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

第1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较好,但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增加。

从国际环境分析,2008年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动力仍然较强;包括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国家发展势头持续较好,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资金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有望继续提高。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增速下行的风险加大。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市场疲软、次级房贷风险释放等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迹象更趋明显;加上国际金融市场高位动荡的风险加大,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欧、日等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4.8%,比2007年的预测值下降0.4个百分点。

从国内环境分析,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各方面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愿望强烈,动力较足,加上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和支撑条件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得到加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都将进一步增强。

(1)消费需求持续趋旺。促进消费的有利因素将继续增多,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连年加快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各项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的制度措施日益健全,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制约居民消费扩大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得到消除。消费需求增长将继续保持稳中略升的趋势。

(2)投资积极性持续较高。现阶段,各方面加快发展的愿望较强,城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节能环保等,都将产生较大的投资需求。而近年来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较强,社会剩余资金较为充裕,实际利用外资继续增加,都为投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六个必要条件” 等政策取向不会改变,政策实施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会继续得到抑制。

(3)出口增势减缓。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增势将略有减缓,我国出口需求会有所减弱;同时,随着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贷款利率连续上调和人民币持续升值,加上调整出口退税等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都将增加产品出口成本,影响出口增速。但近年来我国产品技术含量和增值水平不断提高,价格竞争优势仍然明显,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大,加上通过出口释放产能的要求比较紧迫,出口总体上将保持较高增速。在国内需求继续平稳扩大、人民币升值和鼓励进口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的情况下,进口将继续较快增长,但受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加工增值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外贸顺差的规模仍可能较大。

初步预测,2008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主要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难度较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问题难以根本解决,投资反弹压力挥之不去,外贸顺差规模依然偏大,银行信贷投放动力较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股市、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社会发展和民生方面还有不少历史欠账等。

第2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次贷危机继续扩散,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自2007年7月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股市、债市就动荡不定,美联储和欧央行等主要中央银行就不断向金融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以防止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然而,2008年初以来,花旗银行、美林证券、瑞银集团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因次债分别造成100亿美元左右的巨额亏损,股价大幅下跌,并引发美、欧、日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股市剧烈波动、大幅下挫。由于美国房价仍在下跌,次贷危机及其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仍在扩大,金融市场投资者仍处于恐慌之中,对各类债券的风险和收益评级不断向下调整,国际金融市场仍有可能继续波动。

(二)美国经济减速濒临衰退,世界经济走势不确定性增大

2007年四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0.6%,远远低于三季度的4.9%和二季度的3.8%,年末失业率攀升至5%,消费价格指数超过4%。为防止经济滑向衰退,美联储在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继续减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3%;布什政府则不顾财政赤字再度扩大而紧急推出减税1 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近年来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大,但美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引擎,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制约作用,给世界经济走势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事实上,近来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也都显露疲惫之势,亚洲、拉美以及中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在趋于放缓。

(三)美元汇率进一步大幅贬值,国际市场原油、金属产品和农产品价格继续大幅走高

由于担心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和预计美联储仍有可能进一步降息,美元对各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继续大幅下跌,对欧元汇率创出1.5∶1的历史新低。美元大幅贬值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商品市场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原油期货价格已突破每桶100美元,铜、铝、锌和黄金等产品价格也都接近甚至突破历史高点,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涨势凶猛,以往价格持续低迷的制成品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虽然导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的原因众多,既有需求增加、库存下降、期货市场投机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天气、自然灾害和地缘政治等导致产量下降和供给不稳定等方面的原因,但美元大幅贬值无疑是重要原因。

(四)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普遍加大,美、欧等经济体可能面临滞胀风险

2007年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4.1%,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率其消费价格指数仍超过2%;2008年1月,欧元区的消费价格指数创出3.2%的新高,能源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此外,俄罗斯、越南、印尼、印度、巴西、韩国以及中国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价格水平也都大幅上涨,创出多年来的新高。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而美、欧等经济体甚至有可能陷入多年不见的滞胀困境。

以上情况表明,世界经济在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连续增长4年之后,在国际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下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冲击下,有可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在经济周期规律的作用下增速趋于放缓。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1月已经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高峰期已过,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国经济减速和国际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等因素的作用下,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已经明显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1%,比2007年的4.9%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2008年仅增长1.8%,明显低于2007年的2.6%,美、欧、日预计2008年分别增长1.5%、1.6%和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07年的7.8%放缓至2008年的6.9%,亚洲、拉美和中东欧地区经济增长都将比2007年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如果次贷危机引发进一步的金融动荡,或者美国经济陷入衰退,2008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仍有可能低于预期。

二、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目前的形势和发展趋势看,2008年全球经济将出现减速已无悬念,而且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和走势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还在增加,当前尤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次贷危机是否会引发更加剧烈的国际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历来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持续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势必会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消费、投资和贸易活动造成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派生出众多债券和金融衍生产品,持有次级债及其衍生产品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遍及全球,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次贷危机所造成的金融风险也因此传递到世界各地。虽然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市场调整仍在进行,但由于相关国家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的政策干预措施,并且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风险已经集中释放,再度引发更加剧烈国际金融动荡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不会对世界经济的稳定造成更大的冲击。

(二)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甚至滞胀的泥潭

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了2.2%,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4.1%,失业率攀升到5%。对于2008年美国经济走势,各方看法分歧甚大。布什政府认为美国经济不会衰退,预计2008年将增长2.2%,通胀率和失业率不会明显上升;美国国会预算局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8%,美联储预计增长率在1.7%~2.1%之间,国际组织普遍预计将增长1.5%左右,国际知名投行大多悲观地预计美国经济增速将降至0.6%以下。毫无疑问,2008年美国经济面临经济减速、通货膨胀率上升和失业率攀升的多重压力,形势确实不容乐观。但是,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整体表现看,虽然住房投资连续8个季度大幅下降,个人消费开支也比较疲软,但美国企业的厂房、设备和软件投资仍在继续增长,出口由于美元贬值也出现较强劲的增长,再加上双管齐下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美国经济有可能避免衰退。虽然能源、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通胀压力较大,但企业雇用成本并未显著上升,目前的通胀率也只是20世纪80年代滞胀时期的一半,现在谈论美国经济陷入滞胀似乎尚为时过早。

(三)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是否会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

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铜、锌、铝等金属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平均涨幅在3倍左右,此前价格持续低迷甚至下跌的食品、饮料、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制成品,近年来的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趋势,涨幅大多超过30%,个别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近两年的涨幅在一到两倍之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确实给世界各国都带来越来越大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成为近来多数国家消费价格指数创出多年来新高的重要原因。但总体看来,全球通货膨胀仍处于可控制和可接受的范围内。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平均通胀率略高于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在连续数年小幅回落后虽然又重新趋于回升,但平均水平仍在5%~6%之间,远低于以往的高点。

(四)各国政府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减速和通胀压力加大

由于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面临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稳定金融形势和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控制通货膨胀则相对不那么紧迫;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是防止经济过热和价格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由于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走势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并且客观上还会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运用空间和效果,因此,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和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各国应对经济减速和通胀上升的难度增大。

三、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经济放缓,特别是美、欧、日经济减速,可能对我国的外需产生较大的影响

虽然外需减弱有利于我国缩小贸易顺差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但势必会对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出口退税降低、人民币加快升值、节能减排力度增大、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外贸出口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困难。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在稳定外贸出口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二)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慢可能会加大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加大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频繁采用反倾销、特殊保障、技术、卫生、环保和质量标准等措施阻击我国出口。在经济减速和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势必会进一步强化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对我国出口的大量质优价廉的各类产品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三)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继续走高会加大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能源资源性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如大豆等)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上升,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势必加大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最终传递到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推高消费物价水平,给我国控制消费价格水平上升造成较大的困难。

(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美元继续贬值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资本项目管制的放松,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明显增大。美、欧、日以及香港地区等周边股市的波动往往引起国内股市的波动,近来国内A股市场的大幅下挫和剧烈波动,虽然有自身调整的内在要求,但也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股市波动不无关系。美元持续大幅贬值不仅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且也诱使大量国际套利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和地下渠道频繁进出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影响国内金融稳定的隐患。

(五)美联储大幅降息制约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运作空间

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低于国内人民币的基准利率,并且美联储仍有可能继续降息。这无疑限制了人民银行对利率政策的充分运用,而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加快人民币升值、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央行票据发行和对商业银行贷款发放采取数量限制等措施来减少流动性,这样增大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

第3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一: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章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各方面发展着的贡献,指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影响作用。并且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未来10年至20年将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而随着新时期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面向国际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10.38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响世界。在我国向全球经济大国前进的途中,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占世界比重达20.8%,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第三,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的进口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度超越美国,跃居榜首;第四,我国是投资大国。2015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极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国作用第五,我国已跻身于金融大国行列。本国的钱币在世界的影响是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的境外人民币储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国内GDP总值从2005年至2014年不断上升,呈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第三,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业等方面发展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南北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占世界经济发展比重较重。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时发达国家的GDP是发展中国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纪末期,发达国家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85%,发展中国家发展稍显滞后。但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据估计,到2015年年底,发展中国家GDP将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加速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方向迁移。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资本和产业很明显的向中国偏移,这也是形成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全球经济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推动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加大。

3.中国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推进作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一直依靠技术的模仿和追赶提高技术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其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且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达国家扩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其市场规模和收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吸引了大批的外来跨国公司。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健全的产业体系等都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其经济收益和发展效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据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2.09%。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中国现今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国,2014年中国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万件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长18.7%,中国企业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大户。

4.中国发展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与过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对比,中国长期的低涨幅必然对控制全球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上世纪出现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增长,对促进全球经济幅度、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波动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规模加大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最小,说明了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与世界经济

1.中国发展占全球比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预计在中国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会减小;部分技术创新追赶的后发优势将减弱;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出现回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发达国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球经济也经进入发展相对缓慢时期。虽然中国增速将会减慢,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占全球经济比重将会不断极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加强,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中国未来的定位。

不断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时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国需要对未来定位做出适当调整:首先,中国未来的定位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将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成为世界核心消费市场以及商品、技术等主要供给基地;再次,中国要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国家。最后,中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发挥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作用。

四、结语

十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场中合理配置我国战略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合作体系,大力发挥我国在全球中的大国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史学科发展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4,10:59-72.

[2]《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赵福军.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阎三虎,骆华松,刘云.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4,02:246-249.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罗雨泽.中国利用外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4,09:8-11.

[6]权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J].国际展望,2014,05:1-15+150.

[7]关庆凡,崔建伟.论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05:67-69.

[8]陈永杰.世界影响中国发展方向,中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J].经济研究参考,2011,49:45-50.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引言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人民币币值趋势保持稳定,促使人民币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人民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伴随人民币在国际范围流通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俨然得到了我国决策层、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1.人民币国际化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人民币不受国际限制在国际范围流通,进一步转变成在国际上获取广泛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上流通已经在诸多国家展开,但这还不能完全说明人民币已经形成了国际化,伴随人民币国际流通逐步扩大,相信势必会促使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真正意义上转变成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含义可概述为以下三方面内容:I.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需要一定程度流通度享有基础;II.以人民币计价的主要金融产品转变成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此点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应当逐步对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进行开拓,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便利。III.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额应当达到一定的份额。上述三方面标准主要作用于衡量人民币国际化,且后两方面相对更为重要。

2.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1分析综合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年均增长幅度连续多年超过国际平均增长速度。2013年上半年年,全球经济逐步回暖,新兴经济体下行风险提升,一些国家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预期等造成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出现不稳定局面,资本流出、货币贬值压力不断冲击着新兴经济体。然而,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仍旧处在预期的正常区间范围[1]。

2.2金融环境推动进程

经历30多年来国家金融体系逐步转变的冲击,我国金融业在国家金融改革、货币外汇政策管理以及金融风险控制等相关管理获取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国金融环境获得了系统充分的改善,改善的内容分别有提升金融监督力度、提升金融体制改革速度、促进国内金融市场良性发展及加快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等。尽管如此,相较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金融经济、金融市场依旧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该类情形势必会对我国金融业融资功能、股票市场等快速发展带来不便,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切忌操之过急。

2.3汇改后脚步放缓

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币汇率产生机制体系,我国全面推行基于市场供求,结合一篮子货币展开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1年,摩根大通中国资金及证券服务副主席罗丽莎指出,人民币汇率眼中不再只是美元,而是结合自身对外经济发展实情,认准多种相关货币,附加针对的权重,构成一个货币篮子,在结合市场内外金融发展情况,对人民币汇率展开调节、管理,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在科学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

3.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货币竞争属于现阶段各个国家相互经济竞争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倘若相较于其他货币人民币的替代性不断提升,这有利于强化对应铸币税利益、转变各个国家储备货币分配格局,并且会对世界经济形成深远的影响。

3.1有利于缓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国际货币体系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它一方面存在相应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显然难以呈现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致使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具备对应一定的话语权。由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日本经济发展长时间不前进、欧元区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亟需展开科学有效的革新,然而要使一些既得利益国家积极投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存在极大的难度,鉴于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脚步得以向前迈进一大步。

3.2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多元化

在对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想要实质性地对美元进行制约,回至金本位或者金汇兑本位等,这显然无法实现,更为合理的手段是借助国际货币多元化和国际货币相互竞争的外部约束来对美元起到制衡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势必会引出一系列国际化货币币种的出现,如此可有效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作用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期间,中国还能够与亚洲周边国家进行不同种类金融货币交流,探寻建立区域内汇率维稳体系及区域性货币,以为日后亚元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3]。就亚洲及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不仅能够为中国贸易、投资提供有效便利,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或者以外国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交流;还能够在人民币升值或者稳定的前提下,其他国家储备人民币是合算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为货币储备提供了又一选择。

3.3有利于国际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人民币具备主权、信用、稳定性、可用性及便捷等特征。人民币持有者可通过人民币买入任何中国制造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现如今,已有诸多国家购买人民币作为自身外汇储备,如此说明了人民币国家化发展成效显著。简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好比一个消费者在百货大楼中购物,倘若只有一种商品可供消费者选择,那么其自然要花费更高昂的成本,倘若出现了多种选择,市场力量便会为其营造缩减成本的机会。人民币国际化将为美国、日本等先进经济体在内的全球货币消费者提供又一种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4.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4.1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应当提升对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改善规避综合风险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汇率避险手段,对现有的外汇予以第一时间结算;使用不同币种开展各式各样业务;提升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借助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好比外汇期权产品、外汇期货产品及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服务等,有效开展好综合风险规避工作[4]。要对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功能属性展开全方位认识,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预期回报率,对对应的人民币国际化规避手段展开选取,注重选取适宜的交易时机,经外汇投资对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

4.2建设离岸金融市场

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有着不同的优势及特色。鉴于此,在开展发展规划期间,同样应发挥各自优势,相辅相成,确保有效实现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群。应当进一步依赖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体量优势,使得人民币产品类型更加丰富,扩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将伦敦作为中心,将人民币离岸业务扩展至全面欧洲至全球;突出香港作为最庞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市场的作用,自服务实体经济角度出发,强化香港与内地及东南亚周边经贸合作力度;全力推进人民币在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定价权的成形,显现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辐射优势,提升人民币在东盟区域的使用、交易力度;规范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机制,开拓市场规模,推出更多金融产品,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提升对人民币的定价权,从而转变成人民币产品定价中心[5]。

4.3资本项目有序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一步步深化对资本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资本项目逐步放松管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鉴于此,要实现资本项目有序开发:I.推进资本项目渐进式开放,在开放期间确保经济金融秩序稳定,有效适应我国国情及全面国际环境要求,同时防止太过谨慎造成的管制成本升高、效率降低,明确适宜的开放顺序、内容,实现人民币有效跨境流动。II.资本项目开放顺序、内容,规范金融市场建设,对发行市场、非居民国内交易进行优先开放,再对流通市场、局面境外交易进行开放,采取稳步推进、灵活调节措施,促进完成以价格调控为中心的资本项目管理目标[6]。

第4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在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过后,从危机中走出的东亚经济迅速恢复了其活力,2002年以后,东亚各国均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其中我国经济增长率更是达到了年均9%以上的水平。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随之迅速上升,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分析东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们认为,国内资本的积累和国外资本的投资、对外贸易尤其是区域内贸易的发展、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中国和日本等大国的带动作用、以及其他外部原因是带来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以下我们就详细分析这几个因素对近年来东亚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贡献。

国内资本积累和大量吸引国外投资,是东亚近二十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引导因素

尽管东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持续保持的高投资水平,尤其是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在东亚各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东亚各国近几十年来一直注意资本的积累,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政府采取了许多相应的鼓励储蓄措施,而同时,各国或地区为了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东亚各国尤其是中国和东盟等发展中国家政府努力改造国内基础设施,为吸引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同时也为国内私人投资者投资提供了便利。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东亚恢复经济增长的战略在于进行结构改革,保证了外商投资的流入,持续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东亚经济恢复和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实早在八十年代之前,日本经济的增长就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投资主导型,而在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至今的二十多年间,东亚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中,投资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测算,从1978年到2003年,投资增长对中国实际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高达63.2%,而东亚总体的资本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东亚在近二十年来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来推动的,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东亚还是很难改变这种“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为确保东亚经济增长能够快速并且持续,东亚各国都应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实现区域投资合作,并且在此同时寻找新的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东亚地区各国区域内自由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战以来,东亚各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无不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有关,而八十年代至今的二十多年间,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更多的原先封闭落后的国家也以上述国家和地区为榜样,积极对外开放,发展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东亚主要的11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由1985年的8.3%上升到2004年的19.7%,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时,在这二十年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区域总贸易的比重由34.7 %上升至54.0 % ,表明东亚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对外贸易是在区域内进行的。

无数经济学家都论证过关于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出口的增加将通过乘数作用使GDP得到多倍的增长。对亚洲各国来说,过去二十年间的市场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对其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更重要的是,东亚各国、各地区间的区域内贸易的兴起,不仅直接刺激了各国GDP的增长,而且促使东亚各国生产要素更合理地流动、资源互补、经济结构优化和合作关系增强,这也就间接地长远地为东亚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东亚地区密切的贸易联系和天然的地理位置相近使近年来东亚各国在贸易领域合作不断加强,各种自由贸易区纷纷建立,继东盟自由贸易区1992年建立以来,其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并提出要实现在2020年建立东盟统一大市场。中国与东盟、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也正在建立过程中,更多的学者提到了建立中日韩和东盟的所谓“10+3”自由贸易区。所有这些已经建立、正在建立和构想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无不促使东亚各国削减各种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从而有力地带动各国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对东亚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时,与物质资本相对应,我们将其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同时又包涵比劳动力更丰富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具有较高技能,能创造更多价值的高级劳动力。从东亚各国的社会和经济情况来看,东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基础并不十分雄厚,如果单纯只有私人投资和国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其他相关经济结构的调整,难以创造经济奇迹。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东亚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东亚经济中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迅速扩大。八十年代后,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东亚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转而主要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同时期,中国、东盟等欠发达国则正在经历着出口结构转变。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则带动东亚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最终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与其他发展中的国家相比,东亚地区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或地区都有非常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体制,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量和质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东亚地区有效率的劳动力市场使不断增加的受到好的教育的劳动力在高收益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在东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提高了劳动力技能回报率,既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作好准备,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如前所述,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即是资本的积累,而资本存量的增长则是通过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来共同完成的,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作为关键的资本投入将制约着今后经济的发展。

东亚地区的内生增长因素不断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和日本等国的主导作用

自过去的二十多年以来,东亚经济逐渐崛起,GDP总量逼近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中国的贡献首当其冲,这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从1995到2004年十年间,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年平均增长16.9%,超过该时期整个世界贸易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中国对东亚其他国家出口产品的巨大吸纳能力很好地刺激了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和经济增长。

日本是东亚唯一的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曾处于“雁行模式”的领导地位,带动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八十年代以来,日本遭遇了经济低迷,在九十年代直至新世纪,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其主要推动力是国内民间需求,第三性产业、尖端产业、环境产业等新兴的产业群兴起并带动经济增长,因此,这些产业的壮大一方面会有力地刺激国内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日本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扩大对外国商品的吸收能力。这十分有利于经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于日本的东亚各国商品的进入,同时也通过跨国投资,改善东亚各国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更健康地增长。

国际经济环境对东亚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加剧,亚太地区主要是日美之间经济摩擦不断,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日本加快向整个东亚地区扩大生产规模,美国为了加强在东亚的战略和经济地位,也加强了与东亚的经济联系。除日、美以外,其他发达国家也都看好东亚经济发展前景,把参与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活动看作是21世纪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欧美企业都在资源和高科技领域加紧向亚洲转移。与此同时,近年西方国家经济景气有所恢复,国内需求缓慢增长也增加了从东亚地区的进口。除此以外,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普及为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跨国经济活动加强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和依存度日益密切。现代管理手段和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为发展中国家所掌握,成为推动东亚经济的新动力,加快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地转变。所有这些世界经济因素都推动了东亚各国在近年获得了迅速的经济增长。

在2006年初,亚洲开发银行一份名为《亚洲经济检测》的报告显示,由于作为亚洲关键出口市场的主要工业国家呈现全面经济增长,并且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开始复苏,新兴东亚各经济体将在2006年实现7.5%的增长率 。而我们现在回顾2006年的整个经济增长态势,基本实现了上述预测的增长率。2006年一年当中,东亚各国虽然经历了能源价格高涨、通货膨胀压力、货币紧缩加剧和金融不稳定等严峻挑战,但东亚地区成功进行了调整。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办公室主任河合正弘表示,“新兴东亚经济体的力量和它们面临的风险相对比较明确,如能采取合理的政策,该地区应当能够保持目前的强劲增长,继续引领快速发展和减轻贫困的大潮。”

参考文献:

[1] 陆建人,王旭辉,“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当代亚太》2005 年第2 期

[2] 邵志勤,“东亚经济的内生增长因素与外在影响”,《当代亚太》2005年第11期

[3] 闫建京,论战后东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基于人力资本扩张视角,《经济问题》2006 年第3 期,pp9-11。

第5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连续第五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利用外资扭转了上年实际使用外资略有下降的局面,其他各项对外经济合作活跃。2007年是我国经济增长由“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的关键年。特别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从目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判断,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将面临较为有利的内外部环境,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一、主要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态势

从2006年全球经济的走势看,上半年尽管国际原油和工业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紧缩,但全球经济总体运行要比预期的好,通货膨胀压力得到遏制,发达国家的内需增长更趋平衡,国际金融市场更趋稳定,为此有关国际机构纷纷上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6年9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步伐将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达到5.1%,比2004年高峰的5.3%低0.2个百分点。但自下半年,世界经济减速势头开始显现,特别突出的是美国经济受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明显放慢。综合主要国际机构对2007年世界经济做出的判断,均认为整体增长率将不可避免地放慢,其中IMF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2006回落0.2个百分点,预计为4.9%,但这一预测可能还会小幅下调,世界银行认为将比2006年回落0.2个百分点,联合国预测要回落0.6个百分点。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周期显示出非同步性。在美国、欧元区、日本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速从2006年第二季度起已明显放慢,而欧元区经济一直保持快速扩张。总体看,2006年发达国家继续保持2.5%至3%的增长率,预计2007年的增长率将减速为2.0%至2.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6年11月底发表的秋季展望报告预计,2006年该组织30个成员的整体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2%,高于2005年的2.7%,2007年将放慢到2.5%,其中将2007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别由此前预测的3.1%和2.2%调低到2.4%和2%,但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从2.1%上调到2.2%。

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趋势十分明显,第一季度大幅增长了5.6%,但受住房市场降温等因素影响,第二和第三季度分别增长2.6%和2.2%,预计2006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3%。从目前美国整体经济状况看,除了住房和汽车业形势不佳外,其他经济领域仍保持着稳定增长,而且住房市场下滑可能已经达到谷底。国际油价的回落、就业形势较好等使消费开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公司盈利情况较好、股市走强等继续刺激公司投资。美元走软则有利于美国的出口。美国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大多认为此次调整是温和的,整体经济不会出现衰退。因此,总体判断2007年美国经济仍可望保持适度增长。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预计,2007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9%。

从2002年初开始,日本经济在起伏中始终在增长的轨道上缓慢行进。2006年日本经济持续复苏,截止到12月底这一轮经济增长已持续了59个月,此次日本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内需拉动特征,投资增长率始终保持着两位数。同美国经济走势一样,2006年日本经济也经历了由较快增长逐步转向温和增长的过程,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按年率计算分别为2.7%、1.1%和0.8%,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2.4%加速至2.8%。从日本经济未来走势看,美国因素和中国因素对日本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的最新经济预测称,2007 财政年度日本经济增长率经通胀因素调整后会以2%的较快速度增长。IMF预计,2007年日本经济将增长2.1%。

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欧元区经济一直保持稳健增势,投资增长强劲,消费信心上升,出口需求稳定,失业率有所下降。2006年前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同比分别增长2.2%、2.8%和2.7%。欧盟委员会预测,2006年欧元区经济可望增长2.6%,远高于上年1.3%的水平,为过去6年来的最高记录。虽然利率上升和欧元走强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但各方大多看好欧元区未来经济前景。欧盟委员会认为,未来两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仍将有力,2007年和2008年增长率将分别为2.1%和2.2%,同时欧元区失业率在2006年将降至8%,2007年和2008年继续降至7.7%和7.4%。IMF在2006年11月底的一份报告中也抬高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达到2.5%,2007年经济增长将在2―2.25%之间。

主要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据世界银行2006年12月的最新预测,2006年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率将达到破记录的7%,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率可能会出现放缓,但仍有可能达到6%以上,超过高收入国家2.6%的预期增长率一倍以上。据统计,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13%上升到目前的20%,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从18%上升到25%。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5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出中所占比重已达47.7%,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到30.8%。无疑,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步伐。

从主要发展中国家地区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平均增长率为8.3%,2007年增长速度预计仍在8%以上。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2006年拉美各国经济普遍增长,平均增长率为4.8%,高于上年的4.3%,预计2007年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但仍可望达到4.5%左右。尽管近期经济表现有所改善,内需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但拉美仍然是近年来世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增长最为缓慢的地区,其长期挑战依然是致力于开发地区内的增长潜力。获益于对原料的强劲需求以及价格上扬,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4%,与上年增速相同,预计2007年增速可望提高到5.9%。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正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最持久的强劲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在2006年可望达到5.2%,2007年进一步增至6.3%,其中该地区石油出口国家对这一强劲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在其中发挥了龙头作用,其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对本地区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而且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随着投资增速加快以及净出口激增,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实际增长率高于国际权威机构的早先预测,而随着中国日趋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在其经济增长的同时吸收了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其服务、金融、房地产和农业等行业都出现了强劲增长。世界银行预计,2006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7%,2007年下降到7.7%。作为拉美地区的大国之一,2006年巴西经济表现突出,企业融资条件进一步改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通货膨胀率得到控制,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据最新的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公报说,近年来多数拉美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增长都有显著增长,其中巴西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尤其明显。俄罗斯经济已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6年将比上年增长6.8%至6.9%,高于年初时的预测。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除了得益于国家政局稳定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优势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经济形势较好的背景下,俄罗斯决定让卢布从2006年7月1日起可自由兑换,并于8月提前偿还了拖欠巴黎俱乐部的所有债务,11月还与美国签署了有关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标志着俄在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又迈出重要一步。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认为,未来几年俄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预计增长6.2%,2008年至2010年将分别达到5.9%、6%和6.1%。

二、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多层面的挑战

在看到2007年全球经济发展势头继续强劲的同时,我们依然不能忽视一些对全球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的存在,其中包括通货膨胀风险、油价波动、全球经济不平衡以及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等。

(一)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带动国际经济环境出现复杂局面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根据IMF统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20.1%。因此,影响2007年世界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变数是美国经济的表现,如果美国经济进一步降温,世界经济也将面临更大的减速风险。OECD表示,美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处于低迷状态,但不会对美国经济整体构成严重威胁。从积极的方面看,在利率上调、油价上涨、住房业调整等多种因素下,美国经济可能正在走向“软着陆”,美国财政赤字和经常帐户逆差扩大的速度减慢。如果美国房地产市场能够平稳调整,美元汇率下跌不致于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尽管人们大多排除了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但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下的隐患的负面影响也在加大。目前美国经常帐户赤字估计已经超过9000亿美元。贸易状况持续恶化,2006年头10个月,美国的贸易逆差以年率计算已高达7180亿美元,大大高于上年全年的6176亿美元。在巨额双赤字下,美元强势难以为继,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变得脆弱,美元汇率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元贬值虽然有助于提高美国产品的竞争力,使美国经济恢复平衡,但也会导致美国进口的减缓,并在全球引起扩散和放大效应。此外,受国际资本流向变化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制约,美元汇率大幅贬值的风险也会对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发展,进而对全球经济的增长产生冲击。美国政府在2006年11月的一份报告中调低了对未来三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其中2006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调至3.1%,2007年和2008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下调,预计分别为2.9%和3.1%。

(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对经济产生的抑制影响有待观察

本世纪初以来,为了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各国纷纷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大量资金开始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不动产、股市和商品市场转移。而随着世界经济景气的回升,为了适度控制通货膨胀,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转向提高利率。同时国际市场的高油价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导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逐渐趋紧。美国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的两年间连续17次以0.25个百分点的幅度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由1%逐渐升至5.25%。欧元区自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连续6次提高主导利率,目前基准利率已提高至3.5%。日本在2006年7月宣布结束零利率政策,将基准利率从0提高到0.25%,此后一直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印度、阿根廷和匈牙利等央行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利率。

利率上升对抑制通胀加剧、保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有好处。但也有人担心,货币政策趋紧产生的抑制影响可能要超过市场的预期。未来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依然是各国货币政策的首要关注目标。在美国,由于经济降温迹象日益明显,美联储自2006年8月以来已连续四次决定维持现有利率水平不变,而继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存在刺激房地产泡沫崩溃的担忧。尽管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时有出现,但美国利率走势将取决于未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和欧元区如果继续升息,还将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利差,这对国际资本流向与美元汇率都会产生负面冲击。OECD认为日本尚未摆脱通货紧缩,建议日本银行近期内不要再提高利率。因此,如何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各国央行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

(三)国际石油价格目前虽有所回落但不确定性依然较大

2006年的国际油价跌宕起伏,1-8月国际市场油价持续攀升,油价浮动范围从年初的63美元/桶上涨到7、8月份的75美元/桶以上,8月份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超过80美元/桶,而自8月中下旬开始,油价大幅回落到60美元/桶以下,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几次宣布减产后,目前的油价徘徊在60美元/桶。油价回落可使消费者增加在其他领域的开支,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从而减轻货币当局紧缩银根的压力。而未来全球经济能否较快增长,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油价的走势,但人们很难对油价走势进行准确的预测。

IMF预计,由于对原油需求持续增加,加上国际原油供应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国际市场油价在2007年将继续保持在70美元/桶到75美元/桶之间的高位,而如果主要产油国出现局势不稳,不能排除油价将进一步走高的可能性。而世界银行预计,随着原油供应量增加和需求减弱,2007年和2008年的油价将会继续有所回落,2008年油价平均将降到每桶53美元。但受地缘政治、石油供给以及投机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预计2007年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依然旺盛,国际油价还会略为上升,不能排除油价走势出现大幅震荡的可能性。而石油价格的可能反弹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构成潜在挑战。

(四)贸易不平衡问题日趋严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依然存在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一直伴随着严重的贸易不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欧洲、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随着全球贸易的巨大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特别是发达国家带有政治歧视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形成和泛滥。不断高涨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此外,在美国、欧盟、拉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以保护传统产业、反对外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民族主义”正在不断凝聚,各国政府把“国际经济安全”等因素明确纳入对外经济决策,在贸易以及跨国企业并购等领域进行直接干预,成为全球经济保护主义的新形式。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6年贸易和发展报告》中指出,不断加剧的贸易失衡影响到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呼吁多方行动共同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贸易失衡。

另外,由于主要谈判方立场分歧难以弥合,已进行5年的WTO“多哈发展议程”多边贸易谈判在2006年8月被迫中止。多边贸易谈判中止,将加速各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也可能因此加强区域集团内国家对集团外国家实行贸易上的歧视,加剧地区间发展差距,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虽然WTO主要成员表现出对重起多哈谈判的愿望和信心,但鉴于存在的巨大分歧,谈判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三、世界经济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10.5%,为连续第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连续第五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预计进出口总额将再创新高达到1758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净增3300亿美元。其中,出口9630亿美元,增长27%;进口7950亿美元,增长20%。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吸收外资将继续居发展中国家首位,预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可望达到603亿美元,扭转上年实际使用外资略有下降的局面。

200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7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提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防止出现大的起落的新要求。这对于我们做好新一年的外经贸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综合各方面预测和分析,从国际环境看,2007年世界经济整体增势比2006年趋缓,但仍将处于较快增长期,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出口和利用外资增长都较为有利。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与2006年相比,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小幅减速,但增长势头仍然强劲。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保持旺盛势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可望有所放缓,信贷增长有望受到一定控制。2006年以来国家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方面已采取的一些措施将会在2007年显现出来。

在国际国内环境总体有利的趋势下,我们还要看到并且要高度重视各种不利因素对我国外经贸发展可能产生的冲击。一是全球经济不平衡尚未得到有效调整,可能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二是国际能源以及重要工业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将增加我国进口和生产成本;三是人民币仍将面临较大的外部升值压力,我国企业出口竞争力将经受更大考验;四是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以及贸易摩擦呈常态化,不利于我国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五是国际投机资本更趋活跃,主要国际货币汇率波动扩大也会加大企业出口的汇率风险和我国的金融风险等。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外经贸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对工作。从总体上看,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前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机遇,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外经贸的发展与合作,努力提高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能力,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着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以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切实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外贸的质量和效益。在保持出口合理增长的同时,着重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能源资源的进口,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着力提升利用外资的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促进国内产业调整升级。鼓励各级政府在吸收外资中必须重视能源、环保、土地、产业政策及劳工标准等问题。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和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国内大企业与海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促进形成双向对外开放格局。

积极参与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以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为纽带,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发挥我国影响力,维护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在推进多边合作的同时,加快与有条件的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积极开展双边经贸合作。

第6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美元地位是否动摇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美元逆转了近年来的下跌趋势,出现了强劲反弹,美元能否收复前期的“失地”,欧洲货币能否取代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地位,有关各界众说纷纭。2008年8月以来,美元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逆势上行,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内美元总体升幅超过了25%,其中对欧元升幅超过了25%。据有关机构预计,进入2009年美元将继续扩展上扬趋势,欧元仍然难以恢复强势。虽然随着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心的恢复、市场风险情绪的改善,以及套息交易需求的增加,美元也会出现下调,但美元强势在近期不会改变。

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看,尽管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岌岌可危,但美元基础依然牢固,美元地位尚未出现根本性动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难以动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虽然目前美国经济衰退严重,还未渡过金融危机,但与西方其它国家相比,经济仍存在着发展的潜力,一旦度过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的潜力就会释放出来,而欧洲国家和日本经济衰退后的复苏能力相对薄弱。与此同时,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过程是不断“转嫁”危机的过程,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拉下水”,其中,欧洲金融动荡更为剧烈,从而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等于缓解了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

第二,综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西方国家普遍希望美元汇率保持强势,美元强势既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其它西方国家的利益。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认为,美元的保持强势对资本市场“人气”的稳定有着极大的作用,缓解金融危机的恐慌气氛,对防止金融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和消除经济衰退预期心理显然十分必要。另外,由于各国央行持有大量美元资产,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各国央行的美元资产将不可避免地大幅度缩水。同时,如果美元贬值,为减少损失一旦美元资产遭到抛售将进一步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这是各国政府和央行最担心和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第三,综合各种因素,美元强势不仅反映了美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潜力,同时也反映了各国与美国经济毕竟存在着差距。由于欧元区经济实力与美国经济实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欧元区国家内部经济和金融政策难以协调一致,金融领域缺乏统一性,因此尽管欧元诞生以来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但欧元仍难以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上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不仅欧元还没有能力替代美元成为核心货币,而且还没有任何区域性货币能与美元进行抗衡。从近年来美元涨跌状况看,欧元的走强与美元的下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好像在不断寻找一个平衡点,而一旦美元上涨则升势凌厉。

第四,美国希望美元保持强势,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如美元汇率坚挺将使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低廉,从而有利于美国抑制通胀上扬,并为美国货币政策提供更多的余地;廉价的进口商品使得美国公司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盈利,只能通过增加技术投入等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盈利的目的,从而也使美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美国居民来说,美元汇率的坚挺降低了他们生活费用的支出,特别是出国旅游的费用大大降低。因此,坚挺的美元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也是当前美国政府所愿意看到的。

第五,强势美元有利于美国救市方案的实施。美元的稳定或强势,不仅对海外机构购买美国国债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在强势美元的情况下,美国可以继续吸引海外机构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救市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降低美国政府筹措资金的成本。

第六,美元仍是国际上主要支付货币。在当前金融危机过程中,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最头疼的问题。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导致流动性短缺更加严重,而在经常性项目上相当数量的支付还必须以美元结算,因此随之增加了国际货币市场对美元的需求量,并带动了美元的升值。

第七,由于美元仍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各国外汇储备是以美元计价,美国国债又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因此,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短期国际资金纷纷涌入美国债券市场寻求较为安全的投资品种,由此导致美国债券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相对于其它投资市场要活跃,美国债券市场的活跃也驱动了美元汇率对各国货币近期内不断升值。

从目前的国际货币市场看,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在逐渐收复“失地”,同时,未来美元的走势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还难以预料,但可以断定,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内继续“坐庄”的局面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欧洲货币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近年来,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连年出现巨额逆差,美元对西方各主要货币汇率的下跌,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大量美元流向欧洲等地区,导致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大大减弱,而欧元等欧洲货币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正日益提升和加强。

由此,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美元大量流入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规模十分迅速,使国际借贷市场进一步膨胀,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日益突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近年来西方各国内部财政赤字日趋庞大和贷款不断扩张,国际贸易发展严重失衡和西方货币关系日益紧张,再加上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西方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的压力明显加重,使其试图通过大量商品交换和资金移动来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带动了美元大量流入欧洲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欧洲货币的坚挺,欧洲货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欧洲货币市场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在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借贷活动中,除了美元市场外,境外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欧洲货币的国际形式形成了欧洲货币借贷市场。近几年,随着美元汇率的节节下跌,欧元和英镑等欧洲货币的地位不断上升,使借贷者在欧元和英镑等欧洲货币借贷活动中的风险相对减少,因此国际间欧洲货币借贷规模迅速发展,欧洲货币市场现在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庞大的国际借贷市场。

欧洲货币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地位的不断加强,一方面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调整和重组将进一步加快,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汇率波动将更加剧烈和频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目前美元汇率的波动也有可能随着美国庞大的贸易和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而加剧,美元对欧元等欧洲货币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动将会更加频繁,国际资本流动变化也将更加难以预测。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欧洲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将继续利用欧洲货币市场作为投资和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和途径。这一方面为国际流动资金提供了更广泛的场所,另一方面为一些国家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财政赤字提供了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但尽管欧洲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但目前仍难以与美元抗衡,也不可能取代美元的地位。

美元汇率的不确定性

目前在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仍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美元风险依然存在。由于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世界多种货币共同起作用,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筹措已进一步向世界货币多元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在资金筹措上的防范风险意识正不断加强。另外,受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及金融市场动荡,全球信贷危机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使金融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次贷危机蔓延西方世界的背景下,发生全球范围的金融恐慌和灾难自然不可避免,由于世界各地区资本市场潜伏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隐患,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带来的风险还未全部释放。

目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首先来自全球金融体系,美国处于资产“泡沫”破灭的困境,由于房地产下滑造成了金融领域的振荡,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金融体系捉襟见肘,大量无法追回的贷款使多家债权银行陷入资金困境,同时金融领域的危机正在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再加上,近年来美国在外资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使美国资本市场的风险日益增大,这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因此,一些国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脆弱的金融体制逐渐显现出来。

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尽管近年来汇率变动相对稳定和有序,符合改革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基本面。但2008年上半年,美元大幅度贬值已经导致美元处在历史的低点,尽管近期美元逐渐呈现回稳,但美联储连续下调利率已经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上驱动美元变化的一个不确定因素,仍存在着下跌的风险。一旦出现新一轮的大幅度贬值,将严重动摇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遭遇美元抛售失控的风险,使各国货币抵御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冲击压力不断增大。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美元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随时有可能引发地区性和局部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同时也将进一步影响世界各国在借贷上有更多的考虑和选择。

从当前国际货币市场的整体形势看,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以及一些国家仍未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因此,国际货币市场难以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导致地区经济和金融形势不稳,使一些国家的货币在风雨飘摇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中更显脆弱;另一方面,经过近期国际货币的此消彼涨,美元、日元及欧元之间的汇率会在各种经济、金融因素的变化中寻求新的均衡点。

第7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世界经济对中国四大利好

国际经济贸易保持温和增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

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预测》中期报告的数字,200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25%,比2004年同期的4.1%有所下降。2005年第二季度,欧洲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步伐,但由于美国和亚洲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比较乐观。2005-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呈温和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份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4.3%,2006年为4.4%。其中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测为3.6%,2006年由3.6%调低至3.5%。欧元区2005年经济增长率预测由1.6%调低至1.3%,2006年预测由2.3%调低至2%。

从目前看,2006年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温和增长将是主基调。但是美国经济却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近日美联储第11次调高利率水平看,美国经济发展良好、融资环境充裕,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因而2006年我国依然面临着较好的世界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经济、贸易的良好增长为中国经济持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对于中国扩大出口、吸引外资流入、加强各种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

加入WTO以后,中国充分利用全球产业的重新分工、重组和转移步伐加快的机会,积极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从吸引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有人认为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将会持续20年,暂不说20年内如何,但至少在三、五年内这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这有利于扩大投资和出口、提高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十一五”规划启动年和换届效应将使政府主导的投资增加

2006年是“十一五”的头一年,每一个新五年计划的开端年往往表现为新建项目不断涌现、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因而经济发展的热情比较高。同时2006年还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而这一年一般是各地政府的换届年。每到换届年,固定资产投资必定增加,因为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在任期内多出政绩,而多出政绩最快的办法就是扩建项目、加大投资。因此,虽然2006年政府主导的投资会放缓,但各地加大投资的积极性会依然高涨,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至少不会比今年慢。

近两年经济高增长为2006年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走上了新一轮景气周期,尤其是2004、2005两年GDP增长达到9.5%,消费需求持续走强、民间投资异常活跃、出口需求强劲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企业效益不断改善等等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频频亮点,积极向上的经济增长,大大地改善了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预期,这种预期的改善对2006年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经济对我国六大利空

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构成不利影响

当前,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构成的风险愈来愈大,IMF将于《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调高平均油价预测,2005年的平均油价由原先估计的46.5美元调高至51美元,2006年的预测油价从43.75美元调高至53美元。我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每年总消费量大约为世界第四,但是可开采的储油量极为有限,因而大量石油需要进口,据统计我国目前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大约为40%-50%,随着经济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高,因而持续上涨的油价对中国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

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表现两方面:一方面,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近年来,能源、原材料进口连续保持高速增长。而国际市场非能源商品价格自2001年以来不断回升,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仍将保持在高位。从近期看,油价高企并未给我国经济带来显著影响。但从中长期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保持在高位将会对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首先体现在将加大我国企业生产成本,而且会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2005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5%,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如果今后油价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将加大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并提高国内物价水平。

另一方面,原油价格保持在高位对我国经济的第二个影响是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收益转移到国外。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大幅度增长的时期也正是国际市场油价迅速攀升的时期。如果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1.3亿吨,按照国际市场原油年平均价格每桶上升15美元计算,今年我国企业将为此多支付1160亿元人民币左右,占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0.2%。据有关部门测算,2005年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导致中国多支出了100亿美元。2006年油价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我国仍将支付较高的用油成本。

利用外资的增长面临不确定性

2005年,我国利用外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从国际来看,在全球FDI流入增长加快的时候,我国FDI流入增长往往会放慢。世界经济形势好转使其他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加强,增加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选择范围,发达国家将会吸引更多的FDI。美国经济从2004年起进入上升周期,美元利率不断调高,吸引了大量美资回流并分流了国际资本;同时,发达国家出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近期加大了对华投资批评的声音,对我国吸收外资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数据表明,目前外资投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国内看,前几年使用外资金额增速快使基数增高;同时,抑制过热行业投资引起外资投资领域发生转移;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趋势、未出台的内外资所得税并轨的影响、今年开始的出口退税政策压力过大、各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减弱等都对FDI流入产生影响。

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仍存在上述问题,利用外资不会再现大增长的局面。但是,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等这些吸引外资的优势依然存在。同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因此,中国仍将成为外商投资的乐土,外资流入将继续增长。

人民币汇率上升,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

2005年净出口对GDP贡献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导致出口高增长和进口低增长。但随着汇率改革的不断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向均衡水平的移动,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汇率调整对进出口的影响将在明年才能显现。并且由于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与日俱增,因此与今年相比,预计2006年出口增幅将下降而进口上升,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

生产要素价格连续上升尤其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截止2005年8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连续保持33个月的上涨。分类别来看,能源价格持续大幅上升,全球油价从去年3月份的30美元一桶上涨到现在的70美元一桶;土地价格上涨也非常猛,尤其是去年宏观经济治理整顿,中央政府决定规范土地供应,对地价影响非常大(土地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上涨趋势(如沿海城市出现的“民工荒”)。生产要素价格连续走高,必然会使企业成本上升,在企业出厂价格涨幅很低的条件下,利润必然会下滑,2005年前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0.7%,比上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总量过剩引发通缩风险增加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过剩问题愈演愈烈,并且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下半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增加11种,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由于近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在需求趋缓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下降77%。还有钢铁、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煤炭等行业也隐含着这种风险。总量过剩问题将导致的通货紧缩将是在近期我国需要关注又一个主要议题。

第8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一、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普遍增长。

2005年,除圭亚那经济呈负增长外,其他所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南美洲地区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4.9%,高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平均增长幅度,其中南共体国家和安第斯共同体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7.8%和6.4%。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9%和4.1%。近十几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一直处于低迷期的阿根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6%。此外,委内瑞拉、多米尼加、乌拉圭和智利等国家的经济也继续呈现出上升趋势,增幅分别达9%、7%和6%左右。巴西和墨西哥的增长幅度低于该地区的平均增长,分别为2.5%和3%。

2. 对外贸易大幅提高。

2005年,在世界经济和本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大环境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好转,并拉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该地区全年贸易量增长了8%,略高于世界贸易增长水平,其中阿根廷、乌拉圭、秘鲁、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巴西等国家贸易量的增长高达10%以上。2005年整个地区实现了出口连续五年和进口连续两年增长的乐观形势。该地区出口总额达5527亿美元,进口总额达4770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9%和17%。其中出口额占2005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4.9%。进出口总额达10297亿美元,增长18%,占2005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4%。 对外贸易继2003年和2004年之后连续第三年实现顺差。2005年贸易顺差757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近30%。2005年在该地区出口中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出口产品是石油和矿产品,其中石油出口增长38%,比2004年高3个百分点。

3. 财政状况继续好转。

1985―2002年,该地区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账户长期处于逆差。但近年来,在出口迅速增长和贸易连年顺差的情况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财政状况出现连续好转的迹象。继2003年和2004年经常项目分别盈余85亿美元和182亿美元之后,2005年再次盈余296.7亿美元,增长61%,约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3%,比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长0.8和0.4个百分点。经常项目帐户连续三年盈余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南美洲国家的经常项目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货物贸易收支达77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包括利息在内的盈余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4年的0.7%上升到0.9%,财政赤字由1.8%下降到1.7%。

4. 国内投资和国内需求不断扩大。

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内投资继续保持2004年的成绩,两年国内投资累积增长23%。其中2005年国内投资增长了9.7%,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同比增长0.8个百分点。南美洲国家国内投资增长了12%,中美洲和墨西哥的国内投资增长了6.1%。2005年国内投资增长较快的国家有:尼加拉瓜、智利、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等,其国内投资均占国内生产总值20%以上,其中尼加拉瓜和智利的国内投资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7%,不仅改变了国内投资的多年滞后,而且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国内投资的增长带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与2001―2003年国内需求年均下降0.3%的情况完全不同,2004―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内需求年平均增长了5.8%。国内投资的主要领域为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特别是机械设备的大量进口。国内投资和国内需求的增长又拉动了进口的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5.可支配的国内收入保持增长势头。

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可支配的国内收入继续扩大,增幅达5.6%,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4%。国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对外出口收入的增长。该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平均增长幅度的国家包括: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其中,智利国内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达9%。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带动下,2005年该地区国内储蓄进一步上升,储蓄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比2004年增长了0.7个百分点,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国内储蓄为该地区扩大国内投资,减少外债负担和积累外汇储备提供了支持。

6.通货膨胀适度上升。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和政府对通货膨胀的调控政策的实施,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通货膨胀总体保持了2004年以来的低增长趋势,平均增幅为6.3%,比2004年的增幅低1.1个百分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飙升虽然使石油进口国的交通运输等相关服务价格上扬,但由于政府采取了得力的控制措施,并没有造成大范围的影响。通货膨胀增长幅度明显低于2004年的国家有:巴西、墨西哥、海地、乌拉圭、多米尼加和委内瑞拉等。2005年,智利通货膨胀率达4.3%,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除石油价格上涨的因素外,国内需求和部分资本货物价格的上涨对智利的通过膨胀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7.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2005年该地区的城市平均就业率增长了近3.3%,整体就业率增长了0.5%,2003―2005年累积增长1.5%。这个增长点对于减少目前多达1300万的贫困人口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失业率从2003年的10.9%和2004年的10.3%下降到9.3%。这使得城市失业人数减少了8%,约150万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就业率上升和失业率下降是普遍现象。其中,除秘鲁就业率同比下降和多米尼加就业率持平以外,其他所有国家的就业率均呈上升趋势。就业形势好转的另一特点是一些国家的正式就业机会增长较大。其中阿根廷和智利的正式就业分别增长了10.2%和7.4%。

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

近三年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产生的动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稳步发展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积极且有利的外部环境。虽然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幅度低于2004年,但总体保持了稳步上升。特别是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使得国际市场对原材料的旺盛需求有增无减。其中仅2005年上半年中国对于铜的需求就同比增长了15.3%。这使以原材料出口为经济发展依托的许多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处于历史少有的发展出口的有利时机。

2. 部分原材料价格的飙升拉动了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出口增长。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带动了国际市场对能源和矿产品的大量需求,以及部分原材料产量和库存的减少,2005年包括石油和铜、钼等在内的紧俏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仅1―10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出口的主要初级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了20.6%(如果除去能源,价格上升幅度为14.4%)。而从2004年初到2005年10月,出要初级产品(不含石油)的出口价格上升了27%。2005年1―10月,51%的价格增长因素为能源价格的增长,其增幅达37%。另外44%的上涨因素源于矿产品,其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不但居高不下而且增幅高达22%。2005年前半年仅智利矿产品的出口价格就平均上涨了30.7%,其中铜价上涨17.3%,铁价上涨了49.6%,而钼的价格增长甚至高达205.6%。此外,在铁和黄金的价格持续看好的同时,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出口的食品和饮料的价格也分别同比增长了5.6%和48%。从这个意义上说,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出口之所以能够保持19%的较高增长趋势,价格和出口量的因素各占10.6%和8%。2005年因石油和矿产品价格高涨而受益匪浅的国家有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等。

3.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除外部因素外,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个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经济连续几年的缓步发展起了主导作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严谨的政府开支。近年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各国政府采取了较为严谨的财政政策。这在其经济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该政策的基本点是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合理且谨慎的安排政府开支,力图使政府开支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抓住目前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经济和改善公共财政。由于该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政府的公共债务正以比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更快的速度大幅减少,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61%分别下降到2003年的54.5%,2004年的50.3%和2005年的42.9%。其中南共体国家政府公共债务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85%下降到50%。为了合理使用财政收入并确保经济发展不受出口价格大起大落的影响,智利和委内瑞拉分别利用铜和石油的出口收入成立了石油价格稳定基金和宏观经济稳定基金,以提高经济上的抗风险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

其次是增加外汇储备和加大偿还外债的力度。为了减轻多年来外债的沉重负担,缓解对外经济的脆弱性,赢得时机发展经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政府对包括外债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增加外汇储备和偿还外债的力度。根据对于货物贸易收支使用情况的分析,其中的350亿美元被用来累积外汇储备,420亿美元用来偿还外债。由于政策得力,截至2005年10月,该地区外汇储备接近2400亿美元,达1990年以来的最高,分别比1999年和2002年增长了57%和53%。而2000―2005年该地区的外汇储备比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89%。阿根廷和巴西积极力争使外汇储备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智利的外汇储备近年来一直稳定在160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外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由2004年的37.4%下降到了2005年的30%左右。巴西和阿根廷已具备了在2005年底提前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条件,其数额分别为154.6亿美元和98亿美元。随着外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外汇储备的增加,经常性账户连续盈余和近三年经济稳定回升,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有增无减。2005年该地区引进外国直接投资470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

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投资风险指数降到了280点,达到历史最低。这说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发行的债券在国际市场得到了认可,这些债券与其他债券之间的利息差正在缩小。巴西的风险指数降到340点,阿根廷由于经济开始复苏并且成功地发行了8亿美元债券,其风险指数从5月份的600点迅速降到400点。截至2005年9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国际市场发行的债券346亿美元,相当于新兴发展中国家投放债券总额的29%。其中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秘鲁、乌拉圭等国家发行的债券。2005年,厄瓜多尔发行债券6.5亿美元,这是厄瓜多尔自债务重组以来首次发行债券。

第三是调整债务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是近年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国际市场发行本国货币债券困难重重。其结果是,一方面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债务结构趋向单一化,另一方面一旦本国货币贬值将导致外债负担更加沉重,政府国内开支受到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潜能遭受重创,发展国内经济的实力一再削弱。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对外发行本国货币债券,以改善长期以来以外国货币为主体的债务结构,调整对外债务的不平衡,减少外债,提高抗外部风险的能力成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政策调整的一个突出亮点。近三年来,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乌拉圭等国家均成功地在国际市场发行了本国货币的债券。其中,哥伦比亚在国外市场发行本国货币债券的成本甚至低于在国内市场发行债券的成本,而巴西在国外市场发行的本国货币债券的期限大于在国内市场发行债券的期限。虽然目前在国际市场发行的本国货币债券数额不大,但开创了该地区债务重组改革的先例,为该地区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一些外国金融机构也参与到这一改革中来,开始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货币和固定利率发行债券。例如,美洲开发银行曾先后在国际市场投放了墨西哥比索债券,以及哥伦比亚货币、巴西货币和智利货币债券。巴西和墨西哥还通过对国内债券市场的改革和调整,为外国投资商进入本国货币市场提供便利。巴西政府在国内市场发行的债券中有4%为外国投资商操作。除加大发行本国货币债券力度外,该地区的改革措施还包括其他一些内容。例如,阿根廷、哥伦比亚和秘鲁等实施的用内债换外债的做法,以及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秘鲁等国家对其在国际市场发行的债券的回赎政策等。其中,秘鲁曾用在国内市场筹集的资金偿还了部分其与巴黎俱乐部的债务。

经过调整,2002―200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债务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内债在债务总额中的比例接近18%,而90年代国内债务在债务总额中的比例仅为10%左右。截至2005年6月,当年计划发行的债务已完成了四分之三。

三、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继续呈增长趋势

第9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值的原因。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各国货币汇率之争本质上就是贸易问题之争。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旨在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欧盟对中国施压,同样也是为了缩小日益扩大的欧中贸易逆差。据有关统计资料,2007年前9个月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达948亿美元,几乎占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一半,同时中国成了欧盟唯一的贸易逆差来源。据欧盟统计,其2006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280亿欧元。对此,欧盟认为人民币的相对贬值一方面使欧洲国家的对华出口相当不利;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比进入美国更容易。如自2006年初以来,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约40%,特别是2007年以来,由于美国经济放缓使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有所下降,而中国对欧盟出口则迅速上升。在此情况下,一些人把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归咎于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就不足为怪了。

(二)国内外资本利差所引起的套利活动导致资金国际间的流动,而资本流动又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依此套利理论,当一国利率高于他国利率水平时,该国金融资产将增值,这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都具有吸引力。通常情况下,一国利率提高、信用紧缩,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引起货币贬值。目前,由于我国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多次加息,客观上已使得目前相对较高的人民币利率水平吸引着套利资本大量涌入我国,成为拉动人民币升值的又一因素。

(三)世界经济存在严重的需求不足与结构不平衡问题。新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美国,在其经历了八年经济持续增长之后,随着高科技产业泡沫的破裂也陷入衰退。据统计,2001年底美国失业率高达7%,“9.11”事件的发生更是使其经济雪上加霜,美国经济复苏遥遥无期。而日本自从《广场协议》签订之后,经济一直萎靡不振,近些年又经历了金融、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以及严重的结构问题令其经济持续低迷,至今也未有大的起色。欧洲地区经济近来也不景气,失业不断增加。昔日生机勃勃的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还未完全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拉美国家经济则因金融与债务问题,发展速度大不如前。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与不平衡的结构缩小了世界经济的政策空间,贸易摩擦不断,保护主义抬头。因此,世界性的需求不足与结构不平衡是形成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二、从汇率制度角度看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但从现在实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由于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的突出特点,使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从而导致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人民币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度限制了出口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外汇留存,抑制了外汇需求,造成虚假的“供”大于“求”,使人民币汇率难以反映市场实际供求状况。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是在担心人民币贬值时出台的,在有升值预期时,这种制度会导致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强化升值的压力,进而造成了一种不对称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巨大,2007年底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近年增长相当快。

三、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西方国家频频逼迫人民币升值出于多种原因:嫉妒、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或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等,如西方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原因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但事实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内有专家就认为,欧美明知人民币升值对改善其国际贸易状况起不到多大作用,但仍然不遗余力地促压人民币升值,原因之一是打击中国“世界工厂”的竞争力,使中国制造难以形成企业优势,从而削弱与欧美销售商的议价能力,中国廉价劳工就必须永远为欧美经济没完没了地服苦役;二是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和不断加息,使得全球热钱投机中国,诱发国内流动性严重过剩,资产价格飞涨,并在泡沫顶峰时再做空中国,重演日本式金融危机。而在这场大国间货币博弈中,美元是螳螂捕蝉,欧元则是黄雀在后。

(二)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1/3),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遏制中国商品的对美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是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本质就是要借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对中国发动一场史无前例的全世界的美元对中国人民币的战争。战争的目的就是要疯狂的掠夺中国的财富,以此遏制中国的崛起,或者摧毁中国的经济。这场战争其表层的原因就是中国外贸的巨大顺差,和美国外贸的巨额逆差。为了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通过逼迫人民币升值来补偿美元的贬值。但时,阴谋的政策总是相辅相成的,几乎就在人民币升值的同一时间,国际石油价格也开始了猛烈的上升(直到现在人民币升值尚不能抵消油价的增长)。据报道,现在世界上石油的供应量,远远超过需求量,油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这场由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和放任美元贬值所挑起的战争,使得全世界持有美元的国家和公司以及个人都在想方设法掠夺中国的经济财富所造成的。

(三)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近年来越来越热,谁来主导未来的亚元已变成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由于1985的《广场协议》使得日本经济十年来萎靡不振,因此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对华出现50亿美元顺差的背景下,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全球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目的就在于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