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普说明文 竞赛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24-02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不少科普说明文,这些文章内容生 动,文字浅显,选材多样,它们承担着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科学知 识,树立科学观念,进而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任务。如,课文《太 阳》、《神奇的克隆》、《水上飞机》、《麋鹿》等。与记叙文相比, 说明文没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没有抑扬顿 挫的情感,除了说明方法外,课堂教学的亮点不多,但它也有自 己的特点: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小学阶段的孩子热 爱科学,求知欲旺盛,争强好胜,喜欢探究,喜欢参与比赛,尤 其喜欢观看《幸运 52》、《开心辞典》等节目,我从中受到启发: 能否转变教学方式,创设鲜活、生动的竞赛情境,调动学生学习 的热情,提高说明文课堂学习的效率呢?思路一变,眼界大开。 用竞赛法教学说明文,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教学效果良好, 具体做法如下:
一、悉心备课,储备资源。
老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全面了解文章所讲的知识点,查找相 关资料,力求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与前瞻性,尽可能多的占有相 关知识资源,为出好题目做准备。同时,老师储备相关知识的丰 富程度,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二、发动学生,充分准备。
1.在解决了课文的字、词等基础环节后,向学生安排竞赛 事宜,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以文章为基础查找相关资料。
2.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分好参赛小组,一般分为 4~
5 组,每组 5~7 名学生为宜,选拔小组长,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小 组命名,并做好充分准备。此时,学生已进入角色,跃跃欲试, 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三、围绕重点,巧妙设题。
1.出题要围绕课文双基,适当拓展,一般以 30~40 道题为 宜,时间定为一课时,不宜太长。
2.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和对抗题等类型,各 题型之间难易呈梯度分布。
3.多种方式设题,以增强竞赛的趣味性与教学实效。如,
①绘画题:请画出齿鲸的水柱。――《鲸》;②朗读体味题:请 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说出你有什么体会?――《只有一个地 球》;③解说题:请学解说员的样子,向观众介绍水上飞机的外 形、种类与用途。――《水上飞机》;④合作题:小组成员模仿 须鲸睡觉的情形。――《鲸》;⑤能力拓展题:请提出保护地球 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不少于三条)――《只有一个地球》等 等。总之,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效地接受知识,以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
四、精心组织、推向。
这时,我们精心导演的好戏就要上演了。小演员们也是各就 各位、摩拳擦掌,教学成果的优劣全在这一环节。
1.选好主持人、记分员、仲裁等,提前培训。主持人控制 着竞赛的节奏与气氛,要对题型、答题要素、相关知识等了如指 掌。可由班长或课代表担任;记分员负责核分、报分、计时、督 察等责任,可指派班内威信高、同学们信任的学生担任,仲裁最 好由老师亲自担任,在有疑议的地方作出裁决、给予正确的答案。
2.适当美化黑板,如板书“《新型玻璃》知识竞赛”等字样; 宣布比赛规则,必答题由组员单独完成;抢答、风险题由小组成 员合作完成;抢答题犯规必须扣去相应的分数;风险题的难易等 级由各小组成员斟酌选择。这时,知识竞赛就可以在同学们的掌 声中开始了。
3.题型适当轮换,以控制竞赛节奏,调控赛场气氛,逐渐 达到,一般可按必答题―抢答题―必答题―抢答题―
风险题的顺序进行。注意各组机会的均等,做到公平、公正。
4.中间环节,教师应适当点评。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及 时表扬答题突出的学生,鼓励暂时落后的小组。如果能够辅以适 当奖励,相信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会更高,将课堂教学推向。 经过笔者的反复尝试,用竞赛法教学说明文受到了学生们热
烈欢迎,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到竞赛中,调动了学习的积极 性,让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直插说明文的精髓深处。
(2)创设了灵活、高效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紧张、 欢乐中学会了知识,兴奋点强烈,印象深刻。
(3)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认真预习,自觉查找 资料。
(4)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化了纪律意识(如按规则 答题)、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
每学期的说明文教学,我们均采用竞赛法,学生的兴致很高 涨,甚至主动要求知识竞赛,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在继续 进行探索的同时,也应防止以下两种倾向:
1)防止为竞赛而竞赛,明确形式为内容服务,方法为目的 服务的原则,采用竞赛法学习说明文,只是为提高教学效率,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益尝试,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2)防止竞赛成为少部分学生的激情表演,大部分学生则成 为观众。为此,教师在设题,制定规则时,应面向全体学生,适 当平均机会,均衡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成功 的体验。
附:《麋鹿》知识竞赛题
一、必答题
1.写词语
(1)林茂草丰 (2)惨遭厄运 (3)悄无声息 (4)漂泊 不定
2.解释词语
(1)销声匿迹 (2)独一无二 (3)惨遭厄运 (4)颠沛 流离
3.回答问题:
(1)麋鹿生活在怎样的自然环境里?
(2)( )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3)姜子牙是哪部作品里的人物?
(4)麋鹿的外形怎样奇特?
二、抢答题
1.判断题:
(1)鹿是的麋鹿一种。( )
(2)雄麋鹿的角比较长。( )
(3)雌、雄麋鹿的体型一样大。( )
(4)麋鹿的繁殖能力很低 。( )
2.简答题
(1)麋鹿是一种( )动物?
(2)( )年,39 头选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
(3)雄性麋鹿( )岁时发育完全。
(4)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 250 千克左右,这里运用了什么说 明方法?
三、风险题
10 分:
1、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超过( )头;
2、“四不像”是指什么动物?
3、画一只麋鹿的角。
4、( )年前,我国就有麋鹿的记载。
20 分:(至少答出 2 点)
1、感情朗读第 4 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雌、雄麋鹿的体形有哪些区别?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你还知道哪些珍异动物?
30 分:(至少答出 3 点)
1、为什么说麋鹿是珍异动物?
2、模仿解说员解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3、你对保护麋鹿有何建议?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注:分为 4 个小组,设置 32 道题目。)
参考文献
1 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9.1
2 王光祖、杨荫浒. 写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1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在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从实际出发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我在上《三峡》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游过长江三峡吗?很多同学说,没有到过,那我就说,你们想不想去游玩啊?他们齐声都说:“想”(学生顿时来了劲,各个跃跃欲试),那么今天我们就请郦道元为我们当导游,乘坐“长江三号”游轮去游三峡喽。就这样一场生动的导入就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试分析这个导入,我采用游玩这种方法对学生极具吸引力,也很快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课堂,促进了教学的流畅性、生动性和效率性。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青少年有很强的好奇心,生动良好的情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因此,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乎一节课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创设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就十分关键。
例如,我在上《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先播放歌曲《懂你》,请学生听后谈谈:“歌词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表达的情感好不好?好在哪里?”“这首歌与所学的课文有联系吗?”…由这些话题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与课文相配,让学生更深沉的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置学生于主体地位
在教学时,确定好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告诉学生后与学生共同决定是学生自己学还是老师讲,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愉快,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可以互相交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论对与错。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平等相处。亲师就是信其道。
例如,我在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因为这一课是说明文,我首先提问:1、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2、大家知道介绍一座桥怎么写?要运用哪些方法?学生回答不出来,然后我再介绍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说明文的定义、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然后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课文。
四、给学生足够自我表现的机会
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学生的在语文课堂上不会参与,不习惯参与。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脑的习惯,教师要发挥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创设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例如,在语文上,我搞了一个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或讲故事,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一上台就脸红,说话声音很小,跟蚊子叫差不多,有的学生说话都语无伦次了。尽管这样我也让他们讲完、说完。经过几次训练,这些同学的胆量大了,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话也说得流利了,而且还会声情并茂的说,这样在课堂上讨论问题和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多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五、激励学困生
【摘 要】阅读,是一种运用;表达,也是一种运用,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在“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中,“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是一切有效教学的三大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科的一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思考、表达”这三种能力的迁移和运用,即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发现言意融合的妙处、发现语言问题,等等,习得阅读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并把这些习得有效地加以迁移运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能力,这才是有效课堂所应走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运用;迁移;语言文字;方法;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124-02
新课标描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运用;表达,也是一种运用。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思考也是一种运用。余文森教授指出:在“能力导向”的有效课堂教学中,“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是一切有效教学的三大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科的一般能力。”阅读教学更应该着力培养这样的核心能力。那么,一堂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如何去落实这样的能力培养,如何检验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否卓有成效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思考、表达”这三种能力的迁移和运用,即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发现言意融合的妙处、发现语言问题,等等,习得阅读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并把这些习得有效地加以迁移运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能力,这才是有效课堂所应走的最佳途径。
一、立足阅读的运用,迁移“读”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挖掘出核心训练点,教给合适的阅读方法,然后再依托这样的训练点,立足今后课外阅读的运用,向学生推荐类似的阅读材料,运用相同的阅读方法加以拓展阅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刷子李》这一课时,依据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抓住
关键词 句充分感知人物形象,明确了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在学生惊叹于冯骥才大作家高明的写作技巧和精妙的语言表达时,笔者相机出示了同样出自他手的《泥人张》片段,引导学生运用课中抓“
关键词 句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阅读,经过自学讨论,进一步感受作者刻画人物手法运用的精妙。到此,阅读还没结束,笔者还向学生推荐了原著《俗世奇人》,引导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去阅读该书。这样,通过抓住文本与课外读物的联系点,全面辐射,巧妙迁移,延伸课外,阅读课堂又怎能不充满魅力呢?
二、立足表达的运用,迁移“写”的训练
阅读吸收是主体思维的内化活动,内化得怎样,要通过外化出的语言来表现。读写结合正是这种从“内化”到“外化”的有效桥梁。那么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写?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年段及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表达特点,找准训练点,找准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巧抓时机,立足表达的需要,迁移写的训练。
1.语言形式的迁移。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语言形式的迁移包括句式、段式的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复说”句式,等等,既有形式感,又有较强的表现力的句式。段式仿写对象为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句、段式仿写的理想状态为:初仿不脱离文本的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语言感悟;二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境,达到运用的目的。
例如,教学《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第十七自然段:“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这是由“愿意……就……”句式组成的排比段式。教学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到祖父园子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由、快乐,之后,笔者再让学生思考除了文中提到的,祖父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是快乐、自由的,用上“愿意……就……”句式来说一说。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自己在哪里也感受过这样的自由快乐,让学生运用“在( )也是自由的。( )愿意()就( );( )愿意( )就( )……”的段式结构写一段话。像这样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迁移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2.写作方法的迁移。写作方法即是作者写作时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借物喻人、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咏物抒情,等等。写作方法似乎是种表达方法,而实质却体现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时,应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体会这种写作手法在表情达意的作用,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了不起”,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方法”。而文中对儿子的勇敢和富有爱心却只有寥寥几笔,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练笔的空间。笔者让学生充分研读作者表现父亲“了不起”的重点句段,领会了细节刻画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后,让学生想象:废墟下,当黑暗和恐惧笼罩着被埋压的孩子们时,阿曼达他们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6小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会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等细节写一段话。这样依据训练目标,从写作的角度迁移写法,既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真正从内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又能巩固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手法,在实践的语言运用中提高写作能力。
3.写作体裁的迁移。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只要转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以互相迁移转换。例如,学了剧本《半截蜡烛》,就可以依照剧本的写作形式把学过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改编成剧本。学了《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等童话故事,了解了童话故事的写作特点后,让学生试着把《鲸》、《新型玻璃》等说明文改写成童话,等等,这些语言实践是扎实有效的,也是实用的,能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对文本的形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立足思维的运用,迁移“想”的训练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量无边的人。”温儒敏教授在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讲到阅读的重要功能是促进思维的发展。余文森教授也指出:思维是可教的。思考方法从具体层面上讲,主要是分析思考法、综合思考法、聚合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发散思考法、聚合思考法、逆向思考法、联想思考法、形象思考法、想象思考法等。为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经验,且迁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例如,学习了古诗,依据诗意和插图,让学生想象画面,改写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还有续编故事,利用文本的空白想象、补充等,读后引导学生利用联想思考法训练他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并加以迁移运用。
又如,学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课后,笔者设计了“1+1=?”的游戏,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运用在本课中习得的思维方法(发散思考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答案:从数学角度上看等于2;从汉字角度上看是:“王”“田”……从拼图的角度上看:是兔子的耳朵、燕子的尾巴……进而让学生利用推理的方法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学生们感悟深刻,感概不已,最后,笔者让学生模仿本课的写法,以《1+1的启示》把游戏的过程写下来,学生们有感而发,写出来的文章也充满智慧的灵光。
1.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提升的迫切性
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更使得国民的社会生活显著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追求生活的品位,初等教育类师范生作为时代的宠儿,接受着高等教育,享受着时代的缤纷。然而,看到有人随心情频繁地改变着发型的颜色、配合着服饰和妆容时,他们可曾想过染发剂和化妆品的成分是否有害健康,甚至有可能引发疾病?他们将手机挂在胸前或长时间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时,是否知道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人们在捧着张悟本的畅销书、排队购买绿豆时,他们是否怀疑过绿豆、长茄子包治百病的药用疗效?时下,我国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2010年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也就是说,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对职业声望的调查结果显示,科学技术职业的声望较高,教师、科学家、医生排在前三位。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教师的期望很高。
教师的科学素质对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的各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语文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科书中约有30多篇课文与科学教育有关,约占课文总数的12%,如《小壁虎借尾巴》告诉孩子不同动物尾巴的作用;《小蝌蚪找妈妈》展示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植物妈妈有办法》介绍了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我要的是葫芦》暗示了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小柳树和小枣树》对比出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回声》揭示了回声的原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高年级语文还收录了不少科普文章和科学说明文,《我爱绿叶》运用具体数字列举了绿叶的功能,说明绿叶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太阳》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以及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航天飞机》描述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功能;《银鲸》描述了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小学数学与科学更是联系紧密,一方面学生运用数学等手段解决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分类》以后,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逐步运用这一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立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观察物体》帮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学习《我长高了》形成测量的基本技能,会测量身高、体重以及身边的事物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美术、音乐等与科学以各自的学科的特点相互融合,呈现多元化信息,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画是学生表达意见、直观记录的好方法,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学生喜欢,不受年龄限制。这些学科渗透科学意识、科学思维,既满足了儿童的天性,又有利于儿童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从我国科学技术学会2007年对小学教师科学素质状况做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小学教师存在着对科学的基本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对科学的作用认识模糊不清等问题。高师初等教育专业是为小学输送师资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教育,尤为迫切。学校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在校学生乐于接受科学素质教育,使他们能以多种渠道获取科学知识,自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关心社会重要事件和典型的社会现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提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科学素质的小学教师的输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不均衡的状况,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科学素质,切实保证科学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科技高度发展的创新型国家。
2.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方向性
目前,我国学生在高级中学阶段就分科学习了,在高考的指挥棒驱使下,文科和理科学生各自在自己的知识海洋中驰骋,很少出现交叉。文科学生即使与自然科学学科擦肩也不愿意投之以眸,这种心态会一直持续,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时候明显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选择社会方面的学科,而惧怕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理科学生虽然选择了理科,但为了应付高考,只能埋头于题海中,忽略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距离高科学素质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应普遍、全面地开展。
2.1 在课程结构上提供保证
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向,如中文方向、英语方向、数学方向、计算机方向等,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专业课程和共同课程,共同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我院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增设了科学实用教学法校本选修课程,为部分学生了解科学教育、掌握科学教育技能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没有选课的同学则无法享受到这一教育资源,因此,应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形成提供保证。学校还可以通过科学学术讲座、科技节等活动形式加以有益的补充。
在学校科学地设置课程结构的同时,任课教师也要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单一传授的教学模式,比如,可对“小学科学的相关知识”与“科学教师必备的实验技能”进行整合,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时,组织学生做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学习昆虫的时候,组织学生观察昆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制作昆虫标本;学习微小植物和动物时,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混合物和溶液等有关概念时,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和过滤等实验操作;学习杠杆、滑轮等理论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等实物,体会、分析其应用的原理。“自制教具学具能力”和“科技创新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课,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时,体会自制教具学具的特征和意义,总结自制教具和科技创作的方法,探讨指导小学生自制学具和科技小制作的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布置学生收集科学案例,一方面由教师准备比较典型的科学案例,然后组织同学讨论,以例说理,以例归类,总结出方法和程序。“学习方式”和“课程的评价”既是教学内容,又可作为上课的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与感知,和传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相对比,利弊自现,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教学实务知识,具有实用价值。
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学生不仅构建科学知识,同时又可形成科学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还可进行情感体验,更新价值观、人生观,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中即三维教学目标。目前,许多大学教师因学生要掌握过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安排,因自己要完成过重的科研任务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与思考方面远远不如基础教育的教师做得到位。实际上,三维目标并非三种类型的目标,而是总目标的三个维度,是总目标的细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不能单独进行,片面地追求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综合内容与过程的模式中,一个活动往往可以与概念、过程和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相联系,然而,对于一个具体概念目标的活动,往往只可以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过程步骤相联系、而不是所有的过程技能。因此,过程性目标与概念性目标一样要划分不同的层次。如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能力的形成这一教学目标,就不是一个教学过程所能达成的,要经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课堂评价等几章内容的学习与训练,才能初步形成。而每个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往往要同时兼顾多项目标,即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某一水平和概念性目标的某些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既不能象过程性目标那样训练,又不能象概念性目标那样讲解,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主观选择,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有意引导,使学生通过模仿、尝试、实践等去感受、体验,必要时还可以用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去影响学生,促进其认同和内化,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师范生热爱小学教学工作、热爱小学生的情感,在学校学习及试讲的过程中难以建立,但去小学见习或实习,很快地就与小学生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开始喜欢教师职业。
可见,课程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教育者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耕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和科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改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课程结构改革的优势也依托新课程教学方式体现出来。
2.2 在资源配置上提供条件
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其科学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学习应当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载体。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需辅以其他资源才能顺利地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并用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第一,实验资源。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高效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和设备,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还有可能从事小学的科学教学工作,所以,还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具备自制小学科学教具和指导小学生自制科学课学具的能力。
第二,学校资源。学生的科学学习可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资源,在校园内开辟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区,了解植物的特点和动物的习性,探究植物养殖和动物饲养的方法,为将来从事小学教学打基础。
第三,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学校周边的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和农场等单位,学生的科学学习可以借助于这些单位的帮助,建立一些校外科学教育基地,使科学学习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如科技馆展示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弥补科技教育的不足,以适应科学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其技术专题讲座,聆听工业界有实际经验的专家的讲解,参加沙龙、论坛等科普教育活动。
3.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教育能力的优越性
我国的科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状态,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新世纪,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给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机遇,也使他们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小学各学科教材的出新,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小学科学的专业与专职教师的缺失,给师范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院抓住这一宝贵契机,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力争培养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一专多能的、达到零磨合期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小学科学教师的不足。
另外,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加强也是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发展靠科学,公民的科学素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全民的素质,只有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我们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建立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