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思想消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教育目的应遵循心理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帮助大学生开发心理潜能和提高心理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心理问题对象,将重点放在“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上并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出发点,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弱点。在这种消极思想指导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上以治疗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在实际课堂教学则以矫正和诊断心理为重点。这种思想消极的课程体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天局限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应发挥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方面,不利于充分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
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欠合理
目前,受“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等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在此教育理念影响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病理性心理和消极性心理为主,即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相关的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预防和矫正方法。心理教育导向和教学实践,无形之中使绝大部分大学生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片面理解为心理问题,误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的课程体系过于关注缺陷和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潜能,不利于大学生拓展心理素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也反过来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缺乏完备的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应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不同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互补、教育功能各异、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覆盖范围和课程时间安排协调统一,从而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较为分散,各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此外,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连贯性,过于随意,没有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不同个性大学生实际心理的教育需求。更有部分教师只凭自己的兴趣开课,没有考虑其开设的课程是否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㈣心理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由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辅导员承担,而这些教师很多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经过心理学的严格训练,没有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有些心理教师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没有办法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涵,导致有些心理教师只能采用灌输式手段授课,心理课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不少心理教师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照搬课本理论知识来处理大学生碰到的心理问题,随便给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扣帽子,视之为洪水猛兽,并利用一些强制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教师素养欠缺导致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再次伤害和扭曲。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加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导致高校大学生群体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必须重点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挖掘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心理问题为焦点的消极心理学的有效补充和理论升华,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当中去,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回归到以人性为本的教育目标上,确立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综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相互统一,心理学教师把大学生化为具备发展潜力的个体,挖掘和培养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潜质,有效提高大学生发展积极心理的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完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且完善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
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存在心理适应困难、心理行为失调的特殊个体,其关注的对象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而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则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如焦虑、强迫、抑郁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却没有机会认识自身内在潜能进而发展自信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人格品质可以将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有效激发,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潜力,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要认识和发展大学生个体内在积极潜能,使之形成一种日常行为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以有效充当这一途径。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有助于改变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心理学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从根本上重视和巩固大学生心理的积极特质,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问题”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中心和归宿,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积极态度来对待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学会挖掘自身潜力,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幸福体验,从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
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实际需求,科学选择和当代大学生最为贴近的相关心理主题,从积极的维度入手介绍和解释这些心理学问题,一般应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课以普及和传授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助在校大学生主动认识和发现自己的潜在积极品质(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即传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必修课侧重教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但积极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独立的积极心理课程。积极教育可以渗透在大部分的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程中,心理选修课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和不同兴趣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供大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选修课的主题要有明显的区分度,不应求大求全,而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始终强调心理学家应该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它的基础方法和理论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来研究,充分发现个体的内在潜能从而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积极向上地应付日常问题。传统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较少生活化而更具理论色彩,因此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必须选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内容”来组织心理教学,避免过多采用“消极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将心理学理论和日常生活有效衔接,引导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心理学意义进行讲解和探讨,提高大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事件的能力与技巧。在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关注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现和培养,遵循大学生主动体验的原则,从而使大学生通过积极领会和体悟进而自主构建自身完善的心理系统。此外,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随课程教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和更换,使课程教学内容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调整之中,这样才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心理探索空间,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生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㈣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一、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海南中学是海南省教育厅直属的省重点中学、海南省示范性学校,学生均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佼佼者,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优秀学生,使其成为面向未来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海南中学是全寄宿学校,学生除了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内容及人际适应外,还面临着学习方面的激烈竞争,这些状况都需要心理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做充分考虑。在实践中,我们以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为核心创建校本课程体系,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及开展形式则是根据各年级情况而设计,主要涵盖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等内容。
初中阶段初一至初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是学校校本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两周一次课。
初一的课程设计以“适应与养成”为核心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初中新的学习环境和养成更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同时加强自我认识,使之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新同学新老师沟通,主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友善、热情、开放思想等积极心理品质。
初二的课程设计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为核心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主要培养谦虚、自律、幽默、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
初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以“顺利应对中考”为目标,培养对各种挫折的耐受力,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升学观,学会调节情绪,排解学习压力,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和技能,以感恩的心态去看待中考等,促进自己心灵的成长,主要培养学生感恩、坚持、创造力、团队精神等积极心理品质。
而高中阶段将高一年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校本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课程以“适应”及“规划”为核心目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适应”高中新的学习和人际;学习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做好选科、选考的准备及探索未来职业规划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热情、好奇心、好W、善于交际、善良、爱、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
高二年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校本选修模块的内容,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开展。课程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为核心目标,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及确定自己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领导才能、公平、诚实、谦虚、幽默等积极心理品质。
高三年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排入了班级周会课,心理教师、班主任互相配合,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安排。课程以“个性化成长”为核心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升学观和择业观;学会感恩、调节情绪,排解学习压力;激发潜能,高效学习,科学应考;积极应对挫折,体验心灵成长,以感恩的心态去看待高考,看待自己心灵的成长。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宽恕、感恩、希望、坚持、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
海南中学还开发了多套校本实验教材。2008年10月,出版了高中校本心理实验教材《心灵俱乐部》;2008年8月,出版了《德育实践与探索》,收录了部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及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特色教育课程;2009年3月,出版了实验教材《放飞理想 相信自己――高考成功心理》《中考成功心理宝典》;2009年11月,出版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及咨询案例集》;2009年4月,开始每学年编印一辑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手册《阳光手册》;2010年,“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研究获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中高考成功心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获三等奖;2016年开始,我们又着手汇编初一到高一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系列课程,也将结集出版。我们在不断地思考和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二、以“融入式”生涯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助力
2014年,海南中学全面启动了学校生涯教育。学校首先成立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党委书记负责主抓,调动全员参与,对多方面资源整合利用,多渠道融入,由此形成教育合力来推动这项重要工作。
2015年10月,申报的课题“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融入式’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海南省“十二五”重点课题立项,学校也进一步以课题研究来推动生涯教育工作。
1.学校心理教师参与到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中来,推动生涯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开展。心理教师除了在传统的心理课上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外,还开设了生涯选修课“电影人生DD开启幸福生涯之旅”,以对学生喜爱的电影进行观摩与研讨的形式,与积极心理辅导相融合,为学生开启了了解自我、了解世界的生涯选修课程,得到学生的欢迎并让他们获益匪浅。
2.将生涯教育融入班级建设和主题班会课中,创建生涯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除了利用教室黑板报外,还指导学生自主创建了生涯规划班刊,分享生涯教育资讯,以及记录学生在生涯规划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另外,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一起设计及开展系列生涯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和班主任的具体落实作用,从而调动每位教师在生涯教育中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
3.学校对家长开展了大量的生涯规划普及讲座,进一步帮助家长认识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开发家长资源,发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生涯教育合力。如开展“家长进课堂”的职场分享活动,以及“家长进校园”的职业推荐大会。前者家长进课堂分享职场经历和人生感悟;后者家长们进校园,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类似招聘会的现场职业介绍大会,让学生可以接触及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同时这些活动也是为了寒暑假开展的“JA职业见习日活动”(工作影子活动)做准备。
4.学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生涯教育。“走出去”活动之一就是沿袭我们学校具有特色传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职业体验,人物访谈等,并撰写研究或调查报告,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另外,每年的寒暑假,学生也要“走出去”参与社区服务,例如我们暑假开展的“职场体验与探访”主题社区服务活动、“JA职业见习日活动”(工作影子活动),寒假开展的“幸福生涯人访谈”主题社区服务活动等。
“请进来”是利用校友及社会相关人士的资源,请他们到学校来开展各种活动,如学校的“衍林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行各业人士来做演讲,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分享知识,分享人生阅历或见识等。学校还邀请大学校友返校开展活动,让大学校友和在校学生分享自己的高中生涯和高考经历,以及上大学后的收获和感悟,来帮助在校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对不同大学院校与专业的认识了解,更好地珍惜及把握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及加强相关能力素养的培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些“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资讯和强大动力,引导其朝着自己的梦想,更科学更理智地规划自己的幸福人生。当“融入式”生涯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可以说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增添了更为有利的成长助力。
在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值得记录的,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不断回顾和反思自我,同时也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激励。因此,我们请每个学生为自己建立一份生涯成长记录袋,汇编一份自己的生涯成长记录册,同时也将为学生建立生涯成长电子档案,帮助学生把成长中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汇编,作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珍贵礼物。
三、营造幸福温暖气氛,帮助学生绽放美丽心灵
海南中学的高中部幸福教育中心、初中部心理辅导中心都是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成的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服罩行模配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旨在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环境,多渠道营造幸福温暖的氛围,使师生的心灵像花儿一样绽放,负能量得到释放,正能量得到提升,个人得到成长,使其真正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高中部幸福教育中心建筑面积四百余平方米,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三百余万,中心整个装修设计风格结合了海南的海洋文化特点。中心所有天花板都是明亮的蓝天白云,地板则是海洋、沙滩、溪流的灵动呈现。中心设有不同功能室(区)九个,并以海洋特色命名:心理阅览区(沐风阁)、宣泄室(海螺屋)、悦纳室(紫贝居)、咨询室(星语房)、沙盘室(沙海苑)、团体室(海豚湾)、潜能室(珍珠屿)等。中心购置了先进的心理仪器和设备,如音乐放松椅、按摩椅、身心反馈仪、自信天使、拥抱使者、注意力挑战仪、团体音乐放松仪等,还购置了大量的心理阅读书籍。初中部心理辅导中心位于初中部办公楼六楼、教学楼七楼,由四个功能室组成,分别是个体咨询室(畅心园)、沙盘游戏室(沙海苑)、宣泄室(清心阁)和团体心理辅导室。
学校初高中的心理中心,由心理教师均轮流值班,主要针对个别存在心理困扰或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采用心理热线、“心灵小屋”、心理信箱及网上心理咨询等方式,多渠道为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学生还可以在这里通过音乐放松椅、按摩椅、自信天使、个体沙盘等享受自助服务,以达到放松身心、增强自信心的目的。特别是高中部的幸福教育中心,利用场地和设备资源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幸福自助活动,如周一的海豚湾“幸福K歌会”、周三的沙海苑“沙盘心灵花园”、周五的海豚湾“幸福电影院”等,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宣泄及调整,以达到放飞心灵、调整身心、体验幸福的目的。
四、家校联动,共同呵护学生的美丽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需要家庭的参与、社会的支持。海南中学于2006年成立家长学校,由学校相关领导、心理教师及外讲专家为各年级家长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针对性强的专题亲子教育讲座,如对初一家长开展“改变从您开始――亲子沟通训练讲座”,对初二学生家长开展“知‘性’话题――青春期家庭教育讲座”,对高一家长开展“和孩子共同成长――高一新生适应性讲座”“文理分科指导”,对高二家长开展“如何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感问题”“高二学生的理想教育”,针对初三、高三家长开展“爱的鼓励――考前家长心理讲座”等。通过这些专题教育,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宣传,同时提升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012年10月,海南中学的两位心理教师撰写的家长专题讲座教案在全国家长学校优秀教案征集评选活动中均荣获三等奖。2013年,海南中学被海南省教育厅授予“海南省首批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同时被海南省教育厅授予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现代教育理念,在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这不仅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基本理念之一。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使政府和教育者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可以说众多教育工作者已经认同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发展步伐越快,对人的适应能力的要求越高;社会竞争越激烈,人的心理素质的作用越显得重要。然而,人的心理模糊复杂,要化虚为实、化难为易,使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的确是一项“吃螃蟹”的工作,早在1993年,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的专家发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其意义不逊于希望工程。”的呼吁。心理教育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毋庸置疑。
警察作为当前社会心理压力较大的职业群体之一,其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危机,因而如何做好职业警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自公安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2005)以来,公安部以心理训练师资培育为载体,分5期为全国8个大中城市公安局培训了500名心理健康工作技术骨干,并推动建立了民警心理训练实验中心。确立了实验中心建设的总目标和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心理训练、危机干预、咨询服务“三位一体”)。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至此步人了系统化建设的道路。
作为警察在职培训的重要平台和中介,警察培训(训练)学校义不容辞。这一切都显示着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虽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却必定有着―个辉煌的未来。
二、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心理行为训练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指导,以心理训练为主线,以心理环境为保证,以增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实效性和适应性为目标。其核心理念国内学者郑云正等人概述为: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
随着心理教育的相关试点工作及探索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教育课程化这一课题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例如夏海鹰(2004)提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或健康心理学角度出发,其主要是针对某个问题、某种观点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某个侧面进行探讨,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学,特别是课程论角度进行全面、多层次的系统研究却很少。
地市级警察培训学校不仅担负着全市范围内在职民警的继续教育,同时还承担着课程开发、瞽衔晋升、新警岗前培训等多项教学、教研任务,使心理行为训练课程这样的新生事物步人课程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化发展如何,不仅是判断教学发展水平的指标,还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心理训练系统化进程。
课程化,是课程的规范化的简称,标志着该课程教学活动基本要求的达成。诸如教学大纲的确立、教学规范的制订、教材的选择、教学设备的完善、师资队伍的配备、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以及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科学化等。鉴于心理行为训练课程与其他类型的教育课程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心理行为训练课程设计也应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根据课程设计中著名的泰勒原理(TylerRational),课程设计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四个方面(详见上图),通俗地说就是要研究为什么敦(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教什么(选择什么内容)。怎样教(用什么方法来组织和排列教材),怎样评价教的结果(检查目标是否达到)。
三、心理行为训练课程的教育目标
目前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认为心理行为训练课就是活动课,只要学员喜欢、氛围热闹,方法有特色就是成功的课,无需设定教学目标。甚至有部分心理教师也在这样的错误理念下从事教学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课程类型,其必然具备课程的核心要素。其一便是教学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说心理行为训练课并不存在独特的教育目的,它的教育目的总是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相一致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其教育目的就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结合公安工作,行为训练课的总目标是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创造性,良好适应性的人;具体目标是形成、维护、促进、加强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从而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公安工作,避免职业倦怠,预防职业心理危机。其二。除教学目的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系统性。心理行为训练课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与实施的活动,其内容是由许多主题按一定顺序结合而成的,活动时间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系统的活动内容且有教师指导,不同于临时组织的班级活动以及学员自发性的游戏。
四、课程实施方法(教学原则)
如果将教学过程比喻为一场战斗,那么教学内容是实力,教学方法即是谋略,只有有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容的有效性,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学方法也正是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得以展现实力和发挥创新力的园地,智者见智、仁者见人。一展百家争鸣的态势,本文不对心理行为训练课程的各类教学法进行赘述,仅介绍国内课程论学者王加绵等人提出的几点教学原则:
1.良性的期待
即相信每一个学员都有心理健康的需求,都有完善自己心理素质的愿望。因此,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员,热情地培育开放、和谐、信任的教学氛围,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启迪和教益进而增强自信心产生成功体验。继而影响到其自身日常工作生活中去。
2.饶有兴趣的问题
可以由学员根据他们的观察和体验提出来,也可由教师通过援引实例提出。问题可大可小,总之,要结合警种特点、贴近学员工作实际,选择他们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起兴趣和动机,引导学员进人参与和探究的境地。
3.参与式的活动
心理行为训练课程以现代活动理论为依据,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人的心理发展是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人与环境互动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的,活动是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心理品质的中介环节。因此,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表现为除了分组协作外,还要针对学员自身特点,用心理剧、故事接龙、团体竞赛、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吸引学员参与、活跃课堂气氛。
4.发现式的学习
心理行为训练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不把结论告诉给学员,而是让学员带着问题去发现,在主动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情感、价值观、发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在不知不觉间领悟和记忆知识。并鼓励学员因其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自豪,培养自我效能和价值感。
5.鼓励性的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宜经常采用“高一格”反馈法,对学员的参与给予及时、必要的反馈,以强化和推动团体动力,当学员答得不太正确时,教师也应当给予些许鼓励,肯定学员积极的一面。总之,在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应尽做到少批评、多支持,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成长氛围。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未来专业化发展的展望
心理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效果。因此,师资素养的提升同样是心理行为训练课程化的一部分。放眼未来,关于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专业化发展也必定成为日后亟须关注的热点和课题。
参考文献:
[1]曹成刚,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J],教育探索,2004(6).
什么是好的教育?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儿童。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天赋、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特长,他们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不一样的。所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才是公平的教育。
笔者所在小学虽建校时间不长,但是校领导很有前瞻意识,将“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融入了课程建设,从2006年开始即组织人手进行“适合教育”视域下的小学心理课程建设,经过七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了苏州工业园区内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学校。
一、构建适合“每一个”的显性心理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关注“每一个”星海学子的心灵成长需求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主题。
1.根据不同年段,设计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学计划
(1)低年级的心理活动——温馨的心灵港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教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场景扫描:“今天轮到我们班同学进学校阳光驿站活动哦!”二年级班主任郑老师一宣布这个消息,教室里一片欢腾。“你想去哪个室场活动?我上次去了心理测量室,那个水果拼图可真有趣,这次我还想玩!”“我想去沙盘室做沙盘,那个游戏最有趣了。每次做完,我都很开心!”……学生们议论纷纷,讨论着自己中午想要参加的项目。
每天中午,学校心理中心的阳光驿站里总是回荡着星海娃娃们的欢声笑语,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在学校心理教师和心灵小伙伴的组织下开展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在大厅休闲区阅读心理绘本,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汲取心灵鸡汤的养分,了解什么是友情,懂得爱的方式,学着战胜恐惧;有的学生在情感表达室制作剪贴画,捏橡皮泥、画画,借助艺术创作来调节自己的心灵,学着自由地表达和有效地自我控制;有的学生在沙盘游戏室开展团体沙盘游戏,将喜欢的玩具放在沙箱里,与伙伴们一起合作创造理想中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谦让与友善;有的学生在心理测量室做注意力训练的游戏,在与电脑的互动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其乐无穷。
(2)中年级的心理课堂——我的地盘我做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教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场景扫描:“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天空因为我变得更蓝,白云因为我变得柔软……”伴随着欢快熟悉的旋律,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我是一只独特的羊”。学生们通过“羊儿性格大点评”“夸夸我这只独特的‘羊’”等环节,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自我接纳”。
学校早在2006年就开始有意识地在课表中引入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探索,目前在三至六年级均开设了每两周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年级的教学内容如下。自我认识:在班级中和同学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在自我接纳和欣赏的同时,也能接纳和欣赏他人。学习能力:了解注意力的特点,掌握一定的训练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能在了解时间重要性的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情绪管理: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能运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调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微幸福”,并从中感受到真、善、美。
同时,为了让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每学期的期末心理回顾课上,学生都会通过反馈表向教师提出下学期活动主题的设想,心理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建议对活动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心理辅导活动课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3)高年级的心理社团——心灵成长新天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作好准备。
场景扫描:每周五下午三点半,五年级的小倪和小丁都会整理好书包,赶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参加心理社团活动。见到其他班的心理社团伙伴,她们热情地打了个招呼,就讨论起来:“不知道今天又会有什么有趣的心理话题呢!”在期待中,新一期的心理社团活动开始了。
进入高年级后,根据学生已逐步进入青春前期的特点,在上好每两周一次心理课的基础上,学校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了校级心理社团,招募“热心做同学的知心人,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兴趣,同时又想获得自身心灵成长”的学生参与,培养一批“心灵小伙伴”,作为“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之外的一支朋辈辅导的骨干力量。
在心理社团里,高年级的心灵小伙伴们会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各类活动,有时是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小知识,掌握帮助同伴及时调节情绪的好方法;有时是伙伴之间互相交流工作情况,在互帮互助中缓解自己的压力;有时是开展有趣的体验式心理活动,在开心一笑中体会到沟通的重要、合作的意义。
2012年学校心理社团在传统学生心理团辅活动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沙盘团辅训练。一盘细沙,三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辅导教师的关注与投入,还有学生们的自由创作,构成了沙盘游戏的基本要素。就在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摆放沙具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心灵得到了充实,人际交往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运行适合“每一个”的心理评价标准
心理评价是从整体上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如果教师能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作出准确评价,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此学校心育团队从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出发,结合年龄特点尝试在四至六年级推行心理课程评价单。评价单上既有心理教师针对该年段的学生提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有学生根据自己一学期的收获,进行的自我心理成长评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构建适合“每一个”的隐性心理课程体系
课程从表现方式来说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心理隐性课程包括除上述显性心理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4.营造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育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的,而其中星海小学又是整个园区中小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行者。回顾学校心理教育这短短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办学之初仅有一个40平方米的心理咨询室,到现在率先在园区成立拥有两层楼,合计3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星海人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主要是发展中的儿童这一群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整个活动区域命名为“阳光驿站”,意为希望学生们能在这里获得阳光般的温暖,把“阳光驿站”定位为一个放飞心情、倾诉烦恼、寻找温暖与欢乐的天地。整个“阳光驿站”的内部装修以学生为本,努力体现快乐教育的理念,分为悦读活动区、情感表达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晤谈室五大区域。
二、打造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师团队
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充分参与,积极的、开放的态度以及人格的魅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打造星海小学心理教师团队时,学校首先考虑的是教师的人格品质,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参照林孟平有关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格素质的观点,学校选拔培养心理教师时制定了以下标准: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善于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接纳自己,能正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经常内省;尊重他人,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语言表达准确、具体、简洁、有幽默感;具有适度的智慧,能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人。
除此之外,学校还十分重视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定期地举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心理教师多参加课外的心理疗法继续教育。目前心理教师团队中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8人,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2人,拥有苏州市专兼职心理教师上岗证书的9人。同时团队成员中有市德育学科带头人两名,市优秀班主任一名。
三、收获适合“每一个”的心理教育硕果
十多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沃土上精心耕耘,使心育工作成为了星海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心育团队成员在国家、省、市、区级心理优质课评比中均荣获过一等奖,在各级各类心理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四十余篇,在市级、区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心理类文章二十余篇。
“墙内开花墙外香”,心理健康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人际交往品质。心理社团的学生自发进社区组织义卖活动,自己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确定场地,寻找货源,设计口号,用一颗真心、一片热忱打动了许多社区居民的心。义卖活动共筹得善款五千多元,全部捐给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组织,活动被新闻媒体广泛宣传。
由于学校的心育工作扎实有效,“苏州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先后落户于我校,这是对我校心育工作的极大肯定。
四、家庭社区紧密协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塑造孩子的关键场所,亲子关系的质量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在关注每一个星海学子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学校网站上的“心灵驿站”是家长了解孩子心理成长规律的窗口,每学期的“家长心理大讲堂”是家长聆听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途径,学校的“心理晤谈室”是家长与心理教师面对面谈心的场所。
社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个阵地。学校与社区密切合作,每年都会组织学校心理团队成员进社区活动,同时社区也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协助学校心理社团的学生们开展“HELP”项目的义卖活动,使学生将爱心和正能量传播到社区每一个居民的心中。
关注“每一个”的心灵成长,让“每一个”的心灵之花更美,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愿景。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适合教育视域下的心理课程建设,争取打造“星海心育”的金字品牌。
一. 指导思想:
以县教委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我校本学期工作目标为指导,以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北京市德育整体工作纲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校园礼仪和和社会礼仪为重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有机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设适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积极创建追求实效,育人为本的德育校。
二、工作目标
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确立自信心和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为养成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明礼仪的合格中学生。
三、工作思路:
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为工作中心;以全体学生为活动主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校训、校歌、校徽等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奥运年”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活动,从奥运礼仪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在参与中发展。
四、本学期常规工作
1.落实市县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以观念的更新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展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以和谐班风促优良校风。
2.落实全员德育,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实际,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主题,面向全校教职工开展教育论文和成功教育案例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3.加强学校德育信息化建设,创设校园德育网页,发挥网络德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构建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
4.加大不良行为学生转化力度,加强问题研究,执行班级、年级、学校三级管理,落实帮教活动,开展不良行为学生转化研究。
5.加强住宿生管理力度,使住宿生管理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使住宿生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6 .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培训,提高班、团干部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向教育性、愉悦性方面发展。
8.加强常规管理,促进养成教育。
(1)继续加强班级量化管理,推行月红旗班、进步生、优秀生、及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
(2)继续办好“知心信箱”和“面对面”的咨询工作,提高学生的咨询率、面询率,注重实效。
(3)坚持和完善家访制度,深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4)严格升降旗制度,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5)办好广播、板报、橱窗,充分发挥宣传作用。
(6)规范班主任素质工作手册的使用。
五、本学期重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及《密云且中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加强规范化管理。
(2)开展“学生最爱戴的教师”评选活动,促进形成全员德育工作氛围。
(3)以我县开展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县、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的作用,加经强验交流和表彰,以推进我校班级管理再上新台阶。
(4)进一步推进新型班集体文化建设,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班干部、团干部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以“3.5日学习雷锋”活动为为契机,组织全体中学生成立学雷锋小组,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公物、团结互助、文明礼仪等方面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与班级文化建设为相结合,以“清明节、劳动节、科技节、青年节、母亲节”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以“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内容,抓实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1.拓展学生“十个文明习惯”的培育形式,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
(四)加强法制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通过落实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每两周一次举案说法制度和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光盘、录像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2.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1)建立学校不良行为学生的总体档案和个体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进一步明确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职责,从思想、行为、学习、交友、家庭环境等各方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本学期进行成功案例征集与评比。
(3)贯彻县教委《关于加强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意见》(2005年11号文),认真落实六项制度,即:不良行为学生不到校追踪制度,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制度,学期转化情况上报制度,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帮教人和政教处定期与不良行为学生谈话制度,定期案例评析制度。要严格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管理,明确各自职责。在发挥导师帮教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同伴帮教的作用,对极个别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还要确定民警帮教人,不断增强转化效果。
(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方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通过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做好学生个体、不良行为学生、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面向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个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征集、评选活动。
(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主要有: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离,缺乏是非的辨别能力,容易受一些非主流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总想通过捷径找一份收入高而又不用付出辛苦的工作,享受主义思想很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认为要做好一件事情金钱至上。不懂得人与人要相互尊重,老师讲课你讲你的,我说我的。烟头卫生间、宿舍随意扔。缺乏感恩之心,合作精神不是很强,无责任感。这些不良现象反映出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
(二)人文素质方面。
从每年到我校进行招聘的企业用人需求分析看,90%以上的企业都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企业在面试过程中也经常会问一些关于人文方面的问题。而当前现实状况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及企业面试过程中这方面的素质确很差,普遍存在语言表达不清楚、没有逻辑性、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差,在与人沟通过程中缺乏艺术性及技巧。学生一学期下来,老师要求写学习心得、总结、汇报等不会写,搞不清楚具体的格式和用语。甚至有的学生连一张请假条怎样写都不会,五花八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错字很多,书法好的学生越来越少。
(三)心理素质方面。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高考文化分相对比较低。同时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高职院校不认可,将来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相比其它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其实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具体表现在学生自卑感很强,认为自己只上了个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低,将来毕业从事比较辛苦的一线工作。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存在着自我约束、控制能力比较差,过去的生活中没有吃过很多苦,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里素质差,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容易情绪低落、没有进取心、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个别学生在压力面前,有时候会一时想不开,甚至走极端。
(四)身体素质方面。
很多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大一军训中在太阳下晒一晒,走走队形,这样有的学生都坚持不下来。在学生出早操跑步、课堂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由于感冒、头疼、身体不舒服等身体原因向老师请假。在大学的体育测试中许多学生不能达标,引体向上做不到5个,平时短跑还能跑一跑,800米、1000米等中长跑项目根本达不了标。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精打采,做事情根本做不好。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相应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作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在课堂上,我们要把国内外重大新闻收集起来,然后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事的政治素养。本着贴近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原则,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学会关心家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和人类,拥有感恩之心。这些对于解决一些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价值困惑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全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校报、广播、橱窗、大屏幕等传统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宣传优秀典型人物事迹。邀请校内外专家,注重选取学生感兴趣和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讲座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序开展“诚信”“感恩”“文明有礼”等系列主题班会,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主题研讨会等活动。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营造人文素质培育大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自己的思想、精神、素质得以提高。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途径交流人文知识学习情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充分利用大学生文化艺术类社团,搭建提高人文艺术素质平台。各艺术类社团每年在校园内定期演出或举办展览,使校园内的艺术舞台涌现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品位适合、形式多样的艺术佳作。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邀请名人名家来讲座,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社交礼仪、摄影、美育和艺术鉴赏类、书法等选修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社交礼仪、应聘礼仪等讲座。评选各种校园之星,组织大型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主导,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各系部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广泛开展心理基本知识讲座和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工作,尤其要做好学校每年的新生心理状况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针对新生和毕业生进行心理调适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增强学生的心理知识。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测试和咨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和日常的心理咨询,同时开办心理信箱,建立心理热线,通过网络为那些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咨询和服务。为提升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里素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拓展训练课等进行培养锻炼。
(四)倡导校园体育精神,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随着各类大学生犯罪事件的频频出现,社会矛盾也被激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法律素养方面的不足越来越凸显。整合高校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对于二者的整合,至今都未形成系统性的方案和有效地实施途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系,寻求二者的结合契机,最终提出一套整合方案,希望对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一、高校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联系
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正确有效的心理教育是能够在人们之间传递正确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法制教育在大学生未来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在心中确立一套正确的法制观念。但是不论是法制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所要传递信息的统一体,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们得以健康的成长。现实表明,很多大学生犯罪事件的根源都是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心理的扭曲、思想的交错、对人生三观的不明确是造成大学生走上邪路的潜在根源。法制教育在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多年实践证明,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减少大学生的犯罪率,但是相对而言,法制教育仍然处于表面抑制。想要真正有效地减缓大学生犯罪还是要从纠正其错误的思想、理念开始,这就是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紧密联系。心理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法制教育的实施,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又是对心理教育的保障。
(二)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区别
首先,高校的心理教育主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机构来开展。同时,大学中的辅导员也是心理教育施教者之一。而法制教育的形式则多种多样,其中蕴含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最基本的教育手段,当然,法制专题、视频教育、模拟法庭也是近几年发掘出来的有效途径。其次,我国对于法制教育的要求比心理教育的要高,或者说我国的普法观念比心理健康观念要强,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是我国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最后,心理教育是一种双边双向的系统互动过程,因此强制灌输和放任自流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但是法制教育往往适用于强制性。
二、整合存在的利弊分析
(一)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研究需要建立在高校大学生认可、支持的基础上,因为被教育者支持和认可是促使整合目的达成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法律案件的频繁增加,对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进行整合是迫在眉睫的事。笔者还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实际的访谈,结果表明:不论是思想政治教师还是大学生对整合的概念不清楚,对整合教育的意义更加不理解。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问题。
首先,大家分不清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系,认为心理教育是针对心理有疾病的人而不是人人都应该接受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就是学习法律知识,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已经包含该部分的内容,对于法律只要做到守法就好。
其次,不论是心理教育还是法制教育,方式都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在高校中进行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一直存在很大的阻力,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改革效果来看,大学生对于通过课程教学来渗透法律知识或者心理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最后,高校教育者作为该整合方案的主力对此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心理问题或者法律问题都是照本宣科,因此整合与否对于他们并没有太大区别。很多思政教师都没有全面接受过心理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并不懂得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本质要求,这对两者的整合也增添了阻力。
(二)整合带来的好处
1.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不论是心理教育还是法制教育都离不开教育资源,在高校里,所谓的教育资源主要指师资力量、教学资源、设备等,其中包含硬件和软件,教育资源是一个综合力量的组成。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样必定需要耗费大量的教育资源,因此对二者进行整合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整合两者,从内容到形式,从学生学习到教师授课等各方面,资源合二为一,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经过整合将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实际上,开展整合,我们的教学行政管理成本也应该降低,学校思政教育开展可以将更多的经费和精力集中在整合工程中。二者若有效地融为一体,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教学人员,能集中精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整合所要达到的效果。
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分离式教学必定会导致大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也是分离的,不能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阶段,如果将二者整合,必定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心理教育是从根本上纠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手段,而法制教育是确保高校大学生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保障,或者说可以及时纠正或者制止大学生犯罪的强制性措施。
三、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实施路径
(一)心理教育与法律教育教材整合
目前,高校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传授主要是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来实现的。为了保证实现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要求,应当将心理教育知识和法律知识融合,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统一汇编成一本或一套教材,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有利于学生融会两种知识,达到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效果。
(二)丰富授课内容,进行多元化授课方式
首先,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基础的法律知识和最基本的心理教育,还要增加一些专业的知识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丰富课堂内容要紧紧围绕着大学生的特点而且要紧跟时代,要注重他们的实际需要,把握他们的生活方式,要密切关注国家时事,关注百姓民生。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多元化的授课,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要提高大学生对心理教育和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课堂讨论、观点辩论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和心理引导。同时,情境设计也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授课方式,通过观察学生接受教育后的反应来分析现实效果,同时能够更好地找到需要加深巩固之处,这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注重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
1. 丰富师资结构。师资结构是否专业对于整合高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在自身学识、人格和心理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目前高校负责法制教育的主要是思政教师,基本上集中在马克思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负责心理教育的主要是依靠辅导员和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门,他们的专业基本上都是心理专业。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校负责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分离的,而且专业参差不齐,缺乏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引进法学知识和心理知识兼备的教师是整合高校教师队伍的必经之路。想要丰富师资结构应从引进人才方面进行严格的筛选,不论是专业、学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是交流沟通能力都要进行严格的考察,此外还要注重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2. 开展专业培训。培训是一个可以提升人们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同样可以通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训来进行建设,这对于整合高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高校可以开设专题讲座,邀请国内外法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培训。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学术交流机制,给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一个互相学习交流学术问题的机会。同时,针对专业的教师还可以资助他们出国进修,和国外相关教师或者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当然,这种专业培训坚决不能流于形式,对于培训效果也要进行多方面的考核,对于优秀教师可以予以奖励并鼓励其他教师积极向其学习。
关键词 素质拓展训练 河南工业大学 职业发展教育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鉴于大学生自我认知不清,对自身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不够了解,以及求职观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模糊以及就业难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充分表明了在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必要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培养21世纪新型全面人才的需求,因为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亟待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制定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在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因为这种“寓教于乐的先行后知”教学方式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体验学习为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心理测试、素质拓展小游戏、分享交流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给予及时的启迪、引导与帮助。
2011年《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包括职业发展教育工程、健康成长工程、就业工作六个一工程以及辅导员素质提升工程等在内的战略措施。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职业发展教育实施过程为例,将素质拓展训练相关内容融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堂进行深入探讨。
1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开展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大学新生怀揣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步入象牙塔,但由于缺乏职业规划理念教育,往往会处于对前途的迷茫状态。他们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所学专业合理结合,普遍表现为随波逐流,漫无目的地参加社会活动,盲目地培养知识与技能,甚至有些学生颓废地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耗费青春。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唤醒教育至关重要。
1.1 职业发展教育通过“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提高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做人做事能力,但是存在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不足;而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加实践,四年不断线”的方式,结合市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以通过教育的身份弥补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使之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提高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1.2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和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首先,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而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其次,引导学生跳出就业误区,培养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再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强化学生的就业自主意识,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增强自己在就业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2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教学的优势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通过对完成一些特定任务或活动的实施,并随参与者对完成项目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察,同时提出问题、反思、再制定方案,最终归纳提炼的体验式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2.1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是一种互动式的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灌输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了师生距离,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教学效果。互动式课堂采用“寓教于乐、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人生的启迪,很好地将职业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职业发展教育教学中。这不仅丰富了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内容、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还拓宽了该课程的功能,利于他们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2.2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合理运用已有资源与环境,采用专业且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项目,对入校新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唤醒教育,因人制宜、与时俱进地帮助更多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使大学生了解健康的职业心理知识,积极开发心理潜能意识,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和职场应对技巧,健全大学生的心智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2.3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体验―反思―交流―分享―提升”过程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职业发展教育课堂,通过设计与教学理论内容密切联系的各种情景与游戏创造愉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模拟情境中,真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体验、反思、交流、分享与提升”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素质拓展训练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亲自参与的热情,让课堂不再枯燥,更加激发了学生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以及人职匹配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探索。
3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共设计1份调查问卷,经过专家咨询以及问卷信度与效度的验证后发放给相应的调查对象,首先获取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问卷设计合理性的建议,通过专家调查法和有效回收率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本研究方法的适用对象:一是接受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近三年的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1350名学生,其中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1350份,其中有效问卷1350份;二是全校不同院系抽样调查曾参加过拓展训练的2100名学生,其中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0份。
3.1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对课堂设施的要求
素质拓展训练培训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方式。高校的教室、体育场和活动室均能作为培训场地。高校优美的校园环境拓宽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2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这种综合型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要求更高,不仅是停留在纯理论教学上,还需要多与师生沟通,依据心理学、社会学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大胆合理的探索与创新,设计出更适合大学生需求且令学生感兴趣的模式;同时也在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以及推动教学进程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4 课程效果与反馈
由训练的大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自编的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体验调查表。该问卷共有15个问题,主要包括参加大学生经过素质拓展训练后的收获和体会、心理素质提升、对未来职业指导以及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效果的改善状况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对训练效果的总体感觉调查结果:非常好、好、有些作用、一般和没有作用所占比例分别为88%、7%、5%、0%和0%,得出大学生对训练的总体满意率高达95%,这种体验式教学展现了师生积极的参与性,更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训练中,大部分大学生将“分享交流”作为自己最喜欢的环节,分享交流、热身游戏、心理测评、理论授课和其它分别所占比例为42%、28%、26%、4%和0%,这也充分说明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达到了课程的预期目的,使大学生通过体验、反思、分享以及交流得到了身心素质的提高。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以及相关的心理测试等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剖析与认知,更好地明确“我是谁”、“我需要什么”以及“我能做什么”等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理性的生涯决策。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新兴事物引入到职业发展教育课教学环节中,实现了以热身游戏为导引,以分享交流为重点,以完善人格为目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学校应重视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支持其在学生中的实施。
将近三年的教学模式探索,让我亲自感受到了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的魅力,因为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更加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学相长的优势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思考、整合、反思、交流与分享,这让师生之间更好地产生共鸣,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建立了和谐、轻松、友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现代高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现状,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佳瑶,葛利云.浅论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12(14).
[2]尧国靖,刘桂芬,农乐颁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校园心理,2011(4).
[3]郭志峰,谷力群.对高校开设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效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4).
1、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1.1功利化倾向突出。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诚信缺失、考试作弊现象屡有发生。团队合作中集体意识淡薄,喜爱突出个人表现。在班级各项活动中斤斤计较,重视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乐于索取不愿奉献,对于班级的一些助学金、贫困补助等即使不符合条件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争取而对于班级、学院的一些公益活动却拒不参加。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正义感,对周围的不良现象、违法违纪行为不敢理直气壮地指出和制止,有的甚至还参与进去,当不良行为需要受到处罚时,却互相推诿,害怕承担责任。这些事实都说明我们今天高职院校的好多学生想问题做事情都过于追求功利化。
1.2思想觉悟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网络传播的快捷化,都致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高职学生都处于容易受其他观念影响的年纪,自然也容易受到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一些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差,在行为选择上缺少理性和道德自律。
1.3缺乏人文素养。当今的高职教育重视技术技能灌输,轻视人文理论文化。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偏重于学技术、技能,他们往往认为“读书就为了找工作”,“到学校就是来学技术、学技能的”,而对于人文科学等文化却不感兴趣。他们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渴望拥有一技之长,但由于过去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在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造成专业技能素质不过硬。另一方面,他们由于读书带有功利性,缺少人文理念的熏陶,导致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普遍缺乏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心,整个人的综合素质不高。
1.4普遍存在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多为高考的失败者,因为高考不理想而自卑,心理素质普遍脆弱,在学习生活上有挫败感,因此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致迷失方向;再就是缺乏自信,性格孤僻,对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自卑、自我封闭;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有较强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等,以致产生扭曲心理,严重的甚至产生过激行为。这些思想和行为的存在,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5对待择业就业问题好高骛远。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观不科学、准备不充分、期望值过高、就业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不愿意去那些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的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岗位工作,而这些岗位恰恰是他们最具有优势的岗位群。根据调查统计,在高职毕业生中,超过60%的学生就业现实与就业理想存在严重偏差,导致个人情绪低落,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2、改进高职素质教育几项措施
针对以上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突出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促进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2.1加重人文素质教育比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人,其核心是求善,我们倡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积存真善美,扬弃假丑恶。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高职学生构建广博的知识背景,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求异与创新。第三,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文学艺术熏陶和一定哲学思维的启迪,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得到高层次的升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来丰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2.2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变我们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我们可以把现有课程(如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替代以讲座、阅读作补充或讨论等形式,渗透于课程教学之中,渗透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之中。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两课”建设和改革的力度。通过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材和课程设置等手段,充分发挥出“两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再次,修订教学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终身起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部分内容作为必修课进课堂。另一部分内容是学生感兴趣,并与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
2.3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方面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减轻其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学院还可以建立由院、系、班构成的三级心理防护网,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完成对所有学生的心理测试和个人心理健康建档。积极开展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和网络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邀请省内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压力。
2.4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我们应该从学生一进学校就开始启发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情商、专业、技能、学识、能力和特长等进行综合分析与定位,从而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还应该对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政策法规、就业途径与方法等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一些求职的技巧。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就要让他们对国家的政策、工商、税务、金融、保险、投资、销售、商务有一些了解,懂得管理,有组织、协调、指挥、沟通的能力,会用人,理财等。学生具有了这种良好的职业情感、核心技能,也是为事业的成功预备了充足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