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人际交往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群文舞蹈的内涵
群文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之余自行组织、自愿参加的一种自娱、自乐、自教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其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韵律和生活气息,它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都通俗易懂且富含一定的艺术素养及艺术表现力,为普遍大众喜闻乐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大众需求,这也是它的艺术使命。
群文舞蹈是一种人民群众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它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重要的是,在当今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群文舞蹈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群文舞蹈的建设和发展,让其对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价值意义。
二、群文舞蹈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群文舞蹈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社区是群文舞蹈最为主要的展示平台,而一个社区是一个独立的小地域社会,其文化精神具有相对统一性,为其群文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地域特色价值。群文舞蹈不仅拥有小区这个展示平台,而且在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不同的管辖区、每个不同民族文化的地方都有群文舞蹈的施展平台。在不同的文化特色背景下,群文舞蹈的表现形式不同,且为群文舞蹈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二)群文舞蹈对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强烈的凝聚团结能力。群文舞蹈组织了一大批自愿参加的跳舞队伍,人们在舞蹈中,彼此互相认识、交流,在精神愉悦和放松的状态下,积极进行舞蹈创作和情感交流,另外,参加群文舞蹈的广大人民群众,把各自独特的舞蹈审美、观念、手段等互相探讨分析,彼此融合情感、动作、态度等,将群文舞蹈的人文内涵加以升华,为社会和谐发展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群文舞蹈具有耐人寻味的观赏性。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什么样性质的舞蹈、什么表现形式的舞蹈,都具有特定或持久发展的观赏性。观赏性是人民群众都能有所领悟、有所学习的基础舞蹈要求,且在群文舞蹈的表演中,人们把各种具有特色观赏性质的舞蹈充分展示在眼前,不仅美化了视觉感受,而且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群文舞蹈来自于生活,贴近人们生活心理的诉求,是对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简单易懂,并在广大人民群众在群文舞蹈的实践中,将生活气息的内容融合在标准的舞蹈动作中,使得群文舞蹈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便于理解的观赏价值,因此,群文舞蹈的观赏性是大众的、源远流长、不断与时俱进的且耐人寻味的。
三、群文舞蹈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群文舞蹈是构建人民群众和谐关系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群文舞蹈通过群体性人民一起舞蹈的艺术形式,进行人民群众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舞蹈中,人们释放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和不愉快,在彼此之间的精神分享的过程中,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舞蹈氛围和人际交往的融洽气氛,有利于人们和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另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这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是对其发展壮大的补充。如:一个大妈和她的儿媳妇发生了点矛盾,搞得彼此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较大的裂痕,这个大妈总是郁郁寡欢,不满的情绪发泄不出来,时间一长,大妈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和儿媳妇交流沟通,甚至态度也发生了恶化,但是在社区邻居的带领下,大妈参加了群文舞蹈,在与其他年龄相仿的大妈一起舞蹈后,不仅找到了情绪的发泄口,自己的身心都感觉到轻松,而且与其他大妈积极交流,分享与儿媳妇的相处之道,聆听其他大妈的建设性方式,积极与儿媳妇沟通和理解,最终化解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也为社区的和谐增添了一笔,更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活点滴进行和谐因素的积累。
(二)群文舞蹈能够提升人民群众文艺的积极参与性和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老龄化现象突出,且业余文艺艺术形式发展相对较为单调,而群文舞蹈也就是俗称的广场舞,能够使得广大的退休人员、老年人、及工作压力大需要放松的人们找到精神寄托,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丰富性和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质量。如:退休人员,在失去了工作带给他的生活价值的感受的时候,经常会觉得生活过的空虚没有意思,也有可能出现精神上的空洞,做出失常的举动甚至变得抑郁,因此,如果退休人员能够在群文舞蹈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积极地参与进去,就会有一批和你志同道合的人与你一起解决你的问题,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事可做,丰富了退休后的生活,对退休人员的身心健康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在的老年人都呈年轻化的精神状态,老年生活传统上都是单调枯燥的,现在的老年人为了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和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积极参与了一些像群文舞蹈的社团,他们在一起互相交流自己所经历的人生、分享他们的爱好和困惑,甚至找到晚年的另一半等等,都使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有力地促进了身体健康。这些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对群文舞蹈发展的积极促进,也是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群文舞蹈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促进人们对先进文艺的鉴赏能力的提升,人们通过自我参与,互相分享优秀的精神文化,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这样不仅能够使得生活更加有趣味,更加能够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如:一个审美能力平平的人,在生活中总是因为落后的审美素质而被忽视,甚至有些人忽视了他的整体个人素质,他在音乐节奏方面总是和大众不在一个审美范围内,明明错乱的、让人不舒服节奏在他的眼里却是正确的,因此导致他在给人们选取音乐的时候总是被排挤,后来,他积极地参加了群文舞蹈,和大众一起跟着节奏跳舞,渐渐地他的节奏找回来了,并懂得了如何去鉴赏优秀的、普遍被大众所接受的音乐节奏,整体的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舞蹈素养,甚至在个人的综合素质中,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群文舞蹈可以丰富我国的舞蹈形式与内容。目前,我国的舞蹈形式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表演形式单调且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群文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丰富,多取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且众所周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每个小细节都能够构成一个舞蹈元素、每一个生活情节都能够拼接成一个舞蹈动作、每一个生活故事都能够演绎成一个舞蹈种类等等,且目前我国大力推行群文舞蹈,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舞蹈形式和舞蹈内容的再创造。如:广场舞的盛行。广场舞的舞蹈动作一般综合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易学、易跳的细胞,将生活中的细小琐事融合到舞蹈动作、内容、节奏的编排上,在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音乐背景下进行演绎,将我国的舞蹈事业发展推向一个平民化的,使得我国的舞蹈表演形式和内容多元化。
四、群文舞蹈社会发展中应该大力发挥的两个方面
(一)对群文舞蹈的认识要全面提高。群文舞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要想这种和谐关系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全面提高对群文舞蹈的深刻认识、理解和运用。在舞蹈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到专业舞蹈演员的专业技巧,还要加强各个领域、不同层次人民以及不同基础的业余舞蹈团队的舞蹈审美、技巧、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另外,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相比,更加贴切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生活状态,更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也会折射出许多生活的系列内容,而且能够更加容易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基于群文舞蹈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它所具有的强大你距离和向心力,在《音乐大观》社会发展中应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对群文舞蹈的全面认识。
(二)公民对群文舞蹈的积极参与度要提高。群文舞蹈作为一种人民的舞蹈文艺形式,适用于各个年龄段,且群文舞蹈的发展水平相对稳态,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的同时,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因此,应积极鼓励全民参与,增强舞蹈的全面性和文化性。在全民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能够真正的发挥群文舞蹈的真正价值,也能使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提升。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调适 心理表现
大学阶段,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环境的突然转换,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表现为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方法与氛围的不同、学习适应的不良、父母的期望难以达成、与人交际的困难等,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所以,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好坏。
因此,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科学的治疗途径,正面应对并有效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常见的心理问题
1.1失落心理。
1.1.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失落心理是一种对自己某种行为后果或境遇与预期相差甚远而感到失望的一种消极心态,在大学新生中是一种以不同程度存在的普遍状况。新生们在入学前大都会憧憬自己的大学会是怎样,大学学习生活又会是怎样,甚至将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把大学校园活想象成了一个浪漫、神秘和多姿多彩的乐园。当进入大学生活后,有新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心理失衡,无法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还有的新生在进入大学的学习轨道后,由于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准备不足而遭受失败,心理上出现挫败感,继而怀疑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上这些情况都会使新生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失落的心理。
1.1.2录取学校或专业不理想。
这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影响新生情绪的消极心理。带着沮丧、遗憾、无奈、不甘等复杂情绪入学的这部分新生,退学复读或转专业的想法充斥着他们的大脑,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由于对录取学校或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导致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
1.1.3优越感的丧失。
现今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在成长经历中很少受到挫败和打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极强。当踌躇满志的他们迈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自己以往的优势或特长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这种落差造成新生巨大的失落感,由于往日的优越感遭受打击,继而产生自卑乃至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
1.2迷茫心理。
1.2.1缺乏目标。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满是憧憬,但面对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和学习,在缺乏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对未来发展认识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他人的正确引导,很可能产生迷茫的心理,往往会采取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通常这种情况与目标的缺失有很大关联,由于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这种情况也可称之为“目标缺乏症”。相比较而言,中学阶段奋斗目标非常明确,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由于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高效、专注和充实的,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考入大学后如不及时建构新的目标,就会导致目标丧失。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目标的丢失和理想真空,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导致行为懒散,不思进取,无所事事。
1.2.2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以后,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是每个新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而且能让处于困境中的人感受到温暖与希望。新生入学后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的陌生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才能熟悉起来并建立友谊。而大学新生中有的可能由于性格上比较内向或不擅言谈,不知道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有部分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和社交能力,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这些同学与他人接触和沟通时会出现困难。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导致被疏离的结果。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老师不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对学生进行父母式的干预和协调。两方面原因结合在一起使得部分同学感到孤单和无助,整天为人际关系而烦恼,导致心理迷茫与困惑。
1.3自卑心理。
1.3.1自我认识的偏差。
在上大学之前,多数学生都是别人眼中的佼佼者。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和竞争对手及竞争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使得原有的优势被弱化甚至不复存在,很多学生便因此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有些新生甚至丧失自信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渊。
自卑心理是在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己不如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评价偏低的一种表现。产生这种心理的诱因有很多,如学习成绩、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外貌、气质、经济状况,等等。例如有的因为学习成绩优势的丧失,有的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有的因为缺乏文体特长,还有的因为身材相貌缺陷等方面原因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心理健康。
1.4焦虑心理。
1.4.1学习方法不适应。
很多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就会发现竞争激烈,无论在哪一方面想取得优异成绩都绝非易事。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学习吃力、成绩欠佳,心理产生危机感,出现焦躁或悲观失望的情绪。而大学的教学方法与中学也有着显著的差别,在高中,老师多实行课堂教学,大家也早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习、社会调查、学术演讲、社会实践,以及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但是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还是停留在以往被动填鸭式的学习思维中,这种教与学的矛盾也是造成大学新生学习焦虑的重要原因。
1.4.2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
大学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从零开始,与高中所学的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要么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建议,要么仅凭自己对该专业的主观臆想进行填报,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所选专业的实际研究对象,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就读该专业。如我经常碰到一些读工业设计的学生这样说:上大学前看到那些设计师或者能够设计出或时尚、或复古、或典雅的产品,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进而片面地认为学习工业设计就是能够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现实。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发现该专业包括很多内容如色彩、素描、设计史、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等。不仅要学量的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反复进行手绘等构图基本技巧的训练。而当一些学生发现自己在绘画方面没有什么天赋时,便对设计的兴趣大打折扣,最后就发表这样的感慨:“早知学习设计专业是这样的,打死我也不会选。”这样以后的学习态度和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
1.4.3生活方式转变。
大学的生活对学生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时期,他们每天的学习都是在紧紧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下进行“考”、“练”、“背”模式间的循环,精神高度集中,目标简单明确,生活模式单一。学生在跨进大学校门后,不再看到像高中老师那样的指挥棒,面对大把的时间不知该如何分配,于是便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上网、打游戏、谈恋爱等来打发时间,虚度光阴。
还有一些新生盲目地投身到学校里的各种社团组织,急于想锻炼自己,有的甚至同时加入四、五个社团组织,结果社团活动占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以致根本没有精力进行自己的专业学习。久而久之,便本末倒置,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成绩的下降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他们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锻炼效果。
独立的大学生活让一部分新生束手无策。当前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日常生活由父母一手完全操办。进入大学后,脱离了家庭,要过集体生活,个人财物和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得自行处理,这让很多新生一时之间无法完成角色转变。再者,由于依恋往日家庭的舒适生活,当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不如意时,部分新生会本能地求助于家长,但是由于远离家乡,家长无法及时地给予援助,而这些困难又无法依靠自身能力顺利解决,遂产生焦虑情绪。
1.5抑郁心理。
1.5.1适应能力差,抗打击能力弱。
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系使得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相当严重的隐患。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家里通常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进入校园后,由于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大学学习制度和方法都与中学时有很大不同,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1.5.2恋爱的烦恼。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再受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谈恋爱。所以,当在校园中看到一些学长学姐出双入对时感到非常羡慕,为了摆脱空虚和寂寞,萌生了谈恋爱的愿望。而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恋爱的理解比较简单,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尺度,尤其在面对失恋、单相思或者与性有关的问题时无法很好地解决,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严重的抑郁心理。
2.对于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人生目标。
教育学家王夫之曾说:“立志则学思从之,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立定志向,才能去认识事物,从事学习;只有立下大志,才能获得高深而丰富的知识和本领;只有立下坚定志向,才能有所发展,不落俗套。新生入学后丧失了目标和动力,即“目标暂时性缺失”,这是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断改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
我校曾对200名新生作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尚未能确立目标,40%的学生“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而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有较为清晰认识的不足15%。克服大学生的迷茫心理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在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当前国家与社会形势指导、专业介绍、人生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将来要做什么,才能确定现在该如何努力,才能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2.2学会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谁懂得忍让和宽容,谁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相互宽容、相互尊重,逐渐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坚持公正、坦诚地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他们真正成长成熟,才能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做到如鱼得水。
正处于青春期的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认同感的需要,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但当他们与大学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自己已有的好友为标准对其进行比较。相对于大学之前的人际关系,大学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一般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家庭背景、语言等有一定差别,造成交往困难。另外,在大学,单纯的专业学习不再是唯一目标,大学生行为目标多样化,也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难处的一个诱因。
所以,常常会有部分新生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受挫而引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为此,应定期组织心理主题班会、讨论会等集体活动,增加他们的交往和了解,使他们建立起新的友谊。同时及时发现交往沟通有困难的学生,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使其能够融入到班级和集体的生活中去。
2.3全面认识自我,合理安排时间,勇于面对挫折。
一方面,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别多。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忽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挫折。独生子女相对而言独立生活能力不足,又远离家庭,一般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入校后,我们应培育新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要逐步学会独立自理;在交往中,逐渐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人云亦云,唯唯诺诺;在学习上,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人生最宝贵的两项资产:一项是头脑,一项是时间。因此,管理时间的水平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的成败,那么如何帮助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为新生提供学习方式的指导。我们应通过学习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做到:一是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问结合、专博结合;二是合理利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学会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处理好学习与兴趣发展、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时也是对今后人生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段特殊时期。如何度过美好的四年,开端极为重要,防范大学时期的心理问题,要从入学开始,从防范迷茫心理开始。
针对现状,高校应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另外,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兰.大学生学习制约因素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2,(2).
[2]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东北大学学报,2007,(2).
[3]文丰安.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4]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2).
【关键词】项目教学模式 英语专业 多元能力
一、项目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项目教学起源于美国,相关的国外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探讨了外语教学中项目教学模式的理论及框架,Stoller, Fredricka L.(2002)列举了基于项目的外语教学的十大特征,为项目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系统的理论阐述;第二类探讨了在二语习得和外Z学习环境中实施项目教学模式的效果,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项目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在ESL课堂中更好的学习语言、知识和思考技能。第三类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和外语项目教学的结合,即利鼓励学生用计算机和网络搜集项目信息,完成项目任务。国外相关研究丰富、视角多,可作为相关课题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参考,但因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不同,对国内英语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具有完全对等的参考价值。
项目教学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外语教学,国内研究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为综述类研究,即研究者们介绍项目教学的理论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主要研究成果有胡庆芳(2002)《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介绍》、刘景福(2002)《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冷淑君(2009)《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第二类为项目教学法在具体英语课程的实际运用及效果,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大学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翻译等,主要研究成果有高艳(2010)《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陈水平(2013)《项目翻译教学模式:意义、问题与对策― 项目翻译教学的行动研究》。第三类为英语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模式对学生某一种或某几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思辨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主要研究成果有顾佩娅(2007)《多媒体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陈晓丹(2013)《PBL教学模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由此可看出,国内英语课程项目教学模式的研究虽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关于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项目教学的研究为数不多,也没有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多元能力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二、项目教学模式与英语人才多元能力的发展
1.项目教学模式的概念。项目教学起源于美国,它是杜威“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实践。由于项目任务是真实的或者是模拟真实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一系列的项目任务中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也能培养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师选定或者师生共同商定具体的项目主题,之后从项目方案的拟定,项目任务的执行,到最后撰写结项报告书,项目成果展示以及项目评价均由学生完成,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项目的指导者和监督者。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单向传输,即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操练,让学生能掌握某个概念或者教学重点,而在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动态学习的过程,即在一系列的项目任务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的了解项目环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并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在具体的实践过程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多种能力,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2.项目教学模式下英语人才多元能力的培养。张德禄(2015)在Frey & Ruppert所提出的多层次能力结构之上,确定了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中层能力和高层能力相结合的多元能力,即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以及现代社会和国际形式变化要求培养的新能力。对于如何培养英语人才的多元能力,项目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
首先,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生思维活跃,所以英语专业教师不应生硬的讲解语言语法知识,而应通过项目教学鼓励学生去检索信息。根据二语习得的输入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输入,这对发展语言技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项目教学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学生会主动地查找加工信息,这就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项目任务完成还需成员间的配合,这又促进了交际能力和合作协商能力的发展,所以项目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推动英语专业学生中层能力的发展。最后,项目教学模式还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中层能力的基础上,间接培养高层能力,比如跨学科知识构建的能力、批判反思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等。
三、以培养多元能力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选择。项目的选择要能够实现以项目中的系列任务来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目的。教学内容与项目要密切结合,由于英语专业课程多为实践性不强的课程,所以合适的项目对教师而言确实是个挑战。但从教学主题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不管是英语精读课程、英语报刊阅读、英语听力课程,其单元主题或者背景知识会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可以进行项目教学的内容很丰富。比如在英语报刊阅读课程中,可以在学习报刊语言的基础上,结合新闻热点让学生对比“中外媒体如何热议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各小组独立展开新闻检索、筛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等各项任务,从而加强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对而于实践性较强的英语专业课程,比如口译课程,可以模拟新闻会的模式,从会的主题,发言人的发言稿,提问环节和回答等系列项目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2.项目方案设计和实施。项目方案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落实好项目中的一系列具体任务、教师的角色、项目组成员的分工。以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把建立“有特色的班级网站”作为半个学期即第一周到第九周的大项目,然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性角色,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第1周-第2周,小组成员商议、拟定并提交英文版的项目方案,明确各小组所设定的班级网站的“特色”、成员分工、项目的阶段性和最终成果,并在教师指导下修改项目方案。第3周-第6周为项目实施阶段,各小组按照项目方案书和具体的分工,分别完成网站技术支持、资料搜集、资料翻译、翻译资料审定等各项任务,教师给予学生指导意见,比如传授一些翻译技巧、讲解翻译难点。第7周-第8周为总结阶段,各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成果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撰写书面报告。第9周为项目成果展示周,每组15分钟依次做英文汇报,展示网站内容、成员简述和教师简要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中层能力,比如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最后的高层能力,比如知识构建能力和反思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项目评价。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往往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中层能力和高层能力在卷面上无法得到的体现。而项目教学模式下评价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关注学生在一系列的项目任务中的各种表现,包括英语语言技能、资料检索能力、分析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鉴于学生是项目中的活动主体,项目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应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自评、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占60%,教师评价为40%。评价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的是项目小组在项目方案制定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的表现;而终结性评价则是依据项目完成的结果以及项目的英文汇报演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包括语言技能、知识迁移能力、资料筛选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终结性评价的内容包括书目材料的完整性、项目结果的有效性、项目成果汇报中语言的准确和得体性、PPT或者Flash等多媒体手段的多样性、媒介素养能力等。这样的评价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估了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状况,而不只是把语言能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四、结语
项目教学为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师围绕某个重点概念或内容,把一系列独特又相互联系的真实性任务融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展开探究活动来解决相关问题,最终获得可展现的项目成果,并接受多方评价。在项目设计上,要结合英语专业教学特点,确保项目的可行性、教学内容与项目的结合度、启发性、阶段性和评价的动态性,从而推动英语专业人才多元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toller,Fredricka L.Project work:A means to promote language content[J].English Teachers’ Journal,2002,(54):9-17.
[2]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研究,2007,(7):121-122.
关键词:新员工培养;导师制;伙伴计划
企业每年都需要招聘新员工来补充企业的人力资源。无论企业在之前招聘遴选阶段人员如何优秀,一旦员工真正接触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现实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如何使新员工尽快地转变为有效率且忠诚的组织成员,是每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重视的工作和课题之一。这一背景下,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帮助新员工实现组织社会化的手段,自上世纪90年代在西方的大企业逐渐流行开来,并被引入中国。目前,我国许多大型企业都开始实行导师制。
一、新员工导师制简述
导师制(Mentoring Program)是指企业中那些有经验、生产率较高的资深员工与经验不足的资浅员工之间建立的支持性关系。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目前导师制的形式也比较多样,有帮助新员工融入企业文化、胜任工作岗位的社会化导师,帮助岗位转换员工掌握特定岗位技能、胜任特定岗位工作的技能型导师,和帮助员工实现长期职业发展的职业生涯导师。其中,长期职业生涯导师制的成功实现要求较高的外在条件,包括开放自由的人际关系氛围、乐于培养他人的企业文化、充足的具备指导他人能力和意愿的高级导师资源、合理的跟踪、评估、激励机制、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等,在这方面的最佳实践案例当属IBM的全球导师计划。本文所讨论的,是国内企业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社会化导师制,即新员工导师制。
新员工培养中实行导师制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新员工来说,一个好的导师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地熟悉公司的制度与文化,解答关于职业发展的困惑,扩大自己在企业内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导师能提供一种支持性的人际关系,通过对新员工进行指导、评价、反馈和密切的沟通,向新员工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这对于新员工尽快适应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增强安全感、自信心和对组织的认同感尤为重要。对于导师本人来说,辅导他人有助于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管理潜质,增加对组织的贡献,从而得到组织更多的认可。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企业,指导新员工能够帮助导师获得相关领域最新的资讯和知识,某些外企中还推行过反向导师制,由具备某些领域最新知识和经验的年轻员工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导师。对企业来说,实行导师制能够大大缩短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时间,降低新员工离职率,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传承隐形知识,还可以从导师中发现、培养管理人才,从多方面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二、国内新员工导师制的实践分析
在实践中,新员工导师制的成效有时并没那么明显,主要是由于企业并没有为实行导师制做充足的制度、人员、培训上的准备。成功导师制的实施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辅导双方自愿参与,可自行选择中断、更改导师或被指导者。2)导师与被指导者的匹配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例如,企业建立一个包含导师个人工作履历、性格特征、辅导经历和风格的导师资源库,新员工可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导师,经导师同意后建立辅导关系。3)导师的资格经过企业严格的审核,导师首先应具有出色的工作绩效,有时间和精力胜任额外的指导工作;导师应高度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的合格代言人;导师应具有良好的倾听技巧和沟通能力,并具有辅导他人的意愿。4)新员工导师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可以通过目标实现情况来衡量辅导的效果。5)应有对导师制持续的跟踪、评估、反馈、改善机制。6)对于导师应有合理的激励机制。
国内企业的实践中,由于新员工对企业内部人员的不熟悉,也由于大部分企业并没建立一个遴选导师的制度和信息丰富的导师资源数据库,常见的做法是由企业在新员工定岗后,指派新员工的直接上级主管,或者同部门的资深员工来做员工的导师。这往往存在三个问题:1)由员工直接上级主管担任导师,有利于导师通过实际工作安排和指导对员工进行辅导,但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削弱了导师制原本应具有的“朋友、倾听者”的心理支持功能,实施起来往往跟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没有什么不同,流于形式;2)安排同部门资深员工担任导师,往往更多的局限于岗位技能传授,类似传统的师徒关系,且由于潜在竞争关系,存在导师藏私的可能;3)对于导师缺乏必要的资格审核和培训,直接上级主管或经验丰富的“老人”未必擅长辅导他人。此外,后期缺少实质的跟踪、评估环节,没有基于评估考核的导师激励机制,也是新员工导师制成效不佳的原因。
三、基于实际情况的完善建议
企业要想长期实行真正有效的导师制,应从成功导师制的特征入手,建立一整套支持导师制良好运作的体系,包括传帮带文化的建设、对潜在导师的沟通、辅导技巧培训、导师的遴选、资源库的建立、双向选择的机制、设定明确的导师计划目标和考核机制、对导师给予物质、精神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激励等等,绝非一日之功。但基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实情况,还是可以在资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改良,提升新员工导师制的效果。
(一)进行必要的辅导培训
在内部导师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指派上级主管或同部门资深员工担任导师仍然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沟通、辅导技巧外,还应重点阐明公司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意义和对个人发展的益处,激发导师辅导的意愿。
(二)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要设定明确的可衡量的辅导目标,让辅导双方了解企业对于他们的期望,有的放矢地开展辅导;制定一些指导性要求,例如辅导谈话次数、辅导情况记录、定期提交(被)辅导心得体会等,表明人力资源部门的持续关注。
(三)明确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
应明确主管辅导下属的职责,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辅导效果纳入主管的绩效或能力的考核中,考核应包含客观辅导效果(通过知识技能考试、业绩是否达标等衡量)、被辅导人主观评价、部门领导评价几个维度。对于担任导师的资深员工,人力资源部也应进行上述几个维度的辅导效果考核,基于考核情况发放辅导津贴。对于辅导效果优秀的导师,可以给予表彰、奖金、额外休假时间、外派培训机会、优先考虑晋升等多方面激励。
(四)通过跨部门伙伴计划(Buddy Program)进行补充
在跨部门高级导师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跨部门“伙伴计划”补充同部门上级主管担任导师的不足。由入职两三年的年轻员工担任新员工的伙伴,通过自身经验的分享,帮助新员工走过刚入职的迷茫、适应阶段。“伙伴”相比于“导师”更加年轻,自己也刚刚走过新员工的阶段,他们的经验往往更具借鉴性,且与新员工的交流也会更加平等与放松,以“伙伴”的角色提供心理支持。此外,跨部门的伙伴还可以提供更多部门外的信息,加深新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并扩大新员工的人际网络。由于伙伴并不承担岗位技能传授和职业生涯辅导的职责,更多的是提供朋友式的心理帮助,因此可不必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核,绩效合格、心态积极、乐于交流的年轻员工均可担任。伙伴不必一入职就确定,可通过举行素质拓展之类的文体活动,让新员工与乐于当伙伴的员工在活动中互相熟悉,双向选择。由于伙伴的职责是多是心理上的,不易考核,伙伴计划更多是企业鼓励和倡导的一种非正式制度,企业可通过提供咖啡券、餐券、体育场馆健身卡等方式,鼓励伙伴与新员工交流,并主要通过新员工的主观评价来衡量伙伴的效果,并予以记录。对于新员工喜爱且绩效优秀的伙伴,企业将考虑将其往内训师和管理者方向培养。
通过以上几点,企业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以较低成本推行导师制,并逐步建立起内部的导师资源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逐步实现职业生涯导师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蒙德·A·诺伊等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一、调查研究过程
第一,着手解决调查方法问题。目前国内权威性的《学习适应性测验》(简称“AA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完成的。此量表虽然对中小学生有普遍适用性,但对我校初高中衔接期学生关键学习要素调查的针对性、适用性不强。此外,由于该测验题目数量较多,在操作上也不够经济省时。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适应状况与操作上的简便快捷,我们于2007年自编了“新华中学高一学生学习适应状况调查问卷”。该问卷由28个客观题目组成,分为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考试准备、考试技巧等7个与学习适应密切相关的分项目。2007年首次在高一年级学生中实施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对该问卷作了进一步校正,并添加了学生对自身学习适应性的项目归因调查,以便主客观结合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第二,规范调查过程。统一调查时间:调查时间均为高一学段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两周内;统一指导语:采用班级施测方式,调查前培训班主任,班主任以统一指导语指导学生填答问卷,为了便于日后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本调查采用实名形式,学生按规定时间当场填写完成;统一管理问卷:班主任收回问卷,交由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职心理教师进行统计分析并建档留存。
第三,进行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6.0在电脑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总体态势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来检验不同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第四,及时反馈调查结果。由专职心理教师向班主任反馈学生学习适应的总体态势,再逐班反馈班级总体适应情况,使班主任及时了解自己班学生的情况及其与总体的差异性,便于制定班级学习适应辅导计划。与此同时,由专职心理教师将在调查中反映出的学习适应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引导家长关注成绩背后的内在品质,提供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的指导意见,推动家校配合,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调查研究结果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虽然每一年初升高的录取成绩有所差异,但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却存在着普遍性的规律和一般性的特点。为了找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学习适应辅导的切入点,科学制定辅导计划,帮助学生缩短“过渡期”,预防和矫正少数学生偏离的学习情况和状态,也为班主任及学科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指导性意见,我们对本校自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的高一学生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进行了综合分析。综合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1.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的高一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状况一般,总分平均数达中等水平,在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考试准备、考试技巧等各分项目上,均呈现出不均衡现象。
2.连续三年的高一学生均在“学习计划”“考试准备”两个分项目上得分偏低,均在“学习目标”“学习习惯”两个分项目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3.在高一学生学习适应总体态势上,除2012级显著高于2010级外,其他级别间并无显著差异。在学习适应部分分项目上不同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
三、调查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1.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2012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指出学习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为此,应当引起教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将学习适应辅导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加强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各学科任课教师间的密切合作。根据初高中衔接期学生学习适应的一般特点,整合我校专职心理教师与各学科教师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学习适应辅导、学科学习适应辅导,促进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管理,提高学习效能。
【关键词】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心理护理;一般治疗阶段;内镜检查阶段;手术阶段;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54-02
自我国1994年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开始,护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辩证和统一得到了充分重视,尤其在近年来,真正实现整体护理更成为了众多医院向国内甚至国际一流迈进的重要课题。心理护理主要是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医护心理学理论,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促进疾病康复。心理护理的特点决定了其根本原则必然是“以人为本”,即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计划。而对于老年患者而言,通常具有以下一些心理特点:
1.更加要求被重视、被尊敬;
2.容易感到孤独和无价值感;
3.情绪不稳定,多有衰老感;
这些特点决定了老人在患病治疗过程中更加的敏感,更容易对治疗产生排斥心理,甚至缺乏对生活的兴趣,从而对康复治疗产生巨大不利影响。
而对于消化道疾病的护理而言,心理护理更具有其特殊意义。人体消化道功能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协同支配、调节,其所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中枢神经,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甚至可以说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由是可见,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而言,具有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反复实践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总结出了包括一般治疗期、消化内镜检查前和检查中、术前和术后等几方面的较为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现将其分述如下:
1 一般治疗期心理护理
对于各种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而言,疾病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都十分巨大。此外,消化道疾病中有相当大部分是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见效慢的特点,更易令病人产生焦虑、悲观和抑郁的情绪。所以,在普通治疗期间,对患者需要加以有效的心理护理。
1.1融洽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其他各种心理护理的重要基础,如果能够令患者产生充分的信任感和温暖感,对于治疗的展开和其他各种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如术前术后和检查时的心理护理)的有效进行具有决定性意义。具体到老人而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除了各种心理护理共同要求的主动关心、温和、耐心之外,还必须要考虑到老人的特点,根据我们的临床护理实践,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1.1 对老人要表现充分的尊重,由于老年患者经历的年代跨度较大,在一些习惯上难免与护理人员不同,从称呼到生活习惯,都应尽量事先了解给予充分的尊敬和重视。
1.1.2 老人通常在听力上有所衰退,因此在交谈时尽量用较大的合适音量,并减慢语速;老年人有时说话会比较繁琐,但在其说话时应保持专心。
1.2 亲切而温暖的环境
在中国常有“叶落归根”的说法。老年患者往往更需要一个亲切的环境。我们通过与老人的交流,在不影响治疗和其他病人的前提下,适当的将环境增加老人的个人色彩,例如摆放绿色植物和鱼缸等、改变病房色调、布置字画、增加老人的娱乐方式和与外界的交流渠道(电视、报纸)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减轻了患者焦虑,提高了信任感和配合治疗的愿望。
1.3 帮助舒缓情绪,调整生活节奏
老年人易于感到焦虑、孤独甚至抑郁,而离退休综合症的存在更有可能加剧这些状况,护士应该在了解老人情况的条件下,帮助老人调整生活节奏,如读书、看报、与病友聊天、适当活动等。同时应该注意避免让患者接触易感因素。当老人感到情绪波动时,可以引导老人进行自我放松:端坐闭目,为自己下达自头颈至手指到脚趾的放松指令。
1.4 好懂易记的自我护理
消化道疾病通常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各方面禁忌也较多。老年患者通常容易忘记一些事项。我们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为每个病人单独制作了自我护理单,用好懂易记、一目了然的自我护理清单让每个患者及其家属都清楚的知道自我护理的注意事项,这一措施使病人和家属能够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不良习惯,提高了治疗效率。
1.5 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
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与患者子女亲人的联系,鼓励其多对老人探望、陪伴,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情况,让他们对老人的治疗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此外,还可以提倡病友间的自我保健和治疗心得的交流,从而提高其治疗信心。
2 消化内镜检查前及检查中心理护理
消化道疾病患者在治疗中经常要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消化内镜检查通常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不适与痛苦。而由于病人对检查的不了解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心理原因,往往会降低其在检查中的配合度,从而妨碍检查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会发生创伤,增加患者的痛苦。在消化内镜检查前及检查中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从而顺利完成检查。
2.1 建立对检查过程的正确认识(不夸大,不缩小,引导,启迪)
在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前,首先要对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然后以此为依据,利用心理学知识原理,讨论制定心理护理方案,为患者将消化内镜检查的过程用适当而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引导的方式以多种方法(视频,图片,示范等)详细指导配合技巧及注意事项,用恰当的语言交待必随的痛苦,让患者通过充分的了解消除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从而以较为平和的心态等待内镜检查。
2.2 临近检查时的跟踪关怀
在临近检查时(通常为提前一天),通过为患者制作“检查准备单”,将注意事项和配合过程等再按序为患者简单明了的叙述。在即将检查前的一段时间(通常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护理人员在协助检查准备工作的同时,利用心理学知识,适当增加与患者的交谈,轻松和活跃气氛。
2.3 检查环境的改善
与病房的布置类似,内镜室的环境在不影响检查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改变色彩、增加摆设等起到调节气氛,舒缓情绪的作用。
2.4 检查中的陪同与支持(择机分散注意力,安慰、鼓励)
鼓励病人家属陪同病人进行内镜检查。临床实践证明家属的陪同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紧张,并且在遇到不适时给患者提供更大的心理支持。而护士应尽量进行全程陪同,并在检查过程中通过交谈择机分散注意力,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
2.5 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适当暂停休息等等)
对于病人在检查中的一些合理要求,可以配合检查医生予以满足,例如病人出现较重不适症状时,可以暂停操作,之后根据情况择机恢复检查。
3 术前及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心理护理与内镜检查的心理护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有:
3.1 使患者建立对手术过程的正确认识
通过对对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了解和评估,讨论制定心理护理方案,用易懂的语言简明介绍手术,同样也要用恰当的语言交待必随的痛苦,同时介绍相关专家怎样反复研究患者病情并已研究出最佳方案,最后还要突出患者本人手术的有利条件,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3.2 术前跟踪关怀
在术前一天,通过为患者制作“准备单”,将注意事项为患者简述。术前的一段时间(通常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护士可以在协助检查准备工作的同时,利用心理学知识,适当增加与患者的交谈,轻松和活跃气氛。
3.3 术后及时告知结果
在手术后应及时告知结果,以减轻家属或患者的思想负担。遇到手术结果不理想的,需采取谨慎态度,由家属配合,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以向病人传达有利信息为原则,逐步告知或不告知。
3.4 术前与术后患者的家庭支持
在手术前后尤其应争取患者的家庭支持,在特殊时刻家人的支持往往会给患者带来配合治疗的强大动力。应该在术前术后积极联系患者子女,鼓励其多陪伴老人,避免老人可能会产生的孤独感和无价值感,从而建立起更大的战胜疾病的信心。
3.5术后的心理护理
对于术后伴随的疼痛和不适,应通过主动关心和适当语言作出心理暗示,综上所述,对老年消化道病人而言,在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治疗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心理护理能够极大的促进老年消化道病人的疾病向康复方向进展。
参考文献:
[1] 郭争鸣主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4-231.
[2] 隋树杰,董国思主编,护理人际沟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28.
[3] 张瑞丽,章稼主编,老年护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32.
[4] 刘晓红主编,护理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0-190,291-312.
关于优选预算员工作总结范文 由于本人来公司光阴不长,但能成为公司的一员深感荣幸。自从进本公司以来,在业务主管和同事们的鼎力支持和赞助下,本人认真学习,严格履行工作责任,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任务。20xx年又快曩昔了,回首20xx年来的本人工作环境,现简述如下:
一、作为一名预算员,我能依照公司及项目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按质地完成领导给支配的各项工作。
做施工图的提量工作时能做到认真的熟悉图纸及配套的图集、不漏项,细分楼层方便和审计对量套用定额合理、精确、实事求是、把握住定额,节制量,有时并且要留有必然的余量;收集整理一切与安装造价有关的材料文件,并分门别类的归整,有时遇到一些工作艰苦,能实时的与领导联系陈诉请示,以便寻找更好办理问题的法子,争取公司的最大利润。
二、屈服公司领导的,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本人在工作中,总是以大局为重。在工作中积极介入公司的各项数据的比较工作。无论本技艺中的工作多忙,总是屈服公司领导的工作支配,加班加点,合理、科学地运用光阴,完成领导支配的各项任务。
三、积极适应和遵守执行公司的各项治理制度的革新,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感。
今年以来,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获得改良或进一步的完善,本人总是积极适应这种环境,以公司各项现行的规章制度和预算员的职业道德为准则加强工作责任感,实时做好本人的各项工作,为企业做好本人力所能及的办事工作。
四、运用工作之余的休息光阴加强学习。
平时留心收集有关现行的定额材料文件,并加强学习工程量盘算的技术等业务知识。尽力学习盘算机知识,进步本身的工作效率。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动身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会继承尽力,将我的工作才能进步到一个新的档次,不辜负人人对我的期望,我会尽我所能的工作,为公司的成长尽一份力,相信公司的来日诰日会更好!
关于优选预算员工作总结范文
大家好!不知不觉20xx年已经接近尾声了,细细回味这一年令我感受颇深。回顾我在地产走过的路,感觉自己受益匪浅。现在我将我今年在本公司的工作情况以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总结如下:
一、作为一个房地产公司的预算员,我能按照公司及工程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按质地完成各项工作
1、对内的工作情况
按领导的规定要求,完成了接待中心的土建、装修、安装及综合楼地下一层的土建预算,综合楼地上部分土建预算正在进行中,预计在明年元月中旬完成;在此同时还完成了各项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资料方面的工作已基本完善。
平时在工作中积极地配合土建工程师进行现场核量,并对施工单位的资料进行不定期检查,严格要求施工单位的资料按相关规范规定要求进行。及时参加项目部及公司的会议,按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等。
2、对外的工作情况
已完成了接待中心土建、装饰专修、安装工程等的结算;同时广告围挡、广告喷绘、土方工程、现场签证也都已结算完毕。
总之,在经营方针上坚持最高的收入,最低的支出。对内工作及时、准确、实事求是、把握住定额,控制量,时刻处理好业主、监理与施工方的关系,有时遇到一些工作困难,及时与领导联系汇报,以便寻找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公司的最大利润。
二、积极适应和遵守执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感
本人总是积极适应和遵守执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公司各项现行的规章制度和预算员的职业道德为准则加强工作责任感,及时做好本人的各项工作,为企业做好本人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20xx年工作计划
1、在来年积极做好各专业工程的招标预算工作。
2、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完成综合楼的土建、装修、安装预决算工作。
3、严把资料关,使各项资料更加完整完善。
4、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以上为本人粗略的个人工作总结及来年的工作计划,请领导审阅,如工作上有不到之处,请领导不吝指出,以便本人及时改正,从而能更好地工作。在此还要感谢领导们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谢谢你们!
一年来,我们在市建委的领导以及省造价总站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认真贯彻国家、省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我国加入WTO后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新路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于优选预算员工作总结范文
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公司领导和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思想意识和来业务能力上学到了一些经验,在这表示感谢,现将20xx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作为一名预算员,在工程预算领域里,我是一个新人,初来乍到对所从事的行业较陌生,但在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有了信心和胆量,很快溶入了这个大集体。刚开始我负责投标和预算,每天一上班就打开电脑上xx交易网,看有无新的工程招标,若有的话,就报名交保证金等等,其它时间便上网查阅一下预算员的相关信息。
一、xx幼儿园工程
这个工程是我第一次真正入手算量的,以前刚来公司时领导也拿过一些图纸教我过,由于我以前不会,是来学习的,当时刚好资料员中途离职了,我便接手了资料,这时老板又教会了我做工程竣工资料,算量时一开始自己算,碰到不会的在问领导,庆幸的是自己碰到一位好领导,每次都很耐心的教导,做资料时会和监理单位接确的,这时对工程又有了进一步了解。
二、xx广场工程
这个工程是我第二次算量的,由于第一次算,刚开始自己按层算,碰到难处就问领导,领导会很详细的述说,各种方法都讲解了,最后我按系统,分给水,排水,因为每层的结构也会不一样的。
三、xxx农民公寓工程
这个工程是我开工到现在,一直跟踪的,这个跟以上两个工程有区别,这个是弱电工程,包括音响,门禁、监控等等,目前都已完工,资料决算都已做好待验收阶段。
经过这几个工程的磨炼,我也对预算工作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同时也接确到社会上各界的人士,人际交往方面自己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对预算深入认识还差得远,通过以上三个工程的算量发现自己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有:配电箱的组价、防雷接地避雷针,母线,几开几控,目前知道单开双控的线的算量,法兰阀、法兰、地面清扫口,
总之,这二年来的工作是充实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爱岗敬业,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本着对工作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为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
1、继续深入的学习预算专业知识,多积累与本专业相关的经验,多查相关的预算资料,做到活学活用,多到工地走动走动,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对预算真正做到精通。
2、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一切以公司的利益为重,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做对公司发展和信誉有损害的事情。
3、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工作的时间,除了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深入学习外,还要不断补充自己的课外知识,充分利用业余的时间,使自己的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不断得到提高。提高自己的管理不平。
关键词: 竞技武术对练套路;武德文化;暴力性动作;仁爱思想
中图分类号: 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41-04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on the Lack of Wushu Moral in Violent Action Choreography in Dual Routines of Competitive Wushu
DING Chuanwei1,ZHANG Changsi2,WANG Jisheng1
Abstract:In regard to the current problem of more and more “violent” actions in dual routines of national Wushu competitions in recent years,the present thesis sets,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on-site observation,video observation,logical analysis,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to study the causes of “violent” actions and to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by clarifying the nature,feature and content of dual routines and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violent” actions in dual routines of competitive Wushu and the possible adverse imp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and mo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dual routines of competitive Wushu;Wushu moral;violent actions;ideology of benevolence
收稿日期:2013-04-18
作者简介: 丁传伟(1978—),男,山东梁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对外武术教学与传播;张长思(1982—),男,安徽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武术国际化;王继生(1979—),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教学与训练。
对练在武术套路竞赛中属于集体类项目,分为2人对抗和多人对抗演练。对练以其独特的演练形式和强烈的渲染力常常将武术比赛推向,从而成为各种武术比赛的一大看点。近年来,武术竞赛对练套路中出现了一种极不健康的动作编排,即常以极端手段将对手“杀死”来结束表演,让人费解其目的意图何在的同时,更担忧其所表达和传递的消极思想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上世纪80年代曾有学者撰文批评:对练表演“结束时不‘打死’对手不罢休,甚至以两败俱亡告终……”[1],并认为凡此皆为虚假的表现。这不禁让我们想起程大力先生对武术本质的释义“传统武术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搏杀术”,但程大力先生这一论断显然不是为武术对练中的这种“杀人”动作的编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因为,他又说“武术文化的发达,却又包含与附丽了太多太多的形式与功能,而且这些形式与功能的规模之大,甚至往往可以独立存在”。这说明武术除技击(原始中的搏杀技术)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健身、表演、教育等功能。此外,在他看来,“淡化武术‘致伤、致残、致死’的搏杀术本质是竞技武术出现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现代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竞技武术,其主要特征已不再是突出武术最为原始的一种“残杀”功能。而今,将这种“杀人”动作编入套路并放在结尾,似乎预示着武术的唯一和终极目的就是“杀”,并彰显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极端思想。这实属对武术文化的一种曲解,并反映出传统武德文化的迷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武德的内涵是什么?应如何正确定位武术对练的现代价值功能?对此类不良现象应如何有效避免?等等,成为我们时下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通过现场观察、录像观察、逻辑分析、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以上问题,希望借此引发武术教练、运动员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深入思考,以便在今后的武术对练套路编排中充分考虑武术内外的各种因素,将中华武术更好地展示给世人,从而为和谐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1 武术对练简述
对练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练习形式,它是在各种单练项目的基础上,2人或多人按照所编排的套路,进行攻击与防守的方法练习[2]。对练套路则是“遵循攻防合理的技击原则,由拳术的踢、打、摔、拿等动作及器械的各种技击动作所组成”的技法组合或程式。由此可知,武术对练本质上是通过攻防动作练习而达到娱乐表演或熟练技法目的的一种身体练习形式。其基本特征体现在“攻防”上,演练时应是一攻一防,攻中有防,防里藏攻,攻防互变,方为对练。为了突出对练项目的特色,使运动员更好地展现攻防动作,新竞赛规则针对攻防“方法配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对于“远离进攻部位;静止姿势时间超出;无攻防演练时间超出;击打落空或防守落空;等待;误中、误伤对方”等方法配合的错误均按出现的人次累计扣分[3]。现代竞技武术对练项目主要有舒展开放,起伏转折的3人对拳;枪法密集,快速、准确的空手夺枪;刚猛紧张,紧凑惊险的双刀进抢;灵活潇洒,刚柔相济,姿势优美的对刺剑等经典套路。作为一种特殊的运动与演练形式,武术对练实为一种切磋武艺,练习技击招式的手段。通过对练项目的练习,不仅便于“体会和理解单练套路中各个动作的技击含义和实战用法”从而“间接地提高单练动作的技术水平”,而且可以培养运动员攻防意识并通过练习反应与增强距离感提高实战能力;此外,由于其要求运动员在演练时“意识逼真,动作熟练和准确,双方配合协调”,因此,还可以培养运动员勇敢、机智、敏捷和相互协作的精神[4]。
2 竞技武术对练套路暴力性动作的本质及其特征
竞技武术对练套路的编排应符合武术的本质和内涵,充分反映和发挥出武术的价值功能;然而,近年来,随着竞技武术在“高、难、美、新”理念的指引下,对练套路不管在演练形式上,还是在主题思想上似乎都与传统渐行渐远。如果说竞技武术这一目标定位导致了武术套路“迷失了太多的技击内涵”的话[5],武术对练套路的异化则表现在另一方面,即在全国性武术比赛对练套路中出现了以暴力性动作收式的异化现象。通过现场执裁、观看,以及录像回顾全运会武术比赛、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的对练项目,发现不管是拳术对练、器械对练,还是拳术对器械套路都有将对手“毙命”作为收式动作的现象。其本质上是对武术文化的一种误读。这类暴力性结束动作主要集中在空手进枪中刺喉,对扎枪中刺腹,对刺剑中割喉,双刀进枪中断腰或穿腹等。总之,“搏斗”最后总会是一方以某种暴力性的手段将对手置于“死地”,且具有手段残酷,极端暴力;不分善恶,血战到底;虽已降服,绝不手软;以多欺少,倚强凌弱等特征。表面上看,这类夸张暴力的动作会增强表演的渲染力,突出运动员的威猛和骁勇;但实际上却违背了武术精神和武德要求,不利于武术对练的健康发展和武术文化的弘扬传播,不利于武术“正能量”的表现和发挥。
3 竞技武术对练套路暴力性动作编排的武德失范
3.1 暴力性动作与传统武德的冲突与背离
“武德”一词,始见于《国语·晋语九》中的“有武德以羞为正卿”,主要是指在养兵用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德行。传统武德是指“长期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和要求”[6]。它具有协调习武者之间相互人际关系的功能,并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通过分析传统武德的内涵可以发现“暴力”武术对练精神与武德文化的背离。
3.1.1 不符合传统武德中的“和合思想”
传统武德要求习武者在人际交往中要谦逊和气,在武术意识里,很多理念都是以和合忠恕之道为核心,讲究以武会友,遇事要适度忍让;因为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和平,是和谐[7]。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亦从兵家战略决策的角度表达了这一传统武德思想。传统武德中所强调的“四德”(口德、手德、心德、公德)中的“手德”,就要求习武之人在与别人“较技时不以武力伤人,常有止戈训武,以武会友,不得以我之拳加之同胞之身,应量其技术之深浅,以做身射之防护。非不得已,不可击其要害”[8]。由此可以看出,竞技武术对练表演中的这种“恶战到底,置人于死地”的思想理念无疑违背了中国传统武德“以和为贵”的理念及“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和合”思想。
3.1.2 不符合武德中的“仁爱思想”
中华武术充分反映了以人际和谐为目标的仁爱思想,反映在武术整体价值观上的表现是武术技法创造的出发点不仅不是杀人,恰恰相反,是为了救人。传统武德主要价值取向来源于儒家思想,而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就是‘仁学’”[9]。孔子在“仁学”的框架下,提出了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就是以人道原则为逻辑起点,又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其逻辑归宿,以收心敛性为其宗旨,以内省为其主要思维方式,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其人生的目标。“仁学”从来就不鼓吹的理论,而是以从思想上、根基上动摇和争取对方为上上策。中国武术,尽管是缘于战场撕杀的一种搏击之术,但在搏杀之初的目的,则是想不战而胜,争取对方[10]。被周伟良教授视为“传统武德中流光溢彩的无限风光”的侠义精神,其践行者武侠在对冒犯侮辱过自己的品行不端之徒进行适当的惩戒时,也会恪守施武之德,并不逞一时之气,进行滥杀[11]。而就竞技武术对练表演来看,其暴力性动作编排恰恰与上述武德主张背道而驰。
3.1.3 不符合传统武德中的“中庸思想”
中国传统武德充分体现了东方文明气质和“中庸”思想,要求在与人交手时遵循“争斗而有礼让,劲刚强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的原则。在表演时则是追求“情饱满而深沉含蓄,富裕观赏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的泰然境界[12]。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强调“无过不及”“不偏不倚”的太极拳技理与思想以及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所云:“我守我疆,不卑不亢。”[13]均映射出了传统武德的“中庸”思想。武术家马国兴先生在《古拳论阐释续篇》中提出:“中和之道”是历代拳术大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指出修炼传统武术攻防之道的人应该明白“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认为这才是修炼拳术的大是大非之明辨者。唯道适从,不背道而驰,最终必然可获神明境界之正果[14]。此外,传统武德的“中庸思想”还表现在切磋武术技艺时“点到为止”,教训坏人时“适可而止”“手下留情”,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等方面。而竞技武术对练中这种表现出一“杀”到底,不“杀”不快的暴力性动作形式无疑违反了传统武德的“中庸”思想。
3.1.4 不符合传统武德中“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是内而成就圣贤之德;外王,是外而推行仁政王道。“所谓‘内圣’是主体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外王’是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15]。作为儒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内圣外王”一直以来亦为武术人所推崇。历代太极拳家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都将“外示安逸,内存鼓荡”视为至高境界而孜孜追求,以期实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臻化境界。通过“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艰苦修炼,建构起自身的“内圣”之根基,继而实现“外王”的不伤自己,不伤别人,不伤和气的王者风范[16]。周伟良教授认为传统武德由三重结构组成:一为师门伦理,它的核心内容是孝和悌;二为体肤磨砺的意志品质;第三重结构便是“内圣外王”的侠义精神,并视其为“传统武德中流光溢彩的无限风光”[17]。由此可知,“内圣外王”不仅是武者一种价值追求,亦是一种武德规范。竞技武术对练通过“杀戮”甚至“不择手段”地“残杀”对手而赢取胜利,背离了武术对练本义,既不能表达“施暴”者“克己修身”“以德服人”的“内圣”精神,亦无法体现“治国平天下”的王者风范。
3.2 暴力性动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2.1 歪曲了武术的公众形象:武术成了街头暴力的根源,不利于武术的社会传播
长期以来,武术的功能与价值未受到正当的公众评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武术被曲解为一种“暴力”,提及中国武术便会使人们联想到暴力、血腥等字眼,这是人们对于中国武术认识的误区[18]。事实并非如此,由军事搏杀格斗技术发展演变而来的武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其本质功能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已由最初仅具有单一搏杀功能的技击术逐渐演变为集防身、健身、表演、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动形式。体操化的竞技武术则是与“搏杀”完全割裂开来,其仅有的表象上的技击动作也被艺术化了,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种技击艺术不必有什么实用的目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19]。由此可见,竞技武术已然区别于传统武术而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那么,这样看来竞技武术对练套路中那些夸张的“杀人”动作无疑会给本就“有名无实”的竞技武术定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难怪武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暴力的根源和表现手段,而忽略了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卫防身、养生保健、文化传承、教育培养、娱乐欣赏等功能。想到武术比赛一直遭受冷落,没有多少观众,此时,我们倒不禁要庆幸了。试想如果欣赏武术对练比赛的观众像观看NBA篮球赛的人一样多,那将会给武术的公众形象造成多大的负面形象。
3.2.2 违背了武术的娱乐表演价值:渲染暴力、血腥,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与人际和谐
娱乐表演是武术,特别是现代竞技武术的重要功能之一,千百年来,中华武术不仅以鲜明的技击性和防身、健身价值为人们所珍视,而且以其独特的娱乐性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20]。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文化的牵引和道德规范的规约下,在不自觉中走向了有别于“原始”武技的发展境遇。而武术的技击动作则被赋予理想化,从而使中国武术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21]。武术的表演价值在于通过穿蹦跳跃、闪展腾挪、疏密得当、节奏错落、变化多样而统一的动作演练,将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一幅完美的画卷,谱写出一段优美、流动的音乐,从而使人感到生气盎然,神采奕奕;或雄浑、豪放;或飘逸、或俊秀等不同风格的美[22]。由此可见,“陶冶情操”“修心养性”已成为武术实现娱乐表演价值的目标追求;然而,“暴力”武术对练套路的编排却无视武术表演的这一性质和趋势,为了体现武术的“搏杀”功能而不惜展现违背武术价值取向和娱乐功能的动作形式。
3.2.3 违背了武术的教育价值:传播暴力思想,不利青少年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
香港一项针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中有77.5%去武馆学过武,且普遍喜欢看综合性娱乐节目、功夫片或是侦探打斗片,而52.6%犯罪青少年则崇拜武打明星[23]。有学者认为暴力行为是一种习得,是经由模仿、学习过程获得的一种后天行为。按照班图拉的观点,只要观察学习榜样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榜样所提供的攻击就可能被习得。原因是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活跃、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模仿能力也因此比较强。由此可见,过多地接触不正确的武术教育或观摩武术暴力性表演,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针对影视中所谓的“暴力美学”是为表现“人性”一说,则有专家回应称:“是的,暴力也是一种‘人性’,但那是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并由此呼吁“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遏制这种暴力风潮的时刻”[24]。武术对练中这种几乎等同于电影“暴力美学”艺术的暴力性动作展示显然同样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如果说二者之间还有什么细微区别的话,那就是对练中“施暴”动作的现场真实感更强,手法更为逼真。
4 对练项目暴力性动作编排武德失范的原因解析及对策
4.1 原因解析
4.1.1 受武术竞赛规则的竞技化导向
裁判学认为,竞赛规则强有力地积极反作用于体育运动的变化和发展,对运动起着导向的作用[25]。2003版武术套路竞赛新规则的实施就造成了一些非武术特征的动作和表现形式进入到武术套路之中,对武术套路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现有竞赛体制之下,受功利思想的驱使,运动员或教练员将会更多地考虑比赛成绩,利用规则的漏洞或钻规则的空隙,以减少扣分点为理由,使规则被割裂、武术风格特点被削弱[26]。我们知道,竞技武术对练套路是从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2个方面来评分的,其中动作质量采用的是扣分法,即根据动作规格及其他错误内容扣分标准的要求,用动作质量的分值减去各种动作错误和其他错误的扣分,最后得出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分;而演练水平则采用的是给分法,即根据运动员整套的现场演练,按照劲力、节奏、编排的要求整体评判后确定示出的分数[27]。新、旧武术竞赛规则虽未对对练套路的起式和收式作出明确规定,但也从未要求也不可能提倡收尾动作一定要突出残暴性,将对手“毙命”。但可以看出,竞赛规则一味追求竞技化程度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运动员武德规范的要求,才是导致这一趋向的根本原因。此外,为了在比赛中获得高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上片面地追求提高动作难度质量,忽视基本功训练,从而造成当今年轻队员武术知识与武术意识缺乏,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武术技术水平的正常发展[28],而且使得运动员在编创对练动作时无章可循,必然导致其脱离武术本质内涵随意创造动作。
4.1.2 受当代电影“暴力美学”艺术的误导
“暴力美学”实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起来并在成熟后影响世界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其旨在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并将其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29]。暴力影视的兴起更是将武术的公众形象破坏殆尽,其本质是在大众对武术认识还不清晰、全面的条件下,利用媒体传播和艺术渲染的优势将武术任意曲解与误读,并将其传播给观众。以致有人在批判这种反映“传统江湖的流氓英雄主义”的“东方暴力趣味”的艺术形式浪潮中,将武术也卷了进来。认为暴力美学的核心就是所谓的“中国功夫”,一种拳击和斗殴器械的传统技巧[30]。竞技武术对练套路创编者无疑借鉴了这种“暴力美学式”武打动作;因为,不管是在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的各种形式的教学中不可能教授“割喉”“刺腹”“斩腰”的残暴的动作,而此类动作恰恰是武打影视中常见的镜头。当前,在一些国际性竞技武术比赛中,越来越多的外国运动员也开始盲目跟风并模仿这种暴力性动作,使得本来就不甚了解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外国朋友在习练和探索武术的过程中更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4.1.3 编创者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当今,竞技武术正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丰实的成果,为武术国际传播与推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我们追求武术竞技化和国际化的同时,不能也不应该忽略对武术本质内涵和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弘扬,因为现实的中国武术从本质上讲是离不开思想与文化的,如果没有了思想文化,失去了历史感,中国武术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文化标识,失去了灵魂[31]。很多武术教练员长期受竞技化思想的影响,一味追求创作高、难、美、新动作,从而忽略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学习及对武术深层哲理的研究与挖掘,久而久之,便淡化甚至忽视武术这种文化性。主要表现在,把武术等同于西方竞技体育,训练时侧重于技术、技巧和体能的训练,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富于哲理的国粹——武术进行机械化处理。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武术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身体运动, 更不是纯粹的运动项目,它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身体文化的一个灵魂[32]。教练员在这种思想指导和文化意识下是不可能关照到“暴力”性动作合理与否并指导或编创出新颖而又不失古朴,巧妙而又不失深邃的经典对练套路的。
4.2 对策建议
4.2.1 调整与修改现行规则,正确发挥规则导向作用
武术竞赛规则是武术运动发展的定向标,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对练套路的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在明确细化动作质量评价标准,并从方法准确,攻防合理,意识逼真,动作熟练,配合默契等方面对演练水平提高要求的同时,亦要对武德规范和主题思想作出规定和要求;提高评分客观性则还需要从提升裁判员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方面努力。此外,规则中也可考虑规定对练项目须配背景音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运动员掌握动作节奏,从而增强表演效果,亦可烘托起积极向上的现场气氛,与现场观众产生共鸣,激发起观众的尚武精神和侠义情节。
4.2.2 创编者钻研传统文化、武术理论和武德文化
创编者在构思和编创对练套路时不仅要依据武术项目的运动特点及对练项目的攻防演练规律,而且要考虑武德规范及其文化内涵;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和武德文化的学习,使动作编排符合武术伦理道德规范和当代武术发展价值取向。武术不仅是一个强身健体的技能,更重要的还是立德树魂的民族精神[33]。这样才能不断创编出既新颖独特,又不失武术精髓,利于观众接受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经典对练套路。
4.2.3 运动员要加强文化学习、艺术修养和表现力
武术是攻防兼备的技击术,在竞技武术中更是一种艺术表演。可以说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具有演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对练表演者要努力将由健壮的体魄、精湛的技术、巧妙的战术、机警的睿智、拼搏的精神形成的身体美、技术美、战术美、智慧美和精神美等美学特征充分展现给观赏者,这样便能为其带来无穷精神享受,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此,为了更好表现所编排的套路,提高观赏性、娱乐性和教育性,运动员不仅要表现出高超的武艺,也要深入学习文化知识,以提升艺术修养并学会更好地展现自我,真正将中国武术中的“精、气、神、韵”发挥彻底,演绎极致!
5 结束语
传统武德讲求的是“止戈为武”“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切磋武艺时也是“点到为止”,而非置人于死地。竞技武术对练项目暴力性动作设计不管从美学上,还是武德上,甚至技击上讲都不具有任何积极意义。武术对练作为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有效手段,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武术对练套路的编排要考虑到武术的形象传播与社会影响,发挥积极因素,摒除消极因素,为中国武术树立正确的公共形象,健康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道德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汪国义.合理为宗 旨在默契:武术对练一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1):85.
[2] 张文广.长拳对练单刀对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
[3] 国际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 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12-17.
[5] 刘跃军,郜子军.情景在竞技武术套路编排中的运用[J].武术科学:博击:学术版,2004(1):52-54.
[6] 孙晓文.世界影坛:涌动着暴力美学[J].世界文化,2005(2):7-9.
[7] 张路平,赵光圣.蔡龙云武术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21-124.
[8] 柳肃.礼的精神:礼乐文化与中国政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87.
[9]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2.
[10]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篇[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11] 王岗.中国武术的灵魂:思想文化[J].武术科学:搏击,2007(9):99.
[12] 朱大可.谁来为暴力美学负责[J].新闻周刊,2003(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