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患沟通的基本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医学教育模式重技能轻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借鉴前苏联医学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只注意医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与服务理念的培养。学校很少在实习前给学生提供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也无相应课程及沟通技能的上岗前培训。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的临床实习教学也常常忽略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主要强调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和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欠缺带教过程中对医患沟通能力的针对性启发、引导。
(二)医学生面临角色转换缺乏自信
患者患病往往有精神、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参与,更多的患者不仅需要治疗疾病,更需要得到人文关怀,而医学生在刚刚步入临床实习阶段,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很多医学生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应对策略,与病人交往中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常常表现为胆怯拘谨、紧张焦虑等状态。
(三)医患矛盾尖锐,医患关系紧张
随着医疗活动法制化建设的加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渐加强,患者对医疗方案的知情同意权、对各种检查的选择权等已成为医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患者,对医学实习生缺乏信任感,不愿意和实习生进行沟通,更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临床操作。不良的医患关系除了对疗效和实习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外,还大大增加了实习医生的心理压力,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二、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适应新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正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目的的服务关系转变。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cruGMER)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Board(fNewYork.Inc,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就是“交流技能”。我国在2003年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临床医学生毕业时能达到具有有效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准确获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包括社会经济状况)。
(二)临床实习顺利开展的基础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掌握与提高。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医学实践,才能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满足信息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患者是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关键因素,能否与患者有效沟通进而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直接关系到实习的过程及效果。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疗活动,还能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当前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患者自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愿意配合临床实习教学的患者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尤显重要。
(三)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医患纠纷增长迅猛,但由于医疗事故造成的仅占3%左右,绝大多数纠纷源于医患沟通不够或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一项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病人认为是缺少沟通。医患不能沟通就无法相互理解,医患之间就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尤其是实习生临床经验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甚至需反复操作,容易造成患者痛苦,如事先不进行良好的沟通,会使患者觉得自己被当做‘实习标本’,导致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及反感情绪,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因而,加强医患沟通也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一)开设相关课程
西方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医患沟通技能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已有较长的历史。他们通过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传授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情商教育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教育系列课程,试点的高校仅仅开设了医患沟通学等少数课程。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临床技能”中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到如何与病人沟通的的教学内容,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因此,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开设与病人沟通等课程,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力求在临床实习之前给实习医师强化医患沟通的意识。
(二)拓展岗前培训内容
在学生进入临床前的岗前培训中,增加医患沟通技能相关培训内容。除熟悉医疗保护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临床规章制度外,还要讲授或要求学生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保险制度等法律法规,了解“举证倒置”等概念和意义。要让医学生明白,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与病人是否能良好沟通,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诊断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和病人的满意度。沟通技巧也充分体现了医生的诊疗水平。要鼓励医学生,树立信心、提高技巧,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适应临床工作和学习,从一开始接触病人就要注意防范医疗纠纷。通过上述培训内容,使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疗法制观念,尽快完成从医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角色转换,适应临床工作和学习,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注重临床带教,加强实际沟通
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与患者沟通的前提。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实习阶段必须在培养学生坚实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医学伦理、职业价值观、对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解和医患沟通技能等的培养。医学生进入见习或临床实习阶段以后,往往注重对一些疾病的症状体征的观察和对基本操作的观摩学习,忽视医患沟通。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知识的传授,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教师在临床带教时要突出医患沟通技能的重要性,言传身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维习惯,充分利用门诊教学与床边教学,注重临床带教教师对实习医师的实践教育。教学方式可以不拘泥于单纯讲解,可采取切实有用的授课方式,如经典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角色模拟等。
(四)建立监督考核与效果评价机制。
病史采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医患交流、沟通的过程。自2004年以来,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就是通过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rtientsSP)病史采集的过程考查考生人际沟通和交往技能。SP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评价内容包括态度(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知识、技能(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和素养(职业压力、同情)近些年,国内医学院校也逐渐开始重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评价,已开展SP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imination.OSCE)OSCE是一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对临床医学生、低年医生进行临床能力考核的一种方面。通过采用多站式考核方式,采用标准化病人、虚拟病人、计算机等手段,公正、客观地评价应试者的临床技能。但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因而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客观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沟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监督考核与效果评价机制有助于有的放矢的培养医学生和促进医学生学习沟通技巧,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
【关键词】医护人员 医患沟通 调查分析
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七个领域中,“沟通技能”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说明医学生沟通技能水平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国内医学院校日益重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也提出了较多培养模式的设想。笔者期望能够探索出适合中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可行性方案,而这必须要建立于对医疗情境中医生的医患沟通技能现状的了解。为此,笔者对220名临床医生的医患沟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笔者随机抽取江西省赣州市二所医院(二甲和三甲医院各一所)220名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0份。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根据医患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编制调查问卷,包含12个题目。以科室为单位,随机选取被试进行测试,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收回。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1.3 统计方法
描述性统计
2 调查结果
在受访群体中,有93.8%的医护人员表示在医疗工作中存在着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人际沟通问题。其中,73.6%的调查对象表示与患者家属沟通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39.6%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会存在问题;另外,有17%的调查对象表示在与同事、上级领导的沟通中存在着沟通问题。谈及在与患者易出现的沟通问题环节方面,51%的调查对象认为患者对疾病的看法与医生不一致容易造成沟通障碍;38%的调查对象认为患者是否能够理解自身疾病的状况是产生沟通问题的原因;20%的调查对象认为患者应对疾病的情绪和态度会影响沟通。
在易出现沟通障碍的环节,有63.9%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治疗阶段最易发生医患沟通障碍,28.9%的调查对象认为在诊断阶段容易发生医患沟通障碍,56.7%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会经常遇到患者家属对疾病的看法与自己不一致的情况。导致不一致的原因,6%的调查对象表示主要是因为患者家属不愿意承认亲人有病;79%的人表示是因为患者家属的医学知识匮乏;16%的调查对象表示沟通困难可能与医生的表述较难让家属理解有关;15%的调查对象认为与患者家属对医生群体的不信任或者对疾病的高期望有关。对于医患沟通的改善措施方面,51%的调查对象表示加强科普知识教育是基础;29%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在医院科室设置专职沟通人员来应对医患沟通问题;46%的调查对象认为要适当加强医生自身的沟通技能。
3 讨论
大部分的调查对象表示在医疗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而主要的沟通障碍正是来自于医患沟通过程,这再次强调,在医学生学习阶段必须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有效地加强沟通技能,根据研究调查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在校期间,学校应当开设医患沟通的相关课程。大部分医护人员认为在诊治阶段容易出现沟通障碍,主要是与医患双方对患者疾病的认识、理解和态度不同造成的。其中,46%的人认为当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沟通技能。
在校学习阶段,要开设诸如《与病人沟通》、《医患沟通的艺术》、《情商教育》等相关的沟通技能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到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具体沟通过程不仅重视疾病,更要重视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在具体关系处理中,能运用换位思考、主动倾听、语言技巧等有效沟通技巧,并能提升沟通控制能力。
3.2 重视临床沟通带教。
临床实习是培养实习医生处理好医患关系,使其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实习期间,临床带教医生可以通过示范教学帮助医学生理解并锻炼其医患沟通能力。
3.3 在教学阶段和实习阶段,要帮助学生习得较好的言语技巧,能用通俗的解释性语言向患者解释疾病,避免出现沟通信息的不顺畅。
3.4 建议医院方面需要加强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帮助提升广大百姓对疾病的基础认识。建议医院成立独立的疾病解释小组,协助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更好地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解释疾病。
参考文献
[1] 刘慧,徐步敏,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年02期
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1],但是医学生沟通技能培养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时常发生,所以对以后即将从事该职业的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口腔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口腔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口腔医学生提高临床操作技能的基础,是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2],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一、目前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人文素养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培养。现如今高专院校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为第一年学基础知识,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实习,课堂学习时间居多,而在课堂和实训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进入医院见习或实习后难以和患者进行沟通,无法有效的工作。
2.学生心理恐惧及不自信由于课堂和实训教学中,学生欠缺医患沟通的能力,所以在刚刚进入临床,实习或者见习过程中初次接触病人时都会产生恐惧心理,不知道应该如何向病人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更有甚者,本来对后续的治疗操作掌握很好的,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进行操作。患者在接触到这样的医生时,同样会产生抵触心理, 不配合医生的相关活动,造成患者与口腔医学生的沟通障碍。
3.患者对口腔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患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实习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当然,患者存在抵触情绪也不是不无道理,一方面是对医学生的医疗技术不够信任,毕竟医学生接触的患者较少,经验不够丰富,诊疗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难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与医学生沟通存在障碍,医学生上实验课期间所面对的诊疗对象大部分是模型,根本不需要沟通,直接操作就可以,所以当医学生面对真正的患者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开始,即使医疗技术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但学生们会想到老师当时没有教怎么跟患者沟通,万一沟通出现问题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医疗纠纷的话,责任就更大了,以至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基本不与患者沟通交流,直接导致患者反感,从而引起患者对口腔医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然而人文素质教育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提倡医生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予患者更加贴心的心理支持与心理辅导。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与医疗技术不相匹配,不能够根据患者的情绪、心理反应及时的做出沟通,对患者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极容易形成医患纠纷。因此,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口腔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口腔医学生在学会做一名医生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将口腔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全面型人才。
2.强化情境教学实践
大量研究表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经大量的实践。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传统的理论授课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偏差,而设置不同的情境实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不同角色的演绎,使学生们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根据学生们自行设计的情境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学生们更具有参与感,也给枯燥乏味的学习增添了色彩和亮点,使学习更加高效、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消除口腔医学生对患者的心理障?K、树立自信。
3.强化教师临床带教
【关键词】医务人员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2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与感情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医患沟通则是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具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指引诊疗患者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医患沟通的质量决定医疗服务的质量,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剂,成熟的沟通技巧可以化解医疗护理工作中的矛盾,群体之间思想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有助于医患双方共同应对共同的敌人――疾病。
1 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
1.1 教育培训的滞后
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培训很少正式教授学生如何有效与病人沟通的能力,教育界没有把沟通技巧作为一项课程来抓,错误把沟通能力等同于说话能力,认为能说话的人都能沟通,殊不知教育的目的是教人掌握驾驭生活中各种境况的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种能力完全是由后天培训出来的。各单位领导对人际沟通的认识参照不齐,重业务轻人际沟通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
1.2 医疗体制存在缺陷
一些医疗机构和个人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必然鼓励医生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待病人,而不愿花太多时间与病人交流沟通。另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目前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中型医院,民众患病在当地医院难以有效就诊,许多病人都到大医院或中心医院看病,造成这些医院的医疗人员超负荷工作,这些医院的医生即使诚心想与患者好好沟通,恐怕也力不从心。
1.3 医务人员个人方面
有些医务人员医德不良,对病人疾苦漠不关心,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的医务工作者是很难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有些医务人员对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只要把病治好就行了,而没有意识到病人的心理与社会需求也很重要;有些医务人员缺乏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他们虽然了解沟通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如何与病人沟通;有些医务人员不分场合地使用医学术语,误以为自己懂的病人也会明白;有些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生理心理上的疲劳也会对沟通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1.4 病人及其家属方面
有些病人或家属本身不善言辞,或由于病情的困扰而影响了其沟通能力;有些病人和家属与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有些病人和家属对医学的理解不同,他们希望早诊断、早治疗,尽快康复,但疾病诊断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治愈等等。
2 医患沟通的技巧
2.1 主动承担责任
担责既是对医务人员基本的品德要求,也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没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医务人员,他懂得再好的沟通技巧也无济于事,因为他没有好的出发点,自然不会有好的沟通效果。作为医务人员要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即使遇到病程复杂的病人,也要在自身能力和技术的范围内积极诊治,而不是推诿和避免担责。当然,主动承担责任并不是蛮干。
2.2 认真倾听
医务人员应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述,并给予积极回应,比如专注的眼神、同情的表情,偶尔前倾一下身体,或者应声点头等都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这不仅是了解病情的需要,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需要。医务人员专心倾听患者诉述,让病人觉得医务人员真正关心他们的病痛,增进病人的信任感,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3 换位思考
医务人员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把病人担心的事情讲清楚、说明白,帮助患者选择既保证医疗质量,又能减少费用支出的治疗方法,人心换人心,患者必然会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如果患者获得的是低质量服务,不仅病没治好,反而加重病情,这样的医患关系如何能和谐?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医务人员作为主导方尤应如此。
2.4 沟通要持续、反复进行
患者病情是复杂的,随着医生的检查和治疗,患者的病情在不断地变化,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认识会不断地深入,因此一次告知,不可能是充分告知。有些医生认为和患者谈过一次话,就认为万事大吉,什么都完成了,这是不对的。
3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3.1 正确诊断疾病
医务人员与患者主动沟通,首先是为了收集患者尽可能多的疾病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才能作出诊断报告。这里的沟通是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为主,沟通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诊断正确率就越高,误诊率就越低。可是我们一些医生恰恰忽略了做医生的基本原则和技能,忽视获取病史和体检的信息,往往以医技检查结果的信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主观臆断,违反诊断规程,致误诊和漏诊率上升,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为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因此,医者应该积极与患者沟通,第一目的是找出病症,作出正确诊断。
3.2 更有效治疗疾病
3.2.1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是变化的,因此诊断也应是动态的,才能确保治疗是正确和及时的,这就需要医护人员随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掌握准确的病情信息,不断精确修正诊断并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优良的疗效;
3.2.2 告知患者及家属真实病情,维护患者知情权,同时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包括费用)的选择意见,增强医患合作性与患者的依从性;
3.2.3 及时对患者和家属施以不断的积极影响和优良的服务,促进医患互动,增强患者信心与抗病能力,减少并发症,增强疗效。
3.3 减少医疗纠纷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如果把即将进行的医疗行为的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医疗措施的局限性、疾病转归和可能出现的危险性等等,在实施医疗行为以前与患者或者家属进行沟通,让他们在了解正确的医疗信息后,才作出关系到治疗成效和回避风险的医疗决定。医患沟通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准备,以后出现不令人满意的结果时,能够理解和正确对待。
3.4 融洽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在病员的治疗全过程中要重点把好医疗质量关,特别要在医疗安全、服务质量、费用的清算以及病员愈后的情况方面,充分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使他们认识到医务工作者是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治疗该病方面要做些什么样的检查,用什么样的药物,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后果,能否达到病员及其家属预想的效果,都要与病员及家属做好沟通,通过医务工作者与病家的有效沟通,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医疗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达到医患之间的共同目标,也是时下和谐医患关系必不可少的基础。
3.5 医患互惠双赢
3.5.1 患方之赢
可以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更快更好地战胜疾病,康复身心;享受到人情温暖,感受到人格尊严;免受医患纠纷之扰,家庭幸福,工作安心,社会和谐;可以合理支出医疗费用,增强治疗的经济性等。
3.5.2 医方之赢
可以促进医生、护士提高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患者更加信任,密切合作,医患人情温暖;可以鼓励医生大胆开展医疗科研探索,促进医学发展;增进双方理解,减少医疗纠纷,化解医患矛盾;医护人员感受到了尊重,体验成就,强化医生、护士爱岗敬业的信心等。
参考文献
[1]孙绍邦.医患沟通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2]王锦帆.医患沟通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丁香,李秋香.浅谈医患沟通障碍的原因与对策.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0).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护患沟通;技巧;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a)-124-02
近年来,医院因受经济低成本制改革冲击的影响,护患之间的矛盾因分别站在各自维权的基础上而不断加剧,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人际沟通需要将意念、思想、感受向对方传递并得到对方的接受,是了解对方的一个双向的过程。作为直接面对患者的护理人员,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是使工作协调一致,建立良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提高沟通技巧、加强护患沟通对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培养护患沟通技巧,减少纠纷进行探讨。
1 医疗纠纷基本情况
从2005~2008年某基层医院医疗纠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2 情感基础
2.1 真诚
真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者诚实地对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表里如一的与患者相处,发自内心地对患者提供帮助,患者体验到了真诚,会主动把心理问题表露和倾诉出来。
2.2 双向尊重
护患沟通的前提是尊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把对患者的尊重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包括对患者心理的关注和身体的关注,才能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了解。患者在切实感受到被关怀和被理解时,才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满足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3 同感心
护理人员不能仅凭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去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揣测,应与其交谈,换位思考的耐心交流,对患者的心理感受进行无条件的肯定和接受。
3 沟通技巧
3.1 建立护患信任关系
护患沟通的基础是信任,要求护理人员应用温和的态度、柔和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对患者主动进行关心,来取得患者的信任。双方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患者会向护理人员主动讲述心理感受,做询问做出回答。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探讨其感受和心理,使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的症结在表达陈述中得以消除[2]。
3.2 护患沟通的语言技巧
护理人员的爱心和技巧都是护患语言沟通艺术的内容。护理人员应掌握谈话的切入点,其切入点为患者最需要解决和最关心的问题。找准切入点,对患者心理给予支持,并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体谅患者因住院面临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患者精神和行为表现,并对患者的需要做出回应,让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
3.3 重视谈话内容的选择
应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职业、性别、年龄等特点对谈话内容进行适当选择,并根据患者的家庭、社会背景和心理感受进行灵活掌握。有针对性并及时的满足患者问题及需要,让其感受关心和温暖,加深护患关系。
3.4 注意沟通语气、方式和态度
护理人员应维护患者权力,尊重患者人格,积极热情的面对患者,维护其自尊心理。护理人员语气温和,鼓励患者主动表达自己想法,防止粗暴训斥患者。
4 小结
从2005~2008年某基层医院医疗纠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由医患引起纠纷分别占医疗纠纷的66%、60%、65%、62%,从而看出医患关系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3],护士与患者间相互作用及信息交流的过程为护患沟通。沟通是一种艺术,借助护理人员真诚的语言,在有一颗博爱之心的基础上,为患者创造一个融洽的气氛和舒适的环境,以激励患者潜在的热情,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交流的内容是有关患者直接或间接的护理及康复信息,同时也包括护患双方感情、思想、要求和愿意等方面的沟通,减少患者焦虑情绪,进而减少纠纷发生的概率[4]。护患沟通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收集有关信息,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可在对其护理时能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对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知识教育,讲究语言技巧、深入开展对人际沟通的创造研究,把护理工作融入到患者生活中去。
患者是护理人员安排一切活动的中收,护理工作应围绕着患者进行[5]。只有通过树立服务意识,尊重患者权利,才能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使影响疾病恢复的不绪消除,使护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院的声誉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时吉庆,周建丽,康宁,等.医患沟通技巧与和谐医患关系[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39-40.
[2]瘳进芳.运用治疗性沟通技巧解决临终病人的心理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96.
[3]王海燕.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当代医学,2008,(148):29.
[4]张鑫.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8(11):156.
[5]张金枝.加强护患沟通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6):75-76.
从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看,医患关系教育在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通常有或多或少的涉及,表明学校已认识到医患关系教育应作为医学生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实施中,医学院校开设的部分人文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护理礼仪、医患沟通等课程中也包含医患关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与学生需求和医疗实践需求相比还存在某些不足,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
1.医患关系教育不受重视,缺乏机制保障
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尽管形式上通常已经将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但其受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素质培育,往往停留在纸面上,相关课程学时数非常有限,有的甚至被列为选修课或讲座课,并导致学生对此类课程也缺乏必要的重视。这种认知误区使得学校缺乏清晰的教育思路,人力物力均缺乏保障,没有专门的规划,没有形成医患关系教育的制度规范和机制保障。
2.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功能未被开发,教学实效受到严重制约
按照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没有专门的医患关系教育课,医患关系教育涵盖在相应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内。但这些课程都有其侧重点,比如卫生法学主要讲授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学主要讲授医学道德,医学心理学则主要讲授心理学知识,均难以真正形成有实效的医患关系教育内容。加上上述课程学时数普遍偏少,使得医患关系教育内容更加难以凸显。3.师资力量不足,内容与实际脱节医患关系教育是典型的交叉型教育,涵盖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因此也要求教师具有人文学科和医学的复合型学科能力。但现实中兼具人文和医学复合学科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在大多数院校,讲授医患关系的教师多数是人文课程教师,这其中很多就是思政课教师。这些授课人员尽管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但没有真正在医院环境中见习过,对现实中的医患关系缺乏深刻认知,导致对医患关系的诠释往往理论化、理想化和片面化。
某些院校安排专业课教师讲授,他们通常又在医院进修经历,或者本身就是双师型教师,对医患关系状况有较深刻认识,因此他们往往更受学生欢迎。但这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医学人文知识,对医患关系的性质把握不准,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改进医患关系教育实效的对策
1.明确医患关系教育的基本内容
医患关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涵盖两个基本方面,即是什么和怎么办。是什么主要是向医学生明确医患关系的性质,这一点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医学教育尤为重要。医患关系教育,首先要让医学生认识到医患关系是平权关系,但同时又不能片面理解为普通消费关系。虽然当前我国医疗体制使得医疗行为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但医患之间的交往不能理解为纯粹的商业行为,绝不能忽略了医学的公益性和人道性。医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以医患双方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带有一定契约性质的、具有深刻伦理内容的、以理性为前提的双向性的信托关系。在医患这种双向的人际关系中,一般而言,医者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决定着医患关系的满意程度,这主要是患者缺少医学专门知识和技能,求助于医者而言的。因此,在医患关系中,对医方通常应有相对更高的要求。当然,医患关系双方的地位在现实中是可变的,有时在医患矛盾的原因中,患者要负主要责任,不能把医者在医学技术方面的主导作用机械地照搬到医患关系中来,对医患关系也要做具体分析。怎么办主要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处理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和谐的能力和技巧。这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医疗法规教育,明晰医患双方权利义务,尤其是要注意训练学生掌握在医患沟通中的技巧和方法。因为对医生而言,沟通能力对他们能否处理好和患者关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加强自身修养和涵养等。医院的实践也证明,加强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能有效降低医患纠纷。
2.建立健全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的体制机制
医患关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和现实的医学教育内容,医学院校要认识到其重要性,强化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位置。尤其是要注意形成教学、学工、宣传等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并注意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的共同开发,从而使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得到体制机制上的保障。在师资方面,为解决人文课教师学科单调的问题,可以安排相应教师去医院做相应进修,从深层次上认识了解现实中的医患关系,从而保证讲授的现实性。在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开始对医患关系形成某种感悟。此外,学校还可以与教学医院等合作,安排专门的见习活动,让学生在医院里直观感受医患之间的接触交流;或者可以聘请医院医务科的工作人员,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等,使学生真切了解医患关系现状,清晰自己的使命。
3.发挥课程体系在医患关系教育主渠道作用
1.1未接触临床的理论学习阶段设置课程
以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为例,在第七学期也就是大四的第一学期设置的“医患沟通与技巧”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介绍医学标准、解读医疗法规、讲述医患沟通和技巧、学习医患纠纷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的过程等。从一方面而言,这些内容的确是学生未来临床实践时需要了解的知识,对于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开启了一扇门。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大四期间仍主要采取理论学习方式,学生在听讲时尚未进入临床,对真实的医疗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医患沟通的实操;而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又多数来源于临床实践,因此学生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可能并不熟悉,这样的理论授课效果可能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反馈。
1.2临床实习阶段未设置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在第期开始进入生产实习阶段,此阶段学生真正开始与患者的“第一次密切接触”,尽管学生们在医护卫技等方面只是跟随临床老师们有初步的认识,但可以在每日的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有全方位和充分的接触,体会医患沟通的全过程。但是这一阶段没有相应的课程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2根据临床实践时间同步培养人文医学素质并评估
2.1临床实习期间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学生进入了临床实习阶段就意味着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在这个阶段亟需不断地医患沟通培训与指导,因此在大四讲授“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的基础上,如果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生产实习阶段引入医患沟通课程,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的医患沟通技巧与知识,积累从书本上难以获得的临床经验,对于规范医师职业道德,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实习阶段引入的医患沟通课程内容应该有别于大四期间的“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是以“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为主体的医患沟通课程。应该选择经过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及师资培训的老师进行带教。在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可以由辅导员随时收集学生在临床中碰到的医患沟通实例等,收集案例后由辅导员统一交给授课及培训老师,生产实习满1个月时,由定期授课及培训老师在“实习生小讲座”时间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医患沟通案例解析和点评。培训老师将通过多种形式如门诊、病房、社区的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门诊和床边教学等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2.2引入人文医学素质评估体系
鉴于培训和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估。美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鉴定委员会总结了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素质,沟通能力即为其中之一;美国国家医学考试也要求在客观标准临床考试中增加对学生访谈和沟通能力的考核。此外,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住院医生和职业医生资格鉴定考试也将沟通能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生产实习之前、生产实习第3个月、生产实习第6个月及生产实习结束时采用SEGUE量表可以评价学生自我感知的态度、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等沟通能力的基线情况以及经过培训后的变化情况,既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老师评价教学效果。
3结语
关键词:临床教学;医患沟通;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82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4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的维权意识较前明显提高,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加,而良好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有效的医患沟通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有效手段[1],是赢得患者信任的最佳途径。加强医患沟通能力,防范医疗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世界联合会曾提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这方面的技能应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由于我国医疗教育的实际情况所限,医学院校对学生医疗纠纷防范教育薄弱,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足导致的医疗纠纷约占2/3,因而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学生培养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不仅是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需要。所以临床实习作为学生踏入临床的第一站,应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教育。作为带教老师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在众多的医疗纠纷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技术不够精湛引发的,所以作为医务工作者,精益求精地提高医术非常重要。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将已学的书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掌握基本临床诊疗技术、一定的专科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综合诊疗能力,使临床诊断思维和操作技能都得到提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高专业诊治水平,将来当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减少医疗差错,避免医疗纠纷。
二、掌握沟通技巧
医患双方的沟通除应具备热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外,还应关心患者、常与患者交心、了解患者疾苦,争取做到将心比心,真正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尊重是人际沟通中的基础,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文化、经历和社会背景,我们应予以尊重,一视同仁;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注意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和亲切感。理解就是“换位思考”,病人是身心两方面均受到伤害的个体,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同情,我们应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其次应学会“倾听”,通过耐心倾听可以全方位了解患者信息,是正确诊疗的基本保障,也更有利于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沟通中,语言应通俗易懂、朴实自然,表情亲切自如,多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词语,使患者容易理解接受。同时要注意语言技巧,将内心的关怀通过恰当的语言传递给对方,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关爱;此外,病人就诊时,特别关注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和体贴,医务人员微小的体态变化都会对患者产生微妙的心理和情绪影响。因此,要注重仪表、言谈、行为规范,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表情要得体,语调要平和,语速要适中。还应学会适当使用非语言沟通,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使患者倍感温暖,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注重身体力行
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在与患者沟通时注意方式方法,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老师的言行、态度会在带教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由于医生的日常工作繁重、紧急,常处于应急的紧张状态,在工作中保持一颗理性平和的心态,在面对患者时,能设身处地的关心患者病情,对患者的咨询给予耐心解答,有些病人在患病期间脾气比较暴躁,甚至无理取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心胸豁达,学会宽容,避免冲突,理性应对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表现出不耐烦或言辞失当,从而激化医患双方的矛盾。在床旁示范指导时,训练实习医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实习医生热爱病人、理解病人、帮助病人的理念。做任何检查都必须征得患者本人的同意,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检查或操作,培养实习医生耐心、细心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学生从事医疗行业的热情和信心,体会医生的职业价值。
四、重视现场观摩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观摩的重要性[2]。如需要对患者进行告知义务时,尽量带学生参与,注意沟能技巧,在向患者解释时用词恰当,避免使用绝对性语言,力求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释复杂的医理。自2011年我国侵权责任法实施后,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将要采取的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这一环节,老师应带领学生从最初的现场观摩,到模拟现场演练,即让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针对某一疾病的医疗风险或替代治疗方案进行情况说明,老师可及时发现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同样,带教老师在临床应对和处理医疗纠纷时也不应避开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深入具体地接触到各种医患冲突、了解发生的原因、学习处理的技巧;学生也可以在现场学习中发现不足,思考改进方法,提高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为以后步入临床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医德医风教育[3]
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职业操守是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内动力。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体现在服务态度、服务理念和业务素质中,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诊疗水平和患者满意度,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培养而形成的,实习医学生还未步入社会,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可塑性很强。因此要坚持正面教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使他们明辨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临床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品质的基础阶段和决定阶段,加强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明确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多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使用亲切平和的语言,多用目光和身体语言交流,从而产生亲和力,赢得患者的信任,正如《黄帝内经》所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了解、掌握病人的心理情感、家庭、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方法,尊重病人的和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合作精神。通过缩小医患之间的差距,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
六、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在临床教学中,可结合实际病例给学生讲解《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等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4]。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格遵守医疗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依法行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和体验防范医疗纠纷的必要性和技巧。通过引用临床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导致纠纷的各个环节以及如何有效的规避和防范风险,使学生对此有深刻体会和认识。病历是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发生医疗纠纷时的重要证据,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也是决定医疗官司胜负、医疗过失鉴定的重要依据。所以教育学生要认真如实地书写入院记录、病程记录等相关的文书,如病历的基本项目填写要准确完整,记录的内容要真实全面,前后一致等,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老师应及时对学生病历等文书给予指导、修改。将医学法律知识贯穿于实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在诊疗过程中依法诊疗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是实习医生提高医疗技能的重要前提。在医患矛盾激烈的今天,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当前临床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医患之间充分沟通理解、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疗工作,医务工作者才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学事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临床诊断思维能力、技能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医学生,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蔡天燕,梅波,腾小娇.医学生临床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6).
[2]陈道荣,王丕龙.如何提高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
[3]黎立明,吕思敏.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J].现代医院,2012,(12).
关键词:医患矛盾 医患沟通 能力
随着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期望值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近几年,医患纠纷和诉讼呈逐年增加趋势,除了一些医疗技术和体制等因素外,医患沟通不到位是患方对医护人员抱怨和渎职主张的重要原因。如果沟通不够就容易引起纠纷,这就需要医患双方具备较强的沟通观念和能力。医院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医患沟通制度和规范的策略。鼓励医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运用心理和社会因素来协助诊疗和保健康复[1]。
医患沟通质量与患者就医心理和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理想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互相平等、尊重、信任、配合的一种人际关系。建立好的医患关系,就是要做好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主动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从而取得患者与社会的信任与合作,最终提高诊疗技术、人文服务水平,并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1.医患矛盾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其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处于“以医为尊”的医务人员思想观念虽有转变,但未能完全跟上时展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的步伐,从而造成医患观念发生碰撞。其中,医护人员医患沟通不良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庭信息缺乏了解;2、病情变化未及时与患者沟通或缺乏沟通技巧;3、对预后不良估计不足、夸大疗效,使患者对治疗期望过高;4、同行间相互贬低,使患者对诊疗的正确性产生怀疑;5、文化水平或语言差异导致医患沟通障碍;6、对患者缺乏关心、语气僵硬;7、医疗专业知识缺乏,不同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解释不统一。
2.医患矛盾原因
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医学角度而言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患者仍不满意,这提示治疗结果尚未达到患者的心理期望值,或患者除了治疗目的外还存在就医的心理——社会原因,而后者常被忽略,因此,能认识到患者就医动机、期望、压力和情感支持,就能极大地提高医患沟通质量,减少医患纠纷[2]。
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医学认知上医患双方的绝对不对等性,常使医生处于家长指导式甚至“以医为尊”的地位。但随着社会发展,病人希望在看病时也能受到平等尊蕈即“以客为尊”的待遇,这种观念碰撞是医患冲突的原因之一。随着病人的法律意识增强,病人“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化,权利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日益重视自己的就医权利(如隐私权、知情权、治疗方案同意权等)。而医务人员对此转变认识不足,未能主动向新的医患模式转变,尊重病人应有的权益,这也是导致医患矛盾原因之一[3]。
3.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缓解行业内的医患矛盾现状
3.1规范医患沟通制度,做到依法行医。
医患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目的是医治伤病,解除痛苦,保护健康。医务人员要充分熟知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注意证据的保存和医疗文书的保管。在医疗过程中,正常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寻找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在动机、感情、语言、行为、态度等各方面的最佳切入点。作为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要消除病人对医院的陌生感,使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接纳状态,使病人对医生产生信赖,从而依从检查,治疗,使机体早日康复,使病人满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患沟通制度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
3.2培养医患沟通的能力,提高行业内素质。
现代医院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知的法律法规。医患沟通能力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2.1态度。医生的态度使获取良好医患沟通的重要前提。当病人就诊时,医生应该以诚恳,热情,积极的态度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并对患者所遭遇的痛苦和不适表示同情、理解和重视。
①首先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学习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技巧活动,运用医学心理学分析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每个患者心理状态,有得放失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制定医疗计划做好调研工作。
②对因各种原因而自愿拒绝治疗的晚期患者及家属,可体谅其难处,在病历上签明本意。对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的患者,通知家属时应表现出同情心,为家属作丧后处理时要尽可能提供方便。
3.2.2倾听。倾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步骤。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倾听病人的谈话,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他,认真倾听病人讲述自己的病痛,并有所反应。如果病人离题太远,医生可以礼貌地提醒病人,请他回到主题上来。倾听是发展医患间良好关系地最重要一步。可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内容,是诊治疾病的重要过程。
①认真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倾诉,医护人员要面带微笑、端庄大度,以温和的语气同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缓解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尽量满足其精神上、生理上的需要。
②建立院长接待日,倾听患者意见改进诊疗程序。
3.2.3语言。语言交流使整个医患沟通过程的关键。医生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病人,采取不同的语言交流技巧,做到尊老爱幼,关心体贴。医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充分尊重和友好,给予得体的称谓,首次沟通时要做自我介绍,使用礼貌性语言,善用安慰语,多用鼓励话,巧用权威话,慎用消极语,禁用伤害话。
①对在医院诊治的患者,病情在基本诊断后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其对所患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②对失去生活的信心,而不配合治疗的患者,要会同其家属开展心理治疗,进行心理干预,让其树立生活的信心,明确生命的意义和责任。配合治疗。
③对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时,尽量用医学术语,但对文化水平低者要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告知。
3.2.4其他。只有健全建立医患沟通制度,有效地落实医患沟通措施,能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生医患纠纷的不利因素,从法律上为安全行医提供保障。是保护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构筑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
①对医院因当前技术及设备原因不能诊断的疑难病种,应及时通知患者,并介绍其去相应的医院进行诊治。
②对身无分文、110及群众送来的无名氏患者,要进行人道主义精神抢救,并同时帮助其联系亲属,无亲属者联系民政部门,妥善解决医疗救助问题。
③对因病情需要需使用贵重药品及输血等患者,首先征得患者同意及签字方能使用。以尊重患者知情权、选择权。
④对医院条件所限不能诊治的危重患者,必须耐心细致地作家属及患者的思想工作,阐明转院的重要性及其生命的厉害关系,以避免患者产生误解。
3.3精通专业技术,确保良好医患关系。
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赢得病人的信赖,熟练的操作过程可以得到病人的认可,从而促进更深一步的医患关系。故医务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来赢得病人的信赖,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扎实的基础。
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而医患沟通是医患双方建立信任感,操作性较强的平台与方法之一。当前医院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医患沟通制度和规范的策略,是鼓励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主动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是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技术与人文服务水平;是取得患者与社会的信任与合作以及最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总之,做好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这需要我们医务人员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心血,去建立和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我们的医院不断地发展,提升我们医务人员的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毛福娟,应豪,周亚珍.重建医患信任打造和谐医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