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金使用保障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往财政资金主要通过征收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缴库和拨付的方式,有利于财政性资金按规定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规范运作,有利于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过程的有效监督,有利于预算单位用款及时和便利,解决了财政性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是政府管理制度。尤其是财政、金融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全面实施对政府管理模式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政府管理更加科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将所有资金集中起来,并通过集中收缴和拨付实现对预算单位的控制。政府尤其是财政和金融部门对预算单位控制方式实现了行政干预为主到制度化管理为主,预算制度、国库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财政管理制度成为政府管理具体单位的主要方式,政府管理模式适时顺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2)政府管理更加法制化。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修订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如修订《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税收征管法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应制定《国库收入管理办法》和《收入退库管理办法》、《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
由此可见,以上方面的落实将使得政府管理法规细化,这不仅提高了法制化水平,而且有力促进政府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3)政府管理更加信息化。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资金集中、收缴集中、拨付集中,必然要求手工处理业务转向计算机处理业务,相应地促使各部门、单位以及相关岗位要实现信息化。
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库管理操作系统是政府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包括:
①预算编制系统和预算执行管理系统,保证预算资金的拨付符合预算安排和支出进度要求;
②收入管理系统,监控税收和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③国库现金管理系统,及时反映国库每天的收支和平衡情况;
④国库收支总分类账系统,做到所有收支账目在一个系统中反映;
⑤债务管理系统,全面反映国债发行、偿还和余额情况,通过以上管理系统使各类收支实现高效和安全运行;
⑥建立健全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可有效缩短资金拨付到账的时间,提高账户清算业务的效率。
因此,要求财政、国库、税务、人行等部门计算机联网,以实现信息及时传递和共享。
(4)政府管理职能分工更加合理化。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前提是要合理界定财政、人行、税务、预算单位等部门的职责,并加强监督制约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银行实为一家的状况被打破,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管理财政制策、政府资金、政府债务、国外援助和国有资产等;中央银行一般负责管理货币政策、货币发行、外汇储备、汇率和币值稳定。
在加强监督制约机制方面,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定期对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计;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管作用;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3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保障措施
(1)国库集中支付以明确政府职能为首要前提。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各级政府支出部门根据年初预算合理确定所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或者他们所需调拨的资金数额,而制定预算计划本质上就是决定政府的支出安排。这种支出安排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政权机关和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盈利性的领域和事务,包括政权建设、基础教育、基础科研、环境保护等。因此,明确政府职能和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是实行国库支付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2)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为先决条件。
国库集中支付与部门预算是相互配套,不可分割的。预算编制只有采取部门预算的方法,国库集中支付才能付诸实施,因为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分类账户本身就是安政府各支出部门设置的,各支出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编制好的部门预算来确定用款项目和用款时间,并通过单一帐户进行资金划拨,这有利于预算的执行操作,防范和制止预算执行中的不规范做法,便于预算审查和监督。另一方面,国库分类账户和政府财务信息系统很好地反映了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下一年度按照零基预算的方法重新编制新的部门预算。
(3)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核心内容。
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主要有一下部分组成:
①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用于记录、核算、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资金的国库单一账户;
②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用于预算资金的日常支付和与国库单一帐户清算的零余额账户;
③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记录、核算、反映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的预算外资金账户;
④用于记录、核算、反映预算单位的小额零星支出的小额现金账户;
⑤经国务院批准或授权财政部批准开设的特设账户。
国库单一帐户集中了所有的财政资金,并且只有财政国库部门才可以签发支付命令。
(4)国库集中支付以严格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体系为重要保障。
完善责任制度,强化执法监督是有效发挥国库职能的重要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充分发挥其强化预算约束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监督执行机制,包括政府财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专业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对资金和财务的监督,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等。这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
(5)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制度相互配合。
国库集中支付的显著特点是资金的流转链条短、速度快、支付程序简捷,各资金使用部门没有资金的直接支配权,因此填补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但是,仅有集中支付制度还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绝对合理性、合法性和安全性,因为它无法彻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货商勾结起来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不能根本杜绝腐败现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巩固成果、提升规模、完善功能、创新机制”这一原则,坚持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精神文明相结合,统筹规划,建管并举,加强后续服务管理,形成综合性规模效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根据发改农经〔〕407号文件精神,我市年项目建设任务为:太阳能热水器319台。
三、建设方式
农村太阳能热水器项目以户为基本项目单位,同时对太阳能热水器与卫生间同步设计、同步施工指导,使用户综合利用,取得综合效益。
四、资金筹措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工程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受益农户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补助1200元/户,我市补助560元/户,受益农户每户自筹560元。
五、项目建设要求
(一)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单项工程建设规划规定的标准,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符合国家要求,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二)严格资金管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由市财政局根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资金。要严格按照我市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确保建设质量。严格执行太阳能热水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力度。从事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的施工人员、直接面向农户的技术服务人员和太阳能使用户必须经过培训,从事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的施工人员必须持有“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严格项目验收。项目完工时限为年3月31日前。项目整体完工后,要及时整理相关资料,先行自验,并进行项目审计。自验合格并经市农村能源管理部门核验后,向省能源办提出书面验收申请,由省能源总站负责验收,报省农委备案。
六、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退耕还林成果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对项目的组织领导、技术指导、配套资金落实、计划任务完成、项目建设质量等情况负总责。市财政部门负责配套资金落实和资金使用管理。各乡镇街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组织发动,村(社区)负责提供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户名单。乡(镇、街道)村两级负责安装户的资金筹集,要求年12月26日前完成安装户资金筹集。市农村能源办公室统一将筹集资金上交财政专户,并组织专业安装人员统一安装。
【关键词】高校 两级管理 财务监督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即进一步明确学校本部与下属院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大下属院系在日常教学、学生工作、学科建设、固定资产购买与管理等方面的权限,从而调动下属院系的积极性。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下属院系的财务支出自增大,支出的金额也会增多,必须构建相应的监督体系,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完善财务监管途径的现实意义
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财务工作的模式、内容相对更为复杂,这就需要促进院、系财务监管的对接,否则可能形成监管漏洞或者多重监管,甚至滋生腐败问题。因此,完善财务监管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各系、部门拥有较大的财务支出权利,这虽然可以调动院系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可能存在资金使用统筹程度不够、从全校来看资金总体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监管,避免资金浪费,确保院系资金使用效率。
(二)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投资规模巨大,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2.2万亿元,而高校除这种财政性经费外,还有大量的银行贷款、经营性收入,这就使得高校的资金总量规模异常庞大,必须强化财务监管,才能有效避免等问题,保障国家资金安全。
(三)有利于明确院系双方的职责
目前高校院系两级资金支出包括各种固定资产支出、教职员工薪酬福利支出、教学实践等支出,这些支出项目多,其中不乏支出是全校统一,部分支出则由各系自己把握,形成了“两条线”,这就必须完善监管途径,使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且院系双方都有明确的职责,避免管理混乱导致资金使用无序,甚至造成资产流失或者浪费。
二、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加强财务监管的基本途径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监管主要是通过推行预算管理来落实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监管范围、监管资金来源、监管资金使用制度等方面。
(一)明确财务监管范围
高校支出分为很多类型,若未事先予以明确,则可能导致费用难以划分。首先,要明确院(系)办公经费监管范围,这种经费包括各类招待费用,各种办公用品消耗的费用,此外还包括电话费、各种助学金等,高校要明确哪些属于学校支出范围,哪些属于系内支出范围,这样才能为财务监管提供基础。其次,要明确院(系)人员经费,具体到高校而言可以分为按照不同的职称职务发放的津贴奖金,平均发放的各种资金如卫生费、防寒防暑费等,这些经费有部分由学校进行管理,有部分经费由系确定,因此必须予以明确。
(二)明确监管资金来源
明确监管资金来源主要是确定学校、系内资金分配方案和办法,从而确定各主体资金总额。首先,要明确学校与各系资金分配办法,或者说明确各系预算提成的比例,一般而言,如果系内有学生(即教学类别的系),则可以根据教师人数、学生规模、系内总体收入情况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如果是行政后勤部门,则更多的是要根据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等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其次,要明确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对于人员经费,可以参照历史数据予以确定,而公用经费则可以根据学校总体经费情况和教职工人数等予以确定。
(三)明确各类资金使用办法
首先,要明确预算内资金使用办法,一般而言,对于常规性的预算支出,可以采取相对简单的使用管理办法,只需要履行财务部门规章制度就可以支出。对于会计年度预算内未支出的剩余资金,可以采取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奖励。其次,要明确超预算资金使用办法,由于院系发展形势会发生变化,因此部分院系可能存在资金支出超过预算的情况,学校要明确处理方案。再次,要明确系(部)创收收入使用管理办法,对于非预算内收入,如成人教育收入等,高校要明确相应的分配方案,可以用来支出的范围。
三、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完善财务监管途径的保障措施
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监管落实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来推动财务监管的畅通,最终达到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目标。
(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管落实机制
完善财务监管途径首要条件是要使其落到实处。首先,要明确权责,要明确学校党委、学校分管领导、院系的职权,明确学校财务监管的基本流程,特别是各种资金异常情况的资金处理流程。其次,要建立细化、实化、量化的财务监管体系,高校要对不同额度资金支出的权限予以明显,从量化的角度确定各主体的支出权限,要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建立完备的监管方案,从资金收入、资金审批与划拨、资金支出与后续监管等明确监管途径。
(二)要创新财务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财务监管的落实,要在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软件的基础上,积极购买相关的模块,提高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学校――系(部)财务监管体系,即要实现监管的网络化、实时化,使财务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在学校――系(部)之间传递。其次,要加强培训,要强化对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各系部负责人的财务知识培训,不断强化其财务安全、效益意识,促进其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要建立财务监管督促检查机制
首先,要推进实施财务公开制度,高校要建立学校、系(部)定期财务公开制度,并明确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方式和公开的具体途径,使整个财务工作置于外部监管之下,避免有限度的公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建立专项监督检查机制,学校要根据资金使用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时间节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工作,通过这种专项检查推动财务监管的落实。再次,要努力构建财务监管常态化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财务监管的外部环境,最终达到助推财务监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储昱.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研究[J].时代金融,2012(15).
首钢财务管理工作,适应结构调整新形势,运作资金管理新模式,构建并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体系,为战略结构调整各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后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课题的提出
(一)适应首钢战略结构调整的需要
2005年首钢改革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2月18日,国家批复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依据实施方案,首钢在北京地区落实压产搬迁、筹划总部经济,同时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循环经济理念在北京顺义和河北曹妃甸地区承建搬迁载体。
如何在“上游制约、金融监控、市场动荡”的不利环境中有效地缓解资金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渡过阶段性资金供需差异变化的困境,实现“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和总部经济”三驾马车的齐驱并进,关键在于适应结构调整新形势,运作资金管理新模式,构建并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体系,为战略结构调整各项事业奠定坚实的资金后盾。
(二)提升首钢资金管理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首钢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管理理念不断更新,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地保证了首钢改革与发展的各项资金需求,但与国际先进企业资金监控、资金调度、资金效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首钢资金集中管理的框架体系及基本思路
按照结构调整资金需求,以资金全面预算为监控依据,以资金结算平台为监控手段,整合一业三地资源与资金,围绕“资金集中”管理主线,重点实施“五个方面资金集中”,即:采购资金集中管理、货币收入集中管理、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融资资金集中管理和投资资金集中管理;全面落实“五项保障措施”,即:人力资源保障、全面预算保障、系统监控保障、资金结算保障和配套制度保障;深入挖掘内部资金,合理引入外部资金,科学统筹平衡资金,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实现首钢公司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及基本做法
首钢资金集中整体化管理,遵循“集中资金所有权不变,分子公司经营权不变”的资金集中原则,本着“集中调配、统一结算、有偿使用”的资金使用价值最大化原则,在保证首钢简单再生产资金的前提下,优先保障首钢结构调整时期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为了确保“资金集中”管理效能,重点实施了五个方面的资金集中管理,全面落实了五项保障措施。
(一)五个方面资金集中
1.成立供应财务中心,实施采购资金集中管理。
根据一业三地生产经营和战略资源控制需要,对北京、迁钢、首秦“资源采购业务”进行整合,成立了供应财务中心,下设“三地供应”资金管理小组。资金管理人员通过ERP系统,进行采购到货、耗用、结算、库存等情况的实时监控。
2.成立销售财务中心,实施货币收入集中管理。
按照公司钢铁业集中整体化管理部署,成立了销售财务中心。销售财务中心通过对销售策略、销售地区、销售产品、销售渠道的集中管理,实现集团销售收入最大化、销售构成合理化和销售地区差异化。
3.规范进出口结算程序,实施外汇资金集中管理。
一业三地生产格局形成以后,首钢对进出口业务进行了梳理,规范了出口收汇回流资金、进口矿石支付资金、费、港杂费等各项外汇资金的结算程序,明确迁钢公司、首秦公司进出口业务纳入首钢总公司集中管理范围,明确各单位权利义务及往来关系,逐步完成了集团外汇资金的集中管理,实现了外汇资金收支的最佳平衡,有效地减少了汇兑损失。
4.改变融资模式,实施融资资金集中管理。
现代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财务杠杆的强劲支撑。首钢集团作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钢铁联合体,更需要借助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供应商、客户等外部资源筹集结构调整进程中的各项资金。在规模效应作用下,实施融资资金集中管理,以集团名义进行统筹融资,不仅可以获得更为有利地“资信评级”,而且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战略支持”,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集团单位自主融资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金融风险。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和难得的发展机遇,2005年首钢集团及时改变融资模式,积极推行并实施融资资金集中管理,主要包括银行授信、银行贷款、承兑汇票贴现、担保四个部分的集中管理。
5.明确投资权限和审查制度,实施投资资金集中管理。
在内部投资资金方面,健全了内部投资项目概算审查制度,实施内部投资项目总公司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集体决议制度,由总公司计财部组织集中审核。
在对外投资(外部投资资金)方面,根据总公司对外投资管理办法,对集团对外投资增加了补充规定:集团二级法人对外投资决策权以300万元为限,300万元以上对外投资需报总公司审议批准。
(二)五项保障措施
1.创新财务人员管理模式,提高人员素质,为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经公司批准,2005年公司创新了财务人员管理模式,变更了集团单位财务人员隶属关系,将其劳资关系全部调入总公司计财部,实行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相应成立了5个处级派驻站和13个科级派驻站。同时,对子公司和独立厂实施财务主管派驻制。
2.完善资金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提供全面预算保障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钢铁业资金预算的高度集中管理。钢铁业资金预算高度集中管理以总公司计财部为管理主体;以总公司资金结算平台为管理工具;以钢铁业“资金平衡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为管理依据,以“统收统支、以收定支”为管理模式,以新钢、股份、总公司、迁钢、首秦以及即将建成的首钢京唐公司组成不同管理口径的编制范围。
二是子公司独立厂资金预算的分权集中管理。首钢集团钢铁业以外的子公司独立厂资金预算采取分权集中式管理,即在充分尊重子公司独立厂“资金收支需求”的基础上,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核定资金预算,体现资金的分权管理;资金预算制定后,由总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监控调拨,体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三是利用ERP系统强大的管理功能,为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提供系统监控保障。
四是借助网络技术,建立集团资金结算平台,为实施资金集中整体化管理提供资金结算保障。
五是修订完善集团资金管理制度,为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提供配套制度保障。
四、取得的效益和效果
(一)经济效益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以后,经济效益显著,具体可概括为:一个降低、两个提升、三个确保。一个降低,即降低了集团资金使用成本;两个提升,提升了首钢资金的使用效率及融通能力、提升了首钢集团核心竞争能力;三个确保,确保了“一业三地”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确保了结构调整项目资金需求、确保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社会效益
首钢资金集中管理体系,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衍生了切实的社会效益。
1.为首都奥运规划和国家区域经济调整做出了贡献。
首钢通过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改制划转进度,以实际行动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做出最大支持,同时也缓解了北京市水源匮乏、电力吃紧和环境治理压力,为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作出了贡献。
通过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工艺先进化、流程紧凑化、装备大型化的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基地和首钢顺义冷轧基地建设资金得到了优先保障,结构调整进程不断推向纵深,在落实国家“冶金布局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京冀互动、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强势经济”部署中,逐渐显现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为集团企业探索总部经济模式下的资金管理开辟了新路。
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型、区域经济合作,促使总部经济成为主流。首钢实施的资金集中整体化管理体系,是首钢结构调整和总部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创新,顺应了我国经济运行趋势,激活了资金的“流动性”和“集约性”,为其他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总部经济”模式下的资金管理开辟了新路。
3.为同类企业搬迁进程中的资金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三门县;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09-1
1 三门县油茶产业的现状
三门县油茶主产区都是相对贫困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收入,由于油茶种植粗放,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目前油茶的经济收入较低,只占农民总年收入的1.7%。虽然现有油茶面积较大,但实际投产面积3万亩,油茶产业经济在产区林业和山区总体经济中的地位不高。
2 油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2.1 具备发展油茶产业的基础条件
三门县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也是全省25个欠发达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100万亩,有不少迹地、低产用材林、抛荒地。三门县山地、丘陵的立地条件及气候条件都适宜油茶种植,是发展油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自然条件。
2.2 发展油茶产业增产增值空间大
三门县目前现有油茶面积约3万亩,由于油茶种植粗放,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实际投产面积仅1万亩,油茶亩产仅5kg,一产年产值仅300万元,因此,发展油茶产业,油茶的亩产量和总产值增值空间大。
2.3 油茶作为优质食用油市场潜力大
茶油是营养健康型的高级保健食用油,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达85%以上。油茶生长于丘陵山地,其生长环境生态良好、基本不用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符合现代人们追求绿色健康食品的消费心理,因此,茶油将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具有广阔的国内国际消费市场。
2.4 领导重视、政策导向好
三门县针对欠发达地区特点,立足资源优势,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统揽,以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大产业,少人口”,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油茶作为产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其产业发展得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几年来,在我县最适宜发展油茶的地段新建了油茶良种推广示范林1600亩(亭旁镇800亩、横渡镇300亩、三门林场500亩),每亩扶持1500元,共投入240多万元。
3 油茶产业发展目标
3.1 近期目标
2010年8月-2011年7月,建设油茶良种推广示范面积1100亩,技术推广示范500亩。建立油茶专业合作社1家,联系科技农户20户,培训农民300人次。良种推广示范基地作业主干道建设3.2km,辅助道建设5km,蓄水池建设4个。
3.2 中期目标
2013-2017年,到2015年,再建设油茶良种推广示范面积3500亩,技术推广示范1500亩。初制油茶亩产平均达到20kg,平均亩产值达到700元。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9000万元,其中种植产值2500万元,加工产值6500万元,全县油茶种植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2500元以上。初步建成三门县较完善的油茶产业体系,在油茶的苗木培育、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提升一个层次。
3.3 远期目标
2017-2020年,到2020年,再建设油茶良种推广示范面积3000亩,技术推广示范2000亩。初制油茶亩产平均达到25kg,平均亩产值达到1000元。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其中种植产值6000万元,加工产值1.3亿元,全县油茶种植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500元以上。建成三门县比较完善的油茶产业体系。
4 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抓好三门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我县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班子。抓好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2 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在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三门县研究制定良种补贴、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扶持政策,支持油茶加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在精深加工、带动辐射和市场开拓方面引领全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
4.3 加强项目建设检查和指导
全面建立项目申报制度、项目事实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等,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和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4.4 强化资金使用监管机制
建立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财务的规章制度,对项目设立专门帐户,实施专款专用,同时配备技术和财务等有关人员组成的监管小组,开展必要的检查和抽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5 加强产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成效的宣传
加强政策宣传和报道,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项目建设的示范辐射效果,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信息化管理。
5 油茶产业预期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5.1.1 直接经济收入 建成投产后,油茶亩产值达到2000元,年产值达到320万元。
5.1.2 增产增效 建成投产后,使盛产期的油茶平均亩产从现有5kg增产至30kg,亩产值增加1500元。
5.2 社会效益
实施后,将极大提高三门县油茶产业的发展,提高三门县整体社会影响力;同时将在油茶主产区提供大量的农民就业机会,能够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5.3 生态效益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持续增加收入为核心,严格执行资金使用政策,充分尊重移民群众意愿,解决移民突出困难和问题,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移民安置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资金性质不变的原则。新增土地补偿资金是依法增加的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费,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
(二)坚持统筹安排使用的原则。新增土地补偿资金要依据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时生产安置费的使用对象和渠道逐级落实到村组,发展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国务院三峡办的统一部署,最大限度地考虑三峡移民的利益,实施的项目要最大程度地惠及移民家家户户。
(三)坚持统一政策、分级负责、区为主体的原则。区政府是落实新增土地资金补偿政策的工作主体、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有关安置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导移民及移民所在村组开展项目确定、方案编制、申报及实施工作。区对口支援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坚持阳光操作、移民参与的原则。在项目的确定与申报、资金的拨付与实施等环节,充分尊重移民的意愿并接受移民群众的监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确保专款专用,维护和保障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使用范围与用途
(一)使用范围和对象。新增土地补偿资金使用范围为我区接收安置三峡外迁农村移民的村组;对象为我区安置的三峡外迁农村移民及其所在村组。
(二)资金用途。依据国务院三峡办的规定,区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将上级拨付的新增土地补偿资金,按照原迁三峡移民人数进行测算分解,拨付到移民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原迁移民人数分别测算分解到移民村组,并在移民村进行公示,以村为单位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所在地金融机构或信用社开设专户存储,实行村账镇(街道)管统筹用于移民村组发展生产和解决移民实际问题,实行项目扶持,不得以现金方式直补到人。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考虑三峡移民的利益,实施的项目要最大程度惠及移民家家户户。新增土地补偿资金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农村移民安置后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条件及基础设施配套;三是帮扶农村移民发展产业和增收。
结合我区三峡移民工作实际,新增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六类项目的扶持:
1、危旧房屋改造补助。重点解决三峡移民安全居住等突出问题,对部分年久失修、损坏较重的危旧房屋的维修改造进行补助。
2、户内生活设施改善补助。重点改善三峡移民户内饮水、电力、供暖、卫生等方面的生活条件。
3、生活困难补助。重点用于三峡移民特困户生活救助、大病医疗补助、子女上学困难补助等。
4、分户生产发展补助。可以用于三峡移民购买生产资料及设备、创办小型企业、发展生产项目补助等,帮助三峡移民户发展产业和增收。
5、土地改造补助。对部分移民耕地质量较差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进行土地改造,提高土地产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6、就业技能培训补助。可以用于三峡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补助,提高移民就业和增收能力。
四、实施程序及时间要求
(一)以移民村组为单位,由移民所在村组提出项目扶持申请,经村级公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审核,报区政府批准实施。区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将批准实施的项目汇总后,报市水利移民管理局备案。
(二)各类项目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移民所在村组签订实施项目扶持协议后,由移民所在村组组织实施,项目完成并经区对口支援领导小组组织验收后,由移民所在村组报账提款。
(三)按照时间服从工作质量、进度服从总体安排的原则,各移民安置镇、街道应在2012年6月底前实施完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成立区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加强对三峡移民新增土地补偿资金工作的领导,有关移民安置镇、街道要指定专人靠上做工作,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社会稳定。
以《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陕政办发[]29号)和农村义务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教育系统财务监督,规范学校财务行为,积极推行预算管理和校务公开,确保教育经费安全和高效运转,切实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实施意义
中小学财务监管工作的开展,对科学规范我区教育财务管理,确保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和落实教育部、财政部教育经费“校财局管”管理模式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中小学财务监管工作,是在理顺“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将充分保证各项经费能够及时拨付给学校,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有利于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2、会计监督力度逐步加强。中小学财务监管工作的运行,不仅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加强资金监管力度,防控不规范的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3、财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财务监管工作具体模式是集中支付、集中核算、软件管理,要求财务人员职业道德高,业务知识新,专业技能强。
三、实施方式和机构设置
1、实施方式
撤销各学校(单位)的财务机构,财务核算全部上划到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统一管理,业务上可受区政府会计核算中心指导,在区财政局的监督和教体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学校(单位)在法人代表的领导下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会计业务由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统一管理,采取“集中支付、分户核算、软件管理、全程监督”的财务集中核算模式。负责指导和监管各中小学(单位)财务收支执行情况。
2、机构及岗位设置
在区教体局设立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与教体局计财股合署办公。中心设置主任、总会计、审核会计、记账会计、稽核(内审)、档案管理(内务)等岗位。根据实际需要和业务开展情况,定编制(从教育系统总编制中调剂,不新增财政负担)、定岗位(职责)、定人员。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的财务人员在教育系统中选调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又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各核算单位设一名专职报账员,由学校(单位)提名,经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批准,在校长领导下,履行单位的报帐职责,管理单位的财务活动,并负责向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报账。
四、基本原则及实施范围
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以“规范、服务、严格、及时”为宗旨,以“统一财务、规范管理、量入为出、高效安全、服务教学”为目标,理顺教育经费管理渠道,强化学校财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1、基本原则
①“三权不变”原则。实行财务集中监管,各学校(单位)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即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收支审批权不变。
②“二集中”原则。实行财务集中监管,以会计核算为主,融会计服务和监督于一体,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集中保管会计档案资料,提高核算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
③“一统一”的原则。实行财务集中监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统一依据国家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规范核算单位财务收支行为,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2、实施范围
全区教育系统所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局直事业单位。
五、实施步骤
中小学财务监管工作从年7月开始实施,具体实施步骤是:根据全区实际情况,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到年底前全部实施完毕。
第一阶段,先集中监管川塬六镇初中和周原镇所有小学学校财务。自年7月底起,撤消实施学校原基本账户,由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在商业银行统一开设基本账户,用于核算其所有资金的收支业务。各学校在7月底前对本学校的财务账目进行全面清理,编制移交清册,在区教体局、财政局的监督下,将账目移交到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9月1日起按新的管理办法进行运行。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试点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于年1月起将川塬6镇其余学校和西部山区八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务集中监管。
第三阶段,截至年12月底将直属学校及局直事业单位财务集中监管,全面实现中小学财务集中核算、统一监管。
六、保障措施
为加强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相应机构保障该项工作顺利实施。
2、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
监察局负责监督和指导区中小学财务监管工作的落实。
区人社局和区编办负责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机构审批及人员编制工作。
区教体局负责组建并领导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开展工作,制定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各项财务工作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
区财政局配合区教体局审定各项财经制度的起草工作,负责指导中小学财务监管中心的会计业务。
区审计局负责指导并监督各项财经法规的落实情况。
一、目的意义
森林抚育是科学经营森林、培育优质高效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要把森林抚育作为巩固大造林绿化成果,提升我乡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推进宜居生态建设。
二、抚育对象
(一)我乡2014年幼林抚育安排7个村(湖柄除外)。
人工更新造林幼林抚育任务3900亩(详见《2014年小箬乡幼林抚育补助面积汇总表》)。
(二)主要针对2011年新造的未成林造林地的抚育(指人工造林),确保能够成林成效。
(三)幼林抚育作业由业主组织施工,亦可聘请有抚育作业施工经验的工程队实施。
三、技术要求
(一)抚育方式:幼林抚育内容主要有割灌、除草松土等,
不炼山造林的幼林抚育要求沿等高线水平带劈草抚育,锄净植株周边50cm见方内的杂草,并进行培土,保证幼树的营养空间,促进林木生长。稀疏林分的幼林抚育要求全面劈杂、除萌,保留林中天然散生的阔叶幼树,使之尽快形成近自然混交林。
(二)时间安排:2014年7月中旬前完成作业设计;2014年7月10月开展施工作业;2014年10月底前完成检查验收和工作总结并上报。
(三)检查验收
根据《森林抚育规程》、省林业厅、市林业局《关于下达2014年森林抚育任务的通知》要求,对幼林抚育小班地块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抚育面积采用地形图勾绘逐块核实。
四、资金使用管理
(一)补贴标准。
幼林抚育补贴标准平均每亩100元,资金由县政府配套解决。各村委会要将补助经费落实到造林业主或经造林业主同意直接支付给承担抚育任务的施工作业单位或个人。
(二)拨款方式。
幼林抚育施工完成后,县林业局幼林抚育指导组协助林业站对其所监管单位进行检查验收,有关施工作业单位或个人补贴资金按检查验收单合格面积拨付。
五、各项保障措施
一、总体思路
以加强我镇农村环境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为目的,严格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规范我镇农村环境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工作,达到项目应有的生态功效。
二、整治目标
通过综合整治项目工程的实施,即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河道清淤疏浚工程、河道氮磷拦截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工程,彻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真正使综合治理村庄走上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之路。
三、规范要求
1、规范申报管理。本项目具有综合性强、总投资大、规划分期实施的特点,各村应指定专门人员,仔细研究项目申报要求,认真开展所辖范围内的调查摸底工作。镇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划分片区,以片区为单位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分阶段推进全镇的综合整治工作。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招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经市发改局组织相关部门对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进行初评,初评合格后再向上申报。
2、规范工程实施。切实加强工程的建设管理,严格落实项目“四制”,即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应遵循“谁建谁管护”的原则,选择工程施工单位不仅考虑工程的建设质量,更要考虑工程长效管护监管的可操作性,因此投标单位应是有资质、质量高、信誉好的专业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阶段,镇主管部门及各村应加强工程进度督促,严把工程质量,严格要求中标单位按照合同的建设要求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规范资金使用。镇主管部门及各村应严格规范资金使用程序,设置单独科目独立核算,坚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工程款,确保工程资金使用规范、合理、有效。同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跟踪审计,确保工程按要求全面实施到位。镇财政将根据市级拨付资金的比例及时拨付工程款。
4、规范台帐建设。台帐是项目检查和验收的重要依据,因此镇主管部门及各村在项目申报、建设和后期管护中,应做好台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台帐资料规范、齐全,以便日后的检查和验收。工程台帐要收集整理工程的可研报告、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建设合同、影像资料、水质检测报告、监理报告、工程审计报告等资料。资金台帐要收集好资金管理办法、报帐申请单、资金下达文件、相关票据、资金审计报告等资料。
5、规范长效管护。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对建成后的治污工程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在通过上级验收后纳入村长效管护范畴;河道生态拦截工程建成后三年内由施工单位负责管护,管护期满后纳入村级长效管护范畴;垃圾收集处理工程由镇创建办进行监督考核。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主管部门及各村要把农村环境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健全工作网络,成立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来推动项目的实施。镇政府成立由镇农服站、财政所、环保、创建办(太湖办)、城管中队、审计所等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镇领导小组由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任正、副组长,镇环保、农业、城管、财政、审计、创建(太湖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综合整治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2、明确部门职责。各部门要按照分工合作、上下联动的原则,形成合力,明确项目总体建设目标。镇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对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河道生态拦截工程的建设、指导和监管。镇创建办负责垃圾收集房的建设和垃圾日常收集处理工作。镇财政所负责制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核算工程款并及时拨付。镇审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负责指导项目的招投标、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等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