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农业技术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技术的概念

第1篇: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推广;农业现代化

1新时期农业推广的涵义

1.1农业推广的概念

在探究农业推广内涵的过程中,基础工作为对农业推广的概念进行解读与分析,为农业推广内涵打下基础,农业推广概念需要从狭义、广义与现代农业推广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如下。1.1.1 狭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狭义推广的概念是指,在大学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研发了新的农业技术后,采用合理的方法将这些内容教授给农民,农民在后续的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业推广主要集中在养殖业、种植业领域,对其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型研发技术的应用效率和效果,但是由于研究的领域过窄,对农业的指导效果较为一般。这种方法在当前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农业欠发达地区被广泛应用,我国当前也主要应用狭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就取得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1.1.2 广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广义农业推广的概念主体为农民,在该概念的践行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会调查农民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讲解相关农业知识,从而让农民能够在务农过程中应用相关农业知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实现对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也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相关地区的农民受教育水平,最终让农民能够更好地进行务农活动。我国当前已经开始针对广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展开了一定范围内的试点工作,就取得的效果来看不太理想,原因在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导致农民对相关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1.1.3 现代农业推广概念。现代农业推广的基础在于当其的农产品发达,农民能够通过对相关农业技术的全面运用已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为能够让农民对产生的多余农作物进行合理售卖,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在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下,主要推广的内容为各类互联网技术,并向农民提供金融、农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在现代农业推广概念下,技术推广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各类互联网技术等。在当前的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全面落实现代农业推广工作,对于我国来说当前还是任重道远。

1.2新时期的农业推广内涵

对农业推广内涵的研究是基于我国国情进行研究的,通过对当前我国各地农业推广形式相关资料的研究,可以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形式无法按照上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定义,从农业推广形式上来看,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形式为一些大学与科研院所逐步提升对农业技术的开发,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对这些技术进行讲解,实现对农民的有效教育,保证这些农业技术能够被更好应用。同时我国当前也已经加快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工作,一些农业站的工作人员会向当地农民介绍互联网上的农业资源,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上传提高农民的整体水平。可以说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技术是一种独有的农业推广方式,即将广义、狭义和现代农业推广方式进行合理融合,在提升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能够更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

2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1新时期农业推广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1.1 技术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基础内容为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比如农耕器具、选种育种等方面,在我国的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中,一方面相关大学与农业科研院所当前已经加强了对相关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在论证完成后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另一方面也会对农民进行教育,让农民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相关高新技术进行应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基本要求就是加大对各类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让农民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所以在新时期农业推广体系下,已经能够同时完成在广义与侠义方面的农业推广工作,极大加快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2.1.2 农民素质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民会发挥极大的作用,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为提升农民的基本素质。在新时期的农业推广工作中,我国已经重视对农民个人素质的提升工作,这种个人素质提升内容包括让农民掌握各类基础农业知识,让农民能够提高对这些农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在当前的一些地区中,已经开始推行农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让农民能够应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销售以及学习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就试点区域取得的效果来看,当前的这种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农业推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速度。2.1.3 辅助设施方面的促进作用。在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必然少不了相关辅助设施的应用,这些辅助设施包括互联网技术、农业器械等,在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工作中,已经基本全面普及了农业器械的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关注重点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由于我国的新时期农业推广体系中已经对这些辅助设施进行了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所以我国新时期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加快了对农业现代化体系中相关辅助设施的建设,在后续的农业推广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下降,并且农业推广的质量大幅提升,最终形成了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良性循坏。

2.2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新时期农业推广的指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建设也能够反作用与新时期农业推广过程中,这种指导作用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互联网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推广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向农民提供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从根本上提升了新时期的农业推广效率与效果。2)农业技术的促进。在新时期农业推广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推广内容为各类新型农业技术,由于现代化农业体系不但能够提升农作物产量,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所以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农民会更加主动地了解与探究农业高新技术,这种现象让农业推广工作能够更好施行。3)基础设施建设。在新时期农业推广中,也包括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讲解,这些内容能够为农作物的生产、销售过程产生助益,在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中,将会对这些建设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2.3通过新时期农业推广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的措施

在新时期的农业推广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快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1)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在今后的政府部门工作中,可以建设农产品交易网,让农民能够应用网络进行产品销售,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这些互联网的功能进行讲解,从而让农民能够对该信息化系统产生兴趣,从而进行主动了解和探究。2)提高推广人员的从业素质。在我国的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需要能够向农民讲解甚至演示各类新型农业技术,这些工作人员需要有很高的素质才能够完成该项工作,所以农业站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定期或不定期对推广人员的从业素质进行考核,保证推广人员能够满足新时期的农业推广要求。3)优化农业推广机制。农业推广机制不但包括应用信息化系统等内容对农民进行教育,也需要能够让工作人员主动提高个人素质,所以在新的农业推广机制优化中,工作人员的素质要与其薪资水平进行挂钩,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全面完成技术推广工作。

第2篇: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及技术创新概述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农业经济生产建设和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首先就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铁律,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和投入的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在对农业生态提供充足保护的同时,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的产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指引下以实现环境资源和农业生产平衡发展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技术和受益的稳定、持久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低于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研发基础设备短缺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二、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时的发展现状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难度大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多为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投入的资源有限,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理解不深入,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难度较大。

(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性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向创新型农业技术方向迈进,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过强,导致我国自身农业技术的创新型发展不足。此外,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农耕思想制约了我国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农业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创新性发展不足。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经济收益风险较大由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需求较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应用加以佐证,研发的成果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使得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长信具有较大的经济收益风险,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边际效益。此外,土地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容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关乎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加大资金和研发力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科研人员也要注重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加大技术成果的应用率,切实解决当前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对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良性指导作用。

(二)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机制我国要想摆脱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行政体制来规避单纯依靠人为自觉性的弊端,进而在制度上给予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支持,为农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健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制度关注和重视只能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才是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效果和转化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健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制度可以将技术创新由理论落实到实践,将理想转化成现实,通过资金环境的优化来提升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中来,进而对实现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3篇: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第一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农业技术在发展和应用过程当中,不仅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实用性,而且需要考虑技术的经济性和绿色性,以能够更好地保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关系到农民的收益问题。但是基层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不断地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高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技术概述

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般可以将农业技术细分为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技术。

1.1农业种植技术

对于农业种植技术应用和推广来说,需要提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另外在开展农业种植技术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和周围生态系统的结合,使用绿色的方法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应用相关技术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生态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尽可能地减少相关化学物质的使用,如复合肥。长时间使用这些物质,容易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使得土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1]。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了,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的改革和应用,加强配套技术的应用。农业种植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业种植技术,包括了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在推广农业种植技术过程当中,还需要加强对管理技术的推广。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是农业种植技术安全性高。基层农作物种植主张的是生态种植,将各种生态位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农作物种植当中,突出种植的生态效益,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第二是农业种植技术环保性好。推广绿色种植,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尽可能地使用无机肥,这样减少化学物质进入到农作物当中的可能性,进而保障相关产品的无公害。第三是农业种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无公害。通过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推广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收入,进而打造自身的品牌[2]。

1.2农业机械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应用,我国农业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机械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农耕技术。根据我国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农业地区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了67%,说明农业机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3]。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南方大部分平原地区,地势平稳,比较适合各种机械化作业,但是将机械应用到一些地势复杂的地区(如丘陵地区),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利用农业机械技术能够将人们从繁重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做好推广,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农业机械的研制,才能更好地将机械设备应用到更复杂的地势当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收益[4]。

2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开展农作物种植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仅仅依靠自身摸索种植经验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且没有科学地指导很难提高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当中,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突出农作物种植推广过程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绿色效益。更加科学的农业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农作物对于不同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相关产品的产量。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应用能够将农民从繁重的生产过程当中解放出来,同时对于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5]。农业机械能够针对特定的耕种任务更加高效地完成相关任务。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农业机械设备逐渐朝着无人化和智能化发展,对于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大大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农村地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的短板,更好地提升农作物的适应能力,进而更好地帮助农民提升经济效益[6]。

3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很多公务员不愿意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因为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涉及很多问题,包括环境恶劣、沟通不畅,而且需要长期忍受暴晒等。第二,推广人员兴致不高,投入热情不够,对于工作也不够积极,这样就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第三,推广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吃苦耐劳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但是很多地区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这样就容易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整体推广素质过低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地区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对这些推广人员给予特殊的照顾,这样就没有办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使其很难投入到工作当中。第四,很多推广人员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在推广技术和政策讲解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使得农民很难理解推广人员的意图,这样就给推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4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

4.1采取科学合理的宣传手段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各个地区的相关职能机构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从思想上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宣传上需要来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农业技术,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了更好地让农民了解到新技术的优势,可以让宣传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现场宣传工作。通过实际讲解以及相关案例的介绍来调动人们使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第一个,要重视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的概念、农业技术的优势以及农业技术的实施细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让农民意识到绿色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二,要积极宣传绿色农产品。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农产品的优势以及农产品的农业技术等,提高农民对于农产品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调动农民自愿去开展农产品的种植,进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第三,要积极宣传政府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型机械设备,政府都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让农民意识到党的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7]。

4.2完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

农村基层在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各个地区推广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各个农村地区存在的差异问题,主要包括气候环境、地质环境以及水文环境差异等,要针对不同的环境制定不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在推广过程当中,可以采取试验田的方法,在一块田地开展试验工作,在取得成功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推广,这样能够提高推广的效率。在推广过程当中需要了解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农业技术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另外,我国政府也要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手段宣传绿色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性,号召农民要不断接受和应用新的农业技术,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

4.3政府要扶持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

在推广基层农业技术过程当中,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因为基层农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投资成本很大。很多基层农业技术需要营造相应的种植环境,而种植环境的营造需要很多资金成本投入,很多农民很难承担这些费用,这就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另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平台,通过信息平台能够更好地销售农业产品。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惠民政策,来更好地扶持绿色种植产业的发展。对于规模较大的种植专业户,可以采取专项的政府补贴措施,来更好地帮助农民发展。对于资金需求较大的用户,政府可以提供无息贷款和相应的技术扶持[8]。另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更好地帮助农民销售相关的农业产品。

5结语

农业技术对于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种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人员需要积极地推广农业技术,以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水平。在推广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政府要在推广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主导作用,切实解决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基层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姚丽,姚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吉林农业,2019(16):41-42.

[2]邱学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7(4):177.

[3]高建祥.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7(22):22-23.

[4]阮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7,34(11):175.

[5]孙标.解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201.

[6]陈寨坚.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现状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3):37.

[7]邓玉傲.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6(1):64.

第4篇: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农业在国民经济里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另外,我国农村人口占据较大比重,农业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些因素都确保了农业在我国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也不断发展,但是也呈现出各种问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农业经济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各界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増长;农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妮丹.广西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科技大学,2011.

[2]高桂华,张南.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分析为例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01).

[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4]焦红兵.科技进步对经济増长作用的分析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

[5]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3):652-659.

[6]张永丽,葛秀峰.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28-36.

第5篇: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技推广;阻碍因素;措施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所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机构及其之间的关系与制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单位与高校、相关推广单位以及农民技术工作人员的有机组合,包括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与农业咨询服务等。其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获得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其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民素质,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义

胡总书记曾经说过“农业的希望在科技”,而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推广体系的建设。要想全面建设新农村社会,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与实际生产产生关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极大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使农民用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农作物。此外,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还可以大大减少农业污染,在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2.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为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并且还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利于社会稳定。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可以大大减少农业生产中人力畜力的使用,改善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使生产过程变得更加“体面”,从而利于人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更加愿意接受“农民”这一职业。这对于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3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业推广体系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模式,使之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此外,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技术本身,还可以提供市场风险等咨询服务,指导农民及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因此,农技推广能够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3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因素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的,尚且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农技推广工作,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3.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多依附于各级行政机构,相关工作更加倾向于行政而不是服务。部分农技推广机构在承担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同时又执行执法监督职能,开展经营也较为普遍。这些因素使农技推广工作大打折扣,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3.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当前社会的年轻人更向往城市生活,很少有中青年技术员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产生人员老化、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其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甚至与当地农民水平相当。

3.3推广机制不科学

当前绝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机制仍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式”推广,实际工作中只是按上级部门意愿执行,推广动力不足,农民缺乏积极性。这种不合理的推广机制容易使政府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出现错位,难以提高农民生产能力。

4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探讨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技更加高效的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相关措施。

4.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

首先要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政府为辅的管理体制,二者各司其职,主要推广工作由农技部门进行,政府只起监督与辅助作用。上级部门应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加以约束,使其以公益为第一要务,杜绝因经营活动而影响农业技术推广进程的现象。

4.2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直接与广大农民接触的工作人员,农业部门要优化农技推广的人员结构,制定有效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优秀的高学历毕业生深入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并逐步增加其工作比重。对于年龄较大、工作经验较长的推广人员,应为其提供培训机会以辅佐年轻技术员开展工作。对于非专业的人员,可以适当清退,确保专业的技术人员比例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80%以上。

4.3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所推广技术的选择不能仅以农业部门意愿为导向,而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切实需求,将“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单向推广机制转变为“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双向机制,农业部门应按照农民需求有选择地推广相应技术,对农民没有接触过的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状况,经过试验后再推广至广大农民。

4.4保障推广资金的投入

其实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是由于经费紧张产生的,因此农业部门和各级政府应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规的要求,将农技推广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足额到位。对于经费的使用应做到人员、工作条件与设施、技术人员与农民的培训等首先得到充分的保障,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完备的软硬件基础。

5总结

农业技术的推广事关国计民生,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发展的,不能适应当下国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求。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改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保障推广经费,全面提高各级推广人员素质,采用科学合理地推广体制,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学技术更加高效地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钢.贵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一以修文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晋.潍坊市农业推广体系创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第6篇: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性质;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D6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144-01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为之奋斗的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的使用和推广,因此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第2条第2款中的规定,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据此,笔者认为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政府的行政指导行为。

一、行政指导的基本内容

当代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指导概念最早出现在“二战”后的日本,在《日本行政程序法》中,将行政指导定义为:“行政机关在其职权和所掌事务范围内,为实现一定之行政目的,以指导、劝告、建议或其他不属于行政决定,促请特定人为一定作为或不作为之行为”。在欧美国家则多称为非强制性行政行为或非正式行政行为、非正式的协商性程序裁决等等。当前我们国家对于行政指导的认识主要有:行政指导是由行政机关依其职责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的行为;行政指导是不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拘束力的非权力行为;行政指导是方式灵活多样、范围广泛的行为;行政指导是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事实行为;行政指导是为了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具有公益性的积极性为;行政指导是寻求相对人同意和自愿协作的行为。

二、农业技术推广属于行政指导范畴

(一)从定义入手

我们说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之所以属于行政指导行为,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技推广法)第四条基本规则中第(二)款所要求的“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以及第二十条:农业劳动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应用农业技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

其次,在农技推广法第九条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全国范围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指导。包括第十七条也规定了: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当列入国家和地方有关科技发展的计划,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是国家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根据其职责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的。而前述对行政指导的几点认识中可以得出,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实施的,并且是依据其职责和承担的具体任务的要求所进行的,行政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事项实施行政指导。

再次,国务院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就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在整个意见中,无论是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抑或是机构改革的方针中都不止一次的强调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同时,还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对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农技推广法》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条规定都在财政方面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各项不同的保障和信贷、税收上的优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政府不再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转变“消极行政”而更多地趋向“积极行政”,主动地实施相应行为,为社会发展谋福利。

最后,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和种类多种多样,例如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与示范;农业实用技术的宣传与培训;为农民提销信息、职业技能鉴定;种子、化肥和农药的销售等等。而我们知道行政指导采取的也是建议、指导、咨询、劝告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在行为方式上,农业技术推广和行政指导也是相一致、相吻合的。

第7篇: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精准农I;数据化;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11 -03

一、引言

精准农业是一种以大数据科学为核心的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理念,其发展颠覆了我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手工劳作方式,打破了粗放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促使我国农产品由线上零销售改成私人订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精准农业进行研究,建立了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和黑龙江友谊农场的“精准农业示范项目”试验基地;2012-2013年在黑龙江垦区农机推广产品中,GPS自动导航和驾驶系统全部由国外进口,这表明我国亟需自主研制开发精准农业设施装备。总体上看,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概念的补充和延伸,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学术思想。在实践中,并未建立较大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基础设施、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等都不及发达国家。因此,需对精准农业的发展作进一步研究,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精准农业内涵及主要技术组成

(一)精准农业内涵

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PA)又称精细农业,精确农业或处方农业,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它的全部概念建筑在“空间差异”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上,在定位、导航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单元的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的需要,管理作物的每个生长过程及各种农资投放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和农作物的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资的投入,从而降低物质消耗、增加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组成

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是支撑精准农业发展的关键部件,精准农业技术通常不以单项技术的形式出现,在组装集成单项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形成了精准农业所独有的技术体系,如产量图、配备有“3S”技术的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组成,其基本含义是把农技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的一套综合农业管理技术。这项技术依赖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控制定位,精确定量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种子、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同时在管理决策环节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高经济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

2.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差融合的产物,其中核心是基因工程技术。随着人们对动植物基因学和蛋白质学的认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通过对动植物基因重组,可增强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农作物单产,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改善食物的营养结构和口感。例如,在棉花中引入抗虫基因,可减少病虫害对棉花的侵蚀,减少农药的使用;在水稻中导入能产生维生素A的基因,可以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

3.工程装备技术

农业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精准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用于我国精准农业生产的农机装备主要有新型高效拖拉机、播种施肥灌溉机、精量植保机、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设备、高效能收获机械等,可实现精准平整土地、建立模块信息,为农作物生产管理收割做好准备。我国于2009年建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自主研制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近几年,我国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较快,2016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63%。

三、我国精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精准农业的成本较高

精准农业技术在新疆兵团棉花的大面积种植应用中取得了客观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平均单产增加17%,每亩播种量减少2千克,氮磷肥的利用率提高3%-8%。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检测,节约检测成本高达90%,检测效率提高500%以上。但这些农业机械价格昂贵,适合大面积作业,主要面向大型农场。而我国地形复杂,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户多分散且产能较低,导致发展精准农业的成本较高,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作业规模。

(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市场的各种优质资源也逐渐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农村形成了“38、61、99”部队、“空心村”“末代农民”等现象,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文化知识的缺乏,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导致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运用,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向高端升级的进程。虽然我国政府大力提倡精准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基础薄弱,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差,精准农业在我国的推广实践困难重重。

(三)精准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我国精准农业技术装备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目前我国精准农业的生产机具多从国外进口,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行业,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精准农业装备研发和创新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适用农业机具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而且可靠性极差,远不能适应精准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精准农业机械设备价格高昂,我国零散的农户和小型农场无法承担高额的费用,导致精准农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限

我国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农业数据库及农业信息系统,将3S等各项高科技应用到精准农业的生产发展中,并在北京、黑龙江、新疆等各地建立了大规模的精准农业实验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劳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总体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精准农I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都是空白。如:基础设施建设、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VRA播种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基本上都处于空白状态。

四、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精准农业生产成本

加快精准农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国情的低成本精准农业机械设备,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降低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成本,降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迈向精准农业的门槛,改变我国精准农业“只有理论,不能实施”的尴尬局面;建立大型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如农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同时简化精准农业技术,提高精准农业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有效降低精准农业生产成本。

(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精准农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精准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而“空心村”等现象导致我国农村人才匮乏,尤其是精通精准农业生产过程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精准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一,完善中小学课程,把精准农业添加到教科书中,保证下一代全面彻底地了解精准农业;二,加强对现有劳动者的专业化培训,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技推广;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使其在精准农业的发展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为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大力加强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指智能化精准农业装备,其研究与开发是精准农业能否得到推广实践的关键。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技术含量低,特别是大型的农机设备,几乎是从国外进口的,因此应从不同层面加强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精准农业生产条件。一是政府要加大对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强智能化精准农业装备技术的开发和实践应用。二是增加精准农业主要农机装备的生产数量,如多功能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自动调控配比的自动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

(四)拓宽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面

加快精准农业核心技术研究,简化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骤,降低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促使尽可能多的农民将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植物信息数据库,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给出合理的操作建议;结合全国各地农业发展特点和现状,加快自主研制开发适合不同模式精准农业发展的“3S”技术及高科技产品,并将“3S”技术及高科技产品全面运用于精准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拓宽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家治.精准农业的作用及发展现状概述[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03):68-69.

[2]张福贵.孟庆国,张树宝.黑龙江垦区精准农业试验与发展[J].现代化农业,2006,(01):41-42.

[3]董力伟.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现状[J].产业观察,2014,(02):52-54.

[4]赵国锋.国外精准农业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下转第67页)(上接第12页)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06):175-179.

[5]许海云,张娴.精准农业技术与系统专利分析[J].科学观察,2015,(05):15-33.

[6]梁瑞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大棚智能管理系统构建[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06):346-352.

[7]聂兵.我国精准农业的实施路径及其方向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2009.

[8]军.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农垦农机化,2015,(06):114-119.

[9]何志文.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9,(06):23-26.

[10]张纯洁.基于巧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以江汉平原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赵春江.对我国未来精准农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0,(04):5-8.

[12]何志文.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9,(06):23-26.

[13]宁建.智能化精准农业装备的发展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03):77-79.

作者简介:

第8篇: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1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虽然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为丰富。在农业自然资源刚性约束不断增强、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形势下,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而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质就是通过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不断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农业发展过程,简称农业集约化发展。因而,深入剖析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其制约因素,对于正确认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科学制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研究,很早就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长期局限于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经营观。而从近期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揭示了农业集约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1-5]。但这些研究侧重的是各种经验分析,而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思考。本文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出发,在揭示农业集约化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分析。

由于农业集约化发展是以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为基础、以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过程。因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概念以及农业集约化水平的衡量标准的界定,是理解农业集约化发展内涵的前提。而从西方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对此存在2种不同的理解。

1。古典经济学的理解。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一书中率先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与粗放式经营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他认为:同量资本和劳动投入在不同的土地上,就属于“粗放”的农业耕种方式;而等量资本和劳动投入在同一块土地上,就属于“集约”的农业耕种方式[6]。随后,马克思以及德国农业经营学派代表人物布林克曼继承了李嘉图的观点 ,并认为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更多的资本或者劳动力”的经营方式[7-8];据此,农业集约化水平便可以用单位土地面积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来衡量;而农业集约化发展便可以视为通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更多的资本或劳动力要素,以不断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农业发展过程。

2。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解。

与古典经济学家把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过程不同的是,以Solow、Swan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9-10]。正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入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引入新生产要素的过程实际就是农业技术的变化[11]。由此可见,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解,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来降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经营方式。农业集约化水平便主要体现农业生产率上,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农业集约化发展便可以视为通过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率的农业发展过程。

尽管,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发展观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仍然被当前许多文献所沿用;但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发展观更能反映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而且也被许多重要决策文件所认可。

二、农 业 集 约 化 发 展 的 内 在 机理分析。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农业集约化发展是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集约化经营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率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过程。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研究,便可从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与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两个互相关联的层面展开。这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是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是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不断扩散、集约化经营效率不断改进的结果。

1。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分析。

(1)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的诱因。根据速水佑次郎等的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理论,可以假设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以户或家庭为主(以下统称为农户)[12]。如果某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并引发其价格上涨,那么农户为了获取更多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必将扩大该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但是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只能靠增加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随着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将导致这些生产要素变得更为稀缺,从而反映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这无疑会促使生产经营成本的快速增加。

因此,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产品销售利润,农户会主动寻求可以减少稀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即是说,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变化,将通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诱导农户采用节约稀缺生产 要素的现代农业技 术 从 事 集 约 化 经营活动。

(2)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的实现。在农户经营为主的前提假设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便不具备工业企业那样的自主研发或创新能力,他们从事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所需的现代农业技术就只能够通过外部获取。而农业公共科研部门正是承担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任务,农资厂商则负责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可以被农户使用的农业生产物质资料。当农产品市场需求或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变化诱导农户去寻求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时,农户便将这种需求反映给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和农资厂商。这些机构在接收到农户技术需求信息后,便据此开展技术研发和农资生产活动,并最终将所取得的相关成果通过农业技术市场或农资市场提供给农户。由此,农户集约化经营所需的现代农业技术便可以获取,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便得以实现。也即是说,农业集约化经营得以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户、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和农资厂商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动过程。

2。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机理分析。

由于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是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不断扩散、集约化经营效率不断改进的结果。因此,对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机理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2个方面:

(1)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机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主要表现为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户数量的增加。Bass研究指出,技术扩散活动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基于大众传媒的外部因素;二是基于已采纳者与未采纳者之间信息交流的内部因素[13]。就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而言,这种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相关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可以从公共利益出发,通过多种路径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产生积极外部影响。比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各种农技推广培训活动;政府财政部门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激励农户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政府的公共传媒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对采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宣传等。而农业集约化经活动扩散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模仿、相互感染。其传播网络与传染病感染网络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用传染病模型对其扩散机理进行理论解释[14]。根据传染病模型把某地区农户划分为2类,即“感染个体”(已采用技术者)和“易感个体”(未采用技术者)。

在“感染个体”的示范带动下,“易感个体”对于现代农业技术会逐步由观望向模仿采用转变,继而成为“感染个体”再对其他“易感个体”产生影响。

(2)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改进机理。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就是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后,农户实际农业产出与该技术的理论产出的对比。通常而言,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农户的实际农业产出会低于理论产出。但是,农户可以通过对该技术的不断学习,最终到达熟练并有效利用该技术,从而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改进。而舒尔茨认为,对农户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户能够熟练并有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关键。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农户学会使用农业技术的时间就越短,其集约化经营效率就越高。

Lucas在吸收阿罗“干中学”理论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通过正规教育获取的人力资本;二是通过“干中学”获取的人力资本。而且相对于前者而言,“干中学”获取的人力 资本 更加重 要[15]。

Foster等则进一步论述了通过“干中学”积累的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自身的“干中学”;二是与他人学习交流的“干中学”

[16]。由此可见,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农户在集约化经营过程中,通过自身以及农户间的“干中学”促进了自身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集约化经营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产品市场需求受限、价格信号失灵难以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产生诱导。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是农业生产者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从事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诱因。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主要受到以下2个方面的限制:一是农产品本身缺乏需求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可能出现下降。比如《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分别由2000年的82。3kg/人、250。2 kg/人,下 降 到 了2010年 的81。5 kg/人、181。4kg/人。二是根据阿林·杨格分工水平决定市场规模的思想,农村劳动力的非有效转移,将制约工农产业之间分工水平,从而对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形成限制[17]。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难以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与工资待遇,致使其不得不在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徘徊。对于这部分农民工而言,其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靠自身的农业生产自给解决,而不是通过市场需求实现,进而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形成制约。

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对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诱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信号实现的。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资本的积累长期依赖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虽然,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但是整个经济发展已经对廉价农产品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一旦农产品价格上涨将可能导致全面的通货膨胀。

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担忧,国家在对农产品价格在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这就使得农产品市场价格难以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价格信号由此失灵,对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诱导作用便由此降低。

(2)农户与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及农资厂商间缺乏有效互动阻碍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实现。农业公共科研部门与农户的互动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由于现行科研评价制度的缺陷,农业公共科研部门技术研发活动对农户农业生产实际的关注度降低,而对于发表高级别科研论文、申请高级别科研课题的关注度提高。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农业公共科研部门研究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存在严重的脱节。即一方面存在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户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也就难以实现。

农资厂商与农户的互动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当前农资厂商在经营过程中把赚取利润放在首要位置,却忽视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服务不到位。农资厂商的市场竞争手段,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广告宣传外,更多是采用低价劣质策略,而不是靠提升服务质量。由此一方面导致了农业生产者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中经常受到欺诈而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由于农资厂商对农业生产者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服务,致使农业生产者难以有效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实现形成制约。

2。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1)产业集聚度低、合作组织功能弱化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农业产业集聚度低、生产分散强,增加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难度。

虽然,现有文献利用省域层面的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产业集 聚 度 由1981年 的0。41提 高 到 了2008年的0。66[18]。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对于以丘陵山区地形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而言,省域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度可能并不能代表其农业生产的集中性。这是因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即使省域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度提高,但是省域内部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以及土地流转存在的障碍,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仍然较强。农业产业集聚度较低、生产分散性强,无疑会增加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成本,进而对其形成制约。

农民合作组织技术服务功能弱化,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公共部门的技术推广、财政扶持、媒体宣传等行为,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相互“感染”。而农民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经营者间的相互“感染”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平台。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组织更多的是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以农业技术服务相对欠缺且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农户的差异化需求[19]。由于农民合作组织技术服务职能的弱化,农户从事集约化经营活动的相互“感染率”会下降,进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形成制约。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不足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农业生产使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结合,现代农业技术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与之相适应。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度不断增加,但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比如,大型水利工程的投资比重较大,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建设性投资比重较大,而农业基础设施后续维护投入不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基础设施缺乏,或者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在农业基础设施比较欠缺或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形下,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效果会受到削弱,即相对理论产出而言农户采用技术的实际产出会更低,从而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

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户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内在要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比较效益较低会损害农户在农业生产领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这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通过接受正规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农业劳动力在比较利益的诱导下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产业部门,导致农业人力资本存量缩减;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对通过非正规教育提升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者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在农业人力资本存量不断缩减和有效积累不足的情形下,农业生产经营者对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并有效使用的难度增加,进而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综上所述,农业集约化发展就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集约化经营活动,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率或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农业发展过程。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变化可以诱发农户开展集约化经营活动,而农户、农业公共科研部门以及农资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又为集约化经营活动的实现提供了保障。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不断扩散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不断改进,农业集约化水平将得以提升,进而促使农业集约化发展。然而,就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而言,农产品市场需求受限、价格信号失灵难以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产生诱导;农户与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及农资厂商间缺乏有效互动阻碍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实现;产业集聚度低、合作组织功能弱化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不足制约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提升。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在推动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的政策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促进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进而提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并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稳定增长机制,使其能客观反映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二是完善农业公共科研部门激励机制,支持发展民间农业科研组织,促进农户与农业科研部门有效互动;增强对农资厂商的社会责任监督,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提升其对农户的服务职能。

三是优化省域范围内的农产品种植布局,提高生产业集聚和专业化程度,增强农民合作组织的技术服务职能,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创造条件。

四是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结构,增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后续维护的投资支出,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资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增强对农户的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吸引城镇居民到农村创业,从而提升农业部门人力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南,丰志勇,城市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评价[J].城市问题,2011(7):59-65。

[2] 王家庭,王巧云.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2):47-51。

[3] 夏庆利,易法海.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瓶颈、根源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4):266-269,

[4] 林炳华,我国现代农业集约发展的特点与金融供给支持体系的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78-682。

[5] 高丹莉,论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73-75。

[6]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M].1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8-59。

[7]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1。

[8] 布林克曼.农业经营经济学[M].刘潇然,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9] SOLOW R 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1);65-94。

[10]SWAN T。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Eco-nomic Record,1956(2);344-361[1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M]。郭熙保,张进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BASS F M。A new product growth model for consumer dura-bles[J].Management Science,1969(5):215-227。

[14]任凯,赵黎明.基于SI模型的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4):62-65。

[15]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1):

30-42。

[16]FOSTER A D,ROSENZWIG M R。Learning by doing andlearning from others:human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6):1176-1209。

[17]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52-57。

第9篇:农业技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有机农业;无机农业;结合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63302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2/3。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农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尤其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讲究可持续发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绿色农业。如今有机农业的呼声渐渐高涨,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

1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指以有机物为主体,依赖农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完成能量循环的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取之于土地用之于土地。比如说在耕作的时候采用牲畜作为动力源,对庄稼进行优良选育,同时施以有机肥。比如说秸秆还田,种豆肥田,把营养和物质重新还给土地。采用多种农作物混植的方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喜阴喜阳植物的混合配置可以利用到农田的立体资源。农牧结合可以利用牲畜的粪便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还能抑制杂草的丛生。利用对农业有利的昆虫、鸟类抑制害虫。

2无机农业

无机农业指利用现代无机化学的方法对农田进行施肥和害虫的防治。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肥全部用化学的方法进行补给。在生产过程中,无机农业主要利用多种维生素、抗生素、化学试剂,肥沃土壤,杀灭害虫和杂草,使农民从中收益。但与此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政府禁止使用生长素、刺激素、除草剂、农用药虫剂、化学肥料用于田间耕作。技术支撑方面,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逐渐代替人力,畜力几乎被淘汰,笔者认为应大力鼓励二者实现合作并重视畜力发展格局,这样才能加快推进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为了完成农业生产,多数人摒弃了有机农业,因为无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化学手段的使用,短期内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3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的结合

从当前来看,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将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有效结合起来,并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来的条件,从而使得农业发展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由于无机农业短期内就可以迅速将产量提高10%~20%,据相关数据的分析,在多数农村落后地区都存在着有机农业发展的主导型地位,当地农业发展有着较好的局面。有机农业对于促进化石能源的节约与农业物质费用投资效益等都有着较大的作用。农业物质的投资费用投资效益率等将大大降低,但益处却是很大的,更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拿产量提高10%跟环境的污染相比,这10%的增产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这充分体现了突出有机农业的宗旨。有机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有着无机农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旦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就更能凸显有机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再者有机农业的发展是在多部门小范围内配合使用的,故在促进农业生产中的益处多多,但就推广应用有机农业技术这一点出发还需要我们的国家投入大量的技术和资金,化工行业也需要进行自身的净化,弥补自身工艺、环保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