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认清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利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调整大学语文的课堂设计,深度参与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以便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发挥微课在课堂导入、情境创设、疑难破解和引导学生课外拓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微课;大学语文;教学
美国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论人的延伸》中提到:“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起源于希腊-罗马世界,靠拼音文字和手稿在中世纪传播。然而几十年后,印刷术的占领地位结束了,新媒体登上历史舞台,这意味着历经2500年的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结束了。”[1](p.21)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新媒体的论述和解读也越来越深入,对新媒体概念的争议也日趋达成一致,这就为我们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媒介,如电子书、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手机、触摸媒体等,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改革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利用这一新媒体,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发挥微课在课堂导入、情境创设、疑难破解和引导学生课外拓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课时量过少,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与专业课相比,作为通识和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课时被严重压缩,很多学校将其由48节骤减为24节,有些院校将此由必修课降为选修课,有些院校甚至干脆取消了这门课程。在这样尴尬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们不得不删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节奏,想较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已经变得不可能。教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显得匆匆忙忙,患得患失,只能敷衍和应付,学生们也从心理上轻视大学语文课,教学质量必将大大折扣。长此以往,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将不复存在,培养他们对人生的思索,对心灵的关怀,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对整个世界的义务和责任,学习从精神上成人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加重学生疲劳和迷茫情绪
大学语文在一般院校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而开设的,不仅课时少,而且学生们在心理上也是不重视的,再加上别的课业负担重,这都会不断地侵蚀大学语文的学习时间。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和迷茫情绪,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一位大学语文执教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虽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也是不可动摇,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早已受人诟病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一言堂,师生互动少等现象,这都会消磨掉学生本已不多的学习热情。所以,如何实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就必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大学语文的课堂设计
大学语文教学的最佳组合模式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保持相应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创新性教学。科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的时间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生处于“理想听课状态”的持续时间为20-25分钟。如果我们能够在此时适时地转换教学模式,调整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种“理想听课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理想听课状态”,这将是一种高效率的无缝对接,课堂效率翻倍。微课、慕课等新媒体由于时间短(控制在10-15分钟范围内),内容精(学习内容高度浓缩),一些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或盲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适时地呈现,学生们瞬间就可以找到一种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的欣喜和释然。故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师生互动的平台、点拨与升华的良机和反思与重构的舞台。那么,大学语文的哪些内容最适宜以微课和慕课的形式展现出来呢?
(一)诗、词、歌、赋的讲授
大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诗、词、歌、赋占到相当大的篇幅,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选择性的进行讲解,大部分的篇章无法讲授,这时微课、慕课等形式就成了有益的填补,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起众多的“碎片时间”遨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统筹规划,把握全局,运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把抽象的诗词形象化,让学生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融入一种真实、形象的意境。笔者在讲授“孔子与儒家文化”中的《论语》时,就进行了精心的微课设计,分为导入、内容讲解、小结和课后思考与作业等部分,在“导入部分”通过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论语》的熟悉程度,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并从日常生活、古今中外等方面对《论语》进行现代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内容讲解”方面,将《论语》的背景知识分为《论语》的出处、《论语》的作者和《论语》的内容和编排等三个部分。在“小结”部分进行精炼的释疑和总结,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思考与练习。这样就可以不断深入理解《论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不可再现的局限性。
(二)字、词、句的辨析和解读
大学语文课程中,对字、词、句的解释不容回避,特别是关于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探讨问题,而中国古代的汉字演变非常复杂,如甲骨文、今文和小篆的书写,如果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不仅不规范,不准确,而且效率极低,但是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展示,既形象生动,又准确无误,将汉字的演变轨迹和脉络一清二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被激活,效率倍增。在学习《苏秦始将连横》时,文中出现不少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繁体字的问题,这些概念的辨析既是难点,又是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中途详细讲解这些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繁体字,不仅会影响师生共同欣赏文本时的那种惬意、和酣畅淋漓,而且课堂时间不允许这样做。如果把这些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繁体字通过微课等方式让学生在其“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的呈现
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是讲授一课的边缘性、储备性的知识,专门专时讲授耗时费力,效果也不好,而且挤占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如果将这些知识以微课的形式提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文章的主旨会有莫大的作用。我在讲授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时,我将白居易贬谪江州作为其一生的转折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之前是兼济天下,之后是独善其身,并将这两个阶段与白居易的生平结合起来,这样白氏的一生的人生经历和发展脉络就十分清楚了,然后我将这些素材制作成微课,提前呈现给同学们。最后我讲授《问刘十九》时,同学们对白氏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清新、隽永的闲适诗的原因就会不言自明,对白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主张也会心领神会,也会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艺术效果。
(四)精彩片段的欣赏
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很多已经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如果我们能够就地取材,将其中与我们教材有关的部分剪辑出来,放在微课或者慕课之中,呈现给学生们,寓教于乐,同学们的兴趣一定会大增。笔者在讲授《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这一部分时,就将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移植到微课之中,效果就比教师的讲解好得多。
三、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问题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设计基本确定之后,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就成为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微课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
首先,通过大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的大学语文特色、又有别于大学文学课程的微课资源。这些资源在内容上便于大学生接受,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能更好地体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特色;在形式要多样化,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不一而足。其次,通过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培养一批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生队伍。学生在微课上进行预习,在课堂上才能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才能与老师积极地互动和交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是竭力贯彻这个原则,而微课就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样,学生才能自然地进行角色转换,从容地走向讲台,学生20分钟或40分钟课堂内容的准备,一定超过老师10个小时或20个小时的灌输教育的效果。《尚书》云“学学半”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微课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再次,通过大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能培养一批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能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专家型、技能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作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只有鼓励教师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们的成就感和创作冲动就会不断的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如鱼得水,高屋建瓴,将自己的教学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通过大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心思拉进“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营造一种健康、活泼、友好的校园气氛和学习型的校园环境,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培育良好的校风,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二)大学语文微课资源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微课虽“微”,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过程简短但结构完整”[2]。因此,在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微课内容的选择性和结构的完整性。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虽然有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针对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却不是很多,质量上乘、深受学生欢迎的微课更是如凤毛麟角。那么,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的呢?首先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凝炼与整合问题。开发大学语文微课资源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我们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内容应该略讲;哪些内容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哪些内容不适合;哪些内容适合采用视频作为微课载体,哪些内容又适合采用音频、微电影等。上述问题需要一线的教师们深入研讨,周密调研,反复论证,拿出合理的方案。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上一节已经进行详细地阐述,不再赘述。其次是大学语文微课制作的技术问题。多媒体制作技术精良与否直接影响微课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要有前瞻的眼光和对现代多媒体制作技术娴熟的掌握和运用。很多教师一边在自己喜爱的讲堂上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但又不愿意被浩浩荡荡,来势迅猛的现代技术所淘汰,成为边缘人,于是他们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受条件的限制,很多语音、动画和视频无法自己制作,都需要凭借大型的、现代化的设备,故有些教师有时不得不忍痛割爱。鉴于这些不容回避的技术原因,很多高校从外面引进一些商业化的制作团队,为老师们排忧解难。我校一直走在现代化教学和改革的前列,为了开阔我校教师的视野,学校多次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为教师们介绍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转变的情况和趋势,以及网络课程整体技术方案与实现的路径等等。为了解决微课、慕课等实际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学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一些商业的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目前已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有了学校和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教师们就可以将传统和现代进行完美的结合,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再也不是“疲惫之师”了。微课是大学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是收集大学生“碎片时间”的好形式。然而,作为新鲜事物,微课的潜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我们教师一定深度地参与资源开发,才能最终破解微课资源建设难题。不管怎样,“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的兴起,昭示我们告别传统资源观,代之以大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用微课程资源的新资源观”[3]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一位教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程平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职语文;课堂空间;拓展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改变生产关系,技术的发展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网络把人类社会连接得如此紧密,以至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网络也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网络改变着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的对象,同样,网络对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更多变革的可能性。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处于十分微妙境地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语言能力偏弱、写作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偏低,开设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显得颇有必要;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课时偏紧,教学效果不明显,以及重专业课轻公共基础课的思想泛滥,是否开设大学语文课,开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在不断的争论中。许多高校把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了选修,或干脆取消用其他通识课程代替,高职大学语文的地位岌岌可危。众所周知,语文课根本上讲是实践训练课,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人文修养的提升,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训练,而高职大学语文课时数很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明显的提升难度极大。那么,能不能增加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如何增加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呢?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通过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在不挤占学生宝贵的课堂教学课时的情况下,增加实际教学课时,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而通过拓展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合格大学生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大学语文的存留问题。
一、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概念的演变:课堂空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构成的关系和相关的环境
在没有互联网或者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传统教学方式下,课堂空间仅仅是指教学活动所处的物理空间,如上课时的教室空间。一旦教师和学生离开了教室,课堂空间即告消亡。传统典型的课堂空间对教学而言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很难延伸或拓展到有限的课堂空间之外。为了完成更多教学活动,必须要增加大量课时。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轻易而且有效地打破了这样的限制,在无须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在教室空间之外进行大量有效而及时的教学活动。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同于传统课堂空间。课堂空间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交流的一种精神文化空间,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对话与交流空间,是一种能引起心理共鸣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的特殊空间”。(鸥《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2012年07期)。课堂空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构成的关系和相关的环境,学生围绕一定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时的环境也是宽泛意义上的课堂空间。因此,在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的概念包含了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拓展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可以让语文教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拓展的途径: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当我们突破课堂空间是有形有限的教学场所的传统观念,利用互联网拓展课堂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随着互联网发展日益成熟,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拓展途径日益丰富,主要形式包括: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一)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通常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在远程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优质的网络课程有以下特征:选用合宜的课程管理平台;有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包括:欢迎页面、课程内容、交互工具、课程评估、课程作业、学生成绩、平台应用指南等;课程设计要有完善的课程整体计划,网络课程不能是传统课本的简单照搬;课程交互要易于操作;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地位;课程评价要全过程多元化。网络课程把课堂空间从教室拓展到网络,相对传统课堂,网络课程超越时间与空间,优势巨大。一方面,为了实现与网下课程相同的功能,网络课程通常都由一个课题组,包括专业教师、技术人员等多方面专家团队共同开发,突破个人局限,课程内容形式质量一般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对于网络课程的使用者———学生而言,在课程学习进度的把握上具有更大自由度,从而可以较大程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对重点难点内容可以反复回听,加深理解,如此就保证了网络课程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呈现在传统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情感体验,在网络课程使用的同时,结合网下实时课堂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这就是MOOCS和翻转课堂兴起的动因。正是网络课程在课堂空间上的跨时空性,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巨大便利。目前,许多高校开发了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比较优秀的有:王步高主持的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陈洪主持的南开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俞晓红主持的安徽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高小方主持的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等。虽然网络课程可以向大批量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机会,但开发网络课程工程相对庞大,周期相对较长,技术难度较大,团队协作要求高,而且,网络课程需要大量后期维护。因此,对部分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而言开发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性价比不高,而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是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空间的不错选择。(二)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空间某种意义上就是巨大的语文学习空间,大量的网络资源都是语文学习的极好资料,利用网络空间开辟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必要。可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利用的网络公共资源大致上有两类。一类是网络公开课,如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超星尔雅大课堂等。高质量、资源开放性是这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毋庸置疑,它们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另一类是各种各样非课程式的网络资源。各种新闻、各种网络文学作品都成为了网络阅读的对象。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阅读主题有关的信息。正是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审美和阅读能力。网络阅读(包括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阅读)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基本阅读方式乃至重要生活方式。利用现成的丰富的网络公共资源,让学生在固定课堂空间(教室)之外,在课余时间自行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提升阅读量,扩充学习内容成为了可能与必要。学生还可以通过自行浏览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页网站,从而大大拓展课堂空间。可以利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如《搜韵网》《中华诗歌网》《中国文学网》《中华大学语文网》等等。公共网络资源的教学利用,有其巨大便利性,而且成本很低。丰富的视频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示范:如专业的诗歌朗诵、TED演讲视频等。(三)腾讯QQ/微信等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当网络交际工具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工具,其作为语文教学手段的实然性即已呈现。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手机的配备已经极为普遍,几乎每个高职学生都有手机,都会有一个QQ号,人人都会刷微信,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可以轻而易举把课堂搬上手机,从而大大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空间。1.腾讯QQ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建立大学语文教学QQ群,在教室之外,语文教学群无疑可以成为一个更具时代感的教学课堂空间。利用QQ群可以像414周刊网络课程一样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可以上传各种教学资料,通过转发功能随时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可以利用QQ布置和收缴作业;利用QQ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利用QQ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利用QQ可以组织辩论赛:辩论赛方案,通过QQ交流确定人员分组、辩题以及随时了解活动准备情况;利用QQ可以组织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方案,指导学生写作演讲稿,可随时讨论和修改。由于聊天记录可以保存,所以与传统课堂内的讨论相比,QQ聊天式的讨论还具有保存讨论内容“复盘”的功能,并且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讨论课中只能轮流发言的限制,许多人可以同时发言。利用QQ空间还可以开展写作训练。如把写作训练与QQ空间的说说相结合,使用QQ与微信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这样的教学方式正符合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要义,真正把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空间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很受学生欢迎。由于QQ空间的私密性,使学生更具有写作愿望。总而言之,利用QQ可以极大程度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时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职大学语文课时不足的问题。2.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随着时代演进,玩微信成为了现在学生的时尚,与时俱进,利用微信群开展语文教学,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成为了必要。由于微信有语言录制和短视频功能,利用微信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效果不亚于传统课堂。(四)利用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网络交际工具拓展。课堂空间之比较利用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网络交际工具拓展语文课堂空间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点。它们都能通过网络技术有效地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网络课程一般与精品课程结合,前期规划充分,整体性系统性较强,显得更正式更规范,某种意义上可以代替传统教学课堂,但成本较高,交互性偏低,不够亲民。网络公共资源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所以它的利用,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同时,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利用网络交际工具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其便利性不言而喻,交互性很强,使用方便,与生活方式接近,更易于学生接受。因此,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师资选用合宜的方式是必要的。或者,三种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利用,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网络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拓展后的有效教学组织网络课程、互联网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
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可以有效拓展课堂空间,它们各具特点也可以相互补充。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只有强化教师教学主导作用,才能保障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这一点对于自学能力相对偏弱的高职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如利用网络课程开展教学,教师须在开始就向学生交代课程学习的要求、注意事项等,在期间也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尤其是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自学资料,要求学生有很强自觉性。而利用QQ和微信等,教师也要做好整个教学规划,更需加强教学过程的把控,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组织,工具的使用会流于随意。如在QQ聊天中,有学生利用匿名功能,在群里发表一些不良言论,必须要及时清理维护,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利用网络拓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空间,固然会大大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但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四、网络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网络不仅拓展了教学课堂空间,同时也变革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按学生名单逐个点名,花时费力,利用微信定位功能,可以瞬时完成点名。传统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只能听,而利用QQ或者微信,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可以随时发表意见或评论。而教师可以根据聊天记录,课后进一步考察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在课堂练习中,如果需要当场查阅各种资料,在传统课堂方式下是十分困难的,而在网络背景下,利用百度或搜狗等可以轻松完成任务。当然,网络的开放性需要学生对资料的可靠性要有较高的甄别能力,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作者:吴学科 张汉波 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琦.《大学语文》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638(07).
[2]李艳,KimE.Dooley,JamesR.Lindner.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J].远程教育杂志,2011.
[3]施李虹.网络背景下写作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2010,(1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37-02
大学教育对人才形成的作用主要在于知识传授。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按照知识的用途,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但是,现代教育是按学科进行,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必然带着一种“有用”而学的动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之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精神。面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及人才激烈争夺的挑战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该从教学内容创新入手,尤其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创新,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一、中国本科教育的现状
1.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革,保证了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本科生无论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学科视野的扩大,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信息技术及外语的运用能力等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当前中国本科生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国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很难适应市场迅速发展的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更谈不上带有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和新观点。
第二,学生工作后,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生产手段,面对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大量的创新课题,从自身的知识和素质能力方面都显得明显不足。即使是本科生毕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由于本科阶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研究方法传统,思路不活跃,自主选题困难,导致高水平的论文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就更少。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教育在创新方面更为重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实施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目前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包括普通、成人、电大、远程教育等)共招生62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350万人;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生达1 60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820万人,同期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学人数也分别由1998年的7万和20万,增加到2002年的20万和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上升到14%左右,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 400万。针对此种情况大学语文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拟针对中国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决策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语文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第一,必须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确语文课程本身和其他课程以及各专业实践对语文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第二,要从应用的角度,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第三,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它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语文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可以说,高校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语文素质和修养,而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为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即在讲解经典内容的同时,注意渗透现代语文的观点、观念和方法,为现代语文适当地提供内容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提高学生获取现代知识的能力。
2.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着眼于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领悟”。主动领悟要求改革教学方式,由教师灌输改为指导下的自学为主,教学环节要变为讲授课、辅导课、课堂陈述研讨、作业、实践,其中作业环节最为重要。要改革作业方式,形式要多样,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目的是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保证学生学得扎实、深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得心应手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精练课程设置,克服目前问题,即实际应用时要么忘记、要么不会运用,从而失去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教师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丰富和拓宽语文课堂的内容,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得到加强。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设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与教学条件,创设一种有利于明确主题的激情之“境”,在创设情境中,学习主体能“入境生情”,“情随境移”,“情境交融”或“情境互动”以至“境我同一”。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主动学,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复杂多样的,教学实践表明,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操作策略是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大学语文改革后的大纲还强调: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大纲内容的基础上基于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本课程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从“职业能力”出发,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职业汉语能力训练模式。本课程的每个子情境都设置了1~3个实训任务供学生选用,有助于指导学生在接受并初步完成一项新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取得有用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资讯”、“决策”、“计划”的方法能力。创设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考核方式。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创办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是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其他进入职场的人提供的汉语能力测试。ZHC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一种补充,是毕业生在开始职业生涯之前的资格检验。ZHC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职业汉语运用能力,加快大学语文教改步伐,促进大学生优质化就业。”
ZHC填补了中国语言能力评价的空白,为从业者的语言能力提供了证明。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ZHC 的作用与意义,从而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毕业生培养目标之一,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有的院校还将获得ZHC 高级证书作为“合格(优秀)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本课程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对语言文字能力的需求为指导设置课程,安排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体现了教考分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让学生通过博览群书,多读快读,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缺点和弊端,不足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自觉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语文的教学活动,敬岗敬业热爱学生,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真正地认识到学学语文对他们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树立终身不断追求学问的理想。学生要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认识到学学语文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渐养成探求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袁振国.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阎立钦,等.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高教探索,2003.
[6]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一.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可以将中学的语文知识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类型文章的写作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培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思想。作为大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素质。大学语文连接着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下必将滋润一代人的精神文明,那么就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民族性才能得以传承,传统文化不至于失落。唯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不同目的性,才能激发学生、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热情。唯有大学语文学科得到了重视,才有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进而展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使用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不是教师一股脑地将知识强塞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自我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起到的是纠正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从学习环境、情景和对话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达到帮助学生自我构建学习体系的目的。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多种教学模式组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将教师的教学角色定位为教学的辅导者,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应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帮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所学的新知识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处理。使之成为自己的意义,而非别人灌输的意义,产生自我的意义构建。现高校中大部分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心,学生对职业技能课的热情也高于像大学语文一样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望唤醒,这就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一种体现。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实用性,使同学认识到语文只是并不是无用的死知识,结合教材把文学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串联起来,增添大学语文的魅力。也可扩展大学语文的范围,注入当下流行元素将影视、音乐、等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更好的让大学生们透析语文中的文学意义、思想意义,帮助学生确立自我追求。
2.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良性循环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们应懂得主动构建知识,对于外界传输的知识,学习者只能通过自我消化吸收,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主动建构才能理解透知识。所以,学生应发挥自我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各种建构主义模式去探究、去发现。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文章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有疑问要由学生提出,疑问要让学生自己学着解决分析,知识是要靠学生自己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会反思自我认识的不足之处,建构出新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备受争议,但在最后的实验过程中,在教学中取得教学的效果是无可厚非的,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大学语文教学定会转变被边缘化的局势,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龚云普,王红椿.由"公共基础课"走向"综合文化课"--现代建构主义与大学语文教育[J].惠州学院学报,2003,23(5):83-87.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并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文将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分析。
1.创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采用现象分析教学模式。大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话题或者形成的现象,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研究,最后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解析。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大自然环境保护的讲解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对本模块的文章进行预习,然后挑出具有针对性的文章对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坏现状及原因等进行分析。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询问学生大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人类是如何对大自然环境进行影响的、我们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做等等,然后通过这些问题引入为学生创立一个可以自由讨论、发言的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预定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采用巴特勒学习模式。该模式需要依托课堂与教学教材的具体内容,通过对二者的合理把握,为学生设计一个新的情景模式,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问题的分析、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之后应开展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运用,进行现有问题的分析、探讨,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然后应引导学生处理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进行自然环保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假定的问题如“在2020年全球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空气质量急剧下降,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种问题的发生,我们现在该怎么做?”为话题,通过合理的引导与指示,然学生自主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创新大学语文的和谐课堂氛围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堂氛围的合理创新、调整,将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心理、改变学生的情绪,为学生营造新的心理效应与审美体验的氛围。在进行语文课堂氛围的创新中,教师应明确所谓的氛围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这种群体心理状态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应将教学的艺术魅力充分的在课堂中展现出来,通过和谐课堂氛围的创新、创立,让知识得到有效的传递,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启迪学生的潜在智慧。准确的说,要想做好语文教育,就必须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与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旦自己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缺乏激情,那么整个课堂必然会死气沉沉,学生也会丧失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做好师生关系的处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带动学生参与到大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氛围中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存在的思维潜能,促进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3.创新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动态开放立体知识结构
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专业化设置,从而提高大学语文在社会所需人才培养方面多发挥的积极作用,对此大学教师就必须学者化。在大学语文课程调整中,专业化设置就是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能够具有专业的审美眼光对大学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从而让受教学生能够清晰的分辨文学里面的趣味,方便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了解领略人文的意蕴。而教师的学者化主要是说,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承担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需要从文学类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中挑选,首先,应从当前社会著名的学者中选取适合教学的先生进行大学语文授课教师的担当。就比如以前著名的闻一多、朱自清等优秀的名师。其次,当前大学内部的语文教师,应该为自己树立长远的教学与发展目标,将成为社会上著名文学类学者作为自己人生前进的目标,从而激发教师学习、创新的动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涵养与综合能力,进而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4.创新大学语文课外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学科与很多人文学科及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加之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最高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这就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在完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好课外教学工作,将是应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必须将语文教学放在整个人文学科的大背景之下,注重语文与其它人文科学的无法割舍的联系。培养学生形成开阔的学习眼界和联系的辨证的学习观。语文是大学教学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他与自然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饿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联,教师需要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基于科学的视角去正是两种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文化融合与交叉。
5.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
在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中,传统的检测方式主要以模拟考试、试卷作答为主,通过这种一次性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当前新课标教学体系的建立推广下,大学语文教学应做好新的课程定位,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首先,创新评价内容。把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放在突出地位。其次,创新评价方式。考试和考查结合、笔试和口试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规范的考纲和教师自主选择相结合,同时,考核可采用网上答题、闭卷、开卷、写小论文等形式,但切不可搞成从网上下载拼接或互相抄袭的形式。然后应对评价流程进行创新。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平时学、平时考”的新观念。最后应对评价的方式进行创新。大学语文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不应在以单一的笔试考核成绩为衡量学生的最终标准,应通过笔试、面试、日常作业成绩等多个方向完善教学考核评价工作,采取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评价的可靠性。
6.结束语
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应积极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帮助学生更新思想观念,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坚持国家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走创新性发展之路,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壮云.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创新[J].安徽文学,2010年03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育改革;困境;出路
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的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的开设是匡亚明先生提出的,其初衷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国家教委曾提出“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但时至今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并没有测试标准。正因开设大学语文初衷的失误以及后来的未形成语文测试标准,使大学语文一直处于尴尬地位。2006年我国正式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决定。大学语文教育发展至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语文教育与社会脱节等问题。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管理视角,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出路探索提供参考。
一、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偏重于人文内容,而缺少技能的培养,缺乏实际效用。表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设计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方面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诗歌占有最大比例,诗歌蕴藏着文化、道德、情感、美学等,富有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散文、戏剧、小说等也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和审美,这些内容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然而该设计的目的明显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技能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写作水平差、措辞不规范、语法不正确等,部分学生对于申请书、会议记录、文案写作、报告等类实用写作没有按规范写作。
(二)大学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
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单纯拘泥于课堂的教学,而学生的学习则侧重于课本内容的学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社会的历练以及生活感悟,以至常常难以深入感悟作者的文章深意,难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大学教育多为全日制教育,大学生生活环境犹如象牙塔,往往不能深刻而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难以深刻感受时代的发展脉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也和社会脱节,以至人们对大学语文产生“无用论”的观念,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抽象地开展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往往使语文教育成为无源之水,使语文教育和社会生活渐行渐远。
(三)教学模式落后
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依然沿用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授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表现在:一是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重文学素养的培养而轻实践能力的提升;重遵循固有知识而轻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和限制,使学生逐渐缺乏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与此同时逐渐缺乏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大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较为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固守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设置框架作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榜样,直接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注重对教材的讲解,缺乏课堂互动和课堂交流,也缺乏对学生潜能的挖掘,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出路的思考
(一)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方法
1.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文基础知识的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针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较差的情况,笔者认为语文内容的设计应增加相关内容,例如报告写作、会议记录等写作方法和写作标准格式等。文化素养培养和语文技能训练并重,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同时,注重语文实用教学,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在授课时,对于部分知识的讲解可一带而过,对于学生存在的不足则作出针对性讲解。课堂上可采用提问、讲解、举例等方法,提问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做到温故知新;讲解则传授语文新的知识;举例则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促进学生学习和消化学习内容。
2.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表达能力欠缺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方法提高,一是课程中设置朗读环节,朗读是要大声、有节奏地读,带有感情的朗诵,经过五官和大脑的相互调节作用,促进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深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从日常的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即兴发言,重视学生的自我表达,并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即思考,即兴回答,教师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并进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三是鼓励学生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的课外活动,像辩论赛这类型的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临床发挥和应急的能力。
(二)加强语文教育和社会实践联系的方法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
每个大学都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和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广泛性、感召性、吸引性的特点。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包括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朗诵会、创作比赛等,采用开展文体活动的方法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学,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可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受到语文的美学思想熏陶,从而完善自身的情感意志,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又如可邀请文学作家来校举办讲座,使学生有机会和文学界专家交流,开拓视野,同时可使学生自觉将语文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认识到语文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交流使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打开一个窗口,从而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与社会共同发展。
2.重视语文课堂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鉴于学生的大学语文学习未与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情况,笔者认为可通过缩小课堂和生活间的距离,使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其一,可鼓励学生利用放假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处处留意语文的身影,了解语文的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并对自身语文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可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还可以在参加社会实践后,将所见、所感、所悟写成文章形式,相互交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善人格品质。
(三)注重语文教学创新
1.充分发挥情感教育
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管能动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注重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首先,将教学重心放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二是重视培养教师积极、正面的情感,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教师的积极情感去影响学生,创造明朗的、健康的、积极的教学氛围。最后,利用比较贴切生活的文学,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学习的重点,以文学中的美学、人文精神等精神粮食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大学语文教育观念对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甚大,传统的教育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教育观念陈旧。笔者认为,大学教育观念应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不是降低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而是促进教师、学生和课堂融为一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启发、引导、提示等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采取有效策略为大学语文教育打通一条出路,突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要通过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采用模拟教学法、提高表达能力等方法增强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加强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改变大学语文教育和社会脱节的情况;最后,通过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和改变教育观念方法,使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圆满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春宇.语文教育困境与高等教育社会责任探讨[J].语文建设,2015,30:17-18.
[2]樊尚婧.浅谈大学语文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5,17(4):77-80.
【关键词】土建工程类高职语文课程建设办学理念课程定位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632016.2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
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
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家碧.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更新[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朱方琼,潘仁炎.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选编的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金伟.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周文.对高职教材编写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汪小艳.面向专业群的高职大学语文开发[J].文教资料,2009(9)
[7]王茜.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J].网络财富,2009(22)
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校教学中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分析表达、阅读鉴赏能力的直接功能,并承担着陶冶情操、提升道德、拓宽视野的重任。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既有工具性和基础性特征,又有审美性和人文性特征。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建立一种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能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课堂,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经专家学者们多次讨论,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成为大学语文的明确定位。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承担起一定的思想情感、文化素质培养的任务,作为母语教学,最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读书写作、赏鉴评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近些年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被呼吁,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和高度。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形势,为大学语文学科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高校,包括许多理工科大学纷纷发展人文学科,为大学语文学科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生存环境。国家有关部门也一再强调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思想情感培养方面所承担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同。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最直接的阵地和载体,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及结合途径
大学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人文素质特色,人文素质的提升,大学语文是重要的一课。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始终把握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起着引导学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起着呼唤人文精神,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功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契合点: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语文结合的交点,浓缩一下就是语言和文学,其方法是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独具的特点,开辟较为畅通的途径。必须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摆上工作议程,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把积极营造多彩、有序、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视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是学校中文专业之外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每位任课的教师都应该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大学语文课堂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校园文化建设主导阵地。
三、大学语文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把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这本身就可以表明其对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起到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促进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由学校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性文化,以此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涵盖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并对此进行吸取继承和传播,从而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有利于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的形成。大学语文课程促进公德意识的形成。社会公德意识是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潜移默化,有利于形成尊重每个人存在价值的意识,有利于营造民主与科学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引导和调整师生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养成健康的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情感,为人民服务的品格和为民族献身的精神,逐渐积累并最终形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与民族文化相一致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
四、中国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语文课程的关系
大学语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先进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选择。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源头,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
(1)校园文化的选择
文化是大学的基石,能够成为大学基石的文化必须是真正的文化,真正的文化,必须具备先进文化的本质和特征。能够成为大学基石的文化必须是高品位的文化。固然,大学的
文化生态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是允许各种异质文化共生并存的,应该是具有包容胸怀的。但是,大学承担着文化创新的社会责任,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神圣职能,因而必须要追求高品位的先进的文化。在俗文化、伪文化、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大举入侵的今天,校园文化可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共存,可以是文野共处雅俗共赏,但不能是虚伪、轻浮和低级的。以品格、气节和风骨坚守精神家园的文化高地绝不能动摇。
校园文化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它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在人类社会业已进入新世纪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多元价值观念多种思想意识纷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冲撞,校园文化也必然要经历中西文化撞击的抉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下,中西方校园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甚至某些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中国校园文化的选择必定是于古今中外取其精华,以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为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
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创设健康的文化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育人其实就是环境的育人,育人环境也就是大学的文化环境。因此,倾力创造一个先进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我们今天的高校必须完成的大工程。作为一所对学生和社会、对今天和未来负责任的大学,在先进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上,应当积极推进,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2)大学语文课程的支撑
先进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选择,大学语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阵地,自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由此扩展、延伸的许多内容,可以展示在先进
论文捅要:本文以五年制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用系统的视角,就教学对象的培养定位、语文素质要求及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若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4)搭建循序渐进的梯阶。提升艺术文章写作教学效果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使写作学习过程化。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刚宣布一个大作业,底下总是唉声一片。原因何在?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完成那个作业,就像要一步登天那样困难。因此,需要搭建梯阶。提倡以理性(分析性)的思维为文章思维之根本,从现成的艺术文章中练习提炼主题句与中心,并进而揣摩写作规律。有两点规律不能不熟练掌握,一是条分缕析法,即能就某一问题深入开去,分出层次。二是概括提升法,即应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一般感受概括与提升。这一过程其实正是文字表达与专业理论融会出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