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第1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 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50-02

在农业生产中,环境条件因子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这些因子中,水又起着绝定性的主导作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如何人为地克服水资源不足的难题,将受水分制约的低产田转变为高产田,是目前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现今的旱作节水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其成为可能。

1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意义

1.1 是因日益严重的外部气候条件因时因地产生的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导致“春旱”、“伏旱”现象频发,相继出现的严重干旱造成粮食减产损失严重,农业缺水形势极为突出[1]。我国东北地区,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丰欠波动较大。而旱作节水技术的运用,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2 节本增效,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发展要靠科技、投入,节水农业同样如此。为此,在实践中要初步形成以改进耕作方式为根本,立足于田间节水,以先进的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为主体,强调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以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为目标,集成配套创新节水模式,普及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经营管理粗放,农业节水技术普及率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风沙土区遇干旱年份减产严重,干旱已经成为限制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可持续发展,节水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2 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的措施

2.1 合理分区布点,建立旱作节水试验示范基地

(1)用于研究玉米节水灌溉施肥技术的田块,每块示范田面积不小于1 hm2,要选择交通便利、适于参观的地块,旨在探索大田玉米滴灌种植方式对肥料施用的影响,从而达到高效、节水、节肥、增产的目的[3]。

(2)针对不同区域和土壤立地条件,设立示范点,特别是沙土区玉米创高产技术,同时结合应用玉米宽窄行种植方式,集成配套应用测土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及化控措施等。

(3)旱作节水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有利于相关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如植株营养诊断与养分调控技术、高产高效测土配方施肥关键技术、不同氮素、磷素和钾素、不同时期施用及调控技术等。

2.2 因地制宜,着重实施

针对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从农民需求出发,着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农技服务、科技示范,加强农民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2.3 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准确把握不同区域内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特征,根据试验、示范、推广适宜的节水技术,有步骤地开展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4 分区谋划,突出重点

根据区域资源和环境条件,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坚持节本增效,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

2.5 引入资金技术,加强合作

与科研部门紧密结合,注重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在吉林省梨树县,县农业总站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10余个单位合作,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6 搭建平台,畅通网络

建立信息平台,畅通农村科技服务渠道,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及节水信息技术体系建设,提高节水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4]。以电视、电台、网络、电话为载体,扩大旱作节水技术示范辐射层面,提高宣传效果,加速旱作节水技术普及应用。

3 发展旱作节水技术的成效

3.1 加快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粮食产量

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增加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在试范区,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田玉米产量可达13.2 t/hm2,个别试验小区玉米产量超过14.0 t/hm2,而常年玉米产量平均仅为7 500 kg/hm2。

3.2 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一次完成,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省工、省时降低作业成本,产量可比常规种植平均增产10%以上。

3.3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用水方式,为农村提供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5]。通过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指导,普及旱作节水技术知识,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3.4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由于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要强调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科研院校将全面开展配套技术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包括先进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及节水农业信息化服务等,推动旱作节水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高技术到田率,从而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总之,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现代高产农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方向,能进一步对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实施和转化,达到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与综合运用,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收,农民增效。

4 参考文献

[1] 周更强.果树滴灌工程设计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16-117.

[2] 母付玲,刘勇.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推广[J].甘肃科技纵横,2007(3):55,58.

[3] 马学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1(6):33-36.

第2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旱作农业技术;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1.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与特点

旱作农业也称旱地农业,国外称为雨养农业,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根据生态学理论,采取综合的旱作农业技术,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达到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系统的目标,不断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农林牧综合发展,高产稳产目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科学上的先进性,生产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与农业生态相协调的原则。旱作农业技术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比较全面、先进、合理高效益的技术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旱作农业生态环绕治理的技术体系

既要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和产值,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成良性的物质、能量循环,以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既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以有利于当代,又要致力于良好的环境效益造福于后代,是旱作农业的根本原则,也是旱作农业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路子,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综合技术体系。

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中的生物措施,就是利用生物的机能对环境实施治理和保护,主要是种树种草,其经济效益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有其生态效益,后者要比前者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旱作农业生态技术体系中的工程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工程,其目的在于克服风雨侵蚀,保护土、水资源。耕作措施的作用一是改变小地形条件,拦苗雨水,减少土壤冲刷。二是增加地面覆盖,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蚀、蓄水能力。二者共同起到增加土壤水库的贮水能力,提高产量的作用。

1.2旱作农业中土壤改良的技术体系

科学研究证明,影响农业产量的各项技术因素中,土壤(包括肥料)因素所占的比重为60%。由此可见,土壤是农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尤其如此。事实上,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无论是传统技术,还是现代技术,一个根本出发点在于治土。一方面建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的“土壤水库,以增强土壤蓄水、调水功能;另方面,培肥土壤,不仅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并且为作物提供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1.3旱作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技术体系

旱作农业水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提高大气降水和土壤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根本途径是尽量保蓄和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的大气降水和土壤水资源,做到蓄住天上水,保存土壤水,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蓄水、保水、供水作用。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保持水土、截流蓄水;增施肥料,以肥调水;精耕细作,蓄水保墒;抗旱播种,巧用春墒;覆盖保水、趋墒力作等。科研和生产实践表明,运用旱作技术,管好用好旱地的水资源,旱地的增产潜力是相当大的。

1.4旱作农业的生物机能技术体系

作物与环境条件统一,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入工培育,形成了适应旱地环境条件的丰富的作物和品种,能够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生物量。例如,小麦抗旱品种要比一般品种增产20-30%。因此,运用生物机能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开发旱地资源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旱作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实行合理的作物布局,选用抗旱的作物品种,种植生青期短的小杂粮、作物等。

1.5旱情农业新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旱作新技术不断问世,如少耕免耕法,覆盖栽培技术,物理化学方法等。这些新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类着眼于土壤,增强其蓄水保水能力,加少耕兔耕,薄膜覆盖、覆草,化学覆盖,吸水剂等;另一类着眼于作物本身,增强其生长发育能力,或抑制蒸腾,如蒸腾抑制剂、种子包衣、化学物质浸种等。这类新技术有的已经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少耕兔耕,地面覆盖技术等;有的正在试验、示范,技术上日臻成熟完善,如蒸腾抑制剂的应用等。

2.旱作农业技术的发展措施

2.1高标准建设节水设施,夯实粮食增产的物质基础

一是抓规划,统筹水利基础设施布局。坚持“立足场情、以点带面、逐年推进、务求实效”原则,编制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划,重点建设膜下滴灌、节水灌溉及抗旱水源井打配等旱作农业工程,保证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二是抓投入,完善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制定出台玉米膜下滴灌、抗旱水源井建设补贴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引导农民自筹建设,优先配套节水设施资金,优先考虑项目乡村和农户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优先解决种粮大户农用物资,优先帮助落实技术和信息服务。三是抓质量,提高水利设施建设标准。健全完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成立节水工程质量推进监督组,抽调相关技术人员负责工程质量交叉检查,发现问题随时整改;确定了工程质量负责人和监督人员,负责协调农户,落实节水工程地块,监督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建设标准。

2.2高水平组装关键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在推进玉米膜下滴灌过程中,积极组装配套各项先进农业技术,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秋季整地、测土施肥、通透栽培、节水灌溉、精细管理”20字节水灌溉高产栽培模式。重点推广应用五项核心技术:一是实施大型机械标准化整地技术。发挥农机合作社作用,全面推行秋季整地,利用大型机械进行深松、深施肥,起成110公分适合通透密植标准的大垄,35万亩玉米膜下滴灌面积全部达到待播状态。二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目标产量和测土结果,合理确定施肥标准,科学调配施肥量。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以上,根据土壤肥力基础和作物需要按需施肥,节肥增产。三是实施通透密植栽培技术。选用符合膜下滴灌需求的优良品种,合理确定株行距,全部实行机械精量播种,比传统直播玉米提前7天,公顷保苗达7万株以上,比传统种植玉米增加1.5万株以上。四是实施节水灌溉先进技术。依据水源分布,推行大小系统相结合的膜下滴灌技术,结合土壤墒情和玉米不同时期需水量,科学确定灌水定额,单井控制面积由150亩提高到300亩以上,比喷灌节水50%,比漫灌节水67%。膜下滴灌核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600斤,最高达到1930斤。五是实施田间管理综合技术。综合运用玉米螟防治、农田病虫鼠害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化控剂应用、扒皮晾晒等促早熟技术,适时机械化晚收。特别是针对地膜残留问题,采取以机械化拾膜为主、人工拾膜为辅的清膜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农田环境污染问题。

第3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

水稻秸杆覆盖保水栽培示范。采用软盘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秸秆覆盖,大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秆粉碎或整株秸秆覆盖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选用优质良种。品种选用品质优、丰产性好、抗性强、生育期中熟或中熟偏迟品种,可选用Ⅱ优838、Ⅱ优7号、金优527、岗优527、宜香3003为主,搭配昌米011、凉籼三号等品种。软盘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秸秆覆盖。水稻-小麦(油菜)、水稻-冬囤水的田块,稻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秆粉碎覆盖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适时移栽,规范化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中旬宽窄行移栽,杂交稻的栽插规格采用(26+13)×17cm,667m2栽2万穴;常规稻的栽插规格采用(20+13)×13cm,667m2栽3万穴[6]。合理施肥。采用控氮、增磷钾,农家肥、磷肥、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施用上,底肥:分蘖肥:拔节肥为631。水稻灌浆期结合病虫防治,用磷酸二氢钾根外喷施,提高结实率。科学管水。坚持浅水栽秧(浅水抛秧)、薄水分蘖、适时晾田控苗、有水抽穗、干湿灌浆。根据病虫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玉米节水栽培示范建设的内容、方法建620公顷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核心示范区。购厚0.008mm,宽40cm的微膜垄沟覆盖,将玉米种在膜侧集雨种植。营养团育苗移栽。用塑料软盘、玉米芯、制作玉米肥团器等育苗。水稻节水栽培示范建设的内容、方法建227公顷水稻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核心示范区。采用软盘育秧、旱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秸秆粉碎或整株撒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水稻秸秆覆盖稻草免耕栽培。采用秸秆粉碎或整株撒在厢面,免耕宽窄行种植。玉米水稻节水栽培示范共同建设的内容、方法打机井。在847公顷的核心示范区建机井160口。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乡村组抽出专门人员成立防治队伍,配备机动喷雾器、农药等,在水稻、玉米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进统防统治。种子补贴。核心示范区购优质水稻、玉米、晚秋洋芋种补贴农户。开展抗旱新品种、新技术、抗旱保水剂、降解膜及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开展集雨节水项目土壤水份检测工作。项目区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相应保障措施发动群众,加强领导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决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为实施好旱作农业工程,首先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群众、提高对发展旱作农业的认识,树立坚定信心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觉投入旱作农业开发。其次,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发展旱作农业纳入西昌市国民经济长期规划,列入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到人。第三,切实抓好组织发动,经验交流,制定方案,指导技术,督导落实,解决问题等管理工作。第四,落实好“一会两查”制度。即每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整体工作,实施中检查督导,结束后检查验收,确保旱作农业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抓点带面,提高抗旱能力西昌市现已在缺水、干旱的区域推广实施四川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区,通过该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提高西昌市农业种植水平,增强全市缺水、干旱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化科技服务,抓好质量标准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职能,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加强技术、法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市级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搞好技术服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通过对市、乡抗旱服务队、乡镇水管站等基层水利队伍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组织科研技术部门对“集雨灌溉工程”等课题进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同时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是关系到旱区农民切身利益,是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必须抓好质量。增加物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旱区生产条件差,经济贫困、技术落后,搞好旱作农业,必须在资金、物资上给予倾斜。在旱区农民增加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同时,应集中资金扶持旱作农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加强旱作农业类型区建设旱作基本农田,推广旱作农业配套技术。技术保障建立以省级专家为龙头,以市级节水技术特派员为主体,以乡农技员为依托,科技、农业部门互动的新技术示范推广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备耕、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期间)及时带上技术深入到每个核心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指导员与核心农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了解、检查生产情况,帮助分析解决生产问题,提供供销信息,以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人员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技术创新因地制宜,优选节水技术。根据西昌生态特点,在缺水干旱区实施以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和水稻秸杆覆盖保水栽培为基本骨架的多项节水试验、供优选适宜的节水农业新技术。如:玉米不同节水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玉米育苗与直播膜侧栽培对比试验、诱抗素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试验、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玉米收获后种植晚秋洋芋等。采用降解膜覆盖保水及配套栽培技术,开展抗旱新品种、保水剂、诱抗素等试验、示范。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乡村组抽出专门人员成立防治队伍,配备机动喷雾器等,在水稻、玉米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进行统防统治。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主要经济特性与考核指标

创新指标引进4~6项新技术、抗旱新品种5个、抗旱保水剂、诱抗素等试验、示范。节水指标水稻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700m3[7],节水按10%计算,与传统技术比较,水稻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约用水70m3;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8],玉米采用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每667m2节约用水50m3。增产指标项目区玉米667m2增产50公斤,全市示范片面积620公顷共增产玉米46.5万公斤;水稻667m2增产15公斤,示范227公顷共增产5.1万公斤。增收节支指标与传统技术比较,水稻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约用水70m3,按1.00元/m3计,每667m2可节约70元;水稻667m2增产15公斤,每公斤按2.00元计,可增收30元,水稻每667m2共节支、增收100元。水稻纯收益增加100元/667m2。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玉米采用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每667m2节约用水50m3,每667m2可节约50元;玉米增产50公斤,每公斤按1.60元计,增80元,玉米每667m2共节支增收130元。玉米纯收益增加130元/667m2。知识产权推广的现代节水农业栽培技术,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节水技术,是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的适合旱作区应用的耕作技术体系,与传统耕作法比较,土壤含水率提高30%以上;易于推广应用,增产效果好,能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效益的提高,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9]。2008年至2010年间全市推广集雨节水抗旱栽培核心示范面积847公顷,辐射带动6667公顷,实现抗旱减灾增收5%以上,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其它在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节水技术。首先选用投资最少、节水效果最好、节水最多的技术方法。如秸秆、地膜覆盖保墒技术、选抗旱品种、施用化学制剂节水技术均可。推广雨水集蓄工程+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推广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预期经济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前景

在西昌市示范推广227公顷水稻秸秆覆盖保水栽培项目,每667m2水稻增产15公斤,可增产水稻5.1万公斤,增加产值10.2万元;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70元,可节省成本23.8万元;合计节支增收34万元。示范推广620公顷示范区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示范项目,每667m2增产50公斤,可增产玉米46.5万公斤,增加产值74.4万元;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50元,可节省成本46.5万元;合计节支增收120.9万元。全市共计节支增收154.9万元。西昌市水稻面积2.13万公顷,若都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支增收按100元计,可节支增收3200万元;西昌市有玉米面积3733公顷,可采用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面积2000公顷,按每667m2节支增收130元计,可节支增收728万元。全市共计节支增收3928万元。项目实施后,将极大地提高旱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旱抗灾能力,促进旱作节水农业的迅猛发展。地膜覆盖能显著地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流失,这对减轻洪涝灾害,减轻河流、水库的泥沙淤塞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秸秆还田或覆盖,能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实施几年后,能显著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稻、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均有积极的作用。

第4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节水农业 发展 对策 大同市

水是世界上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命之源,更是农业的命脉。大同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增加、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和用水浪费,以及节水意识淡薄、技术滞后等,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用水矛盾。干旱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展节水农业,重视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对于大同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实现全市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节水农业的概念及其技术内容

    节水农业是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的总称。节水农业的核心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也就是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生物、工程、农艺、机械、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实现节约用水、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统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节水农业技术包括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化学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及其综合技术集成,每一类技术又包括许多方面。其中:

    工程节水技术包括雨水蓄积与灌区改造技术、减少输水系统损失的工程技术、田间节灌工程技术、行走式农机灌溉技术、设施节灌技术、减少保水系统水分渗漏的工程技术等。节灌技术又包括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下灌、膜上灌、移动式灌溉等灌溉技术,既适宜于节水灌溉农业,又适宜于旱作集雨补灌节水农业,是田间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

    农艺节水技术包括农田保蓄水技术、节水耕作技术、节水栽培技术、适水种植技术、水肥耦合技术、抗旱作物品种筛选、合理作物布局、培肥地力等。

    生物节水技术包括生物育种技术、生物调控节水技术、微生物肥料节水技术等。

    化学节水技术包括化学覆盖技术、抗旱保水剂、抗蒸腾剂、生根剂、植物生长激素、抗旱种衣剂、土壤增容扩蓄生化材料等。

    管理技术包括作物灌溉制度、土壤墒情监测与控制灌溉技术、产权与水价管理体系、劣质水治理与开发利用技术、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调控技术等。

2  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粮食总产已连续5年实现稳中有增,且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高,这其中节水农业建设功不可没。全市节水农业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的渠道防渗到90年代初管灌的推广,发展到现在的喷微灌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节水农业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使"靠天吃饭,凭地打粮"的传统农业逐步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升级之路。特别是近几年,大同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的机遇,以河灌区和井灌区为重点,大力建设农业节水工程。至2010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2.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7.46万hm2,其中:管灌4.18万hm2,渠道防渗2.4万hm2,喷灌 0.81万hm2,微灌0.07万hm2。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大同市水资源匮缺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节水农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2.1  水资源总量小、缺口大

大同是典型的资源型(水资源先天性缺乏)、工程型(拦蓄能力差)、水质型(能源重化工基地,水污染比较严重)缺水城市,全市水资源总量12.18亿m3,其中可利用量为8.16亿m3。本地水资源量为9.51亿m3,其中可利用量为6.3亿m3(地表水可利用量3.18亿m3,地下水可利用量3.93亿m3,二者重复量0.8亿m3),人均不足300 m3(297 m3),比全省平均值低54 m3,不足全国平均值的八分之一。现在全市供水现状是浑源、广灵两县供需大致平衡,天镇、阳高、南郊、灵丘、大同县五县(区)依靠超采维持供求,左云、新荣两县(区)严重缺水。"十二五"末,预计全市GDP由2010年的694亿元增加到1388亿元,按万元GDP耗水量50 m3计算,需增加用水量3.5亿m3,总需水量达到8.3亿m3,加上北干线引黄年供水量1.7亿m3,年缺水量仍有1.8亿m3。

2.2  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一是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全市多数灌区渠系利用系数仅0.4-0.5,灌溉水利用率约 35%左右,单方水粮食生产率0.8-1.2kg/ m3,仅为发达国家的50%左右;二是灌溉技术落后。多数地方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每亩实际灌溉定额达450-500 m3,超过实际需水量的1-3倍,浪费严重;三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大同市主要依靠降水的丘陵旱作区年降水量500-600mm,由于蓄水和保水等基础设施不足,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仅35-50%。这些地区是大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难度较大的地区,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2.3  旱灾威胁不断增加

据统计,近55年来大同市年降水量以8.6mm/10年速度递减;共出现了20个旱年,出现频率为36%,平均每2.8年出现1个旱年;大同四季干旱发生频率依次为春季32.7%、冬季30.9%、秋季25.4%、夏季21.8%;冬季重旱年最多,其次是夏季,春季、秋季重旱年较少。秋季向湿润化发展趋势不明显;春、夏、冬季干旱均有增强趋势,造成了大同干旱化增强的总趋势。

3  可持续发展建议

发展节水农业,必须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技推广部门要与水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建设节水农业的合力,使全市的节水农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3.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特点,改革农艺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抓好科学用水,建立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模式,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基础。在种植园艺作物的水浇地和设施栽培中,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在大田生产中,在因地制宜采取低压管道输水、水畦灌溉、行走式和移动式补灌等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和培肥地力、种子包衣等抗旱栽培技术。旱地要从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效益,增强抗旱节水增产能力出发,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模式,利用各种蓄 水保墒技术,建设田间土壤水库,提高田间水分的生产效益。灌区要从减少水资源浪费出发,发展节水灌溉,在搞好衬砌防漏等渠道节水的同时,把节水工作的重点放在田间高效节水上。

3.2  深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其抗旱节水性能有极大差异。但目前的常规育种技术很难满足农业节水的需求,未来生物技术在作物种类、品种改良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今后应加强生物技术破译农作物品种抗逆、抗旱基因组成、结构的运用,进行基因重组,培养多抗基因作物品种,使抗旱、耐瘠薄、抗病虫害、优质、丰产等形状达到相对统一。

3.3  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

当前农业节水正日趋技术精细化、工程规模化、管理制度化、设备产业化,要建立高效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应根据大同市节水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技术基础,使工程与管理、水利与农艺、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等紧密结合,促进农业高效用水管理的规范化、灌溉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同时重视相关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4 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搞好旱地农业综合开发

    一是推广微集水工程及节灌补水技术。通过农业工程和农业生产措施,将自然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工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益。要突出抓好梯田坡面集雨补水、地下窑窖集雨、地表蓄水池等技术的应用;二是推广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通过地表耕作与地面农膜和生物覆盖的途径,降低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控制田间杂草,减少地面芤;通过适墒早耕、旋耕或浅耕灭茬,最大限度地接纳保存雨水;通过耙耱镇压、雨后或灌溉后棵(行)间中耕与耧划、免耕少耕等措施降低地面蒸发、蓄雨保墒,实现节约用水,增产增效;三是节水抗旱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要根据不同作物需水耗水规律,确立节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耐旱节水高产作物品种,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同时发展旱地特色作物,提高旱地农业效益。建立节水抗旱农作物品种的原种繁育基地,形成主要作物节水抗旱品种繁育体系,加快新品种(组合)的推广。

第5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99-01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作为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1]。该文阐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节水农业进行展望。

1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是在传统节水技术上发展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使现代节水技术更纯熟。

1.1 生物节水技术

生物节水技术种类繁多,包括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节水抗旱作物及采用RDI调亏灌溉、ARDI分根区交替灌溉、PRD部分根干燥的以植物生理需水调控为基础的非充分灌溉技术等。这些节水技术既可明显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可抗旱、杀虫防病,已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推广应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应用。这些技术在大量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水分蒸腾时,并没有降低作物产量[2]。

1.2 农艺节水技术

农艺节水技术包括农田保水蓄水、合理节水耕作与栽培、适水种植、水肥耦合、抗旱作物品种选育、作物合理布局、培肥地力等技术,是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进行调控,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3]。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学制剂调控等措施可节水30%。农艺节水技术具有保土保肥保温、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水均匀、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可使作物增产20% 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修建水库、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结合深松深耕、以肥调水、合理控制作物群体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可确保作物的高产稳产,并保证作物的品质[3]。

1.3 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结合了最新技术的一种节水技术,包括高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高新科技等,以减少灌溉时出现的水量损失。工程节水技术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创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的节水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节水。为了减少农田输水系统水量损失,许多国家采用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管网化的灌溉输水系统,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系统,研究出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的工程结构,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术对雨水、污水、咸水、大气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

1.4 水管理节水技术

水管理节水技术就是利用3S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作物进行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对作物生长进行决策模拟,对农田信息实时采集,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精准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4]。利用水管理节水技术,在灌区采用多种水源进行灌溉,如利用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区的一切水资源,既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2 对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展望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是传统节水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渗透的特点,如涉及作物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学、土壤学、材料学、遗传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利用水利、农艺、高分子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技术等多,以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借助土壤水动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的理论、现代数学方法及计算模型等,通过对“土壤—植物—大气”中水分和养分转化过程的定量研究,制定符合农田情况的水肥调控机制,使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成为一门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严谨科学。

在今后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应对如作物高效用水与生理调控、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准灌溉、农田水肥调控与作物高效节水栽培等前沿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并继续重点研究如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系统监控与调配、农艺节水、新型节水材料与产品、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3 参考文献

[1]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EB/OL].(2012-12-15)[2013-07-08].http:///main/hhmh/zwgk/rdzz/4_37918/Default.shtml.

[2] 吴普特,冯浩,牛文全,等.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发重点[J].中国工程科学,2007,9(2):12-18.

第6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为打赢这场“一抗双保”攻坚战,长春市把对抗春旱的指导工作融入到冬春科技培训活动中,切实让农民感受到科技的力量。目前,长春市各地已经通过多种形式将备春耕最实用的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截至4月中旬,累计组织培训班800余期,培训农民达5.3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及技术手册15万份、玉米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宣传单总计32万份,并通过电视、网络媒体技术信息。

长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广大基层技术人员深入到乡(镇)、村、屯,开展抗旱科技培训的同时,对农民进行实地指导。建议农民结合自家地块,及早制定种植计划,因地制宜选择耐旱抗倒扶品种,及早动手购种,及时整地,保证适时播种。科学安排播种进度和顺序,旱田本着有墒地块抢墒播种、半墒地块借墒播种、失墒地块坐水播种,实施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力争一次播好种,一次拿全苗。水田重点推广机械旋旱耙、免耕轻耙、稀播育大苗等水插秧、水稻育苗错期播种等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包保的九台地区,派出专人实行跟踪指导,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2011年长春市重点推广了指针式喷管设备,在今年的备春耕工作中,“一抗双保”工作组将对去年建成的20万亩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进行组织调试,保证春播中的正常使用。今年计划新建300个指针式喷灌作业区、50个其他节水灌溉作业区。九台市计划新增设备33套,灌溉总体面积达到1396公顷。榆树市计划新增指针式喷灌设备300套,落实节水灌溉喷灌圈335台,建成高标准农田0.7万公顷。农安县计划新打配套机井1100眼,新增抗旱水桶5000个。德惠市计划新打抗旱水井1032眼,新增抗旱水桶3220个。

为应对旱情,农业科技人员还指导农民调整种植品种,因地制宜地扩大高粱、谷子、荞麦等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对水田区严重缺水地块,实行“水改旱”或调整水稻种植品种,利用选择早熟品种、晚插秧的方法来减轻旱情的影响。德惠市实施“水改旱”的面积约为2000公顷,并将水源不足的瓜菜地改种玉米等抗旱大田作物。

第7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资料显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2000万公顷,因缺水少生产粮食350亿~400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水短缺问题,节水是重要途径,而节水首先要在农业上做好文章。

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是晋中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晋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6亩。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山区、丘陵地貌占全区面积的2/3,靠天吃饭的农田占全区农田的一半还强。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水资源按人均和耕地面积进行折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85立方米,与全国人均占有量2770立方米相比,占10.5%,与全国亩均占有量1860立方米相比,占10.0%,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特别是山区、丘陵区)。

一、全区节水农业建设现状

1.工程节水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几年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工程节水与旱作节水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农业的途径,在政策方面不断完善,形式更加多样,原创: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的农田水利发展由过去单一的建设型向效益型转变,按照“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就如何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资源重组。根据我区地下水资源先天不足、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低下而需水量逐年加大的实际情况,在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同时,在拦住天上水(雨水集蓄利用)和蓄住地表水(引洪补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三年解困,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群众饮水困难,水保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平川农田已基本实现田、林、路、机、电、井、渠“七配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截止目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7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5.2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完成滴灌工程15处,滴灌面积0.99万亩;实施喷灌工程133处,喷灌面积4.73万亩。全区拥有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1395万立方米;机电井2350眼,配套机电井2334眼,装机容量29929千瓦;机电灌站152处,安装提水设备2753套(台),总装机容量40408千瓦。灌渠主渠道2896公里,建成防渗渠道2781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47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38座,塘坝9处。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2.旱作节水农业迈出新步伐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是我区为提高旱区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旱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我区以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为基础,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集水、蓄水、保水、节水为主要建设内容,实施“建园区、创精品”为主的水资源综合资源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工程田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显示出了旱作节水工程建设的巨大威力,推动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概括起来讲,主要创新了三种节水农业模式:

一是丘陵旱垣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什贴镇李坊村地处典型的丘陵旱垣地区,全村1629人,耕地5873亩,全部为旱地。该模式集雨水集蓄灌溉和高标准大棚设施为一体,围绕“节水”、“高效”两个重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旱井建设,统一标准,每个旱井蓄水50立方米,配备旱井混凝土集雨场200平方米,矩形沉淀池1个,排退水管道1条,潜水泵1台。二是大棚建设,介于温室和普通拱棚之间,适合于丘陵旱垣地区,抗风能力强,保温性能好,能有效延长生产时间。棚体总长60米,每个棚配置工作房一座,潜水泵一台。三是配套设施建设,配套280米扬程水泵一台,100立方米水塔一座,管道6900米,低压线路1600米,循环道路4000米,每棚配备潜水泵一台。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270万元,完成工程总面积280亩,打旱井230眼,建设墙体型大棚50座,种植延秋大田蔬菜200亩,大棚菜收益亩均可达万元以上,大田菜收益亩均可达3000元以上。该工程为我区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二是水肥一体化综合节水模式。我区坚持运用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发展喷灌、微灌、管灌等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工程,重点抓好节水增效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节水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乌金山镇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①首部,包括进水口、文丘里施肥器、筛网式过滤器及pvc球阀等部件;②田间管网,由pe管连接首部至田间;③滴灌带,采用美国toro出品的补偿式滴灌带,具有较好的抗堵性能。从实际应用效果看:①节水,节约灌溉用水90-120方/亩,节水率35-40%,减少投资56元/亩,每方水生产效益28元,比项目实施前每方增收3元;②节肥,节约肥料40-60公斤/亩,节肥率30%左右,减少肥料投资100-130元/亩;③节药,棚内温度降低18-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70-80%,节约农药费用100-120元/亩;④省工,省去人工开沟、灌水等田间作业,每亩可节省人工5个,减少投资100元/亩;⑤增产,棚内微循环改善,达到平衡供肥,作物增产5%-9%;⑥提质,及时合理供肥,优化生长环境,使产品优质优价;⑦改土,局部浸润灌溉,使土壤保持团粒结构,不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是“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东赵乡石羊坂村地处榆次东北丘陵旱垣山区,全村142户,耕地1461亩,全部为贫瘠的旱地。2005年,他们投资100万元,建成31套“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双水源”即依靠棚面集雨、旱井储存为主要水源,人畜吃水为补充水源。“四位一体”即棚前养殖、棚内种植、滴灌供水、沼气循环。通过发展“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石羊坂人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纯收入翻番2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二、节水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农业节水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节水工程投入少,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区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以2005年为例,全区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节水增效园区项目建设,其中国家投资包括吃水工程12处,97万元、东阳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240万元、黑河造地工程650万元、集雨灌溉工程35万元等。补助标准为每亩80—100元,补助金额仅占工程投资总额的1/4。在全区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中,群众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集体、企业投资占到了67%,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与社会对节水的迫切要求不相符。

2.节水园区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节水增效园区的建设,是农业节水的一个新尝试,园区的管理是一个新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乡镇普遍重视园区的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手段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还需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3.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对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灾年抓的紧,丰年抓的松,旱作区抗旱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区虽然从2000年以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

4.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农科教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研究成果多、可转化技术少等问题。其次是对现有的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5.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业、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进一步加快节水农业建设的建议

1.继续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区级都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

全区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原创: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路子,丘陵区突出保水、蓄水,平川区主要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保墒和培肥。

3.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节水农业的建设

节水农业的建设,涉及工程与生物、农艺与农机、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多学科和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节水农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节水农业工作的发展。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现代节水农业的建设,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首先要加强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生产企业要加强协作,选择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课题联合攻关。其次是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整体应用水平偏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许多已成功的科技成果并未形成生产力等问题,要从各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为节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选择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

第8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该著作中被划归为耕作措施。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改变小地形、改良土壤和增加地面覆盖2类耕作措施。其中,改变小地形类又可以具体分为横坡耕作、水平犁沟、区田、甽田以及沟垄种植5小类;增加地面覆盖和改良土壤类又可细分为草田轮作、间作套种、宽行密植以及草田带状间作等。

2《耕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可分为栽培技术、养地技术以及土壤耕作技术3大类。其中,养地技术主要目的就是为农田、土壤提供建设和保护。

3《旱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旱农学》将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划分为4大类,分别为集水和节水技术、土壤耕作技术、抗旱节水播种以及保苗技术、抗旱品种栽培和鉴定技术。这4类技术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4《水土保持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分为4类:改变微地形。这一分类可以进一步划分,包括等高耕作、坑田、沟垄种植以及半旱式耕作。其中,沟垄种植又进一步划分为水平沟种植、平沟起垄以及甽田、蓄水聚肥耕作等。增加植物覆盖。此类中较为主要的有间作、混种、套种以及等高状间作、草田轮作等。增加地面覆盖。分为地膜覆盖、青草覆盖、砂田、秸秆覆盖、留茬覆盖等5类。改变土壤物理性质。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主要以少耕和免耕2种方式为主,其中少耕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少耕覆盖、少耕深松、硬茬播种、垄作深松耙茬耕作、马尔采夫耕作等。

5《中国水土保持》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在该著作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划分为4大类,即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农牧复合系统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分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性种植法以及复式水土保持耕作法3类。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这种措施属于水土保持及旱作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分为隔坡梯田集流技术以及覆垄微集流栽培技术2种。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可以进一步分为新修梯田改土培肥以及坡耕地平衡施肥2类,而前者则还能细分,如分为深耕松土、有机肥增施和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肥等。农牧复合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将木本植物和牧草类植物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多重保护措施。目前各个行业和业界专家学者对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其主要理念和内涵却处在一个逐渐统一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横向上来说,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从狭义上的耕作措施向广义上的农业技术措施迈进;从纵向上来说,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从单项措施向复合措施以及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演进。

6结语

第9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

十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农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需要。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之一,同时也是用水大户,传统的农业种植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大水漫灌的灌溉习惯,这种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显然应该被淘汰。为了更好的应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并采用节水型的灌溉方式,只有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新农业要求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谁能在农业上做出有科技性的改革,自然会取得丰硕的成绩。我国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被用于灌溉,由于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我国农业灌溉用数量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量相去甚远。而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国年缺水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300亿吨,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少生产的粮食达到了400亿千克。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同时也作为水资源浪费大户,应迅速采取节水措施,综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保障农作物产量。节水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获得最大农业产出时,而消耗的水量最少。就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说,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含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运用多种农业技术,例如为了提升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结合地区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需要针对当地作物特点采用和改进地膜覆盖技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耕地的最佳含水量,需要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以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综上所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赖于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因而各地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节水农业,应在农业种植中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首先要准确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分析好气候、特点以及水利条件。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气候属性,降水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光照、温度等选择合适的作物,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地貌地形特点并做好耕地的规划;要结合现有水库、河流、湖泊合理规划灌溉方式,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打造深水井,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合理选择农作物,做好需水量的分析。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汽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决定了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例如我国河北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红薯等;东北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亚麻、小麦、玉米等等,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及未来趋势对现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要发展节水农业就要减少水的无效损耗,因而应做好作物需水量的分析,供给作物充足的水分但同时尽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作物需水量除受植物本身和气候条件影响,还受土壤、排水、耕作方式等因素制约,而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又有所差异,因而做好需水量的分析对灌溉方式的选择和灌溉用水的确定十分重要。

合理选择农作物后,也要注意改进灌水技术和灌水方法。灌水方法有地面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四种。地面灌溉是我国古老传统的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 我国灌溉面积七亿亩中98%采用地面灌溉。要节水, 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地面灌溉中, 按照不同作物, 又分为淹灌、畦灌、沟灌三种。淹灌法一般用于水稻灌溉, 以采用浅水勤灌较为节省水量, 要防止深水懒灌。畦灌技术:指通过防渗沟渠及管道将灌溉水引人哇田,水层在沿畦田纵坡方向流动过程中逐渐入渗,使地上作物根层达到湿润的目的,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小麦、谷子等窄行距密播作物。

沟灌技术:是指在作物行距间开挖灌水沟,灌溉水在沟中流动过程中,靠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的灌溉方法,主要用于棉花、玉米宽行距中耕作物。

膜上灌技术:是指在地膜复盖基础上,将膜侧流改为膜上流,利用地膜输水,通过放苗孔和膜侧旁渗给作物供水的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