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内部监督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监督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监督体系建设

第1篇: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一、会计制度设计的内涵及其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一)会计制度设计的内涵 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信息,进而保障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与规则,它有助于为各信息需求者提供更为系统、全面、决策性强的会计信息。修桂华等(2005)认为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准则及单位经济管理需要为依据,运用系统控制的原理,把单位的会计组织机构、岗位职责、会计核算报告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规范化、文件化以便据此指导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贾璐等(2007)认为会计制度设计是对企业全部会计事务、会计处理程序、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系统规划的工作,是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本哲等(2008)认为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用系统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把单位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与监督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加以具体化、规范化、文件化,以便据此指导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

会计制度设计作为一项综合应用型的会计管理活动,其内容涉及面广,包含了会计管理的各环节,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规范,将设计着眼于企业的会计管理运作系统,调节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强制性。同时,如何利用系统控制的理论和技术以提升会计制度的质量十分关键。

(二)企业评价会计制度设计质量的必要性 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能够获得企业人员的认可和遵守,并最终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设计会计制度是一项要求极高的工作,即使在设计时已做了非常周密细致的安排和考虑,仍可能存在不适应实际需要之处,如果某些内容衔接不严,存在漏洞,将导致内部控制不严,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展开。

会计制度设计质量和实施效果的优劣,迫切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会计制度内容合规性、合法性、系统性、完整性,运作的实用性、有效性等,此外,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满足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需要的同时,还应起到较好的内部控制作用。首先,会计制度设计人员需要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从而改善控制效果。其次,应定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实施情况进行追踪与检查,通过经常性地了解并评价各主体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提出其在内部控制效果方面的意见等。

二、会计制度设计中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原则是会计制度设计中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加强企业岗位责任,保护资本安全,确保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在企业内部组织分工、业务处理、凭证手续和程序等方面所规定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可以说,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遵循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原则、授权批准控制原则等, 这才能够保证所执行的每项经济业务经过适当的授权,进而通过一系列内部控制方法, 如账户控制、复式记账控制、定额备用控制等方法保证业务的正确实施,以及最终对业务执行效果进行评价。会计制度设计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充分体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领域,以利于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二)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 COSO报告强调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要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而非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由于内部控制不可避免地渗透和贯穿于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因而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往往渗透于相关业务规程中。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环节以及货币资金结算往来、实物资产等各个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会计制度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包括识别与记录所有合法合规的经营业务,对经营业务进行适当分类,确定会计期间,准确计量经营业务的价值,在会计报表中合法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另一方面,会计制度通过规定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复式记账、财产清查、试算平衡等各种会计方法和程序对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进行控制。因此,企业进行会计制度设计,除了依据企业自身规模大小、业务繁简外,将内部控制运用到会计制度设计的各个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如加强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生产制造、销售与收款、投资与筹资等方面的内部控制与核算规程设计。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就是尽量地使这些内部控制方法或者程序达到合理、有效。

(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会计制度的执行 在企业内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而加强内部审计,有利于促进会计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督及执行效果的评价。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信贷和经营管理决策等迫切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样,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制度的执行提供了良好的执行环境保证。会计制度设计人员应认真审查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会计制度设计的方案。

因此,加强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中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制度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制约性原则,即在规范会计核算的同时,又便于加强监督,健全内部控制。

三、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制度设计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评价程序方面 为了全面评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质量及其内部控制作用的效果,财会部门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与管理分析法,结合对重要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会的方式进行评价。图1描绘了内部会计制度质量在组织各部门、层级自我评估与外部人员的评价的合作。

具体程序如下:第一,有关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环境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范围可以覆盖企业的各个部门以获取有关内部环境整体状态的信息,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如果对企业高层进行问卷调查,则要着重了解其管理目标以及对企业行为设定的道德标准,对执行内部会计制度的态度等。通过分析来自企业员工与企业高层的反馈信息,财会人员往往可以发现现有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如员工对高层的关注与期望的理解存在偏差,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支持态度不够明确,组织成员不清楚自己在组织机构中的责任等。会计制度设计小组组长可以据此确定专题研讨会应涉及的主题,如改进会计制度以利于引入内部控制等。第二,对内部会计制度进行管理分析和质量评判。一方面,财会人员可以请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会计制度在满足计划、内部控制、决策等方面的功能给出判断意见。然后,将这些意见与来自问卷调查和专题研讨的信息进行综合,为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分析结果与建议的同时,反馈给会计制度设计小组。另一方面,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一些高级财会人员就会计制度的设计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正意见。最终,将上述意见汇总后,促成企业财会人员、审计人员、组织其他成员尽快采取在研讨会上提出的改进行动,推动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评价指标方面 首先,可将企业会计制度的评价项目分为四部分:会计制度设计人员、会计制度设计内容、会计制度的执行监督、其他因素, 其中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又具体划分为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其次, 根据每一部分评价项目的构成部分,结合专家打分, 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相关的控制目标。 表1描述了上述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评估人员在评价会计制度的设计质量时可采用的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志斌:《内部控制的规则属性及其执行机制研究――来自组织社会学规则理论的解释》,《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2]王本哲、王尔康:《会计制度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第2篇: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工程管理;项目管理;聘任管理;科学发展观

1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考

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1创新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对于专业人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必须考虑到三个原则。1)时代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如当前形势下,就应将继续教育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及震后心理调适相结合起来;2)针对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培训需求,采用“菜单式”培训或将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结合起来,增大灵活性;3)系统性原则:要结合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筹规划课程,要让培训者一年一个收获,通过培训较为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素质。总之,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要做到:立足岗位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少而精,新而实,真正将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打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的平台,成为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割舍的良师益友。

1.2创新培训管理,做到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人文化

创新培训管理,就是通过专业的人文化的教学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员顺利完成培训任务。首先,做好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和网络培训方法步骤的宣传;其次,加强调研,听取基层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再次,开好工作安排会、工作总结表彰会。培训工作必须自始至终突出抓好培训效能提升,网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究竟如何,基层单位和参训人员最有发言权。要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经常的基层调研,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调研情况和工作决策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重点关注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任务,有效整合培训资源,统筹推进各类培训,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3创新培训评估,不断激发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的热情。

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在我看来创新培训评估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看重结果的做法,要在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有效的培训,其评价功能应当是激励性和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开放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评价过程应当是交互的,在开放、交互、多元的培训评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评促学。这样才能使技术人员学到灵活多用的知识,才能不减灭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的热情。

2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促进工程建设良性发展

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走向国际工程承包和咨询市场已有二十七载春秋。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国际工程事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对外承包工程的第六大国,并开始进入了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

针对这种局势,我单位在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使其认识水平更加系统全面,并得到理论上的提高;有理论基础的人员,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则应到第一线去工作。

一个工程事业单位必须有一个全面的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3加强单位人员对科学发展观的拥护

1)坚持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是当代党员,干部的责任。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工作的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为促进城市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在单位政工干部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承担新任务,体现新作为,用心思考,用心工作,精心安排,真抓实干,以更高的标准和全新思路,创新方法,充分发挥政工队伍宣传,鼓劲,凝聚,带头作用,尽心尽职履行好各项职能,踏踏实实完成好市委市政府赋予给予的任务,用实际行动开创城市建设事业新局面。做社会和谐的促进者。

4如何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教育管理

加强和规范所属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提高编外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切实保障编外人员的权益,充分调动编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积极营造良好的拴心留人环境。

1)单位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应总体把关。所属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细则,坚决杜绝用管脱节和无章可循现象,落实编外人员与正式干部职工实行同时教育、同等要求、同步考核的“三同”要求。

2)岗位领导具体负责。编外聘员所在岗位的负责人,对编外聘用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负具体责任。

3)严格考勤、考核,实行绩效挂钩。对编外人员的考勤、考核,必须根据岗位和任务不同,制定严格的考勤、考核细则。通常情况下,实行日考勤、月考核、年考评等制度,并与月奖、季度奖、年终奖和是否续聘挂钩。

4)对考核优秀的编外人员,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可优先向单位人事部门重点推荐。

5对工程建设项目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本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项目化管理,要以确定项目部的严格高标准、高起点进行策划,在前期工作准备阶段,先后派出数批中层干部、技术人员、施工骨干,认真吸收和消化国内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并找准差距。在建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计划体系时,要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实施进度、资源、费用一体化动态管理,保证工程进度,为实施科学的、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策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6就如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管理的一些看法

坚持以业绩能力为导向,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聘任管理工作,积极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活力。

1)严格设置岗位。认真按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总量控制和分类管理的要求,结合实际,做好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设置审核工作,并明确各级岗位职数情况。

第3篇: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re facing the increasing complex exter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so how to guard against risks in the road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extremely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explored element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ain problems, described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function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高校;内部体系;管理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rnal control system;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61-03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办学条件日益完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进入本世纪初,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既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新模式下的国内高校管理提出了严峻命题:如何推动高校科学化管理以适应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以期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建设出高水平的大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这一命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势必会存在新的风险隐患,怎样在创新发展的同时规避风险,少走弯路,是确保创新成功的关键举措,本文认为,通过有效的内控体系建设,可以提高高校在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抗风险能力,并能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积累经验,促进高校在科学化管理水平上的有效提升。

1 高校内控体系建设的构成

通过参考美国coso组织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根据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基本组织结构模式,本文认为,高校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以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干部、其他参与者共同参与并执行的旨在合理预防、判别和应对不同管理风险,为谋求高校发展与稳定而提供的安全、合理的保证制度和措施体系。

通过有效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高校不但能更好地遵守政策法规等制度要求,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更能降低职务犯罪率并提高工作运行效率与效果。广大高校可以通过以“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大要素(见图1)为抓手来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1.1 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控体系中其他的控制组成要素运行的基础,是系统内全部控制方式与方法赖以生存和运行的载体,以及为其他要素提供结构和规则。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高校的整体治理氛围,它包括党政领导班子的完备性、思想道德观念、执政能力、管理哲学、工作作风以及教职工的诚信度和职业素质,并延伸至单位的组织结构、授予权力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及实施等。

1.2 风险评估 高校的风险评估是指判断和分析影响学校在改革创新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它是决定风险应如何防范及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可以使学校的管理者真正了解潜在的工作事项如何影响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高校的管理者应立足于本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确定高校重大经济投资、对外合作等风险性项目,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来对其进行评估,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并作出决策,对高风险事项进行全程监控,减少不利事件的发生。

1.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针对影响学校组织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以确保高校领导层指令能够实现的各种政策和程序。领导层必须制定相关内部控制的政策、管理条例、规章制度等,并加以执行,以确保其控制目标的实现。高校管理组织内的各个层次和各种职能均存在着不同的控制活动,并根据组织的性质、规模、组织的方式、方法不同,所对应的控制活动也不同。

1.4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高校管理层在整个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执行的管理监督,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和再评价活动的总称,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估内控管理要素的运行以及一段时期的执行质量的过程,通过必要的监督活动在需要时对其加以修正、调整。监督的方式一般有持续监督、个别评估及综合监督等。

1.5 信息和沟通 信息和沟通系统连接所有的内部控制活动。所有高校都应当通过适当的渠道,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判别和分析相关信息。全体教师、员工在获取他们管理、控制和执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料后.能交换处理这些信息资料,以便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高校的各类信息可以汇总成各种文字报告,包括管理层对教师、员工工作业绩的经常性评价,对学校财务管理、运营管理、遵守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等。通过收集并处理相关信息,不光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总体运营状态、分析领导层的出台的政策及程序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还可以使领导层能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风险危机的发生。

2 目前高校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内控体系制度建设滞后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国内高等校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很晚,主要由于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的腐败案件所引起的重视才将内控制度纳入管理建设轨道。以往高校的管理体系制度尚不健全,大部分凭借经验或者是自身的道德约束、思想信念来管理,问题的发生持续上升。由于高校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非源自学校自发性的管理行为,而是国家根据高校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以法规形式颁布,规定各高校去执行,如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高校阳光招生制度、高校“三重一大”事件决策机制、收支两条线、内部审计制度的设立等。如果没有内在地加强管理控制的决心和意识,仅靠国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对策的方法来加强高校内控建设的话,势必会造成高校内控机制发展缓慢。

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快速发展,使得学校内部控制范围非常广,涉及到人、财、物的管理等。目前,有些高校尚未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若干制度、权力运行流程,但是缺乏对校园基本建设项目、物资和设备仪器采购、教材及图书采购、学生学习用品采购、招生和就业领域、校办企业经营与管理等重点风险关口的控制,导致内控体系覆盖不全面,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如果高校的内控体系建设依然还停留在顶层设计理念层面,没有深入的推进并实施,并定期进行相应的内控评估,这样就造成有制度,但无执行,缺乏配套性评估指标和相关考评管理办法,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2.2 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相对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近几年,随着高校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高校内部拥有的流动货币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规模庞大,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受到来自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的现象已经在高校相对纯洁封闭的校园内开始滋生,一些贪污挪用公款、在物资采购中收取回扣、在工程基建项目中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行为时有发生。这就要求高校的各级部门要有清醒的经济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如果对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认识不足,忽视了日常管理的提升和管理者品德素质的提高,就会导致腐败的温床存在。

此外,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或现有管理层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机构臃肿、非扁平化管理、官僚作风严重等现象,导致防范风险的动作不及时,信息整合、处理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及风险的反应滞后。

2.3 内部控制体系未能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培育并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涵盖了个人的基本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行为方式,体现为学校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必要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内部治理环境的质量。但是,目前有些高校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认识与理解还多停留在部门制衡阶段,很少将内部控制理念提升到校园文化建设高度,对内控机制的执行通常仅局限于高校内部财务系统,认为只是财务或审计部门的责任,如此必将影响到内控机制在高校防范风险中的作用。事实上,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管理运营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而校园文化则是凝聚人心、统一思想观念的粘合剂。大量事实证明,没有校园文化作为底蕴,仅仅“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高校的内控体系建设却没有与校风、教风、学风有机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总体目标并未形成有效融合。

3 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对推动高校科学化管理的影响

3.1 内控体系建设可以提高高校在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加强高校内控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增强高校领导层的内部控制意识。目前一些高校还存在着风险防患意识淡薄的现象,认为高校是国家所有,不会倒闭或破产。因此,有些高校在一味追求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同时而忽视了必要的风险防控,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但高校是独立的法人,即使发生倒闭或破产的风险相对较小,但会形成由于不能及时偿还银行本息而导致的信用危机,从而发生因资金链断裂导致教师职工待遇的不稳定,引发深层次的内部矛盾,甚至会带来因为财务恶化而导致学校发展停滞等风险。通过执行内控体系建设,可以形成并确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群众深入参与并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旦高校形成了主动落实相关信息公开制度的良好氛围,在校内形成认清内控建设的积极作用的广泛共识,就能起到降低风险,防微杜渐的效果。一旦发生风险隐患,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方案以最大成都减少并消除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尤其要着重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尽量避免事后补救,从而达到有效预防,保护高校管理体系健康运营的目标。

3.2 内控体系建设可以提高高校在运营过程中执行力的效率 通过梳理高校治理结构中的权力事项,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构建权力运行保障体系,进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责任体系,确保每一级领导干部都能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在共同的责任目标驱动下,形成合力,构建起责、权、利分明、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内控机制。高校可根据自身建设发展要求,在管理上构筑“预防、监督、审计”三位一体的内控保障模式。第一道关是在高校重点风险领域建立制衡制度,形成以预防为目的的内控保障;第二道关是在财务核算的基础上,配合高校的纪检监察部门,对各个部门、单位的每项经济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形成以监督为主体的内控保障;第三道关是依托第三方审计机构,或成立校内独立的内部审计小组,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前提下高效、有序开展内审工作,预防和发现在高校运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类及经济活动。

3.3 内控体系建设可以强化内部监督,提高高校管理组织的免疫力 内部监督是对高校内部控制整体预防框架体系及其运行状况进行不断的跟踪监测,通过评价其设计和运行效果,分析并判断风险点及风险造成的原因,然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内部控制能高效运行。监督是内控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内部监督可以是高校领导层所进行的常规性监督或是由校内的内审机构或委托的第三方审计事务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通过强化强化内控体系建设,增强内部监督效果,可以有效养成全体教师、员工,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的风险防范的意识,形成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工作惯性,使内控制度的贯彻及执行真正落到实处。在内部监督过程中,要确保内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真正能够对学校各部门开展不受干扰的监督与检查,并且,要将高校的内部审计从以往的事后追究相关部门、人员责任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方位的连续监督,重点加强对高校高风险经济责任的审计和重点领域的审计,减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把内部审计职能由原先的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变,通过对高校各组织机构的内部控制及其控制风险的作用做出评价,协助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分析关键风险点及控制点,定期和不定期测试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从而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强化内部监督作用,确保高校管理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免疫力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内部控制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必要补充,它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才能使其作用发挥得更好。只有树立起高度内部控制管理意识,重视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加强学校教师、员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建立有效的预防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力的监督审计,并辅之以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从而规范高校经济活动秩序、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提高教育教学经费使用效益、维护学校的合法经济权益,使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能真正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有效工具,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兆亮,赵鸿雁.COSO报告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构建的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2]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3]胡耀华.关于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8.

[4]侯建等.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内部控制[J].甘肃科技,2009.

第4篇: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现状;对策

新时期的经济格局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企事业单位工作者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引发了深层次的经济管理问题。一些部门或者单位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出现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状况,进而导致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会信息不完整或者失真、单位或者投资人利益受损等,甚至影响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破坏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以上这些问题在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中仍旧普遍存在,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产生阻碍。

一、会计监督的内涵

会计监督是某些会计机构或者会计工作者经过授权获得特殊的地位与职权,依照特定主体制定的各项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的进行的各项经济活动及资金使用进行全面、连续、及时、综合性的监督检查,保障其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完整性及可靠性,最终提高特定主体的工作效益。

二、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部分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和中小型企业,很多工作人员对于《会计法》了解仅限于表面,真正明白其具体内容的人员极度匮乏。很多人员甚至将《会计法》与“会计制度”划等号,导致其并没有将会计管理提升法律的层面上来。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对《会计法》的认识缺陷,使会计监督至今没有成为企事业单位具有社会性的法制活动。其次,部分企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违背《会计法》基本要求的“账外账”、“假账”、“无账”等现象。最后,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不稳定性与素质偏低问题使会计监督工作更为弱化,特别是一些小型的企业,很多领导者常常为避开会计监督而不设会计岗,直接由自己的家人或亲眷管理会计相关事务。

三、加强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普法教育,推进法律体系建设

对企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者及管理者进行《会计法》知识教育,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下去,保证《会计法》良好的实施。同时推进法律体系建设,为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尽管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法》,但是由于《会计法》仅仅具备较强的指导性而可操作性较弱,尽快出台《会计法》细则成为会计行业有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企业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十分必要,以满足现代企业多元化发展经营的需求;对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职责与权限进行明确,使监督职能获得明确实施,并对企事业单位违法违纪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曝光;加大对会计违法违纪人员的惩罚力度、提高赔偿数额,在一定程度上对不良会计行为进行预防;加强配套法律法规如《经济法》、《证券法》等的实施,完善企事业单位法律体系建设,使其会计监督工作真正有法可依。

(二)建立健全的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做不到位的根本原因是其对会计内部监督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对内部会计监督的理解存在较大的误区,导致内部监督能力的弱化,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健全企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工作,将财会经济工作者进行分离与制约,对于重大经济事项的相关决策及执行都应该明确的互相监督与制约;对企事业单位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及组织程序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对单位会计资料信息的定期内部审计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保障内部监督工作的切实执行。

(三)明确单位会计监督的责任主体,强化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很多单位的负责人都自认为财会上的事情是自己说了算,往往使相关的财会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当发生财会违法违纪行为出现时,往往又将责任推到财会工作者身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实施。所以,以法律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进行明确,对于保障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其有责任对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对于财会人员依法执行会计行为具有较大的监督职责。

作者:翟俊芳 单位:中喜会计师事务所

第5篇: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1.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税务风险管理既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分支,是指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平台上,识别企业税务风险的类型,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的原因,提供处理企业税务风险的办法,以科学管理的手段和体系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与调节。

1.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功能

2009年税务总局制订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这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为企业规范进行税务风险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起到了支撑与保障作用,做到了对税务风险规范化和法制化。通过近些年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的执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逐步取得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达成了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共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调整企业涉税工作,判断企业税务风险种类和内容,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的危害,使企业涉税工作更加完整,在尊重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形成对企业税务风险的规避,将企业税赋水平合法降低,做到对企业经济、管理、财务工作的有效提升。

2、企业税务工作中风险的主要来源

2.1企业经营不规范

经营不规范势必会造成企业税务工作的各类隐患,导致企业对税务政策和法规不能够全面理解和正确认知,进而出现了企业承担税赋高于应缴水平;同时,由于不规范经营还会引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混乱,容易形成漏税现象,进而导致企业税务工作出现高危险。

2.2企业财务不规范

企业在财务工作中存在不符合会计规范和税法规定的问题,很多企业以报销的方式抵冲津贴、补贴,以此来逃避企业税赋,这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税务风险。此外,企业在代扣、代缴环节中存在不符合财务规范和税收法规的现象,导致企业税务出现高风险。

2.3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财会内部控制人员和涉税工作人员素质是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受到人员来源限制和专业培训工作不系统等方面影响,企业财会内部控制人员和涉税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造成对国家财税政策和法律理解错误,出现纳税行为失误,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3.1建设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新体制

新时期应该将企业内部控体系建设作为中心,通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新体制的创建合理控制企业税务风险。应该在企业的管理组织内部设立税务部门,设置专制税务管理岗位对企业涉税行为加强管理。同时要建立适于企业特点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度中做到对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的尊重,有效调节企业税务工作内容、体系,通过业务的加强和管理的提升,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3.2加强企业税务信息交流工作

税务信息是决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在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推进税务信息的交流。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下建立基础税务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加工涉税信息,确保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基础信息的掌握。要注意税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通过信息的合理利用提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能力。

3.3强化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

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可以准确识别与税收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底线。要做好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应该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与规避。

3.4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内部监督体系建设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实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纳税风险而言,重点要通过内部审计与涉税自查等进行预警。在具体的内部监督体系建设中应该加强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在内部审计时,要提高对纳税事项的关注度,通过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识别企业税务风险的类型和危险程度。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定期对涉税业务开展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在具体操作上,企业既可在内部审计对纳税事项进行同时检查与评价,也可以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纳税审计,消除风险隐患。涉及到特别重大事项如并购重组等,企业应进行专项纳税评估与检查工作,将税务风险的判断融入到决策之中。

4结语

第6篇: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央企业 内部控制

自本世纪初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生安然、世通公司以及兴业银行等事件后,西方各国企业纷纷以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范本和指南,紧锣密鼓着手内部控制建设。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中央企业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内部控制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由于内部控制管理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加之近年来中央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变革调整的历史时期,导致中央企业之间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亦反映出了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不够、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疏漏、风险管理措施不明确、内部审计监督力偏弱......鉴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中央企业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和管理短板等因素,中央企业应以此次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

一、当前形势下中央企业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中央企业围绕“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但从制度建设实践情况看,内部治理结构混乱、组织结构设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部分中央企业董事会名存实亡,监管权和决策权全部集中于总经理一人,还有一些中央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工不明确,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失效,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权力制衡机制进行有效规范和监控,同时,通过制定系统、全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纠正“习惯代替制度”、“‘人治’代替‘法制’”等传统决策管理理念,清除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道路上的绊脚石。

2.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始终是中央企业的首要任务。国有资产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中央企业做大做强,并为中央企业保持高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合理保证中央企业在既定战略目标下平稳运行,各项业务活动在内部控制措施的约束和监管下开展,同时,以资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为控制目标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措施能够从本质上确保中央企业始终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从而为中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对于中央企业而言,既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做强做优,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部分中央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选择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海外业务和国际市场拓展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海外业务以及金融工具投资业务的大量开展,将使中央企业面临更大的政治风险、文化风险、汇率风险甚至社会动荡风险,其中任何一个风险控制点的疏忽,都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企业陷入经营失败的困境。因此,从具体业务活动流程入手,全面评估各业务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中央企业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风险,从而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形势下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主体不明确、权责划分不科学

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应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但目前中央企业正处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阶段,相当一部分中央企业的董事会设立时间不长,还有小部分中央企业尚未设立董事会,在此情况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实际上将转移到管理层,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主体不明确、权责划分不科学,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牵制关系被大大削弱。

2.全员主动参与意识不够,传统管理文化制约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效率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由于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大部分中央企业都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心放在了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环节,忽视了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和培训,致使企业内部上到领导班子、下到普通员工,对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没有形成客观、统一的认识,员工主动参与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十分淡薄,加之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将会对企业原有经营模式和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梳理和调整,员工工作量可能出现暂时性增加,从而导致部分员工在执行内部控制管理时出现抵触情绪,生产经营效率不升反降。另一方面,中央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情味重、变通性强的管理文化与内部控制遵循的刚性管理和制度约束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矛盾与冲突,传统的“人治”理念直接导致了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效率的低下。

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中央企业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风险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从作用机理分析,都较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发生了本质变化,如施行海外扩张战略可能诱发多元化风险和国际化经营风险,进军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营可能导致金融工具投资风险,进行收购重组可能产生重组收购风险等等,从目前中央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机制仍停留在防范传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初级阶段,风险管理手段极为落后,一旦遇到上述“新型”风险只能束手无策。同时,由于中央企业治理结构尚待完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致使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内部监督职能被大大弱化,企业内部最后一道防火线也基本失去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稳步推进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队伍自身建设

加强内部控制队伍自身建设是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内部控制队伍建设工作,对稳步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按照国资委和财政部关于中央企业加快构建内控体系的有关要求,配备专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独立性。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内部控制工作、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不断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大胆创新,深入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具有本企业特色、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工作新思路。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

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央企业来说,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尤其是董事会职责体系的缺失,将严重制约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从实际情况看,中央企业成立董事会体系并非难事,但要真正建立客观、公正的董事会成员选拔机制和议事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已建立董事会的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议事规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强化集体决策,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有效制衡;对于尚未建立董事会的中央企业,要明确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强化民主决策,增加牵制和监督,从源头上避免权力滥用的情况发生。

3.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培育和内部控制理念宣传

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剂”和“堵漏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机结合,有效减少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当内部控制体系出现设计缺失或者执行失败等问题时,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自控力,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确保企业始终围绕既定经营目标平稳运行。中央企业应将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培养有机结合,通过企业内网、书面文件、专家培训、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培育和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控”为“我要控”。

4.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能

公司治理实践证明,作为内部控制管理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辅助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能够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效率,从这个角度分析,内部审计可视为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鉴于目前中央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功能弱化甚至流于形式等问题,中央企业首先应加快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进度、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水准的内审团队;其次应结合企业组织架构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属关系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还应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丰富内部审计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内部监督职能,进而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5.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央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风险管理观念,由被动控制风险转为主动管理风险,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做到控制风险的同时不失机遇,实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同步提升。从目前情况看,中央企业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培训教育,帮助员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二是依托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专注企业运营风险的监控与防范;三是分别从风险识别和评估等方面,完善和丰富风险管理措施,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四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实施动态监控,及时预警信息,制订相应风险应急预案;五是加强高风险投资业务的风险监控和管理,对于投资规模大、资金占用多的高风险投资项目,应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确保投资风险可控。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第7篇: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集团 内部控制 框架 要素

内部控制是自有经济活动之日起即存在的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业组织发展、变革中依据企业管理重点的不同而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2006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相关《配套指引》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构筑了一个包含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而相较于单体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框架在内涵与外延上均有其自身特色。企业集团与子公司的关系一般建立在股权的基础上,即企业集团对子公司控制的基础是资本,在单体企业的内部控制中资本因素属于外部控制,而在企业集团中资本控制则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在资本控制的基础上构建企业集团的内部环境、风险控制、信息沟能以及内部监督,需在侧重点和管控手段上充分考虑企业集团与单体企业的差异,使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更加适合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建设目标的需求。

一、资本控制

资本是企业集团内部环境的一个基础,是集团其他内部环境建设的前提,也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独有的核心框架要素。资本控制对企业集团子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影响,一是通过股东会控制子公司的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与集团战略规划相协调;二是通过董事会制定企业的经营决策并使经营目标与集团、本企业的战略规划目标相一致;三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履职行为进行监督。对管理层面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子公司全面预算的管理、人力资源政策的控制、投资管理的控制、绩效考核的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在企业集团中组织架构应确保对子公司投资管控制度的规划和建设。

二、内部环境

在单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中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而在企业集团中这种基础性作用又尤为重要,这是由于企业集团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子公司之间在法理上均是独立的法人,具有独立的个体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企业集团将子公司凝聚成一个整体,内部环境的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方治理实现对公司战略目标制订、实施以及经营管理的管控,在集团与子公司层面建设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集团中内部控制主体的明确和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在企业集团中,组织架构的设计与职能规划体现了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方式和集中度。集权式的集团管控,总部组织架构设计中职能部门权力较大,对子公司的管控复杂而细密,子公司主要是执行;分权式的集团管控中,总部组织架构设计主要是战略规划职能,职能部门对子公司的管控相对较弱,子公司在战略实施、经营管理上具有较大的自。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集团的内部环境与对于单体企业而言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集团与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以及集团对子公司的控制基础的特殊性,增加了企业集团行为协调一致性的难度。而集团文化对企业集团整体步调的一致性则起着积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集团高层对集团文化建设的重视与率先垂范,对于建立积极向上的集团企业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集团文化与集团战略的有机结合,则有利于增强全体员工对集团核心价值观、集团使命的认同感,有利于规范子公司以及全体员工的行为方式,增强企业集团的凝聚力。

(四)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被誉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而集团人力资源政策是否与集团的战略发展规划相匹配则关乎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在集团层面的人力资源政策上,主要通过确立集团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长期发展规划和构建人力资源能力框架体系保障和促进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人资源结构规划和控制,集团通过资源配置鼓励或限制业态发展是一种极为典型和有效的控制手段,而人力资源结构规划和控制,则是通过人力资源结构控制调整集团层面和子公司层面的人力资源,确保集团战略目标与子公司战略的一致。二是人力资源激励政策,无论是集团行为还是子公司行为归根到底均是由人来实施的,而人的行为动力与企业的激励政策息息相关,越是具有长期性和远见性的激励政策越是有利于各层面人员行为的目标与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三是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人力资源的内部流动既是一种集团资源的再配置,也是集团对子公司人力资源进出机制的一种内部制度安排,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集团在战略调整过程中由于人员进退机制不畅,影响战略调整的实施或为集团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

(五)发展战略

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并不单纯是子公司发展战略的简单集合,而是企业集团针对发展目标结合集团实际所制定的整体战略规划,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建立在企业集团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且更多的是一种战略实施规划。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管控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管控措施使子公司的战略决策、战略实施符合集团的战略规划目标。

三、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前后衔接的三个环节,其目标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使企业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区别于单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要素中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两个要素,在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要素的构建过程中笔者把两个要素合并为风险控制,这种合并并未意味着两个要素重要性的弱化,相反,笔者是拟通过把这两个要素合二为一的方式强调两者关系的紧密以及其前后承接、协同对“风险控制”的重要性。风险控制需要在企业集团确定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上,识别、收集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排序,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控制重点和风险应对策略。需要指出的是企业集团的风险控制重点是集团整体风险水平的控制,而非单个企业的风险关注。在风险控制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单体企业风险超出其可接受的程度,但却有利于降低集团整体风险的现象,这是保证企业集团风险1+1

四、信息控制

信息控制是指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反馈的制度和程序规范,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受企业集团与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独立性的制约,以及信息控制制度完备度的差异、信息系统技术利用率的差异、信息报告体系建设情况的差异等的影响,集团内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滞后和阻碍更为严重且不宜解决和消除。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集团越来越多的依靠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但这需要企业集团具有强大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实现对集团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子公司之间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和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整合,确保信息系统满足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需求;同时需要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确保经营决策的有效性和经营管理的有序性。

五、内部监督

监督是对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目标的一项管理活动。在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中监督则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监督的机构的职责权限、程序、方法和标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目标是通过监督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分析认定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企业集团中监督的有效性需要两个支撑,一个是企业集团治理机制与制度体系建设的支撑,一个是监督反馈机制有效性的支撑。治理机制为监督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体系则为监督的实施提供制度基础;反馈机制的顺畅其实就是监督反馈信息通道的畅通,反馈信息受阻则监督失效,控制目标就不易实现,监督就失去意义。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要素的构建理念,是基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理论研究,但在要素的构建中并未完全拘囿于理论,而是以企业集团的资本控制这一核心要素作为基础,提出了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五要素,进而分析各要素的内涵。不容忽视的是企业集团个体的复杂性、集团文化建设的深度、企业集团的战略规划,甚至笔者自身的理论实践水平均有可能影响所提出的框架要素的可适性,从而表现出不同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执行、效用的差异,这既需要相关理论界人士的不断研究、探索,也需要实体企业界的不断实践与总结提炼。

参考文献:

[1]潘多军.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思考[J].发展,6,2010,69

[2]赵军.浅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经营管理者,5,2011,268

第8篇: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会计监督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从宏观方面对企事业单位会计组织、会计人员、会计活动和会计信息等进行的监管。狭义方面会计监督是指行为主体依照国家法律、财经法规,对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以及会计工作本身所进行的会计监督,并利用可靠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及时、控制、检查、督促,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会计监督的作用

会计监督的作用在会计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各项财经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等的遵照实施。财经法律、法规是单位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会计监督正是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可靠性等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达到遵纪守法的目的。第二,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工作的起点和终点,所有财务收支都要通过会计来核算和监督职能实现。因此,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于预防违犯财经法规的行为、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防止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存在的不足之处

1.社会会计监督执行力缺乏

经济活动中,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由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国家会计监督及社会会计监督三位一体。当前国家会计监督管理不严、单位会计内部监督弱化、社会会计监督执行不当。国家财政部门由于机构和人员的限制,监管力度收到影响,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国家简政放权监督企业的财务活动要交给社具职业资格的会计中介机构进行监督。但当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体制原因、人员素质等的职业环境的影响使社会监督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

2.内部控制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建立的企事业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各单位按照内控准则制定各自的内控制定,由于我国内控起步较晚、单位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虽然制定的内控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没有达到规范行为,表现在几个方面: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等等实施不够,没有切实保证内控工作规范有序有效的进行。

3.会计职业道德缺失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会计工作中会计监督意识不强,会计执法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没能充分发挥会计职权,由于受会计地位的限制有时不敢坚持原则,在处理局部利益时参与制假、造假,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致使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监督弱化。

4.企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监督认识偏见

目前,在一些单位中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单位负责人独揽人权、财权、物权、管理权统统包揽于一身,股东大会、董事会履行职责缺失不到位,监事会职责形同虚设,单位领导为了完成目标利益,恶意包装公司财务数据,违法办理会计事项,教唆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从而影响正常会计工作,会计监督不当。

四、改善企业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1.完善会计监督法律体系建设

有法必依,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善的财经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随经济发展变化,进一步明确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执法职责和权限,以便于单位实施的监督职能;同时对会计违法行为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对《会计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税收征管法》、《证券法》、《金融法》等法律、法规实时修订和完善,有效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控准则》、《企业审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执法必严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有效实施。

2.发挥会计中介机构监督作用

经济改革开放,会计市场国际化,加强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大力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转变政府对会计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手段。加强政府监督主要是加强财政、审计、税务、金融机关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首先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会计专业中介监督与群众监督,保持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配套协调一致,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法》的基本要求,我国的《企业内控基本准则》、《企业内控指引》、《企业内控审计准则》等的颁布,标志着内控体系的建立,但内控制度的实施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要求必须遵守,对中小企业不做严格要求,因此部分企业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会计监督能力弱化,会计信息失真常有发生。鉴于此这就要求企事业单位,不管规模大小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都要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从管理层做起,职责分明、分工明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整个业务流程和各个环节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4.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第9篇:内部监督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立;执行;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59-02

1 内控体系建立的背景与必要性

为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内控工作。2006年6月6日,国资委公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一时间,风险管理成为央企及地方国企关注的重点,内控体系建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着力点。2007年7月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要求我国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要大力借鉴国际经验,在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上要紧紧跟上国际潮流,与国际发展趋势相协调,切实推动我国企业走向国际。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国内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推行内部控制制度意义重大,既是适应国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需要,又是企业提升自身经营发展水平的要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根据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和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纳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要求内部控制具备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但是,COSO 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产品、经营规模、管理特点和水平等,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企业特点的、在某些方面是独有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2 建立内控体系面临的一些问题

2.1 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规范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之间互相监督,互有制约,决定着公司运作与发展的质量。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不少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角色交叉,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机构重叠,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不完善,董事会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控制经理层的作用,容易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情况下的随意决策,导致决策失误。

2.2 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经济信息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客观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能够评估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但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习惯于重视生产经营、技术开发,轻视内部管理和控制,风险意识薄弱,不善于风险评估和控制。近几年来,虽然内部控制工作在国有企业中迅速开展,许多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工作部门负责制度的实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或者制度的制定脱离实际,导致某些制度降低办事效率,甚至无法执行,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3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的监督体系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部分。从内部看,我国现行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应由监事会、独立董事和内部审计机构组成,履行检查、监督、评价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内部控制活动效果和效率的职责,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然而很多企业的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最初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建立起来的,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认为审计的功能仍然是查错防弊,注重事后监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重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 忽略对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评价。而且,内部审计部门一般受管理层领导,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内部稽查、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履行职责效率等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外部看,我国企业已经形成了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外部监督体系, 由于各监督主体缺乏信息沟通, 各种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管理混乱, 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此外,执业环境和业务竞争的不规范, 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不到位, 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在审计过程中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使得企业来自外部的监督乏力。

3 推进内控体系建立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机构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我国政府《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统一和规范,引导企业加强以财务报告控制为主线的相关标准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公司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这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依据。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要按照严格、详细、具体的原则,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大,管理的幅度大、层次多、信息量繁杂,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有重点、有目的的专项调研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内控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内控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工作思路,上下结合,合理有效地制定制度。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目前较大的国有企业都建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来全面负责实施内部控制工作。最终达到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健全制度、规范运行的目标。

3.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要抓住其本质和关键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既要全面更要抓住关键环节,一般说来,财务预算、资金结算、项目投资、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都是企业运转与发展的重点环节,是企业避免和化解可能风险的关键所在。通过合理授权,使各级人员职责清晰,运转流畅,避免审批权限过分集中。加强宣传与培训,形成全员把握关键点的意识,既利于内控制度的实施,也利于集体监督风气的形成。把握实质、强化关键控制成为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控制,控制的有效性和严格性,是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标志。增强控制能力,尤其是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体系可靠、风险可控的目标。

3.3 扎实提升执行力

无论制度多么完善,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就是一纸空文,因此,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执行,在于具体落实。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良好的竞争环境,会有力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在企业内部,要统一规范业务流程,实现管理的系统化、程序化,使工作环节、业务步骤清晰可见,内容要求明确,为执行者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提供依据。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数据库,实现流程管理和控制的信息化。坚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解决好程序和效率的关系。在按流程运行、按程序操作、按控制执行的关键环节,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检查性。

3.4 培养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和技能

内部控制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内部控制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事,搞好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必须由每一位员工自觉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因此要着力培养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树立内控理念,掌握内控知识,自觉地将内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加强内控工作网络和业务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5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监督体系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力求权利和责任的合理配置,切实保障两权分离。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要真正分开,互相制衡而又不影响协调运转。增加外部独立董事数量,发挥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的作用,对公司经理层进行富有成效的监督。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不断强化内部监督。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企业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关键岗位人员受控,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考核和评价,确保内控工作真正得到全面落实。加强外部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理顺政府各监管部门及社会监督机构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和监督中的职能和分工,建立起分工合理、监管全面的监督体系。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监管质量。

3.6 正确处理内控与发展的关系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要正确处理内控建设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几百家实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企业的运行成本、市场反应的系统研究[3~5],发现相对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过分严厉的制度会束缚企业的手脚,限制其活力。因此,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要坚持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原则。

总之,推进企业内部控制是发展趋势,但又不能操之过急,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借鉴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和探索,构建涵盖各领域的内控体系,并实现有效运行,加强业务流程管理,突出特殊风险领域风险防控,强化和改进日常运行监督,为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小林.美国萨班斯法案的执行成本[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8(7): 83-85.

[2]夏宁,耿振诚.S404条款对我国内部控制的影响与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 2008(8):92-95.

[3]Beneish, M.D., Billings, M. B., Hodder, L. 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3): 66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