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层建筑效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城市的土地资源开始出现短缺的问题,这就促使着城市的建筑不断向高空发展,城市区建筑建设的格局也随之出现了高层化,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密集。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表征,是建设者和广大居民的骄傲。但是,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小视的,是当前摆在全世界建筑工作者面的一个共,需要建设者们认真思考,不断研究,找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特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的规定,所谓的高层建筑是指那些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和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具有高空作业多、交叉施工多、施工工期长,用火用电多、承包单位多等“5多”特征,因此高层建筑的施工现场其消防安全对应具有以下特点:
1.1在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没有安装防火门。一旦发生火灾会产生烟囱效应,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
1.2施工现场的有些搭临设施采用了木板、毛竹、塑料布等可燃材料,而且搭临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往往影响消防安全。
1.3施工现场由于深基坑的开挖和建筑材料的堆放影响了消防车道的畅通,使消防车难以靠近火场,阻碍了灭火行动。
1.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较多,且电气线路较杂乱,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引起电气火灾事故。
1.5由于高层建筑施工中承包单位较多,民工的流动性较大,给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火灾隐患不易被及时发现。民工临时宿舍人员也较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群死群伤事故。
1.6施工现场使用的是临时施工用水,供水水量、水压等都不能满足消防要求。应采取适当措施,改善消防供水条件[1]。
2.施工组织设计是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管理的源头
施工组织设计是对高层建设施工总的部署,其中应包括对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施工组织设计应重点从施工总平面布局、消防设施、防火安全规章制度等几个方面来考虑消防安全问题:
2.1施工总平面布局
施工总平面布局应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各种建、构筑物及临时设施之间应有适当的防火间距。施工现场一般应有环形消防车道,尽端式道路应设回车场。消防车道的宽度、净高和路面承载力应能满足大型消防车的要求。
2.2消防设施的配备
高层建筑施工需要施工用水池、水泵及输水立管,可以利用上述施工设施兼作消防设施。施工用水池可兼作消防水池;施工水泵可准备两台(一用一备)兼作消防水泵,应保证消防用水流量和一定的扬程;施工输水立管可兼作消防竖管,管径不应小于100毫米;高层建筑周围应设一定数量的室外临时消火栓,每个楼层应设室内临时消火栓、水带和水枪。在高层建筑施工现场重点部位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灭火器材。
2.3建立消防安全机构、制定消防安全制度
高层建筑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各单位应建立防火领导小组,成立义务消防队,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和消防学习。
施工现场应制定一些必要的防火措施和防火安全规章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以使各了承包单位和各作业工种有章可循,从而落实防火工作。对于各种防火措施和防火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加强督促和检查[2]。
3.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火灾易发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火灾易发场所主要有木材加工场所、电气焊割场所、油漆作业场所、木料堆场、用电场所及民工临时宿舍等。
3.1木料堆场及木材加工场所
木料堆场应分组分垛堆放,组与组之间应设有消防通道;木材加工场所严禁吸烟和明火作业,刨花、锯末等易燃物品应及时清扫,并倒在指定的安全地点。
3.2电气焊割场所
操作工应该持证上岗,焊割前应该向保卫部门申请用火证后方可作业;焊割作业前应清除或隔离周围的可燃物;焊割作业现场必须配备灭火器材;对装过易燃、可燃液体和气体及化学危险品的容器,焊割前应彻底清除。
3.3油漆作业场所
油漆作业场所严禁烟火;漆料应设专门仓库存放,油漆车间与漆料仓库应分开;漆料仓库宜远离临时宿舍和有明火的场所。
3.4用电场所
电器设备的使用不应超过线路的安全负荷,并应装有保险装置;应对电器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检查是否有短路、发热和绝缘损坏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当电线穿过墙壁、地板等物体时,应加瓷套管予以隔离;电器设备在使用完毕后应切断电源。
3.5民工临时宿舍
民工临时宿舍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准使用电炉和乱接电源;夏天使用蚊香一定要放在金属盘内,并与可燃物保持一定距离,不应使用可燃物体作灯罩。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安全部门的督促检查,还需要每一位参加施工人员防火意识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一、常用消防设备与灭火器材介绍
(一)高层建筑发电机组
在供电系统停电或失电后,高层民用建筑中,只有发电机组为消防设备的运行提供电源。为了能保证发电机组可以在紧急情况时可靠运行,除常规维修保养外,还需要一月2次的不送电的5至10分钟试运行,对机组运行是否平稳、有否异常杂音、水温、频率、电压、油压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等项目进行重点的检查,对设备及机房卫生状况、高压油泵和调速器油量、机器的“三漏”情况、仪表完好、燃油箱油量、高压油泵和传动联接盘有无松动、散热器冷却水、电瓶充电等进行一般巡检,以达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的目的。
(二)公共空间的手提式灭火器
手提式灭火器一般有干粉灭火器 、1211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几种。在消防管理中,常常发现在重要防火区域内配置一定数量的手提式灭火器会在存放过程中逐渐失效,压力降低等现象。因此,对于手提式灭火器应当在巡检时要逐一检查其压力表上的指示值,如果发现操作机锈蚀严重影响使用的,要加以更新,当指针进人无效区时要立即重装。每一个季度需要巡检一次,
(三)硫散指示灯和应急照明
消防疏散指示灯,是消防应急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照明工具,消防疏散标志灯具有耗电小、亮度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具有应急时间长,高亮度具有断电自动应急功能。边上设计有电源开关和指显灯,适合工厂、酒店、学校、单位等公共场所以备停电作应急照明之用。一般疏散指示灯都有人工测试按键,在巡检时要逐一进行试按,检查是否正常开启指示照明,以试验其在停电后是否开启照明。一旦检查中发现故障的应立即修复或更新。为了保障人员及财产的安全,有效地制止灾害或事故的蔓延,需要投入应急照明。对于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配电室、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烟排烟机房、自备发电机室、电话总机房、人员密集的场所、公共建筑内的疏散走道和居住建筑内走道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等重要的建筑部位,应按规范要求及时配置,设置应急照明。
二、应用高层建筑消防稳压设备
(一)应用隔膜式气压消防设备
隔膜式气压消防设备在气压罐内设置弹性隔膜,将气水隔开,省略补气和排气装置,一般一次充气后可保持常年使用。由于每次运行时间较短,稳压泵启动周期较长,难从稳压泵的运行规律上了解其存气量的变化情况。对于消防系统来说,隔膜式气压消防设备常年处于待用状态,罐体或管道接口微量渗气,日积月累,罐内的存气量也将大为减少。当存气量减少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失去其预期的功能。因此,在气密性没有绝对保证的情况下,用于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存在一定的隐患。应用隔膜式气压消防设备的气体渗漏问题是消防供水系统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保证消防稳压。
(二)应用补气式气压消防设备
补气式气压消防设备常用于高层消防给水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气压罐内存在有一定的调节水量Vx,为防止误动作,稳压泵与消防泵的启动水位有一定的压差,其启动水位必须在调节水位以上。火灾发生时,当压力下降至P3稳压泵启动后气压罐内的压力继续降低,通过电控箱命令消防主泵启动。而当管网系统漏水时,气压罐内压力从P4下降至P3时,为向气压罐补气补水,启动稳压泵,当压力回升至P4时,稳压泵关闭。消防主泵启动后,自动切断稳压泵的电源。
(三)两种稳压设备的技术比较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增压泵出水量对消火栓给水系统不应大于5 L/s,对自动喷淋系统不应大于1 L/s。增压泵日常在电接点压力表的控制下频繁启动以保持系统压力。,但单纯使用增压泵,往往出现增压泵一启动压力就上去,稍有泄漏压力又迅速下降,故造成增压泵频繁启动,这样一般用在低层和建筑面积不大的二类建筑为好。日常由气压消防设备稳定系统压力,设一组小流量稳压泵和一个气压罐,灾初期由气压罐内的消防储水量供给所需的流量和压力。该设备兼有日常稳压和火灾初期提供消防用水两方面的功能,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典型的消防设备火灾探测器产品及其发展
火灾探测器一般由敏感元件/传感器、处理单元和指示电路组成。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火灾探测器根据警戒范围不同,可分为点型火灾探测器和线型火灾探测器两种型式,点型火灾探测器是警戒范围为某一点周围即对探测器所在位置周围的火灾产生物理、化学现象作出响应的探测器;线型火灾探测器是警戒范围为空间某一连续线路周围,即对空间某一连续线路周围的火灾产生物理、化学现象作出响应的探测器。火灾探测器还根据对不同火灾参量响应以及不同的响应方法,分为感温式、感烟式、复合式、感光式和气体探测器等。通常衡量火灾探测器产品质量优劣的技术指标有火灾探测器的可靠性、火灾探测器的灵敏度、火灾探测器的可维修性等。
参考文献:
[1] 蔺宁, 雷宁, 陈海涛. 浅谈高层建筑消防及其供电电源安全问题[J]. 技术与市场 , 2008,(10) .
[2] 余家乐. 浅谈高层民用建筑消防设备现场管理[J]. 中国物业管理, 2008,(03).
[3] 邓道. 高层建筑消防设备强电线路防火设计应用探讨[J]. 广东科技, 2007,(11) .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火分隔技术;消防工程;过程控制
由于居民在火灾出现后主要依赖消防设施的正常运作,因此建筑在构建消防系统的时候,需要保证好消防施工的质量,应用好防火分隔技术,确保其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一、防火分隔技术的介绍
(一)防火分隔技术简介
防火分隔技术是指高层建筑将耐高温材料很好的应用于建筑物中,当出现火灾时能够避免火灾发生蔓延。同时建筑中的防火分隔材料还能构建火灾发生后的疏散通道,一旦火灾出现可以借助疏散通道撤离火场。防火分隔技术的重点是增强建筑物的防火和耐高温性能,从而使火灾减少危害。
(二)防火分隔技术的分类
防火分隔技术可以避免火灾扩散,依据防火技术的不同,可以分为水平防火和垂直防火。水平防火技术指的是避免火灾在水平位置出现蔓延,垂直防火技术指的是避免火灾在垂直位置发生蔓延。目前施工方大多采用水平防火分隔技术,而垂直防火分隔技术很少用。但是高层建筑中,不能缺少垂直防火分隔,会导致火灾一直从底部向上蔓延。
二、防火分隔技术的实践
建筑物施工中防火分隔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防火设施的功能各有不同,下面对防火分隔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一)防火墙
建筑物施工中防火墙的应用是最多的。防火墙通常为钢筋混凝土,主要成分包括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石材以及耐高温的粘土。为了使防火墙具有防火的效果,不能将天然气管道安装在防火墙内。
(二)防火隔墙
防火隔墙和防火墙是不同的,防火隔墙的施工同防火墙相比非常严格,其功能是避免火势蔓延。因此防火隔墙的材料都是耐高温和不容易燃烧的,将这些材料用于建筑物墙体,就能避免火势出现蔓延。
(三)防火卷帘及防火门
防火卷帘和防火门在防火材料中属于比较美观的,通常在建筑面积较大的空间中应用,尤其是不适合设置防火墙的位置。防火卷帘在施工时也要对位置进行合理选择,不能用防火卷帘替代防火门。火灾出现后,防火卷帘会出现脱落,威胁到相关人员,因此必须谨慎使用防火卷帘。
三、防火分隔施工各阶段的管理及控制要点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措施
对防火分区进行科学规划,科学使用防火分隔技术,使其能够最大发挥防火作用,降低消防系统的投入,使消防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高层建筑中自动消防系统是最重要的组成,占到较大的投入成本,因此施工过程中要保证自动消防系统的施工投入不出现削减。
(二)施工阶段的管理和控制
消防系统施工过程就是将施工图变为建筑的过程,因此是消防系统施工中的重要部分。为了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要遵守“重两头,保中间”的原则。重两头指的是对施工前后质量控制做到严格重视。每项工程开始前需要做好技术交底,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测。保中间指的是,施工过程中要选择施工质量不同的控制点,并做好质量控制措施,从而及时找出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并实施纠正。
(三)调试阶段技术质量控制要点
当消防系统在高层建筑施工结束后,要对整个系统做好功能调试,依据防火分隔规定好的防火分区在预定的水压条件下测试供水系统中水压强度和严密性。如果测试过程中管道没有出现渗透的情况后,就需要清洗整个消防系统管道,冲洗的时候要先拆下止水阀和报警阀,从而对仪表起到保护作用。冲洗管道时,要确保冲洗的速度,不能低于每秒三米,这样才能冲洗干净不会损伤到管道。
四、解决高层消防防火分隔施工中问题的对策
(一)比较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点
消防系统施工在高层建筑和普通建筑中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施工时需要重点对待。一是,消防供水时,高层建筑水压和普通建筑相比要高,因此需要确保消防用水能够在使用时正常进入高层建筑的消防水箱内,保证正常使用;二是,消防供水在普通建筑中应用的是联合供水,不采用分区供水,但是为了确保高层建筑供水水压正常需要应用分区供水,才能达到目的。
(二)增强施工过程的管理
消防系统施工过程中要增强管理力度。一是,宣传消防安全意识,使每个人都有消防概念。为了使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施工素养,因此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对消防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宣传,使施工人员提升自我消防意识。二是,政府部门要对建筑消防系统施工整个过程做好相应监督。为了确保消防施工质量,政府部门可以派专人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三)做好高层消防防火分隔设备的养护工作
消防防火分隔设施既要在施工中进行保证,也要在施工后的日常使用中做到保养,这样才能使消防设备在出现火情时发挥其正常作用,也可以使其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不断向前,因此用地紧张问题也逐步凸显,针对这个问题,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消防设施在高层建筑中的重要性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因为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需要做好消防设施施工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在高层建筑中更好的利用防火分隔技术。
参考文献:
[1]谢树彩.于高层建筑消防安装工程施工中的问题[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415.
关键词:建筑设计;重要性;发展方向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e busy at putting up installat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launched a boom, a large number of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s such as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as staged, the odd Yan, the city landscape has been greatly enriched, the cit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And the design of the impact on the residential market is more and more big,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everal point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do a detailed study.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mportance;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高层建筑设计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对此反应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进行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层建筑的尺度设计
主要包括:一是整体尺度。要推进整体尺度的均衡性,应当从下面几个角度来提升这一点。高层建筑对于造型的提升体现在能够很好把握主体,顶部,裙房等位置的相互关系;建筑的细节部分和整体之间有直接关系,细节的把握也要以整体为依据,划分尺度应当有一定的等级,使得造型能力更丰富,更有内涵。第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高层建筑与周围建筑,街道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可以将其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尺寸的计划事物会给整个城市环境的和谐带来负面影响,包含行人以审美视角来看待建筑的和谐程度,高层建筑主体如果具有较大的占地面积,最好街道之间留有一定空间,不会给人造成压迫,第三,细部尺度的把握。这要求设计师对于高层建筑的整套题形态有一定敏感程度,能够精确掌握尺度差异带来人的感官的差异,从而是建筑效果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取得最好的建筑效果。
二、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
高层建筑物的尺寸规格通常都较大,为了满足经济需求,设计者的关注点也集中在内容量以及对实用性的考虑上,对节能,环保的问题考虑的不够,从而发生能耗高,收益差,难以满足持续使用要求,能源消耗大,建筑的节能环保问题应当在设计者的方面得到最先充分重视,要考虑三方面条件:第一是建筑物的方向和角度,高层建筑的方向和角度和光照和温度有直接关系,光照充足的地方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取暖或加热水等,因此寒冷地区的人员很注意光照的采集,所以,要选择适当的建筑角度,尽量向南方,窗口开大,而在不影响采光的同时,对于东和北方向的窗不用开太大。有助于保持内部热量不散失,保持内部温暖。第二是提升墙体设计。现在,在温度较低的地区常常运用的办法有:页岩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粘土空心砖与实心砖复合墙体;粘土实心砖或空心砖岩棉夹心复合墙体等,合适的建筑材料能够提高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第三,对于建筑的其他因素也有影响,因为墙体本身的消耗就很大,已经占到了总能耗的 1/4,建筑的外形的转变也是外层面积的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来讲,体型系数和能源消耗之间有直接关系,这要求形体的变更需要简单,并采用环保控温材料,而合理的结构设计必然要以合理稳定的客观基础为依托。
三、高层建筑整体设计
1、主体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建筑本身的生态节能。首先对于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而言,虽然其裙房的建设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是对街道的尺度以及人性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的影响都很大。高层建筑的下部门裙房在立面设计上一般跟高层建筑的上部立面不同,在建筑设计当中需要比较细致的设计,要将下部裙房设计的比较多样化,以免显得过于苍白。同时裙房还要进行一定的人性化处理,原因在于群众的视觉一般接触到的都是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同时裙房对人们所产生的街道空间感的影响以较大。而对于高层建筑的中的楼顶对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形象又起到了个性化体现的作用,虽然对生态环境的意想不到,但是它们体现的是高层建筑的标志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楼顶的设计上也不是不容忽视的。
2、处理手法上的巧妙运用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塔楼部分虽然在设计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余地,但是在高层建筑的底层部分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处理来实现对空间形式上的丰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一般都是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处理方法。
四、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
1、底层入口
首先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处一定要避免设在当地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比较炎热,因此底层入口可以全部或者是局部架空,避免对夏季通风的妨碍。
2、建筑围护
由于人们在高层建筑商居住多半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维护的安装,从而给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同时在高层住宅的窗户设计上,由于高层的风压过大,一方面会对外窗开关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擦玻璃的同时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应该设计为推拉的启闭方式。
3、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服务设施,要在建筑底层入口处设置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公用电话以及值班人员必要的生活用品;同时还要在大楼内外设计分户信箱以及车辆的存放处,在具体的分户信箱的尺寸安排上,应该大于300mm,同时要保证对墙面面积占用较小的基础上与墙面垂直。
五、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的深入,住宅设计应当贯彻适用、 经济、 安全 、美观、环保的建设方针和“以人为本” 的指导思想,要以现代家庭的居住行为方式为依据,合理组织室内空间,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率,努力完善住宅的使用功能。
1、高层建筑对于环保的元素的引入应当充分注意,由于这类消耗与资源污染已经影响到了人的生存,对世界的环境保护问题和资源节约都产生深刻影响,生态设计内容包含了对运营总体的生态性设计。建筑的线条将引起采光供暖状态的改变,所以不但可以将其作为热力因素加以考虑,有利于更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减少能耗和花费,对于形状的利用,圆形内容最大,再者是方,建筑与建筑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建筑设计和基址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利用建筑物的外观,种植植物等遮盖形式有利于区域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筑形状的调整,墙壁厚度和成分能够提升温度控制的能力,这对室内供暖和空调装置的利用程度将会变低,由此提升生态型效果。应当把城市对于建筑的意义,建筑的经济流程,环保问题的把握,综合利用起来,使得建筑的发展势头变得更好,敦促建筑和环保发展的可利用性的提升
2、现代建筑设计同时也注重住宅建筑外观的打造,追求建筑的造型。住宅建筑,往往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现代住宅建筑所追求的方向,应该从总体大局出发,考虑外观设计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彼此协调且能容入周边的环境,与当地环境同生共存,避免只考虑自身的立面效果,忽略周围环境的因素;同时住宅建筑群的色调设计应当注意色彩与周边环境主题保持协调一致,平面、立面布局赋有变化,在满足通风、采光要求的前提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室内空间的分隔可以按照功能需求作种种处理,随着应用物质的多样化、立体的、平面的、相互穿插的、上下交叉的,加上采光、照明的光影、明暗、虚实、陈设的简繁及空间曲折、大小、高低和艺术造型等种种手法,都能产生形态繁多的空间分隔。
3、户型设计的多元化,住宅设计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以多元化的户型来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需求,并能以灵活的户型结构适应因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所导致的布局调整,使住房具有较长的使用期。近年的住宅设计更重视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分配住宅户型,力求户户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通风的环境,降低楼电梯服务数,尽量减少户间干扰。
4、在总平面环境设计中, 可以充分利用室外的水体、 绿化等实现遮阳、 挡风沙、 降噪、 净化空气等功能。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改善了建筑物的外部小气候, 实现一举两得。 建筑窗户周边、 阳台等处设置局部绿化, 夏天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辐射, 冬季由于植物落叶又能使更多的阳光进入房间。 相对于屋面绿化和墙面绿化而言, 局部绿化的实施和管理更为方便。利用建筑的屋面设置种植屋面, 加大绿化覆盖面积, 又可以利用覆土层改善顶层房间的保温隔热性能, 创造宜人的室内环境。屋面绿化的构造措施可以是草泥屋面、 蓄水覆土种植屋面等等。在墙面种植爬山虎、 常青藤之类的攀藤类植物, 可以遮挡阳光直射墙面, 通过叶面蒸腾带走一部分热量, 并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一部分能量。如果在墙面设置构架、 种植槽和喷灌系统,在绿化与墙面形成空气间层, 可以加强绿化与墙面之间空气流动, 从而加强墙面的散热性能。 此外,在设计中要尽量避免大尺寸的外凸飘窗和耗水量大的小区水景。
六、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方案构思、还是方案设计以及技术深化的阶段,始终都贯穿着合理性的理念。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建立宏观的合理性理念,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总结各项合理性措施。在达到建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使建筑达到合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丹,张明岩. 高层建筑设计要点浅析[J]. 民营科技, 2009,(03) .
关键词:超限高层建筑 STAWE PMSAP 弹性时程分析 构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海南雅居乐清水湾JW万豪酒店位于海南陵水县清水湾,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类别:二类,结构阻尼比为0.05,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78595平方米。酒店的主体部分设在基地的北部,酒店客房分别位于酒店大堂的上部和东西两翼,在基地的西南部和东南部设置了16幢海景别墅。主体建筑除了西翼楼及东翼楼南侧外,其底部一层或两层为酒店的公共区域,其上为酒店的客房部分,主体建筑主要划分为东、西翼楼、中部主楼和东北部裙楼四个区域,客房主体建筑为多、高层建筑,裙房部分为多层建筑,功能为停车库、设备用房、宴会厅等。除此之外总体上还分布一些辅助建筑,如水疗区、风味餐厅、婚礼礼堂等。建筑效果图如下图:建筑效果图如下图:
本工程西翼客房、东翼楼南侧客房、东北部裙楼结构为平面及立面均比较规则的建筑,不属于超限高层建筑。东翼楼北侧客房、中部主楼由于存在转换层,竖向构件不连续、多塔、大底盘偏心等因素,不规则程度比较明显,本
报告仅针对该工程中部主楼及东翼楼北侧客房两个单体进行抗震超限专项审查。建筑单体分布图见下图所示:
二、中部主楼超限概况
本工程中部主楼地上八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转换层位于地上二层,根据建筑功能设计,建筑底部功能为公共区域要求设置为大空间,柱距较大,上部功能为酒店客房,为柱距较小的框架,上下结构需实行框架转换,转换形式为混凝土实腹大梁。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结构分析程序《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及设计软件SATWE》(2008版)进行结构分析,地震作用计算采用阵型分解反应谱和弹性时程分析方法,并考虑偶然扭转耦联,根据结构布置及计算分析,中部主楼存在以下超限情况:
扭转不规则:偶然偏心作用下位移比值大于1.2;
刚度突变:局部楼层由于上下层高差异较大,造成局部刚度发生突变,不满足相邻楼层刚度变化大于70%或连续三层变化大于80%的要求,产生薄弱层;
竖向构件不连续:底部为大空间,采用梁托柱结构形式,竖向构件不连续。
多塔:出裙房后分为两塔,
5、塔楼偏置:多塔与大底盘的质心偏心距大于底盘相应边长的20%(X 向)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4.1条及条文解释,中部主楼判定为超限高层建筑。
三、结构结构计算和分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及条文解释,复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结构分析程序STAWE和PMSAP进行结构计算及分析,
3.1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层间位移角曲线图可以看出,两种程序在X向层间位移角计算中曲线形式基本吻合, 在X向层间位移角计算中,SATWE程序在转换层上层层间位移角结果大于PMSAP程序,说明SATWE程序计算具有更好的变形安全度计算,两种程序最大层间位移角及位移比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3.2地震剪力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两种程序的地震剪力分布图可以看出,PMSAP程序计算的地震剪力在转换层以下略大于SATWE程序的计算结果,在转换层以上基本相同。基底剪力与重力荷载之比均满足规范要求。
四、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2条的规定,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上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2—2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设计中采用SATWE程序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模块对本工程进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时程分析选用的地震波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每条时程曲线计算的结构基底剪力不小于振型分解反映谱法计算结果的65%,其平均值不小于振型分解反映谱法计算结果的80%,时程分析的计算结果与反应谱法基本吻合。由于采用振型分解反映谱法计算的结构地震剪力均大于弹性时程分析的计算结果,故按振型分解反映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及构件设计是充分的。弹性时程分析的各种计算曲线如下图:
五、中部主楼双塔及单塔振动模态分析对比
为对比说明双塔模型的振动形态,结构计算分析分别采用双塔模型与单塔模型进行对比计算,计算结果如下表:
说明:单塔模型取各塔相应下层投影面积范围内的结构构件。
由上表看出,单塔模型与双塔模型在振动形态上基本吻合,双塔模型可充分计算双塔振动相位差的影响,按双塔模型设计可以包络各种振动模态。
六、结构加强措施
1、设计中加大周边框架的截面尺寸,增大其抗扭刚度,提高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加强结构中薄弱点处的抗侧刚度使偶然偏心作用下位移比最大值小于
1.4;
2、加强转换层及其上一层的楼板厚度,通过加大楼板板厚及双层双向配筋提高楼板的刚度。从而达到提高相邻楼层的平面刚度,以期望较好的控制因偏心布置及凹凸不规则带来的不利影响;
3、针对薄弱层的地震力计算程序考虑了1.15倍的增大系数;
4、针对出裙房后分为二塔的结构布置加强裙房屋面及其上一层的楼板厚度,从而达到提高相邻楼层的平面刚度;
5、转换层及以下各层设计到转换的柱定义为框支柱同时相应提高一级抗震等级,托柱梁定义为转换梁,按转换梁柱的要求进行节点设计并全长进行箍筋加密设计,转换层的楼板厚为180(转角薄弱连接处板厚加强为200),提高楼层的平面刚度;
6、局部的穿层柱检查计算时的长细比符合实际情况,同时适当加强穿层柱的配筋,对于夹层部分的框架柱采取全高加密箍筋以提供其抗剪承载力;
7、严格控制转换柱的轴压比提高其抗震延性,本结构框架柱轴压比均不大于0.65。
六、结论:
1、二种分析软件(SATWE2008版、PMSAP2008版)均为考虑刚性楼板假定的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均满足规范限值,而且结果相近。
2、根据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弹性时程分析结果与反映谱法结果较为吻合,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均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三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符合规范要求。
3、单塔模型与双塔模型在振动形态上基本吻合,双塔模型可充分计算双塔振动相位差的影响,按双塔模型设计可以包络各种振动模态
4、中部主楼为平面、竖向不规则的超限高层建筑,通过采用不同程序的计算,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通过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提高结构抗侧、抗扭性能,确保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下保持不屈服,使整个结构满足抗震要求。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0】109 号)
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4、 PKPM系列软件应用指导丛书
5、上海市某超限高层商住楼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宣伟 朱杰江 工程建筑与设计 2003年第11期
6、兰州国芳大酒店超限高层结构设计 黄锐 金建民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关键词:高产建筑;桩基;施工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大,人们将生存空间向空中和地下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的一个标志,其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尤为关键,其中桩基础施工是影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高层建筑常用的基础形式有箱形基础、桩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是最为常见的。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要对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管理进行控制,做好全面协调控制管理工作,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
1在桩基础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预制桩及灌注桩依据施工方法桩进行分类,一般情况下预制桩通常施加外在的操作方法,灌注桩可以就地成孔,在工程现场通过机械钻孔、钢管挤土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桩孔,将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加入其中做成的桩。在高层建筑的桩基础施工前,工地的勘察工作一定要做好,才能确保桩基础施工顺利进行。
1.1对施工现场和附近环境的勘察
对桩基施工的场地进行全面现场勘测,为以后工作提供可靠真实的资料依据。明确分晰施工场地及附近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自然要素。掌握施工区域的地下水质量、水位状况,为施工作业顺利进行提供必要条件。明确施工场地基础桩在土层中深度及各种相关指标,了解周围建筑物具置、建筑物结构及性质。
1.2机械设备、施工技术的准备
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进行工艺试桩环节。设备的安装一定要满足安装平面图、安装进度表、验收报告单标准。施工前应编制完善的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以及必要的保护措施等。根据工程总进度计划确定桩基施工计划,在施工前应进行工艺试桩,进行工艺试桩,确定工艺参数。
1.3桩基础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
清除现场障碍物,确保场地的平整,桩机进场前,为了确保桩机的垂直度,必须平整作业区。对于预制桩,打桩机械自重都要比较大,场地还可铺设20cm左右厚度的碎石,为了更好的提高地基表面的承载力,避免桩机的不均匀沉降。还可采用铺设走道板,减小地基土的压力。根据不同成孔方法做好场地平整工作,要考虑泥浆槽和排水沟的问题。布置好泥浆池、槽及排水沟,确保施工效率得到提高。
1.4桩基础施工现场
放线定位应当认真对轴线进行复合检查,依据施工网格来确定桩位的控制线,把各桩进行标记,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桩位。在现场设置样桩,在桩位设定完毕后要进行全面的校核,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桩基础标高的控制,将施工所用的水准点布置在沉桩影响的范围之外,注意水准点的保护。
2选择合适的沉桩方法
2.1预制桩的沉桩
静压入桩施工时,单向行进为入桩线路,可以有效地避免地基土上溢导致地表抬升的后果,避免出现由于土的相互挤压致使一些桩身倾斜的问题。在实践中,使桩沉到预定深度或到达持力层,利用无震动、无噪音的静压力将桩压入土中,满足贯入度或标高的设计要求。
2.2灌注桩的成桩方法
采用干作业成孔、沉管成孔、泥浆护壁成孔等方法,将预先制作好的钢筋笼放入桩孔中在桩孔制作完毕后,进行混凝土的浇注,边震动边拔出钢管,形成灌注桩。为了成孔后防止地下水渗入,在无水环境中使混凝土进行浇灌,提高桩身质量。
2.3钢桩与混凝土桩的沉桩方法
常用的沉桩方法有振动沉桩法、水冲桩法、静力压桩法、锤击打入法。常用的沉桩方法中,振动沉桩法在施工期间容易出现挤土现象,为避免出现挤土,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使用水冲法沉桩时,可以采用水的方法。
3高层建筑桩基础的施工
浇筑过程中应检查施工现场建筑材料准备、执行施工方案等,注意混凝土配比,检查导管时必须先进行水密承压。混凝土要有比较好的和易性,真正确保桩身混凝土的质量。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应对混凝土进行连续浇筑,避免出现坍孔的情况。为防止钢筋笼上浮,应当放慢混凝土浇筑速度。在灌注中若是遇到如流砂,应改变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坍落度。桩基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一般会有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比如补送结合法、补桩法、复合地基法。第一种方法是对有疑点的桩进行复打,适当补上一些完好的桩,补桩法是利用承台承受静压桩的施工反力,操作方法比较简单。综上所述,建筑物的基础对于建筑的整体质量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桩基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目前我国主要的桩基础的类型是我国高层建筑桩基础,由于施工地质地形上的差异性十分巨大,因此需要依据施工现场的条件以及高层建筑的特点,认真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和加强施工监管,进行桩型及施工方法的选择。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选择最合理的施工方案,对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以及相关的知识进行详细分析,避免出现不该有的偏差与失误,提高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质量,确保桩基础能够满足要求,使高层的建筑效果达到所要求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国才,谷志恒.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9).
关键词:高层建筑;玻璃幕墙;施工技术
一、玻璃幕墙的类别及应用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玻璃幕墙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其种类主要分为框支撑玻璃幕墙、全玻璃墙、点支撑玻璃幕墙等,玻璃幕墙在高层建筑中应用最多的当数框支撑玻璃幕墙。框支撑玻璃幕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用作最传统的方式,将玻璃嵌固在型材的凹槽里的明框玻璃幕墙;另一种是在室内设计时运用的一种方式,其通过利用玻璃板与框架进行有效黏合的硅酮密封胶,形成具有现代化风格的建筑效果。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明框玻璃幕墙结构稳定可靠,工作性能良好;隐框玻璃幕墙主要应用于室内设计,现代感较强。
二、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设计
1.玻璃幕墙结构设计
玻璃幕墙的结构设计影响着整个设计的支撑问题,所以玻璃幕墙的结构设计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建筑的设计年限。在玻璃幕墙的结构设计中主要有三点要素。
立柱结构是幕墙支撑结构中的重要结构,在对立柱结构设计中要保证其强度、刚度满足设计荷载的要求,同时稳定性也是考量立柱结构的重要因素。稳定性就是要求,在设计过程中保证玻璃幕墙结构的稳定与安全。与此同时,设计师还要考虑各个设计之间的衔接联系,从整体上要保证设计风格的一致性,满足现代设计的规范要求。
2.玻璃幕防火设计
对于玻璃幕墙的防火设计主要是针对玻璃幕墙与楼板、与外墙洞口部分间和其他防火隔离构件之间缝隙等。对于防火系统对其要求是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耐久性和较强的变形性、稳定性。同时,对于防堵材料也有一定的要求,防堵填充物应该采用难燃或者不燃材料,对保护面层的材料也应采取防火措施。在玻璃幕墙的防火设计中还要分情况处理,在没有窗槛墙保护的情况下,玻璃幕墙的应用就应当在窗口外延加大高度,设置大于0.8m的防火玻璃幕墙以保证安全,同时还要严格规范其耐火极限,单独设立防火玻璃。在防火设计中,对其他间层与玻璃幕墙之间的缝隙,其采用的填充物质厚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矿棉或者岩棉来说,要保证其厚度大于100mm,在用钢板进行填充时其厚度要大于1.5mm。在考虑以上情况的同时,还要满足设计的美感,注重相关材料的本身结构,利用其特质进行设计。
3.玻璃幕墙安全可靠性设计
对于玻璃幕墙的可靠性设计,主要考察四个方面,分别为预埋件受力处理设计、连接件的结构受力设计、防雷接地设计和安全性设计。对预埋件的受理处理设计和连接件的结构受力设计,这是针对相关预埋件进行受力验算,尤其是要考察整个平面内的受力变化,对其变形性能进行测量,主要是测量出其极限变形性能;对于防雷接地设计和安全性设计,主要是针对雷雨等恶劣天气状况,通过将防雷钢筋与预埋件进行焊接,形成环状传递到大地,将建筑场地与场地外的接地系统连接到一起,保证玻璃幕墙的施工安全。
4.玻璃幕墙保温节能设计
玻璃幕墙在墙体进行接合时会使用很多外挂构件,这时墙体周边构件、实体墙面洞口边缘、楼板或隔墙外沿间的缝隙处需要设置保温材料,以保证墙体的保温性能及室内的舒适度。同时在玻璃幕墙与墙体外挂接口处进行有效地封堵设计,防止热量的传导与疏通。此外,由于开启窗的部位留孔往往较大,又时常开启,是玻璃幕墙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设计时对开窗形式与数量的选择均应考虑到玻璃幕墙通风与保温的特点,在满足建筑防火、通风的要求下,尽量减少开窗的次数,以达到开启和关闭时均拥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三、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施工技术
1.预埋件安装技术
预埋件的安装技术在玻璃幕墙的施工技术中占有重要位置。首先,预埋件的加工是进行这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工要严格按照提前设计的图纸数据进行,在加工时采用负公差的方法检查预埋件的规格;其次,在安装预埋件时还要保证位置的准确性,通过预埋钢筋来固定整体结构,采用点焊的方法进一步固定位置。预埋件的位置偏差程度不能超过20mm,标高应低于10mm,还要注意振捣过程中的顺序问题;最后,主要是对后锚固定的处理,锚板的处理要保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对于锚固栓的尺寸以及深度都要进行仔细测量,从而保证安装的牢固可靠。
2.连接件安装技术
连接件的安装直接影响到玻璃幕墙的安装,这一环节主要涉及到的是埋板偏位、防雷连接等过程。在安装之前要提前检查相关连接件的质量,注意查对其型号、种类等问题,保证与设计相协调。通过专用螺栓、焊接等处理方式,将连接件与预埋件连接在一起;通过后锚固处理进行连接件之间的调平工作,使其平整度满足设计要求。
3.龙骨结构施工技术
龙骨结构的安装分为主龙骨安装和次龙骨安装两个部分。主龙骨的安装要按照图纸进行,在两个连接件之间安装竖骨料,同时还要安装防腐垫片并进行调平与垂度控制。要注意相邻两根立柱安装之间的标高偏差不大于3mm,同层立柱的最大标杆偏差度不得大于5mm,对于主梁的安装采用吊锤进行控制,其前后偏度不得大于2mm,高差控制在3mm,左右控制在3mm以内。对于次龙骨的安装,主要是对横梁的安装,在安装之前要注意将其与竖龙骨之间进行粘贴柔性垫片,再用螺栓进行固定并注意平整螺丝。骨架的安装应当与各个过程相协调,对其漆处理应采用有机富锌漆,两侧刷漆厚度不小于100mm。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忘记检验,并及时整理检验记录与其他部门工作相协调。检查完毕后进行下一道工序,由下向上安装角码,并在每完成一定高度进行检查,以保证其施工质量。
4.玻璃安装技术
在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安装中,玻璃安装是安装工作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在玻璃安装之前,要做好检查工作,对整个幕墙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其标高、垂直度和平行度等再一次进行检查,严格按照图纸规格要求进行施工,运用拉线工具控制相关测量工作。安装时,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将所要安装的物件提前放好,进行临时固定后,用拉线方法进行调节,最后还要注重质量检测。
5. 防腐处理技术
防腐处理主要是针对玻璃幕墙金属材料表面的处理,可以改变金属自身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掐断腐蚀的根源,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防腐手段。对于玻璃幕墙的埋件、转接件以及支撑龙骨等的处理,多以热浸镀锌为主;对于漏件或者在施工中镀锌层遭到破环的部件,应该进行热喷涂锌,或者涂刷2遍环氧富锌底漆+1遍丙烯酸聚氨酯面漆,确保涂锌或涂膜的厚度与原镀锌层保持一致。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玻璃幕墙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仍然存在施工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技术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软岩地区;高层建筑;建筑场地;桩基施工;建设结构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场地桩基施工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环节,对于最终的建筑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1]。软岩地区的岩面埋深起伏大,沟壑较深,且在经过多年的发育之后,溶洞和溶沟的发育并不存在特有的规律,甚至会出现大面积的多层溶洞[2]。另外,由于地下水以及地表水量均充足,所以,上下压力较大,导致承压水位不断攀升,再加之复杂的地表环境,导致此区域高层建场地桩基施工困难[3]。往往在软土地区的桩基不能依据普通桩基的设计结构来完成,而是要依据实际的情况,测定具体的桩基数据信息,结合软土地层的下陷情况[4],确定持力层的对应位置和厚度,并做出无误差的桩基位置判断,另外,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对软土地区水文情况进行控制与管理,避免出现下沉的状况。因此,本文提出对软土地区高层建筑场地桩基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依据高层建筑环境,进行技术应用效果的验证与分析,通过不同的应用模式,加强桩基的稳定性,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整体的应用效果。
1软岩地区高层建筑场地桩基施工技术探析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型建筑的构建以及修缮技术不断提升,虽然传统的建筑技术可以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建筑物功能以及质量要求的提升,使得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甚至形成关联性的经济损失。所以,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对施工技术实现创新。在日常的建筑过程中,场地桩基施工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环节,对于最终的建筑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详细研究了软岩地区高层建筑场地桩基施工技术。
1.1桩基定点以及标准确定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前,均要对其桩基的结构以及整体进行设计,以来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均匀性[5]。尤其是拟建类型基础的实现,更是需要严谨且精密地计算。在满足评价建筑物横向倾斜的软土地层时,还需要考虑其存在的不均匀性,并且依据上述的需求,进行布设设计,具体流程如下:其一是每一单体建筑,尤其是超高层的建筑,均需要在勘测点的附近添加对应的桩基定点。并对定点的数量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设定在6~10之间,由于高层建筑要大面积承压,所以,在桩基定点的设计之中[6]。另外,在此基础之上,高层建筑物的平面可以设定为矩形,正平面设定为正方形,依据建筑的层级和布局,结合时宜承压,实现双向、双排的布设,基本为不规则的形状,所以,对应的桩基定点也需要与其保持一致。一般是按照突出角的定位点或者中心点来进行确定的,并在确定之后,计算对应的中心距离,具体如下公式(1)所示:(1)式中:M表示中心距离,δ表示布设范围,a表示桩基的定点距离,b表示允许出现的极限误差。通过上述计算,最终可以得出实际的中心距离。依据中心距离,进一步明确对应桩基的中心点,随后,对中心定点的距离标准以及深度做出设定,具体如表1所示:根据表1中的数据信息,最终完成对桩基中心点距离标准的设定。完成之后,将其与桩基的定点协同一致,并将处理数值控制在实际的范围之内,完成桩基定点以及标准的确定。
1.2桩基选型及挖孔灌注
在完成桩基定点以及标准的确定之后,再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对软岩地区的高层建筑的桩基设定选型。基础选型通常较为重视桩基承压能力、承载力以及成本的控制与挑选[7]。对于高层建筑,日常会选用高强预应力的桩基管桩,这一类桩基管桩的持力层较为宽厚,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以及稳定性,对于主楼的压力变化以及承载截面断裂,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另外,此种类型的单桩承载力相对较高,并且造价低,使用的过程中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同时适应力十分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施工的速度以及效率[8]。与此同时,高层建筑的桩基在设定时,施工设备较多,这对于桩基的处理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产生误差,影响最终的建筑效果。对于软土地区,这种问题更加严重,底层本身硬度较弱,同时,地表水以及地下水量充足,在桩基设定的过程中,不易进行固定,缺乏支撑能力,设备作用效果也十分不明显。所以,需要选择更加贴合实际应用的桩基管桩,避免造成损害。完成桩基的选型后,再进行挖孔灌注。这是对桩基进行定形定力,起到固定的作用。单桩有着较高的双向承载力,一旦灌注之后,便十分稳固,对于施工的效率以及质量也可以进行控制,且可以提升整体的工程速度,在软土地区测定水位深度,随后,在大概0.6~2.7m的范围之内,进行人工挖孔,同时采取降水处理,避免出现地下积水的现象。随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钻孔灌注桩。在桩基易出现孔底沉泥、夹渣、缩颈、露筋、离析、浮浆夹层等缺陷的部分,灌注水泥,增加桩基的实际质量和重量,同时由于软土地层的基岩的起伏较大,所以,还需要对桩基加以固定,确保其可以稳定伫立,达到稳定持力层。完成桩基选型及挖孔灌注设定。
1.3群桩设计
在完成桩基选型及挖孔灌注之后,依据上述的环境,进行群桩的设定。高层建筑荷载承压力较大,但是主体的建筑结构相对较为薄弱,这对于桩基的底盘控制程度就会相对较弱,所以,需要设立群桩来增加承压面积。主体建筑在6倍桩径间距要求通常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实际桩基中心点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需要满足荷载的实际需求。将高层建筑的桩基桩径范围设定在1200~2200m之间,长径比大于25,并且每一个群桩的数量均在120根以上,这样才能确保桩基以及高层建筑物的稳定与平衡性。大直径的桩应尽量避免侧阻力软化或者基底的变形问题,这对于建筑工程实施以及未来的应用也会造成影响的。在群桩的背景之下,通过控制桩基荷载力的大小,进行承载变形特性的归纳,进而控制群桩的实际承压能力,对独立桩基的设定也具有更加深远的应用意义。1.4垂直控制法创建桩基支护结构在完成群桩设计之后,采用垂直控制法创建桩基支护结构。支护结构的建立在桩基的设定工作中是十分关键,不仅会对最终的建筑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未来的应用成本产生影响。支护结构一般与主体结构相结合施工,实际上是主体桩基结构的辅助结构,是主体桩基的一部分,在开挖阶段起到较强的保护作用。垂直控制法设置临时支护框架,同时将桩基与侧方的防护墙关联,利用结构框架中的水平梁板形成关联通道,在设定防护结构,由于是软土地区,为了增强承压力,可以在初始的防护结构框架中,垂直控制法添加对应的桩墙护架,与桩基的主体结构组成作用面积更大的支撑系统,形成坚固的维护形式。在垂直背景之下,建立桩基基坑的深度护栏,进一步增强对应的防护结构,实现垂直防护的统一。
1.5承压水控制实现高层建筑桩基的设定
在完成垂直控制法创建桩基支护结构的设计,再通过对承压水控制实现高层建筑桩基的设定。软土地层的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均十分充足,这对于桩基的设定也会造成极大地影响,同时也会增加施工事故的发生几率。所以,需要对承压水实行更加严谨地控制与处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其一是利用设备抽取部分的水源,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达到桩基设定的效果,但是成本较高,并且十分耗时耗力,水源控制效果也不是十分明显。其二是,引流处理法,将软土地区的承压水依据特定的方向,引入对应的区域,这样可以增加桩基基坑的深度,扩大对应桩基的设定范围,增加桩基设定的指令和效率,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2实例分析
本案例主要对软土地区的高层建筑场地桩基施工技术应用效果的验证与分析,选取A地区为本次分析的主要对象,通过对其桩基的施工现状以及程序作出分析,以此来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并进行探讨。
2.1A地区高层建筑桩基施工现状分析
A地区是较为典型的一处软土地区,且此地区的高层建筑数量也相对较多,具有较大的实际分析价值。某大厦在A地区的高新科技区,总建筑面积约为27万m2,建筑高度约为602m,高层建筑的设计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地上,共设计为127层,每一层均为独立的单元,且互为依托;另一部分则是地下部分,建设三层,主要包括地下餐厅、停车场以及地下储存室等,所以,在建筑场地桩基施工过程中,依据实际的建设要求,将桩基向下深埋大约35m,以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未来的实际应用质量。另外,大楼呈塔形结构,楼层平面按正方形的设计,桩基整体结构设计为三重重叠结构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其内部钢筋混凝土以及核心筒的强压支撑,稳定桩基的内部框架。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却存在较多的细节问题,影响着最终桩基施工的效果。其一是巨型支撑和腰析架的外框架不协调,主要由于桩基位置倾斜所导致的,高层建筑的建设初期,会对桩基进行的定位,这个位置需要精准且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出现这一复杂的结构,对于桩基的构建形成一定难度的。除此之外,在软土地区,桩基沉降是常见问题,自重荷载通常约为7000kN,使得沉降的空间大幅增加。
2.2A地区桩基施工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在明确相关的桩基施工参数以及指标之后,进行桩基设计持力层标准的设定,具体如表2所示:根据表2中的数据信息,最终可以完成对A地区持力层标准的设定。此时高层建筑场地的桩基基本为单桩,且互相之间具有一定的承压关系,完成灌注以及钻孔之后,在上述所搭建的环境之下,进行桩基承载力的计算,具体如公式2所示:(2)公式(2)中:G表示桩基承载力,χ表示实际的承载范围,A表示多层级的持力层距离。通过上述计算,最终可以得出实际的桩基承载力。依据承载力来估算桩基在A地区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具体如表3所示。根据表3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得出实际的测试分析结果,具体如下:在不同的建筑物中,桩径相同,最终得出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均在5000kN以上,表明桩基的承压能力相对较强,并且高层建筑物下沉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且误差较小,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结语
不同于其它地貌地区,软土地区的高层建筑的施工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同时相关桩基的施工也较为困难,极易出现大型的关联事故,所以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对相关桩基处理技术进行完善与优化,并结合软土地区的实际地形以及地貌环境,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桩基施工方案。同时,为了提升桩基整体的适应性,还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稳定持力层以及承压截面,高效地处理复杂地质条件下存在的问题,确保施工的安全性,进而保证工程实施的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徐中华,吴江斌,等.基坑与桩基工程技术新进展[J].江苏建筑,2021(3):1-10.
[2]彭柏兴,贾永生,王会云,等.深厚填土下复杂岩溶场地大直径桩桩基勘察与施工措施[J].建筑结构,2021,51(S1):2315-2319.
[3]王卫东,吴江斌.超高层建筑桩基础的设计与工程实践[J].建筑结构,2021,51(17):59-66.
[4]喻敏波.不同桩型在高层建筑同一结构单元桩基施工的应用[J].广东建材,2021,37(10):65-66,20.
[5]俞弘,林绍良.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桩基设计与施工[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20,18(3):223-227.
[6]张展忠.桩端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桩基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4):21-22.
[7]陈金华.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分析[J].居舍,2020(31):27-28,18.
超高层建筑为保证其正常运作,在电梯、空调、供水、采暖、管理等方面要更多消耗大量能源。而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目标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实现比常规超高层建筑能耗显著降低、室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对周围环境影响显著下降、高效稳定运行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绿色超高层建筑无论从设计、施工、还是运营角度都比普通超高层建筑效果有极大改善。本文以天房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商务中心项目为设计实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归纳了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为今后开展同类型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绿色超高层 全寿命周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流程
项目绿建设计目标确定:根据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并最终根据业主需求确定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初步方案设计阶段:根据项目绿建目标,优先采用被动式节能方法,主动式节能方法为补充,并通过经济性比较分析初步确定绿建设计方案。
项目可研性分析阶段:确定绿色建筑技术设计方案,明确具体技术措施,并通过多方案比较,判定初步设计成果。
施工图深化设计阶段:进一步明确各绿建技术中相关指标要求,量化模拟计算,优化绿建措施方案。
绿色建筑奖项申报阶段:由绿建设计咨询公司对项目绿建目标进行星级预评估,准备绿建申报材料,编写报告书,组织专家答辩。
绿色施工指导阶段:展示绿色建筑设计策划方案,进行绿色施工导则规范编制,指导绿色施工。
二、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技术体系
1.室外环境与可持续场址: 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光污染、增大室内渗透等技术达到减小对室外环境的影响。
2.节能与能源环境:通过优化围护结构、空调系统、照明、电梯等,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通过收集和利用场地雨水、建筑中水,采用节水景观、节水器具等措施减少市政用水需求。
4. 节材与材料利用:充分利用3R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采用当地材料和高强度材料等技术。
5.室内环境质量:通过增强自然通风,选择高效空调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低挥发性材料等措施改善室内环境。
6.绿色施工:超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一般为3年左右),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应充分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达到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7.运营管理:通过执行调试技术对各系统进行调试、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利用能源分项计量系统记录建筑运行能耗情况,并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制定节能的措施以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三、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实例分析比照
四、天房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商务中心项目绿建设计策略
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核心位置,规划用地约1.78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0.9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7.87万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195.45米。地上43层,地下2层。
项目为一类超高层综合楼。地下二层战时共分为6个人防防护单元,平时主要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站房区;首~三层为商业 ;4~42层为办公层;43层为机房水箱间; 5层、20层、35层为避难层兼设备转换层。结构型式: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沿街透视图
整体鸟瞰图
总平面图
2、本工程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本项目绿建设计依据国标《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完成绿建评审工作,目标达到“三星级”标准。
本工程绿建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采用绿色低碳策略,根据能耗、气候特点、将建筑设计与被动节能技术利用有机结合,做到轻重有序、策略分明。把增量成本控制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为低成本实现超高层绿色建筑提供示范,强调通用性。
2)优先选用“被动式”节能方法,通过可持续场地规划、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不需要耗能的机械设备来提供支持并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3)“主动式”节能方法作为补充,利用各种机电设备组成主动系统来收集、转化和储存能量,充分利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
3、本工程主要绿建设计策略
1) “被动式”节能设计方法
可持续场地规划:通过场地风环境模拟优化设计,改善室外风环境、自然采光模拟优化、光污染控制措施(控制玻璃和幕墙的反射比不大于0.2,不采用大功率夜景灯具)、场地综合绿化、合理利用透水地面、绿化灌溉采用节水喷灌方式。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建筑中楼板和外梁位置的玻璃幕墙后侧粘贴70mm 厚的岩棉,增加外保温措施来改善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外墙采用遮阳型双层中空LOW-E玻璃幕墙内置遮阳百页,玻璃的传热系数为1.8W/(㎡·K),遮阳系数≤0.45,可见光透射比在0.35以上,幕墙气密性3级。
节材策略: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选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充分使用可再利用及再循环材料(钢材、铜等金属材料,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办公部分的内隔墙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进行灵活隔断,避免空间布局改变带来的多次装修和废物的产生。
室内中庭空中花园:在标准层办公空间中设计了两层或三层挑空的空中花园,作为超高层建筑的生态化空间,拉近建筑与自然的距离,改善办公条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主动式”节能设计方法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对建筑物进行空调、供暖供应的技术。在裙房地下室底板下设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由地源热泵为建筑物提供冷热负荷。夏季冷源由地源热泵系统、电制冷水冷离心式冷水机联合提供,并设有水蓄冷设施。预留写字楼电子设备冷却水系统。冬季热源由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和电锅炉联合蓄热系统共同提供,并设有水蓄热水池。同时预留市政热力进线路由。
合理设计空调系统分区与型式:首层商业布局比较分散,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大堂空调送风采用冬夏可调式旋流送口,保证送风效果。裙房步行街走道首层局部为步行街设置侧送风口。并且在步行街三层屋面开侧窗,过渡季和夏季做自然通风。办公部分,采用吊顶式诱导器(辐射冷梁)加新风热回收的水—空气空调方式。沿外墙设置地板式散热器,冬季供暖,负担围护结构热负荷。
排风热回收系统:办公室新风集中处理,新风机组设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热量。
空调风系统的净化杀菌:在空调机组设置除尘进化杀菌装置,改善空气质量。
太阳能光伏发电设计:高出裙房屋面的体块顶部结合幕墙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面积14x14平米,七块,共计1372平米,安装容量约110~140kWp,并入低压电网。
3)节水策略:通过制定水资源统筹规划,控制管网漏损、节水器具的使用、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建筑全生命周期节水的目标。非传统水源的利用:本项目采用市政中水作为中水水源,主要用于室内冲厕、室外绿化及道路清洗。项目最大程度地利用地块内的雨水,集蓄用地内和屋面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和雨水回渗,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4)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通过对建筑运行参数的动态监测,可以实时反映建筑的实际运行情况,动态反映建筑物的能耗情况和室内舒适度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相关设备开度,营造一个即节能又舒适的室内环境。
5)绿色照明: 采用高效、节能照明光源、高效灯具和附件。车库采用LED光源。采用智能照明系统进行合理灯光控制,以利于节能。
6)运营管理:项目最终要采用楼宇自动化系统,对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和冷热源系统的各种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达到建筑物节能增效的目的。
五、超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总结
关注人文关怀
因地制宜,从建造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等因素考虑初步设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扬长避短,使能源使用率最大化。
2、强调节资高效
结合独特的气候环境与建筑本体特征,最大程度地优化建筑节能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根据绿色建筑的达标目标确定设计低成本绿色建筑的最佳设计模式。对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的选用、使用、维护、排放等全过程控制,减少使用,减少排放。
3、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
目的是减少装修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与材料的浪费。考虑到空间的后续利用,在条件允许时,建筑隔断应优先考虑轻质墙体。
4、合理采用高性能建筑材料
本着因地制宜、本土材料使用最大化和绿色建材优化的思路,提高3R建材利用率,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考虑到超高层建筑100年的寿命以及建筑的结构安全要求,建议合理采用高性能的混凝土和钢材,以有效降低其使用量,实现间接的节能减排和环境效益。
5、绿色施工
加强工程施工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绿色施工。
6、注重建筑的运行管理
设置能源和环境信息综合监管平台,提高运营管理和物业管理智能化的水平,最终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
7、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强化建筑节能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对绿色建筑的开发与评估,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之上,从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税收制度等方面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实行激励。通过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和其他财务刺激促进保护环境技术的发展和执行环保政策,增加经济上的可行性。
结语:
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体系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和产品都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我们应积极探索和研究科学、高效的技术策略并予以推广。这不仅需要制定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帮助推动,更多时候需要对开发商、产品供应商、设计师、建造商、使用者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通过激励性机制和密切的指导,引导建造活动的参与各方共同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从而设计出更节能、更环保、低碳排放的超高层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刘冬茹,冯超.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探析[J].城市建设.2010(16)
2.祖其根,王世明,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对策[J].上海建材.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