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第1篇: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研究型课型;形象思维法;抽象概括

一 研究型课型

研究可以打开学生思路,活跃情绪,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创造思维变成画面。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的压制、批评、讥笑讽刺学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其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培养出一批批自信、自重、自强、勇于进取、有创造活力的新世纪实用人才。

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研究和形象思维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空前重视,并被认为是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科技发展史表明世界上许多大科学家的发现往往得力于形象思维的启迪。例如:牛顿就是受到苹果落地启发,联想到地球的万有吸引力;阿基米德就是从澡盆中溢出的水,想出了浮力定律;门捷列夫从梦境中悟出了化学元素表的排列方式。而美术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一般都是用图形作为视觉传达的信息,偏向于形象思维,所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是非常有意义和可贵的。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在教学中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出创新思维呢?以下就我自己的一些经验谈几点看法。综合运用研究型课型,形象思维法和抽象思维法有助子促进大脑两半球功能平衡协作发展,能大大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1)美术教学研究课含义

所谓研究主要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表象。它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当人利用他已有的表象解决问题时,或借助于表象进行联想、想象,通过抽象概括构成一幅新形象时,这种思维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所以,利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形象思维法。例如,一个人要外出,他要考虑环境、气候、交通工具等情况,分析比较走什么路线最佳,带什么衣物合适,这种利用表象进行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在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创造,画家绘画,建筑师设计规划建筑蓝图等也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在学习中,不管哪一学科,不管是多么抽象的内容,如果得不到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都很难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学习各门课程时,既要运用抽象思维法,也要运用形象思维法。

(2)形象思维的形式

形象思维不仅以具体表象为材料,而且也离不开鲜明生动语言的参与。形象思维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初级形式称为具体形象思维,就是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思维。高级形式的形象思维就是言语形象思维,它是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表征,以形成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其主要的心理成分是联想、表象、想象和情感,但它具有思维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言语形象思维的典型表现是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形象思维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形式。高级复杂的形象思维是对头脑中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并不总是与语词紧密联系,未必进行充分的语言描述。但是,它比概念概括有着较大的稳定性、整体陛,而且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因为概念概括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而形象概括则常包容着丰富的细节。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技术专家常常将形象概括与概念概括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或新的形象。形象思维作为人类的高级思维形式,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经常被运用。

二 研究型课型是美术教学的高级形式

所谓研究型课型,是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与形象思维的过程是一致的。林崇德教授说:“想象就是形象思维。”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心理学》中也写到“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形象性、新颖性、创造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特点。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理论知识。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能针对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这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比如,我讲授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时,就拿我县的两尊“马良”雕塑为例,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马良是童话人物,把它放在儿童公园空旷的草地上,显得那么可亲可爱;而龙峰广场的马良雕塑,在高大的商业建筑群下,就显得那么小气。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讲一些与作品欣赏无关的故事和笑话,则是不可取的。

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以实践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想象的内容和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如“齐天大圣”有七十二般变化,但每一种变化都没有超越当时科学发展和时代水平。正像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的那样:“想象在其本质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主要的是用形象来思想,是一种‘艺术的思维’。

想象在认识活动、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想象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他16岁时曾问自己:“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以后他又设想:“一个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就是这些想象推动他去探索科学知识的奥妙,紧张地开展研究工作,终于创立了相对论学说,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这段事例充分说明了想象在认识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贝弗里奇说:“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所以有人认为客观事实和知识好比空气,想象力就是翅膀。只有两方面结合,智力才能如矫健的雄鹰,翱翔万里,以探索无限的宇宙,搜索一切知识宝库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于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学生在学习中,也伴随着想象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美术、地理、历史、音乐等社会学科要有许多情景,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音响,容貌等形象;学习自然科学,如数学、生物、物理等也离不开图表、构造图等,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需要调动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想象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每个想腾飞的人都应该重视培养发展想象力这个翅膀。还可以提供一些构图、造型、色彩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帮助。例如水彩画创作,我找来一些大师的名作。如:丢勒的《兔》;透纳的《凯威来城堡》;查理士、迪玛斯的《苹果与绿色玻璃杯》等;供学生参考。同时又要求不要盲目照搬或临摹,要借鉴别人的优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完成一副具有高师学生特点的作品。

提问讨论。讨论是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进行联想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提出有关讨论的问题,就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其互相交流想法,对草图进行批评和建议,不仅可以开拓思路、激发新的灵感,而且能够深化作品立意,逐步确立自己的创作构思或构图。

三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我们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坚持以大纲为指导,遵循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学科特点,我们就可以做到,培养有审美情趣、积极向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材。

首先,坚持写生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大一年级静物写生,大二年级风景写生,大三年级人物写生,使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了解了景、物、人的自然形态、结构、比例、透视,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能够准确地、敏锐的、快速的记下事物的典型特征。不少学生反映,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在其它课上占据优势。

其次,坚持临摹与创作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培养是多种途径的,美术课上形象思维的创作活动,使学生积极的想,主动的想,培养了勇于探求的精神,这同样在各科教学中显示重要作用,如数学中的几何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形成立体感。化学要使学生形成粒子概念,就必须诱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来想象和认识微观粒子运动变化及其结构的情况等等,事实说明,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成功的奥秘。

再次,坚持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艺术学科的教学中,作业也好,作品也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也不因智商高低而决定优劣,正是具有这种优势,促进了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发散性思维使人思维活跃,浮想联翩,心脑开阔,情绪乐观,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伴随着创造奇迹的出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以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手段触及人的情感的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坚持用发散思维的手段训练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当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向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又给我们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教师只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研究型课型,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第2篇: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二、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质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等。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起源的教学,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有的学校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纸中心;③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四、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形式主要有逆向反转、背逆常规和重点转移等。

1.逆向反转

逆向反转包括功能性反转、结构性反转和因果关系反转。下面仅以因果关系反转为例来说明逆向反转。例如,当生物学家研究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之后,认识到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有人就想既然能够以DNA为模板来合成RNA,那么能不能以RNA为模板来合成DNA呢?1970年发现某些致癌病毒中有一种酶,叫逆转录酶,在这种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能够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2.背逆常规

第3篇: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创造能力

当前社会,人们对中学语文教学议论颇多,甚至有人说“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看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反省。细细想来,现在学生厌学语文是事实,教学效率不高也就自不必说了。这固然与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蹩脚的教学方法有关,但还与缺乏调动学生思维有很大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细究的问题。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可能单一进行,一般是多种思维同时进行,所以我认为通过优化思维组合进行课堂教学势在必行,这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特征和规律性,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阶段。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人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智力以深刻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又由于语言与思维本身就有着必然联系,因而思维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基础功能是促进理解,促进整个智力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学思结合的道理,也反映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学习的普遍规律。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更无法达到理解了,也就是说,只有积极思维才能提高理解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有助于理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就无法创造。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靠创造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思维的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也将只停留在表面上,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课文,对课文进行批评性的评价,构思出新颖、奇特而又有创新的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再现价值,而且还有创造价值。语文学习要立足于再现,着眼于创造,这就要求通过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探新求异,逐步增加创造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二、怎样优化思维组合

思维和创造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学习中的再创应该是一种产品创造,单靠某种思维是不可能达到,需要多种思维活跃、思维组合的优化来进行创造。

(1)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组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创造,用语文进行创造,就不能脱离基础,因而我认为首先必须是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相补充,从而进行优化组合。表象思维是凭借直观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形象进行思维,它主要可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尤其是创造性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离不开想象,但应注意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而应该是合理的。

语文学习中的创造,固然有赖于形象思维,但它更离不开抽象思维的参与和调节。例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由表象你能推知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是她的抗争缺乏明确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迷信色彩,这是导致她悲剧的原因,如果不运用抽象思维,就无法分析清楚她愚昧的这一面,当然就无法挖掘其主题。同样,《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我们要评论清楚,也需要抽象思维的积极活动,这样才能挖掘其更深的内涵。在语文学习中,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者优化组合,才能增加创造因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灵感思维和分析思维。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客观问题的选择时,学生都能选择对,当让他们说明理由时,大多数同学支支吾吾,说想选这个,这或许是灵感吧,也就是所说的灵感思维。这种思维以直觉判断为特征,并以假设、猜想、顿悟、反推的形式出现。分析思维则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明确的意识,并能加以说明。在创造活动中,两种思维都是必须的。可以说,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创举,都是先由灵感思维作出假设,再经过分析思维帮助,最后才得到证明的。

在语文学习中的灵感思维并不是凭空产生,这就要求我们有广泛的知识做背景,对所涉及到的指示比较熟悉,才能对疑问作直觉的思考和判断。

(3)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个问题,一些同学只固定在一个点上,向一个地方去钻,结果钻进了死胡同,有时甚至造成无法解决问题的局面,更谈不上将问题认识全面。这就是没能将发散思维运用其中的缘故。语文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多种多样的见解,作出新颖独特的反映,表现出创造欲望。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尤其是材料作文,学生不必受材料和教师现成讲解的限制,对材料可作多种考虑,而不要固定在已有的结论上。有时候,学生质疑、提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也不要勉强去集中,而应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说只要不是荒诞的,就可以存在,甚至可以存疑。在语文学习中,更需要这种发散思维,学生才可能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答案。

综合思维,由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信息繁多,如果不加以改组、选择,那么就不能更好地进行创造,这就需要综合思维的参与,将发散思维提供的众多信息加以改组,从多种多样的观点、意见、方案中选择出最佳的。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应允许综合思维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应作刻板的要求。总而言之,发散思维综合思维的优化组合,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优化思维组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健康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提高,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组合;创造能力

当前社会,人们对中学语文教学议论颇多,甚至有人说“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看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反省。细细想来,现在学生讨厌学语文是事实,教学效率不高也就自不必说了。这固然与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蹩脚的教学方法有关,但也与没有调动学生思维有很大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呢?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可能单一进行,一般是多种思维的同时进行,所以我认为通过优化思维组合进行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一、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能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特征和规律性,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阶段。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人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智力以深刻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又由于语言与思维本身就有着必然联系,因而思维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基础功能是促进理解,促进整个智力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学思结合的道理,也反映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学习的普遍规律。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更无法达到理解了,也就是说,只有积极思维才能提高理解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思维有助于理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就无法创造。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靠创造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思维的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课文,对课文进行批评性的评价,构思出新颖、奇特而又有创新的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再现价值,而且还有创造价值。语文学习要立足于再现,着眼于创造,这就要求通过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探新求异,逐步增加创造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二、怎样优化思维组合

思维和创造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学习中的再创造应该是一种产品创造,单靠某种思维不可能达到,需要多种思维优化组合来进行创造。

1.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组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创造,用语文进行创造,就不能脱离基础,因而我认为首先必须是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相补充,从而进行优化组合。表象思维是凭借直观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形象进行思维,它主要靠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尤其是创造性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离不开想象,但应注意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应该是合理的。

语文学习中的创造,固然有赖于形象思维,但它更离不开抽象思维的参与和调节。对于文章中的任务,我们要靠表象认知,更需要抽象思维的积极活动,这样才能挖掘其更深的内涵。总之,在语文学习中,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者优化组合,才能增加创造因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灵感思维和分析思维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客观问题的选择时,学生都能选择对,而让他们说明理由,大多数同学却支支吾吾,说感觉应该选这个,这或许是灵感吧,灵感思维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学生对自己的思维也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甚至难以说明是怎样获得答案的。这种思维以直觉判断为特征,并以假设、猜想、顿悟、反推的形式出现。而分析思维则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明确的意识,并能加以说明。在创造活动中,两种思维都是必须的。可以说,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创举,都是先由灵感思维作出假设,再经过分析思维辅助,最后才得到证明的。

在语文学习中,灵感思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广泛的知识做背景,对所涉及到的指示比较熟悉,才能对疑问作直觉的思考和判断。

3.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个问题,一些同学只固定在一个点上,向一个地方去钻,结果钻进了死胡同,有时甚至造成无法解决问题的局面,更谈不上全面认识问题,这就是没能将发散思维运用到其中的缘故。语文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多种多样的见解,作出新颖独特的反映,表现出创造欲望。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对于材料作文,学生不必受材料和老师现成讲解的限制,对材料可做多种考虑,而不要固定在已有的结论上。有时候,学生质疑,提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也不要勉强去集中,而应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说只要不是荒诞的,就可以存在,甚至可以存疑。在语文学习中,更需要这种发散思维,学生才可能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答案。

第5篇: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基础造型 艺术设计 构成 价值取向

基础造型在艺术设计中具象与抽象艺术的辩证关系

我们熟悉的“风格派”大师蒙德里安的代表作品《红黄蓝》,是一种普遍的形式语言,体现着和谐的宇宙法则。建筑师兼设计师里特维特设计的《红蓝椅》(1917),通过使用简洁的三原色创造出优美而具有功能性的家具;在分解了蒙德里安平面色块的基础上,将抽象艺术形式化的具象运用,在空间中进行立体造型重构,平面与三维立体的置换使人们深刻感受到原有平面关系的本质意义。也是基础性构成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适用性见证,它所显示的是抽象艺术与现代造型艺术设计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理解造型艺术中具象与抽象是两种相对应的表现形式,认识抽象与具象在造型规律中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领域,丰富造型语言和艺术想象力,提高造型艺术的综合设计能力。

基础造型构成设计在专业教学中的特殊映射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基础造型的设计构成训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感觉、空间想象能力和形态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实际空间想象的操作性,如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等专业基础课成为各设计专业共同学科的设置课程。然而正是这种适用于各设计专业的广泛性和共通性,使其与各专业的后续设计课程有了直接的联系,因而设计构成的设置存在一定的专业课程衔接作用,但不同的专业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中国设计教育的大多数设计思维训练都和专业结合在一起。

从纯粹的形态构成到实际的产品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就构成训练而言,是一种单纯形态的创造,仅仅是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对形态特征的研究,探讨的是形态变化的可能性,尚未涉及产品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因而构成训练可以说是在没有明确功能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探求形态无限变化的可能性,培养对形态创造的创新性、审美性及合理性思考的能力。无论是从专业视角理解构成设计与建筑环境艺术专业的结合性,以及其空间思维跨越性,还是从造型艺术视角去研究立体空间的含义和它所涵盖的构成因素,对于从事空间立体造型相关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

造型基础课程在设计专业领域中的终极价值

当代设计的构想不仅仅是反映物质世界,也是对物质世界的创造,同时也诉求追寻精神世界,因此现代设计已经成为审视艺术世界和技术范畴的“边缘领域”,现代设计也迅速与艺术产品靠拢与对话,正是在这样艺术与设计发展的语境中,形成了设计的基础造型训练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基础造型训练中认识物质形态与功能的潜在联系,强化设计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设计形态的剖析、变异、重组、重生、繁衍的设计创作能力,达到形态的理性认识与主观创造的双向渠道,从而认知自然万物的各种设计与语言,如平面组织、三维立体、线条节奏、空间结构、光影虚实、体量质感等所表现的万事万物的自然美感存在的形态方式。

造型基础课是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基础训练课程,课堂教授中应区别于纯艺术绘画造型基础训练。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训练,不单纯要求客观地“再现”物体,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的各种可能性,认知空间、肌理、质感、色彩等不同物象;通过运用基础造型的语言来联系设计目的的形状,强化设计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在训练的过程中从必然的思考中寻找设计偶然的出现,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滋生的温床,因为只有观察才能使意识形态和视觉反映达成综合体,只有发现才能形成我们视觉语言之视觉元素的途径,最终形成我们表现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应安排丰富灵活的课程训练,将基础训练课程有机的同各自专业设计联系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创造性联系,基于艺术的感觉和科学的思考,逐渐掌握具象与抽象二者之间造型语言转换的表现规律,探知自然界中天然物和人造物上所存在的设计元素,提供不同角度观察与认识的方式,改变既往的观察和思维模式,注重对物象特性的理解和形态空间运动的法则,不仅仅注重知识单纯性的传授,而更强调综合性教与学的侧重,从视觉知觉双方面认知最后达至审美的设计表现,其意义是通过基础课程的局部积累转向宏观的、整体的设计能力过程。

对基础造型构成设计的探讨有利于我们确立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意义。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不同于纯造型艺术教育,无论纯造型艺术怎么发展,对现实的描绘和对美的表现都是其重要的内容,艺术设计则不同,它更注重于形式自身语言的求新、求异。它们各有其不同的造型要求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潜力,使基础造型构成设计的课程能在课程的设置和合理的安排中引入其终极“产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国昌.从蒙德里安到里特维特[M].西安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2009,10:121-125.

第6篇: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早期智力开发 美术教育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的脑机能的可塑性极强,发展潜力巨大。五岁幼儿的脑重可达成年人的95%。幼儿期是人类学习最基本、最重要能力的时期,人的感知能力、身体的协调,语言的形成等基本能力的学习,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因此,在幼儿阶段,合理、全面地进行智力开发,对人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现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及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幼儿美术教育是三至六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体验、思想和情感。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表现幼儿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给幼儿们美的享受,使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并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使之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智力发展与美术教育

幼儿期是人的各种能力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是这一时期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据罗杰•斯佩里教授关于“左右脑分工理论”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然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日本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幼儿美术教育,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去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锻炼幼儿的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这种锻炼,能够刺激右脑的发育,从而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均衡发展。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绘制一幅画的整个过程,需要幼儿的眼睛、大脑、心灵、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合作起来,首先是对所画对象细致、敏锐观察,加之丰富的想象力,然后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的尽可能完整地绘制出来,这是一种创造能力的表现。而且,绘制好一幅画需要双手、身体、大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掌握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愉悦的心情和审美体验,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上述这些,对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幼儿的感知能力与美术教育

感觉是人类发展认识的前提。幼儿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感觉能力是其接受环境中的信息的基础。幼儿的感知能力大多依靠形象思维获得。而美术教育活动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来进行,对发展感官,促进智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感知能力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因为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所以没有具体的实物让他们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更谈不上去创造。但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美术表现的丰富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触摸、多听、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知能力、丰富孩子生活和想象、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例如,让孩子们以《美丽的小鸟》为题作画,要求把幼儿带到动物园,让幼儿们认真观察各种各样的鸟的外形特征,给幼儿讲解鸟的生活习性,鼓励幼儿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鸟,并画出自己喜爱的鸟。这种直观的教学,让幼儿感受到鸟长的什么样,鸟是如何的漂亮、美丽等,从而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的想象力与美术教育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幼儿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时机。而幼儿美术教育无疑是培养这种想象力的最佳手段。

儿童,特别是幼儿,他们的想象力极强,但写实能力缺乏,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凭理性,而是凭想象力去认识世界,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幼稚甚至可笑,但它是孩子们思维的闪光点。因为,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容易诱发孩子的想象力。不论是意愿画还是主题画,幼儿都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表现出来。尽管画得可能与现实事物不一样,但它是物象在幼儿们头脑中的“真实”反映。也正是那所谓的不“像”中,融合了幼儿非凡的想象力。如幼儿在画“秋天”,可以先做“寻找秋天”的游戏,老师启发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或眼睛观察,寻找秋天的踪迹,知道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幼儿一边用笔画自己的所见、所感知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过程,缺乏想象,科学就不能发展,人生就灰暗。这种创造性的表现、非凡的想象力的培养,是幼儿期一个主要的任务,这对以后的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四、幼儿的审美情趣和造型智慧与美术教育

幼儿期是人的学习的最初阶段,是绘画才能开始的表现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会对其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的活动”,这句话点明了形象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幼儿美术教育紧密结合对大自然和人的认知,如春天的百花齐放、夏天碧波荡漾、金秋的硕果累累、冬日的白雪皑皑、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公园里的多彩多姿等,以丰富他们的情感经验;同时,对大自然中的花卉、草木、山石等的表现训练,使他们对于各种形体组合的思维得以发挥。这样,促使幼儿在自然中、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和造型智慧。

幼儿对美的追求,既反映在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上,也表现在对一切美的事物的热爱上,那些美的形象景色,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美术教师可以根据绘画活动的要求,积极充分运用感官为原则,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中的有利条件,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感受美的活动机会,使幼儿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产生表现美的情趣,初步具有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和造型智慧,开发幼儿的智力。

五、幼儿的创造意识与美术教育

创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如同播种在土地里的种子,一旦温度适宜、水分充沛、阳光充足,种子便会生根发芽,进而开花结果。幼儿成长的过程,是知识经验缺乏与日益增长的客观世界的认知、自我表现欲矛盾冲突的过程,这时幼儿采用的解决方法往往是将有限的知识经验超乎常规的组合,以达到表现自己心中世界的目的,于是想象与创造不断产生。幼儿对于世界各种规律认识的浅显,使其创造在不可避免地掺杂着简陋粗糙的同时,也具有超越成人的大胆与神奇。

模仿不是创造。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要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尽量不要给幼儿范例,而应启迪他们的思维;要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要注意在学习中保持愉悦气氛,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运用科学的分析和恰当的指导语言,对幼儿的绘画创造性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丰富想象、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让幼儿们画其所想,画其所爱,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抱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让幼儿展开想象,大胆创作;或对创造意图进行解释演绎,帮助其理清思路,使幼儿有创造的基点,又有无限伸展的广阔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创造意识的作用。

六、幼儿良好的自信心理与美术教育

自信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成人和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对幼儿的自信心培养至关重要。大人充分的信任、正确评价、热情的期待与鼓励都能有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幼儿如同一张纯洁的白纸,想画上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要从小开始培养和教育,因此,父母、老师的责任重大。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起到独特而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它让审美主体用纯真的心灵审视与体验着周围生活,产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关爱与审美意识,从而得出心理与道德上的判断,正是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第二,幼儿美术教育能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积极的个性特征。如:幼儿在具有趣味性的美术活动中,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敏感,对绘制的成功抱有更强的信心,会更多地去观察自然和体验生活。在美术绘制的活动中,自然与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亲切而有趣的,这种活动往往会令他们感到兴奋而惊喜。幼儿美术教育,能增强幼儿对生活的热情。

第三,美术教育有助于陶冶情操。一件绘画作品,既能表现出幼儿纯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从幼儿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绘制者大胆、热情,有的则懦弱、呆板、缺乏独立个性。因此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因材施教地去逐步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美术教育有助于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之富有爱心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绘制进步和成功而感到愉乐。这些创造型的心理特征,如爱心、热情、自信和勤奋好学、爱创造等,都是幼儿美术活动是对幼儿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最佳手段。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与美术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培养幼儿对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欣赏表现能力,逐步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与爱好,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动手协调操作能力,初步了解并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及表现手法,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杨景芝先生曾经提出,幼儿教育者应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精研教材,利用教育活动,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幼儿智力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美术教育者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态度,努力挖掘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独特功能,从而充分发展幼儿的智力,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受益无穷,让幼儿在欢快的童年里健康、全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一、唱好开场白,思维的开端和发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好的导人应结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设计,例如学习《二泉映月》可以利用二胡曲导入,随着旋律的起伏跌宕,感受其中蕴涵的情感,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极为有利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题目激活学生思维。另外,教师也可以诱导学生根据文题再创造。如学习《恩师难忘》《谈礼貌》《早》等适合学生写作的文题,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想象、构思,然后再和原文比较,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唱出独对白。思维的和碰撞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质疑中,教师要善于提出能激励学生争议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兴趣,从而推动思维车轮转动起来,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认知对象在心理上处于矛盾之中,促使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解决这个矛盾的强烈愿望。

三、唱满旁空白。思维的强化和深化

在阅读和再造复述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市美感受。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这种再现于阅读者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阅读者的再造想象能力。

总之。“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高效,使思维绽放。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后塍小学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马 娜

发散思维(又名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实质是①创新―找出事物间的关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克服因循守旧的消极思维定势。②求异――是指从同一材料中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要求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对于未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去设想,对已知的东西敢于大胆提出异议。对陈规敢于突破。下面对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谈粗浅的认识。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束缚

思维定势是用固定的思路和习惯性的方法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消极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教学时应随时注意启发学生敢大胆地去设想,突破陈规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克服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可采用思潮冲击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上通过暂缓评价,让学生踊跃发言,以便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标新立异,允许观念离题,切忌提出批评性意见。

在语文习作中。常有给材料作文的续写,便应充分启发学生运用应变能力,展开想象,从不同方面设想问题结局。先口头作文在班上交流。应充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的说出来,教师不要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做任何评价。最后对大敢发言的同学给予肯定,有奇特想象的可予表扬,并要求学生把句子说通顺,书写成文,这种训练对培养发散思维是极其有益的。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是指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变通性是指思考随机应变,不限于某一个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突破常规的想法;独特性是指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和反映新事物,表达不同凡俗的新见解,解决他人未解决的问题。

1 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题多解,多题一法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致的,它纵横发展,串联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扩宽学生思路,在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克服了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思维。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定会使学生的思路开阔起来,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语文的作文训练中可采取一事多写的形式。

2 多方向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个题设多个题断的典型例题,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练习,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灵活度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广阔的思维品质及综合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是基础,学生字便可从笔顺、音节、偏旁、组词,在词语中理解字意,造句运用等多方面练习巩固,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多层次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中要求理解词语,应彻底改变让学生死记词语意思的做法。可采用写出此词语的近义词、词语搭配、用词造句、选词填空等逐层深入的方法加强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词句环境中去理解。在数学学科中,可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多层次变化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一道习题,抓一类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8篇: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一、利用阅读中的想象“空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文学作品的语言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就形成了阅读中的想象“空白”。在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尽情纵意地在心中勾勒各种艺术形象,同时要给予方法上的引导:(1)可对课文略写部分进行扩充想象,也可对文章中没有写明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2)可随文章内容发展摸透作者情感去塑造形象,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新形象。(3)可以在阅读中保持形象,让艺术形象像过电影一样呈现在学生心中、眼前,也可以在阅读后回忆想象,将艺术形象置于生活中,使其与现实对照,从而完成形象的再造。

在阅读中想象,在想象中阅读,这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学生开始可能不习惯而顾此失彼,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强化,使之慢慢形成创造性想象能力。

二、利用文字和人物心理“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文字是文章内容得以存在的形式,但有些文章的意蕴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这就形成了文章的“空白”。这些“空白”有助于学生学习时进一步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蕴含的丰富内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段这样写道:“她给自己暖和一下……”让学生去想象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这样利用“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地去想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揭示文章中心起到铺垫作用。为了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许多文章的结尾往往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心理描写是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由于行为、节奏、感情抒发、详略安排、叙述人称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作者不可能连篇累牍地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文中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这种“空白”是作者在文章写法上的一种安排。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这种“空白”想象,对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大有益处。如在《蓝树叶》的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脸红了”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联想这个“空白”的过程中增强了想象能力。

三、利用情节和景物“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节是展开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由于作者和作品的需要,文中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教学中,教师若能敏锐地抓住这些“空白”,调动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做合理的补充,就会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地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如《穷人》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你瞧,他们在那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此处并没有写出桑娜拉开了帐子后渔夫看到了什么,这就从内容上给读者留下了空白。教师应启发学生给这一处补白:“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去思索,去合理地想象,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最后不难归纳出:“渔夫看到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和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在帐子里香甜地睡着。”这样,通过合理补充,使人物形象鲜明,特点更突出,也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虽然那个社会黑暗,但穷人之间是相互同情的,渔夫和桑娜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从而激起学生对这两个穷人的敬爱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诱导学生用“空白”艺术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应该特别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出发,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弄巧成拙。

第9篇: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范文

非逻辑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提高了幼儿思维的活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经常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如:在《大象找工作》这一活动中,一开始便以语言故事导入:大象伯伯想找一份工作。一天,他来到一家面包店,做了一只又大又香的大面包。可是面包太大了,谁也吃不了。他离开面包店来到了餐具工厂,做了一只又大又圆的大盘子,可是盘子太大了,小动物们都不喜欢,他只好离开工厂,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喵喵喵”的声音,原来是小猫幼儿园的老师生病了,小猫正吵着要老师呢。大象伯伯想,我去试试做小猫的老师吧……幼儿被故事深深吸引,积极地参与设想、讨论,同时创新欲望被激发起来,在创作时,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出了与众不同的作品,有大象给小猫上课,大象在和小猫做游戏……在活动结尾时,教师根据幼儿的作品编成故事结尾,整个活动完整有序,幼儿时而着急,时而兴奋,时而欢歌,他们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

二、改革评价方法

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而有的则思维狭隘,想象力较差,如果教师以同一标准评价每位幼儿的美工作品,许多幼儿的积极性就会由此受挫,对创造的兴趣更无从谈起,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可发现,美工技能的好坏与创造能力强弱并无直接关联。因此,正确的讲评,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为了保护幼儿创造的嫩芽,我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幼儿作品的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家长等的作用,除自己善意接受每位孩子的作品外,尽可能利用教室空间展览他们的作品,让家长和同事们来参观、讲评,更鼓励让他们自己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在大人们看来是一幅极为糟糕的作品,但给孩子自己一讲,确该如此。如:在画《大象救火》一课时,一幼儿的作品除隐约可见树干、小动物外,其他都是红色、黑色,乍一看,纯是乱涂乱画,但听听小孩子的讲述:“池塘离小鸟的家实在太远了,大象虽然尽力快跑,尽量多吸点水,但火还是越来越大,没办法,大象只好跑进火中先救小鸟……”

三、因材施教,鼓励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创新

创新教育在面向全体幼儿的时候,是分层次地因材施教,而不再是单一标准的统一要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也就不会有一样的两个幼儿。分层次教学是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水平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在《设计花布》活动中,我没有拿出完整的范画,只对主体部分的难点稍作指点,接下来就要求幼儿用各种线条或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等来设计、绘画。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还让他们试着结合粘贴等方法美化自己的作品,结果这次活动幼儿的作品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全班40多位幼儿,出现了60多种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