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护理学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2、护理学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护理心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包含护理学导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病理学既是众多医药类专业学科中的基础实践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一门学科。运用着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揭示疾病的本质,阐明出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在为疾病预防中提供着科学扎实的理论基础。归纳其主要的任务主要分为: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关键词:
科学研究;医学教育;临床医疗
病理生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部分。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角度方面去研究疾病,以不同疾病病菌的不同形态进行大概的分类归纳,是实践研究中最基础的辨别操作;而病理生理学则注重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直击疾病病菌心脏,在进行相应的抗菌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以动态的观念去认识和了解疾病的本质,掌握疾病与一般正常的组织结构在局部与整体、镜下与大体、结构与功能的特殊化不同之处。
1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要求
病理生理学在教学的创新实验教学在遵循教学课本的基本要求除外,还特别注重了“四个原则、六个突出、两个简化”。
1.1教学原则瞄准目标原则:针对不同年制的临床专业为不同地区培养适用型人才,以教科书为基础,发散针对性型培养;为不同年制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最大化知识接受面。整体优化原则:以教科书为蓝本,衔接好其他临床基础医学和临床课程。更好的配合,做到全面顾及发展;不仅进行书本知识的更新,还将实践课的涵盖面扩散到各个基础性学科。让每门学科知识相互衔接,相互融洽教学。密切临床原则:尽可能恰当的联系当地卫生医疗机构,将病理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最新成效进行反馈,为临床教学提供有依据、有代表性的实例。充分发挥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桥梁”作用;继续创新原则:去其糟粕,汲取当代社会所带来的精华。
1.2六个突出①突出常见病、多发病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临床教学创新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②突出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临床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并掌握;③突出重点,淡化一般。让那天繁琐多余的语句变得简单易懂,简介突出,直入突出阐述刺激学生的眼部神经,强化记忆;④突出有临床意义的形态学知识,尽量动态化描述。就像小朋友看动画片一样,当一个物体或组织结构赋予动态化的时候,更能让学生提起学习研究的兴趣;⑤突出阐述病因、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强化实践教学中一些疾病的特性和生理特征。起到让学生巩固新知识并掌握的更好;⑥突出语言简洁、条理清楚,图文并茂。就像一本故事书一样,有图画有思路线索牵引,所有的知识产生连接性,让学生在想到一种疾病的相关机制时就可以顺其自然的想到其他的一些疾病知识。
1.3两个简化:①简化病因。发病机制中的繁杂叙述;②简化病态中的纯形态描述。“四个原则”、“六个突出”、“两个简化”在病理生理学创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临床上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老师在教学当中,也省去那些只有病理临床工作者懂的繁琐专业语言,用简介易懂的生动比喻将知识全面概括。学生将知识更好吸收,学习起来也是游刃有余轻松了很多。
2病理学创新实验教学
病理学的创新实验教学不仅在同跟学生教学上带来的很大的交流沟通空间,包括在科学研究方面、医学教育方面以及在临床医疗方面也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在科学研究方面,创新后的实验教学将疾病的规律和本质更好的揭示,在为疾病的防治更加准确的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通过对学生的动手思考的能力提升,更多的疾病领域有可能提前被打开,更多地疾病治愈的方法可能被提出。另外,创新后的实验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临床医学中的一些症状和体征和对临床中敏感药物的筛选,以及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会有一个很深刻的了解。在医学教育方面,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嫁接在其他学科和临床医学中间的桥梁,创新后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病理机制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其他各学科的一些实验现象。将有关联的学科联系起来,共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临床医疗方面,创新实验教学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比先前更为直接客观的病理诊断。让学生在上临床之前更好的直观观察这些病理诊断下的疾病,更了解疾病的产生。让医学生在过渡变成一名临床医生之前能够更好系统的掌握病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
3结语
病理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有着脱不开的联系。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地病理疾病被发掘;更深层次的疾病机制被认证;更多地疑难疾病被攻克,病理学的知识体系也在吸收中壮大。创新实验教学,让病理学这个像一团缕不开毛钱的知识球体逐渐顺畅解开。现在人们对健康要求也是日益提高,不单单是对已经出现的疾病提供自愈,还会对身体表现出的不适等一些隐性疾病产生质疑,这对病理疾病是一个具体的时代挑战、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吸纳新的病理机制,才能迎合时代需要。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在掌握前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同时更能同时发掘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胜英,汪雄.病理生理教学中研究性课堂学习方法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0,(4).
[2]张玲,刘文华,靳莉莉.五年一贯制《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1).
[3]戴淑芳,李连宏“.实验性全心衰”综合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
[4]陈波.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绘图能力培养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10,(7).
[5]张继秀,张雪梅,美丽班《.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校本教材整编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0,(4).
[6]卜晓东,陈平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
1.病理综合性实验在检验专业教学中的开展
综合性实验是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将多个教学内容整合,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从文献的查阅、实验操作到实验报告书写,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综合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综合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性实验基本上分为实验准备、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1实验准备
病理学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计以病理学知识为落脚点,与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相结合来分析、解决病理学问题。实验思路可以实验病理学的研究思路为依据,学生分析教师每一个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思路,查阅相应的资料文献’完善实验步骤,探讨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并予讨论。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准备。
1.1.1教师准备
包括教师集体备课和预实验。集体备课就实验的关键点、难点,学生的问题,课堂时间的安排等进行讨论。同时动物的选择与喂养等实验条件教师都需要提前摸索和总结。
1.1.2学生准备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此次综合性实验的流程,掌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如对病理知识点的掌握、查阅文献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培养手术无菌观念,掌握实验结果分析的方法。熟悉动物伦理法的内容,学会善待为人类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动物。了解实验病理学的一些技术特点、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査阅相应资料,在査阅文献阶段学生需要具体到自行设计操作流程、设计原理和实验安排。最后教师对每组学生的实验整体设计方案首次进行批阅,修改实验方法步骤,去除不切实际的操作方法,完善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
1.2实验操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其中包括动物的术前饲养、手术器械的消毒、模型制备、术后动物的护理以及后续的病变的观察和病理切片的制备等。各实验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饲养动物,清洗需要的手术器械、包装及消毒灭菌。
1.3总结和书写实验报告
每组同学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寻找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及原因、改进方法等。实验报告以科研论文的格式完成,内容包括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正文、参考文献及学生对本次实验的总结及建议。正文包括实验器材、试剂、实验操作方法、结果分析、本次实验的结论。教师批阅实验报告并结合初始时的实验设计方案给出本次实验的综合评分,最后在课堂上总结实验过程,分析结果出现的原因,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予以答复。至此整个实验宣告完成。
2.病理学综合性实验在检验专业开展的思考
2.1综合性实验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提高
综合性实验的实施学生是实验的主体,但是实验的初始设计以及预实验,实验各个环节的条件均需教师课前准备完善,教师要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心中有数,更要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合理地应对。熟悉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教师要改变其上课习惯,而且要付出更多的休息时间来开展这样的实验更是一种考验。综合性实验的开展,对于锻炼、提高教师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与学生近距离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在开展实验中所爆发出来的热情对教师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学生活跃的思维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也有启迪作用,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我们开展的第一届学生综合性实验的顺利完成很快促成了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思想统一并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为后期开展更广泛的综合性实验奠定基础。
2.2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
2.2.1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病理学不属于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加之课时的受限,学生学习过程犹如蜻蜓点水。综合性实验由于联系到医学专业的多点内容,而且实验结果的未知性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以往的“让学生做实验”变成了“学生要做实验”。学生带着问题査阅资料,不再单纯依靠教师。学生查阅的资料显示,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思维的活跃性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往往令教师赞叹,有些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超出了教师实验课题范围,自行设计出较高7JC平的创新性设计方案。小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团结合作,积极主动地完成每项实验任务,最后阶段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整体实验报告的撰写,加深了实验内容与多个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同时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障,对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极有帮助。
2.2.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有实验动物涉及的综合性实验中,査阅手术路径’寻找解剖结构,制造病变模型,饲养动物、组织的取材和制片以及显微镜下观察,均要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需要小组成员都积极动脑思考,査资料、请教老师,最终获得解决的办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学到了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完整的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实验态度。尤其对于一些懒于动手的学生更是一种促进,他们必须观察自己做好的组织切片并分析实验结果。同时在动物饲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与爱心,善待献出生命的实验动物,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第三学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2.3病理学综合性实验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医院医疗、科研、急救、管理一体化新途径。狠抓全体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建设,不断提高“三基”水平及能力,严格执行诊疗操作常规,培养敬业精神和医德医风的修养,增强为社会、病人服务责任感。
二、组织领导与职责
医院成立三基培训、考试、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
工作职责
负责制定培训内容、时间安排、考试试卷及考核标准。
负责检查、督促各系列、各科室业务培训情况,做好迎接考试考核前的准备工作。
负责整个考评工作全过程,必须严守纪律,严格按标准进行考评,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三、培训内容
(一)、医生:
1、基础医学基本知识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
2、基本技能训练项目
医疗文书书写、体格检查、各项技能操作
(二)、护士:
1、基本知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
2、基本技能训练项目:静脉输液、皮内注射、氧气吸入、吸痰、灌肠、导尿、无菌技术、徒手心肺复苏、胃肠减压、轴线翻身。
四、培训方式
以自学为主,组织专题讲课、考试、考核。
五、参加考试、考核年限规定
参加工作:
0—5年(含5年)者,每月上交完整病历一份,并按规定记录好住院医生培训手册中的相关内容。
0—10年(含10年及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每季度进行考试、考核一次。
11—20年(含20年)者,每半年进行考试、考核一次
21年以上,每年必须考试一次(开卷),也可自愿参加闭卷考试。
六、培训考试考核的要求与安排
(一)、凡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含未取得者)的医务人员培训考试内容: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在临床工作的医师加考:药理学、诊断学;其它专业的医务人员以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为考试内容。
(二)、临床技能考核:各专业在共同掌握基本技能项目内容外,还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相关操作技能。
(三)、护理人员除了掌握上述10项操作外还要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的技术操作。
(四)、培训考试内容安排:
1、医生类:
(1)、每季度考试人员安排
第二季度考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第三季度考药理学、病理学;第四季度考诊断学;
(2)、每半年考试人员:
上半年: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下半年:病理学、药理学;
(4)、每年考试人员:诊断学
2、护理人员:
(1)、每季度考试人员安排:
第二季度考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
第三季度考妇产科、外科护理学;第四季度考基础护理。
(2)、每半年考试人员:
上半年:内科、儿科护理学;下半年:外科、妇产科护理学。
(3)、每年考试人员:基础护理学。
(五)、考核内容与安排:
1、医生类:
每季考核人员安排
二季度考心肺复苏,穿脱隔离衣,二项考核。三季度考腹腔穿刺、胸腔穿刺、简易呼吸器的应用,三项考核。四季度考非同步电复律(内科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外科急救止血、换药),三项考核。
每半年考核人员安排
上半年体格检查、徒手心肺复苏、穿脱隔离衣,三项抽签考核。
下半年简易呼吸器的应用、腹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术、非同步电复律,四项抽签考核。
2、护理人员:每次考核每人从10项中随机抽考2项。
院部在业务查房时进行定期不定期对此安排的项目进行督查、测试,根据情况院部组织进行考核。
七、评选方法:
十年以下凡是参加全部考试考核科目,按得分高低选取前三名;
二十年以内的临床医生按规定参加考试考核,按得分高低选取前二名;
二十年以内的医技人员按规定参加考试,取得分最高者一名;
在此六名中以得分高低重新排序。
开卷考试及缺项考试者不参评。
八、奖罚条款
凡参加医院组织考试(考核),按有关规定执行外,补充如下条款:
1、全院各系列医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准备,人人参考。考试(考核)成绩及时全院通报,全年参考总平均成绩(考试成绩占70%,考核成绩占30%)前6名奖励金额如下:400元;
350元;300元;250元;200元、150元。另所有及格人员每人奖励100元。
2、无故不参加考试(考核)者,每人/每次扣款300元。
3、考试作弊,按零分处理。
4、年度考试(考核)平均成绩不合格者,按得分多少扣款如下:
得分扣款(元)
29.9分以下250
30分—39.9分150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青年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我所担任的医学基础课程――病理学,属于形态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进行病理学教学不是为了使医学生成为病理医生,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好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培养对疾病有关问题的分析能力,建立诊断疾病的思维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临床课的学习。如何提高教学能力成为青年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我请教了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这里谈谈一点体会。
1 课前认真备课
1.1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我所在学校的本科专业培养的主要是临床医护、检验和预防专业人员,而不是专业的病理科医生。因此,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是对学生将来学习临床课和工作有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近年来,形态学理论课的学时有逐渐缩短的趋势,必须精选讲课内容。针对我校目前教学层次多、专业多、授课对象的基础水平不同的教学现状,必须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授课。而且不同的专业的学时数也不尽相同,更要区别对待,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具体的内容。
1.2立足教材加以扩展选择好了适当的教学内容后,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则应查阅参考资料,包括与病理学相关的基础课和临床课,如组织胚胎学、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等,或请教其他教师。并且要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甚至暂时不会考虑到的问题做一预设与准备。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局限,学生往往会认为书上都有,上课不用听,课后自己看一样的。这时候就要多看参考书,把一些最新的医学动态加进来。
1.3认真准备备课笔记和教案在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时数,明确重点、难点。拟出教案,认真书写备课笔记。备课笔记要条理清楚,符合学校的格式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并要反映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4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病理学属于形态学,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力求多样化,在备课时就应该全面考虑。例如:讲课时要画简图,如何使用幻灯片、挂图及多媒体课件等;在课堂上要提问哪些问题、举什么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等,都应事先全面考虑和安排好。
1.5 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教研室有安排有集体备课时间,一般轮流由各位教师进行试讲。很多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都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也可以把一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进行提问,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对自己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2.1重点突出病理学的重点是病理表现,难点则因各章内容而异。如总论里一些的专业名词,教材中复杂的发病机理。找出主次,按前后顺序归纳成条目或简表,进行讲解。此外,讲课中要经常举例来讲解学习病理学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2灵活选择讲课方式讲解总论时,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病理学的内容,教师应详细讲;各论应结合总论的要点讲,指导学生应用总论知识学习各论的内容。内容要系统讲(如常见病) ,有的可用对比方式,有的可综合讲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解决学时有限的问题,又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讲课方式,学习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3板书图文并茂形态学科板书不仅有文字也有图示。重要定义、关键词,讲课中搭配的图示,学生可能听不清、听不懂的字词可放在特定区域,讲完后擦掉。在讲完后,留下一个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板书。
2.4讲课的技巧使用普通话,语言要精练、准确,还可以用必要的手势帮助表达。讲话速度不宜太快,语言要清晰、有节奏感,语调要抑扬顿挫。每次课开始时要简要复习上次课的主要内容,交待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听课前后连贯。在结束之前也要总结一下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多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讲课时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若有躁动、窃窃私语或其他听不懂和疑惑的表现时,应进行了解,对讲课内容及时做适当的调整或重复。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质量;临床病理
在“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各行各业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当前,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种种挑战。其中,医学教育改革是推进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的重要环节,医学教育对未来医学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学作为研究疾病产生、发展中形态改变规律的一门学科,被看作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其直接参与临床诊断的整个过程[1]。随着国内对病理学认识和需求程度的不断提高,病理学教育转型和改革迫在眉睫。病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对临床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和理解。显然,提高病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1病理医师具有“双重角色”特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病理中心(以下简称我院临床病理中心)承担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病理教研室的职能,须将病理医师培养成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要求病理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而且要具备教师资格。病理学教师需要在病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将病理诊断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2],确保学生既要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本领。为此,我院临床病理中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培训,组织医师赴知名医学院校、实验室进修或学习等方式,在教学和业务上不断吸收处于国内外病理学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方面提升中青年病理医师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全面提升病理医师的医学、教学、科研水平。
2病理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病理学是对人体病理情况下器官、组织、细胞形态改变进行观察的学科。相较于人体解剖宏观层面,病理学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微观层面的细胞形态,学生往往对镜下形态的细胞感到陌生。而传统的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主要是以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的动态性、直观性显然不够;多媒体展示的往往只是几张图片,只能展示病变的一部分,因此对学生整体思维及立体思维要求较高,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较为困难[3]。
2.2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走入师生的视野中,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4]。首先,网络资源异常丰富,但也存在过时、错误的信息,甚至有与最新的病理学教材相违背的知识点掺杂其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尚不健全,往往会无法有效分辨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资源及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欠缺[5]。最后,部分学生为求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对网络资源不求甚解,对知识的学习不够牢固。以上因素均导致网络学习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
3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病理学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临床诊断病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初步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最终将其培养成为未来能够从事临床病理工作的合格医师。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高效、细化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及时总结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确保教学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6]。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还须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避免因缺乏计划性而使得教学效果欠佳。
4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4.1精心选择典型病例,突出病理变化特点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收集病理学课程教学重点知识的相关临床病例,在病例的主要诊断及依据、疾病病变及发生发展过程、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设置问题,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可以对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4.2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讨论
病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在临床工作中对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诊断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乳腺癌章节时,针对因典型的浸润性乳腺癌肺转移导致死亡的临床病例,设置问题如下:(1)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2)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及其原因;(3)病人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经过分组讨论后发表看法。在讨论教学期间,学生往往表现得非常活跃积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也更加激烈,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几轮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在讨论后,由教师展示该病例尸体的解剖结果,分析病变标本、切片,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4.3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参与临床诊断工作
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床病理医师处理标本、诊断病理、与临床医生和患者沟通等一整套工作流程[7]。例如,针对术中冰冻病理的诊断,理论课无法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描述,但术中冰冻却能直接体现病理学的难度和价值,对临床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须让学生参与冰冻工作,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病变状态和术中冰冻流程。
4.4组织学生参加临床病理讨论会
病理讨论可以提高医生的个人水平。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实的临床病理讨论,使学生直观感受多学科医师之间的临床学术交流和讨论,利用辅助信息开展病理诊断工作,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昆华,章宗籍.在病理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J].中学英语之友: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7(22):15-16.
[2]陈丽红,张文敏,张声,等.临床病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3-14.
[3]王秀娟,郝兴霞.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7):394-395.
[4]高亚儒.高校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方式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4):155-156.
[5]翟绪阁,卢小君,张国梁.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13.
[6]张玉华,张秀茹,俞进,等.病理学研究生临床病理技能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5):9-10.
质量的提高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初步具备独立进行相应学科科研和教学能力,是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基础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除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还必须较为全面的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是从事自己学科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学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科研能力提升较为明显,但学生对相应学科基本知识却缺乏全面了解,基础理论薄弱。比如,病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其研究方向是呼吸道肿瘤,其对呼吸道相应肿瘤研究进展了解较多,研究方法也较熟悉,但对呼吸系统其他疾病病理乃至病理学的一些基本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则了解很少。因此,唯有通过参与病理学教学助教,在参加对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相对全面的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病理学的知识,使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助教制度对培养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目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过分注重对其科研学习方面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导师普遍认为助教工作比较费时间,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没有帮助,即便有些学生参加了助教工作,导师也疏于管理和指导,使学生在这一过程总并没有真正有所收获。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助教制度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能单纯强调对其科研能力的考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培养其科研能力,同时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需要重视。在参与助教过程中,学生通过协助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实验准备、批改作业、监考等工作,可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教学过程、学习教学技巧、获取教学的相关技能,从而全面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研究生助教通常年纪与在校大学生相仿,有利于与本科生进行沟通,可以作为主讲老师和本科学生之间的桥梁,更好地发现本科生学习当中的问题,增强“教”与“学”的互动,这也促进了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健全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保证助教质量的提高
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助教制度。一般而言,大多数学校安排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助教,并无严格的培养计划,无明确的目标要求,导师亦无明确责任,学生也无积极性。研究生上岗前,缺乏正规的上岗前培训,导师一般也很少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专门的指导,其后果是研究生本身参加助教工作收获不大,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本科生教学质量。在国外,为确保助教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规定研究生助教上岗前,必须经历至少1个学期的助教培训阶段以掌握教学方法、技巧、工具的使用并熟悉教学材料。美国一些著名大学都有较完善详细的助教岗前培训,日本大学的研究生助教在学期前也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方法,结合我国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对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建立助教上岗前培训制度,通过讲座或其他形式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在最后由课程主讲教师对其进行考评,考评合格者才能获得正式助教的资格,以保证助教质量。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全面提供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经过高考入学并随机分班的2014级高职护理第五教学班共105人作为试验组,2014级高职护理第六教学班也总共108人作为对照组[3]。使用科学出版社出版,郑美蓉和方义湖主编的第1版病理教材,研究时问为2015年6月,共1学期
1.2方法试验组与对照组授课老师、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4]。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过程为课前提前1~2周分配预习教材任务,教师将本次课的教学课件和重点难点在在班级手机微信群,QQ群,并由病理学主讲教师亲自录制或者网络上优秀的开放视频资源。接着学生要完成老师准备的课前作业,帮助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同时每次指定一个小组(10人)准备电子课件,并将学习情况、作业情况、难点问题带回课上讨论解决[5]。课堂随机点名指定小组某个成员上台“授课”。其他同学则进行相应提问或补充。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先征求学生进行主动回答,对不能现场解答或未完全解答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最后进行随堂测验。并做出总结反馈。课后指定小组同学协作整理成果,完成分享。见图1。
1.3评价方法。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题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实行统一考试。并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末考成绩的比较
试验组末考成绩为(76.67±12.35)分,高于对照组的(72.68±1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传统模式与翻转课堂模式的评价效果
在问卷调查中,试验组对各项目评价效果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最早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通过录制讲课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请假缺课的学生补课。但没有缺课的同学也经常观看学习,于是两位老师颠倒教学模式,让学生课下学习教学视频,而在课上师生互动交流讨论问题,极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2007年非盈利的在线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创建,为翻转课堂的实践建立了雏形。2011年,他的主题演讲《让我们用视频重造教育》在TED会议上发表[7]。从此翻转课堂成为各级学校教学改革推行的热点教学模式之一。1991年,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研究并归纳出学习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8],传统的病理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上往往受教学时间有限、内容繁杂,老师很难在45分钟时间内要将本节课全部知识点教会学生,学生往往忙于听课记笔记,课后经常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没有人提供帮助只好死记硬背,这就影响了学习效果。而我们实行的翻转课堂将知识传递过程从课堂上转移至课下,知识内化过程从课下转移至课堂上,完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新范式[9]。通过课下全神贯注观看短小精炼的教学微视频,完成在线练习,并可以通过重复播放对难点内容加以强化学习,这种知识传递过程克服了传统课堂知识传递的枯燥乏味,而且节省了时间。由于内化知识的过程有教师参与,有同学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帮助学生做到消化巩固和融会贯通,从而使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双双产生质的飞跃[10]。并且通过布置小组任务倒逼机制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考试成绩还是教学效果评价试验组学生均高于对照组,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病理学的教学质量。但在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水平,课堂驾驭能力和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探索[11]。
作者:王晓蔚 李芳 朱萌 单位:山西省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彩云,蒋雪梅.病理学教学中预防与临床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5):326-328.
[2]严佳鸣.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杠杆教学[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2):62-63.
[3]宋晓环.病理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对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1(1):9.
[4]宋晓环,甘卉,李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3(4):114.
[5]徐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19(12):27-30
[6]朱莉,宋晓环,王忠超.病理实验课CPC教学法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72
[7]杨改学,李军.微课程与少数民族中小学微课程开发与制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5(5):73-76
[8]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1):105-112.
[9]卢炳祥,罗卫群.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5,61(6):86-87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