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

第1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4)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3.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第2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局限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Prahalad和Hamel最早提出来的,读过那篇著名文章的人都知道,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晦涩难解,以至衍生出诸如技术观、知识观、创新观、文化观、资源观等多种流派,各执一词。综合各方面资料,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营销系统的有机结合。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或者企业的运行机制,而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个构成之间的互融互通和整体作战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内在实质是一种整合,而且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整合;其外在表现是一种优势和差异,尤其是一种能使消费者感知的优势和差异。或许这个词更适合中国人的语言特点和思维习惯,有些人自以为是地给它赋予了过多的、个人主义色彩浓烈的、甚至是主观主义的内涵,使得核心竞争力被当作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正像任何一种理论一样,它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特色,但单纯的特色决不都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能给顾客带来“消费者剩余”的能力,这种能力蕴涵在技术和产品中,但单纯的技术和产品也绝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管理的科学、严谨、均衡、高效率,但仅是优秀的管理还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结果是使企业有雄厚的实力和资金,但雄厚的实力和资金绝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领导者的引导、传授等方式培育和建立起来的,但卓越的领导者也不能说是核心竞争力。当然,至于知名的品牌、良好的形象、个性化的服务,则更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给企业带来持续超额利润和生机活力的素质与能力,是一种企业独有的价值观和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优势所在。其独特性表现在企业拥有的能力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这一说法虽然让人们更加模糊或说不清楚,但其本质是企业持续高效调控资源以适应环境、获得超额利润并领先对手的洞察力与执行力的结合及其成效。

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的宏观背景是1980-1990年日本企业飞速发展和欧美企业逐步衰退的时期。这10年东西方列强企业的不同表现迫使欧美国家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对日本和欧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进行对比和反思。而核心竞争力的诞生是这股反思大潮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但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着力推崇的日本企业乃至韩国企业,在该文发表后的10年中,竞争力逐步地走向衰退;而备受两位作者批评的美国企业却重新获得了竞争优势。尤其是在该文中被当作负面案例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1990-2000年的10年中连续保持了高增长率。其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更是被很多管理学家和管理者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者之一” 。

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核心竞争力就像是海市蜃楼,从远处看五光十色、雄伟壮丽;一旦接近,却是一堆沙砾。”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从一个方面表明了核心竞争力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从Prahalad和Hamel的学术经历看,其主要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可以推测,核心竞争力身上有跨国公司的影子,核心竞争力也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而我国企业大多缺少核心技术储备、缺乏跨国经营能力,尚不具备谈论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条件。

第二,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三点:(1)难以操作,尽管谈论核心竞争力的人很多,但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如何区分核心与非核心,却鲜有人知。(2)事后合理化,核心竞争力的推导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的特征,“你只能通过简单地描述你的成功与失败来定义核心竞争力”,但问题不是过去如何,而是现在和将来怎么办?(3)核心刚性,即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救命稻草,可是如果它不再管用了,怎么办?

第三,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内容的局限性。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其他企业理论相比,更为关注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认为企业的成长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精心培养“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外部去寻求竞争优势。外部环境似乎是已知的固定因素因而被舍弃了,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正是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所在。有代表性的情形通常是,信服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决策者们完全陷于“内省型”的思维模式中,完全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不是追求其他的新事物以抓住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增长机会。因为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产品特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会引导企业以“完全是理性的,且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方式自然地做出不利于企业成长的决策。实际上,核心竞争力远非仅仅是做自认为擅长的事情,而是要做消费者看重的事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基础改变时,要保持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具有学习新事物的决心和能力,反之,无视外部环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影响,过分专注于组织内部的精耕细作,会形成“过剩的竞争优势”。有学者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竞争力衰退,并不是因为背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倡导的原则,而是过分拘泥于这些原则。例如,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成为了核心技术,所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在模拟技术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反而起了阻碍作用,并最终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动态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是企业寻求未来利润增长点的关键。

另外,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在其经典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对这种只重长期、轻视短期的做法给予猛烈抨击,他有一句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趋向死亡。纵观全球市场可以发现,许多成功企业都是在一个虚拟的长期曲线下做连续的短期最优化经营。可以说,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竞争。

第四,核心竞争力缺乏广泛的解释力。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不是指单纯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甚至不是指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物质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通常认为应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一种合力,它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其中有某一两项因素比较突出,它们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那么,企业该选择哪方面因素去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该理论并未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同时,是不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该理论对此也未作出回答。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却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独领。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时候,它没有给出可行的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积累和使用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操作性的途径。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内涵的模糊性,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从而限制了其对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Prahal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2]徐敏生: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07,(7)

[3]黄浩梁宁:浅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中国商界,2009,(3)

第3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关键词]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013-04

[作者简介] 冯启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胜利油田经济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石油经济与管理。

(山东 东营 257001)

进入21世纪,一个极富价值含量的概念“核心竞争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把我国企业置于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大格局、大趋势中来审视,不难发现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无数“特大”型国有企业原来并不“强大”,与国外跨国大公司相比显得十分“弱小”。对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轨道的中国企业而言,与国外跨国大公司同台竞争,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最为缺乏的也正是“核心竞争能力”。站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战略高度,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一件关系着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搞清楚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体现在哪里、怎样管理和发展它,是我们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试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有所裨益。

一、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对企业现有的能力进行全方位搜寻,从中识别并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把企业现有的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寻找出来。其隐含的子问题是依据什么、到哪里和如何筛选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管理的能力,也就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靠简单模仿获得的能力。从其基本含义和性质看,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主导性,核心竞争力首先是体现企业实力最主要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构成企业能力体系中最主要的、关键性的因素,通常表现在一定的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上,并是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或环节;第二,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核心竞争优势是与竞争者相比而言的独特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和服务带给消费者的独特价值和效益,是企业所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学习的能力;第三,成长性,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总是与企业成长阶段相联系,即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它具有打开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领域的能力。上述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方法。

2.搜索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路径和方向

按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结合企业自身业务现状,寻找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方向和路径主要有:一是要从核心竞争力可能存在的业务领域中寻找,包括从产品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产品;从业务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业务;从管理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优势。二是要从可能形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中寻找,企业核心能力可能构成的要素主要是企业所生产的终端产品、提供的技术服务、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独特的价值文化。三是要从核心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中寻找,从企业利润生成的区域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核心能力可能的发展空间主要在国内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局部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上述每个业务领域中的核心业务、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全球布局中的核心市场,均可作进一步的细分和切割,沿核心业务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业务领域中的核心要素;沿核心要素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要素的业务领域,沿核心市场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市场的核心能力。

3.识别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方法和步骤

理解核心竞争力,认识清楚核心竞争力,便于我们选择正确的方法与步骤,识别出企业现有核心能力。首先,应发动企业干部职工从上到下、从普通职工到企业领导,对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搜索,找出本单位(部门及个人)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列出核心能力清单,其要点是:(1)列出本单位在市场中拥有领先地位的产品、技术、知识清单;(2)找出上述产品、技术、知识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3)删去地理、原材料、市场垄断等非技术和技能的优势因素;(4)对构成上述优势的产品、技术、知识进行分解和相关分析;(5)针对不同产品、技术、知识的关联性,总结归纳出5-7个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终端、基层单位)。其次,由主管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集中讨论,进行初步筛选,形成对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一致界定,达成共识后再根据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对所列清单进行过滤筛选,对符合条件的,界定为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再次,对被确定为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加以高度概括、归纳、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信息库”。存放于信息库中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将最终成为生成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材料。信息库主要包括企业高层主管、各业务部门、车间(室)和个人四个层次(或级别),涵盖产品、技术、知识、经验、管理等因素、领域的核心能力体系,从纵向上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横向上形成统一的框架格式。

二、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规律,将已选定的企业核心能力进行重点培育,使其尽快成长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一个既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要素积累过程,又反应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系统完善过程。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把已识别出来的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初步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框架。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系统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它集中表现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系统:(1)知识技能系统。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将难以形成,独特的知识和技术主要包括理论突破、专利技术、核心技术以及技术诀窍等储备。(2)组织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各项制度、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3)物资装备系统。包括工厂、设备、工具、设计的技术体系,这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手段。(4)价值理念系统。主要是指企业价值观及其企业员工对它的认同度,这是为培育和实现核心竞争力,企业每一个员工应具备的态度、行为和规范。这四个要素系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性要素和前提条件,当上述要素实现协调、有机结合时,就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多种要素系统的有机联系过程,各要素系统之间内在着相互的联系,互为条件,并存在一定数量与比例关系。它要求企业各个部门都要围绕核心竞争力这个中心协同工作。中外企业的实践和发展亦表明: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再是一些制造产品的生产部门的组合,而是构筑、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系统。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条件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一个优化环境、创造条件、积储力量的过程。首先,创造核心竞争力发育的适宜环境。在组织运行上,成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领导或战略研究机构,统一领导、制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在思想认识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做到人人重视、人人熟知、人人尽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的心脏,一旦确认了贯穿各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各个部门就必须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求来安排项目和人员。其次,创造核心竞争力生成的有利条件。将那些已存在的、处在分散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企业上下对核心能力或生长点的内容和认识必须保持一致;(2)负责管理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组织应保持相对稳定;(3)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较为明确且具有连贯性;(4)对将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充满信心。第三,从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础要素做起。先有基础要素,后有核心能力,从我国企业的现状看,最需要培育的基础要素是知识技能和组织管理两大要素系统,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创立、新制度的运作、新市场的拓展,无不需要深厚的知识功底、高超的操作技能和有效的组织管理。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以形成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为线索,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1)对企业现有的核心业务进行调整重组,主要是通过资产、业务、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组合、调整、改造,集中精力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与拥有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公司建立合营、合作关系;与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研究与开发合作关系;与企业所处产业的中下游用户签订长期合作开发合同等,培养企业独有的巩固、开拓和创新市场的核心组织能力。(3)重点培育拥有核心能力的技术和人才,主要方式有引进相关的技术和人才;组织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4)创建学习型团队,通过人才和技术的整合,将过去积累的技术和技能集中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断地总结分析、学习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将其组织经验进行大规模的复制、推广,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顺应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把已成熟的核心竞争力及时推向市场,在竞争中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它又必须持续参与到市场竞争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必须适应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顺势而为,做出科学的部署和有效的保护,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总趋势――正从有形向无形转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核心竞争力从产品转向技术。当今计算机行业,占有最大利润的并不是计算机制造商,而是控制计算机内部两个关键技术和部件的公司,即拥有视窗操作系统的微软和拥有中心处理芯片的英特尔公司。(2)核心竞争力从创造价值的中间工厂转向工厂两端。现代企业专注于研究开发与品牌运作,把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销售的渠道建立与品牌运作上,而不再是厂房、机器和资本,在飞速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则主要是管理智力系统,而不是管理那些遍布全球的员工和工厂。(3)从强调生产的规模转向知识的积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生产已是世界范围的生产,企业可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而把非核心领域让给别人。(4)从关注市场份额转向关注服务份额。竞争的范围从本地区开始,到跨地区,再到全国性,然后到国际性,最后到全球性。在各个层次和阶段,保持关键服务活动能力超过竞争对手。(5)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和技能从硬技术转向软技术,例如,融资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文化能力、品牌能力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企业已把组织结构、管理、控制和协调机制纳入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要素。另外,经营的领域与范围也从单一过程转向多个阶段,从单一产品到多种产品,从单一行业到多种行业等。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构成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把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隐含的理论思想(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应用于企业实际,勾勒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致轮廓。其要点包括:(1)从企业产品角度看,企业的核心产品是什么;从企业技术角度看,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的核心文化又是什么。(2)在上述三大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力――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要素。(3)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是发展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能力。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在上述三大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需要进一步理清下列的思想认识:(1)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本身如果没有质的不同,没有独特性,就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其核心能力只能体现在生产产品的能力上,表现为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一系列要素的有机整合能力。(2)企业的核心业务,不等于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中一定存在着核心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只在核心业务中存在,与企业相关的业务领域中的技术、服务等都可形成、发展为核心竞争力。(3)企业的核心组织,不等于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有效的整合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基层组织,只有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并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就不存在核心竞争力问题。企业业务有主体业务和辅助业务之分,现实中可相对独立运作,但不能完全把它们割裂开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就蕴藏在主营业务与辅助业务的协作关系中。因此,对企业进行重组改制和改制分流时应考虑企业业务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标志:一是原有核心能力的不断巩固提高;二是不断有新的核心能力产生;三是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科学部署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或已将生长点培育成核心能力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战略重点就转向到如何在企业内部部署核心能力,即通过资源分配来提高核心能力的水平,其中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分配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核心能力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拥有量,即携带核心能力“基因”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二是转移速度,指上述人员转移到新领域的难易和快慢程度。因此,在企业结构相对稳定情况下,人才的跨部门、跨业务、跨单位、跨岗位流动是部署核心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将最出色、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最为重要的业务工作部门和最有前途的新兴发展领域,开办一系列讲习班和研讨活动,鼓励或创造条件让这类人员不断学习,相互交换新的想法和经验;注意把人才相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建立在企业全系统范围内分配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

第二,不断获得新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具有成长性,它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不断获取新的核心能力就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恒久性的课题。新的核心能力是相对于企业已拥有的核心能力而言的,它不仅可以使企业核心能力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可以防止某些核心能力因不能适应环境、技术、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成长能力不足问题,使核心能力与新的经营领域开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新的核心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对现有核心能力与现有经营领域(主要产品)进行矩阵分析,寻找出新的发展空间,找到新的空白领域,为未来成长做好准备等。

第三,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必须清醒认识到核心能力是极易丧失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它的形成和获得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注意保护或保护不当,极易丧失。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核心竞争力,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是保持核心竞争力领先地位的前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尝试:向业务部门负责人委以跨部门管理特定能力的权利,并对这些能力的发展负责;定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投资和提升,以及加强对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和技能的开发计划进行研讨;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竞争对手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必须将保持和保护核心竞争力的观念植入每位企业员工的头脑里,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目前,无论是外部市场环境,还是内部经济条件,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机已经成熟,形势紧迫而又企业急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回归主营业务,构建自己的优势,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从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出发,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要通过重组改制来完成和实现,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发展又为重组改制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使我们寻找到一条既能摆脱因业务收缩所带来的增长压力,又能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佳途径。总之,核心竞争力的有无及强弱对已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我们深信,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高效发展最有效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潘焕学,等.构建我国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2]梁永乐,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构建[J].现代企业,2006,(1).

[3]蒋敏之,等.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J].北方经济,2006,(2).

[4]查尔斯,汉普登・特纳,著.徐联恩,译.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5]普拉哈拉德.企业的核心能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6,(16).

第4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期货公司 套期保值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企业竞争能力思想的提出,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在这本书里,斯密提出了企业内部分工决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思想。斯密认为,分工意味着某些企业专门从事某一行业、某一产品的生产或销售,从而能形成比别的企业更强的能力。随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认为企业之间内部能力的差异与企业专业化分工密切相关,而企业内部能力源于企业内部职能分工中的知识积累。

1933年,罗宾逊夫人与张伯仑提出了“产品差别”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每个生产者的产品由于在价格、品质、商标、包装、商店的位置、经营方式、服务态度、信誉等方面的不同,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别,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包括产品价格的竞争,还包括其他方面差异性的竞争。他们认为,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产品之间的差别可视为企业之间的差别。有差异才有竞争的可能,“企业异质”不仅是竞争力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竞争力问题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竞争力就是研究企业之间的差异。有了罗宾逊夫人与张伯仑的“企业异质”思想之后,有关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才真正得以展开。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普拉哈拉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哈默尔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被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形成的标志。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他们把核心能力当作一组相互关联的技术、知识、能力的集合体,认为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巴顿(Barton)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仅仅强调核心能力“独一无二”、“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无助于人们理解这种能力,而应该把核心能力定义为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从四方面加以衡量:一是组织成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企业的专有技术和员工掌握学习科学技术的能力;二是企业技术系统之中的知识,即组织成员知识的系统合成,如工艺流程、数据库和产品设计规则等;三是管理系统,企业管理制度影响员工创造知识、学习知识的途径和热情;四是价值系统,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际上贯穿以上三个方面,这些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继承性又与核心能力的继承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巴顿指出,“核心能力的优势之一在于其独特的继承性,这意味着不易为将来的竞争对手所模仿”。

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是珍贵的)、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难以替代(没有战略等价物)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套期保值理论的演变

在期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套期保值的理论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迄今为止,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套期保值理论:即,传统套期保值理论、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和现代套期保值理论,本文将就这三种理论分别展开分析。

(一)传统套期保值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和希克斯(Hicks) 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套期保值理论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期货交易中的套期保值是指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方向相反而数量相等的交易头寸,由于商品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受基本相同因素影响,两种价格的走势基本一致,在期货合约到期时,套利行为将使商品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趋于一致,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市场的利润来弥补另外一个市场的损失。传统套期保值理论认为,套期保值者的目的不在于从期货交易中获取利润,而是要回避现货价格的波动风险。

(二)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

投资者一旦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则面临的不再是基础资产绝对价格变动的风险,而是面临基差风险(basis risk)。在任何交易日,基差等于现货价格减去远期合约价格。由于基差的存在,投资者在期货市场的获利不一定能完全弥补现货市场上的损失。

为克服基差风险,美国人沃肯(Working)于1960年提出了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该理论是指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由套期保值者确定协议基差的幅度和确定选择期货价格的期限,由现货市场的交易者在这个时期内选择某日的商品期货价格为计价基础,在所确定的计价基础上加上协议基差得到双方交易现货商品的协议价格,双方以协议价格交割现货,而不考虑现货市场上该商品在交割时的实际价格。基差交易的实质,是套期保值者通过基差交易,将套期保值者面临的基差风险通过协议基差的方式转移给现货交易中的对手,套期保值者通过基差交易可以达到完全的盈利或保值的目的。沃肯强调套期保值的核心不在于能否消除价格风险,而在于能否通过寻找基差方面的变化或预期基差的变化来谋取利润。

(三)现代套期保值理论

约翰逊(Johnson)和艾丁斯顿(Ederington)最早提出用马克维茨(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来解释套期保值。他们认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必须计算合适的套期保值比率(hedge ratios),即计算为每单位现货资产进行套期保值所需的期货合约数量。具体方法是选择使套期保值头寸净利润的方差最小的合约数量,以使收益风险最小化或者效用函数最大化。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的比率是可以选择的,最优套期保值的比率取决于套期保值的交易目的以及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而在传统套期保值交易中,套期保值的比率恒等于1。

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套期保值的涵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套期保值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在期货市场建立一个与现货市场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交易头寸,而是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作为一个组合投资,在风险最小化或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考虑现货市场头寸与期货市场头寸比例的优化问题。因而,进行高水准的套期保值往往需要事先制定详尽的方案步骤,在实施中还要适时调整,提高所需要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

基于现代套期保值理论的我国期货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普拉哈拉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哈默尔教授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公司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并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

当前我国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仅限于经纪业务、投资咨询和培训服务,还不允许开展期货自营、期货资产管理、设立期货基金等项业务。就经纪业务而言,期货公司实质上起到交易通道的作用,即把客户的买卖指令通过计算机交易系统传输到交易所。提供交易通道,是期货公司最基础的服务。该种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表现于公司的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可靠、营业网点的数量、营业部装修的档次等硬件条件。期货公司采用更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增加营业网点数量、改善营业部的室内环境和条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客户,增加公司的竞争力。

期货交易手续费高低,是客户在选择期货公司时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手续费价格战略,也成为我国期货公司惯用的方法。但是,长期的低价恶性竞争已经使期货公司出现交易量增长的同时手续费收入却下降的局面。现在期货行业的手续费已经降低到无可再低的地步。所以,从上述情况来看,如果只靠降低手续费,则不能形成期货公司的核心优势。

期货行业是专业化和复杂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投资者需要的不仅是交易通道服务。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是为了回避现货商品价格波动风险或获取投机利润,因此手续费高低也不是投资者的核心考虑所在。现今的投资者往往对高水准并且个性化的信息提供、投资咨询、培训指导、套期保值方案设计、风险管理等服务有强烈的需求。

影响期货价格的因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进行期货交易需要的信息量庞大而繁杂。不论是个人投资者、企业客户,还是在期货公司开户的私募或公募基金,都可能需要期货公司及时有效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并迅速传递给他们。初入市的投资者,一个新品种上市时,投资者也需要期货公司提供高水准、专业化的咨询和培训。

现代意义上的套期保值早已不再简单地在期货市场建立一个与现货市场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交易头寸,而是要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作为一个组合投资,在风险最小化或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要考虑现货市场头寸与期货市场头寸比例的优化问题。现货生产和贸易企业因为缺乏专业的期货知识和期货人才,往往需要期货公司为其事先制定详尽的套期保值方案步骤,在实施中还要适时调整,在套期保值结束后要对该期货公司的方案设计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取得的最终效果进行评估,以决定是继续合作还是改换其它期货公司。

因此,一个期货公司的竞争力虽然体现在研发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技术水平、规范程度等多个方面,但是,竞争力的核心应该是期货公司的研发能力,即通过为客户提供高水准、专业化的套期保值方案设计、投资咨询、培训指导等项服务,为客户带来增值回报的能力。基于此,国内很多大型期货公司已经成立了期货研究院,比如中期研究院、永安期货研究院、中大期货研究院等。这些期货研究院专门负责品种走势研究和套期保值方案设计,并定期向各类投资者寄发研究报告或期刊。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徐飞.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黄.期货套期保值决策模型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7)

4.[美]弗兰克・K・赖利.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

5.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从国际比较看中国选择.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6(5)

6.易远宏.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我国证券市场影响的研究.特区经济,2009(3)

作者简介:

第5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众说缤纷,但是其内涵是基本保持一致的,即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逐渐形成和本企业经营特色相符合的精神、理念,同时,把这种精神理念统一于企业形象、管理理念、规章制度、企业行为等方面。

企业文化的内涵,学术界一般都是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物质文化。包括企业的员工生产制造的产品文化、企业各类物质设备设施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表层性质的文化,以物质形态予以体现,具体还包括研发产品、生产服务、技术设备、生产环境、企业建设、产品设计、企业宣传、产品包装等方面。精神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中创造、形成、符合企业经营理念和特色的观念、思想、意识等,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关键,同时也是物质文化的上层建筑,精神文化具体包含了企业道德、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目标以及企业氛围等方面。制度文化。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效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奖励制度、领导制度等方面。行为文化。企业的创新研发、生产经营、宣传营销、经营管理、社交活动、人际沟通等都需要付诸行动,通过行为予以实现,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这些通过行为来表现企业特色的行为就成为企业的行为文化。

企业文化是和企业的生产相统一的,是和企业的实际经营保持一致的,它一旦形成,就会具体以下的特点:首先,创新性。现代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这也是目前企业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其次,经济性。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其经营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其本质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经济性特点。企业的创新、管理、生产、宣传等方面都贯穿了这一特点,从而保证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最优化的资源创造最大价值的效益,使企业的经济性有效的得以体现,并不断完善。再次,人本性。企业的研发、生产、创新、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员工是企业长久发展的灵魂和支柱,人在企业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现代管理思想都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大到国家的管理,小到团队合作,可以说,对人的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企业在经营中重视员工,以员工为主,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员工,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定会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最后,稳定性。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代表企业的特色、理念的上层建筑,是企业逐渐累积、不断沉淀、反复完善的结晶,是对企业全方位的阐释和解读。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必胜的法宝,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在企业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创新发展而来的,是企业竞争力和关键能力的综合。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由于企业的内部资源有限,因此,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优势,需要集中精力于企业的核心工作,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收益,这也符合“二/八原则”的核心思想。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和成本、人才、技术、设备设施有关,和企业的资源更是密切相关,其聚焦于企业能过集中有效的资源应用于企业特有的技术和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独有的特质,是别的公司无法比拟的,也最能彰显企业的文化,最具创新性、人文性和震撼性。

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企业一般竞争力的统领。因此,不同于一般竞争力的浮动性,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一定时期的优势,赢得顾客的信赖,占据更多的市场,获得有效的收益。其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投入较大比例的资源于核心业务,其核心业务一般集中于几个重要的领域,保证企业能在这少数的领域里占据竞争的优势。作为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势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才能在少数领域内获得领先,以此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价值,战胜竞争对手,从而提供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和价值。再次,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性。作为企业竞争中的关键,它具有独特创新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它的知识性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特有的创新技术,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和依托。最后,核心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创新,市场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以此来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竞争的优势,保证企业的与时俱进。但是,不论如何变化,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不会改变,那就是同时具有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稀有性、独特性以及客户满意性,只有具备这几个要素,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完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不断完善其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二者是相辅相成,能更好的促进企业长远战略性发展的。因此,如何不断完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尤为重要。

综上,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逐渐完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企业文化的人本性决定了企业要以人为本,不管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中,企业都要时刻关心员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信任员工,以员工的发展为宗旨,开发人的创新竞争、主动精神,深刻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从而也能在核心竞争力中得以体现人的价值。其次,企业要不断完善其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塑造有特色的企业品牌,使企业在社会竞争中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再次,企业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制度管理上鼓励创新,物质、精神层面要奖励创新,理念层面要提倡、理解创新,为企业的创新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后备支持。而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建立在企业创新文化的基础上的,进而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企业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和相关培训,注重企业的学习力,保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

四、结论

第6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核心竞争力 提升 途径

一、引言

当前,我国银行业逐渐全面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我国银行业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并且是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筹集者和供应者。面对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环境和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构建与保持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并取得竞争优势,继而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由于商业银行不受生产技术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限制,它所需要的主要是社会信用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由此导致银行业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所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又不同于一般企业。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日前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不良资产率较高,经营效益水平较低。如何借鉴一般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分析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全面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从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影响要素出发,并建议通过内、外两种途径来培育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前者是在企业内部通过长期的自身知识积累和知识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后者是从外部并购具有核心竞争力或具有相应资源的企业,通过有效重组或战略联盟来提升。

二、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核心竞争力水平低下是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起点:制定战略计划与提高战略决策能力

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在做战略决策时,应改变传统的那种仅从个别产品和市场角度出发的作法,而应该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通过制定发展战略,推行一套适合“我”的游戏规则,知彼知已,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寻找潜在优势。为了提高银行收益,除了集中于银行目前的资产负债项目上以外,银行家应具有战略眼光,敏锐地意识到该行业性质及未来发展趋势。这要求银行管理者正确评估雇员的素质、提供的产品、市场政策,及本银行过去的经营业绩,从而制定商业银行正确的发展战略。

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要树立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营造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商业银行的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存在于每一个业务和环节。其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范围上,主要侧重于信用风险的识别、估算和控制,对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重视不够。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s(ERM)是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它可以大大改进风险一收益分析的质量。同时,我国银行的风险量化管理普遍薄弱,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风险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的介绍和引入阶段,在实践中我国银行还尚未采用。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采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计量水平,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

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加快金融创新

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与扫除思想障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论认为,任何较为先进的管理诀窍和技术优势都是有一定寿命的,而具有较高层次的意识、信念和行为方式才可保持持久的竞争力。业务上,要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同时,要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将产品与银行形象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是要进行持续产品创新与保持品牌优势。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必然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存在品种少、规模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中所占的比例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金融产品创新以负债类为主,资产类与中间业务较少,创新结构失衡;创新的技术含量不高,适用性弱,效益低等问题,如何从体制、管理与技术等方面予以完善,以保证金融产品创新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第三,要加强管理创新与形成整合优势。市场竞争,企业竞争,说到底是管理上的竞争。管理是企业最主要、最基础的竞争实力,一切生产力要素依靠管理有机地组合为一体,就能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入世后市场竞争更为激励的挑战,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内部条件是不一样的,用什么样的管理最有效最有益,各层管理者都必须思考和实践。要在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采购和营销等各项管理中不断革旧创新,并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

4.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要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彻底破除“官本位”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树立起以人本管理为基础的人力管理新观念,强调员工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在业绩考核上执行的目标管理方式,这种目标管理方式要求银行每年年初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目标体系,然后主管与下属进行有效地沟通,确定个人的工作任务和日标,签订工作任务说明书,年终则根据签订的任务书对员工进行评价,并对员工进行指导和训练,改善员工的个人绩效。

第三,要合理、科学配置人力资源。要重视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给予每个员工施展个人才华的足够空间,尽可能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提供教育培训或锻炼积累经验的机会,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努力使人成为推动自身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

5.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第一,要培育一种独特的、适合国际竞争的企业文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形成自身独特的适合国际竞争环境的企业文化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第二,要培育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企业文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第三,要培育一种积极的、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商业银行对内将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对外将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和提升其企业形象,因此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第四,要培育一种以客户为中心、诚信至上的企业文化。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竞争的核心是就是争取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多盈利项目的服务权。商业银行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条款更应该人性化。第五,是要培育一种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商业银行要融团队协作和充分激发个人潜能为一体,形成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就有创新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为主要的资本,成为促进生产力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成功商业银行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就有创新性。

三、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1.并购

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京三菱银行等世界先进大银行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经验告诉我们,并购也是银行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外部并购重组可以有效的培育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施蒂格勒在考察美国企业成长路径时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银行间的并购重组是商业银行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第二,核心竞争力的独创性和难以模仿性,并购同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利于减少、消除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并购具有核心竞争力或具有相应资源的企业后,再进一步重组,也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第三,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大大降低时间风险、竞争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等一系列不利情况的发生机率。

2.战略联盟

所谓银行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银行之间或银行和其他企业之间,为了达到获得先进技术、占领新市场、共享资源等目的,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疏散型网络组织。银行战略联盟是商业银行寻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性选择,是合作竞争时代商业银行成长的有效策略。组建战略联盟可以从四个方面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能力互补;获取学习机会;降低风险、获得规模经济;避免恶性竞争等。通过战略联盟,国有商业银行可以获得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建立战略联盟的过程中要谨防形成对外资银行的依赖,应该通过合作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amey, J.B.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1991

[2]C.K. Prahalad & G.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 1990

[3]Gary Hamel,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1994

[4]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l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2), 1994

[5]陈洪转: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4

[6]黄苑:全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西南金融,2001(11)

第7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定义

美国学者 Howard(1995)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能力。我国学者刘慧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相对竞争优势。

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相对于非高职学生来说,其在获得、保持、胜任和变换工作能力上战胜对手和满足社会的竞争优势。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二、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思想品质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这四个基本要求。

1.思想品质竞争力

思想品质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灵魂,是高职院校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正确态度,面对困难挫折的平稳心态。它是就业竞争力的意识形态部分,是高职学生在就业观、择业观上的集中体现。它包括正确的就业观、崇高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合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自信等九个方面。

正确的就业观是顺利就业的第一步。崇高的职业理想是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人们在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而确立的奋斗目标。爱岗敬业既是一种端正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诚实守信是所有品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人必须严格遵守的生存、处事原则。任何单位都需要有能力的人,但那种既有能力又有诚信的人,才是用人单位最想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做到遵纪守法是对每个步入职场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具备团结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无私奉献是一种对事业忘我的全身心投入,不期望等价的回报和酬劳,而愿意为他人、为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吃苦耐劳是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面对艰苦生活的乐观精神和意志品质。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拥有非常的自信才能成就非常的事业。

2.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学生获得、保持、胜任工作的主要实力,是高职毕业学生进入职场的“敲门砖”,是完成特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系统的专业文化知识、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持续的学习发展能力、突出的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自主创业能力等五个方面。

系统的专业文化知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的必备条件。熟练地专业操作技能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熟练地专业技能操作成为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是高职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和技能体系,成为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高职学生为企业带来新创收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具有创业能力,即便是毕业后不能马上踏上创业之旅,但在其就业岗位上也会彰显出就业竞争力。

3.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是指高职学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岗位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总和。它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是胜任工作和今后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学生基础竞争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洞察问题能力、抗挫折能力、身心素质等六个方面。表达能力是指借助于各种方式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工作思路用适当的方式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处理好这些关系,做到既不损害有关原则,又能促进事业的成功,这是高职毕业生应该努力学习的一种能力。

岗位适应能力是指学生随着岗位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洞察问题能力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洞察力是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洞察力对事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做一个坚强、勇敢的职业人,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完成顺利工作的的基础。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高职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好坏,并作为招聘人才的一项基本条件。

4.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是通过思想品质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发挥优势作用,是评价考核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不同时期人才的重要标准。

社会环境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保障。高职学生应充分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熟悉就读学校的发展前景,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最核心环境,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管教方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子女未来职业的期待、父母的职业身份和父母的榜样作用等等内容,也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第8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关键词] 国际工程承包 核心竞争力 构成要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世界贸易往来逐渐快步走向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相互作用下频繁,各国的贸易能力在相互影响下加强,各国经济逐步开放,贸易壁垒大幅度削减。目前我国正逐步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削减关税、减少保护等措施,使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日益加深。当前对外贸易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从传统的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国际工程承包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际工程承包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与升级发展。其突出的特点是:模式不断创新发展,产业分工体系深化,国际承包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日益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重视工程安全和绿色建筑,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使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承包商及双边和多边金融机构越来越认为最低价中标的竞争模式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正呼吁建立一个透明、高效的投标程序,确保只有那些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项目的承包商才能通过资格预审。一些国际上大的承包商已经开始从单纯的承包商角色越来越多地向开发商角色转变,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移,使得国际工程承包的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这种产业分工体系深化的意义将十分深远,它拓宽了国际工程承包高端市场的广阔前景―开发工程项目、投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之后,核心竞争力理论很快成为全球关注的研究热点和实践问题。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之所以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是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分不开的。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规模与价格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赢得持续的领先优势,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长期制胜的根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一经提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针对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理解。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调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这是核心竞争力最初意义上的定义,以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区别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2.强调持续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要素,保持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需要企业源源不断的竞争力来支持。

3.强调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这一理论的代表者是麦肯锡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企业各环节的配合,包括技能、文化、人力等。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突出强调多种资源形成的综合优势,并且要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价值。

4.强调能力性。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时提出了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夺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有效整合生产要素的能力等。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的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真正构成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等资源的总称。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尤其重要。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获得的基础,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定者、执行者、创新者和评估者。

2.创新能力。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熊皮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战略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战略。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源泉,企业只有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3.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包括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推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企业系统的优势,产生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从而把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

4.品牌价值。品牌是决定市场竞争的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以及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下,品牌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5.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企业成员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它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和组织形式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的资源和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研究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从1979年发展到现在,虽然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大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关键的一环,而正确认识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就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行业特点,组成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产品的开拓竞争力。工程承包业务是一项集设计、施工、设备、劳务等多项资源为一体的工程,产品没有可替代性。如果要在工程承包领域进行业务扩展的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进直接产品,不是被动地跟着市场建设项目生产所需产品。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另一个重要行业特点就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同时还需要带动相关产业或地区的发展。因此注重产品的开拓竞争力是树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2.业务的关系竞争力。工程承包业务的顺利完成,不仅依靠于企业自身的执行力,而且还有赖于工程实施环节中各个合作伙伴的执行能力和配合程度,因此良好的关系营销竞争力是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合作领域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合作伙伴,一类是供货方,一类是买方。

就供货方来说,合作的关键要素体现在价格方面,供货方的价格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而供货方的配合程度也将影响工程的进展速度。就买方来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所在国多是发展中国家,项目业主多是代表项目所在国的政府部门。这些国家多是经济实力不强,普遍缺钱,需要援助,但具有一定的资源,而中国的国内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目前国家采取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将对外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等业务与境外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市场换资源”、“工程换资源”、“贷款换资源”等途径,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

3.资金的融资竞争力。由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自身的实力不足和金融支持体系的不完善,融资条件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二是对外承包工程的传统市场主要在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其政治、金融和商业风险都较高,承保条件要求高、保险费率高,加重了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成本负担。三是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为国外大型工程项目融资,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了企业再融资的能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汇率风险。

为实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尽快突破融资瓶颈,扩大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的产品和程序,更好地满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要积极探索适合国际市场的融资渠道和担保方式,尤其是应积极探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所通行的项目融资方式;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尽快建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积极推动国际承包工程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展项目融资渠道。

第9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我国的民办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多年的恢复与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中国民办高校学生人数达500万人。可见,近几年的民办高校呈现出高速的发展趋势,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高校竞争中获得优势,是民办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1.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迄今为止,竞争力理论研究被公认的有两个:一是哈佛大学麦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研究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竞争力被归纳为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能力。1990年,美国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把核心竞争力真正引入我国教育界,是2006年,曹勇安所提出的,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能力。据此,本文得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民办高校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获得独特的不易被竞争者模仿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使得其获得良好的持续的发展趋势的综合能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是民办高校在常年的发展过程积淀而成的,有价值含量,无法模仿,具有稳定性和长生命周期。

2.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的,是各种资源的整合,由一系列要素组成,首先需对核心要素进行识别与确定。

(1)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也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有了好的教学质量,才能使得民办高校立于不败之地。

(2)特色。民办高校是否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在招生过程中是否能吸引学生起到关键的作用。要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特色,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样才能领跑市场。

(3)师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不可置疑,师资是民办高校重要的资源之一。优良的师资是办校的前提,师资的质量将会决定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

(4)就业。就业是民办高校发展之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检验民办高校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学生就业率。

(5)管理。民办高校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将无法凝聚办学资源。不断创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能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与效益,使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经济效益,赢得社会认可,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的现状

1.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模式

纵观目前存在的民办高校模式,我们可以从其资金来源上与运作方式上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下面常见的模式:

(1)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在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民办基本都是这一模式。这一模式是指民办高校主要是依托学费作为资金来源投入学校教育事业。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校一开始资金有限,无过多的资金投入初期的建设,主要借助学生缴纳的学费,走低成本运作。该办学主体资金实力小,多为一些民间组织,如协会。

(2)以产养学模式。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大型企业,集团或个人注资民办高校,取得充分的资金来发展民办高校。该模式的特点是,初期通过自有资金创办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一些大企业,大集团成为新股东,从而获得丰厚的资金来维持与发展民办高校。其最大的优点是,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可以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与管理体制,形成一所高标准的民办高校。

(3)资本联合的股份模式。该模式属于合资办学的方式。模式的特点是,投资者以股份的形式投入资本,并进行教育办学模式,有多个投资主体,以投资金额与学生学费,作为运作资本,以合同方式集资创办的民办高校。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能解决民办高校启动资金困难,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运用,做到资源的高度整合,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重要的模式之一。

(4)教育集团连锁模式。这是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联合体,统一对其成员院校及教育产业机构进行经营管理。该模式属于股份制的教育企业,把教育市场化,拓展教育资金的筹资渠道,解决教育资金大难题,是民办高校发展历程中一大新创举。

2.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的高速发展,民办高校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一些民办高校不断扩张,在追求办学效益的过程中,忽略了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与办学体制的培育,导致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低,学生能力差,就业率下降,学校发展存在困惑。民办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如下:

(1)办学资金有限。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学费,非常单一,采取的是最早期的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导致基础设施缺乏经费的投入,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有限的融资渠道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

(2)办学缺乏特色。一些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非常不明确,市场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过旧,专业设置未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缺乏特色与优势。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出现传统教育道路,教育模式重知识轻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