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有关部门领导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工作实践验证所学的管理理论,试着去探寻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实习中我做到像正式员工一样遵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其他同志交办的工作,得到所在实习部门领导和同志的一致好评。通过实习,使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其前身是下属的工程建设公司,现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注册资金万元,具有国家矿山工程施工一级总承包资质,现有在册员工人,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先后荣获煤炭部优秀施工企业、省优秀管理企业等称号。实习所在公核经营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编制公司生产经营月度计划,组织各有关单位召开公司生产计划平衡会议,整理各生产单位月度经营考核兑现资料,组织公司各承包单位兑现实施,及时了解各生产单位生产单位经营完成情况,参加分公司、项目部的月底综合情况验收,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时了解各单位生产经营、工程进度、施工情况。可以看出,经营考核办公室在公司中定位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情况调度与控制,可以说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导航员和调度员的作用,不仅要把企业各方各面工作的真实情况反馈给公司领导,以便于据此作出决策,还要提出自己有见的专业性建议,做好领导参谋、助手的角色。能够在这样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部门参加实习,无疑对我增加工作经验、验证所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企业发展取决于经营的质量和效果,从现代企业的发展看。只有在外广开源头,争取承揽更多的工程、提高各类产品销量,内多方节流,避免不必要的支出,真正做到真金用在刀刃上,才能在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障企业发展。对于像建工集团这样的建筑类企业来讲,要特别重视发展工程建设这一主业,而干好在建工程是承揽后续工程、开辟新市场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经营考核办公室正是有针对性地去做这方面工作。实习中,像部门其他同志一样,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工程建设的现场去实地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正在施工建设的刘官庄煤矿,深入工程现场,通过现场勘查、走访了解、听取项目部介绍等多种形式,对施工建设情况和整个工程进度、项目部运作情况都有了明晰、真实的把握,对工程质量、安全、文明工地的加大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促进施工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照月度计划和公司确定的工程进度总体要求,根据公司规定兑现工程进度奖惩,对工程施工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及时将项目施工情况上报公司领导,以考核促进项目施工开展,保障工程进度按期完成,确保满足甲方要求。
从一个项目的成功运作上可略见一斑,通过这些亲身参与的工作实践我深深感到之所以建工集团公司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正因为始终把严格管理放在首位、加强科学和引导和控制,同时在项目建设中采取了灵活多变、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组织结构和领导决策机制,才能够在市场上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美誉度,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想,这也应是建工集团打造“品牌”战略的最好体现。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习过程中,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不断接触到全新的工作体验而兴奋不已的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在实际运用中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心里动摇了自己的工作信心中,不禁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感到非常的难过。
一旦接触到实际,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含义。但是坚持度过了最初的困惑后,部门领导和同志们悉心指导下,较短时间内进入了工作状态,实习过程中不断增强着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像一个正式员工那样处理好各项工作。如果说这次实习得到什么,除了增强了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随着对企业情况的解和专业适应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实习过程中。产生了对企业发展、对专业学习的两点想法:
第一。要大力加强对企业全员的现代经营观念的培训和教育。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实施“零缺陷、低成本”企业发展战略,才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获得更大的赢利空间,加快企业的发展。因此,树立以促进企业以效益为中心,提高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实习中,接触到部门其他同志都有着多年从事经营管理的经验,无论是理论知识、工作能力还是对经营管理的思考都很出色,对企业面临的形势,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建设有深刻的认识。但从企业整体来看,也存在着一大部分人对现代化的科学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认知、对企业经营管理理解不够深入的现象。对此,觉得一个企业的发展仅靠一部分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企业全员增强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教育,从企业领导到普通员工人人心中取得企业经营管理的真经”才能在日常工作中自觉以此为标准指导工作开展,为构建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形成全员促进企业发展的盒力打下良好而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应当加大所学与所用的结合,避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脱节。一个人的感觉并不一定代表所有同学的想法,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专业教育和实践的确是有一段距离。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际工作的磨合。
所以。结合企业的发展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二是暑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暑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平时也要有选择地到企业去实际体验;三是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协调开展。
【关键词】人事档案;公路局;困境;管理;信息化建设
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我国的劳动人员的变更速度加快。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致使之前的人事档案管理弊端日益明显,加之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不重视,使得人事档案的管理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应有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当前我国各单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事档案管理对公路局的意义
(一)公路局选拔人才的根据。
人事档案记载了公路局员工的基本信息,是公路局了解单位员工的最直接资源。公路局通过人事档案可以了解单位内部员工的各类信息,从而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依据。因此,只有对公路局的人事档案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才能更好地使单位了解单位的人才情况,从而保证单位能够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为每一位员工配置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公路局合理配置人才的依据。
每个人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如果不对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就不能使员工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了单位的劳动效率、阻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流动,导致单位出现人才挤压的现象,对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保证公路局人才数量和类型的科学化。
只有对人事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掌握单位需要的员工数量和类型,为单位接下来的人才选拨进行预测,保证单位人员的充分利用,防止出现人才空缺和过渡饱和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单位对人才的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单位为了保证在对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做到人尽其才,一般会对单位的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整合,从而为以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二、公路局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路局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当下公路局最普遍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员工比较固定的单位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但当今社会是人员流动最快速的社会,这种单一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进行管理的需要。
(二)公路局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十分僵硬。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活跃,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通常会选择跳槽,但公路局却不肯将员工的人事档案还给员工,导致出现了各种档案问题,例如,“虚假档案”“档案流失”等,非常的不利于人事档案的管理。
(三)公路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低。
公路局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有很多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他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单位的作用和价值,而且由于他们大多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比较低,在人事档案的管理上存在很多的缺陷,很难将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好。
三、健全公路局人事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公路局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
公路局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其真正为单位的人才利用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真正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同时也要改变公路局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单一和体制僵硬的问题,为单位人才的流动提供便利,真正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从而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
(二)提高公路局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人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公路局人事档案工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的好坏。因此,公路局在招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时,一定要选择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高的人,在确定之后,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使其一方面熟悉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技巧,另一方面形成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从而保证所招聘的人员能真正胜任公路局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三)推进公路局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事档案的电子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各个单位都基本实现了人事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与纸质档案管理的结合,更好地保证了单位对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就要求公路局首先把原先纸质的人事档案通过计算机系统转变为电子化的人事档案,从而建立完备的人事档案数据库。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与公路局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也是提高公路局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更加方便、有效地利用公路局的人事档案为公路局的发展服务,公路局必须改变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和体制,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关丽萍.浅析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兰台世界,2014(S4):145-160.
[2]卢荆玮.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城建档案,2014(10):84-8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经济增长;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06-02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历史经济解释;劳动;经济生产;经济关系;经济条件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6-0031-04
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1844年)里就已提出政治及其历史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的思想。恩格斯也在《论住宅问题》中认为,一切历史和观念、一切哲学、宗教和政治都应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自己的历史著述中分别对暴力、革命、阶级、国家等一系列历史现象作了具体的经济解释,并分别得出结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条件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从18世纪以来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事先没发生过商业危机和金融危机。”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正是由于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共同利益才不得不采取国家这种与全体利益和单个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重视历史的经济解释,历史经济解释既是他们唯物史观的本质内涵,也是他们历史解释的基本维度。那么,历史为什么要经济解释呢?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专论,但在他们关于唯物史观的著述中,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零散却全面的解释。
一、经济生产是历史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不同在于人类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里的“人类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上的历史,所以历史是人的启示,而不是“神”的启示。
既然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无疑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那么这些有生命的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就应该是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诚然,人与动物在肉体组织所决定的基本需要方面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动物只是单纯地利用自然界,而人则可以支配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的手段无疑是劳动,是生产。因此,人一旦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就开始区别于动物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除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有满足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资料。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首先必须生产能够满足吃喝住穿的物质生活本身,这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而且是人们自古至今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历史地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都是任何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现实前提。任何一个民族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做其他事情。可见,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中的前提,有生命的“个人”也是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当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存在物,然后才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但是,从人类的生存角度看,改造自然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才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历史观首先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应有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予以应有的重视。①否则就不会为历史提供世俗的基础,更不会孕育出真正的历史学家。比如,法国人和英国人在这方面就比从未这样做过的德国人强得多,因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了解得非常片面,但他们毕竟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从而做了一些为历史编篡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
事实上,经济的物质生产不仅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也是世代交替、历史延续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经济的物质生产就没有人类历史。这里所说的生产实际上有其条件和前提,这些条件与前提一旦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东西,上一个时期生产的历史结果就是下一个时期生产的自然前提。这种前提和结果的不断交替的过程就是历史。所谓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是指人们在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并非随心所欲地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因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大量资金、环境和生产力,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对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作了预先规定。②也就是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以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为其全部历史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才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才形成人类的历史。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不管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还是人类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都离不开经济的物质生产,因为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所以他们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不过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不过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所有历史记载都应该从这些自然的物质基础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变更出发。
二、经济关系构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在1894年的一封信中指出:作为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就是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在有分工的条件下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可见,经济关系主要是指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又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证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就意识到家庭、宗教、国家、道德、科学、艺术、法等,都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受其普遍规律的支配。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时也发现,往往在历史著作中不太起作用的经济事实,却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因为正是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阶级对立的基础,在工业比较发达的英国,阶级对立又是政党形成、党派斗争、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础。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明确指出: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物质生产中而不在天空的云雾中。他们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体论述了国家、思想、观念、意识等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他们认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产生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而思想、意识、观念的生产最初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直接交织在一起的。在这里,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也都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市民社会”即受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上层建筑的基础”的思想。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从作为历史前提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面,来论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但他们的论述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将历史的发源地由“物质生产”提升到“市民社会”,又将“市民社会”提升到“上层建筑的基础”的层面,并进而将他们的历史观概括为:从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解释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市民社会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国家的活动以及意识的各种理论产物和形式,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③可见,这种历史观的进步性在于是从生产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而不是从观念形态出发来解释实践。
事实上,任何社会生产都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和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市民社会”或“交往形式”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市民社会或交往形式就是后来所说的生产关系。但真正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与历史的关系展开论述的却是马克思1849年写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他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就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联系和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对自然界的影响,也才会有真正的生产。④简言之,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那么,这个前提与社会历史又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接着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且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而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标志着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⑤也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又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在这里,马克思尽管没有提出经济基础的概念,也没有进一步揭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但毕竟把对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论证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系统阐述,是马克思在他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完成的。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上面又树立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适合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也就随之而来。只要经济基础发生变革,上层建筑迟早也会发生变革。总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总是制约着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⑥这个阐述不仅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与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变更之间的关系,而且进一步阐述了经济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也是对历史经济解释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又对这一基本原理作了进一步概括,指出:以往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都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具体产物;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便形成现实基础,而每个历史时期的所有上层建筑,终归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⑦这个概括不仅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与阶级斗争理论联系起来,而且更加强调历史经济解释的必要性。
另外,经济关系就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所以恩格斯晚年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认为,经济关系还应包括地理基础、外部环境、人口和技术在内。首先,地理基础这一自然的重要因素能为生产提供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劳动对象的种类,并且由于有利或不利的气候条件会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其次,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外部环境即国际经济环境、对外经济交往,越来越成为一种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经济关系。再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是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生产本身就包括人自身的生产,人本身的生产质量也无疑会影响物质生活生产,影响着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容积和质量,所以恩格斯说“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至于技术,恩格斯明确将其归入经济关系之列,并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进行了论证。他说:这种技术,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氏族社会解体后它也决定着阶级划分,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就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言,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则更依赖于技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好的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比如整个流体力学就是由于当时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⑧这里恩格斯既强调经济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加强调经济关系内涵的丰富性。这就提示我们历史经济解释一定要注意经济因素的多样性,尤其地理基础、人口和技术恰恰是历史经济解释中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出于反驳论敌的需要,不得不强调被否认的经济决定历史的方向这一主要原则,而对参与相互作用的其他因素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以至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甚至有的学者竟把马克思的理论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所谓“经济唯物主义”,就是把经济说成是历史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而否认相互作用。鉴于此,恩格斯在他晚年的几封通信中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必要的澄清,同时也是对历史经济解释的进一步解释。
第一,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1890年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信中明确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就归根到底而言,是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如果在这里有人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那它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荒诞无稽的空话。⑨简而言之,经济归根到底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这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若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即历史必然性来看,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权力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而告终。经济发展总是毫无例外地和无情地为自己开辟道路,法国大革命就是这方面最显著的例证。再比如,一切政府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本国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政府可以通过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的方式来执行这一任务,它们有可能加速或延缓国家的发展,可是它们最终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但若从历史表现的形式即历史偶然性来看,经济因素未必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勃兰登堡在北德意志的许多小邦中,成为一个体现了南北部之间差异的强国,并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必然性,而首先在于勃兰登堡卷入了波兰事件这一非经济因素。因此恩格斯进而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这一斗争形式的,还一定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⑩其实,这里的“归根到底”本身既意味着经济因素具有根源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它不具有唯一性,起作用的还有其他因素。
实际上,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因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一种决定作用,如果什么也决定不了,那也就等于没有作用。所以,这两种因素缺少哪一种都不可能引起历史的发展。既然如此,那么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有哪些,它们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经济因素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在恩格斯看来,上层建筑包括宗教、哲学、政治、法、文学、艺术等,它们不仅以经济为基础,而且它们本身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譬如,国家权力对经济的发展既可以促进也可以损害;继承法的基础是经济,但也直接影响财产的分配。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是有反作用的。当然,这并非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积极的,而只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意义上的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相互作用。{11}这就启示我们,历史经济解释要注意辩证法,不要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
第二,经济因素并不直接、自动地发生作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终是经济,但经济因素并不直接、自动对历史发挥决定性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历史是人创造的,但并不是按照人们共同的意志创造的,而是从许多个意志冲突所形成的合力中产生的,其中每个意志,又都是由许多特殊生活条件决定的。可见,经济因素是以各个人的意志为中介而间接决定历史发展的,但最后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就是一种自然过程。正因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中,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表现和补充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然而,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终归依然是经济的必然性。{12}
但也要注意,上层建筑因素的偶然性作为经济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往往都有相对独立性。比如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具有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所以,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和后来的德国,在哲学上却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但是,无论在法国还是在德国,哲学和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大多是经济高涨的结果。{13}当然,政治、法律和道德对哲学直接影响最大,而经济的影响多半是在它的政治等的外衣下起间接作用。所以,我们的研究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考察的时间越长、范围越广,我们就越是发现正是经济构成一条贯穿始终且有助于理解的唯一红线,并在归根到底意义上具有决定的意义。{14}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经济因素从归根到底意义上决定历史的发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发展都能从经济上找到依据。比如,经济上的需要无疑是对自然界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但要给原始状态的愚昧从经济上寻找原因,那就太迂腐了。又比如,要从经济上说明那种贯穿整个德意志裂痕的高地德语音变的起源,也很难不闹出笑话来。{15}所以,尽管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其中经济运动是最有决定性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经济解释的解释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历史需要经济解释。因为经济生产是历史的前提,经济关系是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第二,历史需要辩证的经济解释而不是片面的经济解释。因为历史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把历史的经济解释绝对化,否认其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就会把复杂的历史过程简单化,从而也就不能科学地解释历史。事实上,只有在“归根到底”意义上经济因素才制约着历史的发展,一旦具体到某个历史事件,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引领、甚至决定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果。第三,如上所述,即便是“归根到底”意义上也并不是所有历史都能够经济解释。因此,历史经济解释只是历史解释的一种,尽管相对其他解释,这种解释是最为根本、最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条件的,否则便是夸大真理走向谬误。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1页,第544页,第544页。
④⑤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724页。
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页。
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9页。
⑧{11}{12}{14}恩格斯:1894年《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67页,第668页,第668页,第668页。
一、公共利益理论和独立审计准入管制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公共产品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必需品,是社会公用的基础设施。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认为管制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反应,其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公共利益理论的假设之一是市场是脆弱的,如果不进行管制就会导致不公平和低效率,而政府管制是对社会的公正和效率需求所作出的无代价、有效和仁慈的反应。政府管制是服从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一种减少市场运作风险的方式,是针对私人行为的公共行政政策,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规则,目的是为了控制受管制的企业对价格进行垄断或对消费者滥用权力,具体表现为控制进入、决定价格、确定服务条件和质量及规定在合理条件下服务所有客户时的应尽义务等,并假定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代表公众对市场做出一定理性的计算,使这一管制过程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这样,政府管制不仅能在经济上富有成效,而且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完善。
独立审计公共性可以从两个方面阐释:第一,独立审计生产的产品,相对与私人产品而言,属于公共产品,市场机制作用会失灵,应进行政府管制弥补失灵;第二,独立审计的公共性是由其服务对象的公共性带来的。股份公司产生及其不断发展,使得包括股东在内的利害关系人,日益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审计报告之所以成为公共物品,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于公众公司财务信息向社会公开的法定要求,因此也使注册会计师与股东、债权人和其他潜在报告需求者建立了法定的责任关系。一般而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大多为政府或政府创办的机构,但世界各国有关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均由独立的会计师承担,而不是由政府承担。注册会计师作为一种特殊中介鉴证制度出现,为政府介入独立审计职业的监督提供了理由。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独立审计准入管制
信息不对称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主要研究处于信息不对称环境中的双方由于存在信息差别而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即双方如何均衡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理论根据它所存在的时间与契约签署时间的不同,分为外生的信息不对称和内在的信息不对称。前者是由当事人在签约之前的客观状态所引起的,因而是天生的、外在的。外生的信息不对称最易产生的是“逆向选择”问题,即参与契约或交易的一方可能故意隐藏自己的私人信息,提供不真实的信息而谋取利润;后者是在契约关系成立之后由当事人的行为造成的。契约关系成立之后,若参与契约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契约行为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进而无法对其行为结果进行控制往往就不能获得对方真实的行为信息。一旦契约中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拥有信息资源优势的一方就很有可能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而使另一方受损,因而内生的信息不对称最易产生的就是“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企业设立时的资产与人员配备都直接影响成立后的企业与相关市场主体交易的效率和安全。而企业设立法规所规定的重要信息公开制度为相关市场主体获取信息创造了条件,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市场失灵。因而,政府对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需要实行市场准入管制,通过许可、审批和登记等程序和手段对进入者的自身条件进行必要的审查,防止条件不合格的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行为,损害消费者正当权益,或者倒闭破产,造成社会动荡。
交易双方对交易对象特征的了解是不对称的。当买方对这些特征度量的成本大于卖方的度量成本时,由卖方对其商标或声誉进行投资,提高买方对其产品(服务)质量的信任度,或直接进行产品质量的担保,或由第三方(通常是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政府或其授权机构)对其市场准入资格进行限制,就成为可以选择的契约安排。独立审计市场中,独立审计职业服务作为一种无形商品,其质量难以直接观察,各有关当事人对审计信息资源的享有不对等,需求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也危机到了审计行业的存在、发展。而独立审计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在社会公众利益和审计师自身的利益存在矛盾但两者又必需兼顾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双方的博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仅仅依靠市场本身是不能实现的,而要借助管制的力量来控制这种博弈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序地进行。市场准入制度具有一定的信号传递功能,有利于解决审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许可等进入管制对进入者的自身条件进行必要审查,如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执业人员和专业性质等,决定其是否能够进入这一特定业务领域,防止条件不合格的进入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损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从而严格保证独立审计质量。
三、经济人有限理性和独立审计准入管制
关键词: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过去的普通手术室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及病人对良好手术室环境的要求,洁净手术室已逐渐成为我国各类医院进行各种手术的理想选择。由此,洁净手术室应用而生,并成为新生事物以顽强的生命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发展壮大。净化空调系统作为与洁净手术室相配套的净化设备,在降低手术感染率和创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洁净手术室的顺利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概念界定
(一)洁净手术室
“洁净手术室是应用空气洁净技术,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流、洁净物品、污染物品流程及严格的分区管理,最终达到控制微粒污染及病原菌数量,使室内空气达到一定生物洁净度,保证手术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1]这一定义侧重于过程管理,是从动态的角度对洁净手术室加以界定的。
笔者认为,洁净手术室是指采用以空气洁净设施,通过正压净化送风气流控制洁净度,从而达到一定细菌浓度和空气洁净度等级标准的、未被污染过的新型手术室。这是对于洁净手术室概念内涵的界定,而对于洁净手术室概念的外延界定,还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第一,洁净手术室的设置。此种手术室设置净化空调系统,可以对室内的温湿度及空气中的非生物粒子和生物粒子均加以控制,从而达到净化效果,为提高手术质量以及洁净手术室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二,洁净手术室的组成。洁净手术室一般包括建筑装饰、净化系统、医用设备、通风管道、给排水管道、医用气体管道及电源电缆等。第三,洁净手术室的特点。洁净手术室具有洁净程度要求高、相对密闭程度要求高以及满足各种功能要求高的“三高”特点。
(二)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
净化空调系统是指在洁净手术室设置的可以控制室内温湿度、细菌浓度及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并保证室内洁净度的配套净化设备。这是从净化空调系统在洁净手术室所发挥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
对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概念的界定,还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组成。该系统由空调系统和净化系统两部分组成,一般包括冷热源、净化空调机组(净化空调新风机组、净化空调循环机组)、送/回风装置、净化空调风管、定风量阀、加湿器、加热器、过滤器(初、中、亚高效、高效)及自动控制系统等。另一方面,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特点。该系统与普通空调系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空气的净化和除菌。此系统不仅可以控制室内温湿度,保证医疗上必要的温湿度,而且还可对室内的尘埃、细菌及有害气体的浓度均加以控制,达到净化和除菌的效果。其次,注重细菌浓度的控制。该系统控制各区域的气流和风速,提供室内人员所需的新风量,维持室内外合理的气流流向和分布,并排出废气和有害气体,尤其注重对室内细菌浓度的控制,以达到降低手术伤口感染率的目的。最后,空气热湿处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一大两小”特点。“医院的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在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中,与一般的舒适性空调相比具有送风量大、相对冷热负荷小、送风温差小的特点。”[2]
二、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
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控制室内温湿度和尘埃、细菌浓度,保持洁净手术室的洁净程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的功能。因此,加强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是保障洁净手术室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于整个医院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一)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1、洁净手术室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是通过净化设备系统控制手术室内外的气流,依靠独立新风(正压控制)系统的运行把室外的新鲜空气送入手术室内,使室内的气流保持正压状态;同时通过高效过滤器的均压均流作用,使干净气流充满全室,靠正压送风气流的推出作用,将手术室内原有的空气排出室外,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洁净手术室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图1加以说明。
在图中,通过新风机组、定风量阀、循环机组等净化设备,将手术室外的新风送入室内,使干净的气流充满全室,并且通过各机组的运行使室内的气流保持正压状态,靠正压送风气流的推出作用和排风机将手术室内原有的空气排出室外,从而达到保持手术室内洁净、无菌的目的。
2、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工作原理。该工作原理是通过净化空调系统,将室外新鲜空气送入手术室内,并经过排风系统的运行排出室内原有部分空气及空气中的部分尘粒、细菌,达到净化和除菌的目的,同时,回风系统将室内另一部分空气送回循环机组重新利用。如此循环运行,可以保证室内的新风量,降低手术感染率并创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
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图2加以说明。
在图中,通过新风机组、循环机组、定风量阀、高效过滤器等空调净化设备,将室外的新风送入洁净手术室内,并通过排风风机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其中,室外的新风首先经过新风机组进行初步净化;其次通过循环机组的过滤区(初效、中效过滤器)再过滤、加湿器对其湿度进行调节、冷/热水盘管对其温度进行调节、送风风机将其送入风道;再次通过定风量阀对风道内的风流量进行控制;最后经过高效过滤器对风道内新风进行进一步过滤并送入洁净手术室。同时,手术室内原有气体一部分经排风风机排出室外,另一部分经回风管道(管道内回风气流可有效地将室内尘粒带出)送回循环机组进行循环利用。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整个过程气流的动力来源于送风风机,从而使手术室内气压稳定并始终维持正压状态。
(二)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
我院从2009年3月开始使用洁净手术室,并成立了新的科室——净化设备管理科,专门负责洁净手 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净化设备管理科位于门诊综合大楼七八层之间的设备层(F层),其中净化空调系统有新风机组两台,循环机组十六台,均设有过滤段、冷/热水盘管(二管制)、电加热及加湿器等,为医院的十八间手术室、重症医学科(ICU)、手术供应部、手术更衣间、手术室辅房、洁净走廊等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对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节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也随之不断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生活的环境也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开始加大对力度对城市进行绿化建设,而园林景观设计则是现代社会城市绿化的常见方式,其对于美化环境及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普涨浪费等情况。有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的引进外地植物,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金浪费,而且引进的植物也不适应当地的环境,从而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产生影响,甚至还存在有为了满足视觉美感,而盲目的挖湖堆山等等,这些行为都极大的造成了资金与资源的浪费,是不能满足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文章结合某园林景观设计的实例,探讨节约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措施。
一、基于节约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节约就是在达到同等效果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资金投入。而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节约理念,不仅是指降低成本,而且还包含降低能源的使用量等等,使其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确保其自身的发展,从而达到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效果。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能源紧缺现象的日益严峻,国家也逐渐加强了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视,因此,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合理的调配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逐渐的关系,不单单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有效的促进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施。因此将节约理念融合到现代社会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二、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浪费水资源
由于我国北方气候较为干旱,所以,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会加入相应的水景设计,从而满足人们乘凉、观赏的目的,而其使用的大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地下水,从而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建设喷泉、水池等设施也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后期的维护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往往会造成大量的资金及水资源的浪费。
2.施工物资浪费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对物资的选择及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物资品种及质量的不同使得设计人员不能准确的对其进行把握,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物资浪费的现象,而且设计人员往往追求使用价格较高的物资材料,从而造成成本加大,物资浪费的现象发生。
三、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加大了对节约理念的重视,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某园林景观建设工程在设计过程中以节约理念为指导,加大了对以下方面的重视,从而在满足其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大大的减少了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1.重视物资材料的节约
物资材料是园林景观建设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其的重视必将会起到良好的节约效果。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常用的物资材料包含软质材料和硬质材料两种,而常用的软质材料有花卉、木材等,常见的硬质材料有陶瓷、玻璃等几种。该工程为了实现节约理念的目标,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加强了对本地材料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对新型材料等的是使用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物资浪费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成本,而且玻璃、陶瓷等材料在生菜的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产生,而该工程中减少对其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可谓是一举多得。
2.重视水资源的节约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然而水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对水资源节约的重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该工程为了实现水资源节约的目标,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以下几点的重视和运用:一是,使用节水器具,现阶段的园林景观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喷灌系统不合理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然而通过滴喷、喷灌等节水器具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其节约效果可达到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间。该园林工程的设计建设中就加大对其的利用,尤其是对微灌的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水分蒸发现象最小,而且还能有效的抑制杂草成长,从而将水分直接供给到植物根部,促进植物生长;二是,利用中水回收技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就是对废水进行回收利用,该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就加强了对该手段的重视和应用,通过对中水回收技术应用有效的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及废水等进行收集和处理,然后再将其应用到景观的灌溉,工地施工,道路冲洗等方面,从而既满足了景观建设的需求又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了节约;三是,收集雨水,雨水是常见的一种有资源,然而却很少被应用到园林景观建设中。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对其的重视,利用居住区的建筑屋顶、人行道等硬质地表对雨水进行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后期的园林灌溉、喷泉等方面,该方式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园林对水资源的需求,而且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此外还有效的实现了缓解城市洪涝等问题,也可谓是一举多得。
3.重视土地资源的节约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可用空间也逐渐的减少,现代城市也同样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基于此该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一是,合理规划,在设计施工前要对方方面面的原因进行考虑,合理的对设计进行规划,从而有效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合理利用空间,该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以合理利用空间为宗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为了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该园林建设工程设计了地下停车场,从而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有效的节约了地上土地资源;三是,加强垂直绿化及立体绿化,该园林建设工程加强对围墙、护坡、
建筑墙体等地方的绿化,在这些位置种植爬藤类植物等,从而达到立体绿化的效果,有效的增强环境湿度,而且还能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同时还能起到美化的目的。
四、总结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紧缺现象及环境问题,因此,加强对园林景观的建设已成为现代社会城市发展的重点,而能源紧缺现象也促使国家加强了对节约理念的重视,这也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土地、水资源的节约已成为现代社会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所以,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建筑必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孙青丽.节约理念与现代景观设计思想一致性的思考[J].生态经济,2012,3(11):90-92.
[2]董睿.论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4(3):78-81.
[3]陈瑶红.城市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5(2):190-192,。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解析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同时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观念使得人才培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1]。在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是其中的一个类别,用以培养具备经济管理专业素养同时拥有基础应用能力的该行业人才。虽然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很多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专业教学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需要在教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变化。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相关课程最早设置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作为专业内容进行教学。发展至80年代中期,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已经较为普及,到了90年代,“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相继开设。发展至今,高职院校越发重视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方向的确立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观念的提出。虽然经济管理专业的内容会因为时期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企业管理”仍然是不变的核心课程。“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经济学”等都是按照专业的不同而开展的课程。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使用的很多教材,无论是经济管理课程的体系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过于重视讲述理论方面的知识。正因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使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偏向于研究性,而不是真正能够投身于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型人才[2]。若按照以往的教育观念进行分析,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仅仅需要向学生灌输最基本的理论框架,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具备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但是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单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在专业理论和具体适用二者之间尚未实现良好的转化,也就导致很多编写经济管理专业教材人员以及讲解教材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明确,很难为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真正的服务[3]。
(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
现阶段,课堂教授依然是众多高职学校在教学上的主要方式,基于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虽然一些经济管理专业课堂上增加了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等环节,但是因为不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实训基地,学生也就因此很难得到实际动手操作的体验。除此之外,如果想要开展实践性质的教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储备专业知识与训练等这些前期必要的准备,还需要寻找可以合作的实习单位等,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承担所有同实践教学相关的工作,导致诸多教师因难以承受这些困难退而求其次。此外,课时设置上,实践教学占据的比重通常很小,所以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也会尽可能在教学中减少甚至避免开展实践教学。
(三)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即使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高职教育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线,但是依然没有彻底的改变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4]。其原因包括很多,诸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难以寻找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点、缺乏政策法规、企业缺乏高涨的合作性、学校缺乏高度的社会认可等等,最重要的是通常职业院校很少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意义与具体的项目,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同当地实际的需求相背离,或者一些院校缺乏明晰的职业特色,再或者学校专业课程方面的设置不能同企业需求实现紧密的链接。
三、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中,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具备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同时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轰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会对其综合素质、技能以及智能等的提升起到难以磨灭的作用[5]。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其形成全面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品格,就需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中心,创建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品格与素质的奠基下真正的将学习到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想要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恰当的更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在教育观念上实现平等的对待,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并对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纲、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建设加以完善。将循序渐进和创新性作为原则,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化开展加以指导,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同教学实践特点以及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6]。此外,也可以以教学需求为依据,将演示、参观、情景教学、甚至沙盘推演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用进来。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应用,使其开放、直观以及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可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使教育信息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升,也能使生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中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专业化的知识技能[7]。
(三)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缺乏企业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与此同时,校方也能在技术与智力方面为企业提供需求,企业会因此而得到运作效率的提升,可以理解成一个双赢的过程。从学生方面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其获得针对性与专业性的实习工作,不至于荒废所学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利用学校师生在专业上的较高造诣来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将学生实践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展现,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与准确[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设置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发展至今已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学科,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这几点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希望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相关研究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更多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探索[J].山西科技,2015,2:92-94.
[2]李红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7-118.
[3]谭柯.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浅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4,18:152-153.
[4]刘青青.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考试方式的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429.
[5]高旭.浅析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395.
[6]聂洪臣,高建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6:152-153.
[7]周芳.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80-82.
1医院会计管理概述
医院是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社会组织,主要从事医疗、药品、保健、康复、检查、咨询、培训、宣传等活动。从医院的组织形式上看,医院有非营利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两种形式。非营利性医院以事业单位和民办企业单位为主要组织形式,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的社会组织。营利性医院是以企业为组织形式,是通过提供医疗服务而获取一定利润的社会组织。非营利性医院按性质又可以划分为公立医院(又称国有医院)和私立医院(又称民营医院)两种类型。公立医院是国家或其他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医疗机构,以事业单位为主要组织形式。私立医院是单位或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医院,以民办非企业单位为主要组织形式[1]。
医院会计是反映和监督医院财务收支活动及结果的专业会计。医院会计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济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医院会计的基础职能是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监督医院的预算资金和业务资金运动,参与医院的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我国医院会计是事业单位会计的组成部分,财政部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的业务特点和相应的会计核算的要求,制定了《医院会计制度》,规范医院的会计核算活动。
2当前医院会计管理的瓶颈
2.1会计管理模式不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医院会计管理模式参差不齐,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医院级别往往根据行政级别设置,医疗改革不同性质的医院随之建立起来,会计管理模式也出现了的差异,许多医院的会计管理模式陈旧,不适应新时期的医院改革发展形势。比如医院信息数据的采集方式单一,没有引进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即使使用了现代的信息技术工具,也只是用于简单的数据核算与报表工作,没有用于真正的会计管理系统[2]。
2.2会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受到我国医疗发展实际的影响,医院普遍缺少标准的会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各医院一般根据自身需要和相应的决策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要求内部个科室执行,对于具体的贯彻执行情况,很少做出监督评价。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可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对企业展开审计,但是医院作为事业单位,一部分国家出资,一部分医院自负盈亏,并没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因此相关制度在执行时往往缺少后续的监督与评价,即使有内部的评价,对医院会计管理水平提升有限。大部分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管理没有完善制度的支撑难以发挥作用。
2.3财务制度新旧交替,发挥作用存在滞后
会计管理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国家相应的财务制度为依据,即需要有国家成文的财务制度加以约束,根据相应的财务制度进行操作管理。我国在上世纪末出台了相应的财务制度,制度缺少细节性规定,在大原则下,不同医院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即没有硬性约束。而新的会计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刚刚颁布实施一年多,新旧交替过程中,医院的会计管理必然处于变动中,其会计管理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
3医院会计管理瓶颈的解决措施
3.1归集会计管理信息
按照一定的会计管理规则和方法,对医院经营业务活动及经济事项发生的会计信息进行分类和记录。根据可比性的原则要求,对于同一医院内不同的责任单位或同类的经济业务,都要按照统一规范的处理程序和方法来进行。会计管理不拘泥于财务会计的规则,并不等于无章可循。相反,在具体的业务事项处理中,还应严格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例如,在全院各科室进行收支平衡分析时,要对科室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必须严格按照全院统一的成本归集的办法,按照成本性态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对于混合成本要按照统一规范的方法进行分解归类。按照统一规范的方法归集的成本信息,才能以统一的标准对全院科室进行收支平衡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3.2建立健全医院会计管理体系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医院发展的重大桎梏,尤其是两会上也曾经多次地提到过这一问题。但对于医院而言,如何脱离政府的财政支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医院的内部财务管理,即通过加强医疗成本管理来降低医院的治疗费用,从而有效地解决当前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基于此,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岗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会计人员根据会计管理者的具体要求,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搜集相关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预测、分析、决策以及评估等方式和方法,未雨绸缪[4]。
3.3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医院会计管理的监督
一方面,重视对医院会计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控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符医院实际的控制制度,明确责任,将会计管理工作的责任明确到人,实行责任制。另一方面,重视对财务部门和会计管理人员的考核,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实行奖惩制度,提高会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将控制制度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并将财务费用的支出、执行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纳入到考核的体系中,充分实现对会计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