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新兴市场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兴市场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兴市场风险

第1篇: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央行货币政策指向是明确的,年底要将广义货币M2增长率压缩至13%左右,而7月份 M2还在14.5%,因此,下半年继续锁定流动性是有必要的。

11超日债已经被暂停上市,国企发行的债券也出现暴跌,这种种迹象或许是违约事件发生的前兆,投资者需提高警惕。

长期以来,投资者在做债券投资的时候,经常以放大杠杆作为提高盈利的一种策略。杠杆策略的基本前提是有能力持续地融入资金,以及放大杠杆的那部分资产和负债成本之间有可观的息差存在。2001-2010年,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均值仅为2.14%,即使滚动融入7天资金投资3年央票,也能获得超过1%的息差。但是,今年6月的“钱荒”无疑使利用杠杆策略的投资者陷入了一场噩梦,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杠杆资金到期如何续借?回购利率高企,期限利差形成倒挂;现券价格下跌后,杠杆还放大了资产的价格损失。杠杆策略在流动性的短缺中宣告失败。无独有偶,随着6月一连串的债券评级被下调,大量交易所信用债出现暴跌,又引发了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流动性和信用风险对于债券投资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尝试对近期发生的这两类风险的驱动因素作一分析。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犹存

(一)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四个不利因素

1.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处于低水平

6月份“钱荒”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实际上,流动性骤紧已不是第一次。追溯过去三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曾多次出现波澜,譬如2010年6月和12月、2011年1月和6月、2012年1月,都呈现了“借钱艰难、紧张心慌、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延迟关闭、回购利率大幅飙升”等共同特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似乎经不起太大的折腾,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以下简称超准率)逐年降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2005年超准率平均保持在4%以上,2006-2008年在3%左右,2009年至今主要在1%-2%区间运行,总体呈现持续回落趋势。

超准率大幅下降的原因:首先是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逐步下调至0.72%,明显低于存款付息率,商业银行运用超储投资增加收益的主观意愿提高;其次是货币市场快速发展,目前日均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累计成交额在8000亿元左右,客观上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是公开市场发行的短期央票和正回购已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虽然客观环境的改善为银行降低超准率提供了支持,但是头寸保持低位一般只能应对日常的市场波动,当全市场资金出现突发、异常、剧烈震荡和收紧时,很多常规补充流动性的工具会突然失效。譬如2011年春节前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商业银行很难从货币市场融到资金,并且其多条业务线都有资金在流出,流动性可谓捉襟见肘。

2.银行存款年增量过大形成巨额准备金增缴

归因分析来看,近年来商业银行可用资金1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外汇占款变化、公开市场净投放、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化(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带来的准备金变化和因银行存款变化增缴、退还的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又是央行根据外汇占款波动进行的相机抉择。以半年为周期来看,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外汇占款明显萎缩,央行保持了公开市场连续大量净投放以及降准3次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而2013年上半年,外汇占款出现了大幅反弹,央行停止了降准的步伐,并通过公开市场少量回笼了流动性(见图1)。

图1 商业银行可用资金走势及资金来源结构图(单位:亿元)

(注:排版时将图中图例“外汇占款”、“公开市场”、“法定存款准备金”改为“外汇占款变化”、“公开市场净投放”、“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化”)

当前显著的问题在于公开市场总规模已缩水至1万亿元以内,与2009年5万亿元的规模峰值大相径庭,通过公开市场票据和正回购大量到期迅速补给流动性的日子已成为历史。而同时,每年银行存款增加超过10万亿元,相应增缴的准备金约为2万亿元。糟糕的是,从2012年起,外汇占款的增加已经不足以覆盖银行增缴的准备金,即使是在今年上半年外汇占款出现较大反弹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缺口。因此,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再次转为负值。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可用资金为负值的情况还曾发生过两次,分别是2007年上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但是都是在央行分别上调了2.5%和1.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下形成的。而今年呢?央行没有主动上调准备金率和进行公开市场大幅回笼。这说明当前银行存款增量过大所形成的准备金增缴已成为流动性自然紧缩的突出因素。

3.季节性因素导致流动性扰动依然存在

财政存款季初增加、季末减少、年底大投放,节假日提现,企业交税、分红,新股申购,等等,都会对市场流动性形成干扰。虽然央行和市场机构对于这些方面已保持警惕,但是每次影响的资金量会有差异,并不容易准确预测和把握,其影响仍不可忽视。

4.资金循环流动给头寸管理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

一个简单的例子:保险机构从商业银行融入回购资金以购买货币基金套利,货币基金放同存给商业银行。在市场资金宽松的时候,这种模式实现了三方共赢,各得其所。当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骤然丧失,脆弱的平衡即被打破:商业银行拒绝融出资金,保险机构赎回货币基金,货币基金提前支取同存资金。从商业银行整个体系来看,收回的到期回购资金又被同存的抽离抹平了,并没有达到补充流动性的目的,反而是机构这一系列的连锁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二)央行货币政策指向明确,料将继续锁定流动性

上述四点是市场中存在的客观因素,当然央行会前瞻性地预判和相机抉择,譬如实施逆回购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但是逆回购发行的前提是市场短期流动性不足、资金利率处于较高位置,否则谁会去申请短期逆回购呢?做了逆回购也只是临时缓解,很快又要偿还,7月份流动性并没有太宽松就是因为6月底操作的大量逆回购交易到期所致。

下半年央行会不会通过降准来补给银行体系流动性?这是有可能的,可惜降准或许只在银行间市场已经煎熬许久,短期逆回购滚动量太大,难以为继之时才会实施。因为货币政策指向是明确的,年底要将广义货币M2增长率压缩至13%左右,而7月份 M2还在14.5%,继续锁定流动性是有必要的,近期央行续作3年央票以收长放短正是此意。

后期流动性形势总体不乐观,回购利率中枢也在抬高(今年的7天回购均值已经接近4%),投资者需要对杠杆策略这种套利模式进行重新反思。杠杆是把双刃剑,只有认清并能够承担其风险,才能正确地使用杠杆。

中国式“垃圾债”不期而至,是馅饼还是陷阱?

(一)大量交易所债券遭遇断崖式下跌

6月中旬以来,11华锐01、12湘鄂情、12中富01等大量交易所债券遭遇断崖式下挫,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下跌幅度从10%到25%不等(见图2,选取了9只具有代表性的债券)。

图2 9只具有代表性债券行情走势

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后,债券收益率与发行时的票面利率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见表1)。从行权收益率来看,最高的是11华锐01,达到31.59%,而发行时的票面利率仅为6%,差异巨大,距离行权日仅为1.4年;最低的是11苏中能,行权收益率也接近10%。这种下跌的惨状是罕见的。

(二)暴跌的因素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债券价格暴跌主要是受评级下调、行业前景不好、利润大幅下滑、退出质押库和面临退市风险等因素影响。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持仓者角度来看,这些债券面临信用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评级下调本身就会带来债券价格下跌,另外,对于降为AA-级的债券,很多投资者受风控和持仓要求的影响,也不能再持有这些债券。债券退出质押库意味着投资者无法再利用其放大杠杆。依据交易所规定,债券发行主体如果连续两年亏损,债券将被暂停上市交易,这将会导致其在一定期限内丧失流动性。如果这个期限超过基金专户和券商资管产品的封闭期,可能更棘手。另外,对于公募基金的持有者来说,还面临报表披露后引发的声誉风险和基金赎回风险。

(三)是馅饼还是陷阱?

对风控和流动性要求较低的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在实施企业实地调研后有选择地参与投资,也可以采用分散持仓的方式投资,不过要量力而行,虽然目前发行的债券并未出现一单实质违约,但是这一天迟早会到来。11超日债已经被暂停上市,国企发行的债券也出现暴跌,这种种迹象或许是违约事件发生的前兆,投资者需提高警惕。

(四)中国式“垃圾债”出现的重大意义

债券市场应该允许违约,但谁愿意成为违约的第一单呢?中国式“垃圾债”的出现或成为债券实质性违约到来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对违约发生引致的市场震荡起到事先缓冲、消化的作用。这可能会对市场参与者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将促进债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首先,有利于形成更市场化的风险定价体系,促进多层次的信用债市场发育;其次,促进市场参与者认清风险和约束,实现风险和收益相称;再次,促进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最后,通过二级市场的价格重估倒逼一级市场发行利率的重定价,资质差的企业将面临高企的发行成本,从而挤出无效、低效投资。

第2篇: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关键词】农商行 监管政策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全球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重大风险之一。对于农商行而言,经济走向下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等无疑对其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风险成因日渐复杂、监管日趋严格的风险管理环境,以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所以建立与农商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风险管理模式显得愈发重要。

一、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现状

根据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等监管政策要求,目前农商行基本实施了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将流动性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近年来,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有所提升,管理组织架构基本搭建成形、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日常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流动性风险管理总体仍较为粗放,管理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监测手段、管理技术、信息系统建设等仍需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需进一步提升。

(一)治理结构不健全

农商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往往存在分工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履行不到位、报告关系不清晰的问题,主要是流动性风险管理责任主体的职责构建、权限设置、工作流程、沟通反馈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不够健全,不利于实现流动性风险的有效管控。

(二)风险偏好不明确

农商行往往没有明确提出流动性风险偏好,或者直接使用风险容忍度指标作为风险偏好,没有做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重。不明确风险偏好会导致风险管理策略不能很好地与农商行的发展规划、资本规划和经营目标相吻合。此外,风险容忍度指标是以事后监测为主,农商行的风险偏好缺乏对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的事前、事中传导载体和约束机制,风险偏好传导效应不能充分体现。

(三)风险识别能力不强

近两年,农商行业务创新较快,特别是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诱发流动性风险的因素日益增多,而对这些新的资金业务模式和风险状况认识都需要有一个摸索和学习的过程,农商行在流动性风险识别与管理方面经验不足。

(四)风险监测、计量手段单一

大多数农商行对日常的流动性监测、计量和预测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测算,缺少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支撑,流动性管理无法做到实时监测、预警和分析,流动性监测、计量的频率和正确性不够,许多流动性管理仅靠手工操作难以达到效果。

(五)融资渠道狭窄

农商行近两年在融资渠道拓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步向同业存单、大额存单、债券发行、向央行借款、正回购、同业拆借等多元化资金来源结构拓展。但是目前农商行的融资地位仍处于相对弱势,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尚未有根本性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的状态依然,不利于流动性的稳定和应急要求。此外,融资策略建立、市场融资情况评估等工作也与监管政策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

(六)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的有效性不够

大多数农商行的流动性压力测试相对粗放,压力测试的情景假设长期不变,对宏观金融政策、市场流动性情况和自身业务变化等因素考虑不足。应急计划不够周全,内容不够详细,不太有针对性,且对应急计划缺少定期测试和评估,也未做必要的修订。

二、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处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这使得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的流动性压力相对较小,导致长期忽视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而与大型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相比,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更为淡薄,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很大程度上依靠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强制推动。

管理机制不完善。大多数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尚处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初级阶段,内部缺乏加强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动力机制,导致流动性管理只注重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良好表现,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

流动性风险管理手段薄弱。由于目前大多数农商行未能实现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测和预测,导致无法实时、清楚和全面的了解全行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情况,无法准确判断资金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等,也就无法实时分析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状况。虽然会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报送相关的流动性风险指标,这些静态的指标在分析历史数据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作为一项必须实时动态进行的风险管理手段,就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流动性管理经验不足。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测试等,是近几年监管部门对农村商业银行提出的新的监管要求,农商行在人员配备和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如何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需要农商行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和学习。

三、优化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流动性风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传染性、高损性,从流动性风险的固有特点和农商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即使流动性风险指标良好,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必须未雨绸缪,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手段、加强人员配置、及时跟进系统管理,以实现流动性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一)健全风险治理架构,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农商行应当按照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考虑自身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强化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两会一层”的监督与控制入手,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治理架构。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各层级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确保流动性风险管理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人员。同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努力让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各层级的自觉行动。

(二)完善风险偏好架构,加强传导机制建设

农商行应当提出明确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风险限额管理机制,确定定性、定量的风险指标管理,探索科学的风险管理纠偏纠错机制。同时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传导机制建设,完善政策制度制定、授权管理、限额管理、绩效考核等传导途径和手段,将相关管理分解并传导成为各部门、业务条线、分支机构的具体行为目标,加强对业务经营的事前引导和事中约束。

(三)积累风险管理经验,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农商行应当积极应对日益增加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引进和培育风险管理人才,加强新业务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切实提升流动性风险识别和管理的能力。

(四)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加强流动性日间管理

农商行应当加快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系统监测的频率和准确性,优化现金流监测分析、业务期限管理、流动性缺口管理、压力测试、优质流动性资产监测等流动性监测、计量、预测的技术手段,加强流动性日间管理。

(五)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完善资产负债结构

农商行应当合理资产负债结构配置,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构建多元化负债结构,探索运用主动负债工具,拓展融资渠道,制定融资策略,定期u估市场融资情况,审慎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夯实流动性管理基础,科学平衡效益性与流动性的关系。

(六)加强流动性压力测试,制定应急计划

第3篇: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动力还是很强劲

《理财周刊》: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表现惊人,尤其金砖四国中巴西、印度、俄罗斯的涨幅均超过了100%,你们是否会担心它们存在泡沫化的风险?

Geoffrey:新兴市场股票一直以来被认为比发达国家市场股票风险更高,所以我们看到它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跌幅更大,但是在2009年的反弹复苏速度也更快。2010年可能是―个市场震荡整合的年份。

在上半年出于对部分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紧缩政策的出台和中国房地产政策调控的担忧,新兴市场的表现可能有所波动。但现在的估值仍在它的历史平均区间内,还略低于世界其他国家,也低于中国股市的估值水平。所以我们看不到新兴市场在今年会比发达国家表现差的理由。实际上,我们认为新兴市场中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会支撑其股市的强劲表现。

从短期来看,新兴市场的持续增长动力来源于三方面:一、全球低利率;二、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在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方面的相对脱钩;三、投资者较强的风险偏好和现阶段市场较低的波动性。而中长期的持续增长动力则来自于新兴市场GDP和企业盈利的高速增长,净资产回报率的提高,不断明显的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脱钩迹象以及新兴市场国家较低的负债水平。

《理财周刊》:有海外基金经理认为“要看一个市场以后增长的势头有多强,主要是看之前的衰退有多凶”,在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显然没有美国等欧美发达市场衰退严重。在未来世界经济的复苏增长中,新兴市场还能跑赢成熟市场吗?

Geoffrey:我们确实认为,新兴市场因为拥有更好的基本面因素和强劲的结构性动力,包括人口红利、消费增长、城市化和基础建设的大量投入,从而能够跑赢成熟市场。其中最值得信赖的投资因素是人口红利。在未来的几年,新兴市场的劳动力将会持续增长,而成熟市场国家的劳动力却会因人口老龄化而逐渐减少。

看好俄罗斯、中国和印尼

《理财周刊》: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后。金砖四国似乎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你们怎么评价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金砖四国中,你们今年更看好哪个国家的投资机会?

Geoffrey: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新兴市场会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我们看到金砖四国的家庭消费增长在2007年首次超越美国,金砖四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进口总额也超越了美国,中国的汽车销售量在2009年超过了美国。这些都说明金砖四国作为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也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新的主要投资目标。我们现在对金砖四国的配置超过了投资基准中金砖四国的权重。

其中,我们今年对俄罗斯和中国都比较看好。无论从历史数据还是和横向比较来看,俄罗斯股市现在的估值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俄罗斯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的价格,而我们认为今年大宗商品市场的乐观展望,在短期内是支撑俄罗斯市场的主要动力。同时,俄罗斯是世界上生产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矿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它的金融体系也比较稳固,对外债务较少,和中国一样,是全球净债权国之一。

尽管近期的政策因素导致了一些波动,中国股市的估值仍然是合理的。我们对中国看好主要是因为它相对有利的宏观基本面和中国政府对保持经济增长的决心和手段。

《理财周刊》:除金砖四国外,未来新兴市场的“新星”你认为将会是哪些?

Geoffrey:我们最近比较关注印尼,主要是因为它年轻的人口结构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所带来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印度尼西亚在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增长率排名第三。亚洲金融风暴后,印尼坚持削减外债比例,减少债务杠杆,提高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性,最近的国家信用评级提升就表明了这一点。一些印尼的公司,例如印尼汽车制造商Astra,受益于国内强劲的汽车需求和低利率环境,前景值得期待。

《理财周刊》:如果从行业角度来讲,你更加看好哪些行业的投资机会呢?

Geoffrey:在资源类股票一波大幅上涨后,最近我们比较看好消费受益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这其中包括消费业和银行业。消费业在新兴市场,特别在亚洲,是―个长期的主题。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消费在新兴市场将随着有利的人口结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低水平的家庭负债而受益。金融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低估值。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银行的储备充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而净资本回报率却比较高,值得投资。

长期超越基准的秘诀

《理财周刊》:我们知道,你们管理的全球新兴市场基金长期以来超越比较基准,业绩表现非常抢眼,能否透露一下投资秘诀?

Geoffrey:确实,UBS全球新兴市场基金在牛市和熊市都超越了投资基准,表现比较稳定。

我们投资研究的核心,是通过瑞银独特的多阶段现金流贴现模型,来发现股票的内在价值,并将之与股票价格作比较,结合基本面来分析判断其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我们从市场的错误中获取超额收益。比如市场对短期市场噪音的过度反应,还有对产业或公司的结构性变化估计不足。这些“错误”会导致证券价格偏离内在价值。

《理财周刊》:新兴市场虽然上涨较快,但通常波动也较大,你们是采取何种策略以降低组合风险、获取超额收益的?

第4篇: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反身性理论;羊群行为

本文为河北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03052)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先后遭受重创,中国面对经济衰退,也被迫采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衰退。是什么原因导致金融风险不断加剧?又是什么原因使人们不能对金融危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试图从市场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加剧金融风险

(一)市场参与者的认知偏误。人们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算法和启发法。所谓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和方法。人们在解决规范的、确定性的问题,尤其是就封闭性任务做出决策时往往采取算法思维。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问题都能依靠算法来解决,特别是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使市场参与者不可能通过算法做出判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缺乏现成算法的问题时采取的是启发式的决策方式进行决策。这种方式会导致人们形成一些经验规则,使人们处理问题有一些相对迅速、简单的方法和标准。例如,人们可能只是看到了H1NI甲型流感的新闻,就可能随便找一只医药股重仓买入,而不去考虑该公司是不是生产和销售防治甲流的药品;当看到银行门口排起了取款的长龙时,很多存款人也会认为这家银行出了问题而迫不及待地去提款。

(二)市场参与者的羊群行为助长了金融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对股票、大宗商品未来价格既有看多的,又有看空的,因此表现为资产价格波动幅度较小。但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羊群行为,即广大投资者的预期和行动完全一致。例如,2008年上半年的一些小金融机构的破产,世界各国政府和投资者普遍认为只不过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次小波动,但到了2008年9月份,当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和美国政府注资救助AIG和“两房”时,广大投资者才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纷纷抛售手中的金融资产,致使全球股票大跌和商品暴跌。

二、市场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金融风险如果不断积聚,则有可能暴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市场危机或混合型危机。但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期间,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将对金融风险扩散有一定的影响。

(一)银行非自愿持有超额准备金有可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学术界一般认为,在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体系注入或回笼准备金,调控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数量,以引导其贷款和投资债券行为,进而实现货币供应量、贷款总量和市场利率等市场中介的过程中,银行在非自愿持有超额准备金、贷款与债券之间的资产组合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而难以预测。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当银行非自愿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数量随经济周期而变化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也就会发现,随着经济运行在流动性过剩与短缺状态之间转换时,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将表现出流动性区制依赖特征而非一致性。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银行对货币政策将做出何种反应?如果银行的反应与央行预期相反,货币政策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的希望就化成了泡影。

(二)程序化套利交易和组合保险导致1987年10月股市崩溃。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崩溃主要是由程序化指数套利和组合保险这两类交易在股票指数期货和现货市场相继推动而造成的。为了避免股票下跌的风险,几家大机构交易商在期货市场卖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进行组合保险,导致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下跌。由于期货价格下跌,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偏离了正常的比价关系,于是指数套利者入市,买入期货同时在股票市场抛出股票,导致股票现货价格下跌。而股票价格下跌刺激了更多的组合保险交易,又引起 新一轮股票指数期货抛盘,如此循环最终导致股市崩溃。可见,指数套利者和组合保险交易者的行为导致股市风险迅速扩散,加速了股市的崩溃。

三、政府决策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一)政府决策将影响金融风险是否以金融危机形式爆发。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认为,参与者的思维和所参与的情境之间的联系可以分解为两个函数关系,参与者理解情境的努力称之为认识函数,投资者的思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称之参与函数。在认识函数中,参与者的认识依赖于情境;在参与函数中,情境受参与者认知的影响。而政府作为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政府的决策通过改变其他微观经济主体的认知和参与函数将对金融危机爆发与否及其严重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政府能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金融风险的苗头,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金融风险,则可以避免金融风险以金融危机的形式暴发。例如,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暴跌,美联储果断决定向各大商业银行无限制地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而避免了一场金融危机。2009年9月,美国政府没有出手相救雷曼兄弟,雷曼兄弟倒闭后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性抛售各种资产,导致股票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试想,如果在2008年4月时,美国政府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贝尔斯登倒闭,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会不会小一些?当然,等到金融危机即将暴发再采取措施,未免有点为时过晚,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时,由于各种政策一般有一个时滞,一定要考虑政策的各种影响,避免政策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政府救助的短期和长期影响。Antonia Furtado(2008)构建了一个银行模型研究信用紧缩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当银行遇到一个小冲击时,银行采用平滑机制避免扰动。当遇到一次性,非序列相关的大冲击时,就可能引发持久的信用紧缩。此时从政策制定者角度看,动用公众资金注资银行被证明是合理的行为。政府动用公用资金的数量是多少?动用资金的程序、介入银行的程度、偿还方式等都会影响危机未来的发展,政府的干预如何在成本最小化前提下实现银行体系的稳定?如何防范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专门研究政府救助的当前和长远影响。

四、参与者行为的不确定性使金融危机难以预测

金融危机之所以对经济有巨大的杀伤力,是由于人们不能够准确地预测出金融危机,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下面我们从参与者行为的角度探讨为何金融危机难以预测。

(一)投资者的行为影响金融资产价格。通过各种指标只能表明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但金融风险何时爆发却很难预测。例如,荷兰令人难以置信的郁金香球茎狂潮、英国南海公司泡沫、法国密西西比河地产泡沫、1929年纽约股市的崩溃、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2007年10月中国A股泡沫,在这些事件中,尽管理性的投资者可能早已意识到泡沫的存在,但很难预测泡沫何时破灭。

在金融市场中,基本趋势通过认识函数影响参与者的认知,认知所引起的变化又通过参与函数影响金融资产价格,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参与者的偏向和基本趋势同时施加影响。当股票价格已远远高于其内在价值时,如果投资者预期股票价格会更高,在投资者的疯狂抢购中股票价格叠创新高,泡沫会越吹越大。

(二)难以准确预测金融危机。只有掌控主流资金的机构投资者的预期发生变化或某些突发事件出现时,泡沫才可能破灭,金融危机才最终暴发。但能否预测出金融危机呢?《逆向思考的艺术》作者汉弗莱・B・尼尔认为,通过客观谨慎的分析得出与大众观点相反的结论尽管有助于投资者清醒地认识金融市场,但却不能提供适宜的进出市场的时机。尽管有许多预警指标提示金融风险,但金融风险未必爆发,或者不知道何时会爆发。例如,美联储在2001年“9.11”后采取降息政策,促进实体经济的复苏,但过低的利率促使房价上升,并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助推下,使金融风险不断加聚。但该风险是否以破坏性的形式爆发、何时爆发,其影响仅限于美国,还是会波及到其他国家?由于市场参与者和市场的相互影响,这些问题在当时都难以预测。

五、小结

由于人类认知存在的偏误和在投资活动中的羊群行为使金融风险不断积聚,银行、政府和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又可能加速金融风险的扩散,但泡沫破灭的具体时点则取决于参与者和市场的相互作用。尽管准确预测金融危机暴发的时点非常困难,但及时进行金融风险预警,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化解于萌芽之中,避免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巨大破坏作用。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图书馆;2.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荣海.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危机预警系统的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3.

第5篇: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当我们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候,人们通常都是听过就忘了。往往只有在市场大幅度暴跌的时候,“投资组合”的妙处才会被合乎时宜的提起。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资产组合中配置一些低风险产品,比如债券型基金,或是海外产品,比如QDI-I,有助于降低组合的风险。

债基平均正收益

今年以来,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在全球排名前列,但股市的表现是倒数的。截至5月17日,上证指数下跌约22%,与此对应的是,国债指数却以0.15%的涨幅创出125.17点的年内新高。同期,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在20%左右,而债券基金大部分小幅上涨。普通债券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达到2.4%,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富国天丰债券(封闭式基金),收益率达到7.97%,这一产品今年以来二级市场涨幅更超过了12%。其次是华富收益增强债券A和B,收益率分别为5.79%和5.61%。

作为唯一一只在场内交易的封闭式债券基金富国天丰,其近半年来的表现也很有风向标意义。该基金5月17日当天报收于1.108元,上涨0.64%,溢价3.48%。这也是该产品2010年来,连续第5个月溢价交易。

从公开数据来看,富国天丰债券在2009年二季度末实现了仓位的最低点,其后,企业债市场在三至四季度大幅调整。基于对经济复苏以及企业盈利增长的信心,富国天丰于2009年四季度大幅加仓企业债,截至2010年5月17日,上证企债指数上涨5.1%。

作为资产配置中的重要部分,债券基金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认可。从规模来看,不少业绩较为突出的债券基金今年上半年规模都有大幅增长。比如华富收益增强债券基金一季度末规模将近翻了一番,而进入二季度后,该基金规模仍在持续增长中。

华富强债基金经理曾刚表示,从目前债券基金的申购情况来看,投资者越来越认可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国内债券基金的占比还是较低。和国际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债券基金目前仍处在发展初期,但潜力很大,债券基金规模的发展也将加速资本市场成熟化的步伐,逐步拉近与海外成熟市场的差距,

据统计,债券基金在美国、欧洲、日本的基金市场中的份额占比分别为35%、35%、80%,而国内债券基金占比仅为5.3%左右。尤其是2001年后的一段时间,美国股市震荡调整,债券基金就充当了资金的“避风港”。

从国外基金业来看,债券基金比较股票基金并不逊色,也是普通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可以降低整体基金组合收益的波动性,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显然,这种趋势也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体现。

目前来看,下半年债券的机会可能主要集中于信用债。富国天丰债券基金经理饶刚表示,受益于国内外经济向好,部分企业的评级有可能上调,信用债将因此而受益。此外,随着一些优秀债券品种的上市,可转债市场亦值得关注。

在看好信用债的呼声下,也有几家基金公司准备发行信用债基金,比如银华信用债券型基金将于近期发行。该基金是以信用债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创新型封闭式债券基金。和富国天丰较为类似的是,银华信用债也将采取封闭式运作的方法,并在深交所上市,投资者可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封闭期结束后,该基金将转为LOF。

QDll分散市场风险

另一种有助于分散风险的投资就是QDII。如果说债券基金在投资标的上进行了风险分散的话,那么QDII的主要作用是在所投资的市场上进行分散。今年以来,相比A股偏股型基金平均20%以上的跌幅,QDII基金相对跌幅则低很多,表现较好的工银全球,今年以来跌幅仅2.16%,而表现最差的海富通海外以及华宝兴业海外(两只基金主要投资于港股市场),跌幅也只有10%左右,大幅好于A股基金。

长盛环球景气行业基金经理邓永建认为,从行业轮动的角度来看,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率先从衰退中反弹,而其他发达国家正慢慢从底部复苏,准备进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不同国家的经济周期将会出现分歧,不同行业的盈利增长将会有很大差异。

邓永健认为,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期与扩张期之间,根据2010年盈利增长预测与经济周期理论,在此阶段受益的行业有高科技IT、工业品、能源等行业。高科技板块受益于经济复苏后的企业开支增长与IT产品更新换代,工业品收益于全球产能利用率反弹和基建项目的开展,能源业的增长动力则来自于复苏的需求和长期结构性增长。

从地区来看,新兴市场最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截至5月7日,处于此轮危机中心的希腊股市今年以来跌幅高达34.2%,紧随其后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则分别下跌了32.85%、28.92%、2815%。而全球新兴市场却涌现出不少“希望之星”,继2009年“金砖四国”大放异彩后,2010年被UBS等专业投资机构看好的印尼股市今年以来上涨了10.31%。此外,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秘鲁、哥伦比亚、摩洛哥、埃及等新兴市场分别上涨了10.04%、8,24%、4%、6.07%、4.53%、7.73%、5.87%(以美元计算)。

花旗银行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认为,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市场,全球新兴市场未来的发展值得长期看好,并预测2010年整个新兴市场将在持续不断的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回报率大约在15%。

国投瑞银全球新兴市场精选基金拟任基金经理路荣强表示,2010年的新兴市场无疑将会成为一块强力的“吸金石”。这一方面是源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量有避险要求的资金涌人新兴市场,但更主要还是新兴市场本身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股市的优秀表现。当然,新兴市场的表现也会体现出区域轮动特征,也需要投资人正确把握投资节奏。

第6篇: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国际化外部风险防范

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潮流中,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对于中国而言,开放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而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新兴市场,并且基本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国际资本的流动及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在未来将对我国证券市场、证券监管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把国际化的外部市场风险一起带进来了,资本市场开放相伴随的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国外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相伴的是金融风险的逐步凝聚。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和拉美经济危机以及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就是明证。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日渐国际化的趋势下,外部的风险会通过全球经济和H股市场的走势传导至我国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着潜在的外部风险,这也是整个新兴市场面临的重大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认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外部风险

(一)波动性风险

1.证券市场波动性上升的风险。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较低的新兴证券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主体时,国内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由于新兴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经济基础设施,在会计标准、公开性、交易机制以及结算和清算系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承受资本大量流入的冲击,导致价格波动性上升。新兴金融市场股票价格迅速下降以及流动性突然丧失的危险,大大地增加了全局性的市场波动。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14个新兴国家资本市场实行开放后,其中7个国家波动性风险显著增加。

截止2007年12月,我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约为90652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即可达到上千亿美元,因此国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活动对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我国QFII制度的不断完善,海外投资者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将出现明显的扩张,因此如何扩大我国资本市场容量,增加市场流动性,以防范证券市场开放进程中的市场波动性风险值得市场参与各方的高度重视。

2.本国证券市场受到海外主要金融市场动荡的波及,市场波动脱离本国经济基础的风险。大量有关新兴证券市场的研究表明,在证券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国市场和国外市场在资金流动、组合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加强使得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相关性增加,并且随着证券市场开放进程的深化,这种相关性将愈加显著。因此,国外资本市场出现的波动,可能通过外国投资者在本国市场上投资行为的改变,以及国内投资者心理预期和投资行为的变化等渠道,将这种波动传导到国内市场,这就是所谓的联动效应或溢出效应。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大量参与,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入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二者相关性明显上升。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国内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即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国外研究表明,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韩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7年到2000年间高达12%;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泰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88年到1991年间高达29.6%。这种溢出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在市场稳定发展时期,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波动接受主要工业国的正向传导,表现为二者波动的同步性;其二,在市场波动显著、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时,二者波动出现背离,甚至呈反向关系。

第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金融市场波动具有一定的同步性。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资流入周期及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场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间的股票市场相关系数显著增大,韩国和印尼股市的相关系数由43%上升到73%;印尼和泰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15%上升到78%。显然,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投资者把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从上述市场撤出资金,导致其同时崩盘。

随着QFII的引入,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与境外成熟市场如美国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增加,溢出效应的传导主要通过QFII的投资行为以及以基金为代表的国内机构投资者心理预期及投资行为的改变。随着QFII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放宽了QFII的投资期限,这将使QFII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扮演一个更加积极、更加活跃的角色,而这必将导致显著强化溢出效应。如何防范溢出效应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增强市场对外部冲击的免疫力值得监管当局高度重视。

(二)系统性风险

1.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在资本市场开放后,相继爆发了金融危机。此后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除了当事国经济结构失衡等基本因素外,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大规模资本流动是引发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对于规模尚小、流动性不充分以及避险工具相对缺乏的新兴证券市场,短期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对该国的金融稳定构成巨大的威胁。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受到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等条件的限制,外国机构投资者在新兴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这意味着一个上涨趋势可能吸引巨额资金的持续流入,使得资产价格逐渐脱离基本面,最终产生价格泡沫;而一个下跌趋势可能导致巨额资金的持续流出,最终由于羊群效应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

尽管目前我国资本账户仍然受到较严格的限制,但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加速,尤其是QFII制度的不断完善和QDII的相继推出,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包括流动规模和流动频率将显著增强。在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存在信息透明度不高以及市场容量相对较小等固有缺陷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国际资本的有序流动将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构成严峻挑战。

2.传染效应。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下,外国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导致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在多国间互相传染的主要原因。这种传染效应的触发因素之一是开放经济体之间的金融联系,主要包括多国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产生的根源在于国际投资者的全球化资产组合动态管理。这种机制将使得第三国的资本市场受到强大的卖压并引发市场动荡,从而使得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从发源国传染至其他国家。传染效应的另一个触发因素是国际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新兴证券市场普遍存在信息透明度不高等缺陷,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和强化羊群行为,如果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国际投资者撤离的羊群效应将导致恐慌迅速蔓延,最终使得类似或相关国家也遭遇大规模的资本撤离,从而将金融危机迅速传染给其他国家中国-伴随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证券市场正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市场,这一点可从QFII在我国股市投资额度的逐年增长得到验证,我国证券市场与其他新兴证券市场之间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因而,弱化传染效应,防范来自其他新兴市场的负面冲击,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显得非常必要。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外部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增加市场透明度

通过分析周边新兴市场及我国内地引入QFII的历史可以看出,QFII是注重基本面分析的价值投资者。他们的正反馈交易以及羊群行为等非理性投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兴市场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严格监管误导或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地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海外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二)渐进有序地开放资本账户

东南亚及拉美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在条件不成熟或不具备时仓促地开放资本账户,可能引发巨大金融风险。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存在规模较小、发展不规范、监管制度不完善等缺陷,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资本账户的开放应采取渐进有序的开放步骤:现阶段对国外资本应保持宽进严出,防止针对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或套利资本短时间内大量撤出,等到市场规模扩大、监管水平提高等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减少限制直至完全放开。

(三)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冲风险

虽然在东南亚危机期间我国香港股市受到期货市场投机活动很大的冲击,然而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身并不必然产生风险。相反,严格监管下规范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等能够为海外投资者提供必不可少的风险对冲工具。他们在市场动荡时可以不用通过直接在当地或其他市场抛售股票来减小风险,而是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来对冲风险,从而在市场下跌时减小市场卖压,起到一个减震器的作用。对于我国证券市场而言,可适时推出股指期货,改变只能单边做多的市场现状,为海外及国内机构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并且在未来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推出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

(四)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与国际合作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应实行审慎的开放政策,防止国际游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冲击。回顾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泰国货币危机的最重要原因是证券市场的过度开放,泰国政府过早地放松管制,外资大量流入,货币当局却来不及建立相应的金融法规和监管机制,对外资的结构和流向也未加控制,使得大量以投机为目的的短期资本流入。金融市场一出现波动,这些投机资本就迅速撤离,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证券市场国际化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经验和监管手段等还比较落后,在推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国内证券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强与其他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解决信息交流的障碍,防止证券市场风险在国家间的扩散。

综上所述,从全球角度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不可逆转的阶段。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个过程利弊兼具:利用得当,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可以为其提供低成本便利的资金来源,加速其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该过程失控,则可能对其金融体系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成败关键在于国际化进程节奏的掌握、市场监管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稳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崔秀娟.论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经济研究,2007(1)

2.曹风岐.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应分四阶段[N].经济观察报,2003

第7篇: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近期表现

步入四季度,随着市场风险的不断释放,以及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香港市场在中资概念股的带动下,出现一轮幅度近50%的反弹,QDII基金净值也随之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

管理人未来展望

对于未来全球市场,管理人态度普遍较为谨慎。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将蔓延到实体经济,成熟市场、新兴市场的经济都面临较长时间的调整过程。而对于香港市场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人长期相对看好,认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动荡的大环境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是世界未来增长较快的经济体系,短期或许会有阶段性机会。

投资策略

根据目前QDII基金实际的资产配置,投资策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资产分别配置在全球投资组合和香港投资组合的基金,包括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工银瑞信全球配置和银华全球核心优选基金。另一类是重点投资于香港市场中的中国上市公司,包括嘉实海外中国、华宝兴业海外中国成长和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

我们认为QDII基金在仓位控制和基金、股票的投资策略都将趋于保守,重点挖掘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经济实体中的投资机会,特别是中国概念公司。短期来看,全球市场还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投资者在保持适度谨慎的同时,重点关注策略灵活、投资香港市场中国概念的QDII基金:嘉实海外中国、华夏全球精选、华宝兴业海外中国成长和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

投资区域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已经被广泛使用到投资领域,意指要分散投资。分散投资可以是不同投资工具上的分散,也可以投资区域的分散,其目的都是进行风险抵消,享受更安全的收益。QDII 基金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区域的分散,通常不同市场的运动方向常常是不一致的,比如新兴市场与已发展多年的成熟市场。由于各市场内在推动因素不同,它们的表现常常关联度低,而资产间联动性越小,分散风险的效果就越好。

QDII基金资产可投资于全球主要证券市场,投资于与中国证监会签订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33 个国家或地区的比例不低于90%。

收益

与国内基金一样,QDII基金多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也不能预测其收益水平。QDII基金的收益主要取决于投资区域和投资品种,收益预期不能一概而论。从长期来看,投资新兴市场的QDII基金预期收益高于投资成熟市场的QDII基金;主要投资股票的QDII基金预期收益高于主要投资固定收益品种的QDII基金。

就股票型基金而言,无论QDII 还是国内基金,其收益水平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目标市场总体上涨或下跌幅度;二是凭借基金经理人的主动管理能力,获得的超额收益。因此,投资QDII基金,一方面要筛选基础市场,另一方面也要选择团队实力强、海外投资业绩卓著的QDII基金投资管理人。

风险

QDII基金的风险主要取决于投资区域和投资品种。一般而言,投资新兴市场的QDII基金风险高于投资成熟市场的QDII基金;主要投资股票的QDII基金风险高于主要投资固定收益品种的QDII基金。此外,投资多个市场的区域型基金风险通常低于单一市场基金。

国内投资者因对海外市场不甚了解,感觉QDII基金风险比国内基金要高。通过QDII基金投资海外就不同,因为QDII基金专业的外方投资顾问以及投资管理团队,在海外市场拥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体系,并且具有一定长期的相关市场投资经验。

三季度投资概况

权益类资产仓位调整出现分化

三季度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QDII基金对市场的判断短期显现分歧,对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调整出现分化。与二季度相比,工银瑞信全球配置增仓2.30%,达到89.01%的较高水平。而仓位一直维持在合同下限的在华夏全球精选,也分别提高了8.62%的股票仓位和3.25%的基金仓位,增仓幅度明显。而上半年仓位最高的嘉实海外中国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态度趋于谨慎,分别大幅降低了股票仓位11.08%和9.35%。南方全球精选小幅增仓1.15%,二季度成立的三只基金仓位均保持在不高的水平,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流动性。

延续港股配置主题

三季度QDII基金投资区域变化不大,香港市场依旧是主要配置区域。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和工银瑞信全球配置基金三季度小幅提高了港股持有比例,嘉实海外中国则出现了14.37%的减持,而三季度新成立的华宝兴业海外中国和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分别配置了59.05%和41.96%的港股。

QDII基金在香港市场投资集中于中国上市公司,三季度中恒生国企指数下跌了23.84%,表现在全球市场处于中等偏后的位置。因此,即便QDII基金维持在合同下限60%左右的低仓位,净值也难免出现较大幅度的折损。

第8篇: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虽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已经过去达七年之久,但全球经济危机后复苏乏力、调整困难。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和市场风险在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似乎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IMF一年内几次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和俄罗斯陷入经济衰退;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虽然避免了陷入经济衰退,但经济变量名义调整巨大,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20%-30%。

2015年中国经济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一系列挑战下,在“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尤其在进一步开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1月底,IMF宣布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第一个真正新增的、第一个按可自由使用标准加入的、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SDR货币,这既有利于促进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和全球经济再平衡,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内经济改革开放,实现以开放促改革。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球经济形势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拓展国际合作?

两个最大变量

2016年全球经济继续弱增长。从全球金融市场来看,影响今年全球经济的最大的两个变量是中国经济走势与美联储加息步伐。

中国经济走势方面,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稳增长加码,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有望企稳。美联储加息方面,去年12月美联储重启加息大门。

今年初,加息步伐的前瞻指引是全年加息四次左右。考虑到这是近十年来首次货币紧缩的开始,今年初全球(包括美国市场)大幅波动,加之美国11月的大选因素,今年美联储加息步伐可能会远低于预期,不排除只加息一次,甚至不加息的可能性。

综合看来,在中国增长企稳、美联储加息步伐低于预期的背景下,预计今年全球经济继续弱增长。

全球货币政策的持续分化

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将延续分化: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而欧洲、日本和中国继续宽松。时隔20年之后,欧美两大央行的货币政策再度出现反方向的分化现象。

从历史上看,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之间虽然在步调和时间上并不完全同步,但出现方向性的背离和分化相当罕见,特别是在近20年间。

上一阶段这种情形的出现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分别为1990年8月至1992年9月,德国加息,美国降息;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美国经济复苏后,美联储突然意外加息,而德国仍处于降息周期。

货币政策的分化本质上是反映全球主要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各国的经济、通胀,以及债务/杠杆周期出现了不同步的状况。

此次主要经济体再次出现货币政策的反向分化,体现为美国去杠杆基本完成、经济稳步复苏,货币宽松逐渐退出;欧洲去杠杆还未完成,但已停止攀升,经济处于底部企稳阶段,仍需央行保驾护航;而不少新兴市场2008年以来杠杆不降反升、经济和通胀仍有下行压力,继续宽松仍然必要。

“十三五”期间的主要风险点

“十三五”期间,发达经济体面临来自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可能企稳,除非发生全球新一波金融危机。边际上,经济基本面将成为影响市场更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美联储加息之后。

短期加息仍是美国的困扰,资本市场蕴含较高风险。美国股市到去年底已经连续上涨近七年,今年初有一定调整,未来可能发生较大幅度的调整。如果美联储今年加息四次,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值得关注。

如果资本市场调整过大,不排除美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重新步入衰退。

欧洲的经济底部企稳,欧央行保驾护航,中期地缘政治风险值得紧密关注。在年初欧央行QE推动下,欧洲经济逐渐摆脱衰退和通缩,呈现底部企稳迹象。未来,宽松加码将继续为欧元区经济保驾护航。

在“十三五”期间,虽然希腊危机所引发的系统风险的担忧基本为市场消化,但欧元区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挑战。

欧元区的金融系统风险也开始被市场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尤其是乌克兰和紧邻的中东地区值得紧密关注。

日本的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任重道远,期待更多改革和宽松措施的释放。受消费税上调和油价下跌影响,日本经济近期面临增长放缓和通胀下行的尴尬局面,2015年三季度经济重入衰退,但基本面依然相对稳健(如经常账户改善、PMI持续扩张)。

新兴市场短期面临严峻挑战,分化加剧。自身增长放缓、资金流出和本币贬值,及大宗商品价格疲弱仍将在2016年继续困扰新兴市场。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将继续去杠杆或被迫去杠杆,经济增长波动加大、分化加大。

“十三五”期间可能伴随着连续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局部和地区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新兴经济体中,有改革预期且风险抵御能力较强的中国和印度市场相对值得看好。

全球经济的风险点主要有三:

一是沙特等中东OPEC国家可能出现局部经济危机。这些国家的收入几乎全部依赖石油出口,但在油价大跌的背景下,仍旧实施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且没有收紧开支,未来两年这些经济体将成为典型的“双赤字国”,对内对外收支失衡,面临爆发局部经济危机的风险;

二是局部政治风险,包括乌克兰危机、中东地区、巴西/马来西亚政府腐败案等;

三是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包括中国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冲击超预期等。

“十三五”政策建议

首先,“十三五”规划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应该对增长底线有明确要求。

考虑到翻番目标,需要提振信心和减轻后期增长压力,在开局之年和第二年的年度目标有必要设定在6.5%-7%。与之相配套,短期宏观政策需要做出更加积极而明确的调整,改变市场对政策的预期,提高私人部门信心,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争取明年经济增长实现企稳。

其次,以推进供给端改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改革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倒逼机制,“十三五”是落实改革的关键时间窗口。财税改革重在理顺中央地方关系,适度增加地方财政自,盘活存量资金和资产。国企改革目标是提高效率,减少垄断,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金融改革重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要围绕金融业市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和风险管理三方面展开,同时改进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适当调整货币政策框架,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管理流动性,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活动。

再次,尽快改进金融系统监管协调机制,有效管理流动性,及时化解局部金融风险,坚决防范金融系统性危机。

有效的监管体制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英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2008年后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方面的重大改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储蓄率高,中央政府负债率较低,外汇储备充足,有条件提供充裕的国内流动性,及时化解局部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防范金融系统性危机,但协调机制和时效性是关键。

第四,稳定基建投资,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预计2014年-2020年市民人口年均增长2000万左右,是此前十年年均增长人数的两倍,带来交通网络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源供水以及通信娱乐类服务设施等四个领域的基建投资机会,地下管廊有望得到大力发展。

此外,在新的对外发展战略下,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区域发展,“一带”强调西部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东部沿海地区是“一路”的主要参与者,重在加强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

第五,大力度改善民生。通过人口、户籍改革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建议2020年实现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体系,稳步推进将养老保险上交中央统筹管理。

民生工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需要配合提高农民财产收入,解放农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还要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

第六,实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部署,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绿色GDP;淘汰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改善传统行业的生存环境,并提高产业竞争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进一步强调创新体制,促进信息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9篇:新兴市场风险范文

学界和商界开始研究流动性泛滥的宏观环境下,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尽管目前各方仍有争论,但已达成以下共识:其一,一国经济增长率和利率是吸引资本流入的主要拉动因素,其二,发达国家释放的流动性,以及金融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是资本流入新兴国家的重要推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将2012年中国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归纳于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避险情绪波动影响资本流入。由于欧债危机恶化,6月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性指数达到26.66的高点,而6月正是中国资本流入下降的高峰期。投资者避险需求上升,国际资本大量涌入美日等国;与此同时,欧元区银行业需要进一步去杠杆化,资金大量撤离中国香港和内地市场。其后,随着8月欧元区金融情绪逐渐缓解,且美国进一步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宽松),国际资本的风险偏好逐渐上升,国际资本流出中国市场速度减缓。

其次,央行降息导致资本流入减少。决定一国国际资本流动最重要的因素,是该国基准利率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之差。央行在6月和7月连续两次降息,虽然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但也会降低中国金融资产对境外资本的吸引力。此外,在9月国际金融市场紧张形势缓解后,投资者还会进一步提高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将短期资本投向其他利率更高的新兴市场。

再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导致吸引力下降。尽管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是由于人口红利逐渐衰减,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即将从10%降至8%左右。经济增速的下调降低了中国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

最后,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降是资本流出的重要原因。从2005年汇改以来,市场对人民币一直持有强烈的看涨预期,外资只需将资金存放在国内银行,每年至少可以获得2%的套汇收益,因此国内外投资者都偏好人民币资产,升值预期一直是“热钱”流入的重要因素。然而,2012年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降低了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偏好,且随着人民币汇率水平逐渐趋近均衡状态,升值预期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将日益式微。

2012年多重因素交迭导致资本流动出现大幅波动,基于同样的分析框架,估计2013年国际资本会再度流入中国,但依然会出现一定的波动性。这是因为:

首先,美日欧的量化宽松继续释放多余流动性。然而,发达国家政府和居民还将继续实施痛苦的“去杠杆化”,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难以进入实体经济。随着避险需求下降,这些多余的流动性将会选择利率和增长率更高的新兴市场国家。按照此前的经验,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会流入中国。

其次,中国经济温和回升将支持国际资本流入。预计中国2013年GDP增速为8.4%左右,增速较2012年上升约0.6个百分点。相对应,随着欧元区金融市场紧张情绪逐渐消退,全球增长步伐将会加快。逐渐回暖的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会改善跨国公司的盈利水平,增加企业信心,从而使国际并购活动恢复增长,增加对中国直接投资的需求。

再次,国内居民对外币资产的需求推动资本流动。2012年前三个季度国际资本净流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银行增加海外信贷,以及外资银行减少对国内信贷投放,导致其他投资项出现了1936亿美元的逆差。这实际反映了在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趋势下,居民对外汇资产需求增加,表明未来中国资本流出的主体将由官方逐渐转向民间,这种转变也是国际资本波动性继续上升的过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