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第1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军民融合 国防建设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军民结合、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共谋发展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如何全方位进行军民融合,全面推进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形成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1、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提高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

受计划经济时期“条块分割”思想的惯性影响,一直以来,军地资源配置都是相互独立的。一方面,军地之间的许多驻地相邻、功能相近的公共设施建设,由于缺乏协调互动和有效整合而未能得到充分共享,重复建设和投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相互分割,大量的科技资源重复投入,浪费严重。这些在无形中都增加了社会总成本,使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通过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区域内的各类军地资源,对国防经费和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进行功能融合,使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共享科技资源、研究基础设施,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问题。同时,在两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和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自动流向更能发挥效益的部门和领域,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

2、可以有效解决军费供需矛盾,实现国防建设跨越式发展

新军革下的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巨额财力作支撑。就我军目前而言,资源需求矛盾非常突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整合军地资源上做文章,在提高社会资源综合效益上下功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给完善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机遇,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军费供需矛盾。区域内人才、经营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向国防建设领域输送和聚集,不仅使国防工业能加快进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还使国防建设凭借区域经济建设的东风实现跨越式发展。

3、可以不断培育区域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从1965年到1980年,我国在13个省、自治区开展“三线建设”,共投资了2050余亿元资金,安排了几千个项目,建立了雄厚的军工生产基础和尖端国防科研试验基地。“三线建设”的开展,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也给内地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后依托国防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利用国防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地方民用产业,其创新扩散、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地方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推进民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军工产业链对地方产业的拉动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军工产业链通过对前向产业链的拉动或延伸带动上游产业,通过对后向产业的拉动或延伸带动下游产业,还可以通过产业的水平延伸带动同类产业的发展。发挥军工产业链的拉动效应,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有助于地方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不仅能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在投资乘数效应的拉动下,促进地方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阻碍因素

1、缺乏对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直以来“军民结合”都是我国国防建设尤其是国防工业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过去的“军民结合”,主要表现为军工企业实行民以及国防工业开发民品。这是一种从军向民的单向转化。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赋予了“军民结合”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新内核――“军民融合”。融合的本质是多种事物融为一体,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军队和地方各方力量来共同推进,只有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才能使两者真正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军民融合目前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偏差和制度上的壁垒,被不少部门和个人片面地认为是针对军队及军工企业的指导方针,在军队经济融合发展中地方相关方面给予的只有行政上的支持和一些优惠政策的提供,军队间深层次的互动合作不够,缺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平台和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2、国防工业没有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从我国国防工业民的总体情况看,在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其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由于传统“军民分离”体制下的国防工业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国防产业链,处在国防工业产业链上的科研、生产部门,共同服务于军品生产目的。由于惯性思维,缺乏市场和竞争意识,很难对民用部门和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当前有几个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国防工业的民力度不够,一些能用于民用生产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还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处于闲置状态。二是“民”成果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是以个别技术或产品形式存在,规模小,没有形成系列化,更没有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民用部门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还存在许多障碍,缺乏动力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国防工业部门参与民用产品的科研生产不足,没有很好地起到提升民用产业层次及民用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民用部门又不能广泛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以拓展其发展空间。

3、缺乏军地沟通机制和军地信息交换平台

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实现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但当前军地双方信息沟通不畅,缺乏沟通机制和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一方面军工优势特别是一些军工技术“养在深闺无人识”,苦于无从下手释放能量,寻求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民用企业缺乏获得军品市场需求信息的渠道,无法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活动。无论军队使用部门还是研制生产部门的需求信息对民用企业都处于不透明状态。军用标准、民用标准相互独立,各行业“条块分割”,在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以及生产能力建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技术成果转化慢、投资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军地沟通机制,搭建军地信息交换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成为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三、全面推进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1、建立区域经济和和国防经济的双向开放机制,从资源保障上推进两者协同发展

地方经济建设要向国防建设开放,在国防建设中充分利用地方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地方经济资源转化为国防潜力。地方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电厂、水厂、港口、机场、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国防功能,提高民用设施在未来战争中的抗毁能力。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协助驻军搞好社会化后勤保障改革,减轻部队的负担。在国防工业中可大量引入民用高科技资源,而国防建设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向地方经济建设开放。部队有相当部分设施具有军事和经济双重功能,和平时期很多处于半闲置状态,军队可以开放部分军民通用设施,这既可支援区域经济建设,又能使设施得到及时的维护。部队精简后闲置的部分军马场、农场、营房等可以移交地方,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要充分发挥军队的技术优势、装备优势,协助地方进行公路测绘、油气管道铺设、桥梁修建、能源开发建设等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重点工程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建立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策上推进两者协同发展

要把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纳入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彻底改变国防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脱节的情况。军地有关部门组成的协调指导小组,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联席会议形式,研究制定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对于国防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要积极寻找国防科技、产业与地方经济的“结合点”。在政策支持上,各地方政府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对军民两用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在军工技术改造、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应尽力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军民结合项目用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协调减免各种税费;应逐步在军政、军企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可通过投资计划的共同协商,进行优势互补和功能兼顾,力求以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建立民用高新技术成果的通报和展示制度,使军方装备部门能及时了解民用高科技企业具有军事应用潜力。建议军队部门建立军品需求信息制度,向企业提供明确的需求信息,使民营企业能够直接同军队部门沟通,及时了解军品的市场需求。建立民企与军方合作开发军品项目的机制,把装备研发由封闭的集中机制转变为开放式机制,更多地吸纳民用科技成果。

3、建立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良性互动机制,从技术上推动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良性互动,是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推进科技强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为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的有机互动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据统计,85%的军事核心技术,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但是目前民用科技领域的成果和优势没有被国防领域充分吸收利用,国防科技领域的技术成果和优势也没有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建立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良性互动机制,对于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意义重大。地处我国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的国防工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国防科研机构应该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科技合作,通过联合攻关解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扩大军工成熟技术的民用开发力度,重点帮助解决地方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开发升级等方面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在民用技术领先于军用技术的领域,应掌握民用高科技哪些具有军事应用潜力,积极挖掘民用高技术应用于国防建设。

4、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及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从产业上推进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地方政府和国防科工局应该积极推动地方与军工集团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以及资源的重组整合,联合打造有竞争力的军民结合产业,从而实现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产业关联效应,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2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对策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10—03

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也说:“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国防教育正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时要求:“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决定》不仅明确提出要“规范国防教育”,而且明确规定了“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这个教育目标。国家安全与国家、国家利益是国家权益的统一体。要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就要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可见,注重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这三种意识,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预备役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说:“中国政府多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它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2 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

根据近期的统计数据,我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认识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首先,在对地方大学生和国防生的调查中,认为和平时期国防建设“非常重要”的分别达到77%、85%和87%,“比较重要”的分别达到18%、12.6%和12%,二者相加,这一比例均超过95%。但是,从其他有关项目的回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虽然认为国防建设重要,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特别是那些认为国防建设很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一些学生,也只是笼统说说,自己并没有准备要为国防建设做些什么,甚至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大学生在回答如果部队从大学生中征集新兵(战士)您的态度时,表示“肯定不报名”达37%,而表示“非常愿意”报名的只有13%,其余为“比较愿意”(28%)或“无所谓”(22%);在回答如果招收毕业大学生补充部队干部队伍时,有2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只有17%表示“非常愿意”,其余的“比较愿意”(38%)或“无所谓”(18%)。此外,还有少数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些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认为和平时期没有战事,国防建设不重要或不太重要;二是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加强国防建设必然影响经济建设中心地位。总之,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第3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军民一体化;寓军于民;民;军民两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47-02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大多数的国家纷纷开始调整自己国家的安全策略,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实现军队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国防实力的强大。同时,实现国防和国力的双赢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的目标,军民融合式战略的提出满足了实现国防和国力双赢的目的。关于军民融合的定义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把军民融合定义为:把国防科技的工业基础同更强大的民用科技的工业基础整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统一成熟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在军民融合的模式下,国防建设与民用经济在科技、生产设备等许多方面实现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整体优势互补的强大有力的一个经济整体。

众所周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也同样的存在,并且是我国当下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军寓军于民的路线,做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和军队的建设深深地融入现代经济的发展体系之中。为了实现军民融合,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增长,世界各主要国家依据各自不同的国情和国际环境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本文主要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为范本,来研究美日俄三国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及其对我国军民融合的启示。

一、美、日、俄三国的主要做法

各国在推行军民融合时均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采取不同了的方针策略。美国为推进军民融合采取了“军民一体化”式的发展模式。美国“军民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式发展。美国对军方、军工企业以及军工部门进行了调整改革,鼓励军政部门积极的和企业间合作。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美国期待着能够开启军工产业和民用企业在技术和资源上的双向转移之门。为了实现军民一体化,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积极的政策措施,包括在机制体制上的规划,鼓励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创新型科技产业链等等。这些措施为美国军民融合的顺利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都努力寻求寓军于民式的军工发展形式。日本军工行业的发展表现出典型寓军于民的特色。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且技术先进,尤其是高新技术更是获得迅猛的发展。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方的日本,其军力的发展受到了种种限制。由此,日本的军民融合采取了“以军掩民、先军后民、寓军于民”的模式,把发展国防科技以及武器装备的重任主要委托给了民用企业,使民用企业拥有能够生产军事产品的能力,为日本构建强大的军事体系奠定物质基础。

俄罗斯推行军民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军工转产,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确定了实现军民融合的战略规则。前苏联为俄罗斯造就了庞大完整的国防科技体系,国防科技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有优先发展的特权与优惠,因此国防科技工业遥遥领先民用工业科技。也由此,根据俄罗斯的国情,民的发展模式更能帮助解除国防科技的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各国实现军民融合的策略各有不同,但他们为推进军民融合选取的着手点却有着共同之处。

(一)机制体制的改革

为了促进军民一体化的顺利进行,美国在体制的设置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国会、总统科技政策局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军民融合的高级决策机构。这些机构统一布筹军民一体化的发展,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来督进相关的政策战略的执行实施。为了提高军政部门的协同性,美国采用了跨部门联合协同机制。美国国防部还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它是实现军民两用技术尽可能全面转移的协调管理机构。该部门的成立主要是为了保证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实现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美国还设立有专职机构负责军民融合的科技计划。其机构设置主要有国防部技术转移办公室、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等。由这些机构对军民融合的科技计划实行负责管理,切实保证军民融合具体落实到实处。

日本在实现军民融合的过程中表现为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其决策运行机制是军、政、民相互结合,国防事务由其总理大臣掌管,凡是关于武器装备的计划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均有总理大臣亲自批审。军民融合相关的发展战略由总理担任主席的国防会议主持最终的决策和审批。武器装备的采购和发展计划的监督及执行由防卫厅长官负责。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是日本唯一的一个军方科研中心,同时也是日本的国防科研管理机构。采购合同本部是唯一一个负责自卫队采购工作的部门。

而俄罗斯则设有国家安全委员会,其最高协调机构就是实体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常设机构,有自己的专职人员,既有决策功能,也有落实决策的能力。

(二)在制度规定上

美国积极鼓励把民用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运用到国防建设上,鼓励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科技基础上的资源共享和结合,把实现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无缝化作为实现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授权法》、《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法案。依据美国国会的政策和法案,美国国防部相继出台了《采办改革:变革的命令》和《两用技术:一种为获得经济上能承受得起的前沿技术的国防战略》,此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的文件盒政策来协助推进军民融合。

1970年,日本通过《国防装备和生产基本政策》的颁布,将“寓军于民”的基本战略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自国的军工生产确定了基本方针。日本政府管理执行管理军工产业生产的机构是通产省,通产省是文官制度在军工品生产和管理行业的延伸。《装备制造法》由通产省颁布,规定:凡是从事修理或者装备制造的企业均需通产省许可。同时通产省能过协调管理军工生产,有力的促进了民用和军用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转移,是寓军于民发展战略的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

俄罗斯走“民”式的军民融合的路线,且每一时期的战略原则都以法律形式做出规定。1990年,俄罗斯颁布法律法规确定了民式的战略原则;1996年,针对1995―1997年期间的国防工业的转产做出了详尽规划,并制订了“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1998年,俄罗斯通过《俄罗斯国防工业民法》,用法律形式明确了民的资金来源及相关工作原则等等。

(三)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

美国在《国防转轨战略》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实现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作为军民融合的阶段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相继出台了详细的战略部署及配套的实施计划。在对军民融合战略具体的部署的过程当中,美国始终把军民融合的基点指定为军民俩用技术的发展,美国不仅在军民融合具体战略部署中确立了军民两用技术重要的核心地位,而且强调了促进军民两用技术长久快速发展的关键行。为了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取得发展,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将国家实验的一部分交由民间企业来执行管理;积极研究民技术,鼓励为民技术进行投资,提供有关民用研究需要的经费,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在国家允许的保密要求范围之内,可以传授给民用性质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一些符合保密规定的国防部的一些科技情报和技术。积极实现国防、民用科技在资源上的共享,最终努力使军民两用型技术实现通用化,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的互动式发展。

日本也非常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日本防卫当局敏锐的发现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价值,防卫当局研究认为,军民两用技术有利于降低国家的投资风险,而且能显著得到减少武器装备的成本,同时还有利于军工企业的稳固发展。为了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通用化,政府分别对军工企业和民间企业两方面入手。对于军工企业,政府积极鼓励并且不断扩大民用和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和采购;对于民间企业,日本防卫当局制定有力的政策鼓励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在资金上也给予民用企业大力的支持。对于可以生产军工产品的中小型民间企业,日本政府持以鼓励态度,出台了很多积极的优惠政策,并且提供适当的财政补助,来鼓励这些中小型民间企业去参与和承担军工产品的科研生产。

俄罗斯政府同样非常的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以军促民”是俄罗斯政府长久以来坚持奉行的国防发展战略,强调在国家承受能力许可的基本情况下,积极努力地推动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政府清醒的意识到国防军工科研成果转化并运用到民用产品生产上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民”的国防策略,使俄罗斯的军事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民”策略的大力实施下,俄罗斯政府完全做到了使用军工技术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民用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俄罗斯政府加大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的使用推进了军工企业结构改革的步伐,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及利用也有效地缓和了军事工业所面临的经费不足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逐步实现军工企业向国民经济靠拢并最终使二者实现连接的目的,使国防工业成为能为国民经济提供可供使用的成熟技术的源泉,使国防工业成为积极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之一。

二、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为了实现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方式,建立宏观的管理机构和相对应的积极鼓励政策是必须的。由于体制的约束,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军工业采用的计划管理模式,没有能够实现军工业市场主体的地位,也没能够帮助打破军工业的封闭格局。然而,仅仅靠军工企业本身是无法实现体制上的突破和革新。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积极的政策鼓励支持。因此,我国可以部分借鉴美国的一些好的做法,将军民一体化的具体事务,比如,沟通机制、鼓励政策、体制更新等等,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统筹管理。这样统一领导,能有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和效率的差异对建设进程的影响。

第4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绘 国土资源管理 服务功能

一、引言

测绘是指以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通过测量的手段获取地面现状的位置信息与图形信息,反映相关设施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大小及其相关属性,为国土资源管理与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依据。地籍测绘是对土地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精确测定,将地表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面积及其他属性准确绘制在图纸上,为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及各项基础业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国内针对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江长喜(2000)阐述了测绘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手段,提升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的功能和水平;余雷(2012)通过分析地籍测绘的作用,探究地籍测绘的经济作用,阐述地籍测绘的土地开发利用等研究了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结果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研究

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相互关系是一个彼此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地籍测绘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中国土整治与开发、土地的归属权、土地纠纷与变更等重要环节提供科学、规范、合理的保障。伴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涵盖国土资源调查信息系统、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地藉信息系统等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而地籍测绘是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材料的精确的科学手段,是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期性、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国家资源的宏观管理、国防建设、城乡规划等提供可靠保证的参考依据,同时使地籍测绘工作的前期性、基础性、公益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地籍测绘技术的发展。综合分析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地籍测绘通过对地块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精确测定,将地表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面积、权属关系和利用状况等属性进行精确的绘制与记录,强化了国土资源管理体系高度的权威性、组织性、纪律性,确保相对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利用每一寸土地,为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资料,与此同时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地籍测绘技术的发展,二者逐步形成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的稳步发展。。

三、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分析

地籍测绘技术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的有效平台,是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辅助决策有效技术手段,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探究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首先,地籍测绘在土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籍测绘对土地属性的精确测定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为区域地形、土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分配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为土地的利用监测与动态的遥感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工程建设上,地籍测绘规范了土地开发的方案设计的资金预算与工程质量,保证了开发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作用,地籍测绘为我国土地的审批、规划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材料,保证了城乡规划的合理开发,强化了土地与建筑物的产权管理;服务于城市的交通道路管理,作用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的更新,有效地对土地进行了动态的监测。再次,地籍测绘技术的科学性、规范性在解决土地归属权纠纷,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城市环保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区划和地名管理都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功能。地籍测绘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地籍测绘是国家对能源、交通、水利以及通讯等设施进行战略投资的基础,是加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保证。综合研究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地籍测绘技术为我国国防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战略方针的制定、土地合理开发决策的实施、城市、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及国土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数据保证服务,推进了现代社会国土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四、总结与建议

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正进入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现代地籍测绘技术能够为我国国家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平台,能够为我国国防建设、城市规划、土地开发与管理以及土地资源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实施提供理论保证,服务于我国现代化、适时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国土资源管理,为促进我国城市、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现代社会实践发展中须完善地籍测绘的相关制度,促使地籍测绘工作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相互融合,保证测绘数据质量的准确度,不断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城市、农村空间数据共享,为国土资源开发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服务,进一步实现国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余雷.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 科技资讯,2012,(24):27.

[2]安波. 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02):70-71.

[3]王玉龙. 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 科技咨询导报,2007,(24):25.

[4]江长喜. 浅谈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服务[J]. 资源・产业,2000,(11):26-28.

第5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我国增加的国防费用途符合防御性的国防政策需要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国防费还需要适度地补偿性增长

国防费是指一个国家用于国防建设的财政力量。它作为国防经济的货币表现形式,主要用于武器装备的采购、国防基建工程、军事科技研究和武装力量的正常维持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和安全统一,适应世界新军革的发展,保持了国防费的逐步增长。2004年、2005年,我国国防费分别为2200.01亿元、2474.96亿元;2006年、2007年,国防费预算分别为2838.29亿元、3509.21亿元;2008年,国防费预算为4177.69亿元,增长17.6%。

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国防费变动的情况及特点

随着军事活动的增加,近年来,世界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出持续上涨的局面。据世界著名军事情报机构对世界国防支出情况的评估,2006年,全球军费开支总和高达1.15万亿美元,2007年再创历史纪录,达到1.3万亿美元。

就世界主要国家国防费变动的主要特点看,一是止降回升的局面已成定势。冷战结束后,世界国防费。规模的变动呈先降后升的“V”字形趋势:国防费总额从冷战期间的最高点(即1988年创下的历史纪录1.03万亿美元)持续下降,1998年时仅为7200亿美元;从1999年起,世界国防费总规模开始回升,“9・11”以后上升加快,2004年再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之后一直在不断攀升。

二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国防费开支规模遥遥领先。2006年,在全球国防费总开支中,美国国防费总额为5287亿美元,占全球国防费总额的46%,仍然排在第一位。接下来是英国、法国和日本,军费开支分别为592亿美元、531亿美元和437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国防费总开支的5.2%、4.6%和3.8%。2007财政年度,美国国防费达到创纪录的5328亿美元,而下个财政年度要求拨款的国防费总额又比当年增加约17%。

三是某些军事大国的国防费透明度不高。目前多国均程度不同地存在所谓隐蔽性开支,即未列入官方国防预算的开支。号称透明度最高的美国,庞大的军事消费中隐藏着大量的隐性预算,其准军事部队、原子能、空间技术开发等军事方面的费用均未列入国防费,即便是国民警卫队的经费也主要是由各州提供,和平时期的海岸誓卫队开支由美国财政部单独提供。据报道,2007年美国常规国防预算中就包含301亿美元的隐性项目,占总量的6.5%;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费用,也未计入公布的军费里。

我国国防费开支的主要特征

我国军费的增长属于补偿性增长。从1979年到1 989年,我国国防费平均每年下降5,85%。近几年,国防费增长的比例远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2003年至2007年,我国国防支出年均增长15.8%,主要用以弥补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国防建设低投入所造成的发展缺口,总体上属于“恢复性”和“补偿性”增长,而且明显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1%的水平。

目前我国军费投入水平在世界参照系中处于明显偏低的位置。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和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与一些大国相比,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从绝对指标来看,以2004年为例,美国的国防费占全球国防费总开支的47%,日本占4.1%,而我国仅占2.4%。从相对指标看,美国国防开支占GDP的3.9%,我国是1.38%,其为我国的2.5倍。在国民人均国防费开支、每平方公里平均国防费等方面,我国在世界上均处于很低的水平。

未来我国国防费的基本走势

对我国国防支出的增长问题,应当着重注意3点:一是我国国防费安排应当解决历史欠账问题。《2006年中国的国防》表明:“从1979年到1989年,国防费年平均增长为1.23%,与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上涨7.49%相比,实际年平均负增长5.83%。从1990年到2005年,国防费年平均增长为15.36%,扣除同期全国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上涨5.22%,实际平均增长9.64%。”这还赶不上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队与国防建设长期都处于“忍耐”和“服从”的状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防费增长上存在正常的、自然的“补偿”要求。

二是未来对国防费的安排,应当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要求来考虑,既要维护国家安全,又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更加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本格局,维护我国和平发展必需的外部基本条件。

三是观察我国国防费适度增长的问题不能脱离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如“”分裂势力的威胁,潜在的国际安全挑战等。

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国防费还需要适度增长,从规模和速度上看,这种增长依然带有补偿的性质;从增长作用上看,既是维护国家统一与实现和平发展所必须的,也将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应如何看待我国国防费的适度增长

国防费的增长是否适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价。可以基于民众对本国国防安全程度的要求,通过国防费的负担能力来确定国防费的适度与否的问题。这就像人们作为消费者到市场上去选购任何商品所考虑的一样,要选择最优的性价比。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年鉴》提供的数据,2004年国防支出占GDP的比重,高收入的国家为2.6%,低收入国家为2.7%,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高收入国家为2.3%,中低收入国家为2.5%。这个状态很有意思,值得深入探讨,不过至少表明了国防安全对低收入国家而言更为“昂贵”。

其次,我国国防费的适度增长可以通过与类似国家国防费增长的情况加以对比来说明。通过《2006年中国的国防》提供的两组数据,一是2005年世界部分国家国防费占GDP比例,二是中国与几个国家的对比情况,中国国防费仅相当于美国的6.19%、英国的52.95%、法国的71.45%、日本的67.52%。可以看出,我国国防费的增长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也比较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种适度的补偿性增长。

第6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巨大社会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多层次的社会性教育。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拒绝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

第一,加强国防教育,是增强公民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伊拉克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国防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从而增强国防观念,自觉做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抓紧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

第二,加强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客观要求。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是实施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浪潮的激荡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防教育,不断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把国民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起来,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三,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国防教育任务决非一朝~夕所能完成的,必须持久地开展,常抓不懈。因此,国防教育不仅要在组织形式和法规制度上予以保障,更要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特别应在国防教育赖以进行的国防理论上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一套教材,使国防理论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防教育事关国家的安危。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必须把着眼点始终放在教育的实效上,坚决防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走过场等不良倾向。要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国防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着跟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施教;要注意提高教员队伍的素质,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搞好各种教学保障。

2开展国防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

一要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形式看,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经常教育就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国防教育节目、栏目,以及结合思想工作、业务工作等所进行的国防教育,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点滴积累,增强人们的国防观点。集中教育通常是结合重大的国家和国防纪念活动、部队和民兵训练、征兵、学生军训、举办国防教育学习班以及战争动员等所进行的系统的国防理论和国防知识教育。集中教育的效果往往比较明显。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提高。

二要把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对象看,国防教育可以分为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两种类型。普及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普遍教育,主要是进行国防建设和战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国防法教育、“三防”知识教育等。重点教育是对重点团体、重点单位和重点地区的教育对象进行较系统的国防建设和战争的专门理论知识及技能教育。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是个有机整体。普及教育是基础教育、共性教育、长期教育,是全体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没有普及教育,国防教育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就不可能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心中。重点教育是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的提高教育,不抓好重点教育,那些担负特殊任务的团体和人员,那些作为国家和社会后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就不能胜任自己所负担的建没国防、保卫祖国的任务。

三要把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就教育内容和方法看,国防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两个方面。理论教育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知识等教育;行为教育包括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教育、参军参战和支前教育、爱护和保护围防设施教育以及军事训练,实际操作、战备演习等教育。理沦教育和行为教育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提高国防综合素质和能力,保持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有效地增强教育效果。

3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途径

国防教育要提高质量和取得最优教育效果,必须有一套优良的教育方法。目前我国的国防教育对象,涵盖了全国党政军民学等各个领域的成员。其中,武装力量是国防教育的主体对象,各级干部是围防教育的关键对象,学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国防教育内容则包括理论、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国防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国防教育的方法必须灵活多样,这是国防教育过程优化的关键。

一是学校课堂教育。可在各级党校、军队院校、地方大专院校和高级中等学校开没国防教育课,对国防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使这些受洲者成为国防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是举办专题讲座。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举办一些国防教育讲座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介绍世界军事形势和有关热点问题,国防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知识,或邀请老将军和军队离休干部作有关国防的传统教育等。

三是组织各种参观。学校和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参观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部队在进行重大的军事行动(如军事演习、外出驻训、阅兵仪式等)时,可以邀请群众观摩;部队还需经常地有意识地与地方联合搞一些展示我军形象的军事活动。

四是增强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创作有关国防教育的影视作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的作用;对全社会大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活动,慰问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开展关心退伍军人活动,参加保护军事设施和支援国防建设活动,举办军民联谊活动,宣传并表彰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单位。

此外,开展国防教育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学校课堂教育、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各种参观等各种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国防教育广泛、深人、持久地开展下去。

第7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控制的重点

(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从传统意义上讲,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以完成国家国防科研任务为主,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研制发展的循环血液。如何保证其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军工科研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地参与国民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要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不仅要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生产任务,还要参与国民经济各环节的流转,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样,应该通过有效的资金使用,统筹安排,合理调配,保证投入资金的安全完整和合理有效增值,按照国家规定,正确地进行收益分配。因此,进行资金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控制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考验。近几年,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横向科研与生产、军方定货制、科研单位限额拨款等),逐步实现了从行政性管理向现代化和企业化管理转变、从以技术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其资金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目的和手段都要有质的转变。侧重点向预算管理、资金控制、成本控制转移,并自觉地通过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手段的转变,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使资金控制真正成为单位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进行资金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贯彻军民结合、军品优先的方针;坚持勤俭办军工科研事业的原则;正确处理军工科研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规范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资金控制以单位法人为主体,统一对外

不允许其内部业务、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对外。

(二)资金控制应实行授权批准下的集中控制

通过对本单位各岗位的合理分工,明确划定其对应的责任权力范围,形成制衡机制;在授权范围内审批和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真正约束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减少高管人员业务操纵的特权,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健康运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资金控制要保持综合平衡

部门预算现在已经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制度,而且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单位的各项开支都应进行预算管理,根据财务收入情况进行平衡安排,增强宏观调控与平衡能力。在资金流入与流出之间、各个时期之间、部门之间、各项流出之间都要实行总体平衡。

(四)坚持重大项目集体决策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金额巨大或对本单位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项,一定要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采取集体决策方式,把好立项关。避免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保证科研经费的科学、高效使用。

(五)内部报告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

(六)内部审计制度

为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常进行,国家对军工科研单位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上有严格地控制,确保科研生产资金到位。这对军工科研单位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完善的自我保护、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内部监督系统,促使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确保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

(七)建立健全会计系统

制定会计工作处理程序、方法,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做到权责明确、相互牵制。既当好管家,又当好参谋,为单位内部经营和外部各相关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强化资金控制应加强的几项措施

(一)严格、准确地执行《会计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我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内部审计,实行对会计控制的再监督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和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规定的程序和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管理目标是否达到。切实加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提高双向监督的透明度,以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有严格的道德标准,这决定了会计人员是最好的资金控制执行者。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

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实施资金控制的保证。现在,财务工作也已从“核算”向“管理”转型,逐步参与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在单位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和国家单位预算管理的实施,对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第8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本人作为**镇党管武装的第一责任人,时刻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上,充分认清新形势下党管武装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围绕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结合我镇实际,严格贯彻落实党管武装的各项制度,积极主动地管武装,抓武装,努力提高我镇武装工作水平。下面就一年来我镇的党管武装工作述职如下:

一、定目标、讲政策、强保障,着力打造武装工作新格局

(一)统一思想,确定目标。我镇坚决贯彻落实党管武装工作,强化责任担当,树立争先意识。坚持学习有关加强党管武装的各项指示规定,统一党委班子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党管武装是原则,管好武装是职责,失职失察要追责的工作基调。进一步增强了全镇上下做好人民武装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020年年初,我镇就定下了要争先进、创一流、夺第一的武装工作基本目标,进一步强化专武干部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质量。

(二)按图索骥,建章立制。我镇党委始终按照党管武装的要求,深入贯彻党管武装的各项指示精神。根据相关要求,我镇党委每季度召开两次武装工作的专题研讨会,遇有特殊情况随时召开,主要对我镇的民兵整组、兵役登记、征兵发动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工作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究,逐一解决。

(三)精准发力,落实保障。2020年年初**政府搬迁新办公楼,镇党委优先解决镇武装部和民兵连建设需要,投资5万余元高标准打造了武装办公室和武装器材库,补充民兵装备器材的损耗。此外,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镇党委分工,任命学历更高、能力更强的同志担任镇武装部长,该同志在今年4月湖北省新任武装部长培训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

二、抓重点、重点抓、促成效,着力推动武装工作上台阶

(一)做好软件工作,确保民兵工作质量。我镇始终把武装工作与党务工作、政务工作、经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也为适应做好防备“连锁反应”条件下军事斗争准备和战时兵员动员工作的需要,以民兵组织调整为重点。按照民兵整组的内容和规定,全面完成了民兵预备役整组工作的各项任务。一方面,我镇先后8次派出优秀民兵参与训练,在军区合练中表现突出,受到了上级首长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抓好我镇专武干部队伍的建设,采取召开座谈会、交心谈心等形式解决专武干部“专武不专心”的思想偏差,有效调动专武干部的工作热情,确保在武装工作上有提高、有创新、有发展。

(二)抓住历史机遇,展现民兵整组工作成效。2020年4月,我镇民兵整组工作接受了咸宁市军分区的检查验收。通过对硬件设施、软件规范、点验程序、军事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考评,受到了市军分区首长的高度肯定。

(三)严格把握标准,圆满完成年度征兵任务。

征兵工作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镇党委和政府政治责任,我镇将年度征兵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动员各村组,切实营造全镇支持和参与征兵工作的浓厚氛围,严把征兵标准,严格征兵程序,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征兵政策。本年度共向部队输送6名优秀青年。

三、优结构、强引领、重发挥,切实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

(一)发挥民兵经济建设作用。地方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民武装的积极参与,经济越是要发展,越是要重视和发挥民兵基层组织的作用,努力将其锻造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钢铁队伍。我镇把重点增强民兵致富能力,号召民兵科技致富、勤劳致富,从而带动群众致富。

(二)发挥民兵组织建设作用。2020年我镇多次发动民兵开展植树造林、为贫困户栽种脐橙、村组夜间治安巡逻等活动,较好的发挥了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发挥民兵抢险救灾作用。**镇因其地理位置特殊,防汛任务繁重。近年来,我镇先后投入兵力100余人次,参与**镇防汛工作,最大限度的挽回了群众的经济损失,受到了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

第9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

一、200*年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回顾

200*年,__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坚持以国家和省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结合本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点,进一步加强了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建设。市级国民经济动机构按照上级要求设置了专门机构,增加了新的工作人员,目前专职工作人员已经达到三人,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各区、县(市)进一步明确了(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了顺畅的工作联系渠道,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步入正规,与此同时,进一步更新、充实,完善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资料库的建设工作,重点是提高科技含量,着眼点是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动员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目标是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为战争和突发事件提供经济保障。在200*年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动员办坚定不移地突出“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步入平战结合轨道,并实现双赢,而且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装备和(文秘站:)产品水平。200*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承上启下十分重要的一年,一年来,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和上级部署的重点工作,主要是:

(一)按照省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继续推进__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此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上级主观部门和__市发改委的支持,截止目前,__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已经建立,并设兼职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

(二)传达贯彻了全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会议精神,并将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到各区、县(市)责任部门,同时结合__市国民经济工作的实际,制定了200*年__市经济动员工作计划,并下发至各区、县(市)指导其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从而对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了__市几十个部门和单位第三次开展国防动员潜力专项调查,潜力数据核实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专项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了综合实力、物资油料生产储备,工程建设、邮电通信、卫生防疫、财政金融、科研设计、新闻出版、地质勘查、气象水文、重要经济目标等14各方面,共32套表格和1500余组数据的调查核实任务,为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预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启动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的相关工作。编制城市可用于战争和突发事件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是国民经济动员和交通战备工作的核心,动员潜力调查、信息系统建设都是为科学编制动员预案服务的,因此,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始终紧紧抓住这项工作,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和数据,为科学地编制预案做好了充分必要的准备。

(五)按照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是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一是根据__市的具体情况,带着问题按时参加了省国防动员委员在大庆举办的“油城-05”经济动员暨后勤保障演练活动。参加此项活动为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预案,解决好__市平时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和战时支援主要方向作战,做好经济动员工作等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抓好__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作用。二是全面核实了__市目前通用物资储备达到6.5万吨,粮食储备达到62万吨,石油储备达到140万斤,石油成品油储备达到20万吨,医疗床位3.3万张,移动手术车131辆,战时药品 储备4000吨,自然测量数据3万组,年汽车制造能力30万辆,年维修汽车能力17万辆,年应急维修飞机能力65架,拥有推土机187台,挖掘机115台,吊装机110台,移动式发电机84台等动员潜力。

(六)规划了__市国民经济动员能源动力大队,机械设备大队、生活物资大队、卫生医疗大队、军工产品大队的预案,进一步充实完善了__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

(七)、努力完成了__市国民经济动员“十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估,全面开始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动员规划的调研、研讨和编制工作。

二、2006年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展望

2006年是全面启动国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的一年,也是加速做好反“__”军事斗争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关键一年。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是适应中国特色军革,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要举措。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的一种战略手段,是联结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是应急作战动员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__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__市委武装委员会暨__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会议精神,以新时期军事战略率方针为指导,以保障“打赢”为基点,围绕做好策应配合反“__”应急动员准备、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注重质量,打牢基础,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持续保障及综合防护能力。为此,要加强经济动员基础建设。贯彻“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方针,把军事需求融于经济建设之中,加强__市装备制造、医药等潜力型军民两用项目的筛选和立项工作,努力构建资源保障型和技术支持型经济动员中心。抓紧制定和完善经济动员指挥,应急物资储备等保障方案,搭建与经济和国防建设相衔接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国民经济应急快速动员能力。2006年重点工作是:

(一)按照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动员办的要求,在200*年已建立国民经济潜力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图片和声象资料库。对潜力数据库更新和充实,使其逐步适应战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做好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的建立、充实、完善工作,总结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将择时召开全市国民经济潜力调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二)按照省国民经济动员办的工作部署,结合__市的区域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依据省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专家对国民经济动员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形成于__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的国民经济动员规划。

(三)建立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省国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的统一安排,为了落实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技术先进化、设施可操作性、突出实用型的具体要求,确实达到管理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第一线得到切实应用,真正地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服务之目的,加速__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建设,发挥哈尔宾市龙头带动作用。

(四)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应急预案。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将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根据形势需要,结合__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库库的基础资料、编制适合__市军事需求和可能负担的任务的国民经济动员的应急预案。

(五)搞好__市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从__市的军事需求出发,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实际,根据军事需求与共给的衔接情况,筛选经济效益好,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参与动员积极性高的一些企业中科技含量高,军品有需求,民品有市场的军民两用项目来建设潜力型动员中心。20__年继续以__气轮机厂为依托单位,推进建立国家舰船动力装置制造中心,并引导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步入平战结合轨道并实现双赢,而且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装备和产品水平。

(六)贯彻“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方针,积极筹建__市能源动力,机械设备,生活物资、卫生医疗、军需产品等经济动员专业保障大队,提升__市应急动员支前保障能力。

(七)加强全民国民经济动员教育。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拟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开展形式多样、主体突出、内容丰富的经济动员教育活动,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20__年将适时举办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班,对__市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成员进行重点培训,通过培训教育不断完善工作的组织系统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八)把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按照党委和纪检部门的工作部署及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九)完善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法规建设。__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和工作责任,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协调,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做好20__年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措施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