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管理;培养策略
白春礼院士曾提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1],而且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很多教育专家、学者的认同。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极大影响其未来事业的格局和成就。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强调“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显然研究生是这一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3]。那么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呢?当前尽管已提出了很多科学又合理的保障体系和理论观点,但是实施效果和质量并不能统一,关键原因是导师水平、学生素质、科研条件等多方面不能一致。本文探索一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以供广大研究生导师参考,也有助于研究生尽快进入创新能力养成过程。
一、研究生创新方法的研究背景
本科教育培养的效果是使学生维持性学习能力显著增强,而创新性学习能力往往不足。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学生,通过攻读研究生改变“出身”是他们的迫切希望,所以本科三年级、四年级花大量时间用于学习研究生入学科目,而不能充分地进行专业创新训练。维持性学习是通过学习获得原已确立的观点、方法和原则,应付已知的或重复发生的情况的一种手段;创新性学习以不确定性知识为内容,是在不确定性知识观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问题为中心,获得的是能力的提升[4-5]。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指向和作用。本科生缺少获取不确定性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是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后,无法自主确定一个值得自己研究的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不但影响他们科研的主动性和兴趣,而且极大地阻碍了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中北大学为例,通过调研多个科研团队的导师,以下四类研究生比较常见:(1)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但是很勤奋很努力。上课、看文献、学习仪器操作、准备例会周报等都很认真,但是看不到他的主见和质疑,从而也不知道什么是创新性问题;与他交流时,喜欢把老师说的认真记下来,后期也会按要求一板一眼地做好,但是缺乏判断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研究生常常是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很难取得原创性成果。(2)自我认识不明,眼高手低。维持性学习能力很强,能快速理解文献,但是无法提出具有建设性、创新性问题,或者能提出方向性问题却不能具体完善。自我感觉什么都比较容易,但是一做实验就到处是问题;缺少谨慎、小心求证精神,比较粗枝大叶。因此,这种类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差,实验过程比较坎坷,也比较难出高水平成果。(3)主动思考,目标明确。这类学生占比较低,但是导师最喜欢指导的一类。他们通常以兴趣为导向,主动求索,积极交流想法,具有强烈获取导师认同的愿望。这类学生往往能够举一反三,师生沟通顺畅,导学相长,最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高水平成果。(4)目标不科学,科研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占比也比较低,他们往往仅以获取学历证书为目的,不关心和在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心两用或多用,对科研创新过程不感兴趣,一心凑合毕业。导师遇到这类研究生最为头疼,做思想工作将会贯穿整个培养过程,挫败感强。然而,从研究生培养单位角度来看,研究生是没有差异的,对培养他们质量的标准是同一个尺度[6]。例如:学硕通常有等反映学生学术水平的指标,但是科研有成功就有失败,短短一年内出高水平的成果论文实际上非常有挑战,学生压力也非常大,导师也不希望学生承担太大科研风险,所以探索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使不同类型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创新过程成为了导师长期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中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与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时代性突出,更容易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它的创新改革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并将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东西,使之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发挥创造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根据调查及研究,归纳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要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提高的促进者,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长期有计划、自觉地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思维,才能使学生健康乐观、积极进取,既具有创造性能力,又独具个性。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日界线时,可引入故事:“一个住在俄罗斯的人,在某年8月1日于伊尔库滋克给住在芝加哥的朋友拍了一份电报,朋友回电却写着‘7月31日收到电报一份’,难道他的这位美国朋友在撒谎吗?”而在讲气旋与反气旋,因学生容易搞混它们在高压区还是在低压区中形成,教师可以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气旋就是在高压中形成的。”如此妙趣横生的语言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呢?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地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创设地理情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并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世界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内容时,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北冰洋”的歌诀传授,既简单又好记,重点也得到深化理解;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谚语来讲述气温的日变化,则可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这些趣味语言的运用,对地理课堂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我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修正自己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高的合格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要角色,将“要我成才”,变成“我要成才”,真正激发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高校应当以这种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性、弹性学制的灵活教学模式,同时采取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2]。
一、当前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1.高校应将引进人才消化吸收,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当今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大力引进硕士、博士、教授、院士。这些做法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更应当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对人才科研-教学的软硬件支持以及制度保障。让科研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学科从教育型教学方式向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同时引导教师将科研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快速地把握最新的科技理论成果,真正达到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目的。另外,高校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应适当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让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老教授和教育学专家做评委,指出具体的教学不足,这样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快速成长。针对学历层次低、知识面窄、能力差的教师,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并从制度上保障进修或深造教师在深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能够顺利完成。
2.摒弃僵化的教学目标和陈旧教学形式,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仍然非常传统,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教学和考试任务,学生完成升学目标。随着社会对高学历的不断重视和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不少学生只能选择进一步考研、考博,因而,读书的目的就变成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教条化、条块化,学习过程中背死书、死背书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学习目的产生的效果离真正透彻领悟知识体系,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3]。从当前高校教学形式的角度讲,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面,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灵活地运用研讨式、问题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这种模式虽然也能达到传授学生知识的目的,但是,使学生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即教育教学内容或方式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相脱节,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
因而,教师应当教育学生首先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是要适应未来国家的科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死背书、背死书。教育学生彻底摒弃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者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采取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辩证地、批判地思考实际问题,形成真正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
二、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努力营造创新型大学的校园环境
1.高校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力度。高校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增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应对学生开放各类教学资源,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图书馆、会议室,也包括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同时,通过对学生实践需求的调查,不断更新和更换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各类图书资源以及网络数据库等软硬件资源。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切实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高效有序运转,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评估和考核力度。定期给予工作任务并确立验收标准,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或相关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为他们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实践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创新实践氛围[4]。
2.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以研究型教学作为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转变方向,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加大各项投入,同时设置适当的评估标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具体措施有:首先,建立健全鼓励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奖励制度,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加经费支持;适当减少非必要的专业课的课时量,留出更多时间组织学生更多地进行有探索性的专业课程设计与研究。使学生真正能够得到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锻炼。另外,在学校师资资源允许的前提下,组建学术团队去开展一些科研目标适中、探索性强的学术前沿性研究,并鼓励本科生参加进来,让他们体会科技创新的具体过程,这样也使高校能够逐渐打造有自己专业办学特色的学术团队体系,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从而发展和壮大本校的学科队伍结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性质的高校和教师一定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避免同类院校专业特色相同、培养学生的方式相同、专业课的设置完全相同。应当做到即使同类工科院校的相同专业,侧重点和培养方式方法均不相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同高校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经验,扬长避短,而最应当避免的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和僵化式的管理和学习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高校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斌,李中斌.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1,25(10):85-88.
[2]马彦周,孙劲松.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169-171.
关键词:羽毛球;教学训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一、羽毛球教学训练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就学生而言,由于其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因而需要通过合理的w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羽毛球作为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一种,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机体的多个部位,有助于学生达到所谓的全方位运动状态,并进入到全身心投入的高度集中的运动状态,可以帮助学生的身体成长。据相关研究发现,经常参加羽毛球锻炼的学生,其不仅身体素质较好,而且抵抗力也较强。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视角而言,羽毛球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态,尤其是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体力过度消耗,因而需要学生依靠坚强的心理素质来支撑。[1]与此同时,在接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灵敏性、反应力等能力要求也较高,需要学生凭借自身强大的心理素质来调节。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如果想赢得羽毛球比赛的胜利,必须不断创新运动方式,提高击败对手的能力,增强心理的抗压能力,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当前我国羽毛球教学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运动意识淡薄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一切向成绩看齐”的思维观念,过于追求文化成绩,忽略了体育运动的价值与意义,其中就包括羽毛球运动。同时,学校教师也普遍存在不重视体育运动的现象,常常占用羽毛球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的羽毛球兴趣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十分不利。
(二)教学场地较为匮乏
羽毛球项目长期以来都广受学生欢迎,不过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当前部分学校还未设置专业化的羽毛球教学场地,甚至一些经济条件薄弱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设置羽毛球场地,而是占用足球或篮球场地。教学场地不足是阻碍羽毛球教学训练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打折扣。
(三)教材内容相对乏味
多数学校在开展羽毛球教学训练时,都会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材料,并不会“一刀切”的采用材。虽然在教材版本的选用方面比较科学与客观,但却广泛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教材内容的理论知识过多,显得十分单调与乏味,缺乏羽毛球运动应有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羽毛球教学训练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是强化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升羽毛球教学训练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强学校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队伍进行羽毛球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另一方面是强化教师自身的学习意识,利用一切机会巩固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羽毛球教学能力,增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2]。
二是丰富教学手段。教师作为羽毛球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授者与引导者,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作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羽毛球教师应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在讲授羽毛球动作、技能等课程内容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的教学优势,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真实的动作示范、有趣的动作讲解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国家应从政策与资金方面予以学校羽毛球教学以充分的支持,同时还应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学校羽毛球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学校的羽毛球教学训练的正常开展提供重要保障[3]。
总而言之,不断地创新是一切事物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羽毛球教学训练也是如此,只有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羽毛球教学训练的高质量与高成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羽毛球教学训练举措,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未来的顺利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哲,潘超,岳荣涛.羽毛球教学训练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运动训练学,2016(25).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社会途径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生生不息的灵魂。相关学科的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无论是大学生自身,还是大学、社会等各方面都应着力于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推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
1、大学生科技创新首先源于自身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首先应在于大学生自我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身之外的各种因素是相对稳定的,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千差万别和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对于内因和外因的比较中,内因起到了决定作用,所以,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着眼于大学生自身意识的深化和能力的培养,亦即不断深化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进行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不断深化大学生内源式的科技创新为主,即使是大学、媒体、社会等等其他方面外部因素,也应不断着眼于以合适的方式发展大学生的内在创新品质与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不断培养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首先自身需要不断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就目前来看,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存在着被动学习的状况,这种被动学习要么体现为对知识的以死记硬背、被动应付考试为主,而缺乏对知识的灵活掌握;或者单纯以就业为目的,仅仅关注就业、甚至面试应聘所需要的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其中表现为在大学期间逃课较多或者以及格为目的的情况,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四年大学时光中沉醉于游戏、上网聊天或者课堂外的其他活动,而对于课程学习却不感兴趣;一方面对于学习或者研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为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未来却又不断致力于考取硕士研究生甚至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一方面大学期间的课程有少数学生逃课成为习惯,但一旦进入公务员面试却又会花费上万的学费参加短期的商业性的培训,在其中尽显浮躁和功利的一面。
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学生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创新的实践,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实践,才能一方面不断验证自己的知识扎实水平,同时不断获得创新的感受与体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因为创新而不断获得对于自身知识欠缺的回馈和下一步知识学习的方向,这事实上也符合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规律,实践与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体现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创新与学习事实上也类似于这样一个过程,科技创新不断为知识学习提供方法性指导,而现有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知识基础。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提出一个新概念、新理论,同时还是一种新发明、新创造,另外科技创新还包括科技新理论、新知识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科技创新从内容上说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另外,科技创新从过程上来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科技创新的环节上来说,要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等完整的环节和阶段,所以为实现创新,必须要具有较为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要具备各方面、完善的智力品质,另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情商,既要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技创新有热情、有信心、有意志力,也要能够长久的保持这种积极的情商因素,避免三分钟的热度和一时的兴趣,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
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有无创新能力,不仅和知识基础有关,同时也和大学生的智商有关,和大学生的情商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而要不断培养与提高这种综合素质,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
2、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大学的职责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学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首先从年龄上刚刚年满十八周岁,正是从少年到青年过渡的时候,另外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从农村和县城来到地级市、省会甚至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会使得大学生对现代文明充满了热情与好奇,从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技创新充满了强烈的兴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应积极做好引导和扶持,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造成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较弱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在外因中,还有一方面是,一部分大学老师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对于学生创新的引导,或者试图使学生能够从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而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研究方向与研究兴趣的鼓励、扶持与引导,同时在诸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等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创新的意识不强,往往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积极性不够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缺少方向性和方法性的引导与支持。
为不断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大学的责任首先应该不断构建导向科技创新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一种课程体系,不仅应该保证获得丰富的、完整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还应该使学生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各种丰富的、及时的信息,为学生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不断了解科技发展的各种前沿知识,掌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业发展铺平道路,也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而不断提升能力,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常态化、稳定化与高效化,实现投入产出率的持续增长。
在大学整个教育环节和领域中,应注重不断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环境,这事实上体现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建设的问题,这种环境既包括校园文化环境,也包括整个大学的育人机制和制度建设,其目的就在于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一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创新与进步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潮流,同时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应该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和学术研究既具有浓厚的兴趣,又能得到较好的指导和引导。这种氛围也应该能够善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与习惯,促使大学生积极实践科技创新,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规范与支持,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即为创新打好基础,又能促使和辅助大学生不断实践创新。
在不断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大学也应该在课程设计及整个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现在大学中的一些课程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形成了脱节,甚至相对社会发展来说已经严重滞后。当然针对大学的不同学科,按其学科特性来说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开发学科, 当然基础学科和社会生产与技术现实来说可能距离较远,但是相当一部分应用学科和开发学科则也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的情况,这样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除了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外,还应该设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中心,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不断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与科研活动。
此外,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和有关教师应该对大学生创业持积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制定有关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在新技术领域进行创业的实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了当前科学技术与社会应用的发展趋势,即科学技术越来越密切的社会化、经济化和组织化,产学研日益呈现出越来越密切联系的趋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并非只是简单的知识创新,其中最大的意义还在于科技的产业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创新与实现。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也需要大学不断改革学校教育考试与评价方法,现行的大学学科考试,往往是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一些课程在在考试形式上多侧重于多侧重于现场考试、笔试作答,而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考试较为缺乏。在考试内容上,多是要求以对知识的背诵、记忆为主,而对理解、运用的考察较为薄弱,而对大学生的考察,应该实行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并重,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并重的考试形式,重点测试学生的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科技创新的能力,采取书面作答与现场操作、社会实践、产品设计等方式相结合,真正能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对学生的学习和科技创新起到较好的引导和评价作用,以实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然,要做到上面各方面的要求,大学最重要是要做到自身教育观念的创新,自身必须不断创新观念与做法,从过于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转换为以能力培养为主,不断启发与引导学生创新思考,进行创新实践,认识到必须尊重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服务。
3、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社会途径
培养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自身做出努力以及大学的责任以外,社会也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学生能否真正成才,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这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况且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学校中所做的一切,其目的都是为了在社会中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所在,从上述意义上说,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相关机制之间应该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社会各方面应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不断提供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近年来,虽然政府和社会有关机构制定了很多政策,推出了很多措施和现实做法,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了很多扶持,形成了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但是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社会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扶持、引导、保护与激励应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和改进才能不断形成这种氛围,这既需要政策协调,也需要资金、人事、社会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共同提高、努力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社会评价机制也应做出相应改变,这种评价既是一种文化上的评价,需要整个社会氛围与社会文化加以不断优化,社会思潮的改变,同时青年人应该不断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大胆的去改变现存的某种不利于创新的思想。另外在经济上,除了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应该不断加强奖励力度,使大学生能够不断因为自己的创新得到较好的生存、发展,不断具有自己美好的未来。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身也应不断做出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时代的影响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优势与不足,自觉避免自身的物质化、追求实惠、使用的倾向,发挥自身理性和个性的优势,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注重自身的文化内涵,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培养与发展自己的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形势下,需要有大量的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战略的必要性。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响应这一号召,实施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问题并且实际动手解决问题。总之,由于初中物理这一自然学科本身就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整个社会形势所趋。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特点,对学生来说就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讨、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地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情境启智,激发创新思想
“?d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物理的环境。结合物理课的特点,加强实验对学生的刺激,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使学生保持乐思、敢问、勤思的思维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便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做好准备。正确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小实验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拓宽实验功能,培养实验兴趣,提高养创新能力。如实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时,改加工三个纸团来替代原来的纸片,下落的时间可以控制长短了,利于秒表测出。可让“一滴水”当透镜,用玩具照相机、潜望镜等。利用几何知识测定校园内旗杆高度。用油滴、肥皂水、三棱镜、水和平面镜等多种方法完成光的色散。让学生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潜水艇模型、密度计等。学习电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楼道灯。教材设计了较多学生易学易做又有趣的探究性实验,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认真组织,使每一位学生都想参与到这些课外活动中。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使他们终生收益。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大胆放手、不怕失败、绝不代办。
四、科学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有学者曾说过:“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新,就应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通过科学引导,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知识网络空间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寻找联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深入感受物理探究过程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老师只将教材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但是并不能清晰地体会到物理理论知识以及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会很大程度上被磨灭。因此,目前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说在讲解“重力”这一概念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探究物体的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提出两者的关系假设并且不断验证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将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素质教育 化学教育 创新能力 发现能力 实验能力 思维能力 “双基”教学 习题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方法,而且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兴衰,在这里本人就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略谈几点:
一、注重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基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入门阶段。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而好奇心则是发现问题的源泉,因此,要创新首先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不受伤害。其次,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发现,掌握观察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发现能力。培养观察发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去观察;要认真全面地去观察;要把观察和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等,这样做使学生掌握了观察程序,观察效率会大大提高。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查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这样才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
第一,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颜色变化为白色沉淀浅绿色沉淀绿色沉淀棕色沉淀,教师要让学生弄清颜色变化的原因。
第二,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生学习了制H 2、CO2的试验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室制SO2的实验。可首先问学生产生SO2有多少种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再让学生选出实验室制SO2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求同思维,最后让学生运用比较和类似的方法设计出SO2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第三,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如为了保护环境对课本的亚硫酸盐和稀HCL溶液反应制SO2的实验改进,使学生不迷信课本。
第四,将某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和挫折,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
第五,重视化学实验史的教育,化学家的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教材。
第六,重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自主提出课题,自主设计方案,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实际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还应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
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试验资料等。
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戏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应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思维能力包括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二者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设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构―性―制―用”、“构―位―性”等关系,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三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三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分子的结构推测氟气的性质。
另外要注意加强“双基”教学,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别是化学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双基”,如: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构―位―性”的关系等。学生只有学好“双基”,才能有效的应对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习题教学。习题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习题教学中应做到:
一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如让学生写出区分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的方法。
二要巧设“陷阱”,让学生跳出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如PH=6的盐酸稀释100倍后,PH为多少?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可能得出PH为8的结论。
三要精心挑选习题,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如有乙醛、蒸气和乙炔的混合气体a升,当其完全燃烧时消耗相同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多少升。直觉告诉我们,乙醛和乙炔分子间存在某种特殊联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加强,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也必然得到了落实。
[参考文献]
1、 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中学化学教学法》1986.4
2、 教育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
3、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荆建华《教育理论专题》
4、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教学法》1980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灵活的素质教育转变,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高分者,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许多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是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形成的,所以在初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而数学作为初中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其灵活、严密、抽象等特点使得其创新性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老师和学者的重视。
2 初中数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在现如今的教育模式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对于初中数学创新培养的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过于全面
这里是指现如今的各种学习材料对于所有问题的阐述描述及解答过程都编写得过于完整过于严谨,教材的编排模式也都遵循传统的从定义入手,然后逐渐深入讲解利用其定义的解答过程,最后配以例题说明,这种讲解方式一直是教师和学生们都已经习惯的最省时高效的学习流程。殊不知,在这过分全面高效的讲解背后,却最容易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使得学生不再主动动脑思考,只是一味机械地听取老师的讲解,从而严重地束缚了其创新精神的发掘[1]。
2.2 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虽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因为其高度抽象等特点,使得它学习的过程并不轻松。要学好数学,不仅要掌握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还要灵活地掌握更多的各种各样例题。在这种高强度学习要求下,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的反应,对学数学完全失去兴趣,更不用说是在数学教学中对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3 从众心理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甚至老师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为了使得学生得高分拼命地填鸭式教学,向学生们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早已习惯机械地接受老师灌输的所谓正确答案,有自己思想的学生有时会被当作不听话的学生来对待。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丧失了创新的意识,只会盲目地跟从老师和大多数同学。
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措施
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同学们都有培养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3.1 教学中师生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绝不能像传统的教育一样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记,而是学生应该处于教学阶段的主导位置,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教师也不应再扮演传统的灌输者的角色,而以引导解惑为主,由学生自己去探索[2]。其实,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碰到不理解的事情会问为什么,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3]。例如,讲解数学“倒数”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零没有倒数?”“为什么1的倒数是1本身,还有其他数字的倒数是它本身吗?”这时就要抓住学生对倒数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和含义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做出恰当的解答。当然,恰当的引导并不是说就要忽视老师的作用,而是改变老师教学的侧重点,由灌输的角色转变为指导的角色。
3.2 结合数学本身特点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其高度抽象的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苦不堪言,更不要说自己主动去学习了。这时就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数学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比如说讲解相似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河的一岸不过河怎样才能测得河另一岸的树的高度?”把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认知更加理解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有兴趣主动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之处,利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安排适当的实践课,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相应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3.3 科学合理地评价
如今创新能力培养最大的绊脚石,就是传统的考评只有标准答案才能够得高分的模式使得老师和学生不得不以有限的时间只能针对标准化的答案。所以,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的改变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引导着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的最终成绩不能以一张试卷决定,而是教师综合其平时上课表现,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以及开放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比如在“三角形外角和”部分,求“正五角星五个角的和是多少,若不是正五角星,拉长或者压扁一些,那么它的五个角和又是多少?”在之前的标准答案中,各种五角星都只有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和等于它不相邻两内角的和”,但教学中,学生们还发现了另外两种方法:用量角器量和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常规做法,但是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部分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与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拘泥于最后的考试结果,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4]。
4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创新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和不同的见解并且对于他们的优点要给予充分的表扬,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莎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9(2):92.
[2]刘香粉.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探究[J].学周刊,2013,5(2):43.
[3]王光明.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2012,5(5):139.
[4]陈宝兴.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事件与探索[J].学周刊,2012,4(8):4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34-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重要的课题,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培养兴趣、鼓励质疑、启发想象、激发求异四个方面论述。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发学习的强大内部推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有效、最活跃的成分。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尝试。
(一)以读为切入点。阅读的可贵之处在于读,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范读、自由读、分组读、品读、朗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情、意、境、味、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观潮》中“潮来之时”这段时,教师可随着浪潮由远而近的变化,引导学生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地朗读,这种“导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想象思维。
还可用“荐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推荐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来展示。可以说,以读为切入点,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
(二)探究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相信学生的潜能,只需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及时点拨、随机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长处。教师应注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给学生一个发展个性的自由天地。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如教《敦煌壁画》一文中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笔者要求学生把所想所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学生或朗读,或唱歌,或画画,或写诗,运用了各自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壁画的热爱。此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他们提供了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会。
二、鼓励质疑
有疑则思,有思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启发、诱导学生质疑,促使其去发现、探索、创造,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质疑、解疑。
(一)课前探索。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再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课文。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并选择几个自己弄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写在质疑卡上。在课堂交流时,笔者特意让大家思考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赵州桥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优点?你怎么理解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动脑深思,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创新思维得以锻炼。
(二)课中深究。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所以课前质疑的内容和层次也不一样。个别思维灵活的学生会提出更高难度的质疑,这并不能靠一两次的训练就能达到,因此很有必要在课中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质疑。笔者常在教学中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的战友》一文,抓住“一动也不动”这个词发问: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假如动了会怎么样?又如《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两小儿中究竟谁说的正确?以今天的科学知识分析,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呢?通过多角度的问题来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他们的创新意识也随着问题的加深自然形成。
(三)课后延伸。笔者在每次阅读教学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教师可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将质疑延伸到课外。如教学《穷人》一文,让学生思考:渔夫、桑娜及七个孩子今后的命运会怎样呢?深刻的问题引发了他们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三、启发想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创造活动的组成部分。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想象因素,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想象留白。有些文章在叙事时只写表象,具有跳跃性,留下思考空间,教学时笔者抓住字里行间的隐晦处,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可这样启发学生:此时鲁迅先生心里想些什么?他为什么变得这么严肃?
(二)活用图片。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挂图、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将相和》中有这样一幅插图: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廉颇向蔺相如请罪时如何做的?他的心情、神态是怎样的?会说些什么?再想象:当时蔺相如怎样想、怎样做的?又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将相二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一个知错能改,一个胸怀宽广的可贵品质。
(三)品味省略号。省略号的含义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许多课文中的省略号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穷人》中描述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时的一段心理活动:“她(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己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教学时,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桑娜在忐忑不安中想到了什么?
四、激发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他们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以句子的训练为例,可以从两方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改变句子说法。《将相和》中的一句“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学生就有好几种说法。再如《青花》一课中“青花如同蝴蝶般向我纷飞而来。”要求学生用比喻词“……如同……般……”仿写句子,学生也有不同的造句方法。
(二)扩句。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构建不同的意境。如《山海关》一课,教师出示“山海关”“雄关”“天下第一关”三个词,让学生围绕这三个词展开说一句话,他们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笔者一一加以肯定,鼓励他们探索,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