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样,既违背了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又因账上无法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使得在填报会计报表时因需对账上数字进行一一甄别、分析计算而增加了难度,难免造成账表不一的现象。
笔者经过对《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总预算会计制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参照有关法规和其他行业会计的原则,在对此类会计业务做了充分调研后,提出以下商榷意见,以供业内人员参考。
一、乡镇与街道办事处,的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应有所不同
根据《预算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的规定,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应设立一级预算。并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等各级财政部门的总预算会计”的规定,乡镇政府财政部门应设立总预算会计,对本级财政预算收支进行独立核算。
根据上述《预算法》第二条及《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不作为一级预算”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属区政府派出机构,非一级政府,它代表区政府执行政府各项行政职能。因此,街道办事处不能作为一级预算,而须将其财政收支纳入区本级预算,接受区人大的管理、监督。
按以上所述,街道办事处即相当于区政府的本级部门。并且,依据《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二条的规定,街道办事处未包含在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因此,似乎应将街道办事处视为区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来处理相关预算缴拨款和预算收支会计业务。但是,由于街道办事处本身具有他有别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的独特性质,其行政管理模式特点上更近似于乡镇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于将其归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工作中,为调动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动性。各区政府在制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时,通常也将街道办事处视同乡镇政府,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划定其一定的财政收支管理权限。
根据以上所述,笔者认为,由于街道办事处在与区级财政办理上下级财政决算和乡镇政、府财政的近似性,其总预算会计还是应参照《总预算会计制度》来执行。但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又不得作为一级预算。因此,区、街两级总预算会计在核算相关会计业务时,应采取与乡镇政府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既相近、又有区别的核算方法。
二、有关乡镇财政(未设立国库)的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提倡已具备条件的乡镇一级财政设立国库。但我国目前情况,大多数乡镇均尚未具备条件设立国库。因而采取的办法是,各地区根据当地财政管理体制,将应属乡镇的财政收入通过税务所或财政所收缴后尽数纳入区国库,待年终上下级结算时再予区分、确认。因此,对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而言,其年度中日常会计核算所体现的收入是所属全辖区的财政收入,而支出则是区本级的财政支出,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账中体现却只有财政支出,而没有财政收入。因此,尚需对上下级之间有关往来办理年终决算。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处理业务时,未将根据当地财政管理体制应属乡镇的各项财政收入进行一一冲转,而是采取在年终结转预算结余时,直接冲转预算结余的方式,或通过补助支出科目来体现乡镇的预算收入,导致账上数字脱离客观真实。根据《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补助支出是本级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下级财政的款项及其他转移支付的支出”的规定,笔者认为,补助支出科目应用来核算各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结算,将其同时用于核算乡镇一般预算收入的结算易造成会计事项的交错、混淆。此外,这种核算方法也不利于县区级总预算会计参预并监控县区与乡镇的上下级结算过程。
三、街道办事处的相关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街道办事处的总预算会计与乡镇政府的总预算会计,在核算方法有些近似,但也有明显区别。
1、预算收人的确认:街道办事处年度中将各项预算收入收缴纳入区级国库,因这些预算收入应届区本级财政收入,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按常规直接确认为本级预算收入即可,不需另行会计处理。这一点与乡镇财政的相关总预算会计核算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2、财政支出资金的调度和预算支出的确认:①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平时根据街道办事处年度预算列支财政拨款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一般预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
该笔业务,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则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以上作法,会导致年度平时县区级财政与街道办事处的往来款不相符,需等年终结算后方能一致。但此作法有利于县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账真实体观本级预算支出执行的序时进度情况。
有另一种核算方式值得推敲,它采取与处理乡镇的日常支出需要类似办法,年度平时通过往来款来调度资金,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
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亦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待年终区与街道办事处办理决算后,区级财政再根据决算情况将街道办事处的预算支出决算数字予以列支,作以下会计分录:
借:一般预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x x街道办
贷: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这种核算方法可使上下级之间的往来款保持相符,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违背了《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及《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十一条:“总预算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和结果。”、第十二条:“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的规定。因为街道办事处不作为一级预算,其预算纳入区本级的预算,因此在区财政根据街道办事处年度预算拨款时就应该确认为预算支出,才符合会计客观性的一般原则。
②街道办事处平时根据年度预算列支财政拨款时,则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一般预算支出――x x x X(支出科目)
、贷:其他财政存款 ,
③如街道办事处需要调入区级资金时,区级财政应列:
借: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
街道办事处应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④如果有市级专项补助或其他转移支付时,区财政应列:
借:补助支出――x x x x(专项补助)――x x街道办
贷:国库存款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应列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与上级往来
3、年终决算:街道办事处总预算会计在办理年终财政决算时,应依据实际决算情况分别作出会计处理。
①将划人本街道办事处管辖权限的预算收入从往来款中冲转:
借:与上级往来
贷:一般预算收入――X x X x(收入科目)
②其他结算事项:
借:与上级往来
贷:补助收入――X x x x(专项补助)
借:上解支出
贷:与上级往来
③而区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则只需对街道办事处上解收人作以下分录:
借:与下级往来――x x街道办
贷:上解收入――x X街道办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12-02
1 引言
21世纪成为世界公认的信息时代,各国均高度重视计算机教育,努力提升国民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定义: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是“功能性文盲”,是21世纪的“新文盲”[1]。由此可见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教育是青年成长的重要环节,强化计算机知识教育是提升青年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国民计算机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高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特别是基础知识教学水平,成为需要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2 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高校就引入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20世纪90年代初,各校普遍开始对计算机公共课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课,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2]。通过数十年的努力,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取得了丰硕成绩,但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新硬件、新软件、新应用等不断涌现。接受和理解新事物有个过程,编写教材教育学生又有一个过程。当前,高校计算机教材虽然在基础理论方面比较系统完善,但在应用方面往往落后于主流应用。如当前微软已推广Windows 8操作系统,但很多高校教材的内容仍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此外,我国未统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很多高校使用了本校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加之使用范围小,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教材往往不能及时修编,影响了教学效果。
未能因材施教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起跑线。然而,入校新生的构成复杂,在两个方面差异较大。
一方面是计算机基础差异大。一些新生在中小学就接受到计算机教育,应用水平较高,而一些新生未接受系统教育,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大。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新生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甚至拥有自己的电脑,而一些贫困家庭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寥寥无几。
面对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理想的教学状态是因材施材,但多数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是“齐步走”模式,从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应用教起,虽然可以补足计算机基础薄弱学生的“短板”,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由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转向了计算机加屏幕[3],课堂演示效果较传统模式有了明确进步。但总体上看,还没有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手段,一些即时互动、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未能普遍应用。此外,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对而言,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教学手段较为先进,吸引了不少在校大学生前往接受培训教育,值得高校学习。
应试教育倾向较为严重 相对于高中教育而言,大学教育相对宽松。但在计算机教育方面,不少学校制定了一些硬性约束标准。如文科生必须通过计算机一级、理科生必须通过计算机二级方可获得学位。制定这些标准,学生对相关课程特别是考试将更为重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不少学校将学生等级考试通过率与学院、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受此影响,教师往往将书本作为教学中心,教学始终围绕考试转,导致了教学手段的机械化和填压式,压制了教学的实用性、兴趣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影响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3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提高教材更新水平 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适应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必须要从教材开始,让教材与发展合拍,与时代接轨,始终让大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着重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资源整合。要学习高考改革的理念,整合优质资源组成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编写组,统一编写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同步推进高校使用相对统一的、高质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避免各高校各自为政,砍掉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
二是做好动态修编。在出版高质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应用的新发展、新应用,每年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教材修编工作,确保教材始终紧随时展步伐,保持内容新颖、质量一流,让学生始终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及应用技术。
三是做好组织领导。优质资源的整合和教材的动态修编,仅凭一所或几所高校的水平可能不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专业组织,明确工作责任,同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强教材编写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这一好事办成办好。
提高因材施教水平 大学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目标,因材施教必不可少。针对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分类教学方法,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
一是开展入学调查。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向每位学生发放计算机水平调查表,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如实填写。同时,组织开展一次计算机水平入学综合测试,结合学生调查表的填写情况及入学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一般)、B(良好)、C(优秀)类。
二是实施分类教学。对A类新生,可按部就班从基础知识学起;对B类新生,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薄弱环节学起;对C类新生,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直接跳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环节,结合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等,选修编程语言或应用软件,提前开展较高层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
三是灵活管理手段。结合分类教学的实施情况,对学生的学分等进行灵活管理,如:A类学生,可按常规方式在通过专业课程考核后获得相应学分;B类学生,可在通过提升教学课程考核后获得学分;C类学生,可在入学测试后直接获得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学分,选修学习在通过课程考核后另获得相应学分。分类教学的实施,可显著提升高校因材施材的水平,但较常规性教学的管理会更复杂、更繁琐,工作量也会相应增加,需要高校管理层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避免知难而退,为践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将分类教学坚持并传承下去。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先进的教学管理需要围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展开。
一是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结合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的编写,积累并形成一整套多媒体教学的方案和手段,通过图文音并茂、教师传授等方式结合,增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积极探索网络教学。建立并充分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学丰富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建立课程论坛等载体,实现优秀教学信息的不断积累,真正把课堂从教室搬上互联网,巩固和增强教学的效果。
三是积极开展无纸化考试。计算机课程的考试应该有别于其他课程,全部实行无纸化考试,充分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在提交试卷后立即获知考试成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体现出计算机应用的快捷效率。
提高实践应用水平 实践应用是计算机教学的灵魂。只有注重实践应用,学生才有收获感,教师才有成就感。高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应在教授学生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始终突出实践应用这一核心,提高学生一专多能、熟能生巧的实际动手能力。具体可把握三种方法。
一是个人意愿法。适时开展调查摸底,让学生自主选择若干感兴趣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此基础上,高校及时推出相应课程,让学生自主选修最有兴趣的课程进行系统化学习,最大程度地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是倒推引导法。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查,掌握相关就业岗位对计算机知识的具体要求,将信息第一时间向学生传递,引导学生结合择业需求选修相关计算机课程,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夯实基础。
三是考核导向法。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考核,应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原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操作或任务,促进“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变,不断提高学生以实践应用为重点的计算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汪金友.扫除“新文盲”[J].前线,2005(11):53.
[2]郑莉.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1):10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面,各种专业课程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达到更高的程度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其的需要。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从而获得想要的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一、完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从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中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需求,运用“重能力、求创新、多实践、精理论”的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大限度的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的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操作,为其他专业后续学习中需要使用到计算机的地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中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复杂,学生所处地方计算机教学环境的不太一样,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所不同,一些学生所处的地方计算机学习的氛围还没有形成,甚至一些乡镇学校根本就没有计算机课程,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理解还处于理论阶段。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专业基础操作还是不甚理解的,即使会一些也大多数都是在网吧中自学的,其内容和专业的基础操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是经过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学生来源的复杂,各地学习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先解决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都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再对部分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的提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所收获。
二、灵活应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材的灵活应用对于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每时每刻计算机技术都在发展当中,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是最新的,有些教材如果不及时的更新其内容甚至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尤其是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实例,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陈旧的实例。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够过分的依赖教材,应该要灵活的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及时掌握现在先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教材联系在一起,找寻合适的案例进行补充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既符合教材的范围,又能够补充教材中不足的地方,保证学生能够了解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计算机课程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保证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有所收获。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计算机学习实践。不同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所不同,其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欲望水平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将新知识和已经学习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联系,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设计好一系列的线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计算机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计算机中的界面都是面向用户的,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没有直观的印象。随着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善,大多数学校都有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教室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生动的教学视频,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安排学生到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深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其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以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采取的仍然是机械式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现在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软件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就设计好一个模板,配上动画和音效,采用符合现代年轻人兴趣的风格,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候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水平出发,先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某一个模块的计算机知识则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应用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印象,增加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电子作品创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利用范例进行相关操作知识的讲解,然后再提出类似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设计,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去寻找材料,自己动手完成设计并且将其制作出来,之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所有学生的电子作品进行点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不但重新复习了一遍以前学习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一些与考证内容有关的知识。比如在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相关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的知识之后还需要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争取拿到证书,增加学生以后进行社会的砝码。提高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课时比例,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改革
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现代的教学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时间的制约,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量是十分有限的,加上现在计算机水平发展越来越快,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一些教学内容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校园网上的教学内容大致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教师活动区、学生活动区、BBS论坛以及教学资料。在教师活动区是教师用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管理,教学资料和布置学生作用等的区域;学生活动区则可以上传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网络上的新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以及提问题等等;而在BBS论坛上学生可以自由的和人就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进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学资料区域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进行辅导,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
现在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方法就是进行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的时候除了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需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随着现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考试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等等。在传统的考试中,学生都是在期末进行统一的笔试或者是机试,这样的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应该设计开发一种开放式的考试系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考评,学生按照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考核,在期末的时候进行总结,这样所考察出来的学习水平才更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
五、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应该实用,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创新,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进行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2]秦殿英.基于建构主义的VB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3]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4]任玉梅,胡小伟.建构主义指导下计算机课教学实践分析及反思[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5).
[5]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6]张洁.从《新音乐课程标准》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7]莫永华,魏文展,寇冬泉.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
[8]英配昌,范国睿.关于教师评价模式的个案研究――兼论传统教师评价模式的弊端及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 课程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化,计算机基础教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不断增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如今社会生产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信息科技,这就要求学生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在今后的就业中占据优势。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差异
随着各个学校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课程,甚至连普通中小学都已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教育资源以及学生个人之间的存在的差异,造成了新学生入学以后,其计算机基础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能有的学生已经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比如说:能够熟练运用Windows系统、能够熟练收发邮件,甚至有些新学生可能已经能进行文档编辑,对于这些计算机基础掌握较强的学生来说,在高职院校所学的内容虽然比之前的内容确实有所深入,但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并不是很困难,他们有可能会觉得计算机技术课程索然无味,提不起对计算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而有另一些学生,他们可能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学习条件不是很好,在中小学没有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就不会很高,甚至可能无法跟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学习,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的信心,甚至厌倦计算机学习。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联系较少
高职院校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为学生毕业或者考证为最终的目的,更多关注的课程文化基础教学,但是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需要与实践紧密相联系的,只是计算机教师利用课堂讲解文化基础知识,很难让学生掌握具体技术,这就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说:有些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但是一旦出现一些实际问题,可能导致学生措手不及。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手段以及教材内容等都比较落后
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手段来说,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把教案变成电子形式,把教材的内容搬到了多媒体屏幕上,而且由于课堂教学有时间的限制,计算机教师为了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知识,不断增加知识的讲授量,又没有对讲授方式进行改变,学生很难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乐趣,甚至丧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知识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过关,很难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从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选取的教材已经使用了很长的一段的时间,其内容已经很是陈旧,而计算机相关的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已经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计算机基础教材进行更新。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一)根据学生差异实施有针对性教学
由于各高职新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在教学中采用的内容过于简单,就会让基础较好学生产生骄傲情绪,甚至可能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的长进。如果内容设置的太难,又会让基础较差学生产生挫败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失去信心,成绩可能会更差,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增大难度。根据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差异化的施教方法,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摸底,根据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教学,在制定教学内容上要做到难易相结合,这不仅可以合理利于教学资源,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管理节省了很多时间,满足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需要,促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的提升。
(二)更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任务以及形式是非常严峻的,需要引起高职院校所有教职工的注意,只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加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于在日常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讲授的内容中侧重计算机知识重点与要点部分,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课堂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解决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确保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媒体视频教学,但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实施差异性教学计划。另外,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可以把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有效结合,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个体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三)更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需要将文化基础与实践课程紧密联系,需要在基础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多加练习,而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需要教师做到精讲,通过讲授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的要点与难点,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才能不断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所选择的教材比较陈旧,而且教师在内容的讲授上不能顾忌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一些该精讲的要点与难点,进行大肆的讲授,这就导致学生对基础概念的了解越来越模糊。对于这样的作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这需要高职院校要及时的更新教材,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要,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点的讲授时要注意去掉没有用的知识点,做到简单扼要,不需要去花很多的时间对学生讲解原因,否则会适得其反。(四)采取多元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法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不仅可以有效的把计算机基础文化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侧重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不太注重实践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是很高,不能适应今后职业的要求,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启发,从而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比如说: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纲要以及教学目标设定内含多个知识要点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指出解决的方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与单纯的靠学生记忆相比较效果更佳。
三、结语
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应用,那就需要摒弃现有教学中的不注重实践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更好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岗位当中。
参考文献:
[1]姚兰,李明.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课程改革[J].现代交际,2010(03).
1.考试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和常用I/O设备的基础知识;
(2)熟悉计算机主要部件及其功能的基础知识;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及其安装与操作方法;
(4)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
(5)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
(6)熟悉电子商务理念、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基本运作方式;
(7)熟悉网上交易过程,了解网上支付、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基础知识;
(8)掌握C与Java语言的编程基础知识;
(9)掌握HTML语言,了解XML语言,熟练掌握 Dreamweaver和FrontPage网页制作工具;
(10) 掌握VBScript或JavaScript脚本语言,掌握ASP和JSP动态网页制作技术;
(11)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基本方法;
(12)掌握网站运营维护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
(13)熟悉信息安全的常识,熟悉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
(14)了解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点,熟悉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
(15)能阅读和理解相关领域的简单英文资料。
2.通过本考试的人员能理解计算机和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能按企业要求进行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能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日常运行管理与维护;具有助理工程师(或技术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本考试设置的科目包括: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6
0 引言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网络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技能。我国近几年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网络已经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效果,面对新形势,发展新型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观念的转变,能够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的相关基础知识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对其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益的。通过科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其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计算机素质水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是保证其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从驾驭事业全局出发,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2.1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观念陈旧
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在时代不断变迁的同时,对其思想观念仍停步不前。首先,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无用,因此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条件,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少、教学效果低、收益差。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落后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大量课时被应用到计算机文化基础之上,使学生没有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窍不通。另一方面,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落后,新型知识较少,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适应现代计算机基础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低下。
2.3 计算机基础育教学方式不合理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面对难以理解的问题是产生困惑,造成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差的后果。
3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3.1 教学观念向新形势转变
落后的观念造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重视,想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校方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增加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培养具有更高职业素质水平的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水平。教师应认真完成自身的教育工作,主动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知识,对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更加谨慎,调整学生厌学的学习态度,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水平。
3.2 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传统教学方式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水平低的关键因素。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改善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得到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能力。计算机知识对于非专业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师应摒弃纯理论、纯术语的教学方式,应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例如,可将家庭成员关系、树干与枝杈关系来生动地形容层次模型和网络模型,使学生能够便于理解。
3.3 革新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发展需求
计算机基础应包括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三个部分,在课程设置中,应将三个部分分别设定教学目标,进而形成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同时,需要引进现代新型计算机教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用近期教材,剔除陈旧、落后的知识,并确定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保证学生在学习之中,能够真正得到可以应用于各方面工作的知识,从而达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时展要求,计算机技术也是人才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完善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人才,需要从教育改革做起。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满足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得以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文中的研究,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和革新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谭韶生.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学习、工作方式,计算机成了我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融理论、实训、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对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近年来,笔者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紧扣专业技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践摸索,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一、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为核心目标。由于中职学校开设专业的多样化,不同专业的就业岗位需求不同,其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但是在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学大纲相对统一,而教材没有根据具体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教学上大部分还没有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常规应用方面,各专业之间教学内容的区分度差,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融合。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过滤、还原与重构教材,增强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脱节
目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Windows XP” “因特网应用” “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的应用” “多媒体软件应用” “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 ,传统教学的教学重点仍是提高打字速度、排版Word文档、处理Excel表格等,对于“因特网的应用” “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演示文稿的应用”只是简略带过。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不能满足她们的专业需求。在幼儿园中,幼儿园老师需要经常对多媒体素材进行处理,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对课堂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她们需要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却无从下手,于是,她们只能再花大力气去重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是传统教学中,教学实际与专业技术应用相脱节,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忽略了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造成了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导致学生不知道计算机和自己专业的联系,留给学生的只是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三)教学对象素质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应用认识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多数来自农村,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机会少,不懂装懂。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是认为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无关,不重视。二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遇到问题不愿多想,应付了事。三是联系实际能力较差,不能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有效教学,夯实技能的改革与探索
为适应时展和就业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夯实信息技术基础,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应该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因此,在新时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重新构建特定的教学内容,在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的同时,突出学生对计算机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切实把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为专业学习和应用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支撑。
(二)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面对差异化的生源素质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必然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再造和创新。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班的计算机教师应该多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学会捕捉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跟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将它们设计成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计算机知识,帮助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从而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就感。这样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整合,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模拟幼儿教师做一个《会说话的安全标志》演示文稿,让学生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安全标志文字素材、图片、视频、音频等,利用PowerPoint进行整合设计,最后让学生配合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演讲。这恰恰是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这一章节里面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因此,可以将之设计成一案例,供学生模仿学习,直接指导学生幼儿教学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灵活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培养目标看,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从感性认知开始,再上升到一定的理性,最后落实到行业的实践中,这就是知识与技能的产生与应用的情境。因此,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和综合实训阶段。
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笔者一般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巧妙地设计在“任务”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又锻炼了她们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能力。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一章中,设计 “制作校园周刊”这一大任务,再将任务进行细分为:素材的准备,素材的处理和加工,版面的设计(包括周刊整体结构的设计,每一个版面的布局设计,每一个版面具体内容的设计等)等子任务。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不断地激发她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她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综合实训阶段,结合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在实际教学实施中,主要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如幼儿园教师要开展一个“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基于工作过程,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先利用各种渠道,如网络、照相机等去获取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信息,用word文档编写教案,利用图文混排做成小报,并进行幼儿园教室的布置,最后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以辅助幼儿课堂教学。
诚然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无论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还是综合实训阶段,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可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Word表格一节中,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实用又漂亮的简历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表格的相关知识,培养她们的技能。
总而言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基础出发,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雪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教学方法 改革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是一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于实用型基础性教育课程。学生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了解和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运用到所学的专业中。基于这门课程的的特点,总结目前教学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对课程认识不到位,现阶段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一般分为两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讲授计算基础知识和office软件的运用,第二学期强化office基础知识(针对计算机一级考试),这一框架已经有很长时间未变,只是教学内容上有所更换,即从windowsXP,转换到windows7平台上,从office2003,转换到office2010。尽管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已经普及,但多数学生仍然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习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以便将来更好就业。故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考试的通过率,课程主要针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而忽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致使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停留于理论知识和试题操作,不能灵活运用到社会与行业的实际工作中。[1]
2.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较其他课程要快的多,而课程教学内容却更新慢,教师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学习和了解,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革新跟不上时展的速度,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3.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不少学生只停留在能听懂老师课程讲授的内容、能顺利完成习题和作业,却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未能顺利衔接。[2]
针对以上问题,就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从思想上要改变应试教育,不能只针对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授课目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为专业知识体系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上,精讲多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应用于社会实践。
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结合计算机发展现状和学生知识掌握规律和知识基础进行教学研究,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进程,保证教学质量,高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统教学课程以教授为主,缺乏学生自探索,因此在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后,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运用知识基础去探索未知,除疑解惑。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有些内容相对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比喻,进而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按照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基本教学原则,即教书育人、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与改革。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需改变现在教材内容落后和不匹配的现象,在短周期内更新和调换教学内容。目前计算机基础授课内容只是office相关知识,也可将一些平时生活中用得比较多的软件,比例如图像处理软件、视频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最新的更新知识和相关的课外知识,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
其次,针对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创设情境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提出具体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自,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主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的质量。另外让学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有些情况下会比较困难,缺乏自主性,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把班级学生分组,共同尝试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一起解决问题,既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也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评价交流等结束任务,并加以鼓励和肯定,在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需要加强。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授课,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过程中,更应该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在给出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后,要求大家通过翻阅教材内容,观看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