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微信;微博
一、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宣传工作研究背景
1.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互联网业最早兴起的国家。世界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美国网络宣传的发展,尤其是传媒网站的发展,常常因其在世界上领先一步而产生广泛影响。网络传播及网络新闻业成为热门话题,发生在因特网迅速发展为“第四媒介”、传统的新闻传媒加盟网络的实践迅速崛起的20世纪90年代。
2.国内相关研究
早在2011年李彦宏就用“互联网思维”的概念,意思是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围绕新媒体的著述颇为丰富,但更多的是新闻传播和实业界人士从传播技术和营销的角度入手研究。这就导致宣传理论的研究就事论事,缺乏传播学视角。因此,目前互联网思维下对宣传工作的新规律的研究与实践大有可为。
二、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必要性
1.开展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需要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正在博弈与碰撞中冲击人们的传统观点,动摇着人们的价值观,高校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聚集地,思想活泼的青年学子首先感受到了这种思想和观念的煎熬与挣扎。高校宣传工作者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从来自世界的各种文化思潮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财富,同时要敢于、勇于直面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2.开展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是依托新媒体、紧跟时代步伐的需要
从工作性质上看,高校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工作;从工作内容上看,高校宣传工作也是思想文化工作;从工作职责上看,通过宣传教育,为高校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舆论环境和动力支持。新媒体代表着当前人类科技的最新成果,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高校宣传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服务高校师生。
3.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对外宣传工作将成为主流
高校是青年学生汇集的主要地方,而青年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高校外宣工作者只有掌握好新媒体才能更好的让新媒体宣传深入人心。既然要做新媒体宣 传,那么新媒体平台是一个必需品,目前主要的新媒体平台有微博、微信、网站等相关的新媒体平台。
4.高校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利用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教育、新闻传播、文化引领的探索,高校官方利用较多的新媒体是微博。据《“985”高校新浪微博调查报告》研究显示:69%的“985”高校已开通认证微博,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是第一个开通的学校,7.4%的高校 “官博”粉丝超过十万。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认为:“高校微博平台具备塑造形象、加强交流、促进教学、提供服务、增加资源五大职能。”同时,相对于高校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来说,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借鉴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是当今互联网技术的核心。
一是运用大数据分析,使宣传思想工作精准发力。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可以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受众的特点、需求,有针对性地精准“点穴”,做好工作。
二是运用移动终端,增强传播效果。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6.68亿,其中,手机网民5.94亿,占总网民数的88.9%。用好“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就可以使宣传思想工作低成本、广覆盖、快传播,增强宣传效果。
三是线上线下全方位联动。宣传思想工作成效要看是否融入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网络平台的支撑,与学生创新创业融为一体,与校园文化营造互促共进。网络虚拟空间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更有利于宣传手段推广和创新。
五、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高校宣传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促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林爱清.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2]许明.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新闻窗,2001(2).
[关键词]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09-02
目前随着移动通信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结合,以移动支付技术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商务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市场前景普遍被业内人士看好。
1移动电子商务简介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指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并利用无线网络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实现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服务的梦想,具有比传统电子商务更强的吸引力。
2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
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从电子订票、自动售货机支付,到通过无线设备实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在线选购和支付,以及金融交易和其他银行业务等。具体说来,移动电子商务能提供以下服务:PIM(个人信息服务)、银行业务、交易、订票、购物、基于位置的服务、娱乐、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无线商务办公活动等。这些服务在企业用户、专业人士和普通消费者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目前更多的服务供应商致力于推出更多的移动Internet内容和服务,如即时信息、工程设计、分配、物流、医疗保健、销售自动化、市场营销、CRM、任意位置的电子邮件、基于位置的宣传等。
3移动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
移动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共同组合下产生的,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无线应用协议(WAP),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WAP是一种通信协议,提供了一套开放、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很容易访问和获取以统一的内容格式表示的Internet或企业内部网信息和各种服务。
(2)移动IP技术。它是实现TCP/IP网络漫游功能的一种网络技术,主要解决局域网络无法延伸的问题。它对TCP/IP网络协议做了必要的补充,使之支持网络外延的漫游功能。
(3)“蓝牙”(Bluetooth)技术。它是由爱立信、IBM、诺基亚、英特尔和东芝共同推出的一项短程无线连接标准,作为一种低成本、低功率、小范围的无线通信技术,旨在取代有线连接,实现数字设备间的无线互联,以便确保大多数常见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之间方便地通信。
(4)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它是一种基于GSM(全球移动通信)制式下的无线广域网技术,速率可达115kb/s,可快速接入数据网络。
(5)3G技术,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在所有无线环境中提供至少144kb/s,或384kb/s的速率,在室内和低移动性时提供2Mb/s速率,能够提供出色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话音、分组数据、多媒体业务等。
(6)移动定位系统。它能够向旅游者和外出办公的公司员工提供包括紧急救援、车队管理、票务、基于位置的收费、当地新闻、天气及旅馆等信息。
4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2004年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专家对移动电子商务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并总结了十个关键的发展趋势:
(1)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炒作将达到顶峰。
(2)企业应用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心和热点。
(3)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进行事务处理和交易。
(4)移动电话中将集成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这为移动商务带来新鲜的风气。
(5)智能手持设备的显示屏将有所改善,但是表格输入和原始数据输入依然存在问题。
(6)移动安全性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7)语音网络导航仍在研究之中。
(8)移动通信设备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但依然将继续保持多种设备共存的局面。
(9)无线通信设备上的广告将继续增加。
(10)移动通信运营商必须改变他们的业务销售策略。
总之,移动电子商务的各种发展条件已经成熟或正在成熟,其商业模式和主要应用领域也逐渐清晰。移动电子商务相比于传统的电子商务,最大特点是给商务活动在时间上最大的自由。由于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处于“旅行状态”(包括上下班),而且旅行状态越多的人越是主流消费人群,越是主流消费人群越重视时间观念,在此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必然得到蓬勃发展,成为本世纪主流商务模式。
参考文献: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当下的社会风貌,“移动互联”应是其中之一。所谓移动互联网,就是“将计算机网络科学领域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电子信息科学领域的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兴互联互通技术”。[1]简言之就是移动通信+互联网。如果将PC互联称作互联网技术1.0版本的话,那么手机互联就是互联网技术2.0版本。这种由3G/4G、WIFI通讯技术和智能手机引发的移动互联网热潮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社交方式。这种改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业制造、市场营销、农业生产、教育教学、旅游票务等,这其中影视生产制作是最大的受惠者。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上升为国家决策,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实近期的影视产业链条上,从上游的投资到中游的拍摄,再到下游的宣发、营销、票房,已经显露出“互联网+”的身影。影视产业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专业电视机构、影视剧中心等传统“大制作人、大导演、大剧组”这样的高大上模式,而是拓宽至视频网站、手机APP等网民、用户、大V的草根模式。
这是最近几年互联网视频领域的几宗大事件:1.2010年8月20日,中影集团与优酷网联合制作《11度青春》,微电影的概念从此诞生;2.2013年2月1日,在Netflix网站上,美国自制剧《纸牌屋》第一季面向全球同步首播;3.2013年6月13日,首档网络自制户外真人秀节目《侣行》在优土网正式播映;4.2014年3月26日,阿里巴巴一款理财产品“娱乐宝”,网民只要出资100元人民币,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作品成为制片人之一,预期年收益7%,开启了影视融资的众筹时代;5.2014年4月28日,马云的阿里巴巴以16.5%的股份入股优酷土豆,二者建立起投资与合作关系;6.2014年8月4日,由搜狐视频自制的16集网剧《匆匆那年》在搜狐网上线播出;7.2014年10月17日,苹果iPhone6在中国大陆开售,实现了高清1080p拍摄、慢动作拍摄、延时拍摄功能;8.2014年11月19日,小米以3亿美元战略入股爱奇艺;9.2015年2月18日,32岁的春晚首次进行微信“摇红包”互动,直播当晚总计摇110次,并且首次在爱奇艺网站同步播出,播放人次数达7000万左右。
从上述九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影视融资由中影、博纳、万达、华谊等传统影视公司单一发行向电商、高科技企业等多元众筹转变;影视节目播放平台逐渐由传统的电视机荧屏、电影银幕一屏独大,向荧屏、电脑、手机、IPAD多屏融合转变;影视节目制作逐渐由传统的官方正统影视机构PGU(Professional Generate Content)向民间草根个体UGC(User Generate Content)转变;作品质量由收视率、票房的经验判断向大数据的精准计算转变。这就是当下最新、最前沿的影视行业现状,一个深深打上“互联网+”烙印的文化创意产业。
作为培养影视编导人才的高校,如何把握当下的行业实际?如何培养出满足“互联网+影视产业”需求的职业工作者?如何凸显学生的应用型特色?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多个,但结合农业高校编导专业的办学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实施“移动互联网+”计划,依靠移动互联网强大的传受互动优势、大数据优势、媒介融合优势、碎片化阅读优势、个人即媒体优势来改革编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影视课堂教学,改变师生传受关系。
一、构建以新媒体电影制作为核心的知识板块
当下网络视频的概念已经由微电影向新媒体电影转移。任何时代,媒介的本质任务仍然是内容的传播。无线广播、电影电视、平面报纸、互联网站、微博、微信、APP等这些都是内容的载体和渠道,如果只有它们而没有内容,就像是高速轨道上没有动车一样,失去动车的高速轨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内容为王”永远是铁的定律。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达4.33亿,视频流量已经占到互联网总流量的66.7%,好多部电视剧在互联网上的播放量超过10亿次。在过去几年,BAT(百度、阿里、腾讯)已经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建立了强大的渠道资源,而现在,更多的是UGC,需要有更多的内容提供给用户。这时,优质的新媒体电影资源就能更凸显其价值。
新媒体电影是最近几年才涌现的概念。它是“指以有线或无线网络为传播工具,电脑、手机、IPAD等载体为主要接收终端,同时兼容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的网络视频”。[2]新媒体电影的影片时长不定,短则数秒钟、数分钟,长则几小时,但一般以十分钟左右居多。未来的新媒体电影定将与传统电影、电视剧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各自发展出适合自己媒介特点的模式和形态。
新媒体电影是“为网络而生,为网络用户而生,为数字化社会而生,具体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大家都还在摸索”。[3]最近几年互联网视频领域的几宗大事件启示我们:一定要为学生搭建新媒体电影制作的知识板块,如大数据挖掘、用户体验分析、播放行为记录、粉丝人群结构、剧情众筹、微信营销、活跃APP气氛、IP开发等,将新媒体影视概念引入高校影视课堂教学与创作,将以往以微电影为中心的影视教学提升为新媒体电影中心,丰富和发展编导专业的知识结构。
目前《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致青春》、《左耳》等以校园青春为题材的影视剧火爆播映,带动了IP化创作。所谓IP化创作,就是基于已有的影视素材、网络小说进行二度创作、再生创作。农业高校的编导专业往往定位于培养“影视艺术工程师”,侧重学生影视制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形成了“实验+实习+毕业创作”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微剧情片、微纪实片、微先锋实验片拍摄为主。作为编导专业,其实也完全可以通过IP化创作的方式,由大学生用户众筹一部新媒体影视作品,比如《C9回家》系列片。《C9回家》是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创作的3D动画院线电影,该片采取科幻叙事的策略,以来自外星球的C9的“地球之旅”为故事主线,向广大观众传递“关爱海洋生态平衡,关注人类共同家园”的美好理念。《C9回家》其实就是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影视IP,通过网络曝光、电影节预售、参加影展等方式已经积累了大量粉丝受众。学生以《C9回家》中的人物角色、场景、故事情节为创作元素,紧密围绕这些元素展开丰富想象,编织剧情,将《C9回家》改编成时长为10分钟的系列微电影。在全民关注环保的当下,这样的作品有话题性,便于传播,甚至还可以将公益广告信息、品牌形象巧妙地渗透到剧情当中,使受众不产生隔离感,实现“合理植入”的境界,将注意力资源巧妙地转化成微电影口碑。
二、开发大学生新媒体电影跨屏传播平台
正所谓内容为王,渠道为后,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新媒体电影的价值所在,才能让微电影过渡到新媒体电影。但从两者占比来看,“内容和渠道依然遵循着二八法则:内容占80%,渠道占20%”。[4]所以在构建以新媒体电影制作为核心的知识板块时,必须针对编导专业大学生新媒体电影进行渠道开发,设计并开发基于PC和手机媒体的网站,将学生拍摄的新媒体电影上传至网站上,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在PC/手机/IPAD、iso/Android间跨屏传播。
跨屏传播是指“通过统一账号绑定,进行PC和移动终端之间的跨平台同步,直接穿越到其他移动设备上,增强用户的阅读衔接性,有效地串联用户的碎片时间,给用户一个快、简的全面体验。”[5]多屏的使用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媒介消费的潮流,这种消费者的媒介行为嬗变,使得视听节目在桌面PC、手机、电视机等终端间进行跨屏整合优化。
新媒体电影的微时代特征恰好适合进行碎片化阅读。其时长在10分钟左右,甚至还要短。如果采取高清1080i格式,10分钟的微电影其文件大小约为2G,上传至网络平台后,其占用的存储空间很小。如果本校网络服务器不能满足并发式多用户访问的功能,可以利用优酷、爱奇艺等技术成熟、功能优越的第三方视频网站。将大学生新媒体电影上传至此类第三方网站上,而在本地开发设计一款基于PC桌面、手机客户端的前端访问页面,将第三方网站的资源链接到前端页面,实现新媒体电影的跨屏聚合,方便粉丝用户的精准访问,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RBL模式探索
移动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技术驱动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移动互联设备(如无线上网的便携式计算机、IPAD、手机等)为移动学习创设了情境,海量的网络资源,不受时空约束的媒介环境,实现了“4A”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学习。“学习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和信息文化目标的学习”[6],这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或者称为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移动学习的RBL模式探索是“移动互联网+”计划的最强大体系,它将移动媒体视为学习材料,并参与到学习者知识建构中来。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确实如此,如今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手机的时代。手机作为当下最强大的知识媒体,它对影视教育的改变实在是太多了。
目前,不仅RBL学习模式的硬件条件已经成熟,而且学习者主体的心智技能也已经成熟。中国互联网的民用普及起始于1995年前后,目前90后大学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婴儿,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网络世界里,对网络技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拇指族、微博控、刷屏党是这些大学生鲜明的身份标签。在使用手机、IPAD移动媒体进行学习时,这批网生代几乎不存在信息贴现(信息贴现也叫信息折扣,指因获取信息的技术障碍,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不能被受众搜索或阅读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
在农业高校编导专业的办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越性,减低局限性,探索总结编导专业移动学习的特征,构建以移动互联网影视资讯、资源为中心的RBL学习模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中影像类APP有美图秀秀、海报工厂、TED、美拍、图解电影、Camu;微信公众帐号有编剧帮、影视独舌、电影助手、钛媒体、豆瓣电影、外滩电影手册;慕课资源有Coursera、edX、Udacity、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果壳学院;视频分享网站有爱奇艺、搜狐视频、优酷土豆;社交群组有朋友圈、拉片室QQ群、腾讯视频原创作者QQ群。
上述移动学习资源带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对基于书籍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师生角色、课堂模式、教学设计模式等一系列变革。作为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启发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更强,真正实现了“双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模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常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部分专业课程如影视作品分析、影视艺术概论、世界纪录片史略、中外电影史等都需要学生观摩大量的影视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短短45分钟的课堂根本满足不了影视剧的观摩需求。在“移动互联网+”的语境下,教师只需提供影视剧片目,学生在课堂外自主规划学习进度、学习节奏,观摩作品、看影评、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然后回到课堂进行拉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深入学习课程材料。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电影《小时代》开篇用狄更斯的《双城记》做注脚。同样,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影视编导专业来说,利用移动互联网的O2O、P2P等社交模式和技术特征,将其应用于农业高校编导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全方位、全流程之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会赢得时代机遇,推动农业高校编导专业更好向前发展;反之,将会被时代抛弃,错失专业发展契机。
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今天的手机功能极为强大。手机媒介的使用涉及信息交流、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作为手机媒介普及率最高的群体,大学生并不能做到正确地认识手机,正确地使用手机。他们在手机媒介使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使用时间过长,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在4小时以上的占总体的36.5%,超过大学生总数的1/3。除去吃饭、睡觉等必需时间外,这部分大学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手机相伴。每天使用手机少于30分钟的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使用以电话和短信为主,这部分大学生只占到总体的8.2%。
显然,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对手机媒介的使用缺乏自我约束,甚至会沉迷在手机提供的娱乐项目中无法自拔。由于手机使用时间较长,这部分大学生用于正常学习的时间减少,影响到学业的完成。
调查中还发现,手机媒介的便利性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这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分割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些大学生还因此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手机随身携带,方便使用,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自习室或是在图书馆,都会不时拿出手机使用。调查中,81.6%的大学生上课时使用过手机,经常使用手机的占31.2%。这样一来,完整的学习时间被割裂成小块时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此养成了边学习边玩手机的不良习惯。
过度使用娱乐,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学生在手机媒介使用中存在着对手机的娱乐功能使用过度的情况。大学生对娱乐性的手机应用也极为青睐。手机自带的游戏功能和音乐功能以及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的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音乐功能,被大学生群体广泛大量地使用。大学生经常玩手机游戏,经常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游戏平台并且从互联网下载各种新的游戏应用。而手机的音乐功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MP3的音乐播放功能,手机成了大学生随身携带的音乐播放器。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睡前使用手机听音乐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大学生群体经常使用手机视频功能,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把手机描述成打发时间的工具。在调查中,娱乐是除上网外,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的第二大目的。
大学生对手机媒介娱乐功能的过度使用,妨碍到了手机媒介作用的全面发挥。对于大学生来讲,手机不应该仅仅是娱乐工具,和移动互联网连通的手机是一个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库”,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随时随地地支持和帮助。手机的信息功能、生活服务功能也十分强大。而过于关注娱乐,使大学生忽略了手机的其他功能,手机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
过分依赖手机媒介,主动思维能力下降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手机接入互联网的门槛,提高了手机接入互联网的便利性。通过灵活便携的手机媒介,当大学生产生信息需求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进入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库进行信息检索。百度、谷歌等搜索网站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搜索引擎,更是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很多大学生养成了遇到问题,随时拿出手机的习惯。甚至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拿出手机,“百度一下”。
大学生这种对“通过手机媒介获取信息”的依赖,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百度一下”在提供了信息方便的同时,阻碍了大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遇到问题时,通常的解决办法应该请教老师、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以及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的深入思考分析,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主动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手机媒介接入互联网的便利性,使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生了变化。依赖于手机媒介的互联网信息检索,成了大学生获取资料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来源。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已经放弃了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解决问题,不再主动思考,而选择直接进行互联网信息查询。手机媒介在思维惰性助长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将会大大降低。
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水平的途径
手机媒介素养指的是大学生正确认识手机媒介,正确对待手机媒介,合理使用手机媒介,并能够对手机媒介传播信息进行理性评判,运用手机为学习生活服务的能力。因此,正确认识手机媒介是正确使用手机媒介的基础。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从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入手,充分发挥高校在育人上的职能,综合课程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积极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媒介的能力。
积极开展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现代教育提倡,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而不仅仅是做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手机媒介是一种主动性和参与性极强的新媒体形式。在高校课程教育中,教师可以尝试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利用手机媒介在传播上的优势,让手机成为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手机变成一个学习的平台,一个获取信息资料的平台,从而提高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使手机媒介的正常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另外,可以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入手机媒介传播或者媒介技术、媒介文化等内容,从不同角度深化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认识。如在文化类课程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手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社会影响。在新闻传播类课程中,深化对手机媒介本体的认识以及对手机传播内在过程的理解。在营销沟通类课程中,引导大学生从营销传播和劝服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和分辨手机群发的销售信息、手机广告等信息内容,提高大学生对手机传播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评判能力。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I Guo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 a core course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in the Internet age, teaching faces many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through the us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improve science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ase teaching; higher education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合并设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来,信息管理学便被确立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并以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管理学、信息管理基础或信息管理学概论等课程名称在国内各大高校开展教学。信息管理学作为新兴学科,仍然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和研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也面临许多问题,本文旨在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运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改进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
1 我校信息管理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信息管理学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自在2005届学生中首次开展信息管理学教学以来,至今已完成七轮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辅导。在教材选择上,我校选用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编著的《信息管理学基础》,该教材体系结构强调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信息管理活动。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极广泛和复杂,作为新兴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1.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参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教学一般从信息这个名词的解读开始,这里涉及到信息论层面对信息的解读、哲学层面对信息的解读等等。由于信息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为了研究的便利,将研究对象高度抽象和集中,自然无可厚非,但将这些高度抽象后的理论成果展现在教学层面,内容便显得过于抽象,不够具体,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便反映课程内容枯燥、不够生动,以致学习热情不高。
1.2 教学内容与时代的违和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学等是信息管理学理论的重要历史来源,反映在教学上,就是教学内容较多地讲述了“过去”的东西,较少涉及新兴事物。比如信息分布相关理论,在讲述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等的时候,我们发现其研究基础均是基于传统的期刊文献信息分布。又比如信息源仍大篇幅谈论缩微胶片和磁带、信息检索仍在讨论机械穿孔设备等等。固然教材出版与时展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但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难免与时代相违和。
1.3 互联网带来的全面冲击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也达5亿,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达25.5%。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推广,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管理学目前和今后长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现象、行为也对当前的信息管理学课堂产生巨大冲击。针对信息管理学新形势下的教学,这是不能回避、必须面对的。
1.4 学与“用”的矛盾
信息管理学属于专业概论性课程,从内容安排上看基本需要面面俱到,将教材任一章节展开便对应着一门相关的完整专业学科,比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用户等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囿于课程地位和教学时间,在课程教学上只能全面展开、适当深入而非全面深入。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缺乏后续课程的深入、详细探讨的支持,于是在教学效果上便出现了学了皮毛、难以致用的矛盾。因此,通过课堂教学的创新引导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便是我们要考虑的。
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应用
案例教学法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案例即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案例的本质特点,让学生多角度地领会案例中蕴含的科学信息,掌握案例本身反映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将理论形象化和具体化。案例教学不是机械的说教和理论的灌输,而是通过具体实际问题将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从心理学角度,这有助于引起学生联想和类比,激发想象力。
(2)案例的编选应该源于日常的不断积累。案例根据教学需要而准备,不能是随意的信手拈来,而应来自长期的观察、研究和积累,通过对案例的采编,对教学工作者来讲,便是一个教研相长的过程。案例教学也是将个人最新、最近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的捷径。
(3)案例内容选择上主体应是基于互联网。信息管理学重要理论主要基于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虽然近年来,并没有发生重大、实质的变化,但互联网带来了巨大冲击,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研究俨然当前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也深刻影响了广大大学生。在案例内容选择上,互联网自然是主体。比如在信息分布的讲述中,笔者引入2010年央视春晚过后歌手李健“一夜爆红”这一案例,通过“冷门”、“小众”歌手李健与“热门”、“流行”歌星周杰伦的相关互联网数据对比,包括二人限定时间范围内谷歌搜索所得网页的数目、百度指数、社交网站信息量等,很清晰地反映出互联网信息分布中呈现的马太效应。
(4)案例教学有助于学以致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多地是强调客观理论、规律的讲解,往往忽视了实际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则有利于打破学与用的隔阂,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并引导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进一步自主性学习。比如在信息组织的讲述中,课程理论基本建立在传统文献信息组织的基础上,笔者引入门户网站导航的案例,通过分析主流门户网站导航内容分类对比,找出优点与不足,理解信息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导航的设计,很快学生便设计出女生版导航、老年版导航、常德地方版导航等等有创意的互联网分类导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成功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对于信息管理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要指出:一是案例教学法固然有其优点,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如讨论法、讲授法等,这样效果更好;二是本文旨在从课堂教学方法上思考通过案例提高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而要真正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仍需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的宏观角度去思考未来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 孙显元.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 浅谈我国传统出版业21世纪之困境与改革 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现状研究 数字出版业发展探析 我国出版业标准化现状与发展思考 数字出版:推动我国出版业态升级 河北省发展数字出版业面临的问题与解决路径分析 我国数字出版业存在的六大问题浅析 基于价值链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探析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跨行业发展 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生机勃勃 我国出版业国际贸易状况与对策探究 我国出版业上市公司绩效与运营能力分析 数字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困境与对策 我国两大出版集团再进全球出版业50强 韩国“一源多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出版业的启示 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试论我国网络出版业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战略 数字出版业提速 加快数字出版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1.17.
[4] 聂震宁.数字出版:距离成熟还有长路要走[J].出版科学,2009(1).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3.4.2
[7] 方卿.论数字出版产业中的五大关系[J].编辑学刊,2013(1).
[8] 汤雪梅.解读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新趋势[EB/OL]. http:///digital/2012/0910/193378_2.shtml,2013.4.2.
[9] 左文.文化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数字出版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0] 陈生明.数字出版概论[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关键词]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一、前言
“互联网+全域旅游”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域旅游”是在特定区域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理念和模式。使旅游从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多看景点的观光旅游转变为追求“舒适静谧”的休闲度假旅游。
二、现阶段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错位分析
(一)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旅游岗位能力需求变化
“互联网+”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互联网信息搜索、预定、结算的便捷性,已完全颠覆传统旅游企业的营销模式。“全域旅游”起源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突破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方式,实现消费升级。现有旅游企业热切需要既拥有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物联网、自媒体平台运用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课程体系基本没有涉及这些最新知识,无法满足岗位能力要求。旅游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变化见表1。
(二)课程体系断层和重复问题突出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高职旅游课程设置涉及到营销知识的课程只有《旅游市场营销》1门,课程体系的断层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手段多样化和营销方式智慧化的需要;部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机械重复描述,跨学科属性导致的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分析等教学内容的重复,导致学生思想变得僵化,厌学情绪严重,教师负担增加。以《旅游学概论》部分知识点为例,重复情况统计如表2。
(三)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沿袭了本科学科教学体系,涵盖了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专业理论等几个层面。这样“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占据了大量的理论教学学时,使实践实训课时大为缩减。很多院校虽然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出于实训场地不足、经费支出高、技能型师资匮乏、担忧学生安全等多种因素,很多院校的教学实训学时开出率严重不足,这和职业教育提倡的“轻理论、重实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四)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推进,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职业岗位多,社会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在线旅游体验、在线旅游企业运营分析、旅游行业大数据分析等教学内容基本空缺,人才培养难以应对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口径狭窄,用人单位评价较低。
三、“互联网+全域旅游”视角下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冗杂等。以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重复为例,可将《导游业务》内容整合到《模拟导游》课程中,《模拟导游》课程中增加智慧景区的应用,注重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增设网络营销、移动APP等内容;将智能停车、景区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充分融入《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
(二)重构基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鉴于“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构建新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来优化课程。依据以下7个行动领域,遵循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将其转换为岗位基本领域课程、岗位核心领域课程、岗位拓展提升领域课程三部分,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进行课程设置
(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体验式教学
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者,应改变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力求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建设教学云平台,给师生提供另一个交流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的平台,巧妙地将课堂交流时间延伸到课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记载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痕迹,汇总出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点,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实现知识结构完整性。
(四)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企业的经验主义制约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所需人才能力脱节,加强校企合作势在必行。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如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教学文件、数字化教材、虚拟教学软件、教学课件、业务流程、企业案例、实训视频、习题库、试题库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校内实训一律按照工作岗位工作要求,将学校学习和工作岗位深度结合,可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实训、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化地设计学习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和企业见习、工作过程参与、企业顶岗等方式,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工学耦合。
(五)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宗旨一般是“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其重要职责。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识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深刻挖掘其内涵,可起到强化当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作用。如民族聚居地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学校可加开有关“丝路文化”课程等,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升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努力,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方可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磊.岗位群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5-27.
[2]罗丽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念研究[J].经济师,2014(3):243-245.
[3]马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74-79.
关键词 移动媒体;社群;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96-02
1 移动媒体的特性与文化认同和社群建立方式的改变
1.1 熟人社群的网络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予移动媒体终端更多发展空间,其便捷性、开放性压缩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用户因而能够不受限制地与社交圈子进行互动。在移动媒体上,用户倾向于分享更加私密和随意的内容,在熟人社群中获得更多参与感。此外,移动媒体端相比传统的电脑端更加突出以图片、语音、视频为主的,多种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传递。在移动媒体时代,人们习惯于使用微信、脸书、推特等工具传递自己的即时信息,比如:心情、对事件的看法或观点,并通过点赞、评论互动等模式获得熟人社群间的文化认同。发推特、发朋友圈取代了传统的社群间通过语言文字传达的信息,构建了新的人H交流模式,在移动媒体平台,信息面对的受众范围扩大为熟人社区的所有群体,并能让发声者获得更加即时的反馈。
1.2 陌生人的社群建立
移动媒体超越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媒体传播者不再承担绝对的信息权威角色,中心化的媒体平台赋予了用户平等发声的权利。此外,手机终端给予匿名社交一定的平台,从而也打破了陌生人社交的藩篱。趋近于零的社交成本和广博的信息资源给予了用户进行陌生社群建立的动力。网络平台“豆瓣”上,活跃着不同类型的文学和电影爱好者,通过建立不同的阅读小组,对同一类型书籍或电影进行讨论,用户会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匹配的网络成员,通过建立社群并在社群间进行互动交流得到信息反馈。
同时,不同层级的群体在同一空间进行了跨越式的聚合,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地域、经济水平、文化和阶层的限制,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信息在陌生社群间交流的过程,也是信息再生产,和再次整合传播的过程。而移动媒体的便捷性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突发事件现场,移动媒体甚至能够超越传统媒体,成为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譬如当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女子的男友被警察开枪射杀时,她直播了当场画面,成为了即时信息来源。
移动媒体可以在同一载体上同时建立起垂直分众的不同社群,陌生人社群的建立和熟人生活圈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对移动社交的黏性,用户的传播对象因为社群的分众而产生区别,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来确定自己的传播内容,获得不同的传播反馈,因而其社交需求在移动媒体端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2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社群意义
基于互联网的市场经济,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由于时间、空间和爱好的相近由两人及两人以上成员组成的社群概念。实际上,在互联网经济的领域中,经济基础影响了社群的功能,社群不再是因为爱好而聚合、不涉及商业元素的自发性群体,互联网经济时代,社群成员在群体之外承担了“用户+消费者”的角色。
网络经济是由规模性、标准化的工业经济转换为长尾经济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化发展、分工细化以及媒体时代的到来,商业领域开始以媒体作为战场,把基于产品的规模化经济转换为了基于用户的体验。譬如善于运用媒体进行营销的小米手机,将手机作为媒体内容的缺口,以情怀来运营用户,增强用户在消费过程中的参与感,构建了契合品牌价值的一批忠实用户,并变现了其商业价值。
移动媒体领域中的媒体内容,成为了吸引用户成为社群的基础。不同的用户因为优质媒体内容而聚合,沉淀成移动媒体范畴内的社群,并通过互动留言、转发评论等方式来进一步联结。而后,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会根据用户的偏好,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并以此来变现流量。以微信公众号“企鹅吃喝指南”为例,该公众号以优质可信、涵盖范围广的食品测评,来吸引优质的食客用户,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商变现,2016年,这个遵循新型经济规律的自媒体,获得了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真正将“社群”培养成为了忠实的用户。
网络经济体以构建新兴社群、培养长期用户为目标。当传统企业在进行社群的媒体化转变以适应新型网络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传统方式转变的阵痛。进驻新媒体平台只是转变的第一步,而并不是维持原有社群,或者吸引新用户的保证书。兰博基尼的自媒体平台主推介绍产品功能,而宝马的公众号与微博则着重于精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宣扬,两者都力图将传统的用户吸引到新媒体平台。但相较于自媒体在移动媒体时代的游刃有余,传统企业的传播策略稍显单薄,在维持用户方面需要一段适应期来突破转型的瓶颈。
3 社群、文化认同催生文化的多元演变
移动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无疑催生了文化的多元演变。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中,民众的发声渠道有限,且囿于自身身份所限,在表达观点方面会有所顾虑,更倾向于表达积极性或者中庸性的观点,譬如在面对电视台镜头前,受访者可能会因为自我保护本能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在移动媒体时代,媒体平台的匿名性和开发性保护了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络文化因而可以进一步多元发展,文化认同的广泛性也进一步增强。而二次元文化、腐文化等媒介内容在移动媒体上的大量生产,则是移动媒体端社群和文化认同催生的文化多元性的显现。
传统媒体给亚文化分配的空间和资源非常有限,关注亚文化的社群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是处于“集体失声”的状态,其社群的联结更是半地下的、不公开的。然而移动媒体的普及使得亚文化社群能将其内容进行大量传播,譬如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汇集的动漫内容,以及囊括同性新闻、视频和文字媒介内容的淡蓝网社区。除了社群和网络社区,亚文化在主流移动媒体上也获得了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多的文化认同,在微信、微博上,关于漫展、动画的讨论和话题是媒体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而脸书更是在美国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后,在个人情感状态中增添了拥有同的选项。社群和文化认同在移动媒体上的特性促使多元文化能够获取更多的媒介资源。而社群成员也能从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收获社群群体的归属感和稳定感。
4 移动媒体时代的迷思
移动媒体时代的用户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存在过于依赖移动媒体的焦虑,“低头族”现象广泛出现,甚至影响了人际间正常的交流沟通。在2016年春节期间,一幅全家人在除夕宴上只顾低头玩手机而互相之间零交流的图片引起网络热议,这无疑是移动媒体时代用户依赖网络的写照。同时,移动媒体端信息分散、碎片化的特点也一定程度上让用户习惯于接受浅层信息,而忽略深度信息的获取。
此外,移动媒w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需求,陷入“利益至上”的媒体内容生产怪圈,资本在IP剧、自媒体等领域的大量聚集加剧了资源失衡。传统文化、现实主义文化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处于弱势地位,且资本的流动促使了“马太效应”在媒体内容生产领域的加剧,如何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成为了引导媒体内容生产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关键。
5 结论
在移动媒体时代,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打破,社群已经超越了原有“保持一定的文化和生活共性的群体”的范畴,而成为了因为媒介内容聚合而形成的群体,社群开始拥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意义。而移动媒体端的特性使社群联结聚合的过程新增了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新的社群特性又催生了文化的多元性。然而移动媒体时代也给媒体用户带来了过度依赖虚拟社群的危险,同时,信息的碎片化压缩了深度内容的生存空间,也给媒介内容本身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问题。
参考文献
[1]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刘兴隆,康咏铧,程子桉,等.“互联网+微媒体”: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体营销密码[M].北京:铁道出版社,2016.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新内涵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发展是基于传统电视新闻和网络视频新闻的特点而进行的,两者具有融合性及发展的共同性,正如冯新章在《视频新闻怎样与电视新闻融合中》指出的,“传统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各具特色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同时实现共赢。”但包含了众多类型的网络视频新闻与电视新闻仍存在较大的不同。我们将从“新闻定义”、“传播过程”入手筛选,探究网络视频新闻中哪些不属于“电视新闻”的范畴。
(一)从新闻定义来看早在1943年,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曾提到,“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李良荣编著的《新闻学概论》也如此定义,肯定了事实作为新闻本源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前文也提到,“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从理论层面肯定了电视新闻讲究事实的重要性。而网络视频新闻中所包括的网友原创视频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揭示了社会现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因缺少必要的新闻属性,有的甚至含有虚假内容,遂不能将其定义为新闻,将其排除。
(二)从传播过程来看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即信源、讯息和宿,这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经典的、认可度较高的理论。因此,我们将借助这一理论,运用排除法。因为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的接收者无明显差别,故我们将重点放在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的“信源”和“讯息”比较上。1.信源传统电视新闻发展历史久远,电视台作为专业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加工机构,有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负责,分工明确,流程严谨,环环相扣。网络视频新闻在发展之初,新闻内容的重要来源也是通过传统电视新闻。蔡李章在《网络视频新闻的生产及其规范》表示,网络视频作为电视新闻的网络版在最初时进行的是简单的复制工作,即把各地电视新闻节目下载进行简单、转码处理后上传到互联网。这只是网络视频新闻发展中最简单最基本的第一步,只改变了视频载体形式,主要内容却没有变化。网络媒体发展后,专业的新闻门户网站有了自己的采编团队及采编规则流程,制播相对独立,视频内容的新闻性以及多样性也有了显著提高。对比可知,网站与网民自行采集制作的网络视频新闻因与电视机构、电视组织或电视台委托的外包机构制作的电视新闻在信源上存在明显不同,故排除此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网站有时也会播出电视没有播出过的最新时事新闻,因为此类网络视频新闻的信源同属电视机构,所以即便只是作为网络视频新闻在网络上播出,没有电视制播环节,但仍属于电视新闻范畴。2.从信息来看通过电视新闻专业人员的长期努力,以及电视媒体严谨的编辑过程和健全的把关审查,电视媒体的权威已经受到受众的认可。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把关制度宽松,信息传播过度开放、没有节制,导致新闻信息真假难辨,公信力、真实性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同其他网络视频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其传播信息的权威性与公信力。而部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视频新闻由于缺乏权威性,传播中的信息无法在受众中形成较高的可信度,故我们将此类网络视频新闻排除。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发展特性:通过上述对电视新闻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所表现出的不仅是一种传播手段或是报道形态,更多的是一种生产、流通、传播新闻信息的“电视新闻模式”,同时具有数字化时代的基本特性。1.从技术特征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突破了单方面线形传播、有限交流的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海量性、易保存、易检索、超链接的优势,通过电视以及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了电视新闻个人化、随时随地接收的特点,方便快捷的可点播性也极大地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容选择。”同时,传统电视新闻严谨的制作基础也增强了电视新闻整体的权威性,使得电视新闻节目无论通过何种渠道传播都具有可信度,大大提高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普及程度。2.从受众特征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发展呈现分众化趋势随着传播过程中双向性的增强,媒介占据主导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主动性减弱。正如马博雅在《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中指出的那样,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使受众正在逐渐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向主动选择者转变,参与意识增强,选择范围更广。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收电视新闻可以通过电视机、互联网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接收的渠道以及渠道内部本身多样性的发展,例如数字电视的频道多样性以及网站的分流趋势,都使受众群出现了分众化、小众化的特点。3.从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为满足小众化的受众需求,定位则更为细致准确,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有特定的选择加工标准。同时与互联网结合,让信息接收更为个人化,因此所呈现的传播网络逐渐向“一对一”发展。4.从互动特征来看传统电视新闻反馈机制较弱,而网络视频新闻依托新技术手段,增强了新闻内容反馈的时效性。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充分发挥了网络及时评论的功能,提升了受众的参与热情。但即使是在评论速度加快的情况下,新闻在本质上仍然没有发生变化,传统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在内容上依然相同。
二、结语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为电视新闻加入新的内涵,从而完善、全面概括“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