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程的微型化
学习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人认知侧面的学习变化,与个性差别相关。表现在每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各 异,要注重每个个体的情意侧面。基于这些,要求中等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多样化。
美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课程的微型化便是典型的一例。70年代以后,在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中,引进了 微型课程。它主要是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性的专题(单元),其引进的目的是在社会科教学中 ,让学生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兴趣及发展方向的课程。这就出现了专题选修。微型课程的长处是:1、学生能 够自由选修, 灵活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特定学科,尤其是语言和社会科的兴趣;2、 有利于发展教师的特 长;3、在许多领域里, 能提供当前存在的问题的有关信息,开拓课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二、课程的乡土化
从培养好的会生活人的立场出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人文与社会、经济、理工三个系列相结合。提供的 2—4年课程,注意发挥地方特色,使学生毕业后既能适应当地的就业需要,也可以进一步升入到高一级学府深 造。
三、课程的个别化
随着教育媒体——教学机器的进步,尤其是电脑的引进,促进了个别教学。适应个人的能力的教学,是各 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美国,一般认为,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不只是学习速度的差异,其学习方法也是 不同的。这就是说,所谓学习,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要求、兴趣、能力的不同来展开。学习目标、教材、学习方 法、学习环境等都要个别地组合,让具有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其潜能。
四、课程的综合化
在最近的课程改革中,实现课程的“综合”成了研究的新课题。美国的“超越学科的学习活动”便是一例 。如“水——自然环境的学习”这个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涉及四门学科,它牵涉到地理和社会的“自然环境 ”的内容。这个单元,旨在使科学的调查性的演习同地理、化学、生物、自然环境的学习结合起来。日本目前 也非常重视合科课程,尤其是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学习。
从以上可以看出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精减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课程合科趋势明显,同时开 发了微型课程、乡土课程等,注意研究个别化教学。
五、几个有代表性国家地理课程的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 严重,人口增长迅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资源、人口成为世界性问题,各国都普遍重视地理课程发展 。
1、美国的地理课程改革
二战以前,美国一直不重视中小学地理课程。本世纪初至二战前,地理与历史、公民、社会、政治等课程 融合成一门系统的社会研究课,地理课份量不重。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教育改革热潮中,美国全国社会研究会 开始重新评价地理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增加了地理在社会研究课中的份量。这一时期新设的地理课主要 包括全球地理、世界地理、航空时代地理学等。由于地理学界的不懈努力,80年代以来学校地理教育正逐步摆 脱长期的困境。1984年,全国社会研究委员会制定了一套供12年义务教育(即中小学教育)使用的社会研究课 的“内容和安排”,增加了地理学的内容。其中,从1年级到7年级的社会研究课中,主要是地理的内容。12年 级开设多种选修课,其中与地理有关的课程是“国际地域研究”。与此同时,为使地理课的教学更适应社会的 需要,由全国地理教育协会和全国地理学者协会组成的地理教育联合委员会于1984年制定了“小学和中学的地 理教育纲要”。这一纲要提出了学校地理教育的一套新内容体系,因而被认为是“新学校地理”的开端。其核 心是把位置、地方、联系、移动和区域作为中小学地理教育的五大主题,并且以此作为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的 规范。近年来,随着在国际贸易中美国地位日趋下降等问题的出现,以及针对美国国民地理知识的贫乏,美国 的国家地理学会呼吁学校专门开设地理课,“好让学生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并坚信:“世界上的一切 事情没有一项能够离开地理”。
本文探讨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以学生为本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由于学生都有个性和需要等千差万别,只有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现课程的个性化,人本化,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改的教学课标提出,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培养能力和方法,同时情感态度等教育也不能缺失.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学化学课程设置看,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开设不同形式的化学课程供学生选修,已成为一种趋势.
例如,美国虽然1993年颁布了《国家科学素养基准》,并在1996年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但它们只是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具体采取何种形式和怎样实施,就由各学校自己决定了.从化学课程的设置来看,在美国不仅不同的中学各有特点,而且同一中学也有开设几种不同要求的化学课程,从而最大范围地满足了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不同需要.英国很多学校的化学课程和教学形式的设置也都由学校自己制定,因此各学校的化学课程设置也各有特点.日本在教育上虽然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但设置化学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置几种课程,其中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纯粹的接受式学习已经落后,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慢慢地发挥了其优点.看课本、看视频、听教师讲解学习等是接受式学习的形式,这一直都是最基础的.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文字材料、科学实验等进行研究,获得数据,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这是另一种发现式学习,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等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美国在1993年出版的教科书《社会中的化学》,全书共有8个单元,其中就有21个“你决定”的探究性内容,等于说平均每个单元就有2.5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对每个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就是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的体验式学习.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事物情感以及问题的反复研究与探索,反复练习实践与亲身感受,发现事物的内部知识,从而能从中学习和体会到某些不能用语言讲解而得到的知识,然后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习惯,并形成某些情感.近年来网络化学课程开始在一些国家盛行,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学生可以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进程,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方法.这些化学课程都体现了多样化的改革趋势.
三、课堂教学开放化
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鼓励学生敢于表现与表达,还能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在思维和探讨、合作与学习中学习知识.即可以结合学校教学资源、自然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等,以实践讲解和感受等多功能形式教育学生,使教育质量最优化.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思想碰撞,这都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如果在课堂营造一个真实化的情境,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模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进行学习和探究,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教科书《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第三单元里,关于“食盐的电解及有关化学产品”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工厂实际生产的真实情境,学生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这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环境中更乐意去融入和研究,更容易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里应用.
四、网络教学普及化
【关键词】家长学校 体制 对策 新课程改革
一、家长学校的历史沿革
80年代初,很多城镇的中小学校门前挂起了家长学校这种以前没有的牌子。之后,这种完全新型的学校在中华大地迅速涌现。在没有官方直接号召下出现这种社会办学热,在我国教育史上很罕见。目前,各种各样的家长学校的办学热有不断升温之势。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强。但是,当前的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教育研究者作为教育发展的导向标,有责任为办好家长学校做理论上的探讨。因此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家长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略陈浅见,希望对发展我国的家庭教育有所帮助。
二、家长学校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家长学校的任务
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有: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使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目前的新课改进一步扩展了家长学校的任务,使家长学校成了向家长宣传新课改理念的重要途径。
(二)家长学校的办学模式
纵观全国多所家长学校,形式多样。实际情况,将家长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一,定期制度化的班。也就是针对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使其了解学校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的具体要求,并使家长学会应如何配合学校做工作。
类型二,结合每学期的中心工作办班。为使家长明确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学校开办了“创造精神培养班”和“学生素质研究班”。
类型三,各种类型的家长学习班。对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开设不同的学习班,力求使家长在短期内就能大幅提高对正确教育子女的认识和理解。
(三)家长学校的管理体制
家长学校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据有关资料表明,湖南、湖北及四川等省的一些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学校。但实际上,多数家长学校是为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只挂了一块牌子而已。这些学校没有固定的专业师资和相关的教材、教学资料,更没有规范的教学。有34%的家长学校从来就没有开过课。有19%的家长学校名义上上了课,但实际上只是召开家长会,公布一下学生的成绩和在校表现,或者安排相关的琐事。还有47%的家长学校虽然给家长们开过课,但每学期仅有一两次。因此,从整体上分析,家长学校半数以上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家长学校的有效管理体制机制极为迫切。
(四)家长学校受众自身因素
家长文化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的城市家长为双职工,平时根本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即便是有时间也多在周末。他们的子女绝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看。这些老年人去家长学校由于学习能力退化往往无法很好的学习相关的教育孩子的知识。甚至有部分老年人因为健康原因,无法参与家长学校的教学活动。所以尽管城市家长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但家长们的知识大多局限在他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在如何理解孩子、怎么有效地和孩子沟通、如何教育孩子等方面往往知之甚少。与此相对应的家长学校入学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抽样调查, 城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入学率仅 20%左右, 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入学率 5%以下。而家长学校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及相关的课程所以这也就进一步增加了其工作有效展开的难度。
三、家长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初探
(一)家长学校的发展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融合
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家长学校,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家长学校该怎么办,急需探索与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实践者因地制宜灵活办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科学的教育知识,优化家长学校师资培训,优化教材,学校定期为每个家长订购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家长自学。
(二)家长学校平台搭建的网络化趋势
当前,网上家长学校已成为家庭教育服务新阵地,它对于实现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家长自身的学习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网上家长学校的办学现状,深入思考其办学方向,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这一趋势,首先,应把握机遇,加强建设互联互通的网上家庭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次,要实施品牌战略,这是针对网校所提供的服务产品而言的。最后,推出的家庭教育服务及其产品必须走精品之路。这一点目前江苏省做得最具特色,既营造出了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又塑造了网校的品牌形象。
四、小结
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教育现行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国人的内心,因此探讨家庭教育,确保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家长学校作为这一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进对家长学校的认识和发展,为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谭虎. 对家长学校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7(4):36.
[2]赵霞.小学家长学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9.
[3]. 社区家长学校建设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29(6):91-93.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则会直接导致课程改革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可能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
误区一:忽略三维目标中的“双基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发现:一是部分教师,接受新理念快,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追求课堂活泼,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双基”的落实;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改革将会由过分注重了“双基”的落实的极端走向只重情感而不重视“双基”的极端。其实这两个极端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在知识积累上就会存在严重的问题,最终学生会因为知识匮乏而对学习产生厌倦之情,会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它是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学生既积累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还具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
误区二:让学生完全主导课堂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课堂上师生的角色,教师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了导演,学生则由原来的配角变成了主角。新课程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而部分教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存在偏颇,导致课堂上出现这些不良现象:课堂上教师不加任何引导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唱歌、跳舞、争论等,课堂气氛看似非常活跃,形式多样,改变了以往课堂的沉闷。然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而是追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质疑、对抗时的思维活跃。在上面错误理解理念的指导下,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失去导演者的身份,变成一位看客,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则会变成一部毫无内涵的泡沫剧,学生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新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就是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简明指出学习目标后,指导学生经过独立自学发现疑难和问题。教师对学生讲明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并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学生展示时,应给与及时的指导,在质疑时出现脱离问题核心的应予以提醒,而不是任由发挥。让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尽情地表现自己精彩的一面,从而使课堂内容充实,让学生收获颇丰。
误区三:只褒不贬的评价模式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的讲解是通过学生的展示来完成的。起初,大多数学生胆小、内向、不自信,展示时表现出:声音小,不敢面向全体同学,语言也不够流畅。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展示自己精彩的一面。绝大多数教师采取多褒少贬的方法,让学生先建立起码的自信心,从而达到踊跃展示自我的目的。然而,随着这一办法的实施,部分教师把这个办法当作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法宝”,把多褒少贬演变成了只褒不贬,不管是否真正应该表扬,一律用“很好、很不错”来评价。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夸奖,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失去参与展示的激情。
我个人认为:在评价学生的展示和发言时,应该客观评价,并要分情况而定。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多褒少贬,我们可以从他们优秀的一面做出肯定的评价。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没遇到挫折的佼佼者采用少褒多建议的方法,教师对他们亮点做出肯定的同时,还应该作出中肯的建议,以防他们盲目自信,从而好高骛远。这样才会使他们的不再盲目自信,不会好高骛远。而对于那些因为懒惰而没有认真完成导学案,影响展示效果的同学,应该从树立责任心方面去评价他们,使他们树立起起码的责任心。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整体、全面的发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同的维度,全面衡量。进而培养学生对人和事的客观评价思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类工商企事业单位里,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市场营销专业应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为各类工商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现代营销理念和从事各类营销业务、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营销人才。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也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课程特点,积极尝试和探索适合自身教育发展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手段的改革。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融合,体现专业教学改革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以系统的思想来看待专业建设,同时要不断总结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中重点核心问题,在改革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重点突破。
1.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选取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建设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2.重新审视教学计划,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突出重点、难点,制定完善的、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体现专业特色突出的课程设置。
3.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教学计划中其它课程的关系。在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实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优化,对相关课程进行删减,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
4.制订和修改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实习实训的力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5.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手段
1.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具体实际案例为教材,以一些典型的案例为教学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案例点评等的形式,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没有标准答案,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寻求标准答案,注重的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知识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用来解释知识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以及学生们的讨论,从中可以发现问题,进而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以推动学习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把握知识内容的精髓,也能够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非常适应于市场营销学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科性质。案例教学实际操作时既应该注重市场营销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市场营销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在经典案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常常能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的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2.情景模M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特定学习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市场营销情景,在场景中设置各种角色,通过学生参与角色,体验过程,使他们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地分析判断,在多变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相关的教学需要在理论层面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创造力,然后再培养学生用“抽象”的理论演化成日常市场营销的技巧。因此,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有必要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较真实的商业环境中,使其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于是情景模拟教学便成为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的市场运作,使学生加深理解,帮助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以真实情景的现实性和感染性、以课堂模拟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方的有机结合,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可以采用模拟软件全面模拟市场营销的整个环境和战略决策过程,并且将这样的模拟软件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这种以营销理论模型为基础,以情景模拟为手段的教学工具可以让营销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现实环境中演练他们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从市场调查、竞争企业分析、营销战略制订到具体的营销战术的决策组织的全部过程,熟悉和了解各种市场调研预测工具的应用。以软件模拟实际营销环境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发展成为营销教学过程的一种必要手段,在市场营销的专业教学以及企业营销人员的培训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根据可选择的剧情模拟不同产业环境中多个企业生产不同的商品相互竞争。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各个企业的营销负责人,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和竞争者的情况制定各种营销决策来争取各自的经营利益。决策按照教学的要求分为多个阶段,每次决策全部完成之后,所有数据都将被送入优化的营销模型中进行运算。而学生们将通过各种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市场调查研究的工具和手段获得关于市场的实际情况和预测的报告,然后根据这些资料分析市场需求、竞争者动态,从而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战略战术,制定下一步的决策策略,完成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学生在系统中选择一个公司,模拟公司的市场营销经理,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市场的细分、定位,从产品的研发、包装,到价格的制定,到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以及广告、服务、促销策略的设计和执行等系统都可进行详细的模拟。学生可以根据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等重要的营销数据衡量自己的营销结果。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市场营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校外实习很难进行时,营销实训就是学生巩固和深化书本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应加大在实训室方面的建设投入。建设一个多功能的市场营销实训室,使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的校内实践都能在这里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教学组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或实际营销策划、营销策略技能模拟演练等等,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中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职业技能。如市场调查、预测、分析的能力,营销策略方案的策划的能力,顾客的沟通与管理能力等等。学生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而有些根本就找不到实习单位和合理实习内容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则可以去掉。
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和培养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成熟的市场营销决策技能和相关管理技能。在实践课中,主讲教师可针对企业招聘营销人才的岗位要求,结合实践课本身的实践技能特性,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具体项目和具体技能标准,并通过结合模拟演练和营销策划,熟练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例如结合营销策划书的形式,营销策划书的撰写是W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营销管理的实际工作,掌握有关营销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方法,而且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营销创新的能力。具体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重点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营销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营销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了解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最终达到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教育目标。
(2)建立实训室。实训室通过模拟商场的形式,使学生能利用现有的商场物品进行实际销售,进一步锤炼学生的营销技能和技巧,与实际市场接轨,使学生不断运用体会营销知识,从而为今后学习其他营销课程和从事营销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础。具体做法可以首先设置几种不同的货架及冷藏柜,让学生熟悉商品的不同摆放技巧、商品的包装设计与包装技术、商品的储运与养护、商标的特征与管理等商品学及物流学的相关知识。设置收款机,让学生熟悉编辑商品的编码输入数据库,熟悉收银的流程。设置广告展示架,让学生熟悉营销策略当中的促销策略以及广告学的相关具体知识。其次,实训室可根据商场中的实际布局设立几种不同形式的柜台,利于学生掌握多类型柜台和商品的陈列方法。同时商品陈列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作为学生的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全面模拟商场的进、销、存各环节业务,为学生提供模拟商场的实战机会,增强实战经验。
总之,实训室可以提供市场营销学、推销理论与技巧、销售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实训条件。学生可以结合营销模拟软件,从公司的成立、经营、日常运作开始,同时利用该实训室提供的经营场所,训练商品分类、商品货架布局、商品标签配置、商品进货、商品入库、商品登记入账、商品上架、商品陈列、商品销售、商品出库、商品核算、盘点、POS机使用等营销过程的演练。
三、总结
市场营销的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其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将课程教学和工作实践、创业以及学生就业结合起来,突出营销的特色,造就适应市场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高水平、实战型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维莉.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模式谈[J].西北职教,2006(5).
[2]曹成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索[J].市场营销导刊,2008(6).
[3]黄逸.关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山西科技,2009(1):35-37.
[4]程礼芬.基于市场需求的营销教学方法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9):396-397.
景区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甚至是核心课程。陈艳(2013)、罗贵萍(2018)等老师也有此认同,因为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旅游业三大支柱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但如果没有旅游景区,这三个支柱的业务将大比例减少,由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目的或者需求决定。不论业态如何发展,著名景区游览的游客打卡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全国高职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毋庸置疑,对普通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而言,景区类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景区类课程教学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专业教学组成。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旅游类专业自2011级开始开设《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九年来,课程名称和课程性质几经调整,但仍在每届学生中开课,以达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旅游景区相关知识、掌握必要技能。
二、景区类课程建设发展情况
截至2018年11月15日,以“景区课程改革”“混合式教改”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筛选提炼有指导价值的论文13篇。陈艳(2013)、罗贵萍(2018)、李婉娜(2015)等分别从教学模式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角度进行了论述,提出景区课程改革的实用性、动态性、实践性、多元性等特点。事实上,景区类课程建设与改革和其他专业课程改革一样,要经历多年的设计、实践、总结、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我校景区课程也从课程名称、课程模块、课时分配、授课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与测试等多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
(一)《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建设阶段
我校《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是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012-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第三学期开课,32学时(实践12学时)。该课程设置为景区服务和景区管理两个课程模块,各自占16学时。以教师讲授和模拟实训为主,以考查方式结课。
(二)《辽宁景区实务》课程建设阶段
《辽宁景区实务》课程是我校2012-2013级涉外旅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由《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而来。第四学期开课,48学时(实践16学时)。课程结束后的实训周,开设30学时《辽宁景区实务实训》的集中实训课程。该课程包括辽宁景区实务概述(4学时)、辽宁特色旅游实务(14学时)、景区服务(10学时)、景区管理(20~24学时)等四个模块。以教师讲授、小组任务、项目教学等方式完成各模块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较为科学的“随堂测试评价表”“随堂测评结课考评表”等相关Excel表格模板,进行日常教学分析和分值统计,课程以考试方式结课(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为6∶4)。在后续的实训周实训课里,围绕景区服务各岗位实际以设置实训作业单、实地景区考察和现场小组任务完成、返校汇报成果等方式进行。鉴于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需要,落实了辽宁域内的重点景区踏勘采拍,进行特色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制作,完善“旅游综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虚拟软件于2013级学生第四学期投入使用。
(三)《辽宁特色旅游实务》课程建设阶段
《辽宁特色旅游实务》课程是我校2014-2015级涉外旅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由《辽宁景区实务》课程改革而来。第四学期开课,48学时(实践16学时)。原辽宁省旅游局在贯彻执行国家旅游局的方针政策文件基础上,大力推进我省特色旅游建设工程,打造“辽宁滨海黄金大道”“精品线路一环三线”“精品线路五色旅游(金银红绿蓝)”等重量级旅游产品等实际行动的理解。把金色、银色、红色、绿色、蓝色等“五色旅游”拓展成辽宁特色旅游概念,涵盖辽宁生态旅游、辽宁温泉旅游、辽宁工业旅游、辽宁乡村旅游、辽宁海洋旅游、辽宁冰雪旅游、辽宁民俗旅游以及辽宁古迹旅游等多个项目。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与行业密切一致,因此将建设两年多的《辽宁景区实务》课程更名为《辽宁特色旅游实务》课程。该课程包括特色景区管理解析(4学时)、辽宁特色景区实务(温泉、工业、海洋、乡村、民俗、冰雪、古迹、红色等景区的票务服务、商业服务、接待服务、导游服务等32学时)、特色景区常规管理(12~14学时)等三个模块。在“辽宁特色景区实务”模块采取小组项目任务方式运用景区实训室的特色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软件更加熟悉景区功能、景区布局、景区类型和特点等,并更好地进行景区讲解和类型分析。课程采取过程考核,取消期末考试考核。据课程网络后台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特色景区实务模块的兴趣度达81%,对课程满意度达96%。课程结束后的实训周开设30学时的《辽宁景区实务实训》集中实训课程。继续围绕景区(如沈阳三农博览园,含生态、乡村、民俗、红色等等类型景观)服务各岗位实际,以设置实训作业单、实地景区考察和现场小组任务(如景区环境、景区商业、景区功能区、景区厕所、景区人力等任务)完成、返校形成小组成果汇报等方式进行。该专业在我校招生4届,以景区、导游、外语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侧重。2012-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按专业选修课开设。因国家调整高职专业目录,涉外旅游、旅游服务与管理、历史文化旅游同旅游管理专业合并,于2016年开始按新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因此,在设计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将该课程按专业核心课设置,在2016-2018级旅游管理专业开课,但取消该课程的实训周集中实训学时。九年来两个专业分别在三个阶段按不同的课程属性持续建设和改革,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了高职教研成果系列规划教材《特色旅游景区实务》的编写,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8月公开出版,已获得辽宁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积累了一定的景区类课程教学和改革经验。
三、新时代如何进行景区类课程混合式改革与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比以往的任何阶段都显得时不我待,与时俱进的课程反思和调整不仅是对学生培养负责,更是行业企业的发展助力。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生是客户,课程是产品。及时更新的产品才能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才能帮助客户更好的运用到社会中。
(一)有效的课程结构设计
既然课程是产品,那么课程结构设计与内容整合就像产品设计一样,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旅游高职教师而言,在周而复始的课程推进中,需对课程进行一轮轮的设计。景区类课程设计结构要搭建课程模块、更新课程信息、组合课程内容,根据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厘清课程内容逻辑,分析重难点内容,结合理论与实践内容,设计应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为目的,做到两个循环,开课学期的课程有一个完整的循环,课程结课达到开课的预期,完成授课计划的安排;大概2~3年有一个明显改革的循环,使课程在执行2~3轮后有一个设计结构上的升华或改进,以符合新一批学生的需求。
(二)适当的工具手段选择
如何将景区课程这一产品传递给客户也很关键。当前,各校都投入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采购了如超星、点为等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APP和电脑端教学平台,还有很多如蓝墨云班课等。优质共享课、资源库也有学习的资源。工具各种各样,景区类课程可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可使用、方便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但需注意,任何工具都是手段,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作为实训性质较强的景区课程,不应忽略实地实训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持续的课堂实践开展
景区课程要把握学生的实践锻炼效果,需在课上课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监督。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是通过线上(信息化工具为载体,把课堂延伸)线下(师生面对面,真实课堂任务)的组合,综合两种课堂的优点,进行有效的课堂实践,把课堂的教学核心交给学生,调动旅游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另外,拓展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和眼界,以更好的认知真实景区,培养其专业理解能力。此过程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课程设计,需保证课程实践性和更新的持续性。
关键词:项目驱动;嵌入式系统;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温如春(1972-),女,江西上犹人,江西理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王祖麟(195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理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3个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高函[2009]27号)文件、2010年江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面向工程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0-6-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77-02
一、背景与理念
嵌入式系统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之一。[1]汽车电子、家电控制系统、医疗仪器、航天航空设备等都是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学习嵌入式系统技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嵌入式是软硬件结合的技术,且该领域发展太快,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的难度较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难以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技术。
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研究为切入点,抓好“三条主线”,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充分把学生转为学习的主动体,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
二、“嵌入式系统技术”教学改革目标
“嵌入式系统技术”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针对性(针对具体工程项目),教学过程中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到“嵌入式系统技术”课程,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2]
教学改革的目标包括6个方面。一是完善并强化课程管理:组合课程教学模块、设计课程能力训练项目、收集课程活动训练素材是实现课程管理的关键;二是对课程内容的改进与开发:基本要求是依据市场和时展趋势取舍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块,保证课程能力训练项目和训练素材切合实际;三是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即破除“以讲为主、先讲后练、讲练分离”的传统窠臼,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突出项目训练;四是改进并完善学习评价体系:教学过程控制和课程考核设计等方面要进行创新和发展,体现专业和课程特色,并具体规定课程成绩考核的项目、内容、时间、方式、分值,考核的方法与标准见表1所示;五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整合课程内容时注意课程间的衔接,避免重复,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补充,同时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网络更新最新的知识要点),增大信息量,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六是强化教师培训与考核,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实现上述教学改革的目标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所以上课的地点不在教室,而在嵌入式系统实训室。项目驱动教学过程讲究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三、“嵌入式系统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学生对程序设计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已经能够动手制作基本硬件电路的基础上,本项目的要求是设计一个“简易的人机接口界面”。尽管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有限,但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一个小系统的设计还是可行的。
1.提出和展现项目要求
本项目要求:在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基础上,制作一个简易的人机接口界面。按键输入数据能被单片机读取,而单片机处理的结果能显示在数码管上。
2.项目设计与任务分析
项目设计的关键是学生讨论项目实现的方法,教师归纳总结。教师要将一个班划分为多个项目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项目小组内每个学生畅所欲言,讨论该项目的实现方法,组长记录每个成员的观点,教师指点并归纳学生意见,然后分析和点评最优设计方案。例如,在该项目中,有学生提到:设计的难点是如何显示不同数据,如何在指定的位置同时显示不同数据。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发表意见,发挥想象力。在学生实现“单个LED灯点亮”与“单个按键的输入”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项目小组得出结论。实现该项目包括以下三个要点。接口电路设计与测试:硬件电路与“单个LED灯”类似,但是需要的数码管更多,因此需要控制每个数码管的显示位置;简易人机界面实现:“按键的输入”中,如果直接照搬使用单线控制按键,再加上显示数码管,占用的CPU的资源(GPIO口)太多;改进的可能性。
3.实现并改进项目
嵌入式系统设计一般包含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电路设计指出,数码管显示方案一般包括静态显示方法和动态扫描方法。本次设计中需要显示的数据位较多,采用静态显示方案耗费的芯片太多,制版也更复杂,所以采用动态扫描方式较为经济可行,只是编程更复杂一些。教师特别指出:该“简易的人机接口界面设计”用2个共阴极数码管LN3461AS(或其他共阳极数码管)并联成8个数码管作为显示器。至少需要16个I/O(输入/输出)口才能实现对8个数码管的控制,使用两个74HC164即可实现数据的串并转换,节约了CPU的资源。其中8个I/O引脚控制数码管的段选位,另8个I/O引脚控制数码管的位选位。软件设计中,教师指出问题:因为不能采用变量直接计算的方式实现数据的显示,所以必须掌握一种很重要的程序设计方法――查表法,实现任意数值控制及显示。在“单个LED灯点亮”的电路与程序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学生分析和修改写出“任意多个数码管”控制的源程序。最后教师留下一些思考题,如怎么保证显示的亮度及不闪烁的效果呢?
4.交叉编译及调试
现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法是“宿主机―目标机”的交叉编译方法。学生将设计的样品在嵌入式开发环境中进行交叉编译与调试。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说明程序或者硬件有错误,需要仔细查找错误根源,直到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最后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归纳总结。例如此次项目任务中关键的知识点是计算机的串并转换技术、数组的应用以及“查表法”。
5.项目拓展与深化
教师依据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基本任务”一般是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项目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而“拓展任务”是较高要求,具体落实在项目中就是提高嵌入式产品的性能指标,这些任务可以在课后完成,教师要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学生,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并得到成功感,这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6.防止任务型教学的缺点
任务型教学是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任务的实施可能因为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导致学生的个体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和控制,虽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度,但是任务的执行效率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教师要适当布置课外任务难度,严格考核制度。[3]任务的完成情况要及时抽查,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和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享受成功的快乐,保护学生积极性。在“嵌入式系统技术”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手段,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得到较好的效果。效果分析见表2。
四、结束语
为了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对高校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4]“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在“嵌入式系统技术”课程教学中,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高等院校进一步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立功,王祖麟,陈明计,等.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第2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这个缺陷尤为明显。与其他专业学生能得到岗前培训不同,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学生到岗后能马上独立地完成工作。这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又是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良好专业实践技能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是高职计算机专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加大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课时比例,调整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更接近实际工作要求的实训内容,是计算机实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此开展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实训课程改革可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1.建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实训内容
每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种类繁多,绝大部分的实训验指导书都是为教材配套的,实训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而设计。实训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联系较少,与实际工作岗位实践技能要求脱节。学生在完成实验的时候,往往不能将之前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技能的培养缺乏连贯性,感受不到实际工作任务。
因此我们可对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与重构,并且可以结合现在比较流行的威客网,在威客网上选择完整的工作任务作为实训题目,这些工作任务既囊括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提出了真实的工作要求。学生可根据实际工作要求,设计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方案。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把完整的工作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项目,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方案完成。在完成实训内容的同时,也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项目,即完成了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如果工作任务完成得比较出色还会得到威客网上的相应工作报酬,使学生体验了真实的工作过程。这个过程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系统、完整、具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能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通过团队形式完成工作
传统的实训的内容,因为要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大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是以项目(工作任务)的形式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其中包括任务的步骤设计、人员分配、资源的共享、进度的统一、测试的协调等。为此,我们设定的实训题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
在改革后的实训课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自行组成几个模拟公司,要求学生为公司起名字,设计logo和口号,并对人员进行职务划分,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公司成立后我们可增加拓展环节,通过几个简单的拓展运动,增进同学的交流和了解,建立信任,促进友谊,培养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增强组员的团体协作能力。之后在公司CEO的组织下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设计与实现。在实训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整个团队的进度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不断地引导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此期间每个公司CEO要及时进行工作进度和内容完成情况汇报,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中标情况评选最优秀公司,以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训,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3.实训课程集中、连续地进行
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综合了各个技术环节的连续过程,其中会出现很多需要反复调试和处理的突发问题,因此综合实训的课程安排应该是连续的,甚至是没有课时概念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总体的时间要求,但是学生的具体工作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公司CEO灵活安排。
4.实训课程的成绩考核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改革趋向
一、关于职业学校体育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在体育课程发展中的地位。
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切实抓好体育课程的评价工作,对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改进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评价将对体育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在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评价而教,为评价而学”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内容的改革,对体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我国职业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当今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1.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评价大多沿袭基础文化课教学评价模式,仅从几个方面按比例给予评定,不能体现职业教育与体育学科的特点,不利于提高不同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锻炼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与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相适应。
2.现行的考核注重对客观实际的考评,以测验方式评定学生对某种体育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强调量化评价的形式,把学生复杂的学习成果加以简化,或只评价学生的部分能力。过于看重量化的考核内容,而忽视了学习成果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忽视了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
3.考核评价使用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在执行过程中,由任课老师独立完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学生在成绩评定过程中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忽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4.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二、新《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评析
(一)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的效果,以便根据现状,针对现存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和锻炼情况,激发和强化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动机,明确学习和锻炼的努力方向。因此,可以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方式。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是最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最有经验的教师,而评价的对象又是最反映教学效果的,因此评价的准确度很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学生对学习的“自省”,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来自处于同样学习目标和学习阶段的“同行者”,评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生动性。新《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的实质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三)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手段。
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而这些评价中的诸如“日常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学习的档案资料”、“体育运动成长记录的方式”等评价手段,正是以往的传统评价中所没有的。
(四)体育课程学习评价重点。
新《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指出:“《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相关的态度、行为等;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学习强调:评价与遗传相关较大的体能等;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忆;评价单个运动技术掌握水平;仅评价最终成绩;仅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趋向
根据《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总结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的目的: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在评价目的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现代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锻炼习惯,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形成未来职业需要的终身体育能力和锻炼习惯。在评价的标准上,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运动技术掌握情况的判断,它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这种判断是对所有学生一致的绝对评价方式。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对运动水平高的学生,让他们永不满足;对运动水平低的学生可以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强自信、发挥运动潜能。
(二)评价的重心: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走向注重关注学习的过程。
由于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甄别和选拔,因此体育课程评价的重心只能侧重于过于关注学习的结果。现代研究证明,运动能力与遗传素质有密切的关系。遗传、体质和接受能力差的同学经过努力也可能达不到标准,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挫伤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通过对评价制度的改革,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对个体差异的重视等来重新认识学习效果。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结果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努力转变单一的量性评价方法,树立一种充满激情的、灵活有效的、以质性评价为主的新观念。
(三)评价的内容: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以往评价的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这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客观全面评价学生,即评价应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评价指标必须从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参与运动的行为、运动习惯,意志品质、情绪状态、自信心,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结果不仅要反映出学生能力结构、发展过程和倾向,而且要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评价标准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是体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了解学生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评价的教育功能得以发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更大发展。
(四)评价的方法: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采用教师是主体的定量的终结性评价。现代教学建议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充分发挥不同的人在评价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家长都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的评价资源。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中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标准+权重”方法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采用描述性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评价等多种方式,改变过去的单一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一次性评价,评价只重视结果。过程性评价是把评价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重视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五)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取不同的方式。
课程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要求。要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全面提高。作为现代教育管理与指导的主要手段,它的应用与研究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密切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态,认真思考如何进行积极的教育评价,确保职业学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