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第1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及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旋转图形,掌握旋转性质,初步学会分析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旋转、旋转中心以及旋转角的确定及探究旋转的性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钟表(盘),风车等。

教学方法

1.在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归纳,通过“问题情景-自主探究-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

2.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通过学生坐摩天轮等例子引入

2.多媒体演示部分旋转现象,如风车、钟表、荡秋千及月亮绕着地球转等。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互动1:

①上面情景中的旋转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钟表的指针,秋千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和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汽车方向盘、飞机的螺旋桨、电风扇的叶轮等的转动呢?

互动2:旋转的几个概念: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学生叙述后教师补充)

互动3:想一想(抢答)

例1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

①指出它的旋转中心;②经过20分钟,分针旋转了多少度?

解:①它的旋转中心是钟表的轴心;

②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钟,因此旋转20分,分针旋转的角度为360°÷60×20=120°

互动4:做一做

如图,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开硬纸板。

(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

①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

②∠AOA’,∠BOB’,∠COC’有什么关系?

③ABC与A’B’C’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

①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AOA’=∠BOB’=∠COC’,即图形上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即旋转角相等。

③ABC和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同,即全等。

归纳:旋转的性质

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③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即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互动5:

1,试试你的判断能力:一个图形经过旋转。

①图形上的每―个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图形上可能存在不动点;

③图形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与其对应点的连线相等。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描述一下图中可以看作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3,做一做:如图,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I边长相等,在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分别是什么?(学生动手画图分析。然后展示不同的解法)

四、学习小结,反思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内容小结;2.方法归纳。(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③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他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拓展视野

①教材P60习题3、6、7、8;

②为了我县城市建设,请你设计一种经旋转可以得到的标牌,美观大方,体现创意。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旋转:

1.璇转的几个概念: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③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即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第2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讲授过《时分的认识》一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情况作了一番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始终能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 ,以及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习新知服务。又例如:让学生知道1时=60分这个时间进率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表,然后上前演示给其他人看,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出时与分的进率。

2、教学手段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习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比如体验1分这一环节,开展口算、写字、读绕口令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

3.缺点不足

第3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课堂高效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梦寐以求的n堂教学效果。数学课堂有效性是指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方面有较大的收获,既重视学生的当前发展,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同时又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情感,为今后的创造学习奠定基础。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构思课堂教学预设,教学技巧等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课前预设,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无定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学生有差异,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有快慢之分。有些学生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不用半节课就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有些学生在教师授完新课之后还是一知半解,甚至弄不清楚状态。我国目前的教育都是采用班级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掌握同样的内容显然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做好课前预设尤为重要。课前预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教学状况或教学场景而设定的相对应的教学措施。课堂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产生的结果也会是有好几种,或无法预计。针对此现状,作为教师必须事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筹划好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做到灵活有效处理课堂教学,产生更好的课堂效果。

1. 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学内容

现在小学的数学课本版本较多,改版的事情时常有之。单单从书本给出的一两页教科书的内容要掌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必须透过教材,理解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和方向。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参考书了解教材内容,或通过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分析教材内容的意义,还可以通过同事间的讨论交流,共同研究教材。备写教材时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细节。例如在教学数学三年级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时,可以先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几何教学总目标着手,了解小学阶段《平移和旋转》这部分几何图形的内容在小学阶段的分布;然后弄明白每个年级段学生应掌握的目标及要求;最后设计《平移和旋转》的实际教学预案。这样对知识目标的把握就会较到位,设计的预案才更科学,有实效。

2. 全面了解学生,恰当选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班级模式教学在某些程度上会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或难于顾及全体学生。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共性中还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在规定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教学预案之前先要认真细致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既关注全面又顾及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平行与相交》时,我先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发现约有60%的学生对几何空间思维较好,教师适当点拨一下,基本能理解;约有30%的学生空间想象有困难,难于“转弯”;约有10%的学生基本摸不着边。针对这一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按现有基础知识的优中差相互搭配,由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组员一起操作。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到动手画一画,然后找找身边的一组或几组相交或平行线。每个步骤的学习先让优生示范,然后向组员讲解,再指导组员操作,教师适当加于点拨、小结梳理。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优生的带动,学困生在课堂内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堂效果明显比以前教师单一的讲解指导要强得多。

二、重视兴趣激发,提高课堂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比任何一种学习形式更有效。乐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深入钻研,效果自然就会与众不同。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所有学生学习的最好的教师。孩子有了兴趣,他们会自主参与,学习的热情成倍增高,课堂效果也自然不用担心。

1. 巧妙引入,激感

良好的氛围是成功的有利条件,情绪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因素,学生的学习情绪高低在于教师的调节的效果。课前激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个数学小游戏、猜一猜活动、口算抢答、运算竞赛、情景导入等。让学生先兴奋起来,调起他们的学习情绪,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快更好地进入正轨。倒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我出了个小谜语:“嗒、嗒、嗒,无脚也能走,无嘴也能说,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了解时间全靠它。”谜语一抛出来,学生就马上热腾起来了,纷纷举手要说,我满足了学生想说的欲望,指名让学生们说一说,并介绍各自所认识的钟表的样子及自己对钟表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口,把本节课有关钟表的内容基本完成得差不多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2. 活现素材,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几乎每一个数学内容基本上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生活素材,数学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教科书上也有生活情景图,但图是静态的,如果能将静的情景变成动的生活场景,那效果肯定会更佳。我们要从我们的身边去观察,发现数学素材,把生活素材带进课堂,让学生利用生活的情景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就能从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因为自己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充满了成就感。这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然就调动起来了,数学与生活的隔阂才能更好地打通。

例如三年级的《混合运算》计算这种教学内容,如果单靠教师引导,学生的计算是乏味的,学生学得会较辛苦。如果将这内容融入商店购买商品的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学生到预设的情景图的商店去购物,根据自己购物的需要计算出购物所应付的款,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自然上来了,学习也变得主动了。

三、重视知识梳理,提高课堂有效性

小学生毕竟年纪较小,易学也易忘。小学的各学习内容分割得较细,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前后所学零碎的内容联系起来,串成一条线,由线再逐步织成一张知识网,这样既整理、巩固了旧知识又为学生今后学习新内容打了坚实的基础。

第4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的:

1.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学具钟、实物展示平台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⑴展示课件: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谁家的钟声这么响?

⑵课件出示主题图:

①小明正在干什么?(起床)

②谁能告诉大家小明是什么时候起床的?(7点、7时)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墙上的挂钟、床头柜上的电子钟)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评析: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以儿童熟知的生活场景为导入,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①观察钟面

学生拿出实物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认识钟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a.都有两根指针,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b.都有从1到12共12个数。

c.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评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认识整时

⑴尝试拨钟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天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拨在带来的小钟上,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讲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

学生分组操作后,各组选派代表展示所拨时刻。(有拨整时的;有拨半时的;有拨大约几时的。)

⑵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按照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把这些时间分分类。

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分,从中选取整时的钟面进行教学。

⑶比较归纳

①师:观察这些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a.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b.平时我们所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板书学生所说时刻,并说明这是整时的一种表示方法。(11时、8时、9时、6时)

②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a.师指着其中一个显示11时的钟面,问:11时在电子表上是怎样显示的?(板书:11∶00)

b.师:像这样的表示形式,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等)

c.师: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d.师:你能用电子表示法写出剩下的时刻吗?(8∶009∶006∶00)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拨钟面上表示的时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和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设计新颖。另外,通过设计“像这样的表示形式,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并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3.应用

师:小明听到这里这么热闹,也赶来了。他还带来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请大家提意见呢!

a.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小明的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用两种书写方法将“小明的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补充完整。

(7时起床,8时上学,10时做操,12时吃午饭,下午6时看动画片,晚上9时睡觉。)

b.展示学生作品,评一评,看谁写得好。

c.讨论:小明一天的活动安排得合理吗?你想对小明说什么?(小明晚上9时睡觉太晚了,最好是晚上8时睡觉。)

d.课件显示“上午8时小明上学”和“晚上8时小明睡觉”两幅图。

师: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问题?

(一天包括白天和晚上。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一圈表示白天的时间,一圈表示晚上的时间。)

[评析:学生对于“早睡早起”、“看电视”、“睡懒觉”等情节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你想对小明说什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把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利用小明的作息时间情境图,呈现“现实冲突”──为什么一天中有两个8时?让学生“议一议”,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三、综合应用

1.请你设计一份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在括号里写时刻,在____上写活动内容,比一比,看看谁的安排合理。

上午(∶)__________

(∶)__________

下午(∶)__________

(∶)__________

[NextPage]

2.帮小熊修钟。

(1)师:小熊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能干,想起家里的钟有一根指针掉了,想请你们帮它添上,你们能帮它添上吗?

课件显示钟面,钟面上只有一根长针指着12,师:时间是4时,缺少什么?该怎样画?

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在钟面上画时针,时针指着4。

(2)师:小熊还想考一考大家呢!

小熊:再过一小时是几时?(5时)

小熊:猜一猜,走这一小时,分针和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吗?它们走的路一样多吗?

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

[评析:练习设计突破了“就数学练数学”框子,教师没有大量出示一些人为设置的钟面时刻让学生去认读,而是创设了“安排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帮小熊修钟”等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有趣的情境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四、拓展总结

师: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师:如果你是

设计师,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钟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评析:本课小结一改“你学会了什么?”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课的延伸,让人感觉课虽结束,可意犹存。]

[总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开放化,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摆正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通过看、拨、比、想、说、议、评、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应用。既注重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有效地进行了珍惜时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整堂课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本课以活动为主线,创设了“乡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拨钟面”、“制作作息时间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实物钟,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第5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互动模式为: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回应。教师提问可以提前预设,而孩子回答之后的教师回应,却往往让许多老师不知所措,该如何回应?本文从“通过教学研讨,探寻教学过程中教师回应评价的策略”、“通过教学观摩,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回应评价语言”、“通过案例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回应评价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做出具有明确指向性和描述性的回应评价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1]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向性、描述性明确的回应评价激励语言能激活幼儿思维、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丰富幼儿知识、引导和支持幼儿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有效途径,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教学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2]基于这样一个“小现象、小问题”,我们开始了实践。

一、通过教学研讨,探寻教学过程中教师回应评价的策略

我们采取快乐教研的方式,开始了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评价语言的探究”园本教学研讨活动。老师们按报数的形式随机分成了六组,每组取了一个小组名,每个成员分别承担着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计时员等不同角色,发挥小团队的智慧,共同探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回应语言的策略。各小组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樱花飞舞”组老师说:回应评价语言要使用积极评价,尽量少用消极评价;“雨丝飘落”组老师说:教师要用易于幼儿理解的语言给予回应,尽量避免专业术语;“菠萝”组老师说:回应评价语言要提供具体的评价信息……老师们在谈论的过程中挖掘教师回应评价语言的“学问”。谈论的过程引起了老师们思考,是老师思考的过程,更是老师们成长的过程。紧接着,我们向老师们推荐了一些专家的回应评价策略,帮助老师们扩展经验。研讨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师们,让老师们认识到教师回应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努力探寻具体的教师回应评价的语言。

二、通过教学观摩,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回应评价语言

在教学研讨之后,我们进行了教学观摩,设计了“研究性教学观摩反思表”,授课教师和听课的教师将重点放在了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回应评价语言上。通过自荐和推荐,我们发现了许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回应评价案例。这些具体的回应评价案例就像一股“清泉”流过沙漠,沙漠开始有了绿洲;就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了黎明的信息。

学习、实践是智慧之源,我们发现并记录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同“清泉”、如同“晨光”的回应评价语言。例如:教师说:“将鬼鬼藏在哪儿的好?”幼儿:“藏在窗帘下面。”教师:“这个藏得真隐蔽!”这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回应评价语言在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温馨的心理环境的同时,激发了孩子的思维,给了孩子一种安全感和成就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着快乐和自信。

三、通过案例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回应评价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3]如何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需要我们将理论和实践融贯相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语言,才能真正体现其中的内涵。

第6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现象一:情境创设追求时髦形式

新课程特别强调幼儿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与之相适应,新课程倡导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幼儿感兴趣的现实环境中学习数学。应该说,相对于传统教学,这是一种进步。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教师忽视了情境创设的数学功能,为了创设让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化”情境而费尽周折、牵强附会。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大班数学《认识钟表》时,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认识钟表的重要性,激发幼儿认识钟表的内在需要与兴趣,在导入部分采用了故事导入法:星期天,番豆幼儿园(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里主人翁图图所在的幼儿园)要举行一场文艺演出。时间是早上8点整。吃完早饭,图图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奇怪,时间已经到了啊,怎么一个人也没有啊?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时,健康哥哥(图图的老师)走过来了解了情况,笑着说:“傻孩子,现在是7点钟,你是看错时间了。”教师一讲完,就有不少孩子在下面哈哈大笑:“图图真笨,自己不认识钟,问问妈妈不就行了!”还有的说:“是啊,数字都不认识,我爸爸给我买了电子表,我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时间了。”教师故事讲得十分生动有趣,大耳朵图图的形象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图图聪不聪明的问题,对于认识钟表没有多少探究的兴趣。

倘若一开始,教师开门见山地就出示空白钟面,数字1―12,指针,让幼儿带着“钟面上少了什么”的问题进入到活动中,幼儿都会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努力回忆生活中看到过的钟。操作材料是帮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请个别幼儿陆续上来操作:有数字,那么数字有几个,怎么排列?有针,那么有几根针,是一样的吗?幼儿就这样摸索着集体制作了自己认为的钟面。然后教师再组织幼儿交流,让幼儿在相互质疑中发现钟面数字的排列规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充分调动了已有经验,积极思考、参与操作,教师则适时的为幼儿提升经验。这样巧妙地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既为幼儿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由此看来,兴趣的激发只是“生活化”情境创设的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关键是让情境起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作用,让幼儿在情境中能主动的发现一些问题,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地去探索、去解决。

现象二:情境创设偏离预定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可否认,作为沟通幼儿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创设在“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有意义地理解数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大量色彩鲜艳、情节动人的情境在使幼儿兴奋不已的同时,也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或喧宾夺主,偏离了预定的目标i或乱花迷眼,迷失了数学的方向……

案例:中班数学《认识序数》

美丽的大草原,绿草萋萋,流水潺潺,鲜花盛开……课件中配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更是让幼儿兴奋不已。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青青草原走一趟,你们看草原上有什么呀?

幼:好漂亮的草原啊!有青青的草,美丽的花,还有小河。

幼:有聪明的喜羊羊。

幼:有美丽的美羊羊。

幼:还有可恶的灰太狼,凶恶的红太狼……

师:今天,青青草原上要举行一次跑步比赛,猜猜看谁会赢?

幼:肯定是喜羊羊,它跑得最快。

幼:不一定,灰太狼跑得也快的。

幼:是呀,灰太狼最狡猾,它肯定要设计谋害喜羊羊的。

幼:说不定是沸羊羊,它特别有劲。

幼:我最喜欢美羊羊了,一定是它跑第一。

师:我知道每位小朋友心目中都有支持的对象,那就举起它的照片,大声给他喊加油吧!

生:加油!加油!……

这时课堂被热烈的气氛笼罩着,幼儿的情绪相当高涨,但是纵观这耗时5分钟的新课导入,其实只是一幅供幼儿欣赏的美丽画面,一个供幼儿听的故事而已,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创设。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会模糊幼儿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幼儿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幼儿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现象三: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自身对生活观察不够细致,采取凭空臆造的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起不到预设的服务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比轻重》时,教师创设了四个动物比轻重的动画情境,比赛结果是老虎第一、大象第二、小猫第三、小兔第四。结果许多孩子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大象个头大,应该大象第一,对于小猫和小兔的名次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解释,时间浪费在了不该关注的争论上。

第7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一分钟管理法则 食品实验课 应用

当前,随着课改的日益深入,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日益重视,传统实验课的课堂教学已经适应不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验水平。笔者尝试将企业管理中的“一分钟管理法则”应用于中职学校的食品实验课堂中,以期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充分发挥食品实验课程的作用。

一、“一分钟管理法则”的内容

目前,我国企业纷纷引进国外的“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分钟管理法则”是美国“最有智慧”的管理大师肯・布兰佳和全球知名的思想先锋、演说家和畅销书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在《一分钟经理人》中首次提出的。“一分钟管理法则”即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表扬、一分钟批评。在课堂管理中运用这一法则,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一分钟目标

一分钟目标就是要明确工作职责及评价工作成效的标准,是一分钟管理法则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确定前进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中职食品实验课程的每次实验课都有具体的实验目标,整个学期的实验课是由一系列实验组成的。每个独立的实验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难度逐渐加大。每堂课都有具体的实验目标,每学期的实验课程都需要制定长期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班级需要确定班级目标,学生需要确定个人目标,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考核。通过一分钟目标的训练,可以提高全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2.一分钟表扬

一分钟表扬可以正确地激励学生,强化其自我管理。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表扬和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尤其是中职学生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可以适当以表扬代替批评,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3.一分钟批评

一分钟批评即要及时对学生在实验中所犯的错误进行批评,并指出错误导致的后果。批评要讲究技巧,批评体现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并且对事不对人。批评可以由批评与自我批评组成,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效果比学生被动接受批评更好。批评过后,学生的错误就此过去,以后不再提起,这才是有效的一分钟批评。

二、中职食品课的特点对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食品检验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专业性与系统性的学科,实验环节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直注重学生独立的技能训练,例如,每一节实验课学生会都会进行食品水分的测定、灰分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酸度测定等基本实践操作。教师尤其注重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合理,实验报告完成是否合格,而忽略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各实验间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准备者”“引导者”甚至是“保姆”的角色。实验前,实验指导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完成各实验的准备工作,甚至包括样品的预处理。整个实验中,贯穿了教师的细致指导,学生往往不用经过思考,听从指挥即可完成任务。实验报告又有完美的样本可以借鉴,学生们依样画葫芦即可,忽略了实验中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食品实验课面临着一个困境:学生实验目标不明确,在实验过程中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实验无论成败都没有总结与反思。这样的困境导致了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无法立即适应岗位工作,需要二次培训,从而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

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中职院校进一步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性人才。因此,为了提高中职食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引进“一分钟管理法则”,使课堂管理简单又高效,形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一分钟管理法则”在中职食品实验课管理中的应用

1.一分钟目标管理

每一单元的实验操作都有具体的实验目标,例如,面包酸碱度的测定实验包括三方面的实验目标:①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②正确、熟练地使用滴定管、锥形瓶等仪器,掌握酸碱滴定的方法;③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操作现场整洁。由于学生自身的技能与知识基础存在差异,确定目标时也要体现差异,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实验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需要完成全部三个目标,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掌握滴定管的使用或锥形瓶的使用即可,逐步巩固基础操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目标记到一张纸上,用少于250个字将目标及检验标准叙述清楚,尽可能一分钟读完。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认识该堂实验课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么样才算完成任务,同时根据这一目标检查实验成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制定实验目标时要分析可行性,认真分析实现目标必需的条件,并预计学生的努力程度,避免制定过高的目标,对学生造成新的挫折,最终使学生失去实验兴趣。例如,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完成实验目标有困难,这时可以把个人目标定在重复一个操作上,在面包酸碱度测定中可以将定容过程视为本堂课的目标,等到40分钟一堂课结束时,自我检验定容过程是否能熟练完成,即自己的实验目标是否完成。学生通过自己制定目标,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实行自我控制与管理,并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了学习实验技能的积极性。

2.一分钟表扬管理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对能完成整个单元实验操作并取得既定范围内的实验结果的学生给予表扬,常常忽视了个人基础的差异。一分钟表扬注重的是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只要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学生都应成为表扬的对象。例如,实验课堂上规定所用仪器需要清洗干净、摆放整齐,这虽然看似简单,但关乎实验习惯的培养,因此只要完成这一目标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学生们在表扬的激励下,会不自觉地喜爱上做实验,自发地积累实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

3.一分钟批评管理

不同于传统的责骂和惩罚,教师的一分钟批评要掌握语言上的技巧,做到令人心服口服,而非令人产生厌恶感。一分钟批评除了批评时间要短,还要把握四个要素:告诉学生错在什么地方,告诉学生自己对错误的看法,告诉学生如何弥补,告诉学生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同时,当学生一有改进,马上给予表扬。教师除了做正面的批评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做自我批评,最后使学生善于做自我批评。每一个单元实验之间都有紧密关联,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实验态度和扎实的技术功底,更要求学生能做到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反思并总结经验。一分钟批评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一分钟管理的主要内容。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对学生在实验课堂的表现进行管理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可以为师生提供有效的互动信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目标,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其技能日趋完善,这也是传统实验课堂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张爽.高职食品检验类课程群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

[2]林丽琳.中职学校《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教学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

第8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与数学文化牵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从而热爱数学,喜欢数学。

一、关注数学历史,悦纳数学文化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家的奋斗历程、数学成果的产生等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教学,让学生参与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厚内涵,数学的文化品质也就注入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在讲“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看钟表的发展历史:日晷、沙漏、水漏、混天仪、机械表、石英钟、工艺钟、原子钟……学生对其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鼓励他们今后发明更好的钟表。此后,不止一个学生来告诉我,他们在某书上发现了沙漏,在某广场上发现了日晷……显然,数学史的引进,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这和只会解数学题的学习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文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只有亲自参与活动,在操作中不断积累感性材料,才能提高其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置身于规则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引导他们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建模、应用等数学活动,进而获得一种更有力度、充满张力的数学思考,得到触及心灵的愉悦,让他们习得数学文化。

三、领略数学之美,享受数学文化

数学有着自己丰厚的文化渊源。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如“圆的认识”一课,快要下课时,老师作了如下安排。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奥运会的五环标志等等。)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

教师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从而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生动起来。

四、探访历史趣题,感悟数学文化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这些数学故事中又蕴藏着珍贵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有效资源,把有趣的数学史料和故事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去欣赏古代名题,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感悟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方法。

第9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效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影响着、改造着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课程改革的大面积实施,在教师不断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情况下,“回归课堂,回归基础”的呼声越来越高.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以阐释.

一、信息技术在导入环节的应用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吸引无意注意,关注学习内容

巧妙独特的课堂导入,在教学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它能通过教学刺激的新异、强调及情趣等因素,迅速地抑制学生课前产生的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心收到课堂学习中来,产生鲜明而清晰的学习反应,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获得良好的学习开端.

案例1 “时分的认识”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钟表世界去转一转,高兴吗?

生:高兴.

播放视频:屏幕上出现一家很大的钟表商店,老师在画面里出现. 钟表店一楼的墙面上挂满了石英钟,柜台里还放着许多小闹钟,货架上也摆着许多钟,地上还立着一米多高的大钟……

师:再请同学们跟老师到二楼看一看.

继续播放:屏幕上仍然出现二楼满屋子摆满钟表的画面,这时所有的钟面都指向早上8点,并同时发出了各种报时的声音……

学生有的表情平静,有的睁大眼睛找着,有的发出了“哇,太漂亮了”的声音.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钟表,今天就来认识一下钟表,学习与时间有关的知识.

这个导入是展示钟表店的一段录像,可以说独具匠心,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关注学习内容的作用. 虽然二年级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同学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时钟. 上课伊始,就被画面上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时钟深深震撼了. 此起彼伏的报时声,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给学生的听觉以强有力的冲击,使其注意力不自觉地集中在画面上. 3分钟后学生就进入探索钟面奥秘的学习中去了,小组里热烈地展开了关于“钟面上有什么”的讨论.

(二)启迪学生思维,促进积极思考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学生亟待解决,但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并激发出学生探究知识的悬念、疑问、矛盾.

案例2 “展望奥运,预测成绩”(统计图表综合应用课)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这段录像记录的是你们没有上学时我们国家发生的一件让世人瞩目的大事,你们想看吗?(播放成功申办奥运的录像片段)

教师看到大家都非常兴奋,随即便问: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中国在2001年7月13日成功申办奥运的场面,全国人民都非常高兴,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师:说得好,再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青岛奥运村、国家体育场馆(鸟巢). 这是我们国家为了2008年奥运会建造的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体育场馆. 到现在为止,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现在距离开幕式还有324天.

师:我想知道,此时此刻,关于在我们国家举办第29届奥运会,你最关注或最期待的是什么呢?

生1:能不能到现场去看比赛.

生2:××运动员能不能拿金牌.

生3:中国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师:我也和你们一样,最关心的还是我们国家2008年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 那么,你们能不能大胆预测一下,我们国家在这次奥运会上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

师:口气不小,凭什么说第一?(主场、以往的成绩)你们都是从我们国家占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围绕着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东道主的地位等). 大家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比较客观地从数学这个角度围绕一些数据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呢?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知识共同对我们国家2008奥运的成绩进行展望和预测. (出示课题:展望奥运 预测成绩)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观看与奥运会有关的录像和图片,及时地与学生对话,从而引出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次北京奥运会我们国家的成绩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运用已有的经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通过教师的评价,又感到同学们的回答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时,教师开始点拨:“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知识理性地对我国奥运成绩进行预测. ”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从而自觉地对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联想,并以此目的为方向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整理自己的思路,为整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定向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得到了凸显.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德育渗透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容忽视. 而信息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这一领域同样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案例3 轴对称图形(片段)

1. 创设情境诱导美

教师用计算机呈现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有自然景观、建筑物体、剪纸艺术、图案设计等,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产生探究欲望.

2. 动手操作体验美

指导学生剪出具有对称性的蝴蝶、松树、花等美丽的图案,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 举例内化建构美

教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4. 丰富实践创造美

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创造设计轴对称图案.

5. 阅读拓展欣赏美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一文,播放一些轴对称的建筑、窗花剪纸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的“再创造”来进行审美教育. 这种“再创造”能充分暴露学生创造性活动中独有的尝试性探索过程,这样的过程使学生饱尝了数学创造美的甘甜. 上述教学过程以“诱导美――体验美――建构美――创造美――欣赏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整个过程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以求地遨游;寓情于美,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融知、情、意、行的教育于一体,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饱满,师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而信息技术扮演了美的使者的角色,借助这一媒介,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素材得以完美呈现.

三、信息技术在学生空间观念培养中的应用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他们生活经历中与客观环境不断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而多媒体技术借助声、光、影像等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案例4 平移和旋转(片段)

1.呈现生活原型,尝试分类

教师多媒体显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和吊扇,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你能把它们分类吗?学生尝试分类,将升降电梯与缆车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平平直直地直走;风车和吊扇是一类,因为它们是在固定地旋转.

2. 观察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教师在投影仪上用小房子纸片代替电梯在方格纸上作歪歪斜斜的向上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电梯是这样运动的吗?那你们说说它是怎么运动的?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风车、电梯、吊扇、缆车的运动.

3. 举例应用内化,强化表象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平移或旋转现象.

4. 激活生活经验,理解体验

教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小朋友熟悉的旋转物体:风车、风扇、摩天轮和时钟. 让学生思考比较:它们的旋转方向都相同吗?在比较、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指出,像摩天轮与时钟的旋转称为顺时针方向,像风车与风扇旋转的方向与它相反,称为逆时针方向. 并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在座位上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5.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投影出示一条小船,船头停有一只红鸟,船尾停有一只蓝鸟. 当小船平移运动一段距离以后船停了下来. 两只小鸟为谁经过的路长一点而争吵起来. 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学生独立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蓝鸟经过的路长,有的说红鸟经过的路长,还有的说一样长. 学生之间展开了争论,课堂掀起了.

6. 变式启发深化,自主建构

大家想一想,如果小鸟停在船的其他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学生进行第二次热烈讨论. 有的观察船头,有的观察船尾,有的观察船中……学生经过全面观察和演示验证发现,无论哪个点都平移了8个点.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 欣赏设计制作,激发创造

多媒体上显示各种色彩鲜艳而且学生熟悉的如奥运五环、紫荆花的图案,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平移或旋转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图案.

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与直观想象联系在一起的,儿童常先通过行为来认识客观世界,然后渐渐地用图的方法,相对地不再依赖于行为了,最后进入符号语言阶段,不仅离开了动作,而且离开了对图的依赖. 上述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几何活动,从多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思维的视角. 随着有关图形、位置、变换和空间推理技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逐步建立. 在这里,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已有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思维在操作实践中引发,创新在交流展示中闪现,情感在评价反思中升华,有效地磨砺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数学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并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了解学生的思维、兴趣、禀赋、倾向时,才是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教育. 当教师把课堂向学生开放时,我们开放的不仅仅是形式主义,更是内在思维状态的一种开放. 而这样的开放需要教师做到:一是根据学生实际学情,适当重组教材;二是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更为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大放异彩,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愿继续潜心钻研,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更完美的契合点,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秋海.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