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患关系沟通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患关系沟通技巧

第1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医患关系;儿科;沟通技巧;途径

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着力培育的重要人际关系,医生的天职是为病人服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群众患病又离不开医生,患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爱,医患双方是共同战胜疾病的战友。医生应以服务为宗旨,多替病人着想,尽其所能地减少病人的痛苦,病人应该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医生的难处,彼此间的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和沟通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可缺少的环节。

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是架起患者通向健康之路的“桥梁”,它需要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术和文雅的举止做纽带,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融洽医患关系,使医患双方建立信任合作的互惠双赢关系。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所接触的患儿各不相同,其家长背景也各有差异,儿科医生要根据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首先儿科医生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由于小儿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抗病力低下,有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患病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相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病因也各不相同,加之小儿自我表达能力差,婴幼儿患病不会通过语言正确地表达其不适和要求,年长儿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自我表达,小儿患病后情感控制能力低,就诊时精神紧张而哭闹不安,尤其是有过看病、吃药、打针体验的患儿,面对医生更是紧张或恐惧,查体不合作,给医生诊治疾病带来了困难。另外,家长普遍对疾病缺乏认识,一旦孩子患病,就非常担忧,紧张、焦虑的情绪在所难免。目前的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有些父母对患儿过分溺爱,甚至夸大病情,以引起医生的重视,还有个别父母甚至对医生抱有怀疑和不信任,对医护人员过分挑剔。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儿科医生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根据不同患儿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儿童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育不一,患病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儿科医生要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对年龄较小的婴儿接诊时动作宜轻巧、敏捷、熟练,以减少刺激,并用语言和抚触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与患儿建立感情,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接触年长儿时应感情细腻,注意方式方法,语言要体现平等,说话的口吻、问诊的话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切不可粗声粗气、疾言厉色,伤害其自尊心。在做检查和治疗时,应不厌其烦地向患儿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有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即使对哭闹不合作的患儿也必须怀着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和家长共同做好与患儿的沟通。对住院的患儿应主动接近他们,要面带微笑、声音柔和、多加交谈,用热情、表扬和称赞的语言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患儿家长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及性格各有差异。在儿科,尽管孩子是病《中医儿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人,但家长在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虽然生病的是孩子,但父母的感觉却比自己生病还要着急。因此,与患儿的沟通很大程度上讲是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和体谅患儿父母及亲属的心情,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从“我是患者,我是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家长的安慰和解释是治疗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小儿对病症的表述能力差,医生应认真、耐心听取家长对疾病过程的描述,还应以疾病事实为基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准确、及时地将自己对疾病的判断、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等,向患儿家长做通俗易懂的解释和说明,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以取得家长的信任,配合医生的诊治工作。

3 医疗技术与医患沟通

医护人员除了要有敬业精神、热情的态度外,还要有高质量的医疗技术和水平,这也是改善医患关系、进行有效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家长带着患儿就医,就是一心想找个好大夫,让孩子的疾病尽快的治愈,恢复健康。这就要求医生首先要有精湛的医疗水平、熟练的医疗技能。实际上,让患者或家属对医疗人员最敬佩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对他们认为放心的人就会比较乐于接受沟通,对治疗十分有利,从而能减少医患矛盾及医疗纠纷。

总之,医患沟通不仅是治疗病人的需要,而且也是目前医患关系的现实对医护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在医患沟通中医务工作者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诊治伤病,还要以专有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以特有的医学人文精神,关注社会、呵护生命,既要维护医学的神圣使命,又要保障从医者的切身利益,使医患双方在市场经济中和谐共处、携手共进,一同战胜人类共同的敌人——疾病,一同享受身心健康带来的美好人生。支气管哮喘

1 病案

王某,男,6岁。1992年3月4日就诊。患儿于诊前2年确诊为哮喘,经治病愈。此次发病4天,症见咳嗽、气喘、有痰、日夜皆作,尤其睡前喘时喉间响声明显。病后不发热,饮食不振,夜卧不宁,大便干结,小便黄。用过中西药,2天静滴,症状不减而来诊。检查:神乏气急,面色不华,口唇干淡,舌苔白厚,舌质红,咽不红肿。心音纯,肺部听诊有嘟鸣音。腹软,反向运动水触及。脉数有力。X线胸透可见肺纹理稍强,白细胞常规正常,做过螨试验阳性。诊为支气管哮喘,辨证为儿童哮喘,发作期,实型。治疗除加强家庭调护外,治以祛风解毒、止哮平喘及对症之法。方药:治哮膏外敷涌泉双侧穴,中服小儿治嘟灵,每次8片,1天3次。汤药用紫苏子10 g、前胡10 g、射干10 g、白屈菜10 g、麻黄3 g、苦杏仁3 g、枳实10 g、大黄3 g、地龙10 g、重楼10 g、川芎10 g、全蝎2 g、僵蚕10 g、黄芩10 g,水煎服。治疗4天,不喘,哮鸣消失,少有咳嗽,大便通畅。前方减大黄、全蝎,继服4天,症见缓解,咳嗽大减。治法更为缓解期,肺脾肾三脏共治,以扶正祛邪为主。主药:紫苏子10 g、茯苓10 g、款冬花10 g、山药10 g、熟地黄10 g、橘红10 g、莱菔子10 g、玉竹10 g、山楂10 g、麦芽10 g,水煎服。经治8天,一般状态如常。继服8天,未见反复。过往稳定期治疗,固肾去伏痰,佐益肺脾。方药:黄芪10 g、玉竹10 g、女贞子10 g、补骨脂10 g、太子参10 g、五味子10 g、大枣10 g、牡蛎10 g、海螵蛸10 g。合服婴儿壮。第次3粒,1天3次。连服1个月,病儿每日坚持饮豆汁和吃白梨。经过1个月治疗,患儿恢复正常。备用抗毒灵和嘟咳喘,休药3个月,经过尚可。其音有过感冒,服药而愈,哮喘未见反复。稳定期用方再服1个月,减去婴儿壮。其后以家庭调护为主,坚持食疗,避开诱因。必要时复查。

2 讨论

本例为医患协力治疗较为成功的例案,尤其是家长配合的用心,对诱发因素的查找和避开特别用力。患儿虽病2年,但治疗不断,总是犯了治,治了犯。过去一不知家庭调养,二不系统治疗。此次治疗时间虽长,但病情稳之一直未犯。所用方药,虽可除去各种症状,但其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特别吻合。本例之治头轻脚重,扶正时间较长,旨在调整内因,增强御哮之力。

哮喘性支气管炎

1 病案

李某,女,2.5岁。1993年11月9日就诊。患儿生后常有腹泻,时发湿疹。平常易感。有吼喘史,尤其感冒后有痰多日不除。此次于诊前2天,以因感寒蝉而病,症见发热、咳嗽、有痰、嗓子吼响,活动时见重,食纳减少,夜卧不安,大便干,小便黄。未经治疗而诊。检查:神乏,面红,口唇干红,舌苔薄白,舌质淡红,咽不红肿。心音纯,肺部可闻湿啰音和哮鸣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脉数有力。X线胸透未见异常。诊为哮喘性支气管炎。辨证:幼儿哮喘,发作期,热型。治以清热消痰,止哮平喘。方药:柴胡5 g、黄芩5 g、青蒿5 g、紫苏子5 g、地龙5 g、的屈菜5 g、鱼腥草5 g、川贝母3 g、射干5 g、僵蚕5 g、葶苈子5 g,水煎服。合用小儿哮喘胶带,每次2粒,1天3次,与汤药合用。治疗4天,热平,咳喘均轻。前方去柴胡、青蒿,加前胡5 g、枳实5 g、橘红5 g、侧柏叶5 g、白芥子5 g、莱菔子5 g、沙参5 g。继服8天而解。再以黄芪5 g、玉竹5 g、五味子2 g、太子参2 g、补骨脂5 g、牡蛎5 g、海螵蛸5 g、女贞子5 g。水煎服,1个月。合用婴儿壮,每次2粒,1天3次。休药3个月后,一般状态均可。巩固服前方1个月,病情稳定,休药观察。加强家庭调护,重在防止呼吸道感染。

第2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2008年3月30日中班(2月17日入院),一值班护士进入3病房7床进行治疗,6床家属躺椅铺设在6床与7床中间,躺椅上躺着一位年青的女陪护,因治疗车无法通过,值班护士建议将躺椅挪动,6床陪护躺在躺椅上并说道“你就这样搬啊!”护士觉得遇到了一个无法沟通的陪护,推着治疗车出了病房。

1.2 2008年3月30日中班8:30pm左右,值班护士巡视病房时得知35床病人未吃晚饭(无陪护),值班护士与科室值班医生说明后便购买食品。16床病人输液结束需拔针,值班医生听到呼叫铃声,确认无续加液体便到病房进行处置,此时16床病人家属(醉酒)已自行拔针,反映未及时进行处理,由此发生纠纷。

2 医患沟通误区

2.1 医患沟通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语言表达在医患沟通中经常会进入语言沟通的误区,譬如失言、误解等方面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非语言如表情、目光接触等,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时常忽略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

2.2 医患交往由于医方是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患方由于对自身疾病诊治的需要而表现出心理上和钦佩性的服从,这种服从极不稳定且有盲从的成份,在诊治过程中一旦发现医方有误治漏治、操作失误及服务不到位等现象或与自己感受、期望不同的方面,就会对医方产生怀疑、对立、抵制等情绪。

2.3 社会舆论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社会上存在着“只要一出事,就是医院的错”的观点。

2.4 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向整体护理或人性化护理过渡,护理人员对新的护理模式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3 医患沟通及对策

3.1 加强学习丰富“医患沟通”知识

3.1.1 学习相关“疾病”知识。

3.1.2 医疗环境及法制宣传。

3.1.3 负责制的医疗活动。

3.2 建立医患沟通制度。医患沟通伴随着整个医疗过程,形成和完善了诸如《医疗文书签字制度》、《医保》、《新农合》等医患沟通内容。

3.3 形成医患沟通氛围,加强护理工作重点环节管理

3.3.1 护理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多,最广泛,如有不当,也最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3.3.2 热情接待,让患方感受到医方的热情;关心体谅病人的痛苦,让病人感到被重视,被关怀;及时传播正确的医疗信息,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

3.3.3 坚持工休会制度,充分了解患方对医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纠正和解决治疗中的不足和困难。

3.3.4护士必须在遵循护理规范的基础上处理好各种关系,必须具备高尚的护理道德。

3.3.5 加强窗口宣传工作。

3.4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医患沟通技巧

3.4.1 突发卫生事件特点是患者被法律或政府或某方面所重视的病人,一般状态下治疗经费有保障,患方自认为高人一等,要求得到最好的治疗。沟通技巧:积极处置,让患方感到被重视,与相关领导及责任单位商谈费用问题,为伤病员提供完整的鉴定资料和报销单据,建立必要的随诊。

3.4.2 离退休老同志是革命功臣,对治疗十分挑剔。沟通技巧:敬仰他们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使用合适得体的长辈称谓,替他们着想使他们感到所花经费都是必须的,关心和解决他们家庭和生活中的不便。

3.4.3 患方有一定的地位和来头,猜疑或发现医方的缺陷或不足,对医院工作挑剔表现出不满情绪。沟通技巧:及时调查取证,查找医疗工作不满的原因,请求上级领导部门的协调和干预,减少正面冲突,对极少数医闹者采取法律手段。

3.4.4 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治疗效果不确切,治疗费用昂贵。沟通技巧:履行告知签字程序,及时沟通会诊、病情及费用情况。

3.4.5 农合住院病人文化知识低,对政策补助、医院信息了解少。沟通技巧:病人住院应热情接待,使其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反复宣传新农合政策,讲清执行政策差距的原因;简化各种程序,为病人提供方便服务。

4 体会

4.1 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务人员要从根本上转变服务理念[1]。

4.2 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渊博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

能。

4.2.1 加强人文社会和沟通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4.2.2 重视语言修养,学会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交流[2]。

4.3 要把医患沟通融入到日常护理过程中,只要与病人接触都会有沟通交流的机会。

4.4 护士工作在第一线,在医患沟通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直接影响医院医患沟通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第3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职务;病人;沟通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互助过程的基本要素,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为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也是对病人的亲切关怀。实习医师需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沟通技巧,才能适应现代医疗的需要。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这种关系,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而且还需要运用人际交往、人文关怀、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才能与病人良好地沟通,医患交流是一种特殊的、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交流。医学实践可以说是一种医患交流的实践。掌握沟通技巧能拉近医患距离,使医护人员和病人都处在较好的人文环境中工作和治疗。

1 把握语言环境,尊重式人性化沟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根据病人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心情处境以及不同时间、场合等具体情况,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选择病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交流沟通。主动关心和了解病人的需求。用亲切和蔼的态度、面带微笑的服务、真诚体贴的关怀,来体现白衣天使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称呼是沟通交流的起点。对病人恰当的称呼,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开始。称呼得体,会给病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因人施治,让每位病人都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关爱。有社会地位的人比较注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可根据病人的身份、职业、职务采用恰当的称呼,让病人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对无较高社会地位的病人,可根据年龄、性别,采用恰当的称呼让病人感到亲切。处处尊重病人的人格,不伤害病人的自尊心,让病人时刻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从而建立亲密的医患关系。

2 了解沟通对象,灵活式和谐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

深入了解沟通对象的特点,才能做到以人为本的和谐沟通,病人的心理反应取决于个性心理特点、文化知识、修养、年龄等,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沟通方法。在工作中要善于察言观色,从病人的语言、行为特点中去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并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的沟通方式。对于个性开朗,知识水平较高,善于沟通的病人,要耐心倾听他(她)们的诉说并有所反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委婉的解释,并给予必要的引导,把与病情有关的情况了解清楚,尊重他们的决定,满足他们的心理社会需求。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的病人,应以热情诚恳的态 度主动与病人沟通。从他(她)最关心的问题谈起,耐心开导鼓励病人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要理解病人的痛苦心情,帮助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疑虑和恐惧感。对于老年病人应倍加关心,格外尊重,多与之交谈,并专心倾听老年病人的诉说,亲切地不厌其烦地回答解释,对于疾病无直接关系的话题,表示理解和认同,回答询问要慢,声音适当大点,并从各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让老人感到亲人般的关爱。与具有对抗行为的病人沟通,首先要忍让、理解病人的痛苦心情,谅解病人的病态行为,避免发生争执,然后运用心理学知识,耐心开导和热情地安慰病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帮助病人化解对抗情绪,平静地配合治疗。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还要适当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见面微笑问声好,在特殊情况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安慰的握手,都会使病人倍感亲切和温馨,产生情感共鸣,可以影响病人的感受认同,改变心理状态和行为。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优质服务,亲情式真诚沟通,更加密切医患关系

优质服务是一剂良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充分说明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作用。语言交流是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温馨的语言艺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使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负责和尊重,消除疾病造成的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关心体贴病人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对病人不论贫富、地位高低,应一视同仁,态度和蔼,服务热情周到。医护人员的关爱能弥补药物的不足,帮助病人建立信心,消除顾虑,有利于提高免疫力,加快疾病的康复。病人的信任又可增强医生的信心,使医生发挥最好的技术水平,最终实现医患关系和谐,病人早日康复的共同心愿。医患沟通的前提是信任,娴熟的操作技术,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健康教育能力是获得病人信任的条件。因此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才能满足不同病人的健康需求,赢得病人的信任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实习医师为病人服务,病人也在为实习医师的实践做贡献。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善待病人。病人以生命相托,健康所系,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做病人所需,做到心理关怀,人格尊重,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优质服务。

第4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092-02

医患沟通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医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1]。因此,为了发挥医者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医者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沟通手段及沟通技巧。

1 医患沟通的定义及意义

1.1医患沟通定义

沟通(communication)是一个外来语,其一般释义有:通信、传达、传授、交易、联系等。沟通不仅仅是谈话,谈话是沟通的一种手段,却不是唯一手段,人们需要借助各种媒介如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来把自己知道的信息、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传递给他人。医患沟通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沟通,是为了满足医患关系、医疗目的以及医疗服务情景的需要的特定的人际交流。

1.2医患沟通的意义

医患沟通是达到医学目的的需要,医学是以促进人的健康为目的的,是“仁”学,集中体现了真、善、美。医患沟通是医学诊疗的需要,而诊疗过程必须由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有效和高质量的服务,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医患沟通的基础上。医患沟通是减少纠纷的需要[2],相当一部分医疗纠纷,不是医疗技术服务的原因引起,而往往是由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或是交流质量不高造成的。医患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仪器的大量使用,临床医生对医疗仪器检查过于依赖,诊断治疗的科学分析、逻辑思维和推理归纳的能力相对较差。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使医患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医患沟通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医患沟通体现了医疗活动中浓浓的人文情愫,有助于避免医患关系的简单化、唯技术化和医学价值利润最大化的弊端。

2 医患沟通的时间、内容、方法[3]

2.1医患沟通的时间

院前沟通:门诊医师在接诊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与辅助检查等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对符合入院或有转院指征的患者,应与患者沟通,征求患者的意见,争取患者对各种医疗处置的理解。同时,应将沟通内容记录在门诊病历上,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

入院时沟通:病房医师在接收患者入院时,应在入院后8小时内,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即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关于疾病的沟通。急诊入院后2小时内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正式沟通。入院3天内的沟通,在患者入院3天内,医者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患者的疾病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措施以及下一步治疗方案等,同时回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

住院期间沟通:内容包括患者病情变化时的随时沟通;在有创检查、有风险处置前时;在变更治疗方案时;在贵重药品使用前;在发生欠费且影响患者治疗时;在急、危、重症患者随疾病的转归时;在输血前;在医保目录以外的诊疗项目及药品使用前的沟通等。

出院时沟通:患者出院时,医者应向患者或家属明确说明患者在院时的诊疗情况、出院医嘱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以及是否定期随诊等内容。

出院访视沟通:对已出院的患者,医者可采取登门拜访、电话、信函、网络等访视方式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和对出院后用药、休息等情况的康复指导。延伸服务范围,有利于医患情感交流,也有利于在患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社区卫生服务中沟通[4]:不管服务对象是初次就诊的患者还是多次就诊的熟悉的居民,医务人员都要说明工作的目的和内容。要使用礼貌用语,语气亲切,语调平和;动作轻柔,注意开、关门声音要轻和换拖鞋;送上健康教育资料或小礼品,以表示对其配合工作的感谢;涉及家庭和个人隐私,应予严格保密,不愿回答问题采取“迂回战术”,提出相反或相近的问题;避开或少用“死掉”一词,可用如“过世”“去世”“离开我们”等。

2.2沟通内容

诊疗方案沟通:现病史与既往病史;体格与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与确定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拟行治疗方案等,可提供2种以上治疗方案,并说明利弊以供选择;初期预后判断等。

诊疗过程沟通:医者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患者的疾病诊断、重要检查的目的及结果、主要治疗措施、病情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防范、医疗费用、医院的硬件设施及技术力量情况等,并听取患者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回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增强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医者要加强对目前医学技术局限性、风险性的了解,有的放矢地介绍给患者或家属,使患者和家属心中有数,从而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保证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诊疗转归沟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遗传因素、所患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患多种疾病等情况,对患者机体状态进行综合评估,推断疾病转归及预后。

2.3沟通方法

预防为主的沟通: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如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患者,应立即将其作为重点沟通对象,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并在各班交班时将值班中发现的可能出现问题的患者和事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做好沟通工作。

分级变换沟通: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复杂程度以及预后情况,患者或亲属的文化程度及要求不同,由不同级别的医者或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如主管医师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有困难或有障碍时,应另换其他医者或上级医师、科主任与其进行沟通。

书面沟通:对失语或听力障碍者,并需进行某些特殊检查、治疗、重大手术的患者,患者或家属不配合或不理解医疗行为的、或一些特殊的患者,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进行沟通。

集体沟通:当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时,应当先请示上级医师或与上级医师共同集体沟通。

集中沟通:对带有共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等,可召集患者及家属举行会议,集中沟通,介绍该病发生、发展、疗程、预后、预防及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回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

协调统一后沟通:诊断不明或疾病病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由上级医师对家属进行解释,避免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实物对照讲解沟通:医者可以利用人体解剖图谱或实物标本对照讲解,增加患者或家属的感官认识,便于患者或家属对诊疗过程的理解。

3 医患沟通的技巧性

医疗实践具有个案性,沟通的方式、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定、因情而论[5]。

3.1语言沟通技巧

倾听: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技巧,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地倾听患者的叙述,并有所反应,如变换表情和眼神,点头作“嗯、嗯”声,或简单地插一句“我听楚了”等,倾听是发展医患间良好关系最重要的一步。肯定:指肯定患者感受的真实性,切不可妄加否定。如果患者的想法是病态的,不采取否定态度,更不与患者争论。澄清:弄清楚事情的经过及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患者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要避免连珠炮式的“审问”方式。重构:把患者说的话用不同措辞和句子加以复述,但不改变患者说话的意思和目的。鼓励:鼓励患者表达,用未完成句的形式,也可用正面的叙述启发患者进一步发挥;也可用自己的经历引起患者的共鸣,从而继续交流沟通。针对:患者提出多个问题时,只针对一个问题交流商讨,原则是,某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

3.2非语言沟通技巧

超语词性提示:是指我们说话时所用的语调,所强调的词,声音的强度、说话的速度、流畅以及抑扬顿挫等,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6]。目光接触沟通:是非言语沟通的主要信息通道。面部表情沟通: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生理表露,一般是不随意的,但又可以受自我意识调节控制的。医者对患者的表情是以职业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弗洛伊德说过:“没有一个人守得住秘密,即使他缄默不语,他的手指尖都会说话,他身体的每个汗孔都泄露他的秘密”,“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体态表达沟通:这是指以扬眉毛、扩大鼻孔、撅嘴、挥手、耸肩、弯下腰、点头、摇头等外表姿态进行沟通的方式。接触性沟通:是指身体的接触,心理学家研究,接触的动作有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4 沟通中的心理学

一个词:沟通中常用“我们”一词,可加强医患双方的同伴意识,让患者产生认同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卷人效果”。两个共同点:在和患者沟通中,医者要善于通过“居住地、爱好、孩子、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媒介,努力寻找强化双方的共同点,就会使患者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同族意识”,增强彼此的信任[7]。3个距离: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把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分为3种。恋人距离:0.45 m;朋友距离:0.5~1.5 m;社会距离:1.5 m以上。所以,医者在和患者相处时,要创造多种机会,“闯入”对方的心理接近区域,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

[参考文献]

[1]季建林.医患关系的建立与沟通[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2):180-181.

[2]韩淑英,史文峰.重视沟技巧,改善医患关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5):35-36.

[3]崔隽,于洪.从心理角度谈医患沟通技巧[J].包头医学,2007,31(1):20-22.

[4]李云鹏.试述社区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沟通技巧[J].社区卫生保健,2007,6(5):329-330.

[5]阎平慧,李冬梅,屈榆生.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7):54-55.

[6]孙超.医学认识的语境分析及其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2,23(4):55-57.

第5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护患沟通;影响因素;沟通技巧

1 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缺乏法律意识:传统护理工作传、帮、带,因此,导致新护士法律意识淡漠,且护士习惯于只考虑如何尽快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疾病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与护理相关法律问题,对一些可能引发护患纠纷认识不足。

(2)信息编码不全 护士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使用专业术语,使患者不能理解自身疾病目前状况及转归。

(3)缺乏洞察力 护理人员素质差异,导致部分护士对某些症状缺乏观察,不能充分理解表达内在含义,不能有效沟通,及时解决患者真实需要。

(4)缺乏以人为本意识:部分护士停留在过去理念,注重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未将患者当做整体人对待,仅仅是实施护理措施对象,没有把优质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忽视患者内心完整心理需求。

(5)沟通技巧欠缺:[1]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忽视患者的心理需求,更多重视患者的身体疾病,因此在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中,忽视了应有的沟通技巧,站在本我的出发点以患者的疾病为出发点直接提出对患者的要求,而忽视了患者整体人的概念,忽视其内心的心理需求,导致患者的不理解与接收,达不到护患信息的共识,易导致各种护理纠纷的发生。

(6)培训力度不够:医院有培训或流于形式,让护理人员不能充分认识护患沟通重要性,将所学沟通技巧用到临床工作中,

(7)存在职业倦怠:研究表明,工作领域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和行为,严重导致护士职业倦怠。

(8)缺乏有效沟通:由于人员素养差异,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差异和沟通技巧欠缺,关键内容,核心问题表述不清,致使同一个内容,在不同人员之间产生不同解释,使患者及家属产生怀疑,为护患纠纷埋下隐患。

(9)缺乏沟通精力 护理工作任务重,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长期如此工作环境,精神高度集中容易导致护患沟通不及时。

1.2 患者因素

(1)患者身心处于应激状态:患者生病住院,心理角色未做好调整,身体疾病痛苦,导致内心的焦躁不安,且都认为自己的病是最重,需要立即救治,住院之后未立即得到相应治疗,会将心理的情绪、不满引发在护理人员身上,造成不必要护理纠纷。

(2)病人或家属:⑴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强,对医疗保健要求提高,⑵对医疗工作的高风险,不确定性缺乏了解,对就诊程序,不配合,期望值高⑶面对病人突发重病家属的心理状态不稳定,⑷有时对医疗上的意见不直接指向医生发泄而转移到护士身上出现护患矛盾。

(3)医患双方存在认知差异:医患之间由于专业知识不同,对疾病认识存在相应差异。当前医疗水平存在一定局限,与患者之间期望存在差距,导致某些疾病不能救治或部分疾病不能痊愈。一旦发生内似情况,极易造成医患纠纷。

2 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

2.1 形象、举止、语言表达要适宜

护士服饰整洁、面带微笑,称为恰当,语言亲切、诚恳,目光柔和,可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安全感,被尊重感, 2.2 加强语言沟通,减少沟通不到位而引起的误会

(1)掌握说话艺术: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讲究语言艺术。注意少说不必要的话,说话时要面对患者,不要讲得太快且避免争辩,护患沟通中要始终报有一颗诚心。

(2)换位思考:作为护理人员能否真正做到站在患者位置思考问题,能否进入患者的内心世界,为患者解决其内心真实需要。

2.3 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提高护患交流

(1)适宜面部表情:护理人员应学会在患者不同的疾病程度,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不同的面部表情,

(2)肢体语言表达;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谈时注意身体语音的表达,可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学会读懂患者的肢体语言,从对方的肢体语言可得到怎样的信息,如此便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护患沟通。

2.5 缓解患者紧张心理

抢救过程中,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要及时,信息交换要全面,包括和患者家属的 沟通。护理人员应以娴熟、精湛的专业技能快速的抢救患者,挽救患者生命;另一方面应与家属做好沟通,详实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并安慰患者,正确应对疾病所引起的各种身心痛苦,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由于护理人员长期与疾病患者相处,导致其工作缺乏耐心,且由于人力资源的缺乏,疲于应付繁重日常工作,语音多倾向简单,缺少个性化语言服务对象,同时存在医患认知存在差异等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沟通,极易引发护患纠纷,要实现有效护患沟通,护理管理者加大培训力度,让护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第6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医患关系;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儿科

“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处于焦点之上的医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模式转型,人们思想意识转换,政府投入不足,各种矛盾转嫁为医患紧张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患之间认识存在差距,由此也会引出各种纠纷。作为可以增进医患间的信任,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保证医患双方的利益,增进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的举措,医患沟通在医院运行和管理中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下一代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对儿科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医院和儿科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以及责任举证倒置等医疗法规的出台后,病人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病人知道自己有隐私权 ,有权拒绝成为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对象,因此,医患沟通对儿科学医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1儿科医患沟通现状分析

1.1 患者及家属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儿科服务对象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对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当许多患者和家属把求医治病定位为消费时,对医学生临床见习实习常有不理解的态度,认为自己没有义务成为医学生见习实习的对象和“试验品”,认为这种付出对自身的疾病诊治没有任何好处。因此,对医学生临床见习实习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

1.2 学生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借鉴前苏联医学教育的模式,只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服务理念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专业技能经验不足,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而且医学生们在接触临床之前,大部分时间与书本打交道忽视了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后,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怎样同各种各样的患儿及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社会背景的家长打交道,尽可能获地他们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是大多数医学生所缺乏的。

1.3 医院方面

有的带教老师为了满足病人的要求,不发生医疗纠纷,对实习生不放手,不敢让实习生进行简单的操作,这对医学生的实习质量无疑大打折扣[1]。

2医患沟通在儿科医学生临床实践中的必要性

2.1 患者和家属方面

医患之间的交谈不仅仅是病史的采集也是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的基础。

2.2 医学生方面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乏共鸣(沟通)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2]。尤其是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7个领域60个指标,沟通技能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2.2 医院方面

临床见习、实习的医学生在带教医生的指导下在医疗第一线承担了大量的普通诊疗任务。然而,由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严重不足,使得近年医患纠纷中医学生的比例从无到有,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医院、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

3 增强人文素质培养,加强法制教育与沟通技巧培养

3.1 人文素质培养

培养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医院工作以患者为中心教学亦不例外学生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责任心同情心就会由然而生。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就容易建立。

3.2 法制教育

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正在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部涉医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但临床实习医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仍普遍存在[3]。因此在对医学生岗前培训及日常工作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医疗制度医患沟通技巧医疗操作规范等教育学习法律知识以及树立法制观念,充分认识目前严峻的医疗形势,依法行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4,5]。

3.3 技巧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我们在进行岗前培训后还通过一系列讲座与知识竞赛,譬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好医生,强调医生不但需精于医术沟通技巧也相当重要。同时对临床医患沟通样板举例,告知个别因医患沟通不良所致医疗纠纷的事例引以为戒,另外学生自己模拟患者进行医患沟通实战训练,不但主动可以学习医学知识同时对医患沟通也有更深切的体会。

医患沟通绝非简单意义上的医患对话,医患沟通是艺术,是医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高度浓缩的结果。医患沟通可增强与患儿家属之间的亲和力 ,避免许多在带教过程中医患间潜在的冲突,既维护了病人的利益,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媛,颜伟,肖文刚,等.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1): 90-91.

2 许峰,卢仲毅,王兴勇,等.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医学, 2004, 16(1): 91-92.

3 谢伟,孟婕.浅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学实习生教育[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4): 1304-1305.

第7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1了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1服务态度问题

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是影响医患关系最常见的问题。在综合性医院中,由于工作量大,门诊检验人员对待询问、检查的患者常常语言生硬、神情冷漠、不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尤其对于听力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差的老年患者,以及方言地区、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医护人员常常缺乏耐心,甚至不愿回答,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工作直接关系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患者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要求医护工作者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责任心。对于门诊检验人员,有些病情复杂的患者可能需要做多项检查,在收发各种票据及报告单时如出现错误将延误患者就医时间,造成患者不必要的麻烦,导致纠纷的发生。

1.2医患沟通问题

有时由于病情、纠纷、经费等其他原因,患者来做检验时已带有较重负面情绪,或患者与医生并未进行较好的沟通。此时如果门诊检验人员继续忽略患者的沟通诉求将可能进一步导致医患沟通障碍的加重。

1.3服务流程不合理、等候时间长

大多数患者并不熟悉医院环境及科室设置,在候诊、缴费环节已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由于患者数量大、机器设备运行速度的限制、试剂反应时间的制约,患者在门诊检验阶段仍需等候较长时间。此时如果检验人员医患沟通能力不强将可能导致纠纷的发生。

2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在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于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实习生没有在心理上完成由学生向临床医疗工作者角色的转变,依赖性强。遇到问题认为有带教教师解决,不能主动思考如何提高自身沟通技巧。许多情况下,患者对实习生常缺乏尊

及信任。这一方面与青年学生的心理期望

有较大差距,容易打消其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害怕操作不规范或犯错,更无暇顾及医患沟通能力的训练。

2.2专业知识欠缺

许多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而缺乏临床经验是客观事实,这就导致面对患者的疑问常常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造成患者的不信任及自身的挫败感。长此以往容易滋生对于与患者沟通的畏难情绪,最终选择只完成基本的标本接收及检验工作而不愿与患者多交流。

2.3未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

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刚完成课程学习,还未正式走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应对经验,无所适从。

3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需要掌握的沟通技巧

3.1仔细倾听,耐心解释

要耐心倾听患者对所检验项目的陈述,准确耐心地告知检测注意事项、可能不适感及索取检验报告的方法。认真核对检验申请单上姓名、性别、年龄、送检者、检验项目。如对采血方式等存在疑问应主动与临床医生沟通,避免检验报告出现差错或延误患者就医时间。尿液、粪便标本应告知患者正确的收集方法。

3.2注重肢体语言

应具有强烈的爱伤意识,对待患者的诉说应注意力集中、表情和蔼并注重自身仪容。尊重患者隐私,不歧视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使患者消除自卑心理。

3.3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第8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急诊 护患关系 沟通技巧

护患关系是一种专业性人际关系,是护士在帮助患者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涉及范围最广泛,影响最复杂。而急诊科患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心理压力大、对医务人员期望值高。所以,作为急诊科的护士,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尤为重要。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急诊科患者在门诊停留的时间短,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护士应注意自己的仪表、态度、语气和用词恰当,在开始护理服务前,就给患者及家属一个良好的印象。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应让患者感到你是受过严格训练、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护士,让患者感到对医院和医护的信任,得到一种安全感,缓解因病痛造成的紧张心理,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尊重患者、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理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学会从患者的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非语言行为来判断患者所需,特别对一些情绪化的患者,要及时主动为其提供服务。患者及家属有时候会比较急躁、冲动,难免对护理人员有不礼貌的言行甚至冲动的行为,作为急诊科护士应有宽容、谅解及忍让的美德,以理服人,以德服。

讲究谈话的艺术

在交流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避免套用生硬的医学术语,运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疾病治疗中相关问题,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沟通的目的。还要善于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运用亲切的目光,良好的言行举止,拉近和患者间的距离,缓和患者的紧张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治疗。一定要善解人意,尊重和关爱个体生命,尊重患者隐私,同情患者境遇。

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面对急诊科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检查、仪器设备的监测,患者往往感到恐惧与焦虑,护士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耐心细致地解释,调节其心理状态以适应环境。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例如,对因交通事故、打架、自然灾害等造成意外伤害的患者,要以娴熟的技术,快速敏捷的进行抢救,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增加安全感[1],并予精神安慰,使患者及家属尽快平静下来,解除烦躁;对自杀患者,护理人员耀鼓励患者倾诉其内心苦闷和不快遭遇,把不良情绪宣泄倾诉出来,并给予高度的同情心和爱心,细心照料他们,使其重新点燃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并一定注意对其个人隐私给予保密;对心血管患者,要消除他们因长期患病且多伴有并发症而产生焦虑、不安、抑郁、悲观的心理,帮助他们摆脱负性情绪,正确认识疾病,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疾病。

提高护理技术

提高护理技术,能减少护患纠纷[2]。要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在工作中互相切磋技艺,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技术水平。精湛的技术不仅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还能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任感。

总之,护理工作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尤其急诊科是医院医疗服务的窗口,是急、重症抢救的重要场所,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倾注高度的责任心、细心、耐心和爱心,需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以规范服务为手段,以沟通为载体,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满意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医患关系沟通技巧范文

【摘要】:如今各大医院都在强调提高服务态度,不好的态度常时导致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要想避免或减少纠纷的发生,除了医护人员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因具备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只有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妥善处理,使患者满意,才能减少纠纷。

【关键词】:护患沟通 护患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以及服务态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将是当前医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护士除专业知识以外最应掌握的一部分。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使患者对护士的服务能正确理解,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拉近护患双方的距离。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平等的护患关系,从而使各项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一、 护患沟通概念

护患沟通,主要是指护士与病人及其亲属之间的沟通。护患沟通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护患沟通是护士人际沟通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圆满完成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护患沟通,可以有利于医患沟通的开展,有利于密切医患关系。通过护患沟通,可以使护士了解病人的心身状况,向病人提供信息,减轻其心身痛苦,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有效地减少护患纠纷,利于整体护理的开展。

二、 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与患者交谈前应创造一个温暖和可接受的氛围,使患者感到接下来进行的交谈是安全的和被人理解的,而不担心受到批评或“审判”。沟通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护患双方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

以下方面有助于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

1 维持适当的目光接触。

2 讲话的声调要温和、富有感染力。

3 若非必须,不要随意中断患者的谈话。

4 护理人员要保持一种自然、放松和关注的姿势。

5 用平静、友好和接受的方式清楚地、不慌不忙地交谈。

6 对于患者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都应做出适当的言语反应。

7 对患者的谈话应表示出兴趣,使他们感到护理人员能理解他们内心世界和感受。

8 即使地发现患者的焦虑情绪,鼓励他们说出来,并进行适当的解释,打消他们的顾虑。

三、 外科患者的沟通技巧

1、 急诊手术患者 患者因意外事故而突然遭受巨大的躯体和心理创伤,因而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情况,告知该疾病手术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积极接收治疗坦然面对突况,以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紧张的情绪。

2、 择期手术患者 此类患者因担心手术成败和预后,会有紧张、恐惧的心理,有些患者会不断或重复询问手术的相关事项,此时,护理人员不能表现一脸的不耐烦,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对出现的问题尽量给予及时解决,介绍手术者水平及同类手术的成功病例,我们应用的语言应简洁、清晰、避免使用不良语言或医学专用术语,在患者面前努力树立手术及护理人员的威信,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紧张、恐惧的心理。

3、 疼痛患者 有些患者对医护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医护人员立刻处理使疼痛缓解,一旦与其主观愿望不符时,再加上患处疼痛折磨,便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偏激,此时不要与他还击,要控制自己不跟着自己的情绪走,也不跟着对方的情绪走。做一个深呼吸,然后静静数到10,让对方尽情发泄情绪,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放松治疗,分散注意力或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