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范文

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

第1篇: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范文

一、指导思想

建设学习型新农村,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社会发展能力,走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路子,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辐射带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来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平安、富裕梅江。

二、奋斗目标

年,全镇农村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增长要达到8%,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9%,具体目标是:1、积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优质稻,形成优质稻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21000亩,落实水稻制种面积6000亩,商品蔬菜种植面积5500亩。继续巩固三黄鸡、生猪饲养、水产养殖、蘑菇和花卉苗圃等产业。2、林业。加强林政管理,整顿林政秩序,杜绝森林火灾,深化林权制度改革。3、水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争取上级立项资金,确保水库、堤防安全渡汛。4、果业。新增加工橙1000亩。5、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率达到87%,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14‰,自然增长率8.08‰以内。6、农村公共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关注农村民生,深化农村改革。7、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年内培训农民3000人次。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农业农村工作,调整梅江镇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二)突出工作重点

1、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努力探索有效途径和工作措施,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单位扶持,社会参与”的模式,重点抓好老溪、迳口、土围示范点,力争进入全县先进行列。各村要从“三清三改”切入,“三改”难以铺开的村庄,要搞好“三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五新一好”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逐步推进,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按照产业分类原则,适时组建好农村新经济组织,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工程,建设学习型农村。

2、认真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年内计划生育要达到87%,人口出生率14.14‰,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8‰以内,计生工作队伍要加大工作力度,突出“二女户”结扎重点,努力提高环孕检率,及时落实“四术”任务,加快建立以“奖励、保障、扶助”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农村部分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力促全镇计划生育上新水平。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产业化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我镇农业产业要围绕省委、省政府“五化”要求,即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学化,大力发展好以下产业。重点是推广优质稻,培育水稻杂交制种,扩大商品蔬菜生产等主导产业,巩固提高三黄鸡、生猪、水产、脐橙、花卉、西瓜、加工型红薯、蘑菇八个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一是全镇推广优质稻面积21000亩,辐射农户7813户,粮食产量达到9000吨,建设商品粮基地镇;二是以刘坑、迳口、背村、罗家、志坑、黄贯、湖田、碧岸等村为水稻制种基地,落实制种面积6000亩,辐射农户5146户,实现产值560万元;三是以北门、西厢、下廖、水东、庵边等城郊村为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落实种植面积5500亩,辐射农户2856户,人均增收800元,积极推广“猪沼果”生产模式,推广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四是以庵边、水东、湖田、老溪、吴家、小湖、黄贯等村推广良种、良法、安全、生态饲养黄鸡,年内达到310万羽;五是以生猪协会为龙头,由生猪专业户示范带动在高坑、新庄、老溪、河东、七里、下廖等村发展百头以上专业户,年内生猪饲养达到2.7万头;六是以罗家、土围、下廖、七里等村为主发展高效水产养殖,推广稻田养鱼,网箱养鱼,罗非鱼,扶持特种水产养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水产面积4000亩,产量2300吨;七是建立河东、新庄、高坑、湖田、水东、庵边等村为花卉苗木基地,达到面积1500亩,辐射农户300户;八是新增双孢蘑菇面积1万㎡,全镇达到31万㎡。

4、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村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立项资金,充分发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通过“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等形式,修复好水渠、山塘、水陂、水库等,推行“以奖代补”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办好经营性水利。

进一步抓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林木采伐,封山育林管理,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五不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农机总动力比上年增加50%。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开展农业保险,对推广良种良法有贡献的人进行奖励。

5、继续抓好“一大四小”工程

落实经营主体,抓实“一大四小”工程,镇村二级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两个作用,积极搞好宣传发动,规划布局。强化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面推进三项举措,务求实效。

6、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要落实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增加农业投入,继续实行免征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稳定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加强扶贫开发,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免书本费、学杂费和补助寄宿生活费的规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全面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加强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村村通”水平,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开展多种形式文体活动,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调动村干部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第2篇: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范文

一、扶持都市农业的发展

(一)扶持粮食生产,确保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种粮面积。凡辖区内承包种植早稻面积在20亩以上的种粮农户;承包土地面积100亩以上,且全年水稻多种面积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经公示确认后每亩补助10元。

(二)扶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竹笋、茶叶(有机茶)、蔬菜(瓜果)、水产等主导产业,建立从基地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按照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管理,面积在50亩以上的,并被评为当年度市星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每个基地一次性补助1万元。

(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凡新建集中连片面积在10亩以上的蔬菜(瓜果)、茶叶采用毛竹大棚设施栽培的,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新建单体钢架大棚面积连片集中5亩以上,每亩一次性补助1500元;新建钢架连栋棚1000平方米以上,每50平方米(含零取整)补助1500元;对大棚特色基地推广应用防虫网、遮阳网以及棚内喷滴灌、温湿调控等配套设施,给予投资额的20%以内补助;新添置钢架大棚进行三园(竹园、茶园、果园)及其它地方养禽,每只一次性补助1500元;新添置大型农业机械并用于农业生产者,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四)大力扶持模式栽培和养殖示范户,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发展。对新兴特色套种连作作物面积10亩以上大户,年亩产值达1.5万元以上,并有明显的示范推广作用,给予每亩补助300元;对采用大块状整地种植杨梅每亩20-25株,面积连片20亩以上,当年成活率85%以上,1-3年生每亩补助100元,4年生以上每亩补助300元;对坡度25度以下的低产茶园,采用全垦整地,种植无性系良种茶,连片面积10亩以上,每亩种植4500-5000株,当年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每亩补助200元;对当年春茶结束后进行中低产茶园改造,用修剪机进行重修剪,修剪高度离地面45厘米左右,改造后能恢复茶叶产量,连片面积30亩以上(以制作名茶为目的,每年春季修剪除外),每亩补助100元;对在禁养区外常年存栏家禽0.5万羽,达到市标准化养殖示范户,并未发生规定疫病的养殖户,给予1万元的奖励。

(五)注重新品种、新农技项目的引进和农业品牌建设。对于茶叶、畜禽、蔬菜(瓜果)、花卉、水产等名特优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杨梅高位嫁接新品种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于本街道主导农产品进行品牌注册的企业和农户,每注册一个农产品品牌一次性补助3000元(以批准手续为准),已注册品牌被评为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的,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

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六)鼓励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和加快技术改造。积极鼓励本地工商资本和外资开发农业基地和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对当年兴建办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原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包括农业基地建办),办事处按其实际投入(厂房、设备、设施)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按2.5%进行补助,最高不超10万元;对兴办新、特、优加工企业另行拟订补助政策;对村级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所在村1万元。

(七)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上等级、上规模。凡当年度评为国家、省、和市级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办事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1.5万元、1万元的奖励(不重复奖励)。

三、加强流通体系和农业新体制建设

(八)鼓励发展“订单”农业,重视购销员队伍建设。对工商企业和农业企业(包括购销大户)通过定向投入、服务、保护价收购、分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形式紧密的利益机制和产业链,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万元;当年度实际收购种植业农产品面积在300亩以上,以每100亩奖励1000元。

(九)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机制。鼓励各村、工商企业(含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基地负责人按照“民办、民营、民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农户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每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组织(有批准依据)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当年度经工商注册登记,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家庭或合作加盟等各类新型农场,每家奖励1万元。

四、加大农业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十)继续扶持农田水利建设。凡列入办事处计划的标准江塘石砌、大型抗旱排涝泵站建设,经验收合格后,按投资总额补助30%;对村级河道疏浚每立米补助3元;对老泵站(闸)、三面光渠道改造及山塘水库维修按改造资金总额补助30%。

第3篇: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范文

一是“烟囱”少了,企业多了。我们坚持“环境立县”战略,招商引资实现了由资源型向科技型、高附加值型、财政贡献率较高型转变。目前的柳河工厂多了,但污染少了,耗能低了,效益高了。

二是粗放农业少了,精品农业多了。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快速扩张,成为拉动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全县已有农产品加工业147户,年可增加税收9000万元。

三是圈舍少了,畜禽多了。紧紧抓住我省三年实现畜牧大省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提升畜牧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地位,牧业经济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四是劳力少了,收人多了。坚持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让村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全力打造柳河“龙岗系列劳务”品牌,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上半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5万人,劳务收入近3.8亿元。

五是上访少了,和谐多了。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幸福指数显著增强,民生事业极大改善,推动了柳河的和谐发展。

虽然农村形势总体向好,但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保障能力弱与保证粮食安全需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年代“老”、资金保障程度“低”、农业保险吸引力“小”,参保面“窄”。目前的水利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极不适应,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靠天吃饭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贷款难、农村融资难矛盾突出;由于很少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二是转移支付标准低与保障乡村基层组织运转需要不相适应。当前执行的转移支付标准是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时期的物价水平确定的,由于物价上涨,人员工资增加等因素,转移支付资金已经不能满足乡镇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

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小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现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经济总量小、带动能力弱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是农民素质低与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不相适应。部分农民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村级干部存在“三少三多”问题(岁数大的多、年龄小的少,低学历多、高学历少,老干部多、新干部少);输出人员缺少技能等等。提高农民、教育农民、规范农民、改变农民迫在眉睫。

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五点建议:

一要破解土地制约。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保护好耕地的关系。建议省里加快土地修编,做到既能有效保护好耕地,又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要破解资金制约。搭建农牧业生产融资平台,建议省里考虑组建区域性专业担保公司,对优质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畜禽规模化饲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实行贷款担保。也可以考虑把农民的土地、房屋、畜禽圈舍等生产资料转化为担保信用,扩大农村融资渠道。

三要破解政策制约。现在国家对农民补贴很多,农民受益很大。但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层组织又没有力量投入。建议省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采取国家财政为主、省级财政为辅的方式,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这其中专设一项资金,用于解决公益事业,确保乡镇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第4篇: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范文

为进一步推动劳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现就全区2014年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民增收目标,以服务园区企业为重点,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转移、增收入”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综合措施,强化就业环境,推动劳动力多渠道、大规模转移,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就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全区累计实现转移就业4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8.8亿元,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8万人、就地就近转移12万人。当年新增转移2万人,向经济开发区转移0.2万人,当年培训2万人。

三、工作重点

(一)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企业用工

一是成立经济开发区企业用工服务领导小组。由区政府牵头,劳动、财政、农业、交通、教育、扶贫办、工业园区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末召集成员单位交流劳动力培训、经济开发区用工等情况。

二是鼓励向经济开发区企业输送劳动力。继续按区政府《关于加强经济开发区企业用工服务的通知》文件规定对培训、中介机构和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向经济开发区企业输送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并服务3个月的,按每输送1人给予100元奖励,集体的培训、中介机构按50%奖励给组织者个人。财政部门要做好劳动力培训奖励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劳动部门要认真做好资料的备案和审核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的考核力度,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在做好劳动力动态管理的基础上,要积极做好用工服务工作,要经常深入缺工企业,了解企业情况,做好现有人员的后续服务。同时提高对电焊、车工、数控车床等技术含量高工种的补助标准,增加对通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补助标准,促进高技能人员向经济开发区转移。

三是加强培训机构、职介机构与企业用工的对接工作,建立用工信息对接机制。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开展对接服务,经常性召开培训机构、职介机构、缺工企业座谈会,企业负责人与培训机构、职介机构负责人建立稳定、直接的关系,提高对接的频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各类用人单位开放,吸引用人单位进场或委托招聘劳动力,定期举办“三方对接、联动招聘”活动,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职介机构同时进场招生、招聘,实行培训机构与培训学员的对接、用人单位与技能型人才的对接、职介机构与劳务派遣就业的对接。

四是强化用工帮办服务工作。按谁招商,谁负责用工帮办服务的原则,将企业缺工信息报送给各帮办单位,区企业用工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要按季召开集中帮办活动,将帮办任务分解到各帮办单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帮办单位的自身优势,切实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二)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继续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水准。去年确定的35所定点培训机构,为劳动力转移培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现有的这些培训机构开展工作不平衡,有少部分根本就没有开展培训工作,有的各自为战,而且规模小、力度弱,既造成培训资源浪费,又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实施。下一步要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调整充实定点培训机构,继续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让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消除各自为战、重复投入、多头培训的不良现象。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示范和带动作用强的劳动力培训基地,切实提高技能培训水平。

二是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学员技能水平高低,关系到学员转移就业效果,关系到工程实施质量。按省里的规定,今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首先发放技能培训的培训卡,学员持卡培训,培训机构凭培训卡领取培训券,切实提高培训券的使用效果。要以“两后生”为重点,全力做好培训卡发放和技能培训工作。各培训机构要把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着力点,紧紧围绕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必要的实习和操作。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要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改进培训方式,以农村新增劳动力为重点,大力组织动员和鼓励农民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培训,积极扶持开展“校校结合、校企结合”培训,把培训向两头延伸,一是前移,把培训重心下沉,在乡镇、村建立一批培训基地,切实降低农民参训成本,吸引更多农民参加培训;二是后移,把培训阵地向城市、社区延伸,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促进劳动力培训技工化。

四是做强特色培训基地。加大对培训机构的宣传力度,彰显其办学功能,提升其知名度,促进培训机构向规模效益集聚,重点抓好数控车床、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电动缝纫等优势工种的突破,抓住民办职业学校机制灵活的特点,强化某个专业的突破,逐步放大特色培训基地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切实发挥乡镇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各乡镇职介机构要按照劳动力市场的标准,建设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今年各乡镇都要建好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年底劳动部门要按星级服务中心标准进行考核,同时要合理确定人员方案,人员没到位的乡镇要根据编制数适当调剂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全省“镇镇通”网络的作用,热忱周到地为农村劳动力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真正发挥自身职能作用。

第5篇: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范文

一、加强农村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以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万村千乡”与“新网工程”等市场工程骨干作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家店”覆盖率、商品配送率、“一网多用”等功能。供销社要进一步利用“新网工程”,发挥网点和运储资源优势,推进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的建设和改造。争取用3至5年时间,基本形成县(市)、乡镇和村三级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善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做到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村、农副产品交易进市场、物流配送快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巩固提高已建2351个“农家店”,50个配送中心的基础上,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90%以上,“农家店”商品配送提高到65%以上,不断促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网多用”。做到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较具规模的产地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个县(市)政府所在地都有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超市及配送中心,每个乡或镇都有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农资连锁店,每个村都有连锁或规范经营的日用消费品综合便利店。

二、实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改造。我市现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近40个,占地面积近1000亩,年交易额近50亿元。我市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普遍存在“投资多元化,目标短视化,管理物业化,经营分散化,交易方式和经营设施老化”等问题,亟待规范和升级改造。近年来,我市稼仙米业、龙狮桥蔬菜批发市场、永强家禽批发市场、高河大王庙批发市场等,充分利用有关政策资金支持,改造升级已取得较好成效。批发市场要按照扩大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把贸易、加工、服务等结合起来,做到品种多、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效益优。逐步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检测、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极积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冷藏、低温仓储、专业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重视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专用仓储、码头和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区域辐射能力。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批发市场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实施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

三、培育连锁经营骨干企业。通过改造、整合现有网点与新建网点相结合,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商品流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投资的连锁企业。支持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到乡、村建设连锁店;支持连锁骨干企业以收购、兼并、合资、加盟等多种形式改造、整合农村现有商业网点;支持农村中小商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联合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第6篇: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xq”为你整理了这篇农业农村局2020年度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办理情况

县农业农村局2020年度共主办县人大代表建议13件、县政协委员提案9件。主要涉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建议、提案充分反映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按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要求,县农业农村局认真组织相关股室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已全部完成建议、提案办理答复工作,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由于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人员变动,及时研究调整了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张志宇任组长,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责任科室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机关办公室。通过加强领导,以解决突出难题,提高办理质量。

(二)细化责任分工。在收到县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后,县农业农村局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会上对每件建议和提案的办理都明确了交办分管领导和具办责任科室或二级单位,通过压实责任,提高办理效率。

第7篇: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建议范文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全县农业人口*******人,农村劳动力******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人。

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年龄16至35岁****人,占总数的****%,其中女性*****人;36至45岁*****人,占总人数的*****%,其中女性*****人;46至60岁*****人,占总人数的*****%,其中女性*****人。

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大专及以上文化*****人,高中文化*****人,(其中中专、技校及职高*****人),初中以下文化*****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二)我县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就业地点分布

截止目前,累计外出从业人员*****人。县内转移*****人,占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 ***** %;省内县外转移*****人,占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 %;国内省外转移*****人,占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从转移就业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地区,转移人员分别为*****人,分别占国内省外务工人员总数的*****,西部地区*****人,占国内省外务工人员总数的*****。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产业分布

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有*****人,占总数的*****;从事第二产业的有*****人,占劳动力总数的*****%;从事第三产业的有*****人,占劳动力总数的*****%。具体的说,主要分布在建筑、建材、采煤(矿)、运输、制鞋、机械加工、电子制造、保洁保绿、经警保安、服装加工、餐饮与娱乐服务、商贸服务等行业。

二、当前农民工转移就业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工普遍素质偏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所从事的职业没有长期性。

随着我国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劳动密集型逐渐被资本密集型替代,高技能人才和具有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而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导致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行业和基础服务行业上,他们经常流动于城市的各建筑工地之间和各类服务场所之间,由于经常更换职业,他们的工作及个人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依然存在,劳动报酬不平等,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民工的顺利就业,导致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差异以及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导致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存在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性条件限制和排斥农民工的行为,这些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作岗位风险高等歧视行为,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农民工顺利就业,导致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

   (三)农民工群体群体获得就业信息等各方面的渠道都很有限,导致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与普通人力资源相比,农民工获得就业机会的信息更倾向于利用非正式渠道,他们进城务工途径通常不会通过政府、媒体、中介,大多数农民工是通过亲戚、朋友、老乡等社会关系进城务工。选择这一途径的主要原因是可靠性较强、成功率高、耗费成本低,而选择社会中介或政府组织的就业机会,手续繁琐、成本高等现象。他们认为关系和运气,而并非教育和职业技能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关键,因此通过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大多数农民工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仍然以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欠缺自保意识,往往从事危险系数高、工作环境差、有毒有害的工作,工伤事故、职业病侵害、恶意欠薪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现象频频发生,再加之农民工在教育方面的劣势,使他们缺乏法律意识,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五)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针对农民工特定群体的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乡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针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所需要的岗位信息、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需要的服务还不够完善,没有切实可行的扶持办法。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找工作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明确的就业指导方向,更没有针对农民工技能提供的岗位需求信息。

二、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增收对策和建议

   (一)积极引导农民工学技能、促发展,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

农民工在转移就业前,应积极做好岗前培训,培训以市场实用内容为主要内容,以定向式、订单式培训为重要途径,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为最终目的。积极探索开展农民工专场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劳动力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农民工所需,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做到“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同时,在培训专业的设置上应更加贴近农民工就业特点,积极开展家政服务、汽车驾驶、电子商务、手工编织、足疗修脚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打造高品质劳动力品牌,增强农民工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激励全社会、用人单位,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确保农民工平等就业。

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用人单位在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过程中给农民工群体提供更多门槛低、待遇优且适合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岗位,激励用人单位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农民工平等就业工作的各项制度,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同工同酬,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权益。

   (三)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提升农民工转移就业质量。

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促使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合理有序流动。依托乡镇人社服务中心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有门路、求职有岗位信息。同时,加强求职岗位信息的搜集和,深入全县各乡镇经常性开展为农民工送岗位、送政策、送培训等服务活动。积极搭建供需平台,充分利用“就业援助服务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为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实现有序对接,切实提升农民工转移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