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使得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的生态旅游更是成为人们旅游的重点。但是我国当前对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调控,从而使得其在经营规模以及发展速度上都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符,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所以,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概念的阐述,从而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定义
生态旅游管理指的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而对生态旅游体系进行合理化的管理,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完善、周到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还能够对生态旅游区域的环境、生物以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维持。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是受到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在国家以及地方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上,以可持续发展为行业发展方针,协调、均衡旅游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制定且实施的一系列的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和措施。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生态管理意识和清晰地发展思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旅游的特征、性质以及其内涵,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上多数都趋向于单个方向且发展水平较低;部分地方旅游部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了解不足且利用率较低,同时在发展生态旅游领域通常只是凭借以往经验,从而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内涵、特点以及性质的认识,进而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盲目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部分地方旅游部门为了能够以此来树立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得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在规划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本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混乱、市场定位模糊,进而不能够将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最终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经营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主体大部分是由企事业单位和当地村民者两部分组成的。企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服务水平、意识上的都比较低;而村民由于受到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效率也相对比较低。另外,我国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管理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再加上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在管理、服务方面的人员服务、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研发以及经营、销售方面发展缓慢。
三、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概念、管理方面认识,整合发展理念和思路
我国政府旅游部门以及相关其他部门应当加强旅游业以及各个地方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认识和培训教育,从而使得从业者与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内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改善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方向单一化和低水平的局面,进而提升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和意识,以此来整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从而促进我国在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的发展计划
我国政府以及地方旅游部门应当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可持续,从而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负载限的最大限度、最大利用率以及持续性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系统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同时还要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充分的结合,制定出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措施,以此来降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因盲目开发造成的经济、资源损失,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缺乏人才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和管理则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不断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从而真正提升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健康、科学发展。
(四)多样化手段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并且实施由上而下的垂直化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同时制定出生态旅游区域的旅游行为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域的动态化监管,从而有效的将人为因素在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具体的是运用废弃物处理、水资源节约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增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管理。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要加大对生态旅游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游客与生态旅游从业者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意识,最终营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生态旅游氛围。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管理上的问题分析,笔者在认识、规划、人才以及具体措施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我国当前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单一化和低水平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管理从根本上需要我国政府对生态旅游的从业者、游客的宏观调控,从而以制定相关法律和具体举措来联合社会各界来共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立新,党贤忠.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0911
[2]王婧静.我国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05):2225
[3]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3):1314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污染以及资源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思想及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提醒人类要关注世界人民发展的需要和环境质量,确保全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能持续生存。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可持续发展依然非常重要。玉溪庄园是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云南省庄园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由于玉溪庄园的特殊性,其生态旅游的发展一直存在诸多问题,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一直不好,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不大。因此,针对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寻求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玉溪庄园概况
玉溪庄园位于澄江县龙街街道,地处云南烤烟黄金走廊,紧靠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海拔高度1700米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2173小时,森林覆盖率达80%。玉溪庄园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优势,为有机化生产和生态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玉溪庄园被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批准为2013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整个庄园以“三个一”建设为核心,即一个核心示范区――有机烟叶技术创新区、一条生态示范带,一个综合管理中心。庄园按照“政府引导、烟草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采取“公司+工业企业+合作社”的组织经营管理模式,打造出云烟园、云花园、云药园、云菜园、云果园“五大园区”。
玉溪庄园采取超前的理念、先进的科技、先进的管理,创新的把庄园理念和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了全国第一座集高端旅游、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烟草庄园,推动了澄江县旅游业发展,增加了烟农收入,为全国烟草行业生态旅游打造了一个样板。作为现代庄园经济的典型代表,玉溪庄园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定位较高、发展较快,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比较富集地区,探索现代庄园开发经营,在发展种养加循环经济的同时,拓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在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的全面跨越,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也为云南省在发展庄园经济上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笔者对玉溪庄园的实地调研以及访谈,认为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主导性过强
当前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运行完全是依照政府意志在行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导致了玉溪庄园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庄园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主导使玉溪庄园在土地审批、资金获取等方面占据了优势,但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使其生态旅游的运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严重与当前生态旅游市场脱节,所以单从旅游方面讲,玉溪庄园目前的收益并不理想,示范作用并不强。
(二)封闭性过强
玉溪庄园采取的是半封闭式管理,目前只接待团队游客,散客不得进入,并且绝大多数游客来自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虽然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小众化的旅游,游客数量的减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玉溪庄园的封闭方式会导致公共资源私有化,玉溪庄园也就成为了特殊群体的私人庄园。这样的封闭与当今日益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大相径庭,正是由于玉溪庄园的封闭,导致其目前的知名度并不高,对于多数人来说它是一座神秘的庄园。从整个玉溪市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玉溪庄园的封闭也使得它无法融入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建设的大局。
(三)旅游业态不完善
玉溪庄园作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其旅游业态还不完善,游客在庄园内的多数时间是在参观,体验项目极少,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游览乐趣,缺乏丰富的旅游业态无法长时间的留住游客。玉溪庄园综合管理中心内部大部分面积为烟草育苗区,虽然有一定的参观价值,但是专业性比较强,并非适合一般游客参观,所以玉溪庄园的核心吸引物的打造并不成功。
(四)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玉溪庄园地处抚仙湖沿岸,拥有水质优良的灌溉水源,但是玉溪庄园的需水量会随着园区的发展日益增加,抚仙湖的水位正处在不断下降的过程中,玉溪庄园的用水对抚仙湖水位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此外,如此巨大的庄园,种植农作物面积很大,这必然会改变土壤的肥力,长久下去极有可能发生土壤板结等土地问题,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不利。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最好采取纯天然的方式,过多的人为干预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日趋紧张的社区关系
玉溪庄园建立之初,是把当地村民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烟草合作社。这种利益分配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增加村民收入的目的,目前看这种方式还没带来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但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感到利益分配的不均,社区矛盾很可能被激发,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很大,一旦与社区居民产生矛盾,生态旅游将无法开展。
(六)与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发展脱节
由于玉溪庄园的特殊性,虽然每次旅游发展规划都将其纳入其中,但是它更多受红塔集团企业内部决策的限制,企业制定的发展策略主要目标市场是烟草市场,这样发展重点与旅游发展的重点不尽相同。目前,抚仙湖北岸湿地的旅游发展已经纳入了整个玉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大盘中,发展前景广阔,多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展,但是玉溪庄园旅游发展显然并未能跟上这种步伐,造成了与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的旅游发展脱节的结果。
四、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针对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从提出以下的实现路径。
(一)市场导向
生态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一样是一种市场商品,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玉溪庄园的生态旅游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可以在人事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干预,但是在产品设计、运营模式等方面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牢牢抓住目前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包装旅游产品对其进行市场化营销。
(二)加大开放力度,走大众生态旅游路线
在旅游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大众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玉溪庄园目前这种封闭化的生态旅游运作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大众生态旅游的需求。鉴于这种现状,玉溪庄园应加大开放力度,从之前的只接待团队游客变成通过提前预约等方式将散客组织起来,达到一定人数后即可开始游览。
(三)丰富和完善旅游功能
如今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已经不简单停留在观光层面上,要有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才能给游客更多、更好的体验。玉溪庄园应在现有观光项目和极少的体验项目基础上,开设专门的体验园区,提供采摘、手工艺品加工、生态美食品尝、生态住宿设施等新颖的生态旅游项目。此外,还必须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
(四)确保对抚仙湖的零破坏
玉溪庄园现在的经营已经达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相关标准,对生态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抚仙湖这一特殊的湖泊,细小的影响也是不容许的,必须做到零污染、零破坏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因此,玉溪庄园种植作物的灌溉应限量从抚仙湖内取水,差额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庄园内作物一律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并大力推广最新的保水节水技术,确保最大限度保持抚仙湖的原生状态,进而实现玉溪庄园的可持续发展。
(五)采取更加有效的社区参与方式
玉溪庄园的烟草合作社形式,是红塔集团广泛采用的一种反馈社区居民的方式,在某些地区已经显现出来了弊端。因此,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运作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社区参与方式,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可以放出部分项目的经营权,在整体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允许社区居民自主经营,只收取一定的租金,其他收益归居民所有。同时还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本地居民。
(六)打造成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重要节点
抚仙湖是玉溪市乃至云南省的著名旅游资源,拥有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在玉溪市的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抚仙湖北岸湿地的建设已经被纳入玉溪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大局,玉溪庄园正好处在抚仙湖北岸湿地的范围之内,所以,必须融入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建设,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结合相关规划的具体安排,围绕建成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重要节点的目标,进行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和宣传,在大环境下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关键词:产业生态;农村 ;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19
工业化的过度发展,虽然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也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们开始逐渐对城市空间形成了一种审美疲劳,转而追求回归自然的感觉,也因此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逐渐形成产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 产业生态与生态旅游
产业生态,是指结合生态学及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将产业系统看作是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系统,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以及处理等环节,尽可能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对资源、能源进行优化利用,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属于一种独具特色,以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教育、生态认知以及生态理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放松的旅游方式。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是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不影响生态环境,同时尽可能降低旅游负面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的。
农村生态旅游必须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立足农村现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逐渐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集成农业生态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从产业生态角度进行分析,农村生态旅游具有独特的内涵,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人为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相比较传统旅游,农村生态旅游更加注重体验,能够使得游客在参与中,体验生态环保意识;旅游区域被严格限制在农村生态环境中,强调对农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
2 农村生态旅游的实施策略
2.1 遵循规律,强化管理
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时,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生态旅游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尽可能顺应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应该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前,在我国许多地区,农村生态旅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区域对外的名片,蕴藏着极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正是在利益的诱惑下,部分地区没有考虑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口号,盲目发展生态旅游,导致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针对当前农村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确保农村生态旅游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2.3 加大投入,优化升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进行优化升级。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可复制性强等,导致许多地区打出的生态旅游大同小异,无法吸引游客的目光。对此,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现有模式的缺陷,进行改造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出全新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讲,可以以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发展农村观光旅游,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附加值,还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逐步推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延伸和拓展[2]。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对农村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从产业生态角度,关注农村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解决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一的规划布局,探索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使之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享受,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这就促进了我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尽管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剖析当前旅游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新时期下我国旅游管理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旅游管理;发展;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6.248
在新时期背景下,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的朝阳产业,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还有利于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并且可带动和推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基于此,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旅游企业的不断增多,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影响着我国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故而相关部门需要不断优化旅游管理发展,最终确保旅游行业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1新时期我国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旅游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1)多头管理,体制亟需创新。旅游行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该行业的特征主要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只有积极打造“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才能够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地区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欠缺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规划,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部门欠缺旅游资源管理职能,无法统筹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同时旅游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这就导致管理主体过多,致使旅游管理中存在各行其是、多头领导等严重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严重阻碍了旅游管理的发展[1]。
(2)政企不分,旅游资源的开发落后。对于各地区旅游景区的管理,经过明确的相关部门的管理权,然后经营权却存在多重方式,包括:经营权转让、合作经营等,这就使得旅游经营管理缺失,影响到整个旅游景区的效益。同时,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做到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导致整个旅游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加上相关管理人员无视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服务及规划,这就致使旅游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
(3)职能分散,监管不到位。在旅游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旅游管理职能存在分散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第一,旅游协调政策不紧密,难以促进旅游业的统筹发展;第二,旅游业涉及到多行业,致使市场监管职能由多个部门负责,这就极易引發监管不到位、问责缺位等问题[2]。
1.2欠缺有效地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适应这一国家号召,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在不妨碍人类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促进人类生活的发展,其具有保护环境、生态友好的优势。然而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阻碍着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主要体现为:没有明确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人们没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相关部门为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这就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缺少专业人员的管理和指导,没有明确的生态旅游经营理念等[3]。
2新时期优化旅游管理发展的策略
2.1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
(1)统一管理,打造出“大旅游”格局。在旅游管理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应当严格依据“小机构,大社会”的要求,将“统一管理”作为基本思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且有效地整合,将区域内的核心资源与景区进行充分突出,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统一,一同打造“大旅游”格局[4];(2)三权分离,促进市场化运作。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各区域应大力推进旅游景点所有权、管理权及经营权的分离,促使旅游市场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使整个旅游市场形成各类主体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3)协调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各区域需构建完善的职能协调机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旅游产业的监管水平。
2.2制定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1)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路线,提升大众对生态旅游管理的认识。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游客群体的旅游环保意识;第二,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强化区域内居民的旅游管理意识,使之能够了解生态旅游管理的相关知识,严格依据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对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5]。
(2)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确保资源的长久利益。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从整体性出发对区域内旅游发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全面掌握区域的资源情况,然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发展规划,还应在强化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最终确保该区域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
(3)政府强化管理,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强化市场监督,通过出台一系列法规,来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实现对游客权益的有效保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还可在旅游管理中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旅游管理的质量[6]。
【关键词】生态旅游 经济发展 问题对策
一、前言
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 年提出的,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其主要包括单纯的旅游活动和自然及文化生态系统保护两方面内容。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独成篇的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出了“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做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郑重宣誓。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存在市场可行性及时代必然性。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充分。
目前,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普遍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到生态环境中参观。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开发商为了招揽游客,几乎所有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旅游项目都被带上了“生态旅游”的头衔。大多旅游地普遍缺少对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理解。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被恣意泛化,与乡村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科考旅游、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等概念含糊交叉。生态旅游内涵的泛化与含糊,会造成实践产生误导,其结果很大可能会发展成带有假名义的“生态旅游”。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及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让游客在欣赏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回归自然的同时,唤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并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二)生态保护措施的不到位, 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一些资料显示,大部分风景区的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大多数游客对环境保护观念尚未形成、生态意识较差。随意采撷、乱刻乱画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许多垃圾,由此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经济效益是旅游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但生态旅游与经济效益是相互兼容的, 应提倡在把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同时, 争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但有的风景区为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旅游景区,过度修建旅游设施。从而导致风景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三)生态旅游与假日旅游相矛盾。
近年来,我国已形成“假日旅游”的热潮,五一、国庆、春节等长假,各名胜景区和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大大超过了景区的承载力。例如,黄山在1999年初就大力提倡发展生态旅游,并以此作为旅游宣传的内容。当年的5月2日,黄山风景区进山游的旅客总人数人数竟高达到2.5万之多,大大超过其1.4万承载力。仅凭借五一、国庆、春节这3次长假的旅游收入,几乎就会占旅行社和名胜景区的年收入的40%左右,如此高的收益就使得相应的管理部门在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容量控制的措施上力度不够。各地政府及投资者发展生态旅游的功利性非常浓重,片面的仅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不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客流量,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潮,对生态旅游区带来极大的危害。显然,“假日旅游”所带来的大量游客涌向生态景区的现象与生态旅游景区要求的严格的承载力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有关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的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可借助电视、广播及学校教育等宣传环保,在宣传保护环境的同时促使人们选择生态旅游,并做到高素质出游与高品质享受。使人们认识到, 破坏旅游资源不仅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危机到自身利益,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自发的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同时还应建立相对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增强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应把生态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关于生态旅游方面的教育。同时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使其爱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热爱大自然,增强其环护意识。通过相应的宣传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为自觉的行为,尽量的减少对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生态旅游是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融合的一门科学。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关键在于从业人员的素质。由于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对专业化的要求较高,因此建立生态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各地都需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要采用向社会招聘或引进的方式吸引人才,使其为生态旅游做出贡献。要协调好生态旅游企业部门与旅游教育院校的关系,积极培养生态旅游相关人才。
(三)强化法制管理,注重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于法规相对比较薄弱。政府及旅游地居民由于仅追求经济效益,将一些生态地区开发成旅游景点,造成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相关主体的行为,同时加大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生态旅游业正常运营.从而加强行业管理,减少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最终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之,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它对旅游资源及旅游者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只要各方一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长足发展。
(四)增加生态旅游景区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自身就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对其的开发和经营中,应大力采用科技手段,采用古老技术与现代技术一体的技术发展策略。在开发上,须注重定量分析, 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科学监测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注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参考文献: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domestic eco-tourism, and the expande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re have been a series of problems. It mainly reflects in government, regulatory agencies, tourist management,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the disharmonious situation of China's eco-tourism and eco-environment. It seriously hinders the progress of eco-civilization building. On the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resolved the problems.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路径选择
Key word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path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88-02
0引言
生态旅游是20世纪为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目前全球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共建“生态、和谐”世界的愿望的强烈,生态旅游成为当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与必然趋势。2002年,联合国将其作为生态旅游年的做法更是将生态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生态旅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价值,另外,通过生态旅游宣传环境保护的思想,具有教育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集多重功能与价值于一身。我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生态旅游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在国内发展也比较迅猛,但是由于基础比较差,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够重视等原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本文基于此进行探析,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新的路径选择。
1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1.1 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指“利用区域固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进行旅游观光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不对资源形成损害,而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保护;在地域资源健康存续的基础上实现对地域经济的波及效应,从而形成资源保护+观光旅游+地域振兴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形态”,可以“给旅游者提供一种持续的、具有魅力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并能做到保护资源,使得地域居民有安定的生活”。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与原则;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具有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及其他需求的各种特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系统地了解自然生态及地域文化等知识,尽情地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激发起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提高了旅游者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其他需求这里不提及。鉴于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其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与政府介入相协调的原则;通过信息传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从国家与地方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出发,制定和颁布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贯彻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和平衡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问的矛盾,避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环境建设的盲目性,规范生态旅游发展。维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制止环境质量的有害变化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2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一般是伴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而进行的,随着生态旅游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生态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笔者根据生态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五个层面,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宏观决策管理层面,缺乏科学的管理决策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并不健全,缺乏国家层面宏观的旅游战略。在我国,生态旅游一般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国内唯一一部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仅有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并不能满足当前问题的解决及旅游的管理,导致科学管理决策缺乏。另外,自然保护区管理实行行政主管与业务主管相分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管理决策的不统一,也极容易造成尤为政绩或直接收益过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如浙江天目山、江苏盐城湿地等生态旅游区均存在这样的问题。
2.2 旅游区管理机构层面,缺乏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对其开发缺少科学规划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旅游管理机构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不充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也不透彻,这样直接导致管理机构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规划。很多数旅游区重产品开发和销售,轻环境保护,重利益轻生态,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生态旅游的本质。而缺乏科学规划将会造成旅游开发的过度或不当开发现象,同时也会造成生态旅游管理的不规范。最后,管理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生态旅游管理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06年,我国生态旅游区管理总体文化水平比较低,有近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员只具备高中及以下学历,另外接受培训的管理人员比例也不大。
2.3 旅游区与社区关系层面,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冲突日益明显旅游区的开发与经营和社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实现。目前,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互动比较少,且互动随机性比较大,规模比较小,性质多为自发。社区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及出售特产从中获益。缺乏有效地机制让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同时缺乏一定的利益分享保障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另外,两者在旅游区内关于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冲突日益加剧,很大程度上区内居民的利益被限制或者剥削,这些因素也极大地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实现。
2.4 旅游区与游客关系层面,教育功能尚缺,管理不到位生态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及环保理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区大部分在游客的科普宣教方面不到位,另外管理方面也存在着缺陷。据统计,我国生态旅游区采用标识牌进行宣传的占66%,采用宣教中心的占40%,采用专业导游占30%,这些数据显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功能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差距。旅游区与游客之间关系不和谐还表现在对游客行为的限制和管理不够到位,目前在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保护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保护区制定了游客行为规范守则,这不能说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2.5 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关系层面,两者并不和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十分不和谐,发展生态旅游目的在于宣传环境保护理念,而旅游过程中却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这显然违背了初衷。对于监测是否造成了环境破坏国内技术并没有达到有效性,包括开展的旅游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一般而言,旅游区的旅游活动不同程度商都将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据统计,有大约七成左右的保护区展开了监测和调查,但是技术并不达标,对于深层次的各种指标分析,还不能有效进行。国内仍有三成左右的保护区尚未开展监测,仅从感性角度判断旅游活动给保护区带来的环境影响,缺乏科学性。
3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路径选择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旅游管理也显得具有丰富的价值和内涵。上文可知,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
3.1 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宏观层面上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政府必须要在宏观方面加强推进生态旅游管理。将生态旅游上升为国家策略的高度,在制度方面,成立从上至下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另外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让所有人都认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提高旅游相关主体对其的认识和重视,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笔者认为日本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可以借鉴,日本在2004年提出推进生态旅游五项政策,其中便是制定通俗易懂地宣传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与方针,另外便是开设网页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帮助。
3.2 旅游管理机构要重视“生态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的中心工作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是否可行,开发价值评估等都是旅游管理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管理机构应该要树立“生态开发”理念,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应从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来考虑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考虑到当地资源承载力,具体而言,需要因地制宜、把握适度的原则,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价值功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共赢的局面。
3.3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并协调好生态旅游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笔者认为,任何一项管理都离不开合理规划,因此必须要做好旅游业开发与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不管是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还是资源开发建设方面,要做好科学设想,科学设计。如在武夷山保护区,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必须考虑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等,避免盲目性。此外要协调好旅游区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的关系,承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游客自身性格特点、资源配比、社会经济财富发展水平等。众多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当地承载力问题必须成为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中重要的指导方针。
3.4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还在于要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如果缺乏这类人才,那么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管理只能是空谈,故笔者认为要加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管理服务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必须对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了解比较透彻,另外也要熟悉旅游管理方面的运作。只有从人才方面大力投入,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不断提供新的血液,才能更好地位生态旅游发展献智献策提供保障。
总之,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明确生态旅游管理丰富的内涵,树立“生态旅游,生态开发”的理念, 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文化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9,(10).
[2]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
[3]王昌玉.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05,(4).
关键词: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怒江州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64-02
1 怒江旅游资源概况
怒江州是云南省西北部的重要林业大州,位于98°09′~99°39′E,25°33′~28°23′N之间,国土面积14703 km2,人口54万人,下辖4县29个乡镇,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怒江州各地区气候有很大不同,天气变化较大,总体上怒江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但受地形、大江大河山脉等影响,垂直变化明显,立地气候特征显著。怒江地势北高南低,高山、陡坡多,可耕地面积有限,境内耕地沿山坡垂直分布,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占了76.6%,山区半山区地占63.5%,河谷地占7.6%,所以怒江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怒江州林业用地面积共1836.6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3.26%;林木绿化率80.85%,森林覆盖率72.96%,在云南省名列前茅。旅游业和林业生态旅游业是怒江的新兴产业,被列为怒江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受到了及大重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怒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林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十分优越。比如,游客到怒江,可以欣赏到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担当力卡山,云岭四山夹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相间排列形成的滇西北独有的“三江并流”风景,也可以体验怒江大峡谷、澜沧江大峡谷和独龙江大峡谷等峡谷景观、瀑布景观,还可以欣赏独龙江绝壁、腊思底岩画、吴符岩画、兰坪金鸡寺、泸水县伊寺、贡山白汉洛天主教堂、普化喇嘛寺、“片马抗英纪念碑”、二战驼峰运输航线等许多地方景点。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怒江发展旅游业和林业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
2 林业生态旅游及怒江发展林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林业生态旅游就是以林业资源为中心而开发的生态旅游。林业生态旅游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具有很多明显的传统旅游所没有的功能,怒江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具有巨大意义。
(1)促进怒江地区经济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是一种商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行为,追求经济利益是其中一个基本的落脚点。林业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当地林业资源的基础上的,开发地区多为具有原始的、自然的、独特的风景或名胜的地区,多半位于封闭落后的偏远山区、草原、林区,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当地林业资源及其他相关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开发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充分利用怒江丰富的林业旅游资源,发挥观光功能。林业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旅游观光功能是最基本的。和传统的旅游能够充分使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得到基本满足以外,林业生态旅游依托于独特的生态系统能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林业生态旅游所开发的是自然的、原始的、独特的风景,游客能够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充分感受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另外,林业生态旅游不是单一的旅游,而是结合了当地特色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旅游,可以让游客获得独特的历史文化感受,丰富旅游体验。
(3)促进怒江环境保护和环保教育。林业生态旅游通过特殊的生态系统让游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充分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激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之情,增强环境保o的意识和愿望。在林业生态旅游过程中,游客能够从自然和当地的历史、人文的接触和感受中体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反思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获得启迪和教育,切实体会和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都有利于促进环境的保护和环保教育,反过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 怒江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怒江的旅游业和林业生态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充分,但发展较为迅速,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怒江开发相对成熟的有“三江并流”景区,初步开发的有福贡石月亮徒步旅游景区、碧罗雪山七莲湖徒步旅游景区、独龙江徒步控险景区、兰坪县罗锅箐景区、片马口岸旅游景区等,并建立了一些初级的旅游度假区,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总体上看,怒江的林业生态旅游发展还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①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怒江是林业资源大州,更有高山峡谷、大江大河,但开发的地区和景点十分有限,而且开发程度也比较低,大多处于初级开发,相对的游览设施和交通建设十分缺乏,许多可利用的旅游资源闲置浪费严重;②林业生态旅游的概念宣传推广不到位,许多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层次开发和系统开发;③林业生态旅游开发没有立足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基础,不具可持续性。怒江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有的地方的林业生态旅游不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出现了为食用山中野味而猎杀野生动物或采食珍贵植物根茎来招揽顾客的情况;④林业生态旅游景点的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存在许多过度开发或是开发不足,旺季淡季调节缺乏灵活性等特点,环保教育和生态观念的宣传管理也不足。总之,怒江旅游业和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很不完善,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改善空间。
4 怒江林业生态旅游的提升策略
要想促进怒江旅游业和林业生态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改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
4.1 加强怒江林业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
怒江林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十分优越,但是缺乏科学规划,林业生态旅游缺乏完整、系统的战略性和科学的综合规划,应该根据区域、气候或是景点特征,规划旅游景点、景区、片区、旅游路线等,结合当地人文历史资源,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扩大林业生态旅游的规模效应。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当地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增强服务水平。
4.2 加强林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的教育和推广
怒江深居内陆,经济发展较落后,信息闭塞,很多当地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林业生态旅游的意义和价值,有关部门应积极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和当地农民主动发展林业生态旅游的意识和积极性,并建立相应的内外沟通渠道,将怒江独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宣传出去,吸引中外游客。
4.3 加强林业生态旅游的深层次开发
怒江的林业生态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停留在自然名胜的观赏为主,缺乏体验式开发和相应配套服务的开发。有关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应积极加强合作,加强林业生态旅游的深层次开发和对应服务,除了自然景观和名胜的观赏,应充分利用怒江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让游客了解所参观风景名胜的历史、特征、内涵等,或是参与林木的种植、培育,或是参加当地传统节日,与当地人民的交流中更深刻地体验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之美,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4.4 将林业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相结合
林业生态旅游是立足于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新型的、健康的发展模式。怒江的林业生态旅游必须将林业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林业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并实现怒江林业生态旅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朱景波.宜都市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3.
[2]李 A.近十年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状况分析[J].世界经济地理研究,2009,18(2):111~120.
[3]徐云峰.浅谈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J].产业论坛,2011(11):11.
[4]宫春颖.倡导低碳:论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J].林业科技情报,2010(4).
[5]李继梅.党恒邦海东地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18~321.
[6]李 汉.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与营建模式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6(11):193~19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关键词 天津地区 生态旅游 资源 建设
旅游行业作为我国一个新兴的经济支柱产业,在我各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天津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天津地区依托强大的经济优势,在生态旅游的建设中提出了“一带五区”的发展理念,一带为海河旅游观光带,五区分别是指:蓟县山野名胜旅游区、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津西南民俗生态旅游区、市中心综合旅游区、津西北现代休闲娱乐区,并且基本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态旅游建设模式Ⅲ。同时,天津地区在民俗文化、建筑特色、饮食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天津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
近年来,我国在具备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的地区广泛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其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区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天津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工业基地,从地理位置、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建通运输等方面进行考虑,天津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只要适当加以引导,生态旅游并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
1.1交通资源条件优越
天津地区处于我国北方的交通枢纽位置,并形成以航空、公路、铁路、水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这是建设生态旅游的基本资源要素。游客在选择旅游区域时首要考虑的就是交通的便捷性,而我国江西、甘肃、宁夏、山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也开展了生态旅游的建设,但是由于受到交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旅游产业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同时,天津地区与北京、辽宁、山东等具备丰富旅游资源的省市毗邻,并借助便利的交通运输,可以实施打造环形或线形生态旅游区域。
1.2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旅游是建设于丰富旅游资源基础之上,天津地区的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生态自然环境均十分丰富,为建设具有天津地区特色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天津地区的海河旅游观光带、蓟县山野名胜旅游区、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津西南民俗生态旅游区、市中心综合旅游区、津西北现代休闲娱乐区都为天津地区旅游市场不断升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天津地区的纪念馆、天津自然博物馆、邓颖超纪念馆等也全面展现了区域的深厚文化及历史底蕴。
2 天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创新途径
据天津市旅游管理部门统计:2010年上半年,天津地区共接待国内游客48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10亿元,同比增长13.5%;接待海外游客86.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4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由此可见,天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潜力巨大,必须牢牢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才能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创新突破和全面发展。
2.1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根本是环境保护,也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长期以来,天津地区生作为我国北方的重工业中心,虽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因此,天津地区在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中,一定要通过宏观政策的调节和协调,促使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心的转变,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重工业企业要迁移到远离市区的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民增强环保意识。另外,随着天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态环境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客观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也客观体现了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性。天津地区在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中,应该遵循“越是自然才越是人类的、越是原生的才越是有价值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的原则,充分利用风景区景点独特性、原始性、不可替代性等明显优势,展现特、奇、野、原始的风貌。
2.2打造区域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抢占旅游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中,旅游产业管理部门和景区开发单位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的目标,并结合本地区生态旅游建设的优势,逐步树立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建设和经营理念。天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资源条件是国内其他旅游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也为生态旅游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点,进而有效增强了天津地区生态旅游品牌形象。另外,在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中,普遍存在过度重视景区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缺乏对于整体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因此,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要力争实现天津元素、中国元素、世界元素的有机结合,进而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逐步扩大天津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2.3适时调整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经营策略
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天津地区生态旅游产业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整体经营策略上仍然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经营上可以参照伦敦、巴黎、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全面保证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强旅游规划的科学制定与实施。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下,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整体经营策略要实现向市场运作方向的转变,加强各部门、行业的对接和融合,进而促使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品牌、旅游品牌得到更大的价值体现。
2.4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
目前,天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中已经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各部门、单位在协调中存在潜在的利益矛盾,进而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中出现与规划方案不相适应的现象。针对于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天津地区一定要注重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在对区域地质资源、生物资源等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遵循有序、适度、分层次开发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