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恢复记忆力的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我院的痴呆患者90例,进行认知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内容为智力训练、语言训练、记忆训练、日常生活能力,为期3个月并做评分。
结果:90例患者通过3个月训练,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较训练前有所提高。
结论:老年痴呆患者经过认知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延缓痴呆的进展,并且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训练护理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20-01
随着世界人口逐渐老年化,老年痴呆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医学问题。而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又是惊人的,因此痴呆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痴呆患者记忆力和生活能力退步甚至丧失,使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而目前无药物治疗的一组疾病。护理是延缓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采用了认知功能训练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老年痴呆病人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98岁,最小64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力下降、思维、理解判断力下降、失认失用、人格改变等,住院天数≥3个月。
2方法
对90例轻度、中度住院患者均进行相同的记忆能力、智力、语言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自编了如下训练项目:①智力训练:如数数字;下象棋、打麻将、跳棋、扑克;智力拼图;认字、填字、写字;读诗、读报;手工劳动;识别日常用品;识别人民币。②日常生活训练:如站立、行走训练;扣纽扣;购物;打电话;穿衣裤;整理床铺;洗脸、刷牙;拍皮球。③瞬间记忆:如记数字;今天是几号;今天是星期几;请重复刚才所说的电话号码;出示给病人钢笔,眼镜,钥匙,请患者回忆,5分钟后再请患者回忆刚才出示的三件东西。④推理能力:如井底之蛙的含意;元旦、五一、国庆的日期;一年有几个季节;一年有多少天;简单算数运算;掩耳盗铃的含意。语言能力:吐词清晰度;语言流畅性;词语连贯性;语言逻辑性。每次各类项目训练为半小时,每天2.5小时,分别于上午、下午进行,隔天一次,为期3个月。训练由2名护士,2名护工负责,每次完成后由护士作出评分。
2.1第一阶段:评估阶段:训练前明确老年性痴呆诊断,愿意参加并能坚持的患者,由护士使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其认知缺陷。
第二阶段:拉网式训练阶段:前2个月以共性训练为主,患者接受所有项目的认知训练,训练过程中进一步评估患者认知功能保留与缺失程度;评估患者的性格、训练嗜好、兴趣,从而明确下一步的训练目标和方向。
第三阶段:个体化训练:最后1个月以个体化训练为主,在掌握了前2个月患者基础上,根据其个性特征进行必须项目和选择性训练项目的训练。
2.2测评量表。使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试,评价其认知变化。
2.3观察和效果评定。训练前对护士进行培训,统一训练方法及评分标准。对每一类项目中所包含的内容逐一进行评分,采用三级评分法,依据如下:0分:完全不会做,1分:部分会做,2分:全对,然后相加得该类项目总分。训练开始时做一次评分,以后每两周做一次评分。3个月后,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由两名护士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评定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4统计学方法。用SSP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3结果
4讨论
老年痴呆随着病情的发展,许多高级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语言能力,推理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如购物,料理家务,管理财务,穿衣,沐浴,肢体活动等均有下降的表现。为此导致了该病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生活质量下降,增加照料者负担和医疗费用的疾病。此研究对患者训练前后进行对照观察,并做出评定。认为训练对延缓痴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可能是通过反复训练后,患者无论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了刺激和强化,认知功能的康复可能是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起作用的结果。此外,通过内隐学习可以使痴呆患者的记忆能力得以恢复[2,3]。
4.1挖掘潜能,建立患者自我照护能力。开始训练时患者对提问不假思索回答“不知道”,或我记性不好为由。鼓励家属协助并不断予以激励手段,将训练和患者日常生活事件相结合,使其自身感受到我能行、我会做。每位患者都能参加制定自己的日常生活计划,使日常生活变得有规律。患者的智力、记忆、语言、推理、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总体水平均较训练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以提示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在目前无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特别是通过肢体功能训练,可强化老年痴呆患者肢体活动的灵活性,同时也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4.2调动患者兴趣爱好。依照痴呆患者远期记忆保持时间较长,短期记忆在患病初期即损失,在训练初期评估已存在的爱好,并以此作为切入点,选择和患者爱好相关的认知训练项目,这样患者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
4.3寻求帮助,家属主动参与。内容包括患者疾病治疗,全过程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认知治疗:形成患者和家属参与讲座讨论、计划指导、书面教育,时间安排上重视全程指导,经常召开患者家属座谈会,讲明全程认知训练的意义,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要求他们能够积极配合。
总之,经过上述方法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认知训练,患者均在自理能力、与人交流、心理、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可延缓痴呆的进展,并且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二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1-95
关键词:脑梗塞;护理
1 什么是脑梗塞?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死塞称为脑栓塞。
2 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笔者查阅资料,选取某院收治的35例脑梗塞患者,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4.5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
2.2护理方法
患者住院期间,除进行常规护理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因脑梗塞疾病的特殊性,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瞳孔及瘫痪程度,以便及时了解生命中枢功能及颅内压力的改变,判断病情轻重及进展情况,为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征,鉴于脑梗塞疾病的特殊性,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护理;
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脑梗塞患者康复的关键头本组35例脑梗塞患者经过治疗.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大都留下偏瘫、失语,记忆力障碍、肢体活动能力下降等后遗症,使患者心理也发生相应变化,本组35例患者中除1例较乐观外,其余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悲观情绪,认为自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包袱而对康复和生活失去信心。这样的心理障碍情况不仅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利于康复锻炼的实施。因此我们在护理上首先作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特点及配合治疗与积极配合锻炼的重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一点在整个恢复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②口腔、肺、肢体与皮肤护理。急性脑梗死偏瘫或全瘫患者,感觉减退,行动受障碍,因此对皮肤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时密切观察皮肤受压及血运情况,定时为患者翻身,动作要轻柔,并经常更换,避免皮肤擦伤,按摩受压部位,温水擦浴,保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保持床单清洁,避免发生褥疮等皮肤感染。在进食时针对3例病情较重的患者给予鼻饲进食;其余32例患者在进食、进水时均缓慢,以防止呛咳,呕吐时迅速清除呕吐物,本组35例患者均在进食后给予口腔清洁,以防止残余食物引起呛咳造成肺部感染等。
③早期必要的功能锻炼护理。功能锻炼是脑梗塞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患者发病24小时内就可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初期小范围的帮助患者活动肩、臀部等,本组35例患者均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必要的功能训练计划,对5例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从一个个单字、单词练起;脑梗塞患者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在护理中经常陪患者聊天,帮助患者回忆过去等都能对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在活动能力上,早期即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基础锻炼;训练方法是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因小关节易发生强直,因此,肢体的小关节如肘、指、躁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要求患者按规定多做运动。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开始康复训练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可加大难度,以保证肌力,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针灸、按摩等辅助手段,以利舒通经脉,气血运行通畅,利于康复。
④饮食及排便的护理。脑梗塞患者由于住院时间长,运动量少,导致患者肠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如果出现便秘,患者排便过于用力则可能会引起血压增高,还会引发脑出血,心脏功能差的患者还可能引起急性心力衰蝎等。因此对脑梗塞患者的排便护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干预,多吃清淡易消化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并多饮水,多做腹部按摩,以防止便秘。如出现便秘,及时服用通便灵或使用开塞露等药物帮助排便。叮嘱患者不可硬性排便。
2结果
通过有效护理干预,35例脑梗塞患者在住院期间无1例出现褥疮、口腔溃疡、心理障碍等问题,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94.29% 。
3讨论
[关键词]大学足球运动员 足球比赛 心理障碍 心理训练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and different ranks in sports competi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ying to get a good result,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must show various kinds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fierce competition and changeable situation, in addition to some reasons such as subjective factors. It’s helpful for the trainers and students to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that psychological factors would cause to sports competition, so they can make sure to give free rein to skills, tactics, levels and physical potential through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s.
[Key words] College football athlete football game
Mental state obstacle Mental state obstacle
1 前言
足球运动比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非常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 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
2.1 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它动机心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足球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适宜的动机”水平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等许多可变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以速度和力量为主,而动作又简单的运动项目,需要较强的动机水平;较为复杂、精细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则需要较低的动机水平。
2.2 情绪障碍
分析引起足球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心理原因,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足球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对成败的社会后果、观众的情绪、比赛胜败的意义、竞赛对手的水平不能正确对待或估计错误,便会产生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而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情绪障碍,一般在赛前由于等待应激刺激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较高,赛中因心理能量的释放,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赛后的情绪状态与比赛结果有关,如果结果不良,接下来的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会上升。
2.3心理饱和障碍
足球运动员的心理饱和是影响竞技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竞赛中,足球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时,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体育活动。这种心理状态对竞技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来阻抗竞技能力发挥,破坏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2.4激活障碍
在临赛前使足球运动员处于斗志高昂,信心十足,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良性心理激活状态,是竞赛中充分调动生理机能潜力、适应比赛环境、发挥技能水平、排除各种干扰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但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运动过高或过低、环境压力过大的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足球运动员住住表现出冷漠、抑郁、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特点;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特点。激活不足或激活过度都会干扰竞技水平的发挥。
2.5攻击障碍
攻击性是运动员在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竞赛时运动员以及对手为攻击对象并处于全力拼搏和进攻冲动状态之中。但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受到特定竞赛规则的约束,如果在竞赛中欲达到的目的未能达到,他们往住采取过大的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使局面更不利于自己。假若这种攻击性得不到充分宣泄和释放,他们会把攻击欲望带到竞赛之后,这时攻击的矛头可能指向自己、同伴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或场地器材等。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障碍无论对于足球运动员参加竞赛,还是对今后的训练、生活都十分不利。
3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
3.1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3.1.1转移注意力训练
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后者只需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就可以了。足球运动员在紧张剧烈的竞赛期,如果吃不好、睡不着,体力不公得不到恢复,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使足球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可在竞赛前让足球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领队和教练员可有意识地与足球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转移紧张注意中心。
3.1.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
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足球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足球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3.1.3提高睡眠质量
提高睡眠质量对恢复体力和脑力十分重要。可采用心理恢复手段进行,即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结合个人睡卧习惯,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使由被动的自然睡眠改为自我控制下的主动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 3.2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动作技能的掌握过程,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有些技能动作不能形成,往往不是由于肌肉运动本身的原因,而是大脑智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素质,如缺乏积极思考能力、敏捷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等,为了提高智力水平,加速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亦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其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发强化动力定型。
3.3清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3.3.1参加比赛
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了实战经验,足球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目的。
3.3.2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
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是足球教师或教练员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引起足球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增加经验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自我调节手段,在正式竞赛中运用。
3.3.3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
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足球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足球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足球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学生或运动员即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3.4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要足球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愉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极的情绪。同时还要与放松性练习、注意力集中于放松部位的语言暗示等。手段配合进行练习。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与以上三种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相比较复杂:要求足球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放松的方法和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4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3.4.1赛前动员通过具体分析,使足球运动员认识竞赛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定信心。要求谈话者具有权威性,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足,符合实际,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或个别的方式进行。
3.4.2结合赛前测验进行信心训练
通过赛前测验的分析,可以改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心理状态。这种方法使足球运动员准确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所在,对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建立坚定的信心提供可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补充训练,在心理上做好调整,使自己对比赛的估计切合实际,把比赛计划方案建立在可靠的实力基础上。运用这种方法时,测验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对象要进行具体分析,测验形式应有一定的规格。
3.3.4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
这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可在训练中修正或重建自己形象,具体做法是:足球运动员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回忆最佳比赛情景,回忆自己的运动成长史,使他们在回忆中重新认识有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使暂时被失利而压抑的内心力量焕发出来,达到竞赛欲望,增强竞赛信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疲劳 恢复 青少年 游泳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6861 文献标识码:A
Fatigue and Recovery of Teenager Swimmer Training
TAN Nina
(Guangzhou Pearl River Swimming P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30)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author combines work experience, for youth swimmers produced fatigue in training, and fatigue recovery were analyzed, aimed to ensure that athletes have a more abundant energy into training, come to get better athletic performance.
Key words fatigue; recovery; teenager; swimmer
1 疲劳的分类
1.1 机体疲劳
机体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训练中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造成人体机体运动能力的下降,表现为肌肉酸痛、身体力量下降等,这是由于在训练中一定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所致。机体上的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机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①在训练中产生机体上的疲劳属正常现象,疲劳的产生是恢复和运动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没有大强度的训练就不可能有超量恢复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但一旦这个强度超出了个体生理承受范围,就会导致个体生理功能紊乱产生病变,从而造成机体病理性的疲劳。
1.2 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劳累状态,其主要的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正确。行为改变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正处身心发展成熟阶段,身体正处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在长期高负荷和高强度的训练下,如果不注意训练后的恢复,造成长期的疲劳堆积,不仅运动员的成绩提高受限,且容易对受训者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处于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在性格方面具有活泼好动、对待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等特点,单一、枯燥的训练易使运动员产生厌恶情绪,且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训练的目标比较模糊,如果不注意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长期的机体疲劳,易造成青少年运动员心理上的疲劳,不利于青少年运动成绩的提高。
2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中疲劳的恢复
2.1 教练员要树立科学训练的观念
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安排训练的负荷和强度时应充分考虑间歇的时间以及科学训练方法、手段的应用,根据训练周期的具体目标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训练,避免负荷量的过度增加和训练方式的单一给运动员生理和心理带来的疲劳。在训练中承受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后,着重解决运动员的恢复问题,除了运用运动恢复的科学手段以外,还应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对运动员进行及时疏导和沟通,使其树立正确训练目标,多采用积极鼓励手段,消除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
2.2 重视心理疲劳恢复
在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训练中,心理疲劳的恢复尤为重要。教练员可通过与谈心等方式加强与运动员的沟通和交流,引导运动员建立正确的训练目标,及时消除运动员消极情绪。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消除心理疲劳的专门方法进行有效的恢复,心理疲劳恢复一般可以采用呼吸调适法、放松法、催眠暗示法等。呼吸调适法是指通过吸气—憋气—吐气三个步骤来调整呼吸节奏来达到放松目的的方法,吸气与憋气时间的比例大约是3:2,调整呼吸时应注意身心放松,放松的时间为1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放松法步骤为仰卧平躺姿势,两腿伸直,两臂放于体侧、自然伸直,从头到脚逐渐放松,每次放松10分钟左右,每天坚持一次;催眠暗示法指通过特殊的暗示语进行自我暗示,以达到自我放松的目的,常用的暗示语有“我感到很放松”、“我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等。
2.3 物理手段恢复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训练中产生的疲劳还可以通过物理的手段进行恢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物理手段较多,常用的方法有:按摩放松法和理疗法。
按摩放松法分为手法按摩和水疗按摩,手法按摩是指用揉擦等手法进行全身按摩,时间20~30分钟为宜;水疗按摩是在特制的澡盆内进行的,在与躯干、肢体相对应的位置设多个喷头,通过水的压力对需要放松的肌肉自动喷射,此方法起到温水浴和机械压力按摩的双重作用,恢复效果较理想。理疗法常用的有红外线、电刺激和热疗。红外线主要是对肌肉组织产生温热作用,组织吸收红外线能量以后,分子水平发生变化,酶的反映加速,物质代谢加快,再生与补修过程得到改善;电刺激是在皮肤表面安放电极,利用电刺激装置发出的各种形式的脉冲电信号,代替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使肌肉有节奏地收缩,松弛交替运动,加强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营养物质到达运动的肌肉,促进肌糖原含量增加,达到消除肌肉疲劳的目的;热疗是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循环,加速身体废物和毒素的消除,增加组织的营养,能够放松肌肉组织,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和硬度。
2.4 加强营养补充
营养的补充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来讲,无论是对身体的发育成长,还是运动训练后的恢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糖、无机盐、水和维生素6大类,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素,一部分用于更新组织、生长和发育,另一部分作为能源物质被利用掉。如果每天摄取的营养素不能满足需要,即会引起能量供应不足、机体代谢平衡失调、身体组织改变、细胞老化、机能下降、生长发育迟钝等现象。若摄取的营养过剩,则会转变为脂肪堆积体内,导致身体脂肪比例的增加,从而影响运动能力。另外,在对运动员进行营养的补充时还应结合游泳项目代谢特点,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B1、B2、C、E和钠、钾、钙、镁、铁、锌、磷等营养素,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②
2.5 自然恢复
自然恢复是恢复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它也是采用其它恢复方法的前提与基础。③自然恢复是指通过休息使机体主动恢复的过程,自然恢复效果取决于清醒状态下静止休息的质量和睡眠的质量。在训练之余,教练员要积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保证休息的时间和质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运动员休息的时间。在保证休息时间的前提下须仍注意的是,在大运动量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所承受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如果超出受训者的生理负荷,往往会造成睡眠质量的下降,因此,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注意运动的负荷和密度,同时还要经常与受训者进行沟通,了解运动员的睡眠情况,若出现睡眠受到影响时,要注意运动量的减少。自然恢复时还可结合运用心理放松等方法,以提高自然恢复的质量。
3 小结
产生疲劳后的恢复对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游泳运动训练后的恢复需要注意青少年运动员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恢复贯穿于训练的整个过程,教练员必须树立科学的训练观念,将恢复作为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恢复的过程中,要重视心理疲劳的恢复,积极引导,使其形成习惯,同时还可借助按摩、理疗等物理手法,加强保证营养的补充,保证休息的时间和质量使运动员的身心全面恢复,使运动员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训练中来,以取得更优秀的运动成绩。
注释
① 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6-361.
太极拳是在我国中医学“阴阳学说”和“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哲学、武术、吐纳、导引、医学等学说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健身方法,是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项目之一,具有简单易学、不需要特殊场地和器械、经济适用的特点。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注意力集中,讲究“用意不用力”,对大脑具有良好的训练作用。同时,太极拳的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要求前后连贯,不仅需要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还需要大脑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1-2]。因此,太极拳对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太极拳在补充医学与替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康复运动方式。本文就近年来太极拳在神经康复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太极拳在神经康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相关的依据。
1脑卒中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遗留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已被国内外学者不断证实,其改善平衡功能、防止跌倒、提高步行能力及改善步态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由于运动功能、本体感觉及肌肉协调性丧失,无法维持正常的姿势,因而容易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造成平衡功能障碍和偏瘫步态。而太极拳可增加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行动能力和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同时可调节前庭和躯体感觉器,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防止其跌倒[3]。太极拳步态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抗重力肌肌力,改善其下肢伸肌张力过高或膝关节反张以及增强对骨盆的控制能力[4]。KimH等[5]将2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太极拳为10个不同的动作(具体动作不详),每次训练60min,每周2次,共6周。评价指标包括功能伸展测试(FRT)、动态步态指数、10m步行测试、起立-计时测试(TUGT)、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以及健康调查量表中的躯体功能、肌体疼痛、机体活力、健康状况、精神状况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aylor-PiliacRE等[6]对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145例社区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观察,其中太极拳组53例、力量训练组44例、常规护理组48例。太极拳组采用简化24式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组和力量训练组每次60min,每周3次,共12周。评价指标包括跌倒率、2min步行测试以及健康调查量表(SF-36)。
结果发现太极拳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说明了太极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有利于社区推广应用。ZhangY等[7]招募了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太极拳为简化24式太极拳中的6个动作,分别是起势、云手、野马分鬃、转身搬拦捶、搂膝拗步、收势。每次训练60min,每周5次,共4周;后期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行太极拳训练3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发现太极拳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该项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证据显示太极拳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方法用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一项纳入9项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中显示,中国传统功法包括太极拳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8]。李海勇[9]研究了太极拳步法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他将40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步法和Prokin平衡训练仪。太极拳步法主要包括起势、前后步、侧并步、倒卷肱、野马分鬃、云手及上下步等动作。太极拳步法训练时间为每次40min,每天1次;平衡训练仪30min每次,每天1次;治疗时间都为6周。治疗前后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及本体感觉指数(A.T.E)进行平衡功能的评估。通过试验发现太极拳步法联合平衡训练仪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周祖刚[4]将6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强化组。常规组采用针刺和常规康复训练,强化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步法。
太极拳步法包括前上步(搂膝拗步)、中定步(六封四闭)、后退步(倒卷肱)、侧行步(云手)、独立步(金鸡独立)、变向步(行步)。每次训练20~30min,每天2次,每周10次,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6周采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步态参数、功能性步行量表(FCA)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研究发现太极拳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患侧步长、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步宽和左右步长差,提高步行能力。刘体军等[10]将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家庭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简化的太极拳训练。两组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结果显示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国内有将太极拳运用于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相关的研究,运用两者都具有的大脑意念活动来规范运动想象疗法的指导语内容。章惠英等[11]研究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第1~3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云手运动想象,B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两组均不治疗,为洗脱期;第6~8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常规康复训练加用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5、8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对患者上肢及手的精细功能进行评定。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章惠英等[12]观察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实验分为1~3周、4~5周、6~8周3个阶段。A组第1阶段是常规康复训练加用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第3阶段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反之;第2阶段均为洗脱期,均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治疗3、5、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和Tinetti步态评估测试患者步行能力。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目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发病后病情呈现缓慢进展,最后出现运动功能的完全丧失。目前PD的治疗仍以药物控制为主,但毒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的费用较高,并且容易出现药物的依赖。现有新英格兰杂志首先发表了太极拳干预PD患者的报道,同时有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太极拳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控制功能,丰富了PD的治疗手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KimHD等[13]观察了12例轻度及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给予每周3次,共12周的24式简化太极拳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压力轨迹变数进行测试。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可明显提高PD患者的动态控制能力。因此太极拳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效、安全的干预方式。GaoQ等[14]将8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杨氏太极拳训练,每次60min,每周3次,共计12周。
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起立-计时测试(TUGT)测试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6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调查患者的跌倒次数。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降低其跌倒次数和风险。TsangWWN等[15]将195例PD患者随机分为了太极拳训练、抗阻训练、牵伸训练3组。3组训练时间都为每次60min,每周2次,共24周。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采用稳定极限、功能伸展测试和TUG进行平衡功能的测试。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AmanoS等[16]将45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又分为了两组,其中Group1每次60min,每周2次;Group2每次60min,每周3次;两组都练习简化的杨氏太极拳,共计16周。对照组给予安慰治疗。采用PD评定量表(Ⅲ)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步态参数测试患者的步行能力。研究发现16周的太极拳训练并没有明显改善PD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认为短期的太极拳训练是否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TohSFM等[17]对2003~2013年发表的关于太极拳运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702篇外文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没有高质量的证据证明太极拳对PD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功能有效。汪亚群等[18]将62例早期的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多巴丝肼片加PD康复操,康复操由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云手、如风似闭、收势等太极拳动作组成;对照组单纯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采用PD评定量表(UP-DRS)中III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研究发现治疗组的两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太极拳组成的康复操可改善早期PD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其运动控制能力,缓解相应的运动症状,从而提高PD生活质量。黄豪等[19]研究了10例原发性早期患者,观察期间给予美多巴基础治疗,由太极拳专业教练教授太极拳“五功六法”,实验分为3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均观察干预效果分别为1~4周、9~12周;第二阶段为洗脱期,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长期效应及疗效的消退情况。太极拳五功主要为太极桩、开合桩、起落桩、虚实桩和阴阳桩;六法主要为云手、野马分鬃、搂膝拗步、金鸡独立、左右蹬脚和揽雀尾。太极拳训练每天1次,1次3遍,每周5d,共计12周,练习时以polar表监控心率,要求患者的心率达到靶心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PD评定量表(Ⅲ)运动能力检查在第一阶段前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后给予评定。研究发现PD患者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第二阶段洗脱期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因此认为太极拳运动可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同时说明这种干预效果具有长期性。但是这种干预效果是否会随着洗脱时间的延长而消失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李建兴[20]将56例PD患者随机分为了太极拳组和步行组,两组均给予美多巴药物治疗,太极拳训练为每天2次,每次30~45min的24式简化太极拳,共计8周,要求患者练习的心率达到靶心率,并持续8min以上,选用腕表式心率测定器SPikeWatch进行测试;步行组要求患者步行速度保持在40~60步/min,运动时间不少于40min,同样达到靶心率,并持续10min以上,共计8周。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Ⅲ)运动能力检查测试患者的运动功能,Berg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39项帕金森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测试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太极拳组的三项测试指标明显优于步行组,说明太极拳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加强患者的运动控制,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提高其平衡功能,降低跌倒的风险,改善其生活质量。张小波等[21]观察了30例原发性PD患者,研究九式简化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侧向姿势稳定性的影响,干预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强化Romberg检査法进行测试。研究发现PD患者的睁眼和闭眼的站立时间均增加,说明太极拳可以改善PD患者的侧向姿势稳定性,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
3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又被称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多病因神经变性痴呆,其起病具有隐匿性,病程呈现进行性恶化,临床主要以记忆障碍为主,特别是近记忆障碍出现最早,同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非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其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22-23]。现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认为,一定量的运动或体力活动可明显降低AD的发生率,从而改善AD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24]。王蔚等[25]招募了60例AD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有氧训练组采用踩车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70%),每次训练时间为40min,每周3次,共计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评定量表(ADAS-cog)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能力量表(ADCS-ADL)以及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QOL-AD)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有氧训练组的各项指标值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太极拳运动舒缓柔和,强调动作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患者进行膈式呼吸,因此太极拳运动也属于有氧运动范畴[26]。李日臻等[27]将62例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给予药物治疗加记忆思维、生活自理能力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了24式杨氏简化太极拳,每周5次,共计3个月。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ADL量表进行测试。研究发现太极拳结合脑灵汤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太极拳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康复疗法。LiF等[28]观察太极拳干预年龄大于65岁的MMSE评分在20~25分之间的具有轻度认知障碍的46例老年人,将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训练组和对照组,太极拳训练每次60min,每周2次,共计14周;对照组主要是由于时间和交通问题不能参加太极拳训练,因此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试,起立-计时测试(TUGT)测试患者的运动功能。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MillerS等[29]对发表的关于太极拳运动干预社区居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12篇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太极拳运动可以明显提高社区居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存在着太极拳运动样式、运动量的不统一以及老年人认知功能测评的差异。WagnePM等[30]评价太极拳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的Meta分析显示,太极拳运动对轻度认知障碍到老年痴呆的患者都具有较小但仍然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作用。因此认为太极拳运动对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的老年人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一项纳入8篇文章Meta分析发现,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兼有的运动,可明显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31]。现有研究认为太极拳可能是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动作协调性和运动身心状态等方面来改善大脑的功能和结构,从而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32],降低其患痴呆的风险。
4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以白质脱髓鞘、胶质细胞增生、轴索损伤和变性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常常发于中青年人群,临床主要表现为病灶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该病具有高复发率和病残率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各种新的治疗手段广泛运用于临床,对降低复发率、延缓疾病的进展具有积极的作用[33-34]。目前,康复训练运用于MS患者日益受到关注。蒋天裕等[35]根据MS的特点和运动康复规律,开发了一套多发性硬化康复体操。他将5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MS教育,治疗组给予康复体操训练,干预时间为1个月。研究发现MS康复体操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功能。因此针对MS患者的康复训练很有必要。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使用辅助器具的能力。制定针对MS早期和中等功能受损期,以患者为中心,家庭为基础,患者主动参与的康复干预模式很有必要[36]。现有研究认为,运动训练对MS患者有效,可以增强其肌力和有氧能力、改善患者的心情、减轻劳累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MillsN等[37]研究发现2个月的太极拳训练可明显改善MS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患者的情绪。JaninaJM等[38]招募32例MS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常规治疗组。太极拳组为常规治疗加6个月太极拳练习。通过干预后发现,太极拳组可改善患者平衡、协调功能以及降低患者劳累程度。AzimzadhE等[39]选入36例MS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杨氏太极拳,每次45~60min,每周2次,共计12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BBS进行评定,研究发现太极拳干预可以改善MS患者的平衡功能。HeineM等[40]对46个RCT的系统评价表明,太极拳练习可明显减轻患者的劳累程度和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5小结
太极拳在神经康复领域中作为一种有效的运动训练方式已被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所证实,但仍存在问题:(1)研究证据等级较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其有效性;(2)太极拳训练的具体动作和运动量多样化,无统一的标准,导致临床疗效存在着差异;(3)太极拳样式、招式多样,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功能障碍程度选择太极拳运动形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4)虽然目前研究显示太极拳临床疗效存在着差异,但太极拳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手段,因此除了临床疗效研究外,还需加强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方面作用的机制研究,可通过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为太极拳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相应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代宇,潘虹,文超,等.太极拳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7):67-69.
[2]王茂斌.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2-353.
[3]WuG,KeyesL,CallasP,parisonoftelecommunication,community,andhome-basedtaichiexerciseprogramsoncompli-anceandeffectivenessineldersatriskforfalls[J].ArchPhysMedRehabil,2010,91(6):849-56.
[4]周祖刚.强化太极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参数及步行能力的影响[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5]KimH,KimYL,LeeSM.EffectsoftherapeuticTaiChionbalance,gait,andqualityoflifeinchronicstrokepati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habilitationResearch,2015,38(2):156-161.
[6]Taylor-PiliaeRE,HokeTM,HepworthJT,etal.EffectofTaiChionPhysicalFunction,FallRatesandQualityofLifeAmongOlderStrokeSurvivors[J].Archive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2014,95(5):816-824.
[7]ZhangY,LiuH,ZhouL.ApplyingTaiChiasarehabilitationpro-gramforstrokepatientsintherecoveryphase:studyprotocolfor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Trials,2014,15(1):484.
[8]Bing-LinChen,Jia-BaoGuo,Ming-ShuoLiu,etal.EffectofTraditionalChineseExerciseonGaitandBalanceforStrok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PlosOne,2015,10(8):e0135932.
[9]李海勇.太极拳步法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0]刘体军,秦萍,陈杏枝.太极拳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1):781-782.
[11]章惠英,王燕,章雅青,等.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6):3297-3301.
[12]章惠英,卿阳洋,章雅青,等.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9):1268-1275.
[13]KimHD,JaeHD,JiHJ.TaiChiExercisecanImprovetheObsta-cleNegotiatingAbilityofPeoplewithParkinson’sDisease:APre-liminaryStudy[J].Journdofphysicaltherapyscience,2014,26(7):1025-1030.
[14]GaoQ,LeungA,YangY,etal.EffectsofTaiChionbalanceandfallpreventioninParkinson’sdisease:arandomiedcontrolledtri-al[J].ClinRehabil,2014,28(8):748-753.
[15]TsangWWN.TaiChitrainingiseffectiveinreducingbalanceim-pair-entsandfallsin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J].Jour-nalofPhysiotherapy,2013,59(1):54-55.
[16]AmanoS,NoceraJR,VallabhajosulaS,etal.TheeffectofTaiChiexerciseongaitinitiationandgaitperformanceinpersonswithParkinson’sdisease[J].ParkinsonismandRelatedDisorders,2013,19(11):955-960.
[17]TohSFM.ASystematicReviewontheEffectivenessofTaiChiExer-ciseinIndividualswithParkinson’sDiseasefrom2003to2013[J].HongKongJa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2014,23(2):69-81.
[18]汪亚群,谢慧淼,江霞,等.帕金森病康复操佐治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6):2012-2014.
[19]黄豪,张文召,杨朴,等.太极拳对早期帕金森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281-282.
[20]李建兴.太极拳配合美多巴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控制作用[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1-7.
[21]张小波,汪亚群.九式简化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侧向姿势稳定性的影响[A]//2014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
[22]谷巍,金晓仙,张燕军.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2):1156-1159.
[23]温蒲圆,周军.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2013,33(14):3524-3527.
[24]MiddletonLE,BarnesDE,LuiLY,etal.Physicalactivityoverthelifecourseanditsassociationwithcognitiveperformanceandimpair-mentinoldage[J].JAmGeriatrSoc,2010,58(7):1322-1326.
[25]王蔚,朱奕,杨思雨,等.有氧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51-1155.
[26]周圆,林海丹,何成奇,等.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2):1306-1309.
[27]李日臻,刘运林,王良鑫,等.脑灵汤结合太极拳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693-694.
[28]LiF,HarmerP,LiuY,etal.TaiJiQuanandglobalcognitivefunc-tioninolderadultswithcognitiveimpairment:Apilotstudy[J].ArchivesofGerontologyandGeriatrics,2013,58(3):434-439.
[29]MillerS,M,Taylor-piliaeRE.EffectsofTaiChioncognitivefunctionincommunity-dwellingolderadults:Areview[J].Geri-atricNursing,2014,35(1):9-19.
[30]WaynePM,WalshJN,Taylor-PiliaeRE,etal.EffectofTaiChionCognitivePerformanceinOlderAdults: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JAmGeriatrSoc,2014,62(1):25-39.
[31]WuY,WangY,BurgessEO,etal.TheeffectsofTaiChiexerciseoncognitivefunctioninolderadults:Ameta-analysis[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3,2(4):193-203.
[32]ChangYK,NienYH,ChenAG,etal.TaiJiQuan,thebrain,andcognitioninolderadults[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3,3(1):36-42.
[33]侯世芳,刘银红,许贤豪.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0):849-853.
[34]谭书伟,罗家明,余巨明.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2):145-148.
[35]蒋天裕,瓮长水,吴卫平.多发性硬化康复操的临床初步研究;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C];2013.
[36]蒋天裕,吴卫平,黄德晖,等.多发性硬化的家庭运动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37-340.
[37]MillsN.,Allen.J,CareyMorganS.DoesTaiChi/QiGonghelppatientswithMultipleSclerosis?[J].JournalofBodyworkandMovementTherapies,2000,4(1):39-48.
[38]BurschkaJM,KeunePM,OyHv,etal.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sinmultiplesclerosis:beneficialeffectsofTaiChionbalance,coordination,fatigueanddepression[J].BMCNeurolo-gy,2014,14(1):1-9.
[39]AzimzadehE,HosseiniMA,NouroziK,etal.EffectofTaiChiChuanonbalanceinwomenwithmultiplesclerosis[J].ComplementaryTherapiesinClinicalPractice,2015,21(1):57-60.
温州康宁医院精神科,浙江温州 325007
[摘要] 目的 分析社区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对13例筛选出的社区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在综合治疗前及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分别用修正长谷川痴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简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进行测评,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治疗6个月后为(25.37±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量表仅命名、语言、定向力三个方面治疗评分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分别为(2.20±0.71)、(1.27±0.41)、(3.8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的四个方面者及HDS-R治疗后的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临床治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重在早期预防及仅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开展干预。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综合治疗;社区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03-03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Dementia in Alzheimer’s Disease in Community
HONG Hujin XU Zhilou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Wenzhou Kangning Hospital,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 325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dementia in Alzheimer’s disease in community. Methods 1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dementia in Alzheime’s disease in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and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he revised Hasegawa Dementia Scale (HDS-R),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and Concis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 were used to evaluate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3,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was 25.37±4.6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P<0.05; in MoCA scale, only the score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name, language, directional forc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and which was 2.20±0.71, 1.27±0.41, 3.89±0.91,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fference in scores of other four aspects and HDS-R after treatment were not significant a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dementia in Alzheimer’s disease is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a satisfactory effect,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arly preven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should be carried on at the stag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Key words] Dementia in Alzheimer’s diseas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Community
[作者简介] 洪沪津(1976-),女,浙江温州人,本科,主治医师,从事老年精神科15年。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是一种易发生于老年人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近记忆障碍,其主要特征病理特征以神经元纤维缠结、老年斑实现颗粒空泡变性为主要改变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随着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群的增多,在中国1.3亿老年人中,各种原因引起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达1 000万,其中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约600万,每年新发病率为1.2%。[1]许多家庭正经受这种疾病困扰,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到目前为,由于此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国内外研究者对患者多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该研究2013年1—8月对温州市二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了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相关调查,并对其中的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温州市二个社区老年人进行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简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等量表测评,筛选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患者,入组标准: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2]中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诊断标准,①记忆明显减退,尤其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严重受损;②以思维和和信息处理过程减退为特征的智力损害,如抽象概括能力减退,词汇量减少,不能解释成语、谚语,不能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③情感障碍:淡漠、抑郁、敌意等;④意志减退,懒散、主动性降低;⑤其他高级皮质功能受损:失语、失认、失用或人格改变等。排除标准:假性痴呆;精神发育迟滞;药源性智力损害;教育受限的认知功能低下;意识障碍等。共筛选出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2.6±7.9)岁,其中9例曾经去专科医院诊断或治疗过。
1.2 综合治疗方法
建立社区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患者跟踪服务关系,每2周统一给予综合治疗措施,个别患者由专人预约上门,通过各种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定期对患者进行辅导,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2.1 运动疗法指导老人做手指保健操 先吐气握拳,再用力吸气并放开手指,用一手的食指和拇指揉捏另一手五指,握拳后快速依次伸开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其他手指依次按压拇指,拇指按压其他手指指根等,每次15 min 左右;做翻书训练:左右手逐页翻一本较厚的书,每次3 min左右;做投篮训练:用报纸做10个纸团,3 m以外投向废纸篓,目标为投中6 个以上。做徒手操,1次/d,每次10 min;指导老人进行从坐位到站立的转换训练及行走训练;鼓励老人多晒太阳等。
1.2.2 认知疗法 根据老年人个人情况,制订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语言、计算、判断及理解功能训练。根据老年人存在的记忆问题,可用照片记忆训练:该训练方法分若干等级,最初级是选3张照片,给老人看10~20 s,然后再加3张照片进去,让老人把看到的3张照片选出来,每增加一级增加1张照片,最高8级10张照片,嘱老人每天练习1~2次,类似的还有地图作业训练、彩色卡片拼图训练、复述短小故事等等,让老人选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训练,反复强化,以利于认知功能的恢复。鼓励患者回忆以往快乐时光;子女甚至孙辈的成长历程,等可以保持或巩固其记忆力。
1.2.3 心理疗法 根据不同老人的心理特征,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给予开导,对情绪悲观的,应该耐心解释,鼓励老人参加一些学习和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
1.2.4 药物治疗 13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住院出院后一直口服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中2位患者口服再普乐5 mg每晚1次,2位患者服用阿立哌唑25 mg每晚1次,1位患者服用喹硫平1 mg每晚1次,做好以上药物的用药指导。
1.2.5 家属指导 多与家属沟通,得到家属的支持,要求家属要与患者沟通,保持患者沟通能力,维持其人格完整性,同时为患者创造安全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1.3 治疗及量表评定人员
参与治疗及量表评定人员由1名高年资主治疗医师和1名高年资副主任护师同时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师资质的护士执行。
1.4 评定工具与方法
评定工具与方法在综合治疗前及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分别用长谷川痴呆修正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Revised HDS-R)[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4]、简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ssessmentMoCA)[5]等测评患者。HDS-R:主要用于从老年群体中筛选痴呆患者。修改后HDS-R共有九个因子,内容包括远、近事记忆,计算、常识、判断等,满分为30分,得分越低病情越严重,而且不受文化程度的影响;ADL:共20个问题,1分己完全可以做,2分可以做但有些困难,3分有较大困难需要人家帮助,4分完全需要人家帮助,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MoCA:包括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及记忆(没有分数)等8个认知领域11个检查项目,分数越低越严重。根据单项症状或问题的回答情况分别评分,通过计算总分及分项来评估治疗效果。
1.5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在综合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分别进行了量表评定,见表1。
长谷川痴呆修正量表评分显示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评分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显示经3个月治疗后评分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以后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显示治疗6个月后患者仅在命名、语言、定向力方面评分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空间及执行功能、注意力、抽象、延迟回忆等方面评分虽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是一种脑部进行性变性所导致的疾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严重疾病,病程长、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并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6]。患者存在一种认知缺陷,包括记忆障碍和至少有下列多种认知缺陷之一,失语、失用、失认、或执行功能障碍,其功能缺陷会随着病情的进展变得越来越严重。有的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或与病前功能相比明显下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为20%左右[7]。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有三个病理特征即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胆碱能神经元减少[8]。和外伤、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也和年龄、遗传、吸烟、饮酒等密切相关。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改善认知功能和延缓变性过程,但有其局限性。有学者根据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学的多因素性,提出综合治疗的措施[9]。该研究结果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评分分别为(28.44±5.16)和(25.37±4.67),比治疗前的(30.42±6.29)有所下降,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综合治疗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能有所改善,说明反复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是可行的、有效的,也是有必要的;MoCA量表仅命名、语言、定向力三个方面评分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综合治疗对患者的命名、语言、定向力这三方面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对患者反复多次训练的结果,其他的四个方面者与治疗前无差异,表明综合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患者的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抽象思维、回忆等方面的认知能力无明显改善;说明综合治疗对老年痴呆的认知功能的改善是有一定效果的;HDS-R治疗后3个月后和6个月后的评分分别为(15.67±5.20)和(17.03±5.96),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S-R是一个综合评分,综合治疗只对患者的部分功能有所改善,而所有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还因为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一种大脑器质性功能障碍,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白质疏松、脑梗死等,综合治疗很难改善这类器质性的病变。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临床治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疾病可造成不可逆转的认知功能减退,大面积神经衰退可能难以逆转。但随着基础研究日新月异,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致病原因理解也越来越深,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老年痴呆至关 重要,同时大量研究证明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延缓其病程进展[10-12],因此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高危人群及早进行筛查,对其可干预危险因素及早进行干预,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概念,在单位时间内开展包括三方面内容在内的综合干预比单一方面的干预会更为有效,还有待于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Orrell M,Spector A,Thorgrimsen L,et a1.A pilot study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aintenance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f or people with dementia.1nt J Geriatr Psyehiatry,2005,20(5):446-451.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
[3] 李爱平.通心络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探析[J].中外医疗,2010,29(15),139.
[4] 鄢杰.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2,31(20):151-152.
[5] 黄鑫,徐勇,聂宏伟,等.苏州地区蒙特利尔认知量表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15):117-119.
[6] 许红梅,刘化侠.老年痴呆干预方法的进展[J].国际护理学,2012,22(10):451-452.
[7] Gerard E,Konrad B,Colin L,et a1.Prospects for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lzheimer disease[J].Arch Neurl,2000:457-454.
[8] 刘秀苹,刘丽荣.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与相关危险因素[J].四川精神卫生,2013,4(26):339-342.
[9] 张清华,杜怡峰.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血管杂志,2013,9(15):1000-1002.
[10] 林春洁,谭晓雪,陈少梅.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2(33):5973-5975.
[11] 李娟,喻婧,牛亚南. 轻度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损伤特征及其早期识别与干预[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2,39(8):804-810.
【关键词】 感觉统合训练;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认知;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3-021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3.01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多动性和冲动性,容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和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从而影响其家庭和学校生活。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的症状会持续终生[1],所以对ADHD的早期干预非常必要。目前对ADHD的处理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及心理社会干预。以中枢兴奋剂哌甲酯为代表的药物疗效确切,但很多家长因对药物存有顾虑而会放弃药物治疗[2] 。感觉统合训练是ADHD众多干预方法中的一种,研究证实,其对ADHD儿童的多动及注意缺陷症状有改善作用[3]。国内文献对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的多动行为,而有关感觉统合训练前后的认知研究,特别是训练前后执行功能的研究少见。
自1997年Barkley[4]提出ADHD的执行功能缺损理论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损害是ADHD的核心缺陷[5-6],且认知功能的损害与多动行为密切相关[7]。
本文通过研究感觉统合训练前后ADHD儿童的行为、智力和执行功能的情况,以了解感觉统合训练对ADHD儿童行为与认知的影响,为ADHD的行为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实验组:采用抽签法,在芜湖市某区分别抽取幼儿园和小学各2所(其中一类和二类幼儿园各1所,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各1所),然后在选定的这两所幼儿园各选取1个大班,计2个班;同理,在每所小学抽取1~6年级各1个班,计12个班。总计14个班。由各班班主任老师填写Conners教师用表简化版 [8],总分>15分者为ADHD可疑[9],对可疑者由2名主治或以上的心理科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共发放问卷651份,收回有效问卷620份,ADHD可疑者72例,确诊为ADHD者59例,其中男49例,女10例。59例确诊者中,不同意入组者2例,训练过程中寻求药物治疗者2例,不明原因脱落3例,最终完成实验者52例,其中男43例,女9例,平均年龄(8.2±2.0)岁。入组标准:①符合DSM-IV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②IQ≥80(瑞文CRT法);③年龄5.5~12周岁;④所有儿童及监护人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实验。排除目前患有神经系统、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正服用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等。
对照组:按性别、班级相同,年龄相近(相差不超过0.5岁),以1∶1的比例选择,共入组52人,均为Conners教师用表简化版得分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工具
1.2.1 Conners父母用量表(Conners Parents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10]
该表共48题,列出了ADHD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表现,要求父母或重要监护人根据儿童最近一周以来的行为表现,按“无”-“很多”进行选择,分别记0~3分,再计算6个因子品行障碍、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的得分。分数越高提示其上述各种异常情绪和行为问题越严重,其中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最能反映ADHD核心症状。专业人员介绍填写方法,由父母或重要监护人完成问卷,或由专业人员询问父母后填写。
1.2.2 认知功能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心理测验人员用瑞文测验联合型(Combined Raven' s Test,CRT )[11]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系统评定儿童的认知功能。CRT共72题,每回答1题正确得1分,计算CRT总得分,查表换算成年龄组标准分后得到百分位等级,从而得到IQ值。
WCST采用计算机人机对话方式,电脑屏幕上方出现4张模板(分别为1个红三角形,2个绿五角星,3个黄十字形和4个蓝圆)作为刺激卡,中央出现1张应答卡是根据不同的形状(三角形、五角星、十字形、圆形),不同颜色(红、黄、绿、蓝)和不同的数量(1、2、3、4)随机出现的卡片,要求被试者根据4张刺激卡模板对应答卡进行分类,测试时不告诉被试者分类的原则,只告诉其每一次选择是正确还是错误。完成128题后,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记录6个指标: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数、选择错误率、持续性错误百分数、完成第一个分类应答数(以下简称第一分类数)、概念化水平。低完成分类数、高错误应答数和高选择错误率提示被试认知功能转移能力差;高持续性错误百分数提示脑额叶功能损伤严重;第一分类数越高,反映抽象概括和概念形成能力越差;低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比提示概念形成的洞察力较差[12]。
1.3 感觉统合训练
对实验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训练场所选择在学校附近的小海龟感统训练会所。训练项目包括:①前庭平衡运动训练,主要采用滑板、滑梯、吊缆、跳床、羊角球、独脚椅;②触觉训练,采用触觉球、大笼球、脚步器、趴地推球、平衡触觉板;③本体训练,采用袋鼠跳、插棍、阳光隧道、彩虹桥、滚筒。每次90 min,每周3次,2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训练效果。每位儿童完成实验共需5个月,训练期间不给予任何药物及其他训练方法。整个训练过程都由感统机构经过专业培训的2名老师完成,对每一项目的实施时间、先后顺序、完成质量都有严格规定,每完成一项均有记录,保证两名老师训练的一致性。训练的依从性是通过训练前介绍实验目的并签订协议、训练期间不断行为强化、训练后电话回访等方法来保证。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训练前后的行为和认知功能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训练后实验组行为及认知功能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实验组训练前后及实验组训练后与对照组Conners父母用量表评分比较
实验组训练后品行障碍、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得分低于训练前(表1)。 br>
2.2 实验组训练前后及实验组训练后与对照组认知功能比较
实验组训练后IQ值和WCST完成分类数、概念化水平得分高于训练前,WCST错误应答数、选择错误率、第一分类数、持续错误百分数得分均低于训练前;实验组训练后WCST第一分类数和持续错误百分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表2)。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感觉统合训练能改善ADHD儿童的多动症状,与国内外一些研究结果相同[13-14]。ADHD的病因不明,但一般认为与轻微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15]。儿童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发展可塑性,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对前庭觉、触觉、本体觉的刺激输入,促进大脑的不同水平与不同区域之间良好协调,打开神经系统部分通路,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同时可增强注意力集中性、情绪的稳定性和目的性,因而可以改善ADHD儿童的冲动、多动及注意缺陷等症状[16]。
一般认为,ADHD儿童的智商正常或较正常儿童平均水平为低,且智力发展不平衡者较多[17] ,可能与ADHD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等症状影响智力的潜能发挥有关。任桂英等[18]研究发现,感觉统合训练不仅能改善儿童的注意力和运动协调能力,还能提高其语言功能、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进而提高ADHD儿童的IQ和学习成绩。本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了感觉统合训练能显著改善ADHD儿童的IQ水平。
近年来的神经影像、神经心理、遗传学和神经生化等研究提示,执行功能损害是ADHD 的核心缺陷,可能主要影响前额叶皮层或投射到前额叶皮层区域[19]。一些来自临床的证据也支持ADHD患者在执行功能方面存在某些障碍[4,20]。
本文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研究执行功能。WCST是目前公认的、能敏感地反映前额叶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它所测查的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分类概括、工作记忆和认知转移的能力。在研究中,实验组训练后的WCST成绩明显提高,说明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改善ADHD的执行功能,可能与ADHD的执行功能损害继发于多动症状群有关 [21] ,因此多动症状减轻后执行功能也随之改善。
持续错误百分数(Rpep)是WCST中区分脑损伤是否涉及额叶的灵敏指标,Rpep值越高,反映其在概念形成、校正的利用和概念可塑性方面的问题越严重;第一分类数(Rf)反映被试运用已经形成的概念进行操作的能力,即概念形成水平,Rf值越小则概念形成水平越好[12]。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训练后实验组的Rpep、Rf 成绩与训练前相比有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测验成绩仍比对照组差,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多动症状改善后,部分执行功能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可能也说明了ADHD的执行功能障碍不仅仅是状态性的,可能也是特质性的。这一观点与Mahone的研究相吻合,Mahone认为,在平均IQ水平内,可通过执行功能区分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22]。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ADHD提供了新思路:目前ADHD的诊断依据仍然是临床症状,而症状的评估依赖于儿童、父母或老师的报告,这些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执行功能的检查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其特质性的特点还可能发现无临床症状的ADHD儿童。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对对照组进行前后认知功能的测验,如果将实验组训练后的认知功能与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较的话,结果更会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治疗ADHD的方法,可以同时改善多动症状和认知功能,但感觉统合训练的远期疗效及疗程的设定还需进一步研究。由于ADHD本身症状的复杂性(如共患病现象),对ADHD分型研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研究等都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Anselmi L,Barros FC,Teodoro Ml,et al.Continuity of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from pre-school years to pre-adolesc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y[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8,49(5):499-507.
[2]Jaswinder K.Pharmac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s for ADHD in preschoolers[J]. Brown Univ Child Adolesc Behav Letter,2009,25(4):4-5.
[3]任桂英,王玉凤 ,顾伯美.感觉统合训练481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l3(6):353-355.
[4]Barkley RA.Behavioral inhibition,sustained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constructing a unifying theory of ADHD[J].Psychol Bull,1997,121(1):65-94.
[5]刘豫鑫,王玉凤.ADHD的认知功能缺陷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l6(6):417-419.
[6]Claire Hughes.Executive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Emerging Themes[J]. Infant Child Dev,2002,11:201-209.
[7]任园春,王玉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感觉统合与执行功能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38-440.
[8]徐韬园.Conners教师用表简化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版):55.
[9]欧萍,陈曦,钱沁芳.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1,9(3):201.
[10]徐韬园.Conners父母用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版):54.
[11]李丹.瑞文测验联合型(CRT)中国修订版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2]何淑华,静进.WCST应用于ADHD的现状与展望[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4,25(2):8-15.
[13]李耀东,罗澍韩,黄再萍,等.感觉统合训练与利他林训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效果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5):524-525.
[14]Miller LJ,Coll JR,Schoen SA,et al .A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J].Am J Occup Ther,2007,61(2):228-238.
[15]沈渔.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1.
[16]Ottenbacher KJ.Sensory Integration-Myth,Method,and Imperative[J]. Am J Ment Retard,1988,92(5):425-426 .
[17]庄思齐,刘美娜,张红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智力水平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9(1):65-66.
[18]任桂英,王玉凤.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认知功能改善的临床探讨[J] .中国临床心理卫生杂志,2000,8(1):122-123.
[19]Semrud CM,Steingard RJ,Filipek P,et a1.Using MRI to examine brain-behavior relationships in male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J].J Am Acad Chl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0,39(4):477-484.
[20]Seidman LJ,Biederman J,Faraone SV,et al.Toward defining a neuropsychology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performanc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a large clinically referred sample [J]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97,65(1):150-160.
[21]Reeve WV,Schandler SL.Frontal lobe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 Adolescence,2001,36(144):749-765.
[关键词]拳击运动员;心理调节;专项技术;体能训练
我国拳击运动自1986年重新恢复以来,拳击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拳击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笔者作为一名专业队教练员,多次参加了全运会及全国拳击锦标赛和冠军赛,始终关注着中国拳击运动的发展。目前,我国拳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压力大,心理状态不稳定,关键场次表现失常;拳击专项技术不巩固,在比赛中经常被裁判员判罚;体能储备不充分,关键回合顶不住,反被对手击点超出。本文就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调适及专项技术和体能训练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便为拳击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一、拳击运动员的心理调适
在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中,随着重大比赛的日益临近,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机能状态都会逐渐趋于稳定,到大赛前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此阶段运动员心理的变化却可能会导致竞技状态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比赛结果。实践证明,竞技水平越高,竞争越激烈,运动员的心理压力相对就会越大,所以,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重视参赛运动员心理压力的系统调节和积极应对工作。
1.拳击运动员心理压力的表现特征。心理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是个体面对已经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时,感知和体验到的一种情绪反应。心理压力过大可导致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整体被激活,使肌体处于紧张和警觉状态,肌体释放的能量被抑制并积聚在体内,内脏器官也会出现过度反应。拳击运动员属于社会高应激人群,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比赛,在比赛中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情绪不稳、记忆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身体敏感不适、害怕失败等表现特征。
拳击运动员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过高的社会期望、过于强化的金牌指标、新闻媒体的过分关注等,都会使运动员承受一定的心理负担,甚至一些有实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也会出现患得患失,不能果断应对,进而影响正常发挥的情况。另外,运动员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对比赛结果的期望程度也常常会给运动员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2.拳击运动员心理压力的调节。(1)积极应对逆境,培养良好的心理弹性。渴望比赛成功是每个拳击运动员的梦想,然而要实现这种成功并非易事。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如对手强壮、打法凶悍,连续比赛疲劳、受伤病困扰,比赛过程中出现超过预期想象的情况等。运动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比赛中遭遇逆境是正常的,顺利才是例外。在此认识基础上,积极掌握和运用一些心理调节技能和方法,如唤醒水平调节、注意力集中、表象演练、自我暗示、自我谈话、参赛行为程序和对策库应对等方法,就能做到在各种逆境情境下游刃有余地应对。另外,在面对逆境时不应采取回避问题的解决策略,要直接面对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或寻求教练和心理专家的帮助。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及时调节心理压力,获得最佳比赛心理状态。(2)开发音乐功能,享受音乐心理调节。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证明,音乐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对大脑皮层状态有直接影响。不同功能性的音乐会对心率、血压、皮肤电位、肌肉电位、内分泌和体内生化物质以及脑电波等产生不同的影响,音乐的节奏还可以明显地改变呼吸速度、心率等,从心理学来看,音乐能表达情感,并通过心理作用影响运动员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的目的。因此,运动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同类型的功能性音乐,在享受音乐中实现对心理压力的积极性调节。(3)借助先进仪器设备,积极开发心理压力的调控潜能。由于人都有在一定条件下对自身肌体感觉的生理阈线,所以运动员有时对自己内在心理压力和紧张水平的变化可能难以觉察和控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借助先进仪器设备突破日常生理阈线的限制进行自我监测和调控,从而积极地开发自己对心理压力调控的潜能。目前国内外运动员应用较多的是生物反馈调节方法。
生物反馈调解方法是利用现代心理生理科学仪器,通过将人体不易觉察到的内在生理信息信号放大,实现可视和可控性心理调节训练,使运动员经过训练后,能够有意识地用“意念”调控自我心理。生物反馈调节可以捕捉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兴奋点和最佳表现能力,以及比赛应激反应等能力,矫正运动员的不良行为习惯和赛前焦虑等,起到缓解心理压力和疲劳,塑造运动员的良好情绪状态和行为模式的作用。目前,适合运动员使用的生物反馈仪器有运动员自作的皮电、心率变异等简易型生物反馈仪器,也有由专业心理人员操作的更全面、精确的进行生物反馈心理调节训练的设备。
二、拳击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
“专项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运动训练学专家给出的定义是“能充分发挥运动员肌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也就是说能够帮助运动员完成这个项目并达到高水平成绩的特定动作。良好的“专项技术”是有效发挥运动员身体能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是运动员在大赛中稳定发挥水平的前提条件和保持高水平运动寿命的必备因素。
1.正确认识拳击项目的特点,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拳击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每一个技术动作之前,首先要了解拳击的技术概念和动作结构,建立正确的形象思维。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形成和掌握都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由运动器官来实现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技术概念,就会形成不正确的技术动作,特别是形成不正确的技术定型后,纠正起来相当困难。
2.抓好基本技术,冲击高新技术。拳击技术的学习与提高是无止境的,但所有新技术的学习与掌握都是建立在基本技术之上的。良好、扎实的基本技术是拳击运动员达到高水平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在专项技术训练中,首先应长期、系统、坚持不懈地抓好基本技术训练,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发展高新技术,即使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也不例外,因为二者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3.专项技术训练要与实战紧密结合。拳击技术的专项技术训练一定要切合实际,内容要朴实、简练,要讲求实效、经济和明确的目的性,特别要注重与实战紧密结合。任何训练效果最终都要通过比赛来体现,所有训练内容最终都是为在比赛中创造好的成绩而服务,否则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所以要把专项技术训练与比赛的需求结合起来,并帮助拳击运动员掌握临场运用的能力。
4.因人而异,建立符合个人特点的技术风格。拳击技术有其统一规范的动作要求,这些标准都是在多年的运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专项技术训练中应该遵循的,或者说是理想化的动作模式。由于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非平衡的发展过程,每个运动员在身体条件、素质、形态、机能、心智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征与能力,因此除了要遵循一般的训练规律外,还要注意个人特点,把规范化技术与独特的甚至是超常的竞技能力相融合,才能实现挖掘运动员最大运动潜能的目的,发挥他们最大的运动才能。
5.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专项技术训练的时效性。在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运动训练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专项技术训练要充分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增强训练的时效性。例如,许多先进的图像软件具有反馈快速、及时的特点,非常符合现代化运动训练的节奏与需求,可以有效地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技术状况。
三、拳击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1.拳击运动员要正确认识速度性训练。在变幻莫测的拳击比赛中,反应敏捷、应变及时是拳击运动员发挥速度的先决条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拳击运动员取胜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速度是在比赛中取得时间和空间优势的重要因素,最能体现个人进攻的威胁性、防守的可靠性和防守反击的及时性,所以速度已日渐成为攻守战术能否奏效的决定性因素。
拳击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训练应尽可能模拟比赛实况,在满足比赛需要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发展位移速度或动作速度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用最大强度重复完成练习,既要提高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又要专门提高反应速度。
2.拳击运动员速度训练与力量训练的结合。国外拳击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重点强调速度和力量,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中要突出“快速”的特点。力量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协调性问题,处理好力量和动作速度的关系。肌肉的力量和速度对于运动有重要的影响,拳击运动中的组合拳动作都是在高速中完成的,肌肉收缩速度快时,不但可以快速完成动作,而且可以产生更大的力量,这与肌肉绝对力量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拳击运动员肌肉力量训练中,负荷的安排比较难掌握,尤其是在专项力量训练中,负荷量和强度的搭配以及重复次数和组数,在发展某一种力量训练时都有所不同。在力量训练开始阶段肌肉增长主要是神经中枢的调节,所产生的神经肌肉作用能更好地增强爆发力。运动负荷和动作速度变化大的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但需要进行较好的身体监测。
3.拳击技战术与体能的新概念。拳击比赛的专项特征对拳击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体能保障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就无从谈起。技战术水平相近的两名运动员,体能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比赛结果。拳击运动的体能训练必须与技战术水平同步,只有在技战术达到一定水平时,运动员体能水平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仅仅坚持超负荷的体能训练,而忽视体能训练与技战术的结合是不会达到理想效果的。
拳击技战术与体能是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现代拳击体能训练的发展方向就在于发展“拳击比赛的体能”。拳击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技术、战术、心理、体能等方面训练的不可分割性,要在提高技战术训练质量的同时发展体能训练。另外,在强调体能训练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融进技术,把技战术训练放在高强度、高速度的实战对抗中,使拳击技术更具活力和实战性。
4.拳击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必须创新。近几年,通过各种比赛和交流学习,我国拳击教练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及时了解世界拳击强国体能训练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并将先进的体能训练技术逐步运用到拳击实践中。然而,学习先进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不能一味地效仿,要结合我国拳击运动员的特点进行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应协调配合,根据拳击运动员的不同特点、不同打法制定不同的体能训练方法,调整好运动员的体能状态,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缩短,从高强度的训练和竞赛负荷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疲劳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明显缩短。因此,优秀运动员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周期的年度训练安排模式。拳击项目特点的不同、比赛系列安排的不同、运动员现实状态的不同、教练员执教风格的不同都对运动训练的安排有重要的影响,尊重运动训练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专项竞技和运动员个体的不同特点,设计并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将为我国的拳击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状态,这种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进展,不完全可逆,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物或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少量粘液性痰为首发症状,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标志性症状[1],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人数多,病死率高,常呈缓慢进行性发展,病情较重者常需使用无创呼吸机,甚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上机,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为了缓解或控制症状,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对心理的影响,减少发病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科从2008-2009年对30例老年COPD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6-12个月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门诊和住院的COPD患者30例,均为男性,年龄58-80岁,平均69岁,其中75岁以上者占30%,病程均在五年以上,30例患者中有吸烟使者占60%,目前仍吸烟者仅占2.5%。
入选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提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2]通过临术表现肺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OPD的患者。
1.2 方法 在临床药物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对30例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6-12个月。
1.2.1 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呼吸功能锻炼的目的是通过正确有呼吸练习建立有效的呼吸,以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扩大其活动范围,使之与日常生活的体力相适应,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或延长生存率,并充分利用板报宣传,制作健康宣教,小册子,光盘等多渠道向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1.2.2 呼吸功能锻炼的种类方法
1.2.2.1 腹式呼吸 也称膈式呼吸,其主要是靠腹肌和膈肌的收缩而进行的一种呼吸,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整个过程均要用鼻吸气,缩唇呼气,其要领是放松全身肌肉,吸气时腹肌舒张放松,使腹部下陷,同时膈肌收缩,位置下移,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凹下,膈肌松弛回复原位,腹式呼吸锻炼初始2次/d,10-15min/次,熟练后,可逐渐增加次数和每次时间,并可在卧位,坐位,站立及行走时随时随地进行锻炼,以致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呼吸方式。
1.2.2.2 全身性呼吸操 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吸气用鼻,呼气用嘴,其步骤如下:①平静呼吸;②立位吸气,前倾呼气;③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④双替抬起屈膝90度,抬起吸气,放下呼气;⑤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每一步骤10-20次,在进行锻炼时,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
1.2.2.3 有氧耐力训练 步行30-60min或蹬车蹬楼梯等在锻炼时一项或两项同时进行,因人而异。
在呼吸功能锻炼中,对于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COPD急性发作期及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康复训练的病人,暂停止训练,待缓释并评估后,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老年人易产生疲劳感,应采用间歇式训练方法,做每一项运动后,要休息5min,运动后心率控制在100次/min以内。停止运动后心率恢复到安静值。做每项运动前后,需监测心率和SaO2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1.3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3.1 主观指标 病人日常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症状、主诉及社会支持等一般资料。
1.3.2 客观指标 (测量指标):病人的SpO2、肺功能、6min行走试验(6MWD)。
1.3.3 评测时间 康复前对所有入选病人进行评价指标的测量。康复训练后6、9、12个月分别进行评测。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结果主要以训练6个月为例。30例病人平时生活习惯于坐着占34.3%,开始康复锻练后均保证每天活动2次,每次在30-60min。康复前睡眠差的病人占57.1%,康复后睡眠紊乱得到改善,睡眠好的增加42.8%。康复前有37.1%的病人对疾病不认识,康复后100%的病人认识了此疾病。30例病人社会支持程度较高,总分为(67.9±10.4),其中家庭、朋友和他人的支持得分都很高。
2.2 康复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30例病人康复前通气功能均减退,小气道功能障碍,通过6-12个月的呼吸训练,康复6个月后的肺功能指标在均值上有所提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康复9、12个月后,FEV1%预计值较康复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 锻炼前、后病人生活质量指标变化情况 病人康复后咳嗽、咯痰、气短症状明显改善,见表1。SpO2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康复后6min行走距离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较康复前有所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特别以入厕、转移、活动、上楼梯、洗澡改善更为明显。呼吸功能障碍减轻者共21例,占61.8%,见表2。30例老年COPD病人通过康复训练,中、重度抑郁转为轻度抑郁,轻度抑郁由17.1%降低了2.8%,病人心情愉快,积极参加运动,对生活充满信心。
表1 呼吸功能锻炼前与锻炼6个月后30例患者主诉症状的比较(%)
表2 呼吸功能锻炼前与锻炼6月后呼吸功能障碍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本研究对30例COPD病人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产生了良好效果,提高了COPD病人的生活质量。
3.1 引导COPD病人进行长期、有效、个体化的呼吸康复训练,可改善COPD病人肺功能,促进肺功能的改善是提高COPD病人生活质量的首要需求,然而影响COPD病人肺功能的因素很多,如衰老和患多种疾病是内在的影响因素,也是使老年肺功能不易改善的最主要的因素。另外,老年人还存在动作缓慢,协调性差,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差等个体差异。因此,引导COPD病人进行长期、有效、个体化的呼吸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首先为老年人制定了一套康复计划,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计划。安排训练的内容做到简单、易学、易行、易接受,不管在医院还是在家都能进行。老年人在改变生活习惯时,需要有适应过程,训练中,要想让病人每天运动2次,每次30-60min,需要逐步增加运动量,随时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SPO2的变化。对于在家训练的老年人,我们实施了监控计划,通过电话联系了解病人的训练情况,并要求定期来医院复诊。通过6-12个月的训练,病人既保障了其训练的安全性,又达到了呼吸功能锻炼的目的。
为了使病人能真正配合治疗,达到长期进行康复训练的目的,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既增加了病人的疾病知识,同时也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了康复锻炼的信心。据报道,COPD病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他们就诊的需求降低,而且还可以使一大部分病人脱离他们的全科医生而独立起来。我们在计划中,安排了一对一的口头宣教,从与病人联系预约看呼吸、康复专家门诊,到就诊、做检查、呼吸功能锻炼、复查,整个流程中自始至终进行着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并制作出呼吸功能锻炼的光盘和宣传小册子,内容有COPD相关知识的介绍,肺功能检查及测定指标,呼吸功能锻炼,氧疗,吸烟、大气污染及感染对COPD病人的危害,营养的支持,心理社会的支等。病人无论在家还是在医院都能反复得到健康教育,每次肺功能检查和6min行走试验结束后都向病人讲解测试结果,对于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树立治疗和康复的信心。随着功能锻炼时间的延长,病人的顺应性增强。虽然康复6个月后病人的肺功能尚无明显的改善,只是在各项指标均值上与锻炼前有所提高,但康复9、12个月后,FEV1%预计值差异有显著意义,病人的肺功能逐渐得到改善。
3.2 呼吸功能锻炼可改善老年COPD病人的生活质量:老年COPD病人进行呼吸康复主要目的是缓解或控制症状,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心理影响,减少发病率,提高或促进运动和活动能力,让病人保持现有的个体社会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通过6-12个月康复训练,病人从主观感受、行走耐力和ADL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对疾病及呼吸锻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主观运动意识增强,自我主诉及症状有显著改善。结果显示,有42.8%睡眠紊乱的病人得到改善,咳嗽、咯痰、气短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COPD病人的呼吸困难程度比生理性的指标更能反映病人的综合健康状况[3]。表2显示,锻炼后呼吸功能障碍感受减轻占61.8%且无加重者。据报道[4],6min行走距离试验是测定COPD病人锻炼耐受性及反映全身活动能力的一种方法。对于老年人也非常适宜。且与QOL的关系较常规的肺功能更为密切。康复后6min行走距离延长,病人在运动能力上有明显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入厕、转移、活动、上楼、洗澡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参加锻炼的老年人对呼吸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蔡柏蔷李龙芸主编,中国协和呼吸病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310-32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疾病学组.慢性组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