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贸易企业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展产业链;盈利模式;基地展览机构
中图分类号:F710 文
会展业具有1:9的经济关联带动效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把展览业作为商品流通、科技合作、文化交流、发展旅游、拉动经济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加剧,会展产业链既有传统盈利模式受到冲击,并出现一些全新的盈利节点。
一、企业盈利模式及会展盈利模式
企业盈利模式即企业通过怎样的模式和渠道来赚钱。企业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式盈利,通过开发产品,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实现盈利;一种是外延式盈利,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实现盈利。
会展盈利模式即会展企业在自身及上下游价值链中建立的赚钱渠道和模式。会展企业的运营包括展馆自身与展览项目的运营,本文主要论及以自有场馆为经营基地的会展企业(也称基地展览机构),不限定于以运营具体会展项目为主的展览项目公司。
二、会展产业链解构及盈利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会展经济是集商贸、交通、运输、宾馆、餐饮、购物、旅游、信息等为一体的经济消费链。从会展业务流程来看,会展产业链主要包括:会展策划与会展组织、场馆规划与建设、营销与广告宣传、工程(布展)及电信服务、运输报关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交通住宿与餐饮旅游娱乐休闲服务、人才培训、会展管理与评估等。
会展产业链的绝大多数收入目前集中在展览项目自身。自有展馆的展览机构(也称基地展览机构),如承办广交会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展览出租展位、展览服务、广告媒体经营收入等是传统盈利点。去年以来,每年两届广交会直接和间接效应之和超过300亿,占广州市全年GDP近4%。承办方的消费支出带动举办地广州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批发与零售贸易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信息传播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租赁业等部门。
会展经济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在办展获取商业利润的同时,会展具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属性。如政治宣传类会展、司法展览、文体类会展、科教类会展等都有其社会效应。随着电子商务等新媒介试水虚拟展会对实体展会造成冲击,会展企业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影响,有必要重新分析全产业链盈利节点,拓展有成长前景的新利润增长点;对现有盈利模式,也要进行更新,拓展其盈利潜能。
三、会展产业链盈利模式及利润增长点分析
1.场馆建设及物业增值盈利模式
场馆本身是会展经济的基础。从场馆建设角度出发,会展经济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周边土地的升值实现投资回报。涉及场馆的建设和经营,通常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政府统一建设和经营。发达国家如德国等就是由各级政府投资兴建展馆,并以综合效益提高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引入战略投资人,管理方是会展公司的董事局,而所在城市的市长可能出任董事局主席。政府投资有利于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结合。第二种模式类似香港模式,即以土地换展馆。政府划拨土地,由相关公司建设展馆,并可配套建设酒店、公寓、写字楼,展馆所有权归属政府,但政府不收使用费,展馆依靠自身运营实现良性循环。
展览场馆通过展览的举办可为当地带来高强度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剧相关服务业集中,带动周边地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从而带旺物业增值和盈利。如广州市在投资兴建国际会展中心时,不仅直接投资场馆建设,还投资改善场馆周边道路、绿化、停车等市政配套设施,铺设顺畅的路面和地下轨道交通网络,使展览场馆周边地价大幅升值。
2.场馆租赁盈利模式
场馆租赁盈利模式是展览场馆所有者通过合同形式将经营场地出租,并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盈利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在一定程度上分离,承租人按合同规定交付租金和维护资产外,享有较大的经营自,能够不受行政干预地安排和组织场馆的人、财、物。目前,场馆租赁是自有展馆的基地展览机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3.产业链增值服务盈利模式
展览机构通过向上下游客户即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采购商等提供增值服务获取盈利,通过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积极开发引进与展览、展馆配套的服务项目,包括工程搭建、展具租赁、广告制作、餐饮住宿、商务礼仪、旅游票务等,提供增值服务。这样能有效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也可在拓展利润渠道的同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形成核心竞争力。
4.自办展览盈利模式
展览机构自办展览集场馆优势、服务优势、本土产业优势为一体,可有效拓宽盈利渠道。目前,国际基地型展览巨头,自办展均占绝对份额,如科隆展览公司展馆95%是自办展,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展馆自办展占70%;从经营收入来看,汉堡展览公司70%来自自办展、15%来自客展、另有15%来自会议;意大利米兰展览公司自办展和客展各占50%。拓展自办展盈利模式,基地展览机构可利用自身资金和资源优势,以兼并、收购、合作等模式在外地或国外举办自办展、合办展;对于成熟的自主品牌大展,可通过服务、展期、展馆位置优先倾斜等措施,扶持其发展成为超大型的世界级品牌展;对于产业布局上有后发优势的题材、高新技术、创新型题材,要抢占展览题材,创办新展,并实行场租优惠等扶持策略[1]。
5.展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展会网站定位于为会展所有活动与企业提供各种营销服务。展会电子商务拓展展会宣传、招商、招展渠道,实现实体展会和网络展会的有效互动;优化展会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能延伸展会服务和功能,提供高附加值的捆绑式、一站式服务,有效锁定目标客户。展会电子商务业务如能运作上市,将是会展企业的重要新利润来源。
网上展会业务的运营重点在网上展会、网络广告、网络信息增值服务、数据库营销等方面,除与传统B2B网站类似的赢利方式即广告和收费会员收入外,展会网站还可销售会展的附属产品,如展商名录、会展杂志、会展刊物等。展会网站要实现盈利,要针对主办机构、会展服务商、参展商等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开发和维护,确保网站界面友好、导航准确、网速流畅、搜索到位。同时,加强展览项目相关资源整合,使网站成为资讯和贸易撮合平台,并提供各种会展定位、市场调研、品牌推广、渠道与客户资源共享等服务。
6.展览会议论坛模式
展会集聚大量人流、信息流,是商家获取信息、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场所。展览性会议功能的影响力可彰显展览本身的辐射力。如“广交会区域经济影响研究项目”调查显示,每届广交会参展商在广州举办会议、产品推介会等相关活动的费用总计为1.88亿元,两届合计约3.8亿元,市场容量非常诱人。开拓“展会论坛”及系列会议的主、承办业务将带来丰厚利润[2]。
7.展览场馆和展览公司的资本运作盈利模式
资本营运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或者壮大资本实力来增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展览场馆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仅仅靠国家拨款和企业自身积累,不符合收益与风险对等原则,展览场馆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和租赁等方式,实现展馆资本的保值、增值,增强展馆的盈利能力。此外,目前展览公司利用自有雄厚资金进行资本运营成为新趋势,运营方式主要是展览项目的并构重组、展览品牌收购等。
8.展馆品牌和展会品牌盈利模式
提升展馆品牌可增值无形资产。知名的品牌展览场馆普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拥有作为卖方市场的价格谈判筹码;同时,容易在注意力竞争中胜出,获取新闻宣传和政府管理资源的倾斜;此外,品牌价值的提升意味着展馆无形资产的升值以及较高的价格认同,办展方、参展商等愿意支付较高价格购买知名品牌的服务。
提升展会品牌价值可获取超额利润。知名展会以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参展效果提供品牌保证,同时,知名展会有能力应对竞争对手的攻势,巩固客户忠实度。因此,要注重对已有展会品牌的注册、防伪、维权以及内容创新,保持品牌在业内的领先地位,确保品牌自身的增值。
广州对外贸易展览公司借鉴其母公司运作广交会的成功经验,积极培育自主知名展会。如对自有品牌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为解决展会规模扩张和展馆面积瓶颈的矛盾,学习广交会“分期办展”的做法,实行展会分期,展会规模扩容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专业性,巩固了其业内领先地位。
四、结语
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会展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产业转型加速,会展产业链的盈利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以“二八法则”确定会展产业链的盈利侧重点,以优势资源挖掘扶持影响全局的利润增长点;以“SWOT分析”为行业和企业把脉,准确定位战略方向;以“波士顿矩阵”原理分析展会品牌的战略取舍等,强化“金牛”和“明星”品牌,放弃“瘦狗”和“问题”品牌,改善业务组合; 以“流程再造”、“价值链分析”控制成本,突出竞争优势等[3]。国际会展业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作为极具经济拉动作用的新型经济形态,我国会展产业链如何实现盈利模式和达成方式的创新,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一、精益化管理破解“新常态”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的思考
目前,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进入了“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性”的中高速增长阶段;“高效率”关注的是精益化时间要素的回报,“低成本”关注的是精益化资源投入,“可持续性”关注的是精益化整合资源的发展模式。
精益化有两个核心要素,“精”即少投入、少消耗不必要的资源(资金、时间等)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与消耗;“益”即多产出经济效益。精益化管理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营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永远满足客户提出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利润。精益化管理作为企业转换思维、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对标学习的最好的管理模式之一,帮助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发展模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企业发挥精益化管理的优势,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人力、智力、财力等),破解“成本压力、效率压力、环境压力、市场压力、资金压力、管理压力、技术压力、信息压力”,承担起社会责任,满足客户需求,使企业可持续长远发展。
近年来,中国成功的服务型企业(地产大鳄万科、餐饮界明星海底捞暨外婆家、IT大佬联想暨小米、金融界创新者招商银行等)快速、稳健的发展也都得益于从“制度、思想、意识、行为”全面创新的精益化管理模式。精益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企业战略发展转型的需要,是挖掘企业发展潜力的需要所在。
二、精益化管理使得企业可持续盈利模式的思考
盈利模式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和生存之根本,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企业的定位,根据定位构建的业务系统和关键资源掌控都将为盈利模式服务。在新常态下,企业不仅要主动适应市场,适应环境,还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突破,创新思维显得尤其重要;精益化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注入了创新精神。
丰田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涵盖了“准时化―JIT、自P化、标准化作业、精益化”等管理理念,提出了精益化改善上升到全员灵魂高度的“改善魂”和伟大的“DNA思想,后续通过美国通用、福特汽车的再验证、再改善,管理创新,实践、验证、见证了一种使得企业通过精益化管理实现可持续盈利模式的经久不衰!
正是在精益化管理先进的思想引领下,丰田公司推行数十年如一日的全员持续改善活动,从整个价值链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经营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持续盈利,2014年全球销量达到1032万,连续三年蝉联全球车企销量冠军。再次验证了精益化管理是一种可持续盈利的管理模式。
面临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如何学习、借鉴、应用精益化管理模式(TPS)?如何从“Q、C、D、S”即“质量、成本、交付、安全”四个维度,实现“以效益为中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目标”?如何探索适合自身可持续盈利管理模式?精益化管理无疑是对企业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最好的诠释。
三、精益化管理对于推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国家提出的“2025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如何实现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过渡到工业4.0?如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精益化管理思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探索出了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盈利体系的便捷之路。精益化是企业实现创新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阶段,乃至很长一阶段,精益化管理已不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做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实现从制造型向“服务型、创新型”的战略转型,要经历从原有的“要”向“我要干”的转化;要经历精益化管理将企业的“DNA”植入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自发性开展环境的转化;中国企业通过实施“经营管控方式、杜绝浪费环节、提高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智能化――OJT培训、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扁平”方面的创新改变,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实现战略转型升级,精益化管理无疑是最好的管理模式选择之一。
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需要对市场进行准确研判,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竞争标杆的战略进行分析、评估,要从“精益拓展行业外部资源、精益规划行业优势资源、精益整合内部资源、精益整合制度暨流程”四个维度进行经营战略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实现需要企业决策层统一认识,专业化推进管理,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去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人力、设备、材料、资源、时间、空间”等方面提品的附加服务,向传统的服务空间创造更多的利润,实现转型升级的经营战略。
四、精益化管理对于企业创新管理再定位的思考
所谓“定位”是指企业资源和能力(含潜在能力)可足以支撑满足的客户价值。企业定位与管理模式、创新求变是密不可分的。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丰田公司、通用汽车、通用电气(GE)公司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得益于持续不断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定位创新。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8-008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与风险防范研究”(批准号:11BG057)
[作者简介]庞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与管理;
潘永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与管理。(湖南长沙410004)
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这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大障碍。农产品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与金融业务合作的创新产物,成为有效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方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产品物流金融克服融资中申贷困难、融资成本高等在向银行申贷中遇到的常见难点,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而银行在通过该业务放出更多贷款的同时,承担更低的贷款风险。因而,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Barnett、Biederman对物流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Rutberg以UPS为例介绍了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国内学者徐明川针对仓单质押的三种模式进行了银行、货主、物流企业三方的盈利分析,并指出三种模式中三方赢利点的区别。袁开福和高阳对银行与借款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质押贷款前后的单位成本利润率进行比较和数据推导,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管理咨询服务,仓储销售业务和拍卖市场业务等建议。王忠伟和吴亚辉分析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四个要素,并对物流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和银行这三方的盈利点进行了剖析,详细分析了自有仓库,异地监管,统一授信这主要的三种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胡愈对我国目前农村物流建设中金融供给短缺的情况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研究了现代农村物流与现代农村金融发展的关联情况。袁光骊从银行的角度出发,以金融机构的利润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中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并分析了不同的外部条件变化趋势对银行决策的影响。宋迎春详细介绍了仓单质押融资的统一授信、质押担保和反担保等三种方式及其特点。庞燕,易君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中风险防范策略。
国内学术界通过对国外相关业务理论的分析,结合国内农产品物流金融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对于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盈利模式,还缺乏一些系统性的研究。
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概念
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是为农产品行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开展过程中涉及了三个主体: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物流活动的运作过程中,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物流金融服务和开发新的产品,组织和调节农产品物流领域中的资金货币活动,是农产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结合。融资企业能享受到被提供融资和货款结算等服务,银行能扩大放贷业务量,而第三方物流企业能获得新的利润增长,达到参与方的共赢。
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质,农产品物流金融与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以及工业物流金融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押物的性质多样
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质押物是没有生命的,一般物理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农产品物流金融下的质押物是具有生命的,因而每种质物都有不同的性质。
(二)质押物的生产时间不同
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质押物生产的时间基本不受季节限制,而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其出产时间受到季节上的制约。
(三)需求群体和需求量不同
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的质押产品主要是面向企业或工厂进行大量生产的,需求是大量而间断的。农产品物流金融质押的产品则主要面向消费者,需求是少量而连续的。
(四)业务操作更为复杂
因为农产品具有生命,相对于在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其加工、运输、装卸、存贮等环节为了保证农产品的生命特质,操作过程会更为复杂,需要特别关注。
三、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
随着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现有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代客结算模式和融通仓模式。
(一)代客结算模式
1.代收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业务是指物流企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买方客户收取货款,然后将货款交付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从中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详见图1)。
代收货款业务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属于增值服务,具有运营成本低、区域性集中的特点,业务前景广阔。代收货款模式从盈利来看,它直接带来的利益属于物流企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买方客户获得了更加便捷的增值服务,该项业务的成功开展与物流企业的信誉有关。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选择资信好的物流企业合作。
2.垫付货款业务模式。其中又分为两种垫付货款模式
(1)垫付货款模式1。垫付货款模式1的业务流程见图2。
垫付货款模式1可以消除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积压的困扰,而对物流企业来说,货物在自身控制范围内,降低了垫付货款的风险,而对提货人来说不用承担因为物流过程造成的货物损失的风险,并且方便提货人对货物进行退换等操作。该模式需要物流企业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适用于物流技术成熟、专业化程度高、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物流企业,并且对提货人(买方)的公司规模要求也较高。
(2)垫付货款模式2。该模式流程见图3。
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农产品作为质押物的问题。农产品质押物的市场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到质押物的总价值以及银行的利益。所以,在协议中应规定当货物市值发生波动,下跌幅度达到约定的额度时,银行有权要求发货人提前偿还部分货款,以保证达到双方约定最高质押率的要求。否则,银行有权自行处理质押的农产品。该模式下,农产品加工企业若面对众多中小型采购商的情形时,优势更加明显。
(二)融通仓模式
融通仓是指一个对质押物资提供仓储管理、监管、仓储场地租用、价值估算、运输、加工、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它不仅为银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而且良好地融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
融通仓主要有仓单质押模式、保兑仓(买方信贷)模式和统一授信模式。
1.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业务的实质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在库农产品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经过由银行审核授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监管服务,并承担对质押物的监管责任。期间,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一次或多次向银行还款。
质押货物的存放地点可以是仓单出具方的仓库,也可以是具有一定仓储能力、管理经验、行业信誉良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出质人自办仓库,但后者须由仓单出具方派人监管并承担监管责任,其具体流程见图4。
仓单质押模式又可因质押物的流动情况细分为静态质押和滚动质押。在静态质押下,入库的质押物一般不得更换,只能依据还贷的金额提取相应价值的质物,直到贷款还清,方可将质押物全部取出,结束该笔业务。而滚动质押与静态质押的区别在于,滚动质押事先确定质押商品的最低底线,在质押期间允许按合同约定对质押物进行同类产品的补新出旧或者将价值高的质押物换出相比价值低的质押物,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只需要保证监管货物的价值在控制底线以上。如果低于控制底线,则要求货主增加质押物或还款给银行。否则,银行有权处置在库的质押物。相对静态质押,滚动质押更加灵活或人性化,并且能在保证生产的情况下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的流动资金。因此,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保兑仓业务。保兑仓又称买方信贷,具体流程见图5。
通过保兑仓模式,农产品生产企业在承兑汇票到期即可去银行兑换回货款,而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申请承兑汇票,实际上是间接获得了银行给予的融资,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多赢。
3.统一授信模式
银行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程度、运营情况、信誉度和资产负债情况等方面综合考量,授信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信贷额度的贷款,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自主使用这些信贷额度的贷款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在该模式下,相比质押贷款业务简化了银行参与的中间环节,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加快速方便地获得资金,而银行通过统一授信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减少了自身工作量,还能通过授信放出更多的贷款,也提高了银行对质押贷款的全程监控能力。
四、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盈利模式实施对策
(一)重视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质押物的选择
随着时间、季节变化,某些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销售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融通仓业务十分灵活,可质押的产品并不是固定的。当企业有新的产品进行质押时,可向银行申请新的质押物种类,经银行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进行融通仓业务,如湖南省就依据实际情况将槟榔列在了质押物清单里,既满足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要求,又具有本地特色。
(二)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监管环境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涉及产品种类广泛多样,物理化学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对农产品质押物的监管条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仓库不仅要有一定的密封性,而且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并且要控制一定的温度,以防农产品的品质降低,以免影响农产品的未来销售。这不仅增加了无形的成本,更增加了金融机构和物流公司的风险。一般可选择性质较稳定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作为质押物,对监管的环境要求不会太苛刻。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日常工作管理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融通仓业务下最便捷的方式是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一起质押,存放的地点就在生产车间,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监管,保证质押的货物价值在银行规定的控制底线以上。此时,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人员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内部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评价。因此,在质押期间要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说明,使员工了解第三方物流公司对监管货物的使用权限,不得阻碍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人员对货物的清点或者封存,要予以积极的配合。
质物被质押监管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时,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连同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起对质物的质量、数量、包装情况等进行巡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以防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未尽自身职责,使质押物受到损失而将承担损失的责任推卸到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或者其他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国际贸易 新兴 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64-01
一、际贸易的定义
国际贸易指的是各个国家之间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产品和劳务的交换,又叫世界贸易。主要包括出口和进口两部分,国际贸易的进行促进了国家的对外交往以及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轻型、便捷的商务模式应运而生。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从而使得整个交流流程快捷简单。目前电子商务外贸平台分为B2B类平台,业界代表为阿里巴巴;B2C类平台,其代表企业为卓越亚马逊、凡客、京东商城、天猫商城等;C2C类平台,其代表企业为淘宝、拍拍;B2M类平台,B2M是一种采取互动的商家对商家的电子商务形式,因此B2M主要是针对销售者或者为其工作者服务的;O2O类平台,O2O即Online To Offline,是将互联网技术和实体商务结合起来的线下交易平台。这些电子商务外贸平台都是当今主流的电子商务外贸平台。
三、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培养新型的电子商务人才
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行业存在的灵魂。为满足电子商务行业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在为人才制定相关职业规划的同时,要根据人才自身的情况,对于人才的口才、办事沉稳度、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进而制定出较为完善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
由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网络上进行,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虚假的交易。尤其是在近些年很多人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额利润,纷纷投身这一行业,其中也不乏一些没有行业道德的企业或者个人进入这一行业。他们为了谋求利润,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欺诈客户,败坏了行业风气,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将一些不符合行业要求的企业或者客户剔除出电子商务这一行业,进而促进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重视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外汇风险
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优势企业的支持。不仅要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些资金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样一笔资金投入,如果投入到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中,那么就会造成资产的浪费,如果优先选择一些新兴产业或者是顺应时展潮流的企业中,则可以使这些资金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资金的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外汇风险。
(四)开拓新市场,推行贸易方式多元化
对于电子商务来说,我们不仅要注意对外出口,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对外出口的国家和对象。我们一定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个别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开辟新市场,推行贸易方式多元化。但在此过程中,面对微薄的利润,我国相关电子商务行业不得不以扩大交易来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而盲目扩大交易量又会使得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我们需要推行多元化的贸易方式,来分散电子商务带来的贸易风险,提高电子商务的交易水平。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前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国际贸易对于不同交易模式的需求。我们要不断运用多种贸易模式,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用新形势下的经济眼光来分析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境内外汇差 外汇交易 盈利模式
一、境内外汇差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香港离岸人民币及跨境贸易结算发展回顾
2004年,中国银行(香港)作为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为香港的个人提供跨境清算安排,离岸人民币(CNH)业务起步。
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在中国内地365个试点企业以及香港、澳门和东盟地区展开,为CNH增加规模奠定了基础。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修订了《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新协议允许香港的银行为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账户,并提供各类金融服务,银行可以为客户办理非贸易项下的兑换,个人和企业间也可以通过银行办理人民币资金的支付和转账。新协议还承认了CNH报价的市场地位,从此以后,提供CNH报价的银行越来越多,CNH的交易流动性也逐渐提高。
2011年,香港的财资市场公会开始提供美元兑CNH的即期报价。该报价由市场上15家(2015年已更新为18家)交易较为活跃的银行上午11:00的平均即期报价得出,CNH的报价机制基本形成。很多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产品,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2011年8月起,跨境贸易方案被批准应用于中国内地所有具有资质的企业,境外范围则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也扩大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
香港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得非常快。外汇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从2009年设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企业以来,中国内地企业超过70%的人民币跨境货款流向了香港。2011-2014年跨境贸易结算总额增速远超中国总体进出口总额增速,人民币结算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在2014年已经接近25%。
受政策、市场和经济的共同推动,CNH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迅猛。对于企业而言,使用人民币结算具有规避外汇风险、加快资金流动速度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渠道。
(二)CNH与CNY交易机制不同导致汇差
与境内人民币(CNY)相比,CNH交易机制有如下不同。
第一,CNH市场的交易者类型更广泛,数量更多。CNH市场允许进出口企业和离岸金融机构自由参与交易。而对于CNY银行间外汇市场来说,除原本的境内金融机构(以央行和商业银行为主)可参与交易,2015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境内各类金融机构在场内进行交易,并允许大型非金融企业(年度跨境外汇收支超25亿美元或货物贸易进出口超20亿美元)入场交易。其他企业只能与商业银行在零售市场办理外汇交易业务。
第二,CNH市场没有中间价机制,也不设涨跌幅度限制。而CNY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货币价格仅可在央行当日上午9:15公布的中间价的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例如美元的波动幅度是中间价正负2%。
第三,央行多在CNY市场进行窗口指导,CNH市场较少进行。
由于上述三点不同的交易机制,CNH市场对全球信息的反应更为透明、充分和及时,因此当CNY升值时,CNH升值更多;而当CNY贬值时,CNH贬值更多,这佐证了境内外交易机制的不同,对汇差产生的潜在影响。
(三)由“811新汇改”产生的跨境汇差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中国央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这不仅蕴含着汇率走势的变化,更表明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在告别了固定汇率体制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是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重要的里程碑,人称“811新汇改”。
新汇改后,外汇市场风起云涌,CNH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与境内的汇差几度突破千点,针对跨境汇差的跨境资金交易频繁。那么,利用汇差进行的外汇交易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二、汇差背后的外汇交易模式
笔者认为,很多时候,金融业务就是在既定的环境下做“通道”,各种市场、标准化或者非标准化的产品,都属于这条通道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种金融模式。上文所提及的跨境贸易,就是一种资金进出的“通道”。而下文所提及的四种盈利模式,也都是基于通道开展的。
(一)通过非居民账户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由2010年起,境外机构可以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非居民账户”(“非居民账户”英文全称为Non-Resident Account,简称“NRA”),用于人民币跨境支付。NRA的本质为境外账户,因此NRA与境外账户之间可自由划转资金,无需审批。
在USD/CNY低于USD/CNH时,境外主体可将在NRA账户中现有的人民币购汇换成美元(价格为境内银行提供的USD/CNY价格),然后在履行相应手续后,将NRA的美元汇出至其境外账户,再按照USD/CNH的价格进行结汇。之后通过贸易渠道,以合规、合法的收入形式(如经常项目收入、经批准的资本项目收入等),将人民币再次转回其NRA,即可盈利。假设USD/CNY购汇报价6.5964,USD/CNH结汇报价6.6964,则NRA以人民币659.64万元购汇100万美元,汇至境外账户后,再按照USD/CNH结汇价结汇,可得人民币669.64万元,再以贸易方式汇入NRA,获利人民币10万元。
(二)通过构造贸易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构造贸易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获利方式,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通常是关联企业)签订一份进口合同,以支付合同货款的方式,将CNY兑换成美元后支付给境外企业。境外企业将美元兑换成CNH后再通过反向贸易向境内企业进口货物,并以CNH支付。这种方式在USD/CNH价格高的时候可以获利。假设USD/CNY购汇报价6.5964,USD/CNH结汇报价6.6964,则境内企业用659.64万人民币购汇100万美元作为货款跨境支付给境外企业,之后境外企业将这100万美元结汇成669.64万人民币,再次作为货款跨境支付给境内企业。这资金的一出一进,境内企业获利10万人民币。“811新汇改”后,由香港进口中国内地的贸易量大幅上升,侧面验证了这种跨境获利的模式在USD/CNH高于USD/CNY时,可能被不少企业所采用。
借助转口贸易的模式获利,原理相同。例如,在USD/CNH低于USD/CNY的时候,境内企业从境外企业进口黄金等低物流成本的货物,在内地将美元贷款结汇后跨境汇出支付黄金货款。境外企业收到人民币后,以CNH价格兑换成美元。最后,境内企业再将黄金出口给这间境外企业,用之前兑换的美元跨境支付至境内。境内企业偿还贷款、获利,流程结束。根据香港海关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适逢USD/CNH低于USD/CNY之时),中国内地从香港进口的黄金飙升了175%,间接佐证了利用汇差进行的转口贸易获利的行为。
(三)通过境内外远期进行外汇交易获利
“811新汇改”之后,USD/CNH价格倒挂,与USD/CNY价差几度破千点。有一些境内的贸易企业,就已知的、未来特定日期的进口货物,向商业银行申请远期购汇;同时,其境外子公司向当地银行申请金额和期限均与境内远期购汇一致的离岸市场不可交割远期外汇买卖(Non-Deliverable Forward,NDF)远期结汇,在到期日分别执行境内远期购汇和境外NDF结汇。由于境内远期购汇需要实物交割,因此在CNH价格倒挂的情况下,这一获利方式很适合于进出口贸易公司。
“811新汇改”后,2015年8月银行代客远期售汇规模达到789亿美元,是当年前七个月平均规模的3倍,这间接佐证了通过境内外远期进行外汇交易获利的频繁性。而银行间市场即期外汇交易规模扩大的倍数也与之相似,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在代客远期售汇后,通行做法是在即期市场买入美元,并持有至代客远期售汇合同到期。如此操作,企业的远期行为就传递给了银行间市场的即期行为,对人民币贬值构成压力。
(四)出口货款经中介境外结汇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811新汇改”后,USD/CNH价格倒挂,部分境内的出口商与其境外的关联公司或中间商签署人民币的出口合同,关联公司或中间商再与境外的进口商签署美元的出口合同。由境外出口合同产生的美元收款,在境外的关联公司或中间商结汇成CNH后,汇回境内。
此类交易是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的,但是会减少境外外汇流入,对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形成压力。
三、跨境交易盈利对汇率的影响及抑制举措
上文所提到的四种盈利模式,前两种涉及企业向银行购买美元并汇款出境,致使境内美元大量流出,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第三种模式本身反应的是市场对于USD/CNY远期贬值的预期,但商业银行的操作,将这种远期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传递给了即期市场,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第四种模式将原本会流入境内的美元替换成了人民币,因而令到境内美元量减少,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上述四种模式均令人民币快速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大幅下降。
“811新汇改”后即期USD/CNY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8月11日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到2015年底,央行试图将中间价与收盘价并轨。这项改革抽离了央行对中间价的干预之手,使得去年11-12月人民币贬值压力迅速释放。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1月到春节前。元旦后人民币急剧贬值,央行开始加强对外汇市场干预,中间价与即期价再度分离。人民币中间价倾向于挂钩篮子货币,但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第三阶段是春节过后至今。央行再度启动了中间价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
央行出手的一系列措施,加上美联储鸽派声明、美元走软等因素,暂时稳定了市场对于人民币的情绪。同时,央行持续不断地出台抑制境内外汇差盈利交易的措施。
第一,加强贸易和投资背景真实性的审核。从2015年9月起,央行开始限制NRA购汇规模,并加强了NRA汇入资金的背景真实性审查。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从当年8月起,要求各分局重点监测辖内银行的代客售汇业务,“加强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避免出现集中大额购汇,必要时进行窗口指导”。
第二,自2015年10月起,央行要求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交存20%的美元外汇风险准备金,在央行以零利率存放一年。通过这种提高交易成本的方式,来打击企业办理境内远期购汇、境外NDF、以获得收益的行为。
第三,央行扩大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入境渠道和境内使用范围,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直接进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降低了跨国企业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参与企业的境内外营业收入标准,并扩大了资金池规模上限,还放开了企业境外发债资金可回流的约束。
四、汇改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央行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令近期USD/CNY汇率企稳,跨境汇差缩窄至100个基点左右,交易量也稳步下降。
在国内,一大批创业者们嗅到了SNS未来的商业气息,一时之间,SNS不停涌现,校内网、5Q校园网、亿聚、占座、魔石、chinay、底片网、99号宿舍、谊多网、饱蠹网、露脸网、在校网、9公寓、优优网、优点、好运龙等以及海外背景的FaceRen、YouLin大学生社区网站……
这些在创业之初都渴望在这个新的方向里抓住黄金的创业者们,如今安在?经过市场和时间的筛选,很多的名字如今已经很少听见,要么被市场抛弃寿终正寝,要么在经济危机的煎熬中苟延残喘。
五一节刚过,一股“SNS热潮”再次被激起。国内互联网企业纷纷向目光投向了SNS这块宝地,试图在新兴的SNS“处女地”跑马圈地,试图锁定用户。
5日下午,网盛生意宝,率先打响了这“第一枪”。其新闻发言人向媒体证实,日前已正式推出囊括“贸易人脉圈”、“经销圈”和“区域商帮圈”的“生意人脉圈”(sns.toocle.com),并进入推广阶段。
“巧合”的是,仅在次日,网盛生意宝同城的弟兄阿里巴巴(1688,HK)也马上“跟风而动”,随即“迫不及待”地表示将推出商务SNS,其名称为“人脉通”,凑巧的是两者在名字上仅一字之差。于是,阿里巴巴成为仅次于生意宝的第二家进军SNS的电子商务网站。
无独有偶,就在两大电子商务上市巨头纷纷涉入SNS领域之时,5日下午中国移动宣布旗下的SNS网站139.com为全国移动用户全面开放注册,用户均可凭手机号激活帐户,并提供在线短信、管理短信、聊天记录和个人通讯录、免费网盘、SNS及互动游戏等服务。
SNS网站面临的广告困局。一。社交网站用户点击广告,在网上购物的可能性更小二。社交网络营销活动,50%将以失败告终。三。优秀内容不能够联系在一起,用户创作的内容显然不符合标准,SNS社交网站普遍面临着将“眼球”转化为营收的压力。
纵观当前火热的开心网、校内网、腾讯校友网等,都已从本质的人脉、社交到依赖开发平台应用与游戏来黏住用户,而且对当前的SNS网站盈利模式开发也一直是业内所探讨的热点,按目前主要依托于广告来营收终将有限。
然而SNS网站赚到了人气,却一直没有赚到真金白银,都还处在“烧钱”阶段。到底什么样的SNS能赚钱,或者说SNS的盈利模式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业内讨论的重点。但SNS只是功能不是核心,不把SNS架构在已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上肯定没有前途。
我个人分析中国现在SNS网站比较可行的商业模式来说有4个,他们分别是豆瓣网,行网,楼伯伯,创友网。
豆瓣网盈利模式:1书评、影评、乐评---2当当、卓越产品比价----3商城购物,利润分成----立刻赚钱。
行网盈利模式:1广告营销、会员体验---2服务人脉、社区、活动、招聘----3会员收费-----4优质服务----一月赚钱。
楼伯伯盈利模式:a每栋楼宇注册用户70%---b界面很校内,内容很开心----c鹊桥,拼车,夜店,店评。1小店同楼内生活挂钩---2周边店铺入场免费---3要获得“更好效果”是需要月费的。----7天赚钱
创友网盈利模式:1创业投资论坛对接会(参会费用,服务费用)、学习论坛(课程培训费用)、征婚交友(参会费用)-----2网站------3加入会员-------立刻赚钱+一月赚钱。
SNS+电子商务才是SNS网站未来的主要收入模式,这样的话题没有办法否认!确实盈利的模式就是电子商务支付(网络方面的商品交易全部是电子商务)。但是SNS+电子商务我个人认为不太现实,主要从四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很多SNS网站本来没有商品。用户有购买欲望,无法满足,最后又到真正的电子商务网站上购物了。二;有些SNS网站是面对小商家的,小商家自己赚钱都困难利润都少,所以从他们身上打主意想分一杯羹不容易。三;自己去直接做销售。但这又形成了SNS网站又要运营社区网站又要运营实物电子商务的毛病。四;专业的行业产品直销网站(红孩子、当当、DELL)和平台性质网站(阿里巴巴、淘宝、京东)产生购物习惯,并且价格和品牌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一、企业转型的动机
(一)企业战略决定企业转型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企业转型要紧紧围绕战略展开。企业必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战略方向,其转型行为应该是由企业战略方向决定的,而不是由周围的市场机会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会无处不在,诱惑无处不在,但风险也无处不在。企业不能热衷于不顾自身能力,只铺新摊子,盲目投资,而是要先确定一个明确的战略导向。所谓战略就是根据市场状况,结合自身资源,确定远景目标,并对宏观目标进行长远规划。
江苏苏美达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战略,其战略方向明确清晰,在深入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基础上,苏美达确定了“以贸易为主导、贸工技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实施“技术研发创新、自有实业建设、品牌渠道建设、多元化经营”等4项创新策略。另外,苏美达公司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提出了“百年立业,品牌立命”的口号,实施品牌战略,积极与战略投资者合资合作打造品牌,逐步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与企业品牌。同时,苏美达充分发挥经营网络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坚持不懈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公司建立了机电产品研发中心、测试中心、服装打样中心,并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船舶设计、工程设计、机电产品研发方面的合作。总之,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公司战略内容不断完善,但方向始终明确。这就确保了企业主营业务不断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战略方向的制定要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资本,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利器。在制定战略方向时,要充分研究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自身拥有的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资源状况,紧紧围绕培育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突出主业,集中并运用优势资源,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我国外贸企业中有许多成功转型的范例,如中粮集团完成了从粮食贸易到粮油食品加工贸易、地产、金融等多元业务结构的转型;香港利丰公司从纯粹的贸易中间商,通过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使公司供应链向上下游环节延伸,培养出了新的核心价值链,最终发展成为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供应链整合的大型跨国商业集团;浙江中大股份利用我国房地产政策变革的机遇,迅速由外贸跨入房地产领域,并成功创建了地产品牌,成为了这一行业知名的企业。这些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论是对原有产业链的延伸还是多元化投资,都将培育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目标,时刻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企业的经营和投资活动。
(三)战略执行要严格规范、始终如一
企业战略方向确定好以后,公司的组织管理架构、商业模式、营销渠道、新项目投资等要严格围绕已定的战略来进行,并且对战略的实施进行严格的监督把关,对不符合战略要求的业务、部门及时清理退出。十年前,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就意识到了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前向一体化(研发、设计)或后向一体化(市场渠道和品牌建设),来增强进出口业务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并且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但是由于大多数公司的战略执行决心不够或者缺乏战略执行力而最终没有转型成功。而苏美达集团不仅制定了明确清晰的战略方向,而且强化战略执行力,保证了集团战略执行的严格规范、始终如一。苏美达集团确立了船舶工程、成套设备工程、电动工具和园林工具、动力机械、纺织服装、生产资料及技术设备进出口等6大业务发展方向。在前向的研发设计上苦练内功,成效卓著,并要求各个子公司紧紧围绕主业合理分工,集中主要资源用于发展优势业务,相互之间不交叉重叠。在战略执行上严格规范,建立健全了完善有效的集团管控体系。
二、企业转型的路径与模式选择
从成功实现转型的外贸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转型的基本路径有两个:一是对现有产业链的延伸,即实现产业链的前向一体化或后向一体化,增强原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多元化投资,通过跨行业投资新产业,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一)产业链延伸
香港利丰公司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创新,从一个单一的区域性采购商,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多功能的新型跨国公司。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利丰公司转型过程中加强了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使公司供应链向上下游环节延伸,培养新的核心价值链。20世纪80年代,公司创造性地在中国南方地区开始了价值链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转移,有效地解决了成本问题,改善了公司的处境。同时,成功收购了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商业企业IBS公司,使得利丰公司的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服务区域拓展,并在欧洲建立了客户基地,补充了占公司业务主要部分的美国客户的需求。在品牌建设方面,自有的高级男装品牌“TRANDS”一开始便坚守高端路线,公司通过全资收购大连服装研究所,聘请世界顶级服装设计专家,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创意设计。在市场渠道建设方面,公司先后在大连、北京等多个城市开设创世服装旗舰店,拓宽了产品的内销渠道,最终实现了公司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逐步形成了在服装品牌和营销渠道方面的竞争力。
(二)多元化投资
华润集团从纯粹的贸易商发展成包括电力、啤酒、地产、零售在内的多元化集团,并在新业务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辽宁成大从单纯的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起家,经过若干年的转型布局,已经形成了包括国际国内贸易、医药连锁经营、生物疫苗生产、金融投资和商业投资等5项业务的综合企业集团。在金融投资方面,公司参股广发证券,1999年至2007年9月底获利22.94亿元。在商业投资方面,公司与家乐福合资设立了沈阳、大连、杭州、哈尔滨等4个超市有限公司,也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从以上外贸企业转型的实例可以看出:由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以及所处环境不尽相同,实现企业转型也没有统一的路径和模式。但绝大多数成功实现转型的外贸企业基本上都没有放弃主业,而是对该主业进行深度的结构调整,加大研发、设计和品牌投入,向高价值含量的产业链延伸,这是转型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仅能够为战略转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且战略转型期都有一个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往往又是高风险区和等待期,这时非常需要原有产业的支持以保证公司转型的稳定有序。
因此,企业转型不仅不是放弃现有产业,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现有产业。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胆创新各种经营方式和业务操作模式来做强做精现有主业,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现有产业,这是原则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公司应积极分析市场和国家政策环境,科学谨慎地进行投资尝试,培育第二个、第三个利润增长点,并逐步发展成为公司新的核心业务。
三、企业转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企业的转型过程中,机遇和风险并存。为使处于转型期的企业规避风险、抓住机遇,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客观、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
一是政策环境,尤其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在转型过程中,企业一定要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站在地区、全国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对企业产业定位和新产品投资做出战略性的选择,确保企业的战略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拥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重点发展资源类、新能源、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等资源节约和环保节能项目,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两高”(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项目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简单加工型产业及时退出或规避。目前,中国的简单加工制造业已进入了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并存的矛盾阶段,发展难度与日俱增,这是外贸行业尤其要警惕的转型陷阱。
另一个是宏观经济形势。目前我国已进入高通胀、低增长的经济发展回落期。2007年经济增长11.9%,至今年上半年已回落到10.4%。今年7月底CPI指数虽然在7%左右,但PPI指数却超过了10%。这充分说明了制约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增长的因素在不断累加,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要充分考虑由于信贷紧缩和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而导致的财务风险。虽然银行贷款在增长,但信贷的扩张速度却在下降。同时也应该看到银行的信贷结构在向短期流动性强的品种转移,且资金成本在提高。因此,外贸企业在投资扩张时期要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注意现金流的变动和资金风险的控制。转型期的企业应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注意持有一定的现金流量,并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二)要加强现金流管理、控制风险
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投资新项目或产业链的整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企业的现金流实力、融资渠道和资金运用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转型企业要不断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在多元化投资、新业务经营和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上加强对资金运用的管理,降低企业转型成本。一些企业由于缺乏财务风险防范和现金流管理能力,在企业快速膨胀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并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经营失败。如巨人集团、德隆集团、三九集团等。相反,华人首富李嘉诚总结出了独特的现金流管理方法,即保证企业现金流,特别是长期现金流在极狭窄的区域内变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运用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风险。由于这种独特的财务管理方法使得其经营的和记黄埔能够长期保持持续发展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李嘉诚能够安然度过香港金融危机和房市暴跌等风险的秘诀。因此,对于转型期的企业,一定要加倍注重现金流管理,特别是长期性现金流,尽量规避短贷长投和现金流的入不敷出。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合理使用财务杠杆,避免过度负债,从而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三)谨慎选择新产品或新行业
企业在投资之前要对拟投资的产品或行业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行业或产品进入。选择标准有很多,笔者认为以下3个方面应尤其关注:
一是产业选择,即产品或项目是否具有行业成长性或资源垄断性,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企业要预测或判断行业或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产品或行业的发展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时期市场的竞争程度、供求关系以及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不同。企业要适时地进入有发展潜力、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避免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的领域,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具有资源垄断性的产品或项目对企业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资源垄断意味着企业将具备相关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大大节省后期的投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产品的盈利模式是否具有持续性和差异化。产品的盈利模式具有差异化,是产品经营具有竞争力的关键。盈利模式的差异化比产品的差异化更加重要。一个成功的企业或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十几年都能保持盈利,主要依靠的不是差异化的产品,而是差异化的盈利模式。持续性,即持续盈利能力是产品或项目盈利模式是否成功的唯一外在判断标准。只有不断盈利,才能保证企业的新业务持续发展,并逐渐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国际4大粮商ABCD凭借当地粮商无法比拟的资金优势,建立起购销链条,控制该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他们从粮库收购粮食时,能够财大气粗地现付全款而获得较低的价格,又能够在转卖给下游的粮食加工企业时,允许这些企业延缓付款3~6个月,从而实现了对上下游企业的长期掌控,这种对产业上下游的实质性的垄断控制使其能够持续不断盈利。
固然在过去20年,中国企业靠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熬过了一个个低谷期。但如今,地方政府负债率高,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刺激经济政策难再力挽狂澜,“等待政府出台政策”的心态亟待改变。企业不能指望政策,而是要修炼内功,把产品做好。
城镇化并不是拉动此轮经济增长的关键,资源的重新配置——限制政府花钱,让老百姓有钱花,才是关键。目前的税制改革减少的税收如九牛一毛,在我看来,要动真格,先减税1万亿元,(其实这不算多,只相当于中国GDP的2%。)例如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可从45%降到25%。中产阶级是未来社会稳定的核心人群,他们才刚站稳脚跟,个人所得税就将他们一脚踩死。
看空城镇化、城市群
在很多人看来,城镇化是拉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关键,其实不然。发改委公布的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6%,事实上,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
中国城镇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造房子。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住宅用地中在建面积26.16万公顷,未开工面积10.05万公顷。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居住用地仅计算在建面积,也足够10亿人居住,中国的房地产已经过剩了。实际上,人口依旧朝大城市聚集,现在的农村几乎看不见青壮年的身影了。
最近,又耳闻“城市群”的概念。所谓城市群,就是几座城市的联合体,这并不能扭转空城景象。以日本为例,新干线的建成联通了东京和一些小城市,却没有如想象中带动小城市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来到了东京。由此可见,城镇化未必能推动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而可能加速其衰落的进程。
“城市群”的热炒是为了炒高房价。
这些年,一些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靠地吃饭成了惯性思维。企业同样如此。许多公司表面上有很多盈利模式像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等,深究下去,其实是靠土地盈利的。细看上市公司的报表,不少盈利较好的背后都在搞金融、搞土地。
近年来,房价之所以节节攀高,关键在货币超发。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中国占近一半。今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与中国房地产紧密相连的是货币供应量和供求关系。我认为中国的楼市高点已经过了,因为中国出口高增长和货币高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中国货币增加能有10%就不错了。中国房地产业已进入长远的熊市,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房价升值的可能性还有,但对中国整个房地产市场就不要再做升值梦了。如果手上有空房子,现在赶紧卖了。拿这笔钱,办一家真正的公司。
慢增长是挑战也是机遇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个重要的拐点,世界经济尤其中国经济从高增长转入低增长阶段。
如今,大部分公司的盈利模式依赖市场需求,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就难以存活。其背后的原因是公司生存根基不牢固,只不过,这个问题一度被高增长高通胀的飞速发展所掩盖。中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公司也需要在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上转型。
过去十年,中国没有出现有竞争力的企业,有名的中国企业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现在不少公司的盈利模式通常是先负债经营,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通过杠杆效应提高企业的每股利润,等待市场需求暴涨的时候大赚一笔。公司间的同质化现象很普遍,这种模式长远而言不会成功。
当下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中国企业家变成了电影明星,隔三差五出现在杂志封面、人物访谈节目。在中国,到处自我宣传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出名可以借钱。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公司收购海外公司是通过借钱进行的,这种经营模式都是在玩资本游戏。
企业家不务正业,难出好公司,对经济也有长远的负面影响。一轮跑马圈地结束后,企业家的出路在哪儿?
事实上,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企业家能做的事还很多,关键在于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价值。举个例子,当下食品安全问题人人自危,这就是商机。如果有家公司能做出真正的放心食品,何愁不发财?其实机会非常多,中小企业需找到自身价值,做自己专长的事情,并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
我对中国的未来还是非常看好的。老百姓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在全球而言生产力很高,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机场出票员、超市收银员工作效率比国外的高,劳动力成本却远远低于国外水准。
中国经济的命根子——对外贸易也依旧强势。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虽然如今贸易增长减缓,但相比东南亚的基础设施落后,中国在贸易方面仍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一些化工制造行业回流美国的现象也仅为特例,不会对中国造成较大威胁,毕竟中国一个工人一年的成本为6000多美元,而这只是美国工人一年的医疗成本。
政府应大刀阔斧减税
这些年,不少企业要赚钱都想着找政府,拉关系。整个市场机制被破坏了,行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而是与官员的关系,经济效益自然下降。
回归市场机制,同时要把钱给老百姓花,好的企业自然会出现。刺激政策的寿命越来越短,目前最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是减税,减得少也不会对经济有影响。要动真格,先减1万亿元。其实,1万亿元也不算多,只相当于中国GDP的2%。个人所得税税率从45%减少到25%,从而有利于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3%左右,这样就能降低物价,拉动老百姓的消费。
关键词:产品贸易结构;存在问题;结构优化;多元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79-03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带,位于长江以南,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最有活力的沿海省份,尤其浙商品牌更是享誉海内外。浙江省外贸发达,自20世纪80年代就出口海外,目前商品遍布全球各地,也带动了中国经济和外贸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省作为中国开放最早的省份,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沿海开发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优势,发挥当地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从最初的加工贸易到今天的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在中国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也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引擎,为浙江省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充分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同时根据前期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浙江省商品出口步伐在慢慢降速,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出口创汇能力不断下降,企业经营绩效不断降低,大批原有出口企业关停并转,库存积压严重,生产利润率不断下降,预示着浙江省外贸产业支柱的倾斜和产业风险。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否在于浙江省商品出口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进行专题研究,比如,浙江省商品出口多是资源消耗型,与浙江省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省份有否关联;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比重多,附加价值低和出口创汇能力、出口盈利水平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是否与浙江省商品出口抗风险能力弱有必然的联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否与浙江省加工贸易比重高有一定的关联度,等等问题。在这种世界市场发生新的变化下,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需要,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科学的调整有赖于对浙江省商品出口的结构与特征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二、浙江省商品出口的结构
(一)出口规模结构
浙江作为外贸发展最早的省份,历来出口产值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如图1所示),1986年后出口总额平稳上升,2007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短期内出口额暂时下滑,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出口又恢复了增长的趋势。浙江省的上升幅度和全国相比有明显差别,说明浙江出口在最近几年对中国的出口额贡献并不大,浙江省的出口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市相比,形势并不乐观,从侧面暗示了浙江省的商品出口出现了问题。
(二)贸易方式结构
浙江省的出口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从图2看出,2010―2012年,浙江省商品出口的一般贸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递减,说明近几年浙江省的出口结构存在问题,贸易发展速度放缓。
(三)出口产品结构
在浙江省的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和纺织品占很大的比例,而其他商品诸如家具、汽车这类商品的出口占比并不大,这说明浙江省的商品出口结构过于单一。单一的出口商品结构可能会带来出口风险,如果机电产品和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将影响到浙江整体的出口形势。从表1还可以看出每类出口商品近几年出口增长率的变化,如机电产品作为浙江省出口的主导产品,2011年的增长率和2010年相比,减少了25.75%,2012年的增长率和2011年相比又减少了13.04%。出口量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纺织品,出口增长率也是在逐年减少,2011年比2010年减少了3.01%,2012年更是呈现负增长。
三、浙江省商品出口特征
(一)出口商品种类过于集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
浙江省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附加值较低,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往往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原材料,同时又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出口换汇能力,出口盈利水平都比较低。虽然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重很高,但是这些工业制成品也无非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生活日用产品,同样属于劳动密集型形态,即使机电产品也都是一些缺乏技术含量的小型设备,浙江省也缺少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大型产业集团,很难摆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束缚。
(二)出口市场集中,产品价格低,抗风险能力弱
浙江省的商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增大了产品在出口市场的经营风险。比如浙江省对于欧美市场的出口太多,对这些市场的出口量大量增加,很容易引发欧美等进口国的限制或制裁,有可能导致贸易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出口市场一旦业绩较好会立刻引起其他企业的模仿。出口企业为了争夺该目标市场,往往压低自己产品的价格,通过价格战来获取竞争地位,最终出现“量增价减”或“增量不增收”的现象。
四、优化浙江省商品出口结构的对策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浙江省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有所作为,采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产品创新,推动企业由模仿型转向创新型,树立每个企业都要通过创新,开发新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追求差异化生产。政府应该设立创新研发基金,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变对外出口为对外投资,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寻找自己最合适的坐标。通过持续的创新,以创新调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新赢回浙江省在全球应有的经营地位。
(二)抓好市场的深度开发,逐步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浙江出口企业在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的同时,集中资源深度开发东南亚市场、拉美市场、中东市场,并进一步拓展非洲市场、东欧市场、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市场,渐进式的扩大国际多元化市场份额,有效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数据交换,搭建信息交换平台,通过国际数据交换和国际市场信息共享等多种方式,与新加坡、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的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建立业务合作关系,为深度开发国际市场,拓宽市场空间创造条件。
(三)出口商品要转变竞争方式和盈利模式
浙江省地方政府要引导出口企业转变出口商品的竞争方式,创新出口盈利模式,摈弃传统的以量取胜、价格低廉的竞争模式,遏制浙江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同位竞争,采取错位发展,品牌发展的盈利模式。浙江出口企业不能再简单依靠低成本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尤其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不科学的发展模式,而且这种原有的发展模式也和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背道而驰。浙江出口企业不仅要靠科学的管理水平,更要靠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对出口产品的细致加工,配合逐步培育的品牌价值,不断地来提高外贸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使浙江省出口产品嵌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攫取与自身要素投入相匹配的回报,提升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 金广荣,汪彩君.出口产品结构任需优化[J].浙江经济,2011,(15).
[2] 朱慧新.对外贸易竞争力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浙江省1989―2011年数据的实证检验[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
[3] 金剑涛.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特点及其优化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