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心理干预的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干预的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干预的形式

第1篇: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感性力量;理性反映

传统新闻传播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担负着信息守门人和拟态环境构筑者的角色,因此,新闻报道除了要反映最新发生的真实事件以外,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社会环境。不言而喻,新闻报道必须是对真实事件及现实生活环境的一种理性反映,从而尽到提供客观世界信息、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职责。然而正如常言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仅仅只有理性反映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很难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反之,新闻中感性的力量常常更能打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感性力量在叙事中的作用机制

普通语义学认为语言是抽象的,所谓抽象,就是选择某些细节而忽略另外一些细节的过程,每一个字可以说都是对现实的抽象化、符号化,然而语言所反映的实际事物却是具体的。针对语言与实际事物之间在抽象层面上的差异,日本语义学家早川一荣提出了“抽象阶梯”的概念,用图表的形式形象地表明了字词的不同抽象程度,他以一辆汽车为例进行多个抽象层次的语言描述:某人拥有的大众牌轿车――轿车――机动车――陆运工具――运输工具,抽象层次每增高一层,都会忽略更多的细节,字词所指的范围也就越大,指代的事物也就越不具体。从早期人类语言发展来看,语言的一般化、抽象化特征使人类明确界定了人与物、物与物的各种概括关系,不仅掌握和提高了对现实世界各种外在关系的把握能力,而且将事物的抽象特点直接纳入思想的领域,推动者人类理想思想的发展。和语言的作用相反的是,电视映像往往是以具体化、直觉化为感染观众的主要力量。电视新闻叙事中的严肃新闻往往是同世界政治、经济、国际事务等相关,抽象程度较高,并不是普通观众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而一些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则抽象程度很低,总是从普通人和观众非常熟悉的日常事情开始,实际上就是把事件中的人物经历、个性等降低到普通观众的经验水平,使观众易于理解。不仅如此,这种抽象程度较低的叙事由于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参与或关联而不是纯粹旁观者的位置,观众更易于从中获得认同感。从西方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流变也能看出这种世俗化的轨迹。

弗莱认为:欧洲文学已经走过了以上五种形式,经历了从神话到讽刺文学的发展变化。在中世纪以前的时代是神话的时代,文学依附于基督教的、古希腊罗马的、凯尔特或条顿民族的神话。中世纪则是传奇文学的时代,主要描写游侠骑士的世俗传奇,以及表现圣徒或殉道故事的宗教传奇,以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达到使故事引人入胜的目的。文艺复兴时代是高模仿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是悲剧和民族史诗。随后,新兴的中产阶级文化带来了低等模仿模式,这种模式在英国文学中从笛福的时代到19世纪末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到最近的一百年间,大部分严肃的创作都有越来越趋于讽刺文学的形式。

二、强化冲突与追求真实的叙事困境

毋庸置疑,冲突在视觉叙事艺术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电视叙事研究借鉴颇多的电影叙事中,有冲突是叙事影片的精髓的说法,而作为电影叙事前身的戏剧艺术,更是从启蒙戏剧家狄德罗起就提出了以冲突为核心的戏剧创作原则。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创作中的“冲突律”具体包括:选择包含冲突的题材,并围绕着一个主要冲突展开情节;情节是否具有戏剧性取决于冲突的强弱,并在“启、承、转、合”中让冲突的双方进行一次比一次剧烈的较量,直到推向最后的等。可见,建立叙事中的二元对立关系,强化冲突是戏剧、电影乃至电视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法。然而,与其他虚构叙事不同的是,由于电视新闻担负着反映真实的职责,因此,强化冲突的叙事手法常常与追求真实的新闻理念存在矛盾,从而构成叙事困境。

三、提炼主题与反映真实的叙事困境

新闻并不是对现实的一种散乱无序的机械反映,它的制作本身就是对现实事件进行选择、加工的一系列流程。传统新闻理论认为,提炼主题是新闻制作中遵循的重要原则,旨在从芜杂的新闻素材中精选最典型、最生动的材料,使新闻报道不仅反映事实,而且传达制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帮助受众更好地领会和理解事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新闻主题实质是新闻话语倾向渗透在新闻叙事中的集中表现,通过各种传播技巧加以烘托、强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借助感性力量达到其传播目的,但提炼主题往往与理性反映新闻真实之间存在冲突。

(一)突出一点,不及其余

提炼主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新闻素材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和组织,当然,这里对重要程度的衡量依据是新闻话语机制的产物。为了烘托和表现新闻主题,提炼主题的“去粗存精”的筛选过程也就是“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的戏剧化手法。这使提炼主题与全面报道新闻事实之间有了偏差,难以理性反映新闻事实。

(二)多重主题,自相矛盾

在叙事化发展趋向中,对某个人物和事件的报道往往是呈现多重的叙事角度,提炼主题的手法在这种多重叙事中有时会无意中自相矛盾,破坏整体的真实感。

参考文献:

第2篇: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CU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160 case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8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80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admiss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in addi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intensive care. And the mortality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mortal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75% vs 22.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CU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mortality with good efficacy, so it is worthy of extensiv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Nursing

慢性肺心病的发生机制是因为胸廓、肺组织、以及肺血管等慢性疾病而导致肺部组织结构出现变化,进而肺部功能以异常的形式出现,以致于肺部血管的遭受的阻力以不断增加的方式表现,动脉血压会上升,以及肥厚现象出现在右心室,甚至会导致右心出现功能衰竭的现象[1-2]。在我国,慢性肺心病常常以老年人居多,并且是一种经常会发生的疾病[3]。该研究对急性加重期慢性肺心病患者施行ICU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6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其中女性有64例,男性有96例,年龄在46~72岁之间,患者的临床诊断符合慢性肺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观察组男54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7.94±4.2)岁;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48.21±3.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的方法,其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治疗、饮食以及睡眠情况的了解。由于二氧化碳潴留、水电解质紊乱、失调的酸碱平衡、感染等因素会致使急性发作,为此需要对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呼吸道处于畅通的状态,取患者坐位或者半卧位,保持低流量吸氧。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有必要时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加强护理。其加强护理的内容如下:①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控制,由于肺心病大部分患者是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的疾病而致,患者主要是由于呼吸道出现了致病的细菌进而致使病情的不断恶化,为此对此类患者实施护理时,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感染面积,合理的抗生素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常常是采取静脉注射方式。护理人员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关于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护理原则需要严格的遵守,应当依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处理,患者的用药方面应当保证均匀。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给予的盐水注射不应当超过500 mL,并且保持在15~20 滴/min的速度为宜。②对患者的呼吸道加强湿化,为了使患者的痰液较容易地得以稀释,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应当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湿润的状态,有助于患者痰液的排除。帮助患者减少关于支气管痉挛的现象,进而改善了患者的通气障碍。护理人员也可以实施超声雾化,为了避免患者由于长时间的雾吸入化而出现的缺氧状况发生,护理人员需要随时对雾化的温度、时间、雾量进行关注。护理人员需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为避免由于过度饮水而造成过重的心脏负担,其每天的饮水量应当保持在2 500~3 000 mL左右。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房里的空气潮湿度应当引起重视,可以采取洒水的方式使病房内的空气适度得以保持。③患者的呼吸道应当保持畅通,为使患者可以顺利地排除痰液,护理人员应依据不同患者具有的不同情况,帮助患者找到合适的,也可以指导患者需要作用做才能达到有效的咳嗽,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为避免患者的鼻腔干燥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可以利用具有水溶性质之类的剂涂抹在患者的鼻腔黏膜处。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8.7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收缩的肺血管,常常发病的人群以老年人居多,治疗该病存在较大的难度,并且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具有较长的病程,给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4]。慢性肺心病大部分是因为慢性病变而致肺功能以及组织出现异常的状态,进而导致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引起心脏病的一种。在临床中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炎、抗感染、以及止咳平喘为主,但是常常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急性加重期慢性肺心病患者而言[5]。

相关研究者表明,提高急性加重期慢性肺心病患者在治疗中的有效性,为此在临床的抢救过程中,一旦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时,并且患者处于清醒的意识状态时,就应当采取加强护理干预措施,进而保证患者的病情不再恶化[6]。在护理的过程中,加强预防以及控制感染的发生,应当注意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控制,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护理原则。当某些患者发生感染之后,常常会出现倦怠或者食欲不振,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对此类患者加以重视,一旦有此类情况的出现,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疗。但是当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可能会出现昏迷、昏睡、以及抽搐等现象,那么此类现象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7]。为此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随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细致的观察。

第3篇: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集体心理干预;病例对照研究;依从性;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77.44、R749.055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5-00350-03

Efficacy of the Group Mental Intervention with Combin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in Children

ZHAO Yong-Ji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ole of group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nisometropic amblyopia.Method: Children with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42 eyes of 39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9eyes of 43 case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group intervention for six months to improve their compliance to regular combined therapy. The time of getting improved, compliance and visual acuity were used as indications to assess the outcome.Results:The time of getting improved was short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21.1±0.6d/30.5±3.3d,t=4.89,P

【Key words】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children; group intervention; case-control study; the compliance; efficacy

儿童弱视是一类常见的视功能障碍,包括先天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等。弱视的综合治疗疗效是比较满意的,但由于临床治疗时间长,见效较慢,特别是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 原本一眼视力尚佳,可以应付日常生活,而戴镜、遮盖不仅影响容貌,可能引起同学讥笑,而且遮盖视力较好的眼时,会感到视力下降,因此,心理上很难接受,依从性差综合治疗成为形式,其疗效差于屈光不正性弱视[1,2]。国外有研究认为[3]弱视患者的治疗其治疗前的视力以及视力改善的速度等因素与依从性有关,也用药物强制手段等改善弱视治疗的依从性来提高疗效。近年来,国内研究发现[4]弱视患儿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为交往不良、社交退缩、性格孤僻、缺乏自信。本研究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进行集体心理干预,促进患儿融入到团体中,消除自卑情绪,增强自信心,改善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达到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用数字随机法选择2004年6-9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3例49眼进行集体心理干预联合弱视综合治疗(心理干预组),患儿年龄7-12岁。同期进行单纯弱视综合治疗的39例42 眼做为对照组,年龄7-12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家长和患儿对心理干预治疗知情同意。全部病例初诊时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经视力、裂隙灯及眼底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1.2 干预方法 用1%阿托品眼药水滴眼 3次 ,初验一次,三周后复验,配镜;根据不同的患儿给予不同的遮盖方法;精细训练。视觉电生理刺激治疗仪每日一次综合治疗方案,为弱视两组患儿一起做视觉电生理刺激治疗。心理干预组还要进行集体心理干预3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视觉电生理刺激治疗时间均为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选择暑期长假作为开始治疗时间。根据孩子的空闲时间分为上午、下午组,以保证孩子的治疗时间,选择一名亲和力强的医生或护士固定作为辅导老师。第一周,每天做视觉电生理刺激治疗前,把患儿集中在一个活动室,首先自我介绍,做游戏,沟通感情。然后介绍治疗方法,告诉他们戴眼镜、遮盖就同得了感冒要吃药一样,是很平常的事,治疗不痛苦,增加治疗信心,时间为20分钟。每次做视觉电生理刺激治疗时,要求辅导老师对每一位患儿手把手地教,使他们有亲切感。第二周,对家长进行一次弱视治疗知识讲座,辅导老师应加深对每个患儿的了解,指导治疗。同时将患儿分组,使每一组都有不同年龄的患儿,并且相互熟悉,辅导老师告知患儿评分方法,在每人治疗前视力的基础上,每多认出一个视力表上字母开口方向,记1分,同时记入小组和个人总分。每周公布一次分数,了解每人对小组的贡献。评出小组最大进步奖,个人最好视力奖,记小红旗一面;个人最大进步奖记小红五星一个;个人红花奖,记红花一个。以后每周检查视力并评奖一次。第三到四周,有部分患儿视力已开始上升,辅导老师要及时鼓励,使视力已上升的患儿继续努力,视力未上升的患儿看到希望。第五到六周,辅导老师做好解释工作,特别对视力上升缓慢的要耐心解释。讲一些后来者居上的故事,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第七到八周,针对视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要提醒孩子坚持努力,为小组和个人赢得更多的奖项。八周后,监测视力,及时调整遮盖方案,防止遮盖性弱视的发生。三月后对两组依从性的评价是由我院神经内科心理医生采用盲法协助完成。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两组治疗后视力进步的时间、治疗三月后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六月时的疗效为观察指标。疗效判断标准: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一行者;进步,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9及以上者。有效为进步与痊愈之和。依从性好坏的评定标准由医生询问家长后评定,自愿参加治疗,平时戴镜时不偷看,不随意摘镜,在家自觉进行精细弱视训练治疗,称为依从性良好;经家长督促,不能自觉参加治疗,平时戴镜时偷看,随意摘镜,在家不能自觉进行精细弱视训练治疗,为依从性差。视力增进2行为起效。

1.5 统计方法 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的起效时间短于综合治疗组(21.1±0.6/30.5±3.3天,t=4.885, P=0.000)。

2.2 三月后两组依从性比较 治疗三月后,集体心理干预组依从性良好者占79.1%,高于综合治疗组的53.8%,见表1。

2.3 两组六月疗效比较 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的有效率为91.84% (45/49),高于综合治疗组(83.33%(35/42)),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χ2=1.539,P=0.215);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的治愈率为26.52%(13/49),高于综合治疗组的7.38%(3/42)(χ2=5.866,P=0.015),见表 2。

3讨论

3岁前是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关键期,8岁前属敏感期[5],由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一眼视力尚佳,没有出现斜视或其他症状时,很难发现。很多等到上学后看不清黑板或体检时发现。此时往往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如何在发现后积极治疗,采用那些措施使视力最大程度地恢复,一直是小儿眼科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综合疗法是目前弱视治疗中较成熟的方法,它可在一定时间内,多次、多样强化训练使视觉反复得到刺激和强化,视敏度增加,有效解除视功能在发育时受到的抑制或废用。综合疗法疗效高于单一疗法[2],但必须取得家长及患儿的积极配合。为调动患儿治疗的积极性,我们对患儿开展集体心理干预治疗,采用集中心理疏导、解释,分组进行,让各组之间有竞争感。同时,每组内安排各年龄组的儿童,用大的带动小的,低年级的患儿看到高年级的也戴镜、遮盖,在这种环境下,也很容易接受治疗。这样,不仅在院内进行视觉电生理治疗时患儿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在家进行精细弱视治疗训练时也能主动配合,以保证对视网膜中心凹的有效刺激而达到综合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4],当儿童进入童年期(6-11岁)后,认知活动和个性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弱视的存在,常使患者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社会适应力降低,从而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男孩常表现为交往不良、攻击性和违纪行为,女孩则表现为社交退缩现象。本研究中,接受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的一组,患儿的积极性高,有信心,治疗时注意力集中。因此,经过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的患儿在短时间内就能起效,对弱视治疗的效果反应快。但在治疗过程中,视力提高会有先后,到四周后,一部分积极治疗但视力没有明显提高的患儿会很急躁,情绪不稳定。这时辅导老师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告诉快慢是正常现象。上升快的也可能下降,上升慢的一旦上升会比较稳定。此阶段很重要,否则会挫伤孩子的信心。弱视治疗后,由于患者的视力康复,会极大地改善了弱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依从性是指弱视患者在遮盖疗法中对治疗方案完成的情况。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回顾性研究指出[6]依从性好的患者最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依从性差的,而且依从性好的患者所需的疗程也较短。既往研究发现:住院强制治疗[7],阿托品[8], 左旋多巴[9]等有助于改善弱视治疗的依从性。而弱视治疗要经过数月乃至数年,住院强制治疗对学龄儿童是很难实现的,应用阿托品及左旋多巴等药物长期治疗,无法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梁斗立[10] 指出在弱视治疗中,应用阿托品存在着全身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使用时受到限制。本研究中,对依从性的评价,集体心理干预治疗优于单纯综合治疗组。通过集体心理治疗提高依从性,改变了以往患者治疗中的被动地位,从而处在主动位置,放在一个有类似疾病的团体中来减少自卑及孤独感;同时会看到病情较轻的治疗效果,增强了信心。集体心理干预治疗后,患者能积极配合,短期内视力有明显改善。增强了信心,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而好的依从性又可以提高弱视的治疗效果。进入了良性循环。

本组六月时的治疗结果显示,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组的有效率略高于综合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显著性,而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综合治疗组。提示弱视综合疗法在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是肯定的,集体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提高它的疗效,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一部分患者虽已积极治疗,但由于弱视疾病本身的原因,治疗效果不明显。因此,及时设立了红花奖以鼓励其坚持治疗,增加信心,有2例8周后视力开始上升,六月时,视力恢复。因此,在一个集体的治疗环境中,要考虑到各种病情,不能使见效慢的孩子有被遗落感。如何制定一个既能发挥集体治疗的优势,又能顾及不同视力改善情况的个体的心理干预方案是今后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中,对心理干预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是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田蔓男, 李丽. 弱视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5,13(1):40-41.

2 王世君, 白英群, 董云鹏.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112例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5):531-532.

3 NucciP, Alfarano R, Piantanida A, et al. Compliance in anti-amblyopia occlusion therapy. Acta Opthalmol, 1992,70(1):128-131.

4 王海燕, 吴佩, 吴云万.弱视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临床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4):273-274.

5 杨景存.主编.眼外肌学.郑州: 河南科技出版社, 1994.214.

6 Hussein MA, Coats DK, Muthialu A, et al. Risk factor for treatment failure of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JAAPOS, 2004,8(5):429-434.

7 Dorey SE, Adams GG, Lee JP , et al. Intensive occlusion therapy for amblyopia. Br J Opthalmol, 2001, 85(3): 310-313.

8 Holmes JM, Beck RW, Kraker RT. Impact of pathing and atropine treatment on the child family in theamblyopia treatment study. Arch Opthalmol,2003,121(11):1625-1632.

9 Pandey PK, Chaudhuri Z, Kumar M,et al. Effect of levodopa and carbidopa in human amblyopia. J Pediatr Opthalmol Straabismus,2002,39(2):81-89.

第4篇: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护理措施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Pneumonia of New Born, PNB)是指分娩时或出生后新生儿经呼吸道吸入羊水、胎粪、乳汁异物等异物造成肺部炎症的一种疾病。是一种新生儿早期常见多发病,有临床报道,PNB死亡率可高达11-13%[2]。因此,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尤为重要。将近年我院儿科收治的58例PNB患儿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旨在提高PNB患儿的护理质量,降低其死亡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2月因PNB入院治疗的患儿58例,均符合PNB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3例;发病时间为出生后0.6h-4d。其中,羊水吸入48例(82.8%),其中39例羊水浑浊,乳汁吸入6例(12.5%),胎粪吸入4例(8.3%)。58例患儿的发症包括:14例(24.1%)合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5例(8.6%)合并高胆红素血症, 3例(12.1%)合并新生儿硬肿症,1例(1.7%)合并呼吸衰竭。

1.2临床症状

58例患儿均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伴唇周紫绀及呕吐,重者鼻翼扇动伴有精神不振、反应能力差。16例合并发热症状,38.0℃-39.5℃;仅8例肺部听诊均可闻及细小的水泡音;测量经皮血氧饱和度均<90%。

2护理方法

2.1临床观察

(1)体征观察:详实记录患儿24 h的出入水量、体重、腹胀、呕吐及惊厥变化等,注意观察患儿意识、体温有无升高或降低、心率与血压、24h尿量、皮肤黄疸出现与消退的时间等情况。(2) 并发症观察:注意密切观察PNB并发症情况。如发现患儿频繁呕吐胆汁,应考虑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畸形;如呕吐物为大量泡沫样物,应考虑患儿存在食管闭锁,及时、细心、准确观察患儿病情,并及时报告主管医生。

2.2加强基础护理

患儿病房每日需定时消毒,一般2次/d。接触患儿前、后护士均应洗手,且患上呼吸道感染者应避免接触患儿,以避免患儿感染。加强患儿脐部、臀部、皮肤及口腔的护理,以避免细菌自破损的皮肤处侵入加重病情,不时给患儿抚触。

2.3加强对症护理

(1)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PNB患儿呼吸道均会发生一定阻塞症,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新生儿的咳嗽反射较弱,排痰能力较差。因此,对于分泌物较粘稠者及吸入胎粪的患儿,可用盐酸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 (2)吸氧:清理患儿呼吸道后,给予吸氧,改善缺氧状态。如可依病情应用CPAP 氧疗器吸氧或头罩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SO2),确保SO2>90%,对烦躁患儿应用镇静药。(3)加强患儿保暖: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尤其是低体重儿和早产儿,收外界环境影响大。因此,对于体温降低的PNB患儿需置于暖箱内,保持适宜温度及湿度,避免体温波动,保证患儿体温正常。对于未置入保温箱内的患儿,保持室内温度20-25℃,湿度适宜,注意衣物保暖。(4) 洗胃:呕吐主要是由于患儿缺氧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吞咽动作加强,大量羊水甚至胎粪被咽入胃内,刺激胃粘膜而引发呕吐,早期洗胃可防止呕吐。但操作时应选择粗细合适的胃管,动作轻柔,缓慢抽出胃液,避免误入气管及损伤粘膜,而且要仔细观察并记录好洗出液的性质、量及颜色等[3]。(5)喂养指导:推迟喂奶,避免再度呕吐造成窒息。喂养方式少量多次。首选母乳喂养,对吸吮力差的患儿、拒乳患儿,可应用静脉高营养或胃管鼻饲加法,以保证能量供应。

2 结果

58例患儿经过综合治疗与积极护理,其中57例(98.3%)情况好转,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3-13d,平均7.3±2.9d。患儿哭声响亮,吸允有力,缺氧症状显著改善,听诊双肺呼吸音清、闻及音,发热患儿体温降至正常。1例(1.7%)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3讨论

PNB是新生儿常见疾病, 病情发展快,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造成患儿死亡。本组调查的58例PNB患儿,均行对症治疗与精心护理,包括详细的临床观察、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注意患儿的保暖、纠正患儿的缺氧状态、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洗胃等措施,其中,57例(98.3%)状况逐渐好转出院,且并发症均获得良好护理及治疗,仅1例因合并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其余均痊愈。总之,积极护理措施对于PNB患儿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郁莲,陈满儿,周秀吟,等. 新生儿胎粪吸人性肺炎32例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298-1299.

[2] Aya Watando, Satoru Ebihara, Takae Ebihara, et al. Daily Oral Care and Cough Reflex Sensitivity in Elderly Nursing Home Patients[J] .2004, 126 :1066-1070 .

第5篇: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

慢性心力衰竭(CHF) 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均可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 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1]。休息是心力衰竭的一种基本治疗方法,不良的睡眠会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一步下降[2]。对本院2011年1月~ 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2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经过心脏超声检查、X线检查、临床诊断等确诊。200例患者在入院第1天均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100 例。对照组中男59 例, 女41例, 平均年龄(68.87±7.39) 岁, 高血压心脏病 21 例, 冠心病25例, 瓣膜性心脏病20例, 肺心病26例, 心肌病8例, 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心功能29例, Ⅲ级心功能47例, Ⅳ级心功能24例。研究组中男52例, 女48例, 平均年龄( 67.92±8.41) 岁, 高血压心脏病17例, 冠心病28例, 瓣膜性心脏病24例, 肺心病21例, 心肌病10例, 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心功能26例, Ⅲ级心功能52例, Ⅳ级心功能22例。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等多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 主要方法:①积极主动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与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②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③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干预之前与干预之后心理状态评分结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经早期心理护理干预之后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护理干预后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 经过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睡眠障碍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是所有心脏病的最终阶段。本文通过对 100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早期心理干预护理, 所有患者经护理干预后SAS 和SDS 评分均有所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SAS 和SDS 评分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早期心理护理,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进而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桂清,田丹生.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国际护理杂志, 2009,28(10):1309-1310.

第6篇: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摘 要 政工干部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基层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及执行者。因此要想提升企业基层政治工作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强政工干部素质培养力度。基于此,现对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政工干部 综合素质与能力 提升 措施

基层政工干部是各项政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其负责该部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个单位管理工作的质量与该单位的政工干部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局势之下,为了更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基于此,务必要提高政工干部的整体职业素养。各级政工干部要积极参加各种理论培训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及综合管理能力。

一、加强政工干部的思想道德培养,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目前政工干部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政工干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仅需要水平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且也要有一定的个人工作能力,以此来做好政工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而全面提升所有政工干部职工的职业素养。同时政工干部在维持好干部与职工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建立人性化的工作理念,即在思想上要以理服人,在行动上要做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大家,进而以一种科学理性的工作态度来提高政工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不仅是以自己的先进思想来感染各位干部职工,而且在政治思想方面要做大家的表率。从而使得全体干部职工要从实际行动中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并且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这就需要政工干部要不断的学习进步,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一种接近完美的态势感染全体干部职工,同时也要保持较好的亲和力及自身的人格魅力,政工干部还要融入到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中去,与大家打成一片,进而和广大的干部职工拉近距离。这样以来才会干部职工才能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言行举止上学习你。在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水平时,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不仅不会让广大干部职工反感,而且还会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更新知识体系,改变解决问题形式

政工干部所进行的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形势,要定期去参加一些培训及学习,进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广大政工干部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对其它知识也要有所涉及,其中要学习一些管理学、经济学、自然科学、法学等社会性质的学科。同时政工干部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进而使得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中,将学和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随着社会格局的改变,机关干部的思想认识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样以来政工干部的工作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要从社会实际形势出发,适当的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科学应对工作上的各种问题。政工干部的职责就是要做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因此当出现突况时,政工干部首先要沉着冷静的去面对问题,不能操之过急。最终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以来就需要政工干部要有一定的耐心,同时通过一些表面问题能看到实质性的问题,从根本上了解整个问题。从而才能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处事能力。

三、加强团结协作,有效提升政工干部的大局观

目前,我国所存在的企业文化及职工能力都千差万别,每个企业的发展形式及企业背景各不相同,这样以来致使每一个人拥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同时也产生出不同的企业运营理念、安全管理理念。在这种发展形势之下,就需要政工干部在工作时要统筹兼顾,在思考问题时要公正全面,不能擅自偏袒任何一方。第一政工干部要提出大家团结一致,因为只有团结才能提高生产力。同时在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职工的工作心情也相对较高,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工作中。职工们也将会自觉维护这种工作氛围,建立起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工作团队。第二,要有全局意识,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始终要将集体的利益放置在最高点,要使得每位职工拥有保护集体利益的意识。第三,政工干部要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出发,为广大的干部职工做模范带头作用。作为一名政工干部,不光从思想观念上为大家做表率,还要从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大家做表率,只有这样才能用正能量感染大家,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结语

总之,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新时期下企业的软实力水平,更加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每一位政工干部,都能够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对政工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培养自身大局意识,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更多政工业务技能,不断增强个人魅力,通过全面发展承担起岗位职责,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在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测量标志;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P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做好测量标志保护和维护工作,制定测量标志土地使用的有关规定,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近几年,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规模城建工程的不断上马,为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测量标志,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毁坏。据山东省莱州市2007年对全区所有水准点、GPS点及三角点进行外业普查情况来看,共普查测量标志75座,保存完好的只有50座,完好率只有66.7%,其中三角点地上标毁损率达66.23%、地下标石毁损率达23.31%,水准点毁损率达26.86%。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测量标志,本文在对测量标志损毁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形势,对测量标志管理与保护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测量标志损坏的主要原因 测量标志在一些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标志完好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归纳起来,测量标志损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原因。测量标志大多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建造、施测的, 由于时间过长, 风吹、日晒、雨淋、受地面严重沉降因素影响及地震等原因破坏了测量标志。另外由于测量标志检查维护机制不健全, 经费不落实, 使得受损坏的测量标志无法得到及时的修复, 以致失去使用价值。

2、人为原因。测量标志是永久性设施, 使用的标材都是上好的钢铁或水泥墩等, 标志大多在野外, 多数无人看管, 很容易遭到不法分子的盗取或破坏。很多测量标志在耕地中,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一座测量标志的存在会给耕作带来很多障碍, 尤其是随着土地承包人的交替变更, 对测量标志的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 或不了解测量标志的重要作用, 破坏了测量标志。封建迷信、落后与愚昧思想造成标志被毁也相当严重。建造测量标志时, 普法和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使群众产生神秘感, 造成测量标志破坏。 3、工程建设破坏测量标志。在历史不同时期,基于当时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在各地域布设的大量测量标志,有的布设在楼顶、水塔、烟囱上,有的等级水准点布设在公路旁,没有考虑到后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拆迁、道路拓宽、重大工程建设等造成了相当部分测量标志损坏。 4、测量的基础设施较差。和电力设施相比,测量标志缺乏保护设施,耐用性和牢固性不强。不少已建成的测量标志由于保护设施设计简单,极易人为或自然损坏。保护设施的损坏往往直接导致测量标志报废。 二、新形势下测量标志保护的新要求 测量标志被损坏固然有其自身不牢固,不明显、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主要是对测量标志监管不力造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有管理模式落后,土地权属不清、经费不足、法律不全、管理机构不到位以及执法不严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的今天更甚,测量标志面临更大的破坏机率。随着测绘市场的逐步开放,测绘单位已形成了以混合所有制为主的经济实体,以往施行的测量标志义务保管制度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需求。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特别是《物权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测量标志作为公共基础设施,要得到合法保护,就迫切需要建立明确的土地权属制度,迫切需要建立合理合法的建设审批程序和使用流程。当然,根据目前部分地方的实际,还需要加强测量标志监管机构和职能的落实,加大测标管理经费的投入,如地方经济确有困难,可以探索建立以测标养测标的使用和维护的机制。 三、现阶段测量标志管护的对策 测量标志管护的目的是长期保持其使用效能,保持其在国家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就当前情况看,政府要加强对测量标志的管护,必须建立政府投入与依靠自身发展相协调的测量标志管护投入机制。在确保组织、资金到位基础上,尚需建立合理的制度,设计规范的管护流程,以确保测量标志管理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1、加大对测量标志的宣传 目前,测绘工作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识。对全社会保护测量标志的意义宣传不到位,是测量标志保护管理工作弱化的原因之一。还有一种思想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测量标志以后都没有用处,破坏了就算了,不值得去花大力气保护,从而使测量标志保护工作进入误区。这些情况跟对测量标志的宣传不力有关,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充分利用测绘法宣传日等,在城乡各地,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宣传测量标志的重要作用和保护好测量标志的重要意义。大力表彰在维护管理测量标志工作中出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发保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城市环境和财政状况在标志性建筑物、相对集中居民区域和旅游景点建立景观标志,用生动的标志进行宣传。及时对毁标案件予以曝光,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测量标志的自觉性。2、提高设计和建造标准,提升测量标志自身的稳定性 ( 1)提高觇标的设计、建造和施工标准。根据各等级点的功效、性能及使用性,提出环境要求,如考虑城市规划、道路拓宽、信号影响、自然环境影响、交通便利、使用便捷等;原各等级控制点的稳定性要求比较全面,从使用角度可适当调整选埋深度;在范围上建议增加等级高的三维点的要求;由于GPS仪器的广泛使用,原来的各级觇标不能满足其观测要求,需要对各类觇标的设计进行改造,在使用的型材上增加耐用性和牢固性。 (2)科学合理设置测量标志,研发新型测量标志样式。应注重测量标志设置的合理性,既考虑到测量标志永久性或临时实用性,又要想到测量标志设置的地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根据当地土地使用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实际,尽量将测量标志设在长期相对不变动的地域内。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建造测量标志的做法应该创新,提高测量标志的抗冲击性和牢固程度。 (三) 完善监管体制,强化测量标志管护的政府职能 1、修订《测量标志保护条例》,建立合法、合理、可操作的管理制度,针对当前测量标志管理和保护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修订现行的《测量标志管理条例》。建议增加有关切实解决测量标志占地的问题;制订测量标志有偿使用的管理规定,明确有偿使用程序、标准等;明确在测量标志周围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影响测量标志使用的建筑物和通信设施。确需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在报城建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前,应征得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新建、改建测量标志,需要损害农作物,砍伐树木、竹子,或者拆迁建筑物及妨碍建筑物使用及其他设施的,测量标志建设部门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偿等。 2、健全测量标志监管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健全测量标志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市、县(区)成立的测量标志保护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量标志保护的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测量标志保护的日常工作,制定定期检查、普查、维护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开展测量标志的检查、普查、维护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其纳入地形图更新的巡查范围内,也可以纳入数字城管城市部件中,使测量标志得到精细化管理。 加大违反《测量标志保护条例》的执法力度和对损毁测量标志案件的处罚力度,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确保新制度的执行。对故意破坏测量标志的行为,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出现一个查处一个,通报一个,让全社会人人都遵守保护测量标志的意识。 (四)是建立“两证”制度,明确测量标志合法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建造的测量标志都没有土地证,随意设置在任何可用的地方,如房顶、烟囱、山顶、道路旁等。而这些地方往往是最容易被破坏的,特别是在当前城乡大建设时期,拆迁和开发力度大,由于缺乏身份证,测量标志在拆迁补偿和赔偿上常常被另眼相看。同时,市场经济已初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权意识已经萌芽,几乎没有人再愿意让测量标志无偿设置在自己的土地上,导致已有的测量标志被毁,新的测量标志没有地方建。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测量标志的“两证”问题,即“土地证”和“建设工程许可证”问题。笔者认为,建立测量标志建设审批制度,是解决测量标志两证问题的有效方法。 1、尽快完成已有测量标志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土地证补发工作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和当地国土部门沟通,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问规定》的相关规定,结合《测绘法》、《测量标志保护条例》的要求,搞清和认定测量标志用地的时间、权源、面积、土地确权与证书发放类型、用地用途以及土地权利人等,严格按照《土地登记规则》进行土地登记和发证。一般情况下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对于无法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可以发土地他项权证,发证的用地性质为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发证的土地权利人为市、县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2、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建测量标志的建设审批制度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都要办理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因此必须对新建、改建和迁建的测量标志实行规划审批制度,这样能使测量标志的建设环节处于可控状态,也为下一步长效管理做好事前控制。 (1)新建永久性测量标志的管理。对于新建的测量标志,首先需要到规划部门申请用地以及设计要点,规划部门按要求发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设计要点,然后到土地部门办理土地使用证。测绘单位按照明确的用地退让范围、高度、材料等进行规划方案设计报规划部门审批,合格后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可开工建设,这种审批方式综合考虑了测量标志建造的合法性、设置的合理性、地域的稳定性、使用的永久性。 (2)永久性测量标志迁建管理。一方面将测量标志信息纳入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信息系统,尽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对测量标志的迁建;另一方面对确实要进行迁建的测量标志,要按照上述新建永久性测量标志的管理办理有关手续,然后才能同意进行迁建。 (五)健全有效的日常保管机制 1、建立测量标志有偿使用制度 有偿使用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测量标志作为国家的一种重要基础设施,国家投入巨资建设,是重要的国有资产,对其保管是政府行为。测量标志不仅仅是一个固定标识物,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标志都是一个精确的测量成果数据,因此标志与测量成果(坐标)是一个整体,使用测量标志必然要使用其坐标,根据《测绘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测绘成果除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外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二是“十五”前,测绘任务多为指令性计划,测绘单位多为事业性质,基本不交税,但是目前测绘单位大部分已改制,不属于公共财政投入范围,测绘任务也市场化。所以使用测量标志的测绘单位大多是进入市场进行测绘活动的单位,测绘单位利用测量标志进行盈利性测绘活动理应交一定的测量标志维护费;三是每年政府都要拿出专项资金来支付测量标志的保管津贴和日常维护管理费用。 鉴于目前各地测量标志管理和维护费用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根据专款专用原则,可考虑将收取的费用用于弥补测量标志的管理和维护费用之不足。有偿使用费用的收取和使用方式,可以采用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非税收入缴入同级财政国库,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目前在一些地方的法规中有的已经明确了实现有偿使用的规定,如《江苏省测绘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 关于测量标志有偿使用的收费标准,目前国家还没有具体规定。现行两种测绘收费标准有《测绘生产成本定额》、《测绘收费标准》都与测量标志无关。因此需要尽快制定针对测量标志有偿使用的收费标准,制定时要统筹考虑测量标志使用、管理、维护等实际需要,不能是短期行为,适当兼顾长远。目前有些地方采用按测绘单位承揽测绘项目总金额的3%-5%执行,这个标准有待科学测算和论证。 2、建立测量标志有偿委托保管制度 现行的《测量标志保护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对测量标志实行义务保管制度,管是义务,不管全无责任,权、责、利不对等,管与不管全靠保管人的自觉性。这种管理制度不能反映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真正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有必要建立分级管理和有偿委托保管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分级管理测量标志就是根据测量标志就近及所属地管理原则,实行逐层分片委托管理。国家委托省测绘局管理,省测绘局委托市国土局(规划局)管理,市国土局(规划局)委托区(县)国土局(建设局)管理。区(县)国土局(建设局)将测量标志委托给测量标志就近的个人,层层签订测量标志保管责任书,实行逐级负责制度。 有偿保管测量标志是指和测量标志保管员签订保管协议,明确责权利,同时支付给测量标志保管员一定的津贴。采用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则,可以提高保管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最大程度的实现测量标志的保管。有偿的标准全国不能强求一致,要符合地方实际。保管费用可以是一个点一年100到300元,各地可以根据具体的财政状况制定。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和当地财政部门沟通争取将本级管理、发放的永久性测量标志保管津贴纳入本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年度部门预算,当年新设置的永久性测量标志,其保管津贴纳入下一年度起开始计算。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发放本级管理的永久性测量标志保管津贴。 (六)采用新技术手段辅助管理 利用信息化等新技术手段进行测量标志的管理和维护,可以遏制测量标志管理的混乱状况,进一步增强测量标志管理能力。 建立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采用GIS、数据库、网络技术开发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录入标志点信息,包括点位信息、点之记、照片、保管员信息等,系统对测量标志实行图文一体化及网络化管理,能够查询测量的详细分布、完损情况及委托保管信息,并可以对标志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统计,以及打印输出。同时设置管理部门和普通注册用户的分级权限管理,并且对所有用户的重要操作进行实时记录,有效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 建立新建、迁建和批后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控制点数据库,纳入规划管理及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使办案人员在建设工程审批中及早发现控制点的等级、保护范围等信息,在发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要点时要求开发商在进行施工前按照要求保护测量标志。如果重大工程如地铁、隧道等无法避免破坏控制的情况,要求建设单位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迁建手续。进入迁建的审批流程,测绘管理人员在系统中根据具体情况,填写审批意见,提出新点的建设位置、老点拆除时间等,从源头上抑制测量标志被破坏。

莱州市国土资源局于2011年8月,在山东省率先开发建立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使原先的纸质文字档案管理系统改为现在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践证明,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使测量标志的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正规化的的道路,便捷科学的方法减轻了工作量,并严格了管理程序,减少或避免了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测量标志的损坏率,有效地保护了测量标志的正常使用。

第8篇: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急性心力衰竭又叫急性心功能不全,是指突然发生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短期内心输量明显下降,器官灌注不足和静脉急性淤血,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1】。冠心病、高血压和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为老年人的主要病因;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常为年轻人的主要病因【2】。因此,做好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进而建立良好依从性,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我院通过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了系统规范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5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0.3±1.7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54例,Ⅲ级39例,Ⅳ级12例。观察组10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其中男60例,女45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2.2±1.2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58例,Ⅲ级41例,Ⅳ级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中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疾病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②心理护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突然,心理活动复杂,情感脆弱,敏感多疑,接受暗示性强;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客观的讲解急性心力衰竭病情的相关知识、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使患者充分认识自身所患疾病,重视并关注疾病的发展,缓解患者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向患者讲述医院的环境及医疗状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知识宣教,Ⅱ级心力衰竭应避免剧烈的工作和弯腰活动;Ⅲ级心力衰竭应安静休息。④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让他们以积极乐观、关爱相助的态度感染患者,增强患者自尊和被爱的感觉,同时鼓励患者适当的参加社会活动,减轻他们的孤独感,使其抑郁心理得以纠治,激发他们回归社会的愿望和信心,从而促进其心理康复。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劝患者戒烟、戒酒,切记动怒,摄入适量粗纤维,保持大便的通畅。

1.3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方式。

1.4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4】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5】测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一月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生活方式比较

治疗一月后,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较护理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9篇:心理干预的形式范文

【关键词】心理干预;肝癌;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由于患者长期内忍受病症所带来的疼痛和治疗创伤等,使其心里极其出现负性情绪,其生活质量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会使得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进而导致病情的恶化。医学研究领域中已经明确的提出要重视对肝癌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为了明确心理干预对肝癌患者的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了6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均在32―64岁之间,包括42例原发性肝癌和18例转移性肝癌;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肝癌类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②护理人员要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每天一次,每次持续一小时;向患者介绍肝癌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等,对其负性情绪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③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措施,主要包括呼吸训练、音乐欣赏、自我暗示等,并及时做好反馈患者及其家属的反馈[1]。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调查测评,主要包括了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当分数≥51分的时候代表患者为焦虑和抑郁[2];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分析,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以及情感状态等方面。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数据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使用单因素方差对数据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率用%表示,并用x2对其进行检验;当P

2.结果

从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方面来看,如下表所示,在护理之前,两组患者在SAS和SDS评分的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心理因素在肿瘤发生、进展和转归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患者的治疗依附性和治疗效果也受到直接的影响;例如当患者出现恐惧和紧张等负性情绪的时候,其体内分泌系统的敏感性就会增加,使得患者对疼痛感觉的主观体会增加[3],因此要重视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肝癌患者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主要包括了焦虑、恐惧、依赖、悲观和抗拒这五方面的心理表现,因此有针对性的采取增加认知、转变思维模式、树立信心等心理干预措施能够使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对于抑制病情恶化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30例肝癌患者采取了综合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且生理功能、躯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等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对提高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负性情绪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临床中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邹宏文,阳艳萍,张书平. 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出血后忧郁状态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03: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