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运维项目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建设项目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原则运行的前提下,前瞻性地管理和控制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是保证网络建设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 项目风险控制是项目管理组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多种方法对风险实行有效控制的过程。项目的成功,不仅要有整体的规划和良好的团队,在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还需要运用科学的风险控制。
本文结合石油企业网络建设项目的成功案例,将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逐一剖析,并总结出规避风险的成功经验。
是什么让风险无孔不入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达到最好的项目目标,识别、分配、科学应对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风险。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包括: 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应对计划制定和风险监控。其核心目标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而前提就是认清风险产生的原因。
联网技术种类多
在石油企业网络建设项目中,由于各专业公司的网络建设起步时间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且地域分布广泛,使得网络的连接方式有SDH/DDN、光纤、无线微波、ADSL拨号访问等不同种类。在项目调研阶段需要针对相应的网络结构,按需制定实施方案。虽然在项目设计阶段会有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但网络项目的实施准备阶段较长,因此综合布线的可控性在此长时间周期内有可能降低。
硬件设备更新多
在公司网络建设中,硬件的补充是根据业务需求而变化的,石油企业不同时期采购的网络设备在生产厂家和性能方面均有不同。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对多厂家、多技术参数的网络设备进行协议分析,并且依据设备端口和接口等变化制定相应的设备选型标准。设备的扩容和升级需要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平滑过渡,减少对办公应用和数据传输的影响。在这样的需求下,更容易滋生风险。
技术要求高
网络的技术选择需要在满足业务的同时,体现出网络系统的先进性。在改造方案设计中,要把先进的技术与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标准结合起来,提高网络对企业多业务的可靠支撑能力。同时,随着业务的增长和变化,在网络技术方面应能平滑地过渡和更新。应在整个网络中选定合理的网络架构,制订可靠的网络策略,保证网络具有故障自愈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支持公司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施周期长、涉及范围广
石油企业的网络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工程竣工验收的时间跨度长,虽然在项目各阶段设立了相应的详细流程和滚动规划,但网络项目的实施涉及面广、关联关系多、不可控因素多,因此系统的可控性和设计方案实施的一致性在此周期内也可能降低。
另一方面,网络建设目的是为改善公司多业务、多系统的传输平台,涉及范围面向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所有环节,需要提高包含机关处室到生产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
用分值
将项目风险具体化
项目风险识别的目的与步骤
项目风险识别包括确定风险的来源和产生的条件, 在风险识别阶段如若忽略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在实施阶段遭到风险的“报复”,严重者可能导致项目失败。可以说,增强风险意识并识别风险是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前提条件。
项目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 通过加深对项目自身和环境的理解,进一步寻找实现项目目标的可行性方案。应在评估和分析不确定性在项目各个方面影响之后,估计和比较各种方案的风险大小,选择出最为合理的方案或行动路线。
项目风险的识别可分为三个步骤: 收集项目的规划等相关设计资料; 明确项目的目标、战略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资源,以确定项目及其环境的变数; 最终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症状将潜在的风险识别出来。
列表法评估项目风险
根据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需要由项目实施小组根据项目风险的背景信息和基本情况,为风险评估人员提供项目总体项目报告。
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事件对项目的影响进行定性地分析,通过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的大小,再根据评估的结果比较风险的影响程度,得出风险控制的优先权,从而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针对网络建设项目,常采用列表法即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的大小,即事先确定评分的标准,组建风险评估小组对预先识别的风险打分,得出对风险程度的综合性评价。
首先由实施小组根据项目的背景信息和基本信息提供尽可能详细的项目总体情况报告,由风险评估小组确定评分打分的标准。
项目评估组采用列表分析法对风险的可能性(表1)、严重性(表2)和可控性(表3)进行评估,打分后,将三项相乘得到该风险的级别,按照风险级别的评分结果对风险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中风险的优先关系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网络建设项目
风险分类
项目的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发生,大幅度增加项目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因此,在网络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
在网络项目风险管理时,项目组需要在整个项目过程周期中识别和标识潜在的问题,并对风险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可能性和后果,按重要性加以排序,制定出合理的风险应对计划,使得项目组能够在必要时以可控和有效的方式对风险做出反应。
网络建设项目风险无处不在,换个角度看,在原有网络基础上针对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本来就是对网络潜在的运行风险加以控制。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讨论通过后,需整理运作流程和设计思路,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将风险进行分类。网络建设项目的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组织风险。
一、技术风险
网络建设项目技术风险主要是由于方案设计和硬件选型分析时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实施网络设备割接时给网络应用和安全带来的风险。
1. 方案设计风险
方案设计风险是由于对原有网络现状需求分析不足而产生的。网络现状分析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必须对网络涉及的组织机构中的每个网络节点和用户节点信息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石油企业的网络建设更是需要对多年沉积的网络结构进行整理,而各专业公司在对全面定义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方面显得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根据业务结构划分,不能按照单一的网络结构和协议规划方案。
在对网络结构进行大范围调整的同时涉及到重要的业务和专用服务器,若不能在调研阶段对网络建设产生的影响准确进行定位和判断,那么风险在实施阶段很可能难以控制,将对网络项目和业务产生双重损失。同时,应优化网络中运行的路由协议,在不能大规模断网的前提下以逐步替代的方式转型,对规划设计网络设备配置参数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2. 网络割接风险
根据项目风险评估算法,网络设备的割接是网络建设中最需要受到关注的一类风险。项目组需要对运行的链路和设备进行操作,这会直接影响到承载的业务。
前期的准备工作一旦做不好,割接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导致割接失败,甚至无法回退到割接前的状态。尤其是对于逐步形成产业链的石油企业来说,一旦由于网络问题造成业务应用的中断,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 设备选型风险
设备的风险主要是网络建设中选用的网络设备带来的风险。应根据各专业公司的现状选择网络设备,其稳定性和高速转发能力是首要考虑因素。硬件资源的选择不但是网络平台的选择,还要综合考虑安全因素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管理风险
1. 选择硬件供应商的风险
在公平招标的前提下,风险是由于厂商承诺的产品性能、服务保障和售后运维等方面无法达到要求而产生。作为参照比较,必须对各厂家网络设备的基本性能、故障率、兼容性等重要参数做充分的测试工作。
2. 项目进度风险
网络建设项目的实施周期较长,需要分阶段完成总体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项目管理、控制项目进度,确保实施按照预定的进度表进行,对项目的影响至关重要。
若项目不能按期限实现,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可能受到内部、外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络最终达不到原定的设计目标。网络建设进度延误还将会对后期软件项目的开发、测试、上线带来隐患。
3. 合作风险
网络建设项目的合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专业公司及项目组内部协调存在的风险
由于网络建设是针对全网实施的,涉及的部门很多,许多实施工作需要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同时,在原网运行的各种数据库、服务器等应用需要业务技术人员参与配合,以保证业务流量顺利迁移。网络建设需要在链路环境和设备安装环境具备的前提下才能开展,若实施环境达不到建设要求,网络设备的安全性则得不到保障。
――项目组与硬件供应商、设备集成商在网络建设实施及售后服务阶段三方合作时产生的风险。
网络建设项目需要甲方技术人员协同,由设备集成商承担主要的建设任务。由于保证双方长时间积极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不易建立,导致合作目标失衡、合同约束力减弱、不可控因素增多、人员调配频繁等,这些都会影响项目实施和推进。
三、组织风险
1. 项目组织结构风险
网络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是由甲方技术人员牵头,由设备集成商承担主要建设任务。如果完全由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独立实施项目,或是将整个工程外包给设备集成商,都将增加网络项目实施的风险,不利于推动和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前者难以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的实施,后者缺乏对网络技术深入的了解和项目实施的经验。
2. 项目人员配置风险
项目小组人员配置风险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小组成员的素质、数量方面存在的风险以及项目团队协作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
如果项目小组实施人员的素质和质量不能得到持续保障,实施人员在未处理完某专业公司网络建设时需要被抽调去负责其他项目,会带来隐患。尽管实施阶段按照工作流程,项目文档和培训资料齐全,但新结构的网络需要经过试运行期,有必要继续跟踪用户反馈的信息对网络结构和功能加以改善。如果设备集成商的人员经常变动,不能稳定地参与专业公司的网络建设,接替岗位的工程师又需要重新熟悉业务范围和建设要求,也将直接影响到网络设备的顺利割接和设备参数的优化配置。
对症下药规避风险
一、降低技术风险
应对不可忽略的风险就是要将风险爆发的可能性降低,或是将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严重性风险通过规划降低为一般性风险。
1. 合理设计网络结构
以石油企业为例,网络结构的设计要在对不同专业公司做出充分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展。通过划分勘探生产板块、炼油化工板块、炼油销售板块、和化工销售板块,依据企业的规模和组织机构收集逻辑拓扑、链路接口情况、现有网络设备、配置参数等内容,结合现场人员经验的描述,才能整合一套完整的集现状、需求和问题为一体的调研报告。另一种方法是采用星形、环形拓扑结构,控制业务流量,在提升现有业务性能的基础上设计满足今后发展的网络结构。
各板块在设计阶段需要建立标准化结构,设计不同类别专业公司的网络结构时,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项目组应综合分析调研收集到的特性现状和需求,兼顾业务特性和安全需求,才能把握住重点,更好地优化网络结构和路由策略,从而有效减小设计阶段的技术风险。
针对石油企业不同板块的专业公司,在建立标准化结构的同时需要处理特性现状和需求。
(1)勘探开发板块
石油企业专业公司的业务与勘探、测井、录井等存续单位联系较多,部分企业的网络与企业的生活区有连接,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增加安全保护措施。
(2)炼油化工板块
由于链路铺设量不足,新成立的单位或车间需就近接入周边网络节点,使得企业办公网和生产网融为一张网,这时需要考虑划分独立的生产网段,与企业日常管理和运作的网段相隔离。
(3)炼油销售板块
销售板块的专业公司多数租用运营商的广域网链路,由于地域跨度大,可能出现多运营商、多类型链路的情况。在规划网络时需要先根据链路的环境来确定网络结构的规划。
(4)化工销售板块
由于其规模相对于其他专业公司较小,链路资源依赖就近单位。在网络改造阶段需要考虑单独租用广域网链路。
2. 制定割接及回退方案
在实施阶段,割接方案若是认识风险的工具,回退方案则为处理并弥补技术风险的重要手段。割接方案描述了割接中需要进行的各项任务,包括任务实施的时间表、配合的相关部门单位、确定联系人、设备板卡备份、割接材料备份、配置备份、信息采集备份、工序流程等。同时,方案应针对割接步骤列出回退措施,将割接的先后工序以及负责人和时间排列清楚。
3. 制定设备选型标准
选择网络硬件时需要根据产品提供的性能制定设备选型标准,在项目小组内部严格参照使用。依据互联设备数、承载用户数量、服务器数量的条件,按照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结构选择相应的网络设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型标准,并作为项目实施人员的工作手册,避免与专业公司推诿扯皮的情况,同时可以准确把握网络设备的功用。
二、降低管理风险
1. 按需求选择硬件供应商
在公开招标的前提下,主要针对厂商承诺的产品性能、服务保障和售后运维等方面的质量提出技术要求。
――符合技术主流发展要求,即产品要适应网络应用的需求;
――符合扩展性、可用性、可管理性和可靠性等技术要求;
――具有较好的总体拥有性能价格比;
――具有较好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水平。
2. 加强进度控制
项目组应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并监督计划的贯彻执行; 在实施过程中,合理分配实施费用,结合项目进度和时间安排,将实施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从而确保项目实施的顺利完成。
――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细化分步的实施过程,在每个阶段制定具体的阶段目标和工作内容,使目标更加具体;
――将项目计划任务层层分解并落实到相关负责人,量化责任人的工作,有利于进度的控制,也为检查和考核机制奠定基础;
――建立跟踪反馈、考核制度,确保计划落实、执行到位,按照项目进度的安排推进。
3. 建立例会机制,及时进行沟通
为应对合作风险,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的沟通效率以及提高项目组、集成商的协作能力,应建立例会机制,以确保相关的网络建设信息能够及时、高效地在项目组内传递、沟通。
三、降低组织风险
1. 积极开展培训
项目组必须关注自身整体知识结构的建设。每个组织都有其行动的目标,也就必然需要拥有核心能力。充分而持续的培训是保障网络建设项目的必要条件。通过有效、持续的培训,一方面可以降低方案设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项目人员配置风险。培训可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开展:
――对项目决策者: 应提升网络建设管理的理念,优化管理思想;
――对实施人员: 开展网络技术、项目实施办法、软件应用、项目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可有效降低项目人员配置风险和系统设计风险;
――对业务人员: 主要面对日常维护网络人员进行简单技术、流程的基础知识培训,以增强运维能力,降低合作风险。
关键词 全面推进 ERP建设 效益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根据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即是要统一设计和建设集团ERP系统,自2004年确定了SAP ERP系统为ERP软件平台,经过六年的实施,公司已经完成了ERP一期整体项目实施工作,集团内部85%的企业成功上线,集团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经营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在业务操作层面全面采用标准化的数据,运行规范的流程;培养了复合型人才,加强了管控、转变了观念,夯实了管理基础,提高了管理水平。
以该集团的炼化与销售事业部(以下简称“事业部”)为例,作为集团整体业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炼化与销售事业部主营业务涵盖 集团的中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炼油化工生产、成品油与化工品的销售/贸易以及相应的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根据集团ERP项目的整体实施策略,在事业部范围内,已实现了重油利用板块、炼化板块等重要企业的ERP系统覆盖。
一、ERP实施项目特色
(一)管理模式多元化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动“整合、统一”的管理理念。
由于事业部向上接受集团总部的直接管理,向下又要管理各所属企业,所属企业中控股公司众多,企业性质涉及国有、民营、外资,业务领域有传统的、新兴的各种类型,管理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归纳起来,事业部所涉产业规模大、机构独立分散、经营管理复杂、新老企业并存,对事业部管理层提出了很高要求,亟待在“整合、统一”的基础上同时通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加强精细化管理。
ERP作为支撑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系统,包括贯穿公司生产经营方面的人、财、物管理系统(三纵),销售、生产、维修、质量管理(四横)等专业应用系统,是集团管理层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数据基础。系统的实施对于整合事业部各所属单位业务流程和基础数据,贯彻集团整体管理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分步实施、梯队上线”的实施策略,降低项目实施成本。
在事业部某所属单位一期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梯队上线的实施方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公司各实施单位系统上线时间点过于集中,各类资源不容易调配。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选择了实施难度较大的成本节约型实施方案——梯队上线。
从实践效果上看,多实施地点项目管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
2、各项目实施地点接受统一管理,利于资源调配和优化组合;
3、降低管理接口带来的风险;
4、加快ERP项目的实施速度,减少实施成本。
(三)充分调研,形成统一实施模板,为后续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以所属某二级公司为例,在一期、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高管层、管理层及执行层的大规模访谈调研,比照SAP最佳实践进行的专业梳理,形成了系统实施的蓝图,对业务流程、管控界面、风险控制及数据规范等进行全面的整理,经ERP实施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确定为系统的标准蓝图。在三期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启动前期,按照标准蓝图在实施单位开展了业务梳理及数据收集工作,为项目实施节约时间和成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实施ERP的效益分析
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所谓直接效益是指企业应用ERP系统以后,通过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而使企业获得的可用数字表达出来的经济效益。下表即以所属某二级公司为例简述了比照SAP公司所统计的KPI所做的标准考核指标。(见表1)
以上这些可以用数字描述出来的经济效益一般称为直接经济效益,这些效益比较明显,也容易引起管理层的重视。
当然,直接效益是企业建设ERP系统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另外一种隐性的效益,它不象直接效益表现/的那样直接和定量化,但它会给企业带来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通过实施ERP系统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以手工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广大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等等。这些变化通常称为间接效益,或称为社会效益。这些效益,虽然不能直接用数字描绘出来,但它们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生产经营状况的改善、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等会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实施ERP系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时侯,不应该忽视间接效益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更应该引导这些效益的发挥。将以事业部所属单位为例,阐述ERP系统实施为下游生产企业带来的效益。
(一)提高系统内部信息分析和决策能力,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通过ERP系统对企业业务信息、数据的整合和系统报表及系统查询手段的运用,事业部在决策管理中能够更科学地进行战略目标的分解与实施、更有效地进行公司资源的配置、更迅速地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各所属单位生产经营进行调控。
已上线的某二级公司利用报表四化的分层技术,通过报表四化统一平台有效的汇集了SAP及非SAP数据,将前端报表的分析和开发能力转移给用户,展示了完整的企业报表体系。该公司进一步扩展和应用报表四化,进行了合并报表的KPI指标分析的实现,此项工作使得公司首次实现对特定的合并BCS报表进行跨合并单元、跨期间进行指标对比分析。通过报表四化,从横向管理方面,规范化的报表拉近了部门间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从纵向管理方面,增强了事业部与各所属单位间的信息传递,尤其在股权多元化集团管控中,规避了信息流转不畅的隐患,提升了集团化管理的透明度,增强集团整体的竞争力。
同时,作为报表分析以及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标准化进程也在ERP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推进。实现了各家ERP上线单位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整合。
(二)梳理、理顺、规范了企业的业务流程, 促进了风险管理控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安全生产事故层出不穷,下游产品市场受政策及国际市场影响,更是瞬息万变,市场机会与风险往往并存,如何能兼得利益最大与风险最低,作为下游企业的管理部门,事业部亟需解决通过信息系统的管控解决风险管理问题。
通过ERP系统固化管理要求,梳理集团企业业务流程,加强了内部控制,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做到“只认系统不认人”。通过梳理风险控制环节,并且利用系统功能明确了在财务的费用控制、物资与采购库存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管控。在集团所属的沥青销售企业中,使用SAP系统自动检查客户信用额度,对超额发货进行冻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干预,整体提高了信贷风险控制水平;某炼油公司通过SAP系统工作清场管理(WCM)模块与工单的集成,对设备动火进行严格的管控,提高了设备维修作业风险控制能力。
(三)培养复合人才队伍,为专业化人员培训提供契机。
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即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既涉及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梳理,又涉及系统的配置工作,既有项目的整体管理和控制,又有日常的任务执行;既有对于各级领导的汇报和沟通,又有对于关键用户和最终用户的工作组织。每家企业的实施工作都是攻坚战,通过项目实施的磨练,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精通于下游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知识和信息系统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他们即了解企业的业务,又精通ERP系统的业务功能,即了解ERP的技术,又有大型项目的管理经验。
(四)推进了事业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消灭“信息孤岛问题”。
事业部所属单位多数为并购企业,在信息系统实施前均没有建立和集团总部的网络连接。通过ERP项目的实施,多家控股公司已经实现了和集团总部网络的连通,事业部也以此为契机,完成了各所属单位的网络连通问题。同时,就各个单位自身而言,ERP系统实施工作促进了各类信息系统的整合工作,以某炼油公司为例,为了对炼油相关业务提供支撑,需要在ERP与公司其它业务系统(如:Notes无纸化办公平台、MES系统、金税系统、油品装车系统等)建立高效的系统集成,比如:生产成本核算的依据是建立在MES物料平衡基础上的油品移动数据,开发两个系统间的接口,可实现SAP与MES系统间的有机集成,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从而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工作。因此,通过有效的推动和执行,最终的效果是建成了一个以SAP系统为主,其他周边系统为辅的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不仅发挥了SAP本身的优势,也更充分发挥了现有专业系统的作用,从而为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多角度综合分析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提升“最佳实践”流程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通过ERP项目的实施使广大员工都可以在观念上有所转变。通过应用ERP系统的“最佳实践”来优化公司的流程,改变各公司过多强调个性化的特点,坚持集团化的统一,借此机会优化企业管理流程 ,同时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使员工有更多精力致力于对各项数据的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某公司的地磅发货岗位,在系统实施前每班次6名员工,分别进行数据核对、录入等发货操作工作,在系统实施后,依据“最佳实践”的设计理念,对于操作工作分工和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减少为每班次3名员工,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资源投入。
(六)有效促进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
作为下游生产型企业,各所属企业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齐,信息化管理工作更面临艰巨的任务。随着ERP系统的逐步推动实施,事业部各企业也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控制及运维机制。各单位在实施ERP项目过程中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及实施小组,随项目逐步实施、上线及后续的运维,项目领导小组多转变为各单位信息化领导工作组,项目实施小组的工作内容也逐步由项目实施工作转变为对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管理工作,继而颁布了各类信息化工作的管理规定及制度,也逐步完善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制度体系,对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继续抓好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政府化今年以来,我局积极争取县镇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财政、农业等部门的配合和协助,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年初,以县政府办名义先后下发了“关于表彰2014年全年气象为农服务先进单位”([2015]14号)和“关于印发2015年全县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2015]15号)两个文件,戴楼镇、金南镇、财政局、农委、气象局4个镇(部门)被表彰为2014年度为农服务先进单位,对2015年度做好为农气象工作进行了目标明确和任务量化。这已是本县连续三年以政府行文的方式来推动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并形成工作惯例持续下来。
(二)继续抓好农村预警大喇叭网络管维本县在以预警大喇叭为主骨架的农村气象预警网络在去年实现村村通、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将重点放在了通响率和收听率提高上。建立和完善三级管维机制,即:村信息员日常管理、镇协理员定期维护、县局年度巡检,通过平台实时监控、明确专兼职维护人员,做到了及时发现网络故障,保证故障维修不隔日,有效提高了“通响率”。积极探索“收听率”提高的方法,主要采取了丰富信息内容,加强与农业部门信息联发,合理安排信息播放频次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了“收听率”。如在今年全县小麦后期肥药混喷战役中,其技术信息利用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网络播发后,引起了广泛的好评。
(三)继续抓好中央“三农”项目的落地生根今年是我县中央“三农”项目实施的第二年。在总结去年项目实施工作的基础上,既注重检查去年项目实施后功能发挥和效益评估情况,又扎实抓好本年度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局成立了中央“三农”专项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编项目实施方案,做到两个结合:中央“三农”专项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有机结合、中央“三农”专项资金与县为农气象服务统筹资金统筹使用。保证了中央“三农”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规范,确保中央“三农”专项资金的支付进度和综合效益。
(四)继续抓好为农气象服务资金的筹措为农气象服务工作顺利开展,资金是关键。今年我县同全国宏观形势一样,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县镇两级财力吃紧,给为农气象服务统筹资金筹措平添了很大难度。另外,由于县财政系统内部机构、人员的大幅变动调整,原先建立的工作协调机制被打破,需要从头理顺和逐步建立。年初,本局通过自下而上、自内而外,在县分管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下,今年的46万统筹资金顺利落实,且于4月底前提前到位,至此,我局已争取得为农气象服务统筹资金累计近170万元。
(五)继续完善为农气象服务工作长效机制近年来,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县实际、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经费投入上巩固好“政府主导、乡镇投入、财政统筹、气象管理”的机制;网络建设上构建组织指挥体系和县镇村服务机构的“双层”组织网络;服务形式上探索为农服务、预警服务和合作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传播手段上探索大喇叭带上喇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全天候”格局。
(六)继续促进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内涵式提升今年在推进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本局始终坚持建管结合、软硬并重,贴近需求、注重实效的原则,促进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内涵式提升。今年我局根据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悄然增多,初步建立起农村干部、信息员、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及服务对象数据库,有针对性的开展气象服务,彰显直通式气象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研定为农气象服务指标集,编印「农业气象情报和「夏收专题等为农气象服务材料,开展送天气预报到大户和田间地头活动,与县科协联办“县科普报”,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四月份还开通了气象微信服务,积极尝试微信微博新媒体的气象服务手段,加强县镇两级政府门户网站气象网页的信息管理,按照“三个面向”要求,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点击率迅速提升。
(七)继续重视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阵地建设去年本县十一个镇全面建成“十二有标准”气象信息服务站。为了巩固建设成果,年初,本局专门组织人员到11个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进行调研,查“十二有标准”有无退化,查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功能是否发挥,了解今年推进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的重点,了解镇村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变化,帮忙指导镇协理员将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目标落实到位、抓出实效。研究探索发挥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阵地作用,使气象服务工作向下扎根,向村民小组和大户辐射。
(八)继续加强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计划今年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机制、重点目标和关键举措,将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当作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指标和年度气象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推进。在今年内设机构调整和目标考核机制建立时,将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由新设立的局气象服务中心主抓此项工作,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具体分管,其他成员协同抓,构建齐抓共管领导格局。积极推进建立县镇为农气象服务紧密型工作机制。近期,我局与一个镇党委沟通协调,对该镇气象协理员进行了调整。加强涉农资金的管理,规范使用资金,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
二、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矛盾
(一)为农气象服务工作面广线长,工作难覆盖。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工作覆盖面广、战线长,工作盲区和空白区还客观存在,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为农气象服务业务不精,工作难深入。近年来,我县投入大量资金,在网络建设、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要发挥效益,须要有为农气象服务业务技术支撑和人才队伍支持。网络体系与人才技术的结合,才能真正激活为农气象服务的功能。
(三)为农气象服务投入不足,工作难推进。尽管通过几年努力,我县农村气象大喇叭已实现了“村村通”,但其布设密度仍然偏低,在网络信息覆盖面上还存在不小差距。要做到无盲区、全覆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现有网络的长期管维也需一笔不低的经费维持。
(四)为农气象服务需求多样,工作难对接。广大农村干群以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既有内容上的新要求,又有形式上的新要求,研判需求难,满足需求更难。
三、下一步我县为农气象服务工作要点
(一)加强为农气象服务网络和平台建设利用项目资金和统筹资金,构建到镇气象多媒体网络。按照集约、高效、实用的要求,升级和整合为农服务业务平台,加强为农气象服务网络和平台管理,提高上游技术和产品应用水平。
(二)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标准镇建设今年,继续开展争创全国气象灾害防御标准镇建设,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气象灾害防御标准镇。
(三)推进农村大喇叭带小喇叭扩面工作。在去年戴楼镇红岭村等地试点基础上,扩面至所有镇,力争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四)着力抓好为农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以运西农场观光农业示范点为主,以水产养殖示范点为辅,今年将再投入一定资金,精心策划、提高品位,进一步完善两个为农气象服务示范点设施,将之打造成我县为农气象服务工作两个对外展示的亮点。
(五)扎实推进中央“三农”项目实施工作按照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有关程序,规范运作,确保项目健康有序推进。重视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进度,保证项目实施时间和质量要求,以及项目资金的安全高效。
(六)放大气象直通式、专题式服务功能直通式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的服务品牌,要以直通式服务为抓手,深化本局“四精”服务品牌创建活动,促进直通式、专题式气象服务再上水平。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BIM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简称就是BIM技术,是一项在整个工程建造过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建立建筑数字信息、应用建筑数字信息及传递建筑数字信息等,进一步的提高施工管理过程中整体水平的全新技术。施工BIM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建筑工程过程中的精细化施工进行设计,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施工之前,对工程施工中多专业配合过程的难点以及工序进行有效的解决。BIM技术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业主以及相关的施工单位提供可视化的精细模型,不仅有着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信息,还能够将图纸问题解决在模型设计中,工程竣工后,安装效果与模型是一致的,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工程设计、施工作效率以及运维管理水平。
1.技术原理
BIM的技术主要是通过了数字化来建立起新型的模型,以此来表示出真实世界当中所应对的实际物体,其建立起来的模型本身就是涵盖了空间的关系、建筑信息(其中包括了建筑组建的竖向以及数量等、机电的系统信息(其中包括了每个专业的设备信息,比如包括了具体的尺寸、型号、运行的参数等,然而管线信息比如是材质、型号以及使用的情况等),具有着实际物体模型的参数化,信息的含量也比较大,可以当作为能力比较强,同时也能够更为准确的体现出每个部件的空间关系等优点,不仅仅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当中所提到的二维设计软件深化过程当中所经常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是设计变得更加的可视化,同时还能够更为精准的发现人眼发现不到的设计问题,能够更好的实现深化设计的效果。并且所存在可视化的特点,在进行深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案来进行随时的调整,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到调整的结果。针对BIM建模技术而言,它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基于计算机的可化性,例如:一是带阴影的三维视图;二是照片级真实感的渲染图;三是动画漫游等,这些设计的可视化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其方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其三维设计进行非常有效的展现,对这些数据进行重复的利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可视化应用过程中的重新创建模型的时间以及成本进行有效的省却。在BIM可视化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包括怎样对能够完成的完成碰撞检测和管线综合的任务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完成。针对BIM模型而言,进一步的带有数据模型,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让BIM系统智能有效的识别项目中任意一个构件的属性,让软件能够智能地应用一些工程中的规则,去对整个项目的合理性进行相应的检查,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我们在项目施工之前就找到设计图纸中的错漏以及碰缺之类的人为错误。
2.BIM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及使用范围
2.1特点
BIM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项目管理中对设计和施工方的沟通和协调,对未施工工作实现可视化的模型,尤其为当今社会造型新颖奇特,超出一般概念的建筑设计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显示了卓著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管理效能,可以及早发现并有效避免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些冲突,从而避免质量事故及返工浪费,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建筑行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符合目前建筑前沿的发展趋势和潮流。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该技术形成的三维信息模型对项目管理的推动和指导,达到促进项目实施和影响项目管理运行方式,为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创新提供参考。
2.2适用范围
BIM技术是一项在整个工程建造过程中通过建立、应用及传递建筑数字信息来提高施工管理整体水平的全新技术。施工BIM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建筑工程的精细化施工设计,目的是在施工前解决工程施工中多专业配合过程的难点、工序。BIM技术可以给业主、施工单位提供可视化的精细模型,有完整的信息,将图纸问题解决在模型设计中,工程竣工,安装效果与模型一致,可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办公楼、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异形复杂结构的施工。对工程造价、施工进度、质量管理、深化设计等进行创新应用。
3.施工技术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针对BIM技术而言,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用基于BIM的虚拟施工,其施工本身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着不消耗施工资源,却可以进一步的根据可视化效果看到以及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整个过程以及结果,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返工成本以及相关的管理成本,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降低,进一步的提高管理者对施工过程的控制能力。建模的过程就是进行虚拟施工的过程,主要指的就是先试后建的过程,施工过程的顺利实施是在有效的施工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在进行施工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要根据项目经理、根据项目总工程师及根据项目部的经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一直受到业界的关注,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一性以及不可重复性,施工方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不可重复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某个工程即将结束时,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才展现于面前。
3.1BIM技术解决方案
BIM是一种技术工具,主要的解决方案由Autodesk的Revit,Bentley的MicroStation TriForma以及Graphisoft的ArchiCAD等。这些BIM解决方案各有特点且在工程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虽然这些解决方案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要是用来建立建筑、结构以及相关的MEP模型的,但是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模型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相应的差别,但这些BIM可以进一步的成为指导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的依据,并且还是建立应用于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模型基础。另外,Autodesk的Navisworks、Garphisoft的Constructor软件可用来建立施工模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项目管理工作。
3.2 工程项目管理BIM技术应用实施措施
3.2.1核心团队构建和工作定位
理想的项目核心协作团队在一定的程度上应该进一步的包括项目各利益相关方的至少一名代表,例如:业主、建筑师和采购承包商等等。该团队主要负责:
一是完成此BIM实施计划。二是在协同项目管理系统中创建文档管理的文件夹结构和权限级别。三是在项目的整个设计与建筑过程中,监督更新、维护BIM工作的相关内容。四是列出为项目使用BIM和协同项目管理技术的宗旨及目标。五是确定项目阶段、阶段性目标,建立BIM实施计划。六是规划安排项目团队成员在各阶段的沟通交流。
3.2.2项目BIM技术应用协作流程规划
为了能够让项目最有效地对BIM协同项目管理计划进行有效的利用,应该投入一些时间对项目各阶段过程中的团队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方式进行有效的规划。
2.2.3 BIM技术应用阶段性目标
综合项目交付的内容包括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施工图档、施工运营等阶段。应包括实施方案的确定,实施过程的监管,实施结果的维护等等。
3.2.4应用计划
为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项目的各个阶段都能顺利以及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应该进行提前规划。进一步的决定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分别应该建立哪些模型,以及由谁负责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模型的分发。同时也要对模型的内容以及模型的格式进行及早的确定。
总结:实现BIM的关键在一定的程度上在于软件、网络、流程、标准的协调与整合,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依靠相对比较高效的专业软件上进一步的实现各专业内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程度上逐步构建以及完善融合各专业间信息共享的BIM体系是可行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牛博生.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
开放的窗口,信息化起步较早,已经形成基础扎实、应用广泛、效果显著的格局。信息系统的大型化、复杂化、多样化、集成化,使得信息系统的管理、安全等问题愈发突出。如何把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风险降到最低,有效提升IT 投资价值,是浦东新区信息化管理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
自2007年始,浦东新区主动承担了原信产部《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监审与控制的研究》课题,并依托政府投资项目开展了国家IT治理的试点,主要采用政府购买第四方服务的方式,由信息化主管部门主持,信息化协会IT治理人员具体操作,整体协调监督参与项目建设三方的工作。
经过几年的试点,建立了一套颇有浦东特色的IT治理模式,使得项目建设成效在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等领域日益显现,涌现出了电子政务网络升级改造、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智能交通等一系列优秀项目,为建设智慧浦东奠定了基础。
特色一:全方位支撑,全流程治理
首先,浦东的IT治理注重顶层设计,使IT治理与信息化战略方向挂钩。2007-2011年,在浦东新区相继颁布的《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推进智慧浦东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以及《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中,都将IT治理纳入其中,并将部门是否有信息化规划以及是否符合智慧浦东规划,纳入财力投资信息化项目立项考核指标,从源头上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与规划计划目标保持一致。
其次,制定了一套符合浦东实际、操作性强的IT治理评价指标,并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文档提供了标准化模板,包括:《浦东新区IT治理框架》、《浦东新区IT全生命周期治理评分标准》、《浦东新区信息化项目IT治理操作流程》、《浦东新区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浦东新区信息化项目总结报告(标准模板)》等。
第三,完善了一套项目管理规章制度。自2008年起,浦东新区以政府投资或资助信息化项目为切入点,依据IT治理实时反馈信息,有重点地修订项目管理规范,如修订《浦东新区项目管理手册》(第四版),进一步规范、细化了项目管理操作流程及各阶段的责任机制;修订《浦东新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规定》,增加并明确了运维基础信息核对机制和审核标准;编制《浦东新区信息化项目定点协议采购管理规定》,建立了信息化定点协议采购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等,逐步创建了一套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使项目管理更具科学性。
第四,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项目管理、治理流程和细则。新区IT治理针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式治理,流程细化到包括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与后续工作各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实施效果都有量化、可考核的指标设定和跟踪考核的机制。同时,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访谈、观察、测试、调阅文档、调查,查看独立第三方的相关测评报告,验证提交资料的真实性等措施及细化、规范化要求,对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度、应用效果、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治理,大大降低了政府信息化“花瓶”工程的概率。
第五,构建“协同性”的第四方工作模式。新区IT治理定位为第四方,协调解决项目管理方、建设方、开发方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共性问题,如进一步梳理、整合了代甲方、信息化项目监理、诚信评估、信息安全测评、软件测评、财务审计等第三方机构的工作流程和服务内容,将第三方服务与项目管理目标进行匹配,使得第三方的服务更贴近政府监管要求,提高了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项目建设质量。
特色二:创建管理团队,健全管理体制
创新的规范标准、管理措施必须借助一支优秀队伍才能落实。这是浦东新区在实践中的深深感悟。
这几年,浦东新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府建设联席会议,在行政审批平台、人口库和企业库完善,公共数据中心等跨部门、跨条线公共平台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改委、规土局、建交委、环保局等重要部门也拥有自己的信息中心。但由于IT治理工作具有覆盖面广、综合要求高、专业性强等特点,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专业机构及人才。因此,浦东新区在核心团队建设上不断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得以形成以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中心及浦东新区信息化协会为核心,以各委办局、开发区信息化专职人员为骨干,以IT治理专家、信息化专家、管理专家、行业专家为外脑支撑的复合型IT治理队伍,从管理、行业、信息化技术、风险控制、安全、运营等多方面给项目及相关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形成了多方参与、多维度共同推进IT治理的新格局。这种格局既能稳定、统一标准地执行IT治理,又能满足不同项目、不同领域个性化要求。同时,IT治理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规土局、卫生局等多个政府部门新成立了信息中心(目前全区已有19个部门成立了信息中心);明确了经信委、各委办局信息中心的职责;提高了全区信息化专业人员项目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特色三:成果众多,成效显著
浦东新区IT治理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社会领域到政府领域、从点到面全方位的综合治理过程。截至目前,共计完成近70个项目的IT治理工作,建设单位涉及12个政府部门、50多家企业、40多家技术开发商及5类第三方服务(IT监理、财务审计、安全测评、信用评估、软件测评),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智慧浦东”有序启动,IT治理同步介入。
在严格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和IT治理要求下,信息化规划科学度和覆盖度明显增加。浦东新区各委办局、开发区、街镇更加注重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规划。在本领域业务规划、智慧浦东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下,建交委、环保局、卫生局、教育局、科委、检察院等多个政府部门均编制了本部门信息化发展中长期规划;近30个委办局、开发区、街镇编制了“智慧浦东”相关领域三年行动计划,智慧浦东建设全面展开。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塘桥街道、南码头路街道、金桥镇、周浦镇、陆家嘴金融城和浦东软件园成为“智慧社区”、“智慧园区”首批试点,IT治理已同步介入。
其次,信息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项目成功率明显提升。
浦东新区以具体项目为抓手,从政府投资或资助信息化项目中嵌入IT治理后评估开始探索,逐步将IT治理过程覆盖到项目全生命周期。
通过IT治理,使项目需求在立项前期基本梳理清晰,使项目建设单位的业务需求最大程度转化为项目开发功能,有效减少了后期的项目变更或返工;促使技术开发公司按照规范的项目开发流程和文档标准进行开发建设,加强了项目建设的合规性。
通过IT治理,项目建设单位更加注重集约化建设和流程管理,促进和规范了其对项目的应用和管理;不仅加强了对项目过程的管理意识,还促进其对后期运维工作的规范和重视,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项目的使用周期,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IT治理从管理层面上大大降低了项目实施风险,从而保障了项目的应用实施,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成功率。
案例1:“浦东新区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一期”项目。
鉴于项目大、信息化底子薄、协调复杂度高等原因考虑,该项目实施风险较大。IT治理小组从监理机制的引进、项目规范文档建立、实施推进机制建立、运维机制保障等关键环节开展辅导及管理,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及最终通过验收起到重要作用。
案例2:浦东“公交企业精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
该项目引入IT治理后,管理流程得以加强规范,使系统建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浦东公交1年可节油近万吨,大量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落实节能减排要求,同时为企业节省成本;以公交隧道六线为例,系统上线后节省运营车4辆,1年可节省各项费用约450万元。
案例3: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外包业务管理系统”项目。
建设过程中,从整个公司层面考虑信息化与公司主营业务的契合度,重新梳理业务流程,提升了公司的项目管理水平。该项目实施后,减少了对仓库场地和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运营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优化了库存品种结构,使公司仓库和流动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据估算每年可为公司带来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其三,治理理念深入各方,复合人才脱颖而出。
远程数据容灾系统架构图
背景简介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国家重要的政策性贷款管理和执行机构,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大型信贷业务,它的生产数据对于整个银行机构的重要性也不同一般。进出口银行原先对系统的数据保护仅限于采用传统的备份软件和磁带媒体的方式。这种保护方式基本上可以保证每天的数据恢复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会受到诸多环节的影响,例如数据备份失败、磁带媒体失效、系统恢复失败和数据丢失多等问题,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鉴于传统备份软件和磁带备份的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要求,为了改善对生产数据的保护水平,进出口银行于2005年底选择了国际领先的基于存储阵列的远程数据复制技术,为其核心应用提供更加强大的数据保护。HDS专业服务团队作为设备和专业服务厂商,现代设备公司作为系统集成商,在2005年12月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签订服务协议,帮助进出口银行针对其核心业务生产系统的数据,进行远程数据复制,并提供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服务。
项目要求
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同HDS公司长期的咨询和调研,基本确定的数据保护要求为数据级的灾难备份系统,达到了2005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中的第三级灾备定义的水平。实际上,本次项目除了备用数据处理和网络处理系统部分外,其他的技术要求部分已经达到了第四级灾备定义的水平。在保证远程灾备数据的完整性前提下,实现系统恢复时间(RTO)不超过72小时(在灾备系统远程站点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和网络就绪后),系统数据丢失时间(RPO)不超过8小时的灾备建设目标。考虑到未来的可扩展性,系统还能够在将来进出口银行拥有足够的条件时,轻松地升级其系统容量和提升灾难保护定义级别。
方案概述
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数据中心的生产存储阵列为HDS公司的Lighting 9970V,托管在上海浦东的数据中心的远程备份存储为HDS公司的TagmaStore NSC55磁盘阵列。两站点之间通过不同电信公司提供两条通讯线路来提供数据通讯。生产系统服务器的更新写IO,通过HDS的TrueCopy远程数据复制软件,被接近实时地传送到远程的NSC55磁盘阵列的备份卷上。一旦灾难发生,在任何情况下,进出口银行可以在远程备份中心得到一份符合设计需求的可用数据副本。
方案优势
这种架构设计的优势在于利用了HDS的远程数据复制软件TrueCopy异步机制,它具有实时传送更新写IO和可以进行灵活定义逻辑一致性组的能力,使得系统在灾难发生时,可以将系统的数据损失降低,还可以保证系统以应用的逻辑在存储阵列一级处理更新数据,而不是磁盘的位图;一旦灾难发生的时候,可以抵御雪崩式灾难(Rolling Disaster)所导致的远程备份系统数据完整性失败;配合HDS的阵列时间点拷贝软件ShadowImage的组合设计,系统还可以抵御在数据再同步情况下发生雪崩式灾难时造成的远程备份系统数据完整性失败;结合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核心应用特点、链路容量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数据保护要求,提高了用户投资回报和系统可操作性;将来的生产中心如果升级为HDS的TagmaStore USP阵列之后,现有系统灾备架构还可以平滑升级为先进的HDS Universal Replicator远程数据复制系统,从而进一步提升对数据的保护能力。
HDS服务
HDS在本次项目实施过程中为进出口银行提供了以下服务。
项目管理服务:为整个项目提供了任务、资源和进度的详细定义和规划。定期进行项目会议和任务跟踪等,强有力地保证了项目按时按需顺利平滑地完成,以及整体目标的实现。
链路负载分析服务:按照客户核心应用的实际情况,提供了负载分析和链路需求评估,为项目的技术架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依据。
灾备系统实施和调试服务:从设备的安装、系统的配置和文档,提供了可以称之为交钥匙工程的专业服务,使得系统在用户工作量最少的情况下成功运转。
系统测试服务:模拟了灾难发生时的数据可用性,模拟了灾难演练情况下的测试流程等测试任务。
实施挑战
由于进出口银行的现有条件限制,放置备份数据的远程数据机房、设备、通讯线路和系统运维流程都不具备,再加上进出口银行远程数据复制项目是国内银行中较早实施的开放系统超过1400公里的远程灾备项目,本次项目的实施和实现难度对于进出口银行、HDS和现代设备来说都是挑战。三方最终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确保本次项目顺利实现,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项目采纳并执行了良好的项目管理方法论。良好的项目管理方法论保证了所有任务和负责方能够清晰目标、精确任务理解、良好的协调配合和缜密的计划。尽管各项任务艰巨,但是项目组都能从容处理。
其次,每个成员都具备专业精神。从技术实施顾问到项目经理,无一不是经验丰富,认真负责。全体成员通过经验、预防性的计划和考虑,将许多问题一一化解。
最后,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相互的理解和充分的沟通使得整个团队能够力克难关,确保项目组的所有任务都能够按计划顺利执行。
例如,就此次灾备项目的数据链路条件来说,由于其存在的长期性,成本问题是十分突出的,而对于系统性能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矛盾使得进出口银行和实施项目组曾一度陷于困惑。
首先,在为进出口银行提供链路容量分析的时候发现,其每年年底的磁盘写IO量十分惊人。但是,其他所有时候都不如这个特殊时期的写IO负载来得大且持续时间长。针对这一问题,HDS是按照平时的写IO峰值提出的链路容量建议。
又例如,由于阵列之间的数据初始化复制需要很大的带宽消耗,使用日常的数据复制链路进行初始化耗时又会很长。针对这一困难,HDS提出本地进行初始化复制,然后再将备份阵列运送至上海,进行二次安装和数据再同步的实施方案,并取得了成功。在设备运输期间,北京生产数据中心的应用和生产阵列不受任何影响,HDS存储阵列的设计会将所有传输中断期间的数据差异存在于存储设备中,不会因为掉电时间过长而影响数据再同步。
项目现状
项目实施团队各方通过共同分析、协调和努力,在现有条件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历时两个月时间,完成了相应的设计和实施,并最终实现了系统的成功实施和运行。目前,项目进入收尾阶段,系统的数据复制功能正常。借助HDS产品带来的先进性和革新性优势,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数据系统获得了强大的灾备能力,银行的核心应用数据的安全有了保障,风险防范能力获得了提高,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改善,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
点 评
【关键词】标准化;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因此,最近几年公司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挑战,不断转变管理思路以提高管理水平。为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公司主要着力于完善内部管控机制、系统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快经营方式转变,以标准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公司总体竞争实力,在公司内部大力推行管理变革,从而全面获取可持续竞争能力,使公司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一、标准化、信息化与战略任务之间的关系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为达到最佳秩序,由权利机构颁布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标准化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在推动公司标准化建设之初,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标准化是战略任务得以实现的道路和桥梁,是通往公司未来发展蓝图的必经之路,而信息化是标准化工作的强力支撑,是标准化工作效率、效果、优势得以淋漓尽致展现和发挥的技术基础。
二、基于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及实践
在理清楚标准化、信息化与战略任务之间的关系后,公司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就如何以信息化为支撑在以下几个领域做了探讨与实践。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战略任务实现的支撑,是内部运营管理的基础性,是业务流程得以连续运行的根本保障。在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和运用公司现有的信息系y,不仅可以快速的推动标准化工作的落地及应用,并且有利于各项战略任务的实现。公司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全体员工熟练掌握应用的优势,结合标准化“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理,将标准化中标准的编写、送审、征求意见、报批、、修订、复评、制修订任务下达、修订等环节进行系统的植入,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借助流程梳理等工具,理顺了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流程,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改进升级,从而解决了标准文本管理不规范、制修订过程痕迹难追溯、宣贯培训不到位、日常印刷维护成本高、运行检查难开展、针对出现的不符合无法跟踪等难点问题。借助信息化,在公司范围内固化了标准化作业流程,实现了标准管理的可控、可视,所有过程均能实时跟踪验证,从而保障了标准化体系的顺畅高效,现阶段该系统与各专业系统(如:人力资源、法规、知识管理、风险管理等子系统)进行了集成,目的是通过工作流平台的引入,在支撑标准化工作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分层次的支撑管控,具体成效及表现:
1.标准化与业务活动形成了互动机制。在系统内部定立了标准的所有人、审核人、批准人及标准对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从标准的编写、送审、征求意见、报批、、修订、复评、制修订任务下达、标准修订等全过程的实时可视管理并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当业务流程发生变更,所对应的标准就会被系统提醒进行修订,而标准的修订又会被提醒修订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相互关联和互动的机制。
2.系统自动提醒,实时传输信息,确保业务工作与标准化做到知行合一。标准的使用涉及公司各级员工,要求实时提醒,实时更新并自动提醒。因此,公司为了实现这一功能,为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信息系统内部强化了提醒功能,除了标准的公告、待办任务提醒外,还与手机中的掌上短信平台、邮件系统相集成,从而确保时效性。
3.现有系统内容更加充实,系统性、实用性及知识储量更加多姿多彩。标准化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子体系,涵盖了现有的所有业务活动和流程的要求,同时增加了标准化工作动态、标准化知识、体系工作计划、贯标动态、风险管理动态、知识管理动态、体系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完善和全面的支撑,使得整个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内容更加丰富。
4.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内,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国际公约、国内法律法规、国外法律法规共同构成标准化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使得标准更加便于查阅、检索,同时各部门可以根据所辖专业法规变化情况实时更新,能够查阅标准的废改立情况及各个不同时期的版本,这样更利于防控风险,增强了全员的法律意识。
5.标准化与信息系统相互促进,为业务工作的开展及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强力支撑。公司的信息系统基于JavaEE环境建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容性较好,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扩展、调整,这样保证了各项业务流程的适用性,能够实现新增及变更活动及过程与管理工作实际相互促进和改进提升。
三、用标准化的原理与方法,推动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统一、简化、协调、选优”是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公司也高度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其主要核心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产生,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基础数据的重复录入和无效录入。统一标准是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标准化则是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公司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以ERP 项目为依托,规范了信息的分类编码、采集、交换传输标准,从而实现在综合利用环节能够资源共享。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七个环节开展标准化工作,初步形成了公司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四、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实践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标准化工作紧密结合。信息化是标准化体系得以高效运行的有力抓手和核心工具,因此,必须依托信息化开展标准化建设。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确定了信息系统软硬件运维管理的标准,形成了公司网络系统的日常维护技术要求,规范了信息设备的选型论证、购置、安装调试及验收、维护、使用及报废全过程的标准。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实现了全面覆盖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成效:
1.以标准促进信息化项目的规范运行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标准化规范了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过程及准则,信息化则是按照标准的要求,将已经固化的流程及要求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展现变成应用系统,从根本上保证各项标准的严格执行。信息化能够保证标准化系统中的各项业务活动、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从而使得标准规定与业务操作、管理实际高度一致。在确保标准化与信息化一致方面,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如:将标准化建设和ERP项目阶段性同步,从架构策划、流程固化、标准制定等各个环节同步,以标准为引领、信息化来实现这种方式,杜绝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相互促进,既落实了标准的要求,又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可用、实用和适用。
2.公司在ERP项目启动时,公司通过会议统一部署确定要依据标准固化的业务流程为依据,构建信息系统。项目的目标是“战略导向、流程最优、标准精细、系统先进、管用实用”的建设目标,通过管理标准中流程的固化、技术标准中技术要求及参数的确定、工作标准中组织机构调整和责权利分配的优化固化,明_了标准化系统中的各子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建立项目实施方案,规定了时间节点及工作要求;同时,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建立了项目进度计划、实施方案及例会沟通报告制度,明确了ERP系统构建与标准化项目之间的沟通时间节点和沟通要求,实现了标准化与信息化双向的沟通机制,从而确保了项目在实施环节的无缝对接。
3.企业标准化的架构、制修订流程及日常维护流程都进行了信息化,实现了实时查阅、检索,减少了管理上的难度,大大提升了标准制修订的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了出差错的概率和滞后概率,为标准化体系的动态管理和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标准化实现了各项业务活动、技术要求和责权利分配得到全面系统的固化;通过信息化使得标准化各项业务得以顺畅高效的运行,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使得资源全面共享。由于标准化与信息化的同步开展,使得公司数字化建设水平得到了全面、系统提升,形成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全面互动和互促,更好的支撑了公司战略任务,相当于修通了通往战略目标的“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孟宪菊.企业标准化与ERP.中国标准化,2007年3月.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 500kV subst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in Kaili Power Supply Bureau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and uses empirical analysis on its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The author has made a personal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the project's legality, scientific, rationality, feasibility, safety and so 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roject is that the social stability risk of the project is low,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of major projects.
关键词: 重大工程项目;电网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Key words: major projects;power grid project;social stability risk;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049-0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启动,这对所在地的经济、环境及社会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有的重大工程项目征地拆迁补偿不合理、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从而引发了一些,如,宁波镇海PX项目事件、沪杭磁悬浮引发市民集体散步事件等。深入探究这些重大背后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论证、评估不够充分,或者对重大改革政策出台后果预测不足而导致的。为此,有必要对重大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电网工程项目属于重大工程项目,它投资大、建设期长,从项目规划、审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牵涉到土地预审、规划红线、环境评价、土地征用、青苗赔偿等多个环节,社会影响面大,如果项目立项前评估不够充分,将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风险。因此,将社会风险理论引入电网工程项目,并对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既能保证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保证电网规划建设与社会的协调性发展,也能从源头上减少或预防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1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概念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对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分析、研判,评估其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可能性,并区别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和预案,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规避、预防、降低、控制、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确保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一系列工作总称。[1]
2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例分析
本文将以凯里某500kV变电站工程项目的建设为例,对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随着黔东南工业的大发展,该变电站的建设将对凯里的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建设的凯里炉山工业园区、黔东工业园区等都需要电力支撑。但是,由于该项目牵涉到土地预审、规划红线、环境评价、土地征用、青苗赔偿等多个环节,社会影响面大,如果立项前评估不够充分,将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风险。如,施工冲突、法律纠纷等,为了有效分析和控制该项目的社会风险,有必对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2.1 凯里某500kV变电站工程项目概况
凯里某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地处凯里市南郊某镇,距离市中心约15公里,面积:102.645亩,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建设期:2年。根据凯里变所处地理位置、出线规模和负荷分布情况,该站500kV线路向东西两侧出线,220kV线路向南出线,该项目的建设从近处看,可提高凯里地区的供电可靠性,满足凯里地区新建项目的负荷要求;从远处看,可缓解贵州西电东送中通道的送电压力,将对凯里中部及北部地区的负荷发展具有支撑作用。
2.2 凯里某500kV变电站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单项评估
作者将从五个方面对凯里某500kV变电站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单项评估,即项目的合法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为便于评估表述准确,作者还同时对这五项内容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五个等级划分。其小至大依次表述为: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2]
2.2.1 项目的合法性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该项目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或行业规范,是否履行了审批、核准、备案等法定程序。
本项目具有的相关手续有:①《凯里500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勘察设计招投标中标通知书》(GZDWSJZHBG-09-005);②《500kV及以上交流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Q/CSG11516-2009)。
本项目设计规范。其依据有:①《500kV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②贵州电网公司招标中心文件《中标通知书》;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版);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版);⑤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2007);⑥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429-2009)⑦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 14285-2006)等。并按照上述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此外,该工程的征地、拆迁程序也在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拆迁安置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部就班进行中。综上分析,该工程项目合法,手续完备,程序完备。
风险评估等级:很小。
2.2.2 项目的科学性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该项目是否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该局长远发展规划,是否把电网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能力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该项目能满足凯里中部及北部地区负荷发展的需求。根据凯里地区负荷发展情况看,负荷主要分布在凯里中部和北部。其中,中部片区主要有凯里市区和炉山工业园区等大用户、北部片区主要有恒盛公司、黔东工业园区等大用户。而目前就仅有施秉变一个500kV变电站单主变运行,随着“十二五”期间工业的大发展,鑫源锰业、新荣盛硅业等大用户投产,原来的恒盛公司、润达厂等大用户也在升级改造,预计凯里电网这两个片区均亟需新增500kV变电容量,才能满足凯里地区负荷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只有尽快建设凯里某500kV变电站,才能对凯里中部及北部地区负荷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该项目可加强凯里城市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目前,凯里电网仅有2个500kV变电站――施秉变和黎平变,且目前均为单主变运行,变电站距离较远且相互间无220kV电气联系,发生主变故障时仅能通过福泉变、铜仁变下网电力。随着铜仁地区及外送怀化负荷的增加,铜仁变供电压力将增大,受供电能力限制无法对凯里地区提供更多的电源备用;福泉500kV变主变容量稍大,但福泉变C翁郎变双回线路投运近20年,随着负荷继续增长,“卡脖子”问题将会凸显,如果一旦施秉变单台主变故障,凯里电网将损失大量负荷。所以,凯里某500kV变电站的修建意义重大,它将有利加强凯里城网网架结构,缓解福泉变C翁郎变双回220kV线路的供电压力,提高凯里中部片区的供电能力,同时可为雷山、台江、剑河等地区远景发展提供220kV接入点。
该项目可缓解贵州西电东送中通道的送电压力。目前贵州东部电网与主网的联系仅靠中部福泉500kV变-施秉500kV变双回500kV线路一个通道,供电压力较大,随着东部负荷的增加,该通道供电压力将更大。新建凯里某500kV变电站以后,施秉变所供部分负荷将转由凯里变供电,在贵州西电东送北通道―大兴500kV变-诗乡500kV变线路建成以前缓解福泉500kV变-施秉500kV变双回500kV线路的供电压力,减少潮流迂回,降低网损。综上分析,该变电站的建设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凯里电网的建设规划。
风险评估等级:很小。
2.2.3 项目的合理性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该项目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是否符合节约投资的理念。
自2010年4月以来,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先后多次组织电气、土建、水工、线路、地质、测量、水文气象等专业人员,会同凯里供电局、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国土所等单位人员一起,对凯里某500kV变电站进行了现场踏勘选址。站址选择考虑了地质稳定条件,尽量避开不良地质、水文现象,还要充分考虑出线条件,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尽量少占良田,减少拆迁,避开矿产资源和文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有利防洪、排涝,水源、电源、生产运行方便等因素,同时要使变电站在电力系统规划发展中,处于合理的位置,有利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按照上述条件,该变电站最终选中了凯里市南郊某镇。该站主要占据的是一块坡地,无民宅,无有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无文化遗址、地下文物等,只有少量的旱地,另有35kV线路一回,架空通信光缆两条、灌溉水池1个、家族墓群90余座,机耕道1条,少量经济梨树,离镇中心约3公里,不扰民又交通便利,完全符合节约投资的选址条件。
风险评估等级:很小。
2.2.4 项目的可行性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该项目实施方案是否兼顾了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早在200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电网建设改造工作的意见》(黔府办发(2009)12号),[3]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也出台了《贵州电网公司落实中央扩大内需决策部署加快电网建设改造战略合作协议》(黔东南府办发〔2009〕213号)。[4]所以,在项目开展之初,该项目就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凯里市政府、市土地开发中心、市国土房管局等部门与凯里供电局一起对征地工作周密谋划、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在制定征地补偿方案时,采取的是“换位”思考方式,尽力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如,反复与被征地村民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给予村民最大的补偿;对个别抵触情绪较大的村民,多次上门单独做工作,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消除其对抗心理。另外,针对社会上偶发的与本项目征地有关的零星失实评价言论,充分利用媒体,如网络、电台、电视台、报纸等进行正面报道,消除误解,引导村民支持征地拆迁工作。
据作者了解,凯里供电局的做法是,按照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府办发〔2009〕213号文件规定对他们给予补偿。经过多次协调,双方达成了以下补偿协议:项目共征用土地102.645亩,征地、赔偿费用共计1350.95万元。其中,征用费1026.45万元,迁移补偿费324.5万元(含迁移坟墓90座,每座5000元,合计45万元;35kV线路1回,每公里35万元,合计35万元;通信光缆拆迁,每公里50000元,合计10万元;棵树赔偿,每颗1000元,合计200万元;还建修整水塘一个20万元,还建原有水沟一个10万元;青苗赔偿每平方米1500元,合计4.5万元)。总之,该项目做到了事前征求群众意见,兼顾了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征地、赔偿标准也是按照相关文件执行,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所以,群众抵制征地拆迁的风险较小,项目具有可行性。
风险评估:较小。
2.2.5 项目的安全性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是否会给当地群众产生生存危机,是否造成群众对生活环境的担忧。
当前,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误认为输变电设施会产生“辐射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因此,一些居民在要求享受高质量供电的同时,却以变电站会产生“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污染”为由,坚决反对变电站的建设。对于人们担心的这一问题,作者咨询了凯里供电局工程部负责人,该负责人介绍,该变电站的环境评估是严格按照我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进行的,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电磁污染。至于人们的担心,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变电站对周围的辐射量,其实比夜空满月时对地面的辐射量还小2000倍。并且,电磁辐射不等于电磁污染,我们人类本身就处在各种电磁辐射的包围之中,天然磁场、太阳光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像生活中各种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家用电脑、电吹风、电热毯、护眼灯等也会产生电磁辐射,不过只有当辐射超过一定数值(安全值)时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电磁污染。由于家用电器工作时往往距离人体太近,其产生的电磁辐射要远远大于变电站所产生的电磁辐射。所以,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人员已向村民普及宣传了环境污染保护方面的知识,从源头上减少了发生环境矛盾与纠纷的可能性。
风险评价:较小。
2.3 综合评估分析
上文已对凯里某500kV变电站工程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单项评估,为便于度量该项目整体风险的大小,作者认为有必要对上述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量化。[5]首先,先确定每类风险因素的权重。通过走访专家,查阅文献资料,作者将各类风险因素的权重取值范围定为[0,1],即取值越大,表明该评估项目存在的风险可能性就越大。其次,再确定各类风险项的大小等级值。上文已将风险划分为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五个等级,根据专家们经验,他们认为,任何项目都存在一定风险的可能性,所以0的取值一般不考虑,那么,本文就将[0,1]的取值分为五个等分,即每0.2为一个等级,相对应的,风险可能性从小到大的取值分别为0.2,0.4,0.6,0.8,1.0。最后,再将每类风险因素的权重与等级值相乘,就可得出该类风险因素的得分,其计算公式为W×C
W表示某类风险在所有风险中的重要性;
C表示风险可能性大小的等级。
把各类风险的得分加总求和即得到综合风险的分值,其公式为:
∑W×C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我们可量化出凯里某500kV变电站工程项目的综合风险值(表1)。
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规定,社会稳定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级。如按[0,1]的取值范围,可将这三级风险进行下列量化:当综合风险分值为0~0.3时,表示该项目风险低,有引发个体矛盾冲突的可能;当综合风险分值为0.31~0.6时,表示该项目风险中,有引发一般性的可能;当综合风险分值为0.61~1.0时,表示该项目风险高,有引发大规模的可能。从上表可看出,该项目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综合风险值为0.28,在0~0.3的取值范围内,属于风险程度低的范围,这意味着该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可以立项。
当然,工程项目的低风险并不代表零风险,亦即说,任何低风险的工程项目都不排除会发生个体矛盾冲突的可能。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时,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 凯里某500kV变电站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该项目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统筹协调,应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3.2 加强政策宣传
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体,继续加强对村民征地拆迁政策的宣传和电网建设工程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的政治宣传。让村民明白,当前的征地拆迁会对他们有少量的利益损失,但权衡利弊,将来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3.3 加强风险预警
任何矛盾和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积少成多、积微成巨的过程,的发生也是如此。要想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将可能造成的社会稳定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必须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如制定维稳工作预案,成立应急办公室,建立每日排查制度等,随时关注因征地拆迁问题的来信来访,定期分析各类可能引发的因素,做到预防在先,准备在先。一旦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各方力量和人员都能立即投入到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开展工作;涉及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临现场,对能解决的问题要现场给予承诺和答复,确保事态不扩大,把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控制在萌芽状态。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就是要调适好项目建设与相关单位、相关民众的利益关系,做到既要上项目,又要保护好相关利益者的合理要求,做到将可能发生的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心从事后处理前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将各类社会稳定风险控制到最低,让重大工程项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构建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研究[J].价格月刊,2011(12):1.
[2]张鹏,李国峰,刘丽.土地征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广州新客站周边土地储备项目二期征地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06):73.
[3]贵州省人民政府网.[EB/OL].http:///xxgk/gwgb/qfbf/58321.shtml 2013-04-13.
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正在影响着中国医院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的变革。当前国内医院所面临的显著环境特征是:新医改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加速冲击等。作为目前已是医院品牌形象组成部分和重要宣传手段的医院网站,其建设和运维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全新的要求,如何利用新时期的发展机遇,顺应医院的变革和发展?
医院门户网站发展历程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医院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
本世纪初企业网站刚刚兴起,一些先行的医院开始挂出自己的网页。这时期的网站多为静态页面,科室建站的很少,医生博客也还没有开始(博客的兴起是2004年~2005年,只有少数几个医生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
2004年~2008年,医院网站进入萌芽阶段。医院意识到互联网的影响和作用,开始普遍建立网站,但大都未给予足够重视,科室尤其是部队医院的科室建站积极性较高。医生个人建站的热情也在“红八哥”、“54doctor”及“好大夫”等网站/公司的推动下形成一定规模,这一时期奠定了医院、科室和医生对网站建设的基础需求。
2008年~2012年,医院网站围绕三条主线进入全面的门户网站探索时期:一是医院网站需求的多元化,除常规的网站内容外,医患交流、内外网协作、预约挂号等需求开始逐步出现;二是卫生主管部门受电子政务全面推广的影响,对医院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加,在一些区域开展了医院网站建设评比等工作;三是专业为医院提供互联网门户网站建站服务公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院的特殊行业应用需求。
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在网站建设和发展中遇到不少问题:
责任落实难。一方面网站建设和维护往往涉及医院多个部门,存在大量的协调和信息梳理工作;另一方面网站的责任人往往身兼数职,无法有效推动网站工作。
专门人才短缺。维护人员需要是全才,既懂美工设计,又能搞web开发;既需要有数据库管理能力,又需要懂网络安全。这样综合素质的人才不要说在医疗机构,就是在专业的IT企业也很难找到。
网站定位不清。不少医院建网站是为了完成任务、搞面子工程,出发点就不对,所建网站的功能性自然大打折扣。
内容设置混乱。简单的医院介绍内容和为数不多的动态信息,被同质化的大量互联网信息淹没,医院网站形同虚设。
如何解决问题、顺应发展,是医院管理者和网站责任部门在网站规划和建设时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医院门户网站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
网站是医院品牌的重要组成
随着医改的深入、医院之间竞争的加剧、医院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品牌医院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渐替代业务为主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医院在人才、服务、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竞争将逐渐演化为品牌的竞争,医院只有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才能增加竞争能力。互联网门户网站将在多个方面协助推动医院品牌经营战略的实现。
树形象,发声音。在全球化信息时代,互联网已逐渐成为第一强势媒体,建立医院门户网站是医院市场化品牌推广的重要尝试,通过互联网“树立形象”和“发出声音”已经得到一些有战略远见的医院管理者的认同。
多门户网站群。医院的运行模式决定了医院品牌实际上是由下属各科室的子品牌甚至是部分专家个人的子品牌共同组成的。有品牌诉求就有宣传诉求,当然也就有建立网站的基本诉求,这就是为什么在医院实现多门户(医院、各科室、医生等)网站的根本需求所在。通过多门户网站群的方式,医院将下属的各子品牌/子网站交由各科室和专家自行管理和运作,以期形成有效的医院整体品牌。
个性化患者服务。医院多门户网站是帮助医院解决复杂服务模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多门户网站用最节约、最便捷的方式将院外的患者群体根据其特性进行了有效细分,医院管理部门才有可能对来院就诊的初诊或复诊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医患沟通。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医院有可能与患者“时时联系”。一些原来难以实现的临床和科研需求(如“随访”)得到实质性推动,从而改变了医院与患者过去只能在医院内发生关系的服务模式,势必提升医院的服务品质和患者满意度。
毫无疑问,通过医院多门户网站及其应用系统,医院将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完善的健康关怀,自然能获得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品牌提升水到渠成。
未来医院网站的特性
宣传性。医院网站要更好地实现宣传性,需做到以下几点:
1. 网站信息的组织必须是系统和关联的。比如科室、医生、出诊时间、相关疾病、相关视频等必须互相关联,有效的信息关联才能使宣传更到位。
2. 形式需多样化。内容组织不仅要图文并茂,还应有视频、在线电子杂志、互动电子表单、短信、移动互联网等,只有丰富的组织形式才能让网站的宣传更立体。
3. 层次要丰富,多门户展示。一个好的网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关注点和用户群进行有层次的多门户展示,才能将网站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给访问者。尤其对于医院来说,网站承载的不仅仅是主管网站部门的需求,而是整个医院对互联网的诉求。未来优秀的医院网站一定是一个纷繁复杂但又层次清晰的多门户网站群。
4. 必须与外部互联网资源进行整合。一个网站不过是互联网海洋中的一个孤岛,要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整合与之相关的其他互联网资源,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对于医院网站来讲,与一些有相当访问量的大型网站的合作对医院网站的推广是必要和有益的。
服务性。这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门户网站都缺乏的特性。互联网不只是媒体,更是方便快捷的工具,如何通过医院互联网门户网站为医院的服务群体提供准确、周到、有品质的服务,是医院门户网站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服务群体细分。医院门户网站的服务群体可分类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两大类,根据用户属性和使用诉求,可进一步细分为本院医务工作者、院外医务工作者;初诊患者、复诊患者等。未来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每一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这是医院门户网站的互联网优势所决定的。
2. 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现阶段,很多医院门户网站已经可以提供诸如预约挂号、化验单在线查询、在线满意度调查、临床药物试验志愿者招募、在线招聘、患者随访等多项服务功能,随着医院门户网站应用的不断深入,其服务内容将不断完善和扩充。
3. 服务手段的多样化。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统称,它实际上还包括移动互联网、语音通信、短信等多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会让医院门户网站提供的服务方式更丰富,更容易使用和得到用户的认可。
营销性。在当下,民营医院通过互联网营销作为医院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已经非常普遍了,不少民营医院80%~90%的患者来自互联网。而对于“不愁患者”的公立医院来说,利用医院门户网站进行互联网营销才刚刚开始,很多公立医院的科室和专家已经成为互联网营销的先行者了,利用医院门户网站做营销是医院发展的大势所趋。
1. 患者细分管理。类似于企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将不同诊断和特性的患者细分管理,是医院门户网站必须具备的功能。
2. 吸引潜在客户。如何借助医院门户网站的服务影响患者,使其成为医院的潜在客户,继而引导患者到医院就诊,是未来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的市场策略。
安全性。患者信息是最需要安全保障的隐私信息之一,随着医院门户网站系统应用的不断扩展和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存储和交互。医院门户网站作为医院院内信息和互联网世界之间的那道“门”,其安全机制的好坏甚至决定了未来应用是否可行。一般地,医院内网与外网(互联网)之间采取三种链接模式:内外网物理隔离,以人工拷贝标准化数据的方式建立内外网联系;通过网闸GAP实现内外网单向逻辑(或物理)联系;通过强大的安全解决方案将内网直接推到互联网上。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其安全性都不容忽视。
用户体验的优质性。既然医院门户网站提供的是服务,那么用户(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在获得服务过程中的感受优劣,就是决定其是否继续使用这项服务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大多数医院门户网站都“官”味十足,“以患者为中心”不只体现在医疗服务本身,同样体现在网站的定位和品质的优劣上。只有较好的用户体验,才能长期“粘住”医院门户网站的用户。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站建设方必须要有行业顾问。与普通网站不同,医院门户系统要求项目实施团队中必须有了解医院的专业顾问,这是与医院各部门进行交流的基础,也是医院多门户网站项目能否顺利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时候,行业顾问需要运用其行业经验帮助医院网站管理部门(或其他各部门)整理思路,提出实施方案,并随时针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要求。
网站主管部门要重视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医院多门户网站一般涉及多个部门、众多用户;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系统的引入将会影响医院现有的流程或模式,因此只有与医院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才有可能更好地了解医院各科室的特点和要求。这无论是对多门户系统的个性化内容展示,还是特色服务功能的实现都具有积极意义。
资料整理工作是重中之重。网站内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的难度,在医院互联网多门户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原因包括多门户系统的架构更大,需要更多的资料去充实。多门户系统要求建立逻辑性更强的相关实体数据库,如科室、医生等,这就要求医院提供的资料系统、详实、符合严格的结构化体系。多门户系统在过去医院网站的基础增加视频子门户、疾病子门户、医院专题子门户、院报子门户等众多新门户站点,都需要内容和资料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多门户系统涉及医院多个科室和部门,协调各部门(科室)获取材料的工作难度也在无形增加,因此一个成功实施的医院多门户系统往往需要医院主管部门付出相当的努力。
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现在,国内的医院互联网多门户系统已经建立超过50个应用,这些应用有的只是帮助医院初步建立了业务需求,有的则有较深入的体系和功能开发。医院对互联网的理解和应用着眼点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多门户系统时,医院应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这样既可保障医院初步需求的落实,同时又借助已落实的应用推动新的需求。如医院可以先建立一些相对成熟的互联网应用,如:多门户管理、预约挂号、在线医患交流、满意度调查系统等。进而可根据医院实际需求建立人事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学培训系统、预约诊疗、随访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