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移动互联网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互联网特征

第1篇: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1.预测进入稳定期后有线互联网使用人口将逐步向移动互联网市场转换

自2004年韩国网民超过3千万名以后,上网人口的增长逐渐趋缓,特别是2008年网民数增加首次低于1百万名,2009年则仅增加39万名。

2007年以后韩国上网增长率一直停留在1%左右,2009年上网率较去年增加了0.7%达到77.2%。2008年ITU资料显示韩国每100名人口中75.16名上网,这低于IT强国挪威13.7名,紧随日本(75.4名)。

2009年下半年各种智能手机纷纷在韩国上市,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的机会增加。再加上自2010年1月苹果Ipad面世之后,通过PC上网的方式会逐渐转换成使用“SmartBook”上网。

2.性别差异小幅度上升,男性用户的上网量增加

网民的男女比例差异在逐渐缩小,2007年之后这个差异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08年降到7.0%之后,2009年又提升到7.2%,增加了0.2个百分比。这种特征也体现在2009年整体网民的上网特征上,览客韩国监测的男性网民的各个上网指标也都比去年增加很多。

同时无论男女老少,韩国网民人均访问网站数较去年增加幅度较大,说明互联网已深深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民无论是在信息查询还是在互联网服务使用上,其应用范围较之前都有很大的拓宽。特别是新网站或者成为焦点的服务在电视等媒体上被推广,以及搜索服务技术水平的提高等都对上网使用率的增加作出了贡献。

2007年以后,在韩国10岁、20岁、30岁网民的上网率已经超过99%,因此这些年龄层网民的增加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并且与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等国家问题一样,网民中4、50岁网民的比例也在增加,特别是2009年50岁以上网民的比例较去年增加了1.2%,增幅最大。

在各个年龄层网民的人均PV、访问网站数、访问时长等指标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为“人均访问网站数”。人均PV和访问时长指标中,1、20岁网民数值较去年小幅度减少,但是人均访问网站数数值中,所有年龄层网民的数值都有所增加。这说明网站数和网速速度提高了,网民会在有限的上网时间内在各种网站之间快速移动。

第2篇: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关键词】运营商;电子渠道;电子商务;转型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广泛应用,以电子渠道为通路的电子商务开始步入高速成长期。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7万亿元,网购用户规模达1.87亿人。乘此东风,通信运营商的电子渠道也得到了有效建设和拓展,目前已经成为运营商不可或缺的重要服务渠道之一。

面对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形势,电子商务正在步入成熟期,如何快速实现从“电子渠道”阶段向“电子商务”阶段转型,是运营商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一、电子渠道VS电子商务

1.电子渠道。通称为电渠,主要是以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将产品的销售与服务数字化,让客户借助终端设备而获得自助式服务的新型渠道。

作为分销渠道,电渠给运营商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分流营业压力,电渠可以24小时提供各种电信业务服务;二是降低运营成本,削减支付给实体渠道的佣金费用;三是有助于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四是引导客户消费习惯的转变(从实体店转向互联网)。

目前,三大运营商电子渠道均以二次服务为主,以客户的服务便捷性为主导,电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24小时自助终端、官网、网上商城、手机营业厅、短信营业厅、电话营业厅等。

整体来看,中移动的电子渠道全国布局最早,发展的步调统一性最强;中电信南方省份的电子渠道业务发展比较领先;中联通起步较晚,但借助3G的网络优势发展速度最为迅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运营商电渠仍存在着“电信营销”与“互联网营销”接轨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互联网营销人才匮乏,企业在人才引进上受到现有体制的制约;二是互联网营销缺乏创新,目前的电渠功能还主要是将实体渠道办理的各项业务直接搬移到网上;三是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市场运营差异化、财务制度等机制跟进缓慢,使得电子渠道的发展受阻,经济效益体现不出来。这些问题导致运营商的电子渠道很难有效融入互联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浪潮。

2.电子商务。通称为电商,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商客之间的网上交易、在线电子支付、售后服务等各种商务活动。

由于电子商务全天候、成本低、速度快、服务便捷、无地域限制等优点,已使众多行业获利非浅。但运营商的电子商务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即没有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特别是“网络族”)的变化需求,在业务收入上也没有达到运营商的预期效果。

从运营商来看,中移动电子商务较为看重企业客户的需求;中电信较早地探索了B2B发展模式;中联通起步较晚,但勇于突破传统营销模式,敢于尝试互联网营销方式。

2012年来,运营商进军电子商务的步伐明显加快。表现其一:各家官网开始重视用户体验,突出销售。页面改版得更加简洁、清晰,电信、联通的页面风格与电子商务网站当当、京东商城等格调趋于接近;其二,电子商务营销得到重视并得以实施。2012年以来,运营商在其官网上不断推出买赠、秒杀、限时购等符合互联网特性、顺应互联网潮流的促销活动。5月17电信日联通推出20元3G卡促销活动,网厅当天用户访问量突破500万,单日销售额突破1.1亿元,网站全球排名进入前200名,首轮限量10万张20元卡当日售罄,联通的百度指数和网络流行度扶摇直上。

随着中联通电子渠道销售活动的火爆上演,这种隔空对决的网络营销明显地触动了电信和移动的神经。电信随后亦在其官网上推出了19元3G卡。下一步,运营商的电子渠道向电子商务转型已势不可挡。

二、电子渠道向电子商务转型路径

电子渠道的建设和完善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交易通道和基础支撑,尽管转型的方式和运营模式不尽相同,但传统行业和IT行业从电子渠道到电子商务转型成效显著。这一切也为运营商向电子商务转型提供了参考路径。

第一步:构建适应互联网发展特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首先将核心而简单的业务电子渠道化,通过扩展企业的线上产品及业务,实现电子营销,进而辐射更多的增值服务,这也是做电子商务的第一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仅实现商品管理、促销活动支撑、导购服务、仓储物流、订单管理,而且做到与用户交互、用户行为分析,同时具备与物流等系统对接以及第三方电商合作拓展等功能。如图1所示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具体结构。

图1 基于互联网特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结构

与传统企业不同,通信运营商在构筑电子商务平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方面,中联通是领先者,其统一的数据平台,形成了统一的运营步伐,打出了统一的市场组合拳,市场成效也开始显现。与中联通不同的是,在统一数据库平台方面,中移动与中电信还需要解决分省运营的问题。

第二步:加快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转型。首先是企业内部对电子渠道转型的市场认识要高度统一;其次是提升平台能力和优化营销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重点是保障营销政策、营销资源和人力资源到位;再者是在战略目标下,完善对电子商务运营的考核机制,全面推进电子渠道转型的实施;最后是要建立或重新整合相关的流程制度。

当前运营商的各项业务流程是建立在实体渠道基础上的,已经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必须建立一套适合电子商务运营的新的流程制度,以提高效率,适应发展需要。

以中联通为例,2012年宣布成立电子商务部,并明确新产品、新业务优先在网上、销售,并匹配电子商务部一定额度的营销成本,走出了探索电子营销体制变革的重要一步。

第三步:建立一体化电子商务运营体系。电子商务运营主要是数字化运营,要构建基于用户体验、数据分析的数字化运营体系,重视影响销售额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生产流程、导购服务、物流体系等环节。

在生产流程方面,要根据互联网销售特点,梳理涵盖售前、售中、售后的标准化流程,实现规范、高效操作管理。

在导购服务方面,要统一销售导购服务标准,形成统一的网上导购、咨询回访、售后服务等电子商务销售服务模式。

在物流体系方面,要建立第三方物流为主与用户自提相结合的物流体系。一是与规模较大、服务能力强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建立评价机制,统一服务标准;二是根据当地情况设立若干自提点,用户到指定提货点自提。

而从运营模式上看,目前运营商重点运营B2C,辅助提供B2B业务。当然,运营商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特点,客观上需要运营商去独创、去探索。随着运营商电子商务领域的深度参与,必将带来更多的改变和惊喜。

三、转型注意事项及未来趋势

运营商的电子渠道向电子商务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一些关健问题和事项还需要引起注意。

1.市场营销推广是关健。如何让用户使用?这既是诸多开展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成功的关健所在。对于运营商而言,在做好阶段性促销与常态性销售有机结合的同时,一定要在提高3G业务流量、拓展社会网站以及品牌打造方面进行周详的策划和研究。

2.完善产业链环节。电子商务流量为王,纵向来看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大有可为,从购买意向确认、下单、支付、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如:物流配送时限带来的挑战,支付平台建设遇到的问题、网络安全等。

3.与实体渠道的关系。目前运营商的电子商务才刚刚开始,只有采取与实体营业厅互动方式,才能更多更有效的把控住客户,从而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第3篇: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关键词 热点 营销体系 营销触发 营销策划 营销监控 营销评估

一、研究背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如何从客户当前和潜在的需求着手,将产品和服务进行精准推荐,对营销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电信运营商或多或少存在缺乏专业数据源收集和整理能力,对互联网营销时机、热点捕捉不及时,对于营销活动缺乏动态调配能力,营销渠道未实现系统化整合和应用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有效开展基于互联网热点的精准营销。基于以上营销痛点,电信运营商势必需要构建一套围绕互联网热点的营销运营体系,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二、研究基础

热点是大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信息,具有实时性(突然爆发)、病毒性(广泛传播)、互动性(舆论讨论)的特点,落脚到互联网比较鲜明的例子就是各种小道消息,娱乐圈就是各种八卦新闻。热点的几种可能:与公众相关或大众能够参与或具备争议与猜测的信息,否则没有人愿意传播则无以成热点。

互联网热点具有更新快、传播快、影响大等特点,所以互联网产品营销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用户、获取客户。而“热点营销”作为互联网通用、典型的营销手段,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以网络为传播载体,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

事件营销往往是通过营销策划行为后,形成网络和社会热点关注话题,才达到事件营销的概念标准,被称之为事件。也有些营销行为,是在社会关注点出现后及时跟进传播策略,进行商业品牌的进一步植入,并取得不错的传播成果,这种行为被称为利用网络热点进行事件营销。

三、研究方法

电信运营商利用互联网热点开展营销运营是通过及时捕捉互联网营销时机和热点,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客户当前和潜在的需求进行剖析,通过营销方案的设计、执行和监控过程,对营销动作、策略和渠道的进行动态优化,将产品和服务进行精准推荐,并形成客户和产品标签体系,沉淀更多的营销经验和可固化的营销模板。

互联网运营体系是按照营销触发、营销分析、营销策划和方案制定、营销执行、营销评估、营销沉淀六个环节,形成闭环式的运营流程。

营销触发环节是通过对互联网热点的捕捉触发营销流程或根据热点挖掘模型自动触发。互联网的热点捕捉渠道包括互联网社会化媒体、新媒体平台、各大品牌门户网站和各大搜索引擎。通过对内容阅读次数、传播次数、下载次数、使用人数、传播人数等关键数据的综合分析,结合各大门户网站的品牌影响力,构建热点内容捕捉模型,利用此模型挖掘互联网热点内容。

其次,营销分析环节是通过对热点、目标客户、产品或服务、营销渠道进行分析,为营销策划环节提供可筛选、可识别的基础信息,具体分析方法如下:从热点的价值型、可传播性、影响力判断是否符合开展热点营销;从受众用户群、分类进行分析,精准匹配目标客户群和所营销产品;从传播周期和传播途径分析,制定热点营销的活动周期和营销渠道。

借助大数据平台整合话单、信令、GN口数据、VGOP平台等各个系统数据,通过建立客户标签库(包括基础属性、业务特征、消费价值特征、营销活动偏好、终端偏好、渠道偏好、互联网内容偏好、服务偏好等),从而进一步挖掘用户当前需求和潜在需求。利用大数据平台打通各类系统数据源,并能够整合B域、O域等现有系统的数据源(DPI、话单、位置等),有效支撑实时营销。通过大数据的聚合和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多维度洞察、整理、解析数据特征,为运营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将营业厅、短信、呼入呼出、电子渠道、互联网及新业务触点进行整合,建立触点协同运营机制,根据实时营销方案内容实时匹配可营销触点。

在营销策划和方案制定环节,利用上述对互联网热点、客户、产品和渠道等标签体系的分析信息,对按照映射关系进行匹配,实现营销动作场景和方案的设计。(如图1)

只有向客户提供符合其真正需要的产品才能促使客户订购量的提升,所以做好营销产品与客户的匹配工作至关重要。依据分群画像后的各个潜在订购客户群标签信息、内容标签信息进行互联网产品内容和用户的匹配,向互联网产品潜在用户推荐个性化互联网内容。只有通过合适的营销渠道才能成功有效的接触到目标客户,从而促进客户业务订购量的提升,这是整个营销执行的关键环节。

营销活动中的交互环节比较多,执行周期也较长,为了尽可能降低执行中的风险和及时发现问题,各个执行环节的监控必不可少。通过对整个互联网产品营销活动的全流程进行监控,包括营销渠道监控、营销进度监控、营销质量等,提高整体营销活动流程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营销效果评估是阶段性营销任务完成以后,对营销活动进行全面总结的过程。通过评估不仅可以获取营销活动的实施效果,分析营销活动是否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而且可以总结营销活动存在的问题与经验,为营销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

营销结束后进行营销标签沉淀,标签类别涵盖客户基础信息、业务特征、消费价值特征、营销活动偏好、终端偏好、触点偏好、互联网内容偏好和服务偏好等内容,并形成个性化的微营销场景,将合适的业务,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推广给合适的客户。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运营商为提升互联网产品的发展水平,必须把握产品内容特征、互联网特性,准确识别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驱动,利用互联网的舆论热点事件,向偏好符合、终端符合、价值符合的用户进行营销,并且不断引进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和新的营销思维,进行互联网产品营销的深度探索,在开展具体的营销活动中,积累沉淀更多、更好的营销经验。

(作者单位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蒙古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罗森文.运营商打破营销困局之路:精确营销[J].通信信息报,2014.

第4篇: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Gartner从战略高度提出,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顾客交流能力,最大化顾客的收益率。零售银行CRM战略成功实施,首先是全面了解客户,真实把握客户需求,其后依据客户需求管理客户关系,为客户提品和服务,促进客户重复购买产品,提升资金保有,最终为客户提供终身服务并实现银行发展目标。互联网背景下零售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多接触点协同管理,以客户经理为主要接触点的客户关系管理已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需要多个接触点协同获取客户需求和管理客户关系,接触点包括传统的网点、自助、电子银行和新兴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二是交互性管理,客户需求越来越多在互联网接触点展现,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银行客户,对社交、互动的需求高,单向的推荐或广告模式难以达到效果;三是大数据管理,互联网金融客户数量庞大,需求大量展现,现有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很难一对一服务巨量“长尾”客户,需要靠大数据发现客户需求模式和资金流动模式,为客户推荐产品和服务,协助各个接触点交互管理客户关系。

二、提升传统接触点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当前零售银行对客户传统接触点账务易和资金流动特征已有一定的把握,主动销售产品已初具规模,但对获取客户需求仍有欠缺。客户经理和柜员对产品主动销售作用较大,特别是二次主动销售,电子银行被动销售产品作用较大,主动销售尚未形成规模。互联网背景下,零售银行传统接触点应进一步提升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一是优化现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大范围收集客户产品购买需求、资金流动需求、生活金融需求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二是提升网点员工主动获取客户需求的能力,培训和激励网点员工,使主动咨询和获取客户需求以及主动向客户管理系统反馈成为员工的一项日常工作;三是提升物理接触点和电子接触点交互管理客户关系能力,在网点、自助等接触点设计客户反馈终端,广泛吸收客户对银行产品、渠道和服务评价;增加客户在电子银行交易后的点评功能,增加短信营销的客户回馈功能;根据数据挖掘后的客户回馈信息,多接触点协同开展交互式客户关系管理,再次主动为客户提品和服务。

三、创新互联网接触点

创新银行和客户互联网接触点的目标是,在互联网获取新客户,深耕老客户,培育银行的“核心粉丝”,逐步将互联网打造成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接触点。

(一)创新互联网精准广告投放工具

对客户互联网访问记录进行大数据挖掘,获取互联网客户需求,以互联网广告的方式,对在线客户精准投放产品和服务信息,通过多接触点协同营销,获取新客户,深耕老客户。

(二)创新移动互联网金融工具

当前的“四屏世界”(电视、电脑、手机、平板)已逐渐向“单屏世界”融合“,单屏”主要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或平板。创新包括理财、比价、评价、线上线下融合等功能的移动金融工具已成为零售银行业务发展必要手段。移动互联网金融有其特定的偏好客户群体,女性客户、25-50岁客户、白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客户的移动金融需求都远高于整体水平,这些客户也是银行重要客户群体。通过创新互联网金融工具,零售银行可实现吸引这些客户进入银行,提高客户再次购买意愿,提升客户钱包份额,逐渐把这些客户培育为银行的“核心粉丝”。

(三)创新移动互联网接触点获取县域客户能力

数据表明,县域客户移动银行APP渗透率较低,但是移动理财APP渗透率和城区客户相近,可见县域客户移动理财需求大,银行可通过打通移动互联网金融工具和手机银行等现有电子渠道关联,以先注册后开户的方式,吸引县域客户成为零售银行新客户。

(四)创新互联网客户创意征集工具

一方面获取互联网客户的银行金融需求和生活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吸引客户对创意进行评价,银行对评价高的创意,以类似“众筹”的方式,测试创意有效性,激励积极参与的客户成为“核心粉丝”和新产品的试用者。

四、提升大数据挖掘和支持能力

第5篇: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运营商;用户需求;开放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039-04

The Study about the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Development

YANG Dong-liang

(China Tietong Anqing Branch, Anqing 24600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 of mobile Internet users is increasing rapidly,gradually beyond the fixed Internet users.The scale of domestic Internet is growing.The mobil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dustry.The develop? ment of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 brought endless application of space for mobile Internet endless.First,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fini? tion,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Then stud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in today’s situation,including trends in the demand of the users and the emerging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s. Finally,stand on a variety of angles,this paper has done a summary and outlook about the developmen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Key words: internet;mobile internet;network operator; user needs; open platform

1移动互联网概述

随着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并以其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从最初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等业务形式发展到当前的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业务形式,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长为移动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

1.1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从技术层面的定义,已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从终端的定义,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因此一般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应用和内容仍是移动互联网的根本。

1.2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的特点,日益丰富智能的移动装置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客户需求来看,移动互联网以运动场景为主,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业务应用相对短小精悍。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终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移动的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

2)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如手机支付业务等。

3)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终端能力方面,受到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无线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必须遵循按流量计费的商业模式。

4)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

1.3移动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对此,业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另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本文在这里对移动网和互联网的优劣势做了简要的比较,如表1-1。

表1移动网和互联网的优劣势比较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IT技术发展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发展周期一般会持续十年时间,技术发展周期已在2年前进入下一个重大计算产品发展周期,即“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图1为IT技术发展周期。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之一。它们的增长速率是任何预测家都未曾预料到的。

图1IT技术发展周期

2.1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以下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99年中国移动运营商引入日本的分成模式;第二次浪潮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飞速的时期;第三次浪潮在2009年,最重大的变化是运营商获得了3G牌照。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移动用户群,正在进入移动互联网需求的高速增长。PC互联网从2000万到1亿用了6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从2000万到1亿用了2年。智能手机使用率、3G网络覆盖率和上网资费的快速下降有效激发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andriod系统凭借开放和免费策略获得长足发展。

3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3.1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

移动互联网是全面的价值链竞争。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主体多元化,各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因此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企业,更多来自异质企业,如腾讯的IM、微信,苹果向运营商分通信费。

“终端+服务”模式成为产业链链高价值回报区,拉动微笑曲线上扬,同时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影响移动互联网运营竞争格局的力量。运营商+设备商为核心的价值链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图2电信价值链分配

3.2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

终端厂商、系统平台、互联网应用和运营商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如图3所示,这几大力量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图3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

1)终端:围绕终端打造综合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化,建立应用商店,把握互联网服务入口,同时参与应用运营,获得长期收益。终端制造商应当结合产业链能力,精选强势的操作系统合作伙伴,运营商伙伴等。

2)系统平台:系统平台是衔接移动终端及应用的关键环节,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制高点。结合产业链能力,将操作系统与终端的紧密结合。如NOKIA与微软的合作。建立应用商店,把握互联网服务入口。同时也参与应用运营,获得长期收益。

3)互联网应用:将优秀的桌面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桌面互联网产品正逐步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如IM,移动搜索,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应充分利用运营商网络资源和能力,向运营商领域或定制终端渗透。例如,Google经营接入服务、推出G1终端,腾讯推出微信。

4)运营商:运营商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最好的互联网服务引入到手机上。英国电信Vodafone提出就mobile plus战略,与雅虎、Ebay、MySpace等合作,打造生态环境。运营商还可直接提品和服务,采用收购、兼并、投资等方式,选择热门互联网公司,以此提升互联网服务能力。

3.3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趋势是:玩(娱乐化)、看(媒体化)、用(实用化)。手机游戏是目前用户付费使用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现用户对娱乐化应用的认可。移动互联网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媒体的功能,现在已进入微博式媒体时代,随着微博的产生,UGC(User Generated Contend,用户生成内容)性质的用户参与的内容创造的兴盛,赋予了移动互联网新的媒体特质。

中国网民偏爱网游、音乐和视频等娱乐内容,而美国网民则偏向于邮件、购物、旅行等实用型应用;中国互联网还会经历从娱乐型向实用和商务型转变的过程,这其中蕴藏巨大的商机。58同城、大众点评、口碑网等在资本及产品上的迅速扩展,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现。

图4中美网民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对比

3.4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产生

无论全球还是国内,排名靠前的热点应用均来自互联网公司,没有运营商主导的应用进入前列。移动互联网领域,运营商搭建的有围墙的花园快速坍塌,其门户网站访问量急速下降,英国电信2007年57%,2008年下降至22%。

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兴起于互联网,而后延伸到手机终端,如搜索、视频、博客、综合门户、电子商务等。领军企业依靠产品创新创造和获取了巨大财富。

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但市场竞争的焦点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手机浏览器,手机IM、手机SNS、手机搜索、手机门户网站、应用商店。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出需求大、用户规模大、活跃度高的特性,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整合能力。

3.5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力呈开放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开放成为趋势,运营商都在开放自身的资源能力,向第三方提供业务引擎,从而推动开发者应用移动优势能力开发新应用。

1)Telenor Content Provider Access:挪威的本土电信公司Telenor开放了SMS、MMS和WAP三类API,面向内容服务,一年创造约1亿美金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

2)O2 Litmus:西班牙电信开放自身O2网络应用的API,提供手机终端开发平台,提供应用软件商店服务。

3)Orange Partner:法国Orange公司通过Mobit平台向第三方提供开发环境,使其快速开发出基于手机应用的Widget,并将Wid? get嵌入Web网站上,供最终端用户订购。

4总结与判断

1)从产业链竞争角度看,产业边界日益模糊,没有可通吃产业链的公司,单纯企业竞争已逐渐转移为由若干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产业网/生态系统的竞争。运营商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如何发展高价值的管道是移动运营商需要考虑的方向。

2)从用户需求角度看,传统的移动应用基本以移动特有业务为主,如短信,彩铃,彩信等,未来的移动应用应具备互联网特性,且以从下到上的需求满足主。日益丰富智能的终端是接触用户的第一界面。

3)从业务特点角度看,相比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业务更加实用化和娱乐化。浏览器应用和客户端应用并存,客户端应用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传统互联网的社区是虚社区,手机则是实社区,具有实名、实时、个性化、准确性的特点,位置是关键。

4)从商业模式角度看,两网之间商业模式有着较大差异,运营商需要适应,并创造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

5)从运营管理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推出速度很快,对运营商的产品开发运营流程和机制提出全新挑战。

参考文献:

[1]侯自强.移动互联网:SP的未来之路[J].传媒,2007(10).

[2]常小兵.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商机[J].现代国企研究,2011(5).

[3]侯自强.互联网革命性发展的战略构想[J].科技促进发展,2009(1).

[4]彭旭知.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略思想的三重转变[J].通信企业管理,2008(8).

第6篇: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电子银行;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121-03

1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流转和相关信息传递的新型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是: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金融参与者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接接触,使得金融业务的透明度更高,中间成本更低,方式上更为便捷。

2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自从互联网技术诞生后,互联网金融便存在着两个路径发展:一个是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发展,即互联网进军金融,一个是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发展,即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渠道实现现有业务。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新型业态下,金融机构通过深入的变革来为客户提供适用于互联网特征的金融服务,即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都和金融行业有关。但从当前形势来看,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发展明显处于攻势,互联网企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地蚕食着传统银行业务。阿里巴巴旗下一对叫作支付宝和余额宝的“兄弟”在2013年,携着“大平台”和“大数据”两把尚方宝剑,气宇轩昂地向传统的银行业进行冲击。而银行业的互联网金融阵营稍显被动,对于突如其来的互联网企业竞争对手,疲于应付,传统银行的互联网化则更多地止步于电子银行,电子银行对银行来说仅仅是多了一种渠道。

21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交易平台的迅速发展,作为信用中介的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截至2014年,央行已为支付宝、银联电子支付、财付通、易宝支付等200多家企业颁发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出现,既解决买卖双方相互不信任的尴尬问题,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至今,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总金额由2356亿元飞速跃进到2012年的38万亿元,2013年上半年实现了214万亿元的总支付金额,预计全年将达到641万亿元,而2014年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

根据《2013―2018年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全景调查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613%的中国网民使用第三方支付完成在线支付,仅次于网上银行直接支付;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仅次于网银,成为网民第二大电子支付方式。

22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位增长

随着移动技术的成熟发展,近年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主的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苹果、安卓系统等移动互联网支付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急速发展,并初具规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主页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187亿户,交易额达742亿元,同比增长678%;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年度交易规模突破千亿元,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

23网络理财迅速发展

网络理财指的是投资人(或家庭)通过互联网获知商家提供的理财产品信息,根据外界条件等的变化对其剩余资产的存在形态进行适时调整,以实现个人或家庭资产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个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信息爆炸的年代,网络理财为投资人尤其是个人理财投资者提供极大便利性。

以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来说,它以“一元起售,草根理财”观念深入人心,2013年年末的数据,“余额宝”在半个月内规模增长到接近650亿元。公募行业的规模排序昨日生变,一年前规模排名行业46位的天弘基金,凭借规模超过2500亿元的余额宝,一举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公司。

3互联网金融下的电子银行发展对策

互联网金融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影响银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2014年3月4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易纲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均一致表示鼓励互联网金融。他们深知以赚取存贷差利率作为赢利主渠道的时代即将过去。传统银行都在积极拓展各自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改进互联网技术,搭建物理大平台,以电子银行为主阵地,推进金融电商化进程,开启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业来说是起到了“鲇鱼效应”,为了抢回失去的阵地,建行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建行在各大银行系统中率先发力,筹建了名为“善融商务”的电子商务平台,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客户提品信息、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等业务,剑指互联网金融。

31重视用户体验,完善服务质量

对于传统银行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思维方式的改变。互联网金融不可逆的形势会带来银行内部技术、人才以及各种机制、政策的调整。对电子银行这个团队来说,是打造客户体验最有利的部门。因为电子银行部门是最了解客户的一个群体。自电子银行成立运营以来,便直接服务于客户。而不像传统银行,通过柜台、大堂经理提供服务。如果在后台流程体验上设计不当,便会有服务人员协助跟进弥补。但是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在进行金融互联网化服务时,几乎没有银行人员协助,用户体验数据就可以完整体现,包括客户的使用时间、功能喜好等,电子银行掌握了用户体验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数据,进行适时调整,最大化地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只有重视客户体验,将其视为电子银行发展的生命线,才能推动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促进金融互联网化。

32“搭台唱戏”,规模运营

互联网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外在能力,如互联网产品设计、IT平台性能等;第二层是互联网企业的客户运营能力;第三层是开放、分享和创新精神。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也需要同时体现在这三个层面。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一种“平台战略”。所谓平台战略,是指连接两个(或更多)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并巧妙地从中赢利的商业模式,平台的三大关键点是规模、黏性和合作共赢,它体现了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最基本的“规模效应”特征。无论是国外的推特、Facebook还是国内的淘宝、微信、微博、开心网等,无一不是通过搭建平台战略来“唱戏”,集聚千万乃至数亿的用户群,已达到规模运营的模式。

目前,对银行而言,早已搭建网络平台并通过其完成金融业务,但是互联网对它而言只是一种渠道。况且搭建互联网金融物理平台只是第一步,只有通过平台运营吸引大量客户进入平台,才能真正发挥平台的价值,如果没有客户规模的保障,银行业的互联网金融只能望洋兴叹。而吸引客户进入平台,通过平台留住客户,互联网金融重在利用平台吸引客户、运营客户,最后把有交易需求的客户引导至银行交易系统完成交易实现。总之,银行要转化视角,转变观念,换位思考,体现客户的价值,把平台规模做大,银行就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33加速互联网新技术与银行新业务的融合发展

在《2013年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四年呈增长趋势。电子银行的渠道日益增多,其复杂程度也逐渐提高。目前大量的金融业务都需要通过网上操作来完成,特别是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发展十分迅猛。但是金融领域的互联网化,使不少配套措施无法及时跟进,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安全技术的应用上,缺乏必要的标准指导。银行系统平台的开发利用也缺乏必要且充足的时间进行测试,也会留下安全隐患。这就对银行互联网技术层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网络后台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甚至极为重要的核心系统,一旦出问题,哪怕极小的故障,都会对银行业务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银行系统的建设、维护,以及银行业务连续性的保障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要加强互联网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尤其对大数据挖掘分析方面,银行有获取第一手客户数据的便利性(银行经营的是资金,但资金对应的是数据,银行本质上经营的是数据)。另外在研究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加速新技术与银行新业务的融合发展,为电子银行发展卯足后劲的移动支付更要进行融合发展。当然,高素质的网络金融人才是互联网新技术与银行新业务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需要银行相关人员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

34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防控风险

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们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在大数据时代,尤其是对于数据挖掘分析,以及在筛选数据信息的过程中,网络黑客极有可能截取到详细信息。在2014年“两会”,央行高层表态支持互联网金融,不会取缔余额宝,但将加强监管。

电子银行是基于互联网而应用的,其具有开放性,同样,一些重要的数据信息也有被窃取、利用、篡改的风险。移动支付近年来后劲十足,为电子银行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移动支付也是通过无线网络来进行的,所以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风险。因此,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引导,尤其是对客户在电子银行安全方面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另外,协助、配合相关监管部门,共同构筑一个电子银行安全教育和有效惩治在线欺诈的信息安全防护网,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全保障服务,将风险降到最小化。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到来的时代,电子银行要转变观念,以用户需求和互联网创新为突破口,创新电子银行服务模式,快速提升电子银行客户体验和渠道整合水平,通过满足快速变化的金融消费需求和便捷安全的服务体验需求来提升客户满意度,高度重视安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现电子银行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CFCA王梅解读2013年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EB/OL][2013-12-12]wwwcebnetcomcn/ExPlan/special/2013dzyhnh/.

[2]余额宝官网余额宝规模超2500亿[EB/OL][2014-02-23]abalipaycom/i/newshtm.

第7篇: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纪录片特征;网生纪录片;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98-02

新媒体纪录片,很多人认为是互联网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而已,并不认为与传统的电视或电影等媒介上播出的纪录片存在显著区别,但是近几年随着新媒体平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播出的纪录片逐渐产生出异于普通纪录片的典型特征,新媒体纪录片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纪录片类型。

一、新媒体纪录片的概念

新媒体是指除了传统媒体之外的,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若我们将新媒体看作是平台,那么新媒体纪录片从简单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但是这仅仅是新媒体与纪录片在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正如话剧在进入电视媒介之后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从而演变为适合电视媒介播出的电视剧一样,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两种艺术形式的堆砌,而是两种深层次的属性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新媒体纪录片也是如此,它是指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纯网生的纪录片类型。相对于传统纪录片而言,新媒体纪录片在内容、形式及传播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更加适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和欣赏习惯。

二、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的现状

首先,依据智研咨询的《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我国网民规模为6.88亿,同比增长6.1%,互联网渗透率已达50%,网民数量稳居全球第一。另据CNNIC的《2015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76.7%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3.54亿,手机已经成为网络视频收看的第一终端[1]。我国的网民数量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互联网用户对于纪录片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是在国内较为著名的优酷土豆、爱奇艺PPS、腾讯视频三大主流视频门户网站可以看出,占据主流的是娱乐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等,纪实性节目只占据很小一部分比重,而且更新速度和宣传推广方面远远不及娱乐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等。

其次,除优酷土豆、爱奇艺PPS、腾讯视频以外,凤凰视频、央视网也是网络纪录片播放的主要平台[2]。不论是三大主流视频门户网站,还是凤凰视频、央视网等在纪录片领域深耕的平台,其播放的纪录片大都是将传统纪录片直接搬到互联网上进行播放的,此类纪录片是依据电视的创作理念创作而成的纪录片类型,不论从形式上的50分钟左右长度、构图平稳以及色彩平淡等,还是内容上的题材宏大、节奏缓慢、讲究叙事的完整性和影片的教育意义,将影片在深层次的意义尽可能地呈现给观众等,这些都不是符合互联网下的受众欣赏习惯,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碎片化、扁平化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最直接的特征,那么只有符合这一特征,⒓吐计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互联网下观众的欣赏习惯才会获得观众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部分网络平台除了在自制剧方面发力以外,在自制纪录片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绩,获得广大用户的认可和欢迎。优酷土豆的《侣行》《季录》《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不仅制作精良,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为符合互联网用户欣赏习惯,获得了一片好评。《了不起的匠人》这部纪录片被称为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在每集15分钟的影片中大量运用特写镜头,通过别具匠心的构图和柔美的灯光,配合林志玲独具特色的台湾口音解说,为观众呈现出一部温情、细腻又清新的纪录片,该片将主人公的作品与电商购买环节打通,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实时转化为消费者,完成影片中对应商品的购买,这种跨界营销行为纪录片的创作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将互联网的思维运用于纪录片当中。

三、新媒体纪录片的特征

新媒体纪录片是具有鲜明的网生特征的,将互联网的特性与纪录片这一类型深度结合起来。

1.形式上的丰富性被放大

新媒体纪录片符合互联网的碎片化、浅层化特征,影片的时长不再是电视式的50分钟左右,而是15分钟甚至是5分钟左右的长度,极大地压缩时长,满足用户在工作、移动等闲散时间甚至是通勤时间的观看习惯。影片在视听语言方面变得更加随意,晃动、虚焦等都可成为影片中的元素,色彩和灯光更加鲜明,将视觉效果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时,新媒体纪录片的互动性也是有别于传统纪录片的鲜明特征,在新媒体纪录片当中,互动性融于纪录片创作的全过程,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结合影片的选题策划、拍摄剪辑、营销传播等过程中,新媒体纪录片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观看评论、留言回复等浅层次,而是将互动植入影片的进程当中,依据用户反馈、观众喜好等因素决定纪录片的播放内容等。

《遇见你》这部纪录片是由优酷土豆推出的一档温情类纪录片,讲述了男主人公丁一舟为了实现身患企鹅病的女友赖敏的梦想,在她生命的倒计时里带她周游全国,在旅途中遇到许多感动的故事。从形式中,该纪录片并没有遵循传统纪录片先拍摄再剪辑和播放的流程,而是以边拍边播的形式呈现,先将前四集连续播出,然后再依据网络平台的播出情况与网友进行互动,许多网友在观看该纪录片之后自发前往帮助两人,影片除了将主人公们偶遇的故事拍摄成片,而且将影片播出后观众帮助的场景也加入到后续的剧集当中,以平台的影响力为后续的播出增加了故事和感动。

除此之外,传统的此类题材纪录片只局限于表达关怀和传递温暖,以影片感动的力量来洗涤人们的内心,但在《遇见你》这部纪录片中不仅如此,更将影片与关注“企鹅病”这一群体联系起来,在观看内容过程中,右侧会弹出互动列表,展示关心“企鹅病”群体的爱心捐助入口,将影片的内容与爱心捐助平台打通,让感动实现“价值”。影片正是在互动的及时性、深度性以及多元跨界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创作下才获得了较大成功。

2.内容上的深度性被削弱

新媒体纪录片的浅层化特征非常明显,影片不再追求深层次的探索,而是将浅层的、娱乐化的、新奇的作为重点,影片的叙事不再是宏大和完整的,力求在碎片化的时间当中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小而美的记录。叙事节奏和结构的安排更加突出互联网时代下影片的传播和网络用户的欣赏习惯,紧凑的节奏和多样的结构力求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讲述一部完整的故事。在新媒体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方面变得更加多元,除了将镜头瞄准下层人群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突出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以外,表现不为人知的、猎奇的内容成为新媒体纪录片的一大倾向[3]。

在《遇见你》这部纪录片当中,将原本充满感动和泪水的题材故事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但是在轻松幽默的过程中又会收获更大的感动。在总共10集的影片当中,观众除了被丁一舟与赖敏两人身上的“勇敢”、“坚强”、“乐观”和“青春”所感动,还有被影片播出之后许多网友自发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举动所温暖。整部纪录片并没有同类题材纪录片在主题呈现过程中惯用的手法,而是突破性地以快节奏的处理方式,在较短的影片时长中传递更多信息,以内容上的丰富性实现影片本身的价值。

在影片的题材选择上,正是选取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进行追踪,利用网友最关心的热点为题材。在丁一舟和赖敏两人周游全国的故事被传递到网络上之后,才被发现从而拍摄成《遇见你》这部纪录片。同时该纪录片在题材上非常具有新媒体纪录片的特征,以两位情侣在旅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为题材,赖敏患有“企鹅病”,她的男友丁一舟为她在生命的倒数日子里圆梦。以一辆自行车拉着轮椅与一只狗开始的旅程,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也正是因为话题性让丁一舟和赖敏这一对情侣才会在网上获得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众多网友的自发帮助,并且帮助了影片自身在故事上的S富性。该影片在剪辑与结构的处理上借鉴了影视剧的方法,在每一集的开始都会以快剪配旁白的形式开场,以快节奏的镜头画面将观众迅速带入故事本身,在影片当中将不同时空的镜头画面杂糅在一起,以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人物来衬托出二人去的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及心路历程。

四、新媒体纪录片与互联网思维

纪录片正是在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过程中形成独有的风格与创作流程。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包装,将跨界、互动、边看边播等元素融合到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将网友的反馈与参与加入影片当中,让观众在纪录片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仅停留在“弹幕”、“留言”等形式上,而是体现到影响故事发展的深层次上,而且这种干预故事发展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并不影响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

新媒体纪录片是新媒体环境与纪录片交融结合的产物,因此该类型的纪录片不仅符合纪录片的一般特征,在传播规律、受众特点等方面与基于电视创作的纪录片存在着较大区别,在把握和认识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前提下,将互联网的思维深入融入到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新媒体环境下播出的纪录片类型。

参考文献:

[1] 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第8篇: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转变金融生态

什么是直销银行?直销银行一般无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业务拓展不以实体网点和物理柜台为基础,具有机构少、人员精、成本低等特点,能够提供比传统银行更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利率市场化等背景下,直销银行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国际上的直销银行已积累了成熟的商业模式,成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些国家银行业的市场份额达9%-10%,知名直销银行如荷兰ING直销银行、美国Ally银行、德国Norisbank、西班牙Openbank。

在国内的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在金融互联网化方面,无疑步子走得最快,效果相对最明显的。

2012年年底,民生直销银行联合项目组成立;2013年5月,该行赴欧洲对多家直销银行进行考察和交流,7月正式成立直销银行部,9月和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涉及直销银行业务;2014年2月28日,直销银行正式面市。据悉,民生直销银行首期推出了“如意宝”(客户可凭借电子账户活期余额自动申赎货币基金)、“随心存”(只要起存1000元,系统自动生成期限1年的随心存账户,此间可随时支取本金,系统根据存款期限按最大化结转利息)、“轻松汇”(基础资金汇划功能)三款产品,客户可通过网站、手机银行、微信银行进行交易。今年3月,时任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透露会加速推直销银行业务。该行其后推出“定活宝”,提供固定期限类第三方金融产品,并可质押实时获取贷款,在高收益的同时兼顾客户流动性需求.

互联网业务必须注重客户体验,民生银行专门抽调多个部门的业务骨干,成立体验小组。截至今年6月30日,民生直销银行客户数达68万户,“如意宝”总申购额为646亿元,这让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总裁任海龙对直销银行的信心更足了。他表示,接下来民生直销银行将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出贵金属、小额贷款等产品,其中贷款类产品是重中之重。

除了直销银行,民生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也大施拳脚、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6月30日,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客户达896万户,交易笔数6,747万笔、交易金额12,184亿元,交易笔数和金额均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继2013年交易额突破万亿元跻身商业银行第一梯队后,在今年上半年其交易规模更是超过多家先发银行,市场份额跃居行业前三甲。2013年5月,民生银行新一代银行系统全面上线,行长洪崎称这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开放式银行系统。加上2014年推出的直销银行,洪崎认为具备互联网特征的金融生态初步形成。

民生银行之外,其他商业银行业也开始抢滩互联网金融。像兴业银行早在去年12月就推出互联网理财品牌“钱大掌柜”,发力财富管理业务。截至2014年6月末,“钱大掌柜”签约总客户数67.7万人,累计财富产品线上销量约1490亿元。今年以来,数家银行推出直销银行:3月,兴业银行、华润银行;6月,上海银行、包商银行、南京银行;7月,重庆银行;8月,江苏银行、平安银行。

北京银行推出直销银行数月后,公司董事会8月8日通过《关于设立法人直销银行的议案》,在国内首家按独立法人机构设立直销银行。其直销银行采取互联网平台+直销门店的模式,已在多个城市开设直销门店,门店提供签约/开卡服务、投资理财服务、转账汇款服务、生活缴费服务及现金存取服务。中信银行尽管还没推出直销银行,但其互联网金融雄心不小,公司2013年确定了“再造一个网上中信银行”的目标,成立了网络银行部;2014年与腾讯、阿里巴巴签约,拟在微信和支付宝上线虚拟信用卡。

是挑战更是契机

商业银行大力布局互联网金融,显然是感觉到客户流失、资金成本上升等竞争压力。

但动机远不尽于此。“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传统银行本身肯定是一个崩溃的节奏,除非它迅速转型,否则等待它的肯定就是崩溃。”一位不愿具名的圈内人士告诉《董事会》记者,“银行本身就在自崩,还没有等到别人来革它。比如以前银行最以为傲的是网点多,中国农业银行自称为全世界网点最多的银行。但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网点不仅不能成为他们的优势,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现在每个银行都在革自己的命,比如都在争着做手机银行,而且银行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也是冲突的,手机银行部在抢网点的饭碗。每一个用户安了手机银行,就不用去网点了。所以未来5到10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传统银行或者整个金融行业的渠道,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在董文标眼中,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则属“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实际上影响没有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大”。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方式和方法,深信互联网企业不可能代替传统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一定要走融合道路,不能说谁灭掉谁,谁吃掉谁。“互联网金融是虚的,银行是实的,虚实结合,才能做得很好。”

持类似看法的银行业高管并不少。

徽商银行董事长李宏鸣对《董事会》记者指出,“正如电子商务并没有消灭传统零售商业模式一样,互联网金融也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银行。原因是,商业银行具备信用创造的职能,在市场调节和政策传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保障资金安全性方面,商业银行具备更为坚实的基础。而在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方面,银行体系仍然拥有互联网金融难以企及的优势。对中小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点在于传统业务的互联网化,以及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我们希望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升客户体验,条件成熟的,进一步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核心和核心业务等。”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的态度是,对于互联网金融,银行应该积极拥抱而不是排斥,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突破,银行业可以利用资本、客户资源、信用和风控能力等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已有优势与新兴技术更有效地结合,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第9篇:移动互联网特征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

虽然渗透率较低,但实现了超过360%的高速增长,平台数量也从880家增加至2595家。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初,其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去中介化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为资金供求双方所提供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模式,引发了金融领域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深度变革,开创了我国金融发展的新格局。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目前我国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是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互联网企业,二是被“普惠金融”倒逼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和服务创新的传统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服务机构。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成长道路充满着风险与不确定性。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其风险问题也频频发生,尤其是P2P网贷平台,俨然成为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爆发的重灾区。在“互联网+”概念被各方热捧,而监管力度又不到位的情况下,近两年来P2P平台问题集中爆发,跑路、无法兑付、破产的平台不计其数。2015年~2016年3月,共有580家问题平台,其中309家P2P平台跑路,2016年一季度累积问题平台数量达到260家,未来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行业秩序已被严重扰乱(见图1)。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功能与传统金融相比,仍是资金融通、支付结算等,但其在交易渠道、运营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表明互联网金融同样会具有较大风险,甚至其面临的局部风险要远大于传统金融。

二、风险成因

1.金融行业本身的高风险特性。金融作为货币与资金的融通与交易活动,受宏观经济状况和利益相关者复杂财务关系的直接影响,本身具有高风险的特性。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功能与传统银行业的金融服务功能本质上是相同的,其基础理论仍是金融功能理论,只是金融服务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金融行业本身的高风险特性也必然会体现在互联网环境之中。以传统金融业务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跨期跨区资源配置、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价格发现、投资理财等经营货币资金和金融产品的基本功能,依然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互联网特征放大金融风险。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体系围绕金融业务的需求进行开发,应用了移动互联网、桌面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各类智能终端技术,为客户提供了更加高效、灵活、便捷、全能化的金融服务,将金融功能更进一步融入到日常经济活动中。但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一旦出现风险,容易产生传递速度快、系统性强、难以控制的局面。在当前互联网征信体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P2P及众筹融资模式对传统融资程序的压缩以及互联网较强的关联性和虚拟性急剧放大了信用风险。互联网的快捷性加大了流动性风险及支付清算风险,部分创新金融产品(例如“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产品账户)是短期的,而其投资在资本市场的项目一般都是长期的,资产负债之间通常存在严重错配,加大了因交易环节中断而导致的风险。另外,互联网金融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依赖性也使得信息安全成为了新的挑战,不当的操作程序与内部控制、非法入侵与信息泄露等都会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构成严重的威胁。根据2016年一季度互联网金融行业网络安全报告,336家被调查机构中有288家机构(86%)域名未做隐私保护,140家机构(42%)存在应用安全风险,134家机构(40%)被公开披露了安全漏洞,其业务风险分布情况见图2。

三、风险特性

1.风险类型更为复杂。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创新产品非常丰富。这些金融产品大多运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运营理念,结构也较为复杂,一般具有较高的价格波动性和杠杆率,且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普遍不完整、不准确,导致难以对其风险特性进行全面评估,也难以对其现金流及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相关性进行准确预测。2.风险传播速度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了金融服务运营的效率,也加快了支付清算风险的扩散速度。在互联网环境下,快速远程功能及移动终端的使用使资金流动的速度大幅提升、范围迅速扩大,互联网金融使用的电子化货币和虚拟化账户等,也使得风险的预防和化解难度进一步提高。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将更快地传递到每个人,甚至引发,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局面。3.风险系统关联增强。互联网金融行业涉及担保企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多方互联网金融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渗透和交叉,使得金融机构间的风险系统关联性日益增强。当发生资金问题时,必定会相互影响,进而可能演化成系统性风险。互联网特性也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通过分业经营、提高市场准入规则等隔离风险的监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风险监管能力。

四、风险监管的难点

1.金融创新与监管尺度。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企业为了追求金融市场的潜在利益而在经营活动中采取变革,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活动。这一过程往往会推动金融市场资源实现更有效配置,从而给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传统金融的低效和“长尾效应”客观上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带来了机遇。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创新技术在网络借贷、电子支付、数据金融、网络理财、网络保险等方面引发了新兴的金融热潮,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在金融领域引起的变革已成为我国当前产业变革的重要代表。与此同时,金融变革也意味着重大风险的产生,要求政府通过监督和管理来弥补市场缺陷,从而降低金融创新给金融安全带来的威胁。本质上,金融创新与监管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金融创新总是冲破监管体制的束缚,同时又不断促进监管的变革,对监管体系提出新的挑战。2015年7月,人民银行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框架上对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定位、监管方向进行了规定,但法律监管边界仍较为模糊。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若监管过于严格,容易扼杀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良好的监管尺度需要兼顾“效率”与“安全”问题。金融创新根植于监管制度的灰色地带,如果对互联网金融放任发展,无疑会造成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如果一开始就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创新业务实施过于苛刻的监管,虽然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但同时会抑制金融行业的活力和效率。如何在创新与监管的动态博弈中实现平衡,把握适度的监管尺度,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难点问题。2.新兴行业与监管体系。监管体系滞后是许多新兴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则更为突出。互联网金融基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由于目前我国监管系统的不完善,容易出现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等问题。2016年4月,央行出台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了业务性质,并着重从部门统筹的角度对各级金融监管部门的整治职责进行了划分。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因此,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专门负责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目前的监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仍按照传统金融业的分业归口监管。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形成了严格的监管体系。在中央政府层面,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在地方政府层面,有相应级别的机构与之呼应。然而,传统的监管体系已难以适应新兴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需要。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业务类型和数量迅速增多,从而引发监管混乱或重复监管等现象,监管效率低下成为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重要难题。3.风险控制与监管能力。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是风险控制,征信体系的健全则是风险管控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完备的征信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类新型金融业务高度依赖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也增加了操作和安全技术的复杂性。监管的中心任务,在于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够使得总体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在新的风险模式下,监管能力的建设成为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征信体系由央行主导,即大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为官方所掌控。而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短期内难以实现与政府主导的征信系统进行对接,主要是由于各金融机构技术实力参差不齐,难以达到央行征信标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标准业务模式尚未形成,行业准入门槛较低,部门从业机构的数据规范性、信息安全机制、客户隐私保护制度等很难达到基础征信要求,在与央行征信系统的信息交互方面存在客观困难,央行难以全面把握行业的整体风险。同时,传统金融监管的技术手段也难以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监管要求。在信息渠道高度发达的环境下,金融信息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均空前提升,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也使得实时监管和实地监管更加困难,从而使得监管负担大大加重。监管机构较金融从业机构在技术实力上存在劣势,其监管能力的建设难以跟上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管控的需求。

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