美在泉城”。
2、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主题为“绿色无车日从我做起”。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规划;安康月河生态区;绿色交通
1 月河生态区的概况
为了促进安康城市中心北移、西进、东延的建设,政府部门按照新的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限制无序建设,加快月河川道的整体规划,加快市政设施建设速度,以推进月河川道核心建设区域,早日实现又好又快的建设目标。
总规指出,月河口片区处于安康的西部旅游度假区,是安康市的生态环境的屏障,按照上位规划的要求,严格保证生态环境,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休闲旅游开发。
1.1空间特征
规划片区属月河口川道与汉江川道交汇区域,地块的南部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开发建设。北部地形起伏较大,场地高差最大100多米,给规划区内道路布局和竖向规划设计以及市政规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也为特色空间创作的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1.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月河口片区属于汉滨区行政区划范围,涉及到的乡镇主要有新胜村,目前片区内分布有8个行政村,分别为忠心村、新胜村、七里沟村、红莲村、忠诚村、佘家窑村、长铺村、陈家山村等。《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片区总人口约为10000人。现状第一产业主要以小麦、油菜、玉米种植与家禽养殖为主;第二产业基本没有形成;第三产业大部分是村庄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各村庄零散的小型商店。规划区内现状生态环境呈现完全的第一产业特征,拆迁安置工作量较小,是生态城建设的优势条件。对于就地安置村民的生产生活安置非常有利。
2 月河生态区道路交通规划总则
以原有总规路网规划为基础,以安康市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指导,提倡“公交先导、通达有序、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规划。构建与区域交通系统合理衔接、适应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骨干路网,优化网络结构和级配,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可扩展性的骨干道路系统,支持城市空间拓展目标的实现。
3 月河生态区道路网规划策略
所谓的“绿色交通”即指步行、非机动交通以及各种可供搭乘的公共交通方式。《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规定大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20%以上,中型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15%以上。为将月河口片区打造成月河生态区,其道路发展策略有:①将月河生态区核心片区路网密度提高,积极引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②将城市土地开发使用和城市交通运输规划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减少个体机动交通出行的需求;③打造全方位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保证交通的高畅达度及衔接的合理性;④制定区域交通战略,提供直达核心区的高效交通枢纽,确保提供所有必要的区域交通走廊,减少生态区内不必要的机动出行;⑤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引入最前沿的绿色技术,使用清洁型的“绿色”车辆;⑥出台一系列能够有效抑制个人机动交通出行的政策和办法,包括相关的停车管理措施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针对月河口片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本次规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3.1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月河生态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道路网络通常依山就势而建,组团之间通过快速路或主干路连接,呈“自由式、组团式”布局。因此,自行车出行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不适合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仅限于健身项目,其出行方式主要集中在机动交通和步行范围内。在高差较大的垂直方向以步行为主,充分利用有高差的地形来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步行空间。通过对垂直交通的优化,大幅缩短步行的交通距离,并与休闲设施结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景观环境,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并对人们的心里感受进行强化,使地形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在水平方向的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公共交通与步行是“共生”的,这种“共生”的意思是在空间层面上能够共融和共享的。也就是说步行区不代表就是机动车的禁地。“共生”的含义也可理解为两种出行方式的结合。一般而言,步行的距离越长,人们步行的意愿就越弱,反之亦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的出行距离变长,地形又限制了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比如自行车),最有可能代替小汽车出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3.2 构筑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
上位规划中对地貌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布局方案,组团式布局可以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适宜建设用地,这为尽端式支路系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前提。另外,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是最利于公共交通组织的形式,采用短距离的步行系统衔接公交站点,可以有效降低私人机动交通的使用量,从而达到绿色低碳出行的目的。
3.3 鼓励使用电动自行车
在安康慢行交通还包括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按照目前市场销售的电动自行车性能看其续航能力、动力单元配置一般都能满足爬坡(坡度i
3.4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也是提高出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合理布局的教育设施能为每个家庭的子女上学提供便利,保证孩子的就近入学,使私人机动交通工具接送子女上下学的效率低于步行效率,以此来引导家长选择步行方式接送子女上下学。《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规划范围的人口规模和分布,在月河口片区内设置中学2所,小学4所,幼托14所。其中,中学占地面积6.6公顷,服务半径1200-1500米,一处布置在南环西路与新月路的交汇处,一处位于南环西路与长陈路的交汇处;小学占地面积7.3公顷,服务半径700-1000米,其中休闲疗养度假区1处,生态居住区2处,山地运动区1处,分别结合居住用地设置;幼儿园属于居住小区内部配建,每处占地0.3-0.5公顷,服务半径250-450米。
4 小结
绿色交通采用“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提倡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本文就安康月河生态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作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并得出了一些具体结论。
绿色交通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密不可分,在研究生态城市的时候不能忽视生态城市中的交通系统的研究。本文在两者相结合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在专业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让生态城市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项贻强,等.生态交通的理念及策略研究[J].华东公路,2005(8):83-87.
[2]杨晓光.构筑绿色交通系统[J].城乡建设,2005(11).
[3]王炜等著.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4]全永染等: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