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利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就业取向
1.1培养大学生形成个人理想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但是,理想需要建立在现实的理性基础上,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的理想和社会需求这两项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1]。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关乎个人的前途,也对社会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核心价值观主要旨在规范大学生的目标和理想,在个人理想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使其形成以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思想为基础,对自身的目标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
1.2调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受社会风气、娱乐环境的影响,报考艺术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是为了能够成名、受关注,而忽视艺术本身。由于艺术类人才的增加,就业创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艺术类大学生与非艺术类的大学生相比较,其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物质、名誉的追求都比较高。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但是过度注重外表,而不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导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发挥特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1.3规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被关心、被呵护的环境当中,更加注重个人享受。一旦进入社会,稍有不顺心和不如意就会撂挑子走人,所以这也是现代应届生离职率比较高的一大原因。大学生还处于思想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学校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对其有一定的塑造作用,通过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教育,使其形成诚信、敬业、奉献等一些优良品质。对于后期大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过于形式化
各大高校都有设立的就业、创业课程,一般都会在毕业前一学期组织学习,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忙于论文或者找工作,没有精力去学习课程知识。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必须将创业就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各大高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2]。安排的课时比较少,教师没有创业就业的经验,讲授的内容都是照搬教材,考试的内容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监督,不具备就业创业指导的意义。
2.2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不够
我国很多大学生的工作目标是能够进入体制内,找一份铁饭碗的工作,工作轻松稳定是大学生择业的追求。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没有找到工作才会去想创业,认为只要自己只要有了文凭和成绩单就能够收到企业的录用通知。这些传统观念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理解以及个人发展规划的理解比较肤浅,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当中,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各项奖学金、荣誉的评定,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不强,创新能力非常缺乏。
2.3教育步骤不完善
我国就业创业教育也是近年来新引进的教育课程,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照搬国外的教材,教材内容不能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形势。另外,我国创业就业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更注重理论化,不能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现状,对于新时代的就业创业环境认识不足。其次,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基本都会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这样学生对于其全面理解不够。
2.4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欠缺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而且很多实际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国家政策的了解不足,不能真正受益。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的流程和环节比较多,很多创业的大学生为了能够节省办理流程也会放弃政策的扶持。国家政策的保障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方面,另外还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咨询、指导方面的帮助,而我国没有专门机构在做此项工作。
3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
3.1高校转变教育方式
创业就业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需要更加注重结合社会实际,以新时代下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3]。首先,在教育课程上,要选择与大学生理解能力和社会实际相匹配的教材,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力量,改变传统对于创业就业教育的认识,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其次,教师要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一味注重学生的成绩,多组织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也要对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综合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
3.2建立培养就业创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就业创业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为了保障长期有效的实施,就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4]。学校的领导、教师方面要加强对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创业就业的监督管理机制。学校的就业创业课程不是只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够让学生吸收和掌握的,需要渗透到高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在进入学校初期让学生自主规划职业生涯,然后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引导,最后再实行就业创业教育,这样的教育流程才能够比较完整合理。
3.3加强校企合作
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当中。但是传统的传授已经不能够满足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想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需要学校联系相关的企业积极合作。对此可以将行业精英引入到校园内开展讲座,或者是带学生深入企业当中去参观,建立有企业的专业人才或者高管参与到课堂教育当中的选修课程。现在企业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为输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准备和努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教育融合
[作者简介]陈强(1963-),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与研究。(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企业会计实务”(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7]20号,项目负责人:陈强)、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应用——以《企业会计实务》课程为例”(项目批准号:浙教技中心[2011]77号,项目负责人:陈强)和2010年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项目批准号:浙商职院[2010]111号,项目负责人:陈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10-03
一、引言
创业,从狭义来说,就是创办新的企业;从广义来说,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是创新。创新精神正是国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这也是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的。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其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这在创业中往往决定着创业的成败。创业技能的培养,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这是将创业思维转化为创业行动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悠久,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全球第一个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百森商学院,还有哈佛、斯坦福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各具特色。它们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高校自发探索阶段;2002~2010年,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10年4月起,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创办企业的过程而展开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纵观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四方面的误区: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系统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在认识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依附于就业教育,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如此功利倾向,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焉知“拔苗”不可能“助长”。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出路
在高校里,有两类教育,一类是素质教育,另一类是专业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路是与专业教育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是因为:
首先,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来看,它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着重点在于培养如何做人,其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联系在一起,把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并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既是教育的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与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一个人所学的学科与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要融于专业教育中,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创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将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进而形成创意的思维和能力。最后,二者的融合是近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现实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有机地融合,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才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为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训练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服务。
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凸显了会计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必备相应财务知识,因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其天然有着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在动力。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全面规划,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1.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素养,形成开拓创新意识。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本身,教师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等,否则只能视而不见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开拓教师的创新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会计专业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树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新观念,挖掘会计专业中的创业因素,并根据相关创业知识,找准结合点。同时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熟悉市场运作,促使教师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会计专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2.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静态、封闭、过分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的“就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互动、尊重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改变知识导向为能力、素质导向;专业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为传承浙商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利用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根据浙江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吸收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及“SIYB项目”等课程精髓,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从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围绕创新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会计专业学生自入校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3.以实践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育,而会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非得靠创新创业实践不可,这就为二者的结合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因此,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突出和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抓住学生主干课程专项实训、单证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利用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全程渐进实践,尤其是全真职业环境专业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契机,对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新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促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逐步具备规避创业风险的意识,又具有正确选择起步项目与成长模式的能力。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积极进行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的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解决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效果评价问题。尤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让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中心视点,由关注“知道什么知识”转到了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必须改革以前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输式教学,而要多进行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教学,多进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对于讨论的问题,要引而不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媒体,突破根据单一统编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探索实施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课堂授课以能力实训、讲授重点难点为主,课外辅导、问题讨论和作业练习则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的混合教学模式。
对学生评价与考核上,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考试内容、试题结构和考核方式不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容易形成学生被动地围着考试转,容易造成学生偏重机械记忆,容易造成学生忽视能力培养等。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不同,选择科学的考试内容和合理的考试方法,考核要体现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较为全面和动态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爱好自由选修、自由学习、自我管理。
5.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认知创业,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开始创业的起步。围绕会计专业,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俱乐部”等形式,开展创业讲座,尤其聘请已经成功创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专场讲座,介绍成功经验与注意事项,并进行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6.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主菜单主要包括会计专业标准库、专业核心课程库、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中心、政策法规库、理财工具库、咨询指导中心等,栏目设计应体现创新创业与会计专业融合特色,内容信息量大,网页设计美观,具备教学功能、资源功能和管理功能。该网络为教师创新性施教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业就业创建平台,为广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平台。该网络平台的开发有利于推进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核心课程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明星等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依托会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使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载体,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开展创业实践,并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活动积极,积极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条件许可情况下成立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会计咨询、销售软件等业务。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以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最终目标。当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各个阶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单纯地靠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几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能解决的,同时还应成为所有相关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各部门的联合行动,甚至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它本身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4).
[2]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高志栋.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21).
[4]黄茂.论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
[5]陈强.高职“企业会计实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9).
关键词:创新创业;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41-2
1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时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1]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纳入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核心专业课程,其教学实践内容有必要遵循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要求,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有助于高校将专业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单纯注重学习知识向更加注重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转变。
1.2 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全球高等教育日益竞争的背景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已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尽管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但在西方经济学这种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并不多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及时响应,也是对大学生需求的理性反应。[2]当今西方经济学教学所承担的基本使命已经远不止于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以经济学思维和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也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还满足了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2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紧密结合现代教学理念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个体、团队和组织的决策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正是需要学生具有完整的经济学知识结构和经济学的素养,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举措。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的堆砌,将理论知识的接受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教师很少开发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做这方面的思考和表现。要达到打开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即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学生整体结构培养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孕育提供平台载体。
2.2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西方经济学是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得出相应的经济模型和基本原理。这些基本理论很容易被学生盲目地全盘接受,而忽略了前提假设。为了能准确和通透地认识所学的概念与原理,结合经济实际就显得格外重要。经济实际一则来源于学生亲自参与经济活动,二则来源于用自己或者身边参加经济实际的案例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哪种途径获取的实践经验最形象的莫过于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实例,因为它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最贴近也最感兴趣。例如,在机会成本的介绍中融入创业机会的选择,在边际和弹性的概念介绍中阐述创业产品的定价和销售策略的制定,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论述中描绘创业环境和分析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
3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完善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多数教科书的概念和模型阐述过于理论化,结合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和热点经济评论非常欠缺,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真正学以致用的教育应当是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其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补充完善,一则弥补一般教科书的不足,二则遵循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改革思路。①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库。也就是在精简原来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模块的基础上,补充创业家们灿烂的创新思维与国内外丰富的创业实践案例,将西方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做很好的穿插融合,不仅加深对经济知识的理解,也完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例如,将西方经济学的产品理论、要素理论和国民收入理论与创新创业的机会抉择、资源获取、产业选择等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在西方经济学案例讲解中有意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案例。②动态更新教学内容。鉴于经济现象变化多端,创新创业的实例也层出不穷,而教科书内容更新较慢,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上要及时更新,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形式和最新格局,有针对性地选取最新的创业家思想和创业家实践,不断引入经济学家从不同视角对创新创业分析研究的精辟观点。
3.2 调整教学方式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是完全的课内理论教学,而在当今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资源。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成为组织者、服务者、咨询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调整上做努力。①组建学习团队。课前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学生组建成不同的学习团队,并根据各章节的经济学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并分配各团队的活动主题。课堂上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经济学思维的状态,阐述要讲解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内容和意义,遵循专业课程的特点,辅之以鲜活的创新创业经济案例,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实际上也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接着,为学生团队创造一个能有效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邀请与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团队上台,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活动主题做展示。展示要体现出学习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与努力的结果。这期间的交流与讨论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最后,任课教师点评团队成果,点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团队学习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串联起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教与学的效果。②拓展无边界课堂。西方经济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的三尺讲台,更应该拓展到课外,搭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等等,让学生看到更多的现实呈现,有更多的交流对象,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无边界课堂能让学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获取专业知识,从而更高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培养协作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3 改善教学评价
随着教学评价越来越多地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 教学评价的尺度将从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的一元化樊篱中解脱出来, 走向更合乎教学实际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多元化阶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评价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展开,教学评价改善的关键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完善评价内容。教学评价内容除了考核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情况,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创新的思维,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还有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是否达到经济学课程的要求, 同时发现和挖掘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其他内容。②完善评价方式。以往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依据卷面考试结果来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课本内容的检验,是仅仅针对知识教育结果的考核。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的探索、试错、创新等的行为无法评价。由此,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评价方式除了保留原有的试卷评价外,还可以开发创新评价表,评估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之后的创造力和影响效果,体现对方法教育和态度教育结果的考核。创新评价表的成绩同卷面考试成绩一样权重,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三部分综合而成。
参 考 文 献
实际上,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门类组成和各门课程具体内容,这是相关领域专家长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创新的立足之本和出发点,所以,它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大学生创新的源泉。对新建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的高校而言尤其如此,这类高校往往不具备完善的科研条件,因此,深入挖掘本科课程的创新创业资源,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本科课程教学的本质而言,它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大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现代教学不能满足于此,更重要的是发展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大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对理工类大学生而言,有效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但现实存在的困难是:①本科专业课程的大纲已经经过千锤百炼,是由教委确定下来的,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缺失后会导致专业知识结构缺失,对未来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②经过历年的教改、课改,课程学时数已经减少到极限值,当前课程时长甚至无法支撑大纲设定内容。如果强行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可能会导致基础没学好,创新也没搞好。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又不能等,应从基础课开始融入每一门课。③我校作为成立只有十余年的新设二批本科院校,根据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发展需要,从原先以本科有效教学见长为特色,提出教学与科研并举,以达到提升办学层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也使得原先以承担教学任务为主的专任教师不得不转换角色,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充分发挥我校原有的教学优势,以创新教育和科研成果充实有效教学的内涵,关系到专任教师能否在教学任务已相对饱满的条件下顺利适应学校的新要求,相关探索和实践对其他具有类似背景的高校也有借鉴意义。
2 解决问题的思考和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依靠几门课程的开设,而应该融入已有的课程体系中,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可能自动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而需通过有效的教学才可以传承。但是,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与创新又如何结合,创新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又如何结合,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需要不断探索。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之间以某种特定方式所进行的交往,而最好的交往应当建立在师生合作的理念上。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把学生当作受体,而应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和发展能力的根本目的。以布鲁纳的思想为指导,树立师生合作理念,以重要知识点的深入拓展为途径,在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内在转变,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此过程中可涌现多种成果,比如、申请专利或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勤学好问和能做会写的人才。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有效教学能让他们轻松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助力学校发展。
下面举几个实例说明深入挖掘已有知识点进行知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笔者任教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中,第五章一节主要介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比如当前的缺水现状、缺水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长,对城市的资源特别是城市的水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的窘境。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缺水现状后即从大处着眼后,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以我校为一个集雨区计算了雨水资源化回收潜力,并正式发表在CSCD 权威期刊上。同样,在《环境监测》课程相关章节中,针对近年来我国突发性污染事故较多的现实状况,引导同学们查找突发污染事故的相关文献,了解到我国每年通过公路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约有2亿多吨。这么庞大数量的危化品运输,不可避免会发生事故,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找到原因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就显得相当重要,从而以此为主题进行研究,并正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结合延安8.26特大车祸案,提出如何预防道路运输危化品事故的开放性题目,引导同学们查找文献并讨论,聚焦于重特大危化品事故、相关部门的政策利弊分析发表了研究论文。在《水处理》课程相关章节介绍了混凝沉淀处理法,并引导学生研制新型混凝剂,组建团队等,撰写《新纤维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商业计划书》,参加2014 年第八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金奖。
从以上典型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以本科教学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为先导,以重要知识点的深入拓展为途径,学生是可以完成较高水平创造性工作的,相关经验值得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在国外,有的大学甚至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转型的重要策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和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3 结束语
教师承担的本科课程门类往往是教师最擅长的领域,强化在本科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师生合作进行创新创业对培养市场所需的能做能说能写的三能人才,实现学生内在转变。这对教师在教学任务相对饱满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校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立项了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专业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多个知识点的实验,需要运用多种不同的实验技术、包含相关课程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所在的药物分析教学课题组,联合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课题组,依托本校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计和探索了“围绕核心药物”的药学综合性实验——兰索拉唑的合成、质量检验和体内分析。目的是设计一个大型实验,连续开展药物兰索拉唑合成实验、合成的兰索拉唑的质量检验以及生物样本中兰索拉唑的测定等实验训练内容。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体内药物分析等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药物研发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综合实验技能和较全面的药物研究性思维。
1药学类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实施的意义
目前,本校大部分药学实验课程采用“实验依托理论课”的传统模式。其中,各门理论课独立开设,实验课同步进行,配备不同的授课教师。这种传统的药学实验课教学模式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社会对药学人才专业综合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要求的提高,多门课程独立开设实验课的模式使得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分散,较难体现药学学科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因此,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也较为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研究性思维。
例如,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是药物杂质的限度控制,而杂质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药物的合成工艺。一个完善的药物杂质控制体系需要全面了解药物的合成工艺中可能产生杂质的各个环节,建立适当的分析方法对起始原料、合成中间体、可能副产物及降解产物等进行全面检测,依据产品的工艺水平有针对性的制订质量标准的质控项目。另外,药物临床使用中的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是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但是临床药物监测技术与药物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的选择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
这些药学专业知识,尽管已经在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和药物体内分析等不同的专业课程中进行了学习,但是由于不同课程知识的学习之间缺乏衔接的桥梁,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鉴于此,在学生学习了各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独立的、包含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药物研发的实际问题,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有益尝试。
2精心设计,构建围绕核心药物的综合性实验方案
核心药物的选择既要体现药物研发的更新换代,又要具备在学生实验室完成药物合成、质量控制、体内药物监测等实验内容的可操作性。同时,为了能够在实验中体现学生自主设计训练的特点,不宜选择在专业教材中巳经详细讲述的药物品种。基于以上的原则,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系统的文献调研,选取兰索拉唑这一近年来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为对象,开展围绕核心药物的综合性实验设计。
实验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表1),包含了兰索拉唑的合成、质量分析和血浆药物浓度测定三个前后衔接,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三个模块。每个模块设计2—3个方面的实验内容。兰索拉唑的合成实验设计了投料反应、中间体检测和产品精制三个内容;兰索拉唑的质量分析则进行药物的鉴别实验、有关物质检测和含量测定的实验内容;血浆中兰索拉唑的浓度测定则采用两种血浆样本的处理方法,分别对两种方法的线性关系和回收率进行考察。每个模块的设计学时为8学时。
这些实验内容涵盖了药物研发的主要环节与分析技术,前后衔接,连续进行。例如,模块一包括了涉及药物化学的主要知识点:缩合反应、氧化反应、冰盐浴、薄层层析反应终点的判断,萃取、电磁搅拌、浓缩、重结晶,熔点测定等内容;模块二则包含了药物分析的一般杂质检査、有关物质检査,HPLC的自身稀释对照法、外标法定量等内容;模块三则包含了体内药物分析的液液萃取、固相萃取、标准曲线制备及回收率考察等。
如何在试验中既能够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又能够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笔者着重考虑的问题。笔者依据各个模块实验的内容和特点,分别采用验证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的不同方式。例如,在第二模块,兰索拉唑的质量分析实验设计上,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思路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兰索拉唑的合成工艺,剖析可能产生的杂质及其理化性质,参照《中国药典》兰索拉唑的质量标准,进行药物的质量检测,评价产品质量。验证性实验有助于药品检验的规范化训练。第三个模块,血浆中兰索拉唑的浓度测定则以设计性实验为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不同的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笔者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分别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法展开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将方法建立的环节,例如标准工作曲线的设计与配制、回收率的水平设计交给学生拟订方案,鼓励各实验组拟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在实验报告与总结阶段,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评价不同方法的优劣。
教学效果显示,综合性实验方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通过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学生对药学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3完善实验教材建设,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综合性实验的教材建设是项目实施的基础与保证。笔者教学课题小组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双语实验教材建设。在项目实施的初级阶段,主要采用自编课堂讲义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教学素材和相关文献;自编讲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改与补充,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实验与指导》(双语教材)第3版修订为契机,将综合性实验方案编入修订教材。双语实验教材建设,提升了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笔者制作了相关的双语教学课件及视频资料辅助实验教学,活跃了实验课堂的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实验课的成绩评定增加了实验设计的考评,充分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结合实验内容给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探讨,提升学生的文献研读与及科研文章的写作水平。
4展望与思考
综合性实验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前期工作。
4.1对已有的常规实验内容重组整合,有效控制总学时数
综合性实验的内容与常规实验课的内容会有交叉重叠,如果不进行实验内容的重组,会使得一部分实验内容重复开设,教学学时会大幅增加。因此,笔者在实验项目设计的初期,对已有的常规性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与综合性实验内容重叠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使综合性实验课既保持系统性和综合性,同时还不大幅增加实验教学的总课时数。
4.2新增实验内容的验证与前期的模拟教学
综合性性实验的顺利实施需要对新增实验内容进行反复验证,使新增实验内容具良好的重现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证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在实验开设前期进行了多次预实验,对各种实验条件反复比较,充分了解影响实验进行的各种因素,保证在实验指导中胸有成竹。例如,进行兰索拉唑有关物质检査实验中,教师完成预试验后,专门组织几位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模拟实验教学,以考察实验在具体教学过程的学时长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使实验方案更加贴近于实际,适用于具体的实验课堂教学。
4.3学校政策支持与实验中心的协调一致是保障
本校对教师参加教学改革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中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教师考评要求。同时加大对教师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协调一致,整体规划,保证了药学综合实验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目前为止,学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有关学者已做了如下的研究。
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形势、背景、现状或主要问题等进行了研究。
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方面从学校层面,认为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认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亟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或能力不足;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或教材编制滞后、教学内容亟待加强;课程教学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问题;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标准问题等。另一方面,从整个国家层面,有关学者认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是中国产业转型期升级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之一是政策与高校策略脱节。
二、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定位、目标、必要性或意义等进行了研究。
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对于培养个人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创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了多重选择;创业教育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高入学率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高职毕业生创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创业教育能够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备更高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关系进行研究。
目前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职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创新创业实践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还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学以致用”;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等。
四、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或称路径、方式、模式等进行了研究。
此方面的研究综合为以下几方面:教育理念的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课程体系或内容的融合;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或是教材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训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或是实践平台;做到课证融通;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资金的支持、政策保障体系或支撑保障体系;通过组织领导、宣传引导;通过学生竞赛;开展精英教育;营造校园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校企合作;创业基地的建立;有的笔者还提出创业基地与专业实训共建,本笔者认为这些对于各个学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或路径。
五、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对策或策略等进行了研究。
对于此方面的研究,有关学者提出的对策或建议大都是大而笼统:如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前沿,体现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与专I知识的应用紧密结合;师生共实践共提升等。有的学者也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如深化与更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建设一支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与宣传引导[5];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六、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成效、成果等进行了研究。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综合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学生方面来讲:培养了其创业意识;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表现在选择模拟创业项目上;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从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创业精英。二是从教师方面来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创业精英;三是从学校方面来讲:新建或改建了创新试验区;创新项目孵化面不断扩大;育人成果卓有成效或显著,学校的教育影响力或示范辐射力扩大。本作者认为它的后续影响是有利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学校的招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此外,还有少数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与发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体系,以及相关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总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或是深度融合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陈东旭.《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年第3期.
[2]沈小军.《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
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 .
[3]朱梦照.《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与
实践―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研究,
2016年第10期.
[4]陈东旭.《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年第3期.
[5]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教育环境中的高等职业教
育改革与发展―兼谈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人
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6年第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培养创新型、实践型高级人才,大
>>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索 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 财经系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建设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汽车维修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于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综述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探析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5-13.
[7]Elena Ruskovaara,Timo Pihkala,Jaana Seikkula-Leino,Minna Riikka Jarvinen.Broadening the resource base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ough teachers' networking activitie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5,(47):PP.62-70.
[8]Slinger Jansen,Tommy van de Zande,Sjaak Brinkkemper,Erik Stam,Vasudeva Varma. How education,stimulation,and incubation encoura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Observations from MIT,IIIT,and Utrecht Universit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5,(2):PP.170-181.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方法 切入点 培养目标
在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音乐教育以来,许多优秀的教学成果反映了音乐教师们为了把艺术教育普及到心智逐渐成熟、审美需求强烈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中去,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我认为:在职业学校开设音乐教学,更重要的是运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开展音乐教育的切入点要创新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长期以来,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我们的教师只能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无疑,这种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二、实施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要创新
实施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好的开端,还需要在教学形式和手段方面创新。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受到教材和知识容量的双重约束时,必然会采取简单地讲授法来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
第一,教育形式的创新。
随着知识推陈出新速度的加快,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和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
第二,教育手段的创新。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计算机多媒体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音乐教学中,使用这些技术和工具能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
三、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创新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并不亚于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第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音乐教育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就要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第二,学生创新胆识的培养。
有了创新意识不等于就能进行创新。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
第三,学生创新方法的培养。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创新”。要使学生会创新,就必须帮助他们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音乐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让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郭声健. 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6.
1.地方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
1.1被动起步,基础薄弱。1999年,国务院转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标志着国家从政策层面正式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试点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标志着国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正式启动。相较于研究型大学对创业教育的主动应对,大理大学从2015开始,才在教育行政部门文件的敦促下从学校层面制定《大理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此之前,大理大学在学校工作方案中很少提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即使被提及,也是放在就业指导的工作范畴。在具体工作中,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开展过大学生创业大赛、根据就业工作安排开展过大学生创业讲座、大学生创业课程等,但从未从学校层面对创业教育做出过顶层设计。学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区域服务需求、学生特质进行科学设计,在人才培养模式、机构建制、经费配套、管理模式等方面缺乏配套措施。
1.2观念滞后,行动方向有偏差。创新创业教育被喻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和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1]。“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为推动全社会创业活动的繁荣奠定基础”[2]。由于大理大学一直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顺带”开展着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大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行动策略也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并且在行动方案中存在很大偏差。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和阶段,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三种类型[3]。目前,大理大学的创业教育勉强可以被划归到“创业意识”培养阶段,离“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上看,只是停留在参与大学生创业大赛、开个“格子铺”或“网上商店”之类的初级层次,对于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几乎没有涉及。
1.3主观条件弱,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度低。从大学的类型和层次看,能够被称之为创业型大学的学校大多是研究型大学,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大学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科研支持。地方院校一般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实力和科技服务能力都较弱,很少能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持。大理大学目前的办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开展的是面向区域发展、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科学研究。学校的科研优势主要集中在以本省资源为基础的药学、医学和民族文化研究。虽然有这些科研优势,但还主要聚焦在提升学校学科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上,还没有拓展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中。目前最得力的措施只是根据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必修课。因此,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科研的有力支持。科研动力不足是制约学校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
1.4环境融入度差,支持系统缺乏。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系统的支持。大学是通过主动服务融入当地社会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由于地方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普遍偏弱,其社会融入度也普遍不高。以大理大学为例,目前的十个学科门类中,只有医学通过附属医院主动与当地社会建立起常规工作机制,其他学科只有部分专业如旅游、民族文化研究与当地社会建立起了非常规工作机制。其余的学科大多只是通过学生社会实践、见习和实习等教学工作需要与当地社会建立着非服务性工作机制。由于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大理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在校内的“创业意识”培养和初级创业实践阶段,对于创业教育所必需的创业平台、创业经费、创业政策、创业环境等社会支持系统,还显得非常匮乏。
2.地方院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行动策略
2.1注重学校顶层设计,主动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新常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密切结合,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贡献度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对国家实施创新发展、开创经济新常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始终把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的培养放在第一位”[4],对大学提高教学和育人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要从宏观上做好顶层设计,“应对接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办学特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相应的创业教育发展思路,设计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和训练体系,全方位推进创业教育”[5]。具体到大理大学来说,目前就是要做好《大理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提高全校师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明确主体责任,开启主动适应创业教育新常态的步伐。
2.2改变观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和内容。创业需要创业者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整合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培养企业创始人,而是培养“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因此,地方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首先要改变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和行动方向。对于大理大学来说,格子铺和网店的实践策略对于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注重以知识、技能和科研创造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其次,要明确地方院校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和教育内容。大学的社会服务都有区域重点,地方院校的服务重点理所当然应该是学校所在地。地方院校的科研实力不足以支撑太高层次和太大范围的社会需求,也难以开展面向学科前沿的基础研究,应主要开展面向区域发展需求、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地方文化传承创新需求的科学研究。具体到大理大学来说,其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和教育内容就应该立足大理本地,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明确为大理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