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类专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计算机专业的热门兴起,我国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大规模的成长和发展起来。但是与这种人才储备规模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当前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形势严峻。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当前我国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在了解未来市场需求前景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计算机类、电子类人才市场需求前景分析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局势的多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人才的市场前景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需求量仍大量存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这并不是说市场上对于这种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已经不再需要这种专业教学的存在。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技术的革命依旧在不断的更新和深化,信息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依旧是主导我们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会持续存在,并且这种需求在短时期内不会出现饱和。这就是说,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否定了这种专业人才存在的必要,而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第二,高端人才的需求旺盛。当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尴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过去一段时期内,高等学校中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一直是以“大锅饭”的形式在开展,这种教育模式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规模已经达到了标准,但是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很欠缺。一碗水端平的教学方式既没有充分的发掘出不同学生在这个专业中的不同能力,也没有在人才的培养上形成梯级式的模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市场上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并且,从今后一段时间来看,市场对这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专注于一些高端技术上,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旺盛。
第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潮流,对于计算机专业这中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重要。因为在信息技术这个大的专业中,包含了计算机类、电子类、通信类等多个不同的专业,这其中的每一个专业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又是不一样的。当前这几个专业在人才市场上的需求也是有一定的差别,电子类与通信类的毕业生在就业状况上要好于计算机类的毕业生。因为电子类与通信类在实际操作技术上要比计算机类的专业毕业生略占优势。当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是要求在信息技术内部,应该对不同的专业有所涉猎,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内部的一些学习,信息技术的不同专业本身就是相互联系共同来发挥作用的,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种必然。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就业率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以上就业前景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市场的需求在本质上是存在的。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教育注重的是规模的扩大,而对人才的精英化培养有所偏废,导致了当前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大范围出现。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使企业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人才输送之间能够有效地吻合,我们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就必须做出改革和调整:
第一,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关键。学校应结合学科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构建和优化整个学科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真正构建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知识结构以及完整的课程体系,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学校应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删减陈旧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将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校企合作的成果引进教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成果。
第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实施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应积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教学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灵活使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规模和难度适当、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论总结;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留给学生必要的查阅资料和思考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把教育资源信息化,同时可建立网络辅助教学新模式,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开放学习、师生多向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资源库,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习题试题库、参考文献、教学成果、网络资源等信息,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对于计算机类、电子类的学生而言,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实践课程的参与。这种实践课程除了一般的校内实验以外,还应该包括积极的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这就要求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机会,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共组中,得到最直接的锻炼和最快速的成长。摈弃那种完全依靠课堂内实验操作来获得实践知识的做法,因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是通过市场来体现的,而企业则是带来这种改变的直接因素和直接力量。
参考文献:
[1]毕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55-56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课程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通讯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讯、计算机网络通讯、光纤通讯等。
毕业生应掌握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及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讯、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具有各类通讯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开发的工作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面向新的世纪,通信工程专业将会迎来其发展的广阔天地。随着通信技术应用的日趋广泛,和信息化社会的逐渐发展,这势必会给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间竞争的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因此,在未来若干年,我国势必会更加重视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说就业面非常宽泛,炙手可热的都去了华为等公司,也有去移动、联通及电信等通信公司,还可以去很多大国企负责,当然也可以进政府,考公务员,可以说这个专业的就业面非常广,同时,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薪水也是非常令人咂舌的,估计除了财经类专业,工科的通信工程类专业就算刚毕业的起薪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通信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通信、新能源、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2 新能源;
3 计算机软件;
4 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互联网/电子商务;
7 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通信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通信工程师;
2 硬件工程师;
3 项目经理;
4 网络工程师;
5 无线通信工程师;
6 技术支持工程师;
7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一、系统化学习并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的现实意义论述
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日渐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想要获得时代瞩目,就必须针对内部各类产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加以科学推广和灵活沿用。截止至今,计算机应用软件控制已经被认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环节中工作人员必备的技能,而前期的一切关键性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参与职责,都将由专业计算机技术教学人员承接。为了进一步贯彻目前信息化社会对学生计算机软件控制应用实力的规范要求,有关教学主体开始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控制引导方案。实际上,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如今在各类校园内部风行,主要在于其有助于学生软件应用控制实力的提升。对于新世纪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人群来讲,基础性计算机软件操作应用能力,已经演变成为影响既定人员生活、工作质量的主导要素。透过阶段化调查结果验证解析,因为学校教育资源着实有限,学生课上获得的计算机软件控制知识数量远远不能达标,仍旧需要配合课后实践操作才能紧跟时代改革步伐。因此,从中掌握精准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唯独各类社会成员计算机软件自学能力上升到一定高度过后,才能尽量适应此类技术更新、发展节奏。
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准确学习、掌握方式细致解析
目前我国各类专业院校计算机信息教育水准大幅度提升,相对地位信息化技术知名发展方向,尤其在各类软件应用技术全面普及环境下,计算机智能化运作成就一再灵活舒展,必然为给日后信息技术综合教学引导前景绽放奠定和谐适应基础。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主动联合创新样式的计算机教育基础手段,完成日后信息化技术教学实力提升任务指标。涉及细致化规范策略内容具体如下所示:
(一)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长久学习兴趣
想要激活自身专业化学习兴趣,就必须针对既有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理解掌握。例如:在进行word办公软件操作训练前期,需要事先掌握其在文字处理方面的细则,同时深入拓展其在工作中的一切实用价值功效,这对于个体学习兴致激发结果绽放来讲,尤为重要。另外,计算机软件二度开发空间极大,不同素质人员开发沿用程度必然有所差异,学习期间应该多和同学进行经验交流。例如:在进行视频制作期间,可以利用网络或是图书馆渠道,不断吸纳其余优质化作品调试经验,使得自身在此类事务认知方面空前完善,方便多方面创作灵感的激发,确保阶段化作品的优良成就过后,后期长久化学习欲望才能顺势扩张,进一步获取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透过上机实践掌握更多隐藏性操作规律
计算机软件知识极度复杂,当中一系列控制功能都需要借助个体亲自实践才能领悟得到,上机操作必要性由此得到深刻验证。毕竟学校课时安排极为有限,学生想要从中快速掌握一类实用软件操作技术就必须时刻维持注意力集中状态,尤其在上机操作过程中,详细听取教师意见并抓紧操作训练,试图将自身一切技术盲点挖掘出来,相信对日后自身此类专业技术学习效率稳固提升,支撑贡献将极为深刻。计算机应用软件终究是透过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线索进行科学整理和细致开发设计的,尽管当中软件功能特性纷繁复杂,但是始终保留某类共通特性,一旦说学习主体能够在合理时间范围挖掘到普遍性控制规律,即便是在今后面对各类计算机应用软件时也能从容应对。归结来讲,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需要透过长久实践操作活动加以领悟,单纯进行既定软件各类功能特性强行背诵记忆明显是行不通的,只会徒增劳动强度并制约个体长久研习兴致。因此,需要透过软件技术反复操作训练,及时将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要领进行精确验证;同时避免在教师课程讲解范畴之内反复徘徊,善于发现自身一切技术问题,并进行大胆创新整改。
三、结语
针对以上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我们从2012年4月份到10月份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方法深入企业,对石家庄高新区的近60家相关企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为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提供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竞争大 工资低 形势严峻”
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该类专业毕业生总体数量大。面对蜂拥而至的求职者,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门滥和降低了工资。根据调研统计,部分企业过分强调高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这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滥。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工资偏低,比如从事网站方向的,工资水平大部分在1500-2000之间,软件编程的毕业生工资相对较高在3000元以上。
(二)“需求大 发展主趋势 前景仍然乐观”
我国的IT行业发展比较滞后,造成短期内计算机类专业相对就业难的大气候。但是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随着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合作的加强,全球新一轮的产业正在推动我国向着IT强国的转变。据测算我国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以上,因此IT行业是朝阳专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计算机学生要找准方向,积极应对。
二、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高薪诚聘,人才缺口很大,一方面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求职者的就业难。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经过调研认为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够高,就业观念陈旧等。
(一)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差
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实践环节不够。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企业反映很多学生只会基本的操作,不能把知识灵活用于实践中。很多企业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这就造成部分企业不喜欢招收毕业生,而是偏重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企业希望应聘的学生具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希望学生有研发思路,因此动手实践能力差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二)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
经过调研,企业和毕业生普遍反映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跟不上IT行业的发展要求。毕业生从业后发现需要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应用,都是大学没有接触到的,压力很大。现在为数不少的高校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这也是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难的关系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互相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不少学生幻想一步到位,求职定位不当。不少学生幻想高工资高待遇,而不考虑能不能胜任的问题。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现从高校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院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视实践,鼓励创新,建立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与培训基地。
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高校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观和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学科课程的改造力度。一方面更多的引进外聘老师和本校老师要进行培训,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知识,有选择地增设些新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在校内参与到课题或项目研发中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用双师型教师、共建实验室等,打造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锻炼技能。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适时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克服人才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
4.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设计。
(二)个人方面
1.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高职毕业生当下要调整就业思路,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幻想一步到位。高职毕业生要学会低姿态求职择业,只有转变了自己的就业观念,才能真正应对就业难的局面。同时,将要毕业的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和毕业班的同学或已经毕业的师兄们接触联系,学习借鉴他们在就业方面最直接,最有参考价值的经验,避免走求职上的弯路。
2.突出优势,找准就业切入点。高职毕业生应沉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何在,客观地评价自己。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具备的能力,去定位工作岗位,找准就业切入点。
3.做好规划,苦练内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英语,计算机等硬能力的打造,更注重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软能力的培养锻炼,勤于思考,精于实践,苦练内功。
虽然近期房地产业面临系列压力,但在人才市场上,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策划、销售等人才需求仍然较旺。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类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尤其是近两年来,路桥建设等相关专业开始升温,这使路桥规划人员变得畅销起来。用人单位表示,这主要与制造业升级换代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关。制造业升级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则急需专业人才。
2、医学类专业特殊领域潜力无限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这使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所以,医学类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吃香。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3、艺术类专业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传统的美术、音乐、表演等专业已经渐渐显露出就业面狭窄等问题。
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相应地成了近年来的热门。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人才紧缺。
艺术专业正朝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实用艺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懂物理和建筑,就无法搞建筑、装潢设计;不懂计算机就做不出数字化影音作品。文化课严重缺失的“跛脚”毕业生就业压力必然不小。
4、财务金融专业顺应潮流
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就现在来说,金融专业在中国的就业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
5、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前景好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银行的后台运作(网络运作)、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维护、或网络编辑、网站内容的维护和网络营销(含国际贸易)、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等专业工作,或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以及在各级学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等工作。
6、民航管理专业薪资待遇好
学民航管理专业薪资较高。近年来,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再新增2600多架飞机,民航总局将投入超过5000亿的资金用于机场建设。
而民航业却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许多民营航空公司为此展开人才大战,高薪挖角。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国外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薪资水平更高。就民航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形来看,薪资普遍较高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7、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类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类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类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it行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类也成为了热门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发展前景相当大。
8、法律类
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法律类因此成为前景最好专业之一。在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法律类作为朝阳学科,其毕业生的就业大有发展前景。
由于政府部门对法学类毕业生的需求依然旺盛。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9、物流类
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物流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物流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物流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
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搬运运输、船舶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的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将开展全面合作。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使物流类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所以,物流类将成为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一。
10、外语类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81-02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组成部分之一的高职院校,同样承担着社会服务职能。近两年来,随着高考人数的大幅减少,生源逐年下降,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必须参与社会服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自身的社会声誉,扩大影响力,切实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功能,如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文化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水平,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本文所涉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等都具有明显的专业性,专业是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密切联系的桥梁,所以说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就是指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下面将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阐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和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真正实现社会服务价值。
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高校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都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考核。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中,特别强调高职院校要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在“互联网+”新时期下,计算机类专业迎来了专业发展的大好局面,更要顺应这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教育之一,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高职院校通过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所需的专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榍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高职院校除了向区域和行业提供人才培养与培训外,还承担着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并担负起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传承、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的功能。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对计算机的需求日益迫切,计算机类专业服务社会愈发重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在政策、经费、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专业水平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需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字是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和移动APP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使新专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找准社会服务定位。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否则就失去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开展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观。在市场经济时代,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及时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主动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构建定期汇报沟通机制,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技术服务活动,争取获得政府的支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不应局限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上课、实训室做科研,应牢牢抓住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良好趋势,转变观念,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走出“象牙塔”,发挥服务的主动性,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二)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
许多高职教师转变观念,为服务社会做好了准备,但是不知道为谁服务,怎么服务。中小型信息技术类企业能找到所在领域的业务发展方向,但受限于企业自身的人力成本和技术实力。校企合作为双方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通道,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校和企业虽然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实现服务社会,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建立由政府、主管行业、合作企业、社区以及学校等合作方组成的“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和受益者,应发挥主动作用,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有效的合作和对接机制,赢得政府主管部门的信赖,提请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政策的支持和经费的资助,保障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渠道畅通和工作正常化,使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校企双方人员互相聘用或兼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合作联盟” 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形成校企合作体的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发挥联盟成员各自优势,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校企合作联盟”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并付诸实施。
(三)构建服务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要真正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的相关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一是成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将学院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定位服务领域,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实现社会服务的最大化。二是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师服务社会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政策、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将参加社会服务的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工资福利、职务聘任、出国进修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对教师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研究、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作为评价和考核重要指标。
(四)组建“双师型”科研团队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服务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仅是纯学者型,而是“双师型”,要“能文能武”。不仅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有类似工程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在企业中建立“驻企业工作站”,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与同行的技术专家、企业家沟通交流,联合承担行业、企业关键技术的项目开发。计算机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工程实践,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了解,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物联网技术、手机App开发等课程,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把信息技术类企业用人的职业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除基本的社会服务模式外,主要有职教集团模式、社区学院模式、创业教育服务模式等。高职院校应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下,从学校自身专业的特色出发,结合区域环境和产业转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大学科技园,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成立工作室或组建校办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开展服务,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履行高职院校的职能。在“互联网+”的新时期,计算机类专业的师生应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制造业、交通、消费生活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迫在眉睫,它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任务,需要从内部、外部制度和机制建设着手,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特点,与地方政府、与区域行业企业建立“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四方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使计算机类专业与行业及社发展密切联系,以此来提高“双师型”科研团队素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着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S].教高[2000]2号.
[2]雷久相.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66-69
[3]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77-80
【关键词】培养目标 专业认知度 算法设计 模块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08-02
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是高校本科数学类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实际上,不同的高校对专业的定位还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来创建自身的特色。不管主要方向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为主,信息与计算科学不应是理论数学与计算机操作的拼盘,而应在科学计算方法设计上充分发挥数理逻辑思想的优势。教师在专业模块课程建设上应重视这一点。
一 计算机专业学生与信息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比较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走向了与IT行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有人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是在抢计算机专业的饭碗,其实不然。从就业岗位情况上看,至少表面上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毕业生确实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一样,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工作的较多,但是若干年以后会发现,他们的发展方向有所区别,他们的工作能力特长是不一样的。我所执教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普通高校,因担任数学建模课程以及全国竞赛的指导工作,我有机会认识和了解一些来自我们学校数学、通信、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财经和管理类的学生。他们都是所在学院成绩优秀的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在研究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大数据的实际应用问题时,我发现大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具有专业性的特色差异: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作比较发现:计算机类学生思路很活跃,搜索现代科技学术成果能力较强,重视一种方法的计算实现,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他们比较注重计算结果的好坏,也比较喜欢拿程序作为研究成果,对数学方法原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算法选择的随机性较大。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大规模数据计算实现能力的训练不足,面临着长无所用的问题。得益于基础数学逻辑思维训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数学方法的逻辑表述强于计算机类学生,更注重于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和数学方法本身的质量,但是能把比较复杂的算法编程实现的学生很少,对于数据存储与读取方法、算法设计技巧往往缺少足够的了解。也就是说,该拿的学分都拿了,学了不一定真正理解,也不会应用。而事实是,掌握计算实现能力的学生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而只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无法实现计算的学生,没有别人的合作无法完成一个能解决大数据问题的算法实现。
二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应重视算法设计能力培养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究竟要培育什么样的专业特色?毕业生将从事的研究或应用领域在什么方向?不同类别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设计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已成为通信、商业、交通管理、军事等领域的必要手段的今天,快速、有效的算法设计方法研究及计算实现凸显了算法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我们从算法设计能力培养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相关性、社会效益与可行性等方面,来讨论专业建设在这一方面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1.专业相关性
强化算法设计能力可以使数学方法与现代计算工具的使用有效结合,这一目标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算法设计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有利于培养数学方法在科学计算方向的应用型人才,以研究算法效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值得建设的专业模块。
2.专业特长认知
算法设计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对专业定位的认知度。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与长处,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可以对自己的发展建立一个适合于自身条件的规划,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应让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认识到所学专业是现代社会有用和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专业,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3.科学计算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方向
强化算法设计训练可以促使数学理论到生产实践问题计算实现的有效结合,大数据综合问题的计算方法设计与实现研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计算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科学计算方法的研究兴趣。有效的算法设计训练能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多元化,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更具备数学专业的特色与潜在优势。在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中,加强算法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4.社会效益
现代社会处于国际化大市场、大信息环境,不管是通信、交通、生产、管理还是军事及安全部门都需要能及时处理大量错综复杂的各类数据,提炼有用的信息与情报,并依此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的计算机人才。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当前许多企业及行政管理机构的市场分析、经营管理与决策都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人才。高校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将对高校的就业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都将产生积极作用。从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与证券业或银行以及IT行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计算机算法研究有关的工作。
5.可行性
目前全国设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高校多数都有计算机类专业,只要制订培养计划的学校相关部门以及分院真正认识到算法设计在专业建设的必要性。我们通过师资培训以及增进数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师资融合与交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强化编程实现训练的实验条件已经充分具备。
从已经毕业工作若干年的毕业生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得十分出色,有从事投资与证券分析、电子商务网搜索算法设计、金融行业风险评估管理、市场分析与生产管理方面的各种工作的毕业生来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我们的专业特质和潜在能力有待于社会发现,是因为这些优秀人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没有形成规模。有很多单位提出要我们推荐一些数学能力与计算机编程都比较强、不经过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的毕业生,我们发现这方面的社会需求缺口很大,有些IT行业对算法设计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甚至带着算法设计试卷到学校招聘。
经过我们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系统的加强,以及增加一些必要和有效的训练,相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会办得更有质量,不仅仅是帮助本科生直接就业,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良好的算法设计能力对于进一步研究数学的现代计算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毕业生在社会各行业和部门起到主导作用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将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考虑,在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中强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算法设计训练作为专业特色切合专业培养目标,操作上可行,同时符合社会需求和广大学生的利益。
三 实践课程要从基础抓起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立至今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培养目标大框架是教育部制定的,学校的课程设置虽各有所侧重,但基础数学课程和计算机语言都得到了普遍重视。问题是计算机编程实现能力在学生中的差异往往超过其他任何理论课程。不少学生计算机语言课程考试成绩不差,但不能真正独立完成编程和计算实现。我们的教法是传统课堂讲解,作业和考试几乎都是在纸上。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缺少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语言时给予操作上的必要指导,或在最初需要实践指导时教学环境没有及时跟上,现实存在的课程体系分工太明确,理论课归理论课,实践课就是实践课,缺少一种过渡过程的训练和氛围。像福州大学将数学与计算机合在一起设立学院是相当有远见的,该校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社会上就很受欢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除专业实验室正常实验教学活动外,还成立了一个攀峰工作室,由若干年轻教师负责在课外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图像处理、统计数据分析等传帮带工作,这一项工作已经开展了许多年,教师的付出是巨大的,学生受益面很大,学生还可以再带学生,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跟随攀峰工作室的老师直到毕业的三年多时间,这些学生群体在就业方面很受欢迎,工作后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大。
当前高校理工科类专业普遍重视数学基础的背景下,数学专业的不少学生却对专业前景比较悲观,在普通高校,一些学生们感觉数学难学,认为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而计算机应用能力又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数学背景,在新生入学阶段学会基础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对算法设计与分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培养对计算科学的研究兴趣,从而提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知度。正确的专业认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个人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本科阶段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从长远的角度看,强化算法设计能力不但有利于提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有利于拓宽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字 中原经济区 IT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讲演练评
一、 引言
“中原经济区”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又相对独立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2011年初,河南省下发《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部署全年产业集聚区发展目标,在规划中提到的十大产业聚集区中,有相当一部分与IT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如数字化示范集聚区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动漫、游戏、新媒体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其中提到:“依托郑汴新区,推动向东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现代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壮大总部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支持新型显示、信息家电、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等发展,建设郑州、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这些产业都给高等教育IT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
河南是个人口过亿的大省,全省劳动力人口非常充足,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债,河南教育并不发达,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针对这个情况,大力发展河南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事关承接产业转移的成败。没有大规模合格的优秀人才支持,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势必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郑东新区大学城,地理位置正处于郑汴新区的核心位置,如何发挥区域地位优势,抓住时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IT类专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二、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直是计算机教育工作研究的课题,也不断地有国内外的专家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但是时下仍然存在着IT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无法对口就业等突出问题,随着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产生的新的市场需求,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加适合职业岗位。
2011年,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处于我国沿海经济带承启西北内陆地区以及北方联通南方的关键位置。同时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两大动脉在这里交汇,交通优势明显。这种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为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绝佳平台。
要想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并使其具有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景,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并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力发展以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的学科集群。
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对IT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质量和层次上都提出了更多要求,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化了。现存的高职计算机IT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于是出现了社会上对IT人才需求高,但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不太相符而就业困难的矛盾。
IT类专业人才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与产业的实际需求上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学生动手能力差,专业和工作不对口,或者由于教育内容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或者由于学生知识面太狭窄,技术单一,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怎么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香饽饽,成为助推中原经济崛起得强大动力,就必须深入研究新的形势,新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的推进新形势下IT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中原经济的崛起输送合格的源源不断地动力。
要想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并使其具有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景,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并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力发展以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的学科集群。
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策略
(一)目标定位
探讨和研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改进河南省高职高专IT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人才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当前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通过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制定出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合IT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
(二)改革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反应,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推进以工作技能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实施化。
2.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训练,帮助学生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毕业后顺利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准备工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加大外聘实训教师的上课比例,让更多行业一线工作的人员走上讲台,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实际的工作环境。
4.增加学生自学课程并设置学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支配学习时间,为学生就业后的再学习能力打下基础,完善自学课程考核制度。
5.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开展科技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立体化教材建设。有计划地开展IT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加强配套教材及教辅材料建设,对于教材的建设要打破过去单一的教材体系,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与教学改革实践密切结合,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
7.发展学生必要的人文素质,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靠的不仅仅是懂得动漫设计的技术型人才,没有好的创意,没有对传统文华的理解,不可能做出符合民族口味的动漫产品。时下的社会矛盾就是很多懂技术的人才却严重缺乏历史文化知识,懂得传统的人,却无法理解怎样把这些传统文化转化成动漫产品,传统与新技术始终两张皮。
8.考虑部分专业学生自身能力和兴趣需求,设计在校学生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相关的另一专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将来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9.改革理论课和实训课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设计符合课程自身特点的考核方式与标准,避免一刀切的推进,使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更加科学。
(三)重点采取的措施
1.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育人,这是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点。
2.制定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3.探索更加科学的课程考核和实习考核的方式与标准
4.研究在校生修读第二专业的可行性,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
5.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6.更加注重教材体系的建设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对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细致的研究,接下来调研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并通盘考虑当前高职院校IT专业的实际教学环境,分析指出当今高职院校IT专业教学模式的弊端,然后通过调研、组织讨论等形式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办法,最后整体总结出符合当前形势发展需求的新的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开发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实证调查等方法,完成对课题所需资料的搜集及相关文献的检索工作。
2.讨论法。通过与科研能力强的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讨论制定新的课程体系大纲,根据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整合教学内容。
3.进修学习。通过到本行业优秀学院或企业中学习的方法,了解市场实际需求,了解高校教学资源,了解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改革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6期 范颖
[2]《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信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霍明奎 2011年06期
[3]《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韦杰 李昊 《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5期
1产品设计专业
专业内涵
产品设计专业隶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毕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现有四个培养方向:产品造型设计方向,展示展览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及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目前,社会对艺术、设计的消费在不断地增长,体现在家庭装潢、家居装饰、媒体广告、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印刷设计、交通工具等诸多方面,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大好机会。中国企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方向转变,产品设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对产品设计高质量人才充满期待。
国际交流
通过多种国际合作式培养专业人才,学院每年选派若干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到国外留学。本专业已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学士学位;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签订“2+2”、 “3+1”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士学位;本专业还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2+2+1”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1+1+1”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及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硕士学位;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签订“2+2+1”、“3+1+1”、“4+1”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韩国东西大学签订“2.5+1+0.5+2”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韩国东西大学硕士学位。
核心课程
本专业特色课程包括:设计美学、设计思维与创意、基础摄影、设计研究、模型制作、创意性工程设计、品牌筹划与传播、数字模型与渲染、图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CIS 设计、公共雕塑、金属工艺基础等。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专业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隶属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算法,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素养和扎实的编程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以及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研发。
发展前景
数字媒体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约在每年 20 万左右。
该专业针对应用前景极为广泛的游戏、动画设计、多媒体系统设计、移动应用多媒体设计、数字出版物、电视及电影后期特效制作、剧本设计、数字内容企业营运与管理以及相关的声音工程、影像工程、多媒体压缩等领域,培养各级各类现代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Java 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多媒体与网页设计、设计素描、基础摄影、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电脑三维效果图、媒体广告、包装设计、公共景观艺术设计、动画基础、动画造型应用设计、3D 虚拟设计、数字音视频处理技术、多媒体编创、数字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基础、计算机色彩原理及应用、动画造型应用设计。
专业实践:认识实习、三维美术基础、美术基础(速写)、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设、Flash游戏开发、虚拟现实开发课设、游戏开发基础、游戏开发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考试内容:
我校的考试内容为素描、色彩、速写,分值分别为素描占24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色彩占24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速写占12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报名考试时间、地点:
北京考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将分别组织两次专业考试,考生可选择参加其中一次或两次考试。北京考点考试报名时间为2017年元月上旬。考生登陆我校本科招生网(goto.buct.edu.cn)进行网上报名。
无论是参加第一次、第二次考试的考生,现场确认时间均为2017年1月14日。第一次考试时间为1月15日,第二次考试时间为1月16日。
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原则:
1、 考生必须参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并合格。
2、专业考试合格证发放比例不超过我校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4倍。
3、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文理兼收。考生体检合格,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将投档考生的高考实考成绩和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相加合成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文理科一起排队)择优录取。综合成绩=高考实考成绩+专业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