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注意力;一年级;氛围;有意注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20-03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我们平时常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等词语指的是注意的一种状态。注意是人们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智力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研究表明,一年级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导,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不能持久,很容易受一些客观刺激物影响。当然,一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已产生了,它正在发展,但还不够完善,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引导。
培养、引导学生的注意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也是教师能力的一种体现。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说:“教师的最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保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为集中注意提供条件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地学习,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所以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很重要,这种氛围的创设可以为学生集中注意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看法与见解充耳不闻,总处于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位置,对学生一味地发号施令、指挥,这无疑会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人在课内,心在课外”的局面,学生的注意势必涣散。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亲近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注意力才会集中,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学习效果才能提高。
二、抓住一节课最佳时机,把握学生注意力
注意使心理活动有选择的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当前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对象,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注意可以使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跟踪注意对象使其在意识中得到保持或者维持。这是注意的跟踪和保持功能,而这种功能是有时间限制的。儿童心理学表明:7~10岁儿童连续注意的时间约为20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为25分钟。一年级学生都在7~8岁,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学生连续注意的最佳时机,讲解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授《小河与青草》这篇课文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小河与青草对话的场景,同时辅以配乐朗诵。然后直奔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这样合理利用学生注意的“黄金时间”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也有利于他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采用直观教具、现代化手段,吸引注意力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一道强光、一声巨响、一股异味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在一定限度内,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越大,注意就越明显。
教师在上课时,可利用学生注意容易受到客观刺激物影响这一特点,采用直观教具、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每次上课前,我会结合课文内容准备好教具,并且在课堂上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
例如,在做《春笋》课前准备的时候,我跑了附近的几个菜市场,终于找到了可爱的春笋。上课之初,我出示了春笋实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了,接着我又用课件出示春笋蓬勃生长的景象,引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春笋的愿望。这样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借着这股热情,我带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四、开展小组交往学习,增强小组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一件事情,可以促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小组交往学习是一种全新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交往学习作为一个群体活动,有利于群体成员集思广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优中差的比例是1∶4∶1。在小组中尽量使成员的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保持合理差异,针对课文中一些关键、容易出错的地方,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往学习。
例如,在讲授《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一个学生问:“小黑兔听了妈妈的话,以后会怎样做呢?”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开展小组交往学习,结果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成员的积极性都很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注意力薄弱的学生在集体的激励和督促下,听课的注意力明显增强了。
五、合理统一认识活动,凝聚注意力
一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已经产生且正在发展中,而有意注意是学生完成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差,单凭教师的讲授很难保持有意注意。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统一起来,能够凝聚他们的注意,使之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小河和青草》《蘑菇该奖给谁》《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等童话或寓言故事的时候,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后,再请学生上台表演,“演员”演得认真,“观众”看得仔细,“观众”还不时地对“演员”提出更好的建议……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提高了动口、动手、动脑、质疑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有意注意。
六、变换教学内容和形式,有节奏地转换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长时间以同一种方式从事同一工作时,如果得不到休息,就会疲劳,疲劳得不到缓解,就会使大脑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变换教学内容和形式,可以避免大脑长时间以同一种方式从事同一工作而产生的疲劳,有效地转换学生的注意力。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几乎每课都配有插图、教学挂图、录音磁带等。我在教学的时候会让学生不时地观察插图和挂图,听课文配乐朗诵,看有趣的课件等,有节奏地转换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
总之,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课堂注意力培养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更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试着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笔者认为,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孩子来说更可以养成一种好的心理素质,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注意力;培养;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要了解“注意”的概念。注意是意识状态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智力发展和对知识的吸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这扇天窗,才能让智慧的阳光撒满心田。如果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
当人们集中精力进行思维活动时,突然遇到新异强烈的刺激,会使原来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学生本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以无意识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都会改变他们注意的对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周围同学交头接耳说些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来自教室外的噪音;抽屉里的一张小纸条或者桌面上的学具、新奇的铅笔盒,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课前准备要求尽量简单,上课用不到的东西不要拿出来。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注意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d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引到“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一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和课堂学习的活动。
三、运用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群体注意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指出:学生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刻意教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组合作起来,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们自会学到所需要的知识。注意力薄弱的学生受到了“群众”的激励和督促,听课的注意力会迅速增强起来。如果按照前面的教学方法扶着学生走,容易骄傲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就不集中,这样班级学生的听课效率就差。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但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体会到合作成功的欢乐,而且集中了注意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合理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20分钟左右,时间长了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将课堂交给学生,必须要意识到,课堂不是教师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一般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认知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可使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新奇感和兴奋感,驱使人积极进取、主动思考。整堂课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学习效率非常高。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或购买一些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科学设计课堂流程,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有了注意力,是否持久,关键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因为学习过程本身是一项复杂、艰苦的脑力劳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很可能遭受到挫折和失败,感到苦恼因而降低课堂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适当分散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做到主次分明。学生通过一堂课,切实解决一个问题,学会一个规律,那就很成功了。同时,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一节课的努力,完成了学习目标,会感到很有收获,很有成就,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注意力也会日趋稳定。
五、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中注意力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信心。例如: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课后,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话题,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他自己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结果。对于那些有进步的学生的作业,老师可以加上激励性的语言。例如:“你的作业写得真工整,这是你集中注意力写作业的结果,加油!你会写得更好的。”“这次作业全对,真棒!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的结果,继续努力!你会学得更出色的。”并且每月以上课的表现和作业得红花的朵数,开展“认真听课星”和“进步星”的评比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集中注意力听课的信心。当学习在学生的眼中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时,不需要刻意的付出努力也能将自己的注意保持在学习上,自然实现了有意注意向有意后注意的转化,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8
【作者简介】
刘洪昌,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一、教法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置。教师引路,学生走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其次,教师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而带来的情趣,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而产生的理趣,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而形成的谐趣,既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控制之中。
三、语言调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意。这样,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四、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运动心理;控制论;施控系统;被控系统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及以后两年的各项世界大赛中,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由于心理素质不过关而痛失金牌,还有部分运动项目金牌的含金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再一次向我们体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中国部分国家队成绩的反差,再一次告诉我们,当前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如何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心理控制,使其尽可能地在运动训练及竞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尤其在竞赛中能保持充足的心理能量,保证其运动技术水平正常发挥,那么教练员如何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心理控制呢?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利用控制论的原理来进行心理调节。
一、运动心理控制系统分析
1.控制系统因素分析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作为一名教练,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使得运动员的心理能量达到最高。在这个控制系统中,如果教练员是施控中心,那么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为被控系统,而对方队员、裁判、场地、天气、观众等则为干扰信息。在干扰信息中,场地、天气、器材是稳定的干扰信息,它不会随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而变化,但对方队员、裁判、观众等是不稳定的干扰信息,运动员的心理会随之而起变化。在高水平的竞赛中,运动员都尽量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尽量影响对方,以达到比赛取胜的目的,对于观众而言,观看比赛肯定有一定的倾向性,于是会将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加诸于另一队队员,在这种情况下,就给运动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教练员不能适时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整和控制,则会造成失败的后果,然而观众的行为和语言又会因为场上竞赛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运动员将观众的干扰信息的结果反馈给观众,观众对反馈进行加工后再施以运动员。
2.控制过程分析
在施控系统中,教练员、运动员自身及队友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尽量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优,他们都是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表现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使运动员尽量不受干扰信息的影响,接受控制信息的作用,在控制过程中,施控系统与不稳定干扰信息也会互相影响,教练及队友的言语行为、表情等控制信息不仅对本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起到控制作用,也可以对对方产生影响,同样也可以影响观众、裁判等。反过来,裁判、对方队员、场地、器材和天气干扰也会对施控系统、运动员自身和队友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运动心理控制模型的建立
在运动心理控制中,被控系统接受施控系统和干扰的各种信息,会使被控系统,即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能稳定地保持良好的状态,于是需要施控系统不断的调整,使正确的控制信息作用于运动员。在这个过程中。施控系统即教练员、运动员自身和队友不断地观察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反馈信息进行加工,采用适当的心理进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发生变化后,又需施控系统进行观察,再接受反馈信息,如此循环往复,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控制。如下图
1.反馈控制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要知道被控系统变化的可能性,知其变化所可能达到的状态和达到预定状态的条件,这就需要运用功能模拟方法以及一些心理学中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如量表测试、实验测试等,观察运动员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通过大量的测试结果掌握运动员心理活动的规律。
其次,要使达到预定状态的条件能在竞赛中根据需要出现,经过一定的研究来确定哪些条件可以随需要出现,哪些条件不可随需要出现,确定所需条件的可能性,从而选取适当的控制手段、方法和途径。选取正确有效的控制方法,能很好地使运动员达到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控制的具体方法很多,有放松训练、表象训练、想象训练、自我暗示、集中注意力、模拟训练等。这些方法在时间上也有差别,有的适合赛前使用,有的适合赛场使用,有的适合训练使用。但都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多加练习,才能在比赛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再其次。运用选好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实施控制。在运用控制方法时,要密切注意被控制系统的变化,以适时地改变控制方式。给被控系统以正确控制信息,尽量使反馈控制达到最优。
2.运用心理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教练员的权威性。作为施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使其所发生的控制信息产生良好的效果,就需要运动员绝对相信并注意教练员所发出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教练员就必须有相当的权威。在2009年的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女子排球队对阵泰国队的决赛中,就暴露出了这个问题。作为施控系统的教练员,由于受到场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难以控制被控系统,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痛失金牌,使得主教练蔡斌的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而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2010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小组赛中,中国女队又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0.3惨败给韩国队。
(2)增强全队的团结,一个团结的集体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控制的手段之一,有利于施控系统对全队运动员心理的控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男子体操队的小伙子们取得的成绩充分论证了这一点,他们就是因为有一个团结的集体,抱着誓夺团体金牌的决心,虽然在比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惊险场面,但是依靠体操对小伙子们顽强的意志,坚定的必胜信念,加上教练员沉着的指挥,在心理上控制了对方,终于夺回了男子团体这块在上届奥运会中丢失的金牌。
(3)提高运动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动员的取胜动机。如果一个运动员属于高动机者。他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优,努力去接受正确控制信息,使得心理控制易于进行;二是运动员自身所具备的心理能力与心理能量,如果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心理能量高,他本身对于抗干扰信息控制的能力强,心理自控的效果好,使得心理状态易于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并且保持这种状态所需要的条件降低,使心理控制能有效地进行,使运动技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祝蓓里,运动心理学的原理与应用[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2]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一、以生活现象为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人们善于通过观察活动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前提。物理学习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开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对观察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推理、论证,并进行各种假设。但是初中学生有时还会出现观察不稳定,或以情绪为转移,观察往往会出现片面性与肤浅性。可见,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观察行为进行引导。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并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观察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现象的方法。观察时要充分调动眼、耳、鼻、口等多种感官,感知物理存在及其运动的一般规律;要善变多思,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多角度、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并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出物理规律。例如,在列举“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什么力使墨水进入笔管?观察过程:将笔尖完全浸入墨水中,用力挤压笔管,排出笔管中的空气,松手后墨水进入笔管。理论解释:墨水在大气压强的压力作用下进入笔管。学生练习:什么力使饮料上升到嘴里?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教师、家长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现象与物理知识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在观察时由“看热闹”变“解决为什么”。
二、抓住问题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学习物理,思维总是从一个中心问题开始,并依据相关物理概念以及物理规律一层一层向外展开,最后经过质疑、假设、验证、分析、推理达到所要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环节。如果学生在把握相关概念以及物理规律时抓不住关键环节,思维就会出现混乱,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是很重要的。实践证明,通过分析总结学习经验,在把握关键环节时,才可以根据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对比实验数据,分析图像信息、图片信息等。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特殊方面,它在物理学习中具有选择、保持、调节、监督等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组织较好的教学条件下,初中学生稳定地保持40分钟的注意力是毫无困难的,他们注意的范围扩大了,分配和转移注意的能力也提高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首先,科学合理地组建小组是关键。班主任牵头,科任教师配合,按成绩、课堂表现、课外表现、综合素质等进行分组,每组4人,这4人中,一个人的成绩是优秀的,为组长;一个人的成绩中等,为副组长;另两个是学困生。这种小组在性别上可以交错搭配,分法在运用过程中可具体调整。其次,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重点和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进行合理的预设,准确把握合作内容及学生合作的时机,让小组合作学习真实有效。最后,组长和副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领导和协调能力,给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达到预设目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困生热情参与。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学习效率
现代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认知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一个对信息加工进行执行控制的过程,它监控和指导学习者认知活动的进行,同时负责评估个体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学习或解决问题,评价学习或解决问题所选策略的效果以及改变策略提高学习效果的变化。这里的执行控制功能就是“元认知”。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的意识与调节。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元认知是学习策略中的核心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元认知可以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元认知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能更好地做到事前有计划、优选方法、及时发现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节,从而大大增强认知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灵活性,减少盲目性、冲动性。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益和成功的可能性。二是元认知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处于同年级同年龄的学生,智力发展往往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元认知水平上的差距。在现代智力理论的最新发展中,元认知已被列为智力范畴,并被认为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发展学生的元认知,当然能有效促进学生整体智力的发展。三是元认知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美国教育家加罗弗罗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数学主动学习者,而不是对数学事实和步骤的了解者,那么我们必须设计好数学,使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自觉地管理调控好自己的学习,而这正是元认知的功能。总之,重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注重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的训练,对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智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与自主性,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力。
一、学习活动之前的自主计划
自主计划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主动做好各项准备,明确学习目标要求并对学习活动主动筹划。这样能较好地变教师的“一厢情愿”为“双方意愿”,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
(一)自我完善准备。在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知识、生理、心理、物质各方面的准备,只有充分准备,才是深入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一是从小教育学生要主动端正学习态度和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二是训练学生主动做好学习前的充分的物质准备。三是帮助学生主动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因为数学知识连贯性大,新旧知识衔接性强。因此,先前知识与经验不足的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往往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有做好旧知的准备,方能顺利“迁移”或“同化”新知。
(二)自我明确目标。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主动明确学习内容是什么,目标要求是什么,如何深入学习,这是培养元认知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一是要在课前拟好预习提纲,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二是在课堂上要设法把自己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
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监控
关键词:小学体育;恐惧心理;调查;策略
一、前言
积极的、适宜的心理状态能够促使学生较快、较好地学习和掌握各项动作技能,有利于完成体育课的任务;而消极、不适宜的心理状态则有碍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并随着各种错误动作的产生,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这种心理状态叫“害怕”,心理学上称为“不安”和“恐惧”。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或出现消极性练习并非是动作概念不清或身体能力不及,而是由于各种心理障碍的影响所致,如临场情绪过敏、信心不足、运动感觉迟钝等。因此,在小学体育课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消除和克服这种心理。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温州市瓯海区新桥一小四、五、六年级部分学生共350人(男生200人,女生150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问卷,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向有经验的教师询问有关情况。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回收率为100%。
(2)观察法。对体育课教学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统计并了解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过程中所出现的恐惧心理及其影响原因。
(3)查阅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对体育项目具有选择性
小学生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男生喜欢球类及武术,女生喜欢软式排球、游戏和舞蹈等;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和一些小型竞赛,而高年级学生倾向选择自己擅长的活动。
2.对不同项目产生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
在小学体育课中,经常会有学生对练习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复杂、危险性较大的项目时,犹豫不决,欲动又止,面有难色。从心理角度看,学生对所需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动作有惧怕心理时,往往逃避练习,只注意自我保护而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结果产生错误动作,会导致练习失败甚至出现伤害事故。这种畏惧心理,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协调等。
3.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一般来说,所有的恐惧情绪都伴着身体紧张的现象,当恐惧程度超过了最佳唤醒水平时,这种伴随而来的紧张就转变为神经质行为了,这时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出现暂时性的功能紊乱,产生负诱导作用。调查发现,引起学生产生恐惧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有些项目技术较复杂,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对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如体操中的支撑跳跃、田径中的跨栏跑等项目。有时因场地设备器材等条件不够完善,如球场太滑、跑道不平整、背越式跳高的海绵垫过硬或过薄、俯卧式跳高时沙坑较低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上体育课时产生恐惧心理的客观原因。
(2)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恐惧有时是学生自己造成的。有些学生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已能完成动作,并且表现出果断和热情,可是一旦在某技术环节出现问题或出现碰伤、摔倒、滑落等伤害事故后,就容易在心理上留下阴影。
4.恐惧心理的克服
在练习中,克服学生恐惧心理的办法和措施有很多。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放松训练、模拟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暗示训练等。以心理为基础的训练方法旨在补充学生的身体训练,并把心理过程融合于更加系统的各项运动教学训练之中。这种训练方法特别有助于学生调节紧张感和恐惧感,训练重点是促使学生通过几种适合自己的需要和心理能力的方法,改变对练习的过度恐惧和因外界引起的心烦意乱等反应,基本过程就是使学生从受外界控制状态转移到自我控制状态。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面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时,普遍存在恐惧感,在技术复杂、危险性较大的运动项目中,产生的比例增大。
(2)恐惧心理是阻碍学生发挥其全部潜力的最大障碍,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作的完成。
2.建议
(1)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教师要坚持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体育锻炼习惯,要把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育体和育心、增强体质与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2)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
(3)不断创新教法。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只有不断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拼搏,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丰富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传统教学手段,不仅耗时多,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少,而且简单抽象的内容也难以令学生产生兴趣并掌握知识。而多媒体教学能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图像来再现思品内容,把书本的静态描述变成动态的过程,使形、声、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集中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从而易于理解和接受,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当代中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对新知识和新事物尤感好奇,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定主题,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搜索图片、文字材料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和组织,撰写研究报告。利用网络把权力交给学生,而不是一个老师给全体学生提供资料,学生也不会只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维和确立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另外网络还可以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多媒体教学带来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有其局限性的。客观因素也决定了学生无法经常性地走出去,去接触社会人物、社会事物。而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单靠教师的讲述很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因此可借助于照片、图像以及影像,通过声、像、图、文并茂来构架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图文、音像资料可以与教师讲解有机结合。通过提问、讲述等方法有意识地带动学生的思考,去感受演示的内容,要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于问题的讨论及交换心得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兴趣,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需要注意之处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确实有着无比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使用不恰当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多媒体教学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把握好演示时机,使讲解和演示融为一体
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针对性和适时性。即在制作课件时就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多媒体演示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使用时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即学生的注意力是否已经集中、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是否感兴趣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提问等调动学生兴趣,为演示和此后的讨论思考等做好准备。
2.演示和讲解要有机配合
不能变教师口头的满堂灌为机器满堂灌。同时多媒体的使用也不能太多、太滥,否则既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也浪费教师的精力。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配合演示进行讲解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配合演示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进行。
3.要充分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一定要让学生主动接受演示内容,让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4.演示要规范
多媒体教学设备应有专人维护,操作时要符合程序,以免造成对机器的损坏以及对师生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 正、负迁移 技能迁移 对比分析 英语听力教学
引言
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Robert Lado(1957)认为,语言学习者普遍都会尝试把自己母语中的特征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去。如果两种语言的结构是相似的,那么将会得到积极迁移(Positive transfer)或便利性(Facilitation),如果两种语言的结构是不同的,那么消极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或干扰(Interference)就会产生,这将会导致学习者犯错误。因此,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学习的目标语言进行比较分析,尽量引导学生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成为教学活动中比较有效的方式。在语言习得理论中,这一类研究都备受瞩目,给英语教学提供了不少借鉴之处。
简单回忆一下我们掌握母语的过程,从咿呀学语,到能写能读,再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英语的经历,两相对比,归纳总结,就会发现,我们的英语学习在有意无意地采了母语学习的部分方法技能,不管有效是无效(正迁移或是负迁移)。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习迁移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技能的迁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母语环境下的听力活动中再探索出一些有益于英语听力提高的技能迁移规律。我们从其产生的条件和方式先分析一下。
1.听力技能迁移的可能性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面,概括化说的代表苛勒和贾德强调两种材料内隐的、深层的、整体的相似是迁移的条件。通过从语言结构,语言社会功能和听力活动过程的分析,我们将发现母语环境下的听力技能迁移到英语听力实践中是完全有可能的。
1.1语言结构本身的相似性
汉语和英语同属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它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内隐的、深层的、整体的相似,即原理原则和关系的相似。从深层的语音角度看,汉语中的某些音素的发音,或者音位同汉语惊人的一致。比如说,汉语的/f/与英语的/ph/,汉语的/p/与英语的/p/,汉语的/d/和英语的/d/,及汉语的/p/、/b/和/t/的音与英语当中的/p/、/b/和/t/就可以对应起来练习,等等。这就是发音方式上的相似性。
另外,句法上也存在相似性。英语学习中大家学得最快的可能是几种句法了。(1)we are students.(2)I worked.(3)I drank a cup of tea.(4)I gave him one Yuan.(5)we elected him our monitor.究其原因,这些句子翻译成汉语后句型与汉语句子对等。(1)我们是学生。(2)我学习。(3)我喝茶。(4)我给了他一块钱。(5)我们选他当班长。再次深层挖掘,以上五种句型不论汉语还是英语同属这五种句法:(1)主语+系动词+表语。(2)主语+谓语。(3)主语+谓语+宾语。(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5)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共同点,使得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这些基本句型的时候比较容易。在掌握相当单词的情况下,初学者听到以上几种句子就不难判断其相应的意思。
1.2社会功能上的相似性
宏观上讲,语言都承担着表达思想与人际交流的社会化功能,它更是逻辑思维的工具。因为不论是面对抽象的痛苦和欢乐,或者是具体的蓝天和大海,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人都会或哭或笑,或忧或喜。学习时二者对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更具有相似或相同的要求。听到说话者声音上扬,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他很兴奋;如果听到说话者吞吞吐吐,断断续续,那么他肯定对某事不太确定。所以,从社会化功能和人类思维的角度讲,我们的母语汉语学习技能完全具备迁移于英语学习的最基本条件。在这里,我们所要注意的也符合迁移研究的目的:充分利用正迁移的同时避免负迁移。
1.3听力活动过程的相似性
就“听”这一社会化活动而言,它是一个主动、积极地获得信息达到交流目的的过程。都不同程度受说话者、听话者、信息内容和辅助条件这四个因素的影响。既需要听话者具备相关的客观的语言基本常识,更需要听话者主观的心理参与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本文借鉴了很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母语环境下的听力和英语听力不同之处在于信息的载体不同。只要意识到这些不同,获得信息载体的基本知识(比如,词、句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作为受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的获取信息的母语环境下的听力技能,完全有迁移到目标语――英语的听力实践的可能性。
2.对比分析迁移效应方式的应用
在所有迁移效应方式中,最符合语言学习迁移的莫过于对比迁移了。对比迁移法是充分利用研究对象中相似,相反或相对的内容,在学习时加以重新组合,通过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比较,使之相为映衬,以达到深刻地理解研究对象的目的。
在听力理解活动中,我们可以对材料所涉及的场景、内容以及碰到的问题等做一些具体比较,从中找出问题本身的相似点或者相似的解决方法技能。比如在对本校大一新生的英语听力教学中,笔者尝试利用比较迁移法,启发学生发现自身在英语听力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了个人和个别问题,在后来的统一练习阶段就避免了部分学生因听力困难而赶不上整体水平的尴尬,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下面是笔者的操作方法,希望与大家共享,更希望有同行能指正提高。
第一步:讨论。笔者把提前录制好的不同母语语音资料播放一遍之后,提出下面的问题:
“什么情况下我们听不懂我们的母语?”
解释过后,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分析,大家畅所欲言。然后反馈各小组讨论结果。
第二步:归纳与交流。
学生的讨论结果概括如下:
(1)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序颠倒,逻辑混乱时。
(2)只听字面意思,未理解言下之意。
(3)话题陌生。
(4)不同意说话人的观点。
(5)当时注意力分散。
(6)碰到生词或者该词的的陌生意思。
(7)说话人使用陌生的习语或表达。
(8)不习惯说话人的口音,方言或说话方式。
(9)说话人语速太快或者太慢。
(10)说话人似乎犯很多语言错误,等等。
现在,笔者引导他们回顾自己解决这些问题都采用过哪些方法。
第三步,探索通常的解决途径。
学生思索之后,说出了一些他们常用的方法。比如,他们认为:
针对(1)、(2),如果是当面交流,结合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根据所听到的做预测。
针对(3)、(4)开阔视野。
针对(5),尽量集中注意力。
针对(6),平时留意新词。
针对(7),积累知识,了解各方面文化。
针对(8)、(9)和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人多交流。
针对(10)注意口语体和书面体的差异,等等。
而后,我把他们的思维引向英语听力理解方面,进行第四步。
第四步:把问题导向讨论目的――在英语交流中,不论听或说,是否碰到类似情况?
在回答之前,我给学生播放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英语听力资料。听完之后,请学生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英语听力材料说出自己的问题。他们发现在英语听力方面碰到的问题有许多与第一环节中他们所说地汉语听力理解碰到问题有相似之处。怎么解决呢?很自然地,学生意识到了解决母语环境下的听力技能理解的方法适用英语听力理解。当然,也有几个特殊问题:
(1)常常忘记前面听到的单词。
(2)只听懂几个单个单词,没来得及想出意思就结束了,老外说话太快了。
(3)总习惯把听到的英语单词翻译成汉语;知道会浪费时间,但习惯难改。
如何解决呢,我请学生们考虑在不同的母语场合中,他们是怎样获得有用信息的,这些场合的言谈有什么特点,等等。比如友人间的促膝而谈与听通知公告;采访与大型会议;周星驰电影与新闻联播等。以母语背景下大型会议为例,请学生们继续讨论如何处理以上问题。结果如下:
(1)采用速记法。有意识记下一些信息会帮助你回忆更多内容。
(2)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听到的所有单词都翻译过来,否则会浪费时间并且分散注意力。
对于听或者阅读都有翻译习惯的学生,我建议他们选择一些中等难度的材料,大声快速地阅读,然后提问自己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细节。
到此为止,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在英语听力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母语背景下的听力技能。当然课堂上,这些步骤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3.技能迁移给听力教学的启示:
3.1启发学生概括总结两种语言听力方面所要求的共同技能。
心理学研究者强调,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或者说原理原则的概括和内化。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联系,就越有利于正迁移的产生。在学生的实际听力活动中也是这样,发现的母语和英语在听力方面的所需的共同要素越多,能概括出的相同或者相似技能方法越多,英语听力技能提高就越快。
3.2克服畏惧心理。
听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听力的一个主观因素。既然在母语背景下也有听不懂的内容,在英语背景下不能完全听懂完全可以理解。所以说,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消除情绪障碍,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3.3避免英语文化的负迁移。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手段,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地理气候环境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都要反映到语言之中。具备一点背景知识对所听的对话和短文会有一种熟悉感,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弥补语言上的一些不足;但是,如果搬来就用,不加区分,必然出错。
3.4英语注重逻辑思维,善于使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
所以,还应该多引导学生归纳英语语言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华莉.焦虑情绪对英语听力的影响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07,(34):52-53 .
[2]吴丹.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J].考试周刊, 2007,(30):59-60.
[3]邹利琼.浅析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非语言因素[J].鸡西大学学报, 2006,(0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