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企业绿色管理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绿色管理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绿色管理案例

第1篇: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理论;案例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34-02

1 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研究

1.1 闭环供应链研究

Lee H.L.(1997)认为闭环供应链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的一种新策略,是一种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Fleischmann(2001)从绩效考核角度分析了闭环供应链设计与前向供应链设计的区别,并提出需要将逆向物流和前向物流进行整合;Harold et al.(2001)从经济、环保、物流渠道等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原则;2005年,Walkfr预言供应链包括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在速度、可变性、有声化、可视化和价值五个方面日趋复杂,即所谓5V原则。

在国内,朱博等在传统供应链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开拓新市场、应对不确定性、物流网络与回收方法匹配、提高回收质量和再循环能力等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原则;赵晓敏认为闭环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哲理,该理念同样强调通过链上各个实体的协同运作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益;孙林岩等将逆向物流与传统的前向物流、闭环供应链、绿色物流、废物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了比较。

1.2 绿色供应链研究

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或称环境供应链(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最早起源于国外,即在供应链中增加环境因素思想。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并于1996年较早地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1999年,Handfield和Nichols对绿色供应链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相关的所有活动,物流和信息流都是贯穿于供应链的上下游。2000年,Roland Clift和Lucy Wright应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研究了产品供应链中环境影响与经济增值之间的关系。2002年,Stevels例证了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生态设计领域和制造过程中进行合作能产生巨大而深刻的生态和经济效益。2003年,Joseph Sarkis主要研究了怎样将环境决策整合到供应链战略决策中去。

在国内,王国文认为,绿色供应链就是将低碳、环境保护思维融入所有的物流和供应链环节之中,形成从原材料采购到产业设计、制造、交付和生命周期支持的完整的绿色供应链体系。谢红燕认为,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严格管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钱宇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绿色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在越来越多的行业,特别在制造业、物流业等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上,“低碳经济”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

1.3 逆向供应链研究

James 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bI)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产品废弃处置、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

Burnetas&.Gilbert(2002)研究了供应商在面对多个不相互竞争经销商的情形下,如何设计数量折扣合同的问题。

Savaskan(2004)提出了制造商可采用的三种不同的回收渠道回收废旧产品。并应用博弈方法建立了以制造商为主的分散决策模型。通过设计协调机制,研究回收渠道对闭环供应链中成员定价及其利润的影响。

王文宾、达庆利(2007)考虑消费者及全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应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和最优化理论给出了制造商主导的逆向供应链三种情况(制造商不参与渠道、制造商参与渠道和集中式决策)下的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分配问题,并对这三种分配方案进行了比较。

1.4 应急供应链研究

Tang C.S.(2005)、Christopher M.(2004)、Sheffi Y.(2005)等,分别提出了“弹性(Resilient)供应链策略(Strategy)”的理论构想,描述了“鲁棒性(Robust)”与“弹性供应链策略”的联系与区别。Tang C.S.根据风险的性质,把供应链中的风险分为运营风险(Operational risk)和突发事件(Disruptions)。还根据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把供应链中的风险分为与原材料供应相关的风险、与产品市场需求相关的风险和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风险。

孙云展,陈宏(2009)分析了应急状态下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不同,并构建了抗震救灾物资管理工作的流程。作者认为,应急供应链物资管理流程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对整个地震灾区的救灾及重建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很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

2 可持续发展供应链案例分析

2.1 鸿海集团案例

鸿海集团在大陆的投资企业――富士康正在低调而疾速地增加在大陆的投资,数据显示,2010年经由台湾“投资部投审委”核准的鸿海汇往大陆投资金额为36.6683亿美元,集团拥有6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2008年富士康出口总额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踞大陆出口200强榜首。

(1)鸿海供应链管理变革。鸿海供应链管理变革集中在“客户永续关系”和“产品完全制造”两大方向。在产品完全制造方面,鸿海成功发展“不做则已,要做就从内到外一条龙”的方式,建立完整的生产体系。供应链缺什么,鸿海便进行投资,弥补产业链的缺失环节。鸿海由1C发展到3C领域,进而发展到6C领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整合计划。

①PC领域的整合

A.上游整合

模具生产:从创业至 1978 年,郭台铭决定把钱投入设立自己的模具厂,正是因为这次举措,鸿海从此有了竞争者没有的、可以持续累积进步的技术。

进入连接器领域:当PC时代开始悄然来临时,鸿海凭借其模具技术于1981年成功的进入了电脑连接器领域,鸿海自身得以不断壮大。

B.下游整合

机壳生产:1995年开始,鸿海从模具能力发展了第二种核心业务――机壳。

准系统组装:1996年,鸿海正式进军准系统的组装,这是一项最重要的向后垂直整合。

②横向整合――CMMS模式的诞生

鸿海横向整合引入了CMMS模式,不仅令鸿海在全球EMS企业中的排名大幅跃升,也给这一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时至今日,伟创力等全球代工领域之王亦借鉴了这一模式。

③多元化整合

2002年至今,鸿海沿着产业链不断蚕食。2003年8月,鸿海收购总部设在芬兰拉蒂的塑料铸模公司Eimo Oyj约93.4%的股权,获得了欧洲、亚洲和美国的注塑设施;2005年,鸿海收购了奇美集团旗下通信公司55%的股份。

作为从“制造的鸿海”向“科技的鸿海”积极转型的重头戏,2003年5月,鸿海旗下沛鑫半导体和群创光电在台北、昆山和深圳三地全面导入基地启用与营运提速阶段,标志着鸿海在半导体设备和TFT-LCD(液晶显示面板)产业领域展开实质性的布局。

④由3C向6C的整合

2003年以后,鸿海每一年的营业额都要增长超过一千亿,即使组织没问题,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根本无法应付一年一千亿的增长。郭台铭在2002年中就宣示要准备进军下一个 3C:分别是 Car(汽车)、Channel、Content(数字内容),这三个发展方向,将是鸿海营收的动力来源。

(2)案例小结。截至2006年,鸿海的营业额增长了56倍,利润则增长了38倍。2010年营收增长39%,达到了850亿美元。

2.2 闭环供应链案例

(1)案例概述。本案例为一大型企业运作的决策问题。迫于政府和法律的压力,公司正在考虑是否在原有正向物流网络的基础上,构建逆向物流网络。为了完成此项目的,企业进行了试验性研究。假设在回收中心建立完成的前提下,企业回收了一批公司生产的产品,现需要给出回收决策的最佳方案,使这些废旧产品在提高利用率的基础上,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最大的贡献,从而便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

(2)数据搜集。本案例考虑从同一地区回收处理四种产品,为了计算的简便性,进行如下假设:①所有的决策过程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进行的;②虽然回收产品的种类不同,经过再利用处理后所得零部件数量不同,但企业生产及回收均为主要外部材料相同的家用电器,再生处理得到的材料相同;③本案例中只考虑从同一地区回收废旧产品;④回收中心的处理能力能满足所有回收产品的处理。案例通过对模型求解基于得到的数据,并对此函数进行求解,得出了为最优解的求解步骤。

(3)案例结论。案例中回收的70台洗衣机、100台电视机、60台电脑、80台电冰箱中,当60台洗衣机、80台电视机、50台电脑和70台电冰箱被用于再用处理,10台洗衣机、2台电脑和10台电冰箱被用于再生处理,20台电视机和8台电脑被用于填埋处理时,可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大值为3605.6元。

3 结 论

第2篇: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2009年2月1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8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这是中国移动连续第三年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标志着中国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管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报告》从中国移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与实施、利益相关方沟通与回应以及年度社会责任“五大工程”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移动2008年承担社会责任、实践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目标。

优化CSR报告,实现相关方沟通机制常态化

建立稳定、通畅的沟通渠道是确保企业CSR活动符合相关方需求的前提。中国移动2008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前两次报告相比,更加完善了相关方沟通机制,并结合重点议题,针对国际、国内相关方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专项披露。

中国移动连续三年滚动编制和CSR年度报告,形成了报告编制的规范方法与流程。与此同时,一些运营子公司也开始CSR分报告。

本次《报告》特别还增加了大专题“与奥运同行”和小专题“‘5・12’汶川大地震救援”两项。

全面落实五大社会责任工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王建宙在会现场表示:“中国移动2008年以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为指导,建立了全面配套的管理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五大社会责任工程,取得了突出成效。”

在“农村工程”方面,中国移动积极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以丰富的信息帮助广大农户走上致富之路,成为广大农民获取涉农信息的重要平台。

在“生命工程”方面,2008年,中国移动实现了扶贫助困活动的系统化、战略化的管理和组织,有效提升了活动成效。

在文化工程方面,中国移动2008年加大力度开展不良信息专项治理,处理客户不良信息举报843万件,取得明显成效。

在绿色工程方面,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包装”开始进入实质应用阶段,全年新建绿色能源基站2135个,开辟了通信产业“绿色”蓝海。

在志愿工程方面,中国移动成立了中国电信行业首个员工志愿者协会。在奥运会和残奥会召开期间,中国移动共有2,451名奥运城市志愿者为盛会提供了超过2,5000小时的志愿服务。

大陆惟一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企业

第3篇: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4;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51-02

引言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企业供应链上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因此,被实务界和理论界得以高度重视[1]。

当今社会,工业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提高企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容性成为企业和社会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与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企业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为有效测评和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但是,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仅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 并没有进行全面、广泛深入研究。

一、绿色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开始于1996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有关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目的在于使供应链中环境影响因素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

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它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与供应、生产、营销,到最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条供应链管理进行绿色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紧密绿色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实现和谐统一,达到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最优化 [2,3]。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其概念界定还不健全和完善,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4,5]。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所谓绩效评价,即运用数量统计学和运筹学等科学方法对评价系统提取相关的指标因子,对照标准的评价体系按照相应的程序,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特定组织或系统主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完成的效益和业绩给出客观、准确和公正的度量和评判。

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的着眼点应服务于绿色供应链的总体目标,它包括绿色供应链内部各环节的成员,并涉及供应链的整体经营状况和运营关系的各种指标。从空间来看,应该涉及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从时间来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由此,确定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更为陌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就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来讲,国际上研究较早,国内的研究大多数是跟踪研究和经验性的总结。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是,绿色供应链绩效是指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效果;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各环节运作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

(一)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建立真实、客观、全面的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提供了衡量标准,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必要约束和激励机制。

刘源认为可将指标体系按生命周期分为形成阶段指标、发展阶段指标、成熟阶段指标、衰退整合阶段指标等四个阶段性指标。

马飞、陈宏军、杨华基于DEMATEL方法,给出了从流程、客户服务、财务、环保、信息以及知识层面对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的方法。

张培、赵涛、张华伦等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及专家的意见,主要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绿色水平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1]。

温宏博、王富华、黄燕等人从绿色供应链综合绩效指标构建的视角,为已有的指标体系做出了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不应该仅仅注重财务指标,也应该注重非财务指标领域的量化指标。

(二)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1.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张安霞、张红岩、陈彦召、陈焕江提出了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绿色供应链的绩效及分析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

韩志新基于成熟度的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出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使用价值。

李静芳、余送、黄芳利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曹庆奎、赵斐基于隶属度转换算法,改进了绿色供应链中的不足,提高了绩效水平。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校验,是缪朝炜和伍晓奕提出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证明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对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

、张勇基于突变级数法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这种方法汲取了层次分析法语模糊评价法的优点,按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避免了多目标分析决策时制定各因素权重的主观性,并且计算量小、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特别是在绿色供应链这种复杂系统的绩效评价决策时更能体现迅速及时的优越性。

根据平衡积分法的思想,从财务、运营、环境、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云理论与物元方法相结合,是唐秋生、赵胜男和吕先洋提出的模型。

姚芳、张于贤、王立甫、叶冰冰还提出了基于增强型BSC模型;李剑虹提出了基于属性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该方法使得评价指标更具定量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宋巧娜基于论据理论的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模糊模型的绩效评价,它是最常用的方法。张志伟与陈铭、周晓辉、冯艳飞与蔡璐分别从模糊数学理论、模型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三种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建模,深刻地探讨了模糊方法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具体运用[4]。

陈梅与毕晓航、柳键与叶影霞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结合实例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了评价。

2.国外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研究方法上,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同时附有大量的调研问卷和统计分析等。

国外学者Scott D.Johnson 认为,环境绩效的改善能够促进绩效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增加值。他利用平衡计分卡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另一学者J.Sarkis 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进行了评估。

三、发展趋势

绿色供应链所研究的内容极为广泛,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这就使得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1.由于绿色供应链理论产生的时间比较短,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不是很广泛,造成对企业案例的搜集比较困难。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调查尽可能多的绿色供应链的实例。同时,要总结行业的异同点,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既有侧重点又有通用性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量避免由于主观因素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造成影响。因此,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建模方法非常有研究价值。

3.绿色供应链在绩效评价上,如果能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可以设计出更为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还可以更好的检验绿色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效果。所以建立一个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信息平台,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结语

绿色供应链是生态环保、绿色制造理论、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已不少,但是要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探索。如何使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商界,2010,(7):221-222.

[2] 张艳丽.浅析绿色供应链[J].物流科技,2011,(9):67-69.

[3] 方灏.浅谈绿色供应链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94-95.

第4篇: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绿色经济;战略定位;价值链

一、引言

现如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饲料工业生产国。饲料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融合加速,中轴作用突出,上下游联动效应明显。坚持质量第一、绿色发展,推进饲料工业发展变革。同时战略管理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而战略成本管理又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因此笔者选取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战略层面对其战略成本进行分析,强化企业的战略定位,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二、研究现状

1989年,DavidPearce首次提出“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认为经济发展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张叶(2002)认为,绿色经济是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在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过程中不损害环境和人的健康,并能获得收益的经济活动。侯纯光、程钰等(2017)认为科技创新是绿色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能源结构效应、投入产出效应来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KenneAhsimmonds(1981)首次提出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概念。夏宽云教授(2000)在桑克的理论基础上拓展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对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作了详细阐述,开始了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的探索历程。我国学术界对战略成本管理案例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研究的案例涉及各行各业,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现状进行剖析,然后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终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何蓉蓉(2015)对手机行业的小米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基于桑克模式对该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最后针对小米公司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三、A公司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一)集团简介

A公司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集团致力生猪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经过近三十年的创业发展,已经形成了“品种改良、饲料营养、健康养殖、肉品加工、价值服务”五大产业发展格局,在全国拥有七十余家子公司。集团旗下的“唐人神”“骆驼”商标都是中国驰名商标,集团位列饲料、肉类行业十强,跨入中国制造业500强。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1.战略定位分析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传统的成本理念以及成本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司财务发展新的需求。因此,寻求新的战略成本管理方式迫在眉睫。(1)A公司机会分析。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日益增大,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也给农产品行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同时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现代化畜禽养殖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建设步伐。A公司始终坚持生猪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生猪产业主营收入占比一半以上,产业链竞争优势明显。同时其研发技术领先,是国内饲料研发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2)A公司面临的挑战。我国生猪养殖以散养户为主的特征,生猪行业养殖效率低,规模化程度较低,以致于我国平均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受天气、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变化、中美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原料供应不足或价格持续上涨均对产品的生产成本带来直接的影响。特别是非洲猪瘟在全国扩散,目前没有有效疫苗控制,重大疫情将对公司的养殖产业产生较大压力,增加防疫成本,影响公司的饲料销量增长。(3)竞争优势分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于形成了种猪繁育、饲料营养、生猪养殖、肉品屠宰加工的生猪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生产研发技术体系、先进高效的生猪养殖管理模式,以及较高知名度的肉品品牌。公司根据成本、效率、环保、团队等条件综合考虑,完善了“1+3”自繁自养养猪模式,风险相对可控。并且该公司确立了未来成为中国猪料大王的战略目标,制定了在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同时,迅速建立起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4)竞争劣势分析。在我国,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使得行业整体养殖效率低下,生猪养殖以散养户为主,规模化程度低。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同时产能利用率低。整个集团饲料产能利用率不足一半,致使其低成本的优势没有通过产能发挥出来。市场占有率不高。公司近几年的发展,靠的是公司数量的快速扩张,在局部区域并没有取得与大公司相称的市场地位。

2.价值链分析

随着经营环境越发错综复杂,A公司目前的成本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其高效成本管理的需求,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规模较小;缺少一致的数据口径及完善的流程;各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和数据共享程度较低;数据传输效率较低,管理层难以获取信息;数据挖掘深入性较低。所以,A公司的成本管理创新模式势在必行。在我国,生猪全产业链条协调发展仍不够成熟,多数大型企业基本能够做到上游产业链协调发展,以A公司为代表的部分企业仅仅只能做到概念上的全产业链模式。A公司产业链布局属于传统的生猪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最上游是育种和养殖,并且它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产品附加值高的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所在;产业链的下游是屠宰加工和消费,附加值相对较低。

四、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战略定位及成本动因角度

基于前文分析,A公司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在采购、生产、储运、销售以及日常管理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多方位的成本精细化管理,简化业务流程,通过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高效的团队管理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与此同时,致力于施行“1+5”成本管理理念。以营销投入为主,以顾客为中心,在工业化养猪理念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一种新模式,1+5养殖模式结合智能养猪管理系统,使得出栏率增加,成本费用管理效率提升、单位成本降低,发挥A企业的低成本优势。A公司销售主要集中在饲料板块,但在过去的五年时间内,饲料行业企业数量由一万两千多家下降为六千多家,淘汰了50%,意味着饲料行业竞争进入“红海”时代。“好产品、价不贵、服务好”是集团近两年升级的经营新理念,集团独创的“1+5”成本管理理念将为集团完成连续三年增长30%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成本支持。

(二)价值链角度

面对A公司对精细化管理及成本控制的紧迫需求,公司必须加快成本管理创新,打破现有成本管理理念方式。A公司在此需求下,结合自身企业特性,创建成本管理大数据平台,分别是:数据应用层、企业数据库层、企业标准层以及系统平台层。同时,销售费用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占比较大,对销售费用的管控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必须关注的环节。因此以网路平台为基础,通过线上商城进行销售的模式,缩短了销售环节,在扩大销售规模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由传统的生猪产业链向现代化生猪产业链转型,形成产业链系统拉动效应。采取横向一体化的战略,通过投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提升市场份额及核心竞争力。集团实施分线经营,走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之路,与多所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引进外资提升研发能力和物流网络建设能力,在湖南省形成产业链一体化规模优势。

五、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后的效果评价

(一)大数据平台促进成本管理

A公司目前形成了以饲料、养殖、肉品深加工三大产业为支柱的生猪全产业链完整布局,最终打造出了全产业链快速发展的竞争发展模式。通过改变原有的养猪模式,快速增加生猪养殖规模,为做强生猪全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上半年,公司销售生猪50.85万头,同比增长60.9%,业务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公司加大饲料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发酵饲料技术,降低饲料成本。“1+5”模式养猪效率是传统养猪场的3倍以上。由于农牧行业是微利行业,近年来为了节约成本,A公司在机制与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生产各环节成本进行严格管控。开发了智慧猪场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成本进行精细的管理,企业的成本管理大数据平台助力了绿色养殖,使得成本测算更加精准,随着持续推进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加大内部整合,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费用。企业的成本管理大数据平台提升成本管理至战略层次,不仅对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也增强了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企业“1+5”模式等策略得到了其特有的成本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了对成本的管理。与此同时,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

(二)绿色经济促进产业链发展

公司建立了肥料处理基地,实现了污染零排放,通过有机肥获取经济增加值,有效解决养殖的环保风险。封闭储运降低污染风险。散装饲料运输车在装卸及运输过程中全程采用密封设备,防止饲料与外界接触,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污染。肉品盈利能力不断改善,产业链优势明显。学习借鉴优秀商业模式,不断提升肉品产业的竞争力,夯实“饲料—养猪—肉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2019年上半年,公司肉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4,971.18万元,同比增长99.57%;实现毛利5,196.86万元,同比增长45.55%。散装运输降低包装成本。另外,现今饲料包材大多以塑料为主,塑料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采用散装运输免除了饲料包材的使用,也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第5篇: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 校企联合 人才培养 需求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Z201202420):《基于校企合作机制下的绿色物流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组成员:徐秋怡、张化疆、李梦川、于坤、陈设、程莫茹、马剑锋、刘丽波、李娜、贾丽颖、王鹏、张勇、符一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7-02

一、绿色物流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的意义

如今,物流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也给许多人们带来了许多利益,但是,在获益的同时,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而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发展领域,对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今后物流发展的必要选择。所以,为了满足今后的生态保护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弘扬发展绿色物流。但由于我国的绿色物流理念并未普及,虽然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与肯定,但是消费者对此理念淡薄,使得理念只能是理念,还没能真正的开始实行。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型人才来展开我们的行动,而校企合作,则是一个提供人才输出的平台。不仅能大量招揽人才,还能让更多的人认知绿色物流,不断开拓发展绿色物流市场,让绿色物流走上国际市场[1]。

二、当前绿色物流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笔者针对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的研究提出的各种问题分析。

(一)对于校企合作的培养理念认知淡薄

由于物流这个专业发展的太慢,还没被大众所了解,许多人们只是知道有这个专业,但是真正懂得的却没有几个。再加上许多学校的专业教育不到位,没能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认识物流专业,导致了合作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实现合作收利益甚微的现象。许多企业或者学校合作意识匮乏,没能正确明白合作的意义,不懂得改革创新,一味的按照之前的老模式经行工作。或是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成熟与没有完善的合作制度,只是单纯的口头合作而没有注重其培养,企业没有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一味的让学校进行文字教育,没能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2]。

(二)校企合作现象表面化

很多学校和企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的合作关系,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各方面的利益签订了合同协议,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实践与培训。企业多以接收实习生为主,而学校则是为了招揽更多学生就读。学校盲目的安排了学生进企业工作学习,而具体的什么形式却没有去管束,减少了对企业与专业的认知,无法达到企业的技术人才的要求,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越来越消极,学校也更加散漫的对待培养人才[3]。

(三)对于绿色物流点的认知不够

许多学校与企业看到合作便热情高涨,实际上对与绿色物流的概念与理解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明朗,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盲目合作,过于表面化。由于学校不够了解企业绿色物流的理念,也没有与企业进行详细的沟通,所以导致学校盲目的教学生去学习古板的书本内容,而书本上的内容有过于老旧,无法适应当代要求[4]。

(四)政府只是单方面支持绿色物流,而没有重视校企合作

针对绿色物流,国家各级政府给予了许多支持与优惠政策,但对校企联合的宏观调控营造乏力,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支持,还没有颁布具有可行性的对绿色物流与合作的学校和企业道德优惠措施,让校企联合出现“一头热“的情况,无法加深合作关系。许多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参与力度不够,基本上就是走个形式。组织、领导、协调与监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让许多想要发展的企业对此只能望而止步。

三、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的解决问题

造成上关于绿色物流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出现的问题因素有很多,主要归结为我国目前的物流业经验不足与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还有培训机构的不专业,让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到绿色物流的益处及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所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一)学校应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物流专业很看重操作实践性,而绿色物流的要求则更高,因而,各高校应当着重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灵活结合企业需求地去培养学生。不仅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更应该不断去寻找企业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全面发展。也可成立实训基地,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不仅能增强此专业的适应能力,也让企业能凭借学校的教育力量来提高素质层次。还可更深入地参与合作,例如创立专门培养人员机构,可由企业的资深员工对在校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也可让学校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去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得合作更加完善,培养处更多专业技术性人才。

(二)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加快完善绿色物流策略

一门行业想要发展,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不会壮大的,因此政府部门应当立即着手去完善物流制度,出台政策保护处于萌芽阶段的绿色物流。同时也应该支持关于绿色物流的校企联合,让学校与企业更加重视绿色物流,培养更多人才,让此行业得以加速发展,为我国下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又增加几个小数点。且校企联合模式的正式确立,也间接推动了教育业发展,使其更具实际性,所以政府应当大力扶持让其快速发展。

(三)借鉴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绿色物流技术

我国的绿色物流要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撑。通过国外先进成熟的物流技术,使我国的物流水平更加健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改造目前技术落后的状况,更是为我国行业就业发展又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国外的社会体制与我国存在些许差异,我们不能盲目引进,而要客观性的引进,并在其基础上不断修改,不断进步,使得绿色物流成为我国今后行业发展的一大特色,让绿色物流这低碳环保的理念以实际行动走上国际的大舞台。

(四)加强校企联合的管理制度

要想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绿色物流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企业与学校必须要重视培养的过程。学校应当把职业教育的培训融进企业价值链当中,加强老师的专业型与全面性,把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视为己任。企业应该在学校培养人才是不断提供本企业的案例与工作经验,让学学校明白企业的需求。只有这样,校企联合才能真正上的实现合作。

四、总结

总的来说,绿色物流刚开始萌芽,要想发展也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稳稳的发展。而绿色物流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各方面的合作与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对于目前要通过校企联合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研究,更是需要企业和学校还有各级政府的的相互协调与帮助才会取得成功。同时也希望这与时俱进的培养方式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让这低碳环保的绿色物流成功打开中国市场。

参考文献:

[1]郭薇.“十二五”区域经济转型中高端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12):15-16+24.

[2]李庆满,吕赞.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12(3):6-8+11.

第6篇: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发展建议

本文为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铁经济下铜陵地区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1610383052)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4日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并且伴随着全球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碳排放等能源使用使酸雨、雾霾、烟雾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环境问题在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同时,随着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在进步,由当初的“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理念向“经济与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理念转变,在这双重大背景下,低碳济、绿色经济应运而生。英国于2003年2月24日颁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近年来,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而绿色会计也是这一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二、绿色会计

(一)绿色会计阐述

1、绿色会计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的部分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和社会学家为了解决人类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便着手研究经济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比蒙斯和马林分别于1971年和1973年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绿色会计从此逐渐研究和发展起来。1999年《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的诞生,标志着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开始系统地发展。经财政部批准,我国于2001年6月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将我国绿色会计发展送入新的研究阶段。

2、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绿色会计又被称为环境会计,它是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六大基础会计要素的划分上与传统会计保持一致,但因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绿色会计考虑了环境因素,所以在具体科目上有所不同。例如,“环境资产”与“环境负债”等科目。相比于传统会计的会计基本假设的货币计量,由于绿色会计考虑到有些环境因素有时无法用货币计量,因此采用多元计量,常结合实物、图表、指数计量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同时,绿色会计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缺乏规范,存在很多不足,只有少数企业在年报中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甚至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在向社会公布环境信息时,所披露的信息也都很笼统,缺少对绿色会计计量与披露的具体陈述。但绿色会计的优势在于,其可核算的目标范围更大、更广泛,并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和社会效益也被不断重视。

(二)绿色会计发展的必要性

1、低碳经济下环境资源现状的需要。地球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虽然是地广物博的大国,但人均资源极其匮乏,所以环境资源应该被确切计量并被赋予一定的价值。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我国,生态环境价值还没有被广泛认同且环境资源价值有多重因素交叉,价值计量具有模糊性。长期以来,我国对资源的利用都是高消耗、利用率低且废弃物排放多,造成了我国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且不断地威胁着生态和环境系统。这些都与我国对环境污染、对资源耗费不加以会计计量有着密切关系。当今在不断改善环境和生态资源系统,提倡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低碳经济下的环境资源被会计计量势在必行。

2、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和企业)。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会计正是计量和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的有效手段。绿色会计可以对环境的开发和维护所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手段,使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争创效益,而应追求可持续发展,并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向社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这时企业必须发展绿色会计,对企业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进行记录、计算、反映和控制,加大环保技术投入,实现企业在新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

3、新经济形式下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许多跨国公司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残忍地对我国进行“环境剥削”。为了应对各国环境保护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种种要求,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绿色会计的发展和推进,对外资企业在我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掠夺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会计计量,保护我国在国际发展中的自身利益,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建议

(一)日本富士通公司绿色会计成功案例分析。日本富士通公司绿色会计的成功在于:一方面日本政府对绿色会计具有高度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在这一有利前提下日本富士通公司率先发展绿色会计,不断完善绿色会计体系并走在前列;另一方面二战后日本环境污染严重,日本百姓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使绿色会计与市场利益戚戚相关,这一有利的市场背景也促使了它的成功。

(二)我国绿色会计推行发展的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完善绿色会计相关准则。我国绿色会计的管理相对落后,绿色会计的工作缺乏独立性,相关信息的计量与披露也缺少依据。同时,我国的相关会计监督不到位,例如对绿色会计核算成果的审计与监督。为了更好地确认、计量和反映低碳经济下环境发展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利润”等要素科目,并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完善绿色会计相关准则,促使我国绿色会计健康发展。

2、加强公众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我国是人口大国,环境资源浪费的数量更是庞大,这除了资源利用率低,还与公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综合素质欠缺有关。所以,我国应大力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公众的综合素质和环保意识提高了,在这个过程中让公众逐渐对环境和低碳可持续发展产生敬畏的心,才能治本,但这也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坚持。

3、增强绿色会计理念,培养绿色计人才。财务人员应增强绿色会计理念,最终践行于实际之中。绿色会计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财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环境学和生态学知识。然而,目前我国这类综合会计人员严重缺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绿色会计的发展,所以必须注重培养绿色会计人才。

4、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国家的发展必须立足国情,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是绿色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如此。虽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绿色会计相关信息披露体系走在前列,但由于我国绿色会计的实践经验不足,如果仅以独立报表模式披露并不能明确地反映各项环境会计指标,所以应结合我国国情,建议使用报表加附注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这样更能满足决策者的需要。

四、总结

本文通过介绍绿色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和低碳经济下发展绿色会计的趋势,充分显示出绿色会计是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的必然选择,在低碳经济这一有利背景下,绿色会计也会不断发展。最终,绿色会计会促使我国有限的环境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促进我国生态和环境系统的改善。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会计的同时,应减少自身的不足,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案例的同时也应立足国情。

展望未来,在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中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随着精神文明的建设,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会显著提高,会计人员也在不断深入理解绿色会计理念,绿色会计人才逐渐增多;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将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吝丽芳.论绿色会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2.

[2]张丽娟,张红旗.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及其对策[J].会计师,2008.9.

第7篇: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成本 投资 业绩评价

一、引言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环保总署是第一个通过正式程序推动环境管理会计采纳的国家性机构。各大会计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地探讨和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指南或准则,如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CMACanad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cPA Australia)、菲律宾注册会计师协会(HCPA)和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JICPA)等。为了交流与协调各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许多国际机构和企业均出版了不少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指导性文件(如USEPA,1995;UNDP,2001;AGE。2001;GEM,2003;Envirowise,2003;IFAC,2005),还有与之相关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环境成本核算指南(EC,2001;UNCTD,2004)和统计核算与报告方面的指南(Eurosiat2001;EC,2003)。这些报告和指南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构建和实务推广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尽管这些指导性文件内容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不同国家的指南并补充各国的案例研究和实验项目;由环境管理会计协会支持的具体环境管理行动介绍;强调不同层次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应用(肖序等,2005)。另外,国际标准组织于1996年推出了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业绩评价、生命周期评估等几个部分,更是对环境管理会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专门机构主要有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特勒斯协会(TeUusInstitute)、PollutionPreventionResourceExchange(P2Rx)污染防治资源交流、欧洲环境管理会计协会(EMANetwork-Europe,E~N-EU)、英国环境局、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社会和环境会计研究中心(CSEAR)、亚太地区EMA协会、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ICAA)和经济与社会事务署可持续发展都等。其中,欧洲环境管理会计协会(EMA Network-Europe,EMAN-EU)于1997年从欧盟环境和气候规划组进行的“生态管理”Ecomac(Eco-ManagementasaToo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研究项目发展而来。EMAN旨在把前期工作建立在环境管理与管理会计功能的现存和潜在关系上以寻求促进的途径。欧盟(Eu)曾经发起过一个关于环境与气候的研究项目。EMAN-EU建立了自己的网站(theEnvironmentalandSustainabflityManagementAccountingNetwork),成立环境和可持续管理会计网络就是为了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会计问题感兴趣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个交流的平台。定期向成员发送电子通讯,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截止到2006年已经召开了9次会议。并且EMAN-EU每年都出版有关的书籍。在欧盟及其他组织的资助下,EMAN得以迅速的发展,目前在欧洲、亚太、美国和非洲建立了四个地区网站。

二、环境管理会计框架研究

(一)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相关研究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于1998年发表了《组织中的环境管理:管理会计的作用》。该报告定义了环境管理实践、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术语,简要概括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挑战和目标,讨论了会计人员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IFAC,1998)。2005年8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布了《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这份指南共分6章,第1章讨论了公司为什么关心环境问题,会计概念和语言,环境会计概念和语言。第2章讨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环境管理会计包括的信息类型,环境管理会计的用途和利益,环境管理会计对现行会计实务的挑战。第3章探讨了实物流信息。包括能源流、水资源流、材料流和废物流,主要采用了投入产出法。第4章探讨了环境成本和收益的货币流。第5章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在内部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场所和组织层,材料层和项目层等不同层次。第6章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和其他类型的会计及外部报告的例子,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会计与国家会计和报告、环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和报告、环境管理会计和公司环境业绩报告。

(二)Roger,L,Burfitt等的相关研究 RogerL.Burrlu等(2000)在文章《环境管理会计的当前进展―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复杂框架》中提出环境管理会计分为货币环境管理会计和实物环境管理会计两大部分。在环境管理会计工具方面提出内部和外部、自愿和强制、过去和未来、短期和长期维度,以及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生成的规范性要求,并指出管理的不同层次会对环境管理会计的诸多工具有所侧重。RogerLBurritt(2004)在《环境管理会计――(清除)通往绿色愉快土地的障碍》――文中在分析传统管理会计障碍的基础上,引出环境管理会计,指出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工具包括环境成本分析、投资评价和业绩管理,并对每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做了说明o

(三)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的相关研究 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sMA)的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管理会计指南(MAG)》强调实用性。如第31,37,40,45号指南分别探讨了综合业绩指标、公司环境战略、商务决策中的环境会计工具与技术,I$014000的醉和实施等。

(四)捷克共和国环保署的相美研究 捷克共和国环保署颁布的环境管理会计实施指南(2003)中阐述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应用范围、环境成本的概念、内容、环境保护措施、环保设备、污染预防的原则、环境收益、材料和能源流;监控环境成本和收益的要求。其中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类和说明。

(五)Maliah Sulaiman等的相关研究 Maliab Sulaiman等(2006)在《面向可持续未来的环境管理会计》中提出必须将环境管理会计提高到战略层次的观点,认为实现保护环境同时提高公司底线不是不可能的。指出环境管理会计的四大要素是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风险评价以及信息系统。并在文中引用了企业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学院的关于公司对环境反应的五级分类法。

(六)联合国的相关研究 联合国作为一个官方性国际组织,由其下属的经济与社会事务署可持续发展部(UnitedNationsDivision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DSD)于1999年组织了一个“改进政府在推动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专家工作组。工作组现包括来自阿根廷、奥地利、比利时、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中国、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芬兰、德国‘、匈牙利、印度、意大利、日本、墨西哥、

尼泊尔、荷兰、新西兰、挪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SaintLueia、斯洛伐克共和国、瑞典、瑞士、英国、坦桑尼亚、美国、津巴布韦的政府官员。还包括来自国际组织的成员,如经济与社会事务署可持续发展部(uNDS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UNU/IAS)、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欧盟委员会、欧盟环境署、欧洲会计师联合会、国际环境地方理事会(ICLEI)、生态管理会计网络(EMAN)、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以及来自于学术界、私营工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成员。专家工作组从1999年开始一直召开学术会议,对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专家工作组与奥地利联邦运输、创新和技术部合作开发的《环境管理会计:程序和原则》(2001)。在这份报告中对环境管理会计进行了定义,系统论述了公司年环境支出,具体包括废物和排放物管理,预防和环境管理、材料采购价值、加工成本和环境收益。并对公司范围的环境管理会计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中的环境因素、从利润表中提炼支出数据,公司范围的材料流余额、组织存货管理和生产计划、一致性与合并。同时还进一步的讨论了过程流程图和成本会计,包括作业会计和流动会计。报告中还介绍了环境业绩指标和环境投资评价方法。

(七)网络会计公司的相关实践 网络会计公司(ArehurAndersen(AA)会计公司开发)一种“生态会计”的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综、累积、估算及管理,并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其程序包含三个阶段:确认环境成本;计量环境业绩;分析评估提出替代方案,且各阶段都包含具体的实施步骤。这是环境信息被纳入会计系统的很好的例子。

三、环境成本会计研究

(一)美国的相关研究 美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这主要得力于美国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EPA)的有力推动。为执行1990年的“污染防止法案”,EPA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专门的环境会计项目,旨在“促进和激励企业全方位地理解环境成本,并将其运用于决策”。1993年由EPA、美国商会、企业圆桌会(theBusinessRound Table)、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管理会计师协会(IMA)、AACE国际组织等联合发起了一个“国家工作室(nationalworkshop)”座谈会,公布了《利益相关者行动议程:工作室对环境成本的会计与资本预算的一项报告》(EPA,1994)。这是环境管理会计最早的重要文献之一。这份报告提出,为发展环境会计需要解决四个中心问题:对相关术语与概念的良好理解;创造内部和外部的管理激励;教育、指导和推广;开发和传播分析工具、方法和系统。此后,EPA的环境会计项目与多方合作,沿着两个方向展开工作:一是理论研究,为企业应用提供指南;二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案例研究和基准(benehmarking)研究。在第―个方面,为了解决上述第一个问题,EPA于1995年发表了题为《作为企业管理工具的环境会计入门:关键概念和术语》的重要报告,后来被广为引用。首先,该报告阐述了环境会计的意义,界定了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其次,EPA将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分为传统成本、隐藏成本、或有成本、形象和公关成本四类,此外还有外部的社会成本。这五种成本的计量难度依次递增。最后,分析了如何将环境会计用于成本分配、资本预算、流程或产品的设计等。EPA认为,成功的环境管理体系必须对全部环境成本进行汁量,并将其应用于各种决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环保总局下设的(PollutionPreventionResource.Exchange,P2Rx)污染防治资源交流是集合了八个地区环境信息的国家网站:美国东北部废物管理官方协会NEWMOA(Noztheast)、东南部废物减量资源中心WRRC(Southeast)、北美五大湖地区污染预防圆桌会议GLRPPR(GreatLakes)、西南部零废物网络ZeroWasteNetwork(Southwest)、平原污染预防地区信息中心P2RIC(Plains),山脉草原污染预防地区信息中心Peaksm+Prs,il'ies(Mountain)、西部地区污染预防网络WRPPN(PacificSouthwest)和西北部污染预防资源中心PPRC(Northwest)。TopieHubTM项目是污染防治资源交流的产品之一,而其中的环境管理会计TopieHubTM是由美国东北部废物管理官方协会研发的,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环境会计信息的网站。其中包含了丰富和先进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背景和总览、对传统会计变更的原因、环境管理会计实施、辅助活动和相关链接等。

(二)加拿大的相关研究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1997年发表的《环境角度的完全成本会计》堪称在环境管理会计上最有影响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推行FCA的许多条件当前尚不具备,但政府和研究者应积极组织研究,企业也应保持足够关注。

(三)德国的相关研究 德国关于环境管理会计最重要的成果是奥格斯堡(Augsburg)大学管理与环境协会(IMU)设立的“生态效率――材料流动会计”的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流量管理的手段减轻环境压力和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德国技术合作协会(GTZ)下设的“环境导向的成本管理”研究项目特别关注非产品产出的成本,旨在尽量降低非产品产出的数量,从而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损害。德国Lueneburg大学“可持续性管理中心”也在研究“当代环境会计(CEA)”。德国联邦环境部(BMU)和联邦环境局(uBA)在1996年颁布了一套环境管理会计的手册,强调环境成本的分配问题。

(四)国际会计公司的相关研究普华对CormackManufacturingPty Limited环境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2002)中说明了环境管理会计分别在制造业务单元、关键制造过程以及单个产品的应用,并对现行环境管理会计框架提出了改进意见。因为不同企业对环境管理会计的若干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不一样,所以在这份案例中专门列示了术语表并进行了相应的解释。同时对环境成本采用了五级分类法:0和1级成本记录在总分类账中并且是可控的,2和3级成本是指那些或有的或者无形的,并且是主观的非量化的。4级成本是外部成本。该案例的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0和1级成本上。通过更改会计科目,使得隐藏的成本明晰化,进而通过各种工艺中环境因素的对比进行方案的取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收益比较,改进订单预测减少存货陈旧,改善存货控制,降低包装成本,减少能源消耗,预防灾害。在该份研究中还总结了教训,包括对环境成本定义应事先同意并一贯执行;对于2和3级成本没有办法量化,但应

定性说明;在环境管理会计应用层次方面主张如果在单个产品上应用有难度的话,可适当提高层次,并需对标准成本及如何获得有一定了解;建议分阶段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本身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框架。

四、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一)环境业绩评价的研究 2000年USEPA在《绿色股利――企业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的关系》中提出了推行环境战略以增加企业价值的建议,并设计了全部成本评价法。该组织还研究了AT&T的绿色会计实施经验和五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等大量的案例。RogerLBurritt等(2002)在文章《文化特征与环境管理会计用于职员业绩评价:来自于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的证据》中列举了文化对公司环境管理会计的影响,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用于职员的业绩评价以及评价在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之间的比较。JeffS.MeDanid等(2000)在《环境经济增加值――HSE战略的财务指标》中将传统的EVA增加环境影响因素,并将其与HSE组织的战略及业绩考核结合起来。

(二)环境成本预算的研究 特勒斯协会(Tellus Institute)是―个关注环境与资源问题的非盈利性研究组织,创建于1976年。该协会的“商务与可持续性”项目涉及能源、水、废物、交通和综合的政策设计、研究、技术支持和实施、课程开发和培训以及软件开发。如EPA与特勒斯协会合作开发的P2/FINANCE软件,可以帮助企业在资本预算决策中考虑环境成本因素。只需要输入默认参数、初始投资成本和年度经营成本,该软件就可生成方案摘要、现金流分析和盈利性分析(采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折现回收期三个指标)等报告。

五、环境管理会计案例研究

(一)单独的案例 为了实现《利益相关者行动议程》中的第三个目的,EPA了一系列经典的案例研究报告,并希望案例中的经验有助于其他公司开始运用环境会计。如EPA于1995年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实施“绿色会计”的案例研究报告。AT&T的经验主要是:将绿色会计与为环境设计(DfE)、全面质量管理(TQM)、污染防止(Pollution prevention,P2)、作业成本法(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M)等结合起来,由高层管理人员作出承诺,建立了一个跨职能的团队,发行了"AT&T绿色会计术语表”,开发了一个文献评价程序和公司自我评价工具。另―个有名的个案研究是关于加拿大安大略水电厂(Ontario Hydro)在决策中所采用的“完全成本会计(FullCostAccounting,以下简称FCA)”(EPA,1996)。这个案例强调将环境成本及其影响纳入企业的计划和决策。该公司的经验与AT&T相似,建议修改现有会计体系,扩展现有财务评价框架,支持FCA的研究、培训和实施。

(二)行业案例集 EPA发表的行业研究报告比较注重环境影响突出的行业,如电镀行业、化工与石油行业。1997年休斯顿大学接受EPA的委托与“墨西哥湾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BCSD--GM)”合作,对5家实施环境会计制度的化工与石油公司进行了为时一年的基准研究,比较了其使用的环境会计方法(EPA,1997)。研究目的是使参与研究的公司能对其环境成本会计体系的形式和功能在讨论后有所改进,也对环境成本会计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个公司在背景文化、环境成本会计制度设计、经营与资本支出决策、总体优势与劣势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1998年,EPA了―份关于公司环境机会评价的案例研究报告(EPA,1998)。污染防止的目的是“双赢(win-win)”,即公司既减少废物也节省成本,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容易做到。为了更完整地说明企业在选择污染防止项目上面临的挑战,EPA分析了美国的三家化学品制造业公司不成功的污染防止项目。研究发现,污染防止投资项目财务上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困难、不确定的市场条件、监管问题以及成本、收益和风险信息的不足。此外,特勒斯协会1998年为EPA编写了一本环境成本会计案例集,其中包括资本投资(24个案例)、流程与产品成本计算(9个案例)和战略规划(6个案例)三组案例(EPA,1998)。2000年,特勒斯协会为EPA进行了另一项案例研究。在与有关人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描述了在9家美国医院中运用环境管理会计的情况和运用环境管理会计提高环境业绩、降低成本的机会(EPA,2000)。2002年EPA将过去的环境会计项目及相关成果转交特勒斯协会接管,同时要求其开展国际项目。特勒斯协会随即在波士顿成立了“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信息中心(EMARlc)”,由EPA出资并由EMARIC接管和拓展美国EPA环境会计项目,并于同年5月建成了“环境管理会计国际网站(省略)”,成为美国和国际上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信息来源。2004年6月该网站已有320多个条目,其中一半以上的内容可以免费下载。EMARIC目前已经是个独立的中心。

(三)问卷调查 1995年EPA与特勒斯协会合作,对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的成员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制造业公司在其常规性资本预算程序中考虑环境成本的方式和程度(EPA,1995)。调查发现,许多公司只考虑了环境成本中容易计量部分,低估了环司将环境成本计入制造费用,或按错误的标准分配到产品,妨碍了有效的业绩控制、产品定价、激励制度及其他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活动。对于战略规划,如流程优化、市场渗透、公司形象等,也因不准确的成本信息而受到不利影响。美国EPA在FCA的发展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FCA帮助地方政府识别、评估和管理城市固体废物实际成本,有利于城市管理决策和规划。

第8篇: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管理会计;

一、研究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达国家已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取得新突破,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化挑战为机遇。

(二)我国经济发展h境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等问题。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制造企业应用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引进管理会计以来,虽然管理会计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但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是完美的,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大小、经营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2)大多数企业财务系统建设的重点仍然是财务会计,而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不够。(3)对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提高。

三、提高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中应用的建议

(一)管理会计与绿色制造

传统的管理会计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上汽集团财务总监谷峰认为应当打破这种思路,从企业内部跳出来,站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管理会计。因为目前所呈现的企业管理报告已经不仅局限于分析企业本身的成本,更牵涉到此项成本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此外,管理会计涉及到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问题。绿色制造讲求的是基于未来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企业本身而言,更多关注的是短期利益。为绿色制造增加的投入和运营成本,一定程度上和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而且绿色制造在短期之内,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回报,从企业的角度看,这只是一种增加成本的生产方式,缺乏实施和维持的动力。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会计与公司财务学院教授罗杰・伯里特认为,环境管理会计能够让企业在寻求环境友好型的解决方案中,顺利实现转型。环境管理会计的好处不仅在于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保险费用,还可以帮助企业做投资决定、改进定价决策、减少成本。

可持续发展是管理会计和绿色制造理念的共同目标,积极回应不断加大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推进绿色制造,是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

(二)管理会计与大数据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也必须积极创新。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兴山认为,互联网+业务领域,将驱动企业管理创新和模式变革,如互联网+财务实现财务共享、流动性、决策支持。互联网+行业,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互联网+制造将是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制造服务化、智能供应链和协同研发等。互联网+给财务工作(特别是管理会计)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管理会计最主要的特征是与大数据的融合,过去的数据是经营数据,现在管理会计新的数据源有三类:一是企业内部的经营数据,二是生产制造环节的物联网数据,三是外部的互联网数据。这些数据能否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还要看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信息系统是否融合了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互联网+推动了财务管理模式和工具的创新。例如,互联网+成本管理,将实现实时成本、价值链成本管理等;互联网+责任会计,产生实时绩效管理。我们认为,中国制造2025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在于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会带动系统的集成应用,带动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从而有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反过来,中国制造2025也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撑。

中国制造2025,将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影响企业后续的生存与发展,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企业管理者更应该重视管理会计理念的创新,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与拓展思维,为此,我们应树立以下新的管理会计理念:

(一)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管理会计不能局限于内部成本的管理,还必须树立互联网+的观念,即互联网网络销售市场,将传统的交易市场像互联网市场延伸,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三)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管理会计经过二十多年的应用和发展,一些企业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缺少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是阻碍管理会计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典型案例的研究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如果能对典型案例及时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整理、提高,增强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把各行业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作为各个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模板,增强可操作性,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使企业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范文

“筑回自然”的绿色建筑理念

为响应全球节能减排号召,分享绿色建筑“筑回自然”的理念与创新的节能技术,创立于1971年,多年深耕“电源及元器件、能源管理与智能绿生活”三大业务范畴的台达,其于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COP21)期间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绿筑迹―台达绿色建筑展”移展北京,并于6月14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开幕。

自2006年来,台达已在全球范围内与合作方共同实践了22栋绿色建筑。台达不仅善尽全球企业公民责任,也积极实践在地的企业社会责任;此次“绿筑迹―台达绿色建筑展”进一步将国际节能经验与本地化实践相结合,呼应中国大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要较2005年下降60%-65%的自主贡献目标,将推广绿色建筑作为实践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方式,呼吁社会各界一起加入减碳行动。

台达创办人暨荣誉董事长、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郑崇华表示,“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以及“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降低15%的节能目标。因应后巴黎时代的减排大趋势,企业也应责无旁贷。台达自2006年起以绿色建筑作为自建厂办或社会捐建的设计依据,让建筑转型成为减缓与调适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希望可以通过本次展出,推广好的理念及具体可行的节能做法。今后也将继续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机构合作,从绿色建筑人才培育、支持节能建筑项目落地等面向深入参与绿色建筑推广,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原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通过节能减排来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善尽国际义务,同时也是促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是消耗能源的大户,而推行绿色建筑则是实施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中国尚处于建筑节能的发展阶段,在实现“十三五”绿色发展方面,绿色建筑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离不开国家的政策的引导、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育、以及建筑师和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尤其在人才培育方面,已连续举办十年的“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将获奖作品落实于建设学校、住宅等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对推广绿色建筑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