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探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能从中找出一点关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之后的需求-资源关系理论、技术要素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都开始对国际技术贸易有所涉及,并着手对技术进行独立研究。关于国际技术贸易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生产的技术越是先进、生产的条件越好的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也就越具有价格优势。鉴于此,市场参与者都会积极主动地研发新技术,以此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若市场有合适的技术可以购买,且其价格低于自己研发所需要的费用,那么技术贸易就产生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研制开发技术的条件存在区别,技术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存在高低之分,故一个国家从发达国家购买技术的同时也向不发达国家输出了技术,这一理论奠定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客观依据。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技术知识是一种要素禀赋,每个国家都应该充分利用其相对丰富的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进口稀缺的要素产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其掌握了技术的产品,进口其没有掌握的技术的产品。美国学者波斯纳和哈夫鲍尔认为,技术先进的国家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会使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保持一段时间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技术差距。由于技术的模仿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关于该技术产品的贸易便产生了。日本人斋藤优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和与之有经济交往的国家的需求以及与资源的制约,如果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就会产生技术革新,也形成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力。关于国际技术贸易动机的研究,曼斯菲尔德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上进行选择:如果跨国公司在生产要素上有保障,出口又能获得较大利润的情况下,一般会倾向于直接投资;只有在国外市场较小、目标市场国不具备投资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会选择技术转让。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则认为一国的经济活动由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货物贸易构成,要想考察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就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提出“三优势”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的“三优势”包括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国外企业没有的、本公司所有的技术、商标所有权优势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内部运用所有权优势,实现技术转移内部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优势则指东道国所拥有的要素享赋、市场以及政策优势。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优势以及东道国区位优势不明显,企业就会倾向于进行技术转移。关于国际技术贸易转让机制的研究,根据上述的技术差距理论,随着其他模仿国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模仿生产,技术创新国的技术领先优势便会逐渐丧失。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和实现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国会通过技术许可和投资等方式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模仿国则通过自行研究或技术引进等方式掌握该生产技术,从而实现技术产局缩小甚至消失。美国经济学家费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产品开发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该产品的优势也随之从科技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将进行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技术领先国开发新技术产品并占领国内市场,继而向外出口,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大,然后技术产品出口又逐渐减少,最后该技术产品的创新国从国外进口。这样,该技术在技术创新国结束它的生命周期。但由于技术产品的输出,资本和技术也在输出,技术从而由技术创新国转移到另一国,这样该技术在另一个国家开始了其新的生命周期。综上所述,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是伴随着商品贸易,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资源禀赋等理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别阐述了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国际技术贸易运作机制。
2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发展作用的研究
国内研究学者围绕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进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关系以及技术引进与工业技术进步的关系等。周斌、李辉娥(2000)[4]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上海市技术引进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技术引进提高了上海的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了技术进步。成蓉(2002)[5]认为技术引进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技术引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田楠(2005)[6]测算出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之间有显着的较强正向作用关联性。上述研究都表明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都存在正向影响。而陈国宏(2001)[7]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验证了短期内,技术引进是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但不存在长期内则同向关系。李光泗、徐翔(2006)[8]对1990-2004年江苏省的数据研究表明:江苏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呈现负相关,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正向影响;而自主创新投入对江苏省技术进步产生了显着的正向作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投入与技术进步之间均没有表现出显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综上,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通过技术引进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但有文献认为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更有文献验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大多支持的技术转移促进技术进步的一致结论大相径庭。对此,许继琴、潘丹等(2008)[9]纵观世界各国技术引进的历史进程,发现技术引进成功的国家都是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而我国长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视不足,这可能是导致国内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3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不少学者还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蒋殿春(2001)[10]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应与其国内技术发展水平、投入要素相对价格、消费者收入特征等技术支持要素相适应,并指出所引进技术要与国内技术水平差异不太大、接近于表转化或转标准化的新技术,国内的有关政策也应对技术选择作适当的引导。部分学者还分析交易成本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张亚斌、王晓娴(2004)[12]认为交易费用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蒋翼潮(2012)[11]也认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与交易成本的高低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黄静波(2005)[12]分别从国家、工业、企业、技术、技术转移合约层面五个方面入手,证明成功的国际技术转移必备条件包括:一项好的技术、有对技术的需求及双方都拥有能够胜任该项技术转移活动的技术专家。李洁、石林芬(2009)[12]在引入TBP(技术国际收支)的收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协整研究分析,对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证实:R&D经费总额的增加将导致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也将导致经费总额的增加;企业R&D经费比政府部门R&D经费对于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影响更大。提出为提高我国技术贸易中的收入以及我国在技术贸易中的竞争力,应当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确定企业在R&D中的主体地位,制定激励R&D投入的公共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管理。综上所述,对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认为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对于技术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技术研发投入这几个方面,并且对于研发和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最为多。
4国际技术贸易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
关键词: 技术贸易 壁垒 出口贸易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藩篱不断拆除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 -TBT),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因此,研究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技术壁垒的状况,对我国出口贸易及企业的生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及特点
技术壁垒的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技术性壁垒指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即国家对本国市场流通的商品进行管理时,由于其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以及为证明商品和企业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而建立的合格评定程序,即认证制度、认可制度、检验制度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形成影响自由贸易的壁垒。广义技术壁垒是指所有的影响贸易的技术性措施,除了含有WTO/TBT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WTO知识产权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中的“绿色条款”等内容,还涉及WTO之外,由国际社会签署的与环境和资源等问题有关的国际条约中与贸易有关的内容。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内容:繁琐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商品的包装、标签和标识的规定、质量认证、认可制度、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商品的品种、规格、花色、款式和其它外观要求、计量单位制、物品编码标志系统、实施动植物检疫的法律、规定、程序等、环境和生态要求、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其他TBT措施的兴起有其客观必然性。究其根源,首先是由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使人们对环境和贸易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战后50年多年来,国际贸易逐渐呈现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各国在享受国际贸易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环境压力。人们已经认识到贸易对环境的破坏,如加剧了资源的开采、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扩大了有害物质和病菌的传播范围等。因此许多国家纷纷要求对国际贸易加以必要的限制,以达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其次,在GATT/WTO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已大幅削减,大量非关税壁垒措施被取消,TBT措施由于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内涵上的合理性,在运用中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进口,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影响是严重、深远的,这是因为贸易技术壁垒较之其它壁垒而言,具有它独有的特性:
1.广泛性。从产品角度看,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初级产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显著;从过程角度来看,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的表现形式也涉及到法律、法令、规定、要求、程序、强制性或自愿性措施等各个方面。
2.隐蔽性和灵活性。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相比,不仅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分歧,而且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没有限制在那个国家,一视同仁,不存在配额问题,而且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础上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出判断。他们的技术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而且面又很广,很难全面顾及。更何况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移到人类健康保护上,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由于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对外国产品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标准,可以对进口产品随心所欲的刁难和抵制,从而具备了实施灵活性的特点。
3.合理性。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程序,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及消费者利益,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WTO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并不否认各国技术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要求技术壁垒不应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得具有歧视性。
4.复杂性。技术壁垒因其涉及的技术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使其比配额、许可证等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更为复杂,而WTO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人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 ,要证明技术标准是否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并不容易。
5.双重性。实行技术贸易壁垒有其合理性,即真正为了实现规定的合法目标是可以采取合适的壁垒措施的。正常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指合法合理地采取技术性措施以达到合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目的,如禁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可以保护进口国的生态环境,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等;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特别是美、日、欧等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比国际标准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以技术贸易壁垒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6.争议性。各国采取的技术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难以适应。比如法国规定纯毛服装含毛率只需达到85%以上,就算作纯毛服装了;而比利时的规定含毛率必须达到97%;德国则要求更高,含毛率必须达到99%时,才能称为纯毛服装。由于技术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有些还相当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结果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国与国之间较难相互协调,容易引起争议,并且解决争议的时滞较长。
(一)外国想减缓我国贸易发展速度
国家统计局曾经给出了这样的数据,结合具体数据可知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一直在向前进步。我国贸易发展迅猛势必会造成别的国家的抵制与不满。发达国家从密度与力度上加强对我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大力限制,以保护地国内市场。
(二)国外的自我贸易保护,限制我国出口
近几年,虽说各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世界经济总体还是相对不景气,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上升空间缩小,经济增长乏力。从而使得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蔓延。由于各国的国家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同,对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也称《TBT协议》)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并且由于各国贸易保护的影响,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各国限制贸易的主要手段。
(三)发达国家对技术的高标准、严要求
欧盟、美国、日本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到了现在,我国同这三个国家的贸易额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但是,这三大贸易伙伴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欧盟国家、美国、日本都是属于经济发展十分快速的发达国家,所以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很高,这些高标准的技术贸易壁垒有被WTO所接受。根据《中国出口技术性贸易年度报告(2012)》,技术性对我国企业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三的是欧盟、美国、日本。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出口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综合竞争力,许多出口产品靠的是降低价格来形成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但是企业如果只是考虑经济效益而破坏了环境和社会效益,不仅会遭遇到更过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且在国内市场也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当然,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二)对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强发挥
行业协会由大量的企业会员构成,这些企业对行业特点非常了解,和政府之间联系密切,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过程中,能够对大量必要但是政府与企业无法直接承担的事务承担,起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非常关键。在对外事务中,美国的行业协会显现出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当积极借鉴。《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作为欧盟改革蓝图,在2001年的获得公布后,美国商会依自身在欧盟的分部,发挥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的作用,在欧盟内绕REACH草案举办了十多场评论会与对话会,对欧盟委员会参会、很多国家的代表进行邀请。这个商会的主要负责人说,商会负责会议筹备、会以起草以及美方官员的发言稿,美方政府派遣人员到世界各国负责会议主持,对行业的游说工作提供大力支持。虽然难以制止REACH法规的制定与出台,但对它的制定过程进行干涉,对法规内容予以影响,成效特别显著,对新法实施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缓的作用。
(三)对预警机制加强建立与健全,达到防患未然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099-02
1 什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壁垒分为两个大类:有形壁垒和无形壁垒。有形壁垒包括关税和数量限制,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属于无形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通过制定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苛刻标准以此来限制进口,这些苛刻标准涉及卫生、检疫、环保、安全、产品质量等诸多领域和环节。技术性壁垒由于其“技术性”而披上了合法外衣,使其具有隐蔽性和难对付等特点。技术性指标本身在设计之初可能并非有意设置的贸易壁垒,可能是出于对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等考虑,然而在现实的对外贸易中,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通过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商品检验及认证工作,限制其对商品的进口。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分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技术壁垒的主要特点:
(1)范围上的广泛性。 从产成品到生产的全过程,技术壁垒无处不在。从初级产品到制成品,进口国有严格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还在逐步的扩大; 从生产过程看,它含概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全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壁垒将会涉及到贸易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2)形式上的合法性。技术壁垒由于其“技术性”大多是通过国内外公开立法的形式而存在,而使其存在表现为合法性。由于国际上还没有关于技术壁垒的统一立法,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大多由国内立法规定。这些法规是要求进口商强制遵守,这样外国厂商被合法的排除在外。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发达国家由于科技发展水平高,往往设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技术标准,使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这种方式看似具有公平性,而不直接体现歧视性,但发展中国家厂商为了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高标准,只好加大投入,由此而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4)法规上的严格性。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市场,各国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通过立法等形式使标准具有强制性,使产品标准日趋严格。
(5)标准上的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因地制宜,可以根据本国具体特性,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各国可以根据本国自身特点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但由于标准的不统一性,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加大,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利用这一原则,制定苛刻标准,增加了其他国家的准入难度。
2 技术壁垒产生的原因分析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在不断地变化,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数量限制以及高关税对国际贸易的限制作用正在淡化,但是更具隐蔽性、灵活性的非传统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却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必须按照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行事。面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怎样才能在世界贸易中保护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呢?我想有必要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的原因进行分析。
(1)维护并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虽然为了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各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承诺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在保持现状下逐步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保护,在逐步取消明显有违WTO精神的一些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又不断推出更为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高,其技术设置往往高于国际平均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往往低于发达国家所制定的标准,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
(2)世界各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国际性和地区性环保组织的地位不断地提升,各国政府在实行有关政策措施时,不得不把他们的声音纳入到政策措施之列,在有关方面给与让步,增加贸易壁垒。由于近年来地球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环保组织纷纷成立。他们在许多国家都设有分机构,拥有众多的会员,进行广泛的环境保护宣传,并极力反对各国政府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欧盟就曾在环保组织的压力下,多次提高环保标准要求,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及增加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保障。
(3)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各国人民及政府为了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是本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在逐步消除一些明显违反WTO精神的非关税壁垒的同时,竖起了可持续发展大旗,越来越多地转向了卫生检疫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等与人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非关税壁垒。由于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尤其在发达国家)。因此,各国实施起来是有恃无恐,而且标准越来越苛刻,种类越来越多。这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
3 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3.1 技术壁垒的消极影响
(1)技术壁垒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在逐渐淡化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的同时,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制定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技术标准等手段,例如质量标准,使技术性壁垒门槛逐渐提高,而我国出口商为了使产品达到他们所规定的高标准不得不增加投入,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我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技术壁垒造成各国贸易摩擦增多。贸易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而制定各种各样的技术壁垒,随着各种技术壁垒的不断增加,这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各个国家为了限制对本国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的进口,各种技术壁垒也在不断被各进口国逐渐细化,从而进一步引发各种国际贸易争端,这有悖于WTO的基本原则精神。
3.2 国际技术壁垒的积极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促进了技术贸易标准化。技术贸易标准化是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出于公平性而做出的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求的统一标准。由于这一标准的存在,使得各国为了获得在贸易中的竞争力,必须按照这一标准生产产品,这有利于采用被各国广泛接受的技术方法进行标准化的生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另外技术贸易标准化,必然导致国际贸易中的质量管理标准、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的认证的标准化,这样有利于我国质量、环境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以获得良好国际市场信誉,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原则上讲,标准措施的制定、采纳和实施有利于市场交易与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
我国应对技术壁垒不利影响所应采取的对策:
(1)加大科技投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努力提高产品的档次。
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生产符合或者超过国际标准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冲破各国设置的技术障碍,自主开发研制含有高品质专利技术在内的产品。应尽快完善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有效的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一方面加强我国国内企业的教育,使其深层次认识技术贸易壁垒,以此来应用国际标准改进产品质量,主动攻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应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在贸易中应对技术壁垒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构筑我国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
(2)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一般而言,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一国和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功能之一,在于其可以绕过国际贸易中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当然.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应该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这是对付新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有效的途径。
(3)熟悉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和目标市场国的有关规则和标准。
欲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获益,就要熟悉WTO的游戏规则,以减少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深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学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合法保护自身利益。面对技术标准壁垒,企业应尽快了解相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等具体游戏规则,研究如何充分应用WTO协议中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和区别对待条款,关于磋商和争端解决条款的内容。尽早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贸易中的标准壁垒形成的障碍。企业还应着重了解研究目标市场国的标准体系和规定,了解国外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偏好,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出口产品策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的优惠待遇,用好用足“例外条款”,保护我国民族工业。根据协议中发达国家应在法规、标准、认证和检验制度上给予发展中国家援助的规定,从发达国家获得一些经济发展必要的技术、质量、管理、认证、检验等方面的信息及指导,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技术法规和标准、认证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技术贸易 壁垒 出口贸易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藩篱不断拆除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 -TBT),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因此,研究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技术壁垒的状况,对我国出口贸易及企业的生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及特点
技术壁垒的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技术性壁垒指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即国家对本国市场流通的商品进行管理时,由于其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以及为证明商品和企业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而建立的合格评定程序,即认证制度、认可制度、检验制度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形成影响自由贸易的壁垒。广义技术壁垒是指所有的影响贸易的技术性措施,除了含有WTO/TBT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WTO知识产权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中的“绿色条款”等内容,还涉及WTO之外,由国际社会签署的与环境和资源等问题有关的国际条约中与贸易有关的内容。
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内容:繁琐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商品的包装、标签和标识的规定、质量认证、认可制度、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商品的品种、规格、花色、款式和其它外观要求、计量单位制、物品编码标志系统、实施动植物检疫的法律、规定、程序等、环境和生态要求、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其他TBT措施的兴起有其客观必然性。究其根源,首先是由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使人们对环境和贸易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战后50年多年来,国际贸易逐渐呈现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各国在享受国际贸易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环境压力。
人们已经认识到贸易对环境的破坏,如加剧了资源的开采、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扩大了有害物质和病菌的传播范围等。因此许多国家纷纷要求对国际贸易加以必要的限制,以达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其次,在GATT/WTO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已大幅削减,大量非关税壁垒措施被取消,TBT措施由于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内涵上的合理性,在运用中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进口,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影响是严重、深远的,这是因为贸易技术壁垒较之其它壁垒而言,具有它独有的特性:
1.广泛性。从产品角度看,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初级产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显著;从过程角度来看,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的表现形式也涉及到法律、法令、规定、要求、程序、强制性或自愿性措施等各个方面。
2.隐蔽性和灵活性。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相比,不仅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分歧,而且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没有限制在那个国家,一视同仁,不存在配额问题,而且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础上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出判断。他们的技术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而且面又很广,很难全面顾及。更何况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移到人类健康保护上,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由于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 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对外国产品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标准,可以对进口产品随心所欲的刁难和抵制,从而具备了实施灵活性的特点。
3.合理性。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程序,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及消费者利益,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WTO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并不否认各国技术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要求技术壁垒不应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得具有歧视性。
4.复杂性。技术壁垒因其涉及的技术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使其比配额、许可证等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更为复杂,而WTO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人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 ,要证明技术标准是否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并不容易。
5.双重性。实行技术贸易壁垒有其合理性,即真正为了实现规定的合法目标是可以采取合适的壁垒措施的。正常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指合法合理地采取技术性措施以达到合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目的,如禁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可以保护进口国的生态环境,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等;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特别是美、日、欧等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比国际标准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以技术贸易壁垒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6.争议性。各国采取的技术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难以适应。比如法国规定纯毛服装含毛率只需达到85%以上,就算作纯毛服装了;而比利时的规定含毛率必须达到97%;德国则要求更高,含毛率必须达到99%时,才能称为纯毛服装。由于技术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有些还相当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结果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国与国之间较难相互协调,容易引起争议,并且解决争议的时滞较长。
二、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广,从传统产品到高技术产品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第一位,然而机电产品受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节能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仅1992年就有80亿美元出口产品受到影响,到1998年达200亿美元。比如美国要求出口到该国的一般电子、电器产品均要符合FCC或UL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如不符合上述标准的话,一律不准许进口。而欧盟则规定欧盟国家以外的工业品要想进入欧盟市场就必须加贴CE标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 我国农产品出口也受到严重的制约。2000年7月开始,欧盟国家对我国出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限制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则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这意味着中国茶叶今后只有达到绿色食品的A级标准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对于农药残留超标茶叶就地封存销毁或退回原产国。据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入欧盟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传统的纺织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不断被发达国家、甚至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所拒绝。我国出口的医药产品和玩具质量和安全等问题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就连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标准和制度不断增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实力较高,造成各国的技术标准水平较高,法规较严,尤其是对产品的环境标准要求,让我国的许多出口产品望尘莫及。如欧盟不仅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法规,而且各国也有各自的严格标准,它们对进口商品可以随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从总体来看,要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都必须至少达到三个条件之一,即:(1) 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2) 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欧共体安全认证标志CE;(3) 进入欧共体市场的产品厂商,要取得ISO9000合格证书。同时,欧共体还明确要求进入欧共体市场的产品凡涉及欧共体指令的,必须符合指令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允许在欧洲统一市场流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明显滞后,美国现有55种认证体系,日本有25种认证体系,欧盟内部已有9种统一的认证体系, 而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认证体系。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这是我国不少商品由于不达标而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的根本原因。
3.除产品本身技术壁垒外,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及产品包装和标签等也受到严格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有新的增长趋势,它不仅对产品的最终形式有技术性要求,而且对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也提出了技术要求。例如,美国对进口的水产品、果汁、蔬菜生产过程实施HACCP计划,该计划是一个鉴别危害并控制危害措施的管理体系,要求进口蔬菜水果从种植、收获、包装运输直至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限制,同时对水质、肥料、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及健康、仓储、运输工具的卫生等进行安全防卫管理控制,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时下国际上正实施的环境标志和ISO14000认证等,不仅涉及产品本身,而且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保护也提出要求。如1995年,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宣布对中国虾类制品实行“自动扣留”,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渔船上没有安装海龟逃生装置,危害了海龟的生息。这使得我国冻龙虾出口额大幅度下降。 在产品的包装和标签上,许多国家也作了严格的限制。1998年我国输美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而受到限制,随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对我国木质包装进行限制。现在许多国家都规定我国出口的产品必须出具非木质包装证明,有些出口产品还必须加贴环境标志。
4.繁琐、苛刻的认证、认可制度与检验程序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检验时间的延长也往往使商品丧失了最佳的销售时机。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标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而且不同的国家对于进口本国的商品实行不同的技术标准,为了使得出口产品符合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复杂的标准,生产企业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比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的加工过程中,其中有一项工序是挑选异色粒,而这种挑选异色粒的设备只有日本生产。因此,我国的生产厂家就必须花费数百万元人民币采购这种设备,用来加工生产。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三、我国出口产品屡屡遭受TBT限制的原因
1.我国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品标准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相差甚远是我国屡遭TBT限制的根本原因。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表现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以及质量不高,据估算,我国的产品质量平均水平大致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这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则占次要地位。而随着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仅德国而言,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就约有1.58万种,大多数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工业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这样,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即使并非复杂、苛刻,也可以将我国出口的众多商品拒之门外。这样的差距必定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屡屡受挫。所以与其说是国外发达国家对所有进口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过于复杂、苛刻,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过于落后。
2.我国出口产品方向过于集中于美、日、欧,而这些地区的TBT措施相当复杂苛刻,这也是我国屡遭TBT限制的重要原因。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为美、日、欧,包括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的商品有近75%都销往美、日、欧等国家或地区。这三大经济实体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都较高,而欧盟国家是最先意识并研究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其成员国也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格的国家,尤其在有关汽车、电机、机械和制药产业更为明显。并且美、日、欧这些经济实体不同重点、不同程度的对进口商品实施严格、苛刻复杂的技术限制。日本主要集中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动植物检疫标准;而欧盟是绿色壁垒的发源地,其环境意识最强,对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产品的限制很严;美国除环保方面与欧盟有相似之出,对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能特别看重。由此可见,产品的出口方向也使得我国面临TBT的严重威胁。
3.我国对TBT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不畅,且TBT本身也不具有透明性,这也是我国遭受TBT打击的一个原因。一方面,我国宏观管理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对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于主要贸易的对象的技术手段更是缺乏了解,无法对我国出口企业在宏观上加以指导。另一方面,TBT本身的不透明性 更使得我国出口在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下面临更大的困难。
4、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议》的内容不够完善,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真空地带,这是我国遭受TBT打击的一个客观原因。《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在防止TBT被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方面确实起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它成为世界各国设置TBT措施的一个依据,并规范各个国家对TBT的实施,但它还存在很多的漏洞与不足。 关于该协议的例外条款,许多国家可以说是将其运用的淋漓尽致。如在《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中,虽然规定个缔约方采取各种检验检疫措施,只能以保护人类、牲畜和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为由,且不可对其他缔约方构成贸易歧视,并鼓励各方采用国际标准和准则,但只要在科学上证明是合理的,也允许采用高于国际标准的措施,但对于怎样才是“在科学上证明是合理的”,规定太过于笼统。又如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为保护公共道德或维持公共秩序的需要”,和“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需要”可以采取必要的技术性限制措施,但对何为“必要性的措施”,以及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都使得技术性法规在操作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被一些国家所广泛采取,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就制定出一些相当复杂、苛刻的标准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四、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大力提高出口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走“科技兴贸”之路。质量的优劣是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国际市场和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在提高自身素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地推动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为达到国际上许多认证而更加努力。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受市场不利因素的影响越小,竞争力越强,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也越少。因此,对于落后的技术要毫不留情地抛弃,对很快就要落伍的技术和设备也应该尽快淘汰,迅速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当中,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竞争力是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所在。 在提高产品质量时,许多企业往往考虑到资金的问题,因为产品的质量是和成本息息相关的,有些企业因为较高的成本而不愿花费暂时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从长远利益上看,其实企业即使暂时花费一些人力、物力、财力等去引进或研发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虽然暂时要耗费一些成本,可是从长远的利益上看是值得的。一旦产品的质量有了提高,出口所受的限制就相应减小,企业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
2、积极进行ISO9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向国外先进标准靠拢。ISO9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了工业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统一制订的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中,ISO9000族标准被作为相互认可的技术基础,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这意味着我国的企业一旦取得了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就取得了多边的认可,就取得国际市场的“准入证”,大大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要尽可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积极收集相关产品的最新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条件的企业应该积极采用条码技术,使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和认证制度,把企业出口的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这样就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具备对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3.采用多种投资方式,绕开技术壁垒。 要想绕开那些复杂、繁琐的外部技术壁垒,企业可以采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跨国经营。企业可以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发展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规模,并带动相关产品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因为单纯利用技术引进的手段往往难以得到较为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通常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所以需要引进国外直接投资。这些技术、生产标准以及品牌和营销渠道有利的促进了技术贸易壁垒的跨越,如我国出口日本的轻工产品和机电产品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在我国合资企业生产的。所以国内企业要善于和国外企业合作竞争,利用他们的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这对于跨越动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是很有意义的。
4.建立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加强研究和引导生产。在政府部门建立起专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中心的基础上,企业应当特别关注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如从我国已经开通 的WTO/TBT网站获取国际上最新的产品技术要求,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本企业的标准,积极与驻外使馆经商室(处)联系,获取最新的和第一手的资料,研究相关对策。 只有企业搜集的信息充分,才可以积极调整生产,不致使产品因为技术上的问题影响产品出口。
5.充分利用《TBT协议》有关条款,保护民族工业。我国加入WTO后,可以充分利用WTO的相关规定突破技术壁垒。通过WTO的透明度原则,提前获知其他成员国的技术壁垒最新动向,未雨稠缪。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的优惠待遇,用好用足“例外条款”,保护我国民族工业。。根据协议中发达国家应在法规、标准、认证和检验制度上给予发展中国家援助的规定,从发达国家获得一些经济发展必要的技术、质量、管理、认证、检验等方面的信息及指导,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技术法规和标准、认证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贸易技术壁垒课题组.美国、日本及欧盟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技术壁垒情况,国际贸易,1999,(6)
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当代国际贸易,中国工业经济,2001,(5)
夏友富. TBT屏障——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2002,(10)
齐俊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及其实行状况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2,(2)
陈善新. 加强技术贸易壁垒应对措施的研究与应用,国际贸易问题,2000,(9)
关键词:专利壁垒;对策;知识产权
1.我国贸易中遭遇专利壁垒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专利壁垒的概念
专利壁垒也可以说是专利阻碍,指的是凭借高科技优势来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设立专利陷阱或通过专利来阻止另一个国家的市场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
1.2专利壁垒的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紧密相关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产品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关联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属于上升趋势。专利壁垒逐渐的被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已成为新的壁垒形式之一。
(2)合理性、隐蔽性
专利权是一种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和发达国家主要是有限公司经常用自己的大部分的世界专利技术,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主要目的是技术优势延伸到一个竞争优势。
(3)无形性、地域性、时间性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产品所体现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之上,具有无形性、时间性、地域性。
1.3专利壁垒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结构宣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产中国交付了7946项提请.增长29.7%位居领域第五。王春莉(2012)对与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对专利制度不正确的认识,提出应正确认识和理解专利制度系统的功能以及专利制度在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加强专利保护;此外,我们必须改制现时的中国社会专利制度,优化公民权制度的社会制度条件,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Charles Zeanah(2010)研究了22个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各个发展水平国家的贸易额。他们的研究技术和效防能力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阐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制造业产品的进口所有的主动反应。
2.我国对外贸易遭遇专利壁垒的对策
我们应该真实的面对发展中国家的专利壁垒,面对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从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同时利用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专利壁垒导致企业,国家政府支持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可以从政府、法律、政策、措施等方面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竞争。
2.1企业层面来应对
2.1.1应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国企业限制于国外专利壁垒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有限公司外国专利壁垒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际市场上是不严格的。我们必须创建独立企业为中央的技术创新系统。企业应当建立专利信息中心,收集专利信息,企业产品的专利分类管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速知识产业化。促进产品的升级,提升121年产品结构。现在已经步入知识的经济时期,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是必要的方式来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通过廉价的工作者、原材料销售、加工出售国外品牌,没有主要技术能力。没有知识产权。则受制于人.
2.1.2应树立新的营销理念.避免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了避免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包括专利壁垒。外贸易企业应制定国际化战略。现在,已形成区域贸易集团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各种贸易壁垒相对更少。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建立新的营销理念,在国外设立公司分支机构的行业。这将削弱技术贸易壁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同时,外贸企业应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不仅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继续贸易。还积极开拓东南亚、东欧、拉丁美洲和中东等新市场、为了避免包括美国、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壁垒打破技术贸易壁垒。
2.2政府层面来应对
2.2.1构建防御专利壁垒的政府机构
政府应当建立专门机构国防和外国专利壁垒他的技术贸易壁垒。在组织、建立特殊的包括专利技术贸易壁垒、基础信息咨询和服务。部门主要负责收集、留学、尤其是在我国重要的出口国技术贸易壁垒方法,通过采集、管理、宣告最新动态的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境内企业,了解技术贸易壁垒的消息和应负计策,接受境内企业询问,打破信息不流通的漏洞。
2.2.2加大主要人才的培养力度
当前的局势下,政府将向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研究和开发人员到欧、美等国学习知识产权法,考取理应的证书。特别是知识产权和法律法规等。了解专利技术的竞争和发展趋势。还要为自主知识产权同行业骨干企业打气,特别是出口同行业标准拟稿。支持他们应对各种专利壁垒。
2.3法律方面来应对
在美国,为了促进战争,避免垄断,介绍了许多的强制许可。美国经验值得参考。在我国,当专利权人因为专利垄断在其专利产品完全处于垄断地位,操作价格、赚取暴力,顾主的利益遭到破坏,纷乱了社会市场竞争秩序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和公共权力其他的竞争者颁发强制许可使用。
国内现行的《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等,中规定,给予或者撤销强制许可的第一次决定均由专利局做出。而在国外许多国家,将其强制许可的审理、管辖权交由法院处理。如《法国发明专利法》第34条中规定,申请许可证应当向大审法庭提出;终止强制许可证所赋予的权利,要呈报法庭批准,否则无效。又如《瑞典专利法》第50条规定:强制执照应由法院授予,人民法院还应决定阐明可以利用的程度,并规定许可证的增补及其余条款。在发生紧急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应乞求撤销许可证或规定许可证的新条文。在专利这个具有很强的专业领域,由专利局关于强制许可的批准具有一定道理。(作者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光正.中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专利壁垒及其对策[J]亚太经济.2012,6)12-14
[2] 吴汉东WTO与中国企业专利发展战略[期刊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6)
【关键词】欧美食品标签技术;食品出口;对策
欧美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对于中国的食品出口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从欧美食品标签技术管理体制和措施来看,我国在食品标签技术上仍旧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想要维护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合法利益,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从自身入手,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动员各方力量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
一、食品标签措施的概述
食品标签技术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规定,从概念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保护本国食品安全的。食品标签技术措施的影响是相互的,但是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在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应该体现一定的原则性,形成相互的作用力。
1.食品标签的概念
食品标签是在预包装的食品容器上通过文字、图形、符号等其他的说明物,向消费者表述产品的特征的重要展示形式。食品标签就如同商品的名片,可以被认为是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重要的参考内容,是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食品标签设置的意义是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也被看做是在出口贸易上设置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手段之一。出于对本国利益的保护,各个国家对于食品标签的内容和要求越来越苛刻严格,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的产品出口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退货、扣留等现象,这对于我国的食品标签技术是一个警示,如何避免更大的损失,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2.食品标签技术措施的贸易影响
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的影响是双向的,对于贸易双方而言所获得利益是不同的。食品标签技术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针对特定产品的法规,只有合理运用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才能实现对消费者的保护,实现食品市场的安全。如果错误的运用或者曲解食品标签技术措施,来实现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正常的贸易出口就会带来恶性市场竞争,造成负面的贸易影响,损害消费者利益。
3.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的原则
食品标签技术的贸易措施应该被正确的体现,并且合理的运用在贸易往来上,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的实施应该体现一定的原则性。首先是公平性,对于各个国家的食品出口,在质量上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公正的食品认证实现对双方利益的有效维护,同时积极促进正常的贸易往来。其次是法制性,将食品标签技术纳入到法律规范当中,严厉打击违法现象,维护本国食品安全。同时对于正常的食品贸易往来应予以保护和鼓励。最后体现在开放性,将食品标签技术作为一项实现双边互利的手段,打开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促进双方经济利益的共同实现,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欧美食物标签技术措施对我国的食品出口的启发
欧美的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体系相对比较成熟健全,在食品的标签检测上十分严格,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但是对于我国的食品出口造成的壁垒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找寻协调点,实现合作发展仍旧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欧美食品标签技术措施的具体体现
欧美的食品标签技术措施管理比较规范,体现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维护本国食品生产厂家的基本利益等方面,同时对于其他国家的产品出口构成相应的壁垒,地方保护色彩明显。在管理的体制上,对食品进行分类,实现分工监管和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并对食品种类进行明确的分工和标识,为了实现对产品的有效管理而形成了严格的法律规范。在管理机构上充分发挥了各个专职部门的监管功能,实现监管的全面性。欧美的食品标签技术有很广的覆盖面,数目众多,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标签技术的影响力也最大。
2.我国食品标签现状
我国的食品标签技术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在应对贸易壁垒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近些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我国的广泛重视,在食品出口成本上仍然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对价格的控制会影响社会收益。因此,食品标签技术的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食品标签措施的实施无形中增加了投资的成本,在出口贸易上无法实现更多利润价值的创造,带来的市场效应就会很小。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贸易壁垒的影响使我国在食品出口上困难重重,需要得到更多、更全面的专业支持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3.欧美食物标签技术措施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
欧美国家食品标签技术的措施对于我国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由于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严格的食品出口流程增加了我国食品的销售成本,从而降低了我国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欧美食品标签技术措施的全面性也为我国的技术提升提供了借鉴性的专业建议,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严格规划和执行。
三、中国食品标签技术贸易应对策略
中国的食品标签技术贸易应对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完善我国的贸易法规,通过合理的协商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就是在技术水平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尽量减少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通过积极地参与国家间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创造丰厚的经济利润。
1.完善食品标签法律法规的制定,维护自身权益
食品标签技术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充分体现了制度的规范性,一方面可以维护正常的食品出口秩序,对于国外产品的贸易往来进行严格把关,对其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规范性进行有效的把握,在进入国内市场前实现对产品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充分的维护我国合法的贸易出口利益,用合法的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法律规范性,建立专门的部门体系,实现对于食品出口的有效监管,明确各部门间的职能分工,提升在食品标签技术上贸易出口的效率,保护我国的食品出口权益。
2.提升食品标签技术的水平,积极的科研创新
我国的食品标签技术水平有待于提升,这就依托于对食品出口的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积极的进行创新。既要保证食品出口在质量上过硬,又要保证在监管的效率上注重节省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完善食品标签的技术问题,降低贸易壁垒产生的几率,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让国外看到我们食品标签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促进食品出口的有效实现。
3.积极参与国家间交流,实现有效的合作竞争关系
对于食品标签技术各个国家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将食品标签作为食品安全和食品贸易有效实施的保障,而不是作为维护个人利益打击他人的工具。贸易往来本就是互惠互利的活动,欧美的食品标签技术措施对于我国食品出口贸易产生了显著影响,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应该不断尝试协商努力解决各类问题,以积极的措施去应对市场竞争,总结和吸取欧美国家发展的经验,同世界各国加强贸易上的往来,实现贸易的顺利合作。
参考文献:
[1] 刘艳琴,刘钢,金瑛.浅谈加拿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工业科技,2007(8)
[2] 董新昕,杨月欣,王强.美国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食品贸易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9,30
[3] 董新昕,宿忠民,张晓丽,凌文涛,张艳荣.食品标签技术贸易壁垒调查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03)
[4] 高培钧,程劲松,肖国荣.中国与欧盟、美国和日本食品标签法规标准的比较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11)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一方面对中国产品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却高筑贸易的技术壁垒,试图以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环保标准就是其中严厉的措施之一。环境与贸易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如果统一起来,发展环境贸易,却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1.“环境标准”可以成为出口竞争力的要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技术含量作为出口竞争力的要素,很少考虑其它标准。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全球化趋势,进出口产品的环保标准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热点。发达国家一方面不惜投入巨资发展环保产品,实施补贴政策;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法规、环境标志、绿色标准等制度,为其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这些政策和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将产品的“环保标准”作为竞争力要素,在我国可以产生两方面的优势:其一,环保产品兼有带动高新技术发展和促进企业改革的双重特点。它针对有关企业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目标明确地要求企业从解决环保问题入手,促使产品生产向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污染尽可能少、经济效益好等方面改进,使环保产品的生产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切入点;其二,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避免所谓“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之类的无端刁难。按照世界贸易组织修改后的国际补贴与反补贴规则,环保产品的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的补贴范围。因此,我国既可以名正言顺地对环保产品提供专项补贴、低息贷款,又可以进一步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大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内需促外贸”的途径,大力发展环保产品,促使出口产品符合环保标准。要消除那种“产品不外销就不能促进外贸发展”的错误观念,要让企业家明晰“绿色壁垒”问题,辨识高增长中的潜在危机和巨大的内需市场的关系,引导我国企业开发比较绿色环保产品,迎接WTO挑战。据世界银行1997年一份报告说,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GDP的8%,也就是说基本抵消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成就。为此,我国在21世纪初计划的环保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外国企业必将以中国“入世”为契机大举进入,我国企业如果无动于衷,就会坐失发展的良机。
2.以基地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叫做环境贸易,主要包括环保产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环保领域内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现在,国际上的环境贸易额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多半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所占有,连东南亚国家也达到500多亿美元,而我国每年仅有0.2亿美元的环保产品出口,发展差距相当大。中国加入WTO后,如果不大力发展环境贸易,在这方面的出口差距不仅要拉大,而且国内环保市场还要被发达国家占领。
发展环境贸易的核心是发展环保产业,就产品而言,它可以独立形成多种符合环保标准以及环境要求的产品类别和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它仍然要依托在其它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它产业已经形成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进而形成自己的产品、营销和服务。正因为如此,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惜投入巨资,率先以高科技为动力发展环保产业,亚洲的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也竞相大量投资环保产业,并优先加以扶植。我国的环保产业近几年来以高于30%的速度增长,产业实体已有8000多家,但是年产值却不到40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和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大,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和工程质量不高,难以大规模地形成系统的技术和产品体系。当务之急,一是要努力寻找主导项目,引进高科技内容,以科技为动力、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产业集团,尽快地形成产品系列和工业体系,实现规模经营。二是要积极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转产、改制,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和龙头作用,以此来实行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增加投资、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我国的环保产业才能实现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式的转变,真正获得大发展。
发展环保产业的关键是找准并确定主导项目后,再根据市场条件建立环境贸易基地,以便进一步实现集约化经营,向国内外推进环境贸易。环境贸易基地应具有带动周边经济、辐射国内外市场的功能,它是在原有外经贸发达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如果没有产品市场,环境贸易便无法开展。环境贸易基地可以相对集中一些工业实体,形成环保产业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生产环保产品。同时,环境贸易基地也有利于吸引和集中众多的优秀人才,有利于直接对外招商引资,有利于国家实行扶持政策,有利于通过市场大规模地筹措资金。总之,能够集中许多有利条件的环境贸易基地,必然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放大效应,为环境贸易创造大发展的良机。
二、以“多极化”遏制国际金融霸权
1.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是为了实施金融霸权
所谓金融霸权,就是一个国家或集团利用其业已建立起来的霸权地位,通过强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打开别国金融市场,进而利用其货币的特权地位、攻击性的金融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剥削其它国家,干扰乃至控制其经济。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投机资本、衍生金融工具、政治霸权以及高科技力量,已经确立了金融霸权地位,实现了对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美国一直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目的就是有利于实施其金融霸权。分析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我们就能避其锋芒、指其要害,采取积极进取的对策。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约有3750亿美元在美境外流通,使美国每年约获益150亿美元,占其GDP的0.2%。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却不必对等地或干脆不负责任地偿还它们。美国可以通过美元贬值,既减轻外债负担,又刺激出口,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当美国出现经常账户逆差时,可以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时,美国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把部分损失转移到世界各地。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量输出流动资本,通过投机性的运作,利用金融自由化在国际间追逐高额利润。他们利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以金融自由化为契机,大举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和房地产之类的市场,造成配套本币的贬值,诱使本币升值,造成进入国经常帐户的逆差。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带着丰厚的利润大量抽逃资本,却给东道国造成短期内无法弥补的资金真空,导致货币过度贬值而出现金融危机。
国际游资的投机性运作制造了这样一种“金融怪圈”:游资利用金融自由化无序地流入一个国家,破坏了其原有的资金平衡,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该国就必须提高利率,而高利率又进一步使国际投机资本趋之若骛。为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这些国家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并且要接受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苛刻条件。我们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已经看到这种活生生的事实,由发达国家制造的这种“金融怪圈”,不但为他们攫取了大量利润,而且使3000多亿美元的外资由东南亚转向美国。它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却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金融危机。
发达国家还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作为攻击对象,以利于他们进一步实施金融霸权。从国际贸易初期的“海琴业务”,到现在一系列的金融衍生方式,活跃在金融市场上的这类游戏规则都是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地位制定的,这些规则旨在加强发达国家的金融霸权地位,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往往是短期内的虚假繁荣。当他们利用游戏规则捅破自己吹起的经济泡沫后,不但掠取惊人的利润,制造了金融动荡,而且乘人之危,以低价收购危机国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2.运用“多极化”来遏止“金融自由化”
金融霸权国要达到金融侵略和剥削的目的,必须掌握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拥有巨额的国际投机资本;二是利用金融市场自由化;三是操纵金融游戏规则。中国加入WTO后,绝不能像“入世”前那样被动性地只能执行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而应该积极参与制定或修改有关规则。常言道:“他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格局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有利于主动进攻的对策:
(1)以“多极平衡体系”化解“以霸权掠取比较利益”的倾向。当今世界存在着“三区三对成三角”的战略格局。所谓“三区”,就是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大东亚的经济发展区域;所谓“三对”,就是每两个经济发展区域组成相互作用的一对;一对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东亚构成环太平洋的合作,即亚太经合组织(APEC);一对是NAFTA与EU构成跨大西洋的合作,即拟议中的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一对是欧盟与东亚构建跨印度洋的亚欧合作,正在通过一年一度的亚欧会议来实现这个目标。以每对为一条边(或称一条经济链),就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经贸“大三角”。在这个大三角体系中,处于一极的美国,正凭借其霸权地位向各国推行其金融霸权,从不对称的局部发展中攫取较多的利益;处于另一极的欧盟,则通过加强欧洲联合的努力与美国抗衡;中国处于东亚这个经济高增长的第三极中,一方面受到来自美国金融霸权的压力,另一方面却受到欧盟对亚洲新战略的鼓舞,欧盟在《走向亚洲新战略》的政策中明确地强调:要发展双边和多边关系,加强投资与金融方面的经济合作,并特别强调与中国发展全面的合作关系。欧元和日元已经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日本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却经常被一些变数搅得升降不定;欧元启动以来持续疲软,欧洲央行可能会继续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却强调维持联邦基准利率不变,致使欧、美利率调整的趋势不同,有利于维持美元走强而使欧元失宠。很显然,欧元、日元必将与美元长期地抗衡下去,其结果必然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而产生一种平衡关系。我们只要注意把握机遇,适时适量地利用这种抗衡关系,就可以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和技术合作,增加吸收外资、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化解那种“以霸权掠取比较利益”的金融霸权倾向。
(2)以“极坐标的市场体系”拨转开放金融市场的单方指向。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陷入危机的国家基本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而这些国家却将其出口导向战略定位于以矛盾因素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由矛盾要素构成的金融市场最容易遭受国际金融投机的攻击,进而被扭曲并陷入金融动荡的怪圈。
我国的金融结构也存在着矛盾问题,现在,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入世”的条件,在处理好现有矛盾的同时如何对外经贸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呢?我国应抛开那种以矛盾因素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定位法,可以用原点与一条射线构成的“极坐标”来定位。这就是以我国为原点,以中国大市场对外吸引力为“辐射线”,并具体地表现为进出口贸易链,形成外经贸的“三圈链环”市场来取代“自由化”的金融市场。
“三圈链环”只是从地理位置上对我国外经贸活动的形象描述,它的内圈是由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中圈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经济圈;外圈则是中国与欧、美等国家组成的贸易链。
以极坐标体系建立的“三圈链环”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市场关系,其侧重点在贸易,注重以开放的贸易市场取代“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在贸易方面,三圈上的国家毫无差别;但在金融方面,三圈上的国家却内外有别。同属于中国经济圈的内圈,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而香港又是贸易和金融开放度最大的地区。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完全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来完善自己的金融市场;在中圈上,东亚的一些国家已经饱尝了金融霸权的苦果,也教会了人们如何认识金融霸权和防范金融风险,所以,将东亚列为金融市场开放的中圈,更有利于我国吸取如何开放金融市场的教训和经验;对于外圈来说,极坐标赋予的贸易待遇和内圈是等同的,但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应该有所差别,因为,内圈在国家上是统一的,而外圈上不仅存在着的差异,还存在着金融霸权。除了警惕之外,对于外圈上的国家也要区别对待,我们要珍视同欧盟的金融关系,要进一步发展同俄罗斯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要谨慎地与美国发展金融关系,从中吸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益的东西。
我们将贸易与金融分开,强调以开放的贸易市场取代开放的金融市场,道理很清楚:首先,WTO是一个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将贸易与金融分开而侧重于贸易关系,是无可厚非的;其次,中国注意到贸易与金融的相互关系,已经让中国香港极大地开放金融市场,并且正在有选择地在沿海和内地逐步开放金融领域,说明正在正确而稳妥地运作金融市场,为发展中国经济积累经验,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谨慎地开放金融市场,并理直气壮地要求修改一些金融游戏规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单方面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的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
三、以“技术贸易服务”为重心取代“金融自由化”倾向
金融与贸易原是两个概念,发达国家为了借贸易之名打开一国的金融市场,便将金融的服务行为纳入贸易领域,称之为“服务贸易”。他们对传统服务业并不感兴趣,只专注于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尤其关注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企图在中国缺少竞争力的情况下占领我们的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贸易的有关性质和特征与服务贸易不完全相同,技术贸易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要素禀赋,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阐明技术贸易作为服务贸易重心的“双赢”意义,制约和取代“金融自由化”。
1.技术贸易及其服务就是重要的服务贸易
美国是当今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它在许多服务行业中,特别是在高技术服务行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美国却将其中容易被我国吸收和替代的高技术称为“敏感技术”,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连商业卫星发射这类合作性的服务也受到种种刁难。说来说去,美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旨在强调其中的“金融服务自由化”,而限制高技术服务自由化。这种失之偏颇的做法,到头来也限制了美国自己的经贸发展。据统计,美国企业因技术出口管制每年要丧失几十亿美元的对华出口额,在这些技术出口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大量的技术服务,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贸易所创造的价值大大地超过了技术产品的垄断价值。在这方面美国的波音飞机公司已经尝到了甜头,为了与欧洲的“空中客车”竞争,波音公司在我国的天津和厦门建立了飞机修理等服务业,赢得了巨大的商誉和经济效益。但是,美国国会中一些人却仍持冷战思维,他们需要的是金融霸权,迄今为止,美国从总体上仍没有取消对华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立法,它所推行的只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技术封闭化、神秘化正在消失,技术外溢和弥补技术差距的时间正在缩短。虽然美国有很多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类似的技术同样可以在其它国家出现,就某一项高技术而言,欧盟、日本、俄罗斯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可能超过美国,美国一次又一次地将技术贸易的机会让给其它国家,有朝一日美国一定会醒悟过来:技术贸易就包含着重要的服务贸易。
2.发展技术贸易的中介服务,真正实现“双赢”
有关学者运用统计资料作出比较研究后指出:我国在利用FDA(外国直接投资)中,付出的市场代价是巨大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现实与初衷的差距非常大,我们必须对“以市场换技术”这个引资的战略重新进行审视。通过对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观原因大致有:投资方与引资方动因差异,技术转让与技术消化、吸收的差异等等;客观原因大致有:引进技术不合理,我国企业与外国投资公司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我国技术引进的社会、经济、技术的配套系统不完善,利用外资与技术的政策环境亟待改善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就在于进行技术贸易时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服务措施。
完善技术贸易中的服务措施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大力发展这方面的中介组织,其功能包括:为外商投资提供市场以及生产环境等信息,为技术贸易提供项目投资分析以及经济效益评估,为引进技术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服务,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帮助双方弥合文化差异等等,以缩小投资与引资的主客观差距,促进技术的迅速转化和消化。
关键词:蔬菜产业;引力模型;前景;技术贸易壁垒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2-0031-05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中国蔬菜产业在国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战略调整以及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良好的国际环境下,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时机,但与此同时,中国蔬菜产业在生产及贸易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首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改善,人们在消费蔬菜的时候,更多地开始考虑优质、营养、安全等因素,蔬菜市场也彻底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目前中国的蔬菜品种不多,蔬菜品质还有待提高。其次,蔬菜的科技含量在当今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贸易的竞争力,而在中国,科技能够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实践中的极少,这就导致了中国蔬菜产业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有差距。再次,蔬菜作为人们日常食用产品,它的安全性是人们极为重视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少数菜民为了谋求暴利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严重影响了中国蔬菜产品质量,进而给蔬菜贸易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这些因素无不影响到中国蔬菜产品的竞争力,并直接影响到中国蔬菜的出口创汇。
日本作为中国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每年都吸纳了中国蔬菜出口总量的将近半数[1]。日本市场作为中国蔬菜出口的典型大市场,基于此,对中日双边蔬菜贸易安排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对继续维持甚至对提高中国蔬菜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有重要作用,并且中日蔬菜贸易的顺利发展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进行。
二、中日蔬菜贸易的发展与日本的技术壁垒
(一)中日蔬菜贸易现状
近20年来,中国对日本的蔬菜出口量和贸易额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的平均价格基本处于世界蔬菜出口平均价格水平,但近些年来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随着日本居民的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结构也在随之不断调整,因此中国蔬菜产品在日本蔬菜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目前,日本蔬菜进口渠道呈现多样化特点,进口国家已达70个以上,日本国内蔬菜进口企业300多家,中国出口菜已占日本进口菜一半左右,品种超过50种[2]。由于蔬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适合大面积机械化耕作,因而对于日本这类发达国家生产蔬菜的成本相对较高,鉴于此,日本从中国进口蔬菜的数量也就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日本国内居民注重食品的安全性,所以保鲜蔬菜和冷冻蔬菜在日本市场上大受欢迎,而中国对日蔬菜的出口也主要集中在保鲜蔬菜和加工蔬菜这两种,其中冷冻蔬菜属于加工蔬菜的一种。另外,在日本国内,从事蔬菜进口和贸易加工的企业很多,它们的进出口贸易和流通渠道十分多样化。
(二)日本的蔬菜技术贸易壁垒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藩篱不断被拆除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所谓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及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的障碍。
1. 日本技术贸易壁垒现状及其表现
贸易作为日本的立国之本,贸易的繁荣发展,极大地拉动了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也对保护本国相对弱势的民族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与日本带有强烈保护主义色彩的技术贸易壁垒是分不开的。
日本的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与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与检验规定、商品的包装和标签以及绿色技术壁垒等几个类别。日本的技术标准与法规名目繁多。然而尽管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将近九成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标准,但仍有不少技术标准和法规与国际通行标准不一致。如,日本要求进口蔬菜与之指定的蔬菜农药残留标准一致,并且只要其中一项不合要求产品就将被拒绝入境。
日本对进口农产品、畜产品以及食品类的检疫、防疫制度十分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程度。对于进口的蔬菜类产品,将会首先由农林水产省下属的的植物检疫部门从病虫害角度进行检测。同时,由于蔬菜产品中绝大部分用作食用,在接受上述检疫之后,还要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检疫部门从食品角度进行卫生防疫检查等[3]。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政府干预和主导的行为逐渐受到指责和否定,由此日本技术贸易措施有两大变动趋势,一是民间行业协会行为化,二是企业行为化。即由以前政府强制性法规取而代之的是行业协会的会规或是企业内部制定的严格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章。并且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行规的制定实施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支持和纵容。
2. 日本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蔬菜产品出口的影响
日本作为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大市场,占中国蔬菜出口总额的35.09%。但是近几年来,日本不断设置技术贸易壁垒,目前已成为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一半左右。其中,日本对于从中国进口的蔬菜更是通过采取“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变化技术法规”等方式不断设置技术贸易门槛,对两国蔬菜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
以《肯定列表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限制蔬菜进口的规则与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通过提高限量标准、扩大检验检疫范围以及增添通过入境手续等对于进口到日本国内的蔬菜产品进行限制[4]。而且这些制度全面执行的难度高,给日本国内相关的执法者在执行过程中留出了很大的随意性以及主观性空间,这些制度上的限制以及法规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很可能对中国对日蔬菜产品出口构成极大威胁。此外,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蔬菜往往带有政治上的歧视,且对各个进口对象的标准不一,这就更加大了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的难度,对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蔬菜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引入
(一)贸易引力模型简介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贸易引力模型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Anderson 1979)。这正像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理所描述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引力模型因此而得名[5]。与各种贸易理论相比,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对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进行了量化,因此它为国际贸易开辟了计量研究空间。一般认为,贸易引力模型形式可表示为:
Mij=?琢0YiYjDijAij
其中,Mkij为某一时期i国从j国的进口额;Yi为进口国的GDP;Yj是出口国的GDP;Dij为两国之间的距离;Aij为其他促进或阻碍两国之间贸易流动的因素。
为了便于回归,将原模型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
LnMij=?琢0+?琢1LnYi+?琢2LnYj+?琢3LnDij+?琢4Aij+?着ij,其中?着ij为随机误差项。
贸易引力模型自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后,许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使得贸易引力模型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贸易引力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扩展和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6]。
(二)中日蔬菜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本文在研究中运用的引力模型除包含经济规模因素(用GDP衡量)这一传统变量外,还添加了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这一新的解释变量,它具体指蔬菜中的毒死蜱含量。模型用以考察中日蔬菜贸易流量及预测两国贸易前景。因为两国距离在只有两个国家参与的方程中一般作为常数看待,因此本模型的解释变量中未包含距离变量。构建的引力方程如下:
LnMkij=?琢0+?琢1LnYi+?琢2LnYj+?琢3LnAj+?着ij(a)
其中?着ij,为随机误差项。
引力方程的具体变量含义如下:Mkij表示出口国i国出口到进口国j国第k种产品的贸易额;Yi为出口国的GDP,Yj是进口国的GDP;它们分别表示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Aj表示进口国对k商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变量的经济含义与预期是:Yi和Yj代表贸易双方的GDP指代一国经济规模,经济规模越大其潜在的供给能力或需求能力越大,经济规模与贸易流量成正比;Aj代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数值越大表示产品中允许农药残留量越高,标准越宽松,反之数值越低表示标准越严格。因此Aj的系数预期与贸易流量成正比,为正值。
四、中日蔬菜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87―2007年共计21年的时间序列作为数据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来自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它提供了自1962年以来160多个国家分产品和分流向的贸易统计数据;二是来自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通过这些大量的数据讨论中日两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日本对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对中日蔬菜贸易的影响。其中Mkij数据来源于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的是日本从中国进口蔬菜的贸易量;Yi和Yj分别表示中国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来自于联合国数据库中NATIONALACCOUNT①数据库;Aj数据来自于中国商务部网站有关资料。对蔬菜品目范围的界定主要参考《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及海关协调编码制度(HS1992)规定的商品项目分类[7]。
本文中的贸易引力模型,引力方程(a)中具体变量的含义是:Mkij表示中国出口到日本的SITC Rev.3分类下07章中蔬菜产品的贸易额;Yi和Yj分别表示中国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Aj表示日本对07商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考虑到日本对蔬菜不同品种有不同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所以这里的Aj是指菠菜的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1987―2001年为0.1 mg/kg,2002―2007年为0.01mg/kg。
(二)计量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中日两国蔬菜贸易引力模型:
LnMkij=?琢0+?琢1LnYi+?琢2LnYj+?琢3Lnj+?着ij
利用shazam求解得,模型结果在shazam计量软件中生成。模型(a)的运行结果如表1所示。从回归结果来看,各变量系数符号与预期吻合。方程整体及各系数均通过F检验,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加权后的R达0.98,表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不存在自相关。根据模型回归取得的各自变量系数,中日蔬菜贸易引力模型可以表示为:
LnMkij=-11.27+0.87LnYi+1.32LnYj+0.20LnAj+?着ij
1. 异方差性检验
采用G-Q检验,将原始数据按Aj排成升序,去掉中间7个数据,得到两个样本容量为7的子样本,对两个子样本分别作OLS回归,求得两个子样本的残差平方和RSS1,RSS2,再求F=RSS2/RSS1得:F=1.97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7,7)的F分布的临界值为F0.05(7,7)≈3.79,据此接受两组子样本方差相同的假设,表明该总体随即干扰项不存在异方差。
2. 序列相关性检验
由程序运行结果得D.W.=1.971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n=21,k=4(包含常数项),查表得d1=1.03,d2=1.67,由于D.W.=1.9718>d2,故不存在时间序列相关。
3. 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程序运行结果看出,R=0.9918,因变量的变化有99.18%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自变量能够较好地解释因变量,另外,如上文中T值表所示,三个解释变量全部都通过了T检验,这说明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所以最终确定中日蔬菜贸易影响因素构成应以LnYi、LnYj、LnAi为解释变量,中日蔬菜贸易模型方程应以LnMkij=f(LnYi,LnYj,LnAi)为最优,拟合结果如下:
LnMkij=-11.27+0.87LnYi+1.32LnYj+0.20LnAj+?着ij(b)
模型运行结果表明:第一,中国GDP的增长对蔬菜出口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模型的GDP的弹性系数为0.87,表明中国GDP增长10%,蔬菜出口将增加8.7%。日本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蔬菜需求能力的增强,也对中国蔬菜出口日本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系数为1.32,表明日本GDP增长10%,对中国蔬菜的进口需求将增加13.2%。第二,模型结果还表明:日本蔬菜农药残留标准的严格程度对中国蔬菜出口具有显著影响。日本蔬菜农药残留标准越严格,对中国蔬菜出口的阻力就越大。模型中Aj的弹性系数为0.20,就意味着如果日本蔬菜毒死蜱限量标准提高10%,中国蔬菜对日出口量就将减少2%。
五、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研究结果,为了克服中国蔬菜生产、加工和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日两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得到的对策如下:
1. 实施蔬菜标准化工程,进一步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将国际标准作为国内标准的适用基础,推进中国标准向国际通用标准靠拢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蔬菜产品总体质量相对较差,这和缺乏科学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提高中国蔬菜产品的竞争力,应从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两方面入手。外观质量要求在品种、生产技术、产品分级、包装和储运等方面改进,提高深加工程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蔬菜产品的档次;内在质量主要包括营养、安全和适用性等指标。同时要开展对食品安全特别是国内外转基因蔬菜安全问题的研究,这样可使中国的蔬菜产品能更加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扩大出口,提高市场占有率。
2. 强化公共信息的服务与交流,注重政府高层的沟通和政治博弈
中国蔬菜生产、加工企业主要期待以政府的力量不断充实政府网站的国际贸易信息内容,如行情信息、有关产品质量和检验检疫标准的信息、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变动信息、国际市场产品需求结构与发展趋势信息、消费者对蔬菜产品的消费习惯与偏好等涉及消费心理的信息、国外产品会展信息以及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等[8]。信息作为公共产品,是政府为企业服务的重要内容。此外,中日贸易总体上是日方有顺差,可以考虑将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地位差别作为谈判筹码,为中国蔬菜乃至多数农产品创造良好的贸易政治环境。
3. 提高我们面向国际市场的贸易信息的对称性,密切关注中国蔬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技术贸易壁垒动态,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
从国际实践来看,无论是主要的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贸易伙伴技术贸易壁垒的跟踪报告和研究,有的已建立起成熟的预警机制,赢得了应对贸易壁垒的主动权。所以,中国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随时收集技术壁垒信息并及时予以通报;对菜农来讲,应在关注出口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适当安排生产。
注释:
①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unstats.省略/unsd/snaama/selectionbasicFast.asp。
参考文献:
[1]安玉发,陈丽芬,盛丽颖.中国对日蔬菜出口竞争力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11).
[2]鲍晓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和政策选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曹宏成.中国出口贸易流量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1).
[4]傅大刚.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中国的对策[J].当代世界,2002,(9).
[5]方志权,顾海英.中日蔬菜生产、流通、贸易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
[7]何秀荣等.中日蔬菜贸易战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J].世界经济研究,2001,(4).
[8]甲斐谕,王志刚.关于中日蔬菜贸易摩擦和日本紧急进口限制的经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
[9]Amita Batra. “India’s Global Trade Potential:The Gravity Model Approach”, Global Economic Review, 2006
[10]Benedictis and Caludio Vicarelli. “Trade Potentials in Gravity Panel Data Model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Research on the Trade Flow and Trade Potentiality of Vegetable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Guo Heng1, Sun Lei2
(1. Graduate School, Northeast Financ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Ocea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