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

第1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美术理论 概念 发展建设

一、美术理论的概念

美术理论是一门研究和考察美术活动与现象,探求其规律的人文学科,是美术的知识系统。一个成熟的学科,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固定的学术规范。中国的美术理论的学科建设问题,只有教学和研究实体,没有教材和规范,研究领域涣散,未进入学科建设轨道。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提倡美术本体研究,每一学科都存在不同学派不同学说,但并不会影响学科的整体规范,不会淡化学科特征;每一学科都会出现新兴的交叉学科,都会模糊、淡化和重复学科的研究对象,但不会改变本学科艺术质量。因中国美术理论缺乏一个系统建构,所以美术理论只是一个“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系统网络接纳这些知识。

美术理论属于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的情感、人格尊严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以及人的精神性、个体性和审美价值观,是关于美术现象的整体价值评述。美术理论涉及到人与对象物,人或对象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统计与逻辑推理,这就涉及到科学和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

中国的美术理论是品评赏鉴,或在某种价值预制前提下进行的理论评判。理论先于观察,有时交替进行,先发现后评价,一个总结性的评价把现象定性定位,构成知识点,后发生转移。以价值观为基点的系统性理论建构,应有一个时间维度。无法辨别当一个系统理论出现时,是否标志着一个时期的开始抑或完结,一种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一个时期的实践状况,可以跨越几个时期,而一个时期可能出现几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只能根据理论表述自身的性质决定体系的存在,文化系统好确认,它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轴和区域空间的标定。

美术是人类造型的活动和现象,属于各个不同的文化系统,研究这些活动和现象的美术理论,必须成为一个自在的体系,并在不同体系之间建立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美术理论”定义是:关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分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史、论、评;狭义指基础理论。美术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美术现象自身、美术与社会外部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其任务是:原理研究、技法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中外美术理论的发展源流,比较两者间的形态和功用,因为美术实践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地发展,所以,美术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学科来讲,广义的“美术学”是我国现行的三级学科“美术学”,狭义的“美术学”是我国“美术学”下属“美术理论”学科。

美术的概念与范畴是对美术样式的艺术功能、社会作用和审美规律的一种抽象表达。有关样式的分类、流变和艺术特征的理论,必然形成相应的范畴体系,样式的历史沿革导致理论范畴的推移变化。古代中国有三次变化:汉代的“君形”论到六朝的“畅神”论;六朝的“形神”论到宋代的“形意”论;宋代的“意象”论到明清的“逸兴”论。六朝、宋代是两个转折点,而形神论的核心概念是“畅神”,形意论的核心概念是“意象”,主流样式的审美特征转换与概念范畴的推移变化基本一致。

现代,在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和狭隘民族意识驱动下,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概念范畴泛滥成灾,失去了对象性;在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和开放的意识下,西方现代艺术中流行的概念范畴也泛滥成灾,失去了对象性。或许我们不能单纯责怪现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失范与混乱,因为创作本身就是探索实验阶段。旧范式被批判,旧理论被质疑,旧概念被颠覆,传统的语境丧失了,在“解构”和“多元”的现代世界中,没有一个共通的美术样式和相应的概念系统。因此,中国古代的理论话语是否需要实现“现代转换”,西方现论话语是否需要实现“本土化”,这个问题可以简化对古论话语的重新诠释,就是“现代转换”;在自我意识界面上接受西方的理论话语,在汉字符码上实现意义的重新组接,成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就是“本土化”。

二、美术理论的发展建设

西方最流行的文化研究是建立跨学科的知识探索领域,打破传统学科的封闭性和狭隘的话语方式,促使研究者从“技术知识分子”的角色中走出来,提倡总体性、传统的思想家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使理论研究者能够批判性地介入社会政治问题,这种文化研究的知识接近中国传统儒家的“文人”品性,即家国政治的学术情结和广泛的人文关怀。中国和西方,学术方面的多种现象都有着相悖逆的发展倾向,如人文化倾向与科学化倾向,本质论倾向和非本质论倾向,整体的辩证与局部的分析,系统的与非系统的。在造型艺术方面,写实的与抽象的,具象的与意象的,视觉的与观念的等,几乎都是逆向发展。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否也存在着逆向现象?建立专门的知识领域,厘清研究对象和范型,是现代中国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中国的艺术学科不够规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理论界著述最多的在交叉学科,不在基本理论。在论文撰著方面,边缘性研究已成为现时存在的普遍状态。

第2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欣赏课程 教育模式 素质培养

最早提出探究方法的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上。因此探究性教学思想相对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的方式更会令学生便于接受和喜爱,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研究、归纳、总结,获得经验,增长智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和正确价值观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

1、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应用的实际教学方法

1.1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提出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鉴于学生大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且好奇心很强,对于一些新知识他们喜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先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摸索、探究新的知识,激发学生潜在的鉴赏能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

1.2 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创设艺术情境,通过引导教学的方式,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潜能。现在课堂教学大都提倡创新意识,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原来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研究、总结、创新为主的新模式。

1.3在课程中需穿插小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为了更好的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引导其探究的方向。比如说在鉴赏《拉荷切普及其妻坐像》时,先播放一段关于埃及文化的短片,并在短片中加放古埃及的音乐,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可以查阅资料。

1.4做好课终总结,将学生探究的结果汇总,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点。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结果是形成知识点,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梳理、汇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其掌握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应在布置的作业上进行改革,做到“少而精”。

(1)应因材施教的布置作业。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因材施教的布置作业,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的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增加课外赏析的作业。课堂的时间总归有限,要想真正的做好鉴赏就必须要博览群书,多积累艺术常识,因此课后的自我学习显得尤其重要。这既可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又可以陶冶情操,一举两得。

(3)留一些可以促进想象力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创新性。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只有善于想象的人才会善于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内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2 、美术欣赏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2.1长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了课堂的枯燥无味。“只有兴趣才是学习永恒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学习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催化剂。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浅显认识和厌烦情绪,丰富了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郁兴趣。

2.2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它被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所影响。例如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求,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学习的兴趣、爱好及习惯等。在学习中除了要有学习需求以外,还要有好的学习目标才可以指引学习的方向,这就是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与需求同样重要,这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因素。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由安静状态带入到活跃状态,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产生求知兴趣和学习欲望,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妙。探究性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意识到在美术欣赏课中既可以熏陶审美感,又可以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放松,同时又储备了自己的知识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

2.3加强了教学的互动和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情感。在课堂中,单纯的授课方式犹如一潭死水,不仅不会带来好的收效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增加课堂的活力,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师生互相交流,增进感情,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探究性教学模式发挥了认知过程对情感过程的作用。在学习中,每位学生通过发表见解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不但可以增进情感,还提升了口才能力和自我展示的能力。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现在,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已经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新课程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第3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Zbrush;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19502

作者简介:朱喜基(1981-),男,山西塑州人,湖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与动画。

0引言

Zbrush是一个数字雕刻和绘画软件,它以强大的功能和直观的工作流程彻底改变了整个三维行业,广泛应用于电影特效、游戏、广告等行业中。其利用数字化泥土把三维设计中最复杂最耗费精力的角色建模和贴图工作,变成了像玩泥巴那样简单有趣。它解放了艺术家的双手和思维,告别过去那种依靠鼠标和参数笨拙创作的模式,完全尊重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传统工作习惯。在技术表现上,其独特的Z球建模方式可以快速、准确地表现出创作对象的基本形态,通过笔刷雕刻出精细的模型,然后生成纹理贴图、法线贴图和置换贴图,并将其应用到其它的三维软件中,达到优化动画渲染和游戏渲染的效果。湖南科技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开设该课程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本文针对笔者在本校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Zbrush数字雕刻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1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用汉化版的软件,特别是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对英文版软件很不适应。而Zbrush是Pixologic公司生产的一个2.5D软件,界面是纯英文的,目前没有汉化版,并且不能鼠标取词翻译,因为在该软件里,鼠标放在界面上,是用来显示当前选项的作用、功能的。所以对于大多数英文水平较弱的同学而言,学习起来相当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英语的学习,增加英文词汇量。与此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对软件的英文进行翻译工作,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熟悉软件的过程。通过软件的翻译工作,学生掌握了软件,不再为不认识英文而犯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市场上很多关于Zbrush的教程、资料都是英文的,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为其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与造型能力

Zbrush并不具备动画功能,所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Zbrush的作品通常是要和其它软件结合使用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角色动画布线原则和制作流程。另外,虽然Zbrush的操作非常方便和随意,但是不具备相应的美术知识,不了解作品的结构,很难创建出优秀作品,而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为工科学生,大部分学生的美术修养与造型能力较差,这也是很多学生难以制作出好作品的根本原因。美术修养的提升并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所以要求学生上好色彩课、素描课,同时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多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美术修养。

3改善教学环境

Zbrush数字雕刻这门课不适合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学,因为Zbrush这款软件界面复杂、命令多、字体小,况且演示时又是快速变换的动态画面,受投影分辨率和空间距离的影响,距离屏幕较远的学生很难看清屏幕上的文字,非常不适合使用大屏幕投影。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使用网络广播硬件或者电子教室软件组建局域网屏幕广播系统。这类系统不但可以把教师机屏幕原貌清楚地传送到学生机的屏幕上,还可以实现很多教学交互和控制功能,譬如教师在演示的时候可以将学生机锁死,不让其操作,专心听讲,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因为很多学生在教师演示的同时,会跟着操作,这样不但可能遗漏关键知识点,而且操作也不到位,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4软件工具学习、研究并重

很多学生热衷软件的学习和新技术的追捧,从而成为工具的奴隶,而对模型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模型创作流程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学生最终不能创作出有创意、有思想内涵的作品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纠正这种重软件工具本身的学习、轻规律研究的错误学习方法。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制作作品的时候很浮躁,总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将其制作出来,而一个优秀的作品是必须经过技术、美术修养和耐力层面上的制作才能得到的。

5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Zbrush数字雕刻课程的教学环节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Zbrush软件及相关理论知识,而实践部分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制作出相关作品。

教师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授完大量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集中精力教会学生必要的命令、参数和使用方法,避免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软件的阶段就陷入大量的命令和参数中,使其学习乐趣荡然无存。通过抓重点、去繁就简,使得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体验学习收获的喜悦,因此笔者在具体的理论教学中选择的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先制作并演示一个小的实例,然后学生上机实践,完成老师教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实例的制作,可以促使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技术的综合应用。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必须注重案例讲授的前铺后续。首先,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确最终的效果,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制作的思路,会用到的知识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听课时思路清晰,而不是一上手就开始操作演示,不明白各步骤的意义;其次,案例讲解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拓展知识点的应用,从而避免学生在真正创作时,感到无从下手。笔者在选择案例时,采用制作人体的案例为主线,选择其它小案例为辅线。之所以选择人体案例为主线,一方面,该案例涉及到ZBrush所有主要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对制作身边熟悉的模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之所以还要选择其它小案例为辅线,是因为当讲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人体案例并不能完全讲透,仍需其它小案例配合,使知识点更加清晰。Zbrush数字雕刻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独特的建模方法、材质贴图、灯光、渲染以及与其它三维软件的结合。笔者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以下教学流程:①演示人体的最终模型使学生熟悉软件的界面,同时带学生进入一个神奇的数字雕刻世界;②利用ZBrush独特的Z球建模方法建立人体的大致轮廓,使学生掌握ZBrush主要建模方法;③通过细致雕刻人体细节,使学生掌握笔刷雕刻,网格重新拓扑等相关知识点;④制作人体外表及衣服,使学生掌握材质贴图与灯光的使用;⑤通过ZBrush雕刻出细致的模型并生成UV贴图,将其应用到其他三维软件中,利用低模通过贴图得到精致的模型。总之,通过人体制作为主线的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Zbrush主要的知识点,还使学生对Zbrush的制作流程有了明确的认识,为制作不同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主要采取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发现学习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协作学习,自主探究,与真实世界和生活实践相联系,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学校每年要做招生宣传片,笔者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笔者与学生探讨动画制作方案,将动画制作分为3个模块:优秀教师角色制作模块、系部建筑制作模块、动画合成制作模块。全班分为3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块。项目在学期末截止,每组在课程结束前一周提交作品和项目文件,最后一周进行项目的汇报和展示。

6开发和拓展课程的网络辅助平台

师生在课后缺少沟通交流的渠道,不能及时了解课程信息、课程内容、课堂活动等,所以开发和拓展课程的网络辅助平台很有必要。网络辅助平台的建设可以依托系部主页,开设链接模块。在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的链接,还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师生的讨论与交互功能。教师还要注意平台的日常维护,相关内容要更新,以方便学生所需。

参考文献:

\[1\]孟宪瑞,杜玲,付宁.Zbrush经典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杨媛.Zbrush软件在高校游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

第4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能力 教学探索

一、现状扫描――小学生美术欣赏问题

现象一:带学生参观美术馆,学生走马观花,指点画家作品,他们是画出来的吗?他画的还没我班某同学画的好,说来说去都是很漂亮很好看,构图好,具体好看在哪又不会说……

现象二:六年级美术课上,请学生谈对名作《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学生甲:“画中有一座桥,还有很多人,还有船………”,学生乙:“还有城墙,还有做生意的人等”,学生丙:“还有……

二、深度思考――追朔小学生美术欣赏水平薄弱的原因

美术学习活动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创作倾向于外化,欣赏更注重于内化,根据编者的意图,教材也设置了很多关于美术欣赏的学习内容,甚至很多欣赏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在美术学科中体现,相关的语文学科也有此类美术作品等艺术作品欣赏指导,但是学生似乎没多少投入,欣赏课堂上回答的言词甚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常态欣赏教学课带来如此效果?

1.小学美术欣赏课模式太单一,趣味性低

教师设计的美术欣赏教学有时候呈现雷同。有的如八股文一样,采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来欣赏所有的作品,如很多老师都会设置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作品画了什么?画家采用了怎样的形式,表达了什么――这样的概括本身没有错,错在以不变应万变,所有的作品用这样的文体套进去,最后一般要求学生写出一个欣赏感受等,要求多少字数等。我们发现灵动的艺术欣赏活动成了一个单纯的技术活,欣赏学习不是建立在真实感受的基础上,而是囿于标准化的步骤。

2.教材设置欣赏内容差异性很大,涉及内容广

小学美术全册美术欣赏评述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占据了美术教学中的很大一部分,教材中有几课由于版面设计受限制问题,呈现只是某副画的精彩部分,并没有全部完整的带给学生欣赏,使学生能全面了解该画的创作背景,如一课里既有人物、山水、花鸟,雕塑等,浓缩成堆,有些更是一课里设置如陶文化的整个历史,但是却准备几张图片,教师必须在课后花大量功夫来备课。

3.小学生对欣赏教学兴趣低,教师绕道而行

在学生的印象中美术课就是画画,手工制作,似乎觉得其他没什么了,甚至有学生觉得美术欣赏课那是美术家的事儿,对我来说意义不大。由于教师单纯的讲解会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不深,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这样的效果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当然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而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则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一环。

三、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的教学策略

解读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发现,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实在很多,特别是欣赏与评述版块的教学内容,有时候教材出示一张作品图片,但后面追述的背景历史文化,人文特色都可以充分挖掘和学习,如高段中设置课例,敦煌飞天,中国传世名作,外国传世名作,中国的世界遗产等等,都是知识点容量很大的课型。

(一)感官描述,思考并行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体的健康成长。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筋想,用手中的笔写,用口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看,是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始,是感性的开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因为欣赏教学的目的应指向学生,而不是作品。

(二)追溯历史,通古博今

新课程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三维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原先较为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呈现出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欣欣向荣之态势。

1.引导学生从美术史角度学习欣赏

小学美术欣赏课,肩负着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美术精品,给小学生一双会欣赏美的眼睛,学会创造美,表现生活,表现美的重任,应为学生的一生美育打下良好的基础。2011年版《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高度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既然是鉴赏就与欣赏不一样,并且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所以适时将美术史引导给学生看也是需要的。历史题材,与学生生活时代距离较远,再加上有的作品创作背景很复杂。

2利用资源从动画片中学习欣赏

《西游记》描述的唐玄奘西天取经故事,很吻合敦煌莫高窟其中的壁画故事和敦煌传奇等历史故事。《九色鹿》等佛教本生故事将其拍成了动画片,画面精美,并且结合了很多传统音乐戏曲等元素,欣赏起来传统得以体现,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力,这些故事的采集来源就是来自于敦煌壁画中的故事,试着学习这样挖掘资源的方法,将欣赏教学内容可以充分挖掘。

(三)欣赏评述,组织语言

对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线条,质材等画面形式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教师提出作品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但是感觉都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有时候语言则往往难以准确地传达某种感觉。美术课堂上,老师都很有意识的将美术创作等方法等一些关键词如方法,用一些关键词的形式粘贴在黑板上,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色彩,造型,形状,图案这些词语,这些趋向性的名词,也就是让学生从该方面学习,无形中就是我们的美术语言,学生可以摘抄在搜集卡上,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美术词语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更重要的是积累美术语言,有些学生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已经接触过的,学生通过知识的自主迁移和判断能够脱口而出的,有些词语学生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准备总结。

(四)借助生活,融合欣赏

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如同生活一样,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是艺术最广博的资源,关注美术史,关注生活的导入方式更贴近学生。

(五)临摹仿画,体验创作

美术课提倡动笔绘画,动脑构思,动手制作。欣赏课堂上让学生以半临摹,半创意的方法,模仿大师作品表现的技巧和风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方法,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因素进行探究,理解原作的创作方式,技法应用及艺术风格特征,在学习原作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重新创作,融入自己的个性特点,创作新的作品。

(六)营造氛围,激感

第5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建构主义 多媒体 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88-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而多媒体及网络化教学的应用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表现出的优势不可小觑。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素材丰富、信息交流性快等优势,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同时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型人才。

1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创新素质教育模式的必要条件和推动力。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其核心在于传达艺术审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在审美实践中进行审美创造。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授的固化模式严重缺乏生动性,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以至于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耐心和信心,有些学生学习多年美术,竟不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哪个朝代的盛景。而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影的结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立体的学习情境中,这与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相协调统一的。

2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最早提出构建主义理论的学者是瑞士的皮亚杰。在他的理论中:儿童处于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新型的学习理论,不仅强调认知主体,更强调把学习者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学习者来主动完成建构过程。由于个人差异的多样性,因此对客观世界的构建模式也是复杂多变的,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自主构建美术知识体系是改革创新的重点,构建主义学习的含义就是将学习者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交流信息,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料,主动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构建主义理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在课堂上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旧传统,通过师生间平等沟通和讨论,把单向的教师传授变为师生的双向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学习过程。传统的美术教学容易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抵触情绪,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而多媒体的应用打破了这种僵局,能够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点燃他们追求知识的火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某一名家的作品,整理相关信息,通过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阐述学生独特的艺术观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以构建主义为基础的多媒体美术教学研究

在传统美术教学的天枰上,关注学生美术基础程度远远重于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现代教育观念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式的教学过程寻求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审美素质,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才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美术教学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理论知识要点和技术操控要求,同时又有其独特的性质,它是深化美术理论和钻研美术技能的结合体。由于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不足,导致美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滞后于其他学科,只有找到现代科学技术与美术教育的切合点,才能将信息技术完美的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多媒体软件系统操控对美术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CAI可见主要应用于处理图像、动画、音响、文字等资源。用于处理文字的WORD2000,绘画程序的PAINTBRUSH,图形图像的PHOTOSHOP,幻灯片制作的POWER-POINT,以及动态画面制作的3D MAX等也是多媒体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操作软件。

在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现已广泛的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与电子媒介的接触获取丰富的资料,这种科学化的学习工具为美术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1多媒体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美术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策划出正确的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媒体和软件,最后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创新的教学原理决定了系统的教学设计,只有将系统内各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最佳的教学功能和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必须包括精炼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知识点,根据所选择的媒体教学方式,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的立足点要多元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产生的观点也就不同,通过学生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探讨交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2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媒体设计

多媒体教育有机结合视、听、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情境,因此选择适当的媒体是完成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关键。首先媒体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既要操作简便,又要有趣味性,例如: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吃甜瓜与吃葡萄的孩子》,学生感觉不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配合网络多媒体通过了解作品的产生背景等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轻松地解决课程中的问题,为教学活动铺路筑桥。

3.3多媒体美术教学的课堂设计

整体的课堂设计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教学媒体等因素,通过有效的设计,有针对性的组合在一起。在教学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的教学课堂不仅要有创新的教学思想,更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准则,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Powerpoint、Internet、CAI等多媒体技术,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完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让学生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体验美术课堂的乐趣,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技能,才能不断地完善学生的人格。例如在《色彩学》的课堂教学中,纯理论的讲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将色彩学与心理学、自然科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便捷的软件工具,让学生反复体验色彩带给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不硬性的灌输知识点,才能拓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色彩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色彩学的研究中,我们强调联想的重要性,因此建构以视觉、听觉的外部刺激,才能起到激发启示学生联想的作用。客观世界的色彩是客观存在的,而每个人的认知却是不同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多层次发现色彩的艺术美感,,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针对于美术教学中的知识点的创设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通过网络媒体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我们要认真甄别,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验,锻炼学生的判断力,真正达到启发提示学生追求真理、寻找答案的目的。在构建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选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以拓展学生思维为出发点,不能过分强调直观体验而忽略了思考空间,要悉心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网络时代的多媒体美术教育,不能拘泥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更要从深层次挖掘学科间内在的联系。建构主义对美术教学的影响,在多媒体的应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及如何参与互动式学习还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4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教学成果质量大幅提高,动态的教学过程逐步完善,虚拟与现实的科学技术正将美术教学发展推向新的方向。当代多媒体美术教学,正以快速的发展形势整合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为学生设计多媒体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构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艺术修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多媒体教学必将成为教学实践的主导,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琳.谈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02)

[2]肖猫生,李红英.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3]沈爱琴.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J].成才之路.2010(36)

[4]张慧.初探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

[5]李平.美术教学中的一把双刃剑--浅议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利与弊[J].美术大观. 2007(08)

第6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王大根教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书中提到:“就像识字后就能阅读各种文章—样,学生只要掌握美术基本语言(艺术语汇),就有可能识读各种美术作品,也能按美术的规律来表现。”当前,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已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看画展》教学案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个优秀范本。教师着重从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两方面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理解美术语言在作品主题表达上的重要作用,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特色:

第一,视觉阅读过程的有序推进。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整体性浏览,再围绕色彩、造型、构图三种语言进行有侧重点的逐个分析,接着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评述,最后进行拓展性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自身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导教”是本课推进过程中的—个亮点。如,在作品的逐个分析中,教师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积概思考、自主表达,然后针对学生阅读上的薄弱点、缺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已有认知。

第二,对比阅读方法的有效运用。本课多次采用对比阅读法组织学生阅读,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和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切实提升了阅读的有效性。教师主要采取两种对比法:不同作品之间的对比阅读,如,《草垛》和《核去核存》两幅作品,其亮色调与灰色调的强烈对比,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色彩在画面气氛营造上的作用;同—幅作品不同表现方法之间的对比阅读,如,对《核去核存》进行了由“灰”到“鲜”的色调置换,使学生进—步感受到了色彩的作用。

第三,阅读点拨语言的用心组织。本案例中,教师的点拨语言非常精彩,围绕目标循循善诱,融激励与诊断发展功能于—体。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教师总是能通过不着痕迹的点拨帮助学生阅读到更美的风景:如“美”与“不美”的点拨,“像”与“不像”的引领,都让我们领略到—位优秀教师的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觉阅读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和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如何让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时刻都能保持学习的激情,是本案例需要商榷的地方。仔细研读整篇案例后,我发现其中视觉图像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以统一的整体呈现为主;互动交流的方式略显乏味,以师生的一对一口头交流为主;不同环节间的学法有些雷同,以看看、想想、说说为主。学生在比较单一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疲乏的状态。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进行改进:

第一,优化图像呈现的方式,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如,“分步呈现法”,在学习基本形构图方式的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步呈现画中的主体,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构图,逐步建构视觉图像的基本概念。

第二,除了案例中所呈现的交流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对多”“多对多”“生对生”等不同的口头交流方式,并适当补充书面交流、电子交流等方式,来激发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便于教师及时落实有效的指导。

第三,适时变换学习的方式,使学习过程呈现由扶到放、由紧到松的节奏变化。如,实践运用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至两幅美术作品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尝试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主性的阅读与评述:课前,教师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如魔灯平台)布置特色展厅(如儿童展厅、名家展厅等),链接相关网站,网罗学习工具;课中,鼓励学生分小组进入展厅,对感兴趣的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工具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在互动区进行评述和交流。以此来突破时空限制,能使课堂学习充满蓬勃的张力。

点评二(张月红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二中学)

1.可取之处

(1)情境创设,营造展馆氛围。“展厅”为学生营造了—个不同于教室的学习环境,它带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同时也使学生对艺术的崇敬和尊重油然而生,为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而学生从观众、导览员身份的转换过程中,更体会到置身于展馆的感觉。这样的情境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板书设计清晰、简洁。本课板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是很突出的,“能看到美的眼睛”不仅表明了欣赏美术作品的几个角度,还非常形象地解读了几者之间的关系,即本课教学重点:认识色彩、造型、构图与绘画作品主题的关系,感知美术与文化的联系。此外,简洁的板书,也使相关美术语言更醒目,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3)联系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讲解和生活实例的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色彩”要素时,让学生分析教师的服装色彩,使学生感觉非常亲切,觉得色彩就在身边,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接下来的授课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又如,教师在学生分析《作业脸》后提出:虽然《作业脸》看起来不美,但很多孩子喜欢它,为什么?在分析《小闹钟》后又提出:你觉得这个闹钟画得像不像?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自身感受谈体会。由于作品和自己的生活相关,学生感受深刻,讨论起来积极踊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对比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课教学中,“对比”的教学方法效果突出。例如,教师改变了《核去核存》和《草垛》的色彩效果,学生发现,色彩作为一种美术语言,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教师改变了《全家福》与《和爸爸去海边》的造型风格,使学生理解了造型对表达作品主题的的作用。对比的运用,直观、醒目,学生感受深刻,并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商榷之处

(1)教师的板书浓缩了本课知识点,课堂上,学生参照板书进行了两次记录,分别在学习构图、文化两个要素之后。但我觉得,对于六年级学生可以再放手一些。比如,可以在学习文化要素之后,鼓励学生在理解板书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几者的关系,可以是知识树形式、表格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这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考察,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当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参照教师的板书进行记录。或者,教师也可设计—份检测卷,通过检测卷或学生记录的反馈,反思自己的课堂和教学设计。

(2)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要素之后,便进入总结拓展阶段,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戛然而止之感。我觉得,教师可以在“因势利导,引入文化,拓展知识”环节准备一些和“画种与风格”“民风与习俗”“生活经历”相关的作品。教师边总结,学生边欣赏,以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对文化要素的关注,激发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意识。

点评三(谢晴 重庆市朝阳中学)

《看画展》是—堂值得美术教师深思的课。很长—段时间以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板书设计往往容易被教师们忽略,不少教师的课堂板书是对课件中出现的课题与知识点的简单重复,也有些板书是各式材料拼贴而成的华而不实的装饰;有些教师认为板书是“传统、刻板”的教学形式,甚至怀疑它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看到于宏老师的课,寥寥十个字、几条曲直的线组成的那只“眼睛”最后在黑板上定格时,板书设计之精妙让我震撼,使我突然有了这样一个感悟: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堂课的灵魂,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加深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下面就以该课板书“眼睛”为出发点,谈谈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1.于老师的眼睛

于老师有一双慧眼,她敏锐地发现了“眼睛”的价值—一“眼睛”不仅是目标,也是过程。首先,板书“眼睛”很好地构建了这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艺术语言分析(色彩、造型、构图)到文化内涵解读,构建了美术作品的基本鉴赏方法。其次,板书也体现出教学的行进过程,教师描画“眼睛”的过程(瞳孔—眼仁—眼眶)与课堂的教学进程(主题—艺术语言—文化)紧紧相扣。从知识的整合到方法的形成,再到情感、态度随着教学过程逐渐升华,教师最终带领学生到达预设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眼睛

“眼睛”是学生学习本课“可观”的收获。去掉板书上的几条曲、直线,我们看到了本课的五个知识点-主题、色彩、造型、构图、文化。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拾到的贝壳,它们虽然可爱,却不能真正体现学习的价值。而当教师用“线”将它们有序相连时,就组成了“艺术鉴赏方法”这条美丽的项链。板书把无形的鉴赏方法具化为“可观”的“审美的眼睛”,极大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成为陪伴学生终身学习的最好的毕业礼物。

3.笔者的眼腈

透过这节课,我看到的既是本质,也是方向。于老师描画眼睛的过程是由里(瞳孔)及外(眼眶),这也是本堂课由表(艺术语言)及里(艺术本质)的深化过程。现在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因为缺乏对这种艺术本质现象的探究,而把一节美术课上得像班会课、语文课,甚至科学课,让美术课失去了本该有的味道。这只“眼睛”为我们提供了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的方向。美术教师可以考虑在板书上做一些细微的变化,分别为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和重难点:初中生可多在“眼仁”部分(色彩、造型、构图)增加空间、材质、肌理等艺术语言;高中生则可侧重对作品文化内涵的学习,去解读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观点。

与于老师笔下的这只眼睛对视,看到它由平面渐渐立体,用它审视我的教学,内心竞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同打开了心灵的眼腈。

点评四(方继梅安徽省淮南市师范附属小学)

1.本课亮点

(1)慧心灵性创情境。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过看画展的经历和体验。于老师心思缜密灵巧,准备充分,在教室内摆放展板,模拟展厅,营造画展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自由观看,形成直观感受,为课堂上的欣赏与评述做了很好的铺垫和渲染,可谓一举两得。

(2)匠心独具提示图。完整、简洁而又独具匠心的提示图是整节课最出彩的地方:不同的造型、色彩、构图是突出主题,为主题服务的知识点被教师板画成圆心和三个不同的扇面,形成同心圆;随后,它们又在上下弧线的连接下演变成心灵的窗户——眼睛,使学生同时感知美术与文化的联系。板书设计简约精妙,赏析绘画作品的方法一步步呈现在那美丽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里!

(3)点拨自如交流中。于老师语言清晰准确,能敏捷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赏。更重要的是,她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从学生的话语中找到关键词而导向本课目标重点。可以说,这种从容地与学生对话的能力,恰恰体现了于老师独特的个人魅力。

2.值得商榷之处

(1)学法缺失的遗憾。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教学。本案例中不仅没有明确的学法呈现,而且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也不足,没有学生的第一印象的呈现,谈不上学习前后认识的转变,更没有冥思苦想、乐思善辩的生本课堂的特点。孩子们与画面、与作者、与自己,甚至与老师的情感对话少之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逐一欣赏总结,使学生最终学会了老师预设的赏析方法。我个人认为,这样被动的欣赏学习是遗憾的。

如果让学生结伴自由选择展厅慢慢欣赏,各个展厅设置—定的欣赏提示或问题,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看一看、评一评、议一议、辩—辩,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教师在全班师生交流时再适时点拨、质疑,相信学生们—定能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提出独到的见解。

(2)难点突破的勉强。于老师带领学生在三个展厅欣赏,分别得出色彩、造型、构图对于主题表达的重要性,找到欣赏的落脚点,重点就突出了。但是造型和构图两点的突破稍显牵强——造型的概念是教师给出的,而构图是用“大主体、基本形和满构图”等概念概括了。其实,造型和构图是分别达到内容和形式上的一种美的方法,应当让学生深入感受,慢慢揣摩和了解。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分析、绘制、争论画面的构图问题,得出调和对比、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原则应该更有意义。

点评五(白帆上海市爱国学校)

《看画展卜课,框架清晰,设计巧妙,教师通过三个展厅的情境模拟方式,让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看画的“武器”——“看什么”和“怎么看”。

1.本课亮点

(1)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巧妙运用了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能一目了然地理解色彩、造型、构图与作品主题的关系。特别是在一号展厅中,于老师通过改变《草垛》《核去核存》这两幅作品的色彩,让学生反复进行比较,最后自己得出了“看色彩”的结论,可谓是在备课中下足了功夫。

(2)教师的板书有创意。能把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用文字与图画的形式进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耳目—新,相信学生会深受启发,学会用这样的眼光去欣赏作品。

(3)在评析环节,从所选择的作品可以看出教师非常重视作品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如,《作业脸》《,J、闹钟》等,让学生感受到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几点建议

(1)本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学生的学法。三个展厅的学习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有时只是让少数学生参与。本来“欣赏·评述”课是以学生的“赏”“述”为主的。笔者建议,在第三展厅,教师可以出示代表三大构图基本方式的图片和与之相应的名称,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以“连连看”的方式自己进行总结与配对,进而得出结论。

(2)在评析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书写简短的评价,再让学生上台交流,这样,没有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能有机会在写的过程中去表达自己的视觉感受、认识与理解,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这样的体验过程。这—环节中,教师讲得有点多,意图把学生引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上来,这样,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很有限。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与文化背景不同,看画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于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说,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这样能引导学生对所产生的不同意见进行争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再者,教师不必要求学生的评价—定要从三方面来讲解其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毕竟有的作品只涉及了某种绘画语言,不必牵强。

点评六(褚蔚清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

《看画展》一课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把知识点较好地串联起来,诸多亮点,令人耳目—新,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这堂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欣赏课,在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基础上,为了避免欣赏课常见的流于理论的“枯燥”,精心设计了—个有趣的情境,即参观画展,且展览的都是学生作品,拉近了学生和展品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观察者和导览者的角色转换,充分发动学生参与和思考,从而理解和掌握绘画欣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绘画语言。

其次,教师为教学而设计的问题是循序渐进的,思路清晰。与“色彩”“造型”“构图”等基本语言对应的展品有针对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思考。最后,通过板书“眼睛”,把绘画的基本语言和所要传达的主题以及文化背景完整地串联起来,一目了然,学生对绘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教师在结尾处通过欣赏毕加索这样的大师艺术作品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启发学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赏析名作,从而走近大师名作,在生活中的审美活动中有所运用和延续。设计该环节是可以将本课目标有所递进的。不过,个人认为,儿童画和经过学习美术基本语言后创作的作品,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画面呈现是否经过精心的组织。毕加索感叹儿童画,实际上是感叹儿童的天真质朴。如果教师过多强调儿童创作中对情感的表达,那么就失去对绘画基本语言学习的意义了,可能会对学生在认知上造成误导。

点评七(樊福锐安徽省淮南市师范附属小学)

这节课不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而且教师的板书简明扼要,逻辑性和概括性很强,对于“怎样看展览”这一教学重点的提示、归纳和总结明确而有效。

1.本课亮点

(1)注重美术语言的讲解。在本课教学中,于老师将课中所涉及的美术语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灵活运用课上所学到的美术语言进行欣赏和评价,从认识美术语言的层面开始逐渐转入理解和应用的层面。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在观众和导览员的身份转换过程中,学习从主题、色彩、造型、构图,以及文化背景等角度出发,分析美术作品,使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美术语言欣赏和评述儿童美术作品的方法。

(3)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于老师在课前把一些美术作品陈列在画架上,为课堂营造了—个与教室不—样的“文化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几个虚拟的“展厅”。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犹如身临画展现场一样,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生动。

(4)注重课堂细节的处理。于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彰显了她较高的专业素养。比如,让学生及时记录下学习内容概要;在观展时,教师手搭学生肩膀,与学生轻松交谈,不经意间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几点建议

(1)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不够。本课教学中,教师预设过多,生成较少,学生基本上在教师设定好的教学框架中进行学习活动,想说什么、会说什么,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由此缺少了必要的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体验。

(2)美术欣赏的表达方式有些单一。美术欣赏活动是从“看”开始的。除了看,表达也是欣赏活动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中提到了美术欣赏活动的三种表达方式:语言、文字和动作。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适当增加用文字描述的环节,可以给他们提供表达不同感受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缺少必要的教学拓展延伸。本课欣赏活动所概括的几个方面,主要针对儿童画这个比较小的范围。为了不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形成思维定势,教师还应不断拓宽他们的欣赏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课结尾的总结拓展部分,教师可以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提示学生可以从诸如思想内涵、形式语言、画家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等更多的方面,去认知其他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

点评八(熊澍湖南省汨罗市第一中学)

《看画展》教学案例,如行云流水般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有几个优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从图文中可以看到,于老师教态亲切,端庄大方,她身着红色衬衫和灰色外套,并且在参观一号展厅,分析色彩对主题的作用时,还就自己的服饰色彩向学生提问,并就学生的回答,启示学生保持“既要满怀热情,又要冷静思考”的学习状态。

2.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程简洁明了。于老师的教学环节有五步,即课前交流、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实践运用、总结拓展,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第三和第四步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第三步的“学习新课”,主要从色彩、造型和构图三个方面分析其对美术作品主题的作用;第四步的“实践运用”,分别对应挑选了《生命线》、《作业脸》和《小闹钟》这三幅画进行了赏析,并且在评析第四幅作品《闽越遗风》时,引入了作品诞生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知识,让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和文化的深度,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欣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于老师在这堂课中所选的图例,几乎都是基于孩子的世界来挑选的,朴实而又易于学生理解。

美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看画展》一课是儿童的一种浅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艺术作品是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桥梁,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同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看画展的观众,其审美心象必定带有欣赏者的想象、情感、幻觉以至错觉等差异性因素。而《看画展》这一课的终极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以作品本身的艺术语言提示为出发点,将欣赏活动中想象的自由性和作品意象的制约性统—起来。冷静反思于老师的课堂,笔者提出几点商榷之处:

1.教学语言不够专业。如“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于老师说:“如果在看画展的过程中,知道从美术的角度来说应该看什么,或许就能帮助我们解疑答惑。”其实,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看什么”,因为展厅里的作品已定,而是“怎么看”,也就是如何欣赏。又如在评析《小闹钟》作品时,有的学生说“像”,有的说“不像”,教师此时如果能适时抛出“艺术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一审美理念,这样的语言才更专业,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2.在“实践运用”这一教学环节,于老师安排了评析《闽越遗风》这一幅作品,并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文化”这个概念,即对艺术作品中隐含的文化的关注,但只是点到为止。建议教师可以联系前面的范画,将这一点讲得更透彻一些,使学生明确“笔墨随时代”。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化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大阅兵》《核去核存》《生命线》就是画家以近年来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自然灾害为素材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两组《和爸爸去海边》《全家福》的图例,以及《收白菜》《吃火锅》等画作,都深深地打上了我们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的烙印;而《我是守门员》和《作业脸》,也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的喜好和内心世界。

3.为了让课堂实践活动更具体,可以在“实践运用”环节的活动最后,让学生从本课的图片中任选—幅,撰写一段美术欣赏文字,字数不限,巩固教学效果,并促进美术和语文这两门基础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点评九(黄华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中心学校)

1.本课优点

(1)教学准备充分恰当。在授课现场,大幅作品的展示场面、各种画面素材的呈现,让学生零距离地感知作品中的童真童趣,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情境,从学习内容到探究形式都充满着趣味性,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贴近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参观礼仪,渗透教育效果好。

(2)教学语言精妙准确。作为一节“欣赏·评述”课,于老师能针对小学生美术知识经验基础较为薄弱和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的现状,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组织张弛有度:从导入的亲切沟通,到点拨分析的精准到位,再到环节过渡的巧妙灵活,以及拓展延伸的升华提升,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语境中交流探知。

(3)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本课利用三个模拟展厅,通过“课前观察感受一问题设问交流-观察比较分析-实践运用展示—探究交流生成”这一思路,从影响绘画主题要素的色彩、造型、构图进行探析交流,并拓展运用,逐项落实,知识点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节奏流畅、灵动。

(4)教学策略艺术生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引导,分步实施课前导“引”、课上导“析”、拓展导“思”这—路径,让学生课前欣赏感知,课上互动探究、交流分享、拓展反思应用,生成有效感知、理解体验、反思生成的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充满律动。

2.值得商榷之处

(1)小组合作效度不够。在对作品赏析过程中,应深挖学生的探究潜能,让学生自己设问,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探究深度不够。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个性、张扬的探究欲望,在个性、开放、实践的环境中浸润思想、收获快乐。在欣赏探究时,对作品主题、构成元素寓意和作品间的联系等问题,应让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提出和解决在观察欣赏中遇到的问题,让双边活动更接“地气”。

(3)应进—步完善评价杠杆作用。作为“欣赏·评述”课中的评价,可以通过动态展示交流和静态纸面反馈等形式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发展状态,全面了解学生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效果,从而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实施中,从更多的维度去实施教学评价。

同时,在导入环节中,在处理“学生对抽象作品的认识”时,虽然教师在有意地引导学生往教学主题上靠,但一句“你们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没有理解作品主题”,处理得有些急躁。须知,对—幅作品的认识和了解,通常要看表现内容、表现方式、历史背景和创作者艺术素养等诸多因素。

点评十(谭宁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宁海中学)

1.本课精彩之处

(1)角色设计有梯度。本课条理清晰,所有教学活动都在情境模拟中展开,不同的是,在观赏者和导览员的角色互换过程中,将课堂所学知识从感性体验转换为理性思考,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梯度,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而情境的不同设定,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对欣赏方法的运用贯穿始终,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如海浪—般,推波助澜,将课堂知识一步步推向。

(2)目标达成有深度。对典型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意在通过不同欣赏角度的呈现,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发现问题,寻找画面主要的对比关系,引导他们感受不同的美术语言对于主题表达的重要性。而教师设计的实践运用环节的再次观展,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和应用,意在突破学生欣赏能力及方法的转化这一教学难点,拉近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将课堂学习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在总结拓展环节,大师作品欣赏的巧妙过渡,丰富完善了作品欣赏的思路架构。

(3)欣赏方法有广度。从整体上看,本课教学以直观的欣赏展开,具体、恰当、明确地引导学生从色彩、造型、构图、文化等方面对作品的主题加以赏析,用广阔的视角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掌握作品欣赏的方法,为以后学生进一步的运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实践运用有亮度。本课的升华之处在于实践运用环节的再次观展。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让学生在有了—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有了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空间,更深入、更全面地去欣赏和诠释作品,让学生从“我会欣赏”转变为“我会创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趣味性的交流中掌握鉴赏的方法,以发展的眼光去传承经典作品。

2.建议

从总体上看,这节课准备到位,预设充分,却也略显不足,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与同仁们—起探讨。

(1)可以适当增加自主鉴赏的作品或环节,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实践运用和总结拓展环节,教师还可以出示同—时期或不同时期的更多作品,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检验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自丰鉴赏美术作品。

(2)欣赏课教学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还要有丰富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在时间安排上还应更紧凑些,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诠释自己的观点。美术作品的赏析应当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审美体验的模拟除了兴趣的激发之外,还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诠释,这也为学生以后更加全面地挑选作品和举办画展做好铺垫。

点评十一(白云云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通过对《看画展》教学案例的研读,便知道这堂课一定是相当成功的。总的来说,制胜的关键是“预设”与“生成”之间的“那点儿事”,尤其是“生成”及激发课堂生成的方法与过程。

重点来谈一谈这节课的“生成”。

1.问翘化设计

这节课整体架构严谨,但造就极强生成性的关键因素则是“问题设计”。比如,在第—环节中,教师以导览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关注看展的“造型、色彩、构图”。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极易产生许多不确定因素,可喜的是,于老师充分关注了这种不确定性,并成功设计了每—个能“驱动”下—项任务的问题,有效地以问题推进的形式启发了学生,使课堂迭起。例如:教师以自己的着装颜色为例,引导学生认知“色彩”对主题的烘托作用。能让每—个问题都有效,实在是高明。

2.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为了促成这节课有效的生成,除了问题设计有效化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与支持。上文提到,问题设计是促进学生思考和课堂生成的重要法则,但并不是说只注重设计问题就可以了。对于今天视觉化程度极高的日常生活来说,辅以感官的多元刺激才能凸显课堂生成的不可预见性。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问题设计”与“信息手段”之间的平衡,活用预设的各种教学手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与生成,又似钓鱼—般,笃定地知道撒这样的“饵”一定会有“鱼儿咬钩”。那么,即便是天马行空、不可思议的“生成”,也都是在预设的可控范围之内,这才叫“活”而不“乱”。真是棋高一着!比如,在学习色彩对烘托画面主题的影响时,教师使用的是重新设色过的图片来对比说明;又如,在认识构图对主题影响的时候,教师将知识点概括成三角形、圆形等,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归纳水平;再如,教师的板书设计,既提纲挈领,又切中要害,堪称本课的一大亮点。

3.生成的预留空间

、在第—个环节中,于老师化身为导览员,帮助学生认识了色彩、构图、造型对于欣赏作品的重要性,这个铺垫做好了,到了第二个环节,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要领,能够进行独立的欣赏和思考。但最让人意犹未尽的“生成”是,在实践过程中,看画展其实并不需要计较欣赏程度的浅或深,因为学生本身的经验水平有限,不可能有特别深入的见解,所以,课堂上也就能够出现多种评价标准,即开放性的回答。如,评价《小闹钟》的时候,学生们说像或不像,都是真实的,应该获得包容。而感到被理解和包容的孩子,心情是喻悦的。这种学习状态和预留的“生成空间”,是否就可以用来判定这节课是不是好课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生成”以外,这节课还有一些亮点值得肯定。

1.课的立意较高

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的关键点,出于对美术学习实践应用价值的考量,设计出真正能培养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学习内容,既忠于教材又不完全依赖于教材。整体来说,本课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对绘画作品进行解读”,此设计是巧妙的。

2.学习方式值得推广

本课采用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先扮作导览员,在观展过程中时刻向学生透露“画展是这样欣赏的”等主要信息,然后再邀请学生来做导览员,并模仿观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习得了老师的欣赏态度和方法。

点评十二(李胜凯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通过对本课教学案例的研读,可见于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掌控能力强,学生在“看画展”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色彩、造型、构图在表达主题中的重要作用,并理解文化在作品表现时的重要性,处处闪现着教师教学智慧的火花。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绝对的完美,本节课亦是如此,这里有两点与于老师商榷。

1.关于范图的选择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度过了绘画心理的象征期和图式期,逐步走向写实期,初步形成个性的审美趣味,希望欣赏与他们能力相仿或略高于他们欣赏能力的作品,以提升眼界、发展能力。《看画展》虽然是一节欣赏课,但范图的选择仍需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案例中的大部分范画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审美需求,但是图6至图10呈现的儿童美术作品,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略显稚嫩,因此,教师可选择同主题的其他作品或者大师的作品给学生欣赏,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此外,“看画展”的目的是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为以后能独立地欣赏其他各类美术作品而“看”,而于老师大部分时间仅安排学生欣赏儿童绘画作品,仅在“总结拓展”环节呈现了大师的抽象美术作品,局限了本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多种风格的大师美术作品,并将这些大师的美术作品适当融入“学习新课”和“实践运用”环节,在大师与儿童的作品对比欣赏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色彩、造型、构图和文化在表达主题方面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作品风格中所呈现出来的—致性。

2.关于预设与生成

第7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乔永明老师执教的《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是一节学生感兴趣且很有创意的美术课。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能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放在首位,又充分发挥出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下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本课亮点在于乔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要求,并进行加工、整理,将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与课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相整合,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变体美术字的趣味性和创意美。

乔老师先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头作为导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再通过“猜标志”游戏,将学生带到教学轨道上来;然后以“变体美术字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切到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点上。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歪”“点”“高”三个字的小动画,让学生自己观察与分析,找出其基本变化规律,并进行初步的设计尝试。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乔老师讲解了变体美术字几种常见的变化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并且通过“想创意”“说创意”“画创意”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在作业点评环节,教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同时教师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信乐观的态度。

2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一些小缺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作业设计新意不够,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学习中规中矩。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基本变化方法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进行创造性的、深层次的加工设计。比如,设计自己的名字或者老师的名字并制作成徽章,或者设计学校的名片,等等。以学生熟悉的文字作为表现内容,既贴近学生,又能使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表现出更多新颖的创意作品。

其次,在“画创意”环节,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创意设计,同时让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进行设计体验。这样一来,全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而不至于出现有的学生无事可做的尴尬。 最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设计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还能运用剪、刻、贴等方式,体验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和材料,让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感受创作变体美术字的乐趣,发现变体美术字更多的形式美。

点评二(于敏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

看完本课教学案例,笔者有一些看法与乔老师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可取之处

(1)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起承转合,疏密有致

本课共设置了七个教学环节,不难看出乔老师在设计过程中花了很多心思。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动画片片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重点知识技能的教学做了铺垫。教学环节三、四、五是本课基础知识讲授部分,教师用直观感受、重点分析、实践练习等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方法。教学环节六是本课重点,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以说、想、画的形式,充分展示他们的创意思维,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

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状态下进行的。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训练,由易到难,逐级完成,对学生来说容易掌握。其中,对于技能目标(创作出富有含义和趣味性的美术字),教师在内容安排上沿着“看一说一想一画”这一主线进行,让学生观察、表达、想象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含义深刻、触动心灵的作品图片,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从而逐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值得推敲或有待改进之处

(1)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本课第二环节“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放在第六环节“创意空间”的“说创意”中。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而本课动画片片头的导入已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实施本课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教学环节。此外,“创意空间”中的“说创意”和“想创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体会“创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然后再围绕创意的巧妙、创意的内涵进行分组讨论、解说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2)课堂提问需有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教学环节三中提问:“对比一下这些字的原形,能发现这些美术字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此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这一基本知识。但教师只让学生分析了事物存在的现象,并未让他们思考这种现象的本质。当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要趁热打铁,接着问:“为什么要这样变,这样变出来的字你认为怎么样?如果给你一些字,你会怎么变?”以此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变体美术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为后面的学生自主实践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点评三(张梅杰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小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因此,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遵循的正是这一发展规律。乔老师的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该课案例精彩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教师在课的第一、第二教学环节中,以游戏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助力下积极主动地开始知识的建构。接下来的“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实践练习”环节,是引导学生建构新知、应用新知并对学习效果作出反馈的过程。学生把对生活中美术字的记忆经验,与变体美术字的基本设计方法重新组合,从而初步建构新知;到了“实践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运用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并结合运用的结果,使学生形成对“变体美术字基本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完成新知的建构。

在“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环节的学习中,教师以“协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问题。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共同讨论、交流中,自主发现并归纳出字体变化的方法,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应用,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创意空间”环节中的“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三个层层深入的小环节,正是在引导学生不断运用所学到的美术字的设计方法来解决问题,进而实现自我反馈。而教师自己也在打开学生创作思路的同时,又一次完成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点评四(熊擎字湖南省汨罗市三姊桥中学)

五四制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一课有一定难度,但乔老师的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地破解了这道难题。纵观全课,有下述可圈可点之处:

1.三维目标准确

该课的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关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表述。

2.课堂鲜活高效

乔老师先以动画片片头导人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字体对比,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再通过“猜猜看”游戏,让学生知道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运用对比手法,使学生了解变体美术字的基本规律。接着,教师安排学生从六个字中任选一个字、限时3分钟进行设计练习(因为学生在上一课已学习了黑体、宋体美术字的基本特征和书写方法,所以教师略去对美术字的书写步骤的讲授是合乎情理的)。这个小练习符合该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之后的“创意空间”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乔老师在教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时,出示“水煮鱼”“寿”“雪”等图片,图中字的变化都与汉字“六书”的表征相呼应。

在“创意空间”环节,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进入变体美术字的创意练习中,而是设计了“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这三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飞”字的变化时,从他们的语言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感受到了学习变体美术字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中,乔老师能够做到以问题导学,以学施教,创造了互动高效的教学情境,凸显了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勤学、善思、实干、创新的教研风格。

好课不厌百回磨,“同课异构”和“一课多轮”是教学研究的常见方式,在此笔者也提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1.教师应当把“变体美术字常见的变化方法”这个问题讲透。

笔者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了解到,常见的变化方法主要有四种:①变化字的外形。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把字变成长、扁、圆、波形、梯形、斜方形等,也可以根据字义、字形进行联想设计。②变化字的笔画。不同类型的变体字,通常有不同的笔画,如粗、细、尖、圆、方,以及曲线、字意造型等变化。③变化字的结构,如连笔、夸张等。④运用色彩表现、立体阴影等手法来装饰字和背景。

此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能把这四种变化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变体美术字的形式将更加丰富。

2.变体美术字虽然形式多样,但它必须符合统一、完整、易于辨认的原则。过分强调变化则“乱”,过分注意统一则“呆”。为了防止学生变出荒诞、怪异、难以辨认的美术字,教师应在学生“画创意”时,提醒学生注意“变化与统一”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并能够在实践中把握好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点评五(陈超君上海市三灶学校)

看了乔老师的《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教学案例,有一些感想与各位同道分享。

1.可取之处

(1)本节课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欣赏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等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认识和创意的能力。

(2)乔老师上课很轻松,整个教学流程非常清晰,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整堂课学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3)乔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很有特点,既突出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小游戏“猜猜看”的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思路。播放“歪”“点”“高”等字的动画视频,形象生动地呈现出字的变化过程。这些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建议

(1)在“说创意”环节中,师生只讨论了“飞”字的不同的创作意图,而变体美术字无论怎么变化还是得让人看明白这是个什么字。因此,教师需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创意设计时必须抓住字的特征。例如,“飞”字无论怎么变化,“”这一笔都得存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之后的“想创意”和“画创意”环节的学习。

(2)评价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如果教师在评价之前先回顾作业要求,请学生从同学的作品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结合作业要求说一说喜欢的理由或者值得学习之处,那么,学生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就会有更明确的指向。此外,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从而使教学评价落在实处。

(3)在“想创意”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展示各种素材,如线条、花纹等,请学生上台选择需要的素材,设计、组合出有创意的“面”字,还可以请几位学生上台,现场进行组合创作,并要求他们的创意应当与前一位同学的创意不同。这既可以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又能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4)作业方式可以更多样化。例如:可以为自己的名字进行创意设计;也可以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素材(线条、花纹)进行拼贴,组合出自己喜欢的变体美术字;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绘画与拼贴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变体美术字,等等。这样,学生呈现的作品形式可能会更加丰富多彩。

点评六(秦绪春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一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亮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乔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所选择的创意美术字既有特点,又便于学习和模仿。教师通过设置“说创意”“想创意”等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2.本课教学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禾口拓展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在这样创新开放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同时舒展了身心,抒发了情感,展现出了创造力。

基于锦上添花的思考,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学生的练习时间是否可以增加

从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第一次的练习时间为3分钟,第二次的“画创意”练习虽然未说明具体练习时间,但从整体设计上来看,时间也不多。综合来看,本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稍长,而学生真正动手练习的时间不够,这样势必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充分掌握,电无法完全达成教学目标中的“创作出富有含义和趣味幽的美术字,掌握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的要求。

2.师生共同研讨的部分略显不够

乔老师显然是一位善于交流的老师,思路很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设置的教学环节也很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感悟,因此,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告诉”明显多于师生“共同研讨”。例如,在“猜猜看”环节,教师让学生先“思”的过程明显不够,而且本部分的重点应该是美术字“如何变”,而不只是简单了解这个字是什么。教师所举的例子不一定要多,但深入研讨却是必不可少的。

3.作业目标稍有偏离

在“画创意”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分层作业。尽管按照教师的说法,这是一节创意课,但是必要的练习学生还是要完成的。譬如,有的学生容易过于关注“变体美术字”中的“变”,而偏离了目标意图,把“字”的特征变没了,如“爱”字的变化。此外,教师对多数学生的作业情况没有更多地涉及和评价。笔者估计,有不少学生未能在课堂内完成作业,从而使课堂作业效果打了折扣。

点评七(黄华 山东省淄博市杨寨中心学校)

1.本课优点

(1)“问题”教学富有引导性

乔老师设计的问题恰当、到位,对教材、教法把握熟练,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成度也比较好。

(2)结构设置呈梯度性

本节课教师以“知识导人一了解应用一规律掌握一深入探究一生成评价”为线索,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明方法、晓规律、善探究、会创意。

(3)活动开展突出探究性

无论是对变体美术字与黑体字的比较,还是对变体美术字的部位变化、规律方法的探究,或是对—E”和“面”字的不同创意变化,教师都能立足学生实际,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

(4)知识生成注重拓展性

教师围绕“创意”这一探究主题,有效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生成,进一步巧妙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创意设计起到铺垫作用。从课始的认识变体美术字及其生活应用,到掌握其基本变化规律等,都能尊重学生个体,让他们在大胆思考想象的同时,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

2.改进建议

(1)调整内容设置

①本节课让举生反复观察、探究和思考,探究量太大,干扰学生的关注点和教学进度,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环节,教师可以简化对“世博会”等四幅图片的讲解,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创意空间”环节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十分新颖,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究,不过,笔者还是建议将这三者整合为一个探究活动,调整为“想创意、说创意、画创意”三步骤,为的是能够腾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能进行自主探究实践。

②教学环节五“立体阴影变化”中,展示“土”字图片不够恰当,不如改用“建筑”“石”字更加直观。

③课堂结尾对图16的欣赏可以放在教学环节五中用作拓展延伸,能达到升华提升的效果。

(2)改进教学策略

①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探究作业,让学生好好地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美术字。这样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环节一至环节四的教学效率,比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做演示灵活多了。

②加强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字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现场演示、范作展示、幻灯片演示等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对“点”“高”“歪”三个字的变化方法进行剖析时,可以抓住每个字的变化要点进行现场设计示范。通过授课技巧的变通,既能生动直观地强化知识点,又让学生感受到变体美术字的趣味性。

③树立反思和质疑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在教学环节六结束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得如何,设计思路是否已经打开。只有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实施并调整教学方法。

(3)完善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成果展示评价缺乏表现力,只是小范围的点评,形式也较为单一。教师既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考虑评价策略的灵活性;不仅要指出优点以资鼓励,还要提出建议以求改进。在作品评价交流时,可以加大学生间的评价交流。在小结评述时,教师不能以“虽然有些同学没有完成,但你们能表达出创意就是成功的”草草了事,而应把学生作业中所体现出的造型表现元素纳入教师评价的要点之中。

点评八(白云云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认真拜读并思索了这篇课例之后,我想就其中的些许令人激动之处及其所引发的一些个人的感慨谈谈看法,这也是“点评”所带来的乐趣与进步。

1.可取之处

这是一节很规范的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重点与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流程与方法的选择,均是保证这节课稳扎稳打的前提因素。其中,围绕着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与“变化方法”展开的课堂,尤为自然流畅。而且,乔老师还巧妙地将一些心思花在“点亮”课堂的几处关键点上,比如,运用“猜一猜”游戏等方式来说明变体美术字在生活中的价值与应用,既提升了课堂活力,又深化了该课人文内涵。

2.值得商榷之处

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并归纳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字形、笔画、结构”的变化,而教学难点在于运用这些变化规律、并且在设计新的变体美术字时表现出“创意”。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对重点的设计与对难点的分析,也让教学的实施有的放矢。而且,乔老师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很好的衔接与平衡:在找到“变化规律”之后,教师适时提出“练一练”,请学生在提供的字体中结合所学做一些尝试;在探究了“变化方法”之后,教师又给出了逐步的练习方案,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但推敲再三,我还是感到,在探究如何运用“规律”来“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差那么一口气”。

比方说,在明确变体美术字的三种变化规律之后,为何在探讨“变化方法”的时候,对本该反复强调的“规律”却提得很少呢?

再比如,关于“象形变化”,教师出示了“水煮鱼”的例子,学生也很容易发现这几个字的变化,但接下来,教师在总结归纳时,却只是强调“把图形穿插在字形之中”能够起到明确主题的作用——为什么不能点一下“这正是变体美术字‘变化规律’中‘笔画’的变化”呢?

教师随后出示的例子,也是集中在“用与文字相关的物品图形”或者情境的相似之处来激发创意这一点上——这不禁使人纳闷:如此一来,不就仅仅是强调装饰手法了吗?难免会让人觉得此处有些突兀,因为这又是一个与前面教学内容毫无关联的新知识点。试想,如果在欣赏范例时,教师能够先肯定这是属于哪一种字体变化规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在此基础上所运用的装饰方法是什么,再对其加以欣赏与练习,那就会显得更紧凑了。

点评九(李胜凯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乔老师这节课充实饱满,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充满了现代美术课教学的气息。整节课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美术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变体美术字的创意设计有了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

变体美术字的设计变化规律和方法多种多样,如何在40分钟内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一定的“创意”。乔老师根据学生知识吸收的情况和实际的学习需求,设计了两个练习活动:先是一个3分钟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使他们对变体美术字字形、笔画、结构三种变化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感知;第二个练习则是围绕象形、装饰和立体三个变化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经历了“感知一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认知过程,整节课体现了一种和谐、秩序的教学之美。

关于本课,我也有几点建议在此与乔老师商榷。

1.选择范例时应考虑正面的导向性

本课第二环节中,教师展示网络游戏“梦幻西游”的Logo让学生欣赏,从作品的美观度、艺术性以及学生的熟悉程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让对网络游戏免疫力较低的学生欣赏这一幅图片是否合适?这是否会再次勾起有些学生刚刚戒掉的游戏瘾,甚至意外引起学生对该游戏的兴趣而误入歧途?

2.要更关注教学设计的人文性质

本课的设计已体现了一定的人文性,但是变体美术字这一学习内容与中国汉字的发明创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有些汉字稍加变化就是一件艺术作品。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汉字的会意、指示以及字义联想做做文章,这节课中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就能更加紧密,课堂中蕴含的人文性也就更加浓郁了。

3.可以适时合作,以进一步提高美术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有了好的创意但是画不出来,有的学生画得好但是短时间内想不出好的创意。如果在学生第二次作业时,教师能够提出“如果需要,可以合作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的要求,同学之间就可以互通有无,通力合作,作业呈现出的形式和效果也会更加精彩,也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4.教学的面可以再宽一些

变体美术字的设计对象除了汉字,还有字母和数字。相对于汉字而言,字母和数字的创意设计要形象得多。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对字母和数字的设计介绍,并提示学生创作时除了可以对汉字进行创意设计外,也可以对字母和数字进行创意设计,还可以将汉字和字母、数字组合设计,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对变体美术字设计的认知更深一层。

点评十(江沙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第二小学)

这堂课,教师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让学生看了很多美术字,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创作的技能技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课件与课堂教学融合得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本课知识进行了充分学习。

细细品味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讨:

1.课堂导入的设问很重要,针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片头变体美术字和黑体字的比较,我觉得把“你更喜欢哪一种”这个问题改成“它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会更好。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能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变体美术字,进入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在讲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时所出示的图3,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变化规律(笔画、结构、外形),对于刚刚接触变体美术字的学生来说是难了些。如果将图3和图4的出示顺序调换一下是否会更好呢?譬如,教师先出示图4;然后,按结构变化、笔画变化、外形变化,出示三组变体美术字,让学生观察讨论,也许能使他们更容易看出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图3,说一说图上的字分别用的什么变化规律,以此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3.教师在教学中尽管已经提到了设计变体美术字既要追求美观,也要切合字的含义,可是,我还是建议应该更加明确地点出设计变体美术字应遵循的原则:①要与内容及应用场合相符;②注重可读性;③讲究整体装饰效果。这样的话,学生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会考虑得更加全面和深刻,作业效果也会更好。

点评十一(方红 山东省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1.可取之处

(1)导入环节,教师采用对比法,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了变体美术字的生动有趣、新颖活泼;在学习变体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常见变化方法时,采用了学生喜爱的做游戏、看动画片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乐中探索、乐中发现、乐中提升,以较强的趣味性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当前社会现象,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如在欣赏作品时列举了上海世博会会标,在讲授变体美术字知识的同时还传达了“欢聚、合作、和平”等理念。此外,在本课的延伸拓展部分,教师让学生欣赏变体美术字作品的同时,渗透了安全、环保、爱国等理念,将教书育人落到了实处。

(3)作业的布置没有“一刀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此外,教师在讲授象形变化、装饰变化、立体变化之后,适时地提示学生,变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还有很多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形成了开放的学习平台。

(4)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有待改进之处

第8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美术教学

服装设计专业是中等职业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专业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方法,从而为其日后积极融入工作生活中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自身关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美术教学的思考与体会进行初步的总结与归纳。

一、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美术知识的学习多来源于教师的讲解以及自身的凭空现象,不仅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实际学习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根本谈不上实现对具体美术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灵活掌握。对此,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可以适当优化教学手段,即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相信此举对于创新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形式、切实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都将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例如,在美术色彩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体现中国传统服装色彩特征的图片幻灯片,包括各朝代、各时期的不同服装代表作品,随后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出示了一组体现西方现代服装色彩特点的图片幻灯片,包括一些时装周上的服装作品。

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服装色彩的搭配具有强烈的区域、年代特征”,从而为其在日后的服装设计学习活动中得以对色彩进行创新式的搭配与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为了使学生对服装上的不同色彩形成直观、深刻的感知,笔者又特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了一张色彩对比图,即将特定色彩的同类色、对比色、补色等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排版分布,使得学生更加近距离、清楚地观看到不同色彩之间的相同与差异,真正实现了色彩感官教学,从而为学生在服装设计中得以正确运用色彩、设计出色彩美丽、款式新颖的服装作品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上述两则教学实践经验都表明了优化教学模式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服装设计学习兴趣,同时又能辅助他们切实取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可作为提高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美术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未来就业适应力

中等职业院校同普通性质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有着较强的职业教学特征,其最根本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从而为他们毕业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生活之中、具备高超的工作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中职院校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应当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考虑,创新性地设置教学目标,以便培养出真正适合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例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因此,多数教师的美术教学活动会将绘画教学局限在服装款式、造型、色彩等的内容之上,却忽略了学生对人体形象绘制的良好把握。试想,假设对人体的构造都谈不上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又何谈设计出精确、美丽的服装作品呢?在考虑到这一点之后,笔者就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从最基础的几何形体绘画入手,着重锻炼与发展他们对于造型的整体把握能力;随后,又以此为基础,逐渐过渡、转移到人体头部、四肢、臀部等细节上的绘制教学;最后,又辅助正常的人体比例展开整体绘制的美术教学。

如此,仅仅通过这一基础绘制内容的教学,就保障了学生得以轻松自如且非常精确地绘制出完美的人体形象,从而为其以人体形象为基础设计出美观大方的各样服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工作。再如,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实践活动都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应当合理、科学地进行想象与创新,这也是他们日后设计出具有自身独特特色服装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因为如此,笔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通常会给予学生美术创作的充足自由空间,鼓励他们敢于打破传统服装设计的桎梏及惯有思路,合理、大胆地展开想象,引导他们可以在色彩搭配、服装使用材料、款式上进行创新性的设计。这一措施也为学生想象力与创新力的显著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在优化美术教学效果的同时,切实提升了其未来的就业适应力,真正取得一举双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在展开具体的美术教学时,必须真正将学生当作学习主体,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等措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发展其专业技能。如此,方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基本技能,进而为其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做好充足的前提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宜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困境及对策出路探究[J].艺术科技,2013(6).

第9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广义的反向教学是遵循逆向思维形式,运用“否定”、“排除”的技巧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授课方法。该方法是由已知的结果推出问题产生的过程,再推导出问题原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方法而言的[1]。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临床实训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我校临床实训教学团队将反向式教学法应用于部分临床实训课程中,并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目前中医学类本科生的学习障碍

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在于学习之后应将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而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则为整个授课过程中的难点所在。传统教学模式将系统性的知识人为分割成相对独立的部分,而医学生在未来临床上遇到的病人不会是照着课本按系统生病,他们将面临很多具体而又错综复杂的病情,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并通过这些症状和体征发现疾病的本质[2]。

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具象知识的学习兴趣较浓厚,如解剖学、生理学,而对于抽象知识的学习则存在兴趣不足,如组织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在中医课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由于具有鲜活生动的例子,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但对于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由于存在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故有些学生则丧失学习兴趣,而该类学科在学生今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理法方药的运用存在能力的欠缺,无法将既往的医药学、针灸学知识融会贯通,给出完善的治疗方案。即使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中医诊断学,在真正的临床应用思维训练过程当中也存在着无法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2.“反向式教学”方法

本文所指的“反向式教学”与目前广为应用的“反向式思维教学模式”不同,目前国内用之甚少,该方法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语言教学技术中心主任寇晓静女士的一场关于双语教学的学术报告中有过较为详细的介绍。具体方法是将课堂讲授内容以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与文本、幻灯结合制成视频课件,让学生在上课前完成观看,学习课堂内容,并根据课件内的要求完成作业。通过看录像及完成作业的过程,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则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答疑并根据原计划授课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与讲解。即将课堂中进行的内容在传统的预习阶段完成,而课后完成作业的过程在课堂中完成,如此即解决了课堂时间有限,一些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又传授了学生更多的知识。

3.“反向式教学”法初步应用体会

(1)思路清晰,由浅入深――创设问诊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尝试应用于综合实训课程的腰痛病讲授,课程之初,提前将实训课计划训练的课堂内容以录像、文本等形式提前录制下来,经影视加工后,上传至教学平台进行分享,供学生在上课前观看学习,识记知识点,有条件的可进行简单的尝试或演练,并且根据提前学习的情况总结出问题,带到课堂。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后,结合教学大纲,确定学习内容,不是仅仅将书本中的授课内容简单反转,而是创立相关病例进行讨论。本次授课设计了急性腰扭伤病例,考虑到腰痛中常见的鉴别诊断,在病例中设计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及相关阳性体征,从而增加病例难度,引起学生们对于以往所学疾病诊断学相关知识的思考兴趣,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2)适当设问,保持引导――设定医师角色,引导学生思考方向

在设问环节中可能一部分学生思维开阔,对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有时会误导其他学生,教师需保证授课逻辑及课堂秩序不受影响,引导思考的方向。教师可充当标准化病人,学生分组作为主诊医生进行问诊,并给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在回答学生问诊问题过程中,找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并对学生思路不清晰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提示与引导,使学生在今后遇到疑难病例时知道思考的方向。

(3)回归基础,追溯源头――多角度扩充知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在临床实训教学中采用反向教学法,通过提前观看录像学习课程以及课上典型病例的诊治与讨论,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认知、组合所学知识,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掌握通过教师讲授和书本学习所无法掌握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不能够被清晰地表达和有效的转移的知识。有研究者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3]。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病例诊断明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中医药、针灸对于该病的治疗思路,横向扩展急性腰扭伤、中医腰痛病、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多种相关疾病的治疗知识,从中医药、针灸、推拿多角度讲解疾病治疗。反向教学法能使许多靠顺向不能或难于解决的问题可迎刃而解,正如数学证明中的反证法;在逆向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进一步深化对临床问题的认识[4]。

4.小结

有学者指出将反向教学法应用于疾病单元的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法比较,反向教学法能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自主思考的能力明显提高,更易于理解课堂内容,更易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试卷结果分析也表明,与传统教学对照组相比,反向教学组的知识点错误数明显减少,成绩提高显著[5]。

参考文献:

[1]梁柏.实用美术反向教学法教学流程研究[J]. 世界美术,2011,01:107-108.

[2]陈伟焘,叶金.反向教学法在ICU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9:880-881.

[3]任静.反向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1,(24):76-7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