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块链行业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旧交替之际,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融资消息络绎不绝。据有关媒体报道,从2016年12月1日以来,40天内有33家平台获融资(不完全统计),金额普遍少则千万、多则数亿元,保守估计行业融资总金额已超60亿元。
融资消息传出,看似是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实力的认可。然而,据《投资者报》记者实地采访珠宝e贷投资者了解到,他们正是因为该平台A轮融资的消息,对平台的信任加强,结果却落得现在求助无门的地步。
自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以来,不断有平台获得融资。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虚报融资、以及被融资方打脸的事件不时传出,导致行业内与懂行的投资者都对此类消息半信半疑。
据本报记者部分统计,此前有21家网贷平台宣布获得融资后爆雷。也就是说,与珠宝e贷投资者遭遇相同的投资者还有不少。
对此,新联在线COO陈智诚表示,并不是获得融资的机构都更值得投资,还得看机构获得融资的方式、投资机构类别、融资后发展模式变化等。但是大体来讲,能够获得融资,起码可以当做是有一个专业机构为自己把过一道关,相对来说还是更具优势的。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互联网公司虚构融资的核心原因――证明自己经过了专业投资机构的评估及认可。
行业“二八分化”加剧
2016年P2P网贷行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是“监管”。随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落地,全国P2P网贷行业经历了监管政策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时相关配套工作,诸如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备案登记制、银行存管等相关制度的推出,对于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据网贷之家的《P2P网贷行业2016年年报》称,截至2016年12月底,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了2448家,相比2015年底减少了985家,全年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维持逐级减少的走势。由于平台整改的脚步尚未停歇,预计2017年网贷行业运营平台数仍将进一步下降,具体下降速度取决于备案及合规情况,若按目前下降速度测算,2017年年底或将跌至1200家左右。
2016年,P2P网贷行业经历了自2007年以来形势比较艰巨的一年,但是仍有大量资本看好未来的发展,涌入网贷行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网贷行业历史累计获得风投的平台数量已达到131家。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行业融资金额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向头部企业集中的现象,2016年股权融资中,前10家企业融资额占行业融资额的83%左右,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对中小平台而言,获得资本青睐越来越难。
对此,盈灿咨询分析师认为,随意P2P网贷行业的监管趋严,行业洗牌加剧,为了能生存下去,或为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将选择战略合作,或者兼并并购来实现“抱团取暖”。在强竞争格局下,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将被挤压,行业内会出现不少兼并收购。
融资真实性需谨慎辨别
在资本追逐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同时,业内人士也担心对资本的过度追捧带来两个负面效应:一是投资方往往只看重平台的客户规模而非盈利能力,导致众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竞相采取“烧钱”模式做客户流量,对于市场定位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却鲜有长远考虑;二是投资方纷纷追捧行业排名靠前的机构,致使很多“小而美”的平台难以获得资本支持,不利行业良好环境的形成。
此外,融资消息此起彼伏,导致部分别有用心的平台想要急于用融资增信。有的只是签署投资意向书(没有法律效力),但是融资还没有完成;有的是融资合同已经签署完毕,但钱还没有到账;有的确实获得风险投资,但融资数额夸大。这些融资信息在公开时,对不知情投资者着实有吸引力,但知情人士对其真实性持保留意见。
一位行业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为什么这个阶段大家都在融资呢?背后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推敲吗?融资金额真有那么多吗?他认为,除非投资方是上市公司,需要公_财务信息,平台方无法在融资数额上做假。除此以外,否则很难判断一家平台获得融资的信息真实性。他还称,不排除平台与上市公司取得一致意见,为平台增信。一旦问题爆发时,各种关系又很难说清。
近日,鼎立股份否认投资有融网的消息引起行业内关注。公告称,互联网上出现的关于公司鼎立股份入股一家P2P平台有融网的报导失实。而此前有融网曾以此事宣传。背后真实原因,令人值得深思。
本报记者所统计的21家宣传获得融资后爆雷的平台(见表2),有自己投自己的、有虚构融资信息的,都看重了融资对于平台增信的作用。另外一些获得融资后提现困难、跑路的平台,更是坑害了一大批投资者。
针对这些现象,易观金融行业分析师张宁指出,:是否获得融资只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现象之一,但不能说获得融资的企业更值得投资。投资的依据还是企业未来的价值,这点从未发生改变。值得投资的企业都是能够解决用户需求痛点的,用户痛点的解决主要在三个方面:改善体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后再考虑企业的可替代性问题,以及如何建立对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细分领域技术壁垒平台被青睐
尽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宣传融资时,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存在,但更多的平台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发展力量。例如,早期的网贷平台如拍拍贷、积木盒子、信而富、点融网、团贷网、有利网等13家,都已经完成C轮融资,目前在全国的网贷平台排名中也比较靠前,在投资者中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那么,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投资机构是否只会向大平台集中呢?陈智诚认为,拥有独特技术壁垒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容易获得融资,例如有独特并且已被验证的风控模型;覆盖面广、维度丰富、而且真实的征信数据;还有区块链技术对于校验信息真实性、防窜改方面都具有巨大优势,可应用于信息共享和征信领域,所以能够把区块链应用于互联网金融的机构会有一定优势。另外,在资产端获客有优势或资产模式有特点的机构也容易获得融资,例如三农、消费金融细分领域、还有因为消费金融而衍生的线上不良资产处理机构等。
从近期的融资案例来看,资本确实有流向特定细分领域的趋势。从获得融资的平台业务上看,除了传统的互联网理财和借贷平台,部分主打细分领域的车贷、农贷、移动理财、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区块链的平台受到追捧,其中主打车贷平台至少4家(第1车贷、拓道金服、果树财富、沪商财富),农村金融的2家(农分期、宝象理财)、互联网保险平台两家(保险极客、腾保保险)。
互联网金融降温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从野蛮生长到低谷徘徊的转折波动背后,既有行业的周期变化特征,也有实体经济和家庭部门资产负债压力变化的显现,更是自身定位扭曲的综合反映。
一是金融泡沫退潮。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借助民众的投资和投机热情,一路狂飙突进。但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盲目跟风式模仿,市场主体“鱼龙混杂”。在行业超常发展的背后,互联网金融中的泡沫成分开始发酵膨胀。当经济长期徘徊于下行周期,泡沫破裂,风险在某一时点集中释放,给行业发展带来冲击。
二是市场被庞氏骗局柠檬化。信息经济学中著名的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劣币驱逐良币。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无门槛、无监管,为诈骗活动变相提供了平台,导致行业乱象百出。行业整体声誉和社会形象断崖式下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安定社会因素。
三是寄生性模式阻碍其发展。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速,拥有海量的用户规模,但由于其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同质化经营,所以收益空间十分有限,甚至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陷阱。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多是影子金融机构,不具备价值增长的实力和基础,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资金“搬家溢价”的主体也会加快退化甚至消失,互联网金融产品盈利“寄生”的条件和基础将加快弱化与瓦解。
四是金融监管日趋觉醒。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问题的暴露,政府逐步跟进和提供监管资源。监管法规日益严苛,则部分平台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无疑将对其业务造成严重冲击。
五是互联网企业自身缺陷暴露。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内控治理水平较为薄弱,与行业的快速发展情况不相称。行业乱象纷呈,反映出道德风险严重;一些互联网金融的中介机构的专业程度相对较低,缺乏风控能力,易发各项经营风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安全问题突出。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前瞻
中国互联网金融走过了野蛮生长的狂热阶段,正处于“寻路”的历史时期,面临重新洗牌的行业转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可以预期,其增长与发展将步入新常态。
首先,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将趋于理性,同时技术将加快演进。互联网金融的终极目标是真正实现点对点、端到端、个人到个人的金融服务。从此角度而言,P2P等均是过渡产品,并未真正实现低成本运作。未来,区块链作为数字货币和信息交互的基础设施则有可能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发展方向,VR、AR等技术也将快速渗透至互联网金融O2O模式中。
其次,随着新监管体系的重塑落地,互联网金融跨界、混搭的监管难题将得到缓解。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有序。此外,商业银行利润承压,需要互联网金融突破和提振,传统金融机构围绕互联网金融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主流。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媒企业;新媒体;发展
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t,AI),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行为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领域。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让机器能像人那样认知、思考和学习,即模拟人的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 〕35 号):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加快AI融合,发展智能化经济、建设智能化社会,构筑知识、技术、产业三方互动融合及其人、机、文互相支撑的良好环境;发展智能服务(包括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推荐社会治理智能化(涉及政务、法庭、城市、交通军民融合、环保等);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慧法庭、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都需要新闻出版行业知识服务的支撑。
二、传媒企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媒体企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大量媒体信息不仅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传播,还向网站、抖音、微信等新的传播渠道延伸。与此同时,国外媒体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及应用也日益重视。(1 )传媒企业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增强其引导能力和传播效果。(2 )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采―编―发流程的影响很大,涉及传媒企业生产各个环节。(3 )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新闻、合成主播等智能技术应用。例如:个性化信息流分发、今日头条算法推荐、AI合成主播、“媒体大脑”。(4 )人工智能对传媒企业影响深远,促进其新业态产生及媒体融合发展。
三、传媒企业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与媒体各生产环节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但也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① 机遇。促进智能升级:各环节变得更加智能化(选题策划、编辑、校对、排版、印刷、营销等);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② 挑战。AI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不足;资源整合难度比较大:大量高质量专业知识资源、数据格式不统一;传媒企业和读者之间、生产与发行之间渠道不够通畅。(1 )人工智能技术水平领先于观念认知水平。当前,传媒企业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最常见的误区表现在观念意识、认知维度、重视深度三个方面:① 观念意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媒体融合,认识不充分、不到位;② 认知维度,在媒体企业生产领域的各环节中,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③ 重视程度,清晰的发展目标、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发展的战略规划,这三方面是传媒企业目前还比较缺乏的发展因素。(2 )传统的媒体企业较难适应变革。① 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难匹配。② 资金受限。有关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引进与研发,以及数据库平台搭建与管理的资金投入都较高,可用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利用。③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媒体智能化发展要求,缺乏媒体智能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技术、运营等部门,领军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传媒企业出现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的情形。(3 )传统媒体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经验不足。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媒体企业生产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地研发、运用智能化技术,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形式,促使智能化应用水平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发展水平相匹配,是媒体企业从传统向智能化转型的重中之重。(4 )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是传媒企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砝码。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水平,大量的高质量数据积累是不可或缺的。当前,不少媒体企业积极、大胆尝试,大量的文档、图片、视频等数据资源,需要强大的财力和物力去支撑“数据清洗”及其相关工作,并最终生成高质量的信息化数据。(5 )用户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随着媒体企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数据,因此,保障用户个人信息、行为数据的安全,尊重用户的个人隐私,提供精准、优质的服务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传媒企业发展建议和趋势展望
(一)发展建议
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融合发展,各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而更是媒体企业掌握变革发展的金钥匙。只要能在智能化技术应用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媒体企业成功地进行变革发展就多一分把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进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持续推动媒体企业的发展与变革。(1 )战略、路径的智能化发展。传统媒体企业应当根据本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早谋划、早制定智能化发展路线,紧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机遇,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路径,赢得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发挥传统媒体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力量,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化媒体平台,不断开拓先进技术的研发途径和探索其可行的引进渠道。(2 )从传统思维转变到人工智能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企业有了巨大压力。不论愿不愿意去直接面对,传媒企业的人工智能发展变革道路已经箭在弦上。因此,传统媒体企业需要利用全新的观念来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探索更适合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转型。加快转型,改变思维,增强媒体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刻认识,提高技术运用水平对内容创新起的重大作用的准确认知,实时调整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企业中应用模式。(3 )企业体制机制变革,重点开发技术优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企业既要提高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又要创新变革媒体企业的生产体制机制,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生产要素的完美整合,探索资源、人才,管理、功能、产品的融合发展路径。(4 )推动内容完善创新,增强智能技术引领。媒体企业在引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前沿科技技术充分地对内容进行创新,有机结合内容与创新形式。媒体企业既要凭借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形式和销售渠道,还要不断地改进产品形式形态、提高产品优质品质。(5 )重新整合媒体资源,加快发展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与5G、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科学技术影响着传媒企业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企业需要不断地跨界整合并完善市场技术资源,在生产产品、终端、渠道、人员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掌握媒体市场主动权,构建合理、完善的信息传播链。(6 )重视挖掘数据,重塑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企业应重视将大数据的信息分析能力融入进媒体产品生产的全流程中,从基于经验升级到基于数据,探索并建立传媒企业数据链。(7 )打造智媒体团队,创办新媒体企业。新媒体企业需要智能编辑记者人才,未来的媒体人才队伍应当是智能型人才团队,即“全媒体人才+人工智能工程师”。媒体企业需要科学制定全媒体、智媒体人才的发展整体规划,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媒体人才培养;加大人工智能技术业务培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探索专家型编辑记者的培养方式,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架构智能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路径。
(二)趋势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企业也面临着将要进行变革创新的局面,从生产内容、分发产品,到内容表现、销售管理,其工作流程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融合发展智能化人工智能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提高了媒体全要素的生产率;人工智能将推动媒体更好地利用现代化体系中的功能作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智能化新型媒体企业平台,创建信息服务智能媒体库。2.新媒体形态显现多种多样传媒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逐渐涌现,不断改革、发展、演化迭代,智能化科技媒体产品健康发展。3.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从事高科技技术研发创新的公司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依托以芯片、算法和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促进多种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媒体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合作,为编发联动工作提供有效路径。4.媒体专业界限变宽媒体人的角色边界逐渐宽泛,优质算法和吸引广大用户是媒体企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媒介素养将更进一步地深度重构,传统意义上的以文科专业为主的体系将不断调整、改变,跨专业、复合型已经是对传媒人的更进一步要求和代名词。5.音、视频生产消费晋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快速发展,音视频内容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创新创意空间进一步拓展,音视频内容消费迅猛增长,人机交互界面重塑,媒体企业新流量拓展,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6.版权保护意识及能力增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技术将进一步解决版权保护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强力支撑内容变现、盈利模式改革创新,增加传媒版权领域新规则。
五、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是对于每个阶段内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传媒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必须合理地与人工智能结合应用,才能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皓.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风景名胜,2019(06):290-291.
1
中国物联网发展总体态势
(一)中国物联网处于产业爆发前期,各企业寻找战略机遇
物联网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物联网应用的普及和逐渐成熟,推动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数以百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
(二)物联网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与智慧化升级
从技术角度来看,物联网可以被认为是物体的信息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处理的一种智能网络。当前,全球物联网进入了由传统行业升级和规模化消费市场推动的新一轮发展浪潮。传统产业的智能化与智慧化升级成为推动物联网突破创新的重要契机,具有规模巨大、带动性强的特点,是世界各国发展竞争的焦点。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和新技术变革的出现,各国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中国“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抢占新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
物联网技术是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推动在产品、设备、流程、服务中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应用,网络连接的部署和基于物联网平台的业务分析和数据处理,加速推动物联网突破创新。具有入口级市场规模的物联网应用,包括车联网、智慧城市(社会公共事业、公共管理)、智能家居、智能硬件等成为当前物联网发展的热点领域,主要原因一是规模效益显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业务分布范围广,利于释放物联网广域连接的潜力;三是面向消费市场具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并具有高附加值。
2
物联网产业关键环节重大进展和产业生态构建情况
(一)物联网平台进入蓬勃发展期,竞争日益激烈
根据2017年6月IoT Analytics对其物联网平台报告进行的第三次更新,目前全球物联网平台企业已经由2015年的260家、2016年的360家增长到如今的450家,其增长幅度接近25%。物联网平台具有较强的行业性,从大的方向来讲,主要集中在toC(物联网面向消费者用户端)和toB(物联网面向商业服务提供者端)两个领域。在toC侧,21%的企业提供智能家庭服务,其他领域的应用则占比较低。在toB侧,目前大多数供应商聚焦于工业/制造领域,占比32%,其次是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和移动通信领域,占比均达到20%以上,健康、物流、零售等领域也显现出不小的潜力。物联网平台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IoT Analytics的执行董事长预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物联网平台市场,许多初创企业也会纷纷踏入该领域,这将导致该市场呈现更加严重的碎片化。
图1 2017物联网平台领域分布
资料来源:IoT Analytics
国内物联网平台市场较国外起步晚,缺少成熟的应用案例,但是2017年国内物联网平台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图2总结了48个支持开发者模式的物联网平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内企业。2017年,阿里、腾讯、华为都提出了推动物联网平台发展的战略。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物联网平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万亿人民币,在这个“钱景”向好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物联网平台出现和崛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市场,企业更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保持自身的行业特色。
图2 48个支持开发功能的物联网平台[1]
资料来源:百度百家号·物联网调查
(二)物联网操作系统面向物联网新需求不断实现升级优化
物联网操作系统介于计算机、手机等复杂的操作系统与简单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之间,除具备传统的设备资源管理功能外,物联网操作系统还需要考虑硬件设备的多样化、物联网碎片化的特征,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提供统一的编程接口。物联网操作系统具有模块化、内核可伸缩、云端适配、自组网等技术特征,作为一个公共的业务开发平台,可有效节省物联网应用的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为物联网的统一管理和维护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打通物联网产业的上下游,加速物联网生态环境的培育进程。
(三)物联网产业生态构建进入高速发展期,各大企业加速物联网生态布局
目前,中国的物联网建设如火如荼,物联网产业生态构建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是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逐步成熟为推动物联网生态构建提供了发展条件:物联网部署成本不断下降,相比十年前,处理器价格下降了98%,传感器价格下降54%,带宽价格下降97%;物联网技术不断突破,NB-IoT(窄带物联网)、LoRa、Sigfox等低功耗广域连接技术的提出为万物互联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数据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大数据整体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提取、知识表现、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迅速发展;云计算的成熟和开源模式降低了企业构建生态的门槛。二是全球物联网应用增长态势明显,万物互联时代开启,为物联网生态构建提供了发展空间:物联网发展极大激发了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活力,带动智能制造、车联网、新材料等行业交叉融合创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物联网发展将进一步带动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产业投资空间不断扩大;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不断刺激新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消费需求,开辟制造业发展新空间。三是标准化、开源模式和知识产权的推进为规模化的物联网生态发展和有序竞争提供基础共性环节。
在此背景下,中国各大企业纷纷布局物联网生态战略。2017年全联接大会上,华为首次提出“平台+连接+生态”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并现场呈现了华为企业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全貌。2017年阿里巴巴在其举办的云栖大会上表示物联网也是阿里巴巴的战略之一,并推出全新的物联网平台Link,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格局聚拢生态朋友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也都在积极构建物联网产业生态,依托自身网络优势,进一步开拓新领域,运营新网络,拥抱万物互联新时代。中国电科提出了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从物体描述、发现、交互和安全四个核心技术展开研究,构建全国物联网基础设施,激发更广泛的潜在应用,打造物联网生态。爱立信与中国联通联手打造语音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物联网加速器平台、工业物联网应用等多项技术及解决方案,致力打造全新的物联网生态圈,拉动物联网产业链的融合与发展。
3
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情况
(一)移动物联网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移动物联网是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让所有的东西都联系起来。有三个必要条件:感应处理终端、传输通道、控制处理平台。移动物联网体系覆盖面极广,可实现现实世界中所有物体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共享。 移动物联网是移动通信、移动终端、物联网三大领域碰撞和融合的结果,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移动物联网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模式和发展途径,目前在国际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发展指向。但从全球物联网的发展中,可以看到移动物联网正在经历着爆发式增长,尤其是随着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移动化的物联网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移动物联网作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已经悄然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初的概念期到如今的逐步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将移动物联网纳入战略规划中。移动物联网开放的平台为客户、运营商与开发者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合作模式,其产业和应用的联动发展更是为未来市场的快速增长做了良好铺垫。
当前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共识,移动物联网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产业升级、民众生活改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可穿戴设备成为移动物联网的代表性产业
在创新技术的驱动下,可穿戴设备、智慧零售、共享经济等以物联网为主要工具的商业模式正取代工业物联网成为物联网商业化的主流,甚至是引领未来几年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新生力军。随着成本减少和技术的进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得以更为贴近用户的日常活动,以可穿戴设备、新零售和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ToC经济体系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得以快速崛起。
1、行业持续增长,以设备为端口获取数据
可穿戴设备以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便携式的智能娱乐和监测服务,并以此获取用户日常行为数据。兴业证券研究所《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2017)》指出,2015年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年,全年增速超过470%,在2016年后增速趋于稳定,预计2019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可达到487.1亿的市场规模。
图4 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就目前产品种类而言,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头戴类、腕带类、携带类和身穿类产品,其中以腕带类的智能手环、手表为主流,并与智能手机蓝牙连接作为主要数据传输手段。
可穿戴设备作为物联网在用户端最早实现的直接应用,凭借它的便携性和满足用户对健康等数据指标的追踪需求在近几年迅速打开市场。
图5 全球物联网市场投入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目前国内智能可穿戴市场的主要领军者有苹果、三星、小米、Fitbit等信息技术厂商,而他们之所以在这块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布局,一方面是为了和其他智能产品形成生态闭环,另一方面更是为了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取具有商业价值的用户健康数据。
2、数据需求贯穿了用户和供应商的商业行为
对于数据的了解和应用贯穿了用户对可穿戴设备使用的目的和供应商的盈利模式。从用户端层面来看,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目的首先集中于对自身健康数据的追踪,根据AC创新平台统计,以此为目的的用户比例达到 70%以上。
追踪数据的结果则引出了他们针对日常运动饮食和健康调整等其他消费行为。其次,50%—60%的用户基于GPS定位和消息提醒而使用可穿戴设备,借助产品的物联网通信技术满足了他们对于这两方面的需求。
从开发商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的销售只是前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设备作为物联网端口的布局,将获取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商业化行为。
搭建与自身硬件产品配套的软件平台是几乎每个开放商的必行之路。一方面以平台为纽带链接自身的其他产品,与可穿戴设备形成生态闭环;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开放化和数据共享,以精准营销、引入餐饮、零售和保险等第三方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
3、低功耗技术有效解决可穿戴设备痛点
从技术角度来看,影响用户购买或者持续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痛点主要有两点:设备难以独立于手机和电池续航效果差。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智能手表目前已具备离线支付功能。这就意味着在智能手机之后,手表也将成为用户移动支付数据的收集端口。
相比之下,智能手环的功能仍集中于对用户健康数据的采集跟踪,因为蓝牙通讯手段的单一性使其连接范围依然受限于10米之内,数据的传输无法做到独立于手机或实时同步。智能手环续航能力差主要是由手环内多类传感器和蓝牙通讯的功耗造成。
在低功耗技术的发展下,特别是NB-IoT的推广应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对于能耗低、覆盖广的通信需求将得到满足。NB-IoT媲美于4G的覆盖距离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有望独立于手机并直接向后台传输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与此同时,NB-IoT远低于蓝牙的功耗程度将大幅提升可穿戴设备的续航时长,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三)移动物联网的主要特征
具备位置感知、移动管理、服务集成三大特点的移动物联网已成为物联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移动物联网的移动管理
对移动终端位置信息、安全性以及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管理,使终端与移动物联网的联系状态达到最佳,进而为各种移动物联网应用提供服务。移动管理的六个关键元素为:移动设备管理、移动应用管理、移动内容管理、移动策略管理、移动费用管理和身份管理。移动管理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链路层接入策略、多接口与多连接、用户无关的漫游切换等。
2、移动物联网的服务集成
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移动物联网产业将与全球同步进入发展成熟期,与之相关的各类应用都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除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三大产业级应用市场外,车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消费级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普及。因为面向物的移动物联网服务需要贯穿物体的全生命周期,物体归属关系的不断变化、物体智能配置差异以及服务方式在开通、激活、休眠再激活等状态之间的切换,导致移动物联网的服务集成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打造物联网服务平台,即移动物联网连接平台和移动物联网业务使能[1]平台成为当务之急。其中移动物联网连接平台为客户提供包括感知连接、管理连接、诊断连接与安全连接在内的高体验、差异化的通道服务;移动物联网业务使能平台为移动物联网业务开发者提供连接能力、适配能力等方面的服务,以及面向开发者提供相应开发工具,使得移动物联网产业链开发者能够降低开发与技术成本,与细分领域合作,使得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整合,加快应用的发展。
(四)移动物联网发展趋势
1、大型企业进入移动物联网市场,引领行业发展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公司已与多家运营商在全球范围进行了基于NB-IoT技术的物联网方案实践。从2015年2月至今,华为已联合沃达丰、上海联通、中国电信、澳洲东南水务、阿联酋电信等国内外企业,开展了智能停车、智慧水务等业务的应用测试。华为海思、高通、Intel、Nodric、锐迪科、联发科、中兴微等均在积极研发 NB-IoT 芯片,并已在 2017 年投入商用。高通的 MDM 9206 目前可支持 Cat-M1(eMTC),后期可升级支持NB-IOT。Intel的XMM7115、XMM7315 调制解调器可支持NB-IoT。华为自主研发的 NB-IoT 的终端芯片已支持规模商用,并预计后续每月发货 100 万片。中兴的智能停车解决方案也已经在深圳等地成功试商用。华为已经联合澳大利亚东南水务公司(South East Water)启动NB-IoT技术在水务行业的应用项目。华为还与沃达丰成功开展了使用NB-IoT的智能泊车试验,并于2017年上半年开始投入商用。智慧跟踪系统通过NB-IoT系统传递GPS定位信息,可进行宠物位置管理、自行车防盗、旅行箱位置管理、快递追踪、老人追踪、易失物品防丢失等方面的应用。
创新型移动物联网也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共享单车,2017年2月,ofo与中国电信、华为达成合作,三方共同研发基于新一代物联网NB-loT技术的共享单车智能解决方案,中国电信为ofo提供无线网络资源,华为为ofo提供NB-IoT芯片,并提供网络技术支持。NB-IoT技术能够帮助ofo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包括地下停车场、隧道、以及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同时全新的智能锁续航能力更长,且开锁时间将远低于目前智能锁5-10秒钟的水平,解锁成功率也将大幅提升。
2、移动物联网消费市场将扩大规模提升价值
从目前国内相关业态的发展形势来看,各类传感器正不断向着微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也在不断迭代,云计算与精准定位服务能力的加强更进一步提升位置计算能力,目前三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都在不断加快。
据统计,市场对“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需求占移动物联网项目总需求的20%,在巨大的需求拉动下,2020 年全世界智慧城市总投资额将达1200 亿美元。而在消费级终端方面,车联网市场的发展也将驶入快车道,据预测,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338亿美元,至2025年更将上升到2162亿美元[2]。
移动物联网将产生大数据,如何使这些数据真正产生价值,为企业所用,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各类应用在受益移动物联网技术发展同时,也会对移动物联网的技术与服务提出了新要求。《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2017)研究报告》指出,随着高精准定位服务普及,未来所有场景下取得的数据可能都必须加上精准时空坐标,以实现更准确的储存、管理、挖掘及利用,这将催生出“时空数据资产”这一全新的概念。
3、5G商用将为移动物联网产业带来爆炸式发展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英文简称,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除此之外,5G网络在传输稳定性、传输容量上也较4G网络有明显优势。因此,5G网络一旦商用,将为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奠定发展基础。
根据多个国际标准组织的工作安排,2018年首个版本的国际5G标准将正式出炉。业内分析认为,5G标准公布后,全球主要运营商将展开5G网络部署工作。工信部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2020年启动5G商用服务。根据工信部等部门提出的5G推进工作部署以及三大运营商的5G商用计划,我国将于2018年进行大规模试验组网,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启动5G网络建设,最快2020年正式推出商用服务。
5G将给移动物联网技术带来爆炸式的发展,如自动驾驶技术、便携式可穿戴的医疗设备、AR/VR技术等,都是万亿级别的市场。5G不但会成为全球通信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也会为各项新兴信息技术的崛起创造机会。目前,包括华为、中兴、高通、爱立信、诺基亚在内的全球通信企业,均已围绕5G展开积极布局,以求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领先机。
4
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物联网概念不应过度炒作,要脚踏实地投入科研,发展实体产业
近5年物联网产业热度呈指数级升温,与物联网有关的公司层出不穷。这些物联网产业领域的公司来源有很多途径,其中一大部分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下由初创的互联网软件开发商转型而来的。在这些企业眼中,物联网无非是互联网上面加了一点新概念,类似于同一个游戏在安卓商店和苹果商店里只是平台不同而已,玩法都是一模一样的。这些初创企业本身就只有软件开发能力而没有硬件基础,并且没有真正理解物联网的价值,导致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被冠以物联网的名义,和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理念“万物互联”并没有较强的相关性。与现在热炒的大数据和区块链概念一样,不是拥有了大量数据就是大数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上,使其发挥价值;区块链也不仅仅是分布式账本那么简单,只拿来炒作价格如过山车一般的比特币。
另外一部分涉足物联网产业的公司是互联网与信息通信行业的巨头企业。这些巨头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紧跟技术演进过程中的每一个热点,将物联网产业向其主营业务方向引导,利用其话语权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限制在了网络层面,导致物联网底层的传感技术没有得到与之地位相符的支持力度,物联网产业变成了互联网盛世的附庸。
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倡导各界理性看待物联网产业发展,对其科技发展曲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能盲目追求短期的利益,要关注长期的科技积累,脚踏实地做好科研工作,发展实体经济,避免物联网产业成为泡沫产业。
(二)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让物联网技术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随着外国科技与金融界对新概念的炒作,关于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不胜枚举。一些大型的咨询公司为了配合客户企业的营销战略,会周期性推出一些新的概念并加以夸大,用美好的愿景吸引投资。
同时,国内外学术界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意图也很明显,对于同一个事物分别按照不同的名称和一套说辞纳入自己的逻辑体系中,久而久之,对于下一代网络的描绘益趋混乱、益趋复杂,人们对于屡次无法兑现的愿景产生了厌倦,阻碍了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
物联网、移动物联网、智能制造、物理信息系统、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等这些名词让人眼花缭乱。就算请一个业内专家来仔细分辨,也很难让人信服地将其区分开来。这些概念和背后的科技与资本势力暗自较量,各自划定一个范围互相排斥,既浪费了资源又阻碍科研进步。
在当前的局面下,政府应该出面将各自为政的物联网科技与产业统一整合,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这两个最终极也最复杂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理清,按照有利于国家前沿科技创新和行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使两者深度融合,互惠互利。
(三)政府主导的核心工业应积极寻求变革,与市场共同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根据帕累托法则,工业占据着中国80%的经济份额,所以工业领域的变革,将带来的价值远远大于消费领域,而核心的工业又掌握在政府手里,物联网与核心工业的结合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予以切实有效的支持。
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常听到人们谈到2017年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元年。但是一年过去了,物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物联网产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实质性铺开。如果没有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核心工业以物联网为载体实现产业升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命题。如果在2018年,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新的政策,那么利用物联网实现工业去落后产能、高端制造业产业升级等等,就指日可待了。
(四)发展物联网产业帮助解决老龄化提前等严重社会问题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未来要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老龄化可能导致社会劳动力缺乏,社会福利体系负担过重,进入未富先老的窘迫境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以物联网为引领的产业升级将帮助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降低人口结构带来的社会经济风险。
比如发展物联网产业,可以把最低端的劳动力用机器替代。也就是说,尽管劳动力减少了,但过去低端劳动力的工作由机器完成,人力资本顺次向更高价值产出的岗位转移。那么劳动力仍然是足够的,也就能保证价值产出能力能够持续提升而不会被老龄化削弱。
物联网产业中最被看好的方向之一就是健康与医疗,这与老龄化社会的需求紧密相关。物联网可以使医疗从医院扩展到家中,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利用其时间上的优势,超越传统医疗模式对于老龄化疾病的治疗效果,使物联网成为老龄化社会必需的科技手段。
(五)在政策与技术层面消除安全问题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擎肘
物联网产业中的很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摄像头,智能恒温器等设备。通过对它们的信息采集,可直接或间接地暴露用户的隐私信息。由于生产商缺乏安全意识或因为成本问题放弃了安全模块的设计,致使很多设备缺乏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管理等安全措施,使得物联网中的数据很容易被窃取或非法访问,造成数据泄露。近期频繁爆出的摄像头泄露隐私事件,直接使公众对物联网失去了安全方面的信任,使物联网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方面的部分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