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线上教学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教学问题

第1篇: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8-01

一、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在衔接上的常见问题

1.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差异过大

中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比小学生长,这就意味着早上更早出门,晚上更晚回家,与爸妈呆的时间就短,有的孩子还不适应这种生活,刚入中学时难免会有想家的念头。中学在让孩子有归属感这方面却非常薄弱,只一味强调学习,既没有抚慰孩子的心灵,还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其次,小学生在午自习期间一般是休息时间,中学生在午自习期间多是被作业包围着,且下午课间休息时间只有5分钟,这就意味着中学生的活动时间较少。

2.学习负担差异严重

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就轻。而中学则比较重视孩子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大。

为此,很多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外面漆黑一片,万家灯火已熄灭,独我一人与灯火为伴!在这样的学习负担下,学生如何才能健康成长,学习成绩如何有效提升?

3.学习方法的差异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听、说、读、写,孩子习惯于听从老师指挥。中学在抽象思维的引导和成绩的催促下,学校和老师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以期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4.部分教学内容的缺失

就语文而言,在新型教学的倡导下,为了避免知识的老旧,现在很多小学都忽视了拼音、笔顺笔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部分完成得非常差,分不清声调、前后鼻音,不注重笔顺笔画。在这样的基础背景下,学生还要去补小学阶段的基础部分,无疑是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量。

5.行为习惯重视程度之差

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都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都会进行2―3周的入学教育。中学阶段,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行动,没有入学教育,只重视成绩,忽视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致孩子升入中学后突然失去了行为习惯的约束,易滋长恶习,阻碍孩子成长。

二、原因分析

1.小学学习“多元化”,中学学习单一化

小学阶段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于是就赋予小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多元化”。

活动多元6、7岁到12、13岁的学生正处于孩提时代,天真懵懂,活泼可爱,是天性使然。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此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整天精力充沛,学校都会开展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课程设置多元孩子在小学阶段其学习能力比较强,且兴趣广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式多元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清楚、深刻持久”。我们知道一节课40分钟,半节课之后学生注意力就会减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经验的教师都会依靠各种教学工具,如彩色卡片吸引学生的兴趣。

评价多元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下,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多元,并不仅仅看成绩,更多的是看到孩子的长处。

与小学的多元化相比,中学则比较重视孩子的升学率,即成绩,为此学校举行的活动比较少;中学老师由于升学压力,也会拔高学习任务;因为作业量太大,学生每天晚上都会熬夜做作业到很晚;在真实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标准也似乎只有――成绩。

2.小学学习指导性强,中学学习自主性强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依靠教师和父母的监督和指导。而中学则注重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教会孩子方法,鼓舞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

3.小学学习易而简,中学学习难而繁

首先是课程设置,小学以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科,其他学科仅作为兴趣课程,为此小学生的学习就比较简单、轻松。中学阶段不止语文、数学和英语是主科,还有政治、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课时数增多了,其学习内容就比较繁。其次是教学内容,小学的教材内容具有基础性和趣味性,难度比较小。中学的教材内容则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且概况性强,教学内容随即增多,难度加大。如语文学科在识字与写字板块,小学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中学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临摹名家书法,并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三、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必须靠多方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平稳渡过关键期,开启崭新的明天。

首先,学校是承担着学生学习的场所,为了帮助孩子平稳渡过关键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中学与小学应该多联系,多联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小学生对中学的了解;制定合理的六年级和中学初期的生活作息制度;在中学初期做好小升初的入学准备和教育引导;多鼓励并实行多元评价方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其次,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小学高年级老师应该加强与中学一年级老师之间的交流;坚持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接着熟悉并关心孩子,因材施教;同时给予孩子鼓励式教育;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实行多元评价方法。

再者,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强的后盾,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在家督促孩子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帮助自己平稳渡过关键期,学生要保持对中学学习殿堂的向往,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时向父母和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

参考文献:

[1]王惠.浅谈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J].成长之路,2008年07期.

[2]李克兴.小学教育的三个特点:“小、活、乐”[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2013年11月11日.

第2篇: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每本书都有目录,目录上都有标题。历史课本的内容按章节来划分,每章节都有自己的标题。一个好的,确切的标题是一章节的中心。新、旧版世界近代史教材在形式上的重大区别就在于章节标题的重新设计。这一结构性的改变从而导致内容的重新组合,这套新版教材变成了真正的世界史了。从新版教材课本目录上的标题入手分析,解释教材,颁有新意,可谓之“标题学”。下面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做进一步阐述。

标题 就是体系,就是线索。

新版教材上册除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外,其余四章从目录上的标题一看:就是一个体系,就有很多条线索。从第一章至第四章本书从标题上就已经构筑了一个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又从几条线索来说明这一体系的形成。

一条线索,或一条主线,或称主流:即资本主义的兴起、确立、扩展到成熟的历史进程。也即近代化进程。分别是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而且可以看出近代化进程是越来越快。从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566 1581年)至法国大革命(1789 1794年),用了二个多世纪的时间,资本主义国家却寥若星辰,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法国;而工业革命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德、意、日本几乎同时跨入资本主义社会,为何这么大规模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这些国家又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什么这么快呢?其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期资本主义要战胜旧制度,道路是漫长的,说明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还示能显示其优越性,而工业革命后,其优势更为显著。一些国家纷纷学习,很快就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这可谓之“西方世界”的情况;

另一条线索:东方世界在近代化进程上落后了。近代化进程变成了西方化的代名词了。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在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到来之时,或国内战争不断,或闭关锁国,拒绝西方文明,以至于落后于西方,东方世界变成落后的代名词。“东亚病夫”也由此而生。整个世界分成了两半 东西方世界。并且以很不公正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当然后来日本的发展是个特例。日本在地理上是东方国家,但在政治地图上已经属于西方国家。日本是西方七国集团之一,是富国俱乐部成员之一。

这条线索也可以从标题里归纳为民族解放运动史。如标题中有16至18世纪的亚洲,亚洲革命风暴、亚洲的觉醒等。

从标题中也可以归纳出各国国家国别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等,所有的线索都是近代化进程所衍生出来的。我们从标题中就可以构筑本书的基本框架。从而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内容。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当从这里开始,从这里延申。

标题 就是问题,就是思路。

上述我们从宏观上看标题。我们从微观上看:任何一个标题,就是许多问题,就会给我们教学提供很多的思路。我们从标题入手,来进行一系列的设问。把“陈述句”改成了许多“疑问句”。然后进行分析、解剖。

例如:第一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我们可以拟出:

1.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时间是何时?

2.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在欧洲兴起?

3.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之后,有什么需求?这些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

又如: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我们同样可以拟出:

1.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指什么时候?

2.为什么把这个时候称之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3.为什么会出现东西方两个世界呢?

4.“西方世界”经历了哪几次革命最终确立了早期资本主义制度?

5.“东方世界”主要指哪些国家?这些国家在这一时代的国内活动与这一近代化进程的历史主流关系如何?东西方世界的区别实质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呢?你怎么评价?等等。

具体一点:谈到具体一节课时:

例如:第二章的第一节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我们可以拟出:

1.英国何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英国怎样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道路那么漫长而曲折呢?

3.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本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关系如何?也就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又如:

第三章的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我们可以拟出:

1.为什么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许多国家会纷纷出现革命和改革呢?

2.哪些国家通过革命?哪些国家通过改革?哪一种方式更多?为什么呢?

3.通过不同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未来国家发展有何影响呢?呈现出哪此不同特征呢?

第3篇: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英语兴趣; 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分层教学; 英语教学反思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立在培养的是德、志、体、美等素质教育项目合格的应用性人才,课堂教育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课堂教育老师可以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传输给同学们,但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很多因素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学生的运用结果,其中有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个体也就是每一个同学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英语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学习态度、课堂情绪,等等,这些都关系到每一堂课的效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英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职业中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从分析目前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入手,对我国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分析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堂上存在哪些问题

(1)课堂没有吸引力。中等职业英语教育多数仍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讲远远大于学,课堂时间大部分或者全部都由英语老师掌握着,在这个过程中就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仍处于缺乏状态,部分老师的课堂模式单一,一味的陈述书本,按照死板的步骤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仅仅以背单词、语法、例句以及课文的形式去扩充学生的单词量,整个教学毫无生趣可言,这就使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和课本,缺乏思考,失去了本来的课堂效果。

(2)课堂缺少师生互动。老师在讲课后往往通过考试来获取同学们的掌握程度,但这个分数并不能直接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或者那只是一个方面,理论的,笔头儿上的,这样培养出来的肯定是只能写不能说,缺乏口语表达能力的学生,和我们课堂教育培养全面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单独部署作业用多少时间朗读课文,听英文电台等是没有检验办法的,对于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来讲也许就会忽略这个动嘴作业,因此,课堂的互动,由老师设计互动题目,提供情景参考,可以是游戏可以是表演或者演讲,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点评,表扬好的创意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可以增进老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从而适时针对出现问题进行排疑解难。

(3)学生情绪不高,心理抵触,自卑心强。一般中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有的会写不会说,有的词汇量非常匮乏,这和我们中等职业英语教育对学生词汇量认知数以及英汉互译的要求相差甚远,在课堂上,即使老师设计了很多与教学有关的有意思的目的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学生们往往不愿意参加,是害羞,是胆怯,是自卑,这就是一种心理在作怪,往往是不敢参与进来,担心说不好或者说错了别人笑话,教与学不能相互配合就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影响学生成绩。目前的职校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水平偏低,到职业学校学习无非是为了混张文凭以便就业,他们是不愿下功夫,更谈不上吃苦,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活动被动应付,课堂交流不畅,课余不主动朗读,日常用语交流少,大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导致了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的困难。

二、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一要有效利用有声系统,定时播放英语听力材料,创设感受空间:二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两项活动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提倡互动性教学模式。整个英语课堂就像个互相交流互相请教的地方,由老师安排整个主题和情境,可以是老师先讲一个课程要点,然后针对这个要点老师设计一些问题去提问大家,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整个知识点传输完毕后,巩固大家及记忆,设计一个情景剧似的对话环境,由学生自主编排,自主演示,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活跃了创新思维,勇于表现,敢说,敢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而且对于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3)确保测评的多样性。职校英语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终结性教学评价制度,要围绕今后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建立能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变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变纸笔测验为各种考试方式相结合。

(4)切实加强英语教学的管理。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不但要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方面将英语教学纳入管理范围,而且还应把教学状况、质量要求检查考核等方面一并纳入真正的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和目标的实现。既然英语教学对培养能适应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千百万劳动者和中级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仅仅对英语教学进行一般性考查就远远不够了,因此,也应像对其它重要基础学科一样,除做到对教学两方面进行日常督促和检查外,还要有严格的考试。另外,还要加强对教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以保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国平. 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路和措施[J]. 职教论坛,2004(9)下.

[2]田玉梅. 浅谈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朱凌云.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4]王海燕.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启示[J].《人文社科》

第4篇: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 数学问题 设计方法 启发性 层次性

哈尔莫斯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课堂上,数学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与探究活动的向导.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了问题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才能真正有效,学习才能有持续的动力.通过问题,能够把知识的逻辑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理解数学的本质,并且有效地建构数学[1].

一、化抽象为具体,有启发性

抽象的知识内容单调枯燥,令人费解,一旦变成形象直观的知识,就容易记忆.教师通过把抽象的知识设定成具体的问题,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就会乐于学习.

[教学片段1]直线的斜率

问题1:经过一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如何确定其中的一条直线呢?请画图说明.

生:有无数条,沿着确定的方向就可以确定直线的位置,或者选取直线上另外一个点就可以确定该直线的位置.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

师:很好!

问题2:直线的方向和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有何关系呢?

生:(思考,感到困惑)

师:(提示,类比)楼梯或路面的倾斜程度可用坡度刻画,如图⑵,⑶坡度与高度成正比,与宽度成反比,即:坡度= .

(1)?摇?摇 ?摇?摇?摇?摇(2)?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3)

(4)?摇 ?摇?摇?摇?摇?摇(5)

(6)?摇?摇?摇?摇 ?摇(7)

现在,将直线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⑷在直线上任意取两点P(x ,y ),Q(x ,y ),类比坡度,我们用比值 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记k= .此时,k>0仍然没有脱离具体的情景,高度,宽度,具体的点P,Q.因而需要去情景化,公式中x -x ,y -y 是对应的坐标之差,不必考虑长度或距离[2].如图⑹中比值k

此时,我们称k= 为直线的斜率.

规定,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斜率不存在,如图(5).

如果把直线的斜率看成是直线上的两个点坐标之差的比值,那是用一个“数”来刻画直线的方向;现在,我们思考怎样从“几何”的角度理解直线的方向?

问题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理解直线的方向?图(7)中三条直线的方向有何不同,怎样描述?

生: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不同.

师:选择哪一个角为倾斜角?

生:直线与x轴相交于一点,将x轴绕着交点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直线重合时所转过的最小的正角,为直线的倾斜角.

师:倾斜角的范围是什么?

生:[0°,180°),规定:当直线平行于x轴或者就是x轴时,倾斜角是0°.

问题4:表示直线方向的两个特征量――倾斜角和斜率之间有何关系?

生:在图(4)中,k= =tanα,在图(6)中,k= = =-tan∠PQN,∠PQN=π-α,tan∠PQN=tanα.所以,k=tanα.

师:很好!此时,我们得到结论:当直线与轴不垂直时,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满足关系k=tanα.

二、设计问题串,有层次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整体性,层次性,探究性.

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初始问题开始到回顾反思应当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思维整体,否则,课堂就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合力,带给学生的只是知识与技能而不能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孤立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然而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能够让学生进行连续的思维活动,思维不断攀升到新的高度.

[教学片段2]二元一次不等表示的平面区域

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集{(x,y)|y=x+1}表示什么图形?

问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集{(x,y)|y

生:(学生思考,老师给予适当时间)

问题3:判断这些点(0,0),(-1,-1),(1,1),(1,-2),(3,3),是不是y

生:(经过检验,回答)是的.

问题4:如果把这些点标到直角坐标系中,请大家仔细观察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位于直线y=x+1的下方.

(8)?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9)

师:再来看点集{(x,y)|y

生:由于这些点都是不等式的解,而这些点又都在直线y=x+1的下方.因此,我猜测:以不等式y

师:很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问题5:我们怎样证明:以不等式y

生:如图8,坐标Q(x,y

问题6:反过来,直线下方的点坐标都满足不等式y

生:都满足.如图8,设直线下方区域的点Q (x ,y ),直线上一点P(x,y),则x=x ,y>y ,y

结论:一般地,直线y=kx+b把平面分成两个区域(如图9),y>kx+b表示直线上方的平面区域,y

问题7:如何确定一般式Ax+By+C>0(A +B ≠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看:不等式2x+y-1>0表示的平面区域是什么?

生:等价于不等式y>-2x+1,表示直线2x+y-1=0的上方区域.一般的,对系数B讨论转化为斜截式.如:当B>0时,原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y>- x- ,表示直线Ax+By+C=0是上方区域.

师:有其他判断方法吗?

生:由问题6的证明可以看到,位于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x,y)代入式子Ax+By+C所得实数的符号都相同.那么,任选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检验它的坐标是否满足所给的不等式.若适合,则该点所在的一侧为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否则,直线的另一侧为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师:很好!当C≠0,我们通常把原点作为特殊点,当C=0时,选点(1,0)或(0,1).

结论2: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选点法”: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教学反思]教学片段1和2都体现了数学基本思想,即数形结合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在片段1中,采用直观方法建构斜率公式,讲清楚斜率是定值,由直线本身决定,与直线上所取的点位置无关.在片段2中,通过取特殊点验证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从两个方面说明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设计成问题串的形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

课堂上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平常教学中,需要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整合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传递数学文化信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体验数学,培养能力,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善良著.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究与实践.

[2]渠东剑.基于尊重学生探究倾向设计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年4月上旬:12-15.

第5篇: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 数学 数形结合 解题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55-01

1 数形结合概述

关于数形结合思想的说法有很多,不少教育理论界的专家指出:“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原则和解题方法,同时还是一种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可见,数形结合思想在教育界中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并且是一个值得教育分析、研究以及探索的理论观点。从数学思想角度来讲,数形结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数学意识,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科学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使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 数形结合的类型

根据信息流向及数学转化的方向,可以将数形结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化形为数”,即把几何问题转变成代数问题,然后利用解决代数问题的方法使几何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有代数法、解析法以及三角法等方法可以运用;二是“化形为数”法,即把代数问题通过有效的方法变成几何问题,用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使代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有构造辅助图形法、图像法等两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三是“数型兼顾”法,即在具体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形双方给予高度的重视,使数与形二者进行相互地转换,使数学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有面积法、图示法以及体积法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3 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3.1 善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图形意识,如刻度尺与其上面的刻度、绳子与绳子上的结、每个学生的座位以及每天走过的路线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具有的图形意识,将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与学生生活中的形有效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实数有无数个,主要包括正实数、负实数以及零,而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集合,二者之间具有共性,因此,实数可以用直线上的无数个点来表示,然后直线就被规定了正方向、单位长度以及原点,这条直线就被称为数轴,数与直线上的点的结合得以建立。在数轴上每个数轴都有一个对应的点,数轴上的每个点都是实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明确。

3.2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形结合既不能作为一种解题工具,也不能仅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结果,直接教授学生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却忽视数形结合解题的分析探索过程。只有对数形结合的教育意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更有利于在数学解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为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需要高中数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也是充分发挥数形结合思想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新课程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具有很多的可能性,除了让学生利用接受、模仿、练习以及记忆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外,还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尝试更多学习数学的方式,如阅读自学、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等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实现数形结合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与形转化的结合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难题。

3.3 重视分析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出现的错误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要让学生对数形结合方法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数形结合解题错误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是在充分认识和了解解题错误的基础上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然后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避免学生在以后的数学解题过程中出现同样的问题和错误,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让学生对数形结合解题的错误分析还有助于培养的思维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纠错意识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水平的目的。学生在数形结合解题过程中,致使出现解题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数学转化不等价,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数学解题中数与形的转化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效率的目的。例如题目:关于x的方程2x2-3x-2k=0在(-1,1)内有一个实根,则求k的取值范围。

解析:将原方程变形为2x2-3x=2k后,即可转化为求函数y=2x2-3x和函数y=2k的交点个数的问题。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随着k的变化,当2k=-9/8或-1≤2k

4 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内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给予高度的重视,还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的三种类型,使之能够在实际解决过程中熟练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此外,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出重视数形结合思想和方法的运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兆华.提高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第6篇: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解题能力;学习素养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活动同样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完成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内容要义的“授业”任务,还要做好向学生传授正确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传道”重任. 长期以来,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下各个教育阶段学科教学的“使命”. 作为学科教学的初中数学学科同样肩负此项“要求”. 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永恒话题”和“不变追求”. 问题是事物现象及其自然规律内在特性的外在反映和生动概括,通过对问题内涵、本质的剖析,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改造社会. 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经验,培养良好的解题能力和素养. 本人现根据新课改要求,围绕初中数学问题课教学活动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这一话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注重数学知识内容要义的传授

深厚的知识素养“功底”是学生解题活动有效开展、深入推进的重要“保证”.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生解题能力低下,解题时无从下手,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学生没有准确掌握数学知识要义,未能“储备”深厚的数学知识素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要做好相关知识点内容要义的教学和归纳活动,让初中生对该知识点内涵要义及知识体系能够有全面、准确、深入地掌握和理解,为初中生有效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深厚的知识“根基”. 如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解答探析此类问题无从下手的实际情况,做好知识点内容要义的讲解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探析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活动,向学生指出,一次函数中,函数y取某一定值时,就能得到一元一次方程;从“形”的角度看,一元一次方程就是直线上纵坐标为m的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相当于直线上纵坐标为m的点的横坐标. 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总结归纳中,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也就能得心应手,顺利开展.

二、重视数学问题解答方法的讲解

解答方法是打开解决问题“瓶颈”的“钥匙”,是取得解题效能的有效“法宝”. 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数学问题解答的讲解和传授,设置具有典型特征的问题案例,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技能.

问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3x2 - 10x + k = 0有实数根,求满足下列条件的k值:(1)有两个实数根. (2)有两个正实数根. (3)有一个正数根和一个负数根. (4)两个根都小于2.

分析 通过对上述问题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实际是关于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与方程的根的问题,解题时可以通过判断判别式的情况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略.

总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当判别式大于零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小于零时,方程无实数根;等于零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三、强化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保障.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还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点,设置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问题案例,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解决问题思考和分析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案例,提升初中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问题:如图1所示,在ABC中,点D,E都在边BC上,并且FD∥AB,FE∥AC. 求证:ABC∽FDE.

学生结合问题求证内容,认为该问题是关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方面的案例,要求证两个三角形相似,要构建符合相似三角形的等量关系. 学生解题活动后,教师结合该问题案例,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设置出如下变式问题:

变式1:实践证明,我们将市场上供应的纸张每次对折后,所得的长方形均和原来的长方形相似,请问:纸张的长与宽的比值为多少?

变式2: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4,0),B(0,2),如果点C在x轴上(C与A不重合),当点C的坐标为多少时,使得由点B,O,C组成的三角形与AOB相似?

学生通过对问题条件分析,意识到该问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进行解决的案例. 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形式问题案例的思考分析,思考分析能力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深刻.

四、突出数学解题思想策略的教学

第7篇: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一、概念变式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在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大部分对概念的理解是不完整和不清晰的,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或基本概念时, 通过对式子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变式概念教学能有效促进概念的建构,尤其是那些学习数学困难有障碍的学生更为有效.

案例1:在学习“二次根式”的定义时,当被开方数a≥0时,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才有意义. 教科书用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当x是多少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如果采取如下的变式训练,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

变式1:当x是多少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变式2:当x是多少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变式3:当x是多少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变式4:当x是多少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变式5:当x是多少时,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变式6: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变式7: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二、定理和公式变式教学

在理解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利用变式使学生深刻认知定理和公式中概念间的多种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多向变通的思维能力.

案例2: 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公式的特点:

(1)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是完全相同项,另一项是互为相反项.

(2)公式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3)此环节可以给出几个变式:

(a-b)(a+b) =a2-b2

(a+b)(-a+b) =b2-a2

(a-b)(-a-b)= a2-b2

(-a+b)(-a-b)= a2-b2

变式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左边一项相同一项相反,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通过以上变式训练,是要防止形式地、机械地背诵、套用公式和定理,提高学生变通思考问题和灵活应用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的能力.

三、例题变式教学

例题是把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 例题变式教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把课本的例题加以适当变式,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结论等方面去理解知识,思维活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对例题教学的理解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案例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底长为6,求周长.

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周长为16,求底边长.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另一边长为16,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 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像.

变式1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而变式3中的“5”显然只能为底的长,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题的关键. 通过问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可见,这组变式题在“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让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同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习题变式教学

案例4: 人教版数学课本八年级(下)第104页15题:如图,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AG于E,BF∥DE交AG于F,求证:AF-BF=EF.

这道题里涉及到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对于最后的证明也是设定了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就题论题上,这道题就失去了真正的内涵,所以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将此题变形,拓宽学生的思维,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变形1:ABCD是正方形,点P是直线BC(除点B、C外)上的任意一点,BEAP于E,DFAP于E,然后探讨BE、DF、EF的数量关系.

学生作图:需分三种情况:点P在线段BC上;点P在CB的延长线上;点P在BC的延长线上.

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都可以找到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得出结论:点P在线段BC上,FD-EB=FE;点P在CB的延长线上,FD+EB=FE;点P在BC的延长线上,EB-FD=FE.

第8篇: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林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

16÷3=

32÷3 =    21÷3=

81÷3=   111÷3=    342÷3=

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与8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装沙实验,观察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就会产生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第9篇:线上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应用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的根本属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解答问题、思维探析等过程中,既需要自身学习主体的努力实践,又需要个体之间的配合协作。学习小组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开展和实施的基本组成“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已成为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形式。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功效,采用“各自作战”的教学形式,以学生自我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导致学生学习效能降低,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等意识的缺失。因此,我在近年来的教学活动中,结合问题案例教学实践体会,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探析,现进行简要论述。

一、在问题解答疑惑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借助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助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对疑难问题的有效解答。在实际问题教学活动中,学生个体在解答问题过程中,经常会在探知问题解答策略过程中“碰壁”,出现解题进程“受阻”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个体成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案例的解题关键,找准相关联数学知识点的要义,在问题解答的有效“切入点”上进行小组合作探析,实现对问题解答疑惑处的有效“释疑”,加快有效合作解题进程。

图1

这是一道二次函数抛物线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案例第二小题过程中,对确定O,B,E在同一直线上的问题解答出现“困难”,不能通过问题条件进行有效推导。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开展问题探析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知分析活动中,逐步认识到要确定O,B,E三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关键是要求出这三个点的坐标,然后确定。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将“疑惑”有效化解,有效解答问题,显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

二、在解题策略归纳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强制地灌输解题观点和解题策略,学生缺少亲身探知和分析的实践过程,对学习成果及学习经验就不会掌握地深刻。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探知、解答的过程,特别是总结解决问题案例方案策略的过程,教给学生、预留给学生,使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并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归纳解题策略和方法。

问题:如图2所示,A,D,B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BC、BDO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C和∠BDO是直角,试猜想AO,BC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如何,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2

在该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问题条件合作探析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析活动中,认识到该问题案例是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案例,所猜想的线段的大小、位置关系,可以抓住它的特殊情况分析其是否成立,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证。(其解题过程略)在总结该问题类型解题策略活动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结合该问题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要求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完成解题策略的总结活动。学生结合分析问题、找寻解题条件、进行问题推证等活动经验,认为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通常是要注意对题设进行分析,认真仔细观察图形,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先对特殊情况进行估测、猜想,然后再加以证明得出正确结论。

这一过程中,学生无论在解题过程的探析,还是在解题策略的归纳等活动中,都在集体合作的小组学习活动中,进行共同的学习解题活动。学生学习能力不仅得到锻炼,同时分析、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刻,更加高效。

三、在解题过程评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受自身学习条件、解题水平及数学素养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出现问题解答过程不够严密、解题方法不够正确、解题策略不够科学等“瑕疵”。这就需要学生借助于他人的指点和帮助,实现解题过程的正确评析,为高效解题活动开展提供方法指导,促进良好解题素养的形成。

问题:已知如图3,在ABC中,AB=AC,D在BC上,且DE∥AC交AB于E,点F在AC上,且DF=DC,求证:(1)DCF~ABC;(2)BD・DC=BE・CF。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