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核心教育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教育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教育价值

第1篇: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具有历史必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变革的汹涌浪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获得广泛关切。这条道路是一条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具体道路,指引着中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又要迫切地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一道路已经走到了关键的历史节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一个符合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蕴含的基本价值精神、结合中国传统价值习俗的优秀遗产、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价值观念,具有迫切的历史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对青少年的教育更是关乎国家兴衰命脉的重要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塑造价值观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和媒介。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假如对其不加引导,或者不能正确引导,而随其“自由”生长,那么很容易使得青年人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中,甚至被别有用心的舆论所误导,尤其是难辨是非的网络舆论,其影响不容小觑。这种“自由”的价值形成,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将话语领导权主动退让给了其他势力;这不仅是对青年人成长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不负责任。理论告诫我们,真正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遵循。只有把握住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方向,追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节拍,才可能实现青年真正自由的价值选择。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恰当的方式融入高中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迫切的时代任务。

以恰当的方式融入教学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融入青少年的教育事业?如何在中学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与精神?正是当今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不仅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更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教育体系的综合性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应该渗透进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还应该致力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素质养成;不仅要出现在思想教育的课堂上,而且要引导各门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育教学实践。比如,美术、音乐、体育等专项特长的培养,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类校本课程的开展,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每周升旗仪式、高一新生入学教育、高二学生18岁成人仪式、高三学生文明离校活动和毕业典礼等,都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全面的平台,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以认知知识的形象出现,而且能全面、立体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时应采用有效方法

如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值得反思。当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人格和思维方式尚未定型,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价值导向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积极占领这一思想阵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在与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博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必须通过更为接地气、更贴合学生思想生活的崭新形式出现,才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首先,用感性直观的体验方法取代传统的理论教育,通过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事迹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先获得情绪和心灵上的感染,再推进理论的深化和认知。其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可以通过社会现象、其他学生的具体案例、调查问卷等形式,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反思,帮助学生辨明是非对错,反思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再次,要对这些具体朴素的价值情感进行理论升华,帮助他们稳固对这一价值观念的思想认同。向学生开展人类的基本价值文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论精神教育,在思想史的长河中,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与历史意义。最后,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小品等形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从而起到示范教育的作用。更进一步,要及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长效机制,推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2篇: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关键词:学校文化;“立仁”教育;核心价值;“心中有他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20-05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人心、立德树人、铸造学校品质的重要力量。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价值追求,需要整体谋划、主动建构,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人的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所新建学校,尤其需要文化引领、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建校伊始,我们便依据校情,聘请专家,凝智聚识,提出了学校的核心文化主张――以仁立人,并寻找到了属于我们对该文化主张的独特理解,即“以仁立人”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心中有他人。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建构了华阳实验小学核心文化体系。

一、 以仁立人:融合学校发展动能的现实诉求

兴教立校,文化先行。提到学校文化,很多人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其实,学校文化并没有那么高深,它无时无处不在。一所学校,即使全体师生不主动思考和经营,这所学校的文化也会慢慢形成的。不管你建不建构它都存在,就像空气一样弥漫着。只不过有的芬芳,有的淡雅,有的无色无味,有的刺鼻难闻……由此看来,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学校文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向上的文化能引领促进学校发展,消极落后的文化则阻碍师生的进步成长。因此,学校文化需要主动积极地建构,尤其是建构向善的、先进的学校文化。因为学校需要先进的文化引领。先进的学校文化能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彰显学校的办学主张,折射办学理念和育人观念,较好地回答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兴办什么样的学校、建设什么样的课程等重要哲学命题。

鉴于此,学校专门邀请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为新校问诊把脉。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轮讨论,我们确立了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的三个关键词――融合、规范、提升。如何做到这六个字呢?我们决定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和力量。于是,一个“仁”字迅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成尚荣先生指出,“仁”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非常贴切,是现代学校办学过程中对传统经典和文化的传承。他建议我们确立“以仁立人”的核心文化主张,这样就能做到传统和现代的交相辉映。确立这样的核心价值追求,主要源于三方面的思考。

1.源于对学校现状的客观分析

华阳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建筑设计高端大气,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现代化气息浓厚。然而,新校是由原华阳四小及北阳门小学两所薄弱学校合并而成,生源复杂,主要来自城郊接合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周边农村孩子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生源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则主要由五方面汇聚而成,一是来自原华阳四小,二是来自原北阳门小学,三是来自华阳中心小学,四是来自市实验小学等城区学校,五是来自部分农村学校。学校如期开学,师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华阳实验小学。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现实就是如何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形成学校文化认同,进而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因此,“融合”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进行引领。“仁”字的结构是二人为“仁”,寓意和谐、友爱,萌发了我校“以仁立人”文化主张的诞生。

2.源于对教育本质的还原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他还说:“德不孤,必有邻。”中国教育历来主张“以德立人”。“仁”是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我们主张“以仁立人”就是对教育本源的回归。

3.源于对“立德树人”教育价值取向的遵循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是,现实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素质发展严重失衡,人格缺失、道德滑坡成为社会普遍担忧的问题。学校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一个现代大写的中国人。我们倡导“以仁立人”,就是对当下重智轻德教育现状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国家实施“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校本化探索。

二、以仁立人:基于学校核心价值的意义解构

立人,是所有学校最重要、也是最终极的培养目标。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立人,为了人的成长,让人成为挺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它不只是在知识中,更不是在分数中。绝不是为了那个成绩,而是透过学科,透过知识,透过分数,看到后面的人。因此“以仁立人”让我们教育转向了人,这是我们新建学校的一个方向,也是教育长期的一个转向。转到人身上去,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新学校新在哪里?那就是我们一切为了人、超越分数、超越知识的价值追求。说到底,以仁立人就是以爱立人,就是以德立人,就是以文化立人。所以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说,教师是做什么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做人的。我们的教育目标从知识的传授,指向人的全面成长。但是我们怎样立人?通过什么来立人?华阳实验小学是以“仁”来立人,就是用中国儒家文化这个核心的“仁”来立人。立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立“仁人”,立“仁爱”之人,立“仁义”之人。

这里的“仁”具有非常丰富的涵义。

第一,“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仁的核心是爱人,待人友善。正所谓:二人为“仁”。“仁”是由两个人组成的,这说明“仁者”是不孤独的,寓意两个人亲近、友爱。

第二,和谐,阴阳调和。“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所以“仁”强调的是阴阳调和,寓含中庸、和谐之意。这和我们强调的“融合”理念不谋而合。

第三,“仁”的内涵丰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由此可见,“仁”所包含的友善、和谐、诚信等内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现代公民的基础素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三、 心中有他人:现实语境下“立仁”要义的精准表达

我们提出“以仁立人”的文化主张是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既然“仁”的内涵是那么丰富,那么它有没有核心要素呢?我们认为有,那就是――心中有他人。为什么这是核心问题呢?什么叫做“心中有他人”呢?

首先,“心中有他人”缘于“以仁立人”的核心思想。其实,“心中有他人”本来就是“以仁立人”的要义。因为,“仁”本来就有两种具体表现:积极的表现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相对消极被动一些的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正像马云先生在浙江乌镇召开的国际互联网大会上说的那样:互联网是这一世纪最了不起的东西――利他主义。相信别人要比你重要,相信别人比你聪明,相信别人比你能干。相信只有别人成功,你才能成功。

由此,我们觉得,要达成新校建设之中的融合目标,实现“以仁立人”,就是要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和情怀。这样的文化理解,既通俗易懂,又指向明确。

其次,“心中有他人”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信+互信”。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个“信”字,即培育“仁信”学生,显得十分必要。我校学生外来务工子弟、农村孩子和城郊接合部的孩子各占三分之一。针对这一现状,要让孩子做到“心中有他人”,我们抓住两个“信”。首先需要培养他们学会自信。因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交往范围窄,交际活动少,贫穷和流动让他们缺少自信。而人没有自信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时我们的教育要让他们自信起来,而让他们自信起来就要我们靠“以仁立人”。但是融入当前社会不仅需要自信,更需互信,需要“心中有他人”。这样,就使得“以仁立人”的文化主张更接地气,更加有利于落地生根,进而开花结果。

四、 心中有他人:常态教育中“立仁”文化的落地生根

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心中有他人”呢?在“以仁立人”视野关照下,我们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落实在校园文化中

一是营造显性校园文化,即视觉文化。在校门口显著位置――学校东大门照壁墙上,“心中有他人”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办公楼大厅内,学校核心文化主张“以仁立人”以匾额形式呈现。整块“仁”字墙让每个孩子都过目不忘。校园内,走道旁,推行“仁和”管理,培养“仁爱”教师,培育“仁信”学生,建设“起跑线”课程等学校文化体系内容醒目呈现,力求师生耳熟能详。校园处处可以触摸到的都是“以仁立人”的语境;处处可以感受到的皆是“心中有他人”的存在。

二是营造隐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文化,不仅是外在的,也有内隐的,就是一种精神状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让“以仁立人”成为我们学校流行的话语;让“心中有他人”成为我们大家的自觉行动!同时创设一种“你关心我,我关心你”、“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校园文化成为一个场,成为一种氛围,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和价值认同。一旦这种文化形成了之后,“心中有他人”就会落到实处。

2.融合在课程学习中

文化立校,课程育人。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果说学校文化是一种存在方式,那课程就是一种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文化主张,必然有相应的课程与之相适应。唯有如此,学校文化建设才有实践支撑,核心文化理念才会落地生根。

我们的校标中,“S”像一条跑道。在拉丁文中,跑道与课程的意思相近。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课程是奔向育人目标的“跑道”。在校标里出现了跑道,这跑道意味着既是学习的进程,也是师生共同追求的过程,更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课程。既然有跑道,我们就想到了“起跑线课程”。我们绝不强调“输在起跑线上”,相反,针对我们这所新建学校,我们认为该课程应该有这样几个特质:一是打基础的课程,它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基础教育本身就应该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它绝不好高骛远。二是刚刚出发的课程。小学六年是人生刚刚出发的地方。虽说是刚刚出发,但也最为重要。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课程。三是指向未来的课程。课程应该促进孩子成长、发展,形成的基础性素养应该是学生未来生存必备的核心素养。四是存在差异的课程。标准的田径跑道上,起跑线是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的,但终点是相同的。因此,每个孩子的课程起跑线也是不同的,但又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共同指向美好的未来。

(1)国家课程校本化。一是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二是丰富并拓展课程资源。从学科特点出发,以体艺为突破口,在确保完成正常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尝试“1+1”模式,有效地向外拓展和延伸,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的内涵,如“美术+劳技”、“音乐+竖笛或口琴”、“体育+国际象棋或围棋”等。

(2)社团活动课程化。以社团活动为抓手,不断丰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传承原华阳四小的“书香致远”、“鼓韵励志”课程,重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棋艺益智”、“足球强身”等校本课程,按“普及、提高、发展”三个层次设计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需要。目前,书香校园建设特别注重积累背诵和整本书的阅读,《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已全面起用,而“智勇足球”课程的全面实施,更加强调孩子们在训练和比赛中时时处处注意“心中有他人”。

(3)学校活动课程化。拓展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实施“体艺2+1”。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认真设计、组织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同时扎实推进“阳光体育”等,建立科、艺、体各类特长学生的档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特长。

(4)学生课程自主化。从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并开发自己喜欢的一门或多门课程。如,玩溜溜球、玩陀螺。

学校将秉承“以仁立人”的文化主张和“心中有他人”的核心价值,尊重师生的生命天性和生长规律,着眼于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积极开发并建构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通过“起跑线”课程建设,最终实现“以仁立人”。

3.贯穿在活动交往中

伙伴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能否被伙伴接纳、被所属群体接受,对小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伙伴交往其实早在学前期就已经发生了。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的伙伴关系对形成人的行为和个性特点非常重要,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种独特而主要的方式。为此,我们倡导在活动交往中做到心中有他人,更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第一、礼仪活动中做到心中有他人。“八礼四仪”活动中,方方面面都需要孩子们做到心中有他人。新建的报告厅,承办很多演出活动,观赏之礼需要孩子学会适时为他人鼓掌。问好礼仪,对于我们的孩子尤其缺失。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同时,我们创设情境,模拟示范,师生问好,生生问好,目光对视,阳光自信。

第二、爱心活动中做到心中有他人。“仁”的核心思想是心中有爱。心中只有充满对他人的爱,才能算得上心中有他人。2015年,我校一位小朋友不幸车祸受伤,母亲身亡。孩子捐献爱心热情高涨。

第三、艺体活动中做到心中有他人。学校“亮晶晶”合唱团的孩子,知道了在合唱时唱着自己的声部的同时还要想着别的声部。刚成立不久的“智勇”足球队的球员们体会到团队协作配合时更要心中有他人。拔河比赛时,和队友心往一处想,跳长绳比赛时,总要考虑怎样为队友带来方便。

总之,“以仁立人”教育极力倡导每个人“心中有他人”,也就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引导儿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4.落实在自我管理中

自我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就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首先是学会自律。我们不谈古人倡导的慎独。单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说,儿童的神经系统中有两大系统,即情感、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两个系统发育一般是情感、动机系统早于控制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控制系统越来越成熟。而人的成熟标志就是控制系统的成熟。然而,资料表明,近二三十年来,这两个系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情感和动力系统发育越来越快,相反,控制系统相对来讲发育得越来越迟缓!因此,在小学,首先讲自律,就是抓控制能力的培养。我们一是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兴趣。儿童的兴趣是多变的,今天喜欢这个项目,明天热心那个社团。我们科学引导,鼓励表扬那些具有持久专注力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坚毅,持之以恒,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核心素养。二是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时间。时间就是效率。我们极力倡导在规定的时间作规定的事情,在最短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三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就餐时,两千余名孩子同时就座,细嚼慢咽,除了调羹和餐盘撞击之声外,每个孩子心中都装着他人,管住嘴巴不发出声音。课间,孩子们管住自己的小脚,不让小小的脚印弄脏了新建学校雪白的墙壁。

其次,学会服务他人。有人说,教育就是服务。要想让孩子心中有他人,只有不断增强孩子的服务意识,才能让他们能更多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此,我们设立了志愿者岗位,推行志愿者服务。午餐前,志愿帮厨的孩子提前为本班同伴打汤添饭。放学后,志愿帮学的小老师已经像模像样地开始一对一辅导。图书馆、阅览室、诚信超市……到处活跃着志愿者服务的身影。在管理服务中,孩子们不断学会约束自己,成就他人。

5.渗透在教师培育中

要实现“以仁立人”,培育孩子做到“心中有他人”,关键在于教师。依据校情,我们提出建设一支具有爱的信念、爱的情怀、爱的方式、爱的能力的“仁爱教师”队伍。“仁爱”,是一种大爱。正像成尚荣先生所说:“教育应当有大爱。教师爱的基本内涵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师施爱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育人是教师施爱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

首先,心中有仁爱。“仁”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他人则有爱心。“仁爱”,语出《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仁爱”是一种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仁爱教师讲坛”,讲述“爱的故事”,告诉我们对谁也不要生坏心,对所有的人都要有仁爱之心。

其次,心中有儿童。从“以仁立人”到“心中有他人”,关乎一个教育立场的问题,即能否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由此,我想到成尚荣先生提出的儿童立场。他认为,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1]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

第三,心中有差异。孔子历来注重“因材施教”。新建学校,差异凸显,“心中有他人”提醒我们要尊重差异,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本来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尊重差异,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

最后,通过培养“仁爱”教师来实现“以仁立人”,进而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

愿景再美好也不是现实,蓝图再宏伟也需要落实。华阳实验小学像个初生的婴儿,在牙牙学语中正蹒跚学步,一切都刚刚出发。然而,我们的信念是坚定的,我们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实。从“以仁立人”到“心中有他人”,我们愿意“为孩子的终生发展铺设幸福的跑道”!

第3篇: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岗位小组;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41-04

【作者简介】蒯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教科室副主任。

党的十八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明确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基本内容,成为当前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然而,当前中小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形式主义、简单机械的现象,教育实效不高。立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班集体,以“班级岗位”为载体,建设“班级岗位小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具有显著的创新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问题

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只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日常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中小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其一,教育方式单一机械。当前走进中小学校园,确实如相关要求的一样,处处能见到核心价值观的宣扬,大大小小的横幅、电子屏、标语牌见缝插针,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在教育方式上,似乎除了“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也说不出其他具体的措施,最终教育效果也只能体现在背出24字核心价值观。

其二,教育内容缺乏细化分解。不可否认,儿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领悟存在一定难度,更不要说实践与行动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的老师并没有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分解落实,并没有把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目标与日常教育内容建立联系。让儿童对着几个空洞的概念,教育实效从何而来呢?

其三,教育活动脱离儿童实际。为了在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少学校也开展了丰富的教育活动。比如讲“法治”就请法院的法官到学校进行一次普法讲座,讲“爱国”就开展一个图片展、主题班会。然而很多活动其实很难真正吸引学生,不少活动的内容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结束,“教育”也结束了。

二、“班级岗位小组”解读及其蕴含的核心价值元素

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价值观,是对价值具有方向性和取向性的根本判断、根本看法,是在根本看法下对价值的辨别与选择。作为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性组织,班级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在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深刻久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班级岗位小组”

所谓“班级岗位小组”,是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岗位制度为基础,通过合并类似岗位、相近岗位,形成既有分工也讲合作,既有管理职能也能相互督促的岗位团队。譬如,班级中与“生活”有关的岗位有墨水保管员、门窗管理员等七八个,把这些岗位组合起来建立班级“生活服务组”。在岗位小组里,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独立岗位,同时也相互帮忙、相互提醒,保证完成每天的工作。对班级而言,每个岗位小组既是管理者与服务者,同时也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定期接受全班同学的考评。

(二)“班级岗位小组”工作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元素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在政治建设、民众生活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受学生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限制,在学校教育中往往还要对其作进一步分解,形成不同的“子价值”。参照华东师范大学程红艳教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化、课程化研究”,在“班级岗位小组”的建设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见下表):

夸美纽斯认为:“德行的实行靠行为,不靠文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佳路径是在主体性的原则下,学生真正参与、积极投入的自主实践。“班级岗位”模拟社会分工,赋予儿童社会角色,有助于他们在体验中建立基本的规则意识、社会认识;“班级岗位小组”又让儿童在分工完成、相互协作中立足岗位,获得认可,形成对社会的初步感知、对角色的基本认同,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班级岗位小组”的实践路径

班级岗位不是新鲜事物,不少班主任都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实行岗位制。笔者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改进,不仅创新了岗位的内容与评价,还创新了岗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以“岗位小组”为核心的班级岗位建设新模式。

(一)招募岗位,在自主申报中彰显学生主体性

成尚荣先生指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就在于是否让学生真正参与,是否让学生积极主动认知、主动实践。”在传统的班级岗位建设中,不少班主任只是以发令员的角色,把班级的职务、岗位、工作分配给学生,结果常常有头无尾,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沦为被动接受者。

合适的个人岗位是“班级岗位小组”的基础。我在建设班级岗位小组的过程中,第一项工作就是面向全班同学,展开个人岗位的公开招募。通常以学年为单位,开学伊始对班级学习、生活各方面工作进行梳理,设置四五十个不同的班级岗位,如老师助理、检查预习员、领操员、领读员、劳动助理等,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两到三个岗位,填写《班级岗位申请表》。在岗位安排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如果某项工作只有一个学生申报,则由这个学生负责;如果有多个学生申报,则由这几个学生在班会上陈述理由,公开竞选。

为了进一步发动学生融入班级生活,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岗位、发现岗位,甚至可以创造岗位――只要是你自己创造的新的岗位,那么这项工作就可以由你来负责。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他们纷纷用发现的目光去搜寻有意思、有价值的工作,并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岗位,如墨水保管员、失物招领员、小组会计等,自己争取的岗位做起来也格外投入、格外认真。“我的岗位我做主”,主体性参与激发的正是儿童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坚守,这也是“敬业”的原点。

(二)组合岗位,在团队协作中提升凝聚力

岗位小组建设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将有关联性的班级岗位进行组合,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小型团队。笔者结合实际,把班级岗位组成“学习”“宣传”“劳动”“生活”“纪律”“文体”六个小组。在岗位小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岗位,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即帮助者与被帮助者――每个人都有责任提醒或帮助本小组成员完成工作,同时有困难也可以在小组内寻求同学的帮助。

小懿是“生活服务组”的一员,负责开关电脑。她工作认真负责,《电教记录本》记录详细。同在生活组的小惠做事却丢三落四,她负责的是花草管理,常常忘记给植物角的花草浇水。小懿很有心,经常提醒小惠,和小惠一起去浇水。小懿的角色不是“管人”的干部,而是朋友,是岗位小组的队友。小惠在小懿的帮助下慢慢进步着。有阵子小懿得了流感,小惠主动站了出来顶替小懿,使班里开关电脑的工作没有受到影响。对于大家的赞扬,小惠表现得很谦虚:“我忘了浇水的时候小懿也会帮我呢!”

岗位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提升岗位工作的质量。在岗位小组中,小伙伴之间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每个学生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都有一群同学在帮助、协助自己做好工作。儿童在这个团结互助的组织内的同伴活动、人际交往,对于促进其形成乐于助人、慷慨仁爱的“友善”观念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站稳岗位,在角色历练中建立归属感

在岗位小组的建设过程中,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站稳岗位,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各种岗位中体验角色,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康的价值认识。

1.发现自身价值

不可否认,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班级岗位小组丰富的岗位内容让不同个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发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小雨是个文静的小姑娘,成绩一般,但画画出色,还学习了美术设计,因而成为宣传小组的热门人选,并成为班级板报的负责人。一个学期里,她与宣传组的同学把每期板报设计得图文并茂,为班级赢得了不少荣誉。以前只是个人获奖,现在能给集体带来荣誉,小雨在班级的人气骤升。

当然,并非有了岗位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小洋爱读书,他一开始申报了整理图书的岗位,没想到平时他只顾着自己看书,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工作,几次班级考评都不理想,给小洋的打击很大。一次,看到同学们在七手八脚地装饮水机的水桶,一身蛮劲的小洋一口气装好了水桶。大家觉得这个岗位更适合他,水没有了大家自动会叫他,小洋觉得力气大也能在班级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做好的工作才有爱的理由,发现了自身的价值,爱岗敬业就有了充足的动力。

2.发现岗位价值

与班干部制度相比,岗位小组更强调服务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班级岗位没有轻重主次之别,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做好与没做好的不同。在平时的班级生活中,笔者作为班主任,处处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岗位的可爱之处、动人之处。一次笔者看到几个孩子吃力地给饮水机装水桶,原来是负责装水桶的小洋生病请假了。等他们好不容易把水桶装好,我问他们有什么感想,大家一下子意识到小洋的工作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方便。等小洋病愈返校时,全班都给他热烈鼓掌。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岗位,也尊重自己的岗位,逐步培养儿童职业平等、人人平等的观念。正因为每个岗位都有独特的价值,故而笔者在班级中尝试建立班级岗位轮流制。一般一个岗位的任期为一个学年,相对稳定的岗位有利于学生熟悉工作、站稳岗位。而下一学年就要进行重新申请、竞选,原则上所有岗位都要进行调整,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

3.发现小组价值

岗位小组的价值在班级工作中无处不在。学科作业的收发,依赖学习组每一名成员相互配合;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劳动组辛勤付出的成果。正是由于这些工作细小常见,学生往往会忽视其价值。一次,班级在学校运动会上得了第二名,这是文体组精心选拔、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的结果。庆功会上,大家给他们热烈鼓掌。这时候,我引导学生发现其他小组在运动会中所做的工作。大家发现,原来生活组在为运动员准备饮料、保管物品,宣传组在制作标语牌、撰写赛场报道。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小组也离不开其他小组的服务。

马卡连柯认为:“只有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共同活动目的与任务,且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才是集体。”通过发现岗位小组的价值,把岗位小组看成一个团队,强调岗位小组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目标,对形成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有着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学生长大成人后才会爱国家、爱社会。

(四)考评岗位,在民主管理中培养责任心

对岗位工作的考评,是岗位小组建设承上启下的环节,也是班级民主生活的重点之一。为了提升小组力量,我把班队干部分配到各个岗位小组中,通过这些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带动小组工作。同时建立“值周组长制度”,即小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一周岗位组长,记录工作情况,在考评中向全班汇报。每周班会课,对岗位小组的考评是一项固定内容,不仅每个成员要接受考评,整个小组也要接受全班的评议。考评中,首先由值周组长作简要小结,组员用一句话介绍自己岗位工作的完成情况,再由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举手表决是否称职。两轮下来,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意识明显提高,有的学生请假了,还特地与小组里的同学联系,请其帮忙做好自己的工作。

奖罚是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与个人,都有相应的加分;对考评不过关的同学,则根据不同情况做调岗或待岗安排,如果一学期没能完成岗位工作,则不能参与班级的各项评比。考评岗位,让学生在倾听、对话、表决中逐步学会过班级民主生活,懂得客观公正的意义。

(五)规范岗位,在制度建设中形成法治观

现代班级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依法治班,制度建设也是岗位小组建设的重要任务。与“制定班规――执行班规”的常规模式不同,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制定相关制度,或公布某项班规,而是在班级岗位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制度。班级制度的建设必须让学生一起参与才有效。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学生是意义的创造者,当价值的存在与意义创造者发生关联、产生共振的时候,培育、践行必然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生长过程。”我们在岗位小组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岗位申请制度、值周组长制度、学年轮流制度、考评与奖惩制度,每一项制度的建立都是在一件件具体事务中开始的。而一旦形成制度,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认真执行,成为班级的“法律”,这也为班级成员“法治”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以体现核心价值的教育方式进行。“班级岗位小组”倡导的是体验,是实践,是对常规管理中价值元素的智慧挖掘。通过“班级岗位小组”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一定能埋入儿童心灵的土壤,在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引导中学生自主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中国德育,2015(6):10-13.

[2]程红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化、课程化研究[J].中国德育,2015(1):21-25.

第4篇: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关键词]公路;职工教育 ;行业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05-01

引言:近年来,公路建设、养护得到全面展开,成绩喜人,这给与之相应的对职工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最根本的是激发职工的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就需要依靠行业核心价值观的激励。

一、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在职工教育中培养的必要性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确定了公路职工价值观取向的方向,规定了公路职工的责任与道德行为,是职工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以热爱公路为核心的公路精神,以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流共同理念,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共同目标,是公路行业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共同目标,是公路职工共同选择、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和职工价值观取向。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观的基本内容揭示了公路人价值观的精髓,体现“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公路人精神,是公路行业发展的动力。

二、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在职工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从微观上看关系到单位职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影响到公路行业全局。目前,职工的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在职工教育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重视不够

当前,职工教育与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相适应,面临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如,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公路行业现在如何;未来的发展如何。对这些,相当一部分人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二是部分职工价值观呈现“实用主义”倾向。表现出信心不足、牢骚不断。三是部分职工价值观呈现“拜金主义”倾向。这部分职工利己主义严重,对经济利益看得很重,过份计较个人得失。四是部分职工价值观呈现“个人主义”倾向。这部分职工面对单位的困难局面,不是与单位“同命运,共患难”。 部分人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个人物欲膨胀,滋生拜金主义,从而导致一些人对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是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是以其拥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有钱就如同实现了个人价值。这些问题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范畴。探究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职工教育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重视不足。大多数职工培训是以业务为主,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而忽略了行业核心价值观这样软素质和软实力的培育。

(二)对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缺乏系统性

部分公路系统职工教育培养的重点放在劳动技能的提升,忽略对职工进行全面系统的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大部分单位在行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配合专题讲座、座谈会、报告会。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理论教育比重过小,教育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完整健全的教育体系,作用有限。

(三)对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当前,从公路行业职工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现状看,硬件设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软件情况却存在着明显不足,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参差不齐。目前,职工教育师资队伍的组成:一是科班出身的教师。他们一般经过良好的教学技术训练,但缺少实践经历和市场竞争的摔打。二是单位自身的师资。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系统性和教学方法上缺些火候。三是高薪聘请的外部人员。为了体现办班的高水准,许多单位培训机构聘请“专家”、“教授”。这些主讲人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理论,但是,他们对本单位了解并非十分全面和深入,即使忽略授课成本极高等问题,培训中出现的教与学的沟通隔阂也在所难免,这势必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在职工教育中加强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措施

1.将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放在职工教育的重要位置。职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工队伍,不但要教会职工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进行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提升职工的思想境界和丰富精神世界上下功夫,引导职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成为对公路建设和发展的有用之人。

2.打造系统科学的职工教育体系。职工教育应制定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按照先理论、后实践、讲理论、重实践的思路对职工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培养。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把职工的职业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公路做出贡献。

3.打造精良的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教师队伍。在职工教育中打造一支精良的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教师队伍,对于教育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师队伍的打造过程中要明确师资队伍的范围。在很多培训课堂上,教师只是在自己的授课当中穿插有关价值观的内容,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对此,要将专业课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正式吸纳到价值观培育的师资队伍中,形成优势互补、内外兼修,帮助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二)加强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职工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路公行业核心价值观培养,引导广大公路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1.注重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性。如何化知识为德性、化知识为方法,是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培养中要做到知行统一,经验感受、现场体验、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探究反思等是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行业核心价值观培育也应该积极应用这些方法,让人们切实感受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成果、体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情景、探究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问题,把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

2.注重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累积性。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形成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而且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应地,价值观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育活动中“层累”地向前推动的。一次教育活动,可能会感动人一阵子,但要想把一时的情感激荡转变为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就需要反复有碰撞、时时有反思。

第5篇: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方法 精神力量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咨询辅导法和自我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以确立受教育者的正确价值观为目标,以语言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事实和科学价值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教育的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方法注重向受教育者进行正面教育,科学说理,从提高价值认识入手,教育人、说服人、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解决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问题时,说理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发扬民主,开展热烈讨论、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运用理论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教育者只有以诚恳的态度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对受教育者实施有效的理论教育。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实地访问、问卷调查、讨论和谈话,借助耐心的言语引导,认真倾听受教育者的心愿和呼声,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准确判断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对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及消极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育方案。其次,要重视细致的说理教育。细致的说理教育是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合理的说理教育方案进行的。这种说理教育包括侧重理论的正面说理教育和通过实践开展说理教育两个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时是两部分互相结合、同步进行,有时是通过一部分为主、另一部分为辅来进行。侧重理论的正面说理教育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的。灌输是说理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常用的侧重理论的说理教育方式有:理论学习、理论培训、讲授讲解、理论研讨和大众宣传等。侧重实践的说理教育方式主要有: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最后,要注重说理教育效果检查。教育者要经常对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情况进行回访,在回访的过程中,检查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情况,深化他们的价值认识。理论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思考、挖掘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新的思想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发现认识深刻的、教育效果好的要给予表扬,以鼓励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指用典型的人或事来启发、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法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它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确立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榜样、好典型可以引导受教育者,激励和鞭策受教育者努力进取。树榜样、立典型,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榜样的鼓舞和感染下见贤思齐,充分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抽象变得更加具体,从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的典型,既指具体的人和事,也包括文字符号、信息、图像、艺术形象、语言描述等。典型应该具有可学性、易辨识、有吸引力、可信任等基本特征。运用典型教育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实事求是地选择、宣传典型。典型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的英雄人物往往游离于人们现实生活之外,从思想到行动上很难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同,也起不到正面教育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树立和宣传的典型,其事迹一定要先进而又真实,切忌任意拔高和添枝加叶。

其次,要准确把握典型教育的具体形式。典型教育有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两种,进行正面典型教育,应选择能体现或代表先进、正确思想的典型,使人们在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感染下受到激励和鼓舞,使人们在自觉地学习和仿效过程中接受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价值标准。运用反面典型开展教育时,要选择那些思想落后、消极影响较大的典型,要让受教育者识别、判断反面典型,认识到反面典型的错误及造成错误的原因,要引导受教育者分析反面典型,帮助受教育者自觉抵制反面典型的消极影响,提高受教育者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要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典型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典型教育应该主动适应这些变化,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操作方式和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网络等大众媒介宣传典型,采用多媒体技术塑造、呈现生动的典型形象,强化典型示范的效果。

实践教育法

实践教育法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价值判断能力的方法。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判断能力。实践锻炼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把价值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理论,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从而提高价值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有利于形成和巩固良好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和巩固,而且它最终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现。三是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社会实践活动创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条件,受教育者在与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把已经形成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逐步转化为自己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推动情感和意志活动,促进知行转化,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运用实践教育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采用适当的实践锻炼方式。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学历、职业、思想特点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来确定实践锻炼的方式。如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来研究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社会服务活动,引导人们掌握社会价值规范,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组织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人们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其次,实践锻炼要持之以恒。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把实践锻炼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才能使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锻炼中提高价值认识,形成价值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教育基地是实践锻炼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能保障实践锻炼的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可以保证社会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够避免实践活动的“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

疏导教育法

疏导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敞开思想,把各自的意见和观点都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对这些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引导、开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向健康、正确的轨道的教育方法。疏导教育法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是指教育者对人们做深入细致的疏导教育,既不堵塞言路,又能引导他们去解决价值认识中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提高价值观念。疏,即疏通;导,即引导。疏与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引导的基础,没有疏通,人们的认识就不能彻底敞开,就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引导是疏导的目的,不引导,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能会放任自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所以运用疏导的方法,一是因为教育者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受教育者采取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大多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但是,只有理论灌输还不够,只有做好人的价值认识的疏导工作,才能使受教育者采取积极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接受理论灌输。二是疏导教育通过循循善诱来展开,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的在价值观方面的根本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情感方面入手来影响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价值观念。

运用疏导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好分导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解决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可采用分步而导、分散而导和分头而导的方法。分步而导是教育者按照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对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引导。分散而导是教育者将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自发群体、落后群体等共同存在的主要价值认识问题进行分散,逐个进行教育引导,集中教育力量突破教育重点,以取得整体教育的效果。分头而导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者集中各种教育资源针对受教育者突出而严重的价值认识问题,分别进行教育引导。其次,要做好利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真正解决人们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和切实掌握人们价值认识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顺乎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教育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克服不利因素,引导和推动受教育者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最后,做好引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应该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积极思考,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教育者要提出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问题,启发受教育者运用正确的价值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和辩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咨询辅导法

咨询辅导法,是指教育者运用有关理论和咨询、指导的专门技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启发、帮助和引导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社会存在形式呈现多样化,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色彩更加鲜明。在这种新形势下,人们不但面临着个人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也面临着适应社会环境,进行正确人生抉择的困难,还会经常遭受精神苦闷、心理震荡等痛苦,咨询辅导能帮助人们走出困惑、适应社会、顺利发展。咨询辅导法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咨询、职业指导、教育与学习辅导、婚姻家庭问题咨询、人际关系辅导等方面。运用这一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者要掌握咨询者的材料。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咨询者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先填表或由咨询人员提问后填表,还要弄清咨询者的心理或思想问题,准确把握咨询者存在问题的症结及前来咨询的目的。其次,系统思考、认真分析。在掌握咨询者基本材料的基础上,教育者要进行系统思考和详尽分析,提出咨询方案,并根据咨询者的实际情况,对咨询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再次,引导帮助咨询者。咨询辅导方案选定后,教育者要劝导帮助咨询者,科学有效实施方案,向咨询者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解答疑难,使其端正认识,并根据咨询者的思想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校正和引导措施。最后,巩固和扩大咨询成果。咨询者在经过咨询辅导和劝导帮助后,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这并不是咨询过程的终结。教育者要定期检查巩固,以了解咨询的效果,要搞好追踪研究,通过座谈、访问等形式,了解情况,反馈信息,巩固并扩大咨询成果。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修养、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正确价值观念,提高自己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方法。自我教育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受教育者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能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效地参与教育活动,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自我教育分为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在一个集体内部,通过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人们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方式,其包括讨论会、评比竞赛、辩论会、演讲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个体自我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它包括反思、自学、反省、自律、自制等形式。运用自我教育法并不是教育者放弃责任,而是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

运用这一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动机源于个人的需要和追求,支配个体行为,只有充分的自我教育的动机,才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教育行为。所以,教育者要善于发掘和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帮助其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为自我教育建立不竭的动力源泉。其次,要积极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读书活动、评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要把集体自我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教育者要注重集体的组织建设和集体凝聚力建设,形成健康、进取、和谐的群体生活氛围,使集体的教育作用不断增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使每个成员在集体活动中受到陶冶、感染。另外,教育者应该注意在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引导个体自我教育,帮助人们在与他人交流互动中明确自我修养的目标与方法,自觉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合乎公众利益和社会普遍规范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6篇: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一、数字化环境下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性。大学生现实活动的范围、内容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具体条件限制。而他们网络生活的活动范围和内容,则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具有具体性、直接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更易增进彼此的感情,建立更好的信任。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人际交往则具有抽象性、间接性、虚拟性和易变性。现实生活中交往对象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是明确的,而网络生活中交往对象却具有隐匿性和复杂性。正是二者存在的这些差异,使各种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滋长,对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数字化事务管理存在脱节。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机地融入高校数字化事务管理,二者存在“两张皮”现象,具体表现在:工作理念各有侧重,未能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各有不同,未能统摄教育资源;工作队伍各自为政,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大学生自主发展对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尚不适应。大学生自主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育人宗旨所在。大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在网络环境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但也存在着对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的不适应性。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网上行为缺乏理性,违背了当前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要求,成为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

二、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确立了“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学校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有机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上台阶,并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数字化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数字化服务中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数字化迎新,提供一站式服务。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新生自助报到、新生网络素质课程在线学习、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对接帮扶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认知。建设学生事务大厅,强化事务服务信息化建设。增强数字化教育管理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数字化教育中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推进数字化教育,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技能。学校研发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开设教师个人网络教学空间,开发网络课程和混合式课程,开通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慕课”资源,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性学习。二是开发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网络系统,学生自主选修网络素质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成立新媒体联盟,开展微形式教育。创办华大及华大学工官方微博、微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供微资讯、组织微讨论,引导微舆论;举办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微博征集活动,开展微平台主旋律教育;等等。扩大数字化教育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点。打造“一张表”工程,建立学生完备的电子档案。学校从新生入学,就逐步完善学生信息化档案建设,新生登记表、素质课程成绩单、历年获奖情况及学习记录等都可以集中在一个总的大表上。智能终端系统可根据学生需求,自动生成所需表格,并实现异地下载打印。实施“一张网”工程,实现网格化管理。建立学生网格管理监控中心,对学生社区布网监控并提供相应服务。实现数字化教育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突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建立“i华大”学生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让学生组织自己运营管理,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可在平台上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学校开发智能APP移动终端,以程序包的形式集成所有学生事务,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办理相应学生事务,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实现数字化教育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合力育人氛围。整合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教育的育人资源,有机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在育人工作中融合信息化的管理和数字化的教育。一方面,学校推行班主任工作事务信息化、具体化。要求班主任既要做好线下班级教育管理,又要利用好学生事务信息化服务系统,做好线上各种学生事务办理。另一方面,学校打通网络素质课程和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融通渠道,鼓励专业教师开设网络素质课程,并推荐辅导员优质网络素质课程进入学校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全力整合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资源,融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了学校管理、学生学习及社会服务的网络一体化,为学生营造了富有现代气息和时尚元素的数字化校园,开启了大学生数字化人生。

作者:覃红

第7篇: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这两年,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一二一”思路开展班级建设工作。即:以班级思想建设为核心,以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建设为两翼,以班级骨干力量的培养为保障,进而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大本原”的探寻

“我为什么而努力呢?”不解决这个问题,人生就会永久地陷入黑暗,前进失去动力、追求更无方向。“为分数、为金钱、为地位、为家人、为社会”,一千个人会有一万个理由,哪一个最持久、哪一个更高尚?

我认为是:“追求大境界、收获大成功、享受大快乐”。

本此理念,前年开学初,我便利用自习时间组织观看了23集《恰同学少年》,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我觉得,思考会让人进步,怀疑会使人觉醒。

后来,我又组织看了《诗人》,开展了“诵读豪放诗词”“歌唱励志歌曲”等活动。每周的班会课上,又开展了专门的励志教育专题活动。

源远则流长。“大本原”的探寻是成人之本,班级思想建设是立班之魂,这项核心工作,有了很大收效,还需常抓不懈。

二、情商的培育

1.要进取,反对懒散

我们班的男生主动进取的精神,在5号宿舍楼是出了名的。每逢我值班,宿管老师就反映,孩子们倒是不说话,就是不熄灯,都在静悄悄地学习。我晚11:30查寝,还有人在挑灯夜战,好几次学生反映说,有人早晨4点多起来写作业。

2.要自信,反对沮丧

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是原先学校的前几名,天之骄子,自信满满。几轮考试下来,有些学生便会出现不适应症。我班一位学生来找我,要回宿舍。沟通中能感受到他的压抑与沮丧。经过谈心,我发现他实际上是自信心受到打击,进而怀疑自己,放大了自己的缺点。我给他分析:一是你成绩不差,情绪这样低落,都没有把你打到最后去,可见你的基础、你的努力。二是你很有主见,在困难中还能知道找老师,可见你是清醒的、积极的。三是逃避不是办法,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坚信自己,手握拳头,笑一笑,大声说“我要战胜你”。

孩子的脸一下子露出了笑颜,让我感受到了春天花朵绽放一样的美丽!

3.要坚韧,反对退缩

我班张××,因为手术住院,考试成绩出了年级前一百,他很不甘心,后来,三次考试,他都考进了前五十,一次还考了年级第四名的好成绩。

懂坚持,有韧劲,是我们九三学子的共同特点。我把这些个性人物图片制成PPT在班里展播,获得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三、方法的选择――主动与集中

占据主动是制胜之本。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和学生领略了主动的威力。一次周末,一名学生不到放学时间便提前回家,我碰见并且阻拦了他。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做。他说,就是想家。我并没有责难他,而是让他从中反思这件坏事的好收获。

我帮他分析,在回家这件事上,他的主动性足以摧毁“要学习”这个大目标,更别提“怕班主任”这个大阻力。归心的主动性似箭,自主学习倘若如此,什么艰难险阻不能突破呢?所以,要变被动为主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现实环境的压力下,学生极容易忙于应付,我教育大家集中注意力、集中优势资源,彻底做好一件事情,方能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四、班集体的熔铸

1.骨干的选拔与培养

班团干部是班级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起着模范带头和管理的作用。班团干部的任用事关班级的兴衰,所以,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非常重要。

去年12月的家长会上,我决定,争取在3年内让所有学生都当一次班干。如今已是第三届班委在管理班级,先后总共有20人担任班团干部。第一届班委是自荐加任命,第二届班委是投票海选,第三届实行竞选制。

班干部选好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使他们总结经验,轻装上阵。我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行,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我还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手把手地帮助班干部分析解决问题,使得班干部能够很快地成长。

2.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班级有了发展目标,有了发展路线与策略,有了骨干力量,还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是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并解决逐步完善起来的。

第8篇: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 实践教学

加强当代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1.加强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1.1我的职业理想

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校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等,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大讨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我的职业理想”,这种讨论活动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理想和信念得到提高和升华[1]。

1.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观念是医学职业的核心,它对医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学校组织开展“我是一名白衣天使”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此次活动使医学生以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感到自豪,有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能够抵得住金钱和其他利益的诱惑;有利于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中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培养医学生的情感教育

2.1培养爱校荣校之情

今年正是我校建校六十五周年,六十五年来学校培养培育了一大批医学人才,我校数万名毕业生对辽沈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学生的爱校荣校之情,学校组织开展了“学校训、忆校史、唱校歌”活动,为了让每一名新生知晓校训,理解校训,践行校训,使校训真正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我们通过讲解什么是校训、校训的功能及内涵,对校训“博学洁行,厚德济世”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与解析。“博学洁行,厚德济世”就是激励全院师生树立崇高理想,培育高尚品格,追求渊博学识,谨记职业操守,践行救死扶伤。校训凝炼了我校的办学方向和治学理想,蕴含了医学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凸显了我院教育特色,更体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价值追求。

校歌是学校历史沿革的展现,是一个学校的主旋律,是校园文化中最能表达感情的乐章,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有着不可忽视的励志、育人作用。为了使每一名学生了解校歌,会唱校歌,懂得校歌所代表的学校精神风貌,授课过程中,老师为同学们详尽讲解了学校校歌,并将旋律优美的校歌拷贝给同学们,指导他们通过个人学唱与集中学唱相结合的方式学唱校歌,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校歌歌唱大赛,受到同学们的好评[2]。

2.2我的“中国梦”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各班同学召开“梦想伴我成长”主题班会,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理想,将青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新生一致赞同并积极响应老师发出的倡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引下,努力拓宽知识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情操高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并将其转化为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2.3“医乃仁术”教育

医学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渗透医德精神,如孙思邈医德医术令人钦佩,尤其对医德的强调,被后世的医者传为佳话;还有我国近现代的裘法祖、华益慰、林巧稚等名医,这些典型的医学人物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授课中还注重对医学生加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传统医学理论充满了人文的智慧,“治病必须治人”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3.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可以根据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并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体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其次,拓宽教育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具体做法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活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如关心艾滋病的红丝带爱心活动,义务献血活动等。另外,学校还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一系列调研、考察等活动,带领学生到沈阳华能老年公寓、沈飞老年公寓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近两年学校利用假期连续组织两届学生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CFPS即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项目,同学们深入到全国各个省、市和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并出色的完成了访员任务,受到北大调查中心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生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国家的发展变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主动践行。

参考文献:

[1]聂其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4~16.

第9篇:核心教育价值范文

关键词:

伴随着《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国家标准的修订稿》的新鲜出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性质由“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提升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可以说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儿童成长经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反观我们的科学教学,对于儿童,我们真正了解了多少?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特性,了解了多少?我们更多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去看待儿童,因而以儿童的立场来理解科学,显得尤为重要了,理解儿童,理解儿童眼中的“科学”。那么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水道渠成了。

   以亲近儿童的态度审视科学教育

儿童眼中的“科学”是什么?当我们蹲下来,倾听一下儿童的心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在对南京市力学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调研中,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

三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就科学知识,科学就是神秘,科学很有趣;四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探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是能使生活更美好;五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能帮我们改造物体;六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个系统,推进人类文明,还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看上去很难,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有很多都在我们身边。

这些儿童的语言或许看起来很稚嫩,但却是真实的,是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的,透过表象看本质,孩子们在科学课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而应是对科学本质的不断深入的理解,正如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特别强调“科学学习,是让学生去做,而不是把做好的东西给他。”每一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心中是否装着儿童,是否听一听儿童的话语,对科学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科学探究

诚然,在了解了儿童的想法之后,那如何学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儿童更喜欢探究式科学学习,那么如何去探究学习?这是每一位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所要思考的。正如美国当代科学教育家施瓦布(J.J.Schwab)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那么,儿童的探究是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引领者、陪伴者甚至是跟随者的角色。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时,教师应成为他们的第一倾听者,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教师应抱有赞许和鼓励的眼光。一旦教师选择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学生们就会把老师作为他们学习的伙伴,这样他们会更乐意去主动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是鲜活的。

    以亲近儿童的姿态理解科学本质

当教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之后,我们就要了解学生究竟懂了没有。而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知识的标准,不是学生是否把它记住了,而是学生是否理解它了。

儿童有儿童的理解,这是我们每一个成人所不能代替的。我们认为儿童对科学真正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知识的表层理解更加深入,即对以书面语言形式表述的科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入;二是获得了对科学知识的深层理解。

同时,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情感的升华都是儿童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宝贵财富,这是他们所要终身受用的。众所周知,科学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儿童培养成科学家,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让学生理解在科学发现过程中,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如何得到验证的,最后又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