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起点;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86-02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起点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中居于起点地位,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范畴和全部学科内容的最基本范畴,它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必由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的研究现状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确定的问题上,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利益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历代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利益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产生和发展的,无论是现在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历代剥削阶级的利益都属于利益范畴。而这种利益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发展的萌芽。前面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居于起点地位,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其他范畴和全部学科内容的最基本范畴,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规定性,即从逻辑起点出发只能引出唯一的一条发展路径,而反观利益说,这种观点的定义过于宽泛,从它出发引出的发展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路径不相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相去甚远。所以说利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说法不是十分准确。
2.“个人与社会说”。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所宣扬、主张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存在差距”。[1]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逐步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可见这种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源,所以把个人与社会定义为起点范畴。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同个人原有的思想品德基础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即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个人实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差距。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全部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来开展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总是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规范个体化的过程,这使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达到了思维中的理性的具体,这种具体是把对事物的各个抽象规定综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期望实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我认为将个人与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终点范畴更恰当。
3.“现实的人说”。认为现实的人即有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人,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在需要的支配下产生的,真正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社会发展最终也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为落脚点,应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很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意义与价值,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现象中现实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应该将现实的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观念纳入研究领域。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认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客观事实。他们认为现实的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领域的高度抽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起点,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应该说在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的,理应重视人的作用,但是单纯地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有失偏颇,这种说法模糊了思想政治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体现不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4.“思想与行为说”。这种观点的研究上比较深入的是徐志远老师。他将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概括为:(1)它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2)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互相规定;(3)逻辑起点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4)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2]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观点,下面我结合徐老师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进行陈述:
首先,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按照马克思的方法论,“一个科学体系的形成要借助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涌现出来,而这个思维行程所开始的地方即逻辑的起点,它必须是最抽象的规定,是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的。”[3]所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要对思想与行为进行说明与阐述,引入的范畴都比思想与行为复杂,所以思想与行为在逻辑上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其次,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思想与行为应作为基本范畴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而要揭示这两个规律决定人们首先要探讨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来掌握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思想与行为作为逻辑起点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正是从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出发,一步步一层层地推演和展示出其中蕴含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其属性逐渐表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才不断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认和设定下来。
再次,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以胚芽的形式内在的隐含着后继规定的内容,一切后来的东西都可以而且必须从中合理有序地演化下去,因此他一定是整个理论体系得以进展开去,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实在基础。
最后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起点。因为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起点,是人类思维中最早出现的认识对象。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为活动一般是结合着生产与生活实践进行的,在把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的同时,也将礼仪、宗教等传递下去,所以思想与行为是人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对象。其次,思维的逻辑行程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致,人类的认识史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如此,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认识最早最深刻的范畴,主要表现在知行合一的论述上,既是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可见思想与行为是历史的起点。
徐志远老师的“思想与行为说”表述相当严密与完善,对逻辑起点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借鉴,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我们期待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深化,从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2]徐志远.思想与行为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关键词: 高校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第一要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主要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对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核心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师教育为载体,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和思想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本文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进行探讨,现研究结果如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要义,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师素质和理念教育进行实现,确保提高高校教育成效,培养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目标,通过其特色教育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提高。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全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全面化教育模式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教师的多元化渗透提高学生对其核心理念的认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实施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教师进行实际教育和隐蔽性教育,将教育全面化。通过对教师进行实际教育培养和加强,确保学生在形式化教育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初步了解和认识,建立高校思想教育框架;通过隐蔽性教育在日常中对所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化和完善,在实践中提高对高校思想教育的认识。
第二,教育自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高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主体的自主性教育进行高校建设,通过对受教育者直接和间接教育,将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提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通过实际教育的目的和潜在内容将教育自主化特色充分展现,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教育兼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有强制性与非强制性之分,将两种教育完全结合在一起,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教育当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常具有强制性,主要通过有组织的、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居高临下地把自己倡导的政治思想向受教育者进行强行灌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潜在意识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革,主要通过有思想深入教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兼及,实现显性教育和阴性教育统一结合,确保提高教育成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1.高校思想教育精神传承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得到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发展过程主要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历史思想教育因素和当前社会思想教育因素相结合,完善教师素质和思想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教育人员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逐渐融合、发展、完善,对整体教育细节进行修饰,确保我国德育发展,将传承建立在我国优秀思想基础之上,确保高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建国时期的爱国思想和我国历史思想文化元素相结合,实现对高校思想教育的传承,实现对高校教育的德育教育建设。高校思想教育对我国优秀文化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了传承的成效,对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高校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当前已经得到很大发展,已经将创新型教育模式融入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逐步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逐渐专业化、结合化,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从传承迈向创新,有传承完善逐渐到发展结合,确保从本质上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降低局部张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2.1 高校队伍思想主体发展
我国高校队伍思想主体发展主要从局部张力建立教育体系到整体合力确保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不断完善,提高整体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前的教育经验将教育主体纳入思想结构范畴,对其知识结构和思想本质进行建设。教师在这种局部张力之下,对高校思想主体发展进行经验奠定,实现主体教育的特定愿望。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确保教育效果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确保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识和对自身发展的渴望,实现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队伍不断扩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队伍中进行全面渗透,建设以高校思想工作、德育工作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在教育中教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进行控制,提高教师教育的主动性。我国相关条例明显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义指导意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不能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寻找,而应以现代社会的发展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将教师和学生的局部张力进行结合,提高教师对高校德育教育过程科学化、合理化的认识,结合成为整体合力,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凝聚力和教育效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合力形成,对教师进行主体实践、岗前培训、岗中加强,岗后教育,将教师和专业知识逐渐完善,建立完善的辅导网络体系。
2.2 高校思想队伍实践培训
在进行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人员对其思想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构架,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加强教育人员的实践培训,不断进行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发展。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高校思想队伍不断进行创新改革,确保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生命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践培训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念与外化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思想政治理念的认识,不断对自身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做到先育己后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理念和外化相结合,加强在教育理论中对教育队伍思想教育理念的外化,将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统一,实现对外化结合,真正做到教育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将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成才教育相结合。确保在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和成才教育相结合。确保在建设教师队伍中,将教育主体、指导思想、成才教育作为教师队伍的目标,确保教师队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建立高素质、高能力、高效率的专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适应性与主动性的统一,到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真正达到教育队伍培养的目标。
第三,将理论与具体活动结合。要确保将教育理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架和实际活动相结合,将教育队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可以通过具体实践,将教育方法进行模拟应用,加强对队伍的完善。我国要从实践中加强对高校队伍的评测,选取优秀教师,建立合格的高校德育建设队伍,确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
三、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建设的关键,通过对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确保提高教育成果,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标准,确保学生符合当前时展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念进行传承和发展,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确保我国高校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爱国 林亚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34-35
[2] 赵春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载体[J]中国青年政治报.2008,3(4):56-57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易班建设;网络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77-03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最高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开展各项工作的先锋作用。同样,对于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的实践活动——易班建设也有其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易班建设的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它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诠释是“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意识范畴的价值观,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适应并反映着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既然是居于主导地位并起统摄和决定作用的价值观,那么它就不是一般的价值观,而必然首先是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基础的本质,也或者说是反映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的本质的价值观,再或者说是人们对社会形态的本质和对这一社会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么一种上层建筑领域对现实世界有影响和指导意义价值观,必然在自然或不自然状态下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易班是信息化、网络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上海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针对“如何运用大学生普遍喜欢和习惯使用的网络应用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和思想疏导工作”这一课题而锐意创新的实践成果。但是,“易班”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也面临着诸多建设与发展的难题,例如:易班如何实现从课堂教育到虚拟网络教育的过渡、易班如何遵循网络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全员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宽松的舆论氛围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服务、易班如何实现网上互动与网下教育相结合、易班建设应遵循何种价值追求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该在一种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下得以解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易班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
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如何建设及建设的内容等问题则是亟需回答的。那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其实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支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从整体上把握易班建设的现实依据、突出解决易班建设的理论难题、追求易班建设的价值目标、指导易班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探索易班建设的发展机制的实践活动。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易班建设的实践价值
客观的讲,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有其赖以维系和发展的价值体系,其发挥作用则是从意识层面影响这些实践活动。易班的产生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结果,同样,高校在这个网络信息、文化铺天盖地的新的形式下也需要有易班这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有其现实的实践价值。
2.1 有利于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的易班,在向高校学生群体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当中,必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要在易班建设过程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即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决策民主化、意愿表达文明化、群体交流和谐化的环境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是在人性的、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它必然要在多层次、全方面考虑易班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其生存、发展一刻都离不开社会环境”[2]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摇篮,肩负历史重任,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迎合并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业余生活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网络,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因而,随着易班的产生和易班在高校里面逐渐建设和发展,抢占高校学生的网络生活的高地,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易班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开辟了一片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2.2 有利于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最后的归结点都是使教育对象从心底里认同教育内容,并将所受到的教育体现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等融入教育对象的生命里,促进教育对象的科学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其实从本质上突出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教育对象的生命之中,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取向通过易班平台潜移默化的植入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里面,让其从根本上认同和信赖这一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就是通过在易班建设过程中将这一些主流价值作为易班发展和学生接受的内容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换另一种说法,就是易班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的价值内容指导下进行的,它从内容上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锦上添花。
2.3 有利于探索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对于之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更多是通过主流的红色网站、高校网络思政平台网页、BBS等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的。但是,“易班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呈现开放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易班改变了单一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推进的管理模式,创新了管理的新形式,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易班平台的存在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3]易班从上海走向沪外高校充分说明了易班的发展活力和生命力,而易班建设的任务则接踵而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开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充分发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作用,在内容和形式上传播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及其他有利于公民身心发展的文化理念。从创新的角度,探索了一条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途径,构筑了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造就一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学生工作管理人才队伍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易班建设的实践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不仅要在理论层面探讨它的实践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实践活动指引下,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实践途径。
3.1 建立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在高校开展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易班建设方案与计划,制定严密的易班建设的分工制度,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的易班建设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到人,实行目标责任制,从制度层面上严格把关,把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立德树人”的长效工程来抓,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充分利用易班宣传“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以此影响虚拟世界中大学生网络品质和思想道德。
3.2 组建培养队伍,纳入建设规划 作为任何一项工程而言,最终的实践者不单单是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发挥团队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同样不可例外,做好这一伟大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好人才队伍作用,易班建设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必然要求要组建和培养一支人才队伍,其中应该包括专职的网络技术人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工作人员、对易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干部等。要把这些人才队伍纳入到易班建设规划的大蓝图里面,从整体上做一把握,也只有把易班建设所需要的队伍建设培养好,使他们在技术上过得硬、能力上有盈余、知识上不落后才能保证整个易班建设工程顺利开展并进行。
3.3 积极拓展功能,不断丰富内容 易班来自于学生,并要服务于学生,而且要在学生中发挥作用,“与社会交互网站相比,‘易班’的竞争优势在于能以具有较强归属感和凝聚力的班组为纽带,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共建的积极性,整合诸多高校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4]要让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处处有易班,那么就必须使的易班建设在建设内容上下大功夫,积极拓展服务功能,使得易班网页模块更多更丰富、应用程序更实用和满足学生兴趣,在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校实际、贴近网络热点、贴近思政教育主题,但是一定要把握价值和道德引导方向。
3.4 加大宣传推广,形成激励机制 任何事物影响力的发挥,首先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魅力),其次就应该是宣传。现在信息社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广告效应随处可见,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是有启发性的,这一实践活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让师生了解、熟悉易班,并在组织建设队伍中形成统一的思想,让学校学生社团成为主要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宣传活动的支撑力度,形成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在有宣传氛围、有群众基础的环境里有序进行。
3.5 依托可用资源,确保经费投入 做实事不等于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不单单是在书本上的理论,它更注重的是一种在现实中的实践,这一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一些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依托可以利用的资源,在经费上保证充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财富支持,在对应的相关部门下人员编制、物资保障方面予以最有效的解决。
3.6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人性的追求和对理想的追求,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是易班建设从理论高度上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不管是易班的宣传、易班的推广、易班的建设发展等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出发,以实现学生自由的、全面的、科学的发展。
4 结语
党的十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强调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在“三个倡导”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班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必然要在网络世界里引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是有一定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相信这一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会有序、科学、稳步的进行下去,并坚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杜飞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3.
[关键词]广场;修辞术;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K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06-01
古希腊城邦公共生活创造了具有明确政治含义的“公民”,并且创造了投票、抽签和公议三者结合的复合式民主。古希腊民主试图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政治权力,都能够参与政治,而不是只让民众进行统治。而公民大会保证了这一民主政治的实现,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公民大会的召开由此导致了“广场”产生。古希腊广场提供了人们“说话”的权利,人们在广场上集中,在这个非私人空间中实现信息的公开化,每个人都有发言表达意见的权利,人与人之间进行平等的辩论,在公共领域中实现对意见的检验。广场使古希腊公共生活的实现成为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广场,即一个开放的“无形”广场与“有形”广场。
1、无形广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框架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是没有限制的,它要在一个国家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活动区间。也就说,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党统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开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党和阶级服务的,这个框架框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以及公权力的运行边界、主导意识形态的范畴等。
2、有形广场――思想政治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形场合
任何一个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个有形的,可供活动的客观场合。古希腊公民的集会有广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需要这样一个“广场”。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家庭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室、家庭、媒介都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形广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离不开这些有形的广场。
这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传播的基础,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广场”在进一步拓宽。对于“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人们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的出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工具以及海量的信息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引导健康的网络舆论,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优势和便捷,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更多的空间中发出更强更远的声音。
广场是人们进行辩论和意见交换的地方,公民在广场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意见表达的过程中,有些意见被认同,那么将在广场上持续下去,有些意见不具权威性,就在意见交换的过程中被淹没,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意见的交换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这种意见的借鉴与融合。
1、意见来源于不同学科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学科与说寻章摘句是毫无联系的,所有的学科之间都有共通之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教育与哲学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与政治学相关,其法制教育与法学相关,其道德教育又涉及伦理学,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又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不应是“闭门造车”式的,应该是多学科的借鉴和融合。
2、意见来源于本学科内部不同的声音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而言,对于同一个概念或者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体系、规律等学科系统本身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允许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部不同的声音,允许不同理论之间的较量,而那些经久不衰的,精华的声音最终会留在广场之上,成为领导者和引领者,没有一种学科不是在这样一种理论的博弈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3、意见来源于让受教育者“讲话”
较高的文明不仅意味着较高的经济水平和物质生活,而且意味着更有魅力的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这样的一种精神生活,让受教育者在思想境界上获得较高的发展,但是,这种“精神生活”并不是精神上的束缚。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不是高高在上,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听听底下的声音,站在受教育的角度考虑学科的价值型和认同性。受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无可厚非的发言权的,喜欢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内容,期许达到什么样的结果,都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参考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是通过受教育者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触及受教育者思想本身,实现对受教育者从身体的治理转向心灵的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传播到主动接受的转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社会思潮;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41-03
中国的社会思潮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导功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过程中与社会思潮的对应向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方向。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组成和实际作用进行研究。从价值角度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引导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概念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概念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有一个从纯粹的学科概念到被错误地赋予贬义的政治概念,又从政治概念转变为一个中性、肯定的概念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以此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共性主要这样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都具有固定、特指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明显阶级性、政治方向性和思想超越性,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教育活动。它的本质之一就是阶级性,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样,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阶级性作为意识形态最本质的特征,从实际作用看,为社会政治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引导人们达成政治共识来为巩固社会政治制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服务。而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其首要的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作辩护。意识形态对于其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凝聚作用、社会控制功能也都是服务于社会政治需要的。从社会政治价值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在其诸多社会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等作用,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也是其诸种价值中的首要价值。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在本质、功能和价值上的一致性,对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可以得出结论,即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该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在观念上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现没落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和体现先进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上述三种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融合。当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时,统治阶级往往采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化传播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思想,从而使其得到广泛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达到的效果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导社会思潮的根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思想趋势或倾向,并反映了某种利益或要求;它属于群体意识的范畴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所以,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领域,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意识形式,它植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是所属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从思想层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对应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等,对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社会思潮是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阶段发展和社会生活演变相伴随的思想观念社会现象。当社会处于转型和变革时期,社会思潮的出现更是此起彼伏,从它们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中可以看到一定社会历史的现状和走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领导地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必须在了解社会概念和前提的基础上,分析出它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判断出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社会意识可以按照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是一种相对较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直接反映人们对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要求,具有不系统、易变化、自发性、直观性等特点。社会意识形态则属于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稳定性等特点,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比较理论化、
系统化,影响也更为深远。社会思潮相对于社会心理而言,理论化、系统化程度要更高一些,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比还处于理论的较低阶段。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各自与社会存在互动,同时相互之间又有互动,内部之间互动的联系纽带就是社会思潮。因为,社会思潮从社会心理产生,当一些共同的社会心理以一种较为系统的形式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思想倾向并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对社会意识形态有较大的影响,它变化的方向、规模、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趋势。“社会思潮是由社会心理发展而来,它的进一步发展会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不会停滞不前,它要么得不到更多的响应而回归为社会心理,要么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说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牡会思潮逐步实现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由此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并非所有社会思潮都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只有那些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中去的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才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方向上和程度上的不同作用,社会思潮在发展过程中,其指向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客观影响表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冲击和威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思想素材,使主流意识形态得以补充和完善。由于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对社会思潮保持高度警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正确的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交锋的过程。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也有影响,当社会思潮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性质上不同的时候,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限制,决定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这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旨所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
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原则上应坚持一元指导与多层次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党的主张,必须将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中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即使是资本主义多党制国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和传播的意识形态也是一元的,而不可能同时传播多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此来规范思想和凝聚共识。也应注意意识形态功能的多层次性,需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利益并兼顾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并要服从和服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满足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接受需要。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善于容纳不同的思想,倡导学术自由,鼓励人们大胆地进行思想探索和自由讨论,以此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保持社会思想的活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正确认识校园文化,要从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入手,从而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其独特的隐性德育功能。
关键词:
校园文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而校园文化是对中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主要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内部,以师生和其他教职员工为参与主体,体现校园办学理念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连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掘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一、校园文化成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能性
校园文化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三观”,不能单纯地靠灌输一种方法,还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借助必要的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校园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学生的目的,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建筑设施,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最后,教育正处于变革、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纳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二、校园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是一所学校要发展的内容,也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好的校园文化,除了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还应具有规范师生行为,对师生进行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凝聚学生群体力量,保证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激发学生内在动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作用。
1.校园文化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层面指导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联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学。校园文化渗透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同时也丰富了科学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涵。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弥补了单纯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形式化的缺陷,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开展教育,更多层次地诠释教育,体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教育理念。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多样,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形式单一,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借助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校园文化蕴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导向和情感熏陶上,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很好地培养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价值观念也在形成过程中,可以说价值评判标准是鱼龙混杂的,引导中学生树立符合时展要求及趋势的价值观念迫在眉睫,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环境和强制性的制度,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中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起到引导和塑造的作用。其次,优美的校园环境、高尚的师风,一方面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能使中学生愉悦身心。审美过程可以消除疲劳,疏解不良情绪,利于身心健康。最后,校园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形象生动、可参与性强、渗透性强等特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
中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隐秘、自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要好,受教育者在渗透性的环境中愉快地接受效果更好。
(一)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打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不会硬性地规定师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好的校园文化总是传达着学校精神,激发师生的奋斗热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师生,起着导向、规范和凝聚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也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师生在学校内度过了大部分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教室是中学生看书学习的地方,是大多数学生待得最久的地方,对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个班级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室,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气氛温馨的教室给人归属感,各班创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既增强了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又把每一个同学紧紧凝聚在一起。人文性的装饰也是十分必要的,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会让学生耳濡目染,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例如,开学之初就建立一本班级纪念册,可以由每一个学生随时更新里面的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也可以是有感而发写的一段文字,还可以是一首诗等。还应该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这样,走进一间教室就不会感觉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人气”的学习的地方。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的地方。校园里面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等,都充分显示了校园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装饰景观要与学校自身特色和风格相结合,建筑、绿化要相互和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鼓舞人。校园文化宣传的平台包括板报、墙报、校园广播站等。学校的报刊、广播、黑板报、墙报等传播媒介,都应直接向师生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墙报的设计和绘制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校园广播推送的故事、音乐,都要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尤其要重视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加强网络宣传和引导,更有利于方便快捷地传播优秀的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品位,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就是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精神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1.从内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加强中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导向和熏陶作用。首先应该强化中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感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应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积极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善良、正直、有担当的人。最后要注重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也有死灰复燃的趋势,人为地切断中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因此,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规范了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我们应弘扬主旋律,培养中学生的鉴别好坏是非、抵制错误思潮、自我约束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从外注重文化氛围的引导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单单要从内塑造,还要通过外界的积极影响来提高。优秀的师风、学风,会时时给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中学生传递正能量,全面地影响中学生的“三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需要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教师在校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二是加强教师教育,进行师德师风培育;三是开展师德师风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育人必先育己,最有效而且最重要的师德师风培育就是教师加强职业认同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风建设直接关系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学风建设上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严谨、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来说,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
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需要借助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文艺、体育、美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品德教育和心灵熏陶。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注意:一是每一种文化活动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可以结合各种主题和热点问题、传统节日,通过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坚定其爱国信念;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有计划地开展歌咏、舞蹈、书法、绘画及各种体育竞赛;三是积极组织和扶持学生艺术团体和运动团体,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活动有时会偏向于形式性和娱乐性,所以,并非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若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内涵深刻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致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借助一些纪念日、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等。除了传统的文艺表演、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还可以结合当前流行的综艺节目形式,以创新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同时更要强调思想性。也可以把这些节日设计成为系列活动,使之具有连续性,增强其在学生心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周申康 单位: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摘要: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尤其是在顶岗实习期间,融和了学校、企业和家庭等社会力量,通过学校设置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企业员工教育中职业精神的示范作用、家庭的鼓励作用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等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与社会接轨,加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关键词:职业精神;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顶岗实习”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此期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凸显重要意义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实习的稳定及效果;另外,作为社会人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加强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及促进高职学生精神成人,如何以职业精神培养引导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职业精神的定义及内涵
职业精神具有较强的职业特征,是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行为表现。①职业精神是对待从事的职业特有精神传承和表现风貌,是一种将职业当作终身奋斗事业的道德情操,职业精神包涵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等多种要素。职业精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精神文明层面,是随着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使得市场经济在这一“剂”的作用下得以诚信、稳健运营。
二、职业精神的培养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职业精神培养丰富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涵还是着重于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意识、法律观念和职业素质等,其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职业精神教育,但培养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职业精神的要求,职业精神培养更加侧重于岗位范畴中的意识和精神要求,所以职业精神培养更加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职业精神培养有利于加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精神,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内容已经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从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融合职业精神教育要求,才能满足实习教学和生产工作的稳定性、进取性,才能加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3、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内涵和谐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互为基础,各自的内涵上也互为补充,从学校到社会、从思想政治教育到职业精神培养、从学生到社会人,顶岗实习成为一个转化的平台,承载着高职学生学习和工作环境的转变、思想的转变和身份的转变,最终实现社会文明的转变。
三、以职业精神培养引导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一)高校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其中,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精神教育主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最紧密的一部分,企业最需要的是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作为职业院校,以职业精神为核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满足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发挥企业员工教育的示范作用
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存在着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事实,但对实习生的管理和考核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系统的机制,培训机制也不完善,经常形成实习学生思想开小差――出工不出力或者实习不能长久,学校也苦于经常更换合作单位等,都是高职学生缺乏职业精神的体现。职业精神的培养要依赖于企业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和管理机制,与企业职业精神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密不可分,最好是为实习学生单独设立培训体系和管理机制,引入企业员工教育案例教学,强调职业纪律的遵守、培养职业态度的风貌、教授职业信誉的形成、促进职业理想的树立等。
(三)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和家庭等社会力量相互配合、加强引导
针对当前社会学校教育普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唯有发动全社会参与,营造一种家庭鼓励、学校指导和社会培养三位一体的融洽环境,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富有较好职业精神的学生。从顶岗实习的特点来看,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最好的一个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时期和平台,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和家庭的社会各界形成了一个密切配合的有机体,几方力量应该形成合力,同时以职业精神培养引导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促进学生的成功成才。
(四)学生自我教育强化职业精神学习
的德育论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倡在人民内部让人民“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提倡“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并且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②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已经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转变,同时应该自觉树立职业精神学习意识,自我教育不是教师或学校对学生的一种放任,而是给学生提出具体的目标,同时告知学生应该遵守的底线和原则。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的层面和人员比较多,开展的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复杂,但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高职示范院校,也都存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的教育问题,并且也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旧是社会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难点,只有不断更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块、研究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寻找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与时俱进的探索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措施,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健康心态、崇高理想和过硬技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CSZ13038
注解:
①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6.
②.论人民民主.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12-1413.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商振.职业精神[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教育;亲和力;价值;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亲和力”源于化学和生物学,后逐渐引入到社会科学,尤其在心理学、教育学上被广泛使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亲和力”的解释是:两种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心理学则定义为: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在教育工作中主要认为亲和力是真爱、是亲近与结合的力量、是一种涵容度,亲和力反映的是工作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和接受度等。
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1]:高校德育亲和力是指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素质,通过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观念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机制,在德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与结合的力量、一种心理需求能力、一种感染、凝聚、吸引、感召的力量。其具体表现为德育施教主体,德育工作者和工作组织与受教主体之间相互亲近的动机和相互亲近的行为。[2]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亲和力,既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各种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彰显出来的独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指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亲和力是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艺术力量的和谐统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引导力、转化力、纠错力、团结力、吸引力的综合展现。[3]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上述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界定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因素来理解的,这两者的确是教育实践的核心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集中体现。然而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含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而且还包含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情境等互相联动的要素。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必须进行立体的、互动的考察。
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又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自身因素,通过各种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彰显出独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亲和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传递的价值观念被教育对象所接受,成为个体活动的价值标准。后者主要指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满足了社会的相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正是在各要素的动态结合和持续发展中展现其吸引、融合的能力和水平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当今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及价值观上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传统的“熟人社会”被“生人社会”打破,大众文化对生活的渗透逐步加深。这种转变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样的,需要重新确立价值和行为标准。面对这样的现实,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教育对象在选择、权衡中确立正确的参照系。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是心智相对成熟的青年,他们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独立意识较强,判断是非的能力正在形成。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更加注重教育对象的主动性。但纵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始终是教育实践的主宰,在信息的收集和舆论导向的把握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则成了被动的受众,无法大胆沟通与交流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滞后性明显。因此,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亲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显出巨大的价值。
(一)增强大学生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力、认同感、接受度和参与性
富有亲和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信任、尊重、理解、关心学生为基础的,它是以开放互动、民主平等的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德育生态。这种从实际生活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出发,知、情、意、行并重提高其品行的德育,能增强大学生对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理解力、认同感、接受度和参与性,激发其提升思想品德修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提高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及工作效果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施教者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新的德育理论、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而这些都以德育工作者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在与大学生的共学、共事中获得学生的接纳与认同,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工作效果。
(三)促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富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德育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的制定,还是德育环境的优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德育组织管理的运行,都因注重科学性、民主性及艺术性而能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从而促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观条件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它是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干部职工价值观的变化及出现的新特点
研究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分析认识和了解当前干部职工出现的价值观上的新特点,从而引导他们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一,随着我们逐步进入经济时代,过去倡导的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转变为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同时追求更多的个人利益。我们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都提倡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作为一个人基本的价值目标。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过去的统一的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为单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丰富多样的消息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干部职工的价值选择。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社会媒体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各种好的、坏的社会新闻、事件经过社会媒体的渲染、传播被不断放大或扭曲。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干部职工价值观的形成和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正确、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之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干部职工能够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第三,快餐文化的盛行使得干部职工放弃了原来一直秉持的坚持奋斗,实现长远目标的价值观念,转而更加热衷于注重眼前、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社会节奏的加快使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急功近利,而摈弃了过去一直提倡的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这样的价值观念对单位、企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单位、企业,必然有着一批学术过硬、技术过硬、品格过硬、作风过硬的职工。其中前两者侧重的是技术条件,可以看做是一个单位、企业的“硬件”,但是后两者侧重的却是干部职工个人的品德条件,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单位、企业的“软件”。
二、积极培育干部职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在现阶段需要解决并做好的重要工作,这是因为:
第一,政策制定,理论先行。现阶段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单位、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干部职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广大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以便在单位、企业中更好地贯彻执行是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才能做正确的选择和正确的事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发展的大前提下,如果意识形态的工作没做好,那么就会出现大问题。
第二,转变观念,革新方法。在深化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 团结、动员、教育职工,并不断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使之把精力投入到单位、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工作方法,提高教育效果。改革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单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也必须是为经济工作服务的,只有密切结合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时刻关注干部职工的观念变化,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因此,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为单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原则,改变观念,由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转变为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服务性教育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细枝末节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三,及时沟通,科学引导。是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职工思想观念发生倾向性变化,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教育引导,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和完成单位、企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同样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鼓舞人心献计献策,凝聚力量努力工作。无数事实证明了一个真理:在单位、企业中,经济工作离开思想政治会走不远,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经济工作会走不稳,只有把两者很好地、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既走得远又走得稳。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观念及其附属的利益关系也不断受到冲击。因此,在市场面前,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商业法则决定了单位、企业的命运,更影响着职工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以来,竞争的加剧使单位、企业难免会落入低谷。在单位、企业处于困境状况时,如何使职工振奋精神,渡过难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了。只有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单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确保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这些都属于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更是我们党在十报告中反复提及并倡导的价值理念。
三、理论联系实际,真抓实干。
(一)、从“领导干部”入手,加强理论武装,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党员、干部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成自我意识,才能为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和奉行。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手机、网络等传播媒介,采取邀请专家讲座、培训辅导、宣讲报告、知识竞赛、外出学习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干部职工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 二)、从 “生活小节”入手,注重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要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践行“八荣八耻”,努力在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下功夫,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得到教育。
(三)、从“身边模范”入手,注重典型培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典型人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通过学习宣传道德模范们的先进事迹,给群众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教育,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 四)、从“社会焦点”入手,提高引导水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社会思潮是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客观反映。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要始终坚持尊重差导、包容多样的科学态度,区别情况、辩证分析、正确把握、善于引导。对社会热点问题,多用解疑释惑、形势政策教育等方法进行引导,并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对思想认识问题,则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理顺情绪,加强正面教育。对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方法上坚持以理服人,对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必须严加堵截、有力抵制。既不能因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强求一律、排斥多样,也不能因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放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要紧密结合人们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实际,力求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发展变动中求提高,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既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理想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
总之,要坚定不移地依靠职工群众,这不仅由于职工是单位、企业的主人,更因为单位、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主体是职工群众,单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还在于干部职工群众。因此,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在面对改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对职工中出现各种各样心态才能因势利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保证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套,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