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教2-学3-训练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48-02

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各高校已经陆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在授课方式上多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为主,学生机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学内容多为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实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甚至部分学生反映上心理健康课效果不大,体验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本该有的乐趣与时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多资深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和其他老师一起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现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这种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时间进行分配,其中,“教2”指的是教师教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20%,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学3”指的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30%,在“互动游戏”、“小组讨论”部分完成;“训练5”指的是体验心理训练,占课堂总时间的50%,在“实践训练”、“课堂总结”部分完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节课堂将分为:互动游戏(1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理论教学(20分钟),实践训练(40分钟),课堂总结(10分钟)五部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调动起来,进而最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程序+实践=能力的有效课程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本部分以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人际交往心理专题进行案例分析。根据“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本专题的单元教学模式设计如图1,课堂时间为100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互动游戏(15分钟)

首先,让大家进行热身活动“双手传真情”游戏,具体操作如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将自己的双手放在前一位同学的双肩上,在这个圆圈中,每一位同学根据教师的指导语“搂搂你的头啊,学习不用愁啊;提提你的肩啊,工作会挺先啊;拍拍你的背啊,生活不会累啊;捶捶你的腰啊,学习步步高啊”给自己前面的那位同学进行按摩,放松双肩、背部,对其进行赞美,结束后,再让大家原地向后转,组成一个逆向圈,重复上面的过程。完毕后,让大家思考:“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表达形式有哪些?”从中可以总结出: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人际交往的表达形式=文字(7%)+声音(38%)+肢体语言(55%)。

(二)小组讨论

首先,让学生阅读《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上帝说:上帝,我从来没有看过天堂与地狱,你能带我去看看吗?

起先,上帝领着这个人到地狱,发现地狱的人都瘦骨嶙峋,他们都用一个特制的勺子喝粥,勺子的把很长,勺子的头很小,吃饭的人只顾自己吃,可勺子实在是太长了,每个人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口中,一个个饿得大喊大叫,大家互相抱怨,互相憎恨。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地狱。

上帝又把这个人领到天堂,他发现天堂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笑逐颜开,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勺子,吃的是同样的粥,但是他们是把粥盛出来喂别人,你喂我,我喂你,结果大家都吃到粥了,互相感恩,因为有了你才有了我的粥。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天堂。

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我们该如何和别人进行交往呢?

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天堂地狱是人自己创造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他人进行交往,反之互相抱怨将会产生人际困扰。

(三)理论教学

在前两部分铺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着重阐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二是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三是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本部分内容中通过“人际关系原子图”,阐述大学生中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有: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懂交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一是非言语沟通技巧:眼神、姿态、表情、动作、声调。二是言语沟通技巧:语气、语调、用词。具体来说要学会对别人的认同、赞美、感激,同时还要学会微笑、倾听、幽默等等。在本部分内容中知识点比较多,可以用一两个故事阐述沟通技巧,让大家在思考中学习知识点。

(四)实践训练

为了让学生体验如何有效和别人沟通,本部分通过两个活动进行。

1.“优点大轰炸”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8-10人围圈坐,请一位成员坐在团体中央,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事……)。然后被称赞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知道的,哪些优点是不知道的。规则是必须说优点,态度要诚恳,努力去发现他的长处,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每个成员必须都坐到中央去,接受“轰炸”。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学会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赞美,通过真诚的赞美,让别人意识到:原来我在别人心目中还是很重要的,从而促进彼此的肯定与接纳,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2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行为疗法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咨询最常见的问题,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加之他们大多数第一次远离家乡亲人,较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自我调适的能力,使得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不良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顺利成才。

一、一般资料

胡同学,女,19岁,大一,汉族,大专学历,家中长女,有一弟,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对其管教严格,高中阶段由母亲照料,弟弟正在上高中。来访者与父母沟通较少,基本只有半个月一次电话。自述性格内向,胆小,自卑,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更好的交流,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朋友,感到内心孤独,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最近一段时间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下降。

二、求助者主述及主要问题

自述性格内向,胆小,与寝室同学交流不多,同学聊天的时候,也很难插话,就和其中一个同学关系好点,但平时话都不多;与别人见面时不能正视对方,在路上也很少主动和同学打招呼,自己的视线与对方的视线相遇就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由于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交往而缺乏交往。同学们都对她很冷淡,来访者内心感到空虚、孤独、寂寞。对着书本也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不高。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长相清秀,穿着得体,说话声音较小,话少但思路清晰、有礼貌;对话时很少直视咨询师眼睛,叙述过程中显得较为拘谨,双腿紧闭,双手互扣置于两腿之间。说到内心孤独的时侯,眼圈发红,流泪。主动求助改变现状的愿望明确。经询问班上同学及同寝室室友,反应该同学内向,敏感,胆小,没有朋友。

四、评估与诊断

(一)资料分析

通过对来访者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EPQ(艾森克人格问卷):E:34;P:56;N:61;L:50。表明求助者个性内向,情绪较为不稳定,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情绪时有不稳定,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偶有睡眠不好,肢体不适等症状。

SAS(焦虑自评量表):总分58分,表明求助者目前存在轻微的焦虑情绪。

SCL-90(90项症状清单量表):躯体化1.5;强迫1.9;人际关敏感4.0;抑郁1.9;焦虑:3.5;敌对1.8;恐怖1.4;偏执0.9;精神病性0.8;其他1.2。其最显著的是人际关敏感4.0,其次是焦虑分值较高,均已超过中国常模的2分。

SDS(抑郁自评量表):总分47分,低于我国认定标准分50,表明求助者未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

咨询师通过观察、与求助者的交谈、心理测验结果以及求助者自己陈述的情况可以据此作出初步诊断。求助者感知觉正常,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状态较正常,意志行为一致,个性稳定,人格完整。躯体无异常,其主症状是:情绪低落,焦虑。派生症状:睡眠障碍,社会交往状况不好,学习状态不好。

(二)原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求助者为年龄19岁的女性,正值青春懵懂和人生迷茫的时期。无躯体疾病,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求助者无明显的生物学原因。

2.心理学因素:来访者胡同学性格内向、胆小,对自己不够自信,对自己正面积极的评价较少,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自己太内向了,性格不好,同学都不喜欢我”。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产生心理负担,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过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3.社会学因素:父亲常年在外,对她关心较少,确少和父亲的交流,从父亲处获得的积极、勇敢的品质较少;缺少父亲的关注,会让人产生一种自己不够好的感觉。母亲过于管束自己的孩子,孩子缺乏社会交往的经历。当来访者遇到问题的时候,与父母沟通较少,缺乏家庭的支持,使得来访者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良情绪难以抒发。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求助者在最近一个月以内,感觉情绪较往常尤为低落,不想与人交流,从而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说明其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而感到不安,焦虑,想改变目前状况,有主动求诊行为,因此。按“三原则”判断属于正常心理变化,根据以上诊断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五、制定咨询目标及方案

(一)咨询目标的确立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目标就是协助来访者用建设性的信念替换原有的自我挫败性观念,认识到非理性的观念是许多情绪问题的来源。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培养对自己积极正面的认知。学会一些人际沟通技巧,从自己较熟悉的人开始,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理论原理和方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其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来访者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六、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主要是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当的认知,聚焦于帮助她学会那些可以改变自己思维、情绪及行为方式的知识技能。基于认知疗法,咨询的重心放在让来访者发掘不合理的信念上,在她辨认出自己的认知歪曲后,鼓励她进行一系列家庭作业,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记录,找到找到可以替代原有不合理信念的新的解释方式;增强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来访者找到自己的想法、情绪及行为间联系,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多种应对技巧处理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建立咨询关系阶段

本阶段主要运用会谈法。在咨询开始时,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充分尊重来访者,咨询师积极倾听求助者的倾诉,让求助者把内心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排解负面情绪;对来访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咨询师对来访者表示理解和同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咨访关系。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确定主要问题,做出分析,进行初步判断,商定咨询目标并制定咨询方案。

(二)咨询阶段

改变错误认知:“自己太内向了,性格不好,同学都不喜欢我”;“想改变,但是同学已经有不好的印象了,很难改变同学的印象”。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把来访者引导到与当前情绪和行为有关的问题范围内,要求来访者集中注意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引导来访者用自我审查技术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求助者认为自己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性格内向,影响其人际交往,所以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外向,认为外向的人就是积极乐观的。与来访者一起讨论,让来访者认识到性格没有绝对的内向与外向,每个人性格中都有内向和外向的成分,性格外向的同学也有感到孤单和寂寞的时候;性格内向的同学在熟悉的人面前一样可以滔滔不绝的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并以实际生活中以及电视影频中内向但自信的人为例,使其认识到内向性格的好处,鼓励求助者列出自己的优点,更好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检验假设:认识并矫正来访者歪曲认识、错误思想的一个方法是检验支持和不支持某种错误假设的证据。来访者认为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受人喜欢的人,实际上,她在高中阶段有自己的好朋友,大学阶段有自己非常谈的来的异性朋友,在熟悉的人面前还是有话可聊。检验假设这一过程不仅帮助来访者认识事实,还能发现自己并非不受欢迎,担心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愿意主动打招呼,对自己不够正面的评价,实际是心理学中的一种“投射效应”,是自己对自己不肯定,觉得别人也不喜欢自己,实际真正不喜欢自己的是来访者自己。一个人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不是靠多么美丽的服装,而是来自于她的内心,女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事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除学习以外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这样才会逐渐建立脚踏实地的信心。

“我现在就是特别怕上台,我们老师经常会组织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即使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勇气上台说”。很多人在大庭广众下不敢大声发言,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实际是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让来访者回忆一个具体的场景,回忆当时上台发言同学的衣服,发言的内容。来访者表示记不得了,让来访者认识到就像你现在都不记得别人说了什么样,可能根本没有多少人会记住你犯了什么错,在老师眼里更是这样,学生就是学生,不犯错误就不是学生了。所以真的不必在意自己发言错了,因为没有多少同学会记得。只需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了。

角色扮演:来访者觉得觉得自己的声音小,自己没有勇气,怕别人听不见;以前就留给别人不好的印象,同学看见都不会和我打招呼。师:“不好的印象指的是?”访:“同学都觉得我很忧郁,不爱说话”;师:与人交流,主动、热情的打招呼是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开端,如果只是担心声音小嘛,我们来做个小试验。(咨询师起立和来访者模拟熟人见面打招呼的场面,发现只要在4米以内的空间,来访者的声音都是能听的见的,来访者完全可以轻松的和熟识的人打招呼);希望来访者在生活中继续做这个小练习,看下我们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会有什么样的反映。

家庭作业:针对该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自卑感和人际交往技能的不足,运用行为疗法,加强实际训练。说明人的交往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得到提高,关键是要克服自卑,建立信心,多实践,不断总结。和他一起探讨人际交往应把握的四条原则(尊重、真诚、互助、宽容),传授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如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体贴关心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以及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赞扬别人和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鼓励他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认真实践,持之以恒。

第一次作业:站在镜子前,挺胸收腹,先做三四次深呼吸,望着镜中发自内心面带微笑的自己,心中默念积极的自我暗示语(贴在镜子旁的),早晚两次。每天都写下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来访者兴趣不多,希望来访者能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入手,发现让自己开心和快乐的事情,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次作业:练习走路挺胸抬头,面带真诚自然的微笑与熟悉的人打招呼;观察班上认为人缘很好的1到3个同学,观察并记录下他们与人交往时的内容,神态,动作等。

第三次作业:细心观察身边某同学为人处事的言行,分析其优缺点;尽可能多与性格开朗、热情活泼的同学交往并深入交一个朋友;要求“作业”认真去做,定期检查,及时指导。

第四次作业:和熟悉的人打招呼,聊天的基础上,找自己的好朋友,询问好朋友对自己的看法,关注和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有意识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演讲会、社会调查等活动。

七、咨询效果与评估

对胡同学的咨询过程包括:修正错误的信念,获得建设性、积极的信念系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完成家庭作业,将结果带到咨询过程中与咨询师一起进行讨论和评估。通过这六周的练习,来访者自我感觉好了很多,开始做一些对她来说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发现结果并不是她想象那么糟糕,尝试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收效不错,也给了她信心。咨询师观察,来访者笑容多了,说话也更积极了,与咨询师交流时有很多的眼神交流,只是可能是来访者兴趣不多,所以显得话比较少,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来访者表示要多多参加社会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第3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人际交往障碍 疏导途径

1 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

中职生多为16至18周岁的青少年,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敏感、个性不成熟,表现出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并存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中带有鲜明的情绪化色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心理障碍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在与人交往中,特别是在异性心目中,留下好的形象。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使他们在交往中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身体抖动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常常使学生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而自卑感又更容易使他们自我孤立、缺乏人际交往的自信。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1.2 个

每个人都先天的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也不同,有些学生出生、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长期被父母娇生惯养,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则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很大挫折,心理压力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受到这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如固执、自我、任性、依赖等。这些障碍会影响人际间的交往,让他们不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

1.3 地位障碍

中职学生与同龄的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要面对的交往对象更多更广,除了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外,他们还要在实习期与领导、同事、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在家里,父母是长辈,处于上层地位;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处于上层地位;在实习单位,领导肯定是上级;实习同事又比自己的资历深,地位也不会和自己完全平等;而服务对象是“上帝”,肯定要尊为上宾。不同地位的人,其价值观不同,必然会导致在同一问题上看法的差别,从而带来交往中的障碍。

1.4 语言障碍

中职学校中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学生,由于之前主要使用的是方言,普通话不太标准, 部分学生在学校羞于与老师沟通;在课堂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怕同学笑话;在实习单位,不敢与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主动交流、沟通。另一方面,由于口语沟通技巧的欠缺,常常导致他们在与人沟通时词不达意,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产生矛盾。

2 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疏导途径

人际交往障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对于这种共性的问题,可以由学校、教师共同予以关注和疏导。具体的疏导途径有以下几种。

2.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许多学校开始着手新生进校的心理普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也为即将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经过科学严谨的心理普查工作,陆续建立起学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加以妥善保管,为日后的个案辅导做好资料的准备。在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的同时,对于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如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对于档案要予以归类,对于这些学生予以适当的关注,防患于未然。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分析,应该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负责。因此,学校有必要设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很多学校已经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其作用发挥不大。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室里未能安排专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由心理或德育老师兼任,他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相关的帮助,而这样的时间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足,咨询经验欠缺,不能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心理指导。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设立已久,但学生却并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前去咨询。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于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并通过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时积极主动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要让学生意识到,有心理困惑并不等同于有心理疾病,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学习适应问题,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但是这些问题需要借助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疏导,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

2.2 开展人际交往讲座,实施团体干预活动

心理讲座因其时间集中,受众群体大的优势,可以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或将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因讲座所讲内容具有主题性和普遍性,往往收效较好。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以如何化解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为主题的讲座是非常必要的。在讲座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分析职业学校的环境与以前的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二是向学生宣讲人际交往中科学有效的适应技巧,以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中职生活;三是给学生耐心地分析新的人际关系特点,启发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人际交往态度,掌握有效的人H交往方式,鼓励他们在正常社交的同时进行个别交友,使他们尽早地获得进入新环境的归属感。可以通过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个案分析,引导学生找到合理适当的社交方式。

团体干预活动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预防。如果在学生中出现了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可以将具有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开展团体的干预活动。如果是全校范围内的活动,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特殊情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试体验。班级范围内的活动,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课,针对班级内部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也可以结合学生将要面临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挑战,未雨绸缪,提供一些经验。这样会更有针对性。例如案例讨论法:针对学校发生的一些因人际沟通不当而引发的打架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克服不良行为、培养自制力。主题活动法:开展一些青春对对碰活动,通过游戏、演讲、拓展训练等团体活动的形式,达到人际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2.3 树立教师交往典范,创建民主团结班风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接触到最多的人是教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人际交往的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定期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注重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存在的一般的人际交往问题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师生交往中存在着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相比正式交往,非正式交往更具有方便性和随意性。然而非正式交往是建立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的,并且是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非正式交往往往更重要。所以每位教师既要注重师生间的正式交往,更要重视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有意义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树立个人魅力,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民主的氛围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塑造积极的个性,并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起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在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时,要从思想上真正的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就能畅所欲言。

学生日常生活的集体就是自己所在的班级,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班级的非正式群体来促进学生间的积极交往。与此同时,教师应建立班级的正确舆论环境,在班级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引а生形成正确的舆论,例如:如何选择交往的对象,如何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等。教师要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学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得以健康的发展。

2.4 加强家校沟通,重视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和教师应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召开家长会,开展相关的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题讲座,或者以短信形式发送一些教育类的短文。让家长逐步了解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让家长自己明确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示范作用,掌握正确的疏导方法。这样,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发挥好榜样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从专业角度观察、发现孩子的人际交往障碍,及时疏导孩子的问题。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反馈问题,从而获得更加及时、专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中职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53-54.

[2] 桀淑坤.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与辅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孙焱,朱薇薇.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及疏导途径――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3).

第4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情绪调节; 人际交往; 学生

情绪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了解,也未必人人都能调控。日常生活中,因情绪失控造成的悲剧和失误比比皆是,再加上生存压力产生的催化剂,好情绪、好心情着实难觅。情绪是个体对重要的机遇或事件作出适应的生物反应倾向: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1]。Lzard[2]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情绪调节最早出现于发展心理学领域,根据调节的努力程度,情绪调节可分为重视调节、忽视调节和维持调节[3-5]。重视调节指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努力使某些情绪增强。这种调节在临床上常被采用,如对抑郁或情绪淡漠症的患者进行增强调节,使其调整到积极的情绪状态;忽视调节主要指对强度过高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狂躁患者的狂躁强度,使之恢复平静;维持调节主要指人们主动的维持和培养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兴趣、快乐等,使这些情绪维持在一定的程度或范围。能力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人的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6]。依据文献[7]所述,本文将人际交往能力定义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所具备的能力特质。大学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有影响,尤其对大学生个体健康化人才发展起较大作用[8-9]。本文将着重研究三种情绪调节方式,分别为情绪忽视(简称忽视)、情绪重视(简称重视)、情绪维持(简称维持)。从主动交往、广交朋友、冲突解决、情感支持、语言表达五个维度测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展开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为苏州大学各个校区本科生共712名,包括文史类207名、理工类100名、艺术类14名、医学类391名。其中男228名,女484名,年龄18~22岁,平均20岁。

1.2 方法

1.2.1 情绪调节方式问卷 这是一个自编问卷,用于测量生活中对10种基本情绪(内疚、害羞、快乐、厌恶、痛苦、兴趣、悲伤、愤怒、恐惧、羞愧)进行的减弱型调节、维持型调节、重视型调节。调节频率用“1-从不这样,2-极少这样,3-有时这样,4-经常这样,5-总是这样”表示。

1.2.2 数据转换 将每种情绪在三种调节方式的使用程度相加,得到10种基本情绪的调节量,根据调节调节量的大小,将各个情绪的调节分为忽视、维持、重视三种方式。

1.2.3 人际交往能力评价方法 人际交往能力量表采用Buhrmester D,Furman W,Wittenberg M(1988)的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ICQ)[10],结合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文献综述、访谈即开放式问卷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由主动交往、广交朋友、冲突解决、情感支持、语言表达五个维度构成。数据转换:将各项目评分相加,得到人际交往能力水平的平均数,大于等于3分表示人际交往能力良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10种情绪的调节方式 由表1可见,对于不同的情绪,其调节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对快乐的维持调节明显高于忽视调节,对兴趣的重视调节最显著,而对厌恶情绪普遍采用的是忽视调节,对内疚的调节则三种方式差距不大。

2.2 三种情绪调节方式的性别差别比较 由表2可见,对于内疚、快乐、愤怒和痛苦四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在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2.3 不同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以及交际能力良好(≥3分)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表3反映了人际交往能力好的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是否有差别,用 字2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在10种情绪中,害羞和悲伤两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影响,对害羞和悲伤采取不同调节方式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情绪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情绪联系着个人情境,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目标、信念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11]。本文初步探索了情绪调节方式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3.1 情绪与情绪调节方式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生理基础。Lazarus[12]情绪状态标志着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生物性动力状态,每一种情绪都代表着某种适应动力。情绪调节发生与情绪感受过程之中,情绪调节就是在感受情绪时忽视、重视、宣泄的倾向。良好的调节能更好实现情绪的适应功能。

按照Gross[13]的情绪同感模式,人们在感受和表达情绪时,总是要考虑情绪发生的原因、情绪表达的时间、地点及形式的适当性,所以,在情绪感受过程中调节也同时发生。从10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来看大学生对于快乐的维持调节明显高于忽视调节,对愤怒的忽视调节明显多于重视调节。另外,对恐惧、厌恶、羞愧等情绪,大部分人会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但是分重视忽视两种选择不一,对内疚的调节则三种方式差距不大。

3.2 性别差异 情绪调节方式与个体内部情绪相关模式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个体内部情绪相关模式涉及由生理、文化及学习决定的许多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包含着复杂的生理、文化及学习因素,就成为情绪研究的重要变量[14]。本研究表明,情绪调节方式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对于情绪的调节多采用重视的调节方式,女生则倾向于选择重视与忽视调节方式。

3.3 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调节方式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所具备的能力特质。在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调节方式的表格中显示了在10种情绪中悲伤、害羞两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影响,对于悲伤、羞愧进行重视调节的大学生更易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对于害羞,则是采取维持调节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好。

综上所述,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处理自身发展、社会交往等问题。而当下大学生对于害羞、悲伤等情绪的忽视调节欠妥,对于悲伤、害羞、愤怒等负面情绪,建议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宣泄以及积极的调节方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帮助个体获得良好的情绪和人际沟通技巧,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Gross J J,Levenson R W.Emotional suppression:physiology,self-report,and expressive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1993,64(6):970.

[2] Lzard C E.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s[M].New York:Plenum,1991:27-57.

[3]李梅,卢家楣.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4):517-523.

[4]方平,李改,刘金秀.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5):60-65.

[5]李璇,侯志瑾,黄敏儿.社交焦虑大学生元情绪评价,情绪调节方式的探索及指导[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31-233.

[6]王翔南,程一波,周玲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63-66.

[7]黄敏儿,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8-441.

[8]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31-1032.

[9]刘佰桥.人际交往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489-491.

[10]方翰青,缪宁陵.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5):69-73.

[11]展宁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关系困扰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6):115-120.

[12] Lazarus R S.On the primacy of cogni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9(2):124-129.

[13] Gross J J.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271.

第5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人际交往;健康人格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智力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符合现代人才素质要求?按照科学人才观,“高素质”并不简单等同于“受过高等教育”。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取决于你的素质是否全面。素质越全面,能力就越强。人的素质好比一只木桶,其容量不是取决于那根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那根最短的木板。这也是人才素质问题中的“木桶原理”。人的素质的方方面面很像组成木桶的一块块木板,你的素质板块比较整齐,你的综合素质指数就会比较高,能力指数也会相应比较高。如果素质板块参差不齐,则素质能量发挥就因为有短缺而大大降低。所以,决定人们能力大小的,有时候并不在于人们拥有哪一项专长,如果其他素质方面有短项,你的长项就会像木桶上那根最长的木板一样,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作用的多余。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最有力的事业发展工具之一就是人际网络,人际关系已成为今天我们事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从大学毕业生双选会上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通常首选的是那种既有专业才智,又善于合作,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才。而在专业才干和人际合作沟通能力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后一种素质。

任何一个在社会中从事职业工作的人,都需要具备处理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力,需要具有与各种对象合作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社会,几乎任何一件事情都与各种人际关系相联系。要理顺各种关系,连接各种有利关系资源,并和各种关系合作、协调好,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和能力。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人们在工作事业竞争中往往会遇到人际沟通障碍,许多机会很可能因为在人际沟通中发生的某一点疏忽或一点缺陷而与我们失之交臂。另一方面,生活中有些人会让我们感到特别有能力、有素质。他们在工作事业中成功率比较高。你做不了的事,他做了很可能成功;你处理不了的复杂关系,他轻而易举就理顺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具有足够的教养,懂得足够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艺术,他们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他的观点,愉快地选择与他合作,甚至自愿帮助他完成任务。我在所带班级中,一是鼓励学生加入系团委、学生会,让他们在参与学生管理、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社交能力;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作为现代人才,大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素质,懂得处理各种复杂微妙关系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全社会都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社会规则,做一个自尊而又尊人的受欢迎的人,一个善于沟通和与人合作的人,一个能够有效运用各种资源的人。

二、健康人格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问题。有些求职者竞争实力本来不差,但是应聘经验不足。回答问题不是紧张回答不上来,就是回答一些不着边际、答非所问的话,临场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给主试人印象不佳,从而痛失良机。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多数,相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讲,独生子女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及物质上的满足,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存在着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坚强意志的磨炼,存在着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差等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只顾埋头读书、很少与社会接触,对参与社会交往和竞争有惧怕心里。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最害怕与自己熟悉的人同台竞争,特别是比自己强的人,“未比先输”的自卑心理严重。有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又表现出眼高手低等人格缺陷。有人说“人格即命运”,也就是说,除了才华和机遇,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

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的优化,更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阶段是人格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可以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达到人格的不断完善。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善于学习、勇于开拓、奋发向上和自强不息的人格特征。

第6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1.个体因素。一方面,个体差异是影响人际关系最直接的因素。如性格外向的学生人际状况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在情绪不良、心理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另一方面,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咨询发现,大学生生理成熟提前,但同时心理发展滞后,这对其人际关系发展带了很大的冲突。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等等。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绝大部分人际交往都是在校园场所中完成的,因此校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以往的教育中,学校重视的是智力因素的教育,比较忽视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也比较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高中及之前的教育中,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际关系知识及技巧培养,导致学生到大学之后,遇到人际问题便无所适从。进入高校后,学校一般通过心理健康课、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来传达相应的知识,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校园文化、校园建设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影响。

3.家庭因素。苏文魁,黄丽芹(2010)认为,不同结构家庭、父母教育精力的投入程度、父母教育态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在主干家庭(三代同堂)、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子女)等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对人的信任度较高,容易与人相处;而在单亲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女,比较敏感、脆弱,较难与人相处。核心家庭与单亲家庭父母受客观条件限制,与子女接触时间少,易养成子女任性的性格,影响与他人相处;而主干家庭的子女容易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与人交往。此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周边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如城市的学生人际状况比农村的学生要好;父母的文化程度越低,学生的人际状况就比较差。

4.社会因素。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冲突影响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虚拟化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为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特别是在学生遇到网络欺骗、诈骗等各种负面事件后,会降低对他人的信任感以及对人际交往的期待。

二、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首先,学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的技能。定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开设与人际关系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向大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意义和技巧、人际冲突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等相关知识,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报纸、网站等多种载体,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除了通过个别咨询解决人际交往冲突问题外,还可以开展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团体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并在活动中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2.建立三级人际冲突干预机构。首先是宿舍内部干预。在安排宿舍时,每个寝室都要安排一名人际交往状况好的大学生,把其作为宿舍人际矛盾的调解员,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宿舍人际关系,及时发现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化解,对于比较复杂的、难以调解的矛盾冲突,能够及时向辅导员反映。班级心理委员也可以充当此角色。其次是辅导员干预。当人际冲突超出了宿舍调解员的调解能力范围时,应把问题及时反映到辅导员处,让辅导员及时参与矛盾冲突的调解。再次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干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训练等方法,使“问题学生”认清自身问题所在,及时纠正认知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对于已经产生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及时与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联系,对其进行心理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后面两级干预时,辅导员应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和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共同帮助解决学生人际冲突。

第7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高职和谐人际关系措施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他们分别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社交(归属与爱)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和生理的需求。其中归属、尊重、自我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要,通过物质上的保障是不能完全获得满足的,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才会获得满足。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对一个人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成才和身心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对医学高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大学生面临的各种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内涵

1.和谐人际关系的内涵

从哲学意义上讲,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互动关系中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和”者,协调、相应、和谐也。“同”与“和”是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同”为相同、相等、相合。“不同”即“异”,意为差异。“同”不能容“异”,而“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

从我国文化的渊源来看,“和”一直贯穿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和”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中,还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身之中。道家以“君子之交淡若水”。“淡若水”即人与人之交往复归于“道”,讲究自然无为,不强调自我意见或需求,世俗间是是非非的计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乃至消失。墨家以“兼爱”为核心,提出只有个人先如同爱自己一样毫无差异的爱他人,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爱和尊重,形成相互的爱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孔子以“仁”为思想指导、“礼”为行为准则指引人们追求“和”之状态,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孔子的“和”思想不仅指导着我国古代人与人之间关系,同时也渗透在现代人际关系理论之中。

2.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内涵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表达,就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等这些社会的构成因素来研究。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这个社会相联接,通过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而建立起各种人际交往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界定为:“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平等的大学生主体在人际交往中坚持诚实互信,团结友爱的原则,能够、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合作共赢,促进大学生成才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现状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理论冲击下,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指学生个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客观因素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认知偏差,既自我不能准确定位,也不能正确认识对方;在大学形成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圈,人际交往趋于复杂化,同学之间矛盾日益彰显;通过网络进行交往时人的行为和真实身份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也就没有面对面交流时产生的压力和责任,这样可以使人们更大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增加了人际交往的隐匿性和放纵性。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世俗化,缺乏正当的义利观念;二是学生个人孤芳自赏,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三是学生间缺乏诚实守信意识,导致人际关系有广度没深度;四是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很难达到人际交往共赢状态;五是贫困学生陷于人际交往尴尬境界,导致人际关系分化。

三、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加强学习政治理论课、社会科学课、哲学课、军事理论课,通过理论学习,提高相关课程的教育质量,把枯燥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充分认识祖国的国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良好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是最可亲可爱的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及道德追求。

2.掌握与人沟通技能,开设大学生人际关系课程与讲座

学校为大学生基本礼仪的学习和训练提供课程保障,要开设《人际关系》课程、讲座。改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认知偏差,既自我能准确定位,也能正确认识对方。改善与人交往能力不足的尴尬境界,促进大学生之间能深度的交流与沟通。

3.积极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通过学校、社团、班级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平台,充分调动大学生人际 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增加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团结互助,顾大局、共赢互利的团队意识。

4.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搭建网络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新渠道

要指导大学生协调好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利用网络的人是真实、活生生的,这就要求整个社会的人要做到慎独,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严守国家法律法规,努力构建文明网络,利用网络渠道,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利用网络的隐匿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便利,开设网络心理咨询、网络校园贴吧、微博、微信等,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四、处理好大学生的各种人际关系

1.在学校期间,要处理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模拟患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深刻的、久远的、广泛的影响,不仅仅是校园里课堂上有限的知识传授,更多的可能还是教师无处不在的、无形的但十分强有力的内在人格和精神。毫无疑问,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形式或载体来影响学生,它都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保持最密切的交往,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所以,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要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同学之间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级内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同学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体,它既要受成人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又具有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来自不同的地方,在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与同学朝夕相处,有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思想水平不一样,会有些行为矛盾和心理冲突,这是就需要我们互相谦让、宽容、宽以待人,处理问题上,。在实验实训时,应引导学生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患者,学生在任何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应根据不同的患者,使用注意恰当语言运用与非语言行为,如表情、眼神等来表达对患者的关爱。这种与模拟人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改善医学类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能力,也为学生日后实习打下基础。

2.在实习期间,要处理好医院带教老师与实习生之间、实习生之间、实习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临床实习是医学类向实际工作岗位过渡的关键阶段,是学生积累经验的开端。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以了解专业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为病人解决问题,较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及操作技能。实习生要清楚自己在实习阶段既是学生又是医生助手的角色,由于带教老师要忙于医院事物,要主动与带教老师沟通。实习生之间包括本校的、其他学校的、还有进修生等,要团结、相互帮助、合作。既可以完成工作上的任务,也可以在其他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实习生与患者维持时间较短,加之现实中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很难让病人与其家属在较短的时间内实习生产生一种信任的态度。实际上,实习生与患者沟通时不积极,语言表达不准确,学生角色没转换到医护角色,使之双方关系不融合。要主动进行医患沟通和交流,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同情和爱护病人、主动为其分忧,积极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为以后就业在现实岗位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283.

[2]高全宝,范文俊.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27(1):47-49.

[3]曾蓉.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模式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7):184-486.

第8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2009.07.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38]王义堂.友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J].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

第9篇: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艺术院校大学生;沟通能力;方法

Eitel(1986)认为沟通能力是从他人那里以本人和他人都可接受的能保持关系的方式得到所要得到的信息的技能。随着经济社会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问题也逐渐被教育界关注起来,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大学生通过沟通更好地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能适时的通过书写、口头与肢体语言等各种媒介,有效、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亦能快速、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培养沟通能力必要性

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整体上还不是很高,在沟通能力上还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学生现在的媒介素养的主要问题是:沟通效率不高,对信息的分析深度不高,与社会的互动性不高,对各类群体的特性了解不高,在海量的信息中不能迅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有的学生对新兴传媒的接收态度上较迟缓。如今的高校教育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的获取方式与以前的学习方式相差很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为学习的渠道,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是在大学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家庭环境总体水平较高,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家庭来源、家庭月收入存在显著差异。培养沟通能力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充满信心,常常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正确对待,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困难,坚持性高。沟通能力欠缺的学生则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信心不足,为确保成功,常常选择一些过于简单或十分困难的任务,在遇到困难时,常常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加努力就轻言放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方法还是在学习理念上都与传统的沟通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许多学生事实上并非不愿意与人交往或是有交往障碍,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沟通,或者是他们的沟通方式有问题导致他们产生交往中的挫折体验,降低了人际交往的信心,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网络沟通已成为获取知识、学术研究、信息交换的重要工具。据相关调查,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相当大,很多的“宅男”“宅女”靠电子媒介与外界交流,更为甚者很多大学生日常的考试、学习也要在电子媒介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加强沟通技能培养强调的是大学生的个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完善、人际关系和协调、冲突的解决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培养沟通能力必要性的途径

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避免宅男、宅女给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隐患,高校加强培养沟通能力,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社交孤独等不仅有短期改善效果;从长期来看,引导大学生更加积极、有效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技能更是对减少人际冲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拓宽大学生交往获取渠道。艺术院校大学生应加强对经济社会、人际网络的了解,采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不同的信息。经研究发现,大学生同学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通过同学网络进行的,随着同学群体成员之间交往活动的增多、交往时间的增加,同学网络中的成员就开始变得越来越相似。同学之间的讨论或者争论可以影响他们选择所要参加的活动,并且常常做出类似的选择。同学群体可以促进交往动机的社会化,例如在第一学年开始的时候,可以利用同学群体的交往水平来预测其大学生在这一年中交往动机水平发展变化的轨迹,交往动机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他们在第一学年中动机水平能得到较好的提高;而那些交往较低动机水平大学生,其动机水平则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与网络工具的普及,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艺术院校应该开设信息搜集与专业信息获取之类的公共课,帮助他们树立获取信息沟通的意识,通过多媒介的特点,传授媒介使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搜集和检索技术。使大学生保持对最新信息的敏锐感知能力和掌握信息传播发展方向的能力,避免完全沉溺于虚拟网络社交。

其次,要提升大学生的沟通分析能力。媒介虽然能够为人们提高相关信息,为人们服务,但它并不会很直接地传递信息,它会很含蓄的传播一些其他信息。在现代社交的活动中,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交信息,无一例外的都带有大学生所没有注意的隐藏信息,发现这些隐藏是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最高技巧。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应了解、熟悉各种社交信息的特性,了解各种社交信息的传播、接收信息的特点。大学生社交对象的相似性,包括榜样、行为操作、努力程度和环境的相似性,以及社交对象的数量和多样性、能力和权威性,以及示范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高等院校要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在接受信息后正确、快速地分析信息并从中获取有价值地沟通目的。

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沟通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包括理解沟通信息、判断沟通信息、解释沟通信息等方面。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代表的认定,是要建立在正确分析沟通的上。只有经过大学生的正确认知评价,这些沟通信息才有意义。对不同沟通信息来源的加工影响着大学生各自在社交网络形成中的作用。社会交往中榜样的替代性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加有大学生成长相似性的成功榜样的影响,对那些体验过多次效能感失败的大学生具有一定激励作用。激励性信息必需经过大学生对的可信性进行判断后才能对大学生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大学生在沟通信息爆炸的环境下,重要的要凸显自身的价值观、道德底线及社会责任。大学生在提升沟通能力的前提下,还要有相应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做支撑,对社会的责任感。

最后,要使大学生掌握沟通方法技巧。在沟通方式上,掌握相应的手段是很重要的。例如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互动的沟通技能有助于改进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有助于促进教学双方互动。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加强锻炼言语沟通能力,进一步加强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信念的手段。当大学生在努力克服困难时,如果有重要人物表达了对他的信任或积极评价,自我效能感会大大增强。某种程度上,大学生要加强锻炼言语增加沟通能力,会使大学生在行为中付出艰苦的努力以获得成功。而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信息快捷,互动性强,但其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要明辨谣言多出自网络,利用多种方式方法技巧辨析真伪,去伪存真。

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从海量的沟通信息中获取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信息。艺术院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获取信息能力、分析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和传播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霍华民.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考量[J].当代青年研究,2011,(11).

[2]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王小棉.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