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关于农业的科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农业的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农业的科技

第1篇: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35-04

Consider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Hubei Province

GUO Ying,DING Zi-li,WANG Yan-ming,ZHANG Jun,ZHANG Xing-zhong,LIU Cui-jun,

ZHANG Ping,JIAO Chun-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 experiences and the problem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e in Hubei were disscus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ere introduced for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Hubei province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如何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农业科研院所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湖北是农业生产大省,但不是农业经济强省[1]。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湖北省乃至全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历史使命赋予了农业科技创新更高的要求[2]。湖北农业要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湖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

2006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和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前提下,创新中心通过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1.1坚持改革创新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过6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固定模式,现阶段不可能从体制上对这种模式进行根本改变。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现有科研体制基础上,勇于实践,大胆改革,进行机制创新,通过设置创新岗位,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这种新型的科研机制,既没有打破各成员单位原有的隶属关系和分配体系,又不影响各成员单位的正常运行;既稳定壮大了人才队伍,又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拥护和广泛参与,有效解决了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中的障碍因素。

1.2坚持对外开放是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国际性,现代科技既不是某一个国家所创造,也不为某一个国家所拥有、某一个单位所有,而是合作共同发展的结果。任何一个单位封闭起来搞科研,都无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只有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在发展中取得最大效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以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在科研方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和恩施、荆州、襄阳、宜昌等市(州)农业科学院建立起交流与合作关系,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在管理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科技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沟通与交流,获取有关科研项目信息,争取科技资源;在国际合作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并获得了很多技术、经验、资源和信息,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多出快出有用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1.3稳定的经费支持是创新体系运行的重要保证

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这些特性决定了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坚持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定位[4]。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只有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正因为如此,湖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等职能部门极力支持,对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经费实行“两个稳定增加”,一是稳定增加人头经费,二是稳定增加科研经费。这既保证了基本的科技创新活动经费,又基本保证了科技人员的个人收入,从而提高了创新中心各成员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保障了创新中心的正常运行。

1.4坚持服务“三农”是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撑,是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农业科研机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始终坚持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正确方向,组织各成员单位围绕湖北省农业生产需求,按照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科技攻关。

2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整合了全省的农业科技资源,建立起新型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了湖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了农科教企大联合的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了农业科学应用研究学科的整合与发展,促进了基层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稳定与壮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探索了一套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为湖北“三农”提供科技服务的作用显著增强。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农业科技资源和布局需进一步整合

随着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和运行,农业科技体系在体制、结构设置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诸如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机构布局不尽合理,缺乏计划和协作,投入不稳定等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业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以及总体规模效益发挥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仍然影响着整体科研效率和科技竞争力的提高,桎梏着科技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阻碍着湖北由农业科技大省向农业科技强省迈进的步伐。

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现行的农、科、教三大系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各成系统,三者在机制上缺乏有机联系,结合的还不够紧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发展需要,致使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未能形成技术整体优势,造成转化渠道不畅的局面。

2.2农业科研机构分工需进一步明确

省、市(州)、县等各级都有自己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还有中央在汉科研单位,导致条块分割,机构重叠,各自为政,人、财、物按部门管理,科研要素无法合理流动、整合,使农业科研机构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使整体农业科研体系形成几个独立的板块,虽然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运行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作用,但与真正分工协作,发挥科技资源最大化功效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在研究内容上,重研究轻推广、转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发展方向与分工不明确,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总体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3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

由于我国科技任务由多部门下达,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垂直领导,在项目立项布局上缺乏协调甚至存在竞争与合作;同时研究上低水平重复现象依旧存在,使得农业科研、推广与生产实际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农业科研效率整体还不够高,限制了科技支撑作用的发挥。

2.4农业科技研究投入仍显不足

湖北省对农业科技研究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与农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据统计,湖北省农业科技三项经费2006年为2.60亿元,2007年为2.7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0.95%,远未达到国家要求地方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3.00%的规定。另外,与湖南的1.19%、河南的1.09%、辽宁的1.85%、江苏的1.28%,浙江的2.08%、广东的1.78%相比,差距也很大,科技投入总量(包括三项经费、事业费、基建费等)在全国排第27位。经费结构不合理,2006年中央属单位科技经费机构均值为4 539.66万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属单位机构均值为428.47万元/个,县属单位机构均值为18.20万元/个,中央属单位科技经费机构均值是地方属单位的11倍,是县属单位的250倍;创业投资、社会资金和国外科技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活动更是凤毛麟角。以引进外资为例,2006年湖北省利用国外科技资金0.40亿元,仅占全省科技经费筹集额的0.20%,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25.34%。虽然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委、省政府以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以每年3 000万元经费给予稳定支持,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2.5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应用上存在薄弱环节

“十五”期间,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近50%,但这一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传统的体制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调的体制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者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未能形成技术整体优势,致使转化渠道不畅[6]。一方面科研单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各自推广自己的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单位创办的实体进行统一经营和科技成果转化,而科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仍是事企不分,况且科研单位职称、职位的提升、待遇的提高、业绩的评价等都与出成果挂钩,是以成果、论文为指标,很少与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挂钩,影响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加之这些实体存在人才匮乏、资金不足、推广网络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难以使成果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推广部门缺乏新的成果来源,推广部门长期受传统农业指令性计划影响和落后的运行机制制约,在推广工作中的一些生产技术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科研单位,造成科研单位盲目搞科研,致使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是内因、是关键,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湖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据通山县杨芳林乡郭家岭村的调查,全村总人口1 912人中,大专学历只有2人,高中(中专)学历46人,文盲就有191人(不含6岁以下儿童),接受大中专以上教育的人数仅占2.5%,文盲人口占10.0%,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种田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俗称“386199”部队。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意识淡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影响了其对先进科技成果的接纳,而且还潜在影响到农业未来的发展。

3对加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科研院所现有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和运行制度不够健全等。深化科研院所创新机制势在必行。

3.1建立决策机构,完善决策机制

完善现有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适合湖北科技发展的决策机构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科研院所作为事业单位,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但也不同于《公司法》范畴的现代企业。收人来源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院所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国家财政拨款一方面给研究所带来了较为稳定的经济保障,同时也留下了计划经济的痕迹。与此相反,科研院所在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另一部分收入的同时,也开始并越来越多地体验着市场经济的洗礼。目前正在进行的创新体制编制的改革,提出的三元工资结构有其合理性,但在具体操作上缺乏财务的政策依据。实行的院所长负责制,并没有将他们的业绩和待遇挂钩,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决策机制对科学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科研数量突飞猛进,2009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63万篇,数量上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以外。中国被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也呈现指数增长,但并没有引起国际科学界的关注。真正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7],由此可见一项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3.2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体现人才价值

目前科研院所人才外流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创新,充分把握机遇,准确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迅速崛起,是科研院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研究所是以高学历、高智力的知识分子为核心,配以管理和辅助人员构成的特殊单位,研究所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随着科技改革的不断深人,青年科技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研究所的主力。最大程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是管理创新的本质所在。科研人员从事的工作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工作,具有知识集成、学科集成的特点,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科研院所的管理应该根据这种特点,以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3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引导湖北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变革为主要任务,着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科研协作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建设,构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突出解决农业生产重大科技问题,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紧密围绕高标准稳产基本农田建设、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三百科技支农行动”等工作,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抓实抓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3.4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接轨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切需要科技人才和科技的支持,而科技成果的转化也离不开企业的广泛参与。目前社会上在产学研合作中,虽然有些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找到企业,但更多的是企业主动找高校、科研院所,而许多企业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生产的成果,使现在市场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现象,即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不了,而企业又急需成果转化。这说明有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实用性不强。因此,为了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在科研选题、立项时就要深人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准确地了解地方资源优势、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然后再投入研究开发,使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科研人员要更多地到企业兼职,有利于科研人员发现生产中的问题,更有利于科学研究的设计。再者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积极接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研究,这有利于农业科研融入企业的发展。总之,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只有瞄准企业、瞄准市场、瞄准产业化,产学研合作才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熊佑能,丁自立,鲍文杰.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7, 46(6):849-851.

[2] 谢 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8-10.

[3] 陈少阳.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模式与创新[J].广东农业科学,2006(8):108-109.

[4] 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522-526.

[5] 李林杰,王红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157-160.

第2篇: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深远的实际意义。2009年8月,陈仓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周原、慕仪两镇建设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计划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新建大棚蔬菜10000亩、日光温室蔬菜5000亩,日光食用菌600亩,食用菌大棚300亩;建设现代化育苗中心1处;建成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8个 、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场6个、千头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场3个、千头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1个、年出栏1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1个。

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

近年来,陈仓区认真贯彻落实《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部门配合、农民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和园区规划建设要求,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示范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采取项目整合、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土地流转和配套基础设施等措施,狠抓任务落实,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2010年底,园区先后投入资金2.49亿元,基本完成了水电路“三通”工程和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化”等硬件建设。建成蔬菜工厂化育苗温室1座,蔬菜食用菌日光温室709座3156亩,蔬菜大棚2800多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8700多亩。建成千头奶牛场3座,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村(场)5个,千头标准化养猪场10座,年出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场81户。园区存栏大家畜、奶牛、生猪、羊、家禽分别达到0.71万头、0.18万头、12.75万头、0.35万头和53万只。种植优质粮面积达到8万亩,总产达到2.17万吨。初步形成了以精细蔬菜、设施养殖和优质专用粮三大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两年来,园区引进陕西鸿盛、陕西大明等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2户,引进农业新品种20多个,向基地推广16个。2010年全区(未包括高新4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92万亩。同时,围绕主导产业的生产、销售,带动了周原、慕仪两镇运输、农民就业等。目前,园区内约有1.2万农民直接或简接从事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和优质粮生产销售。2010年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3元,较2008年的4505元增长2008元,增幅达44.6%。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园。

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尚需加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格局还没有建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人才、资金、土地制约明显。园区建设进展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矛盾日益凸显。三是劳动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园区大多数农户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意识,设施蔬菜、种养业科技人才匮乏。四是农业产业化亟需加强。园区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传播农业先进技术的前沿阵地和有效途径,加快建设势在必行。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良性发展,应抓紧从以下几方面破题。

1、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园区发展。建立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自筹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通过政府投资、银行信贷、社会融资、招商引资等有效途径,吸引资金投入,加快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加大跑项目、争资金力度。相关部门要及时捕捉信息,积极研究、吃透政策。充分发掘园区潜力,认真调研论证,加大项目资金的申报工作,以优势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抓产业招商、用好外力。依托现有产业,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定位,用足用活现有优惠政策,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开展招商,吸引各类社会资金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示范园区投资建设。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作用,为农民提供技术推广等各种服务,引导、鼓励有实力的农民会员围绕市场需求增加投入,提高农民专业化程度,推动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2、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园区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等措施,积极扶持和培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业主做强做优,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紧抓国家投资水利项目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大冯家山水库高抽泵站更新改造建设力度,完善恢复园区水利灌溉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园区缺水的制约问题。要加大对园区设施、农产品的保险承保力度,发挥农业保险在补偿受灾损失、帮助恢复生产生活方面的“稳定器”作用,减少自然灾害对园区发展带来的损害,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3、创新发展模式,集聚产业效应。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采取各种发展模式,积极构建设施蔬菜、畜牧养殖、优质专用粮三大产业框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支持、吸引高科技企业进驻园区,发展生产生态循环农业利用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条。二是按照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注重精细蔬菜、设施养殖和优质专用粮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对接,最大限度的提高科技园区自身资源利用率,着力建设园区生态链,使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推进畜--沼--菜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三是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农民以入股、出租、转包等形式自愿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园区聚集,促进规模化经营、推动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3篇: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关于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比较普遍,国外研究主要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的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的观点,并首先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中最具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单列出来。罗默把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首次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因素外,还包括了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贝克尔主张把知识分成内生积累的一般性知识和外生的知识两部分,均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扩展与知识的积累相互作用的理论。国内学者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有:黄鲁成、马丽等⋯_2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别对北京和宁夏进行分析,表明科技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米传民等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江苏,表明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朱春奎、王海鹏儿通过建立不同时间序列的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分别揭示了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王贻志等把科技投入变量引入到生产函数中,测算出上海市各行业的科技投入的贡献率。罗佳明等【运用广义差分回归分析测算出1953~2001年间科技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7.16%。王宁、刘黎明等对未来农业科技投入总量进行灰色预测,研究表明,现有农业科技投人增长达不到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低需求,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步伐。本文主要利用全国和浙江2001~2008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灰色系统理论计算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2浙江省科技投入现状

浙江省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经费和科技人员等两部分。

2.1科技科技经费筹集根据2001~2008年全国和浙江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发现,科技经费筹集额名义增长率一直都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从统计情况中看,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1年2589.4亿元到2008年9123.8亿元,增长了3.52倍,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2.15倍,相比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增长情况,浙江省在2001年至2008年,增长了5.43倍,而第一产业产值只增长1.66倍。各项指标都呈现一直增长的趋势,不过增长速率有快又慢,其中2004年、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第一产业产值出现较大波动,2004~2006年浙江省出现较大波动。总体来说,科技经费筹集情况较好,科技经费筹集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并不总是同步,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增长降速,主要是因为从科技投入到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滞后性,一般在科技投入高增长两到三年后,经济增长效益才能得到体现。2001—2008年的科技经费筹资和农业经济增长情况也说明浙江省重视科技投资,科技发展的研发后劲比较充足。

2.2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情况科研经费的筹集额说明社会科技投入状况,但其中并没有完全使用在科学研究领域,而社会科学研发经费(R&D)更能说明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农业领域R&D数据统计收集存在一定困难性,所以本文主要是对全国和浙江省2001~2008年R&D经费支出和农业经济增长进行的统计。(1)2001~2008年间,全国和浙江省R&D经费支出都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全国的增长率较为平稳。2004年,全国和浙江省R&D和第一产业的名义增长率都达到最大,特别是浙江省,R&D达到48.59%。从另外角度也说明科技研发投入的快速增加能显著带动经济的增长。(2)2001~2008年问,全国R&D经费支出平均增长率达到23.7%,浙江省的平均增长率为34.19%,而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为l1.83%和7.57%,R&D投入远远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3)浙江省R&D经费支出对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推动作用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3科技人员投入情况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起着决定作用。2001~2008年问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平均增长达到17.24%,不同年份科技人员数增长率差异较大。2005~2006年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增长十分突出,主要与浙江省政府的科技人才政策相关。全国的科技人员数量从2004年后稳步增长。

3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用于控制和预测,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社会等研究领域。灰色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关联性及其量的测度,实现对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度来判定其联系的紧密程度。曲线约接近,数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小。

4结语与政策建议

4.1结语

通过上面的相关性计算,具体结论有:(1)全国和浙江省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和以往研究得出的结果相一致。(2)在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科技人员数等因素中,科技活动人员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与全国相比,浙江省的各项指标关联度均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员是技术进步的能动因素,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急需大量科技人才培养,这也是浙江省增强农业经济的主要手段。

4.2政策建议

2009年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4%,农业综合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以往,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确实得到了快速提高,然而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们的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70%~80%。因此,要让浙江省农业发展水平真正达到先进水平,必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浙江省农业科技投入较低,与沿海发达省份也有一定差距,科研、开发和推广等资金不足已经制约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由于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工作,科研、技术推广经费、科研事业费主要由政府承担,这是世界绝大对数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建立专项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农业领域的投资,扩大农业科技资金来源,增强农业发展活力。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支撑农业科技进步的诸多因素中,人才是第一因素。今后应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机制建设,扩大引进海外高级人才,逐步改善科研人员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完善科技项目、科技经费申请、管理制度,使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激发科研人员主动性、创新性,确保浙江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除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外,应注重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对于国内外的一些比较成熟、而且与我省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应积极引进,大力示范推广。其中,对农民生产亟需的技术实行专项攻关,科技相关管理部门要确定农业科学研究和开发的重点项目与技术,解决好科研与生产相衔接的问题。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力度。首先,在“产学研”模式下,走研究、试验示范、开发、推广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真正做到及时出成果,及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进程。其次,提高农业服务业科技水平,除保留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外,应积极促使其他科研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开发工作,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生产,建立专业合作社。稳住一后怀孕。专家认为,这项实验的成功,为实现人体子宫移植手术的目标,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4.3食品领域的新成果

(1)隆德大学的生物科技专家开发出一种可降低胆固醇的啤酒,它含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B一葡聚糖。有专家认为,由于该啤酒中存在天然抗氧化剂B一葡聚糖,具有潜在的保健和预防疾病作用,将使其成为促进心脏健康的营养型酒精饮料。

第4篇: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一般来说,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使用时间序列这一分析方法进行。所谓时间序列,是指利用ADF检验法对经济增长、机械总动力、人员技术以及开发科研经费进行检验,确定单整阶数,再利用E-C两步法检验确定协整关系,在通过修正模型建立,考察二者之间短期动态关系,从而达到实证研究的目的。

二、协整关系和数据模型建立

在农业研究当中,将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两个变量进行研究,其中农业科技资源可以分为农业技术人员(H)、农业机械总动力(M)和科研经费支出(RD)这三个方面,而农业经济增长(Y)指标主要来源与农林牧副渔以及其服务业的农业总产值。

在计算当中,数据来源主要参照《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这两部文献,为了避免在计算当中因数据缺少而产生异方差现象,部分地方可能会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同时增加了变量之间的对数变换,利用Eviews方法实例分析,将变换后新变量标记为LNH、LNM、LNRD以及LNY。[1]

(一)协整关系方程与协整检验

前文中所提到的四个变量都是二阶单整变量,因此在验证过程当中,可以选择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试证明LNY与其他三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对于各序列线性趋势和截顶距滞后阶数检验我们看出,5%显著水平下,根检验和迹检验所具有的最大特征表明四个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二)数据模型建立及应用

对于相关要素之间的相同或者不同关系的判断,需要应用到关联度分析法模型。在当今学术界的多种模型算法当中,邓氏关联度分析法最为具有广泛性,同时也是相对而言最为成熟的一种算法。利用邓氏算法可以进行相关因素比较量时仅仅对同一系列的关联程度大小进行比较,并由此直接反映出同一序列密切程度。[2]

邓氏算法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将系统特征行为设定为序列Y,并有Y1,Y2,Y3,Y4……Yn,相关因素序列设置为X,则有X1,X2,X3……Xm,满足Yi(1≤i≤n),Xj(1≤j≤m),时间段相同时,二者为子母序列,选取指标无线刚化,转换原始数据格式,对各个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茶树列表:Δijk=│Yi(k)-Xj(k)│。

据《中??统计年鉴》2014对东部十一个省的农业产值评估结果,根据邓氏算法进行量化处理,可以得出结论。[3]从2011至2015年这五年之间,农业新产品数量和农业新科技成果授权以及农业科学论文之间有着如下数据。2011年分别为-0.36、-0.55、-0.76;2012年分别为0.09、0.04、-0.31;2013年分别为0.72、-0.17、1.05;2014年分别为1.50、 0.71、 1.75;2015年分别为1.72、1.02、1.10。关联系数与关联度评价。

利用关联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关联度分别为农业科技授权数量关联度为72.54%,农业新品数量关联度为56.24%,农业科学论文数量关联度为63.83%。根据灰色关联度评判标准:0 ~ 0.35为弱关联,0.35 ~ 0.65为中关联,0.65 ~ 1为强关联,其中农业科技授权和农业科学论文数量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为强关联,从而可以证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回归残差方程以及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测

(一)回归残差临界值

由于时间序列当中经济数据的不稳定性,时长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需要对两个变量采取普通最小二乘回归,[4]利用回归方程得出结果:lnLNY=4.138410+0.144251lnLNRD+E,其中E为估计回归残差。通过对于回归残差临界值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表1: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说,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可以起到发展作用,但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利用ADF的单位根检测

对于单位根的检测来说,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就是ADF检测法。ADF检测法依照单位根变量的原始序列,一、二阶差分序列,5%显著水平下,变量单位根的假设非平稳。经测量,LNH、LNM、LNRD、LNY的ADF检测结果统计分别为-0.4617、0.3366、-4.9886、-6.3093,而P值则分别为0.88、0.97、0.0013、0.0001。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LNH和LNM具有不平稳性,而LNRD和LNY相对平稳。

(三)格兰杰因果检测确定滞后阶数

上文叙述了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均衡关系,而其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测定。利用格兰杰因果检测方式对其滞后阶数进行明确,一次来断定二者之间所具有因果关系。对于滞后阶数可以使用AIC的最小值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我们得出,农业技术人员的增减都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原假设来说,5%显著性水平之下,农业科技活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单项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表明农业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会造成农业经济发展较大的波动。[5]

四、结语

第5篇: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DF413 文献标识码: A

1.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农业经济管理,指的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控制以及协调,并对参与经济的人员进行激励,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我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起步较晚,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学与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农村实行改革以后,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内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我国对农业经济微观和宏观规律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西方有关农业经济的引荐,在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和我国历史上对农村经济学的阐述发展而来的。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概述

2.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协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对于各种经济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同样对于农业经济,也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现阶段,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但是有关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2.2淡薄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没有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规范。然而,随着工业改革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相应的发生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队伍缺乏后备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人甚至认为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现阶段,可以忽略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诸如这类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农业管理意识的淡薄。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农业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理念落后,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态度不端正,知识储备不全,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的建设

3.1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三大的传统问题依旧存在:一是我国农民依旧众多,而农业发展资源平均不足;二是虽然农村合作社初具规模,但农业生产规模依旧小而分散;三是虽然我国自古就重农抑商,但是农业管理基础制度和生产形态没有持续改善这些传统问题又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严重违背: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依旧由过去的注重数量生产向质量转化,农业经济管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产品销售范围扩展到全球,农产品的生产业更加多元化这些新需求使传统农业的弊端更加明显,这就需要我们依靠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来弥合我国农业与新时期的裂痕,因此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农业发展才能从传统的管理弊端中摆脱出来,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2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

(1)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领导到位就是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各相关行业和领域做好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工作,保证每一环节的专业人才可以积极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农村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且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腐败现象或浪费现象的发生。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措施或政策,如鼓励个人、集体或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大学生毕业回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政策,广泛调动可利用资源,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农业。

(2)建立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目前,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农村较少,广大农村对于农业信息化无意识,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最直接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便于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选择一些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乡村组建示范基地,采用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方式对示范基地进行支持,保证基地内农民有一半以上拥有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询,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农村广泛建设信息示范化基地。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

(1)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

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为一个信息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行各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逐渐的在实施信息化的方针。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虽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整体的状态有所改善,但是我国还面临着新科技技术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信息化的管理。

(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农业经济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落后造成的。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我国农业在科技技术环节还比较薄弱。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拓宽农业资金的来源,如果单单依靠国家的农业科研资金来发展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业部门要扩大农业资金的来源,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更好的研发农业新产品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出来的作品,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农业的科研,实现农业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战略,达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已成为国家对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向着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正生.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01:25-26.

[2]桑玉丽.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03:189-190.

第6篇: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作者简介:肖小虹(1968-),女,安徽安庆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

摘要:本文选取1990—2010年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小,因此,要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健康发展,需要大量投入科技要素,在保证持续发展的同时,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的道路。

关键词:科技水平;农业生产;时间序列数据

中图分类号:F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2-0135-04

农业生产一直是一个国家全面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农业科技即是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这不仅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又是全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文献回顾

我国学者对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效率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郭雅娴等[1]分析了不同量纲指标数据的标准化,这在本文选取评价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指标的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郭雅娴等的这篇文章仅仅是在选取指标上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研究,没有系统地分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安成福[2]详细地介绍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概念并且给出了测算的结果,这在研究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两者关系时具有非常实用的意义,并且详细地叙述了在促进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给予的强大支撑,但是对于如何测算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没有做具体的介绍。叶园胜等[3]分析了全国和浙江省科技资源的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他采取的研究方式是灰色系统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在一部分信息未知的前提下,依然可以预测出科技资源的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虽然以上提及的文献对科学水平和农业生产之间紧密的联系做了很详细的说明,但是大多数都是从定性的方面来写的,在模型的选择方面本文试着选取1990—2010年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效率相关数据,建立分析模型,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研究

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本文将从机械动力和费用等层面选取三个指标,即农、林、牧、畜发明个数之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科技三项费来反映科技水平,采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GDP、科技三项费的相关数据来源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农、林、牧、渔发明数之和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本文中的农业GDP和农业科技三项费均是剔除CPI之后的数据。

本文中选取的科技水平的指标有三个,分别是:农、林、牧、畜发明个数之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科技三项费用,而农业生产效率选取的指标是:农业GDP。

(1)农、林、牧、畜发明个数之和(X1):这是指在产业分类中,农业、林业、牧业和畜业的产业中发明个数的多少,现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科学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这些一成不变的产业生产中揉入到科学技术,对于知识产权来说这就是发明专利,这不仅代表着科学技术的广阔的使用范围,更加表明了科学技术水平的上升。

(2)农业机械总动力(X2):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

(3)科技三项费用(X3):科技三项费用是指国家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而设立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

(4)农业GDP(X4):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农业GDP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农业所生产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2.单位根检验

为了消除趋势的影响,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取对数,这样在经过取对数的处理之后,每一组数据均表示为如下:LNX1、LNX2、LNX3、LNX4。选取的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检验方法,对LNX1、LNX2、LNX3、LNX4及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下,每个指标所表现出来的平稳性是不同的。各指标在0阶的单位根检验均是不平稳的,而农、林、牧、畜发明个数之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科技三项费用的平稳性以及农业GDP在做了一阶差分之后都是平稳的。因为其都是一阶平稳序列,所以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

3.协整检验

时间序列LNX1、LNX2、LNX3、LNX4在一阶差分的前提下是平稳的,而且他们的线性组合也是平稳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存在着协整的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检验方法。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VAR模型除了满足序列的平稳性要求外,还必须正确确定滞后阶数。

从表2的最大特征值统计量与临界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变量LNX1、LNX2、LNX3、LNX4具有一个协整关系,具体的协整方程为:

LNX4=0.5190LNX1+0.5112LNX2+0.0209LNX3+9.4529

协整方程表明,从长期来看,变量LNX1、变量LNX2和变量LNX3都对变量LNX4具有正向影响。在1990—2010年间,农、林、牧、渔发明数之和、农村机械总动力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都对农业GDP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农、林、牧、渔发明数之和每增加1%,农业GDP就增加0.519%;农村机械总动力每增长1%,将促使农业GDP增长0.511%;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每增长1%,将促使农业GDP增长0.20%。

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CointEq1和CointEq2对应的值是调整速度系数的值,表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以CointEq1和CointEq2对应力度将其回复长期均衡状态。

则修正后的协整方程为:

ΔLNX4=0.5486ΔLNX1(-1)+0.5864ΔLNX2(-1)+0.0210ΔLNX3(-1)+10.2943

5.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表4中可以看出,科技三项费是农业GDP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反过来农业GDP却不是科技三项费的格兰杰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单纯的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在一定水平上可以提高农业GDP,而农业GDP的提高不一定引起科技三项费的突入力度,这样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没有产生必然的联系。

从表5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动力不是农业GDP的格兰杰原因,反过来农业GDP也不是农业机械动力的格兰杰原因,产生这样的结果因为农业机械动力的提高或者减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率,但是对于农业GDP的提高或者是减少,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表6中可以得到农、林、牧、畜发明个数之和是农业GDP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GDP同样也是农、林、牧、畜发明个数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农业GDP越大,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林、牧、畜发明个数越多,农、林、牧、畜发明个数越多而导致的结果是农业GDP的值越大,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关联性。

三、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得知,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农、林、牧、畜发明个数还是科技的投入费用和农业的产出都是相关的,因为农、林、牧、畜的发明个数增加会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大大的提高,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也更加的节省人力、物力。加大科技三项投入费用可以加大农、林、牧、畜的发明力度和速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以上研究,笔者提出下列政策性建议。第一,加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的投入力度,只有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将科技的力量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达到增产丰收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振兴农业生产,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节省成本,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二,提高农业机械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参与力度,只有这样才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GDP,另外,加大机械参与农业生产的幅度与范围有利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加大投入科技研发的费用和力度,这样不仅可以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开发出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损耗。最后,在农业生产之中要注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在成本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还可以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之中的应用联系在一起,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科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雅娴,赵梦,卢雨霏.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22).

[2]安成福.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J].中国科技论坛,1998,(6).

[3]叶园胜,陈修颖,韩娇,张健.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浙江省案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

[4]杨启智.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实证研究[J].2012,().

[4]宿桂红,傅新红.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关系[J].湖北农业科学,2011,(15).

第7篇: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2002年5月25日至6月8日,中国农业部赴澳大利亚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代表团一行5人,应澳大利亚农渔林部的邀请赴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访问和交流。考察团受到澳大利亚农渔林部等单位的热情接待,先后赴墨尔本、阿得蕾得、堪培拉、悉尼和布里斯班等地,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南澳州植物园、阿得蕾得大学WAITE和ROSEWORTHY两个校区、澳大利亚国家科工组织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家植物公园、澳大利亚国家标本馆、CRC热带植物保护中心、澳大利亚热带遗产中心、悉尼皇家植物园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和交流,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考察计划,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在大西洋南部和印度洋之间,领土包括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澳洲大陆地广人稀,四面环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占据一整块大陆的国家。国土面积约76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6700公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平坦的大陆之一,拥有许多独特的珍稀动植物种类。按照气候带的划分,澳大利亚的北部为热带,中部为辽阔的干旱和沙漠地带,南部为温带。澳洲的气候比较温和,全年温差不大。澳洲的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夏季由12月开始,3至5月份是秋季,6月份是冬季的开始,9月份进入春季。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3--26度,回归线以南地区温差略为明显,冬季平均气温约14度,夏季平均气温约26度。

澳大利亚有六个洲: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南澳、西澳、塔斯马尼亚及二个领地(首都领地和北领地)组成。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很小,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2人,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现有人口18,426,900人,其中土著人口约占2%,英国和爱尔兰血统在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总人口中约有四分之一出生于海外。居民来自100多个国家,主要少数民族包括意大利裔,希腊裔,越南裔及华裔等。

二、澳大利亚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等工作非常重视,联邦政府近几年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科技活动项目,各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机构均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和认识。政府的支持、各界的参与和设施的健全,使澳大利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得生机勃勃,卓有成效。

目前,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保护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认真履行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已出台了《澳大利亚生态和可持续利用发展国家战略》(Australia`sNationalStrategyforEcologic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1992),《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NationalStrategyfortheConservationofAustralia`sBiologicalDiversity1996),各州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了本州的相关法规,例如,维多利亚州出台了《维多利亚植物和动物保护法案》(Victoria`SFloraandFaunaGuaranteeAct1988),以保护本州的特有植物和动物生存、繁衍和保留它们在野生条件下的进化趋势;保护这些特有动植物的群体;保证人类对这些特有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持这些特有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等。同时该州还出台了《维多利亚生物多样性战略》、《维多利亚的生物多样性—我们的生活财富》和《维多利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我们的生活财富》等技术性文件。

三、澳大利亚的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

目前,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区总共有6664个,包括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土著土地所有者、私人土地所有者和森林保护地等,保护面积共有6353076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24%,各州(领地)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澳大利亚保护地区概况

州/领地 个数 面积(公顷) 占州/领地%

首都直辖区(ACT) 8 123032 52.8

新南威尔士(NSW) 518 4953217 6.18

北领地(NT) 92 5125556 3.8

昆士兰(QLD) 470 6938764 4.02

南澳州(SA) 1780 24895127 25.53

塔斯马尼亚(TAS) 490 2201962 32.42

维多利亚(VIC) 2089 3378021 14.85

西澳州(WA) 1217 15915081 6.3

总计 6664 63530760 8.24

在澳大利亚,所到之处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环境和植被好,到处是地毯似的草坪,把地面覆盖得严严密密。即使是城市宽广的街道两旁,也是两三排并列的观赏林木(不适宜种草的树下用碎木片覆盖)。例如堪培拉人均绿地面积达70.5平方米,仅次于华沙居世界第二位。城市的空气新鲜,绿荫蔽空,绝少尘埃。在堪培拉和阿得蕾得的住宅周围,一律不加围墙,院外一般以桉树、合欢花树作为绿色花篱笆。堪培拉设有不同类型的植物园,除澳大利亚本土上的植物外,还引种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树木花草,如中国的银杏、水杉、杜鹃、蔷薇、天竺葵等。堪培拉周围大部分地方都是国家公园的范围,包括诺马治国家公园(NAMADGINATIONALPARK)和狄宾布拉自然保护区(TIDNINBILLANATUREKESERVE)。在宾馆饭店的房间特别是公园和其它公共场所都可看到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告示标志以及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增强全民的意识。

四、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

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水平和生态水平,而在遗传多样性水平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以保持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主,一旦某一个生态区域被列为保护地,科学家和政府首先从土地和水资源的管理入手,通过限制放牧、退牧还林还草等措施,恢复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的原始性,对生态区域内所有的动植物物种进行调查,建立资源档案,确定该生态区的环境指示物种,根据指示物种的动态变化规律,随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物种水平上,经过长期的资源调查,已经查清了澳大利亚所有物种的资源状况,编制了澳大利亚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名录。对于已列为保护计划的濒危物种,科学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详细调查,不仅明确其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确定每一个分布区的具体地点和面积,还要彻底查清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繁育特点,了解其危害因素并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所掌握的上述信息,制订相应的保护策略。

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主要采用异生境保护的方法,即将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作物如棉花、苜蓿、橄榄等种质资源收集起来,统一进行种子库保存。种子库保存的种质不仅具有详细的农艺性状、抗性性状、品质性状的综合鉴定结果,而且还利用分子标记、DNA测序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了指纹图谱鉴定,每一份材料所具有的重要基因都非常清楚,不仅如此,对于收集量较大的作物还进行了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作物改良选择亲本奠定了基础。对于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如野生棉花等,科学家利用GPS系统对每一个居群进行了定位,将每一个居群按照统一的取样原则进行了取样,并对其进行了重要农艺性状如棉花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鉴定,然后统一保存于种子库中。

由于澳大利亚人口稀少,人们保护野生物种的意识较强,目前除各类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心外,对野生物种的保护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居民的自觉行为,即科学家将已列为濒危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等通报给地方政府,这样,在地方政府进行道路建设或其它设施建设过程中,避免破坏其生态环境。到目前为止,这种简便易行的野生物种保护方法在澳大利亚取得了预期效果。

五、澳政府加强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初级产业(primaryindustries)的支持

在过去的几年中,澳大利亚的农渔林产业取得了很大成绩,2000-2001年出口有关农产品达到330亿澳元。为了抵制世界经济增长变缓对澳初级产业的影响,澳政府将要加强对有关方面的支持,包括内容如下:(1)盐碱与水质量国家行动计划,(2)国家粮食和病害仿真监测行动计划,(3)澳大利亚政府环境基金--自然遗产托管新项目,(4)国家粮食工业1024百万澳元的5年计划。

六、澳大利亚对我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启示和借鉴

澳大利亚在生物多样性保存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针对我国目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现状,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其中重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管理的相关配套法规建设,加强并规范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

(二)增加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费支持。突出加强我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原生境保护设施建设。不同地区的保护区既要扩大规模,又要合理规划,连成一体,增强保护的效果。在增加中央投资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和部门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力度。

第8篇: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2〕黑法经请字1号关于三棵树粮库、民革哈尔滨市委与农行道里办事处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同意你院关于三棵树粮库“以库存粮食和物资作担保”无效的意见。对造成该担保无效,担保人三棵树粮库和债权人农行道里办事处都有过错,三棵树粮库应负主要责任,农行道里办事处也有责任。担保人三棵树粮库应对农行道里办事处无法收回的贷款本息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其余由农行道里办事处自行承担。

此复

第9篇:关于农业的科技范文

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关科学技术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说,它报道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方针政策,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就,已有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科学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反映等等。①本文根据张占山主编的《农业实用新技术》②和牛盾主编的《1978-2003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③中关于农业科技的分类,以及《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涉及的内容及农业行业的特点将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即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将科技新闻报道大致分为以下10个类别:品种资源与育种、土壤肥料、栽培管理、贮藏加工、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用新技术、高科技、科技人物及其他。

二、《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量对比分析

1.各类科技新闻报道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研究发现,两时期的科技新闻报道量有较大悬殊。1980.6-1981.5期间科技新闻的年报道总量只有621条,而2006年的科技新闻有2387条,超出前者1766条,增长了284%。除水产养殖技术外,其余类别的科技新闻年报道总量均有大幅度增长。(见表1)

2.不同时期科技新闻侧重点相同

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新农村建设时期,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均是这两个时期的报道重点,报道总量均排在前三位,而且相互间的排序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见图1,图2)

三、从报道比例看科技新闻的内容设置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1.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强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3)

2.科学施肥成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报道热点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四、从报道比例看科技新闻的内容设置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1.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强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3)

2.科学施肥成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报道热点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3、改革开放初期重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重经济作物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发表的197条关于栽培管理的科技新闻中粮食作物占多数,有79条,占该类新闻的40.1%;关于经济作的有65条,占32.99%;余下的53条为综合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情况发生了逆转,关于粮食作物栽培管理的报道只有160条,占总数的28.67%,而关于经济作物的却上升到了289条,占总数的51.79%。研究中还发现,关于蔬菜、水果的栽培管理类新闻在报道量上有着惊人的增长速度(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小麦、水稻是重点报道对象;而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蔬菜、水果成了明显的报道重点。据研究发现,新时期关于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方面的科技报道中,有较多是关于大棚、温室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

4.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出现新内容

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不仅报道量上有了很,而且内容上较前一时期丰富,出现了新的传播内容。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主要报道鸡、鸭、猪、牛、羊等禽畜的科学饲养,以及介绍一些国外的养殖技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除了报道以上内容外,还增加了宠物方面的报道等,以及动物疫病防治诸如禽流感等内容。在禽流感时期,几乎每期报纸都会有关于禽流感的报道,而且经常出现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

5.科技人物的报道明显增多,新农村建设时期注重宣扬科学精神

比较两个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不光报道数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变化。创刊初期,《农民日报》关于科技人物报道普遍较少且简短,在20篇科技人物报道中,其中仅有12篇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图片小,且采用的是黑白印刷。这些新闻一般只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简短的介绍,无法将科技人物从事科学活动的事迹进行全面地传达。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专门设立了中华农业英才风采、农村科普先锋等专栏,加强了对科技人物的新闻报道。据统计,2006年的科技人物报道占年报道量的7.62%,而改革开放初期所占比重仅为3.22%。新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篇幅普遍较长,能详尽地报道科技人物及科学精神,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读者学习科技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精神的舆论导向作用。

6.沼气技术是农用新技术类新闻中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时期出现无公害技术

兴建沼气是生态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980年7月23日,《农民日报》新开了大办沼气专栏,对沼气的功能、沼气池的建设等基本常识进行普及。新时期,《农民日报》开设了生态家园建设版,主要报道沼气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积极宣传这一技术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

在这两个时期,沼气技术均得到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关于沼气技术的新闻报道有25条,占农用新技术科技新闻总量的50%。25年以后,关于沼气技术的报道量上升到了123条,仍占该类新闻总量的50%。作为我国农业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所作的长期宣传和报道在沼气技术的普及上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期,无公害生产养殖技术是农用新技术中的新秀,其报到量仅次于沼气技术,有72条之多。《农民日报》通过“无公害食品行动”专版,大量报道了全国各地无公害食品行动情况,以及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无公害技术等。

五、《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表现形式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构成元素及新闻组合层面对科技新闻报道形式进行探讨,即主要从新闻图片、版面构成等进行研究。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科技新闻的图片数量明显增多。改革开放时初期的科技新闻图片有98幅,25年后,增加到了522幅。研究发现,品种资源与育种、栽培管理、农用新技术、科技人物等科技新闻在不同时期均使用了较多的新闻图片。在图片尺寸方面,80年代初期普遍很小,平均20cm2左右,如1980年11月23日的一幅科技人物的图片大小为5.3cm×3.9cm。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所使用的大多数图片尺寸都比较大,而且新时期的报纸有些版面采用彩色印刷的形式,更为清晰、形象生动。

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一般编排在第六版,该版设有农科试验、学科学、国外农业科技等专栏。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打破了只用一个专门的版面来报道科技新闻的局面,将过去的小专栏演变为现今的专版或专刊。并对农业科技新闻作进一步的分类,设立了动物保健、畜牧兽医等版面,且在版内设立了家禽门诊、饲料与营养等专栏,方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六、建议

1.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

图片可以使新闻更具说服力,但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建议在选择图片时,首先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新闻事实;其次再考虑艺术效果。

2.根据农民的信息需求来确定媒体的报道内容

从农民的信息需求出发,是《农民日报》稳定和扩大读者群的有效途径。时刻想着农民的需要,不断研究读者心里是涉农媒体办得出色的关键。

3.农业科技新闻分类应细化,让小专栏成为读者的阅读向导

研究发现,小专栏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八十年代初,《农民日报》设置的专栏有:时政新闻、每周农情、农村新事、大家讨论、今日世界、祖国在前进、国外农业科技、学科学等。现在的《农民日报》将曾经的小专栏扩大为专版、专刊,而且在许多版内也设有小专栏。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专栏的引导而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方便而且快捷。从而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民日报》版面设计的人性化。

4、应给农民留有说话之地,建立互动传播机制

要想确切知道受众的实际需求,唯有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农民日报》能够单独开辟一个区别于一般意义的读者来信的版面或者专栏——以农业科技为探讨对象,来聆听农民朋友科技需求方面的心声,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并给予回应。这样有问有答的双向互动版面更实用、更有针对性。

注释

科技新闻,/fanben/article/20050529/9260.asp,2005-5-29

张占山:《农业实用新技术》[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牛盾:《1978-2003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赵红银:《选自〈农民日报〉之〈中外种业周刊〉良种良法版的图片新闻》,2006-01-2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